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

时间:2023-08-16 17:2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

第1篇

论文摘要:正确分析和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对于提高电力行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应用BP神经网络理论,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收敛速度、网络适应能力方面是可行的、适用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克服了传统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的复杂性,具有方便准确、可靠.快速的特点,辨识精度高。

论文关键词: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0引言

电力行业是国内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先后经历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等建设阶段。目前,电力信息化呈现出基础设施齐备、数据庞杂、应用广泛等特点,已从量化范畴提升到质的高度。对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化评价和管理,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实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何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何种指标来科学评价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这是当前电力行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正式。通过构建科学、实用、有效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具有学习、记忆、归纳、容错及自学习、自适应能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科学、有效、客观地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利于规范和完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力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

1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建立的原则

(1)简明科学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明确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与指标间的关系,避免无关的指标列入,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应适宜。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则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问题上;而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则不能充分反映和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设计与使用情况。

(2)公正合理原则。即评价指标应能客观、公正、合理地体现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动态性。

(3)易于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含义明确、可靠,数据易于收集,可供不了解指标体系建立过程的人员进行操作与应用。

(4)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一定的定性指标。评价指标尽可能以定量指标为主,但全部采用定量指标也不能完全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情况,所以要辅以一些描述性的定性指标。

1.2指标体系的内容

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3个层次来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业务支持程度、IT绩效水平、信息技术水平、IT管理能力、IT持续发展能力等五大方面构成,如表l所示。

1.3指标值的确定及归一化处理

在上述55个三级指标中,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之分。根据指标的评价准则又可分为3类指标: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和优化指标。由于不同的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之间又由于量纲不同,所以无法进行比较。因此,为了便于最终评价值的确定,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对评价指标做标准化、正规化处理,以便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考虑神经网络训练的收敛问题,对所有指标分3种情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定性指标。定性指标有工程建设情况、信息安全措施、信息安全制度的完善程度、信息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职工IT素质等。这些指标的评价值采用专家打分的办法进行评价,取值为0.0~1.0之间。

(2)正向定量指标。是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包括:设备的运行率、安全运行时间、物资供应保障率、劳动生产率、网络覆盖率、联通率等。因这类指标越大越好,故选用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大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负向定量指标。是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平均响应时间等。这类指标是越小越好,因此,选取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小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优化指标。是指标具有一个最优的取值范围,太大或太小都不好的指标,包括电力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该指标如果太大说明企业在信息化投资建设中将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如果该指标值很小则说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发挥有限资本的价值。一般该指标取40%~60%比较理想,然后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1)有量纲向无量纲的转化。采取一种二次抛物偏大型分布的数学模型描述:

(2)无量纲指标的处理。采取线性递增函数进行描述:

2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2.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自组织系统,它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记忆和处理的方式,设计出的一种具有人脑风格的信息处理系统。它可广泛应用于预测、分类、模式识别和过程控制等各种数据处理场合,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更适合处理模糊、非线性和模式特征不明确的问题。

BP神经网络是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网络可分为输入层、中间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其中输入和输出都只有1层,中间层可有1层或多层。同层的网络结点之间没有连接,每个网络结点表示一个神经元,其传递函数通常采用Sigmoid型函数。每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上有一个加权系数W,它可以加强或减弱上一个神经元的输出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这个加权系数通常称为权值,修改权值的规则称为权值算法。建立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的专家系统根据一定的算法,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学习确定网络权值。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权值确定、结构稳定后,就可以处理新的数据,给出相应的输出。

2.2基于BP网络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学习过程

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中,输入层包含55个神经元,分别接受55个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三级指标的样本数据输入;中间层包含26个神经元;输出层有1个神经元,就是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相应的BP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神经网络各层的初始连接权值是任意的,必须先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的实际输出与期望值的偏差尽可能小。BP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将学习样本的真实值与网络输出的误差反向传播到各层的神经元,采用梯度下降法不断调节各层的权值,减小因权值带来的偏差,从而使训练样本真实输出与网络输出的误差控制在设定的0.001误差范围内。具体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1)根据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要求,提供训练集。选人对网络输出即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影响的三级指标x1,x2,……,x55作为输入自变量,以此确定输入节点的个数(本网络有55个输入节点);

(2)进行初始化。置所有权值为随机任意小,给定学习精度£一10,目标误差为0.001,读入网络初始权重及学习样本。这里可通过对电力企业300名职工开展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前100组记录(样本序号为1~100)作为神经网络辩识模型的训练样本;

(3)按BP算法训练网络。学习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

(4)判断学习精度是否达到要求,如达到转入下一步执行;否则返回上一步继续学习;

(5)储存并输出权值。利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测试(采用10个样本记录为例),输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终评价结果。

3实验结果及分析

采用BP神经网络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辨识,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结点数分别为55×26×1。根据经验和试验,前100组记录用作学习样本,作为训练神经元连接权值用,学习精度£=1×10;后10组(样本序号为291~300)样本作为测试检验用。经过反复多次学习,其学习结果(测试)如表2所示。

第2篇

【关键词】供电公司信息化可拓物元评价

1引言

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要求,也是国家电网提出的“四化”和“三集五大”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供电公司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可以衡量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分析出其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劣之处,明确发展方向,因此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价工作意义重大。

国内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文献,评价方法多样,有模糊评价、网络分析法、灰色理想矩阵、理想贴近度评价等方法,但是以上文献均存在指标构建简单、评价方法单一的缺陷。为此,考虑到以上问题,本文以电力公司为例,构建了其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结合可拓评价可以界定电力公司信息化水平所属界限的优点,采用可拓评价方法对其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以期准确把握并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2供电公司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参考普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面的文献,结合供电公司自身的特点,设计其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如下:

3供电公司信息化水平的可拓评价

将某供电公司评价级别从低到高分别记为N1,N2,...N5,各项指标分别记为c1,c2,...,c18。为了应用可拓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对其中“无纸化办公程度”指标进行处理,考虑到实际情况,将“高”级别下无纸化办公程度范围确定为[300,1000]。调整后的评价标准即为可拓评价中所需的经典物元。在此基础上,得到节域物元R′,表示为:

对于被考察指标,采取调查统计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标取值,定量指标通过公司统计数据进行确定,定性指标通过专家打分进行确定,最终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即为经典物元:

=c1,c2…,c18=86,76,98,18,79,67,120,78,82,76,33,42,23,45,23,38,78,62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Kj=maxKjP=K4P,即说明某供电公司的信息化水平处于第4等级,即较高。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该供电公司信息化总体水平较高,但是网上营销这一部分需要加强,公司可以通过大力倡导网上电费缴费和发展网络营销人才等途径加强网上营销建设。4结论

信息化建设是电网企业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化可以不断提高其生产、营销、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高水平的信息化水平有助于电网长足稳定运行和发展。对电网企业信息化水平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认识自身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可以把握今后发展和改进的方向。本文构建了电力公司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基于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科学把握电力公司信息化水平所处的阶段,希望本文所做的工作希望能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企业信息化传统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就对信息化综合评估指标进行研究,相继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Ⅱ和信息化评估指标ⅡE等。国家统计局经过多年对信息化评估指标的研究,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来进行分析与评估信息化水平。目前,企业信息化传统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运转效率(次/年)、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等6部分21个指标组成。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重视度(分)、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决策信息化水平(分)、网络性能水平(分)、计算机联网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网络营销应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人力资源指数(分)、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增长指数等,这些指标能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三总结

云计算将极大地推动湖南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进程,本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帮助决策者评估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对整个信息化过程进行监控,动态地制定与调整全新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作者:周喜单位:湖南商学院

第4篇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InformationizationWish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7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2

过去国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进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建设”,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关注效果评价。这种转变是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理性转变,企业逐渐把信息化评价视为企业整个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评价工作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判定具体建设目标的实际实现程度,促使企业决断趋向客观与科学,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

所谓“企业信息化”,其本质就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挖掘信息资源使用的深度和广度。而其具体的建设过程主要由4部分构成,即计划、实施、评价、改进。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信息化评价作为典型的效果分析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意义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政府、信息技术供应商、企业。

对于政府而言,负责信息化的相关部门能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信息化,信息化成熟度进行测评,精准把握企业信息化运转状态。

对于参与信息化的企业而言,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能促使企业明确自己的具体建设目标,帮助企业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另外,企业可利用企业信息成熟度评价的评分计算出自身信息化水平和其本身的战略之间的契合度,并以此作为参考,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一评价体系能使企业真正明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发现企业制度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改善整体经营水平。

对于互联网技术供应商而言,这一评价体系有助于他们掌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加强信息技术研发的针对性。

1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1 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内企业在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现状,企业已经能体会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运营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既可降低其在人力和管理方面的成本,增加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又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优势,帮助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建立新的壁垒。

目前,国内对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较少,水平较低。以整个企业为使用范围的信息系统是需要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的。而目前国内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这就导致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也出现了明显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信息化程度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企业信息化程度较差。此外,行业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也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针对企业信息化,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法律法规,这种现象导致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对发生的纠纷难以寻找相关的依据进行取证和认证。

2.2 信息机构种类贫乏,相关人才缺乏

信息机构种类贫乏在我国国内企业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这种机构建设上的问题进一步导致信息技术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2.3 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滞后

目前大多数企业拥有不少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属于本企业的人才资源。但是物料资源管理(MRP)、资源制造管理软件(MRPⅡ)、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的使用和推广还有待发展。

3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

3.1 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原则和方法

目标明确,量体裁衣。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利用这套评价体系评判各个企业当前信息化成熟度状态。

简洁明了,客观科学。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应避免繁杂。只有通过简洁的指标来展现企业实际的信息建设状态,企业才能更好地掌握整个评价体系的精髓。

立足企业,使用方便。该评价体系选择相关指标时,应考虑到指标取值与相关企业间数据的可得性。

与时俱进,动态更新。像所有的科学技术一样,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十分迅速。国内企业信息化一定是以当前的信息技术状况为依托的,因此信息技术出现任何进步都会导致企业信息化的转变。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人才培养。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引导扶持与人才储备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不断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督行业发展。此外,企业也应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库,为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3.2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流程

3.2.1 明确企业实际,选取适合企业运行特点的评价坐标

当前国内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较大,因此企业在推进自身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从企业本身的实际状况出发,有目的地推进自己的信息化发展程度。在选取具体的评价体系指标时,指标应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各项指标间应彼此关联而又互不重复。比如,重庆市在构建自己的有关制造类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时,虽然需要将国家以及地方政策法规列入考虑指标中去,但是由于针对整个重庆市而言,市内企业的政策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他们就删掉了政府政策这一指标。这样的做法使其指标体系更加简单明了,针对性也更加明显。

3.2.2 梳理企业内部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体系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建立的做根本目的还是帮助企业评估其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发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投资效率以及投资效益。所以在选择其评价指标时,其可操作性就成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只有整个指标体系是可轻松搜集和使用的,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才是有意义的。

3.2.3 构建二级评价体系

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本身的动态与变革也是必须考虑在内的。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大多使用CIM技术,但是随着信息及时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技术选择使用ERP技术来替代当年广泛使用的CIMS。而评估体系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依旧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对其指标选择的动态性提出了一定要求。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基础是麦克利兰设计的胜任特征模型。这一模型创建之初是用来评价人对工作胜任程度的评价方法。在对信息化基础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后,通过下面两个二级指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完善评估企业信息化的成熟度,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明确信息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应用边际。

首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一次性投资之后,我们可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依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需要,企业就可把这个指标分为3个三级指标,它包括硬件平台、网络平台、软件平台。

其次,明确信息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应用边际。信息系统的应用应着重显示在信息活动后,在静态之下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情况。可从以下3个三级指标来进行评估:系统应用的广度,系统应用的深度和系统应用的安全程度。这三个指标依次作用于明确信息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应用边际,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广度着重考量的是系统整体的使用状况;应用深度强调的则是系统自身的使用协调程度;应用的安全程度则重在体现企业内部应用的实际保障情况。

3.2.4 最后完成整个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依次完成上述几个步骤之后,完成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流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企业往往更注意信息系统应用之后,系统是否安全。尽管在广义上来讲,信息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问题。所以本文所讨论的企业信息化中,主要把企业信息化整体的安全状况看作信息环境制度优化。而和信息化基础关联密切的局部安全情况则单独探讨。应用深度以单个系统而言,它反映的是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使用中得到保障的状态。

4 企业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1 内部因素

4.1.1 企业员工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就是企业各层员工。这里所说的员工并不仅仅指企业的部门,它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从高级领导到普通职员的每一个人。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以及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都将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4.1.2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部门与相关计划因素

企业的信息化是需要非常严谨、客观,科学的论证与规划的。因此,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影响因素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企业信息化是否成熟与其负责机构是否专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一机构在企业信息化的日常工作中需要协调其遇到的种种问题。

4.1.3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转是一个长期工作,它对企业的人才水平,资金力量,物质状况有着一定要求。没有这三个因素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走向成熟。

4.1.4 企业本身管理状态因素

所谓“企业信息化”,顾名思义是需要依托企业进行的。所以,一旦企业本身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信息化是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相互依托的,所以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发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而这种使用效果最终将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4.1.5 信息化具体操作因素

信息技术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企业缺少科学的信息化手段,必将导致其最后的成功概率降低;此外,其信息的标准化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面对这各种各样的选择方案,如何判断哪一个方案最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十分重要。所以在选择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影响因素时,其具体操作状况绝对不可以缺少。

4.2 外部因素

4.2.1 政府相关政策因素

政府的各项政策对于当前国内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而企业信息化自然也是离不开政府的导向和政策帮助的。特别是对于规模比较小,资金力量不够强大的民营企业而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对于增加其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很有必要。

4.2.2 市场环境影响

企业信息化与整个企业所处的市场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当整个市场发展态势比较好,不同企业之间以良性竞争为主时,企业就会将更多地注意力放在自身发展上,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市场挑战。反之,企业则会忽略技术层面的建设,而将更多精力放在节省成本上。

4 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任何一家企业离开信息化都是没有办法完成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改造运营模式,重构企业内部结构的。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以及企业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在对企业的信息化成熟程度评价体系的架构过程中以下几大因素必须进行慎重考量,包括:企业员工因素,企业信息化的管理部门与相关计划因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企业信息技术建设的着力方向,企业本身管理状态因素,信息化具体操作因素,政府相关政策因素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冯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地理,2015(4).

[2]周海.如何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7).

[3]吴亮,李霞.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成熟度研究及应用:建筑业管理信息化选型之“道”[J].中国新通信,2013(23).

第6篇

【关键词】制造业 信息化 成熟度 评价

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战略部署之一,信息化的实施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信息化成熟度测评是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科学评价与分析,信息化成熟度模型(IMM)是对企业信息化演变发展规律的研究,他们能够帮助企业客观认识自身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成熟。

一 文献回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化演变过程一直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对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其中最著名的是Nolan模型。此外,还有Synnott模型(1988)、Mische模型(1990)、Hanna的信息技术扩散模型(1990)、Edgar Schein模型、SW-CMM模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1986)、COBIT框架下的IT过程成熟度模型(2000)、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2000)、业务―IT联盟成熟度模型(2000)和基于价值链的四阶段模型(1990)。上述模型的设计思路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和四个维度:一是从信息化的支撑要素分类,有两个建模维度,即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二是从信息化的功能实现分类,有两个建模维度,即横向价值链和纵向管理链。总体上看,多数模型在信息化发展阶段分类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上比较科学,但忽视了从信息化演变的内在机制上去挖掘关键因素。

国内学术界对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与测评方法的研究,综合考虑了我国信息化的特点。左美云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划分为技术支撑、资源集成、管理优化、战略支持和持续改善五个级别。模型不仅考虑到了企业的信息应用层面,还增加了信息制度、外部协同、信息战略等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另外邱长波得到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包括信息系统准备、信息系统引入、信息系统集成共享、信息系统企业外延伸及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五个阶段。

二 区域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自动化、现代管理与制造相融合,从而改善制造企业的生产设计和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节约成本,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企业管理模式、制造技术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从宏观的角度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用五个关键词进行了提炼,即泛在、智能、融合、绿色、可信具体解释如下:

泛在―信息化的广泛性,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用的一个载体。更具体地说,泛在性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接入信息系统。

智能―信息化应该从被动式向智能型、自适应型演变。应该侧重向知识管理和规则建模发展。

融合―领域知识、行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信息知识要融为一体。

绿色―信息化是一个高能耗领域,要从硬件技术和管理方法入手,推进信息化的低能耗,实现信息化的绿色环保。

可信―信息化要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三 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分析,宏观角度的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地区制造业信息化现状,不能准确发现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利于科学测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因此,对于个性化比较强的某些区域制造业,应该化繁为简,抓住关键问题,设计一套适合该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

以温州地区为例,温州地区以中小型制造业为主,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打开国际市场。因此温州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应该侧重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开展评价(详见下表)。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它间接反映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整体规划水平。本文从制度、软件、硬件、人才四个角度设计测评指标,具体包括管理制度完善程度、软硬件投入占企业固定资产比值、计算机联网率、人均拥有电脑数、网络性能水平和信息化人才占比六个方面。

第二,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这是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生产、管理、推广、决策四个角度设计测评指标,具体包括CAD/CAM应用水平、ERP应用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信息化辅助决策水平。

第三,信息化实施效果。信息化实施效果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成果。本文从资金与市场规模两个角度设计测评指标,具体包括库存资金占有率、资金周转效率和市场占有率三个方面。

四 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实施办法

对区域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除了设计一套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外,还要设计科学可行的实施手段。本文在研究大量成熟度评价文献的基础上,以温州地区为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实施办法,关键步骤包括以下三点。

1.确定指标权重

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在温州地区,可以考虑选择行业专家、高校专家和制造业业主共同组成专家团队。

使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的主要步骤为:第一步,确定比较判断矩阵。请专家对指标两两比较其相对于上一层所从属指标的重要性之比,由比值构成比较判断矩阵;第二步,层次单排序。用方根法计算每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三步,层次总排序。自上而下分别用每一层的每个指标相应地归一化特征分量作权,乘以下一层其支配的每一个指标的特征分量,便得到下一层指标的组合权重,最下一层的组合权重即为所求。在总排序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组合的一致性检验。

2.建立成熟度阶段模型和评分区间

首先,分层次抽样采集样本。根据测评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温州地区的制造企业进行调研,收集100份以上的样本。为了较好地保证样本在成熟度分布上的完整度,可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抽样,即根据与成熟度有较高关联度的指标(如温州制造业的规模指标)对样本进行分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

其次,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量化赋值。为了控制测评总分的区间,制定评分等级,需要对采集到的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处理。计算信息化成熟度总得分的公式:

I=

其中,I表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总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赋值,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最后,聚类分析建立成熟度阶段模型,并确立阶段评分区间。第一,利用聚类分析中空间浓缩度高的最短距离法,对样本中处于同一信息化水平层次的企业进行归类。具体根据信息化成熟度测评指标的二级指标变量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合适的类间距,将样本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分为3~5类;第二,根据指标的贡献率,剔除一部分对聚类结果影响很小的指标,从而构建成熟度阶段模型的特征指标。第三,通过对所处不同阶段的样本企业的对比分析,综合得出信息化成熟度的阶段特征。第四,计算各阶段每个企业的测评总分,综合得出各阶段的评分区间。

3.开展具体实例的测评

在建立了温州制造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和评分区间标准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温州地区具体的企业实例开展信息化成熟度的测评。首先,根据信息化成熟度阶段模型的特征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实例企业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结果实施测评量化,并计算测评总分;再次,根据测评总分,参考成熟度阶段模型的评分区间确定该企业所处的成熟度阶段;最后,参考该阶段和高一级阶段的信息化成熟度特征,对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化的重点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Nolan .R L .Managing the Computer Resource: a Stage Hypothesi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73(7)

[2]Gibson C F, Nolan R.L. Managing the four stages of EDP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74(1)

[3]Nolan. R. L. Managing the crisis in data process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9(2)

[4]左美云、陈蔚珠、胡锐先.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J].管理学报,2005(3)

[5]左美云、王.胡锐先.基于专家调查的组织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5(4)

[6]邱长波、张佳、施梦.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阶段分类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2007(4)

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 对策研究

所谓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各个层面进行改造。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引入信息化观念,在科研、生产、营销和办公等方面广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筑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全方位改造企业,降低成本和费用,增加产量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从体系结构上讲是要促成企业作业层、管理层(中间层)和决策层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物资(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及时、准确和完整地传递企业的经营数据,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网络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同时,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和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实现企业与人员的高效运作,发掘最大的商机,并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是中小企业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面对诸多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器。但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比,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只是刚刚起步。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已实现信息化的不到5%,而且大部分信息化水平还处在“独立的邮件系统+ 局域网共享”的初始阶段。

现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应用水平低。从企业信息化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

企业投入力度小且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信息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部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一般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累计投入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0.22%,而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在5%以上。国内企业之间投入不平衡,从企业规模分析,大型企业高于特大型企业;从行业分析来看,信息化投入最多的是石化、电子、外贸、冶金、电力;从企业经济类型分析来看,非国有企业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企业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合理,存在着“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这样的投资结构,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且核心技术缺乏。我国的信息产业尤其是在软件产业方面基础薄弱,其运作方式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发展阶段。这种状况造成了我国每年数百亿元的市场大多被国外产品占领,国内的软件只能应对极少数的市场需求。我国的管理软件企业刚刚起步,且大多是从传统的财务软件转型而来,产品的适用性及竞争力仍有待提高。同时,我国在软件、集成电路、信息元器件等重要领域的信息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由于国产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力弱,目前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的只能是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一些低附加值产品,而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这导致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难等,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意识不强。即便是在参与调查的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重点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成本过高、信息管理水平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少等问题。不少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理念陈旧,存在短视行为。一般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技术工程,不能充当企业信息化的火车头。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或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所谓的信息化,但多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内部没有实现信息集成。

复合型人才缺乏。目前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网络管理工作,除了一些企业进行各自培训外,大部分都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更严峻的是,近几年一些企业由于效益不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状况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支撑配套环境没有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之间的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不完善,受我国的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同时多数信用卡不能全球联网,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作用,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对政府信息化服务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笔者认为,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政策导向,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政府应尽快颁布与完善相关的信息化法规和政策,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目标、相关技术标准与信息规范,不断增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使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积极投入资金,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目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网络传输速度慢,费用高,资源垄断和体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政府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不断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将政策、法律、金融、战略咨询等都纳入信息服务体系的范围之内,为现代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其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从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看,只有10%左右的企业效果较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合理、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尽快成立信息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建立以CIO(首席信息主管、信息副总裁、副总经理)为首的信息管理体制。另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建立一个组织严谨、操作规范、运行协调、能自我调节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一种运行机制,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致流于形式,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运行质量。

整合内部资源,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偏面的信息化规模投资,而忽视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中小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对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造,从生产、销售、服务、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观念及管理方法,使之与企业信息化发展相适应;增进信息交流,积极利用内部网络实行无纸质信息传输,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注意招聘高层次人才。另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详细的信息化发展策略,要坚持整体架构、分步实施原则,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其内容应包括对企业整体的信息需求规划、信息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组织功能规划、信息化投资顺序与实施规划等,以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

加快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企业能不能培养造就一支胜任信息化工作的人才队伍,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使用的效果和维护的可能性。大多数中小企业人才匮乏,尤其是信息技术人员更少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要加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对中小企业在职人员进行持续的信息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证。同时,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信息化专门人才,加快信息化人力资本积累,使信息技术更广泛地转化为生产力。

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中小企业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与利用程度、评价企业信息化效益的一项综合指标系统,对国家制定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以及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用于评价自身信息化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促进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其体系设计既要考虑其科学的理论基础,要兼顾中小企业本身人员少、规模小的特点,要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其设计的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的特点,其体系指标内容主要应包括:企业信息设备及软件系统装备率与利用率指标、信息化环境完善程度指标、信息化员工知识水平度指标、企业信息化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指标等。

参考文献:

第8篇

1.1应急物流合作伙伴选择必要性研究

王术峰[1]结合第五方物流的理论,提出了应急物流军地一体化的理论依据。王崇喜[2]基于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现状,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要确立军民融合、平战一体的建设思想。韩瑞珠[3]提出政府部门在调度应急物资时,常需要选择最优的外包供应商来承担运输和其他任务,并给出了一个外包商选择模型。张姣芳[4]借鉴美军的成功经验,提出应创新军民融合应急物流实践模式,认为建设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体系,既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的重要保证,也是适应未来后勤发展的必然要求。朱昌锋等[5]根据虚拟组织理论,分析了虚拟应急物流协同体系的运作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理论,对虚拟应急物流协同体系的耦合性进行了分析。以上研究表明应急物流合作伙伴评价对于提升应急物流运作能力非常重要。

1.2物流合作伙伴选择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曾明华等[6]确定了面向供应链协同的供应商评价指标,并利用IFCMGA算法对供应商协同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构建了面向供应链协同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冀巨海等[7]针对应急物流系统的五个体系,建立了粮食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将粮食应急物流绩效评价系统、评价指标以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利用初等关联函数得出了指标特征值和绩效等级的关联度。贺纯纯等[8]建立了应急物流外包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五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韩景倜等[9]针对现实的应急状况考虑,提出对于应急物流的评价从时间性、经济性、可靠性、柔性四项指标去考虑供应商的选择。综上所述,对应急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停留在传统的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伙伴评价指标研究。虽有部分文献针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应急能力的评价,缺乏对应急物流服务商全面评估的评价指标研究。

2指标体系构建应考虑的因素

建立应急物流伙伴选择指标体系,就是要把握指标本质,尽可能选择主要指标,又要避免评价的主观臆断及偏差。在坚持目的性原则、客观科学性原则、简明现实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可比性原则、通用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等几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评价指标需要满足信息准确性、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全面性、一致性、可控性与激励性、应变性等[10]。作为应急物流合作伙伴,不仅要行使作为企业的职责,保质保量完成物流任务,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对于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更应突显合作的稳定性与诚信意思,既要考虑到其自身应急救灾的能力,又要兼顾长期合作的意愿与可能性。除了考虑基本物流服务能力,还应注重其与政府之间协调和组织的能力,以及与其他合作伙伴相互融合的能力。具体而言在构建应急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2.1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和较高信誉度

应急物流提供商应具有足够的合作精神,与其他应急组织能坦诚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没有强烈的合作意愿,没有和政府及其他应急组织进行信息共享及相应网络技术的衔接,就不可能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另外,物流企业的信誉度如何也是构建指标体系要考虑因素。

2.2拥有符合应急救灾需求的核心能力

政府应急部门对战略合作伙伴的要求首先要看其服务能力。物流企业必须要在其服务上具备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可以表明其对政府应急部门所起的作用大小。也就是说,选择的应急物流服务供应商需要具有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能力,物流服务能力能达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预期的标准,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能够快速反映应急救援需求的变化。

2.3具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

应急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物流服务质量影响到应急救援服务质量。应急救援就是一个战场,在整个应急救助中,各个环节精密相扣,彼此间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救援的质量,物流服务质量的缺陷会直接影响到其他部门开展救援工作。因此构建评价指标时应体现物流服务质量。

2.4具有较强的物流活性

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时效性等特点,设计应急物流合作伙伴评价指标时应考虑到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反映物流企业及时满足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可由应急物资调度活性、物资运输及配送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构成。

3定性指标体系的设计

定性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物流企业一些难以量化的综合素质指标,对于政府应急部门的合作伙伴来说,企业信誉度、适应性、信息化程度及融合性程度是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3.1信誉度指标

信誉体现了对于物流伙伴的基本素质的评价,主要考察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行业的历史信誉,反映候选物流企业的运作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口碑,是一种对企业基本面的评估。物流企业的信誉度反映了物流企业同其客户企业之间以往的合作的愉快程度,是构建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因此企业信誉是评价物流企业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物流企业的信誉指标由业界美誉度、年业务量、合作的时间三个维度确定。

3.2适应性评价指标

适应性与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密切相关,它反映了物流企业进行自身调整适应应急救灾需要的能力,指物流企业动态地、灵活地、可重构地、集成地、快速地响应应急救援的需要,意味着能快速适应复杂的应急环境,善于把握各种变化能力。企业的适应性评价指标,可由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设备通用能力四个二级指标来构建。

3.3信息化程度评价指标

信息化建设是指物流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既是现代物流的重要趋势,更是应急物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拥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是现代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应从物流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物流运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要对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彻底检查物流企业本身信息化的现状,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另一方面,要考察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和程度是否与应急物流协作组织整体相协调,是否能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与政府应急部门共享资源和进行数据互通。其构成要素由应急救援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信息跟踪和实时反馈、决策信息化水平、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程度四个方面组成。

3.4融合性程度评价指标

对于物流伙伴而言,与政府应急部门的合作应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合作,是政府应急部门物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和融合十分重要。融合性主要评价政府应急部门与应急物流合作伙伴的协调能力、长期合作的前景等。企业之间相融性是合作能否长久、关系是否协调和能否实现双赢目标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对应急物流联盟稳定性和运作效率有重要的影响。融合性指标的主要构成要素有职员素质、基础管理水平、协作性、新增业务能力、发展潜力等五方面。

4定量指标体系设计

目前关于应急物流合作伙伴的定量评价指标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应急事件对物流企业的定量指标有不同的要求,本文主要是从规范的应急物流服务合作伙伴的评价来考虑,分类标准主要是依照政府应急部门对物流作业的具体要求,那些对政府应急部门的物流作业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的指标本文将不作考虑。

4.1作业效率指标

政府应急部门应急物流合作伙伴作业效率的高低,反映了政府应急部门对应急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考虑到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时效性、地域分布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对于起应急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作业效率指标的设计主要选取时间柔性、及时完成率、接单率及小订接单率四个指标。这几个指标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应急物流合作伙伴的时效性。

4.2作业质量指标

应急物流具有时间紧、业务量大、操作复杂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物流作业质量,应急物流运作质量,决定着应急物流作业系统能否正常运转。作业质量水平是对应急物流合作伙伴评价不可缺少的方面。应急物流作业质量的高低可以由投诉率、抱怨满意处理比率、物资安全送达率、物资损耗率、物资准确递送率以及准时到达率来进行评价。

4.3投入性指标

由于通过考虑物流合作伙伴的设备和技术,可以判断该企业是否具有可靠的设施保证和技术保证,而且人力资源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也很重要。因此,本文设计评价物流企业的成本指标主要从其物流技术、物流设施以及物流人员的素质来考察。具体指标可由物流设备拥有量、物流设施投资增长率、人均物流培训费用、人均物流培训时间组成。

5结语

第9篇

关键词AHP灰色系统理论期望值IT融合度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IT与企业业务呈现日益融合的趋势,IT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从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等业务运营链条的各个环节,正在逐渐成为企业业务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国际知名调研机构Forrest Research总裁George F.Colony说:“今后技术就是业务,业务就是技术。”清华大学陈国青教授把这个问题称为“信息融合”或“IT融合”,他认为“信息技术不光作为一个外部的支撑,而是完全和业务的功能、服务、产品完全融合在一起,而这种融合是一种渗透式的融合”。当前,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探讨的热点之一,第五届中国企业信息化用户大会的主题就是讨论信息融合问题,而09年的中美CIO峰会的主题又为“路径与策略:IT与业务的融合之道”。但从相关文献资料上来看,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仅仅进行了定性描述,所以本文将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对企业IT融合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企业信息化中,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其中心环节,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信息系统将在企业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大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调查资料上看,不同企业或部门对信息系统使用的要求、深度、广度各不相同,也就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期望目标各不相同。这往往与企业的类型、阶段性发展战略、当前的管理水平以及现有的人力资源和人力素质等有着各种关系。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同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并不一定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额成正比。有时,购买了价值上几百万元国外软件系统的企业的业务管理水平不一定就比购买了几十万元国产软件系统或进行自主开发的企业高很多。这是因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一套管理思想和流程,而信息系统工具内部包含的也是一套管理思想和流程,这就是企业IT融合度的问题。融合度简言之就是指几种不同事物的融合程度。本文融合度是用来表达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的融合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是企业用户对信息系统应用满意程度的现实与期望差的一个综合度量。

本文将从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现实状况和期望状况的调查出发,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融合程度进行综合计算和分析,提出了一个企业信息系统融合度计算的模型,并用实例数据初步验证其可行性。

二、企业IT融合度计算的理论基础

企业IT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系统的评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但随着人们对信息系统项目评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出现了不少评价方法和评估模型,如:综合评分、专家讨论、费用效益分析、层次分析AHP、数据包络分析、模糊聚类、模糊评判、灰色统计、灰色关联分析,以及从技术接受模型、期望证实模型等。本文引用了其中的AHP方法和灰色统计等相关理论的部分内容。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这个方法首先将复杂问题中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然后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排序结果分析,解决问题。

AHP方法最关键的就是构造相关因素的正互反矩阵,在构造这个判断矩阵时,用Saaty的1-9值法确定这个矩阵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比重,从而通过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最终确定相关因素的排序权重。

AHP法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因此,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优点。但其主观性比较强,也容易出现判断上的逻辑错误。许多客观事物和因素之间,相互关系比较复杂,人们在认识、分析和决策时,得不到全面和足够的信息,不容易形成明确的概念。所以本文在分析具体评价分值时,引入了灰色系统理论的相关知识。

(二)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GST),是由中国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在国际经济学会议上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是针对系统模型不明确,信息不完整条件下,进行有关系统的关联分析。

在控制论中,人们常用颜色的深浅来形容信息的明确程度,例如:用“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确,用“黑”表示信息未知,用“灰”表示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灰色系统理论是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它不是从系统内部特殊的规律出发去研究系统,而是通过对系统某一层次的观测资料加以数学处理,达到在更高层次上了解系统内部变化趋势、相互关系等机制。它的数学方法是非统计方法,在系统数据较少和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的情况下,更具有实用性。它在评价数据的处理中,利用白化权函数来进行评估处理,通过对专家的等级评价数据采取分段计算的方式来获得评估权值,根据评估权值来进行最后的结果运算,无须进行一些主观赋值。

具体运算步骤如下:

(1)根据白化权函数确定评估灰类,相关的白化权函数有下述三种:

①上端级,灰数为,白化函数如下

②中间级,灰数为,白化函数如下

③下端级,灰数为,白化函数如下:

(2)计算灰色统计数

由确定的白化函数求出d1i属于第t类评价评价灰类的评价系数xtij,及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类评价系数xij,其中:

,(1)

(3)计算灰色评估权值及模糊权矩阵合p专家对第i个评价因素的第j个评价标准的灰色权值为:

rij=xtij/xij (2)

由rij构成多因素模糊权矩阵R=(rij)n×m(3)

灰色评估的优点就是在专家在进行相关评估时,无须对专家个体赋权值,只需专家组根据评价指标对的实际效果进行较模糊的判断,如“好、中、差”等。

(三)期望证实理论

期望证实理论也称期望差异理论(Expectation Disconfirmation Theory,EDT)。最初出现在消费者行为学的文献中,是Oliver提出用于研究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后的满意、后续的意向以及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期望证实理论认为,消费者再次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意向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满意,满意是由消费者的期望与使用后的绩效认知共同作用通过正向或负向的证实形成。

2001年,Bhattacherjee发表在《MIS Quarterly》的论文中首次把期望证实理论引入到信息系统领域的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中,提出了信息采纳后模型,并以网络银行用户为调查样本,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了模型。

从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上来说,信息系统的成功最终取决于用户的持续使用,而不只是最初的接受。没有长期有效地使用,最初接受的信息系统也不可能给企业用户带来所期望的管理价值。

如果信息系统用户的期望得到了证实那么他对信息系统的现实评价和期望评价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达到了融合。所以,本文将在调查表中引入一个期望值的概念,即让系统用户直接对当前的信息系统的评价给出一个现实评价和一个期望评价,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差异分析,采用自底而上的分析方法,最终给出企业IT融合程度的分值。

三、企业IT融合度分析指标体系

在对IT项目的系统应用进行评价时,首先应确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相关的文献资料来看,对于信息系统的评价或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IT经济效益的评价和预测。第二,对信息系统本身的质量的评价;第三,对信息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而从相关主体上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涉及投资者、经营者、管理人员、员工、顾客、相关企业和部门等。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信息系统评价目标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模式多采用购买成熟的商品软件,由软件提供商或咨询公司进行信息系统实施应用的形式,所以虽然从各个角度进行评价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从提高应用效果的要求来看,站在应用者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很恰当的。

信息技术英国学者Irani等在评价信息系统过程中,描述了人和组织对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影响。Shravan Sogani认为一个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成功与否取决于用户对IT接收程度的高低。而Meyerson则认为在信息系统的评价中应该重视人的因素。按照他的观点,信息系统的价值在于使用者的主观满意度,取决于参与者的价值偏好。评价是具有强烈社会特征的工作,在具体的评价工作中常常带有人为的导向性,并且方法的科学性也常常要服从于导向性,因此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是不现实的,这样的后果往往是评价的结果与最初的评价意图相违背。所以本文将针对系统用户来综合考虑每个指标的设定。另外,由于在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指标,本文又综合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依照AHP的构建方法,并在遵循系统性、可测性、层次性以及定性和定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评价指标。此套评价指标分为5大类和20小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四、企业IT融合度计算模型

本文综合运用AHP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双评价值(现实值和期望值)的衡量条件集,建立二元模糊评价矩阵。首先利用AHP方法确定每一层的权重集,然后使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评估样本进行计算,最后综合现实值和期望值给出企业信息系统的融合值。具体内容如下:

(一)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A={B1,B2,B3,B4,B5}={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物料管理,生产管理,研发管理},其中:

B1={C11,C12,C13,C14},B2={C21,C22,C23,C24},

B3={C31,C32,C33,C34},B4={C41,C42,C43,C44},

B5={C51,C52,C53,C54},具体内容见表1。

每个评价元Cij,对应的评价值集合为Vij=(Rij,Eij),Rij为现实值,Eij为期望值。

假设有m个专家参与评估,对Bi评判结果可以写成矩阵:

(二)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按照AHP的方法,需要自顶向下逐步确定各层的权向量。

假定A层次中元素Ak与下一层元素B1,B2,...,Bn有联系,则构造的正互反矩阵为

B=(bij)n×n,满足 ①bij>0 ,

②bij>1/bij(i,j=1,2,...,n)

其中bij表示对于Ak而言,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通常bij取1,2,...,9及它们的倒数,其含义为:

1 表示Bi与Bj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

3 表示Bi比Bj稍重要

5 表示Bi比Bj明显重要

7 表示Bi比Bj强烈重要

9 表示Bi比Bi极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这些数据的倒数有同样类似的含义。

根据这种判断矩阵可以计算出指标集合的权重向量:

,

集合Bi上的模糊加权子集:

WBi=(Wci1,Wci2,Wci3,Wci4),

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设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为,计算指标值,一般认为CI

最后对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校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公式为:CR = ,其中Rj为随机一致性参数,

本文Rj=1.21。总排序一致性也要满足CR

(三)根据评判数据,运用灰色理论计算权矩阵

(1)计算评价矩阵的灰色评价权重矩阵

根据调查需要,我们设定了5个评价灰类:“优、良、中、差、劣”,按照灰色系统理论其对应的白化权函数为:

对应灰数, 对应灰数,对应灰数,对应灰数 , 对应灰数 。(4)

利用上述白化函数把评估矩阵B1-B5(4×m的矩阵)计算转化得到对应的灰色评价权重矩阵RB1-RB5(4×5的矩阵)。

(2) 计算准则层B和目标层A的总灰色权向量

对指标层B,其总灰类评价权向量为:

(5)

所以,指标层B的总灰类权向量矩阵为:

=

则目标层A的总灰类评价权向量为:

=

(6)

(四)融合度计算

按照灰色水平赋值,我们取S=(95,75,55,35,20),对应“优、良、中、差、劣”五个评价等级。

对准则层B,灰色评价分值为

(7)

融合度, (8)

对目标层A,灰色评价分值为:

(9) 融合度, (10)

五、案例分析

许继集团是河南省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信息化的累积投入已达7800万元,目前美国Infor公司的Infor ERP、美国UGS公司的Teamcentor PLM、金蝶公司的K/3等大型软件系统已使用多年。我们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取得了信息系统使用状况的评估数据。本为将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融合度计算模型验证。

(一)确定各因素层的指标权重

我们需要对表1中的准则层和指标层计算组合权重。

(1)准则层B的指标标度(见表2)

(2)指标层C的指标标度(见表3-7)

对应的特征向量WB1=(0.0672,0.2998,0.4431,0.1899)

对应的特征向量WB2=(0.4800,0.1600,0.1200,0.2400)

对应的特征向量WB3=(0.1176,0.4706,0.3529,0.0589)

对应的特征向量WB4=(0.1023,0.4336,0.3617,0.1024)

对应的特征向量WB5=(0.2069,0.6207,0.1034,0.0690)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CR≈0.07

(二)根据评判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权矩阵

(1)构造样本矩阵,计算灰色评价权重矩阵

收集到相关指标评估表,经整理后可以得到指标层的评估分值矩阵B1-B5,如下所示:

利用白化函数(4),结合公式(1)(2)(3)对上述5个评价矩阵进行计算,可以得到他们对应的灰色评价权重矩阵RB1-RB5。然后利用公式(5)就可以得到指标层B1的总灰类评价权向量:

再使用公式(6),可以得到目标层A的总灰类评价权向量:

=

(2)灰色评估分值和融合度计算

根据公式(7)-(10),很容易计算出目标层和准则层的灰色评估分值和指标融合度,结果如表8所示。

(三)融合度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来看,许继集团的信息系统现实综合评价为=69.1分,处于“良”偏下,这个结果与企业信息化研究专家对许继信息化调查后做出的综合评价是基本一致的。但总体融合度FA处于“优”偏下,说明许继集团信息系统的用户对系统应用总体上还是满意的。从二级指标来看,信息系统在研发和物料管理方面融合度还是比较高的,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融合度明显偏低,即现实与期望的差距是比较大的,需要查找问题,加强管理。

六、结束语

本文的基于AHP和灰色系统理论的企业IT融合度计算模型计算量较大但易于软件实现。它除了具有两种评判的优点外,还创新性的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度的思想,能更客观的评价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现状和查找问题。但从研究深度来看,本文IT融合度计算模型的指标体系及融合值的界定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秦敏,徐升华.基于过程的信息系统采纳行为模型及实证研究.情报学报.2008.

[2]米旭明.企业信息系统可拓评价方法研究.系统仿真技术.2007.

[3]黄科舫,王章红.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企业信息化AHP综合评价研究.情报科学.2008.

[4]龚国平,黄新建.层次分析法在企业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企业经济.2006.

[5]张玲玲,佟仁城.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中国管理科学.2004.

[6]Zahir Irani.Information systems evaluation: navigating through the problem domain.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2.40:11-24.

[7]Shravan Sogani, Rukmini Muduganti, Henry Hexmoor.Introducing Agent Bas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A Case Study in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2005 Conference onOptical Network Design and Modelling:Towards the broadband-for-all era.ONDM 2005.Febrary 07.2005-Febrary 09.2005.

第10篇

【关键字】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1. 前言

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坚持自主创新、推广创新、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创新经验。但是房地产企业管理在制度建设、融资渠道等方面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制约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全方面分析和剖析,企业信息管理发展的关键性存在问题,明确价值目标,进行科学的价值选择,提出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新思路,以创意化促进企业管理新发展。信息化就需要进行人力、物力的投资,由于企业总体趋势较为落后,1由于企业规模、技术和外部环境等原因,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所以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所以房地产企业管着们对搞好企业信息建设表现出了种种。

2 目前房地产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市场考察

目前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从市场中来,到市场总去。一个优秀的企业始终是以市场为中心,去市场这个大环境谋求发展。房地产企业开发营销策划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市场考察进行分析,科学的考察市场是未来发展和当前形式前景,但是目前我国许多房地产企业在在开展市场考察的时候,深入考察力度不够,只注意表面材料数据 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只有把握好企业发展的方向,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2.2 目标市场的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消费者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人们在生活收入、文化水平、消费观点上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因此每个消费者在对房地产产品上的都有较大的差异性。房地产企业创新是为了达到项目预期的效果而采取的一种创新性、方向性和决策性活动,对于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而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忽略了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差异的特殊性,进而导致整体房地产结构的不平衡,难以解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问题。还要真正的理解信息为管理服务、为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真正认识管理靠科学的工作方法,不让部分人投机取巧损害房地产企业的利益,这才是信息化的重点。

2.3 企划创意不合理

建立质量体系,完善市场秩序和交易规则,提高房地产经济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培育企业管理资料市场,加强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市场的管理。加快了企业综合开发步伐,加2强房地产经济结构的发展,合理选择主导企业和主导管理,才能保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顺利实现,这也是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真正目的,从经济发展变化来看,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基础在房地产企业相当薄弱,在心里抵触市场经济的行为方式。为了适应烟草企业信息化市场,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3. 提高房地产市场营销策划水平的策略

3.1 高度重视市场考察,增强市场预测科学性

市场考察对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市场考察与经济企业信息化成果的推广转化,吸取国外企业信息化成果推广转化的有益经验, 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的研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成果推广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高素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围绕增加企业管理,积极探索房地产商场经济信息结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不可能简单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尤其在企业体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增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力度,以信息化为导向必须瞄准国内和国际两上市场的需求,加强有特色房地产行业开发力度。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为房地产行业走向市场铺路搭桥。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不管在国民经济中还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都属于弱势,因此加强具有房地产企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只有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搞信息化流

3.2 明确目标市场 通。

房地产市场营销需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去,将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聚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加强外部组织结构的完善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正处于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强提高房地产企业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积极的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从组力度,不断的改善和加强自己竞争力。在经济细胞的互补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优化房地产企业的需求生存需求结构与发展结构,从而使型房地产企业能够更健康快速的发展。

3.3 企划设计科学化与艺术化相结合

房地产企划创意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客户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本企业的房地产产品,并购买产品。加强建设文化,房地产企业提供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我国竞争与和合作的加剧,使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房地产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3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组织结构,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及时把握迈向经济社会时展的新趋势,而实现管理现代化,既要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进行深刻的变革,还要学习现代化管理的新概念、新方式,创造出具有房地产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开拓发展市场,才能生存和发展。

4. 结尾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应用,并对其作出深层次、多角度地科学分析。房地产企业要正视房地产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的自身情况出发,制定符合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湘红.浅析房地产价格营销策略[J].广西城镇建设,2009(11). 69-78

第11篇

关键词: G2B电子政务 服务型电子政务 天津滨海新区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对政府行政效能、流程再造、决策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各国政府重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在历经长期实践探索之后,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电子政务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以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其服务理念从“以政府为中心”逐渐向“以企业与公民为中心”转变,服务型政府与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逐渐成为各界共识。对于地区发展而言,招商引资,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责任。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已成为中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步骤,滨海新区政府服务效能关系到该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天津滨海新区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尤其是针对企业服务的G2B电子政务建设就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

二、服务型G2B电子政务的内涵

⒈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基本目标是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提供高效管理与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服务型电子政务”。作为电子政务未来发展模式,其实现条件与内涵主要体现在:其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高度重视政务整合;其二,从政府基本职能看,公共管理职能也非常重要;其三,在选择业务应用系统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套业务同时进行[1]。这是从服务立足点、管理职能及系统选择角度对服务型电子政务做出的解释。那么,从价值角度来认识“服务型电子政务”,又会赋予其更多内涵。

⑴“服务型”等于价值创造

这里所指价值创造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实现。其过程包括:①顾客导向观,即;“以顾客需求”为设计理念,“服务性突出”,降低投资盲目性及风险率,最大限度实现客户利益;②成本效益观,即:“以投资回报”为执行目的,“实用性突出”,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两种价值取向相辅相成,嵌于“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之中。

⑵“服务型”提升政府公信力

最初美国提出“电子政务策略”,目标之一是通过提高行政效率来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心。“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国家质量研究中心负责的‘全美顾客满意指数’统计,尤其是时空效应、信息价值及便捷性方面的满意率,越来越多的民众对政府信心不断增加。”[2]所以,建立“服务型电子政务”,政府必须关注公众服务。伴随近年来我国企业数量上升和服务群体扩大,为他们服务的电子政务的作用就更显突出,发展“服务型G2B电子政务”更具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⒉服务型G2B电子政务的意义

G2B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3]。服务型G2B电子政务是强调服务理念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功能体现为:信息与服务传递,企业获得更多更直接的政府信息,缩短办事时间及审批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收益总量;促进企业信息化,企业以知识管理为依托,调整管理及优化决策,发挥信息化倍增和催化作用[4]与国际信息化接轨,促使政府按国际惯例行事,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权与响应力。服务型G2B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电子政务整体规模也产生深远影响:它带来新的行政理念,使政府意识到公务信息的流通过程不再被动受众,而有主动参与者;它使参与者从狭隘被动者角色中解放出来,并影响到政府决策[5]它引导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经济社会信息化必不可缺的过程与环节。

就目前来讲,我国部分地区G2B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电子政务为企业提供了良好服务,其信息公开与在线服务都达到较高水平,这也与新区内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有一定关系;深圳市G2B电子政务服务已渐趋成熟,其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行政服务大厅网站、海关及许多厅局网站都为企业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还有许多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都设有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如南京市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目前,除泰达开发区之外,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保税区G2B电子政务建设也比较完善,但就滨海新区整体而言,G2B电子政务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还需进一步予以提高和完善。

三、天津滨海新区G2B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的信息化战略。电子政务是信息化条件下政府行政发展的必然范式[4]。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代表天津经济最快增长点,信息化建设规模呈现扩大趋势,企业规模增长迅速,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日趋增强。其中,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协调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G2B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来自以下两方面的动力。

⒈政府推动

⑴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即政府发挥引导与服务功能,减轻信息化发展的阻碍,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天津市政府制定的《滨海新区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推进新区政府与企业信息化[6]。同时,信息产业部和天津市将支持滨海新区推进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建设;支持建设信息产业创新园,完善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大公司和拥有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7]。这些都成为G2B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⑵信息化项目的拉动

信息化项目建设是G2B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拉动力量,也是政府实现统一、规范的宏观控制的起点。自2000年开始建设天津信息港,一批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可向企业提供国际一流水平的IT外包技术服务[8]。天津保税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口岸贸易的物流速度,由此将产生经济效益5亿多元[9]。

⒉企业信息化的带动

从统计数字来看,目前滨海新区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正在提高,如IBM的合资公司蓝泰科技在天津开发区170多家中小企业中成功以推行“易管通”在线应用管理系统[10]。2006年,天津开发区企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向全国推广[11]。2007年天津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正式开通,覆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等各个领域的服务[12]。

总体来看,天津滨海新区电子政务G2B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开发区电子政务迅速发展,政府网站和各专业网站在招商引资、政务公开、区域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天津开发区政府门户网、企业在线、投资网、人才热线等政府服务网站全年累计访问量达1515万人次,国际手机采购网、贸促网等电子商务网站全年点击量524万人次[11]。但从总体看来服务与管理功能仍存有不足,需要进一步予以重视与完善。

四、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型G2B电子政务建设对策分析

服务型电子政务受到国际组织与咨询机构的重视。爱森哲咨询公司用服务成熟度与传递成熟度对世界各国电子政府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从一个侧面反映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内涵。其中服务成熟度包括上网项目(测评服务成熟度宽度)及提供服务的完成水平(测评服务成熟度深度)两部分;包括公布信息、互动沟通和网上办理三个层次[13]。虽然制约服务型G2B电子政务建设的因素来自政治、经济、法治等诸多方面,但这套研究标准比较客观地对政府管理与服务进行分析,以此改善与发展服务。因此结合爱森哲评价标准,分析未来滨海新区G2B电子政务建设,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⒈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G2B功能建设

滨海新区政府应建立网站满意度评价监督机制,包括用户评价与自评价两方面,旨在形成自竞争和它竞争意识,完善向企业提供服务功能,以满足企业需要。第一,拓展服务深度,提高执行水平,增强反馈。第二,提高服务层次,突破“公布信息”,提供“易于操作,便于提交”窗口,增加个性化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向成熟电子政务阶段发展。在此,“加拿大企业入口5”体现着高度集成的服务效能。第三,加强网站运营管理与动态信息管理,维护信息安全。在此,澳大利亚国家工商部门一致性工商登证管理资料库及应用系统[14]承担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责任与使命。

⒉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随着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新区政府各部门在主观上要接纳“信息公开与共享”,由“信息拥有者”向“服务领航者”理念靠近。爱森哲传递成熟度认为:公民可接触的网上服务过少,则被视为传递成熟度很低。所以政府作为社会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在G2B电子政务方面更应当按法律规定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向企业公开信息,包括法律法规、政府采购、重大工程及项目招标公示、税收优惠等,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信息环境。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信息公平,而且是实现政府责任的过程,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⒊加强协同办公环境

新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规范的制定,充分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政府的G2B服务协同办公能力,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完成对企业和公民的信息完整接入,实现全程电子政务环境。爱森哲认为:政府之间合署办公程度很低则意味着传递成熟度很低。英国政府“知识管理”思想所提倡的就是所有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同一个交互系统上协同工作、知识共享[14]。这种模式下的经济与时间效应是非凡的,企业在同时间的赛跑中不会是输家,会带动整体地区核心竞争力的良性提升。

⒋促进企业对电子政务的利用

滨海新区G2B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推广,需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及其对电子政务的充分利用。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先例,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给予更多政策倾斜。例如,英国政府曾经开设专门网站,规定中小企业于2000年4月1日至2003年3月31日,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免交商品增值税,用电子方式纳税可享税收减免;法国甚至消除一切不利中小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支持的规定来优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14]。滨海新区政府应立足于本地区实际,拓宽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参与意识,提高电子政务利用率。

五、结论

服务型电子政务是服务型政府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的挑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G2B电子政务建设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滨海新区政府应牢固树立服务型电子政务理念,加强G2B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与发展空间,从而切实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汪玉凯.“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与中国服务模式转型[EB/OL].(2005-9-5)[2007-10-27].

吴爱明,王淑清.国外电子政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48-149

周晓英,王英玮.政务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9-50

张顺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加速安徽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EB/OL].[2007-10-27].

吴爱明,王淑清.国外电子政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73-74;142,201;164,273

顾平安.国外电子政务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2006-10-17)[2007-10-30].

省略/gov/online/2006-10-17/8627.shtml

作者简介:

张庆莉,女,汉族,1976年生,辽宁人,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电子政务。

第12篇

论文摘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信乌化发展水平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也有极个别学者认为中国信息化已达到信.乌化发展的中级阶段。笔者认为,从全国来看,中国信.忽化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从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大城市来看,其信.乌化水平已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的交叉地段;从西部地区和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看,信息化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据此本文将中国信息化水平定义在初级阶段的水平线上,并从四个方面时其作了兵体的分析判断。

一、近20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概况

中国信息水平测算的研究与实测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6年3月至6月,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对1982年中国信息化进行了厕算。从此,中国信息化测算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近20年来的文献看,中国学者对信息化的测算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沿用波拉特法进行测算;二类是运用日本信息化指数法;三类是运用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四是运用国际数据公司法;五是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六是运用联合国IPU法.在以上方法中,运用最多的是波拉特法和日本指数模型。根据有关文献统计分析,1986年至2001年,以个人名义具体测算的次数大约为50次,以单位名义具体测算的次数大约为20^-30次。就方法看,除以上方法外,近几年来又有学者创立了不少新的测算方法,如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等。就范围看,有测算全国的,有测算全省的,也有测算一个城市的(如苏州市),还有测算某一非行政区域的(如京津地区、珠江三角洲).就重视程度而言,北京、上海、广州等明显重于其他地区,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明显高于广大农村地区。

二、中国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信息化理论,要测算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或发展水平,除了选择一定测算方法外,还必须参照或建立一套既定的(或标准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判断.这既是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一般规律,也是研究探讨信息化水平的必要的前提。

信息化指标及其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是近年来中国信息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技促进发展中心的《中国信息经济初步分析研究报告》,到2001年国家统计信息中心的《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都十分重视并花不少篇幅去研讨信息化指标体系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卢太宏的《信息宏观测度的研究》、靖继鹏的《信息产业测度新方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陈禹的《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贺坚的《中国信息化能力研究报告》、杨培芳的《我国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杨学山的《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初步研究》、钟义信的《信化水平测度的新方法》、梁宾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数体系》及郑建明的《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案例及方法分析》等闭。这些研究成果对构建国家信息化指标,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何构建中国信息化指标体系?这是推进信息化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和有关学者的研究,笔者以为:构建中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符合“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信息化发展方针,还要与国家信息化体系6个要素相一致,同时也要兼顾能与国际信息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相衔接。具体原则体现为:一是符合并遵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二十四字方针;二是符合国情并适合国际间的比较;三是指标体系要讲求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四是指标体系要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规范性。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具体设置,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基础详细的统计指标体系,使之成为了解信息化情况的基础数据库;二是建立综合、概括性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与分析。

从现有国家部委及部分科研院所对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设置看,其研究成果的一个共同的重大不足是:设置指标太细、太多;有些指标显然不具有普遍性,拔高了信息化的平均水平。如有的将信息化指标体系设置为6大类,25个指标,有的将信息化指标体系设置为4大类30项指标,还有的甚至设置得更多等。这些研究就理论上讲是必要的、有益的,但以中国实际情况看,则不一定适合。国际经验表明: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化指标体系,有助于把准信息化水平的真实状况,对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方针政策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笔者以为,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不平衡性,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置宜粗不宜细,突出适用性、可操作性、可比较性,建议设置为5大类20项指标为宜:

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人均带宽拥有量、人均电话通话次数、长途光缆长度、微波占有信道数、卫星站点、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每千人有线电视台数、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电子商务交易额、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信息指数等。这一指标体系,应该说是当前衡量和评价中国信息水平比较可行的参照系。

三、对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基本判断

对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与测算是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定量分析,能够从数量上揭示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国家信息化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调整,也有助于中国信息化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也有极个别学者认为中国信息化已达到信息化发展的中级阶段。笔者认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总体判断为:从全国来看,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从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大城市来看,其信息化水平已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的交叉地段;从西部地区和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看,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中国信息化水平定义在初级阶段的水平线上。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的分析判断。

(1)根据信息化经济阶段理论进行判断

根据信息化发展水平,可以将信息经济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传统信息化经济阶段、次准信息化经济阶段、准信息化经济阶段、现代信息化经济阶段。在四个阶段中,各阶段具有其独自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决定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及特点见表1。

杨培芳等人根据主成分一费雷双边比较法及扩展信息化指数法,具体测算了中国与美国传统与现代信息指标总权数,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的现代信息指标所占比重要高出传统信息经济指标比重25个百分点,中国与美国相比,总体上中国仍处于次准信息化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而美国已处于准信息化经济阶段或开始进入现代信息经济阶段。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信息化水平处于次准信息化阶段,用通俗发展阶段理论来讲,就是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2)根据波拉特法进行判断

波拉特法(又称GDP比重法或就业结构分析法)是国内常用的方法之一。据粗略统计,国内运用此法案例大约有10-20个。其优点在于:科学性较高、国际影响和国际通用性较强,测定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所以,很多机构和不少学者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测算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归纳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测算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谢康等人的测算结果川x1993年,谢康、程岩对中国及部分省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82年,中国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产值占GNP的比重为15. 000,与1972年新西兰和1975年马来西亚的水平相当,比196。年的日本和1963年的英国分别要低14. 5. 14. 8个百分点,比1958年的美国则要低27. 7个百分点;1982年中国信息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8. 8,比1958年美国、1960年日本、1975年法国、1971年英国要分别低33. 2, 12. 2.23. 3.28. 2个百分点。这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还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与初级阶段还有一段距离。

另一种是杨学山等人的测算结果。杨学山等人在研究波拉特法过程中,将各国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占CiNP比重进行概括,得出了表3所示的一般规律:80年代初,中国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占GNP比重为15%,属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水平;90年代初,中国信息部门占GNP比重上升为25,只相当于80年代初新兴工业化国家起步时的水平,仍属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种是官方的测算结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等单位的数字表明,近10年来,中国信息产业年产值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近5年来则保持在30%以上.2000年,电信产业总量达到4725亿元,年均增长3300;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急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30;电子产品出口创汇551亿元,年均增长率3000;电子产品销售收入6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到2001年6月,全国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0/u,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在10绒以上。笔者认为,考虑统计口径的差异,中国信息部门占GNP的比重应在30%左右。以此比重判断,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很低的,只相当于新兴工业化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属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3)根据信息化指数法进行判断

信息化指数法是国内近年来常用的又一重要方法之一,而且可以说这一方法应用得最多。据粗略估计,国内运用此法的案例至少在20^-30个之间。其优点在于:算法比较简单;统计资料易于获得;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在众多研究测算结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卢泰宏等人测算的结果1992年卢泰宏等人根据日本信息化指数法,测算出1985年中国的信息化指数为37. 9.比1965年的EI、美、英、德、法要分别低62. 1, 204. 1,79. 1.66. 1,72. 1。这一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信息化水平远没达到发达国家五十年代的水平,处于五十年以前的水平(见表4)。

300

另一种是马费成等人的测算结果1995年,马费成等人根据信息化指数法,对1990年中国信息化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为61. 7,比1965年的日、美、德、法要分别低38. 3 ,180. 3.55. 3,42. 3,48. 3a 1996年,钟义信等人对1995年中国信息化指数进行了侧算,结果为554. 84,这一数字比1994年美国的信息化指数要低5704,但差不多达到了美国1972年前后的水平。与1998年李晓东对1995年中国信息化指数进行测算,结果为554,与钟义信的测算结果比较接近(见表4和5)a(这两种不同数据是由于依据及数据不同造成的两个结果,但也可以进行比较.)

第三种是张守一等人的测算结果。1991年张守一和葛伟民、1999年韩建新等人根据信息化指数法,对2000年中国信息化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为145. 33,比1965年的美国、1973年的日本、英国、德国、法国,要分别低9776,64,66,65,这表明,200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也只相当美国50年代末期,日、英、法、德60年中后期的水平。另外,1998年李晓东等人根据信息化指数预测2000年中国信息化指数为533. 2,按照这一结果,中国信息化水平可以达到美国1972年前后的水平,英、法、德等其他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这两利测算比较的依据虽有不同,但通过比较则可以推出一致的结论:200。年中国信息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水平(见表5和表6)

资料来源;1.马费成.信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86;2.韩建新.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219;3.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8. 186 ; 4.葛伟民.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01一304.

(4)根据信息化能力进行判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写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信息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