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时间:2023-08-16 17:2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第1篇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企业战略包括了企业的宗旨、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政策。从狭义来说,企业战略则单纯指企业实现其宗旨和长期目标的一种比较宽泛和基本的计划及方法。就其特点来说,企业发展战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战略不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短中短期和非根本性变化的消极反应,而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长期的根本性变化的积极反应。二是企业发展战略不是一组未来要达到的经济指标或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的逻辑的推理的产物。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要借助理性的思维和逻辑的推理而且也要借助想象和直觉等思维。四是企业发展战略并不只是企业高层者的美好愿望。五是企业发展战略必须靠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努力才能形成。

(二)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逐步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从战略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是指秉持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等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和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此定义上看,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在目标上,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在内容上,包括生产控制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其三,在所涉及的部门上,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职能部门;其四,在功能上,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其五,在载体上,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辅助发展战略的高效性。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作为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二是实践运用的广泛性。企业信息化广泛用勇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三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都需要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以及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三是自身发展的动态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企业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征是从计算机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从基层班组级计算机联网、部门联网、企业联网、产业链联网的不断融合,具有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现状,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分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吸纳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使信息资源有效地运用管理实践过程,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四是经济效益的潜在性。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效益容易显现;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巨大的而又是隐性的,很难以定量方式给以准确评估。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信息化的战略价值越来越显著,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维护进行有效管理可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表现在它不仅可用于提高企业的业务运作效率,还可在整合组织和社会资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通过信息技术将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以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并与其他企业实现协同,促进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三)企业发展战略与信息化的关系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阶段: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价和控制。从其制定、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来看,须臾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哈佛商学院教授小詹姆斯•卡什等人曾指出:“现在任何组织几乎都有购买任何IT的能力,但IT本身并不能够促成企业的任何优势,它只是企业运行的必要条件,关键是IT的应用如何与企业的战略、组织、流程和管理控制系统等结合起来。”这实际上也就指出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企业为适应激烈的环境变化,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通过集成聚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并能够聚合组织制度,以期获取未来竞争优势。信息化决策和信息化规划是否上升到战略高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导向。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制定一个好的信息化战略,推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和计划,构建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组织、信息文化等的信息化战略体系,是引导本企业向着要效益见成效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信息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

深入分析行业的竞争过程从而挖掘竞争压力的源泉和确定各个竞争力量的强大程度,是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和稳定发展,在调查、预测和把握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所作的总体谋划。企业要谋求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实施战略管理,做好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工作。而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融合,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一) 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前所述,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集成技术,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使企业能够灵活、快捷、广域性地获取、传递、分析、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决策----行为集成化的信息决策体系,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有效规避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二) 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经营机制、组织形式、业务流程、运作方式、利益格局等桌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渗透和作用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如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达公司)的前身——黑龙江造纸厂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机制僵化等诸多原因,企业一度举步维艰。自1997年成立以来,斯达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合大中型企业特点,采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和ERP(企业资源计划)哲理,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斯达模式,建立了两个中心(数据管理中心、文件管理中心)、三个网络(局部工控计算机网、监控计算机网、管理计算机网),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生产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在管理信息上下功夫,通过制度化与信息化结合,用信息流引导资金流、优化物流,使三者良性循环,达到产、供、销在内部网络全透明运行,使企业在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上产生了倍增效应,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斯达经验对企业战略实施有以下启示:

一是企业信息化有助于组织结构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立足于机构扁平化和运营过程化,变职能式管理为过程式管理,用计算机程序替代臃肿的中间职能层,大幅减少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推动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特别是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消除企业内部信息孤岛,实现了系统的集成,促进企业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事后管理想超前管理的转变,不断追求高效益。

二是信息化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还以斯达公司为例,信息化的实施,解决了原来供应部门集采购、验收、保管于一身所产生的弊端,堵塞了原材料供应中的黑洞,实现了采购全过程的透明,特别是借助物资在采购数量、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网络监控体系,使采购价格平均下降7.5%,按年采购1.2亿元物资计算,能降低采购成本1000多万元。从此范例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现有产品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库存管理成本、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更具有实践价值的是,信息化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是信息化有助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竞争力、保持差异性的重要要求。而全球信息的流动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不仅能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而且使企业能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赢得不易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

(三) 对企业战略评估的影响

企业战略评估涉及经营宗旨确定、外部环境估定、内部环境估定和战略分析与选择等。评估科学与否、质量高低,影响和决定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和管理。而企业信息化通过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能够帮助企业高层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明确为了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各个关键部门已经做的和应当做好的工作,分析企业发展战略运行的质量和成效,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把脉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揭示现状与企业远景之间的差距,由此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以信息化对经营决策的影响为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停止销路不畅的产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主攻产销适路产品,既能使产皮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又不使功能“过剩”。

三、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清晰的战略.即使有,也是模糊地存在于最高管理者的脑海中,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者要想运用企业战略指导信息化建设。当前,从传统以职能为核心的管理,转向信息化以流程为核心的企业再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进行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逐渐成为多数大企业的共识。有效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跟进企业信息化。

(一) 变革企业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领域,结果促使了大量新的管理思想的涌现,如“虚拟企业”、“学习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等。所以,为了顺应企业信息化的潮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应进行如下的变革: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等。当然,最根本的转变是信息化战略意识的转变,企业管理者应充分、准确认识到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信息化在企业生产与管理中的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有效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

(二) 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的运用

跟随“中国的信息化”应当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一原则,在企业进行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国产技术和装备,减少对外技术依存度。这样做将大大降低信息化的成本,从而实现低成本信息化,使绝大多数的企业有能力实现企业信息化;同时,也将大大促进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达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在应用的同时,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产软硬件大多已能实用,即使存在某些问题,只要通过应用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现阶段建立的诸如信息化方面的考核指标,企业采用国外技术的得益远大于国内技术,那么企业就要负担昂贵的支出,这给了企业很大的经营压力,因此,应基于成本较低的国产技术来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以此来鼓励企业通过信息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推行企业信息化战略。

(三) 加强企业信息化战略管理的指导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过于偏重信息化的技术本身,到目前为止,真正获得很大成效的企业并不多。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并不能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并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实施,而在于建立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组织模式。这样的组织模式会把企业信息化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计企业的大多数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如果企业信息化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和参与,很难取得成功。所以企业要实行信息化战略,从企业战略、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和绩效考核以及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切实地转变和整理。在具体的信息资源管理中,为减少资源丢失,将以往的产品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有计划地将原有的信息进行转化,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另外还须完善信息化项目评估系统,通过财务、顾客和公司等角度采取有效的指标,对信息化带来的效益及收益进行评估,以提高投资效益和效果,且有利于发现信息化实施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同时需要对广义的信息化战略投资进行管理,通过实施各种变革、对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把信息化战略的价值潜力发挥出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企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战略选择空间,具有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潜力。通过把新型竞争战略变为现实,让新战略发挥巨大威力,以帮助企业获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优势。

第2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数据库设计 结构设计

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各个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企业应当对其原有的经营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进,将企业管理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更好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有效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就是企业数据库的设计,是根据数据结构对企业的有关信息进行汇总、储存,可以看作是一个数据的集合。本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库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为有关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数据库的组织结构

美国有关部门对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制定了划分标准,将数据库分成内模式、概念模式和外模式三级。内模式主要是对数据的物理结构以及储存方式进行描述,因此也可以称为存储模式。它是数据库中所有数据的表达方式,主要体现了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记录类型、数据的组织以及索引和控制方式,是程序设计人员组织文件和联系的一种方法;概念模式主要描述的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面向所有的数据库用户。概念模式与数据的物理存储和数据库的硬件设备之间没有相互的影响,同时也与数据库的开发工具、设计语言等没有关系;外模式也就是外部数据,它是用户能够直接看到的实际数据结构,一个数据库不一定只有一个外模式,它可以有很多个,但是在应用程序中必须只有一个外模式,它的职责就是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2 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设计数据库其实也就是设计数据库的三种模式,主要的设计流程有需求分析、概念设计以及逻辑、物理等方面的设计。以下我们针对企业信息化发展下的数据库设计进行简单分析。

2.1 企业的需求分析

用户的需求作为数据库的设计基础来说十分重要,设计者首先要对此有一个很好的把握。顾名思义,需求分析也就是分析客户群所需要的是什么,对这方面的要求有了明确的了解后,企业就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工作,而不是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最后还不能保证客户的满意度。客户对数据库的满意程度直接取决于能否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需要需求分析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全面、准确,为数据库的后续设计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此阶段会获得相应的需求说明书,这是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概念设计的依据。

2.2 企业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的设计是基于需求分析之上的设计,它作为整个数据库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数据库的实现效果。对于数据库的设计人员来说,直接进行逻辑结构的设计十分困难,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具体的概念结构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工作在经过需求分析阶段以后会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结构模型,概念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数据库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它最主要的工具就是E-R图,通过不断的总结归纳以及不断优化,最终完成概念结构设计。

2.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进行具体化设计,让其由抽象转为具体的数据模型,其实也就是对概念结构的优化。由于各种概念结构设计的环境和工具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逻辑结构进行设计时也要不断的调整,以保证其能够完善。逻辑结构的具体设计步骤:首先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层次模型;然后再转换成制定的数据模型;最后进行调整。目前,在概念结构设计中基本都采用关系模型,所以相应的逻辑结构设计也就变的简单了,其中E-R图是由实体、属性以及关系组成的,其转换成关系模型,其实也就是将其三个组成部分转换成相应的模型。转换过程根据关系类型不同,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一对一的关系,转换方式有以下两种: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型。联系名为关系模型名,与该联系相连的两个实体的关键字及联系本身的属性为关系模型的属性,其中每个实体的关键字均是该关系模型的候选键。

与任意一端的关系模型合并。可将相关的两个实体分别转换为两个关系,并在任意一个关系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的主关键字。

(2)一对多关系,也有两种转换方式:将1:n关系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型。联系名为关系模型名,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关键字及联系本身的属性为关系模型的属性,关系模型的关键字为n端实体的关键字。将1:n联系与n端关系合并。1端的关键字及联系的属性并入n端的关系模型即可。

(3)多对多的关系:关系模型名为关系名,与该关系相连的各实体的关键字及关系本身的属性为关系模型的属性,关系模型的关键字为关系中各实体关键字的并集。

2.4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数据库物理设计也就是对数据在屋里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及方法进行设计,它结合前面的步骤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数据存储方案,对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进行构建。通常采用的存取方法有:索引法、顺序存放、聚簇存放等等。其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库逻辑模式调整;文件组织与存取设计;数据分布设计;安全模式设计;确定系统配置;物理模式评估。物理结构设计阶段实现的是数据库系统的内模式,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在确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之前,对数据库系统所支持的事务要进行仔细分析,获得优化数据库物理设计的参数。对于数据库查询事务,需要得到如下信息:(1)要查询的关系。(2)查询条件(即选择条件)所涉及的属性。(3)连接条件所涉及的属性。(4)查询的投影属性。

对于数据更新事务,需要得到如下信息:(1)要更新的关系。(2)每个关系上的更新操作的类型。(3)删除和修改操作所涉及的属性。(4)修改操作要更改的属性值。

上述这些信息是确定关系存取方法的依据。除此之外,还需要知道每个事务在各关系上运行的频率,某些事务可能具有严格的性能要求。例如,某个事务必须在20秒内结束。这种时间约束对于存取方法的选择有重大的影响。需要了解每个事务的时间约束。

2.5 企业数据库的运行及维护

数据库在投入运行之前,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调试运行,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以保证数据库的完善性。在确认其能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才能够在企业中投入使用,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避免出现意外情况。此外运行过程中,数据库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保证其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主要包括:

(1)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是系统正式运行后最重要的维护工作之一。DBA要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制定不同的转储计划,以保证一旦发生故障能尽快将数据库恢复到某种一致的状态,并尽可能减少对数据库的破坏。

(2)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由于应用环境的变化,对安全性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有的数据原来是机密的,现在是可以公开查询的了,而新加入的数据又可能是机密的了。系统中用户的密级也会改变。这些都需要DBA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原有的安全性控制。

(3)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造: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监督系统运行,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改进系统性能的方法是DBA的又一重要任务。目前有些DBMS产品提供了监测系统性能参数的工具,DBA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方便地得到系统运行过程中一系列性能参数的值。

(4)数据库的重组织与重构造: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记录不断增、删、改,会使数据库的物理存储情况变坏,降低了数据的存取效率,数据库性能下降,这时DBA就要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或部分重组织(只对频繁增、删的表进行重组织)。

3 结语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途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励的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就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而企业的数据库的建设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应当结合数据库内模式、概念模式和外模式的设计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企业数据库的建设,严格遵循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流程,从设计到构建再到运行及维护都要进行完善。企业数据库应从基础着手建立,然后管理层通过数据库平台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宋翔,刘新强.基于B/S的学生信息数据库设计与研究,《电子设计工程》2012年5期.

[2]袁玲玲.Oracle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硅谷》2012年21期.

第3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号:A

一、吉林省企业信息化现状与电子商务发展态势

1.吉林省企业信息化现状

近几年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跃上新的台阶,由2002年的234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000亿元,翻了一番以上。对吉林省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汽车、石化、冶金、医药等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58.2%设立了信息化机构,62.7%设立了信息化专职主管,47.8%制定了信息化规划,45.6%建立了信息管理制度,53%制定了信息化培训计划。在网络建设方面,86.4%已接入互联网,4l%已建立企业网站,正在建设的6.4%。在应用系统方面,86%的企业已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32%已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22%已建立产品数据库;50%以上的企业能够做到经常更新内容;64%的企业已采取网络安全措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但企业信息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多数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只重视硬件购置,忽视软件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很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尚处于一般性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各信息系统之间协同困难,各部门对信息条块分割,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技术的综合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由此导致企业仍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与工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缺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无法有效协同与整合,市场应变能力差,难以做到以销定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6.7%(发达国家为10%),那么2007年吉林省的生产物流成本就为八百三十五亿元左右,而实际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产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位资源产出低,难以扭转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

2.吉林省电子商务发展态势

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吉林省下一个五年的奋斗目标――到2012年实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1万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人均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为达到此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水平,使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和谐发展,共同为吉林省经济服务。以实现电子商务为企业信息化发展动力,在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吉林省电子商务发展将呈现以下态势: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新产品信息、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信息,改良企业的传统产品,拓展传统产品的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产品市场信息化,健全企业市场供求信息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上回访客户、服务质量反馈、网上调研等,缩短企业与客户的距离,节约经营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网和远程网络,实现管理信息化。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对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集成和综合,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对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四是利用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建立企业物流系统,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从战略高度平衡物流与营销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实现总成本最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致需求

1.产品升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致需求

产品升级指的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发展高性能、高品质、高客户满意度、国际竞争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产品。在市场需求快速变化、技术迅速更新的趋势之下,企业能否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地推出新产品,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企业应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开展市场调研,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分析消费者需求、偏好,准确进行产品定位;通过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刺激和拓展消费需求;所有设计和开发人员通过网络协同工作,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并降低产品设计、开发费用。因此企业需要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能够对新产品开发进行有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产品市场信息化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致需求

企业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从而创造利润,实现企业价值。企业赖以生存的前提是赢得市场,而赢得市场的关键在于速度,在于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6]。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搭建与客户互动平台,更大范围的发展自己的客户,企业建立包括客户、竞争对手、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等多方面内容的数据体系,并确保数据资料的即时更新,以便能够向客户提供各种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能够准确了解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能够准确衡量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的对自身产品的竞争压力,以便制定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市场营销计划或策略。因此,企业需求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能够开展市场营销与管理活动的复合型人才。

3.企业管理信息化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致需求

从本质上说,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协调内部资源、外部资源与预定目标的关系,从而实现系统功能。企业管理信息化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针对吉林省企业信息化现状,企业应以实现电子商务为目标,根据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整体规划,认真梳理和改造现有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实施“扁平化”管理;以企业内部网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信息化;以企业外部网完成企业合作伙伴间的信息数据交换与处理,实现企业对外业务管理信息化;以因特网向消费者信息和提供联机服务,实现企业网络营销管理信息化。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实现数据全面整合和信息共享,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因此,企业需要熟悉管理职能,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各项信息资源的复合型人才。

4.现代企业物流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致需求

现代企业物流发展方向是把物流系统与营销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物流应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和合适的柔性,适应时效、批量大小的变化,既满足市场营销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物流系统,有效解决信息传递、共享问题,提高信息获得效率和准确性,才能提高整个企业客户需求快速有效的反应能力,大幅度降低交流沟通成本和顾客支持成本。因此,企业需要能够成功地实施营销策略,利用信息技术将营销的各个环节与物流实行一体化运作,针对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差别化服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玮,朱金福等.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创新[J].集团经济研究,2006,(5):113--114.

[2]蒋平.中国与国外电子商务发展比较[J].云南科技管理,2003,(3):12-14.

[3]黎春兰.论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J].现代情报,2004,(6):23-25.

[4]朱乃芬.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经济视角,2007,(11):23-25.

[5]甘利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7-72.

第4篇

对企业而言,信息化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业务的推动作用,是紧紧围绕着业务而存在的,因此,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确保有高可用性的信息系统来支撑自身的业务发展。然而,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擅长构建支撑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平台,也更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这些企业需要寻求合作伙伴来帮助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求。

上海天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样一家专注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本土IT服务企业。天玑科技成立已十多年,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IT服务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天玑科技构筑起一站式的服务体系,从咨询设计到集成实施,再到运营管理等各方面为用户解决问题。基于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经验,天玑科技对于企业如何打造合理实用的信息化系统有自己的见解。

成效

信息化系统的精髓

信息化系统最重要的是成效,一方面必须确保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必须确保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成本是可控的。所有的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都告诉我们,信息化建设要本着冷静的心和坚强的毅力来做。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建设者对于行业、业务模式、用户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并拥有大量的行业耕耘和积累。从天玑科技的角度来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这些阶段中所产生的各类需求,正是天玑科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地方,通过在这些阶段的精心呵护,必然可以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成效。

企业信息化的生命周期

与天玑科技的业务组成

1.以“咨询设计”来确定信息化项目的目标和方案

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产生不同的目标。天玑科技认为,“咨询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帮助用户从纷繁发散的需求中梳理出明确目标,并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用户需求。有的客户需求仅是一句“我要容灾”,而映射在这简单之下的需求它将被分解成众多子项,包括系统范围、重要性程度、是应用重要的系统还是数据重要的系统、能够接受的数据损失和停机时间、是要应对故障引起的灾难还是自然灾害级别的灾难等等。通过“咨询”,天玑科技将汇总出庞杂的信息梳理出客户最关心的和最实际的内容,并制定出明确目标。 而有了目标,进一步需要的就是合理的“设计”,即选择最适合的实践方案。在通过“咨询”明确了客户的真实目标后,结合最终预算,就能找到最优设计。

2.以 “开发测试”“系统集成”来达成目标落地

天玑科技认为,为促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平稳和实效,在开发测试和系统集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精细的组织和有效的沟通。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和精细的组织模式,能够及时响应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确保每次制定的目标都能及时执行到位。根据天玑科技的经验,90%的项目冲突、导致项目产生重大偏差的根源都是沟通的失效,因此在所有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地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并形成有效的组织就成为重要课题。

3.科学的“运营维护”确保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

信息系统建成后,会产生配合业务成长而优化和变更的需要,需要面对故障维护和优化调整。系统运维的常见方式有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适合不同预算以及不同管理要求的客户。近年来,业内兴起了对于基础设施部分远程运维的概念,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运维方式,也是离岸外包的一种重要形式。

4.贯穿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培训”提高企业自身能力

天玑科技认为,用户自身的信息系统相关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将极大地影响信息系统使用的有效性。虽然供应商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用户自身对于系统的使用和理解水平将直接关乎信息系统在多大程度上能支撑业务的发展。 因此天玑科技在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拥有对应不同部分所设定的培训体系,从技术培训至管理和理念培训,从成熟系统培训到业界前沿动态讲解,制定适应于客户的知识传授。

5.选对供应商,保证企业合理的投资回报

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回顾,指出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企业信息化测度应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建立三维立体测度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1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现状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1.1.1刘凤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吉林大学刘凤勤于2001年2月在《情报学报》《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综合力度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信息装备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发展潜在力。该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测评研究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但是,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并不贴切,如:指标体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数”,在电话、电子邮件十分发达的今天,函件已经不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该指标值已经不能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指标数据的下降反而可以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标“信息技术经济效益值”的计算采用企业信息技术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进行计算,虽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而且,企业的“产出”或“利润”的增加,也不能都归功于企业信息化,所以,以此来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适的。

1.1.2梁滨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滨1999年5月的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测评方法》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论文从人本管理的思想出发,认为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5个方面: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体现人本理念);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根据这5个方面,梁滨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具体指标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相关度”测算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开创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完全体现他在理论分析时所提出的5个方面,没有设置反映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的具体指标。另外,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测算绝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经费为基点进行测算的,这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就是经费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实际上,经费的投人多少,只能说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而且过多的经费投人,可能导致过度信息化,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改变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态度。因此,这一套指标体系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1.3唐志容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5个一级指标是:信息技术投人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水平;人员素质。

这一套指标体系明确的将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作为2个独立的一级指标提出来,说明作者意识到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用“生产过程自动化”作为一级指标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适,因为,“生产过程自动化”不能等同于“生产信息化”;在一级指标“管理信息化”中,虽然提出了4个非常精彩的二级指标,但是对信息化对管理变革中的组织机构变动、流程再造等并没有作出反映。

1.1.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川。2000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企业信息化基本测度指标试行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这一套指标体系剔除了企业特点和行业特征,是一种通用型的指标体系,使得不同行业能够在除去行业特征的情况下测评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标能够很好地推行、应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的发展。

1.1.5唐小我等人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2001年6月侯伦、唐小我等人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文章《企业信息化及其指标体系探讨》,文中提出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应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但是,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级指标中没有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我们知道,无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多么好,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资源,信息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像无论公路修得多么好、车速多么快,但是没有货运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一样。其次,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显失平衡,定性指标太多,定量指标太少。第三,指标体系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测算方法,使得这套指标得应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对企业信息化述评测度理论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赘述。

1.2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为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者认为,现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

1.2.1操作性不强。通过文献查证,我国众多企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绍性的文章,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对企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要么测度不全面,要么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指标无法准确测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数文章在研究时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较少,这种从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企业信息化研究应该尽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具体指标的定量研究到企业信息化定性结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难进行定量的指标,如,“信息化效益”指标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持续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该指标量化的难度较大,这也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留下一些课题。

1.1.3研究角度单一。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企业信息化静态现状着眼,强调、侧重企业信息化的现有数量、规模,研究角度十分单一,所以无论怎样顾此轻彼、顾彼轻此的指标体系研究都不能改变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应该从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质量、信息化发展能力多个角度着手,进行立体的研究。

1.1.4指标测算缺乏科学性。在现有的成果中,多数学者对信息化指标测算都使用“投人法”或“产出法”。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投人法”,其结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这将违背“适度信息化”原则;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产出法”或“利润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新方法

2.1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与方法

我国一些企业在早期信息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较好,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于是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最后与企业期初信息化目标相差甚远;一些企业信息化高标准、高投人,最后企业负债累累、举步为艰。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不能确保正确树立“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于是我们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测度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立体测度,以改变现有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数量与规模)、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测度(效益和稳定性)、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测度(可持续能力)。

通过研究确定,企业信息化内容都具有“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信息系统”四大属性要素,因此,建立以这4个要素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质量指数,建立以“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环境”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主要指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即信息化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EIDI)。

发展质量:主要测重信息化系统结构和经济效益,建立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EIQI)。

发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统中的可持续建设能力,建立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EICI)。

企业信息化测度方法:以投人法为主,兼顾信息化效益和发展潜力。

2.2企业信息化测度的综合指数模型

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EISI):

α,β,γ分别为企业信息发展指数、质量指数和能力指数指标权重。

其中:

Ei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现状水平。

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二级指标权重;dy为三级指标权重;f(Aij)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具体指标。

Ei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反映信息化的效益体现程度,包括稳定性和持续性。

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二级指标权重;qij;为三级指标权重;f(Bij)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具体指标。

Ei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二级指标权重;cij为三级指标权重;f(Cij)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具体指标。

2.3指标的处理

由于企业信息化评估涉及许多指标,而且各企业间指标数值有高有低,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测算之前,必须把各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单一指数,以符合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但是各指标又不能进行简单的相加和罗列,因为,首先各指标的性质和计量单位不一样,有些是总量指标、绝对指标,有些是相对指标,还有人均指标,这些不同性质和计量单位的指标无法简单相加;其次,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重要程度不同,简单相加不能体现出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因此,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第6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综合评价 辅助决策

一、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大型企业主要应用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企业却面临更困难的问题。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核心,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不断追加投资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显现,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投入不断紧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是否需要进一步投入IT,向什么方向投入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投入;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因为缺乏合理的导向而走向困境。

合理科学地对信息化进行评价,无疑是企业急迫需要的。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综合的评价,帮助企业改善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2000年以后,国内陆续开展信息化评价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和工具。但目前国内的信息化评估体系或工具往往过于强调企业应用水平的提高,而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企业一谈到信息化建设,就是从不断提高网络带宽,到更换越来越先进的国外的应用系统,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而对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的价值关注不足。

正是因为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对信息化自身发展以及对企业持续的促进作用不足,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成为急切需要。如果我们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系统,将会使信息化评价对信息化建设导向作用更加明晰,为今后信息化建设找到新的导向,有利于将企业信息化的内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辅助决策分析的职能,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辅助决策分析,进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在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综合评价系统,并进一步进行辅助决策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正在经历着转变。这个转变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也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进化到关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将成为今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拟从三个要素方面进行评价:企业信息的应用满足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控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通过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地正向促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控制体系、企业IT的应用等将会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同时,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监测,将给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和企业IT应用的改善提供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控制IT风险,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这三个要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评价—建设—应用—改善—再评价”的渐进过程互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通过三方面的组合评价才能对信息化整体能力进行准确判断,并真正导向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比一般的信息化评价方法,侧重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对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评价。企业信息化管控不仅仅是支撑信息化建设进程,确保信息化绩效的实现,而且是支撑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风险控制基础。

(二)强调对企业信息化综合绩效的评估,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角度评估信息化基本绩效能力,同时从客户、财务、执行效率、创新等方面考察信息化的战略绩效能力。

(三)关注应用、管控、绩效之间关联关系,并最终评价企业信息化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是在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对河北省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河北省企业高层管理及信息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

影响和促进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分析。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论证。

结合实际数据对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数学模型的选取及实证研究。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信息系统(软件系统)开发。

研究的重点:指标体系设计、模型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一)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各种要素,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符合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指标设计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规律,而且切合河北省各企业实际需要,具体直观。

2.综合:将企业信息化所包涵的多方面内容融合于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3.实用:指标设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4.明确:指标设计有明确和确定的内涵,界定准确无误。

5.可比:指标设计具有普适性,即企业间的可比较性,突出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的共同特点。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尽量选取符合各产业企业共同特点的指标。

6.考虑信息化状态和过程的统一。

7.注重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选择方面的创新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试图将AHP、模糊综合评判法与DEA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较好地综合各种方法模型的优点,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使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因此,在方法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创新。

(三)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

开发综合评价信息系统软件,信息系统可自动完成综合评价全过程并进行相关辅助决策分析。评价过程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由软件系统后台自动完成,使综合评价系统的应用简便易行,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宁连举,商浩.我国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张聪慧.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3]王玉珍.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21).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煤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建立科学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合理地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发现问题并找出差距,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更好地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交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1.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水半。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的特点,煤炭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已公_布的闰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提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把煤炭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层次划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结构、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用系统的观点来构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目的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让煤炭企业认识到自身信息化水平,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法,更好地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南于煤炭企业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套用现成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不仅会偏离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的重点,而且不能客观的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要本着客观性的原则,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一套能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如实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安全、信息化组织建设和信息化人才;而且还涉及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煤炭企业生产、管理、安全、营销等业务流程的应。因此,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全面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主次地将所有町能的方面都包括进来,而是应该经过实地的调查、仔细的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避免选择那些具有包含关系的次要指标,从而减少指标问的重叠,使评价更加可信。

4)可操作性与可延续性想结合的原则。对于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表达的内容,客观地反映问题,还要能够便于数据采集,能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计算方法简明易懂。只有选取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从实际中获得可靠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使研究更有意义。南于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相互结合,而且要考虑其在时间上延续和内容上扩展,从而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使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定量指标虽然能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对某些指标如信息化重视程度、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等的定量评价非常难。定性指标只能对指标有一个粗略的估计,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但能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不可能全是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这样都不能不利于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是实现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客观评价的重要途径。

2.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美围著名运筹学家兹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

1)建立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关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和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提出一套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及煤炭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给出每一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A.LSaaty引用了如表1所示的1~9标度方法使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构造的判断矩阵中元素满足如以下关系:

3)计算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判断矩阵以后,就要利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目前,通常采取和积法和方根法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但由于这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用到许多公式,计算相对复杂,本文利用Matlab工具,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假设所求矩阵为A,在Matlab中输入如下程序。

%输出格式

fornatshort:

%输入待求的矩阵A

其中,为特征向量矩阵,d为特征值矩阵,执行程序,根据v和d,最后还涉及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编写程序能实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使用Matlab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不仅大大减轻了计算量,避免了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差错,而且简化了计算过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所谓判断思维的一致性是指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互相比较时,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不会出现内部相互矛盾的结果。

设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建立了判断矩阵B的一致性指标: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CI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检验不同阶数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T.LSaaty提出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对于1—9阶的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2所示。

当阶数大于2时,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并记为CR(ConsistencyRatio),即CR=CI/RI。当CR=0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完全一致;当0

根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到煤炭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按照如上步骤,可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为进一步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第8篇

摘要:企业竞争情报研究是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体现,企业竞争是经济竞争的主要表现,而竞争情报则是企业

>>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论竞争情报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关于工业工程对企业信息化产生的促进作用探索 论工业工程对企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浅谈企业信息化在促进内控建设中的作用 电子商务对企业信息化促进作用研究 企业信息门户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网格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分析 浅谈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咨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讨 咨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讨 虚拟桌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研究 在企业信息化中觅商机 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论计算机安全管理在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探究软件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云计算在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流程再造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析企业信息化在内控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企业信息化影响竞争力之机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4-25.

[3] 潘杏梅.竞争情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J].信息化博览,2008(10):23-24.

[4] 饶爱民.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的作用[J].企业管理,2005(8):33-34.

[5] Bao hnag-huo, Tao Qingjiu, Dai Luhong, et al.The DeveloPing Chine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efssion[J].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1998,9(4):42-47.

[6] 宋天和.中国企业竞争情报研究[J].经济师,2003(3):132-133.

[7] 倪明.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3.

第9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在企业生产、销售、以及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已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所有环节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模式、方法、手段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企业内部的组织和操作机制。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企业信息化指的是将现代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机制中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提高企业信息之间的传递速度和效率,使企业及时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企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改善企业管理氛围,有利于企业管理机制的开展,从而确保企业良好运营。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表现。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和完成数据分类、资料存储、信息计算等相关工作,企业员工只需进行原始的计算机系统的记录、输入、输出,大幅降低了其劳动量;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快速、精准、明确、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化管理,大幅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办理的速度,以及信息处理工作更加快捷、方便,同时,企业的运转和经营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规范了数据的相关来源,以及存在格式等,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大幅提高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即是管理创新

企业的信息化指的是在企业的相关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各项业务流程的管理,这即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与非信息化的管理之间的不同之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现行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创新、和改进,它使企业生产的流程更加规范、公正、透明。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管理模式、绩效考评、运行流程、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后,开始的信息化管理,而中国企业则是在工业化发展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就开始了信息化管理,所以,我国企业不仅现代化的信息基础不足,而且在管理流程上也没用规范的数据,有的甚至对管理流程这个概念并未有多少认识,因此,导致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盲目管理的模式,所以说管理模式问题是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互助推进

在工业生产,以及企业结构中,其技术生产力是否先进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程度,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实际管理中,以及实践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管理控制企业流程,以及经营管理方式,需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企业资源,有效整合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分散数据,使管理信息实现共享、分流、交互,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信息化建设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企业的运行机制,以及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重组、改革、以及再造,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技术来使企业管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创新了一个先进管理思想,有效的引导着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健康的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才能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也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系统,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工效率,进而带动创新型技术与研发型设计的完美融合。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在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探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一种观念、理念上的问题。很多人们在研究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侧重于信息技术自身,却对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和模式没有提起重视。要想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需与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相结合。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企业信息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实现企业科学化管理,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可靠的信息依据,从而使抉择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降到最小;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将企业资源,以及生产要素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快速发展。

四、评价企业信息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一)企业信息化与新型经营理念相结合。其优势主要表现是:企业实现信息化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并具备了在线公司的强大功能。有效结合新型经营理念和企业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经营理念,从而大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盈利条件和机会。传统企业在网络条件以及新的经营模式下,可实现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我国传统企业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二)企业信息化与新型经营理念相结合。其局限性表现在: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水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熟悉市场的运作、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要对消费者心理,获取顾客信息的途径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创新出企业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松散型组织内的各公司资源很难实现共享。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组织松散型企业,但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现在还很难开展松散型公司运作方式,其制约因素包括:公司资质、信息交流、整体社会人文环境、信誉保证等。

五、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应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国情,发展企业信息化技术,从而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念,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9,02.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我国的信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马云为首的企业家们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企业发展的商务环境也和过去完全不同了。电子商务正在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前景,传统的企业生产销售模式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企业信息化发展,不融入电子商务的浪潮中,那么它将面临着巨大生存挑战。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电子商务和企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1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高科技互联网技术,将商务交流与企业的信息需求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为企业的商业经营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壮大有其必然的结果,一方面是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确实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盈利水平和品牌效应。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用互联网进行商品信息交易,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困难,降低企业成本,创造更多利润。

1.2企业信息化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现代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帮助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经营范围,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般的企业信息化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利用电脑软件来完成全自动化生产;第二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第三步,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来更好地完成电子商务。

1.3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

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在浙江义乌闭幕,会议上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成为了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两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电子商务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前提,而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领域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就必须实现企业信息化。全球经济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商务更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企业信息化也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必须同步进行,并将企业活动、供应商选择、客户关系有效地融为一体。

2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1市场变化的因素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企业竞争越发激烈,市场需求动力明显不足,要想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为企业谋取利益,就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电子商务能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使企业随时处在市场信息前沿,减少企业盲目生产的概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2.2企业的经营管理因素

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模式,要具有新的思维和经营理念,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技术的引进给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技术能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企业效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能够提升自身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例如: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原材料价格情况,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可以知道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便于做到知己知彼。

2.3政策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完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将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一切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都应该加强引导,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被证明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动力引擎,我国政府也在加大扶持力度,刚刚结束的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3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的企业,不论国企、合资还是私营企业,基本上都配备了台式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先进的电子设备,互联网使用率也超过了80%,没有互联网和电脑,企业基本无法开展正常的办公业务。进一步看,有超过3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而且基本上每一位企业办公人员都会使用Word、Execl等办公软件,专业的财务人员还会熟练地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环境还不够发达、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电子商务离不开完备的电信市场,而我国的电信市场开放度和法制性还有待提高,一些网络资源受到限制、网络收费过高、网络环境不安全等现象还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3.2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一方面,我国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不高,很多企业仍然对电子商务持观望态度,过度依赖传统的商业模式,绝大多数企业仅仅是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企业信息、网上查询一些相关新闻和政策,而对于产业链集成、网上支付、网上贸易转账等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普及,据统计,企业网站上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仅占17%,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商品采购的仅占23%,绝大多数的企业网站仅仅用来宣传企业形象、接收邮件等功能,很多企业几年都不会更新自己的网站;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较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很多企业经营者都是靠传统模式盈利并壮大的,他们很大程度上对电子商务有一些抵触情绪,而网络上经常出现的网络诈骗等消息,也让很多企业经营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因此如何保证合法经营者的权利和利益,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3.3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地区间差异过于明显,总体情形是:沿海好于内地,东部好于西部。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仅仅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信息化企业就占据全国的60%左右,而我国欠发达省份的企业信息化比例只有5%左右,这一数据差距在未来可能还会逐渐拉大,可以看出,经济基础好、市场规模大的地区,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也较快。另外,大国企、大型外资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相当,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这和企业自身实力、人才水平都有密切的关系。

3.4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产品宣传、人才招聘等较为初级的层面上,对这些还缺乏与时俱进的新认识,还不清楚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能给自身带来什么,企业领导者还是认为应用电脑和打印机就是电子商务的全部,很多网络资源还没有被合理地开发出来,电脑也仅仅是处理文字、财务记账的工具而已。实际上,信息化发展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支撑,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普及任务迫在眉睫。

4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4.1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出一部完善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法律法规,让电子商务市场实现公开、法治、公平、诚信;针对电子商务中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的行为,政府必须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并利用先进的电子科技彻底解决网上交易安全问题,甚至可以引入电子警察对交易进行监管;对一些不守信用的经营者给予网上公示,对诚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给予一定的政府奖励。从国家层面上改善企业网络条件,改进网络速度、降低资费标准等,从而降低电子商务的成本。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配送,我国的物流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如何保证物流的安全性和时效性,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4.2加强制度建设

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放眼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积极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战略布局,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国家可以对市场进行培育,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也可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促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立一个各类型企业都能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市场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等特性,这些都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来进行指导,促进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地区企业的电子商务协调发展,使企业信息化保持在科学合理的水平上。

4.3重视人才的培养力度

要想发展好电子商务,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关键。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现象,很多企业员工年龄过于老化,急需既懂得信息化建设,又懂得电子商务管理运营的人才来充实到队伍当中。企业要尊重知识和人才,选拔任用人才要突破旧的体制机制,要想办法将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有用的人才保留住,并有意识地对年轻人进行培养,可以请专家来公司进行培训,更可以将员工送到先进的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培训。

4.4发挥专业公司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

企业自身培训人才需要一段时间和成本,想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实现企业信息化,不能不重视专业公司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专业公司和中介组织往往具有完备的培训模式、最新的资讯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也能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和管理体系,为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5结语

电子商务和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经济的标志,要想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也要积极稳妥地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也要重视电子商务的作用,并积极推进自身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北伟,徐越,单既民,等.网络信息生态链评价研究——以淘宝网与腾讯拍拍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9).

[2]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

[3]孟祥铭,汤倩慧.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4]孙嘉成.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3).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关键成功因素

近几年来,作为一种信息时代国际通行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引发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领域一场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已经逐渐走出“网络经济泡沫”的阴影,广大网络企业及时吸取了经验教训,工作也越来越务实。由于企业信息化对电子商务的基础支持远远不够,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运用先进的IT技术构建高效、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基于Internet的新兴商务活动模式。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的运作与开展必须依赖企业信息化提供的IT技术平台来充分体现本身优势。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企业信息化应面向电子商务,以支持企业充分挖掘电子商务的潜力获取新的商机,增强企业在信息化社会和新兴经济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支持,实现按订单进行敏捷生产;电子商务帮助实现销售手段的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信息化切入点,促进企业在生产、设计、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2制约我国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经济体制正在转换,企业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双重任务,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在发展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制约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2.1 内部因素

根据我国学者问卷抽样调查与重点访谈的结果,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内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占到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首位,很多中小企业因为企业规模不大,要招聘到技术不错的IT人员所需费用较高,而且还不一定能留住。此外,中小企业涉足领域广,而专业的网络人才绝大多数聚集于IT类企业。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1.2缺乏资金

在现阶段,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相关资料表明,很多中小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较少。这样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也制约了硬件设备发挥效益。

2.1.3企业管理水平低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采用粗放式的管理,凭领导者的经验进行管理,很多企业都想提高管理水平,这就需要领导者下大决心,除了安排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组织实施。另外,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的企业,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2.1.4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充分

观念落后导致高层领导重视不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因素。有些企业的领导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2.1.5员工的技能和素质问题

企业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知识需要普及,对我国来说企业信息化要走群众路线,企业广大基层员工是信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在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企业员工要直接在信息系统中录入基本数据等,因此必须对员工进行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计算机水平,还必须要加强员工的文化素质,商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

2.2外部因素

制约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

2.2.1缺少规划

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对企业管理落后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落后于企业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引导。

2.2.2企业信息化基础性工作滞后

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在法律及标准体系建设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同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去规范。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法规,但是无论从全国角度来看,还是从各地来看,信息化进程的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

2.2.3信息网络的环境和条件问题

在我国,目前具有知识产权的基础或核心技术多为国外研发机构或IT厂商所拥有,产品的关键部件或软件开发的基础平台多为国外厂商所提供,国内厂商只完成组装和属地化的应用开发;高性能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多数由国外品牌的产品所垄断,国内厂商居于拾遗补阙的地位。在信息集成的增值领域,国内企业的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尤其在行业及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领域,国内企业在开发利用。有效传输与社会共享等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网络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标准、服务水平、通信速度:安全和保密条件等各方面都与电子商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转贴于

2.2.4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一是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不多,目前尚无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认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实施监督管理制度,项目质量无法衡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实施过程中的纠纷较多。二是政策支持不够,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投人大,收益大,风险也大,需要各方面全力支持,政府在制定鼓励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大。

3促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3.1制约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内部因素的解决途径

3.1.寻找突破口

从上面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居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首位,“资金的缺乏”居第二

位,企业领导可采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企业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突破口。企业领导可将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列出,然后考虑是否可在这些地方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统一企业信息规划的前提下。将资金集中投入,分步实施。

3.1.2信息系统实施负责人的选择

当企业领导决定上一个信息化项目时,如何解决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当一个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时如何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企业领导可将企业中各中层领导集中起来,用一到两天进行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培训,让中层领导了解电子商务可以做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各部门提出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哪些任务的意见书,公司再从这些意见书中选择出较好的项目进行实施,成功率会较高,并能带动其他部门的实施。

3.1.3用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低”是制约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用的第三个要素,信息系统的使用恰好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在企业中的通畅流动可减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并且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之初,企业领导应树立正确的信息系统建设观念,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决不是手工工作的计算机化,而是要在了解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情况下,根据企业信息的产生与使用情况,规范各业务流程,在前瞻的基础上引入进步而又务实的理念。

3.1.4做好基础工作

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员工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是一个重要工作,必须留出一定的资金、时间,较好地在企业内开展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培训。

3.2制约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因素的解决途径

企业信息化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远远不够,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政府应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必要条件。

3.2.1制定规划,强化政策配套

通过制定“十五”规划中国民经济信息化专项规划,明确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方针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结合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阶段性,将重大技术开发与应用列为技术创新专项。要求将国家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发展的有关规划、计划中。在技术改造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对信息化确有成效的企业,给予积极支持。

3.2.2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广网络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国、面向企业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体系。发挥中介咨询机构的作用。依靠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各方面的力量,培育一批有水平、有信誉、有知名度的市场化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机构。指导、帮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

3.2.3加强交流和培训,组织各种推进活动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跟踪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动态。结合信息网络、电子商务、数字地球、数字经济的发展,开展信息化新理论、新技术研究。通过各种信息化培训、专题研讨、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活动,演示新技术,展示新趋势。

第12篇

一企业信息化传统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就对信息化综合评估指标进行研究,相继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Ⅱ和信息化评估指标ⅡE等。国家统计局经过多年对信息化评估指标的研究,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来进行分析与评估信息化水平。目前,企业信息化传统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运转效率(次/年)、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等6部分21个指标组成。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重视度(分)、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决策信息化水平(分)、网络性能水平(分)、计算机联网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网络营销应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人力资源指数(分)、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增长指数等,这些指标能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三总结

云计算将极大地推动湖南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进程,本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帮助决策者评估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对整个信息化过程进行监控,动态地制定与调整全新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作者:周喜单位:湖南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