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3-08-16 17:2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种德育内容的培养应同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高中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人文精神最丰富的学科,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一是传播单纯理论知识,二是德育渗透教育。鉴于它们的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重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融德育于教学之中,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开辟新的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将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提炼和深化,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统一。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呢?

一、面对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搞特殊化教育。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具备成熟和幼稚两方面的心理特点。为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随着学生生理、智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性,不要进行强迫性的教育;其次,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多变,是非的判别能力还有限,仍有不少的幼稚性和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育时,要使学生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面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向性,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加上他们处在青春阶段,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一个小幽默,或者是不经意间谈及某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便会趁机笑一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多数也会莞尔一笑,就当是让他们放松一下。例如一次上课,我在巡视指导阅读时,不知道是谁的手机来电了,铃声是“XXX,I love you”,学生一阵哄堂大笑。此时教学的灵光从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当下便决定,由这一个契机与学生探讨一下这些90后学生的爱情观以及在学生阶段应不应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让他们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是非意识,让学生走出青春期盲目迷茫的情感沼泽,提高判断力。于是,在一阵笑声过后,我敛住了笑脸,郑重地说道:“爱,是永恒的话题。在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爱便是严寒冬夜中那一盏暖和的灯,也是我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手机虽好并方便,但它对我们也也有深刻的影响,手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情感生活。”

三、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标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品德的崇尚、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等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结合课文教学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现在的高中学生有很多优点,如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父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珍视亲情。

其次,《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但是渑池支会过后,蔺相如的官超过了廉颇,于是两人关系就僵硬了。但后来蔺相如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感动了廉颇,以致出现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典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

四、将第二课堂生活与课堂并列,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与语文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现代的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容易在各种兴趣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时会远远超过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会令学生终生难忘。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封建思想杀人本质及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感悟一下鲁迅先生那为国为民而不断思索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课外活动:请同学们把《祝福》排练成话剧,为全校艺术节准备节目。之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活动的发展动向,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只有深刻把握人物特点,才是排练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作品主旨,我还运用多媒体教室下载了电影《祝福》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排练实践会更加巩固了这种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其终生受益。当然,第二课堂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需准确把握时机,巧启发、妙诱导,在开发学生智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第2篇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关系密切,同时新课程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德,而这一点也是当代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说,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不仅要教学,更重要的是去育人,同时,老师应该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加强学生的德育,使语文教学与德育协同发展,那么,如何把德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具体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因此,老师要充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德育融入语文知识教学中,做到德文统一,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接下来,本人将根据德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确看待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秉持语文与德育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能接受更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内容常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融入的思想内容与语文形式相互影响,而蕴含的德育因素很少直接显现出来,而是寄寓于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客观事实等。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并总结中心思想,从而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可见,文学素材里的中心和主旨都是对文章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恰恰是对德育的实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传统美德、高尚情操和真挚的情感等内容,都能很直观地体现高中生的德育,因此,老师要注重把这些思想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凶残,并让他们学习爱国主义者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同时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带着这种悲怆的情感,进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又如,在《游褒禅山记》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尽吾志”和“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并把这些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作者这些优秀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1.高中语文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德育教学中

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断改变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与德育知识的结合和统一,及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对古典名篇进行教学时,老师要时常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优良的传统美德教育。

2.要想提升德育在语文中的渗透效果,就要激发学生内心真挚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的文学作品,老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富有情感地进行教学,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爱大自然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例如,在《离骚》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炽热情感;又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在封建统治下自己鲜明的人格和尊严,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三、利用情境教学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情境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表演获得思想品德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是丰富而优秀的作品,向学生展示了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来揣摩人物性格和思想特征,感受当时的现实背景,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想,开展德育渗透。例如,在讲解《雷雨》这节课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同时要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并从中深刻了解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然后在表演^程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心理,进而更好地理解阶级矛盾,认识到应该反对资本主义,支持社会主义,让学生在扮演中有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既要进行人文教学,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老师要切实把德育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掘语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不断地渗透道德教育,感染并熏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稳步前进。

第3篇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闫顺丽.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D].光明日报,2015,19(11):274-275.

[2]施海燕,何晓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16(01):154-155..

[3]徐波,何二元,王晓音.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4(05):13-15.

[4]文素芳,刘秋霞,彭立平.浅析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0):67-68.

[5]邓俊华.浅谈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4,19(05):131-132.

[6]胡燕.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的分析叶课外语文(下),2015,(2):148-149.

[7]高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田.青年时代,2015.(7).163.

[8]王欢.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技创新导

[9]王玉香.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87-188.

[10]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11]孔雪清.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56-57.

[1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13]王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35-38.

[14]白丽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9:197+212.

参考文献

[1]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8-259.

[2]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3]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249.

[4]龙菁.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成功(教育),2013,08:274.

[1]胡朝萍.小学语文“导课”的几点做法.东西南北·教育,2014(6)

[2]陈文一.小学语文导课技能策略.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1)

[3]林爱婷.浅谈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新课程·小学,2016(5)

[4]高成亮.小学语文导课艺术初探.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

[5]牛传发.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

[6]陆云峰.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新课程研究,2009(1).

[7]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2014(5):121-123.

[8]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高校教育出版社,2013.

[9]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10]袁政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4.(责编韦雄)

参考文獻:

[1]孙洁.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9).

[2]程剑.浅谈如何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J].读书文摘,2015(20).

[3]高安淑.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7):45-46.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

摘 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对人文精神的含义、引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以及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41-01

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同时也代表着对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重视。随着物质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也逐渐加强。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当今世界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的含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人类在精神文化方面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2)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列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依据,人文精神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只重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数学、英语,却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语文学习没多大用处,这导致一些学生精神世界空虚,道德水平下滑。人文精神教育的引入,不但可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有效渗透的策略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重视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尊严和幸福。

(1)增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以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道德观,让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公正、团结的理念。又如,教学《离骚》一课时,教师要事先对文章的主题有准确掌握,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人文精神。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能够实现高效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高中各个学科都包含着人文精神,而语文这门学科中人文精神最为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教师要不断发掘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的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着力拓展人文精神空间。例如《项链》一文,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中对主人公的负面评价,没有做具体的评价,只是为学生提供几种想法和观点,让高中生自己去感悟这篇文章的主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事先对文章主题进行评价,而要让学生自由阅读,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完全融入到语文学习环境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过于重视“言传”,而忽视“身教”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有时却看不到人文精神的影子,因而影响到实际教育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很好地渗透人文精神,就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人文精神,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生命的案例,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进行讨论,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极其丰富,并且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忽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时展需求,充分发掘教材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作者简介:李珊珊(1981-),女,云南元江人,二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任合生.高中语文“人文性”的知识层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2]朱芝.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第5篇

一.借助形象分析,感染学生,升华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多数出于名家之作,刻画了鲜明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形象分析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好品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感染,升华情感。

如教学《像山那样思考》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那一声狼嗥为入手点,分析狼嗥含义,其立足点就是探索对狼嗥的不同反应,比较中感受山的反应,发掘“客观听取”的思想内涵,联想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处理时,由猎杀经历切入,再对1-3自然段进行重点解读。而后拓展延伸,让同学们学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思考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再如《亡人逸事》一文,是悼念亡妻的叙事抒情散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质朴、坚忍耐劳、知书达理的妻子的人物形象,平凡却美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由细节之美入手,巧妙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平凡中也能迸发美。比如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梳理文章片段与细节,想想这表现出妻子怎样的性格特点与美好品质?当学生总结回复后,继续诱导思索:文中所表现的美似乎与我们认为的美有所不同,只是选取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细节,比如持家细节,两丈花布等,以此说明亡妻之美,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而后教师总结升华:亡妻并非大家闺秀,是普通农妇,过着属于她的平凡的生活。但谁又能否认平凡生活就没有美呢?实际上,美的真正内涵并非外表光鲜亮丽、光彩照人,需要以生活来考量,平凡中所迸出的美才是褪去华丽外衣的最高层次的美――至美。而对于亡妻来说,平凡生活是其典型生活,如此平凡生活中的典型细节才可以更好地突出其至美形象。这样,既让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了解文本思想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灵活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二.利用多样手段,加深理解,感悟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单纯说道理,容易遭遇学生厌烦情绪,效率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手段与方法,灵活渗透,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首先,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若要渗透德育教育,则需要言传身教,做到以身作则。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教学内容,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融入自己的情感经验,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榜样意识,如此学生才能信服,主动接受知识,形成良好品质。

其次,引入多样课程资源,如影视资料、作家生平故事、生活实例、名言警句等等,既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积累,也让学生受到思想启发。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适当引入李白的生平事迹,讲述诗仙的相关故事,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李白的潇洒豪放的情怀,傲岸不屈的人格,高洁的心境,特别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这与那些为获取名利而趋炎附势、抛却了人性的人相比,更是显得尤为可贵,正如后人对李白所称赞的那样“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注意实践体验,知行合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紧扣教育目标,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现场采访等课堂活动;比如选取一些社会焦点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辩论探讨;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组织读书会等课后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体验、交流合作的机会,拓宽视野,提升思想认识。

第6篇

一、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追求知识传输、技能培养和解题技巧的练习,却忽视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有主见的人。语文文本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积累,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在思想上得到净化、提升。虽然在教学目标中设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项,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借用资料上总结好的中心思想来复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在人物内心的探讨上,不愿带领学生去品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其实,恰恰是品味这一环节才是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思想得以提升的质变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参与。例如,《指南录后序》第5段中,作者连用22个“死”字写出逃亡过程中的九死一生,表明其所受磨难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而第2段中“予公当引决”,其对生死态度前后不同,教师应该在学生联系文天祥生平后,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其隐忍苟活的目的。面对“不在使者之列”可以舍命引决,为的是不受侮辱,不让国家蒙羞,而逃离敌营,为的是有为国尽力、报效国家的机会,因此要保存性命。不同境地、不同选择,都有相同的报国之心,品读文天祥心路历程,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这样的表现说明学生有话要说,有心灵共鸣,是渗透德育的最佳时机。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立德育目标,有意识渗透品德教育

课本所选文本除了会让学生积累许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他们塑造健康人格,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德育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讨道德现象,完善道德价值体系。这要求教师挖掘课文中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同步,这种方法可以兼顾知识学习与心理、情感培养。如学习必修四《白发的期盼》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得出精神赡养概念,并分析出两层意思:一是承担赡养责任,下一代应该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二是年轻人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有完好精神状态。之后教师再紧扣文章中心思想点拨学生:怎样做才能达到老人的精神需求?日常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我们留意?最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情感是不可以弥补的,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他们内心,及时弥补老年人的精神空缺,这就是精神赡养。这样的设计既在学生发言中完成了“恰当进行表达,观点鲜明,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又进行了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又如,学密《陈情表》时,文章的言辞婉转,满溢至真至诚之情,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穿插“孝”这一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既习得知识又可以陶冶情操。教师可以围绕“李密为什么推辞不奉召?”“李密提出解决办法是什么?”“还有哪些故事也是有关‘孝’这一美德的,你有何感触?”三个问题,由古人尽孝为先的做法引导学生谈感触,这样课堂上就完成一次孝道的教育。

三、深挖教材,回归生活,促成品德教育

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德育也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应通过生活把语文教学和德育联系在一起。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德育内容,课前教师应充分挖掘,拓展德育资源,并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共鸣,使语文课堂更具生命活力。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大多表现为含蓄舒缓,这就需要教师处理教材时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依靠拓展延伸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而且,语文文本中品德教育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让文本中的抽象理论同社会生活相结合,找到它们的共通点,依托现实生活启迪学生的道德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固定不变用一种语气和事例进行德育教育,且事例脱离学生生活,也是造成德育成效甚微的原因之一。例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文中,作者描绘了祖国的深重灾难与贫困,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热爱和献身祖国的决心,学生对文章的创作背景没有体会,献身祖国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在教学延伸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联系黄岩岛和问题,让学生发表看法,搜集社会上对这两起事件态度及做法,学生有切身体会,自然就会明白献身祖国的含义及为祖国献身做法。这样,稍加联系生活,就会让说教式爱国主义教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见解的活动,效果提升明显。同时,联系生活进行德育有其独特优势。可把抽象理论转化为社会生活中具体行动、行为,学生易于接受。如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在班级、家庭、学校中应该担负哪些责任和义务,既进行了责任感教育,又使细化了具体范围,而且与实践结合起来效果更明显。透过不同表象理解本质,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呈现的美丑让学生在辨别中更深刻认识到美丑的内涵。联系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完成德育目标。高中语文教学中兼顾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但语文教学毕竟不是以品德教育为终极目的,不能丢掉语文教育的本色。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是一综合艺术,涉及文本、教师、学生、教学设计、课堂情况等多个方面,相信我们教师只要秉承品德教育理念,有意识渗透品德教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能实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德育目标。

作者: 卢增希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第7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树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好基础。

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能唤起人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后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价值。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一、立足课堂教学,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爱国志士的高尚情怀,充盈着普通百姓的真挚情感,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有价值的宝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更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在讲授屈原的《离骚》时,文中充沛而强烈的情感无不是作者无比深厚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同情和怜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看到国运衰微,生灵涂炭,屈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切的呼喊和叹息。然而面对奸臣掌权,小人当道的现实,“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屈原想要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是多么困难,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把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文中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报国尽忠之志,永远是屈原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为了人类进步,为了祖国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人们。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将爱国爱民的大道理简单地移加给学生,这种说教必然会引起高中生的反感,只会适得其反。而教师将这一主题融入经典名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些传诵千古的文句中去感受和领悟前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自然得多,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祖国事业。

苏轼有三篇作品入选高中新教材,在讲授《定风波》时,我们必然会提及他的生平经历。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他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因为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始终那样从容、镇定、达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在讲授这课时我还结合《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来加深学生对苏轼处世态度的理解,并用了金圣叹的“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赤壁,只见一片光明空阔”作点评,进而让学生知道做人最可贵的品格是在种种挫折和打击面前不惊恐、不退缩、坦然处之的气度和胸襟。

二、利用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境界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作文训练紧贴现实,比如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直面挫折、美的发现、学会宽容、善待生命、爱的奉献、发现幸福、树立自信、讴歌亲情等,囊括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几个方面,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和学习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并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的境界。作文训练贴近学生实际,这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通过第二课堂实施德育渗透

中学生精力充沛,喜爱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容易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及广度甚至超过课堂之外,往往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

新课改语文课堂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进而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第8篇

一、深入发掘教材,丰富传统文化素材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需要以教学素材的积累为前提。但是由于高中语文的授课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很难有足够的空间让语文教师开展广泛的传统文化教学。鉴于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优先从语文教材体系中发掘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将教材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进行有机结合。细心的教师会发现,教材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的观点和内容相近的部分,加上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所以教材内容往往都是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也非常丰富,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韩愈的《师说》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文言文课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典范,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优秀的道德文化价值观。教师可以此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意义。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教学形式,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中,语文教师仅仅具有相应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材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重视教学方法与教育形式的创新,以便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其中的典故、成语、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比较强,而且经过历史的沉淀后,在当今时代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时,完全可以多选择那些有趣的教学内容,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将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当中,这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对于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中,教师可能延伸到“子女尽孝”的话题上来,然后引用春秋时郑子“鹿乳奉亲”、春秋鲁人曾参“啮指痛心”、汉朝黄香“扇枕温衾”、晋人王祥“卧冰求鲤”等成语典故,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当中。如此一来,不仅会显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更加轻松、自然,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德育素质的同步培养。

三、进行教学延伸,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固然重要,但是语文教师还是不能忽视教学延伸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要想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涉猎课外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首先,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开展课外诵读。尤其是一些经典文学著作,可以进行反复阅读,如《论语》、《孟子》、《庄子》、四大名著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后的阅读延伸,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一些传统的节日,通常都会有历史渊源,并且都会大量的文学著作与之相关,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这些节日不仅是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更是本民族的一种信仰和精神。

再次,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运用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其改编成情景剧、话剧等进行表演,体验人物角色的角色特征和精神魅力,这也能起到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相互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14-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信息地迅速发展,传统的德育手段面临着重大挑战。德育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高中,德育教学尤为重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1 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教学者的榜样作用

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而且也是德育教育的工作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1.1教师以个人魅力折服学生

个人魅力来自于个人在多种因素下形成的综合力量,高尚的品德正是个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个人魅力可以作用于其他人内心,对其产生一种吸引力和感染力。语文教师若是拥有高尚的个人魅力具有良好的育人意义。此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师教学的过程也能不断丰富经验和学识,修正和提升品德素养,进而提升自身魅力。与此同时受到教师个人魅力影响的学生会心甘情愿的模仿教师或者遵循教师的教诲。如此,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中学语文教师理应积极提升个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以个人魅力折服学生。

1.2教师注重以德行教育学生

唯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才能真正教好学生,其实德育工作同样如此,只有真正有德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在自身品德优秀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通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并挖掘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方法。就像语文老师教授《呐喊》一文时,本身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老师更能理解文中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能通过教学方式将这一份爱国之情传承给学生。

2 教材要以德为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道具,近年来随着全国上下对于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日渐丰富和完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符合这一标准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言文、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散文等都具有良好的德育意义。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基础已经具备,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使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发挥最大的德育效果便可。

比如,选入了多个中学语文教材版本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气势恢弘大气的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首词从作者到创作背景等都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个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真实的感受革命伟人创作这一首词时的心境和气魄。在仔细分析词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将本就喷薄欲发的爱国热情充分释放,让学生能够更为真切的感悟和领会革命先辈们意气风发的爱国情怀和志存高远的革命信念,鼓励学生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也要学会把握时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教学以德为主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

“寓德于教”是德育渗透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中学语文教学包括了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等内容,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便可让学生学习在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在接受到德育教育。学生不仅学到文言文中的文字功夫、现代文中文学技巧还要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和道德。

3.1通过合理阅读帮助学生渗透德育内容

适当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方式。西汉的大学者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书就像药一样,好好的读书可以医治愚昧。这也说明了读书对于教人明智、明理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文章。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生可通过阅读《宽容》序言了解所学物质欲偏见的危害,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了解《战国策》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特点,并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明白邹忌以小见大的睿智,齐王广纳诤言的贤达。

良好的阅读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参透学习中学语文中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安排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籍。并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力求使学生读之有所得,读后有所感。比如阅读《读〈伊索寓言〉》时,最好让学生也能尝试着像作者一样用不同的观点,解析《伊索寓言》背后的故事,挖掘去寓言故事里更深层次的道德、伦理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究竟《伊索寓言》是否适合作为现代儿童读物?

3.2进行作文练习并帮助学生掌握德育内容

作文练习时最好的德育教育方式之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笔去书写一个个感情丰富、思想端正的文章。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主要是议论文,教师可以德育内容为主,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命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为了完成写作练习学生必然要对题目反复思考并学会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思想去论证命题。学生在这思考与论证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到了德育内容,还能更进一步的汲取到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进而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品德。

4 教研以德为题并开展德育相关课外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课外实践活动不再是过去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娱乐项目,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是中学生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德育教育所要渗透的部分。相比于课内教学,郊外实践活动的语文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可以获得许多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外实践活动着,可以让学生更主动的感悟语文教学中涉及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

中学语文的综合性极强,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内涵和艺术思潮,德育渗透比较方便。而且因为语文的强可塑性,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开发出不同的德育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项目。比如,语文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或者课本剧目表演等都是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

例如,教师在教授《勾践灭吴》这样的文章时,可根据《勾践灭吴》的内容,设计一个课本剧表演的课外活动方式。让学生完成《勾践灭吴》的课内学习之后,在用文言文的形式演绎一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消灭吴国的故事。学生在课外表演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勾践灭吴》一文的理解,灵活掌握文言文的文字特色,并在分析角色个性特色和语言特点时感悟出一些平时没注意过的思想。比如,了解到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坚韧精神,感受到越国文臣、武将的爱国热情,震撼于越国全民抗吴的团结精神等。

参考文献:

[1]张磊.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华章,2011-12.

[2]姜海霞.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EB/OL].2012-5,[2013-5-19].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主体地位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但包括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还包括做人的基本品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等综合性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关爱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心,有坚强意志,思维敏捷,有见解,会学习,心胸宽广的人。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关注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自身对人文素养的意识和态度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教师应当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人文素养的含义及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其次,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面临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任务,不但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影响学生,而不是惧怕新课改压力和新问题应付了事。此外,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转变思想,更新知识,创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堂体验,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材更具开放性,并且注重学生情感、审美等人文品质的提高,教师应当深挖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首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语文的态度、兴趣和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关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就会想学,也乐学,带着这样积极求知的欲望投入到课堂中,必然更愉快地学习,更快地领悟教材,积极地接受思想情感的熏陶。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学习过程,并将自己形成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这体现了人文素养中对学生个体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关注,同时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三、重视经典文学作品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材看似变薄了,但涵盖面很广,尤其是其中精选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体悟经典文本中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将人文素养内化为学生具体的精神品格。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最主要的内容和线索,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还要善于拓展延伸教材,引进课外文学作品,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积累,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开阔眼界,受到心灵的净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四、在情境体验中提升人文素养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选文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但其在文本中隐藏较深,需要学生深入体悟,教师也要适时给予组织和引导。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者亲身参与到其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文本。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影片等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与文本产生共鸣。我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发现学生对课文中表现出的情感不太理解,于是借助多媒体,通过配乐朗读和展示画面,让学生进入本文描绘的情境里,学生从朗读的配乐和声调中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此外,当学习小说或者其他历史故事等记叙类文章时,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样,学生能够作为故事中的一分子,通过对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产生的独特体会和情感表现出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学会与人合作。因此,语文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工具性、人文性学科,语言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历史。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将教材中的资源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格,能够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当前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全素质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又将导致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组织、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方式的变革。在这个大背景下,著名的人文精神倡导者,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姚国华先生曾于九十年代中期开一代风气之先,提出了“文化立国”、“文教兴国”的观点,并举办过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人文话语热潮,引起了国人的反思。而在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曾说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美必建立在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比科学技巧和知识更重要。因为气质、气度、胆识和心胸是决定一切的。

而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高中语文教师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 “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高中语文教师一些学生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再加上职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县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高中语文教师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那么究竟何为人文教育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②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②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③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高中语文教师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职高的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和其它的一些普通高中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高中语文教师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那么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

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

我们知道,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而在这三者当中,教学内容虽不具有唯一性,但总从体上来看却是固定的。而教师和学生,无论从角色还是地位来看,教师都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行为动向,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05-01

人格是个人一定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综合。其实不然,人格不仅仅是个人的尊严,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尊严就会被人唾弃,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尊严,可能就会灭亡,或者沦为他国的附属。因此,人格是个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在现代的高中教育中人格教育是基本的教育,学会做人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本文将通过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培养的意义及纵观历史对人格的要求,进而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以及阐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一 人格是历史的需要

从古至今,高尚的人格都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过去皇帝招贤纳士要考察人格,现代公司招聘也要看一个人的人格。梁启超说:“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纵观历史,凡是从小培养高尚人格的人,长大之后必有一番成就。如妇孺皆知的东汉故事孔融让梨,孔融从小就被教导做人要谦虚礼让的高尚道德,长大之后官至虎贲中郎将。可见,高尚的人格是被历史所需要的。

二 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如何培养人格

既然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高中语文教学该怎样具体实施呢?

1.引导学生多读古诗词

古代很多诗词包含了人忠贞爱国、坚韧不拔的高尚人格情操,作为学生的教材,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留给后人的是,文天祥忠贞不屈的铮铮爱国情怀,这样的诗词对学生的心灵有一定的震撼作用,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很好的作品。还有三国时曹操的《观沧海》,一首充满了英雄情怀的诗词,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也表现了诗人气吞日月、统一天下的伟大梦想。让学生感悟古代英雄的豪情壮举的同时,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再有的《》,讲述了的艰难万险,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到达陕北。读完这首诗,当年的情景仿佛再现在面前,可以想象那时面对如此艰难的境地,也没有退却,是一种多么让人振奋的精神,同时还有他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也值得新一代青年人学习和发扬。

2.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坡曰:“腹有诗书气自华。”然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使人聪慧,读书可以提高人的品位,读书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在高中时期的学生正是花样年华,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养成一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读书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反映了深厚的父子情,《我的老师》则反映了师生之情。艺术就是情感,可以说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也为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优化的空间。

3.引导学生多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科学世界充满了未知和乐趣,在语文的课堂,教师可以将语文与日常生活综合在一起,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引入科学世界,鼓励创新,让学生养成平时多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以语文为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伴随我们终身的学科,我们学数学,要运用语文知识读题、理解题。做化学实验,我们要用语文描述实验现象。总之,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因此,我们要以语文为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教授语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要形成在生活中多运用语文解决事情的能力,在课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景物,通过这些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魅力,让自己成为有内涵的人。

5.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以身施教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要播撒阳光的种子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显而易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评价标准。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肩负起塑造一代强国的栋梁英才的重任。作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以宽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三 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明浓缩其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让学生走上一条健康、多彩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董新文.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J].吉林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