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时间:2023-08-16 17:2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创新;审美价值取向

1.影响景观设计创新与审美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1.1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经济的落后对景设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中曾多次受到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民族的自信心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民族文化上也存在自卑感,这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1]。自20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也逐渐好转,然而,在人们的潜在心理却生出崇洋的心态,尤其是在景观设计上,存有这种心态也会影响到我国景观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

1.2对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的理解上存在误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不仅要满足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同时还要附带一些文化色彩,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可以增强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宣传力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园林景观设计也是体现民族文化的主要项目。然而,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却有很多设计师对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也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的过程中,缺乏审美价值取向,经常出现景观设计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格不搭配的现象[2]。

1.3景观设计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走的是创新路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也仅是少部分设计师而已,还依旧有很多设计人员未能对景观设计做出正确的审美定位,没有很好的利用园林景观创新的一些元素,甚至还会对园林景观设计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创新过程中使用的不当元素会扭曲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本意[3]。另外,还有很多景观设计人员自身对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的概念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扭曲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

1.4其他的影响因素

就当今园林景观设计创新来说,在设计理念上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创新,然而,在这之中却存在一些不可行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上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过于花俏、空洞,而且,设计方案上缺乏切合实际的情况,缺乏可利用价值;还有很多设计方案过于追求美观,却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整体的功能,体现不出人文情怀,这不是当今人们所需要的园林景观效果,对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其他园林景观设计的成果,虽然表面形式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内在的形式以及内涵却极其相似,缺乏创新性,甚至经常出现外表、内涵都与其他园林景观设计相同,而应用到不适宜的地区却显得景观设计有些滑稽,很难形成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见,设计师对景观设计的审美价值观的取向的重要性是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

2.当代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应遵循的原则

艺术性原则,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创新时,设计人员要本着艺术性的原则,不仅要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创新,更应该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可以结合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等元素提高艺术性的表现;功能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创新在满足艺术创新的同时,还应该确保其功能性,否则,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表现的再强也失去了园林的原本作用;可行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创新并不是空想,而是要切合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设计,要保证设计方案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全局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不能付予表面,更不能表现局部,要注意全局性的设计,尤其是与周边设施要形成相互的搭配,这样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表现能力;生态性原则,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实施多以植物为主,而在景观设计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的过程中,还应遵循着生态性的原则,尽量避免或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当代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

3.1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创新

崇洋心态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导致我国经济一直追随着一些国家,而未有超越的心态,应正式我们的发展,可以借鉴但是不要过于崇拜,同时在借鉴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创新,近些年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也在经济不断的发展下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设计艺术上,已经具有一些独有的景观设计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出中国历史文化色彩,这是向着园林景观设计创新又跨出了一大步。

3.2正确认识民族风格、民族文化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形下,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加温,我国的文化保护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在很多方面开展,其中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其一,但是,由于设计师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风格的误区,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创新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正确的认识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才能做好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5]。首先,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要了解其内涵,掌握其精髓。其次,要对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进行选向,方向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设计原则,并正确的选用名族文化来丰富园林景观设计的色彩,彰显出民族文化特色。另外,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也能提升设计师的审美价值观念。

3.3全面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园林景观设计主要体现的是植物、是自然、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感,这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然而,却由于景观设计人员素质的缺乏而对园林景观设计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全面提高景观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对景观设计进行充分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对园林景观设计有着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6]。首先,景观设计人员应意识到景观设计创新的重要性,不仅是呈现出独特风景的园林景观,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人文历史的一种体现。其次,景观设计人员应根据自身所掌握的设计知识,再结合当今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色彩来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要学会品味园林设计的风味,以及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情,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而且,设计人员在通过提升自身景观设计水平之后,对景观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正确选向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所在。另外,景观设计人员还可以通过对其他优秀作品的学习来提升自身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借助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案例对自己的创作思维有着启发的作用。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当代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设计者需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再对景观设计进行创新,对审美价值进行定位,这样才能够促进景观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

【参考文献】

[1]施明珠,黄雁.水・空间・印象――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浅见[J].广西城镇建设,2006(11).

[2]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02).

[3]尹丽.罗伯特・布雷・马科思的景观世界[J].文学界(理论版),2011(04).

[4]朱晓璐.浅谈园林中的植物造型[J].大众文艺,2011(15).

第2篇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现代艺术;设计语言;设计材料;设计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02-01

现代艺术与景观艺术设计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实际上两者却是属于同一个层面上的行为。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从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就与现代艺术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渗透和关联,现代艺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不但给景观艺术设计带来了设计语言上的诸多启发,还能够有效的拓展和深化景观艺术设计的创作思想。鉴于此,本文就针对现代艺术背景下的景观艺术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分析,希望对我国景观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启发或借鉴。

一、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语言更加多样化

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受现代艺术语言的启发,设计语言也更加的多样化,这一点受现代绘画的影响最为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由于现代绘画中的线条、块面以及色彩等等很容易转化为景观设计中的构成要素,因此,在现代主义发展的初期,其就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作用,而其影响也最为突出,这一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得以窥见。

首先,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平面布局理念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点、线、面是景观艺术设计中平面的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之间的科学结合,是一个优秀的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必备的条件之一。而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很多点、线、面的结合方式都曾受到过现代艺术的影响。例如:在美国设计师斯蒂里所设计的玛瑙科吉庄园中的平台花园,就受现代艺术的启发,采用了规则曲线的排列方式。见图1。

其次,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很多现代绘画中的抽象形态均被直接转化运用到了景观艺术设计作品之中,从而使得景观艺术设计的表现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例如:立体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诸多形式语言就已经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锯齿线、肾形以及阿米巴曲线等等均已经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表现语言的丰富化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意义。

最后,景观艺术设计受现代绘画艺术色彩表现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自从现代艺术在绘画的色彩表现方面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之后,很多设计师就讨论过色彩的象征意义、构成原理、构成方法、构成技巧等问题,而且这些内容也对景观艺术设计中的色彩组织及应用思想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例如:杜斯伯格,就曾经在设计德拉赫特的住宅时,吸取了现代绘画艺术色彩表现方面的理念,将种植池设计成为了黑色,而且又在黑色的种植池中设计种植了红色、黄色、蓝色以及白色的花卉植物,使得整个设计作品看起来的印象就如同一幅风格派的绘画。由此可见,现代绘画艺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深远影响。

二、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材料更加丰富

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材料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实际上早有所表现。例如:早在1938年,唐纳德就曾在其著作《现代景观中的园林》中,提出过,景观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应该主动的向现代雕塑家学习,通过学习其对于雕塑材料、质感以及体积等的理解,来丰富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材料。

而实际上,景观艺术设计与雕塑之间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雕塑往往是作为景观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元素或者是某种装饰物而存在的,即使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雕塑与景观艺术设计的这种关系仍然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却很少存在雕塑元素对景观艺术设计产生影响的情况。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与雕塑自身的元素相较来说比较不容易转化为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元素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自从现代雕塑的某些派别开始发展之后,其对于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就开始得到了凸显。例如:自从现代雕塑开始研究和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之后,其就对景观艺术设计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例如:唐纳德就曾经从现代雕塑新技术新材料中吸取经验,在《现代住宅的现代》艺术中,提出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合理的使用一些新材料,如:玻璃、混凝土以及乃侵蚀的胶合板等等,而且在其后来的设计中也这一想法也同样有所体现。

三、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观念更加深化

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空间观念的深化,主要是受到的是现代建筑的思想的影响。现代建筑的思想作为现代艺术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1929年,由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的建筑,其在设计中所采用的空间处理方式,就不但是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标志,同样也对众多的景观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和设计作品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如:景观设计师埃克博以及景观设计师克雷,就均在后来的设计中运用过类似的空间模式,很明显是受到了密斯所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建筑中空间处理方式的影响。由此可知,作为追求空间多样性和空间丰富性的现代建筑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中空间设计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而概括来说,因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而带给景观艺术设计的变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建筑语言开始逐渐的转化到景观设计之中,并得以良好的呈现。现代建筑语言开始逐渐的转化到景观艺术设计的现象在现代艺术和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非常常见。如: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师贝伦斯,就曾经利用建筑的语言来设计园林的风格。他曾经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园墙、花架以及各种形状的种植池等等来进行空间的组织,而这一点很明显的就是借鉴了现代建筑语言的方式。

其次,景观艺术设计受到了现代建筑延伸空间的启发,认为是建筑延伸空间的一部分。在新艺术运动中,很多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都认为园林或是景观实际上与建筑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很多设计师也将这种理念切实的落实到了景观艺术设计作品之中。例如:建筑师杜斯伯格,在设计花园的过程中,就曾经运用过这种理念。他在进行花园设计时,根据室内和外部门窗的颜色:原色、蓝色窗;红色们、黄色的墙,在花园中的几何种植池中合理的设计种植了郁金香、罂粟以及矢车菊等植物,从而使得花园呈现出于建筑风格一致的色彩,显示了其景观艺术设计是现代建筑延伸空间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芊.基于现代艺术的园林景观雕塑的反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王茂林,沈守云.大地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再认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第3篇

一、五感

(一)五感设计概念

五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服务人类的最直接的体验和感受,景观设计是指在园林设计中土地与土地上空间和物体综合体的一种对于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综合设计,一般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人的视觉要求,然而人对景物、景观的感受是全方位的、多元的,这不仅仅要求景观设计符合人们的视觉需求,而且要符合人们整体的五官感受,这就给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也就出现了将五感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的五感设计,将五感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能够全方位提升人们的感官体验,提升了景观的层次感,增强了景观的代入感,另外相较于单一的视觉景观设计,综合五感的五感景观设计对盲人等残障人士欣赏景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五感体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生成五感体验,例如,我们走在广场上,看到的是许多叔叔阿姨等老年人在整齐地跳着广场舞,听到的是带有节奏感的动感音乐,闻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美食香味,广场上有许多人在遛狗,我们可以触摸到狗身上柔软的毛,看到自己喜欢的小吃,我们也可以买来尝尝,这以上所有的体验与感受都与我们的五感息息相关。在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利用五感来营造氛围,引领人们走入景观中的设计有很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佛殿,进入佛殿我们可以看到到高大的佛像、神态各异的罗汉、虔诚的信徒等,可以听到悠远的钟声、直入人心的诵经声,可以闻到佛堂独有的香火气息,可以摸到宏伟的佛堂建筑,这些所有的五官感受都能营造出一种佛堂虔诚、庄严、肃穆的气氛,并将人们带入到整个的气氛中去。

(三)五感之间的联系

人类的无感之间看似毫无干系,实则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感官上的联系会加强人们对所感受到事物的认识,这种感官之间的联系叫做通感现象,在景观设计中,加强五感之间的联系才能给人们带来全面的感受与感知,以视觉和触觉为例,视觉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所观察物体的体积、色彩、质地等视觉体验,能够帮助人们判断在距离、空间、方向等方面的特征,但往往视觉看到的或许不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很可能是一种错觉,例如海市蜃楼,而触觉能够使人们体验物体的质地、触感等,这种感觉很真实,能够给人们客观存在的一种体验,将视觉和触觉结合到一起,就会实现人们对物体最基本的判断,也会带给人们真实的感受。所以在景观设计中,综合五感,将五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才能让人们有着最最真切并且全面的感受和体验。

二、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视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视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十分重要,视觉感受往往是人们对景观的第一感受,通过这种感受我们可以深刻的去理解景观的布局、景物的搭配、景观的颜色等,根据视觉的空间性我们把视觉在景观设计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点

点是景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位,在景观中,点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可以是景观中的独特点缀,也可以作为景观整体布局中的一处景物,更可以是整个景观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点。在景观中,一棵大树、一丛花草、一栋建筑、一座假山都可以作为点的设计。在现实生活的景观中,点的设计有很多,例如:佛堂中的佛像,一坐山中高耸入云的塔等等,这些特殊的点作为视觉在景观设计中的一种体现往往会给人带来特殊的感受,或是一种标志,或是一种象征,具有画龙点睛的意味。

2.线

景观中的线是点的一种延伸,线的设计往往会作为景观设计中的主体部分,线可以有着独特的形状,可以是笔直的直线也可以是弯曲的曲线,“线”的设计含有方向、力量的意思,会增强人们对景物的实际感受。例如,马路旁的一排柳树,公园中的一条河流,树林中的一条小路等都是“线”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面

面是景观设计中的二维表现,墙面、湖面等都是面的体现,景观设计中面的使用非常多,合理把握好面的设计能够提升景观的整体效果,例如,园林中一处平静的湖面,博物馆中的作品墙等等都是面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体

体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二维向三维的延伸,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实体,包括景观中的立方体、球体等,例如国家体育馆中的水立方游泳馆,另外一种是开敞的体:是不同要素结合而成的整体。

(二)听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听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会影响着环境品质的优良程度,声音往往能够对人的情绪带来一定影响,景观设计中唯美的声音能够带给人美好的心情,声景的设计包括人工声和自然声两种,自然声有水声、风声、动物的叫声等,这些声音很难模拟复制,人工声有音乐、歌声等。将听觉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能够提升整个景观的层次。

(三)嗅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有自己的气味,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尾气、工业生产释放的污染气体逐渐增多,我们生活中的也充斥着许多刺鼻的气味,在这种条件下,嗅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中的花香、草香等自然气味会让人们感到十分舒适。

(四)触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触觉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感觉,触觉的感受是奇特的,不可替代的,景观中的触觉感受很多,例如,脚下材质的感受:草地、石板、沙地、石子等都会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触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触觉感受往往是最真实的感受,我们用手触摸古老的树木、平静的湖面、唯美的图画等都会增加人们对景观的美好感受。

(五)味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第4篇

土地生态化整治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土地生态化整治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土地生态化整治的真实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以及给景观规划设计带来的潜在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研制出一系列促进土地生态化整治的完善、科学的方案,加强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规划设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景观的设计,加快城乡体化的进程和步伐。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1.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

生态理念和土地整治其实并不矛盾,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土地生态化整治尤其重视水资源基础措施建设,通过农田灌溉和排水功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从而在很大程度生改善水资源环境,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区抗旱防涝的应对能力,提高田地的灌溉效率和灌水均匀度,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土地生态化整治给景观设计带来的潜在风险

目前,土地生态化整治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土地整治的工程项目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对熟土层的破坏,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又会造成土壤的面饰和风蚀,从而给景观设计带来定的潜在风险。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研究

1.土地整治工程景观规划设计

土地整治要有效保证规划耕地区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保证土地的土壤肥力不下降。研究表明,土地表层的土壤符号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土地生态化整治必须科学、合理的保证土地表层的保留。

2.田块景观规划设计

田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田块和周围生态景观的相互协调和平衡,这样可以有效的保留灌木丛和片状生物群落等等,促进组合生态农业系统的各生物种群间的共生关系的平衡。土地生态化整治区灌丛型群落主要以灌木和乔木为主,而草本植物群落主要包括狗尾草、车前草以及打碗花等等。根据土地整治区生物种类和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区别,田块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采用条带型的结构。其中条型结构般情况下是长4D0cm~600cm、宽150cm-200cm的规模。

3.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般情况下有田间路和生产路两级道路,其中田间路宽为4m,长为616m,田间路是铺设路面的材料是泥结碎石,这种材料顾名思义是以碎石作为骨料、泥土作为填充料和黏结料,从而压实修筑形成田间路。而生产路宽为2m,总长4500m,路面是0.3m的素土夯实。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道路修筑中是不能使用混凝土的,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土壤的生态功能。道路铺设和田块配套构成互通的网络,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生态平衡。

4.沟渠景观规划设计

沟渠景观规划设计中,土地生态化整治应该坚持尽量保留农田本来自然风貌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尽量避免人为改造,从而给野生动植物留下足够的生存环境和繁衍场所。沟渠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不断修复原有沟渠,在此基础上,沟渠景观规划设计更要保证新的农渠、农沟、斗渠、斗沟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其中斗沟的底宽为0.3m,深为0.29m,而农沟的底宽为0.3m,深为0.22m。沟渠景观规划设计有其定的科学、严谨的原则,我们应该严格根据这些原则以及农田防洪排涝的需求,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农田道路的布置开挖排水沟,排水沟的设计标准为10年遇,要求为1日暴雨3日排出,边坡比为1:1,比降为1:500。而且排水沟的设计修筑要尽量保证让边坡较缓,而且要在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的使用,保证在修筑过程中采用天然材料,从而能够使水生动植物正常生存。

第5篇

关键词:地形设计;景观设计;地形的关系;地形的作用

1地形的概念以及对景观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1.1地形的概念

地形指的是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貌不完全一样,地形偏向于局部,地貌则一定是整体特征。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1.2地形对景观设计的作用

地形是景观设计的形态基础,基地的高低起伏和走向变化的情况、以及起伏坡度的大小变化,是这个基地形态的基本特征。地形直接影响和约束着设计师,并直接影响最后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成果,因此地形在景观设计中是开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最初阶段,也是首先要整理的概念。在充分认识地形的基础上,改变或者保留原有的地形特征的决策,是设计师在场地设计中最基本的技能。

地形是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因素,也是作为一个“景”的基本骨架构成,影响着景观设计中的其他因素,如植物的种植和搭配,微气候的营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设计和布局,水体的营造,生物群体的兴盛等。在我国,关于地形最早论述主要体现在风水学中。在风水学中叫做“相地”。

在西方的造园历史中,关于地形构造也有相关论述。德国最著名的园林家希尔施菲尔德提出:变化、弯曲,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加丰富,院子因此也会显得更大,植物生长更加自由,独特,水面也更加活跃。在高处或者低处,每一步都引入一个新的领地,一个新的画面。在景观设计中很大部分的景观的变化和景观的营造都由地形的变化来实现。斯开尔是德国风景园林鼎盛时期的3位设计大师之一,1818年斯开尔出版了《园林艺术文集》,认为:与对称的几何园林设计相比,风景园林更加自然,花费要更少,因为人们可以利用自然地形的有利优势。可见地形的运用在欧洲园林艺术的创作中也同样和东方造园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地形的高低错落和波浪式断面的土地,导致了独特的梯田景观。

2地形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2.1地形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一以广西龙胜梯田为例(图1)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广西龙胜梯田坐落在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的平安村,龙胜县龙胜梯田群规模宏大,全部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m,最大坡度达50°,一层层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地形对梯田景观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在其内在的文化上也有深刻的影响。那这种影响是什么呢?美国地理学家苏尔在1927年提出:文化景观包括“因人类活动而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形式。“而北京大学的王恩涌认为:“文化景观是说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比如说水稻成熟时,其独特的颜色,也形成独特的景观。独特的地形造就了独特的景观形式,通过人们的再创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龙胜梯田区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民族文化区,其与周边其他民族文化区不同的主要就是龙胜区内所特有的文化景观。在龙胜最典型的文化景观是梯田文化景观。梯田文化景观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粮食等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对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

3国内对于地形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有关地形设计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就目前国内景观设计的状况和笔者自身在学校中所接触到的情况来看,许多景观项目中对于地形的设计并不合理,同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没有将地形考虑到整个景观设计中,不但无法推动景观设计的发展,反而适得其反,造成景观设计的缺陷,造成功能的缺失,资源的浪费,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等。目前国内外关于景观设计的理论书很多,如:“设计中的自然,景观设计中的场地等,但是大部分都是从整体性的形式,或者从文化方面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书籍很少。天津大学的彭一刚教授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的起伏层次,堆山叠石,高低错落,视线分析等做了理论性分析,但未系统地分析处理景观设计的地形设计。设计一个好的景观作品,即一个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满足景观的功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审美需求,功能需求等等,是每个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科学地分析和运用地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并且能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生态,使设计能够更加出色和精彩,必须要深入研究地形与空间设计的关系,地形与微生态的关系,地形与植物景观设计的关系,地形的艺术形式感的研究,地形与水体景观塑造的关系。”

4地形与景观空间设计的关系

景观空间设计包括整个景观场地的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各个景观具体空间的设计。景观场地的布局是根据气候、交通、地形、人流等情况确定主要的景观建筑、景观设施的位置以及将其他各个景观要素布置在场地内最为合适的地方。根据总的景观布局,把场地分成不同的几个区域,在布局和分区场地后,再设计景观空间。

景观空间:空间由物体和人的感知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进行景观空间设计的前提就是找出发现符合场地特性的空间,并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进行划分,排列,渗透,设计等,以创造好的景观空间效果。地形具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特点的景观空间,具有不同的效果,地形是场地所有景观和设施的载体,地形因素直接制约景观空间的形成。

例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涵着许多形式美。中国园林素崇尚自然,视山水为园林的灵魂,历代造园师们都把地形的处理当作是造园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园林中的地形具有连续性,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因此,地形的处理既要做好功能需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力求达到好的景观效果。尊重原有地形,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设计。另外,一些建筑常借地形的优势顺应地势而建,与地形和谐共处。像现代主义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就是这个例子,建筑和地形的有机结合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但更象是盘旋在大地之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图2)。

5不同地形空间的分类

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和居住区规划的影响设计的因素很多,包括场地的现状、场地的地质情况、整体的空间结构、植物的分类、人文特色等,在地形的具体设计和构思过程中,要把握地形的整体走势,最高点,次高点,最低点等一系列问题,而地形的坡度问题则是经过地形空间的全局性考虑后,需要深化的重点,在这里,对不同坡度形成的空间进行分类。

可供人进入游览和活动的地形空间,如:缓坡的大草坪,居住小区的绿地,此类地形的坡度小,地形变化丰富,场地占地大,形成较大面积的活动的“面”,可供人进入游玩和开展一系列活动,如,露营、野餐和游玩(如图3)。

6地形设计与水体的关系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嗟是园,无水不成景,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之说,由此可见水对景观的重要性。但地形设计影响景观水体的营造,具体有以下2个方面:(1)俗话说“依山就水,”水体的营造必须依照地形的走势以及地形的高差变化来取得,以形成山水环抱之势。依照地形来安排水的处所,水的形式,水的集中还是分散,将会节省大量的工程,也会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小。(2)地形的状况会影响水体的状态。平地会造成净水的景观效果,给人清爽宁静之感,斜地会形成动水的状态,给人运动活泼的感觉;如果地形奇特,则会造成动水的轻灵乖巧之感,如果有大的峭壁出现,则会形成瀑布。

第6篇

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理论内容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培养较重要,笔者提出按“理论+专题”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专题实训,并结合就业市场,确定由理论讲解和设计训练两个主要模块。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标性、启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专业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贴现在景观设计课程的现实意义,掌握专业设计方法。

(一)基础理论专题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在教学中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可以分为几个专题:

1.古典园林景观专题,对于古典园林景观的的认识,主要结合不同的时期的景观形式介绍。搜集资料,让学生对所选的特定时期的景观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做简介的教学方法。

2.景观设计程序与表现专题。了解景观设计的流程,从草图到方案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细节,在设计表现中如何应用。逐渐使学生对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3.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专题。授课教师应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选出有重点、难点知识,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对知识点归纳,结合景观实际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了解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及资料,总结出课程学习中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1)导论(国内外景观的历史发展现代景观的形成);

(2)设计元素(山石、植物、水体、建筑等);

(3)结构及功能分析(空间划分、景观流线、景观节点、中心景观区);

(4)景观设计表达(通过美学原则,应用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方案呈现);

(5)单项实训(庭院、公园、住宅区、广场等)。

(二)景观设计实践专题

课程内容坚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导向,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调整各部分前后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尽可能多结合景观设计新思维、新观念进行设计体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结合作品展示,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中设计实践的内容以单项设计、公园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更贴近的内容为主。整套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图和详细设计图。总体设计图包括设计说明、总平面图、景观分布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主入口设计图(平面、剖面、透视图)、效果图。详细设计图包括地形标高设计图、地面铺装设计图、照明设计图及植物的配置图、鸟瞰图及材料的列表。总平面图展示了方案的总体布局,包括山、水体、植物、建筑物的布局。设计说明完整地阐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说明构思,深化设计主题。功能分析图清楚地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几个区域,结合设计构思分析各区域的合理性。如何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景观,以便创造卫生、舒适、又没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既需要学习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风景构图等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景观规划的专业知识。教学中结合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景观的发展趋势,了解景观有哪些要素,并通过设计创意景观,从而把握景观设计的设计要领,为将来从事景观设计打下牢固基础。

二、景观设计实训内容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实训或者专业训练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显得尤为重要。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结合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进行了“专题式”教学实践。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四个专题进行了教学实践。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尺度设计到大尺度空间设计,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受景观设计的各部分表现。

(一)单项设计

针对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山石造景、水景、建筑形体设计分别进行练习,主要锻炼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意识,形成对基础理论的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学生的手绘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进行某庭院设计,绘制平面图,在绘制中理解景观元素的应用,空间划分方法等设计理论,结合平、立面图设计,体会景观立体空间的变化,绘制效果图。

(二)居住区公园设计

居住区公园相对综合性公园面积较小,由于公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公园设计中要求的尺度不是太大,但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会把前面的单项设计加以应用。尝试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由被动到主动思考。逐渐练习其对于场地空间的宏观把握和设计能力。

(三)居住区设计

在景观元素和小尺度的公园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实训内容,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中居住区设计是应该掌握的实训内容,所以,可虚拟或者选择一些附近楼盘进行训练,也可以选择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进行设计练习。从对方案的构思,到分析已有的方案,把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在居住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尊重设计原则,发挥设计灵感,从自然环境中找出设计雏形,讲求艺术,但也注重使用功能,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将主题与风格相结合,合理处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四)综合性设计的要求

公园、居住区是环境艺术类专业景观设计练习的内容。总结公园、居住区及其他类似空间的特征,设计元素与空间如何更好地处理。从形态处理、主题创意及生态理念,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景观实用性相结合,营造更加宜人的环境。教学实训中分成若干小组,模拟设计公司的流程,了解景观设计程序。在景观设计中,有借鉴有创新。在景观设计表现环节,要求学生采用手绘表现,锻炼其手绘表现能力,后期结合软件进行修改和排版。实训成绩综合以下进行考核: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设计说明、版式及打印效果,团队合作等,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更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对图纸绘制的考核,也不局限于考核学生应用某一种工具,综合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上的方式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但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够,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完善,在实习和毕业设计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团体交流,在实践项目中注重设计内容,设计程度上要提高方案设计能力。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文化元素;地域性;多样化

一 景观设计是文化内涵的表达

景观设计从诞生开始就是按照人类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无论是西方旧约圣经里所罗门皇城的城市景色,还是东方“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建筑,它们都是物质和精神结合的产物,它们的兴起都是由于那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这种烙印是由社会文化的综合性造就而成的。因此,早在100年前,哈弗大学把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设立学士学位的独立学科时,专业课程中就设置了社会、经济、历史等各种文科类课程,他们十分注重对景观设计师文化素养的培育。景观这个词最早在荷兰语中代表“地区,一片地”,后来传入英国则意为“描绘陆上风景的绘画”,这就表明它含有主观人文因素在内。后来我们发现,在不同的领域和时期,人们对景观有着不同的理解。由最原始的自然景观上升到具有人文意识的景观设计,这种转变是由人类最初无意识形态产生的审美需求发展到人类有意识的创造出审美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融入了环境景观当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古代文人对纯自然景观的赞美是建立在文人的“文化”与客观环境之间产生的互动基础上,中国的古典园林是文人墨客们将自然环境中美的因素与自己的精神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现在被人们称之为文化遗产。

二 环境地域文化多元化决定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除了历史的文化元素,还有环境的地域特色,它的形成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域特色的多样性造就了景观环境设计的多元化风格。20世纪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引发了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的流行最终影响到全世界,它的优势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高的效率以最经济的方式促使全世界各国大都市的迅速崛起,大力推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但同时它也在极大地削弱了地域文化的特色,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所以,我们现在要面对的严峻问题是: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保留自己的地域特色以及传统文化的演变。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等特点,这就造就了灿烂的地域文化特色。而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概括了艺术、建筑、人文、历史、地域等等方面的综合型学科。此外,文化的多样性需求还表现在文化层次的不同,城市里生长着不同文化层次的各类人群,环境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的本质。现代景观设计师应该从多样性、地域性的环境文化思考,结合环境的地域因素和时代性才能创造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环境景观设计。

三 景观设计中本土文化元素的如何表达

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表达这些多样化的文化元素。由于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仿效西方的设计潮流现象比较严重,许多西方的环境文化元素被强加到我们的设计中。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在逐步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环境景观、建筑、室内等设计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希望看到它们具有本土的文化特色。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需要传承自己的文脉,表现出自己的精神文化。因此,在新的环境建造的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化技术更好地将民族的文化元素揉入景观设计,是我们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文化是各国各地域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产物的历史积淀,我们不能肤浅地认为只是简单地搬弄几个传统的文化符号表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上,而是要抓住文化的本质,才能很好地将它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比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是一个现代建筑,却比一般的现代建筑更有特色,既有古韵,又有今味,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代表,无论从造型、用材、色彩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人的优雅气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文化元素,由此来协调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中规划布局时提出来的设计方向,这种毫不张扬的建筑布局能更好地表达了中国谦卑、含蓄的精神特质。还有深灰色的石材屋面与白墙的相配,清新素雅,苏州博物馆的这种青白相间的地域色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重视的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崇高品质。贝聿铭将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进行恰如其分的提炼和修改,使它们十分自然地融入到新馆设计当中。同时,他也使让新馆的设计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保存了完好的传统风貌,这就是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表达的最高境界。

四 结语

我们应当一方面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纵向的坐标,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横向的坐标,沿着这两个坐标的方向寻找到一个交汇点,这个点就是我们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向受众表达的文化元素。提取传统的、地域的文化元素并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一个的宜居环境,使它既适合人们生活,又给人以本土特色文化的审美感受,正是我们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师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

第8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学 职业标准 教学研究

Abstract: This essay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aspects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echnical approach, value-oriented approach and professional needs.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imeliness, exactness, interdisciplinary association and programmable procedures, and to explore the field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professional needs.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education &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景观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作为应用学科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考虑到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的要求,行业发展逐渐日趋规范。为建立可横向比较的基本统一的标准,我国于2005年开始出现了执业景观师注册制度,基本设计人员准入体系的建立成为未来景观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景观专业教育在学科定义、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亟待调整和完善,面向行业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景观教育的重要任务。

1. 传统景观设计教学与职业需求的比照

1.1理论知识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日趋成熟,通过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景观设计基本的设计方法及程序,能够具备设计一般规模与难度的景观空间的能力。但还未将行业标准真正列入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也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技术要求来安排教学,学生在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方面则有所欠缺。学生的设计基本还停留在“概念”的层次,缺乏务实性和创新性。而基于职业标准的景观教育则更多的从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拟定培训计划、培训大纲和考核方案,更因与景观职业注册制度紧密相连,故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法律规范、项目策划管理、合同文书、事务所运营等知识,旨在为学生毕业成为职业注册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1.2技术方法

景观设计课程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沟通,传统教学由于课程的划分,经常出现技术、结构、材料的研究与美感研究的分离。而基于职业标准的景观教育则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使教学内容与成果能够与设计市场相接轨。设计者应具备将设计转化为可建造的技术能力,即具备职业实践和管理的相关技能,这就使得教学更应注重实践环节。

1.3价值导向

传统教学内容大多将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生活的功能载体,设计方向多从空间结构和形式出发。这样形成的设计往往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对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新材料、技术等方面有所忽视,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的研究更显欠缺。而景观设计职业者应具备从生态、社会、美学等影响设计的多维度层面思考、认识和研究的能力,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态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2.景观设计职业标准的特质

2.1实时性

职业标准有很强的实时性,这不仅仅指国家定期审核和修改相关的行业规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需求的变化调整讲课内容。选择适合课程内容的相关规范作为指导和限定的范围,并时刻关注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进展。

2.2严密性

景观设计工程项目应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来进行设计、评价和验收,特别体现在设计相关的层层分析、制度化的检查程序和决策的机制中。通过有目的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3关联性

景观设计是个综合性学科,课程中一个课题的完成需要多方面、多层级的专业知识。各个学科之间有着严密的联系以及先后的次序关系,并相互制约与影响。同时也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认识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对景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工作。

2.4程序性

一般而言,为了控制教学过程,景观设计课程被分为几个明确的教学阶段,并分别制定指导目标、内容和方法。这些教学阶段并非独立,而应被视为相互贯穿的过程,行业标准的融入也不应仅作为知识“点”讲授,而应当作为“线”贯穿整个课程,并应当与课程方向的变化相吻合。(图1)

图1 景观设计教学进程示意图

3.基于职业标准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3.1解读

景观设计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设计教学情境,把规范、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到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阶段教学要求进行技术规范与景观设计关系的讲解,加强技术规范与设计应用的结合。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景观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关设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图2)

图2 景观设计教学研究框架

3.2表达

景观设计过程是将创造性思维转为系统性的分析进而有效地实现,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标准绘图元素的运用,将抽象概念或形象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读性,并通过更多详细具体的图面表达出项目的技术要求。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三维模型代替传统的二维绘图,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材料、技术和构造知识。

3.3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企业管理理念及工作环境,实现“课程设置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企业化、实践环境真实化”。行业标准中对结构、材料、构造等规范将成为其设计的出发点和制约条件,对于这些知识的运用程度将决定其最终设计效果的实现。因此,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对整个项目教学进行指导、监督、验收和评分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内容。

4.结语:构建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优化现有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明确个人的从业目标,加深其对学科领域社会意义的认识,并且增强社会对景观设计教育的认可度。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从校园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俞孔坚,李华迪.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王铁.景观设计师培训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9篇

景观工程实习是建筑景观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在校期间课堂理论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性教学环节,历来受到任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重视。由于各高校建筑景观专业课程的培养方案不同,决定了工程实习的时间、目的、方式和内容都不同。湖北工业大学的建筑景观设计专业主要培养景观方向的专门设计人才,景观工程实习开设于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以前,经过了前三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与设计练习,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景观工程实习也基于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

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

景观工程实习是建筑景观专业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工程实习,将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逐步融汇于实际的项目中去。通过实习,使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为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本人也从实习中得到了锻炼, 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组员协调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提高了综合素质,增长了关于景观设计的专业素质。

为了使学生从实习开始有一个对景观工程实习的准确定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制定出具体的学习内容,比如说设计一个海边别墅,要考虑到当地人文、气候、风土人情、本土文化、地域文化、特有的历史建筑、民俗等,要通过调研还需要了解本地植物的属性,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景观工程实习有个宏观的认识,尽快理解工程实习是“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

教学方式多样化

为了保证景观工程实习的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其教学方式不能像课堂理论教学一样采取固定模式,必须灵活多样。其教学模式应随着景观工程实习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公园景观时,现场绘图的演示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了解到计算机施工图绘制技术;在设计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时,实景观摩是尽受设计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配合教师的现场讲解,可以让学生获得的景观视觉印象在第一时间转化为专业知识便于自己思考。

如果实习现场属于大型场地,学生可以组成若干个独立班组, 每个班组有10人左右,由1 名指导教师具体指导,然后组织讨论,使各个小组之间将学到的知识交流共享,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专家做兼职的指导教师。在实习中,学生应认真记录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实习日记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记录所在工地的工程概况、景观需求、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记录当天实习的内容和所完成的工作。实习工作的操作要领和质量要求,以及实习后的体会和收获等。在按计划完成景观工程实习及现场参观之后,由指导教师组织好实习的总结工作。总结工作包括对学生生产实习的考核及实习成绩的评定。学生本人要通过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独立完成景观工程实习报告。

此外,还可以通过讲座方式,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目的。

改革教学内容,实施系统化教学模式

首先,要充分重视实习教学环节, 调整现有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认识到实习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力支持实习教学改革,使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机的整体, 保持整个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实习过程可以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针对实习经费紧张, 实习地点分散等困难, 可以采取先集中后分散的方式。在实习开始时, 由指导教师对学生安排统一讲座, 请校内外专家为同学们作景观设计的专题报告, 讲解景观设计的基本流程,比如设计过程中每个各个设计阶段的特点、工作等内容。最后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 分别布置各组学生实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下一阶段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深入了解。

第三,重视实习专题报告的写作。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并不重视实习报告,把实习报告写成实习感想和体会, 不能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 归纳经验, 总结收获。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实习进行到一半时, 根据实习的专题方向拟订自己的报告提纲, 并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结合报告提纲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 在保证实习按计划进行的前提下, 结合实习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逐步完成专题报告。

结束语

探索建筑景观设计专业实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这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及时了解和把握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动向,把新科学、新技术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第10篇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生态环境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对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暴增、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而生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给新时代的人们带来了新思路,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态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景观设计中,要不断改进设计方法,坚持可持续的生态理念,进一步推动现代景观设计朝着生态化、人文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生态主义;景观设计;影响

现代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早期,到目前发展已逐渐成熟,形成了艺术、社会、科学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的当代景观艺术。当前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审美趣味,不再以美不美来对景观设计进行评价,而是结合科学、社会的背景进行艺术价值的评价。其目的也是为社会生活创造丰富而多元的价值。生态主义浪潮的全世界流行对这种认识有着很深的影响,使得人们站在了历史、科学的角度去审视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设计师有了更崇高的使命,将自身使命与全球生态系统联系了起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景观设计的未来趋势,景观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改善着城市水泥建设起来的硬环境,使城市环境变得充满生机。目前,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对景观设计的首要内在考虑因素,在可持续发展的处理技术、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的质量、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强调物种多样性以及尊重自然发展过程等方面都大力倡导。本文研究生态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1现代景观设计的含义

现代景观生态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加入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这些理念的加入使得现代景观设计不再仅仅是一种景观的创造,更是一种社会人文、生态健康体系的表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目标和口号。加强生态主义下的景观设计就是解决人与景观之间的问题,景观与社会之间的问题、景观与整个生态之间的问题,使其完美融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使整个社会的环境有所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同时,景观设计还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其人文精神的承载,使其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植物要素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作用

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离不开植物,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加强植物的研究,使其合理的应用于景观设计之中。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合理对植物进行配置,使景观与城市整体相和谐,是当前要研究的问题。景观设计最基础的就是进行植物的选择,其对整体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植物的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和当地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相符合的品种,彰显其城市风格,使得人文艺术与景观效果得到双重满足。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的种植要考虑植物生态种群问题,以满足其生态特性,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三季观果”、“四季有花”等景观效果。在进行生态群落的搭配时,也要重视其生态的特性,注意乔灌草的科学搭配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搭配方式,使不同的种族群落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科学合理的对植物生态群落进行构建,也会使得生态取得良好的效益,使生态群落扩大。例如促进微生物、小动物在其中的成长,使生态环境更加多元化。自然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人类的更好发展,两者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依靠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促进了自然的更好发展。因此在建设生态景观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的发展下去。

3生物要素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生态景观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植物要素以外还要考虑到生物要素在其中的作用。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改造。对动物的圈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宠物的依恋都体现着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最早的以打猎为生,到后来的圈养,现在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宠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人与动物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生物链。例如要在城市中设计相应的鸟类生态景观,营造适合它们栖息的生态环境,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在可可西里设计专门的供藏羚羊通过的桥洞,保护它们的迁徙不被打扰,因为人类知道,生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没有了它们,人类也无法“独处”。微生物也是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的问题,微生物具有分解垃圾资源、使土地更加肥沃的好处,也有传播疾病的坏处。景观中主要以自然生态为模板,进行人为的改造,这就需要微生物的参与,能促进各种要素的流动,对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4地形要素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的发展使人的生存环境更加狭小,城市超高利用率严重压缩了景观的设计,这就使得对地形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发挥现有的地形优势,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地形的设计中要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小而精的生存空间,同时要使得景观满足隔音降噪的作用,给城市嘈杂的生活找寻一片静谧之地。

5结语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审美品味也日趋多元化,景观的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美感,而是越来越强调它对生态平衡的促进作用,对人文精神的表达作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维护作用。

作者:张艺 单位: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探讨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13,(24).

[2]于冰沁,王向荣.生态主义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表达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03).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化虚拟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39-03

数字化虚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运用领域非常广泛的信息媒体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可以将众多学科的技术要点融为一体来满足人们对更加真实的环境体验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化虚拟技术的一个重要代表(如图1和图2所示)。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乐趣,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了人们和计算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可能性。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广泛运用,所以设计师解读设计的手段和方式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也促使设计工作变得更加严谨和高效,也最大程度地扫清了设计师与项目业主之间沟通的障碍。

一、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1.虚拟现实的概念

虚拟现实的英文名为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该项技术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提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它翻译为灵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它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集成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机界面模式,人们利用它可以建立一种三维虚拟空间,可以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功能融入于环境之中,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1]。

2.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新手段。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我们创造出一种此前人们从未感受过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断加以变化的奇特的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交互性指人作为体验者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从被动变为主动,即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与所想来自改变自己获得感受的内容;浸沉感指处于虚拟环境中的人能感受到自己所处环境是真实的和实在的;构想性则指通过人的构想能设计出不同的虚拟环境,甚至可以根据构想者的意图虚拟出真实环境中不可能存在的空间。

3.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现状

虚拟现实技术源于美国,所以美国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水准也是世界级的。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军事与航天工业领域、医学领域、教育领域、建筑领域、艺术领域和管理工程领域等。

(1)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外高校应用的现状

国外建筑类学科领域早己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C)的计算机系是开展VR研究的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大学,他们研究的领域包括分子建模、航空驾驶、外科手术仿真和建筑仿真等。麻省理工学院(MIT)是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图形学和动画的先锋。1985年,麻省理工学院还成立了媒体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是进行虚拟环境的研究的。华盛顿大学华盛顿技术中心的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HIT Lab)还将VR研究引入了教育、设计、娱乐和制造领域。此外,日本东京大学的高级科学研究中心则将研究重点放在远程控制方面,最近的研究项目是主从系统。该系统可以使用户控制远程摄像系统和一个可以模拟人手的随动机械人手臂[2]。

(2)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高校应用的现状

我国高校在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方面与国外高校相比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该项技术发展的潜力巨大,由于它对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和科学家们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在我国,最早开展这方面实验与研究的是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西安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对发挥该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及其他相关院系和研究机构在虚拟现实、虚拟仿真与虚拟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具有极大的意义[3]。

在我国,数字化虚拟技术在设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高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目前还停留在设计与制图层面,所以学生对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解读、形态和材料的研究、施工工艺分析以及设计的可行性等诸多方面的了解并不直观,所以计算机对设计的辅助作用就受到了限制。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做景观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在拿到设计的原始图纸后,就根据自己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与设计构思相关的素材来进行设计,一旦拥有了一些想法,就直接从原始平面开始规划,然后再形成总体平面彩色图,再思考场地的剖面、立面和空间关系。这种设计方式带有浓厚的机械模式的特点,完全没有意识到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其整体性的要求。

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找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充分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应在电脑中实现对设计环境的再现,表现出对象相关信息的实时性。这种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对设计对象的真实感受,能增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和认识设计对象。

二、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是一种必然和必须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有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等特征,由于它能极大地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所以它越来越受到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将在设计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

通过笔者近几年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来看,运用该项技术可以使教师授课的实效性和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该项技术的应用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从长远看,将该项技术运用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将是一种必然和必须。

1.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自主性

创造性对于设计来说,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同其他课程一样,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传统上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对景观设计的构想、风格、设计步骤、构造做法和材料的应用等方面的理解以“填鸭式”的方式教给学生,忽视了教学对象是有其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甚至导致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的对教师教学的抵触情绪的产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感到困惑。常会出现的一种状况是,在确定设计大方向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犹豫不决,或者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只是一味机械地从事着从平面到剖立面、再到空间效果的制作而缺乏对设计场地及其空间的领悟,无法做到设计的完整性,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数字化虚拟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库和极具设计感的系统界面,能从视觉上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因而就能最大程度地增加他们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学习的兴趣。

另外,针对课程教学和学生在设计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我们很有必要创建一个素材库,其内容主要有:各类已完成的景观工程、各类施工材料、各类景观设施和各类景观植物等。有了这个素材库以后,学生就可以从中查找自己需要的图文信息和设计模型等信息,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其中已有的设计材料和工艺,从而实时地更换自己的设计中已用到的各种主要的设计元素,或是通过对比逐渐形成自己较满意的设计方案。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极大地被调动起来,其设计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能力和形态把握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质是设法表现空间的形态美,所以设计者对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的认识和理解就尤为重要。因此,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的把握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于首次接触该门课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室外空间感和对空间的认知度一般都较差,对空间形态的理解没有一个明析的概念,甚至对同一空间场地中的平、立和剖面关系加以认识都很困难。相对于室内空间来说,室外空间的区域要大很多,比如几千平米的小型商住楼盘的景观设计、几万平米的别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几十万公顷的超大型城市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面对这样的空间,学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若对大空间和大形态缺乏认识,就势必会阻碍设计的顺利实施。

研究不同的空间状态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应尽量多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各种不同的空间状态,从而强化学生对空间尺度与空间形态的认识,能通过不断的积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这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只依赖书本和图纸资料的教学方式。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学生很快地对特定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有充分的认识,能使学生将平面的图纸转化为有参与性的、可实时沟通的三维空间。

数字化虚拟技术还能提供一种针对设计场地的动态漫游,能全方位地展示场地的状况。在我校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开课之前,我们先设置好设计场地的基本信息:现有的硬质环境的模型和软质环境的模型,同时将白天、夜晚及春夏秋冬不同气候等因素影响下的场地的状况也考虑进去。这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设计场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好设计的方向,为后续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强师生间的沟通的实效性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提供一个非常直观、非常容易操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可视化的平台,师生之间的沟通会变得更加实时与更加有效,从而也会进一步优化传统的主要是依靠图纸来进行师生间的沟通的教学模式。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借助课前教师为他们提供的设计场地的模型,依靠自己对该设计场地环境状况的解读形成一个设计主题,然后再借助该空间模型在设计场地对自己的设计再进行调整。学生还可以利用动态漫游的方式直观地将场地的空间状况展示出来。做这种展示时,相关设计方案中的参数也都会在计算机里实时地显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能实地时了解和掌控学生设计的进度及其状况,并据此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强化学生对设计的每一个阶段的理解与认知。至于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的讲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可视化的平台,学生们设计出的各种方案都能一一快速而整体地显示出来,教师对之进行点评的方式也会更为直观,师生间的沟通也会不再像过去那样抽象和乏味。

4.提高学生设计的专业性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艺术范畴,它强调“以人为本”,它要营造的景观是需要人来参与并供人观赏的,所以其设计绝不能只停留在图纸上。但在初始阶段,许多学生的设计缺乏严谨性。究其原因,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先后顺序上的不恰当及教师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它容易导致学生对所用材料及相应而来的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缺少了解,因而也对自己的设计缺乏综合考虑。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师,教师就必须重视这些环节的教学,并使之具有系统性。

另外,目前学生对景观工程施工过程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景观工程的施工涉及到许多环节,它不仅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工种的协作与配合,而且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可逆性也是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正式施工之前,为了确保施工能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施工的效果和质量,也需要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施工的过程,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做优化处理,以提高设计的可操作性。

对景观工程造价,学生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通常情况下,即使是同一个项目,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也会有不同的工程造价。所以,为了使学生对工程造价能有较多的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来施行教学,以让学生了解所用材料的选型和选量等情况。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了解设计造价的控制性和经济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三、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应逐步推进

由于数字化虚拟技术有其强大的优势,所以目前就被广泛地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其逐步引入课堂。根据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把虚拟现实技术很好地引入设计课程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引入该项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应逐步推进,应分阶段进行。

逐步推进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让学生全面而科学地认识数字化虚拟技术

前面已经提到,数字化虚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运用领域非常广泛的技术,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众多学科的技术要点融为一体,从而满足人们对更加真实的环境体验的需求。目前,常用的数字化虚拟技术主要有,VRP、converse3d、quest3d、unity3d、virtools。为了使数字化虚拟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全面而科学地认识和了解数字化虚拟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放映一些将数字化虚拟技术在设计创作中加以应用的案例及较完整的景观设计的数字化虚拟现实的效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宣传和讲解工作,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字化虚拟技术的了解,可以为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2.应设法让学生对数字化虚拟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全面而科学地认识了数字化虚拟技术及其优势以后,下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对该项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字化虚拟技术依靠其强大的数据库及其极具设计感的系统界面,可以从视觉上对学生产生内在而持久的吸引力。比如,以前使用3D MAX、SKTECH UP等软件来制作建筑、山体或河流等模型及其场景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使用数字化虚拟技术来塑造模型和场景则只需要短短的十几秒的时间,并且画面的效果还极其逼真和生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直观的比较就会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兴趣。

3.应让学生逐步学会对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应用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对目前非常流行的虚拟现实软件Lumion的操作和应用。该软件是一个实时的3D可视化的工具,它可以传递现场演示的效果,能提供优秀的图像,并将快速和高效结合在一起。利用它,我们能在电脑上创建出虚拟现实的效果,能大幅地降低相关设计的制作时间,即可在短短十几秒的时间内创造出一种惊人的可视化的建筑或设计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熟悉该软件的界面、重要命令和素材库的创建,要让学生能熟练地应用该软件于自己对课程的学习之中。其次,要强化学生对3D MAX和SKETCH UP等软件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景观学学科的发展,为使数字化虚拟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景观设计,为满足未来对景观设计的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各大专院校可以与有关技术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努力研发出更多更高级的场景模拟系统。

参考文献:

第12篇

1.手绘技法是景观设计的基础

景观设计属于艺术设计范畴,需要有美术基础,需要有基本的艺术造型能力。手绘表现做为景观设计的一种表现语言,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之一。而手绘表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又是从美术基础训练中获得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材料、什么风格的手绘表现技法,都是从美术的基础造型训练中得来,经过演变和转化而形成的。可以说美术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手绘表现能力的好坏。景观设计不但要有基本的艺术造型能力,更要有正确的美学思想和掌握美学的基本规律。而美学思想又是从长期艺术造型的训练中理解和形成的。观察发现问题、理解提出方案和深化落实表现是设计创作的一个完整的全部过程。在这个反复训练的过程中,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得到了升华和提高。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必须要有的充实艺术底蕴的过程。

手绘技法能力是从美术基础训练中获得而演变来的。所以景观设计专业的手绘技法包括了绘画的全部过程。从设计草图的构画,到最终效果图的绘制,都是对美术基础的实践与延续,也是对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我院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手绘能力强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而且设计创意的水平也都是比较强的,相反手绘基础差的同学,往往是懒得动笔,很少有创意草图和深入的设计过程,作业大多是靠资料的拼凑而成,最后的绘图效果也不尽人意,甚至有些同学为此而失去了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兴趣。手绘能力的不足,是影响学生和设计师全面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2.景观设计教学中手绘技法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景观设计学科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资源的匮乏,使我们的学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思维狭隘、缺乏创意、创造性弱、设计中照搬和模仿现象非常普遍、设计语言贫乏等等。形成上述问题有其复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受到填充式教育培养,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的专业教学模式也存在某些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信息处理能力的迅速增强,各种软硬件层出不穷,以及软件操作的简单化,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设计师选择计算机作为主要设计工具。使得制图和文件修改、文件存储等复杂工作变得更为快捷。然而计算机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方式,而是思维模式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排斥个性,使各种图像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对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局限于表现空间质感气氛的真实性为主的写实训练。另一方面,片面追求“手绘感”和“设计味”,以致忽略结构,歪曲透视,最终导致忽视手绘思维的过程和问题的探讨。

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教学环节中应重视对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研究,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切实的措施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加入主题创意单元,在一节课时间内全班同学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创意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手绘技法教学

以图形的方式进行思维是人类最早认识世界和记录思想的手段。用手绘技法课程训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线条练习的环节中,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认识线条开始,培养学生记录和捕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在空间训练的环节中改变案例作品原有的视角,建立新的观测点来表达,在原有画面中加入一些新的创意元素,改变家具原有的布置和格局,甚至是风格,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这是对完整设计构思过程和研究结果的最佳展示。训练学生通过对线条的取舍和重新组织来观察对象,从而用主动思考的方法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基于图解思考能力培养的手绘技法教学

手绘表现体现为图解思考的能力,是景观设计人才的基本能力。图解的思考所体现的交流作用:首先在于自我交流,作者与设计草图的相互交流,涉及了手脑与纸面图像,在同一纸面上表达多样的创意思考,同时训练学生的多维思考。例如:在同一张作业纸上既有透视效果草图,有平、立、剖面图和节点大样、分析图、全景草图,使学生由平面到空间的思维不断转换。其次是与客户的交流,作者与非专业的客户交流,那么,在交流的图形上更需要清晰的表达。例如:训练学生在反复推敲的草图中提炼客户最好接受的方式。在作业中要求学生徒手绘制比例、尺度、透视、结构准确的透视图和平立面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形成景观设计人才所特有的图解思考能力。

3、基于艺术素养培养的手绘技法教学

作为景观设计师,除了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现代设计手段外,其美学素养和艺术情操是必须的素质。但是,现在的学生仅在考前经过几个月的绘画突击训练外,学生基本没有太多机会进行更多的绘画训练。因此,手绘技法在满足设计思维需要的同时,更应该起到如画家或音乐家不间断的手头功夫训练的作用。例如: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进行具体的设计构思外,还要有写生训练、手绘资料收集、以图形的方式记日记等形式,并鼓励多种工具的表达和创意表现。最终达到通过手绘技法教学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

4.结语

手绘表现技法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空间设计思维与表达能力。课程具有综合的内涵,注重专业课程体系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手绘表现技法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程式化和开放化的统一体,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勇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就要从教育模式的创新入手,摒弃盲目临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时俱进地对课程进行有机的调整,才能真正体现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形成适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① 郑曙D:《室内设计思维与方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② 刘铁军、杨东江:《表现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