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

时间:2023-08-16 17:2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

第1篇

【关键词】虚词;文言文;高考;高中

引言: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高中语文教育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迎接高考,因此引导学生针对高考进行有机的复习。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对文言文中虚词应用的教育有一定的深入研究,认为在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环境下,应该首先让学生熟知常见的十八个虚词及其常见功能,其次要了解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和范围,最后针对考试,总结出复习和备考的方法。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应用

(一)常见文言文虚词

根据历年高考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来看,高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有以下十八个:而、与、何、乎、若、乃、其、且、所、者、为、焉、也、于、则、之。这十八个虚词出现的频率也有区别,但在高考备考上,须做到一视同仁,以免遗漏知识点。

(二)文言虚词的应用

虚词的灵活性表现在它们在文中的实际意义上,例如常见的“之”,可以做一般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做宾语或者兼语;可以做指示代词;可以做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补语的标志,或者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做音节助词。可见其在不同的语句和上下文中会体现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其他的虚词也都各有很多种用法,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察方式

高考的《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虚词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能力等级是B。这包括三点因素:其一是考核的文言文虚词是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常见的那十八个,其二是重点考核的是某个文言虚词在一段文中的用法、意义和功能,其三是考核的能力层次是理解。

文言文虚词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点:一类是对文章句子中的虚词正确理解,以客观题的形式让考生选择其正确与否;第二类是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往往其中一个句子来自高中课文,另一个句子来自非课文文言文选句,以此综合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第三类也是客观题,采取给一个句子,让考生几个选项中与例句虚词使用方法不同或者相同的一个,这类题型一般在考卷中出一道,占3分分值。

在2009年的高考十八套考卷中,有十套考查了文言虚词,涉及的14个虚词分布如下:“以”:7次,“而”:6次,“其”:5次,“之”、“乃”:4次,“为”:3次,“于”、“者”、“因”、“所”:2次,“也”、“与”、“焉”、“且”:1次。

三、复习和备考

(一)记住典型句例,分析容易混淆的用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要求背诵和识记的文言句中的虚词要明确记住,例如“觉今世而昨非”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些词句正是因为常见,会更有机会出现在高考题中,因此需要牢记。另外因为虚词的用法过于灵活,在不同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有些很容易受表面现象干扰,如“汝初闻言而怒”中的“而”有承接的意义,很容易分辨,但“客逾疱而宴”中的“而”的意义就很模糊,不能一目了然地知其意义,很多考生误以为也是承接,然而细细分析,“逾疱”是表示“宴”的行为方式,因此是修饰的关系。

(二)一个词有多种用法,要仔细辨别

例如“之”,在“杳不知其所之也”中是实词,在“遂与之俱出”中做代词,而做代词时,也可以用“其”、“此”、“彼”等替代,很多虚词都可以一词多用,例如:者、乎、也、以、于、为、且、哉等等。

(三)总结方法,升华语感

在虚词的应用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如1.词性界定法。即把一个虚词先分辨出其词性,如“之”字是做助词还是代词,做助词时是定语的标志还是补语的标志,界定后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其意义。2.位置分析法。很多虚词在句中因为位置的不同也具备不同的作用,对此可以用虚词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来判断其真正意义。3.语境推断法。某些虚词在实际运用中往往牵扯了整个上下文,因此不能单纯地靠句中因素来分析,例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后半句中没有承接前一句的赞许和肯定,而是做出了“安在”的疑问,可见其句中的“而”是转折意义的连词。4.标志识别法。某些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或者固定词组的标志词。最常见的是“之”可以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在总结各种实际分析方法后,也要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笔者认为,语感是最高的理解境界,在声情并茂的朗朗的读书声中彻底进入古人的喜怒哀乐之中,方能更深地体验他们的抑扬顿挫,也能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深层的语感。

四、结语

高考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文言文虚词应用这个知识点虽小,也需要每个考生和高中语文教师去重视。相信对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学者提供出更多的方法和对策来。

参考文献:

第2篇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初高中的语文教学有不同的要求,如文言文阅读,由初中的“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再如作文,由初中的“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到高中的“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可以说,高中的教学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师对自己执教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一般都比较了解,但对另一学段的课程标准就有些忽略了。因此,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往往会出现盲点,甚至出现互相埋怨的现象。本工作坊将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借助我坊成员初高中骨干教师集中的特点,通过专题研讨等形式,探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尽量使语文教学走出初高中脱节的误区。

就初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本工作坊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共举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探讨内容有初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语法教学如何衔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衔接。每次研讨,由初高中各展示一节课例,从中我们看到,在语法教学、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方面,初高中教师在教学规律方面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但在教学目标、教学容量、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要解决的是,通过什么途径缩小这些差距,使初高中语文教学做到互相弥补,共同构建语文学习的大系统。

首先是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写作,初中生写记叙文存在以下问题:①内容简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②写作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③写作过程欠科学。④缺乏修改作文的习惯,修改能力较差。高一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也存在不足,表现在:①写人记叙文与叙事记叙文不分。②典型材料和非典型材料不分。③概括叙述太多,细致描写不足。因此,在作文教学衔接上要注意几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讲故事,关注细节;鼓励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扩大作文的容量,增强议论能力;弄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基本要素与要求;注重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语法教学在初高中差异较大,首要的问题是,现在的初中教材对语法教学的要求提得不够具体,并且一再强调对语法知识不做考试要求,要“淡化语法”,许多初中老师上语法课较随意。到了高中,文言文的篇目增多了,要求掌握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现代文语句也变得更长更复杂了,这就对学生的语法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面临复杂、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无所适从。其次是怎样教的问题,工作坊成员黄敏老师认为,课标要求“淡化语法”,不是说“不教”,而应“随文而教”,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把语法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高中老师认为,对语法知识的教学,不管是从考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都是必要的。初中在讲授语法时可以简单一点,但是不能缺少相对集中和完整的语法知识的讲授及练习,高中应该讲得更深更透彻些。

文言文教什么?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在语言、写作技巧和布局谋篇方面的典范,也是彰显文人个性和思想的典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成。我们在教高中文言文时,常把关注的目光放在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翻译技巧等内容上,而忽略了对文章内涵的深入挖掘。

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于一个系统中,有共性,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性质,教学时不可厚此薄彼。但是,作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需要,初高中语文教学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即知识存在循序渐进的特点,需要不断地夯实基础,才能逐渐完善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因此,初高中语文教学既肩负着各自学段的教学任务,也应该为后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相应的衔接。

(责编 欧孔群)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高效方法

一、引言

教材是教育的物质载体,主要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助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依旧枯燥沉闷,文言文教学依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就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从而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兴趣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成分,它能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文言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鉴赏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如利用精彩的导语、现行的教学手段等使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认识,让学生明确文言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绝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在文言文学习的初期,如果有教师的引领,学生则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因此,这个“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文言文中的句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认真的归纳总结,不仅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文言名篇的博大精深,也让他们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教师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古典文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文言文的陶冶功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总之,教师要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改变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困难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文言文成为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香饽饽”,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文言文教学的无序低效一直为人所诟病。因此,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则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将自身从讲台上解放出来,尽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不断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情感,把学生引入文言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充分想象和感悟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渲染等。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相关的历史知识时,要力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让他们亲近文本、感悟明理,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师生互动以及课下学生对古文知识的复习运用,这样既可应对千变万化的高考,又能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四、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这对文言文的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以形成具有文言语感,教师可采用熟读的方法:教师首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具体的场景,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材料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和概括,以使文章读起来有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的感觉。积极的文言文阅读过程应该是对文章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它能向学生传递一种有关人性的价值观念,能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使其更加热爱生活和社会。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学生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定学习目标,自主阅读文言文,并通过写作等自选方式及时评价学习结果,形成自己的判断。适宜而丰富的阅读能提升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认同感,能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进而保证文言文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努力,大胆实践,继承古人诵读的优良传统,在教学中视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勇于突破传统,并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颖玉.高中文言文教学教法初探[J].教海探航,2010(07).

2.凌青.别样的文言教学课堂——以文言课本剧促有效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

3.徐九年.语文要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 7.

第4篇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自04年登上三尺讲台,笔者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与同事们的交流了解到,当前的高中语文课本教学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文言文教学,一方面因为文言文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有知识可教,容易把握;主要还是因为高考会考到课本内文言文中的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充当“古文翻译机”的角色,字斟句酌地讲,学生毫无兴趣地听,其结果是学生从初一开始接触文言文,经过六年的学习,高中毕业时,多数学生的文言文水平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与过去相比,如今一般的高中毕业生其文言文水平不及旧时三年的私塾学生,大多数大学中文系非古文专业的学生其文言文水平不如解放前普通的高中生。

二、文言文教学处于困境的原因

1、教师教学模式陈旧。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上,常常出现一言堂、满堂灌、架空分析的现象。教师逐字逐句翻译,重点 字词反复强调,而学生常常是一头雾水。尽管也有学生飞笔疾书,在课本的字间插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可依旧是似懂非懂。这种单一无趣的教法,费时费力,而且是出力不讨好,学生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甚至喊出了“文言文难学,难于上青天”,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被看作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所讲的、记教师所说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文言文课堂上,“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仍然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子。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学习是为了达到考试的要求。调查表明,80%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10%的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自己毕业后仍会看文言文。50.2%的学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障碍而使他们对文言文学习望而生畏,2%的学生根本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他们认为现在对话交流有白话就足够了,文言思维与现代汉语思维格格不入。学习了也不能直接以文言文为媒介迸行思考,况且在生活中用不到,又容易忘记。一位同学说出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心声:“学习古文没有用,我当然知道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要继承,但我们学习的古文只是为了翻译成现代文,只是为了在考试中的宾语前置、名词活用,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

3、现行教材的缺陷。缺陷之一,文白混编,忽视了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影响了文言文教学质量。笔者任教的学校所使用的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这套教材就是将文言文按不同的主题和白话文混编在一起,如经典篇目《赤壁赋》、《使得西山宴游记》就和《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等白话文一起编在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文白混编”的格局导致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零碎而不成系统,形成中课文思想情感而轻语言文字的课本定势。教材无视文言课文与白话课文在语言形式上的重大区别,应把它们搅拌在同一专题里,忽视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影响了文言文教学质量。

缺陷之二忽视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我所任教的学校所采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本中没有涉及古代文言的知识系统,例如必修一中的《劝学》《师说》仅仅是选文加详细的注释而已,对于接触文言不多高一学生来说课文中的“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文言现象使他们无法理解的。

4、评价机制不完善。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已实施十几年,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已渐入人心,但在现行的考评制度之下,“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风气仍然盛行。从多年来的文言文测试题的情况看,基本上稳定的是客观题3-4题和翻译题,所有考题中,除了最后一道选择题是指向文本思想内容之外,其他的几个客观题和句子翻译基本上是指向语言掌握方面

不仅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内容主要指向语言,而且试题内容多可以从课文中找到依据,于是,文言文的教学中便重在了知识点的强化记忆。使得许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依然逐句逐句地串讲,加上重点解析地“肢解”课文,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并且兢兢业业,生怕因为哪个知识点的遗漏会使学生考试丢分。

三、文言文教学改进措施

首先,要完善评价机制,高考对于学生文言文的考察要尽量全面,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素养。

其次,在教材方面实行分科,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开编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文言课本中增设文言知识专题,对于作为课程内容的经典选文配以丰富多彩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最后,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很多的,教师不管采取那种模式,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当增加学生课外利用文言文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地教学设计,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周芳《高中文言文交互式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第5篇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教材;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26-1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折射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性和哲学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仅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古时先贤圣哲精神的发扬。高中课本中文言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文言文在中学课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教好文言文,怎样让学生领会文言文已经成为新课改苏教版语文教师的研究重点。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进行教学创新。

一、高中苏教版语文教材特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了40%的比重。新版文言文教材突出两个特色:①人文背景浓厚。新版教材在内容上改变了老式课本过分强调字词句解释,相反的,深化了语文科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共识,以人文课文统领专题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如《江南的冬景》中“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寥寥几笔就细致刻画了北方冬季的闲暇生活,充满了北方憨厚朴实的人文气息,给江南的学生一种很直观、详细的生活场景。“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此句更是以江南典型地域钱塘江为标准细腻刻画了江南具体的人文地理特点,深度表现了江南的生机和韵味,开阔了北方学生的眼界和人文知识增加了南方学生的认同感。②学习方式人性化。新版教材增设了“活动体验”和“文本研习”等模块,更加人性化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对《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两个选段中讨论了不同眼睛折射出不同的人情世故和生活样貌。这样的训练内容安排很明显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不同于普通的训练能力与知识积累。

二、创新性文言文教学应具备的特性

1.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运用于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影视资料和作者简介,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个宏观的把握和掌控,还可以播放名家学者对本文的见解和深度剖析,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这样方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

2.有效合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师应该通过文言文教学合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字美的阅读而忽略强调语法,注重内容美的感悟而忽视固定化的教授,注重形象美的感动而忽视课文的词句解释。例如:《项脊轩志》的“月夜桂影图”,教师应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感悟那三五之夜,桂影斑驳,明月半墙,珊珊可爱的意境。体会句子借景抒情,表达的那种动人含蓄,宁静致远而又韵味的环境,让学生有种被带到风花雪月、花香弥漫的恬静美妙世界的感悟。

3.体会作者思想的闪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学生的成长接受者各种思想的熏陶,教学工作者应该通过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思想的闪光,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远大的理想。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指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古为今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通过文言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加文化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传承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知道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是新一代学生所具有的共性。教学老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点加大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指引学生学习文言文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提升准确运用与正确理解词句的能力,充分挖掘汉语文在精神与物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继承弘扬古代先哲思想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争取自由,追求真、善、美等优秀文化精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文言文教学中的古为今用措施,内容丰富,施用面广,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久远。所以教学老师应时刻注重挖掘这一广阔领域,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任课老师应根据以上准则灵活地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争取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生活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对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增强,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相文,王松泉.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诗演化与现时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3]王雅萍,司亚飞.《建国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评价》.《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第6篇

古文意义问题对策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经过历史车辙的狠狠碾压之后留下的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文字和书籍。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教育要求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古文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何学习古文?学习古文的意义何在?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古文教学的意义

古文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习古文是每一个中华少年的责任,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培养阅读能力

在高中语文学纲中就有明确的规定,高中生要有一定的阅读浅显简单的古文的能力。所以,学习古文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第一,理解一定的文言词语,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章;

第二,能够深入理解文言作品,不拘泥在理解表面意思的层次上;

第三,能够理解文言文文章的精髓,学习寓意深远的中华文化。

(二)提高写作水平

文言文文章言简意赅,结构严谨,寓意深远,是所有文章的典范,学习古文的写作对于高中生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古文的字词和语句千锤百炼,高中生要学习打磨字词语句的本领,精炼自己的文章语言。其次,还要领会文言文的结构特点,学习文言文严谨的结构形式,学会建立自己的文章结构。

(三)提高文学素养

古文在其朴实简练的语言之中往往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精神,所以学习古文语言的朴实无华,提炼古文深远的人生内涵,对于提高文学修养有很大的意义。

(四)传承经典文化

古文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学,它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字,蕴藏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所以,学习古文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

二、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古文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大都认为古文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缺乏学习兴趣,不愿学习。

第二,学生对于学习古文的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都会存在这样的观点就是“学习无用论”。在现代社会中古文没有用武之地,我们不用古文说话,也不用古文写作,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文?

第三,学生学习古文的动机不纯。大多数高中生学习古文的目的仅仅在于应对考试。为什么学习古文?因为考试需要。从而忽略了古文的真正价值。

(二)教师的古文素养不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目前,教师古文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于古文理解狭隘。教师认为教授古文仅仅局限于教授字词的发音和理解,学习古文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翻译字句,流畅的背诵,无误的默写。

第二,教师没有专业的古文知识系统。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古文学习,因此在教授古文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知识记忆,或者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以及网络资源,因此不能很好的领会古文教学的方法。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所以只能凭借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活动。生硬的翻译全篇,机械的背诵,老师教的没兴趣,学生学的自然更加没有兴趣。

(三)古文学习的外部因素对古文教学的限制

第一,古文教学资源匮乏。首先是古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不足够形成古文学习规模,不能引起重视。其次是古文教学延伸范围有限,不能很好的利用课本外的资源。

第二,古文学习没有很好的外部环境。首先,现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用武之地,人们自然而然的会忽视。其次,文言文学习好坏的依据就是分数,导致文言文学习目的的功利性、过程的僵化性。

三、古文教学策略

(一)学生方面的应对策略

第一,明确学习目的。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的不仅仅局限在考试过程中,让同学们在课外古典文学的阅读中理解文言文学习的真正目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课外古典名著的阅读或者利用古文中深厚的情感形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或者在讲解古文的过程中穿插有趣的背景故事或作者经历,让古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二)教师方面的应对策略

第一,树立观念,转变意识。首先要转变对于古文的认识,要树立文言与白话并重的观念,不再厚此薄彼。

第二,提高教师的文言素养。通过课外对于古文知识的系统学习提高教师的文言素养,丰富自身的文言知识。

第三,丰富古文教学的模式。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使得古文教学不再拘泥于一种模式,丰富课堂生活。

(三)外部环境方面的应对策略

第一,改变古文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渲染一种好的学习古文的环境氛围,带领大家进入古文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感觉。

第二,适量的延伸。针对课内文言比重不足的情况,适量的拓展课外阅读。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来辅助课堂文言文的学习,从不同的视角处理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延伸拓展,以达到深入学习古文的目的。

四、结语

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教与学的过程。在新课标的带领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把文言文的学习形成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学好古文,传承经典。

参考文献:

[1]殷芳芳.高中语文课堂古文教学策略创新实践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3,(34):32.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忽视点,但是这并不代表语文审美能力不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考试标准为教学目标,侧重学生逻辑能力和知识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感受文字魅力,从课本中“看见”作者的当时写作的情景,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中国文学底蕴深厚,提高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美的感受也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触发学生心底的追求美得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历史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文学教材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中国学生从启蒙教育开始一直接受语文教育,至到高中教育为止,语文教育一直占领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文字含义,更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现在我国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将文章段落分成几个小节,再分别讲授每小节的段落大意,语句含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经历用于分析课文中语句和文法,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要思想一笔带过。造成这种教学现象是因为现在高考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策略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的美得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中《采薇》一文的学习,古文和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在学习上更应该利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将简单的文言文用华丽的词藻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从简单的的文言文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采薇采薇,微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室,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狁来厮杀。”将深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有趣的白话文,将当时少数民族侵犯国家,将士因为大战有家不能归,一年又一年的思乡之情,通过文字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意识,既能学到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美的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深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又有风趣幽默的白话文;既能学到我国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又能体会到优美抒情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学美得熏陶,引发审美想象力。以文学作品为例,古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螟》一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句中表达出来的艺术美,重点突出“浣女”及“渔舟”。只有洗衣女子的归来竹林才会热闹,渔舟摇曳荷花才会动摇,而正因为竹子林得茂密,莲荷的稠密,才能让作者从静景和动景的结合中,描绘出一副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的美好情境。通过对字词的深入探究,与作者共鸣,发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3.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8篇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在学科活动中较为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最初来源于各级各类的选拔性竞赛活动,目的是在客观背景下尽展参赛选手的个性美,同中求异,寻求个性解读,形成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希望课堂有亮点、有看点。随着这种形式在各校的推广及在实际教学过程的运用,基于研讨的目的,出现了一些更为细化的异构背景。在学校起始年级衔接课题研究的大背景下,我校高一年级决定以《鸿门宴》为例,做一次衔接课的异构研讨活动。

其实,不管是竞赛课还是研讨课,无非在于教学理念的引领、教学设计的机巧与灵动、学法的传授与实践,异构的前提是相同的,即“三本”――课标、文本和学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应试指挥棒的磁场下,语法传授甚少。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思对即可。

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由此可见,在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中关注点除了读准文意、读准情义、读懂技法,还在于读懂文化。落脚点在于文言学法的指导和阅读广度、思维深度和情怀高度的引领。

《鸿门宴》是高中课本中经典传统篇目。从文学角度看,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真实且塑造手法多样,展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人格魅力;从文化角度看,辩证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进与退、显与隐的生存智慧。但要让学生真正吃透就必须经过几个环节:读懂节选部分事件及人物,收集刘邦、项羽鸿门宴前后的相关经历,历史上及现在对两人的不同评价。按照对文本及相关素材理解的层次来看,第1课时是对节选文本及《史记》常识的了解,第2课时为刘邦形象的鉴赏,第3课时为项羽形象的挖掘,第4课时为不同历史阶段对刘、项的评价及学生对他们的个性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历史、对《史记》中建构的文化、精神及生存智慧的理解与习得。同时基于衔接背景的考虑,我们确定了如下衔接点:1.特殊文言现象(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初中相关篇目的回顾;2.塑造人物手法之一――正面描写,主要分析刘邦这个历史人物;3.塑造人物手法之二――侧面烘托,延伸拓展,勾联初中文本《陈涉世家》及《项羽本纪》,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构建的文化精髓;4.评价与反思――收集历史上对刘邦、项羽的评价,养成思辨意识,形成独立见解。结合每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分别确定了自己研讨课的题目:“成功逃生的刘邦”、“以显衬隐,话霸王之‘不忍’”、“多维评价,彰显时代需求”。

现将研讨课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总体上看,这次的同课异构体现的是一种阶梯状不断由表入里深入理解艺术手法、不断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整体教学的设计。这次同课异构的实践既体现了对初高中语文核心能力(阅读与鉴赏方法)的重视与培养,也凸显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与初中的差异:从字、词、句、篇的阅读理解转向关于某个人物或某个专题的一类文章的研究性自主阅读与评价,从感性走向理性,在各种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去伪存真,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这样的意识:将经典文本置于文体、作者和时代的三维语境中多方复合,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深度解读,以此来为人生的成长指引一种方向。

[作者通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第9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教材选文要……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要求,各种语文教材中都会收录适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就世界文学而言,外国文学作品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或人文精神,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学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补充。外国文学作品进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些选文改善了我们语文教材的结构,丰富了中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而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无疑都是通过翻译者译介过来的,但笔者通览各版语文教材,发现教材在选文注释中常常忽视了翻译者的名字,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重要细节失误。这里以苏教版初中教材为例略作说明。

苏教版初中六册教材中,几乎每册教材中都有未注明翻译者的课文。在课文翻译者的署名上,教材似乎存在选择性。像朱生豪(《威尼斯商人》)、郑振铎(《泰戈尔诗三首》)、叶君健(《皇帝的新装》)、戈宝权(《海燕》)等名家的翻译作品,教材都注明得很清楚。但有些课文即使本身是名篇,也未注明翻译者,如,《最后一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这或多或少和译者名气不大有关。具体情况是:

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蔚蓝的王国》(屠格涅夫)无译者,七下《松鼠》(布丰)无译者;八上《最后一课》(都德)、《父母的心》(川端康成)与《在太空中理家》(杰瑞・M・利宁杰)都无译者,八下《鸽子》(屠格涅夫)、《变色龙》(契诃夫)、《窗》(泰格特)、《二裂银杏叶》(歌德)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左拉)亦皆无译者;九上《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无译者,九下《送行》(比尔博姆)与《老人与海》(海明威)无译者。

教材编写者漠视作者和翻译者的劳动成果,在各种语文教材的编写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往往擅自删改作品,不注明译者,都是常有的事。如,八上《最后一课》,注释竟为“这篇课文是根据多种版本改写的”!所以干脆不注明译者了。从法律层面来说,这也是不合法的。国际《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工作者的权利”中明确规定:“每个翻译工作者对其译著享有所在国给予其他脑力劳动者所享有的一切权利。”“译著是脑力劳动成果,受有关规定的法律保护。”“翻译工作者对其译著享有著作权,从而享有与原著作者同样的优惠权益。”“公开利用译者的译文时应该明确、清楚地提到译者的姓名。”我国的《著作权法》针对教材编写特别提出要求:“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第二十三条)在第十二条中就明确了翻译作品的归属性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总之,教材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作为作品的所有者,他们的署名权还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是我们提倡的一种美德。在学术腐败盛行的环境里,让学生意识到必要的学术规范也是应该的。教材编写者不管针对中文作品,还是翻译作品,都应一视同仁,更不能在署名上存在选择性。所以教材在再版时,理应消除这个细节失误,使教材更合法,更规范。

二、文言文课文排版设计没有体现人性化

谈到语文教材对文言文课文的排版设计,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小事,根本不值得关注,实际上,体式虽小,关系实大。针对文言文排版设计,教材几十年来没什么特别变化,文字间的间距与其他文章的排版一致,保持在不到0.5厘米的范围之内。实际上,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发现(包括我们自己做学生时的学习体会),现有的文言文版式设计没有考虑到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没有从实际出发,很不利于学生学习(不管是高中还是初中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显然,新课程标准已经不再要求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的教学(尤其是高中教材),但还有很多重点字、词以及句段教师必须落实细讲,即使学生自学也只有识记下来才能理解、积累。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密密麻麻地记录在课本的缝隙处,很是拥挤,复习起来很费劲;而如果记录在笔记本上,就更不利于学习和复习,还容易丢失。这是个现实问题。

所以,教材在排版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对文本处理时不要吝啬于拉大距离。具体落实到文本间距的调整,笔者认为,以拉至1厘米左右为宜。一些教辅资料对文言文间距的处理,基本上保持在这个度。目前有些刊物在对来稿作规范要求时,一般也要求打印文稿的文字间至少保持在1.5倍间距,这其中显然有方便编辑修改的因素在内。这其实是一种常识性的要求,对语文教材的编写设计者应有所启发。或者不改变现有文字间距,而是扩大文本右边的页边距,留出约三分之一宽度的空白处,相当于现在某些教材在处理点评赏析性文章时所留出的空白(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春》《月迹》《现代诗二首》等课文)。这种排版设计也不是没有过,原来的人教大纲版语文教材对所有文章都留出了约三分之一的空白,这种方式至少在文言文排版设计中可以保留下来。这两种排版方式的设想也只是技术层面的,难度不是很大,最多只是增加了教材的厚度而已。

第10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51-02

新课程高考的变化对今后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人认为语文考试好像与课本关联不是很大,于是语文课本往往被打入“冷宫”,而许多语文教师也妄自菲薄,不能很好地认识语文课本在语文教学和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教材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和载体,是我们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首先要“得法于课内”,才能“受益于课外”。尽管高考试题与教材直接相关的内容极少,但考查的问题却是与课本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忽视教材的学习、置课本于不顾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内容与考点是完全被囊括在平时教学所凭借的教材中的。

1.考试试题直接出自教材。名句默写、成语试题、文言文翻译是历年考试考生得分较低的几个板块,但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名篇名句默写”全来自高中教材。成语“芝兰玉树”《滕王阁序》课下注释。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词语,都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学生如果把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掌握得很扎实,答好文言文阅读题并不难。

2.通过教材“授之以渔”。高考试题中“古代诗歌阅读”要求理解对边塞环境的描写、思乡之情的表达;“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等等,都是我们的教材中重点要学习的内容,我们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应试就简单多了。

3.教材给我们作文提供素材。教材的文章就是作文的素材,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高考优秀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见深入钻研和有效使用教材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教材中文本的教学价值,认真落实教材的总体要求、单元重点、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打好语文基础,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并且将这样的体系化解到“读”与“写”训练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重视实践,强调规范

基于新课程高考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语文实践,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动口机会多而动手机会少的现象。许多课堂多采用教师质疑、学生讨论、师生口头交流等方式,一节课下来,学生几乎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一落在笔下就错字连篇,词不达意,书面表达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从许多学生的考试卷中可以看到:错别字多、病句多、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等等,这都与课堂上缺少富有实效的写的训练、学生动笔实践少分不开。从阅读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见解,明于心不一定能明于口,明于口不一定明于手,这里有一个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语言和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凌乱到连贯再到规范的“定型”过程。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用笔学习,可以通过当堂训练、板演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写的训练,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重视读书,加强积累

《普通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作品(要在5部以上)和阅读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从目前中学生读书的情况来看,根本达不到要求,我们人教版必修5本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里共计10部名著,真正布置学生完成阅读的学校寥寥无几。有些学生在高中三年期间没读过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而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做模拟题。学生不读书,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得不到提高,到高考复习时学生的弱点就会凸显出来。高三学生普遍“诗歌鉴赏能力差”、“文言文阅读能力差”、“现代文阅读能力差”,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文本读不懂,理解不透。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章,老师再费力讲表达方式的作用、表现手法的运用,物象、意象、意境……都是“空中楼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学生答题还是云里雾里,摸不着边际。我一直十分执拗地认为简单机械、反复大量的“知识练习”,让学生获得110分上下的分数,尚可一为;如若想让学生超过120分,则须大量阅读。所以在基础年级阶段,教师要有计划地向学生定期推荐阅读书目,师生共同阅读,并写读书笔记。学生通过读书,拓宽视野,积淀文化,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贴近生活,关注热点

第11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即将在山西、江西两省和天津市开始进行试教。在已经初步编写供高中一年级使用的两册课本中,文言文共24篇(教读和课内自读各12篇), 分六个单元, 拟用60课时教读,约占全学年语文总课时之半,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么多的课文该怎么教?这是否意味着教法上将有所变革?下面谈几点很不成熟的意见,不妥之处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

    高中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假如说高中三年是给文言阅读能力打基础的阶段,那么高一年级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年学得扎实,此后两年的文言文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否则将困难重重。

    所谓“基础的基础”,指的是最基本的准备, 包括三项任务:(1)使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能读出语气,能熟读背诵8000至9000字;(2)掌握200至300个文言词,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3)能初步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这些,都是养成语感的必要条件。当然,还有其他任务如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熟悉某些作家及作品等等,但都不是主要的。

    完成上述任务的关键在于诵读。诵读,这里是指熟读和背诵而言。文言是书面语体,不经过熟读背诵进入它的语境,就难以学好;虽读而不能持之以恒,读的数量太少,不熟悉它的变化情形,也是学不好的。

    既然如此,读多少字才算符合标准呢?过去的人们拿“四书”做标准,总字数约在55000左右,这是高标准, 因为接下去还要读“五经”,难度相当大,不多读一些不行。我们不读经,不需要这么多,但最低不得少于3万,能达到3.5万字最好,这就大体上相当于《孟子》全书(34685字)了。必须有这么一个标准。 因为文言常用词(含比较常用的)约有3000多个,常用句式也有几十种,尽管初学者不必全都掌握,但读得多一些总是好的。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学语言尤其如此,有些词句往往要经过十几次、几十次接触才能掌握,这是人所共知的规律。再说,中学教材里的文言篇目(含古诗)总字数大约是4 万多一点,熟读背诵它的3/4不仅应该,而且是办得到的。

    诵读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主要取决于高一年级的成就。因为初中的基本课文中只有18篇文言文(共5561字)、18首古诗(共1284字),加上非基本课文中可诵读的文言篇、段,学生的诵读量不过在七八千字间,所以高中三年内非诵读23000至27000字不可。这样的增加简直近乎飞跃,而高一年级恰恰处在这个“飞跃”的起点上,它的成败对全局影响极大。如果学生在这一年里确实养成了自觉诵读的习惯,能熟读背诵八九千字,则必能初步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起结、照应、骈散结合等)和表达习惯(如称谓、纪年等),其朗读和记诵的能力也必将显著提高;这样,此后二年即使功课紧张些,再诵读一万五六千字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很大。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高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至于常用词,高一年级只要求掌握二三百个是否少一些呢?答曰:否。首先,3000多个常用词中最为常见的不足2000个左右,其中意义比较复杂、用法也多的仅占半数;那余下的一半意义比较单纯,或词义变化不大,不必作为学习的重点。其次,学习词语有一条规律:在起始阶段即学习上的“高原期”,速度不妨慢些;待到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后,学生的吸收能力就可以成倍地增长。

    以上是就这一年的教学目标说的。

            二

    再说新教材(单指文言文部分,下同)。

第12篇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