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6 17:28:28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

1 电子政务内容

电子政务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的环境下逐步兴起,有关建设工作涵盖三层面内容。即政府单位网络化办公、信息资源应用共享与协同办公、政府单位同大众的互动以及沟通。做好电子政务建设核心目标在于推进信息的科学开发应用与全面共享,进而提升行政管理以及决策控制水平,优化公共服务工作质量,提升行政管理透明性,强化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以及整体水平。创建各个机关、城市发展建设相关单位、政府间有效沟通联系渠道,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

2 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由某种层面来讲,政府为城市发展建设最庞大的信息处理单位,其治理阶段即为信息获取以及加工处理环节。政府工作职能的全面履行需要依靠合理、适时、精准的信息。其代表了公众利益,因此需要了解民生,成为引领者、导航者,探究环境发展变化,进而精准的进行战略抉择。对于市场失灵状况应做好校正处理,核心前提则为明确充足完善的资讯信息。为有效的处理相关社会问题,也需要对有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作出有效的评判以及具体的掌握。为此做好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尤为必要,可以说信息以及网络系统,为当前城市发展、政府服务的神经系统,离开了这个系统,则相关管理工作势必会更加混乱无序。

由积极层面来讲,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意义重大,可有效提升决策能力,管理品质,实现信息的畅通流转应用与平等化的共享,令政府机构反映能力全面提升。吸引大众积极参与,推动政府重组,令行政管理成本有效节约,并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政府信息的全面公开,创建开放性城市。恰恰由于电子政务多重价值功能,国际社会均将创建电子化政府视为强大自身、全面发展的战略措施。

3 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科学策略

3.1 公开信息,完善公用电子资料库

电子政务信息化基础前提为信息公开,目前不但政府需要获取信息,大众在自我发展、从事经济活动以及参与政治过程中也需要丰富的信息。为此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做到公开信息,保护大众知情权,行使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方能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发展,提升政府凝聚力与向心力。

电子政务信息化基础目标在于,政府信息资源可全面共享,进而体现出公共资源应用价值。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公用电子资料库,依据我国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以及政府工作需求,核心重点,快速创建有关经济管理、贸易发展、土地、工商、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保障服务、新闻出版等政府单位主导的公共资料库。应进一步扩充信息资料流通以及交换。政府单位应在最大范畴中通过合法流程,提供丰富的可用信息资源。

3.2 实现业务电子化,创新服务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基础在于业务电子化,也就是更新以往政府单位工作方式,提升实践效率。为此可进一步优化电子公文、采购管理、邮寄、法规制度、电子事物、人事管理、工商、保健、公共事业服务管理的电子化建设,进而真正构建形成一体化的业务工作体系,提升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服务管理提供便利性,确保各项规章体制的有效落实。扩充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电子业务职能。

由某种层面来讲,电子政务特征之一为创建服务型单位。也就是借助电子媒体进一步创新服务管理,进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服务工作模式。大众可足不出户便可获取到各类信息,变单一业务窗口为跨区域服务、跨部门协作、自助办理、无休日服务的创新工作模式。令电子政务进一步扩充发展,政府服务将更加便捷畅通,管理更为直接公正,并体现较高的附加值。

3.3 创建电子化政府,优化教育培训

创建电子化政府需要同政府再造紧密结合。通过应用创新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层次化组织体系架构,创建网络型工作组织,完善政府运作具体流程,创建无缝隙的现代化政府单位。也就是在任何地点以及时间均能获得服务的组织,令工作职能全面更新,开创导航型部门,完善治理管理系统结构,真正从单独治理发展成为国家以及社会协同合作治理的良好模式。另外,应符合城市信息化建设需求,做好工作人员信息素养培训,令其掌握基础操作技能的同时,具备信息网络管理应用能力,真正提供信息化服务,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4 结语

总之,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为政府创新发展治理的核心内容,只有针对其工作要点、科学内涵,明确工作重要性,有效的公开信息,完善公用电子资料库,实现业务电子化,创新服务管理,方能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管理水平。为大众创建更为公开、透明、高效、人性化的服务工作模式,提升城市形象,适应信息时代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电子政务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 互动关系

所谓电子政务,又有电子政务的别称,由社会政府机构使用网络技术来建设网站、研发APP,使政府其他部门、企业以及普通人可以从中获得信息。高校作为政府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日常工作的展开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指引,电子政务的存在使得高校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信息,进而更加科学地开展工作。而档案管理与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与电子政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巨大的保障。因此,高校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融合在一起,是非常必要的。

1 二者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还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二者之间都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若要推动电子政务不断发展,必须要有档案信息化作为保障,原因在于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大量数据与信息的支持,高校的档案恰好是一种拥有各种数据信息的庞大资源库,电子政务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加以整合利用,如果缺少了档案信息化所提供的信息支持,电子政务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不再具有存在的意义。与之相对的是,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也需要电子政务向其中融入,这样可以确保档案在使用上更加便利,相关人员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纸质档案的查询,其工作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2 如何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

2.1 在高校档案管理中融入电子政务建设

(1)当今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求节约时间、简化流程、尽可能地“省事”,高校档案管理与电子政务建设也是如此。在档案信息化中融入电子政务,可以使高校在档案查找上更加方便、快速,高校也会因此提高工作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设置权限来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即使工作人员不在校园内网中登录,也可以从外网中利用自身的权限进行信息查询,这无疑有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工作负担的减轻。

(2)电子政务有利于高校学生档案接收近现代化管理。相较于传统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无疑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不必困在固定的场所即可完成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的改变使得既往枯燥乏味的工作流程出现了改变,工作人员即使面对同样的工作内容,也能保持原有的工作效率,更是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3)档案一般接受严格的监控,其流向极为严谨,需要经过多重的等级,传统档案管理均为手工记录方式,工作人员即使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也有可能出现错误。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电子政务的融入使得档案管理具备了自动催促还回等多长功能,借走档案的人员可以及时归还档案。

(4)电子政务的融入有助于丰富档案内容。高校档案部门实际上保存了许多记录学校教学过程的资源,这些档案信息在最初可能仅仅记录了关于教学的信息资源,而在电子政务融入之后,高校档案资源将会扩展其记录范围,将科研工作的相关信息业记录在档案中,甚至一些学生工作信息也被纳入到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记录范围之中,最终形成种类齐全、内容全面的资源信息库。

(5)电子政务为高校档案研究提供了便利,工作人员借助电子政务系统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档案,查询并使用档案信息,第一时间获得档案的最新动态。当然,也正是因为档案的信息化,使得人们的思路得到拓宽,不再囿于当初有限的档案资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维的创新。

2.2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融入档案信息化管理

2.2.1 高校推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确保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行

高校档案实质上是电子政务进行的基本保障,电子政务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可以作为高校档案的信息资源,而高校信息化档案则是这些资源的集合处,电子政务系统有需要时便从高校档案库中进行数据调取。高校信息化档案原本是未康奈淖郑将其融入电子政务之中,出于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需要在档案中加入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这无疑从另一个层面丰富了档案信息,促进了电子政务管理的全面性。

2.2.2 档案信息化在电子政务中的融入使得既往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信息共享问题得到了切实的解决

档案信息这种重要资源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重要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实现形式便是“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使得档案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被共享,电子政务可以李立勇档案资源,使其与社会其他资源无缝连接,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档案信息化在电子政务的影响下可以实现最大增值。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某教师便利用了档案信息的共享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他同院系的教师则对学校的行政方式与组织结构进行了改变,学校档案部门逐渐向着网络组织的形式发展,真各个学校在办事流程上更加透明,办事程序上更加畅通,人员上更加合理,财力、物力与人力都得以节约。

3 结语

电子政务、高校档案信息化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工作人员应该在电子政务中融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管理中融入电子政务建设,如此可以提高高校工作效率,实现二者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佩馥.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电子政务网的融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1).

[2]程钰.依托电子政务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兰台世界,2012(23).

[3]杨光,邸妍,邢丹.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构建研究[J].才智,2011(32).

[4]李淑华,马建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互动研究[J].云南档案,2009(03).

[5]梁兵,董伟琴.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信息管理:上海,2009(01).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档案 信息化 电子政务

所谓电子政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模式,即以计算机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为支撑,实现政府日常办公、信息集散、公共管理等事务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目前,在国内各高校中,电子政务主要服务于高校行政组织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高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一种便捷、准确、科学的现代化服务,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与发展。

随着现代计算机应用的逐渐普及,实现高校档案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时代所趋。目前,国内各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已逐渐进入了或者即将进入高校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如何依托电子政务建设更好地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1.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电子政务网融入的优势

1.1电子政务网使档案信息检索更为方便

方便、快捷,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限制是电子政务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实现档案的电子政务化后,咨询者可即时检索、查询所需信息,查询手段也是超前的多元化,电子政务化档案为咨询者提供了包括分类查询、模糊查询、综合查询在内的三种基本查询方法,工作人员可按照工作需要任意组合查询,准确而又便捷。此外,工作人员也可以凭借授权权限,直接从校园网以外的网络上进行访问与查询,不仅可以减轻工作负担还可以节约工作时间。

1.2使档案管理模式更为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是高校档案电子政务化的第二个主要特点。现代化意味着管理工作的便捷与省事,电子政务化改变了档案管理员机械、枯燥的工作方式,将他们从繁杂的打字与管理业务中释放出来,使各工作人员可以将有限的工作精力与时间集中在档案收集与编排上,提高现代档案的质量管理,促使高校档案工作管理模式逐渐向现代化靠拢,最终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发展,使档案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基本优势与价值。

1.3使档案阅用可控化

严格控制档案的流向,是档案电子政务化的第三个特点。档案搜集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性,传统的档案借阅记录一般都以手工操作为主,不仅耗费精力且出错率极高。档案管理信息化,一方面可以直接解决传统借还方式存在的各种弊端,另一方面还可以自动产生催还信息,促使到期不还者及时归还档案。

1.4使科研服务高效化

方便学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是档案电子政务化的最后一个特点。档案管理信息化,高校科研人员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搜集与查询。此外,档案信息化管理也为科研人员利用与开发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不仅方便科研人员创新,也为科研人员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档案电子化管理提供了便利。

2.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

2.1电子文件的统一归档难度颇大

高校属于人群密集性场所,人多复杂,再加上目前各高校的电子政务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量信息文件都没有得到科学的系统化处理。此外,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与章程不健全、管理软件不统一,也为目前的电子文件统一管理与归档带来了难题。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电子档案内容突破了传统档案的范围与广度,不仅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还涉及图片、声音、表格以及各式数据等,管理难度也是水涨船高,非同一般。

2.2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政务化管理以现代电子网络为技术支撑,那么必然就伴随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虽然现代网络安全管理发展形势颇好,但是政务内网以及公共信息网之间物理与逻辑隔离的缺失,还是给高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安全制造了一定的麻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保密,是各高校在推进档案电子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3电子档案法律效力尚未完全得到认可

现在社会人员流动易变而又急速,相应的人事档案的调动也是日趋频繁。但由于网络电子档案先天所具有的可变性、虚拟性,极大地降低了其本身在民众眼里的法律公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以电子政务传输方式而成的档案,由于缺少公章,法律效率远不及传统的纸质文件。目前,国内普遍都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双轨并行,这对于人力、财力、物力都是极大的浪费。要想彻底实现自动化办公与文档一体化建设,电子档案法律效力低下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2.4档案信息化管理专业型人才的匮乏

高校推进电子政务化建设,高尖端人才是重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技术性问题与障碍都需要技术人员来解决与突破,但是目前,各高校档案部工作人员技术素质低下已是一种常态,专业结构不合理,尖端人才匮乏,综合性人才稀有,真正能担当建设工作大任的人少之又少,这些问题都严重地阻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3.强化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使我国的档案电子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档案电子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是目前推进档案电子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当前档案电子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地方档案信息化的法律建设是难点也是重点,以国家《档案法》为基础,彻底将国家及地方以上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全建构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一体化档案法律法规,是目前我们进行档案建设信息化的重要法律保障。

3.2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网络安全隐患是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的主要网络技术难题,而这一问题也是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一直存在。现代网络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构成了一定的信息威胁。档案作为一项机密性信息所在,泄露或者被盗都是一项重大的损失。因此,在利用计算机处理机密档案及信息时,灵活地将档案文件电子化管理与网络信息保密工作同时同步进行,是我们充分实现与保证电子政务网络先进、实用、安全的基本措施。

3.3加快档案系统数字资源的建设

档案系统资源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两部分工作,第一项是现行系统归档文件的收集,第二项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现行系统归档文件即是电子政务、办公室自动化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电子文件。馆藏档案数字化,即利用包括工程扫描仪、文档高速扫瞄仪在内的各种现代化高端扫描仪,对档案馆的各式文件、图像、影音等进行处理,以实现数字化电子文件全面替代纸质文件的目的。档案数字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优化自我,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为优质的信息服务。

3.4提高档案信息化人才的专业素养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颇为复杂的项目工程,那么其对于人才的要求条件也就不言而喻。对于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人才结构现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解决,首先是目前从业人员的培养,开展各种培养活动与教育课程,帮助这些工作人员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理论与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使他们可以熟练地掌握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与技能。其次是优化本部资源,招收、吸引优质高端复合型人才。再次,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前往他处取经求才,邀请资深专家莅临讲学,及时准确地对本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最后,定时定期在部门内部开展知识技能交流与培训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与交流氛围。

3.5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统一电子信息档案的格式与标准。电子信息网络是目前应用颇为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电子文档格式根据不同的需要也是相当纷杂,严格电子信息档案及各项文件的格式,是提高电子档案质量与管理的必然选择。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借助高校电子政务推进实施时,务必要积极地参与到电子政务相关条例的制作中来,以积极准确地为高校电子政务建设联动高校电子档案建设做准备。

在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时,一定要清楚明了地知道建立这一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将原有的档案电子信息化,而档案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与要求。因此,在进行电子政务化平台建设时,务必要实时根据外界变化,对机构组织和管理模式予以调整。

档案主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扭转其对于电子档案的认识态度,将电子档案视为电子最主要与最真实的记录,将其视为高校最终重要的信息资源。

4.总结

综上所述,档案信息化作为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环节,不仅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档案发展所需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我们实现档案建设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深入与发展,我国高校的电子档案建设技术已是日臻成熟,但在具体推进的途中依然障碍重重,高校电子档案建设技术的继续发展与深入仍需我们的共同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林森.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之我见[J].山东档案,2011(3)

第4篇

    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作出了部署。(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面向需求,立足应用;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工作,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五)深入开展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研究。

    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的主要内容来看,强调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而两者的结合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更显重要,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加速中国信息化的进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1 传统政府运作机制和部分政府官员的守旧观念的束缚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政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高效运作的新的政府模式,是对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扬弃。在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和行政流程不合理,办事透明度低,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各政府机构各自为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些问题都成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互通互联的障碍。

    另外,部分政府部门官员留恋并习惯于传统的公务文书形式,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洗礼,也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阻碍之一。

    1.2 信息利用率低,开发手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个信息库,但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信息库仅占10%左右,其他大部分信息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和适时更新,基本上是“死库”,从而形成一方面需要政府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量信息却“锁”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里白白浪费的尴尬局面。许多地方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信息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传统载体方式多、电子方式少,行政性开发的信息多、市场化开发的信息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的现象。

    1.3 数据来源的复杂性、信息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信息孤岛”

    前几年,各部门、各地方也建了不少政务信息数据库,但由于国家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少一个统一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结果造成数据交叉采集、指标口径不一致、信息流通瓶颈等问题,制约着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在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壁垒森严,“老死不相往来”,各自为政,自行规定一套很不完善的标准,自行建立一些很不规范的数据库。更有甚者,有的部门缺乏“标准意识”,明明有国家标准却不执行,而是强调特殊性,自行制定一套“土标准”。这些标准各异的政务信息数据库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4 信息化水平与信息化能力低成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障碍

    在我国,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有80%处于封闭状态。国家重点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作为其强大的后盾,较低信息化水平的社会将难以全面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5 信息技术人才短缺阻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人才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最新调查,美国信息产业中心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约有34.6万职位空缺,目前美国对各行业进行统计,约需100万信息技术人才。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其中德、英、法国分别短缺18.8万、8.2万、6.7万人,在我国,计算机软、硬件人员占信息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2.5%和6.25%。由此可见,21世纪信息技术人才最为需要。目前可以说,50%的新岗位属于信息技术支持与网络管理,几乎每一个机构都需要这类专门人才,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公司都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持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则更为重要,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极大障碍。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针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建立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

    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机构。这是一个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权威机构,负责全国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管理和营运,协调网络的运行。它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存储、交换、传递的统一代码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术语标准;负责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管理和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另外,它还负责建立各地区的区域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这些地区性的机构在它的领导下,进行本地区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此基础上,从而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2 建立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

    我国的政府掌握着数以千计的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库,但大部分是“死库”,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激活“死库”,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包括:综合服务系统,具有信息发布、信息检索、导航服务、信息处理、电子杂志等功能;公文处理系统,具有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公文管理、公文检索、会议管理等功能;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信息处理、信息查询、决策分析等功能。开发具有可读性、可检索的终端用户界面,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2.3 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

    电子政务的标准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电子政务基础标准、电子政务应用标准、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电子政务服务标准和电子政务网络标准。

    电子政务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重视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作以及安全保密的基础。为此,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尽早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2.3.1 开展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我国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及未来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框架和标准细目。

    2.3.2 制定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的研制工作,使得我国电子政务的业务与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使我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业务和服务标准。

    2.3.3 研制电子政务安全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以确保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数据的畅通、安全、以及保密,有利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保密。

    2.4 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

    为了能够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立统一标准和统一网络结构的便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美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设想建立电子政务运行的统一的网络平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展开了一场有关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的问题的讨论。所以,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构建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的网络平台,以便于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5 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当务之急的是建设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数据库。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核心系统,总体结构应该是开放的Browser/Web/server的网络环境下,由标准类、公用类资源数据库系统,加上分布式的各部门信息资源数据库群系统组成。它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数据中心,承担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功能。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包括国家元数据库系统、国家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国家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共用类数据库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社会综合统计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社会服务资源信息库、人口资源信息库;分布式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群是指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管理的业务属性,在标准类、公用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建设本部门的政务类数据库系统,例如城镇规划管理数据库、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质量监督管理数据库、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数据库、税务数据库、劳动就业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企业资信数据库(可与法人单位库建立关联)、个人资信数据库(可与自然人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关联),等等。各地方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一般分原始信息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两大类,可根据使用频度建立多个专题数据库。综合信息库原则上应对社会公众开放。

    2.6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公开政府信息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直至工业化社会,政府部门把垄断信息作为自己的特权之一,认为政府信息理应归政府所有。但是到了信息社会,信息的社会共有性得到了包括法律界的社会各界的普遍承认,政府不能再独自占有信息。美国60年代就制定《信息自由法》,规定信息是社会所共有,其他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类似的“信息公开法”,“我国虽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专项法律,但人民享有知情权是一项宪法规定的权利,可以同通过‘权利推定’予以肯定。依照我国宪法所体现的‘人民主权’的原理与原则,人民理应享有知情权。也就是说,社会公众有权享用信息,其中包括主要由政府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公开信息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我国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电子政务,正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调查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合理方案,起草有关法律条文,相信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很快就会出台。

    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使社会公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树立信息公开的意识,为使公众公平的享用本该享用的信息创造一切条件。

    2.7 正确认识共建与共享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由于经费不足及认识方面的偏差,人们只希望共享,而不注重共建,认为既然是资源共享,那么自己就可以随意享用其他政府机构建成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而不需要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了。有的政府机构了解一些共建的重要性,但总找一些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寄希望于共享信息资源。孰不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体系是要大家的共同建设来维持的,如果没有各级政府机关的投入,共享信息资源何在?忽略共建的做法,必将导致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瓦解。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在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8 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人才共享机制

第5篇

论文摘要: 电子政务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在我国蓬勃发展。在电子政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e-government)也一直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主张。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网络化。

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从1993年开始的“三金”工程建设,到2002年的“中办发17号”文件中提出的“十二金”工程,我国进入了重点以提高行政监管能力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特别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

就整体而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成熟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政府的信息化在很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为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1.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策略。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

2.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因而,把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在“政务”上,电子只是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

3.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然而,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一直是滞后的。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缺少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欠缺势必阻碍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4.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不顺。如,国家信息办公室归国务院领导。但地方政府的信息办公室(或称信息中心)则有的地方归政府办公室领导,有的地方归科技部门领导,有的地方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则成了事业单位。二是职能不清。本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应统一领导、管理电子政务工作。但是,现在普遍担负不起这个任务。即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尚无职能部门管理。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近期内应该采取的策略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策略:

1.加强宣传,突破误区。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2.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转贴于

3.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

1.制定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国家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现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存在电子政务系统设置不规范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为了统一作业流程,提高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清理、确认和制定与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项目相关的国家标准,实现统一作业,才能确保电子政务的有效施行。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已在2003年完成,电子政务的各种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律与法律环境。

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规范建设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所以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有必要适当加快,如电子文件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交易法、数字签名法、法律上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标准、认证授权管理等都需要加快立法或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明确法律地位和效力,保护公民的隐私,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立法。可以预计,未来几年的信息安全市场将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

3.开发电子政务标准化应用系统模块。

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此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如果由各部门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搞重复建设,更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所以电子政务横向业务模型中具有共性的应用模块,需要由获得国家授权的政府部门规范研究与应用模块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而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开发出标准的系统软件。

4.构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处理是动态的、双向的,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求很高,既要能够防范和化解黑客攻击、病毒爆发、非法用户入侵、机密信息泄露、重要数据丢失等造成的危机和隐患,还要做好服务公众的工作,为此需要推行强有力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安全应急事件响应预案。

5.网络设施建设速度将趋缓。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造成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甚至在有些地方谈起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就是要建网、购置设备,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不鼓励建设专网,而是要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因此,网路建设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趋缓,同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利用将有明显提高。

6.国内厂商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抓手,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的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覃证,陈俊英,王昱.电子政务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第6篇

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作出了部署。(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面向需求,立足应用;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工作,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五)深入开展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研究。

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的主要内容来看,强调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而两者的结合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更显重要,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加速中国信息化的进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1传统政府运作机制和部分政府官员的守旧观念的束缚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政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高效运作的新的政府模式,是对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扬弃。在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和行政流程不合理,办事透明度低,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各政府机构各自为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些问题都成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互通互联的障碍。

另外,部分政府部门官员留恋并习惯于传统的公务文书形式,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洗礼,也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阻碍之一。

1.2信息利用率低,开发手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个信息库,但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信息库仅占10%左右[1],其他大部分信息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和适时更新,基本上是“死库”,从而形成一方面需要政府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量信息却“锁”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里白白浪费的尴尬局面。许多地方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信息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传统载体方式多、电子方式少,行政性开发的信息多、市场化开发的信息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的现象。

1.3数据来源的复杂性、信息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信息孤岛”

前几年,各部门、各地方也建了不少政务信息数据库,但由于国家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少一个统一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结果造成数据交叉采集、指标口径不一致、信息流通瓶颈等问题,制约着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在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壁垒森严,“老死不相往来”,各自为政,自行规定一套很不完善的标准,自行建立一些很不规范的数据库。更有甚者,有的部门缺乏“标准意识”,明明有国家标准却不执行,而是强调特殊性,自行制定一套“土标准”。这些标准各异的政务信息数据库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4信息化水平与信息化能力低成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障碍

在我国,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有80%处于封闭状态。国家重点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作为其强大的后盾,较低信息化水平的社会将难以全面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5信息技术人才短缺阻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人才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最新调查,美国信息产业中心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约有34.6万职位空缺,目前美国对各行业进行统计,约需100万信息技术人才。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其中德、英、法国分别短缺18.8万、8.2万、6.7万人,在我国,计算机软、硬件人员占信息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2.5%和6.25%[2]。由此可见,21世纪信息技术人才最为需要。目前可以说,50%的新岗位属于信息技术支持与网络管理,几乎每一个机构都需要这类专门人才,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公司都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持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则更为重要,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极大障碍。

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针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2.1建立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

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机构。这是一个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权威机构,负责全国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管理和营运,协调网络的运行。它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存储、交换、传递的统一代码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术语标准;负责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管理和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另外,它还负责建立各地区的区域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这些地区性的机构在它的领导下,进行本地区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此基础上,从而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2建立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

我国的政府掌握着数以千计的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库,但大部分是“死库”,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激活“死库”,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包括:综合服务系统,具有信息、信息检索、导航服务、信息处理、电子杂志等功能;公文处理系统,具有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公文管理、公文检索、会议管理等功能;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信息处理、信息查询、决策分析等功能。开发具有可读性、可检索的终端用户界面,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2.3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

电子政务的标准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电子政务基础标准、电子政务应用标准、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电子政务服务标准和电子政务网络标准。

电子政务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重视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作以及安全保密的基础。为此,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尽早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2.3.1开展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我国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及未来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框架和标准细目。

2.3.2制定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的研制工作,使得我国电子政务的业务与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使我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业务和服务标准。

2.3.3研制电子政务安全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以确保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数据的畅通、安全、以及保密,有利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保密。

2.4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

为了能够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立统一标准和统一网络结构的便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美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设想建立电子政务运行的统一的网络平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展开了一场有关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的问题的讨论[3]。所以,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构建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的网络平台,以便于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5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当务之急的是建设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数据库。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核心系统,总体结构应该是开放的Browser/Web/server的网络环境下,由标准类、公用类资源数据库系统,加上分布式的各部门信息资源数据库群系统组成。它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数据中心,承担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功能。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包括国家元数据库系统、国家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国家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共用类数据库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社会综合统计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社会服务资源信息库、人口资源信息库;分布式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群是指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管理的业务属性,在标准类、公用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建设本部门的政务类数据库系统,例如城镇规划管理数据库、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质量监督管理数据库、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数据库、税务数据库、劳动就业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企业资信数据库(可与法人单位库建立关联)、个人资信数据库(可与自然人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关联),等等。各地方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一般分原始信息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两大类,可根据使用频度建立多个专题数据库。综合信息库原则上应对社会公众开放。

2.6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公开政府信息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直至工业化社会,政府部门把垄断信息作为自己的特权之一,认为政府信息理应归政府所有。但是到了信息社会,信息的社会共有性得到了包括法律界的社会各界的普遍承认,政府不能再独自占有信息。美国60年代就制定《信息自由法》,规定信息是社会所共有,其他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类似的“信息公开法”,“我国虽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专项法律,但人民享有知情权是一项宪法规定的权利,可以同通过‘权利推定’予以肯定。依照我国宪法所体现的‘人民’的原理与原则,人民理应享有知情权。也就是说,社会公众有权享用信息,其中包括主要由政府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公开信息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4]。”

我国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电子政务,正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调查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合理方案,起草有关法律条文,相信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很快就会出台。

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使社会公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树立信息公开的意识,为使公众公平的享用本该享用的信息创造一切条件。

2.7正确认识共建与共享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由于经费不足及认识方面的偏差,人们只希望共享,而不注重共建,认为既然是资源共享,那么自己就可以随意享用其他政府机构建成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而不需要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了。有的政府机构了解一些共建的重要性,但总找一些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寄希望于共享信息资源。孰不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体系是要大家的共同建设来维持的,如果没有各级政府机关的投入,共享信息资源何在?忽略共建的做法,必将导致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瓦解。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在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8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人才共享机制

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制定有关招聘信息技术人才的政策,采取吸引、招揽人才的有力措施,创造出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而且除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外,还应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实现政府部门系统内技术人才的共享,以解决系统内的人才危机。

【参考文献】

1赵培云.试论政府信息资源上网及其市场化.图书情报知识,2000(3):33-35

2姜岩.硅谷引爆世界人才大战.北京晚报,2000.9.30

第7篇

一、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现状

1、改革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体制

积极开拓,破除体制,大力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应用,是提升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的要求。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之后,1998年推出建设重庆信息港的构想,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信息中心。2008年,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专门承担全市政府系统有关电子政务和公众信息网建设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指导,以及市政府应急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组织实施市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和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指导区县电子政务建设。重庆市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政府网站考评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意见》等与电子政务相关的重要文件,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的管理,确定建立地方区域性支持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本框架制度。

2、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重庆推进信息化进程,有力促进城乡、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部门内部局域网的建设成果显著。截止2010年底,实现了全市64903个自然村全部通电话,全市建成光缆线路长度增加到25.5万公里,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83.9户/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增加到248.0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宽带化率上升至99.9%,3G信号覆盖到各区县。统一的电子政务网连接40个区县,专网平台建设启动,满足了重庆政府信息的需要,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1]。全市95%的市级机关和60%的区县机关都完成了内部局域网建设,重点促进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推进重庆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关服务和管理能力。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覆盖到市、县对口部门的业务系统信息化和管理数字化,实现公共基础性的地理信息资源和政府部门专业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形成电子政务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建设数字重庆奠定坚实的地理信息资源和应用共享基础。

3、加强政务网站建设

中国重庆政府公众信息网至起1997年6月正式开通,不断对版面进行了修改,完善网站功能,其在2010年省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中,排名在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19位。并且已建立了市发改委等41个市级政府部门网站,40个区县网站,市政府网站群IP访问量达2678万余次,页面浏览量9528万余次。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使得80%以上的各级政府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门户网站,在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府信息专栏或者相关的专栏,梳理部门间业务关系和部门间资源共享关系、形成部门共享需求目录和登记注册资源目录、交换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市长信箱”受理专线、政民互动渠道、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反馈资源共享的应用绩效,以真正实现网上办公和为民服务。

4、加大政务信息共享公开力度

2010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1.28万余条,其中全市各级政府机关网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6.5万余条,包括6.6万余条市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2.4万余条市级部门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17.4万余条区县(自治县)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档案馆公布信息59.58万余条;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公布信息12.2万余条,新闻会、传单、板报等其他方式公布信息3万余条[1]。此外,重庆市各政府在其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栏,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服务模式,实现信息业务梳理、资源梳理、目录编制、共享就绪、资源交换等资源共享。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为平台,以跨部门重大应用、主题应用、基础信息资源共享、部门间结成资源共享对子等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的有效推进策略,累计完成了部门之间近1.2亿条数据的共享交换。

二、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政务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造就成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在发展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宽带速率和网络安全诚信体系中,重庆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得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部分市级部门和区级部门网站主页上的信息的有效性、时事性、清晰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观念陈旧,部门缺乏协调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形象工程”比较普遍,形式主义严重[2]。重形象、轻实效,重电子、轻政务等政府官员观念继续影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性不强,公众服务意识不强,从而影响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部门之间的观念差距阻碍了业务的共享与协同,部门之间难以做到长期有效的协调,信息共享程度低。各部门在单独运作和纵向运作上很好,但是横向上却不顺畅,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跨部门处理自己部门内业务仍旧存在观念的障碍[3]。

3、网站更新慢,存在“信息孤岛”

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水平还处于政府信息阶段和网页以文字为主要形态,形成不少政府网站内容长时间没有更新和存在单一性,只是从纸上把地方新闻、法律法规、就业服务等信息搬到网上。网站更新速度慢,半封闭状态的政府信息体系,致使其它部门、企业或个人难以公开、公平、自由的获得所需信息,降低电子政务信息的价值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因而形成了政民之间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和“信息孤岛”[4]。政府部门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能力低,数据利用率差,形成了重庆市县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壁垒,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

4、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缺乏复合型性的人才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弱,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网络建设与规划、网络经营与管理、电子支付、用户数据、信息资源保护等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的问题无法解决[5]。信息类人才的匾乏也是重庆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高端的技术与政务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公务员所占整体公务员比例偏小,使得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资源的采集率和利用率小,影响了重庆市整体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三、重庆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着重发展重要信息系统,加强基础性重要性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支撑新型业务,整合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3]。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区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做好各个地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协调。让企业、民间投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建设重庆市、区县级政府的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和跨部门应用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三网融合,加快各地“数字重庆”和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注意建设模式节约化、规范化,为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大多数居民和企业提供廉价的接入连接,推进信息城乡一体化战略。同时,完善网上服务功能和交换体系,并与相应的网上支付系统配套使用,做到“单一窗口”、“一站式”、“自助式”、“协同政务”服务,全面提升网上办事整体服务能力,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2、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重庆市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快制定一系列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制度、规定、条例等,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数字认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重要内容建设,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行政协调、技术支持为手段,以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和新建应用系统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增加各部门提供给其他部门共享的信息数量,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市区县政府跨地区、跨行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6]。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已联网单位间办公业务信息资源的梳理、和共享,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覆盖率,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3、打破观念壁垒,更新信息及时、公开

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树立民众本位价值观念,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办公技能和习惯,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新事物和新问题,正确地认识信息共享、正确地认识业务协同,以及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扭转“电子”和“政务”两张皮的局面[7]。同时需要加从各种途径公开重庆市政府的信息,并且做到及时、透明、可达性和可解性。面向社会采集的信息,要理顺和规范信息采集流程,网站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各级政务部门利用政府网站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府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预防和惩治腐败,改善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推进政府网站发展评估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第8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建设  信息资源整合  绩效评估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政府部门的工作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电子政务。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电子政务是指通过应用、服务及网络三个层面,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实现政府机关获取和提供信息的网络化及其与社会公众的电子互动化。2006 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1 月1 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3 月19 日,国家印发了《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5 月20 日,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9 月7 日,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说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一片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并没有真正实现系统化,没有形成全国或者区域内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从排名上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世界上仅为第五十七位,与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四位差距悬殊。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离我们要实现的目标还很远。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因素

        (一)认识上的盲目性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电子政务要遵循需求导向,整合资源,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的原则。但是,不少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单纯地认为电子政务是简单地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来处理“政务”,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易于出现重电子、轻政务;重网站建设、轻政务流程重组优化;重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轻系统更新和维护等一系列弊端。二是认识不到电子政务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等特征,而忽略了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发展电子政务的原则。这种错误认识极易造成大规模投资的浪费,容易导致“电子政绩工程”,“电子面子工程”的出现,给国家和纳税人造成严重损害。

        (二)信息资源难以整合

        信息资源难以整合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瓶颈,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自成体系,共享度差,不能有效地进行结构化和系统化,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数字鸿沟问题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但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社会成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均衡,而是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信息富人可以有效地参与和影响政治,而信息穷人则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处于社会政治的边缘,无法享受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和公共服务。

        (三)信息基础设施较弱

        众所周知,发展电子政务,必须有配套的信息化网络及电子硬件设施,没有这些电子政务也就缺少平台,无从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尚不完善,网络化程度不高,即使有网络的地方传输速率不高,信息传输效率低;电子设备的国产化程度不高,大多依赖进口,特别是高端电子设备,几乎全部需要从国外引进,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另外,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有,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造成信息化建设重复投资、多头建设,部门设备闲置,利用率低,存在着资金浪费的现象。

        (四)绩效评估的弱化

        现行体制下,政绩考核的指挥棒是影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因素。资金投入、设备改造、网站建设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具有较好的自我宣传显示度,而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由于缺少权威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难以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往往不被官员们所重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服务问题。 

        (五)地区信息化水平不均

        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性。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与小城市相比信息化水平的不平衡、城镇与农村信息化水平的不平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不平衡、不同行业信息化水平的不平衡等几个方面。

        三、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一)加快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整合政府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处理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用户,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导。因此,加快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重新设计和定位政府职能,重组政府部门,再造政府流程,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与整合,建立健全基础性、战略性的政务数据库,坚持统一窗口、实现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电子政务的

工作效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服务网络

        目前,我国手机和固定电话的拥有量已超过七亿部,远高于计算机的普及率,而且电话机简便易用,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不高,因此,充分利用通讯公司已有的服务网络,以“呼叫中心”服务的方式作为电子化服务的有益补充,是缩小我国目前数字鸿沟差距,促进服务平等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从长远来说,普及基础教育和应用信息技术,扩大电子政务的网络覆盖面,降低电子政务的供给成本,使每个人都能用的上、用的起信息时代的公共资源是最终消除数字鸿沟的根本出路。

        (三)努力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大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公共场所电子设施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搞好管理和维护,多建设一些便民的公共电子设施,使信息弱者能够平等地享有政府的信息资源;其次,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提高电子政务硬件设施的国产化水平;再次,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让企业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外,在财政投入上,中央应适当给予地方政府以支持,以缓解地方政府经费紧张的局面,地方政府也应合力高效地利用资金进行投入,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四)规范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培训教育体系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及科学性,将直接影响政府的管理和运作。合理设置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权重,是保证绩效评估结论系统、全面地反映建设效果,提高绩效评估的权威地位,切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重要基础。规范绩效考核要通过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权威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各地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专业严格规范的绩效考核,通过绩效考核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电子政务的建设;要规范绩效考核,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公务员的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政府要大力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加大网络实用操作技术培训力度,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开辟社会化信息技术培训途径,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一批紧跟技术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五)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平衡地区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国家应该在财政上予以倾斜,从硬件基础设施上提高一些地区的信息化条件,尽可能地减少这些地区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阻力,平衡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缩小东西部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以第三产业为支撑来带动信息化的发展,科技产业本身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已有的科技产业发展状况及地位,势必会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或消极抑制的作用。在一个发达的科技产业环境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会如鱼得水似地发展。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一个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

        小结

        电子政务建设有助于缩短公民与政府的距离,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电子政务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一个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国的综合实力。但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从目前来看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建设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因素,只有切实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障碍因素,才能搞好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才能让公众切身体会到政府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的号召力和公信度才会得到真正的增强,而这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落脚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新耿.mac 地址与ip 地址绑定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运用[j].计算机安全,2004(7):48

第9篇

关键词政务创新行政流程再造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是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政府管理中的政策不够透明、管理职能单一和运转效率不高等现象,已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同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创新政务处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安全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安全防范措施、隐患较大等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与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特别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张国云.美国电子政府考察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2-04-08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区域信息化;信息化水平

1关于区域信息化的一般性阐释

1.1区域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改革的过程。而区域信息化是指人们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地区优势,以城市信息化为突破口,开展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跨地区的信息化联合建设。同时,它也是衡量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通俗地说,区域信息化既是过程,又是目标。作为一个过程,它是区域信息化发达地区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目标,它是信息化发达地区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连续变化的状态函数,又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变化的目标函数。

1.2区域信息化的测定

区域和地区含义有所不同,本文把区域和地区看成是同义词,区域信息化即地区信息化或包括地区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水平主要是指从定量的角度来考察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系统及其环境的现状、质量等综合情况,一般通过信息化指数模型来表示。国外的测度模型主要有美国的m.uporat法、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hj3orko和n.j.menou提出的iup(信息利用潜力模型)等。国内的测度方法主要是综合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上述测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本文中,笔者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可变权系数的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其指标体系如图1。

1.3区域信息化的结果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区域信息化的实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信息化的目标,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哲学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因此,信息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向前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于对社会发展向前的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人才的创造能力,都是促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杠杆。

2区域信息化是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对于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张维迎在《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中定性分析了7类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程度、信息化水平、人口素质、网站已注册时间、地区影响力、地区开放度。而在(2003-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中,其课题组认为: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程度、政府官员的国际性视野、科技推广与信息化进程、地区信息化需求、政府信息化投入等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此外还有姜奇平在分析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时,也将信息化归入沟通网、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可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许多人都对其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直接产物,区域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1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创新,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过程中,它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的政府,需要面对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挑战,电子政务正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而产生、发展的。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始终受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回顾两者的发展历史,情况亦是如此。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提出的是电子政务的雏形——办公自动化;到1993年,信息化的建设进入推进阶段,区域信息化已有一定的基础,此时,国家开始建设“三金工程”,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而在21世纪之初,区域信息化在互联网、信息产业、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电子政务也开始朝着“网络行政”、“智能行政”、“数字政府”发展。

2.2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

电子政务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产物,它实质上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电子政府,将原有的政府通过互联网办公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适应社会运行方式的根本转变。因而,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在公众信息网上提供优质、高效和满意的政府信息服务,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个高水平的电子政务系统,而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这是因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而区域信息化能推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其次,电子政务是为了使市民更方便地获得服务和信息。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资源上的建设,对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电子政务更好地服务公众。总之,在信息化水平的衡量体系中,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信息资源、信息发展环境等方面,都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

2.3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绩效

绩效,是指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在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绩效水平。2003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undesa)对全球191个国家的电子政务进行了绩效评估,其指标体系包括3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对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数据和人力资本的数据分析,都与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

在该指标体系中,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完备程度,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实现度,自然地对电子政务绩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如果把电子政务看成一种公共产品,那么,区域信息化水平既影响电子政务的供给能力(提供什么质量、什么性质的电子政务),又影响电子政务的先进程度(决定当地政府能提供何种水平的电子政务),更影响人们对电子政务的评价高低(这直接决定电子政务能否继续存在与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3不同的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影响的比较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政务整体上正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部分地区发展较快,正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阶段过渡。在不同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区域信息化的影响不同。根据基于可变权系数的我国信息化测度模型对我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评,具体情况如表1。

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将得分60分以上的归为第一类地区。在我国,该类地区为信息化发达地区,共有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将得分在50-450分的归为二类地区,共有广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陕西6个省为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其余地区为第三类地区,为信息化不发达地区。结合电子政务的实现度,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的影响不同。表现为:

3.1在信息化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区域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数字北京”、“数字上海”等电子政务项目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标杆。两者的影响关系如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实现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在信息化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在该阶段,电子政务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能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以及实现政府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等。这个目标的实现,更多地取决于本身的“软实力”。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人才、发展环境、信息资源建设等“软实力”项目对于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来实现其战略一“向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平等交流”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而对照表1可以发现,京、沪、津三市在这几方面都有超前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中“软实力”的建设,既提高了本身信息化水平,也提高了电子政务实现度。

3.2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仍很明显,但也可由其他影响因素抵销信息化因素带来的正面效应

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够充分,使得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从图3中可以看出,辽宁、陕西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发展水平却比较低,分析其得分情况,可以发现,辽宁、陕西两省的信息资源得分是7.36和633分,在同类地区中是得分较低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却正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任务,它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各项目实现的程度。另外,陕西与其他省的信息化水平相差并不是特别大,如与广东省的差距是7.32个百分点,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差距却很大,这正说明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其他因素会超过信息化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影响(在本文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作分析)。

3.3在信息化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不明显

信息化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整体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建设有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和应用。在区域信息化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电子政务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会更大,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很不明显。

图2、图3、图4中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实现度均系2003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2003_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电子政务,2004,(11))。由于资料匮乏,其中信息化水平的数据是引用2002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李因果,李新春.基于可变权系数我国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及应用.情报杂志,2006,(2)),由此可能产生一些评价误差。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效率;服务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叫法也各异,如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在国家行政学院组织的省部级干部“电子政务研讨班”上讲到:“电子政务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工作,方便人民群众”。简洁、深刻、精辟地阐明了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及内涵。

我国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以来,大部分政府已经建立了旨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政府网站。反思电子政务走过的十年历程,我国政府及各方人士对其一直寄予极大希望,各级政府也在电子政务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与全社会的一致认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将分析当前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理性认识不足。电子政务不单单是在“政务”前面加了个“E”,也不仅仅是建设网站和政府信息。我国政府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建设缺乏理性认识,大多数政府人员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仅停留在最原始的层面,即只是用信息系统简单地复制现存行政办公模式,只是将政府的某项工作上网,而没有进行政府职能的整合、精简和优化。他们认为,电子政务也就是建设一个网站,基本上都以介绍部门职能、政策法规、联络方式以及政府新闻等宣传功能为主,静态信息较多,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很少,缺乏互动性。

2、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筹规划。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下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文件,为我国电子政务的正确发展指明了方向。但由于该文件缺少法律的刚性,不同地方或者同一地方的不同部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标准各不相同;系统设计与集成方式五花八门,忽视协同的问题,使得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困难重重,忽略了不同部门之间横向互联的接口问题,纵强横弱;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信息资源共享观念淡薄。政府虽然掌握了大约80%的信息资源,但是政府并没有将各种信息资源作为整体来看待,缺乏相应的整合与管理,造成民众从以前的跑政府衙门,变成现在的跑“网上衙门”。

3、电子政务建设的安全保障不强。我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常常通过模仿或引进来推进自身建设,重引进、轻创新,得不到核心技术,致使电子政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对于电子政务来说,网络的安全尤其重要,信息时代政务的安全问题涉及国家、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但是很多政府平台在政务内网和公共信息网之间没有采取很好的物理方式隔离和逻辑隔离,导致信息安全和政府保密出现隐患。据统计,2005年监测到的我国政府网站被篡改数量共计达2,027个,占被篡改网站总数的22%,2006年政府网站被篡改数量共计达到3,831个,2007年达到4,234个,这几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加强政府网站安全工作势在必行。

4、电子政务建设立法滞后。我国现已颁布了大约60个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涉及的面比较宽,但从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整体情况看,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立法还处于一个纲领性立法尚未出台、各部门立法尚待加速进行的状态。规章还是占绝大多数,效力层次较高的法律、行政法规尚未出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造成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使电子政务最终流于形式,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5、公务员的信息素养能力有待提高。在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往往出现过分追求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端性,投入大量的资金,攀比电子政务的硬件建设,而对电子政务的软件建设、环境建设等却重视不够。目前,我国近500万人的政府公务人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只占到10%左右,公务员信息素养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不少公务员由于自身基础较差,或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缺少必要的培训,导致谈“网”色变,计算机设备成为摆设或打字机,电子政务成为空谈。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建议

1、强化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认识,树立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的观念。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问题上,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政府工作人员处于中心位置,他们是运用网络而与公众进行“交互式”接触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因而政府工作人员要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促使行政领导的观念转变到行政改革与创新上来,主动接受电子化政府这一管理手段,使他们从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高度来认识电子政务建设,切实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到来的关键时刻,支持和引导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地发展。

2、整合信息资源,联通“信息孤岛”。加强信息整合工作,对政府所有业务进行统筹考虑,打破部门限制,把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引进电子政务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在上级的监督下,各个政府部门都要互相主动交换信息,信息共享将大大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采取从局部推进到整体推进的策略,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规划设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发展战略目标、架构、战略实施和保障策略,这是有效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保证,也是解决信息资源建设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现状的有效措施。

3、加快电子政务立法,保障电子政务安全。加大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立法力度,尽快制定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使电子政务建设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在电子政务立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与电子政务方面的实践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建立《电子政务法》、《信息安全法》、《电子政务监督法》等法律,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和依法执政。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传统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成分。

4、加强公务员素质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公务人员甚至一些部门领导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公务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以及应用能力处理政府公务来为人民服务,还要依其专业性质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应用能力。因此,面对政府信息化的挑战,应组织和培训一支从国家到地方的高素质公务人员队伍,尤其要加强基层公务人员的培训。

(作者单位:丹东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焕青.当前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科技资讯,2007.18.

[2]黄立明,宋金玲,孙庆宏.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7.

第12篇

关键词政务创新行政流程再造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是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政府管理中的政策不够透明、管理职能单一和运转效率不高等现象,已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同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创新政务处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安全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安全防范措施、隐患较大等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与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特别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张国云.美国电子政府考察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2-04-08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