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8-16 17:2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第1篇

【关键词】戏曲;表演;意义;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23-02

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和生命,而表演艺术本身,既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创造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高。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要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下面分别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一个层面,是它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理性认知系统,也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和能量之源系统,更是一个“软系统”。因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才能更自觉、更积极、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做好戏曲表演工作。谁都知道,理性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乃至决定作用。

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的中心和生命,如果没有表演艺术,那么就只有案头的剧本而没有真正的舞台艺术,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的戏曲艺术。中国戏曲素有“角的艺术”之称,说的也正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和生命。关于这一点,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说得十分明确透彻:“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洋演剧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在舞台艺术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作是唯一的。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在主要地支配着剧本的写作形式。”[1]梅兰芳大师也强调:“中国观众除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以外,重看表演……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取决于演员的技术。因而京剧舞台艺术中以演员为中心的特征,更加突出。”[2]不仅京剧如此,其他各地方戏曲剧种,皆如此。

二、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实体系统,也是一个“硬系统”。因为内容是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同样,表演内容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内部诸要素的总和。

具体来说,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塑造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任务”,衡量一个演员表演艺术的高低优劣,一个最为重要的尺度,就看他所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的高低优劣。许多戏曲大师,首先以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为其艺术成就的亮点和看点、力点与支点。例如梅兰芳所塑造的杨贵妃(《贵妃醉酒》)、虞姬(《霸王别姬》)、西施(《西施》)、穆桂英(《穆桂英挂帅》)、梁红玉(《抗金兵》)、韩玉娘(《生死恨》)、赵艳容(《宇宙锋》)等人物形象,都是典型形象。又如京剧花脸名家郝寿臣,在《捉放曹》等17出曹操的剧目中,成功地塑造出不同性格、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曹操形象,被誉为“活曹操”。再如京剧武生名家盖叫天(张英杰)先生,在《十字坡》《武松打虎》《快活林》《狮子楼》等剧目中,成功地塑造出不同的武松形象,也赢得了“江南活武松”的美名。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表现剧本内容

表现剧本内容也是戏曲表演艺术重要的任务之一。包括剧本的主题立意、故事情节等等。尤其是剧本的现实意义与文化意蕴,更是要着力表现的。例如梅兰芳表演的《抗金兵》,周信芳表演的《文天祥》,就与中表现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紧密相连。

(三)体现流派风格

流派是中国戏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特征,也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流派是艺术流派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3]流派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核心标志。中国戏曲的流派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有一批代表剧目,并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人。例如“梅(兰芳)派”,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艺术风格是雍容华贵、中正平和,传人有梅葆玖、杨荣环、李炳淑等,第三代传人有李胜素、高红梅、董圆圆等。又如评剧的“新(凤霞)派”,代表剧目有《花为媒》《刘巧儿》等,艺术风格是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传人有谷文月、刘淑琴、王向阳等。淮海戏也有“谷(广发)派”,代表剧目有《包公铡国舅》《皮秀英四告》等。

(四)展现剧种风格

不同戏曲剧种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戏曲表演艺术要展现不同的剧种风格。例如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就充分展示出龙江剧的粗犷、豪放、土野、自由的艺术风格,并凸显出其反串、书法等精功绝技。

三、表演艺术的必要形式

戏曲表演的第三个层面,是它的必要形式。这是一个保证系统,也是一个配套系统。因为形式和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要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必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戏曲表演的外在形式,也是主要艺术手段。几乎所有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都离不开“四功五法”。

“四功”中的唱念做打,有的剧种为唱念做表,并无太大区别。五法中的手眼身法步,有的剧种为口手眼身步,也大同小异。

(二)程式化

程式化是戏曲表演的另一个形式特点。程式化以程式动作为标志,程式动作又是生活动作的提炼、加工、美化。戏曲的表演动作,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运用规范化的程式动作。如“圆场”“走边”“起霸”“趟马”“整冠”等等。

(三)绝活

戏曲表演艺术还常有各种绝活的运用,这也是一种外在形式。例如吞火、喷火、变脸、甩发、玩串珠、打出手等等。这些绝活又常含有杂技、魔术、武术等表演元素。

(四)行当化

戏曲表演艺术又以行当化为形式特点。行当即“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所演不同的脚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逐渐划分形式”[4]。中国戏曲的行当划分由简到繁,各个剧种又有所不同。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各行又细分为多个分支,如生行又细分为老生(文老生、武老生、文武老生)、小生(扇子小生、翎子小生、纱帽小生、武小生、穷生等)、武生(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等。而汉剧、粤剧则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秦腔则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并细分为28类。各行均有不同的表演要求与形式。

参考文献:

[1]程砚秋.程砚秋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4.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51.

第2篇

社会性别主流化

1997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给“社会性别主流化”下了定义,其内容如下:“所谓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指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评估所有有计划的行动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它使男女双方的关注和经验成为设计、实施、监督和评判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纳入主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社会性别主流化下的女性形象焕然一新,表现如下:

具有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妇女问题、男人问题、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女性意识的实质是对女性自身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存在价值、创造能力及优势的肯定,是对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女性歧视的否定。

成为职业女性。在当代改革的经济浪潮中已涌现出一大批职业女性,她们与男士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她们在身心、智力、技能等方面都获得了正常的发展。这让她们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她们中的大多数已完全摆脱了从属地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群体。

广告中女性形象设计的新模式

社会性别主流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不仅具有女性意识,而且成为职业女性与男士平分秋色,这导致了新时代全新的理念。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设计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男性化模式。男性化模式是指广告中着力渲染独立、自信、美丽的现代女性形象。在传统理念中,车类广告一般都应该由男性担任主角,即使柏女性也只是用来作为男性魅力的陪衬,但这种格局被打破了,《大运摩托》广告篇就展现了女性角色观念的转变:着一身黑衣尽显活力的张柏芝骑着一辆摩托车潇洒地狂飙,而后利落刹车,道出:“大运摩托,风驰天下”。这种充满男性气质的广告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双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是指在广告中不仅塑造女性工作中独立、自信的进取精神,还要刻画女性在生活中的温柔、细腻、甜美的休闲风格。双性化模式就是使女性生活除了忙碌的工作之外,还要有体闲及生活情趣。如范冰冰在嘉利诗家居服广告中:忙碌了一天后回到家的女主角,穿上嘉利诗家居服,或者在沙发上捧一本女性杂志,或者欣赏鱼缸中的游鱼,或者站在窗前迎接海风的吹拂,美丽、舒适、无拘无束,通过一天忙碌的工作来衬托家居生活中一个懂得享受、自我欣赏的女性形象,这里不再有男性的视角,女性也不再是男性话语下的附属品。又如雀巢咖啡“歇一会儿,再继续”篇:一个职业女性在纷杂的工作之余偷得小闲,幸福地品尝雀巢咖啡,并情不自禁地喊出那句经典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正所谓为工作添加活力,为生活注入情趣。雀巢咖啡把握年轻人所具有的清爽活力、追求自信的心理,以休闲、活力的主题为本广告的诉求重点,塑造了职业女性另一面可爱的形象。

女性形象设计新模式的意义分析

广告学者伯曼曾经斩钉截铁地断言:在大众文化中,最具支配性的社会机制是广告。广告形象是考察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最佳指标。广告传播虽然是一种商业宣传,但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所以它会影响与引导人们的消费,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社会风气、社会文明。社会主流化下出现的新的女性设计模式具有哪些意义呢?

第3篇

【关键词】京剧;教学;创造力;培养;意义;内容;举措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39-01

创新是京剧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为京剧艺术培养新人的京剧教学,也必须以创造力培养为生命与核心。然而,创造力培养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与艺术创造工程。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京剧教学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对这一重要命题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京剧教学创造力培养的第一个层面,是它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软系统”,也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与动力之源系统。因为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创造力培B的重要意义,才能把思想化为行动,具体落实到京剧教学的实践之中。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家、各领域的一个大主题、大战略。我国早把创新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提出:“树立创新自信,要求我们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1] 当下,全国已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新形势下,我们要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2]

由此可见,创新具有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其次,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精神生产比物质生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生产比起其他精神生产来,更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3]

最后,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京剧教学的生命与核心。京剧教学是为培养京剧新人服务的,京剧表演作为一项艺术创造活动,以创造力为动力与支撑,而不是机械模仿,是培养真正的演员而不是“大学员”。所以,京剧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生命与核心、目标与宗旨。

二、创造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京剧教学创造力培养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硬系统”与“实体系统”,因为内容是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京剧教学创造力培养,必须以其具体内容为依托和凭借。具体来说,京剧教学创造力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与前提,而创造性思维乃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4] 创造性思维又包括灵感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跳跃式思维等。

(二)综合创造力。综合创造力包括培养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如感知力、联想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力等)与各种表演能力(如人物塑造力、风格表现力、技巧体现力等)。要求做到心理能力与表演能力的有机统一。

(三)功法创造力。功法创造力是指“四功五法”(唱、做、念、打与手、眼、身、法、步)的创造力,尤其是在创造新的表演程式方面,要下大功夫。

三、创造力培养的必要举措

京剧教学创造力培养的第三个层面,是它的必要举措,这是一个“保证系统”。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几项必要举措。

(一)创新教学剧目。要打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老戏老教、老教老戏”的格局,努力选择、编创新型教学剧目。一方面,要及时选择新创作的剧目,作为教学剧目;另一方面,要努力创编本校自编的新剧目。教学剧目的创新度,决定了学生的创造力。在这方面,旧科班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例如京剧女科班崇雅社,1916年就首演该社的创编剧目《斩黄袍》《闹松林》《碰碑》《贾家楼》等。又如京剧科班小荣椿社,也首演该班的创编剧目《陈塘关》《双心斗》《三侠五义》等。再如三乐社,是梆子、京剧“两下锅”的戏曲科班。1912年4月,由该科班尚小云、荀慧生(白牡丹)两位京剧学生分别首演了创编剧目《芦花河》和《闯山》等新剧目。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行之有效的举措。在这方面,旧科班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例如三乐班的尚小云,先学武生,后改老生,再改青衣;又如中华戏曲学校的王金璐,原学老生,后改“杨派”武生。

(三)筹集创新基金。要千方百计筹集创新基金,作为创编新型教学剧目,奖励学生创造力与教师创新力的财力保证。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3.

[2]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6.

第4篇

一、广告创意对品牌形象的作用分析

1.广告创意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宣传的本质目的在于对即将营销的产品进行推广服务,建立或维持较高的产品知名度与可信度,即塑造较强的品牌形象。受众对象在购置商品或服务时,当产品或服务基本特性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往往以相对知名的品牌作为选择目标,甚至有时为满足其心理需求,出现品牌超越其具体功能的现象。在产品广告构思时,应以受众便于接收的方式,通过创新性的思维,以高层次、高品位、易推广的模式,营造可信、潮流、新颖的品牌形象。

2.广告创意提升影响品牌的商业价值。品牌形象作为产品文化背景的承载,是企业商业文化的结晶,以广告传播的形式,促进企业品牌的宣传,以广告品牌创意为核心,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品牌推广,左右群体消费理念,注重品牌纹理,可极大提高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助力企业战略式发展。广告创意促进品牌营销。当今社会信息交织错落,广告创意的效果极大作用于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是维持企业品牌区别于同质化产品的关键,以更加丰满、生动的形象去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借助广告创意来整合产品营销资源,解决品牌战略发展中的瓶颈难题。

二、品牌形象相关的广告创意策略

1.增强广告创意的冲击力。当前伴随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广告创意的媒体介质与表现形式得到巨大拓展,传统的静态二维形式的宣传方式,逐步向动态三维方式转变,伴随音乐与语音等形式,借助夸张、比喻或者借代等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其广告冲击力,加深受众对品牌宣传的感知印象。

2.提升创意表现的科学性。依托品牌竞争,谋求丰厚的产品利润,是当前广告创意战略的核心目标,为保障产品形象的科学性,要密切分析广告宣传的延展性与继承性,做好宏观与微观、短期与长期的广告规划,维护品牌形象建设与维护的可持续性。注重品牌塑造的远期价值。品牌形象塑造的初期阶段,尤其对于中小型品牌企业,要在维持近期利益的前提下,高瞻远瞩,注重远期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例如的广告语“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为公众树立了红金龙稳健厚重的企业形象,同时也应整合品牌资源,利用产品特色,突破品牌形象不高的瓶颈。

三、结语

市场经济视角下,独特新颖的创意是品牌广告的灵魂,在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基础上,建设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对于维护品牌商与消费者间的信任关系、拓展企业产品的营销渠道、推动企业品的牌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广告创意与品牌形象的相关性入手,探究了广告创意在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产品商业价值与促进品牌营销的作用,并由增强广告创意的冲击力、提升创意表现的科学性和注重品牌远期价值等方面,从广告创意的角度,提出改善品牌形象的对策与建议,为广告创意与品牌形象间的相关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朱乃华

第5篇

策略十四:实施全员品牌管理

品牌的根本要素是人。一个成功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或一个品牌策划机构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全程参与,要求全体员工都必须有品牌管理意识,有意识的维护品牌形象,即要大力实施全员品牌管理(简称“TBM”)。全员品牌管理模式由远卓品牌机构首次提出并广泛推广运用。

对于水果企业来说,要成功塑造品牌,不仅需要合适的气候和土壤,科学的采购、运输和储存流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也需要在终端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例如,甘蔗去皮、菠萝切片等服务。

因此,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的品牌意识基础上,一个水果企业才能最终塑造出良好的品牌。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企业品牌要以企业员工的个人品牌为基础,亦即企业的“大品牌” 很大程度上是由全体员工的“小品牌”有机集合而成的。

水果企业要实现“一分钱做品牌”的超低成本品牌运作,果农、质检人员、物流人员、导购人员等全体员工都必须恪尽职守,重视个人品牌的建设,因为企业员工是外界了解企业的“活广告”,只有良好的个人品牌形象才能传播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否则,企业的品牌形象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策略十五:在持之以恒中进行“品牌微调”

企业成功塑造一个品牌要比引进一套先进设备困难得多,它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很多基业长青的大企业,他们成长壮大的历史都与其持之以恒的品牌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SONY(索尼),20世纪50年代还不过是一个生产电子晶体管的小企业,自盛田昭夫提出“我们要有自己的品牌”开始,SONY便应运而生,并执着地坚持塑造品牌,不断创新,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最终铸就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个关于孟子的经典故事中,体会“持之以恒”对于水果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其母亲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孟母非常生气,拿起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了。孟子见状十分惊慌,立即跪在地上问询原因。孟母责备道:“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学苦练而来的。你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坚持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会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水果企业也不例外,其品牌塑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相关决策者在战略上深谋远虑,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并在企业自身状况和企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进行必要的“品牌微调”,让品牌这个“火车头”始终能够引领水果企业的发展。可以说,唯有这样,水果企业才能借助品牌来一步步掌控市场主动权,成功打造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水果品牌,实现水果品牌的“青春永驻”。

为什么要进行“品牌微调”呢?因为,品牌定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品牌定位是指企业确定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并把它与其它竞争者做有效区别;广义品牌定位就是品牌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崛起,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独特的、有意义的并且有价值的位置的过程,它包括“定位、传播、微调、再定位、再传播、再微调”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品牌定位是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是由水果企业和消费者一起参与创造的,而不是水果企业闭门造车、一厢情愿的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和消费者互动、交流,需要不断的及时修正。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品牌微调”也是中国水果企业成功塑造品牌的一个重要环节。(《谢付亮谈水果品牌塑造策略》系列文章完)

第6篇

关键词:摄影 作品 欣赏 意义 要素 方式

摄影作品欣赏是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它又常常被人们小视,乃至将其排斥在“被遗忘的角落”,造成严重的艺术缺失。

为此,本文专门对摄影作品欣赏这一重要命题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研究与论述。力求对于摄影作品欣赏与摄影艺术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

具体而言,摄影作品欣赏,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详细析读。

一、摄影作品欣赏的重要意义

摄影作品欣赏,对于摄影艺术整体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摄影作品审整个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按照西方现代先进的接受美学理论而言,艺术欣赏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艺术创作的文本创作属于“一度创作”,作家、艺术家是“第一主体”;艺术表演则属于“二度创作”,表演者是“第二主体”;艺术欣赏则是“三度创作”,欣赏者(受众)属于“第三主体”。整个艺术创作即由这三大过程构成,形成三位一体的大格局,缺一不可。

为什么要把艺术欣赏与欣赏者(受众)提高到如此高的高度呢?这是因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受众)要对艺术作品予以创造性的解读,并对艺术作品中的许多“空白”予以补充、丰富、发展、创造,对作品中的“召唤结构”予以创造性的填充。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给欣赏者(受众)欣赏的,没有欣赏者(受众)的欣赏,一切艺术都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受众是艺术的“上帝”。

摄影作品同样如此,其“一度创作”是摄影者的“第一主体”所进行的拍摄工作;“二度创作”是制作者的“第二主体”所进行的洗印、放大、修饰、装饰等工作;“三度创作”便是“第三主体”的欣赏者所进行的具体欣赏。受众同样是摄影艺术的“上帝”。

而从摄影创作的“第一主体”——摄影者而言,摄影作品欣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对他人的优秀摄影作品进行艺术欣赏,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吸取营养,学习经验,起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自己创作的摄影作品进行自我欣赏,也可以起到总结经验、找到不足、以利再拍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摄影作品欣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有目共睹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二、摄影作品欣赏的主要元素

摄影作品欣赏的主要元素,有两大方面:

(一)思想内容元素

思想内容是摄影作品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其中又分为以下几个元素:

1、主题。主题是摄影作品的中心与灵魂,是摄影作品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故又称“主题思想”。不同的摄影者对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这与摄影者自身的思想深度、生活经验、美学追求、艺术经验密切相关。

2、题材。题材是摄影作品构成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是摄影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集中、加工和发展而确的。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也与摄影者的个性、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密切相关。题材的选择对于摄影创作至关重要。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不仅摄影创作如此,一切艺术创作皆如此。

3、形象。形象是摄影作品的主体,包括人物形象与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景物形象等。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4、事件。事件是摄影作品的情节、故事等因素,也是摄影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

(二)艺术形式元素

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是摄影作品的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是摄影作品的至高境界。摄影作品的艺术形式,又分为以下几个元素。

1、体裁。摄影作品的体裁,指的是它的样式或类别。摄影作品的体裁多种多样,各有不同的特点与要求。按感光材料与画面颜色,分为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按题材来分,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

2、结构。摄影作品的结构,是指摄影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摄影者依照主题、题材、形象、事件、体裁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形象、事件等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安排与组织,使摄影作品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具有一定的艺术章法。摄影作品的结构要素,主要有主体、陪体、背景等。

3、风格。摄影作品的风格,是其艺术风格的简称,指的是摄影者在创作总体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摄影作品的艺术风格,主要有绘画主义风格(追求绘画效果,从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都追求绘画效果)、纪实主义风格(强调纪实性、崇尚质朴无华,追求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印象主义风格(主张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主观独特感受,讲求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朦胧模糊的效果,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超现实主义风格(采用叠印叠放、多重曝光、怪诞变形、任意夸张等手段,营造超现实的神秘感)。此外,尚有抽象派风格、前卫派风格等等,不再一一详述。

4、手法。手法指摄影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例如逆光、背景、抢拍、摆拍等等。

对摄影作品的艺术欣赏,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欣赏,各种元素互相渗透,多元综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摄影作品《》,这是意大利著名摄影师乔?洛蒂拍摄的。画面上敬爱的坐在沙发上沉思,通过人物的这一富于独特特征的姿态、表情,表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风范,成为肖像摄影的经典作品。

又如我国著名摄影师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大夫》,以时期不远万里来中国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为主人公,选取了白求恩医生在简易的战地医院小手术室内做手术的场面,使白求恩处于整个画面的主体地位,他的正侧面对着相机,并把他的头部、身躯、手所组成的动态线条充分生动地展现出来,“不仅完美地表现了白求恩大夫聚精会神的工作状态,而且和其他人物建立起一定的交流关系。三双手的汇聚点把人们的视线自然地引到手术上,恰当地表现了特定的事件,为塑造白求恩大夫的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情节因素。”画面上的其他人物作为陪体,两个人物处于阴影之中,另一个人物虽然也处在直射的阳光之下,但选取了他变腰的瞬间。从而凸显了白求恩的主体形象。而农村中一所破旧的庙宇、房檐、壁画,以及用马鞍搭成的手术台等典型环境,充分表现出白求恩大夫工作环境的简陋和艰苦,进而表现出他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极大地彰显出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与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的震撼力。

三、摄影作品欣赏的必要方式

摄影作品的欣赏要通过必要的方式才能得以具体落实,并收到预期的欣赏效果。

具体而言,摄影作品的欣赏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欣赏主体,分为个体欣赏与群体欣赏两种。

(二)按欣赏地点,分为展览会欣赏、居家欣赏、办公室欣赏等。

(三)按欣赏手段,分为单独的摄影作品欣赏、报刊杂志上摄影作品欣赏、广告上摄影作品欣赏、影楼橱窗摄影作品欣赏、影视中摄影作品欣赏、风格摄影作品欣赏等。

参考文献

[1]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P11.

第7篇

1、歌唱技巧对于声乐艺术的意义

歌唱技巧是在声乐表演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具有比较好的歌唱技巧才能够让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收放自如,才能把声乐的艺术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声乐的学习中,有关“呼吸”、“共鸣”“气息”等技巧的学习对演唱者的演唱生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歌唱技巧的教授最为教授内容最主要的部分之一,要让声乐学习者在了解声乐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提高其歌唱技巧,为以后声乐的表演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学者要注重声乐学习者的特性,根据其自身的不同特点,制定合适的歌唱技巧培训计划,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声乐学习者的音色以及声线上的优势。歌唱技巧是声乐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就必须牢靠掌握相关的歌唱技巧。

2、歌唱技巧能够促进声乐艺术的表达

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曲目中所蕴含的情感,往往需要演唱者对于音色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这种修饰的技巧是歌唱技巧的一部分。音色对于曲目情感的正确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旋律的曲目对于音色的要求也不相同,譬如当演唱旋律舒缓、情感基调悲伤的乐曲时就比较适合用低沉的音色对其进行演唱,从而让听众能够更加容易的感受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当演唱旋律轻快的乐曲时,清亮的音色就比较符合要求以及听众对于其音色的想象。音色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听众对于声乐曲目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声乐表演时,演唱者必须根据歌曲所蕴含的情感的不同以及歌曲旋律的不同来恰当的调整自我音色,从而使演唱的过程中情感的抒发更加直接,让听众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乐曲的深层意义。歌唱技巧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声乐曲目艺术性的表达,对于曲目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3、歌唱技巧对声乐的表演有着积极作用

在声乐的表演中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演唱者对曲目进行死板的演唱,既然是表演就一定注重其表演过程中的可观赏性,这就对演唱者的歌唱技巧中的声情并茂技巧提出了要求。要想把声乐曲目的情感表达的透彻就必须注重表演过程中表情的转变,让自己充分的投入到乐曲之中,用表情来诠释歌曲的更深层的含义。要想把声情并茂的技巧运用的比较好就必须在演唱曲目前充分的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让自己更好的了解曲目的意义,把自己真正的融入到乐曲之中,能够早演唱过程之中随着乐曲旋律的转变而转换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表演去感染听众,从而把声乐的表演推至灵魂表演的深度。

4、歌唱技术对促进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解也不相同,从而致使各国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上存有一定的差异,这对各国声乐艺术国际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是虽然各国对于声乐艺术标的方式不完全相同,但是声乐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歌唱技巧却是相通的,通过对歌唱技巧的掌握能够更好的促进表演者理解别国的声乐艺术,从而吸取别的声乐文化背景下的声乐艺术中精华的方面,促进本土声乐艺术更加多元化发展。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带给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享受,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更能满足听众对其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声乐艺术,演唱者必须加强对歌唱技巧的掌握,为其多元化发展打下基础。

二、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儿童;舞蹈教学;节奏感;培养

一、舞蹈节奏与节奏感

舞蹈节奏是指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通过对舞蹈动作的速度、力度、幅度的调节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视觉表现。是舞蹈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舞蹈动作的构成基础。舞蹈节奏源于生活,是通过舞蹈动作的速度、力度、幅度的变化塑造的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人物形象和动态形象,是生活节奏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舞蹈动作只有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才能更好的表达舞蹈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任何一则优美的舞蹈都离不开节奏。而舞蹈动作呈现出的舞蹈形象也与舞蹈节奏息息相关。由此可见,舞蹈节奏影响着舞蹈呈现的效果,是舞者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因素之一。节奏感是人体对“节奏”的把握程度,是人对音乐、舞蹈所呈现出的韵律、趣味最直观的感受。舞蹈节奏则是舞者在舞蹈过程中对舞蹈节奏的把握以及对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趣味的掌握和感知。需要根据作品风格以及内涵的需要,对舞蹈动作的速度、力度、幅度进行调节,以实现舞者的情感与舞蹈作品的所蕴含的情感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因此,舞者只有精准的掌握舞蹈节奏,才能将舞蹈作品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通过舞蹈动作的变化给予观众以直观的感受,引导其思想情感与舞蹈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实现共鸣。而舞者也只有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才能通过舞蹈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舞蹈形象。由此可见,节奏感的训练也应是每个舞者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的必修课题。舞蹈的本质是运动,是一项通过人的形体运动以及动作的组合而呈现在观众视野的一项有规律、节奏感较强的形体运动,是集形体美感、律动美感于一体的身体运动。广义的舞蹈包含了一切的形体活动,而舞蹈艺术对形体运动的要求则更高,不仅要求具有舞者通过形体运动呈现出的舞蹈具有形体美感,还要求舞蹈动作节奏化、韵律化而呈现出的律动美感。舞者通过有节奏的形体运动实现形体美感与律动美感的结合,是形成舞蹈艺术的关键性因素。而舞者在实际舞蹈过程中,其对舞蹈作品节奏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形体运动的视觉呈现效果。总的而言,节奏和节奏感,都是舞者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应重要训练的课题。

二、舞蹈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舞蹈作品风格呈现

任何一个舞蹈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舞者能否完美呈现出舞蹈作品的风格和表情,其对舞蹈作品节奏的掌握程度是关键。我国舞蹈艺术作品依据其风格特点的差异,可划分为:古典、民间、芭蕾、现代、当代等五大类舞蹈类型。而不同的舞蹈类型舞蹈作品,其蕴含的思想、情感也都各有千秋。但无论哪一种舞蹈类型的舞蹈作品风格的呈现都需要舞者的动作形态与音乐、服饰、化妆等外在条件的配合,舞者通过舞蹈动作速度、力度、幅度的调节呈现出有节奏、有韵律的动作形态,结合外在条件铺设的特殊氛围,呈现给观众以特殊的视觉效果。以藏族民间舞蹈“踢踏舞”为例。藏族民间舞蹈“踢踏舞”是一种表演性较强的舞蹈表达形式。舞者需要将身体重心调整为腰部以下,以下肢跳跃、膝髋摆收为主要舞蹈动作,并通过踢、踏、跺、跳、悠等脚部动作敲击地面发出有节奏有规律的变化的声响,整体上呈现出稳重、奔放、潇洒、随意舞蹈形象,表现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情感色彩。是一项节奏感极强的舞蹈,舞者对踢踏舞作品节奏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踢踏舞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也直接影响了观众对踢踏舞蕴含情感的感知。

2.有助于舞蹈表情的呈现

舞者舞蹈表情的变化是舞蹈作品中人物情感变化的直观体现。舞蹈表情不仅仅包含舞者的面部表情,还包括了舞者各部分身体形态的变化,如动作、姿态、造型等。其中,舞蹈动作的速度、力度、幅度的变化是舞蹈作品思想情感变化的直观表现形式。而舞者只有精准的掌握了舞蹈作品的节奏,其展现在观众视野的舞蹈才能完美呈现出舞蹈作品风格、表情。由此可见,舞者对舞蹈节奏感的培养于完美呈现舞蹈表情有着重要意义。

3.有助于强化舞蹈形象

舞蹈形象包含舞蹈的动态形象以及舞者通过舞蹈手段塑造的人物形象,舞蹈的动态形象是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舞蹈要素,同时也是渲染舞蹈意境、气氛的重要手段。舞蹈形象具有可视性、流动性、审美性,是舞者通过不断变化舞蹈动作、表情,带给观众特殊的视觉感受,从而达到传达舞蹈作品思想情感的目的。舞蹈节奏源于生活,因此,舞蹈作品中塑造的舞蹈形象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振翅高飞的雄鹰、此起彼伏的波涛、形形的人物等。生活给予舞蹈创作的灵感,而要让舞蹈作品中塑造的舞蹈形象栩栩如生,则必须使舞者的身体形态的变化规律与需要塑造的舞蹈形象的实际运动特点相结合,这就要求舞者必须对舞蹈作品中塑造的舞蹈形象的实际运动节奏能够精准的掌握。如需要塑造振翅高飞的雄鹰形象,则需要借助舞者的手臂,通过对手臂会动力量、速度以及幅度、频率的调节,模拟呈现雄鹰振翅高飞的姿态。再如《雀之灵》这以舞蹈作品中塑造的孔雀形象,舞者通过胸、腰、手臂、肩等身体部位的协调动作呈现出有节奏有层次的舞蹈形象,完美呈现出了孔雀的高洁与机敏的特点,同时也赋予了傣族少女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崭新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舞者对舞蹈节奏感的掌握,于强化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4.有助于实现舞者及观众与舞蹈作品内涵、情感的共鸣

舞蹈形象的完美呈现离不开舞者自身对舞蹈作品节奏的精准掌握,只有舞者自身精准掌握了舞蹈作品的节奏,才能更准确的捕捉舞蹈作品创作的意图,进而更透彻更明晰的掌握舞蹈作品创作者赋予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从而使舞者自身与舞蹈作品内涵、情感的共鸣。舞者自身在透彻的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其身体形态的变化,加上音乐、舞台、服装等外在条件衬渲染出特殊的艺术氛围,呈现给观众特殊的视觉感受。并通过舞者表演塑造的舞蹈形象的情感变化,引起观众思维的联系,从而触发观众与舞蹈作品内涵、情感的共鸣,并通过领悟舞蹈作品的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与思维的飞跃。

三、少儿舞蹈节奏感的培养方法

1.简化舞蹈动作

儿童舞蹈学习不应难度过大,应该尽量简化舞蹈动作让儿童更容易学习。儿童身体心理以及舞蹈基础都有限,面对复杂的舞蹈动作即便是专业舞蹈人员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熟练动作之后才能掌握舞蹈节奏感。复杂的舞蹈动作显然不利于儿童掌握舞蹈节奏感。在儿童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舞蹈动作简化到易于掌握的程度才能更好的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儿童由于舞蹈基础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即便是动作简单的儿童舞蹈不少儿童也难以掌握。所以在舞蹈教学时尽量编排动作简化的舞蹈,简化到不需要形体条件和舞蹈基础的程度。简化的舞蹈,节奏明快动作易学让儿童更加容易掌握这样才适合培养儿童节奏感。

2.激发其学习兴趣

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必然包含节奏。任何舞蹈中都离不开节奏,在儿童舞蹈学习过程中舞蹈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时机,培养节奏感。对于节奏感的训练不能是枯燥的教条的训练,应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学习舞蹈,大多是在家长或者教师的引导下开始的。学习舞蹈大多是为了培养一个兴趣而不是出于功利性,节奏感是需要舞蹈者自己主动去感知领悟很难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来所以必须培养儿童舞蹈节奏感感知的主动性。只有将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起来,才能更好的培养其节奏感。在舞蹈节奏感培养过程中,时刻要将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儿童对世界认知非常有限,对所有新鲜事物都非常感兴趣都原因去尝试。儿童乐于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观察和模仿,希望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舞蹈学习是一个重复的、枯燥的过程,儿童学习舞蹈很容易放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舞蹈动作的示范必须要做到准确形象,把一个完整的舞蹈印象展现给儿童。这样有利于激发起模仿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对于舞蹈学习过程中表现好,学习兴趣高的儿童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积极性不高的儿童要给予鼓励并通过沟通了解其问题的原因所在。儿童都有爱玩的天性,在就行舞蹈教学前或者中途休息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和舞蹈相关的游戏,让儿童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激发起学习舞蹈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在树立学习舞蹈的自信心之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才能有足够的动力来克服困难。在树立自信心之后才能更好培养学习舞蹈的兴趣并使其感受到舞蹈学习中的快乐。尤其对于部分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及时沟通了解其问题所在。树立其自信心才能使其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能够大胆的模仿学习交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那些不敢表现自己的儿童必要时可以将其安排在舞蹈队形的最前面,来帮助其树立信心。通过在队伍最前面做示范的过程,意识到自身的优点慢慢的敢于表现自己从而树立自信心培养舞蹈学习兴趣。

3.用欢快儿歌引导

培养儿童舞蹈节奏感,不光是要简化舞蹈动作使其易于学习掌握同时选择的音乐也要尽量节奏明朗轻快。舞蹈中音乐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儿童学习舞蹈其不仅仅是形体和舞蹈基础有限在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方面也很有限。采用相对复杂的音乐作为舞蹈训练的音乐会让儿童不容找到音乐节奏,为节奏感培养增加难度。儿歌,其节奏欢快明朗。符合儿童天性,儿童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在培养儿童舞蹈节奏感的过程中要多使用欢快的儿歌作为舞蹈音乐这样有利于儿童快速掌握节奏从而更好的培养舞蹈节奏感。同时在幼儿时期的教学过程中都对孩子进行了一定量的儿歌教学,对儿歌有一定的掌握和认识。在对儿童进行舞蹈教学时,使用儿童音乐作为舞蹈教学音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为儿童广泛熟悉掌握的儿歌,让儿童跟随音乐用手拍出节拍。通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逐步练习,舞蹈节奏感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4.示范练习相结合

舞蹈作为一门非语言非文字的艺术,其艺术表达主要依靠肢体语言。舞蹈音乐中有节奏,舞蹈动作中也有节奏。舞蹈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舞蹈节奏感培养时,不仅仅是注意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还要注意舞蹈动作节奏感的培养。舞蹈教学时以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练习动作为主要模式开展的。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要将舞蹈要表现的舞蹈形象表现出来让儿童能够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舞蹈形象从而去体会舞蹈的魅力。舞蹈教师对动作的示范,无论是完整示范还是分段示范还是单个动作示范,都必须认真标准的完成动作并配合音乐多讲解示范动作中节奏所在让儿童多体会动作中的节奏感。在幼儿时期,儿童也大多学习过一些非常简单的舞蹈,幼儿老师示范幼儿跟着模仿。在儿童舞蹈节奏感培养过程中,不旦舞蹈示范要做到位,同时对舞蹈动作的讲解也要详细易懂充分讲解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音乐节奏的配合让儿童更多的领悟舞蹈节奏感。规范的动作示范加上详细的动作讲解以及反复的动作练习,将会有利于儿童理解舞蹈动作的节奏感。

5.培养少儿的创造能力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由于儿童对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善于对美好事物产生幻想。舞蹈是一门要依靠想象力才能充分表达的艺术,恰好舞蹈给儿童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机会。舞蹈艺术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是集音乐旋律、舞蹈语汇、节奏变化、思想情感的表达于一身。儿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舞蹈学习训练之后,对舞蹈艺术有了一些基础理解对于舞蹈艺术要表达的东西也也有一定的认知。在这一基础上,要进行一些发挥儿童想象力的即时舞蹈训练以培养儿童舞蹈节奏感。比如:通过给儿童播放舞蹈音乐让其细细欣赏音乐,让儿童将自己体会到的音乐讲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其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再让儿童根据自己听到音乐的想象跳舞,舞蹈动作不局限想到什么就跳什么只需要跟上音乐节奏即可。儿童根据音乐自由舞蹈,无疑其实根据音乐节奏舞动身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儿童对音乐的节奏感越来越敏感,当听到音乐时都会不自觉的舞蹈身体。这种自发的对舞蹈节奏的感知,是其它教学方法都难以达到的效果能使得期完全的沉溺在音乐和舞蹈的欢愉之中。

6.奏训练的反复强化

在刚刚接触舞蹈时儿童对节奏感的概念几乎为零,通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之后对节奏感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让儿童感知音乐中的节奏,感知舞蹈动作中的节奏之后还要进一步加强节奏感训练。节奏,不仅仅是在音乐和舞蹈中才有生活中处处都有。要加强儿童节奏感的训练,必须要培养儿童发掘生活中的节奏并和身体动作节奏相结合,从而对节奏感有进一步的认识。鼓励儿童发掘生活中的节奏,比如有规律发出“滴答”声的闹钟感知其节奏手随着其声音打节拍培养其节奏感。舞蹈节奏感的培养不仅仅是感知节奏,还要能把节奏感用动作表现出来。舞蹈教师先用简单的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曲子,让儿童仔细听其中的节拍然后根据节拍往前跨步。一拍走一步,这能让儿童将感知到的节奏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循序渐进,通过不断训练到最后儿童不自觉的按照音乐的节奏迈动脚步。艺术来源于生活,儿童通过感知生活中的节奏再将感知到的节奏通过动作表现出来,这对儿童舞蹈节奏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蓓蓓.舞蹈节奏与节奏感思考[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2]柴门森.舞蹈节奏与艺术家的创作[J].广东艺术,2010(05).[3]陈宏.节奏感的训练[J].音乐天地,2009(06).

第9篇

欣赏是一把钢刀,而学生是一方未开凿的坚石。只有经过操刀者的每一点思维,每一笔挥动,每一刀刻削,方能成就一尊智与美结合的雕塑。(形象比喻,论点鲜明)

都说老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我以为不然。园丁与花朵的关系,只是园丁浇灌、培育花朵,花朵开放的关系,而花朵是什么颜色、大小如何、美不美丽,都不是园丁所能决定的。较之于雕塑家与坚石的关系,园丁和花朵的比喻就逊色了。(对比论证,显现本质)

在雕塑家的刀下,无论什么样的石头,其最终的形态将取决于两个因素――雕塑家的智慧和手法技艺。我们见到的雕塑,有的雍容华贵,有的苍劲有力,有的柔婉细腻,但有的则粗俗不堪。这与雕塑家会不会欣赏坚石有关。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在老师的雕琢下,有的思维敏捷,有的却似乎不那么开窍。(运用类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的正确性)

也许有人说,内因才是根本,学生能否成材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片面。我们都是还未真正踏上社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里,与老师、同学接触最多。整天啃书本的学生最容易受老师的思维、行动、语言等的影响,而老师对学生的雕琢,用的就是欣赏这把钢刀!学校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匠师集团,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珍贵的作品在老师手中诞生,同时,也有无数玉料坚石被老师忽视了。最璀璨的钻石,在未加工之前,也只是块普通的石头;最灿烂的玉珠,也许只是深埋于山沟中的碎石;最珍贵的黄金,也许深藏于地底永远无人知晓。可是有谁知道:一经切割打磨,它们的潜质就展现在了人们面前。(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欣赏学生”的重要意义)

欣赏不仅要欣赏学生的优点,更要发现他的特点;不仅仅是表层意义上的“欣赏”,更要去挖掘,去改造,塑造出一尊栩栩如生、表面与本质同样完美的不朽之作。(论证“该怎样欣赏学生”)

欣赏学生,老师要一视同仁,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学生的言行与品质,若有偏见、歧视或搞特权,则最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原本完好的心灵受到伤害,更会对学生今后的思维乃至人生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阐述具体的做法)

刀锋所及,形象既出,每一刀都会对最终的形象起决定作用。人有情而刀无情,但刀可以融入人的感情,塑造完美的形象。(比喻论证,增强说服力)

欣赏是把钢刀,慎重下刀,巧妙下刀,方能留下精品……(再次点题,深化中心)

升格后的文章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将“学生”和“老师”比喻为“坚石”和“雕塑家”,形象生动的比喻论证,让读者明确了老师对学生的“雕刻”,需要用欣赏这把钢刀,这种比喻论证的方法比不厌其烦的单一的“说教式”论证观点更有说服力。另外,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将“老师”和“雕塑家”,“学生”和“坚石”放在一起比较,旨在说明雕刻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雕塑家的智慧和手法技巧,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第10篇

危机背景下,增强企业活力,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创新大讨论活动形式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对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塑造员工新形象、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深刻认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

诚信,即: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兑现承诺的真诚,这是人取信社会的根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友善,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宽容,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开朗开明不单是指人的一种性格,应该包含人的宽广胸怀和开放的思维模式。做一个开朗开明的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创新创造体现着“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企业员工肩负的责任,而且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坚韧进取是指不畏任何挫折的敬业精神。在困难面前,有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壮志豪情。

“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是**中烟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她将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在实现“两个跨越“目标任务中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成就好作为。

2、努力创新“大讨论”活动的工作方法。

随着行业政策的调整,企业改革的深化,利益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导致员工的思想更加活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不断改进大讨论活动的方式方法,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好的优良传统,还要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

在开展“大讨论”活动中,**中烟赣南卷烟厂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员工深刻领会“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的精神实质。

开展“诚信和感恩”教育。“诚信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和在新的起点上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对在“大讨论”活动中所倡导的“诚信友善”的文明新风一脉相承。

通过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增强“大讨论”活动感召力,挖掘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敢于创新、友善待人、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先进典型事迹,让广大员工能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相继组织召开了各层面的“树立员工新形象”为主题的讨论分析会。与会人员对照企业发展定位和目标,查找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紧扣“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主题规范自身行为。

通过开展“我为提升员工新形象献一策”意见征集活动、举办征文、演讲比赛和文艺晚会等形式,推动**中烟员工新形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使整个活动成为员工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上水平”目标入手注重大讨论活动实效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在蔓延,国家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形势下,从“工作上水平、税利保增长、企业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入手,通过塑造**中烟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

1、立足“工作上水平”,把握全年工作重点。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烟要实现“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企业要打造成为卷烟制造中心先进单位,就必须把“上水平”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以生产管理为中心,以费用控制为重点,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升员工活力、团队活力和企业活力。

2、坚持按照“分类管理、科学设岗、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方案,规范运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员工成长通道。

3、通过大讨论活动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职工牢固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使职工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职工自觉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工作热情。

5、不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规范在线产品质量管理程序,强化员对工工艺标准的培训和学习,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qc攻关和工艺创新,确保企业产品质量保持全省卷烟工业企业先进水平。同时强化员工的节约意识,增强了企业控本降耗能力,注重科学发展理念,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成本、提

高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文化建设中提高大讨论活动的内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

的灵魂。“诚信友善、开朗开明、创新创造、坚韧进取”是企业员工价值取向和行动标准。当今时代是经济竞争的时代,也是文化竞争的时代,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中烟工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要求,以推动企业文化宣贯为契机,着力提高大讨论活动的内聚力。

1、以开展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中烟企业文化理念架构体系。**中烟企业文化理念架构体系的构建,充分结合了**中烟的改革发展实践,充分吸收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实践特色,并着眼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创新与完善,员工层面确定了员工作风、员工信条和员工形象等内容,其核心层面确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开展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为载体,企业文化理念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2、开展大讨论活动,体现母子企业文化的特色。通过**中烟员工新形象大讨论活动,使**中烟企业文化(母文化)和赣烟文化(子文化)融合升华,体现母子文化特色。把开展员工新形象大讨论作为企业文化宣贯的重要内容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提升素质、提升形象、提升活力的目的,提高员工对大讨论活动的认同度。

第11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舞蹈课程成为艺术的一门重要学科,特别是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中职学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见解,在此和大家交流探讨。

一、中职学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反映出人们的真实情感,同时通过人体动作来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观众在感受舞蹈的艺术时,其反映出的真实感情也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美及真实感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在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中,学生学习舞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生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身体和形体条件,对舞者全身肌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灵活感和节奏感都有很好的锻炼和塑造作用。其次,学生通过舞蹈的学习,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舞蹈的学习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姿态,并需要学生时刻保持舒展、挺拔、刚健、优美的身姿,从心里自觉形成对端庄和典雅的喜爱和追求,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位。最后,学生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舞蹈学习中,学生们在一起练习会养成团队意识,练习过程中可以互帮互助,主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如实的实施教学策略,积极的发挥出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是搞好中职舞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进一步深入,我们中职学校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转变,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影响,由于新教学策略的初步实施,教师没及时的把握好或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使得我们的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依然问题重重,没有发挥出舞蹈教学应有的作用,教学效率一直低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教师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偏差,只注重教育教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舞蹈教学课堂上,教师编排给学生的舞蹈时间较少,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的体会舞蹈的精髓。加之长期重复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舞蹈课的兴趣,甚至形成了厌恶舞蹈课的心理,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参与性不高的现象。②学生自身的问题:现如今的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其文化根底比较薄弱,而舞蹈艺术方面也更为薄弱,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的学问更是弱之又弱。大部分学生入学后,都是从基础学起,导致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缺乏学习的信心。③其它方面的原因:现如今的中职学校舞蹈教学,很多学校都缺乏规范的舞蹈教材,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弊端,舞蹈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加上舞蹈教学不受社会人士的重视,使得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一直都是原地踏步,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三、搞好中职学校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好老师,是学生学好舞蹈的动力,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秘诀,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耐性和记忆力,还能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有效的搞好舞蹈教学,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积极的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爱舞蹈,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热情,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由“苦学”向“乐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积极地在教学过程中寻找适合舞种,巧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

2、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第12篇

编者按: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受益匪浅。关于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甚至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读书,能够改变我们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以哲理化的思想,加上鲜活形象的切身教育故事,给我们阐述了“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我想,我们必须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后进生;换一种方法,来帮助后进生。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式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时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苏霍母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要终身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甚至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读书是否该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不论。但可以断言: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读书,能够改变我们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教育者的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以哲理化的思想,加上鲜活形象的切身教育故事,给我们阐述了“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他没有用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用丰富的实例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演绎的深入人心,读后使我们对教学工作中的某些问题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苏霍母林斯基在谈到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第二套教学大纲”的重要作用。他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并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尝试着用惊奇、赞叹来治疗大脑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苏霍母林斯基通过千百次的观察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象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儿童的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自认为重视了每一个学生,自认为关心了每一个后进生,及时进行补差,重视了后进生,对照《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教育理论,想来真有些惭愧。因为,平时我所谓的关心和帮助后进生,只是在应该让孩子们放松游戏的时候,给后进生补课做练习;只是在应该让孩子活动、舒展身心的时候,占用他们私人的时间;让他们的课余只能在我们老师的喋喋不休和反复的练习中体会学习的滋味。

我想,我们必须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后进生;换一种方法,来帮助后进生,使每一个儿童潜在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每次读这位教育家的经典论著,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收获。经历了好几十年的时代变迁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依然觉得生机勃勃、依然是那么的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