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讲解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讲解

时间:2023-08-16 17:2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讲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讲解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断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20-01

当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日益显著,其也日益受到广大历史教师以及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升华。其中,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是以初中历史课程为教学基础,并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性质及目标与任务等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以及选择性等原则,不断调整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

一、初高中历史的断层现象

1、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不衔接

当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上册中,第六课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其主要让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并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然而,在高一历史必修课中,在讲述《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时,该内容主要让学生识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以及秦朝统一的历史知识,并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2、初高中历史课程类型存在断层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几套与初中历史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全口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全口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教育部颁发的这些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思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点。当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没有实行单科历史课程与综合历史课程并行的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目前,我国很多初中历史课程主要是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来设计课程,而忽视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3、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存在断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大变革时代》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进而提高运用生产力和生产管理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斯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然而,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主要讲述了皇帝制度的确立以及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以及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二、如何改善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

1、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进程

高中历史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升华。例如,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二课是《美国的诞生》,其主要介绍了英国咋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来克星顿的强盛;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等基本史实。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美国诞生的情况。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是美国的建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有:联邦政府的缺陷;《1787年宪法》以及美国两党制等内容。高中历史主要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历史概念方面的内容,并新增了很大比例的历史内容。针对初高中历史存在的断层问题,教师应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进程,依据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适时加深教学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对学生及课程内容进行层次分析

目前,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的衔接初高中历史课程,从而避免断层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并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教学。在高一历史必修课中,其主要反映了人类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西方近现代政治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单元,即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内容,其一共需花费8个课时。这些历史内容较初中历史教材较为深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分配好上课时间,并重点讲解这些历史内容。

3、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基础性的讲解,避免学生无法理解历史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体之间差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比较项目,如,英美两国的元首分别是谁、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任期、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的权力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会议翻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找到英美国差异之后,教师应列出一个表格,并分别记录两国的特点,从而使知识点更加的清晰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题式的历史教学,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框架,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并不断形成自己的历史框架。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历史材料 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高中生肩负着高考的压力,各种学科的学习常常让学生感到劳累,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将学习精力放在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上而忽视历史学科,他们认为历史学科无非就是死记硬背。但高中历史是以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为首要,在基础知识上再施加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简单的说,高中历史课程相当于初中历史知识层面上的升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就需要在课堂中引入历史资料,吸引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历史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结合实际教案分析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并对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进行探讨。

一、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史学家曾经对历史学提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表明历史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材料,只有合理的历史材料才能使枯燥的历史学变得鲜活。在《普通高中v史课程标准》一书中对此也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历史的阅读能力以及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简单的说,一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维都离不开历史材料。同时,运用历史材料的历史教学课程对新课改后的高考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倘若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注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在参加考试时对问题的分析则永远存在疏漏,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材料对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界来说都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二、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学中占有的份量较少,但面对众多的历史材料时,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历史材料的引用对历史教学具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合理利用各种版本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历史材料的引入需要按照课程标准为原则。目前各版本的历史教材虽然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的原则进行编写的,但各个版本教材上的历史资料也各有优劣。比如,人教版的教材虽然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但由于与课程无关紧要的历史信息较多,且部分重要概念性的材料不够准备,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第五章节第三单元“蒸汽的力量”一课中对工业革命的概述并没有提到工业革命的本质。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段知识的时候便可根据课文标题对课本中的资料进行合理的选择,对解释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说明。此外,在新版本的教材上,我们能够发现有很多课本资料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说明时使用到的历史材料较少,解析也不够清晰,但在老版的教材中对这些知识点的说明往往更准确更加具有说服力。由此可见,教师在对课本中解释不足的知识点可以合理的利用各种版本的教材材料进行科学全面的补充说明,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能够掌握得更加全面,了解得更透彻。

(二)利用历史材料在上课前留下悬念增强历史的吸引力

由于学生普遍都有着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历史材料在课堂上的引入。教师在开始讲课时首先引入历史故事,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接着将这个故事留下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对历史事迹的探究性,从而增强历史课程的吸引力。

例如,教师即将对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三课《》一课进行讲解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材料,如当时中国在签订时的照片以及签订条约文本的内容,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向学生讲解这份《》标志着“当时的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无能导致的”这一历史事件,接着教师以这份条约的内容向学生抛出问题:“那么就以这一份条约材料就能够证明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形势吗?”对此问题,学生在不了解实际历史的情况下就会对这种历史悬念产生疑惑。这时,教师便可将学生带入课本材料中,利用课文中关于《》前因后果的讲解材料,促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的本质。这种引用历史材料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一开始就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的传统型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学生昏昏欲睡的学习心态。

(三)在历史课堂中贯穿历史材料活跃课程气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合理的穿插历史资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缓解学生在长期的课本知识讲解中逐渐下降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中倘若不注重对历史材料在课本知识讲解中的合理利用,不仅不能及时拉回学生跑偏的思维,还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准确。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材料中赋有具体化、真实化的资源,如播放《清明上河图》的图像,结合高一历史《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一课中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印象,对学习困难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再例如在讲解唐宋和明清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在讲解各个朝代的历史发展形成时引入该朝代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历史材料如同浩瀚的宇宙,而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坚信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正如中国现代教育实践家魏书生曾是这样评价教师这一职位的,他说:“坚信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同时你也是每一位学生的助手。”[2]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发展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科技让学生去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将其整理成课程报告的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将之前分好的小组以小组单位的形式分别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历史资料的记忆性和熟练的掌握,促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

诸如此类的历史课外活动还有很多的形式,而教师在举行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并且能使学生付之行动的历史研究活动时必须对历史材料的范围进行合理恰当的挑选,避免学生在收集材料时出现错误的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在引入历史资料的课堂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为出发点,以教学效果为目标,为课堂教学安排合理的历史资料,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历史教学任务存在缺陷。以当前的应试教育为前提,历史教学被忽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由于历史学科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的也只是一部分内容,只是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至于该历史更深层次上的东西,很少涉及,缺乏详细的讲述,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让他们认为历史的重点是记忆,将所学的知识记住,所以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背诵就可以了,不需要其他方面的重视。但是,对人文学科中代表性较强的历史的学习,就是为了培养这些综合能力打下基础,能协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只不过现如今的历史教学任务都是将重点放到考试上去,重点追求如何背诵和记忆知识点,却忽视了理解这一重点,因此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高标准高要求。

2.历史教材单一。现在我国的历史教学内容太过枯燥和呆板,进行所有的历史教学活动其目的都是满足考试需求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是过分单一,永远都是老一套,老师讲解学生背诵,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课本内容都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缺乏去研究和学习它的兴趣和爱好。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乃至快速发展,使多媒体走入了高中教学,可是现在很多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只是“一本教科书、一个备课本和一支粉笔”,并未把现代科技运用到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目的,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3.高中历史长久未受重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直都没有受到重视。由于需求方面的不平衡,导致历史学科出现边缘化现象,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也处于次要的地位。学校在进行学课的安排和重点规划时也是将历史等人文学科课时放到次要地位,节省时间为了强化数理化等强势学科的教学力度。所以,高中历史在这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客观上也就成为了副科了,作为其他学科的补充,还因为高中的历史课安排少,历史老师就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由于该教学活动太单调,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历史产生厌恶,阻碍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议

1.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关键,营造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在以往单一的教学环境下,老师的地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在接受知识时如果出现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不能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所以,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以营造出一个自由、民主、文明的教学氛围,老师也要不断的变换自身的角色,改变过去那种知识的传输者的身份,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民主的学习环境中会自发主动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还会自发的开办讨论会、讲座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发掘出来,发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能为培养其人文精神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相符。

2.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高中历史课题进行教学时也要积极认真的执行这一观点。比如,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及相关内容这篇历史题材为例,应该先解释“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英国会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当时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社会背景是什么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历史意义等等。在学生自主的充分思考之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讲解无疑更具有价值型和针对性。

除此之外,因为历史知识存在宽泛性,历史的教学和学习应突破课堂,不断鼓励学生学习思考,通过一些别的途径,比如课外阅读或者参观名胜古迹等方式来多方面的学习历史内容,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热点话题,可以提出自己的较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将学以致用这一目的实现。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课程每面临一次改革都会对每一位历史老师带来挑战和机遇。高中历史教师要做的是抓紧机遇,努力学习课改的实际精神,保持全新的理念,积极大胆的探索、实践精神,不断全面的推动新课标的发展,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高中历史的发展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多高校的历史教学方式比较落后,教师重视知识的讲解,学生会觉得课程比较枯燥,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安排,在知识中融入人文精神。重视他们人生观的教育。现阶段的高中历史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很多高校没有重视历史教育,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没有实际的用处。学生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学习主要科目,没有重视历史的学习,教师在上课时也没有重点讲解人文精神方面的知识,影响学生素养价值观的培养。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现在的教学要求学生全面的发展,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重视精神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一)人文精神培养原则第一,进行人文精神培养需要结合历史教学,在讲解历史知识时可以在课程中融入相关知识的讲解,重视他们精神知识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比较准确的价值观。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需要理解事件发展的背景和传达的精神或者文化内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学习人文精神的知识,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理解历史具有一定的帮助。第二,人文精神具有导向性,学生在学习中或者生活中都会培养自己的认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事情和知识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到的知识进行回答,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了解学生的人文价值情况,对于回到不准确的地方,可以进行指导,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予鼓励。培养人文精神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知识学习需要一个过程,在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时需要交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需要他们自己去理解,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指导。很多学生重视知识的学习,没有重视精神文化的学习,导致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培养的内容第一,需要正确认识人文知识。历史知识是对发生的历史事件的一个反映,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事件的发生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不同时期,历史传达出的人文精神不同,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培养人文精神。在学习历史时,需要树立比较直观的观念,根据历史情况进行评价历史事件。第二,历史知识反映的内容比较多,可以通过事件了解历史情况。在学习时不能依靠自己的想法去评论人物或者事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评价。在学习时需要可以掌握一些精神方面知识,例如价值观。遵守相关的法律,在处理事情时需要按照相关的流程,重视精神世界的培养,需要提高自身的内涵。

三、培养人文精神的措施

(一)重视教师人文内涵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重视教师的人文内涵的提高,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学校需要重视教师的选拔,认真考查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在讲课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需要了解课本知识和课程安排,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掌握牢靠的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在做事时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时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教学,研究学生的情况,熟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采用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前的教学方式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师重视知识的讲解,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提不起兴致去学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学生遇到问题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引导他们学习。在课程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知识,慢慢培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历史课程中的人文精神研究历史课程的特点,合理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乐趣。历史知识比较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要想学好历史需要掌握合适的方法,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学会总结和归纳,发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解一些历史事件时,可以模拟一些场景,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历史时,例如百家争鸣。可以让他们就一个问题进行辩论,运用学习的知识辩论问题,可以巩固他们学生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明白当时文化发展的情况,每个学派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

(三)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师需要改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重视他们思想的培养。现在高校进行改革,知识结构发生一些变化,需要根据变化调整教学的模式。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知识的积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案。在课程中运用人文精神的知识,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的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可以给予他们帮助。

研究高中历史课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重视他们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让他们先学好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情况,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看待问题。学生也可以在课下自己学习,积累人文精神的知识,自己去理解和吸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者:沈锋单位:宝应中学

第5篇

1.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可以将其概括为教学情境设计和历史情感两个方面。教学情境设计方面: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将其作为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效手段,利用其优势开展情境教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导致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历史情感方面:高中历史教师还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情感教育意识较薄弱,学生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机械地学习历史知识。

2.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2.1创设情感教育情境

首先是实物情境,如展示古文、古画及其他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等,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使其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1]。在创设实物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讲解某个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如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地展示原始人类的遗骨和生产工具,让学生对原始社会的形成有一个全面了解,也可以通过展示原始社会中人们所用的生产工具,加深学生对原始社会农民生活的体会和感悟。同时,教师还要在历史课外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参观典型的历史遗址,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如此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音乐渲染,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极易触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渲染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在历史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若要充分利用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则必须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实际合理地选择音乐素材作背景[2]。例如,在讲述“松花江”即“九一八”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在松花江上》这首音乐,用音乐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使其脑海中呈现出抗战的历史画面,从而引起学生对当时受害者的同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抗战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是导入生活情境,利用该方法创设情境的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历史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并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生活场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更真切地感受历史[3]。然而要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生活情境并非易事,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与历史生活情境相关的历史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从而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单元时,其中有一个章节是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古代农民耕种的画面,加深学生对古代农业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对古代农业相关知识的记忆。

2.2增强历史情感色彩

首先,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形象,激发学生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职业素质和自身综合素质,全身心投入历史情感教学,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情感,进而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4]。学生可以在教师真切的讲述下,感受民族英雄的伟大,对侵略者或破坏和平者产生憎恨之情,进而激起自身的爱国情怀[5]。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艺术渲染历史情感,利用声调讲述情境。例如在讲声势浩大的农民群众运动时,用高昂、快速、连续的音调表现人民群众的革命激情,并用低沉、缓慢和凝重的音调表现当时的革命形势,以烘托革命的紧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教师可以用身体语言如面部表情、体态姿势及语言表情等传递感情。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较差,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目标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注重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在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历史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没有明确地指出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2.历史教学内容不科学

历史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其内容的质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部分历史教师没有深入分析课本基础知识,未能充分挖掘隐性知识,忽视了教材中材料的分析和运用;同时,一些教师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实用性,没有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无法利用历史思维方法去分析、解释热点问题,阻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许多教师忽视了思维培养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仅仅布置大量的、有思维难度的习题,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历史教学方法不合适

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只注重讲解问题的答案,没有具体地教授答题方法,致使学生思维懈怠,产生畏难的心理。面对众多的历史现象需要深入分析,才能了解其本质,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现象,思维深度较浅,另外,一些学生仅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没有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致使思维僵化、单一,结论片面、残缺。

4.历史教学评价不科学

虽然历史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但是,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没有充分挖掘有用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并且受高考的影响,历史考试试题题型比较固定,形式过于单一,致使学生的答题思路固定,出现教条化、公式化的现象。再加上,许多学校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的依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问题的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应该使用科学化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情感语言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历史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做到专题史与通史紧密结合,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完整性。另外,历史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历史教师可以合理使用史料,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巧妙置疑,鼓励参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质疑解惑的过程。我们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巧妙设疑,这样才能使高中生感兴趣。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能够使高中生深思与启迪,能够调动高中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性思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设计问题,让高中生积极讨论,激励高中生勇于质疑,积极引导他们探究学习。我们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以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究者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引导高中生积极探索,畅所欲言。在课堂探讨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高中生创新的火花,积极鼓励和引导。

二、改进学习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探究。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基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正深入推进,通过课程改革不仅能够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而且迫切需要高中生转变学习方式。让高中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历史知识的特点,遵循该学科发展规律,积极引导高中生有效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发现、探究、创新等认知活动,使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鼓励高中生自主、合作与探究;高中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继续重视双基的培养。可见,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应该重视“双基”的培养,但是教学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更要让高中生用所学知识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让高中生用理论指导生活学习。创新源于社会实践,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引导高中生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能把高中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人才,高中历史教师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尽量采用紧贴高中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论证理论观点,或列举一些生活的实例用相关观点分析,这样使高中生学习起来感到学有所用,又极富兴趣。为此,我在上讲授新课之前都会通过寻找有关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然后联系新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显得格外轻松和有效。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高中历史课教学,它打破了原来“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特点,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创设让高中生思维层层展开与深入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高中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阔了高中生的视野,为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让高中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必须有效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高中生接触社会,提高交际能力;通过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锻炼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课还可以使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历史学科之中,并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的高中生,教育效果甚微。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课,高中生会在无形中受到德育教育。总之,新时期高中历史课教学要顺应时展,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有效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教学,组织生动多样化的活动课,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实效。

作者:王敏单位:惠民县第一中学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新课标的提出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除在原有教学要求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要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加入历史人物教学,可以更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还可以对金希澈学生德育、智育以及美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课程中实行历史人物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要求的提出,要求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且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教学方式,既能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又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综合能力。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实行人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通过人物教学可以更有效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不同历史人物具有的道德特征向学生呈现出实质性的道德标准,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以及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历时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其对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

二、高中历史人物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历史人物教学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客观评价的思维意识,能够对历史人物进行公正、全面的评价,想要有效提升搞中国历史人物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主要可以提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背景教学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行人物教学,可以通过背景教学法来进行。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时代特征,并通过分析历史背景来评价历史人物,才能更进一步做到客观、公正。例如在学鸿章时,学生在对李鸿章进行评价时,关注点一般都在于李鸿章代表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中国后期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造成学生主管意识上对李鸿章认识的偏颇,再加上高中生正是爱国情怀高涨的阶段,李鸿章评价综合性低也就不难理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从晚清时代背景入手,让学生实际了解当时慈禧太后执政的特点,以及当时朝廷腐败不堪的现状,李鸿章代表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是个人原因,而是当时中国时代背景造就的必然。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全面评价李鸿章,对李鸿章生平事迹进行总结,如在军事方面,其先后建立了淮军和北洋水师两支近现代化队伍;经济上,开办了四大军工企业中的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以及金陵机器局,并且李鸿章是最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的人,这些作为都对中国发展造成很大影响[1]。当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人物所处历史背景时,就会以客观代替偏颇,能够全面进行评价。

2.多媒体教学法

在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向学生呈现更为完整的人物历史,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历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教师讲解的历史比较远,和现代生活基本上没有联系,学生缺少代入感,不能体会到历史人物的思想态度,比如学生在看待岳飞这个人物上,完全是愚忠,是不值得的,是不能理解的[2]。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向学生还原历史,将学生真正带入到当时环境中,深刻体会每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评价秦始皇时,学生对焚书坑儒等事件都比较了解,很多学生认为这样完全没有必要,甚至认为秦始皇简直不可理喻。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当时时代背景、人物思想以及大臣意见等相关课件,让学生了解焚书坑儒的背景以及原由、结果,明白君王统治的心理,对焚书坑儒这一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3.史现相互结合法

现在与历史相关的影视、小说等作品数不胜数,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无心历史的状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料,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穿越剧”,在学习康熙、雍正年间历史人物时,就可以以此为突破点,学生对“四爷”兴趣浓厚,教师就可以通过各种资源向学生展现历史上真正的“四爷”是如何的。通过史现结合,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其积极主动去了解这个人物,进而可以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课堂讨论法,以此来刺激学生不断深入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观点不同,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点来一场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互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对人物的了解无论是宽度还是深度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明确任务教学具有的意义,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去深入了解人物,进而可以更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历史人物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在人物评价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 要:当前大多数高中学校把历史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新授课、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六年来教授高中历史的实践,谈一下如何进行新授课。

关键词:新授课;弱化;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42-01

当前,大多数高中学校把历史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新授课、一轮复习、二轮复习,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六年来教授高中历史的实践,谈一下如何进行新授课。

要探讨新授课的模式,首先要明确新授课的任务。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历史的学科认知相对淡薄,知识储备不足,对知识的记忆大于对知识的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历史发展逻辑关系,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新授课的主要任务应该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对重要基础知识和历史发展关系的讲解。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初中,应该在基本史实和发展线索准确记忆的基础上,把重点概念、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的讲授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第二,注重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老师再精彩的讲授也比不上学生的主动探求,当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体会到快乐的时候,教育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成绩的提高那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所以新授课的时候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三,初中的历史学习学生注重的是史实的记忆,对历史学习的方法掌握不是很到位。因此,作为新授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思考、质疑,学会比较与概括,分析与综合,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新授课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习惯。

基于上述任务,我认为教授新授课时,老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弱化课堂的形式,强化对重点知识和历史发展逻辑的讲解,上课新颖的形式是恰当的,但是要把握度,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绝对不能冲淡内容。当下很多优质课、公开课过分的强调了授课的形式和感官效果,而忽视了历史内涵的讲解把历史课上成了小品、老师成了小丑。这样的课就成了花拳绣腿,喧宾夺主。因此要更多的讲求历史课的知识性和可操作性。对历史重点的讲解方式多种多样,有时甚至可以借用理科的试验方法,历史也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案例。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听一位老教师的展示课,讲解的是汉朝的内外朝制度,那位老师用的是班主任、课代表、班长的关系来比喻皇帝、内朝、外朝的关系,学生们一目了然。

第二、适当弱化历史学习的理论性,加强其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高中教学,史学理论、历史规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问题是在应试教育的迫害下,现在的历史课堂都成了生硬的理论结论的灌输,而失却了传统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历史课本来可以上的很精彩,看看百家讲坛上的王立群、易中天甚至包括袁腾飞,都使我们学习的楷模,那种授课内容尽管有时不大适应高中教学实践,但是形式确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即是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制胜法宝。试想,如果学生把历史学习当做乐趣来对待的话,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岂不是顺水推舟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要挖掘历史学科的魅力,历史之所以打动人,一方面在于知识性,好奇是人的本性,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要激发他们对未知历史的探求,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的历史场景、丰富的历史情怀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看我们能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了利益方面是历史学科的智慧性,从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社会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得到生活的很多启示。这方面就看我们老师对历史的感悟与心得有多少能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了。

第三、引导学生明白记忆应侧重与史实而不是影响和评价。初中生学历史,甚至包括很多高中生头疼的就是记忆,而记忆中最头疼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或评价的记忆,这样的历史学习法完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背道而驰。应该说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但这些记忆应该重点在于历史事实的记忆,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线索做到了然于胸。对于历史事件背景、评价或影响以及不同历史事件的比较应该是学生用头脑去思考分析得到的。如果历史逻辑的分析被机械的记忆所取代,历史岂不成了锻炼学生记忆能力的素材了么。“读史使人明智”的良好的历史传统何从谈起。

另外强调,在新授课中导学案式教学是不错的选择。导学案在培养学生历史的学习习惯方面作用明显,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由于在初中的不合适的历史学习习惯进入高中需要强力纠正。导学案不同于一般的作业,在其中老师可以设计学习的流程,让学生从中熟练掌握如何学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包括这么几个方面:1、预习部分,包括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将新课标问题化的方式)、基础知识的预习(采用问答题的形式,锻炼学生历史语言组织能力)、问题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授课做准备)。2、授课部分:包括知识体系和思维提升。要注意的是,很多老师把授课的详细过程完全放在授课学案上,实践证明这样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授课效果。因为,学生上课已经没有了新鲜感,老师授课也失去了神圣感。3、复习部分,让学生通过习题或自主设计课堂体系的形式复习授课过程。这样,预习、上课、复习;思考、探究、巩固,就形成了高中应该具有的学习流程和学科思维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

一、搞好历史课程设计,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特点就是尊重历史、尊重真实,汲取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文化和优秀成果。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课程设计中,必须要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紧密的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进程,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更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改中关于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把握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一是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要在对基础知识把握的前提下,体现和突出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以及多类型,以进一步的引导和启迪学生全方位的去思考历史,进而开阔了视野,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多方面的依据。二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减少教师单纯讲解历史知识的比重,增加互动和讨论等环节的比重。三是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宏观历史体系。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使用问题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1.使用问题教学法,引入自学之门。上课后,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再由教师补充讲解。

2.善于设疑,促使自学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在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街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这样来锻炼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等各个方面。把历史上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

三、注意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

作为历史教师,在改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角色定位上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局限于教材,应具有开放性。3、应把注意力从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从注意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从注意学习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上来。4、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从已知到新知,改变或提高其认识能力,而且要注意发展其非认识因素,如情感、意志等,"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索。"5、要善于将教书与活动相结合。知识与活动是能力及非知识因素形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要想让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让其多练习、多活动、多实践、多探索。6、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四、注重基础贴近时代,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中学课程内容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需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联系的内容。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认知能力等也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之外,还需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综合化。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采用具有开发性、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起来,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关注过程性评价。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

很多高中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利用高考指挥棒推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现阶段来看作用有限。而兴趣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如下:

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为历史学科服务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知识内容纵横古今,无所不包,但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又往往感到历史知识非常空泛,摸不着边际。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历史教师在讲解知识时,缺少其他学科内容的支撑,平铺直叙地展开叙述,就历史而历史,把历史知识变成了单纯的概念集合体。如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时,如果单纯地告诉学生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有哪几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代表有哪些,然后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等等,学生往往难以形成对百家争鸣的立体认识。因为这样的讲解缺少地理知识的支撑,学生没有地理空间感,不知道哪些思想家生活在什么地域,激烈的思想碰撞发生在何处。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历史,注定是空泛的。

二、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

很多学生原来对历史学习是感兴趣的,后来逐渐消失掉了。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僵化地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讲授,而忽视学生的认知实际。就历史教材的编写而言,按照时间顺序的编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一定也按照这个顺序发展。例如,《梨园春秋》一课,教材是按照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顺序即“傩戏—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叙述的。但学生最熟悉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京剧,最陌生的是古老原始的傩戏。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先讲最古老的傩戏,可是学生对傩戏一无所知,完全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与新知识产生共鸣,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拘于教材的编排顺序,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实际,大胆调整,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电视娱乐节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呢?我在教学中主要利用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例如为了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我采用电视上益智类娱乐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将历史基础知识做成问题题库,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抽号选出一名队员,与其他队员PK,在规定时间内答不出问题者淘汰出局,最后按照积分产生周冠军、月冠军、年度总冠军。学生对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非常感兴趣,学习历史的热情高涨,就连平时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学生也纷纷投入到这项活动中。

四、做好开头和结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历史教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让学生继续对历史课感兴趣需要一个好的结尾。因此,做好开头和结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至关重要。在每节课的开头,我尽量用艺术化的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历史课堂上。如在讲《梨园春秋》一课时,我这样导入:首先将准备好的京剧《铡美案》视频播放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戏曲形式,在学生回答完的基础上,展示出京剧脸谱让大家认识,哪副脸谱代表忠诚,哪副脸谱代表奸诈,哪副脸谱代表公正,哪副脸谱代表勇猛。在学生回答完后,提问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京剧有怎样的特点。进而提出,这些特点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带入历史学习的情景之中。对于每节课的收尾我也非常重视,尽力使每节课的结尾做到承上启下,既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清晰的认识,又让学生对下节历史课产生期待。

五、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艺术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只能满足或符合人们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若不与情感交流相结合的纯认知理论性的教学将会遭到学习者的拒绝。因此,要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信其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通过细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很多学生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不是智力上有什么问题,而是其自尊心在历史课堂上受过伤害,出现逆反心理。因此,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与学生互动。

第12篇

【摘要】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高中历史教材编撰的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力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在新课标教学的背景下,如何跟上这种形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高中历史习题教学,应该避免传统的一问一答式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习题课教学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传统的习题教学就是要把教授的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用习题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加以解决,实现教学目标,加强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近年来,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我们在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该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下面笔者从新课程改革对习题教学的分析。

1.习题教学要讲求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1.层次性和有序性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有浅入深,有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忆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

3.人文性和主体性

课程改革以来,面对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新理念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历史课也不例外。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习题教学也就更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只要有新意,教师就应该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习题的全面认识,让习题课的教学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本题的实践中,师生互动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使课堂气氛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这样的习题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有封闭走向开放,不在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由过去主动地将变成“被动”地听,然后用寥寥数语在节骨眼上给予启发、点拨,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向合作也使学生感知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发挥了学生思路开阔、敏捷灵活、勇于探索的优势,在思维的撞击中相互启悟,相互开拓,也弥补了其贫乏的历史知识,改变了其传统的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教师能设计好习题,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听”和“习”结合,教师的“教”和“查”挂钩,就能活学活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