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8-16 17:2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1篇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命题指导思想

命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本考试说明为依据,确保考试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命题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反映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反映我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和高考改革趋势,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命题应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Ⅲ.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湖北省中学教学实际,确定语文科考试范围。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与选修课程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组成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文学常识

1.识记 A

(1)识记必修课程“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中,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

(2)识记“附录三”中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指定篇目见附录二)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甲、 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乙、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丙、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1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第2篇

关键词:人物塑造;性格分析;圆形人物

Abstract:The literary writing always focuses on“human being”,by which the work reflects social reality.As a successful work of Washington Irving,of course,“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also starts from the center――“human being”――to depict a vivid story.And in literary work,the shaping of characters includes round character and flat character.Irving adopts the method of the round character in shaping the main protagonist,Ichabod Cran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protagonist to return the image of the round character.

Key Words:shaping character analysis,characteristics,round character

一、引言

华盛顿・欧文是美国十九世纪小说家、散文家、美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睡谷传说》是其最具艺术价值与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研究这部作品的主题,如从工业发展对美国文化的冲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欧文的英国情节或欧洲情节等。还有学者从小说的语言特色、艺术魅力、文化旅行和话语权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欧文作品创作的魅力与重要社会价值。所有这些角度都是以塑造的人物为中心展开的。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是艺术的中心对象。而主人公则是中心的核心。所以主人公的性格塑造是文学创作的最中心点。

黑格尔认为人物性格的描写主要受三个要素的影响:一般世界情况、情境和情致。一般世界情况主要指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一般世界情况具有一般性,它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样的。如果要是其对某个人物的性格产生影响,它必须被具体化,因为每个人生活的小环境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情境”。一般世界情况和情境对人物产生影响之后,人物所形成的某些特质与心情就是“情致。”①黑格尔的影响人物性格的三个要素的对于准确而全面的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可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它的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的揭示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的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扁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性格缺少变化或性格特征突出而单一的人物,它的基本特征是一般而寻找特殊,共性对个性占有优势,直接以纯净的性格形态出现,能够比较明确、直接、集中地反映人物的典型化。其艺术特征明显体现为单一性、稳定性和和谐性。两种人物描写各自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作者欧文在《睡谷传说》这本小说中则采取综合的办法,不同人物采用不同方式,使得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魅力。

本文将运用黑格尔的人物性格说,全面解析《睡谷传说》中主人公伊卡包德・克莱恩的性格特征,还原该人物的圆形形象。

二、主人公性格的全面解析

《睡谷传说》的主人公克莱恩来自康涅狄格州,“这一州给合众国提供了许多开发思想和开发森林的先驱,每一年都会派出大批到边疆去的伐木者和到农村去的教师。”②克莱恩便是被派去做乡村教师的。所以它代表的是美国的主流文化。而美国的主流文化并不能简单的被说成是好还是坏,它只是世界大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他的性格就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情致。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克莱恩的性格是丰富。所以他的性格判定要根据所参考的对象来确定。因为他的形象是圆形的,他所代表的美国主流文化也需要我们辩证的对待。

1、睡谷中的外来客

为什么说克莱恩是外来客呢?因为居住在睡谷中的居民都是那些最初从当地人手里买到土地定居于此的荷兰人的后代,他们秉承了祖先的文化传统,无论外面的世界发生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都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所以对于睡谷来说克莱恩是个地道的外来客。作为外来客的他又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第3篇

【关键词】沉浸式;语文教学;基本特征;实施

一、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内涵

语文学习中的“沉浸”是指学生在纯粹的、经典的语文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时所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目的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使不同的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不同层次的忘我体验――即最佳的学习体验,从而最终能够有效的使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品味、个性品质。这种“沉浸”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作用是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产生自我的和谐,享受着意识与活动合一,从而促成学生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通过学生不断获得的自我肯定,促使个人更加努力于学习新的技能,最终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沉浸式语文教学总的特征是教学过程具有“浸润”的氛围。沉浸式教学就是一种追求完全投入的教学,沉浸式课堂就是一种生命对话的课堂。具体来说,沉浸式语文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师生共生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师生共同沉浸在经典语文的学习之中。对于沉浸式语文来说,师生双方首先分别是各自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而且教师要先进行学习;学生在沉浸,教师也在沉浸,而且教师要先学会沉浸。

2、情感融情性

沉浸式教学特别讲究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徜徉海滩,是情感体验;水中游泳,是情感体验;深潜海底,更是情感体验。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沉浸式语文教学就成为一个概念、一句空话。

3、活动生成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教学中的生成。“含英咀华”是生成,“高峰对话”是生成,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刻板的僵硬的模式,而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智慧的充满变化的教育艺术,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也是生成。这种生成构成了生命的进步。

4、感悟审美性

沉浸式学习在生成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审美体验。产生审美的愉悦是沉浸式语文的妙处所在。有了审美的体验,学习就有了兴趣,从而达到“好之”、“乐之”的效果,达到忘我的境界。

5、引导激励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需要共生、融情,注重生成与审美,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主动介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需要学生调动一切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因素。但是,学生并不都是一拿起语文书就立刻沉醉其中的,因此,沉浸式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6、材料处理整体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主张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文本解读,这也是为了克服概念化教学、肢解课文式教学的弊端。没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就不能正确地进入作品的情境或意境中,就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在整体把握的框架下再对作品的细微之处进行研读,就既能于整体“观望庐山”,又能于局部“深入桃源”。这种教学的整体性不仅限于单篇作品,也包括单元、教材甚至更大范围的语文学习。

三、怎样实施沉浸式语文教学

1、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沉浸式语文教学主张在浸润与对话中完成习得,它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是有准备的,学生要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所以,沉浸式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外学习指导,尤其是对学生自主先学的指导。把课前功夫花足,学生有了预热,课堂之水才能沸腾起来。

沉浸式教学的这一原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会促进语文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语文学习跳出课堂的局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2、以感性促进理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时的浸润状态,这是一种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的状态,是一种完全排除干扰的状态。语文,尽管也有纯理性的东西,但大多是以感性来承载理性的。语文是一种文字化的生活。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语文世界更是无比丰富和感性的。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他们是有所感才有所思,然后才有所知。对于清晰鲜明的对象,他们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一定的程度,抽象思维才悄悄开始。因此,要使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感性智慧,用情感去读语文。以情感为依托,让学生在文字化的生活中丰富体验、激活智慧、感悟哲理。

作品是活的灵魂。沉浸式语文教学要求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用教师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情感、用作品的情感召唤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然后读出作品的内涵、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古典文学;教育

前言

高职古典文学的教育不仅需要将课堂教育主导位置全面巩固,并且还应该与课外时间互相结合,古典文学教育中课外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国古典文学有着较为长远的历史,通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后,有着较为深厚的底蕴,高职院校的古典文学与我国艺术有着相同的根源,学生相互结合古典文学以及学习艺术,能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思维能力

高职古典文学有着较为准确、凝练的语言,在相对形象的同时还具有逻辑性,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增进与培养有着较大的帮助,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凝练、精确、严谨等特征。古典文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将形象的事物向学生展现,例如,贾岛的诗词《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虽然诗句的字数不多,但是20个字的诗句中却将故事情节、故事环境、故事人物等全面概括,并且将作者急切寻找“隐者”的心情在学生的阅读视野中全面展现。如,诗人白居易在诗歌《长恨歌》中仅仅是通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简单凝练的诗句,通过形象具体的方式将感情全面书法,让学生感受到诗句中蕴含的形象感相对鲜明。再例如苏轼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句中,将造化自然、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全面展现。同时能够将所要描述的事物以形象的方式向读者展现。这种类型的诗句,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诗情画意的画面有着再创造的余地以及全面联想。高职古典w文学教育中通过让学生了解诗词所要讲解的形象,让学生在具有约束的范围内,将诗词所要描述的艺术内容全面领略。

提高学生学习的人文素养

古典文学中通常蕴藏着我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属于景观的浓缩精华,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面记录,并且将历史的生活全面反映,使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得到全面透视。让学生采用诵读、学习古典文学的方式,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强,全面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品位。例如,李清照通过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及李煜通过诗句“向君能有几多愁,恰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描述自己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例如,白居易诗人在《长恨歌》的诗词写作中,通过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便能够将杨贵妃神韵的“美”清晰的进行刻画,让学生在阅读诗词时能够了解杨贵妃迷人的神态以及灵活的眼神。同时,通过“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句,将杨贵妃“泪美人”以及愁容满面等特征形象的进行呈现。诗词的描述中有着较为精炼的笔法,能够让学生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古典文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集中体现文化品位的提高,通过能够集中体现文化精神。古典文学属于艺术语言,使作者在体验情感时的感触,能够将诗人新颖审美情趣、审美思想全面渗透[2]。例如,学生在高职古典文学教育时,能够根据古典文学的特性,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美,使自己文化品位、鉴赏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例如,李后主所做得《虞美人》受到王国的较大推崇,该古诗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句,可以以比喻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分析,属于作者真实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李后主的《虞美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具体是因为古典诗词中存在的真挚、深沉的情感能够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例如,《天净沙・秋思》诗词中,马致远采用高度艺术概况的方式将不存在关联的事物有效的进行拼凑,构成清秋逆旅图,并且散发着凄凉的气息,通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诗句将游子在外乡感伤的感情全面概括。马致远诗人基于“真”的前提上,将旅人内心存在的哀愁通过含蓄体验的方式进行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的艺术较为深刻。高职古典文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美、善、真等情绪对学生进行感染,使学生艺术气质、审美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古典文学教育不仅要考虑学习科目的基本特征,确保古典文教育有着较大的文体性,同时要从不同层次将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有效提高。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古典文学教育成果得到强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典文学,使学生积极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提高,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程度。

【参考文献】

第5篇

1、中国童话故事有:猴子和狐狸、猴子捞月、小马过河、豌豆花儿、“咕咚”来了、小乌龟找工作、宝葫芦的秘密、后羿射日、小蝌蚪找妈妈、爱吹牛的小花狗、蚂蚁大力士、好甜好甜的棍子、鲤鱼跳龙门。

2、童话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态度;内容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是高中语文教学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专用术语,无论是平常的教学还是高考复习,都要经常使用到。然而,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没有准确定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本文试着就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一个梳理,权当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困惑的是:“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是不是一回事?“表现手法”是否包含“表达方式”?先看以下几处有关表现手法的表述:

《新编文史地辞典》:“表现手法属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表现手法主要有叙述(顺叙、倒叙和插叙),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此外,还有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虚构、渲染、夸张等。”

从上述事例中,可看出:

第一,“表现手法”就是“艺术手法”。它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二,“表现手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属于表达方式的,如“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等,一类是属于创作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如“虚构、渲染、夸张、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等。

二、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与高考试题实践体现

作为中学语文的指挥棒――课程标准和高考是如何表述这组概念的?

(一)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古代诗文阅读: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可以看出,其一,不管是课标还是考纲,均使用“表现手法”,不使用“艺术手法”。其二,把“表达技巧”归之于“表现手法”之下。在古代诗文鉴赏考查表述中使用了“表达技巧”一词,与“形象”和“语言”并列;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没有使用“表达技巧”,只使用了“艺术表现力”一词。

(二)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有关表述

1.近五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直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有:

例1.[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小重山・端午》),完成8~9题。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对比。

例2.[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回答问题。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托物言志、象征。

2.近五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直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有:

例1.[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老屋》楚岩),完成18~21题。

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表现手法:对比。

例2.[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天目山》),完成第7~12题。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答案】手法:虚实结合。

通过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与高考试题实践体现,可以看出以下两点:

(1)高考试题把“表达技巧”纳入“表现手法”范畴。虽然《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鉴赏考查表述中使用了“表达技巧”,可在近五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中,除了2014年辽宁卷外,均使用“表现手法”这一概念。

(2)“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表现手法”考查的内容有: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象征、映衬、衬托、烘托,渲染、列锦、比喻、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可见,高考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与课程标准、辞典上的界定基本一致。

那么,高考试题把“表达技巧”纳入“表现手法”范畴,“表达技巧”包含“修辞”并非没有道理。请看下面辞典及名家关于“表达技巧”的表述。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叫艺术技巧。有一种观点认为,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我觉得,这种说法,不管是从语义上讲还是从逻辑上讲,都是不科学的。

(一)手法与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弄不清“手法”与“技巧”的区别,有的认为“手法”包含“技巧”,有的认为“技巧”包含“手法”。请看以下辞书及名家的有关表述:

1.《辞源》(合订本)第651页手法:方法与技巧;第658页技巧:精练的技能。

2.《辞海》(缩印本)第1450页手法:处理材料的方法。常用于工艺、美术或文字方面,含有技巧、工夫、作风等意义。如表现手法、手法高超。第669页技巧:一般的熟练技能。如:写作技巧;绘画技巧。

3.《汉语大词典》第297页手法:方法技巧。第359页技巧:指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精巧的技能。

4.《现代汉语大词典》第1046页手法:文学艺术方面的技巧。第522页技巧: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

(二)艺术技巧

我国著名美学家蔡仪先生认为,“所谓艺术的技巧,就是能够将艺术认识的内容恰巧地、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使之非常容易为别人所接受的能力或方法。”

《写作艺术大辞典》:艺术技巧是“作家在作品的情节设置、结构布局、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技能。”“在具体分析时,常从以下诸方面入手:(1)看作品的构思是否巧妙。如何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组织安排,情节的各个环节如何布置,如何穿插照应,人物形象如何对比和补充,如何突出主要人物,如何创造意境,等等。(2)看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如叙述的人称、角度、节奏,抒情、描写、议论的方法,语言的色彩和个性等等。(3)看其他如悬念、误会,巧合、蓄势、渲染、讽喻、象征、对比、烘托、间歇等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从上述定义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表达方式不是表达技巧,只有当作家独创性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所把握到的艺术内容,渗透着作者的个性、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才算是技巧。

其二,表达技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如叙述方式有正叙、倒叙、插叙等;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谋篇技巧,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用典、托物言志、赋比兴、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综上所述,我把表现手法所包含的内容用以下图示来表示:

第7篇

关键词 手机文学,存在问题,对策

网络文学讨论的余音尚在耳边回响,手机文学就已经粉墨登场。手机文学这一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宠就如一阵春风在学界吹皱了一池春水,为当代文学注入了生气和活力。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手机文学的兴起意义重大,它恰恰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日新月异。手机文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关注手机文学的现在和未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当代文学的现在和未来,从而有助于我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手机文学

2000年春天,一个关于依靠“”赚取零花钱的少女阿雪的故事通过手机在日本的高中生之间广为流传。这就是第一部手机小说《深爱》,它从此揭开了手机文学创作的序幕。之后,手机文学传到了我国台湾,并迅速被内地的们所接受,2003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一些网站、出版社、通讯公司纷纷举办各种关于手机文学的赛事,从而在内地掀起了一股手机文学的热潮。先是“榕树下”网站举行“首届中国手机故事大赛”,接着便是中国移动通讯公司联合海南省作协、天涯杂志社、海南在线天涯社区已连续举办了三届“e拇指手机文学原创争霸赛”,21世纪出版社更是推出了由江西诗人谢轮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手机短信诗集《我只在我眼睛里》等等,这些赛事和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文学,也使手机文学为大众所知。不过,面对热闹非凡的手机文学创作气氛,我们不仅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手机文学。很显然,在大量的所谓手机文学作品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大一部分并非我们所说的“文学”,更谈不上“手机文学”。也正是在“什么是手机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模糊认识,所以才造成了手机文学创作的虚假繁荣和作品的良莠不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人类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口传文化向印刷文化再向电子媒介文化演进的三种不同形态,而其中后一种文化形态对前一种文化形态的超越又往往依托科技的进步来实现。伴随着文化的三种不同形态的演进,人类文学的发展也一度经历了从口传到手书再到当前的“机”制等三个时期。文学的载体也经历了口传到石质、竹质,棉质、丝质、纸质再到网络、手机的变化。手机文学是继网络文学之后在当前的电子媒介时代所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已不同于印刷文化时代出现的在二维空间开展的以线性叙述方式为特征的纸质文学形态。“这是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当前的这个时代也被学者们称之为“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图像”可以被大量便捷复制和传播,“图像”在追逐着人、压迫着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轨迹。手机文学由于要以现代软件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而存在,所以其势必会受到“图像”的侵袭而具有更多的视觉艺术的特征,势必受到网络软件技术的影响而打上多媒体技术的烙印。“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网络软件技术之于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传播的手段。而且也是手机文学存在的方式。也就是说,网络软件技术将对手机文学的叙述方式、艺术手段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机文学的出现是与它所依凭的载体――手机的普及以及技术进步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近4亿,全球手机用户已达20亿,其数量已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正是缘于此,手机才被学者们称之为“第五媒体”。手机的日益普及,就为手机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将手机文学称之为“短信文学”,笔者以为这是不准确的。这种称谓容易造成同样借助手机而进行传播的生活信息与“文学”作品的混淆,不利于手机文学的自觉健康发展。短信只是手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它并不是文学可赖以存在的稳定载体,而“手机”则因为整合了硬件与软件技术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栖居。的载体。不仅如此,择“手机文学”这一称谓而弃“短信文学”这一称谓还有助于与1990年代初出现的“网络文学”在分类标准问题上达成一致,有利于学界的研究。正如借助网络制作的文字材料并非完全是网络文学作品一样,借助手机发出的短信也并非都是手机文学作品。

总之,手机文学是一种依托现代通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学样式,它以手机为存在载体。以短信为基本传播形式,以诗歌、小说、散文、故事、对联等为体裁,来曲折反映大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情感生活,文学性、精悍性、创新性、大众性是其基本特征。

二、手机文学存在的问题

1 题材与主题意义狭隘

爱情,是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题材,手机文学的们钟情于此本无可厚非。因为手机文学的创作主体大多为“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他们关心的事情、热衷的问题有限,更多的是异性之间的爱情。而且的生活体验过于单一,过多关注小我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爱情、网恋、痛苦、迷茫等,作品往往具有“年青一代”的热情和幼稚。从日本第一部手机小说《澡爱》到我国台湾的手机小说《距离》再到内地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手机文学的们都在“爱情”二字上做文章。石田衣良的《深爱》描写了一位17岁的女高中生阿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阿由离家出走后,为了得到零用钱,经常与成年人约会。渐渐地,她丧失了生活目标,整天与为伴,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少年,终于懂得了什么才是人间的真爱。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艾滋病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这部作品为众多的日本年轻人所深爱,尤其是日本女高中生。黄玄的《距离》则用1008个字笔墨极为节俭地描绘了女主人公伶的一段发生在台北市的都市快餐爱情。而千夫长的《城外》则讲述了一个婚姻围城之外的爱情故事,即婚外恋。两个相爱的人双双从婚姻的围城中走出,在城外却遭遇到了一段道德和法律都不支持的合情但不合理的激情。从表现“式爱情”到表现“都市快餐式爱情”再到表现“婚外恋式爱情”,爱情一次次地粉墨登场。由于手机文学和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在年龄上的相似性,所以手机文学和网络文学在所表现的题材上就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热衷于描写爱情就是其中之一。正如网络文学蔡智恒所说:“会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都是年轻人,学生嘛,关心的事有限,不是课业就是爱情,所以你看到的十本大概有八本半都是爱情小说。”手机文学也是这样。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手机文学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手机文学的社会价值,制约了手机文学的影响范围。

2 商品性过于突出  当前,消费文化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日益加深。手机文学作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它更是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消费语境的变化。而消费语境的变化,导致文学自身的商品性和艺术性二者的矛盾日渐突出。这种矛盾在手机文学的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手机的产生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这样作为依凭手机而存在的手机文学必然被深深地打上功利的烙印。在这点上,手机文学与网络文学又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网络们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是为了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同样地,手机文学们往往是为了追名逐利而写。石田衣良是一个手机网站的经营者,他为了提高自己的网站的点击率,才创作了手机小说《深爱》。而中国内地第一部手机小说的作者千夫长更是直白地说。“我就是为市场而写,就是要喝头碗汤。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作家就要为市场写作,作品就要当成商品来经营”。说白了,作家要为了钱而写作。于是,千夫长就把其6万多字的网络小说《爱你到虚无缥缈》改成了手机小说《城外》在手机上以短信的方式发表,从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在手机运营商、通讯公司和们共同的经济利益驱使之下,手机文学诞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手机文学身上就必然弥漫着挥之不去的“铜臭气”,而让人感觉不到“诗意”的气息。手机文学自身的商品性的突出本无须挞伐,然而当它遮住了“艺术性”的光辉时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这时文学就不是一件“特殊”的商品,而是一件地道的商品,文学也就不是文学了。总之,在当前的消费时代,由于手机文学创作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手机文学的特征还不明显,商品性过于突出,艺术性缺失,这极大地制约了手机文学的健康良性发展。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记文学作品 优化策略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

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

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围绕问题,多元探究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司马迁著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时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史记》的成书原因。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适合传记的教学方法,优化传记文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李清照 创作艺术 基本特征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自成一家,被人们称之谓“易安体”,“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更为世人惊叹。她的词语言通俗而不失文雅,善用典故,手法新巧,讲究韵律。本文对“易安体”语言和音律的基本特征加以探讨。

一、语言锤炼精美

语言锤炼的精美化是李清照创作艺术的一个方面。宋人谓李清照词“文采第一”(王灼,《碧鸡漫志》)。明人云其:“驾秦(观)轶黄(黄庭坚),陵苏(轼)栎柳(永)。”(《崇祯历城县志》)清人说:“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周邦彦)之班。”(李调元,《雨村词话》)“直欲与白石老仙相鼓吹。”(陈世琨,《云韶集》)都对《漱玉词》语言的精美作了高度评价。李清照词的语言精美,主要得力于她对语言的精心锤炼和着意淘洗,侔色揣称,锻字炼句,从而达到了自然准确、清新流畅、精炼优美、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1.语言典雅而通俗。

李清照对物有感于心,毫不做作矫饰,自然而然,所以才会通俗。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中语言通俗浅显,却巧妙地运用了问答体,主仆一问一答,两人情致迥异,问得极切,答得极淡,因而迭出层层波澜,左回右旋,曲折有致。

2.语言的妙用。

李清照一向推崇词的妙语奇句,创造了许多奇绝非凡、精妙绝伦的语句。如《声声慢》之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迭字,如繁弦急管,奏出了令人心悸神寒之音。

3.锻化和提炼口语入词,即所谓“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语》)。

《转调・满庭芳》煞:“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也。”表现怀旧恶今的悲苦烦闷之情;《凤凰台上忆吹萧》过片:“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表现丈夫离别而无法挽留的痛惜依恋之情。口语入词,本不容易,可李清照词中这种情形占了不小的比重,有人评她的词:“皆用浅俗之词,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金粟词话》)

4.用前人诗词比用典故多。

侧重点是晚唐诗和五代宋婉约词,因为这些词语更易表现她的柔美情思,不论是援引成句还是化用意境,都能以自己的感情统领,既无斗凑之嫌,又无生涩之感,这显然受到周邦彦的影响,但其晓畅活脱之处又盛周一筹。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念奴娇》),虽用《世说新语・赏誉》原句,却能情景交融,开拓出新境,故杨慎誉为“入妙”(《词品》),毛先舒赞为“浑妙”(《词不达意苑丛谈》)。“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是从俞仲茅“轮到相思没尖心上,无机相回避”二句脱化而来,但浑然天成,如同己出,而其要渺婉曲之情思又胜过原作,故王士祯推为“特工”(《花草蒙拾》)。李清照还擅长点化前人的整首作品,如《点绛唇》“蹴罢千秋”和《懒起》诗,韩原诗为简单叙事,经过李清照独具匠心的改铸,意境更为深曲,形象更为鲜明。葛立方《韵语春秋》说:“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正因为李清照能以自己深挚感情统摄,所以不论运用典故,还是化用前人诗词之语,都能浑成自然,灵动活脱,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音律严谨谐婉

音律严谨谐婉是李清照创作艺术的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必须能协律歌唱:“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揆其词作,虽未必尽合,但就总体来说的确音律比较严谨,声调极为谐婉,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在现存的词作中,如《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秋”,《行香子》“草机鸣蛰”,《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等,句法与字声韵均与词律吻合。

李清照在音律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常平谈口语度入音律,成功运用叠字、叠句和排句,以表达声调的谐婉之美。张瑞义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如调者难。”(《贵耳集》)而李清照词如《永遇乐》“如今憔悴,怕见夜间出去”和《念奴娇》“薄雾浓云愁云永骤”更被前人誉为“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自怡选词选》)。李清照运用叠字叠句,几乎开篇即见。有的两字相叠,如“潇潇微雨闻孤馆”(《蝶恋花》);有的四字相叠,如“凄凄惶惶”(《行香子》);有的两句相叠,如“争渡,争渡”(《如梦令》)。这些形式各异的叠字叠句,加强了感情的表达,造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词语言通俗而典雅,率真自然,音律严谨谐婉,是李清照创作艺术的基本特征,在词的发展长河中独树一帜,为花卉尽竞放的宋代词坛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杨合林编著.李清照集.岳麓书社,1999.6.

[2]闫昭典编辑.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4.

[3]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

第10篇

写作本身有它固有的规律性,不因课程的改革而改变;新课程写作教学的任务,是更准确地把握写作的基本规律,摒弃过时的写作教学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

一、关于技工院校写作教学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写作是离不开逻辑思维的。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逻辑思维不可缺席,若考虑到考场作文的层面,逻辑思维更不可或缺。考场作文通常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基本模式,任何一种模式,审题环节中的分析题意、确立主题,构思环节中的编列提纲、设置结构,行文过程中的围绕主题拓展文意,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际写作中,概念、命题、推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写作需要逻辑思维,而写作不能到逻辑为止。严密的逻辑可以达到“以理服人”的境界,但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境界。写作应该体现“真善美”的价值,而“善”与“美”,是不能简单通过逻辑推导实现的。因此技工院校学生通过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技工写作中的逻辑思维有其特殊性。由于文体不同,思维方式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而言,说明文较重概念的准确和事理的清晰,记叙文较重时空的顺序和情理的表现,议论文较重命题的稳妥和推理的严密。而在诗歌等文学色彩较浓的文体的写作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则不如形象思维。写作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写作必须超越逻辑思维。

推理的要求,在议论文写作中比在其他文体中非常明显。议论文中常用的事实论证的方法,是基于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缺乏足够的可靠性。议论文中更多的是经验的可验证性,而非逻辑推导的严密性。

通过写作实践,我们可以有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在写作中强调的逻辑思维,更多的不是在逻辑学意义上说的,而是在心理学意义上说的。我们应该承认,人物的行动和言语,是有基本的逻辑限制的。

第二,作品内部的一致性,是写作中逻辑思维的重要表现。文章的思路、意义的指向、情感的基调,都有某种一致性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写作都是具有逻辑性的。文章自身必须具有内部的一致性。从文章组织的角度看,文意连贯,上下衔接,也是基本的逻辑要求。文章展开过程中的逻辑性与文章的观点是否经得住检验没有关系,逻辑只能保证推理程序的正确。

第三,考虑到很多具有现代观念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突破逻辑的结果这一事实,具有较高创意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非得固守逻辑的程式。像意识流、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的作品,都证明了一点:在创造性写作中,文学意识、观念比形式逻辑更重要。

二、关于技工院校写作教学中的其他思维形式

在技工、中专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对于思维正常的学生而言,灌输逻辑知识其实没有提升写作能力的实际意义。与逻辑思维相比,立象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更为本质。

(一)立象思维

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在写作中,我们觉得用“立象思维”这个词更为合适。“立象”是在写作中注入形象因素。有时候,冗长的言辞往往还不如一个意象来得简洁、生动而又饱满。意象是观察、联想、灵感和哲思的浓缩,是最精致的思维。立象以尽意,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象”是经由意识转化成的意象。意象是作者透过语言对世界的诠释,是重要的艺术思维方式。立象思维的首要功用是使作品形象化。

(二)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就是要适当地进行反思性的怀疑。批判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养成开放的思考态度,养成质疑求真的精神。其前提是心胸开阔,屏弃偏见,高扬理性,对不同意的观点要保持着同情的理解。自我是批判的首要对象,反省是批判的基础。由自我反省到自我建构,可以促进心智更深刻、更具广度地成长。批判思维最重要的方式是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真理从来不是绝对的,这为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具有辩证思维观念也是必要的。写作中需要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最可能产生创见。

(三)创造性思维

写作通常从模仿开始,而不能在模仿中结束。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落实在写作中。创作不是按照模子制作,创作需要突破规范,在学生通过模仿比较熟练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能,继续模仿就可能阻碍他们前进。写作中的创造性,一是写自己的真体验、真感觉、真想法,二是突破既有写作规范。人们通常注意到后者,忽略了前者。对学生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奢望学生突破什么写作规范,主要应在真实表达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贡如云.语文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11篇

“品语明道、文道统一”是语文的基本学科属性,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纳入小学语文教育目标体系不仅是必然,还应与生命教育相互渗透,对此本文基于道德与生命质量的联系,探讨了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推动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命题,揭示了小学语文生命道德教育的真谛:让道德去唤醒道德,让爱去启迪爱。

一、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学科具备道德唤醒的基本功能,能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教化需求。首先,小学语文课程渗透了丰富的道德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道德、关注道德、体验道德,通过接纳道德知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与规范,逐渐培养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力,鲜明的人文属性意味着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而道德即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上,语文学科对人性的表达与理解充满了对人精神价值的关注以及使人向善的正面力量,能达到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部分,除了生理生命,心理生命与社会生命都包括道德成分,学生道德成长与生命质量提升的关系在于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即道德教育我们除了爱自己还要懂得爱别人,从而获得充满温情的生命关系。对此,小学语文基于德育内容对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表现为以下内容:第一,生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安全教育、自尊教育、自爱教育等等;第二,心理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坚强勇敢、谦虚宽容、勤奋上进、自信感恩等等;第三,社会层面的生命质量提升,例如奉献精神、关爱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助人、学会交往、追求正义等等。因此,小学语文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其基于道德因素的融入,激励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内涵,促进小学生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呵护小学生心理与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

二、小学语文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基本途径,是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力量,并基于道德体验认知生命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归类总结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残疾人题材,向他们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哪些残疾人?第二,这些残疾人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样的形象?第三,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第一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度,学生需要亲自去归纳与提炼素材,从全新的角度探究课文,最后的结果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的“盲婆婆”、《微笑着面对一切》中的“桑兰”;中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番茄太阳》中的“女青年”、《给予是快乐的》中的“弟弟”;高年级的小学生找到了《轮椅上的霍金》中的“史蒂芬·霍金”、《海伦·凯勒》中的“海伦·凯勒”等等。这些人物个个都形象鲜明、充满强烈的生命感染力,学生在对残疾人形象的审视中能很快捕捉到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例如霍金克服生命缺陷致力于科学研究、阿炳的眼睛坏了却仍然对音乐充满向往,除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使学生深受感染,亦不乏让人肃然起敬的道德号召力,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残疾青年,为了让“我”不用付钱而心安理得的看书,叮嘱“我”每天为他送马草,其实他根本就没有马。这样的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何其渺小,但美好的人性力量一旦被发现,又是怎样地光芒四射!学生从普通的甚至显得卑微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的道德震撼比一切说教都要管用,如此经由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归纳与情感体验,教师再让学生展开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发言,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在课前笔者问学生什么是生命的力量,他们往往含糊其辞,现在却会举例告诉你:“霍金坐在轮椅上只有三个指头会动,却写出了伟大的《时间简史》,这就是生命的力量!”问他们什么是道德,他们也会明确地回答:“道德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心。”可见,小学语文生命道德教育的真谛是:让道德去唤醒道德,让爱去启迪爱。

总之,教育之功不在于训练学生谋得职业,而是在激励学生涉猎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人格、品行等精神维度亦有所追求,小学教育在小学生“成人”过程中的最大作用是唤醒小学生的道德意识。然而,单纯的道德教育并不足以培植小学生的道德基础,将道德置于生命的真实存在中才会起到撼动人心的教育力量。对此,语文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与生命体验素材成为首选学科,其卓越的道德浸润价值不仅能审美,还可立人,本文主张以语文学科内容为载体,以美引真、以真储善,帮助小学生认识道德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呵护学生精神发展的和谐圆满,推动学生的道德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孙志强.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缺失现象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陈碧波.点化生命润泽童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1(2)

第12篇

关键词:想象;联想;情感体验

在世界文学史上,诗歌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体裁。在诗歌萌芽的原始时代,它是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并不独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诗歌先与舞蹈分了家,后又与音乐分离了,逐渐演变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但是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它与音乐、舞蹈的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话简练地说明了诗歌是人们感情强烈冲动的产物,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是运用精炼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强烈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那么,要去解读诗歌,就要知道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古诗词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故诗人或词人在塑造形象,抒发感情时必须选择最典型的场景,截取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用最凝练的语言去塑造形象。那么,我们在解读诗歌时需抓住这个特点。如李商隐的爱情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诗歌意境概括了人类一种刻骨铭心的相思,痛催肝肠的离别,生死不渝的忠贞这样的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心灵的歌。”文学形象的创立离不开诗人澎湃的激情和丰富多彩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诗歌必不可少的。别林斯基说过:“谁懂得诗歌,谁就已富有诗情的灵魂;可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诗人,这还嫌不够;为达到这一点起见,必须天生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只有它才能构成诗人有别于非诗人的特长。”所以,在解读诗歌时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暮色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由人间的街市,幻想出一个天上的街市,天上人间在想象中联成一体;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个悲剧,却把他们想象成天上街市的幸福一对;由流星联想到牛郎织女手提的灯笼,从而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理想追求。

对于诗歌的解读要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去感悟,即情感体验,结合诗歌的表现内容、表达方式对诗歌进行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名句。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幽清明净啊!这仅仅是大自然之美吗?不,这与他追求的高洁理想的境界完全一致。这是景,更是情,诗人在诗中已经把情和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可以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体验,让他们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尽量地贴近,在景物的描写中去感悟、去体验。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深入感悟,把绘画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诗中人物的角色等。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那就一定能开创出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 罗宗强 陈洪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