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考历史 解题效果 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第二次、、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高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史料知识的意义
(一)使学生认识历史规律和历史知识初中的历史教学是离不开史料知识的。但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史料知识的运用一定要恰到好处。少量的史料知识无法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史料知识使用得过多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可能。只有将史料知识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规律和历史的本质。例如,在对清朝末期出现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恰当地运用史料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清政府所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体会近代中国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充分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使学生充分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培养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力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让他们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历史年代计算方法以及使用和识别历史图表等一些基本的技能。同时,应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人类的社会是由低级向着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的发展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学会客观地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和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的需求作为根据,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史料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有效信息,并且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以及判断,从而充分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合理运用的建议
(一)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体初中的历史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正文之外还包含了图片、阴影文字等一些其他的组成部分,其他辅助材料还包括一些音像制品。教材中的史料知识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其进行认真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一定的补充。但是不能一味地进行补充,课外史料知识运用得过多极容易淡化教材原有的材料,使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课外史料的应用目的是辅助教材的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正处在一个发育的阶段,其思维方式正从具体思维向着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换,但是有一些时候具体思维还是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时,初中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可以更好地去判断推理过程本身的逻辑方法和形式上的不同。同时,具体形象也会经常影响到初中生的思维,在对问题进行剖析和了解时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直接关系,或者不能够突破感官经验的限制对现象的本质进行了解。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着他们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比较直观易懂的内容,例如故事和图片等。因此,在选择史料时,在满足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出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情景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史料的收集,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将史料和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邱聪伟单位:福建省石狮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91-02
众所周知的是,初中历史的主要教育目的在于传授与历史有关的基础性知识,使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智力。加强历史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由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语言非常的简洁明了,很多老师认为初中的历史课比较好教,学生也都认为历史课比较好学,但是最终的学习成效却很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待提高。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历史教师来讲,应该致力于探寻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灵活的运用多种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历史再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他们,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几种具体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
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肯定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综合性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常在历史课堂上运用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以及讨论法和图解法等,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哪种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况来进行分析,历史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当时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知识的累积程度,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能力性格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同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起来运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几种比较具体的历史讲授方法的介绍:
1.1 讲述法。 讲述法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内容时非常有利的,比较适用于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复习和巩固原有的知识。叙述、描述和概述是三种不同的讲述方法,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分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需要运用叙述和描述的方式来进行,而相对来说较为次要,但是必须要讲到的部分则需要采用概述的方式来进行讲解,以便于描绘出整个历史的全貌。[1]
1.2 谈话法。 谈话法是一种师生双方通过谈话的方法或者问答的形式来进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去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从另一方面来讲,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1.3 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使用讨论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最后再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或者例证来向学生阐明观点。
1.4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课堂中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譬如说,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观点将它们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让他们自行归纳出各个学派的观点,让他们再进行历史体验,譬如教师可以动员学生用百家争鸣时代某一个学派的观点,去看待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最后再进行归纳和总结。[2]
除过以上所讲的几种方法,还有讲解法、图示法等很多适用于历史教学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譬如说如果能够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呈现出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使用讲述法就可以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而对于一些不擅长表达但是却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的教师来讲,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教科书上没有涉及到的历史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探讨。
二、多媒体教学对于现时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再配合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多媒体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就很容易被激发,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举个实例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做好以下相关资料准备,首先是准备好爆发之前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资料制作成PPT;其次是有选择性的摘录网络上的电影片段,图片与声音以及视频结合起来,向学生们展示发生时的立体情况。再或者说教授中美建交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把中美建交时的相关历史与电影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为大家展示出来,这种呈现方式,会比教科书中单纯的图片文字效果要好的多。[3]
事实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优势,并且灵活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以历史学科来讲,教师在准备历史课程的相关资源的时候,多媒体教学会因为其信息含量比较大、使用方法比较简洁灵活、而动态性也非常的强,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的重视。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本身比较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原本比较复杂的历史事实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使深奥难懂的历史问题变的逐步的明晰化。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多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他的现代性也可以弥补传统的依靠黑板来教学的方式的不足,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和获得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的教学改革,还可以帮助初中历史教师,成为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教学探讨.2011,(7)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
引 言
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更加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能够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但是就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也较为被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本文就应该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历史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从时间上可以分为远古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而从横向来看又可以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类,在内容维度上又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内容[2]。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要学好初中历史学科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事实上学生只是提前将课本内容了解一下,因此学习效果依然无法提高。要正确掌握预习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有关材料和数据的查阅,并且对文章结构进行整合,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课堂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3];第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短期或者长期的学习计划,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监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要学会主动思考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要学会主动思考,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知道对照课本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学生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养成良好地主动思考的习惯,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枯燥,趣味性较弱,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4]。例如,在刚开始上课的五分钟内,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即让学生将本节课中想要提出的问题列出来,课堂即将结束时再进行自我回答。当然,为了避免学生给自己提出简单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提问,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集中注意力,并且充分语用自己的大脑思维进行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
三、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记忆技能
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其中包括年份的记忆、事项的以及各种条约内容的记忆等。要将这些内容完全背诵下来或者记忆下来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记忆技巧,以便提高忆的效果。记忆的基础是理解,只有当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时,学生才能够对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从知识的记忆策略来看,学生可以采用的记忆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等,如做笔记、列提纲、列图表等,这些对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均有着明显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提示,让学生在课堂可以做笔记或者进行理解式记忆,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好二级乙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期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必须要求教师能够从自身方面着手,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个人魅力等进行合理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外也需要进行相应地学习,不断实现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学习并掌握多种教学技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在情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的人才[5]。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讲述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还可以启发学生向历史人物学习,以便促进学生在价值观和思想观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科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较为薄弱,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效率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出发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昌白.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J].求知导刊,2015,23:67-68.
[2]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5-86.
[3]毛良明.探析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38.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策
历史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类学科,其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将原本有趣的历史课程讲得呆板无趣,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课堂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因此,在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气勃勃且充满活力,是每个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深挖教材内容,让课堂氛围和谐轻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有了较大的改版,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具有相关历史背景的小故事和讨论话题,同时也有很多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图片。对于好奇心和探究心较强的初中生而言,这些都是极其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让课堂教学变得兴趣盎然。例如,教师在进行《秦始皇》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对秦始皇的肖像图片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穿越千年的历史感受其不凡的气度,并对其心狠手辣的一面加以了解。这些对于后续课程的教学能够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课堂气氛自然能够变得活跃。而在进行历史战争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地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自行观看战争地形图,并在自己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让学生的知识构建变得完整,避免学习过程中的东拼西凑。
二、巧用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的难度要比之前提升了不少,有很多需要经过缜密思考才能得出的知识建构极其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想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能将原本零散杂乱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个统一的构建,让学生在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中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历史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加工制作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学习起来也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此外,多媒体教学方式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手脑并用,课堂气氛自然会变得非常活跃。例如,教师在进行“九一八”这个历史事件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残酷掠夺,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不幸惨死的幼童,这些惨烈的图片让学生深感同受,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原本定格在书本上的内容仿佛也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自然也提升了很多。
三、授课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提升课堂的活力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教学是需要方方面面进行支持的。同样,要想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力,也需要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其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内容。教师的语言看似作用不大,其实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在意,扎实、幽默且具有专业性的语言表达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要条件。
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因此对于其投入的精力就很少。要想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该注意授课的语言技巧,在准确专业表达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加入更多诙谐和幽默的成分。因为这些内容的加入能让学生紧张心绪得以放松,同时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以亲近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有趣且生动的。很显然,这些都是活力课堂的必备要素。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在语言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觉得历史是有温度的,可以触摸的。在激昂处,教师可以用语言表达情绪中的愤慨之情;在悲伤处,教师可以用语言表达情绪中的失落之意。这些语言技巧的掌握让学生觉得历史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跟着教师生动的语言,学生的情绪和感情被全面激发出来,课堂环境自然变得非常活跃。同时,教师丰富生动的语言形式还能让学生重燃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历史学习作为一种享受。
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是一个需要历史教师不断探求摸索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过程。要想提升历史教学的课堂活力,教师必须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也具有活力的历史课堂也才能降低知识难度,构建历史体系,让学生之间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相应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尝试更新历史教学观念,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地落实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去。课改理念下,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历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前历史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多数时间是在下面被动地听课,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使许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构思每节课的教学环节,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通过生动的讲解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例如,教师用精彩的故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认真学习相关内容。除了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之外,教师也可以借用诗词或者精彩的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等,以抒发感想,表明爱憎,引起学生共鸣。历史教师要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角”。
此外,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是历史学科许多重点内容的体现。在历史教学中,有的插图生动形象并且富有趣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运用插图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课本知识,以强化记忆,增强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就是教师教给学生通过借助自己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促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研究的活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师运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意义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活动,也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历史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也是历史知识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史学的基本观念出发,对学生循循善诱。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人物、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可以采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其实很多的思维创新活动都是由于学生产生了疑问才出现的。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产生疑问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出现火花,激发灵感,积极地去思考。也许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可能和教师本身预设的思路不是很一致,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了加工,产生了自己的思想。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索,对他们的想法认真倾听。
教师除了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之外,还应该在布置课后练习题方面多加引导。例如,让学生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进行探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虽然历史事实具有唯一性,而历史事实得到的结论可以是多元化的。学生自己具备了解析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认知能力,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在历史学习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述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史实讲述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后结合现在的时事新闻,很好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在历史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专题辩论、社会调查以及历史知识竞赛等,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把实践中学到的各方面知识与历史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适量的课外活动,把课内与课外学到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加以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勇于尝试、研究总结,注意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淑春.让历史课堂激荡着生命的活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2).
[2]刘黎黎.浅析如何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积极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4).
[3]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无线互联科技,2012(01).
[4]吴春祥.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1(1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困生 产生原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59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不管学生在进行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学科学习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十分重要。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成为历史学困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本文就注重历史学困生的成因及有效的转化策略展开论述。
一、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分析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难以有效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
知识点较为繁多且零碎,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这些繁多而零碎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有效掌握,这样学生才可能学好历史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握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听懂,但是只要合上教材,学生就会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即使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的时间记忆,依然难以清晰的掌握知识点。学生难以有效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好历史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逐渐沦为学困生。
(二)将希望寄托于课堂教学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这并不表明,学生只要能够把握好课堂就能过学好一门学科。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听讲,但是在课余时间却不能及时进行复习与思考,结果学生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吃力,逐渐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尤其教师在针对以往讲解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时,学生会变得更加被动,进而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
(三)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历史虽然是一门社会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而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出现严重困难。
(四)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不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目前初中历史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方法等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依然不够浓厚,甚至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自然对学生有效M行知识点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逐渐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困难。
二、帮助初中历史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有效途径
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导致初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几项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很好的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针对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一)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
针对目前由于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目前部分学生由于难以有效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虽然历史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直接记忆,但是很多知识点只有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才能更加牢固的记忆。学困生一旦能够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就为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各个环节
针对部分学生由于没学好历史学科于课堂教学,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教学虽然在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牢固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学生还要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知识点复习巩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知识点,学生才能逐渐走出历史学科学习的困境。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针对由于部分学生在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导致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出历史学科学习困境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注重相关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渗透,使学生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活化 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基于生活,教学更具有生活性。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现代生活总会有历史的影子和痕迹。历史教学不能割断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历史学习中体验现代生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一、初中历史教学脱离生活的主要表现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但由于近几年中考总分中历史所占比例很小,被学生普遍认为是副科,他们学习的时间和兴趣远不如语文、数学和英语,就是和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相比也差得很远。中考历史所占的分值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历史教学的方法单一,严重脱离社会生活也是重要原因。
经调查,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给定的标准答案,而不想更多地去思考、探索。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利用或不会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因而欠缺收集、整理、利用历史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重要的一点:学生主体性缺失。尽管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但实际上,课堂教学仍然把重点放在对考试内容的训练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特性常常为教师所视而不见,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是追求考试成绩的功利性。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多被当做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特点。而且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总成绩,愿意把学习的时间用于语数外等科目上,花在历史学习的时间上较少。
三是布置历史作业的片面性。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生活化课外作业则处于一种更为尴尬的位置。许多作业设计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
二、生活化历史课堂的打造
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和检测评价的生活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去安排教学过程、历史作业和历史教学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一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现代生活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历史教学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课堂教学要实现生活化,就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进行历史教学。如《五雷》的教学内容,虽然是近百年前的事了,但我国把5月4日这一天定为中国青年节,就是要青年在新的时期发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要联系新时期的伟大梦想,鼓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历史的有效课堂表现在学习的效果上是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和技能。学习技能是指通过各种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来促进学生进行历史批评性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这里的“学法”不仅包括学习理解各种历史问题的原则和技巧,恰当拿捏各种与历史学习相联系的认知过程,而且还包括是否树立了远大的学习志向与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等。
三是历史作业的生活化是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实现历史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的生活化。历史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能否将历史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否则,学了不能用,不仅等于没学,而且还有浪费人力物力之嫌。在新课程实践背景下,应用的意义还在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创造性潜能是否得到应有的保护、挖掘与培养。应用层面越得到师生的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越高,创造能力也越好。此外,历史教学检测评价也要做到生活化。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 参 考 文 献 ]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36-02
当前,史料教学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注重史料教学,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除要完成传授历史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这两大任务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史料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的思维材料,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思考、理解、探究、合作的平台。对史料的解读、思考、分析和比较,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起因、历史现象和历史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将史料和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解决问题。大量详实、生动、直观、形象的历史资料不但可以使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记忆缺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等。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有史料教学的意识,掌握史料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在此,笔者介绍一些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遵循选择史料的五个原则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史料,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下五个选择史料的原则:第一,严谨性原则。筛选和运用史料应力求谨慎、真实。文字类的史料应尽可能出自于原典,要注意史料本身的典型性,并顾及上下文及全文的整体。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要义,如果学生依据有问题的史料、有缺陷的史料、非典型的材料进行分析,就会以偏概全,无法做到“论从史出”。第二,目的性原则。史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史料的选择应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解决疑点。第三,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有趣的史料,如用故事、漫画等形式表现的史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四,多样性原则。在历史课堂上最常用的史料主要有三大类: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音频史料。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种类的史料。第五,适度性原则。史料的数量、长短要合理。文字史料要短小精悍,较长的文字史料最好加上配音;图片史料一次性不宜超过4幅;视频史料不宜超过3段,时长应控制在3分钟以内。
二、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会读、读懂、读透史料。这是史料教学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得比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表格材料等。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史料,要明确告知学生:一次读不懂的,就反复多读几遍,并在读的过程中抓住史料的关键词和中心句,明确其与课本中的哪些历史事件有关。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以所学课本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材中出现了以下史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江南”“国盛”等,再让学生从“地广野丰”“稔”等字词分析理解江南地区的物产丰富和丰收气象,从而得出“南朝时候,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已十分富饶”这一结论。
其次,教师应精心设计材料练习题。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补充课内(外)史料组织练习和训练。通过练习和训练,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其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教师所设计的练习题要做到小、巧、新,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也要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纵观近年来广西各地的中考题,涉及史料的主要包括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选择题可考查学生记忆知识、获取信息、理解、比较等能力,材料解析题则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史料选择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位唐朝官员的话:“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这反映唐代选拔人才实行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这道选择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的“禅让制”“世袭制”等体制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史料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形成的一定的历史素养。为此,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升华,这其实也是历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教师可以引用这样一段史料: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复兴之路》解说词
根据上述史料,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问,最后再把问题升华,让学生从史料中得到感悟、认识。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109年沧桑巨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在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民族英雄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2)请你用史实说明材料中的“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感悟?
1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分层互动式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因此需要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培养与分层分组式教育,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基础及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参加各种活动。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2.1有效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动画、图形、声音、文字等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获得真实体验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对历史知识进行宽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储存量大、表现力强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引导他们想象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不凡气度,培养其对历史的理解力、洞察力,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能力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的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播放《甲午风云》影片中的几个关键片段:邓世昌等在海上英勇抗战,为国牺牲;李鸿章令北洋水师避而不战,以求自保;慈禧太后为准备她的六十大寿,大肆挪用公款铺张浪费;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以清政府彻底失败而告终。接下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装备如此先进的北洋水师竟然在短短几天内被日军毁灭?在真实可感的视频刺激下,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家仇国恨在内心百感交集,经过全面客观细致的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总结,深化认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3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特有的音像效果与情感渗透力强的优势,便于在课堂中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历史的波诡云谲,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发。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的这一历史事件时,首先播放《》影片的几个特写镜头:官兵大肆吸食鸦片,战斗能力不堪一击;国库白银外流,导致出现银荒;百姓因食用鸦片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令人痛心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国弱民贫的苦难时期,无需任何语言,就可以形象地再现鸦片给祖国带来的沉重灾难,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危害的认识,让学生不仅学习了真实的历史,而且也得到了反毒防毒教育。
2.4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熟练掌握自学方法加强实际动手操作的技巧。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十年》这一课时,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是那一时期的会议记录、老照片以及流传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同学们将这些历史资料做成电子课件,用以在课堂上展示,形成资源共享的学习模式。由于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进来,多渠道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广泛开展交流讨论,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媒介,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学习,为每位同学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的密切联系,丰富了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评价与反思
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为教育界改革的深入开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育理念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成果走进课堂,实现光、色、形、声等多感官信息辅助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历史记忆,从而对知识有一个全景式的总体把握,所以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借助多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历史进行情景再现和诠释,摆脱时空与抽象的局限性,尽管多媒体只是用以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教学主体,但它的确能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历史场景中触摸时展的脉搏,领悟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因此,多媒体教学一定要用巧用好,从而帮助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轨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更为直接的体会。网络的普及与地球村概念的深入人心,让我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要求我们具备搜索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理化性质的学科是这样,对于历史一类的人文学科也是如此。十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各行各业实现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教育界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又让我们相信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型应用定会让初中历史教学接触更加丰硕的果实!
作者:李桂祥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中学
关键词: 初中历史;提问技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要想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弄清楚怎样提问,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能感兴趣的且乐于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语言的训练,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注重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修养。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且能将各种知识融通、应用于课堂教学。此外,注重演讲口才的培养。教师要在深入浅出地阐述历史观点,有声有色地叙述历史故事,形象具体地描述历史人物,必须有善辩的口才和娴熟的讲演技巧。而这种技能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练习,掌握用语的深、浅、详、略。控制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才能使教学语言在论证时富有说服力,在阐述时富有渗透力。在描绘时富有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问首先应弄清楚哪些地方才能产生问题
一个教学问题的产生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还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能够在学生通往目标的路途中,让他们发现不能很快地和直接地达到这个目标,从而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疑惑或心理上的紧张。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对它的兴趣,产生相应的探索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探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智力。经过努力探索达到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克服困难,跃过障碍,因此而灰心丧气。这三个条件的掌握分寸,因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因各自的教学进度不同也必不相同。在具体的运用中有一定的难度,但绝不是无法掌握。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反复运用,才能达到灵活自如的地步。在我所听的众多教研课中。我也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经验越丰富的教师,越能根据具体情况编拟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引人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的认识程度、认知能力以及解Q问题的能力,都是设计问题时必须精心考虑的因素。
三、掌握怎样提问的技巧
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些教师所上的课自然流畅,轻灵飘逸,给人以行云流水一般的优美感.而有些教师也同样在问,也同样在组织学生讨论、探讨,但就是给人一种生涩艰难、装模作样的,好像生搬硬套的一样;为什么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较好,而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并不好呢?其实,跟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还要探讨怎样提问的问题第一,提问应紧扣课本的重、难点,同时注重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围绕课本的教学重、难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特别是编拟能力提高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时。必须突出这一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因此,在新课程教改的探索中,必须注重基本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即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
第二,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多样性,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而异。特别是初中历史课所面对的全是11~13岁的少年,更应该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变化多样的提问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机会。另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因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能绝对地说哪种方法比哪种方法好。或讲演、或讨论、或争辩、或活动、或评述、或提问等等,该让学生活动就尽量让学生活动。新课改注重学生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在这里。但是,教师必须选择好提问的时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在课堂上掌握好学生的“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
第三,提出问题之前,要想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并作好应对的准备。新课改提倡学生的活动,要求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必然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探究活动。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必然会在探究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或相反的答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低估学生,但也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作好让学生出错的准备,敏锐地捕捉、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和缺陷,及时采取对策,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引导到正路上来。特别是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随时做到这一点。即预先想到学生可能混淆或答错的内容,允许学生出错误;但教师必须及时纠正错误。
第四,要创造解决课堂提问的先决条件,即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博观才能约取,厚积而后薄发,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就愈强。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