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进化博弈理论

进化博弈理论

时间:2023-08-16 17:2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化博弈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化博弈理论

第1篇

我国2010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对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舞弊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但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独立审计舞弊指独立审计机构为了招揽业务,降低审计成本或获取额外收益等,故意与被审计单位串通作弊、共同造假或者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舞弊行为听之任之,不予制止和披露,甚至包庇纵容,变通审计意见,出具不实或不全面的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或审计监管部门进行欺骗的不诚实的行为。近年来独立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舞弊的案例屡见不鲜,如金荔科技案、华源制药案、博达案及科龙门事件等。独立审计舞弊给证券市场、投资大众和审计监管部门等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败坏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声誉,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利益。因此,独立审计舞弊问题亟待解决。

会计师事务所法律责任承担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当前我国的独立审计主要承担的是行政责任。2007年6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中明确了利害关系人受损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必须受理。近年来审计舞弊被处罚的案例不在少数,如ST方源2007年、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分别虚增银行存款6 440万元、6 476万元,而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和2008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时未能勤勉尽责,银行函证交由公司工作人员完成。中国证监会对其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011〕37号:责令中兴华改正,没收业务收入100万元,对两年三名审计报告签字注册会计师处以3—5万元罚款。我国监管机构对独立审计舞弊一般都处以罚款、没收收入等措施,但是如果处罚的力度不够,可能造成独立审计机构继续舞弊。本文基于行政责任承担,对独立审计舞弊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进化博弈分析,进而得出最佳组合策略。

二、进化博弈理论

进化博弈是在由基因事先决定的不同行为表现型之间而不是理性选择的策略之间进行的。在进化博弈中,具有较强适应性的表现型生存下来,在与其他表现型的重复性互动中不断繁殖,并在种群中增加它们的比例。进化博弈的核心概念是进化稳定策略(ESS)和复制动态方程(RD)。

进化稳定策略(ESS)是指当博弈参与者随机配对进行博弈时,在位种群成员的支付水平高于小的突变群体的支付水平,它代表着一个种群抵抗变异策略侵入的一种稳定状态。

复制动态方程(RD)描述一个特定策略在一个种群中被采用的频数或频度的动态微分方程。如果某个策略的适应度或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平时,那选择该策略的群体在整个种群中的比例就会上升。其微分方程如下:dxk/dt=xk[u(k,s)-u(s,s)],k=1,...,n。其中,xk表示种群采用策略k的比例;u(k,s)表示采取策略k的适应度;u(s,s)表示种群的平均适应度。

三、独立审计机构与审计监管部门的博弈

独立审计舞弊能够用进化博弈来分析主要是因为:独立审计舞弊表现为多方的博弈,独立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与审计监管部门合作与非合作博弈,它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多方博弈演化的结果。当独立审计机构舞弊时所得的支付大于其不舞弊时所得的支付,那么独立审计机构都会采取舞弊。

(一)模型构造与基本假设

1.模型参与者:独立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监管部门(如财政部、证券监管机构、政府审计部门等)。他们都是有限理性的博弈方,信息为不完全信息。

2.策略空间:独立审计机构选择舞弊与不舞弊;审计监管部门选择消极监管与积极监管。

3.假设独立审计机构不舞弊时的正常收益为r,舞弊时的额外收益为k,被审计监管部门发现的处罚款为p,罚款p作为审计监管部门的收益;审计监管部门采取积极监管时的成本为q,采取消极监管的成本无限趋近于0。

4.根据上述假设与分析,可得到两者的非对称博弈矩阵模型(如表1)。

(二)适应度分析

该进化博弈是一个非对称博弈,现有两个不同的博弈群体,分别是独立审计机构群体和监管部门群体。该博弈过程是在这两个群体中随机抽取成员配对反复进行博弈,博弈方的学习和策略模仿仅仅局限于各自所在的群体内部,策略调整机制为复制动态。

假设独立审计机构博弈的群体中采取不舞弊策略的博弈方占所有独立审计机构的比例为x,则采取舞弊策略的博弈方占的比例为1-x;而审计监管部门采取积极监管策略的博弈方占所有审计监管部门的比例为y,则采取消极监管策略的博弈方占的比例为1-y。可得:

独立审计机构不舞弊时的适应度为:ua=yr+(1

-y)r=r

独立审计机构舞弊时的适应度为:ub=y(r+k-p)

+(1-y)(r+k)=r+k-yp

独立审计机构的平均适应度为:u1=xua+(1-x)ub=r+k+xyp-xk-yp

因此,其复制动态方程为:F(x)=dx/dt=x(ua-u1)=x(1-x)(yp-k)

同理,审计监管部门积极监管的适应度为:um=x(-q)+(1-x)(p-q)=p-q-xp

审计监管部门消极监管的适应度为:un=0

审计监管部门的平均适应度为:u2=yum+(1-y)un=yp-yq-xyp

因此,其复制动态方程为:F(y)=dy/dt=y(um-u2)=y(1-y)(p-q-xp)

(三)稳定点分析

由复制动态方程F(x)和F(y)可知,该动态复制有平衡点(0,0)(0,1)(1,1)(1,0),但不是所有的点都是进化稳定策略点。根据进化稳定策略要求一个稳定状态具有抗扰动的功能,以及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原理,要求F'(x)<0、F'(y)<0。

1.独立审计机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对F(x)求导可得F'(x)=(1-2x)(yp-k)

当y=k/p,则F'(x)=0,F(x)=0,对于所有的x值都是稳定状态。现实意义是:当审计监管部门采取积极监管的概率是y=k/p时,独立审计机构选择舞弊与不舞弊都是无差异的。

当y≠k/p,取x=0和x=1时,F(x)=0。由F'(x)<0可知,当yk/p,x=1是进化稳定策略。

独立审计机构群体三种状态下的动态趋势及稳定性如图1所示。

由于y是审计监管部门群体采用积极监管策略的博弈方比例,因此0≤y≤1,即0≤k/p& le;1得出0≤k

≤p,即独立审计机构舞弊的额外收益小于被监管部门发现处罚的罚款,如果审计监管部门趋向于采取积极监管策略,那么独立审计机构就会降低舞弊比例,尽量不舞弊。

2.审计监管部门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对F(y)求导可得F'(y)=(1-2y)(p-q-xp)

当x=(p-q)/p,则F'(y)=0,F(y)=0,对于所有的y值都是稳定状态。现实意义是:当独立审计机构采取不舞弊的概率是x=(p-q)/p时,审计监管部门选择积极监管与消极监管都是无差异的。

当x≠(p-q)/p取y=0和y=1时,F(y)=0,由F'(y)<0可知,当x<(p-q)/p,y=1以及x>(p-q)/p,y=0是进化稳定策略。

审计监管部门群体三种状态下的动态趋势及稳定性如图2所示。

由于x是独立审计机构群体采用不舞弊策略的博弈方比例,因此0≤x≤1,即0≤(p-q)/p≤1得出0≤q

≤p,即审计部门监管的成本小于其收益,如果独立审计机构趋向于采取舞弊策略,那么审计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就会加大,进行积极监管。

3.复制动态关系分析

将独立审计机构与审计监管部门相位图关系用一个坐标平面表示,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策略组合A(1,1)即独立审计机构不舞弊、审计监管部门积极监管和策略组合D(0,0)独立审计机构舞弊、审计监管部门消极监管都达不到进化稳定均衡状态。对于策略组合B(0,1)即独立审计机构都采取舞弊策略,所有审计监管部门都采取积极监管,会收敛到进化稳定均衡状态,但不是最理想的状态。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策略组合C(1,0)即使审计监管部门消极监管,而独立审计机构也会合规合法审计,采取不舞弊策略。

要想达到最后的进化稳定均衡状态,即尽可能出现策略组合C的情况,就要让C的区域面积最大化,则要求x=(p-q)/p趋向于1,y=k/p趋向于0。要求:首先审计监管部门积极监管的成本q要足够小;其次是对独立审计机构舞弊处以的罚款p远远大于独立审计机构舞弊所得的额外收益k。

四、结论及建议

独立审计舞弊行为博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本文结合独立审计机构与审计监管部门的行为,构建了进化博弈模型,根据模型得到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对独立审计机构舞弊处以的罚款要远远大于它舞弊时所得的额外收益

独立审计机构和上市公司合谋,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带来的收益巨大,如果罚款过小,达不到威慑效果。所以审计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提高审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让其舞弊的机会成本大于舞弊带来的收益。

(二)减少审计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技术

审计监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自身对独立审计机构监管的成本费用,这样监管积极性及效率就会提高,对独立审计机构的检查比例就会提高。对于理性的独立审计机构而言,知道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会很高,就会遵守相应的法规,降低违规概率。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S].2010:30-42.

[2] Avinash Dixit,Susan Skeath.策略博弈[M]. 蒲勇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34-364.

[3] 任夏仪,刘星.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质量的博弈模型刻画及其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6(6):124-130.

[4] 赵保卿,朱蝉飞.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2009(4):87-93.

第2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适应全球竞争和国际合作向更高层次和更新形态发展,提高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增强城市竞争能力,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之间恶性竞争的局面有所改变,城市之间的合作博弈时代已经来临。城市之间的合作博弈产生了城市联盟,未来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合作联盟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因此,对于城市联盟之间利益分配的博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靳景玉、刘朝明借助于“自组织理论”、“役使原理”等协同学基本理论,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城市联盟框架、演变等。城市联盟的协调力与城市联盟的价值提高的方向一致,联盟城市的利益趋同一致性越好,反之亦然。通过联盟城市之间的协调,使这个自组织系统创造价值、创造超额利益,协同是城市联盟的动力机制[1]。城市联盟这一新生事物目前的研究还不多,陈仲光等以福建省厦泉漳地区城市联盟为例基于博弈理论对城市联盟进行了研究[2]。靳景玉、谭德庆利用多维博弈对城市联盟之间及相关产业间进行了分析[3]。魏然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城市联盟的作用[4]。靳景玉、刘朝明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城市联盟的动力与价值创造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联盟的动力系统包括了产业动力、市场动力、技术动力、学习动力、制度动力、资本动力、资源动力和结构动力,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了城市联盟的动力系统[5]。靳景玉、刘朝明对城市联盟是城市群的组织行为进行了分析[6]。靳景玉、蔡继荣对城市联盟的边界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联盟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城市政府为了一定的愿景和利益目标,建立在一定契约和协定基础上的一种合作性超边界组织。城市联盟的主体是加入城市联盟的各个城市,其中城市的领导者———城市政府起关键性的作用,城市联盟需要城市政府的积极推动[7]。城市联盟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管理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热点。论文在研究城市联盟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利用进化博弈理论对平等报酬率、不平等报酬率和带有优势掠夺情况下,分别研究城市联盟的进化演变过程,验证了城市联盟发展的必然性,对城市联盟的调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城市联盟的利益分配城市联盟是联盟城市之间建立在某些共同利益之上的一个合作博弈过程。参与的城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常常结成城市联盟,并以城市联盟为单位进行博弈。当这些城市得到利益时,城市联盟内的局中人按某种既定原则重新分配这些利益。只要联盟能带来更多的利益,联盟就会存在。稳定的城市联盟能使联盟各方寻求到一种大致的公平收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经济的发展除了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外,进行一定的泛空间、跨区域联盟。城市联盟发展的特性是以市场为机制、以利益趋同为动力,有效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联盟城市多赢的局面。城市联盟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即城市联盟的总效用大于联盟前各个城市的效用总合,同时联盟城市从城市联盟获得的利益应大于联盟城市本身收益。如果设城市联盟的效用为V,第i个城市联盟前的效用为Vi则有:v>v1+v2+v3+…+vn(1)这样就存在创造的价值在n个联盟城市之间的分配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分配将导致联盟的失败和解体。

    1.基于Nash理论的城市联盟利益分配Nash对联盟的分配建立了公理体系,得到了联盟成员之间的分配:基于Nash理论的城市联盟利益分配,实际上是一个联盟成员之间的一个平均分配,如果假设联盟之前各个城市的效用为0,则式(2)简化成:

    2.夏普利值法(Shaple法)城市联盟利益分配这种方法就是将合作对策(N,V)的shapely值作为每个成员的分配额,即:n![v(s)-v(s-i)](4)式(4)中|s|表示内部联盟成员的个数,V为定义在N的所有子集上的一切收益函数,n是局中人个数,N是所有局中人构成的集合,Xi表示局中人i在合作对策(N,V)中应得到的期望收益。

    3.基于公共产品供应量城市联盟利益分配基于公共产品供应量城市联盟利益分配就是各个城市的效用根据该城市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量来确定,假设第i个城市的公共产品供应量为pi,分配到的利益为vi,则有:

    4.不平等报酬率的城市联盟利益分配在式(5)中表示的联盟中各个城市的报酬率都是一样的λ,而在实际分配中由于联盟城市在联盟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相同,因此在分配的时候报酬率也不相同。即有:5.带有位势优势掠夺下的城市联盟利益分配在城市联盟中,由于各联盟城市的经济位势不同,经济位势高的城市往往从城市联盟中分到更大的利益,如果城市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则位势高的城市A的利益越大,位势低的城市B从联盟中得到的利益越少,假设城市A与城市B的相关系数为α(0≤α≤1),城市A与城市B的分配率分别为:β1城市A由于其位势优势在分配中从城市B中拿到αβ2的利益。如果城市A能够完全替代城市B,则城市B从联盟中得到的利益几乎为0。则此时城市A和城市B的利益分配为:从以上5种分配的方法可以看出第四和第五种所组成的联盟是极不稳定的。

    三、基于报酬率分配下的城市联盟进化博弈模型

    1.对称情况下,具有平等报酬率分配下的城市联盟进化博弈模型根据对称性,两个城市的静态博弈模型支付矩阵见表1。表1对称情况下具有平等报酬率分配下的城市联盟博弈支付矩阵城市2联盟不联盟城市1联盟其中,v是城市联盟的总收益,p是城市1、城市2对城市联盟公共产品的供给。根据对称性,城市1和城市2处于同一群体,设群体中选择联盟的城市所占比例为x(0≤x≤1),则对于群体中任一城市,其选择联盟的期望收益u则城市的复制动态方程为:两个城市对公共产品的总供给为2p,总收益为v,故在一般情况下,x=1皆为稳定状态,根据ESS(进化稳定策略)的抗扰动性[8]。动态方程相位图见图1。在这个对称的复制动态进化博弈中,当初始状态落在上方即博弈开始时,如果群体中有多于2pv的城市选择联盟,该博弈将收敛于进化稳定策略x=1,即联盟将会成为所有城市的必然选择;而当初始状态落在下方即博弈开始时,如果群体中选择联盟的城市比例小于2pv,该博弈将收敛于进化稳定策略x=0,不联盟将会成为所有城市的必然选择。由上述结论可见,在这个复制动态进化博弈中,博弈初始时选择联盟的城市多少将会直接影响到均衡状态下选择联盟的城市数量。当越小,即城市联盟的总收益越大于总投入时,该博弈就越容易向稳定策略x=1进化,这一点说明城市联盟的回报越大,城市就越趋向于选择联盟。除此以外,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对城市联盟给予调控,使这个复制动态进化博弈向稳态x=1收敛,以促进城市联盟的进行。

    2.非对称条件下,具有不平等报酬率分配下的城市联盟进化博弈模型此时两个城市的静态博弈模型支付矩阵见表2。表2非对称条件具有不平等报酬率分配下的城市联盟博弈支付矩阵城市2联盟不联盟的所有城市(如城市1)在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博弈方2中的所有城市(如城市2)在城市联盟中处于从属地位。本文将该模型用非对称复制动态进化博弈求解,首先设博弈方1中选择联盟的城市的比例为x,则选择不联盟的比例为1-x;博弈方2中选择联盟的比例为y,选择不联盟的比例为1-y。那么城市1选择联盟的期望收益u1y,不联盟的期望收益u1n以及博弈方1群体的平时无意义。但是上面两个稳定状态不一定都是进化稳定策略(ESS),进化稳定策略要求一个稳定状态必须具有抗扰动的功能,在数学上需满足F'(x)<0,对F'(x)求导,弈就更易收敛于稳态x=1、y=1。这一点说明了在不对称的情况下,城市联盟的回报越大,城市就越趋向于选择联盟。如前面的分析,在实际情况当中,如果初始状态落于A区域,那么该博弈在一般情况下将向稳态x=1、y=1收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给予的调控可以相对较少;当初始状态落于B、D时,博弈双方的学习速度更易影响最终的均衡状态,故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尽可能采取较多的调控,使该博弈能进化到A区域,以最终使其收敛于x=1、y=1;当初始状态落于C区域,政府给予调控的难度较前面二者更大,具体如何调控,有待进一步研究。

    3.带有优势掠夺下的城市联盟进化博弈分析带有优势掠夺两个城市联盟的静态博弈模型支付矩阵见表3。优势,博弈方2(如城市2)处于被掠夺的地位。作者仍将该模型用非对称复制动态进化博弈求解,首先设博弈方1中选择联盟的城市比例为x,则选择不联盟的比例为1-x;博弈方2中选择联盟的比例为y,选择不联盟的比例为1-y。那么城市1选择联盟的期望收益u1y,不联盟的期望收益u1n以及博弈方1群体的平均收益u1分别为:与上一小节非对称复制动态进化博弈模型类似,当初始状态落在A区域即博弈开始时,如果博弈方1中有多于比例选择联盟且博弈方2中有多于比例选择联盟,该博弈将收敛于x=1、y=1,即两个群体中的城市都将选择联盟;当初始状态落在C区域即博弈开始时,博弈方1选择联盟的比例小于y=0,即两个群体中的城市都将选择不联盟;当初始状态落在B、D区域的话,最终的均衡状态将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学习速度,如果在区域B内,博弈方1收敛于x=1的速度要快于博弈方2收敛于y=0的速度,那么博弈更易进入A区域,最终的稳定状态为x=1、y=1。可以发现上述结论同非对称情况下,不平等报酬率分配下的城市联盟进化博弈模型类似,其中x对应,虽然两个博弈模型博弈本身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其复制动态进化博弈模型的演化过程是一致的。四、小结本文的研究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城市联盟不仅仅是联盟成员之间的“至爱亲朋”般的合作,同时城市联盟更是联盟城市之间建立在某些共同利益之上的合作博弈过程。联盟参与城市为获取更多利益,才结成城市联盟。

第3篇

摘要:针对环境规制执行中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互动,从进化博弈论的研究视角探讨了地方政府的决策演化过程。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的进化博弈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执行中参与方的行为特征。通过复制动态机制发现了参与方的行为演化规律、分析了参与方的进化稳定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环境规制执行成本、排污费费率、环境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地方政府间的外部影响系数、严格执行环境规制对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企业利润对地方政府支付水平的影响系数等因素,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进化稳定策略。

关键词:环境规制;进化博弈论;地方政府

1.前言

由于污染物质具有扩散性,从而使得环境问题往往呈现出跨界特征,比如空气污染中下风向地区会受到上风向地区排污的影响,水污染中下游地区会受到上游地区排污的影响。当地方政府执行环境规制时,环境治理的收益溢出以及环境污染的跨界特征使相邻地方政府产生了规制执行的博弈关系。以往相关研究表明,在地方政府问的污染治理过程中,具有短期行为倾向或者处于中下游地区的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搭便车”策略;而在不同社会福利取向和环境效应权重下,社会福利目标也直接决定着地方政府问的污染治理策略;易志斌通过博弈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竞争会对流域水环保投资造成负面影响;为了争夺企业资源、拓展税基获得区域优势。地方政府甚至会主动降低环保标准;朱平芳等通过研究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证实了地方政府竞相吸引FDI而导致的环保博弈显著存在。而后又有学者分别针对流域内初始水权分配中的利益博弈以及省际政府竞争下的环境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环保效果的政策建议。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以往研究在内容上侧重分析政府竞争对环境治理的负面影响,而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执行策略缺乏系统的关注;在方法上主要将博弈主体视为完全理性的参与方,因此忽视了现实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参与方计算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在环境规制执行博弈中,地方政府并不能仅通过一次博弈就能找到最优策略,而是会不断寻找、调整较优策略,最终形成稳定策略。因此,以有限理性为前提来分析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策略特征和影响因素,不但会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提高环境治理效果也具有指导意义。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本文在进化博弈论的视角下,通过构建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探究环境规制执行中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环境规制的严格执行提供理论依据。

第4篇

关键词:审计合谋治理;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进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05-04

一、“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

1.第三方行权观点的评述与借鉴

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或其他第三方行使审计委托权的观点始于Arieh Goldman & Benzion Barlev(1974)提出的“切断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师之间的雇佣关系,使审计师受雇于公众”的论断[1]。在我国,“公众”包括财务报表信息的利益相关者,可由政府有关机构和职业团体来代表行使审计委托权,如中注协,或由中国证监会在全国分区域,分别设立审计监督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2]-[4],或者由董事会委托金融机构聘请审计师并负责对上市公司投保,审计报酬和保费由上市公司在金融机构的专门账户支付[5]。由第三方行权的设想意在解决现有审计委托关系中的产权所有者的人问题,由金融机构来行使审计委托权有失偏颇,因为金融机构仅为债权人中的一部分(还可能只是小部分),而作为会计信息的利益关系人中大部分人的选聘权仍然无以或行使。中国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如果参与企业的审计师选聘权的行使,显然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有悖于市场经济行为规则,并且中国证监会所规范的是整个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基金等多种证券市场的监管,在业务范围上也很难再承担这一任务。中注协作为一个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在于对独立审计行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在业务范围上较为专一,而且它掌管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由其作为审计师委托权的人,可以减少在委托权行使过程中由于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因此,中注协作为第三方是较为合理的。

2.“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优势

审计委托权最核心的权利是审计师选择、聘任与解聘权,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审计费用水平高低的决策权。审计师的“选”即选择权,是指对审计师的资质、规模、声誉、从业人员资历等审计主体特征的选择;“聘”指聘任审计师的权利。“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是指对于审计师特征、审计收费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动范围由根据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由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只是我国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的建议,而非强制性规定,部分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可由内部审计机构来代替。形成书面的具体要求,而审计师的聘任权区别于以往的第三方行权模式,“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仅将聘任权交由第三方来行使。由第三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各地方协会来行使,由他们按照各地上市公司提交的具体要求,分期分批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来进行,地方注协行使招标权的相关服务费用应明码标价(由各地方物价部门核定),不论公司规模大小,经营成果如何,均按次收费。这种模式如图1所示。

注:①由股东大会决议审计师的特征和审计收费的范围;②由审计委员会将股东大会相关决议提交中注协;③中注协按定期公开招标;④由审计师对管理层提供的会计的表实施审计;⑤审计结果反馈。

图1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

“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优势:

1.按内部控制理论,选择权与聘任权的分离能够起到更好地相互制衡的作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用可实现程序公正,减少审计委托权行使过程中可能的寻租行为,这种寻租行为既可能是经营管理层购买意见的行为,也可能是审计师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向委托权人寻租以揽业的行为。在我国,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现有68家(至2008年底),而上市公司共1 624家,平均每家事务所仅有客户24家,因此,不能排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审计师向委托权人寻租的可能性。

2.按信息经济学理论,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一个社会中介组织,掌管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力资源和各会计师事务所的真实信息,由其来行使公开招标权,确是占尽“天时地利”,不仅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由此规避审计师可能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对于年报审计工作的进展、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收费的信息也能有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掌握,这些信息的适时公布将有利于建立更好的市场信号传递机制,引导独立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3.从成本与效益原则来看,选聘分离只将聘任权交予中注协,其招标服务采用按次收费的方式,而各地注协可以定期集中进行招标,由此存在规模效应,较之每个公司单独进行招标的成本,将会更少。此外,由于中注协是独立的第三方,又深黯审计师市场,产生的效益则会更好。

二、“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的进化博弈分析

进化博弈论在结合生物进化论与传统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6],将参与博弈的各方视为“有限理性”的个体,也就是说博弈方需要经过一定的博弈过程,通过反复研究试验、模仿及学习才能达到行为的最优化。Maynard Smith & Price(1973)和Maynard Smith(1974)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ESS)。审计师的行为也具有以下两大特征:有限理性和反复试验、学习、模仿与调整策略的能力[7]。审计师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因为审计师有其自身的效用函数,且现实的审计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受制于成本与客观技术。同时,不同的委托权行权模式下审计师有着不同的支付,这些均对审计师的学习、模仿与调整策略的能力产生影响。审计师行为的两大特征决定了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并不能静态地“二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前者即采用高水平的审计技术并且不与公司管理层合谋的审计师,后者为采用低水平的审计技术并且与公司管理层合谋的审计师。这两类审计师的比例在长期的反复博弈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受到初始配置环境的影响而有确定的变化方向。

1.模型的基本假设

我们将独立审计行业视为一个以审计师为有限理性的大群体进行随机配对的对称博弈[8],在不改变问题本质的前提下,做以下基本假设:(1)审计师的报酬由谁委托,就由谁决定支付的水平。(2)管理者均为高风险型决策主体,具有高度机会主义倾向。审计师为风险中性型决策主体。(3)审计师采用“高质量”策略时不合谋,需要负担追加审计成本,采用“低质量”策略合谋,但需负担由违规被发现的概率和处罚程度决定的违规处罚成本。委托人为管理者时,合谋可获得寻租收益。在博弈的初始状态,“高质量”审计师比例为p,“低质量”审计师比例为(1-p)。(4)S为资本市场年报审计总市场份额,c、r、f分别为追加审计成本、寻租收益、违规处罚成本与S的比例,因此均界于0―1之间。ξ为违规被发现的概率。(5)市场上只存在一类审计师时,博弈双方平分市场份额,同时存在两类审计师时,不同委托人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只选择其中的一类,产权所有者只会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管理者只会选择“低质量”审计师。

2.进化博弈分析

表1为经营“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下的审计师博弈矩阵,为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的中标率,n为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的中标率,m+n=1。在这种模式下,审计师采用“高质量”、“低质量”审计策略的期望收益UH、UL和所有策略的平均收益UA分别为:

由(3)式,在p∈[0,1]的取值范围内,ξf≤1-2m(1-c),0.5≤m≤1,有dF(p*1)dt≤0,即当市场上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高于0.5,但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与惩罚严重不足时(如ξf≤c),p一旦偏离p*1,p将逐渐增加,即在审计市场中,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增加,而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减少。尽管在初始时刻p≠0,但随着时间t的变化,p将向稳定点p*1=0演化,因此p*1=0为进化稳定策略。

由(4)式,在p*2∈[0,1]的取值范围ξf>1-2m(1-c),12≤m≤1内,有dF(p*2)dt≤0,当市场上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高于0.5,p偏离了p*2时,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增加,而采用“低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比例将减少。尽管在初始时刻p≠1,但随着时间t的变化,p将向稳定点p*2=1演化,此时该点为进化稳定点。

由(5)式,在p*3∈[0,1]的取值范围ξf>1-2m(1-c),0≤m

由分析可知,在“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下,要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地发展,最可取的进化均衡就是要让p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后能够收敛于p*2,同时应防止p*1、p*3适合条件的出现。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在0.5以上,并且辅之以适度的监管。由股东大会行使审计师特征决策权,并且招标过程信息不对称大为减少,审计意见购买的行动空间缩小,审计师的选聘过程将更符合产权所有者的意愿,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审计师中标率就会高。此时,适度的监管(并非高成本下的严格监管)是指审计师因意见购买行为受到处罚的损失应高过其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追加成本,在现实中这一条件较易达到。

三、研究结论

审计委托模式是审计师独立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审计合谋形成的根源之一,一般企业不同于中央企业,有一个天然的产权所有者人――国资委,其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进也不能仿效中央企业,它只能通过分权制衡量的原则来改进。“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将审计师的选择权与聘用权分开,审计师的选择权如审计师特征、审计收费水平的高低、合理的浮动范围由股东大会决议,聘用由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来行使,由此形成相互牵制,能够阻断管理层寻求合谋和审计师寻租的路径,中注协作为行使审计师聘用权的第三方能大为减少信息不对称,集中招标的方式能降低企业的审计师聘用成本,如审计师信息搜寻、谈判成本等。通过进化博弈分析发现,只要能够做到审计委托权行权的程序公正,并辅之以适度的监管,即可以达到防止审计意见购买,引导独立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效果。“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兼顾了审计市场秩序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保护,不失为一种现实的次优选择。

参考文献:

[1] 于颖.构建新的财务报表审计委托制度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4,(5):66-68.

[2] 胡继荣,张晴.审计委托模式与审计质量――基于审计冲突理论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6-40.

[3] 雷光勇,王立彦.投资秩序与利益相关者审计[J].审计研究,2006,(1):71-77.

[4] 汪俊秀.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关系的重构――加强审计独立性的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49-51.

[5] 齐兴利,徐中华.试论我国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良与转包[J].经济问题,2007,(3):24-26.

[6] 约翰•梅纳德•史密斯.演化与博弈论[M].潘春阳译,王小卫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

第5篇

关键词:金融监管;监管协调;监管合作;进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35-02

引言

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危机、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环节,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措施,其制度化建设直接关系到金融业整体的安全与稳定。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很多方面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监管协调背后的博弈机制,为我国建设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寻求理论依据。

一、金融监管协调的进化博弈模型

在金融市场中,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和众多的监管对象,金融监管者很难做到完全理性。因此,本文在有限理性的假定前提下,运用进化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研究监管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博弈策略选择问题。

监管博弈模型的假设如下:(1)监管者有两种策略选择,即监管与不监管;金融机构也有两种选择,即合规运营和违规运营。(2)若金融机构违规运营,其获得的收益为e,当监管者监管时,将对其进行罚款f;若监管者选择监管,则可获得收益g,若监管者选择不监管,则将受到损失l;监管者的监管成本为c。

根据以上假定,得出监管者和金融机构之间博弈的收益矩阵如下:

表1 监管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博弈的收益矩阵

观察收益矩阵可知,监管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进化博弈为非对称进化博弈。在此,仍假定监管者选择监管的概率为x,选择不监管的概率为(1-x);同时,假定金融机构选择合规运营的概率为y,选择违规运营的概率为(1-y)。

构造监管者的动态复制方程如下:

令G(x)=0,解得动态复制方程的3个均衡点为:。

构造金融机构的动态复制方程如下:

令H(y)=0,解得动态复制方程的3个均衡点为:y=0,1,。

对G(x)求导,得。故,当时,;当时,。

对H(y)求导,得。故,当时,;当时,。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到进化动态博弈过程的相位图(见图2):

图1 监管者和金融机构博弈的动态复制相位图

观察相位图可知,若金融机构最初选择合规运营策略的概率y在[0,1]之间都服从均匀分布,则分析结果如下:

当时,进化博弈的结果将收敛于(,1)。即,最终有比例的监管者会趋向于选择监管策略,此时,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趋向于选择合规运营策略。

当时,进化博弈的结果将收敛于(1,)。即,最终所有的监管者都会趋向于选择监管策略,形成监管合作,此时,有比例的金融机构会趋向于选择合规运营策略。

当时,进化博弈的结果将收敛于(0,)。即,最终所有的监管者会趋向于选择不监管策略,此时,有比例的金融机构会趋向于选择合规运营策略。

当时,进化博弈的结果将收敛于(,0)。即,最终有比例的监管者会趋向于选择监管策略,此时,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趋向于选择违规运营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x*=是该进化博弈均衡的一个临界值。容易发现,在监管者与金融机构博弈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是否合规经营取决于监管者是否监管。监管者是否监管又取决于金融机构的违规收益e和违规罚款f。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违规收益e越大,所受的违规处罚f越小,监管者越趋向于选择监管策略。

而y*=是该进化博弈均衡的另一个临界值。同样,在监管者与金融机构博弈的过程中,反过来,监管者最终是否选择监管取决于金融机构是否合规运营。金融机构是否合规运营又取决于监管者的监管成本c以及其违规时监管者监管时可以获得的收益g和不监管时将会遭受的损失l。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监管者的监管成本c增大,会导致金融机构违规运营的概率上升,而监管者的监管收益g及不监管损失l增大,金融机构违规运营的概率将减小。

二、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的现实分析

1.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现状

我国目前仍然采取这种分业监管的模式。总体看来,我国当前的分业监管体系是有效的。在监管资源和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分业监管允许监管者通过专业分工明确各自的监管领域,从而逐步推动监管合作。但是,在缺乏监管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分业监管可能导致监管交叉,浪费监管资源,也会导致监管空白,形成监管漏洞。

2.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需求

短期内,我国不会摒弃分业监管的模式。但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监管合作。

首先,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国际金融监管协调需求逐渐加大,要与世界各地的金融监管机构加强联系,开展金融监管合作,积极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高国际金融监管效率。

其次,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金融监管协调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最后,通过金融监管联席会议的协调,在“一行三会一局”的监管体系内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加强与其他监管部门的部际合作,共同为金融系统的稳定做出贡献。

3.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

观察我国的金融监管现状发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违规运营的收益e很大,而违规处罚f较小,同时,监管机构的监管收益g、监管损失l都较小,而监管成本c较大,在相位图1中处于x>,y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主要还是要靠各个监管部门做出不懈努力。因此,监管者的监管成本c、监管收益g和不监管损失l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更大。其中,不监管的损失l一般无法确定,但可以通过调整监管成本c和监管收益g来调节博弈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首先,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乏强制约束力,影响了协调机制的运行效果;其次,受监管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的影响,监管者之间的博弈存在“搭便车”现象,监管协调效率低下;第三,金融创新的加快扩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协调迫在眉睫。

1.重点加强监管协调体制建设

我国参与金融协调的各主体存在利益博弈问题,导致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统筹协调、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相互配合、中央与地方监管职责的分工合作都受到监管政策传导的影响。因此,要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树立监管理念、理清监管职能、发挥监管优势,构建有效的事前协商和争议解决机制,不断加强监管协调体制建设。

2.持续完善监管协调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分业监管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分割,各监管主体交流不畅。我国应当尽快明确各监管部门的信息收集范围,统一收集标准。加快金融业统计体系的建设,实现统计数据在各部门间的动态共享,为审慎监管分析提供良好基础。

3.稳妥构建监管协调联合行动制度

当前,“一行三会”各自探索不同的统一执法方式。各机构未从整个金融业角度出发考虑建立统一的跨部门联合行动制度。未来,应进一步明确各监管主体的职责分工,确保处于监管边界的金融监管行动的一致性,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形成监管合力。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涉及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应在深入研究我国现实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协调框架合理、机制保障有力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维护金融系统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 于维生、张志远.国际金融监管的博弈解析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13,(1):16-27.

[2] 陈启清.竞争还是合作――国际金融监管的博弈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8,(10):187-197.

[3] 李成、张炜.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金融监管合作均衡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2010,(4):11-17.

[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5-120.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博弈论,发展,前景

一、导论

博弈论理论的发展为很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研究思路。但是博弈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它是如何受到大家重视的、它的未来发展前景又是如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有助于对博弈论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对博弈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有所了解,对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有很大的好处。

二、博弈论的早期研究

很多学者想追溯博弈论的起源,但是针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如果按照把博弈问题应用到决策问题和对决策问题的研究标准,那么可以说博弈论的历史非常悠久。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常都会进行博弈分析。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具有博弈思想的事例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齐威王田忌赛马”、一千五百年前巴比伦犹太教法典中的“婚姻合同问题”等。如果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经常引述的最早包含博弈思想的文献标准,古诺1838年关于寡头之间通过产量决策进行竞争的模型可以看做博弈论早期研究的起点。1883年伯特兰德的通过价格进行博弈的寡头竞争模型也是包含博弈思想的经典文献。对博弈论问题比较系统密集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初期。齐默罗和波雷尔对象棋博弈等的系统研究可以代表系统研究博弈理论的开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一九二八年给出了扩展形博弈定义。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完成博弈论的理论体系。尽管如此,这些早期的研究还是对博弈论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博弈论的形成

对于一个理论的真正发展来说,仅有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是不足以发展出博弈论的理论体系的,更重要的不是谁曾经有过零星的研究,而是谁的工作或者文章发表以后,它的思想或方法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并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就像哥伦布并不是到达美洲的第一人,但却因为他的发现新大陆没有“失落”过,所以哥伦布享有发现新大陆发现者的荣誉。同样的道理,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1944年出版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应该被看做博弈论历史的真正起点。在《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中引入了博弈论的扩展表示和正规形表示,并定义了极小化极大解,指出这种解在所有两人零和博弈中都存在。该书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博弈论研究的一般框架,概念术语和表述方法,提出了相对系统的博弈理论。尽管现在看来该书某些地方还不全面,但是,其对博弈理论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四、博弈论的成长和发展

博弈论第一个研究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弈论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推动作用下,这时博弈论的研究队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纳什加入到博弈论的队伍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纳什在1950年将博弈论扩展到非零和博弈,并提出纳什均衡概念和证明了纳什均衡存在性的纳什定理,发展了非合作博弈的理论基础。除了纳什的研究成果以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博弈理论家和博弈论研究成果。例如,囚徒困境博弈的实验。五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七十年代也是博弈论发展历史中产生重要理论成果的阶段。例如:“微分博弈”的概念、“强均衡”的概念、关于重复博弈的“民间定理”。这个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有赛尔腾1965年提出的在博弈方选择“相机计划”的博弈中不是所有的纳什均衡都是合理的,因为可能存在空头威胁的问题。1975年又提出了“颤抖手均衡”的概念。70年代博弈论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还包括“进化博弈论”的发展。此外“共同知识”在博弈论中的重要性也受到重视。

五、博弈论的成熟与主流经济学的融合

80、90年代是博弈论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达到了最高峰。这个时期的重要理论进展包括“顺退归纳法”、“序列均衡”的概念、《进化和博弈论》的出版、“完美贝叶斯均衡”的概念。正是这个时期,博弈论受到经济学家真正的广泛的重视,并被看做经济学核心的分析方法。也正是这个阶段开始,博弈论的思想、词汇开始在经济学杂志上大量出现。博弈论之所以会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上升的这么快答案首先是现代经济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抗性竞争性越来越强,因此,经济活动的博弈性越来越强。其次,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信息的作用和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要求。因此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也对博弈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六、博弈论的发展前景

由于博弈论本身优美深刻的本质魅力,新的博弈分析工具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发现,一定会吸引大量学者加入。而且随着博弈理论的发展和博弈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这种理论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它的理论基础方面还存在一些没有很好解决的根本问题,这充分保证了博弈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的发展潜力。在金融、贸易、法律、政治等领域不断提出新的博弈论应用课题这也是今后博弈论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而且,在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大博弈中,非合作博弈是博弈的主流,但是,合作博弈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要比非合作博弈理论更加复杂。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博弈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然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也会对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网点布局的分层;进化博弈;比较优势

一、引言

网点是银行最基层的营业机构,包括办事处、分理处、营业所、储蓄所等,网点既是银行业务的入口和出口,又是银行之间的竞争的阵地。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施“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的战略,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逐步从县级市场退出,这就使得县域银行网点布局出现了四大商业银行机构集中在县城地区布点,而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基本都有农信社或者邮政银行来提供的现象。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的分层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江其务(2003)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结构性市场退出和民营金融的市场进入不相匹配。王辰华(2005)则通过比较新兴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布局差异,从制度和金融生态角度得出了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李金勇、张晓莲(2001)结合国外的商业银行布局特点和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的现状,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三个层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布局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这种分层现象的成因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同。这些研究极大的增进了我们对于网点布局问题的理解。但是,现有的研究或是仅仅只是提出现象和政策建议,并未深入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或是从商业银行的市场战略入手,将这种分层现象的形成归咎于商业银行的市场战略,并未深入的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解释。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进化博弈模型,证明了这种网点布局分层现象的形成是内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银行网点布局的分层现象

所谓银行网点布局的分层现象是指: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的发展战略,逐步从县级市场中退出,而形成了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集中在县城,而农信社和其他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的网点则集中在农村地区 的网点布局现象。

这种分层现象在中部地区尤其明显,以调查样本江西省安福县为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网点都在城区的中心地段,农信社和邮政储蓄的网点都在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分层的现象(如表1)。

从上表可以得出结论,安福县的银行网点布局,存在明显的分层布局结构,即县城的网点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组成,农村地区的网点则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和邮政银行组成。

但在笔者调查的另一个样本县,福建省晋江县,这种分层现象却不明显,在选取的调查样本福建晋江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网点数甚至超出县城地区的网点的几倍之多(如表2)。

将以上两个表格进行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江西安福县银行网点存在很强烈的城乡分层分布的特点。而在福建省晋安县,营业网点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点。对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现有理论大多是从银行的战略进行分析的,但忽略了银行的网点布局是内生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的。

三、网点布局分层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

本文利用进化博弈模型,从网点布局内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假设出发,对县域银行网点布局分层现象及其差异进行分析

由于网点布局的分层现象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从农村市场的退出,因此本文假定农信社的网点布局大部分都保持在农村地区,整个县有n个同质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这些银行网点都有进入县城的可能。每个银行网点所面临战略空间为:S={EY,EN}。其中,EY表示进入县城市场,EN表示进入农村市场。由此构造一个随机配对的博弈模型。其所能获得的受益由当地的经济总量决定。

在银行网点都同质的情形下,构造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3):

表3:博弈支付矩阵表

表中各支付项的含义为:ν代表单独进入县城市场所可获得的收益。c代表单独进入农村市场所可获得的收益。如果双方都采取进入县城市场的策略,则双方平分市场,各方所获收益为ν2,如果双方都采用进入农村市场的策略,则各方所获收益均为c2。如果一方进入农村市场,一方进入县城市场,则进入县城市场的一方所获收益为ν,进入农村市场一方所获收益为c。且ν>c>0

根据上面的假设条件,我们运用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来求解该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ESS)。设该企业群体中采用进入策略EY的比例为 X,那么采用不进入策略EN的比例则为1-x。所以,采用这两种策略,博弈方的期望得益和群体平均期望得益分别为:

uy=xν2+(1-x)ν

un=xc+(1-x)c2=(1-x2)c

u=xuy+(1-x)un

由此得出,该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x)=dxdt=x(uy-u)

=x(1-x)x(ν2-c)+(1-x)(ν-c2)

当F(x)=dxdt=0时,表明学习的速度为0,即此时该博弈达到一种相对的稳定的均衡状态。博弈群体中的策略比例x保持不变。

因此,由F(x)=dxdt=0,得到该博弈的三个稳定状态

分别为:x1=0,x2=1或x3=2ν-cν+c。

但这三个稳定状态并不都是进化稳定策略(ESS),进化稳定策略必须满足:

F'(x)=(dxdt)'

F'(x1=0)=ν-c2,F'(x2=1)=c-ν2,F'(x3=2ν-cν+c)=(2c-ν)(2ν-c)-2(ν+c)

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1) ν≥2c

此时,复制动态的稳定状态为:x2=1,也就是说,此时,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都放在县城内。这个结论与安福县目前的情形相符合。由于在安福县,商业银行网点的主要目的是吸储,因此,本文以单位网点吸储量来估算市场的容量。根据安福县人民银行所提供的数据,农村地区单位网点的存款余额为0.46亿元。县城的单位网点存款余额为1.31亿元,据此计算出ν=2.85c,满足上述的条件。按照模型的的推论,此时,安福县的所有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应该都在县城内,而事实上的调查结果也与上述推论相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有一个网点在乡镇,其余都在县城。

(2)c2

此时,复制动态的稳定状态为:x3=2ν-cν+c,此时,占所有银行网点比例为2ν-cν+c的银行网点在县城内。所占比例为2c-νν+c的银行网点在农村。此时县城地区的单位网点吸储量为3.6亿元,而农村地区的单位网点吸储量为4.17亿元,这种现象是由于晋江县工业发达,工业主要集中在各乡镇,而县城则主要是居民区的缘故。此时,ν=0.86c,带入计算得,约占39%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会在县城,而根据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实际则有41%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集中在县城。实际数据与模型所得的数据拟合的很好。

(3) c>2ν

此时,复制状态的稳定状态为,x1=0,此时所有的网点都会布局在农村。这种情形在现实中还没有找到类似的样本,但是在理论上时存在这种情形的。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进化博弈模型解释了在对于一个中部的样本县――江西省安福县和一个东部的样本县――福建省晋江县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现象:中部的安福县的银行网点布局存在明显的分层分布的现象,而东部的晋江县不存在这种现象。由此可见,网点布局的分层现象,是是内生于经济发展状况和商业银行与中小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的。人为的阻止这种市场分层的进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际上,市场结构的分层并不必然带来农村地区的金融贫血,只要开放市场的进入机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和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市场结构的分层反而能够有利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耿莉萍、陈念平,《经济地理学》[M]高教出版社

(2)王辰华,《中国金融机构空间分布的制度逻辑与绩效检讨――以商业银行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二期

(3)柳宗伟, 毛蕴诗,《基于GIS 与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网点选址方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9月

(4)沪分,《十二步网点选址评估方法》[J],农村金融研究,2004.1

(5)杨敏,《量本利分析法在商业银行优化网点布局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3.7

(6)梁家忠、杨启忠,《银行网点的优化调整》[J],中国城市金融,2002.3

(7)王世雄,《市场战略下的营业网点布局优化》[J],农村金融研究,2004.12

(8)李金勇、张晓莲,《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布局及其改革构想》[J],金融论坛,2001.9

第9篇

关键词:知识转移 多智能体 演化博弈 Swarm 整体建模仿真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和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和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创造和更新知识。Argote& McEvily(2003)认为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在于组织如何创造、维持和转移知识。知识转移成为个体、群组、组织间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研究人员从不同的研究层次、视角、对象及维度上对知识转移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知识转移与共享过程、激励等方面的博弈分析方面,如司训练等建立了一个企业与员工在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博弈模型,探讨了企业与员工最佳博弈策略的选择;柳巧玲等应用博弈论方法对组织内员工间进行知识转移的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了组织内员工合作博弈的机制;骆品亮等通过合作博弈模型分析,揭示了虚拟组织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构建了虚拟研发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体系框架;陈菊红等从知识合作角度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了动态联盟知识共享的机制。这些分析都是基于博弈方具有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对不同层次和对象进行讨论的,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经济系统中的经济行为及其效应都是相互依赖和影响的一系列决策的结果,这种决策行为是双方的一种博弈行为,作为经济行为的知识转移活动,在研究其行为与效应问题上也需要更多考虑博弈主体决策行为的相互依赖和影响以及主体理性对博弈均衡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知识转移行为主体往往表现为有限理性,因此博弈主体不可能正确地选择最佳策略,一次性达到均衡,而是通过成员间的某种反复博弈,选择有利的策略逐渐模仿下去,最终达到一种演化稳定均衡状态 。基于多智能体(Agent)的整体建模仿真方法是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导下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智能仿真Agent 具有学习、推理、规划以及辅助决策等能力。将智能Agent 与仿真建模技术相结合,可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知识的表示方法以及各种学习算法、推理方法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演化博弈理论、知识转移理论为基础,以基于多智能体的整体建模仿真方法为指导,构建知识转移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KTGM),应用多智能体仿真建模软件Swarm,以生物进化的复制动态机制来模拟分析有限理性主体的知识转移行为在不同收益下的演化稳定策略,从而得出各行为主体在进行知识转移活动时应采用的策略。

一、主体间知识转移的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

主体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除了直接吸收知识提供方原有知识而增加的倍增价值外,还会由于知识的协同及杠杆作用而获得新创造的协同价值。协同价值是由于主体间知识势能差异,双方进行知识转移时当专有知识融合时而产生的那部分知识的价值。同时,进行知识转移需要付出知识转移的成本,如知识的发送、接受和管理成本及知识提供方丧失垄断地位而引起的知识价值损失等。合作主体在进行知识转移行为时,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一种是进行知识转移;另一种是不进行知识转移,仅接受对方转移的知识获得倍增价值。假设两个对称主体Agent1和Agent2,在进行知识转移的选择时,如果双方都选择知识转移,则各得到a单位的收益;双方都选择不转移时,各得到d单位的收益;当一方选择转移而另一方选择不转移时,转移方得到b单位的收益,而不转移者得到c单位的收益。双方的支付矩阵如图1所示。

二、KTGM模型的构建

在模型KTGM 中,有限理性的博弈主体根据自身的属性及所处的外部环境,按照特定的行为规则进行知识转移的决策,在反复博弈过程中学习、模仿,不断调整博弈策略,提高博弈所得,最后达到演化稳定状态。模型中的每个博弈主体都是一个智能Agent,模型是由博弈环境和大量Agent构成。外部环境主要是影响Agent之间交互的拓扑结构,在博弈过程中,每个Agent 所处的环境由外部环境和其它所有Agent组成的内部环境所组成,在KTGM模型中,所有Agent所处的外部环境被模拟成现实生活中的空间环境,由一个100×100 的网格构成,这里选择最简单的环境设置,网格是Agent活动空间,Agent可以在网格中前后左右4个方向自由移动。每个Agent在每次仿真周期t内可以在4个方向中随机选择一个遇到的Agent进行博弈,在本模型中Agent由属性、规则、行为和学习算法构成。在博弈过程中,按照Agent的移动规则,在网格中随机与相遇的Agent进行知识转移行为的博弈。Agent从初始t时刻随机选择转移或不转移策略开始进行博弈,根据Agent本次博弈的收益,学习模仿t+1时刻博弈时要采用的策略。

1.Agent属性与规则定义

在KTGM模型中Agent的主要属性包括:ID号、CS(本次所选策略)、NS(下次所选策略)、Proceed(本次收益)。CS记录当前Agent的策略选择,根据所选策略计算本次收益并记录到Proceed,经过学习算法计算确定下次的博弈策略。在KTGM模型中Agent的主要规则是移动规则,为使演化过程具有更好的随机性,Agent在环境中的空间位置是可以随机改变,Agent的博弈的拓扑关系图和相互关系是不固定的,Agent的博弈对手和博弈关系不断变化。仿真初始时Agent随机分布在100×100个网格空间中,在仿真时钟t内随机向四个方向移动,如果遇到其他Agent就进行一次博弈。具体的规则如下:每个Agent在t时刻都随机地选择移动一个方向,如果这个方向上的位置为空,在t时刻就移动到该位置,如果该位置已经存在其他Agent,则不移动,同时与该位置的Agent进行一次博弈,在t+1时刻重新随机选择方向移动位置,寻找本次博弈对象。

2.Agent行为策略与学习算法描述

三、基于KTGM模型仿真的演化博弈分析

在美国桑塔费研究所提供的Swarm仿真平台上创建并运行该模型,根据上文对模型描述和定义进行仿真,分析在不同支付矩阵下群体Agent在环境中知识转移行为的演化稳定策略。为了讨论方便设定环境中Agent稠密度0.05,个数为500;仿真图形的横坐标为时间t,纵坐标为选择转移策略的比率,图中实线表示选择转移策略的agent数占总数的比率,虚线为选择转移策略的平均比率。

1.在支付矩阵中a>c,b>d,即无论对方是否进行知识转移,另一方知识转移的收益总大于不转移的收益

这种情况发生在组织内或组织间对知识转移激励制度设置充分有效,知识转移主体的核心知识能够得到充分保护,且知识转移的成本较小,主体为了追求个体的自身价值或联盟的知识的协作价值,这时主体具有知识转移的动力。在完全理性下,各行为主体都应该选择知识转移策略。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 , 是唯一的演化稳定策略。如图2的仿真结果所示,从结果可以知道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与初始的策略选择概率p无关,有限理性的主体经过长期反复博弈均趋向于采用转移策略。

2.在支付矩阵中a

这种情况出现在知识转移主体的核心知识保护力度非常小,很容易造成核心知识和技术的外溢,知识转移的成本非常大,这时完全理性的主体会选择不转移,而去等待其他主体的知识外溢,进行模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造,从而获得倍增价值,使自己的收益更大。因此各主体会陷入不转移的囚徒困境。如图3的仿真结果所示,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 , 是唯一的演化稳定策略。从结果可以知道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与初始的策略选择概率p无关,在有限理性的主体经过长期反复博弈均趋向于采用不转移策略。

3.在支付矩阵中a>c,b

这种情况发生在知识转移的成本较大,核心知识的保护力度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如果双方都不采取知识的转移,也是能够保持主体的收益不下降;如果主体单独进行知识的转移,转移知识的那一方要独立承当知识转移的成本或风险可能使自己的收益降低;如果双方采取合作,相互进行知识转移,共同承担转移的成本和风险,获得知识的倍增和协作价值,从而使双方的收益能力都得到加强。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要么进行知识转移,要么就采取合作相互进行知识转移。在有限理性的情况下, , , 和 都是演化稳定策略。最终博弈的结果取决于P的初始水平。当初始的 时,有限理性的企业经过长期反复博弈而趋向采用不转移策略;当初始值的 时,有限理性的企业经过长期反复博弈而趋向采用转移策略,仿真结果如图4(A、B)所示,此时依据支付矩阵计算 。进一步分析,当 时, ,反复博弈的结果为选择不转移策略;当 时, ,反复博弈的结果为选择转移策略。这说明当知识转移的成本越大,各行为主体越倾向不进行知识转移,但如果他们意识到合作能使知识转移获得更大收益时,各行为主体会倾向进行知识转移,而且带来的收益越大,主体间进行知识转移的动力就越强。

4.在支付矩阵中ad,即单独进行知识转移时的收益要大于同时转移或同时不转移的收益

通过基于多智能体的建模方法和SWARM 仿真平台,对复杂经济系统中的有限理性主体的知识转移的博弈问题建立演化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的仿真运行对知识转移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从上面的讨论可知,要想激发个体、群组、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并能通过知识转移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收益,可以通过加强主体间的合作和信任,使知识转移的成本和风险得到降低,知识转移的效率增强;其次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知识发送者的释放、传递能力和知识接受者的学习和吸收能力,不断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建立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改变主体间的博弈格局,使均衡策略趋向最优,行为主体获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陈立敏,王璇.2000-2007年知识转移理论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9,27(1):137-144

[2]司训练,陈金贤,李秉祥.企业隐性知识外部化过程中企业与员工的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9):77-81

[3]柳巧玲,卞艺杰.组织内员工知识转移和共享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215-216

[4]骆品亮,周勇.虚拟研发组织中知识转移的道德风险模型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3):64-69

[5]陈菊红,林聪.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过程及其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2005(2):47-49

[6]陈学彬.宏观金融博弈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9

[7]赵纯均,华立.Multi-agent仿真与资源稀缺下的适应行为[J].管理科学学报,1999,2(4):1-7

[8]谢识予.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理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103-109

[9]Gelf A E.Ensemble modeling[M].New York:MarcelDekker,1984:1-6

[10]周登勇,戴汝为.适应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0,12(6):578-583

[11]廖守亿,戴金海.复杂适应系统及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4,16(1):113-117

[12]John Maynard Smith.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3]A rthurW plexity i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markets[J].Complexity,1995,1(1):489-494

[14]程德华.有限理性下的企业合作竞争的进化博弈分析[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4,33(5):45-47

第10篇

龚立群在讲话中指出,中原经济区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为加快河南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挑战,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论坛对全省科技界深入了解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梁留科在主持论坛开幕式时指出,本届论坛是河南省科协举办的一次重要国际性高层论坛,也是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具体体现。论坛旨在把目前国内外尖端的高新技术进展领域引领到河南,发挥高新技术引导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这次论坛集中介绍了“小分子药物、电话和数字通信、光电子器件、微波通信”等领域目前国际上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以激发更多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力量。

克里斯托弗・阿达米(Christoph Adami):金融市场的进化博弈论

阿达米是将进化博弈理论成功应用于宏观金融市场分析研究的先行者,美国太空总署“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科学家,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阿达米教授介绍了博弈论的起源与应用历程,介绍了进化稳定策略、纳什均衡、固定点和相画像等进化博弈论的主要概念,并用简单的例子作了解释,展示了博弈论在市场经济泡沫形成现象的应用。

诺伯特・格诺特(Norbert Grote):远程数据通信应用光子学部件近期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诺伯特•格诺特是德国远程数据通信应用光子学领域著名科学家,德国亚琛技术大学物理学和光电学博士,德国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成员。格诺特认为,全球通信网络中的IP数据交通一直高速持续增长,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会翻两番。为了应对这种变化,这种光学系统所需的光子学部件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以达到更高的传输能力。

格诺特介绍了远程数据通信应用光子学部件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更高速度,更低能耗,更高性能,更少痕迹,更低成本。他说,使用先进的调制格式,包括光相位调制(如QPSK格式),已经成为一项能提供总数据传输率100Gb/s以上的关键技术,结合高频谱效率和鲁棒性对抗光纤损伤。25Gb/s和40Gb/s的设备使用传统的调幅,对单路和多路的多通道传输是有高回报的,可能达到甚至超过100Gb/s的数据速率。

李同宁(Lisa):光电子器件技术的发展和挑战

李同宁是美国著名科学家,美国InPhenix公司首席运营官和高级工程副总裁,主要负责经营公司并开发新的光电设备、医疗、光纤传感、国防、电信和工业应用等。

李同宁在报告中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共享将世界溶为一体。光能将信息传播得最快,因为光可以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古人用烽火台的光传递信息,电的发明又使用电灯取代了油灯,激光的发明,则使光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进入了复兴时期,扩大了光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大大提高了光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光电子器件技术成为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医用光学、生物光学、军事光学等先进技术领域的核心器件。而半导体电子器件技术则以它的体积小、易集成、功耗低、性能好、成本低成为激光群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在报告中介绍了InPhenix公司研制开发的最新的半导体大功率宽带宽超辐射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光放大器及其最新的应用领域,同时追溯了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挑战。

刘澎:小分子抗病毒药物――8个核苷的故事及其启示

刘澎是小分子药物专家、核苷类靶向药物研究领域专家、留美医学博士,2000年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澎在报告中对小分子药物和抗病毒药物作了简要介绍,之后向与会者详细讲解了8个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故事”:ACV及其衍生物,DHPA及其衍生物,BVDU及其衍生物,FMAU及其衍生物,AZT及其类似物,3TC、FTC及L-核苷,ABC、ETV及碳环核苷,2’-甲基核糖核苷衍生物。

姚萌:微波通信在乳腺癌检测领域的应用

姚萌是微波通信领域著名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灯塔中心、遗传算法应用与研究实验室访问教授。姚萌向与会者介绍了微波通信技术在乳腺癌检测领域的最新应用情况。

第11篇

关键词: 城管部门; 流动商贩;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演化博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还出现了城市周边农村的失地农民,再加上由于就业困难带来了一大批的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对这些特殊人群来说,摆摊设点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他们摆摊设点的不规范性给城市管理造成了不利影响,例如占道经营影响城市交通,乱扔垃圾影响城市卫生环境等。城市管理部门作为我国城市管理的专门机构,直接面对这些遍布于城市的流动商贩。本文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理论和演化博弈的理论分析了城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流动商贩是否违规之间的关系,对流动商贩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有有一定的意义。

二、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1)博弈方参与人城管与商贩皆视为理性的经济人,始终遵循利益最大化。

(2)该博弈为完全信息的静态信息博弈,城管完全了解商贩的效用函数,而商贩也同样了解城管的效用函数。

(3)城管的策略集为{监管,不监管};商贩的策略集为{违规,不违规};

(4)商贩的收益和成本:设商贩在城市进行规范经营,获得的收益为t;而城管部门若以政策制度等因素进行强制性干预,此时的违规商贩收益为t-s(s为违规经营的罚金);由此商贩在城市进行违规经营,在城市监管部门不干预的状态下所获得的收益为t+r(r为通过违规等不正当手段得利)。而不违规商贩由于没有任何妨害城市管理行为,则不受任何影响,收益仍为t。

(5)城管部门的收益和成本:设c为城管部门干预行为的成本,s为城管部门干预违规行为所得收益,而v则是城市监管部门不干预违规者行为所引起的负面损失。由此可知,当商贩普遍违规时,城市监管部门干预违规行为所得收益为s—c,不干预所得收益为-v;当商贩普遍规范经营时,城市监管部门将一无所获,干预规范经营行为将不会改变规范经营者的任何决策,只有徒劳,所得收益为一c,不干预以保证规范经营者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保证生产、生活顺畅进行,城市居民生活便利,市场经济有效健康发展,所得收益为0。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双方的得益矩阵图如下所示:

监管部门

三、演化博弈模型求解及分析

1.演化博弈模型求解

据上述的博弈支付矩阵知道,演化博弈是非对称的,则对于监管部门的“监管”、“不监管”两类的博弈的收益为和群体平均得益分别为:

同样对于商贩群体的“违规”,“不违规”两类的博弈的收益为和群体的平均得益为分别为:

现在我们分别进行复制动态分析,得到监管部门和流动商贩的复制动态方程如下:

我们对监管部门群体的复制动态方程做一些分析,根据动态方程知,,那么始终为0,这意味着所有的x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同样对监管部门群体的复制动态方程做一些分析,根据动态方程知,,那么始终为0,这意味着所有的y水平都是稳定状态。

由此得到五个可能的均衡点为:A(0,0)、B(0,1)、C(1,0)、D(1,1)、;其中混合策略均衡点。

2.模型分析

由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可得该演化博弈两博弈方群体复制动态和演化推进过程如图1。图1中,边长为1的矩形区域被图中虚线分成了4个部分,每部分中的箭头方向表示当x和y的取值范围处在该区域时,各博弈方会通过学习,改变策略,使得各博弈方群内对不同策略选择的成员分布发生变化,即x和Y的值会按照箭头所指方向逐步进化。显然,按照箭头所指方向,可知该动态博弈图收敛于点(0,0)、(1,1),说明这两点为进化稳定策略点。而点(0,1),(1,0),则不是。

通过以上的演化路径图能够看出:

第一,从演化的初始状态来看,监管部门和商贩两方的博弈行为存在两个收敛均衡点(0,0)和(1,1),相应的策略为(监管,违规)和(不监管,不违规),政府和企业两方演化最终状态可能是(监管,不违规),也可能是(不监管,违规)。显然我们希望实现(不监管,不违规)这个均衡状态。

第二,演化博弈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博弈开始的初始状态,同时区域的大小由鞍点决定。如果要实现(不监管,不违规)的状态则,需要扩大D区域同时缩小区域A,B,C的面积。则就需要鞍点向左上方移动,即减小,增大,这样才能朝着我们预计的方向演化。

四、政策意见与建议

从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通过改变博弈双方的收益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博弈双方的关系。但是城管部门的监管行为不能完全消除流动商贩的违规行为,且以往的通过适当提高惩罚力度,增加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和加强政府对城管部门工作的督促来减少流动商贩的违规行为的办法往往效果不好。

1.从本质出发,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流动商贩大部分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周边农村的失地农民和下岗职构成,他们是收入水平不高的弱势群体。现有的社保制度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所以他们才会从事这种特殊的职业,所以加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是懈决此类问题的根本。为创造社会价值的商贩在城市生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他们在城市生活的人为障碍,使得他们享受城市归属感和城市认同感的同时,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工作,从而促进城市的生产生活顺畅进行。

2.加强政府规划,使流动商贩合法化

政府应划定区域和时段,让流动商贩有序合法经营。对此政府要注意以下几点:1.降低准入门槛,必要时划拨专款提供补贴,对流动商贩象征性地收取合法经营的管理费用;2.科学规划合法摊位的数量和地点,使其既能确保容纳绝大多数原流动商贩,又不影响当地交通和周围居民生活。同时保障合法摊位的客流量,确保其收入。

参考文献: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

[2] 郑楚贞.关于城管与城市小摊贩关系之审视及其冲突协调.社科纵横,2006

[3] 王京安,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2

第12篇

【关键词】 患者 有限理性 就医决策 演化博弈

一、引言

传统经济学和博弈论对患者的就医行为给出了传统解释,均假定患者选择就医的决策是“理性”的。在这种假定下,患者在患有某种疾病时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厉害得失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患者对就医信息及其认识是完全的,就算是有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也是假定所有的人都十分清楚医院无法治愈的发生概率,或者是各种信息某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概率是多大。以这些假设为基础,完全能够演绎推导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因而不会作出对自己有丝毫损失的选择。然而,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医院实行“放权让利”,出现了“看病贵,看病难”的局面,医院的社会公益性无法充分体现。在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作为医疗服务购买者的患者在采取购买行为时,根本无法辨别自己购买的医疗服务是否是自己的最优选择,患者不可能完全把握医疗服务领域的厉害得失,也不具备计算最优选择的全部能力,这就是患者在就医决策中的“有限理性”行为。从将患者看作是存在有限理性的视角出发,患者的就医决策就可以看成是为了应付复杂环境而必然产生的结果。患者就医的行为决策不是由单个患者的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患者不断地去适应环境、社会制度变化,即在所谓“适应性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传统的博弈论是分析博弈的一方给另一方的行动带来影响的“策略选择”下的最优行动决策。而演化博弈起源于生物学的进化论,它不是博弈参与者的理,而是运用演化观点来进行博弈分析。在患者就医决策行为的演化过程中,患者每一次策略的选择都会考虑其他患者的策略和自身在相关群体中的适应性,所以患者会通过“学习”,不断调整策略。笔者试图从演化博弈理论的角度分析患者就医行为决策,通过构建患者就医决策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有限理性的患者的策略选择趋势。

二、患者选择就医策略互动博弈均衡

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下假定:第一,患者以疾病治愈为目标,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第二,患者所患疾病不分病种考虑;第三,患者按经济条件优和劣分为两类;第四,医院按照资源禀赋不同分为两类。

为了研究的方便,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类: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归为第一类,经济条件差的归为第二类,选择两个患者代表这两类患者X与Y。每个患者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均具有信息不对称和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每个患者在就医时都需要在三甲医院和便民医院之间进行选择。每个患者就医的选择就有两种:第一是医疗资源比较集中的大医院称为三甲医院(包括在一定区域内有名的专科医院或大型公立医院);第二是医疗资源缺乏的医院称为便民医院(包括社区服务中心、三甲以下的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两类医院的区别在于三甲医院具有优质的医护人员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就医的费用较高;便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素质和技能与三甲医院相比差一些,医疗设备比较简陋,而就医成本相对而言较小。

患者就医时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且有?酌>?琢>?啄>?茁。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患者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便民医院,便民医院)。根据演化博弈理论,与“客观博弈”相对应来界定主观博弈的概念,所谓的主观博弈是指博弈参与者给它可选择的每个策略一个先验主观评判,且按照实际结果对该主观评价进行修正。修正值位于先验评价与实际结果构成的区间内。

设患者i(i=X,Y)在第0期对“三甲医院”策略所能得到收益先验主观评价是u■■(0),并有u■■(0)∈(?茁,?琢);而对“便民医院”策略所能得到收益的先验主观评价是u■■(0),并有u■■(0)∈(?啄,?酌)。那么,当u■■(0)>u■■(0)且u■■(0)>u■■(0)时,两个患者就医选择一直停留在策略(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便民医院)与(便民医院,三甲医院)都不是稳定均衡的,博弈不会始终停留在某一结果上,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演化的过程。长期演化均衡解只能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或者(便民医院,便民医院),并总能以正的概率达到。下面进一步讨论博弈收益矩阵对初始状态的影响。

1、两个患者X与Y的就医选择策略互动的第一种博弈特殊情况

u■■(0)服从区间(?茁,?琢)上的均匀分布,而u■■(0)服从(?啄,?酌)区间上的均匀分布,则当u■■(0)>u■■(0),并且有u■■(0)>u■■(0),p=[■]2,从而有■=2[■]■>0,同理,■>0,■

2、两个患者X与Y的就医选择策略互动的第二种博弈特殊情况

u■■(0)∈(?茁,?啄)(i=X,Y)时,患者选择就医博弈的结果将始终停留在(便民医院,便民医院)。u■■(0)∈(?茁,?啄)(i=X,Y)的概率为q=[■]2,则可以得出■

三、患者就医选择的演化路径

在初始值情况不同条件下,患者就医选择的演化路径不尽相同。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患者的就医选择博弈的演化路径。

1、博弈开始阶段患者X与患者Y都选择三甲医院

为了具体讨论两个患者就医选择演化路径,假设患者X与患者Y在第t期对第t-1期主观评价的修正遵循如下过程:在第t期发生策略的收益是?姿,而第t-1期对发生策略的主观评价是?棕(t-1),则两个患者将该策略的主观评价更新:?棕(t)=[?棕(t-1)+λ]/2,而没有发生策略的主观评价不修正。在第0期患者X和Y的就医选择就是进入三甲医院就医,得到收益?琢。在第1期,在选择便民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保持不变:u■■(1)=u■■(0),u■■(1)=u■■(0)。患者将会把选择三甲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修正为u■■(1)=■>u■■(0),u■■(1)=■>u■■(0)。可知,患者双方第n期修正后的博弈策略的主观评价分别:u■■(n)=■,u■■(n)=■,且u■■(n)=u■■(0),u■■(n)=u■■(0),容易得出:■u■■(n)=?琢,■u■■(n)=u■■(0),■u■■(n)=u■■(0),■u■■(n)=?琢。那么,当u■■(0)>u■■(0),u■■(0)>u■■(0)时,博弈必然将走向(三级医院,三甲医院)的均衡结果。

2、博弈开始阶段患者X与患者Y都选择便民医院

在开始阶段,若两个患者都选择便民医院,最终均衡可能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或者(便民医院,便民医院)。考虑技术上的可操作性,此处讨论当患者X和患者Y在就医习惯和对医疗服务市场的评价具有“同质性”的情况:在博弈开始阶段,两个患者对选择三甲医院就医的策略主观评价相同、对选择便民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相同,并且患者X和患者Y在博弈开始阶段均选择便民医院,均得到收益?啄。在第1期,患者X和患者Y对选择三甲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保持不变:u■■(1)=u■■(0),u■■(1)=u■■(0)。对选择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修正是:u■■(1)=■

若患者X和患者Y在第n期仍选择便民医院就医,那第n期修正后的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为:u■■(n)=■=■=u■■(n),且u■■(n)=u■■(0)=u■■(0)=u■■(n),容易得到■u■■(n)=■u■■(n)=?啄。

由此可知,对于?埚X,?埚Y,且n

u■■(N)?叟u■■(N)=■。所以在第N期,患者X和患者Y将同时放弃到便民医院就医策略转而选择三甲医院就医策略。而在第N+1期,患者X和患者Y均修正对三甲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可得:

u■■(N+1)=■,u■■(N+1)=■;

u■■(N+1)=■,u■■(N+1)=■

由于u■■(N+1)>u■■(N+1),u■■(N+1)>u■■(N+1)。因此在第N+1期,患者X和患者Y均选择三甲医院策略。对?坌m?叟N,两个患者仍均选择三甲医院策略,两个患者仍对各个策略的主观评价为:

u■■(m)=■,u■■(N+1)=■

u■■(m)=■,u■■(N+1)=■

如果u■■(0)=u■■(0),u■■(0)=u■■(0),且u■■(0)

u■■(0),u■■(0)=u■■(0)∈(?啄,?琢),则患者的博弈均衡结果必为(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两个患者一旦同时采用三甲医院就医策略,那么(三甲医院,三甲医院)的结果将一直延续下去。

若两个患者在博弈开始阶段是同质的。他们在博弈开始阶段对三甲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相同,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相同,且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大于对三甲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在以上框架下,在某个时期之后,两个患者在博弈开始阶段终将回归选择三甲医院就医。两个患者在博弈开始阶段对三甲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u■■(0)越高,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u■■(0)越低,患者X和患者Y都选择便民医院就医时,两个患者得到的收益?啄越小;患者越看重他们所选择就医策略的实际收益?琢,回归到便民医院就医所需时期N越小,该结果与直觉相符。特别是?琢表明的是患者选择就医后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患者越积极改正第t-1期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主观评价与第t期便民医院策略实际收益的差距,则患者越容易从现有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中回归到三甲医院。反之,?琢越小,表明患者越不愿意修正错误,则患者在囚徒困境中的时间就越长。

四、结语

从上面的演化模型的证明中可以看到,不论是经济条件好的患者还是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无论另一个患者采取何种战略,所有患者的长期均衡就是选择三甲医院就医。通过演化博弈路径可以看出:第一,患者最终都向医疗条件好的三甲医院转移,这个结论与现实中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现状相一致。这就从患者的角度解释了“看病难”、“大医院人满为患”以及“大医院号贩子利益链”等现象。第二,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在选择就医的决策上并不会考虑自身医疗成本的可承担范围,因为选择三甲医院可提高他对疾病治愈的期望。第三,无论战略的分布如何,到医疗资源配置好的医院就医的适应度会越来越高,但是一般的博弈中哪种类型的预期适应度将会变高取决于相关群体内的各种类型的分布。这样的博弈重复进行后,相关群体内的各种类型分布将会随着适应度的变化而变化。

笔者突破了大多数学者从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制度、政府行为以及医患关系等角度去解释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出现的一些现象的局限,从患者的经济基础和就医心理的角度,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的框架得出了具有研究价值的结论。针对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和市场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笔者建议政府通过一定制度契约来调整医院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态,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问题和矛盾,使医院真正回到履行社会职能的轨道上来。

(注: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89.

[2] Maynard Smith,J.And Price,B.R.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J].Nature,1973(246).

[3] Selten,R.Evolutionary Stability in Extensive TwoCPerson Games-Correc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M].Mathematical1 Social Science,1980.

[4] 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2).

[5] 杨团: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