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8: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历史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渠道,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它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地创新教育,改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方法,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跃。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渴望得到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扩展思维能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老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有力条件之一,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包容和理解,学生才敢于提出和回答问题,求知欲和思维才可以得到很好的释放。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会轻松很多,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和谐的课堂环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老师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吸取对方的优点,从而能够更加激励学生上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精心的课前准备,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历史老师使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大胆化和趣味化,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入课堂中。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联想,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一课中,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日常积累,通过阅读,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让学生探讨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关于题材的影片,比如,《铁血战狼》《大秧歌》等题材的电视剧,选取经典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反思战争,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努力,今后为国家作出贡献。老师将影片结合课文知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能更加容易,从而牢记历史,尊重历史,养成崇尚和平的思想观念。
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是高中各学科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阅读历史课本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首要途径,因此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中,通过老师讲解和分析找出答案。在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清晰。
比如,在讲解“思想”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总结革命探索的背景思想有哪些?然后分析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人的智慧还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分析为思想体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在逐步掌握了课文的基础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进一步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指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阅读和了解课文知识,归纳课文的知识点,只有深刻明白课文知识,总结起来才更容易,头脑中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使学生从复杂的“学会”变为简单的“会学”,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更加轻松,学习历史也变得更加简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创新教学,教师要不断探究和摸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好历史,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一直是高中生不可懈怠的学科之一,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如何将互动式学习方法引进高中历史学科中,需要教师有什么具体的准备,而学生需要做到哪些,下文就以笔者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关于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
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逐一指导既费时又费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大组进行互助学习,即同学之间互动学习,在课堂自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历史知识增加一节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旁观察引导,引导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研究和讨论,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当遇到解决不了的历史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这种方式使高中生在学习历史时更加积极主动。
二、教师的课堂交流和准备
教师的准备工作是一节成功历史课的关键因素,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总体素质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教师首先需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脉络,找出简单的内容,难懂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高中生的压力很重,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是很难学习的课程,而是像故事书一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时间概念,所以只要学生理解了知识架构,便不会感觉很难。比如,讲到秦朝的时候,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查询有关秦朝的人物和事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自己对秦朝的理解自行言论,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可以做记录,然后结合学生的理解,和学生交流,对于某位皇帝的成就和朝代灭亡的原因,教师要用通俗的语言向同学进行讲解,就像讲故事一样。在课堂上,教师也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教师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然后,安排小组组长进行总结和归纳,说出本组这节历史内容需掌握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最后,教师通过各小组的汇报,总结归纳,这样既能节省课堂讲解时间,又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课后交流与总结
互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得出学习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的课下总结和归纳也很重要,通过课上的学习和互动,教师找出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以及对知识学习的心态,面对一些很聪明,但不是很努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下对其进行鼓励和疏导,对学习认真努力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指明学习目标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讲究策略方法。教师要运用良好的互动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开发,教师要用心引导,用心去教,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方式和方法的不足,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知识,多读史书,多关注社会时事,了解古今中外的变化过程,最主要的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分享、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以及和教师交流,学习教师的思维方式,最终养成高尚的历史素养和学习历史的情操。
作者:唐朴贵 单位:贵州省盘县第十二中学
【关键词】初中 高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素养,历史的学习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具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中的历史知识相互贯穿,要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就要突破僵化的教学模式,激活高中历史课堂,使历史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加强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活化历史知识,碰撞思维火花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习惯和特点的分析合理分组,可以组织学生推选出各组组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组之前,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充分了解小组长的义务和责任。分组后,教师可以借助“任务驱动法”或“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实现团体共赢,使每个学生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以说,小组合作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的途径,高中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学习压力,教师要使高中历史课堂焕发生机。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在展现自我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可以意识到共赢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自信,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学习的效能,教师还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可以将小组成绩计入期末成绩,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小组成员通过竞争取长补短,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实现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构建者,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进一步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结构。
2.进行有效提问,讲究评价艺术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和艺术的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发散思维,激活历史课堂。教师要注意提问的策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倡导学生自主提问,加强提问的针对性,注意问题的贯穿性,并讲究提问技巧,选准提问时机。另外,教师要不断改善课堂评价体系。课堂评价是学生比较重视的,在评价的同时加以鼓励也是必要的,教师点评时应以思考者的角度加入自己的见解,引发思想碰撞达到评价目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回顾、总结学习中的优点以及不足,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通过平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的积极性、观点的清晰度等几个方面作为课堂评价的衡量标准,教师要以专业的态度评价课堂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并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研究,逐渐完善课堂评价,使其达到应有的最大效能。
3.阅读历史资料,完善查阅工具
高中历史知识点繁多且相互交叉,通过历史资料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联系教材,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历史资料不仅包括教材,还包括各类历史读物和历史资料,阅读高中历史教材以外的相关历史读物,将阅读的历史资料和相关史实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形象理解历史教材。通过对阅读史料的归纳分析,学生可以建构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学的阵地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为了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周边的阅读资源,例如,图书馆、网络资源等,通过史料阅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不断积累阅读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历史水平,激活历史知识。此外,完善查阅工具,实现学习多样化也是激活历史知识,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4.设计作业练习,开发教材资源
设计作业练习就是为了巩固所学内容,但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遵循“有趣”“有效”的设计原则,使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建构自己的历史框架,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作业内容的设计要精简提炼,本身高中生的学习量就很大,因此,教师需要适当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并提升作业的质量,充分考虑到其他学科的作业量并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作业设计,通过对历史学纲的研究,精心设计作业内容,使作业发挥“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历史作业的可行性,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的探究性。对于教材的选取需要把高质量、全方面、有趣性等作为选取标准,将课程打造为辅助历史课性质的课上阅读和修养过程。经典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是不断累积和更替的知识产物,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该以基础教材的丰富度和多向发展作为重点要求。
活化历史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是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探索,激活历史课堂,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明月.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J].学周刊(A),2012(04).
高中历史教育信息技术有效性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有较强知识性的课程,其所包含的知识量极大;再加上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而学生在学习该门学科时,则是死记硬背。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继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手段进行优化、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而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就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采取教育信息技术,对提升其教学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笔者对“教育信息技术怎样促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这一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课堂导入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与部分,若教师导入设计的精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将导入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就是在新课导入时,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和历史相关的图片、视音频等,且教师从旁讲解,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讲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一专题的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播放视频资料《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以便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在“大萧条”时期人们的生活现状,进而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感悟。又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教师可收集一些古代的字画、图片以及相关历史剧等播放给学生看,以通过直观的体验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高中历史同样是如此。而要想最大限度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那么突破其中的重点、难点是十分关键且不可忽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仅仅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常难以突破其重难点,而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则能够办到。这主要是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结合在一起,以有效唤起学生的视觉感官,视听并用,继而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对历史有更为直观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学习“”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前制作一个flash课件,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其中可让学生随意点击当中的按钮,之后战船就会按照最初设计的路线航行,并且,当其行进到重要战场时,战船就会发出闪光,且放出爆炸声。通过这种动态化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全面地了解的全过程,继而掌握该课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扩展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而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而假使教师想适量地补充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困难的。伴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变,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且在其中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以此来对教材中的内容与观点加以证明,亦或者是要求学生对所补充的内容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即《》,以此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那个时期的中国外交情况,并且要求学生认真欣赏影片,且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加以归纳总结;之后,历史教师再联系教材中的内容予以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为容易地掌握历史知识,且提升其学习水平。
四、转变师生课堂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的考试内容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面对这种情况,若依旧采取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是无法应对现今教育发展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与时俱进,对历史教学模式与手段进行有效的创新。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育信息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在课堂上可向学生展示更多、更丰富的材料,且提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与学习。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可以对各个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归纳、整理,之后再向全体同学展示,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判断,最终师生共同分析,且得出最理想的答案。在讲解完一个章节之后,教师可以对该章节内的题目进行归纳与总结,尤其是其中具有代表性、比较性的题型,且向学生提问,以此来对其比较能力、归纳能力等进行培养。例如,在学习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之后通过多媒体技术,用表格的形式将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具体内容、特点以及所带来的影响等展现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全面的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形式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还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良好转变,进而实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今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最大限度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极为有必要的。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要教师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模式,同时还必须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与改进,以此来有效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信息技术就是一种不错的手段,通过该技术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同时还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探究精神。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教育信息技术,对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J].课堂内外,2014,(09):60-61.
[2]马永霞,王文娟.让信息技术的翅膀在历史课堂中翱翔[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2):13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情感培养 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育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我国高中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让学生认同我国的历史及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此同时,也需要让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让教育者重视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培养的现状
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高考,在此目标下,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在于掌握相关知识点及历史发展的规律,高中生只要学会做题、解题即可。这就使得高中生的情感得不到培养,导致其对历史课也会感觉到无味,并且在学习历史时感觉到较为吃力。
(一)容易忽视历史教材的情感部分
高中历史的教材中除了不单只是基本知识的安排,还包括大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情感事迹,如我国远古时期奴隶时代商朝亡国君主纣王的事迹等等,大量的历史纪实体现出的美与丑、善良与丑恶等的对比,弘扬高尚品质与爱国主义情感。然而大部分的高中历史教师对这情感部分的挖掘力度远远不足。
(二)历史教学课堂的情感氛围不足
在历史课堂上,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则会较少。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历史人物性格描写鲜活,历史历程一波三折,但是这些历史都远离现实的生活,高中生感触并不深刻。因此就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情感氛围课堂中学习历史,更好地解决教学课堂上情感氛围不足的现状问题。
(三)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缺乏情感表达的素养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情感表达不足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不全面的根本原因使其教学理念中缺乏情感表达的素养。历史教师是学生培养健康情感的引导者,而如今大多数历史教师都以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体现出大多数教师对情感培养不重视教学理念的现状。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意义
高中的历史教学一方面是对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教学。而情感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加强有利于达到历史教学课程本身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引导其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
其次,有利于达到我国教育对爱国情感教育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培养,有利于高中生对我国当下基本国情的了解,加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历史教学情感培养的加强使得高中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历史人文方面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途径
(一)从历史教材方面考虑
在有效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上,需要做到深度了解历史教材,并准确掌握教材内容上的情感因素。高中历史教材不仅承载了历史知识,还承载了大量的情感信息。在教材里,每个历史真实事件都包涵了丰富的情感。对高中生情感培养的加强首先就要利用好历史教材,深度了解教材的内容,体会其中情感,让学生与教材中的情感表达产生一定的共鸣,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二)从历史教师方面考虑
提高历史教师情感素养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师的教授,因此教师的情感素养与意识不断提高和情感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不断的丰富对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有直接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历史情感的传递,如创设历史情境。利用情景教学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事迹中的角色,重现历史发生的大致过程,增强高中生的情感体验。
(三)从学生方面考虑
高中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培养的主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则需要使学生主动去进行体会与思考。良好历史课堂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体会情感。创建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能自主体会教师传授的情感知识与历史教材中情感因素,强化高中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四、总结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是改革内容的重要部分。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现,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高中生情感教育的缺陷以及高中历史教育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现状。为了探索当前情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本文从历史教材、教师以及学生这三个方面考虑,找到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使高中生健康的情感得到培养,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香梅.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5,(25):148.
[2]葛家梅.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感情的培养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90+94.
[3]乔芳.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肖翔文.浅析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1.3 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科素养
近些年学科素养培养被各科教师所重视,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有利于学生更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笔者主要以历史学科为例展开几点分析。
1重视历史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历史氛围
根据研究调查证明,历史史实自身就有着较为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这种氛围是与生俱来的。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设身处地于浓厚的历史史实氛围之中,将学生带入历史史实的亲身经历的一种美好境界。例如:在学习《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中,首先,教师应运用带有情感的语言,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生动形象与准确的描述,解释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代议制等历史概念,这样才能确保历史史实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同时能够将这个历史史实事件中所包含的重要知识点如《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的形成,以及含有的气息充分地表达出来。虽然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但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所运用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在学习《英国的制度创新》一课中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营造出历史氛围远远超过多媒体课件所营造的历史氛围,运用情感语言进行描述这一课内容,可以更好地创造历史氛围。此外,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方案过程中,应注重所要讲解课程的细节与一些较为典型的历史例子,如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国王仍有行政权;乔治二世在位时内阁集体辞职。这样会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历史所散发出的气息,能够对学生有重要的启迪,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情感表达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极其重要[1]。
2应结合史实,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所谓史实,也就是历史知识中所具有的,将这些史实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历史课程所具有的重要特点就是历史事件有固定的时间以及地点。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历史知识内容进行具体化与形象化,在历史氛围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提高学科素养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在学习《》一课中,首先,教师将中的有关战役说出来,例如:丰岛战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等等。虽然这些历史史实较为枯燥,但在这一背景下,不管是在时间顺序上,还是在逻辑思维中都能紧密联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这种历史系统中收获一些知识。这种收获过程结合了很多历史史实,能够充分体现出历史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此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例如:所爆发的原因分别有哪些?通过签订《》对我国有什么影响?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从这些问题的分析中,实际上,教师便给学生引入到了一个浓厚的历史氛围,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场景以及问题画面,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内涵,同时,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利用教学手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历史意识突破了时间的阻碍,在学科素养下,要求学生所有的历史意识应有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看问题的角度,以及习惯,只有明确的价值才能学习好历史的价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思考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法,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的意识。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是充分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历史悠久的事件,也不是让学生根据历史教材内容进行叙述,而是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能够体会各不相同的历史情况,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里想法,逐渐地在学习中能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有一定的认识。随后,教师在让学生叙述历史事件,真正地了解与掌握一些和社会有关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有一定的意识,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能够充分地掌握一些经验,如:对仔细观察一下历史社会,分析历史社会中的问题,思考历史社会中的疑惑部分,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思考历史问题[2]。
4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这一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还应通过多样化阅读方式,获取历史信息,并对获取的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逐渐地就会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例如:在学习《》一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授课,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让学生对的历史现象与课后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其次,利用的历史概念与历史特征进一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现象,能够对的本质与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主要是对历史进行描述,并对这一事件进行科学的解释。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总结,总结对的看法,可以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角度,阐述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可以展示自己的优势,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有助于提升历史学科能力[3]。
5倡导历史阅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是要用好教材,教材是第一手阅读材料,学生要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通过阅读培养把握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注意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尽可能多的提取信息,归纳材料要点,会根据语境寻找材料的主旨,领悟历史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如教材《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中引用麦迪逊的话:“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分析麦迪逊的意图可结合当时的背景,美国实行的邦联制存在严重弊端,面临的问题是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要确保共和制。他认为政府是有自私的人组成,所以需要控制,从而得出实行分权制衡的必要性。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判断、衡量历史,而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其次,课外阅读对培养历史素养也是重要的,大量阅读各种历史题材的书籍、史籍如《文史知识》《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等等,既能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更好地理解历史。
6结语
学科素养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努力而取得的结果。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尽最大努力的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罗锦有.树立人文意识,让历史更富有人文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18.
[2]庞美芹.左手文学右手艺术———浅谈文艺类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7).
【关键词】历史学科;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总起来讲,不外乎阅读、记忆、思维和表达四种能力。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样就给中学历史教学给了一个警示: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要想使高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步,历史学科能力大培养和训练也更应该从初中的小学生抓起,使历史的学科能力逐步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科能力的考查形式多样,变化莫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基础知识。在通常我们所讲的能力就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这里首先强调已有知识,亦即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犹如高楼大厦的根基,它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基础知识也就无从谈能力。任何考试,单纯能力的考查是不可能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之上。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准确而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是有效的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前提。在教学方法上,以读为主,辅以精讲以助理解,从而强化记忆。教学时要注意边沿,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二、坚强历史知识结构教学
知识结构是历史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历史知识结构是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教师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专著的高度研究教材,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在教法上要以启发和导学为主,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历史之间特别是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逐章逐节逐单元进而逐本书,逐个专题地归纳和整理知识结构。教师切忌将自己整理好的知识结构交给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良好手段退化成简单的“再现再认”教学。
三、加强历史基础理论的教学
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通过对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归纳,从而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如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是提高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没有具体的理论作指导,在对知识的归纳、理解和分析时都会感到茫然。如果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加之熟练的基本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就会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在叫法上,将基本理论教学和基本史实的教学结合起来,避免单打一。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示范性教学,使学生能够心领神会。
四、加强教学改革,寻求培养学科能力的最佳途径
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把各种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高。不要因顾此失彼,也不要简单的认为阅读、记忆只属于低层次的能力而不予重视。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研究和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关键是“启”和“导”,教师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而一味的将现成的知识“喂”给学生,不是学生的能力不足,而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足够的能力,不是学生能力提高的慢,而是教师的教法成旧呆板,教学理念老化。没有授给学生以“渔”,而只是授给学生以“鱼”。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教学语言,必要时辅以直观教具或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注意力有的放矢地设计出高难度的问题,实现“启”或“导”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五、加强基础年级教学,树立长期培养目标。
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及早抓起,从高一乃至初一就开始,树立长期的培养目标,按计划分阶段实施。不要将高三办成速成班或速效培训班,使学生忽然间如泰山压顶一般透不过气来。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揠苗助长,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六、加强教者自身修养,确保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师知识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自觉的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善于搜索和研究史学最新动态,吸收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往自己的知识源泉中汲水,才能满足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方式改革 研究性学习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引用到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它能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对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脉络图,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真正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这也是本文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探讨的重要原因。
一、注意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我们知道,新课改倡议以生为本,强调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万不可忽略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应该说,只有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就要适时根据学生认知状况,教材内容难易程度,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开展研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也对老师提出了具体性的要求。首先,老师应该能够深入挖掘出教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其次,应该及时对教材中有一定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最后,要注意辅助材料的充实度,即注意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比如说,笔者在进行“”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提倡进行改革的重点人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接着向学生们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进而向学生们介绍的历史地位、具体内容以及提出的主张看法,并进行相对应的归纳和分析。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感觉到很困难。为突出教材相关内容的相互联系,在对介绍完毕后,也对和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点的系统化。
二、注意传统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紧密结合
笔者认为,好的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是如此。新课改极力倡导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历史内容的教学仍然需要用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毕竟日常教学中,不少简单的知识不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学生时间比较紧张,如果对所有内容都进行研究性学习,势必会耽误很多的时间,因此,老师可以专门针对重难点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说,笔者在进行“”的讲解时,可以将比较简单的内容直接教给学生,如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对于整个运动的作用、性质等重要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并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有时候,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与学生提出问题的频率挂钩,思考能力越强的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都比较高,因而有了问题一定会提出来。所以,为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勤思考,分析历史史实,对于自己有不同看法或者有问题的地方,及时提出来,不要完全听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描述。虽然很多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无关痛痒,甚至怡笑大方,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提出如此的问题肯定经过了一番思考,笔者认为,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不要质疑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而要加以表扬鼓励,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分析,让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考有一定价值,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比如说,笔者在对封建社会的“治世”问题进行讲解时,可以看到,在各个王朝进行更迭时,很多新王朝都对旧王朝存在的弊端予以纠正,更加“爱民如子”,采取了减轻税赋和利农措施,促进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向学生阐述新王朝采取如此行政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王朝的统治,他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统治者本身,所以说,每一个封建王朝的治世时间都不可能很长。基于此,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个矛盾进行自由发言,发挥出他们主体性。事实也证明,确实有不少学生提出的看法很有见解性。
四、结语
综合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到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贯彻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进行自我探究和思考,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善于思考问题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应该说,研究性学习方式是符合新课改的改革要求的,在实践应用中也确实效果显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爱平. 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初探[J]. 读写算・教师版,2015(36):126-126.
[2] 兰玉存.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研究性学习[J]. 读写算・教研版,2015(2).
关键词:开卷;闭卷;学习能力;初高中衔接
历史学科开卷考试很多年了,开卷考试是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来看,个人认为开卷考试弊大于利。
一、开卷考试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和弊端
第一:态度上的误区。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和学校领导认为开卷考试到时候翻书就可以了。这种对待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学生上课不能够认真听讲,不认真做笔记,不能积极思考和发言,课后作业敷衍了事,至于课后学生去主动复习、预习、背诵等,对历史老师来说那就是一种奢望。历史书是学了一遍,但是对学过的能知道多少呢?能有多少感悟呢?
第二:学习方法上的误区。由于学习态度上的误区,学生认为考试的时候在书上翻就是了,所以考试的时候过分依赖课本和资料,考试时从第一道选择题就开始翻阅课本和资料,材料题连最基本的分析能力都没有,更别说归纳总结了,纯粹就是一个搬运工,整段的话从课本和资料上搬到试卷上,根本不加思考,考场上的翻书声不绝于耳,直到考试结束还有人做不完。
第三: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卷考试并不是打开书就可以找到答案,考试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由于态度上的不端正和方法上的误区,在考试中有不少学生甚至连题目都读不懂,那就更不要说历史学习能力提高了。
二、实行开卷考试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开卷后学生的知识没学到、能力没锻炼、方法没掌握
开卷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开卷考试的试题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题目在时间和地点以及知识点上跨度大、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开卷考试并不是考试翻书就行了。
本届学生从初二开始期中和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通过试卷分析,发现开卷和闭卷考试难度差不多,同样也有不少学生能够考高分。事实说明只要真正的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开卷闭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形式问题罢了。所以个人以为,历史考试回归闭卷考试有以下好处。
第一,闭卷考试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历史基础。开卷考试不是说不用记忆,在开卷考试中有的学生可以考到八九十分,但是离开课本脑袋空空啥都不懂,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而闭卷考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减少学生的依赖性。只有回归课本,牢记基础知识,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取得高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背景下,随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提出,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有了更高要求。但部分教育工作者因对此教育模式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很好地实施此种教学模式。本文根据“双动两案”所讲,结合教学实例细致分析此教学模式下如何安排教学,以期帮助更多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双动两案;教学设计
新课标的实施,使学校教学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上。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发展的基础学科,涉及知识面广泛,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或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开展教学工作,“双动两案”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难题。
一、“双动两案”教授模式研究
(一)何为“双动”
“双动”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新课的过程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按照以下步骤循序渐进:第一,课前预习。依照教材自主学习,初步掌握教材内容。第二,问题反馈。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掌握新课基本知识后,在课程初始阶段对不明白的知识点向老师反馈。第三,疑难的“内部消化”。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对课文的难以理解之处,可尝试采用思考、阅读、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可从旁提点。第四,课程练习。当老师完成新课教学后,学生通过完成课程练习了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接下来的学习方向。第五,学习小结。课程后期,学生对本堂课程知识点进行归纳,明确课程章节重点。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教授过程中传授与解惑学生知识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学习活动设定的,步骤如下:第一,依学导学。依据学生课前预习后课堂反映的学习程度,针对性提出问题,为切入新课做准备。第二,引导教学。如学生自行预习后对课文产生疑问,教师可择其较为普遍、典型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第三,学习方法点拨。从学生自学成果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并对其不足的地方进行有效引导指点,培养学生高质量的自习能力。第四,课堂练习训练。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纠正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辅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第五,总结。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新课教授,反思并完善教学不足之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必须配合才能更优质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何为“两案”
“两案”即教案教学和学案导学。教案教学是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前预备教案,通过教案指导教学。教案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而学案导学则是以学科教材为蓝本,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要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三方面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途径有限,受阅历与眼光的限制,对知识点的了解比较狭隘。如没有师生间互动,没有课前准备,则不仅教师教学工作无法很好地开展,学生也无法有效吸收知识点。所以根据实际教学状态,有学者提出学与教的“双动两案”教学理念。“双动两案”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与实施,掌握有效教学方法,为以后教学积累资源。
二、“双动两案”模式下课程设计案例
了解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为检验此模式是否有效,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为例进行此模式教学。
(一)以题带文
上课前需要做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并非单指学生或老师,而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课程教授前期准备工作。学生要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预习此课文,如“采用列表方法,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和农作物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等。这些问题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更主动学习探索古代历史发展,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方,指导学生学习方向,训练学生学习方法。
(二)以点破面讲课
教师在课堂讲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根据学生对之前问题的解答,找出大部分学生存在的疑难点进行精讲点拨。例如,提问“以列表方法说明农业发展情况”时,大部分学生对农业没有过多了解,并不明白农耕工具等设计原理,教师可从设计原理、发展历史等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农业。甚至可以在课前动手制作一套简单的工具模型进行现场演示。
(三)归纳延续
课堂教授完成后,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归纳回顾本节课程学习内容,教师根据练习情况评定教学质量,不足之处在以后教学中加以完善。课尾处,教师布置学生课后动手制作相关生产工具,既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动手能力,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记忆,又是为新课做准备。“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互通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目标。
作者:肖松珍 单位:建瓯七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