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

时间:2023-08-16 17:2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

第1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广查资料,总结他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出客观的调查问卷,采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了一个量化的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活动的现状。  

 

杭州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开展的时间较长,青少年参与科普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一个培养的框架机构。那么培养的结果产生的成效如何呢? 

本研究依据《儿童权利公约》和《联合国青年权利公约》相关年龄文本,青少年的年龄段13~19岁,即13岁~16岁为初中组,17岁~19岁为高中组。根据分层抽样原则,在杭州市区的 8所高中和 3所初中随机抽取共33个 班级,1650 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640份,自行设计问卷,做了调查。 

1 青少年科普活动硬件状况 

1.1 校内硬件 

校内科普硬件主要由橱窗、报廊、挂像、校内科普作品展、科普角、科普组、气象台、生物角等项目组成,被调查的11所学校的科普硬件建设都有上述项目的建设,但没有设置全部项目。 

调查结果非常出乎意料,不论高中还是初中,在同一所学校面对“你所在的学校有以下科普项目吗?”的调查,不同学生回答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在橱窗、报廊、挂像、校内科普作品展、科普角、科普组、气象台、生物角等选项中只选择了一项,有的学生选了8项,选择相同选项的学生10%不到,学校是否建有这些科普设施,在同样的科普环境中,不同学生的感受和认知是不同的,学生表达的更是自己的兴趣点。 

从走访中可以看出杭州各个学校不论高中、初中,不论重点还是职业,都非常重视科普硬件的建设,校内科普作品展和气象观察近一年内有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还没有到举办的时间,其他的每个学校都有设置。 

由此可见,一个学校的科普硬件的实际建设情况为多项的100%,而学生可以认为学校没有这个项目的建设,一则是学生兴趣的问题,二则学生是否有空暇时间来顾及,三则这些硬件要让它们产生生命力是由学生的科普情结决定的。 

1.2 校外硬件 

2006年3月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后浙江省省委和省政府更加重视科普设施的建设,杭州市的科普综合实力又是连续七年稳居浙江省第一,①省、市二级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科普硬件的建设,地处杭州的校外科普设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由少年宫、博物馆、科普中心、科普展览、植物园、海洋世界等组成。 

这些对全民开放的科普场地,硬件使用情况取决于使用者的使用主动性。被试者参观杭州市公共科普场馆的次数从0次/年四次/年呈递减状态分布,其中5次以上/年出现了多人现象,但在访谈记录中,几乎是去自修学习的,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科普的需求。初中组和高中组的统计数据还表现出同步性。 

2 青少年科普活动及其分层次状况 

为了更好地反映青少年科普活动现状,调查问卷设计了多道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现状,但也给数据的百分比统计带来困难。以下各个有关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分层内容的状况是统计数据的绝对数量表示。 

2.1 科学知识教育培养状况 

由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能提高青少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以科学知识教育成为了青少年科普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随着科学的发展,应将激光、超导、生物工程、环境保护、人工智能等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作为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内容。 

问卷通过“假设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怀疑疗效不好,你认为科学家会采用如下所列5种方法中的哪一种进行研究?”来调查,选择正确答案“对患者和医生进行调查,并对两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的人数为单项选择中最多的,但是选择其他错误答案的人数总和远远超过选择2的人数。 

选择“对患者的意见进行调查,然后作统计分析”有92人,选择“用最新的医学理论来判断药的实际疗效”有58人,选择“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该药,一组服另一种药,然后进行比较”有125人。可见很多同学没有形成“科学是实践,可以重复检验,实践会有主观色彩”这些科学概念。初中和高中在答题错误的分布数量上存在一致性。 

2.2 科学意识的培养状况 

科学意识就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科普活动观念,它是人内在的、积极思考和创新的思想品质。并非所有人在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都能进行科研活动。培养青少年如何抓住机遇和灵感,针对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实践活动,随时产生一系列假设和构思,这是青少年科普活动的重要因素。 

调查通过“你对算命之类”的问题来分析。在410份问卷中选择“完全不相信”的有120人,“非常相信”的10人,“有点相信”93人,“说不清楚”57人,“不太相信 ”130人。可见青少年的科学意识的培养已具有一定基础,但是还存在少部分同学科学意识比较淡薄。 

2.3 科学精神的培养状况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科学的道德与情操。它包括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认真扎实、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善于总结经验、勤于捕捉灵感、敢于突破的个性品质。实践证明,科学精神是个人和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促进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社会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调查通过“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认真扎实的精神,善于总结经验、勤于捕捉灵感、敢于突破的个性品质,你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来培养?”来了解,可以看出被试者认为上述品质是由“课堂知识的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初中组)、“ 科普活动”、 “体育锻炼 ”、“ 向有经验的长辈学习”各个选项的人数基本一致,只是在高中组的“ 社会实践活动”选择人数远远超出其他选项,可见“社会实践活动”在品质培养方面在高中生心目中占很重要地位,而对上述品质培养起重要作用的“科普活动”在被试者心目的地位与其他选项是一样的。科普活动的作用和功能在被试者心中没有得到客观反映。 

2.4 科学道德的教育培养状况 

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应重视道德教育。通过科普历史、著名科学家和科普成果的介绍,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道德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问卷通过“当你了解到一项新的科普知识,你会怎么做?”投射科学道德的主动意境来了解该项情况,“主动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增长见识 ”、“ 和家人或朋友一起探讨此项科普知识”、“只有别人问我,我才会告诉他们这项科普知识”、“ 会认真地研究一下”、“跟课内的学习没有关系,不会花太多精力研究”、“不知道,说不清楚”,六个选项的设计程度是递减的,初中和高中组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初中组没有依次递减,在“ 会认真地研究一下”项超过了“只有别人问我,我才会告诉他们这项科普知识”,高中组的选项依次递减。可见,投射结果高中组的科学道德的培养状况好于初中组。 

2.5 科学技能的培养状况 

科学技能包括动作和心智两个方面。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人通过练习掌握技能的过程。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需要多动脑、多动手,加强练习,使其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同时也要运用观察、实验、演绎、归纳、假设、抽象等方面的知识,动脑、动手形成设计、操作、反馈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技能。 

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弥补观察步骤的缺失,这个说法是什么”来了解被试者的科学技能情况,选项“正确 ”、“不正确 ”、“ 不全面 ”、“ 不知道,无法判断” 。这道调查题的难度不高,是一题基础题,被试的是科学技能的基础“观察”。选项正确的人数初中组只有20人,高中组58人,只占19.02%。 

2.6 科学思维的训练状况 

科学思维的训练是进行科普教育的核心。在科普活动中应着重培养青少年思维的多元性、辩证性、逆向性、创造性、主体性等。重点加强思维模式的训练,有利于青少年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节约时间、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对“科学思维”的现状做了分层,首先通过“以下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拥有的性格特点,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来了解科学思维的特质。 

“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 、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高中组的前三项选择“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具有好奇心”,初中组的前三项选择是“自信心强、具有好奇心、敢于冒风险”,有相交区也有不同选点。初中组的科学思维更表现出冒险特质。 

“您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没有习惯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解决。”被试者对“几乎都会用、经常会用、偶尔会用、几乎没有用过”四个选项选择最多的是“偶尔会用”,其次是“经常会用”,初中高中的选择分布出现一致,但各个选项的比例出现不同。 

“当你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新奇的想法时,你一般会”,被试者对待“认为自己胡思乱想,很快忘掉这个想法;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是觉得不切实际;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个想法,然后过段时间又忘了;静下来好好想,并且将想法付诸实施来了解。”四个选项,初中和高中的情况出现了很大不同,初中组后3个选项基本呈均匀分布状态,但高中组有250人选择的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是觉得不切实际;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个想法,然后过段时间又忘了;”说明初中组对自我的思维状态评价要远比高中组的自我评价要高,尤其是第四个选项,高中组选择占9.26%,初中组选择占10.98%。 

3 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度 

3.1 校内科普活动参与度 

校内科普活动的参与度是通过“请问你所在的学校举办科普讲座或其他科普活动的情况?”来了解的,“经常举办、 偶尔举办 、不经常举办、很少举办、从不举办 、不知道。” 

上述选项中,初中组各个选项几乎呈均衡分布,但是选择“不知道”的,在初中组有36人,是所有选项中绝对数量最大的。高中组选项主要集中在“偶尔举办”和“不经常举办”2项,似乎学校的科普活动的频率无法满足高中生的要求,回答“不知道”的有53人,这个数量位于所有选项的第三。初中生顾及学习以外的活动的程度低于高中生。 

3.2 校外科普活动参与度 

校外科普活动的参与度是通过“请问如果有科普讲座或科普活动你会去参与吗?”来调查,在5个“ 肯定去 、视内容而定 、学校组织集体去才会去 、不去、不知道,说不清楚、”选项中,初高中最主要的选项是“视内容而定”,尤其是高中组有近200位学生选择该项,科普活动如何吸引学生是开展科普活动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初中组其他各个选项情况差异不大,“不去”是选择人数最少的一项。高中组“肯定去”选项的人数只有18人。 

总之,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开展状况有令人欣喜的一面,尤其在校内外科普硬件的建设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准。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开展已经展示一定效度,青少年对科普活动有渴求有期待有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增大,高中组明显强于初中组。 

但是,也发现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活动也存在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科普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对薄弱 ,科普教育的实施需要复合型的教育人才,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多是接受单一学科教育成长起来的。如何培养复合型教师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学校与学校之间对科普教师的重视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不同学校求学的青少年接受科普活动开展时存在着不公平性。 

科普活动教师的培训和评价制度尚需健全 ,目前科普教师的成长主要依靠他们自学钻研或者校内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一所普通中小学是很难系统地独自完成科普活动教师的培养。同时,没有制度化的进修和定期的集体研讨,科普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参与科普探索的积极性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地方科普管理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科普教育的重心应转向课程研发,中国的青少年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研究应从科普活动向科普教育课程的研发层面提升。在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许多学校没有一本可以参考的、综合程度较高的科普教材,即便有,有些教材的“拼盘”痕迹太重,缺乏系统化和综合性。 

科普教育资源有待整合,杭州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可谓是丰富的,学校、家庭、社区不同范围的科普活动各自开展着,大多以局部为出发点设计开展着活动,有重复现象,也有内容和活动方式上的缺失想象,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价廉物美”的科普教育资源缺乏地区教育资源系统整合,而且这个工作是一所学校和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地方行政部门的牵头研究整合。 

杭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部分结题报告,计划编号:20091334m38,2009年4月~2010年12月 

 

注释 

①杭州高科技投入高回报大 2010年销售额将达2600亿,chinachs. 

org.cn/cityxilan/content_443.htm,2010-7-16. 

 

参考文献 

[1]杭州科普信息网 btl-auto.com/cn/images/others/_vti_cnf/633295.html. 

[2]浙江省科普网zjinfo.gov.cn/. 

[3]郭正谊.青少年科普活动概论[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第2篇

身为教师,我们常常感叹:学生为什么学得那么苦?教师为什么教得那么苦?其中的直接原因是,当下的教学活动,从一定程度上看,已成为了以生产“标准件”为目标的生产流程。我们的很多教研活动,也变成了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的“生产工艺”的研讨。在工业化的标准下,有血有肉的教师和学生被物化成为了工具,人的生命内涵被严重忽视。

 

可喜的是,随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推出,在教育中关注生命,强调生命体验、促进生命发展的理论进入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视野。生命教育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活动。[1]《课标》的基本理念中也包含着生命教育的内涵: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 

 

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我们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就会有不少的启示。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

生活与生存的区别在于,生活强调有意识的生命创造活动,而生存则更多是无意识的生命适应活动。生活的世界是人生存的意义世界,人在其中体验、理解、感悟和创造。如果学生的学习内容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久而久之,学习就能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固然受课标、教材、考纲等因素的影响,固然受到学生知识基础的影响,但如果这些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熟悉的情景,远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那么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知识带来的价值,感悟不到知识对于自身和自然的意义。简言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未能成为自己“主动的生活”,未能触动自己生命成长的轨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一部分,教材内容十分抽象,不要说相关的概念,就是所举的实例,也与人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很大的距离。因而笔者主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以下面一些事例导入课题,或是以解释分析下面这些事例作为本部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①苋菜在清洗时盆中的水色与苋菜炒熟后的汤色为何不同?②在烹饪海洋中的鱼类,如带鱼、鲳鱼等,需要与烹饪淡水鱼一样加入适量的食盐,才能使菜咸淡适当可口。这说明海水鱼与淡水鱼的体液中含盐量相似,海水鱼是如何在盐浓度较高的海水中,保持与淡水鱼近似的体液中含盐量?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中丰富知识,增加对生活的感受,丰富生命的内容。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在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同时,还要与教师的生活世界紧紧相联。否则,教师的传达是苍白的,也难以打动学生。因而教师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二要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生物学科普知识的学习,三要增加体验,包括动手实验,实地调查等等。

 

设计以生活世界为根据的教学内容,其意义不应停留在仅仅是为了有利于学生同化新知识,也不仅仅在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丰富学生对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存在意义的理解,为学生的创造性生活打下基础。

 

二、高中生物学的教学资源只有在师生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有效生成

《课标》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标》还提出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积极利用社区的资源;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广泛利用媒体资源;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参与开发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2]

 

生命化教学是一个不断自我出新、自我繁衍、自我生成的过程。所谓教学的生命性,就是说教学不应是完全预设的,不应是死板僵化的模式套用,而是在特定的时空中由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因而,从生命教育的观点出发,课程资源又有了新的内容,那就是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讨论“渗透与扩散的关系”时:有的学生以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渗透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而扩散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更有学生认为,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因为从被运输的物质来看,均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也有学生认为,两个概念在用于物质通过细胞的跨膜运输时,渗透属于扩散,但渗透现象不只发生于细胞,也可以发生在非生物的渗透装置中。

 

在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时,有更多的精彩对话。如要求学生分析下列事实(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等敷料),并给出合理解释时:有的学生认为是伤口处的细胞需要细胞分裂,因而需要通过加强细胞呼吸以满足细胞的能量需求,透气的纱布可保证伤口处的细胞有足够的氧气;有的学生认为,透气的纱布不会使伤口处太过潮湿,因为潮湿会导致细胞吸水破裂;更有学生认为,透气的纱布可以抑制伤口处的厌氧型致病微生物的生长。

 

这一些发生于课堂中的热烈讨论,不仅是用好了原有的物化的教学资源(教材、其他媒体等)与学生和教师的内在教学资源(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等),而且这一些热烈讨论的场景本身,这一些精彩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并不是教师所完全预设的,它是在合适的教学时机出现的,是在学生知识出现“窘境”时的思索,是在学生的经验受到新的事实“撞击”后的对白,在这样一种思索和对白中,参与讨论的学生相互激发,共同促进学生自身生命的主动发展,真正体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这样一种不主张完全掌控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学生的心灵得以剖白和相互对撞;另一方面,教师在作出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影响着学生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学生那些奇思妙想带来的新知,尽管其中有缺憾,甚或谬误。久而久之,教师的智慧,教师的生命体验也在教学生涯中丰富,也有利于发展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应该在多边交互作用中进行

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也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往和生生多边交往的综合。人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是自然力和社会力、体力和智力、物质力和精神力的有机统一体,这些力的有机结合构成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都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人在交往中展现和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不断发展着自身的本质力量。[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中的多边交往,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笔者以为,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组学习和评价交流活动。

在一个有一定分工又通力合作的小组中,每个成员既有自己的任务,又有一定的归属感,还有集体荣誉感所带来的强烈责任心。小组学习可用于课堂教学中,也可用于调查活动和实验探究活动。下面是笔者曾进行的一项调查活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这些措施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这一项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结合成活动小组,家住附近农村的同学成了每个调查小组的“抢手货”,有的成员有组织外出的优势,有的成员有擅长作文的优势,有的成员有资料查询的便利。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很习惯由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少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特别是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了正确(或者有一定道理)的评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学交往是以知识、语言、活动等为中介的。同时,知识、语言、活动也是教学交往的产物。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设计增进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教学环节,有效地加强多边交互作用。在教学交往中,学生确认着自身的存在,确认着自身生命的价值,进而丰富着生命的内涵。

 

四、高中生物学的教学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

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生命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人,是集生活、学习和审美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课程应从人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全面的能力素养,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品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体魄,特别是以自信心和责任感为核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

 

这也就是说,在教育的作用下,学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要使学生活得健康、活得主动、活得充实、活出真谛。

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我们当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有太多太多的内容过于专业,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原核细胞的特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等,这些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除了应试,实在毫无价值。因而,我们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不知道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不知道基因的遗传规律,就无法生活,就不能发展。第二要确立正确的生物学教育的价值观。要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把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实施的“真正”的核心任务。

 

作为教师,如果从一定程度上,少关心些分数,多关心些“人”,少关心些具体知识点的记和背,多关心些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就能以轻松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就不再是“铁面无私”的神情。教师“急吼吼”的教学状态,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好似在一条挤满了人的弄堂里推推搡搡,毫无自由的余地,学习生活索然无味,除了应试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价值少有体验,缺乏思考。教师“急吼吼”的教学状态,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很多教师心事重重,给生活带来阴影。如果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就会学得有滋有味。只有当学生能体验到收获的成功,教师才能体验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只有当学生每天能体验到收获的成功,教师才能每天体验到工作的幸福感。所谓“教学相长”,笔者以为,不仅是学识的增长,更是师生生命内涵的丰富。

 

综上分析,高中生物课程应以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增强学习过程的生命内涵,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强调对教育中个体生命的关注,促进学生生命自由、完善地发展,促进教师职业和个体生命的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2004(5):37-38.

[2]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2-56.

第3篇

参赛队伍需要完成由简入难的3级比赛任务,共有5次竞赛机会,取最好的三次成绩。以石门高级中学为主力的中国代表团,以过硬的实力,轻松拿下第1级和第2级任务。第3级比赛的首要任务是营救被困在着火房子里的娃娃。这是去年新增的任务,然而当年没有一个队伍能够完成,今年能否实现突破,也成为整场赛事关注的焦点。

失败、失败、差一点成功、别的队伍差一点成功……在这样的胶着中,石门高级中学的年轻选手们顶住巨大压力,与中国代表团齐心协力,相互勉励。终于在还有最后一次竞赛机会的时候,中国队的TMSL-Innovator成为全场第一个成功营救娃娃的机器人。刹那间,赛场沸腾了,掌声、欢呼声汇成的热浪,让这群来自广东南海的年轻学子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石门高级中学坚持“科技与人文并举”的办学理念,在科技教育方面硕果累累,是佛山市唯一一所连续两次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授予“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2010-2014、2015-2019)荣誉称号的学校。在佛山市南海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专门成立了机器人教学与实训中心,师资和硬件等方面都达到国内超一流的水平。作为佛山市科技教育的闪亮名片,石门高级中学的机器人项目不仅多次获得国际家用机器人灭火比赛的世界冠军,在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简称WER)赛事上也连续多年代表中国队斩金夺银。

不走寻常路

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创办于2003年,创建时为老牌名校石门中学的一个校区。学校坐落于佛山市高新区、中国知名的工业大镇――狮山镇,临近狮山大学城、南海信息产业园,与众多高科技企业毗邻,科技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科技教育氛围浓厚。2005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之后,一直在探索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新建的校区,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很多困难,要提高办学质量,应寻找一个怎样的突破口?

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学校又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学校积极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建校时间相对于其它区直属高中较迟,采购的教学硬件设备和所建立的实验场室较为先进,紧跟时代步伐和科学前沿;自身培养和引进了一批拥有科技教育特长背景的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资源,在上级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结合校情特色和时代需求,2005年始,学校将特色教育目标定位为“科技教育”特色,将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搭建了“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创新科组”和“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学生科学院”两大平台,在科普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2005年成立的“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科技创新科组”,由16名教师组成,文科、理科类、实践活动类、发明类辅导教师,在各自负责的项目上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目前已有一批教师成长为科技辅导骨干教师。同年,学校还成立了“佛山市石门高级中学学生科学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把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组织、设计和实施科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学校科普工作的日常任务主要由“学生科学院”负责。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传帮带”,带动了低年级的学生。

走出快乐路

1.赏心悦目的科普活动

(1)开办科普讲座。在科技文化及风筝文化节期间,学校邀请中科院专家、国内外著名教授、中小学特级教师、其它行业的科技专家以及校内教师为学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每次活动包括各个学科共15场次,内容涵盖航天、环保、生物、生理、脑科学等多个领域。

(2)看科普录像。2005年以来,学校图书馆每年购进超过200万元的图书及影音资料,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科普教育光盘。学校利用班会课、课外活动的时间,每学期安排适量的课时播放光盘,观看后还要求学生讨论并撰写科技小论文。

(3)参观博物馆、工厂、农村、创新中心。每年寒暑假,学校都安排适量的选修作业,要求学生到外地旅游时要增加参观博物馆的项目。学校附近有相当多的创新中心,如佛山科技馆、五金创新中心、电脑科技创新中心、磨具研发中心、佛山林科所等,学校多方联系,组织学生参观。每学期还会组织一次参观附近工厂、农村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生产实践活动场所,亲身体验。

(4)进行科技考察。主要是科技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考察。如狮山的城建对原地貌和环境的影响、兴和村实验基地、佛山林科所的茶花基地、铝材加工厂等,还包括广宁竹乡等科普基地。

(5)组织科技夏令营和冬令营。部分师生已到过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参观当地的科技馆、航天中心、博物馆,参加青少年科技比赛等。

(6)举办科技文化周。文化周活动丰富:科学发明与科技论文评比、学科科技制作比赛(主要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实验技能比赛、科普知识竞答赛、科普讲座、科普电影等。

(7)开展科技宣传活动。在世界环境日,组织师生调查学校的“三废”治理情况,请环保局的专家对如何保护校内小湖作环境保护专题报告。结合世界水日、爱鸟周、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世界动物日等节日,组织出科技专刊、办科技黑板报,通过这些学习宣传,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在以文化课教学为核心的学校教育中,科普活动只要认识到位、动作到位,仍然是有时间、有空间的。只要内容新鲜,切合学生的实际,科普教育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2.怡情悦性的课题研究

难能可贵的是,学校的科技教育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科普上,而是结合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组建科技研究小组,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每次时长为一个学期,由高一全体教师参与指导,以备课组为单位,并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题目作为参考,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经教师同意后实施。高一下学期则在各个班级结合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发明与技术课程,内容包括发明、工业技术和专利的相关学习。

依托课堂教学,在科技研究小组和学生科学院里开设特色课程,共分为环保类、生物类、制作类、信息技术类、论文类等五类。每类课程又分为若干个子课题。(1)环保类课程包括节能节水项目、多种能源发电项目、生活污染研究项目、生物杀虫项目、佛山地区污染研究项目。(2)生物类课程依托学校的教师资源和科技活动基地设置了兴和村基地项目、佛山林科所指导项目、学校生物科技园项目、肇庆“竹博物馆”项目。(3)制作类课程包括模型制作项目、无线电制作项目和比赛项目。(4)信息技术类课程包括智能机器人、学生动漫、网页制作、单片机、科学DV、3D动画制作等。(5)论文类课程即教师指导学生开题、结题、撰写符合规范的小论文。这些课题大多都是学生在平时的研究活动中研究过或参与了的活动,可操作性强,研究方便,易于深入,有相P的资源做执行保障。每两周一次,各个相近题目的小组在教师的参与下开展一次集体交流活动。

3.陶情适性的校本教材

近三年来,随着校本课程的不断开展,学校积累了众多素材和教学资料,编写了多本校本教材和资料。《计算机软件开发》内容既囊括了编程语言基础、软件界面设计、各模块编程技术,又有软件项目管理及文档编写、参赛作品实例,从技术到应用都给出了优秀范例。《单片机创新应用开发入门》内含《便携式危险灯制作》之电子制作入门体验等8个探究活动,学生学完后能全面掌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开发的基础知识。《中学智能机器人》,有6课内容为仿真机器人,有10课内容为实体机器人,以未来伙伴仿真软件和零部件作为教具。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时,可以自己设计、搭建机器人造型,设计、制作控制电路,设计、编写、下载控制程序,让机器人动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机器人”。《发明创新》注重介绍创新思维方法,如观察发现法、组合创造法等6种,附录里还介绍了专利法,以便学生依法申请专利。《科技动漫》从撰写剧本、flash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镜头设计等方面,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动漫。《身边的科技创新实验》选题内容包括环境、生物/ 化学、食品、健康等方面。这些选题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科学院成员曾经研究过的成果。口香糖、中草药色素、果蔬清洗机等选题都是学生们认为特别“好玩”的,在创新实验中一步步获得丰富的科学素养。

走出一路风景

苦干加巧干,一批优秀教师在科技教育中获得了优秀业绩。“全国十佳科技教师”闫灵麟老师,每年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都获得了省级以上的奖励。李雪芬老师辅导学生的科技论文项目获得了广东省一等奖,李老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辅导教师。李忠伟、莫宇楼、刘世能、郑兆圣、谢坦娜、李戬、徐毅、夏云等一批老师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于2012年引进了南粤优秀教师、佛山市名师、南海区学科带头人李强老师。李强自2012年以来辅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级机器人大赛共获得4项国际机器人大赛冠军,30多项全国冠军或一等奖;2015年被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聘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历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裁判长工作;主持了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中学智能机器人特色课程开发研究》等;编写了《中学智能机器人》《WER设计与制作》等校本课程。

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优势特长得以长足发展。2008年起,学校科技创新获奖的等级和数量已经连续9年在佛山市稳居榜首,为南海乃至广东基础教育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2009年8月,沈钊同学荣获青少年气候大使评选全国中学组第一名,成为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演讲的第一位南海学子。2013年12月,在“未来科学家”活动中获得2金4银的优异成绩,这是历年来广东省中学生首次夺得该项竞赛的奖牌。2014年世界级机器人大赛,10名学生取得了总分第一。2014届高三学生周仕成(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程序设计一等奖获得者),被名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录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随着南海区区域教育品牌战略的推进与深入,我们深信‘科技与人文并举’的特色办学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谈及石门高级中学科技教育的前景,陈冰锋副校长信心百倍,豪情满怀……

记者观察

2014年报道南海区高中创新发展专题时,记者第一次走进石门高级中学,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各式实验室和丰富的科技创新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在生源并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学校坚持素质教育与特色教育同步发展,坚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坚持普及教育与竞技教育健康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得到最有效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既契合时代要求,又符合学校现实需求。三年后重访,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的成长驱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优势特长的发展。

科技之美,美于创新。科技之美,美于挑战。科技之美,美于高峰之上还有高峰。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调试下,活动的趣味性来自于未知,每一次体验都会带来新的挑战,使人不断挑战昨天的成绩,成就更好的自己。诚然,每个项目都没有唯一正确或完美的解决方案,有着无数种实现的可能,需要独创设计、战略规划和团队协作,并融合跨领域的知识技能。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成长的学生,应该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有技能又有热情的专业个体,能够终其一生直面挑战、永不退缩。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精神财富毕业,是每个醉心于教育的教师最希望看到的硕果累累。

第4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 阅读 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062-01

一、建立阅读推广专业队伍,引导民众爱读书、会读书

建立一支阅读推广专业队伍是图书馆开展和推动阅读推广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馆组建了阅读推广队伍,加强阅读推广方法、能力的培训,掌握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与阅读促进的基本知识、原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操作实务等运用方法。依托、依靠多渠道和载体,向公众传播阅读理念、开展阅读指导、提升市民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一是依靠政府,开展专业阅读推广活动。政府在阅读推广中起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以打造文化强区和书香梁溪为契机,举办梁溪区“读书月”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吸引读者到图书馆参加读书会、新书品鉴会、原创诗歌朗诵会、原创文学作品推介会、亲子绘本阅读会、读书征文评比等活动,由我馆的阅读推广团队分组确定读书主题、策划方案、宣传推广、组织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全民阅读、崇尚阅读、坚持阅读风气,从而确立广大民众“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时尚和生命价值坐标。

二是依托学校,发展阅读中坚力量。学校在阅读推广中起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牢牢把握打造书香校园的机遇,与辖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及电大联系,争得学校支持和帮助,一方面由阅读推广小组介入并组织开展校外阅读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配合学校幼儿园采购万册适合少年儿童和幼儿阅读特点的读物,创设了青年读物专柜、少年读物专柜、儿童读物专柜和幼儿绘本读物专柜。由科普小试验引发学生阅读科技、生物、化学、物理等读物的兴趣;在“作文医院”里,由资深语文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和剖析文学作品,来掌握撰写读书笔记以及记叙文、议论文的方法;由计算机工程师开办的“大家一起学编程”活动,让很多迷恋网游的孩子更加热衷创作和制作游戏,更热衷于研读计算机、网络运用的书籍。通过国学经典作品诵读,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爱上了历史文学作品的研读。通过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传递阅读价值观念,帮助青少年培养必需的阅读兴趣与纯正的阅读品位,获得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三是走进社区,拓展推广阅读群体。我馆在街道、社区创建图书站点的同时,积极指导基层图书管理员掌握阅读推广方法和措施,协助基层开展不同人群的阅读活动。组织社区阅读推广志愿者开展为社区老人、盲人、重度残疾人读书读报活动;为满足新市民掌握职业技能需求,组织开展了插花、编织、糕点制作等实用技能培训活动,推动花艺、编织、维修、糕点、烹饪等实用性书籍的阅读,让广大市民从“爱读”走向“会读”。

四是深入家庭,让书香香溢家园。我馆以区委区政府打造“书香家庭”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读者群体,采用新书、畅销书推介等措施,开展“家家读新书”、“陪娃读好书”等以家庭为主体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读书分享会、读书会、好书推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故事比赛、朗诵会以及书香家庭评选等丰富多采的活动,激发家庭成员读书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让读书活动深入家庭、根植家庭、香溢家园。

二、发展图书推荐者队伍,引领民众选好书、读好书

图书是阅读推广的关键要素,科学、合理的采访采购图书是推广阅读的有力保障。我馆一方面通过图书借阅量和利用率来优化图书采购,一方面积极增进与读者互动,让不同文化需求和层面的读者参与图书采购目录推荐,在推进个性化阅读服务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发展学生图书推荐志愿者,满足青少年课外阅读需要。招募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中院校的学生图书推荐志愿者,一方面定期邀请各年龄段的学生来馆巡视、座谈,我们根据青少年认知、兴趣、年龄特点,采购适合小学生、初中学生感兴趣的科幻、军事、汽车、漫画、玄幻等图书,高中生热衷的历史地理、社会心理学自然科学、网络文学等图书,大中院校学生偏重的社科类、专业类等图书,提供这些类种的书籍目录,介绍书籍内容,通过荐书、选书,确定采购目录,从而通畅了为青少年儿童的购书渠道。另一方面,开展相应知识的讲座、读书会、辩论会、论坛和培训,激发和引导青少年读者推荐图书和阅读书籍的积极性,拓展了阅读兴趣面,增长了知识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发展专业人才荐书志愿者,满足学术研究阅读需要。我馆联合教师、学者、医生、律师、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做每月特邀荐购图书目录,针对不同专业人员的需要采购书籍,极大满足了他们专业、学术研究参考文献的需要。在吸引了一批高层次读者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开展不同领域、内容的讲座、培训。

三是拓展电子图书的网上推荐,满足繁忙人群阅读需要。数字图书馆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在推进数字时代的全民阅读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我馆针对都市工作繁忙人群的阅读需要,推出了系列适应都市工作快节奏、需要读书但又没有时间到图书馆借阅人群的特点,一方面推荐电子图书app,一方面采取网络图书推荐、预约和借还书上门服务,极大满足了都市工作达人、特别是的白领人士的阅读需要和需求。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号、网站等网络读书交流平台作用,积极营造“共读同悦”读书氛围,发起“品悦书香 快乐生活“等网络阅读交流活动,开展了“借阅卡接力”朋友圈图书推荐活动、读书分享会、图书漂流活动、“摇一摇”电子图书阅读传递活动等。引导读者分享阅读体验、交流阅读心得,传递阅读力量,品味阅读快乐。通过纸质图书与电子书搭配,形成纸质图书与电子书读者的交互、转化阅读,起到推荐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双重作用。

三、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促进阅读点面互动推广

近年来,我馆在不断加强街道、社区图书站点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将图书阅读推广工作向“纵到底、横到边”的社区、乡村延伸和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图书驿站、书屋等民办社会文化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和挖掘公益书屋的潜在资源,积极寻求互惠、互利、互补、互动的合作模式,补充和完善了公共图书馆为小众、特定、高知等群体的阅读服务和阅读推广。

一是成立以区图书馆为核心,民间公益书屋为补充力量的图书馆协作单位。图书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联系辖区内的民办公益书屋等文化组织,通过实地考察、研究论证、洽谈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积极互动,拓展服务范围和内容。今年以来,我馆先后吸纳十多个民办非企业公益书屋和机构组成协作单位,根据公益书屋和机构的实际情况,优势互补,弥补不足、消除盲区,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例如:我馆发挥0.618书屋it精英和留学人士较多的特长和人才作用,在0.618书房中设置“青少年科普阅读驿站”和“中英文绘本阅读专区”,提供万余册相关内容图书和绘本,开展科普小实验、娃娃学编程、英语角、中英文绘本导读等丰富多样的特色活动,弥补了我馆缺少外文导读和科普导读人才的缺陷,开辟了科普知识和科普阅读推广基地,吸引了众多科普、科幻、计算机、英语爱好者。再如:我馆积极与童舟绘本阅读公益联盟、德慧智国学经典公益诵读、杨柳风学堂等文化公益组织、机构合作,提供场地、组织读者开展绘本导读、国学诵读、写作朗读等益智、养德、修身、利学、悦读的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