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人形象的基本要求

个人形象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3-08-16 17:28:45

个人形象的基本要求

第1篇

引言

产品的形象设计是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围绕着人对产品的需求,更大限度地适合人的个体与社会的需求而获得普遍的认同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设计和评价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系统复杂而变化多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涉及到人的感官因素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笔者试图通过对企业形象的统一识别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人与产品与社会的关系展开讨论,对产品形象设计及评价系统作有意义的探索。

1产品形象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的关系

对形象的研究大都基于企业形象统一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简称CIS),所谓企业形象,就是企业通过传达系统如各种标志、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运用视觉设计和行为展现,将企业的理念及特性视觉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来塑造具体的公众认可、接受的评价形象,从而创造最佳的生产、经营、销售环境,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通过经营理念、行为方式,以及统一的视觉识别而建立起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它是一种复合的指标体系,可以把它区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自身的评价和印象,外部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印象和评价;内部形象是外部形象的基础,外部形象是内部形象的目标。

产品的形象设计是为实现企业的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它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观念、原理、功能、结构、构造、技术、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包装、装璜、运输、展示、营销手段、广告策略等等进行一系列统一的策划、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感官形象和统一的社会形象,能够起到提升、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的作用,使企业在经营信誉、品牌意识、经营谋略、销售服务、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显示企业的个性,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造就品牌效应,赢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2产品形象设计的统

产品整体形象(ProductsIdentity简称PI)是产品在设计、开发、研制、流通、使用中形成统一的形象特质,是产品内在的品质形象与产品外在的视觉形象形成统一性的结果。

2.1产品的品质形象的统一性

就产品的品质而言,是通过产品的内在质量而反映到外在的企业形象上,如德国的“奔驰”车、西门子的电子产品等,给人更多的是对德国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性能,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联想,在感官上形成“车—奔驰—技术—品质—德国”。‘高质量”与“德国”是同义的,“奔驰”车的形象就是“德国”的形象,“可口可乐”一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伊夫·圣·洛朗的服装代表着华贵和浪漫的法国人的形象。

产品的品质形象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管理与设计水平,无论是在产品的功能、性能、材料选用、加工工艺、制作方法、设备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管理。在产品形象设计中,首先要在设计管理水平上提高,如有明确的产品设计目标计划,组织有效的产品设计开发队伍进行关键的技术攻关,提供完善的设计技术配置服务,包括“软”的(高素质的设计人员)、“硬”的(符合设计开发要求的设施、设备)配置,满足产品设计开发的物质条件。并且要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实施程序过程的管理(如阶段评估、信息反馈、多方案选择等)。为满足设计开发水平,提高设计的质量,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

产品设计水平的高低,除了取决于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外,更主要的是要按照科学的设计方法程序进行。充分进行产品设计的市场调研,收集资科、信息,提出开发设计本产品的充分依据,如:对产品设计的功能、性能、造型形态分析,以及采用何种原理、技术、生产方式等,满足何种人群或个体差异的要求(包括心理和生理需求),对产品的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地点、使用环境进行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如安全、环保、法律)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归纳,对产品的整体形象设计进行定位,通过方案的选择、优化,形成产品形象设计的系统性,逐步实现把产品的形象设计统一到企业整体形象上来。(见图2:产品形象一企业形象)

2.2产品的视觉形鼠统一性

产品的视觉形象的统一性(PI)是企业形象在产品系统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形象的视觉统一识别(VI)基础上,以企业的标志、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彩、组合规范、使用规范为基础要素,应用到产品设计应用要素的各个环节上。产品的特性及企业的精神理念透过产品的整体视觉传达系统,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力,将具体可视的产品外部形象与其内在的特质融汇成一体,以传达企业的信息。产品的视觉形象的统一性是以视觉化的设计要素为中心,塑造独特的形象个性,以供社会大众识别认同。

产品PI由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两大部分组成。

2.2.l基本要素设计

产品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是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产品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部是建立在基本要素设计的基础上,因此它是产品形象设计的基本元素,是PI的核心部分。

基本要素设计包括:企业标志、企业标淮字体、企业名称、企业标准色、企业象征图案、企业吉祥物和企业精神宣传标语等内容。

基本要素的设计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并充分体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方向、精神。基本要素设计必须风格统一并能有效地组合、配合应用,明确基本要素设计的组合、使用规范,规范制图的标准及方式,在实际使用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正确使用。

2.2.2应用要责设计

应用要素设计是以基本要素设计为基础,根据产品设计中实际的视觉表达事项,规范基本要素的使用,在产品的视觉化设计中,具体应用到以下各项内

(1)产品的外观造型系统(特定的外观造型、材标准色彩、表面装饰工艺等);

(2)产品的包装系统(包装造型、包装的文字、图符号、排列、包装材料、包装纸、包装箱、集装箱

(3)产品的立面装饰系统(立面造型、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辅助色彩、铭牌、标识等);

(4)产品的服务系统(产品货单、使用说明书、技术资科书、质量跟踪卡、保修卡、随货礼品等);

(5)产品的促销媒介系统(商品册页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电视广播媒体广告,互联网广告,POP广告,户外广告,活动广告、室内广告等);

(6)产品的展示系统(商场货架、专卖店、商品展览会、招商订货会、洽谈室、橱窗等展示环境)。

2.2.3PI手册

在确定了基本要素后,按照使用的功能、媒体的选择方式,制定各种使用、操作的规范,使产品的设计、研发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保证产品的形象设计统一性。根据产品形象设计的基本要素、应用要素编辑成册,形成设计指南。

PI手册是产品形象设计的最后阶段,综合了PI的全部开发项目,整理成册,予以视觉化、系统化、规范化,可适合在任何时间、环境、地埔操作使用和查阅。

PI手册是产品形象设计实施的技术保障。通过PI手册,重复再现设计目标,在管理上成为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众多设计项目开发中,提供规范化和参照物,指导产品的设计开发,并按系列化进展,最终统一到企业形象的识别上。

3产品形象设计的评价系统

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流通及使用,都是以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为前提的,产品功能、形式的提出,是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产生,是为了解决自身的某一问题或事物而设定,一切都围绕着“人”的存在而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人的情感因素。因此,人为的评价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形象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如果按完全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评价,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特别是涉及到人类的多种情感,诸如喜、怒、哀、乐,以及五官的视、听、触、嗅等感官因素,就会出现许多不确定评价因素,还要涉及到人自身的个体差异、心理与生理的差异、所处环境、地域、时间及备类社会因素等等,对产品的形象评价必定会出现模糊不清,难以确定,因此必须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起评价系统,在涉及到人类情感、美感和时代时尚等因素时,可以以定性的方式评价;而对功能、性能、技术手段等则可量化评价;有的则要由两者综合去评价。

3.1产品形象评价系统基本框架

产品形象的评价系统框架是以产品的内、外评价因素为基础,以人的需求目标为评价结果,评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该产品是否能生存发展或惨遭淘汰,并指导产品设计、开发今后的发展方向(见图3)。

3.2产品形象评价系统内容

对产品形象的评价,不能拘泥于仅仅是对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的评价,因为它只是产品整体形象的极小部分,是最直观和表层的东西,更深层次的是通过产品的形象展示一个企业形象与文化直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评价必须从纵横的多方位去衡量。

根据产品形象的评价系统框架,由产品形象内部因素与产品形象外部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测评平台,涉及到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生产管理到使用者因素、市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评价范围,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定性与量化的测试和测评点,能较详细具体地、有针对性的评价(见图4)。

产品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使用,是由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演化过程,它涉及到人—机—产品—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与各种关系。因此产品的形象设计必须解决好这种层面与关系,才能达到设计的目标与要求,才能称之为“好”的产品形象。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北京奥运,形象建设,系统,和谐

 

1前言

现代奥运会不仅为主办国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契机和动力,也为其有效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供了展示平台。因此,奥运形象不仅仅是一届奥运会组织者的形象,它不仅有复杂的形象主客体构成、复杂的形象主客体关系,最主要的是它的形象和举办城市甚至举办国的形象紧密相关。北京奥运已经过去3年了,但北京奥运形象建设的开创性,必将对以后的奥运形象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回顾和研究北京奥运形象建设实践,从理论上探寻其形象建设系统构架,对今后奥运形象建设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2奥运形象系统的构成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奥运形象建设需要,可以把奥运形象系统分为文化理念形象系统、行为形象系统、视觉识别形象系统等三大系统。

2.1奥运形象的文化理念系统

所谓理念就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从这个意义上看,奥运理念就是对奥运的“理性观念”。它作为奥运的文化精神实核,也是奥运形象的灵魂与核心,它不仅决定着奥运本身形象特性,而且使奥运具有了其他国际重大事件不具有的形象风格和形象个性,这种特有的形象风格和个性,会在奥运自身发展中使其具有独特的识别性和竞争力。论文格式。奥运理念作为奥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奥运的精神支柱,是规定着奥运形象本质的因素,对奥运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2.2奥运形象的行为系统

行为是内部特性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奥运的行为系统要素包括奥运的直接、间接参与者的各种行为表现。

文化理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论文格式。而行为表现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它对人的影响更直接、更迅速、更具短时冲击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奥运赛场的一些诸如兴奋剂、球员失范等行为反应强烈而迅速的原因所在。

2.3奥运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

在形象备受关注的今天,奥运形象的视觉识别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夸大。据统计,在人们各生理器官中,视觉器官获得信息约占80%。奥运视觉识别主要指借助特定的名称、标志、图案、字体、色彩、文案等视觉要素,利用各种形象载体向公众准确、清晰地传达自己的理念和行为的特征,以塑造自身独特的形象。

3 北京奥运形象的文化特质及其和谐本质

上文所述都是奥运形象及其建设的共性问题,北京奥运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举行,其形象建设除了以上这些共性外,必将有自己的个性追求。这也是本届奥运形象建设系统支持的内在根基和灵魂。

3.1 北京奥运形象的文化特质

在北京奥运形象建设中,文化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北京奥运形象的文化特质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著名的哲学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此,可以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谓 “中”就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 作为传统文化,不管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还是“中庸”之道,追求的都是“真、善、美”,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和谐”的追求。特别是在今天,信息高度发达,社会交往频繁,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和碰撞的时代,我们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与传统的接轨,我们可以积极地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精神,但我们没有必要一味盲目强调与国际接轨而淡化自己传统中那些优秀的文化,否则,我们将很快迷失自己。基于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看到北京奥运形象建设的和谐目标。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北京奥运形象建设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中国人的凝聚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加,中国人的好客,友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中国的传统和现代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中国是世界和谐的倡导者。

3.2 北京奥运形象建设的“和谐”本质

和谐是社会成员追求的共同目标。北京奥运的文化特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决定了北京奥运形象建设的本质就是对“和谐”的追求。这也是北京奥运形象建设区别于其它形象建设的个性特征。因为,传统的形象建设的主要是通过塑造自己光辉的形象为手段,以此来争取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北京奥运的形象建设,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其形象建设已经是整个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建设的最高目标已经在这种大背景的驱动下进一步得到升华。其形象建设的本质也从追求“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升华到追求“服务和谐社会”层面。论文格式。

4 结束语

北京奥运形象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其行为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而成为了系统核心,北京奥运形象建设中对“和谐”追求,也为世界各国承办奥运及奥运形象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这也将为奥林匹克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贝塔郎菲,一般系统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233.

[3]胡锐.企业形象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6:229.

[4]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J].http://baike.baidu.com/view/423644.html

[5]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期学术月刊,1986,12.

第3篇

关键词:基层管理;公关意识;企业形象

基层管理者是企业中直接负责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管理人员,与广大员工和顾客公众有着最直接、广泛的联系,是企业有效管理与企业形象建立的基础,更是管理层与员工、企业与顾客公众沟通的桥梁——企业基层“公关人员”。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形象的建立,员工对于企业目标和管理决策的理解都要通过基层管理者的工作来实现。企业基础管理的优劣也取决于企业基层管理者的水平。无论企业引进哪种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模式,不重视基层管理工作,不关心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企业效率和企业执行力就无法实现。如果要真正提升基层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就不能单凭招聘阶段人才的选拔与有限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更要重视基层管理者公关意识的培养。

1公关意识在企业基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公关意识,即公共关系意识的简称,它是公共关系的原理和公关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内化,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协调意识等。基层管理者不断增强自身的公关意识,(1)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公众关系,有效实现基层管理目标。一方面,基层管理者肩负着企业管理层需求与员工需求实现的双重任务,也是二者沟通的中介和桥梁,基层管理者的公关水平高,就能准确理解企业管理层的任务与要求并圆满完成,也能将基层员工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向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时传递。另一方面,基层管理者难免要经常与顾客公众交往,而当前市场的竞争性要求卖方必须以优质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同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基层管理者忽视员工的服务意识教育,漠视与顾客的沟通,就容易使顾客不满意甚至引发危机。

(2)基层管理者如果具备较强的公关意识,就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机整合,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让高层领导知晓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基层管理者良好的公关意识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它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要素的综合反映。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让企业得到公众的肯定和支持,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发展机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企业形象的树立并非独属公关部的任务,企业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是企业形象的塑造者。企业要把公关思想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环节,开展全员公关,就必须先增强基层管理者的公关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指挥、协调和监督作用。

2企业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公关意识

2.1形象意识

形象是公众对特定组织或某个人的总体印象或综合评价。形象意识指在决策和行为中高度重视声誉和形象,重视形象的塑造和管理,将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基层管理者的形象意识主要涉及到个人、管理者群体以及企业三个层面的形象。

(1)个人形象。对基层管理者个人而言,塑造良好的形象对获得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基层管理者更易赢得内外部公众的信任和好评,促进公众对其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关心。基层管理人员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与技巧,更应该遵循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这一公关基本原则,对待公众客观、公正,工作中决策科学,正确处理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这样基层管理人员就能充分展现其人格魅力,发挥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2)管理者群体形象。基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与员工和顾客公众的联系最为紧密。公众对企业管理层的印象往往是通过与某个或某几个基层管理者的直接互动形成的,不可能与每一个管理人员交流后再做出总体评价。因此,基层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不光代表着他个人,也代表着企业管理层的群体形象。

(3)企业形象。所谓企业形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环境下,公众对企业及其日常行为产生所产生的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评价的综合体现。对企业而言,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转化为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源于企业良好的行为,它离不开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与积累。基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链承上启下的枢纽,是企业执行力的具体实现者,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的认识与理解不但影响着广大基层员工的认识,而且会通过其自身行为与基层员工行为进一步影响顾客公众对企业的看法和评价,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形象。基层管理人员不但要重视自身的形象塑造,还要教育引导每一位员工自觉重视企业的形象与声誉,时刻注意维护本企业的形象。

2.2公众意识

公众指与特定的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意识就是指企业要自觉地将公众的意愿和利益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积极引导和影响公众,使企业与公众在长远利益上取得统一。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取决于企业行为的好坏和公众需求的状况。为公众服务、让公众满意已成为任何一个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要在竞争中发展,就必须获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必须真正将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自觉维护公众利益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让公众满意。

对于员工,基层管理者一方面要敢于按照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等要求他们,身体力行,把规定转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共同遵守,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和创新精神赢得下属信赖,根据上级领导的指导积极引导下属参与管理;因才用人,处理问题公正合理及时果断,有效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不滥用权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从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了解基层员工的需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支持他们继续学习和创新,以关爱之心帮助员工认识自我,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对于顾客公众,基层管理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能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并满足消费者随时变化、发展的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要及时关注顾客的特殊需要和困难,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妥善解决顾客的产品和服务问题,加深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和好感,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2.3传播沟通意识

传播是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传播沟通意识指企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方式,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活动的意识。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必须通过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充分了解公众对本企业的评价,及时改进工作。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与方式将本企业的目标、工作重点、宗旨、取得的成绩等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全面地传递给公众,进行广泛宣传,让公众对企业及其行为有良好的认知;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时刻关注公众需求、建议与意见的变化,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以监测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的科学决策与社会环境发展的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基层管理者肩负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企业与外部公众交流信息的重任,是否具备传播沟通意识关系到企业与公众互动的效果,并会进一步影响公众对企业的评价。传播沟通意识要求基层管理者重视与公众的沟通,不仅要有主动与公众交流的意识,还要追求交流的效果。

(1)对内传播沟通,形成企业内部融洽的工作氛围。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企业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是基层管理者与其部属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离开了传播沟通,下属无从了解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也无法了解员工。基层管理者与员工的传播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基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沟通不足或信息失真造成的。对内传播沟通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层级传播和内部媒介进行,如会议、内部刊物、企业网站、内部广播、领导信箱、人际传播等方式,不但把管理层的决议、决定、计划等传播下去,而且要积极与员工交流,倾听员工的心声,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形成基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融洽的关系,提升员工对管理者、对企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对外传播沟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也即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与外界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如消费者、新闻媒体、社区邻居、合作伙伴、政府部门等。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具有现代公关意识的基层管理者,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就应着力运用公关传播手段和方式,与公众建立联系、交流信息,使外部公众了解本企业,获得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效果。

2.4服务意识

公关意识中的服务意识,就是要真心实意地为公众服务,替公众着想,让公众满意,并以此为企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及时调整、改进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服务意识是企业赢得公众长期信赖,密切与公众关系,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自身优势,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基层管理者要做好公众的服务工作,一方面,必须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关注外部公众,尤其要引导员工重视顾客公众的需求与困难,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细胞。他们每天要与许多顾客打交道,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他们在工作中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蔼可亲的微笑都会给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员工在企业生存与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搞好员工关系,基层管理者就要力争了解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员工合理的需求。首先要重视员工的物质需求,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员工收入,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使员工及其家属的生活有保障。其次,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让员工共享有关企业的信息,唤起并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肯定员工价值,使员工产生归属感;通过鼓励员工参加培训、继续教育,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工作的需要。

顾客公众是企业最重要,最不稳定的公众,也是基层管理者经常接触的一类公众。顾客的多少与评价,决定着企业的存亡与兴衰。由于商品的不断增长与同类企业竞争的加剧,顾客真正成为市场的真正主宰,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由此,要让顾客满意,有效吸引顾客,基层管理者就必须让员工充分理解“顾客至上”的理念,即除了货真价实、物有所值外,无论在何时,都要真诚服务、细心周到,满足顾客的需求;使员工知晓顾客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盲目消费变为自觉消费;还要妥善处理各种纠纷,及时、认真、耐心、诚恳对待顾客投诉。

当然,除了顾客公众,基层管理者还有可能会与媒介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产生联系,也要尽可能满足这些公众的需求,正视他们的批评。对于内容属实的批评表示感谢,并迅速查明事件真相及其原因,及时上报企业高层,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对于失实之处,应诚恳地向他们提供真实情况,澄清事实。

2.5协调意识

协调意识即企业充分认识到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性,千方百计通过调整自身行为,以协调企业与公众的关系,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由于企业与公众在利益和目标追求上总是存在差别,导致企业与公众之间出现矛盾与隔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公众对企业的理解与支持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对于公众的需求,企业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让公众牺牲自己的利益,应该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对环境和公众的适应性,缓解双方矛盾,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基层管理者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善于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使企业内求团结、外求和谐发展。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关系善于运用公关策略,按程序与上级有效协调,对员工之间的矛盾恰当处理,与其他管理者要经常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与员工开诚布公地讨论建议、意见,从而达成企业内部的共识,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对外部公众,要实事求是地传播企业相关信息,出现危机时,应坦诚说明事实真相,宣传企业的处理措施,引导公众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纪华强.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谢玉华.公共关系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康定斯基;抽象主义;具象意义;内容与形式

1抽象形式的根源

康定斯基的抽象理论并不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臆想,他是在深刻分析了他所处的时代和艺术状态之后,才得出结论,十九世纪物质生产的普遍性导致人们的精神疏远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只求实利,人的主动性由于物质崇拜而受到抑制,精神文化的抽象在工业社会中出现了危机。需要的促动形成了抽象形式的根源,抽象形式的出现是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叔本华的“直觉意识”,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再到柏格森的非理性,这意味着抽象主义理论的创立具备了充实的思想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土壤。当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给抽象主义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土壤,抽象形式的种子就破土而出。而康定斯基正好处在这样一个适当的时代,加上康定斯基的独有的才能与不断钻研的努力付出,他就将抽象这个种子培育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2艺术精神的金字塔

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提出真正能唤醒现在、预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他认为艺术世界就好比一座金子塔的三角形,自然艺术和写实主义的艺术只能在三角形的底端,永远升华不到艺术世界的顶端,因为康定斯基在研究抽象主义时采用了身心二元论的态度,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才是物质的本原,物质只是世界的假象,人类只有通过物质才能看到正真世界的本质—精神。康定斯基曾经说过: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它常常还是我们感情的母亲。每一个时代都創造着自己独特的、不能重复的艺术。试图复活过去的艺术原则就像试图复活埃及木乃伊一样绝无可能。康定斯基否定艺术中的模仿,我们不能用们所处时代的感情去模仿罗马时期,因为我们不可能具有罗马时代的感情,所以这样的模仿是毫无意义的。他否定再现艺术,在多少个世纪以来,艺术家们追求真实的物质世界,由于出于更好地向我们展示真是的世界而削减了艺术家对绘画本身的研究,这种再现的艺术,却被康定斯基看作是满足了低级需要,只表现了那些不需要花费思考就能认识、感知人所皆知的真实世界,常常将真正的生命变成毫无意义的技巧,康定斯基想说明我们所处时代的艺术精神是我们的内在自我需要,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和再现。

3内在因素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形式

在《艺术中的精神》中康定斯基指出,各种艺术形式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外在的类似:其基础就是基本的需要。在人类精神追求中存在着一定的雷同,如同人们对爱,和平的追求在一整个世界中是有雷同的,但是这个雷同均会导致人们运用过去曾成功服务于以前同类趋向的形式。新出现的艺术形式与历史上曾出现的艺术形式的这两种形式的雷同,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互对立的。但他同时指出,这雷同仅仅是内在碰撞之点。康定斯基说当时的人的精神刚从漫长的物质中苏醒过来,人们被自己禁锢在客观世界中,艺术停留在物质的表面,但是最终精神还是绝弃物质,画家们开始试图唤醒内心深处更细腻的感情,作品更是出现许多没有具体名称的抽象感情和形式。无论是“印象主义”还是“古典主义”人们往往希望在艺术作品中要么发现对客观世界的纯粹摹写,要么是以自然的形式表示出内在的感情。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只要他们确实是艺术的,就一定是人们精神的食粮。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画展的情况:一个高大、特别高大,比较小或是中等规模的建筑分成了开间大小不等的房间。房间的墙壁上挂着小幅、大幅、中幅的油画。常常一挂就是几千幅画。画中由颜色描绘出各种‘自然界’的景观:阳光下或是阴影中的动物,站在水边饮水的动物、卧在草地上的动物……每一幅画里,整个生命,整个生活与许许多多苦痛、疑惑、欢快和光明的时分都被神秘的形象涵盖。这里所说的“神秘的形象”就是那些抛开物质世界,来自内在需要冲动从而形成的抽象意义。康定斯基曾写道毕加索的作品从不受传统美德局限,他为自我表现的需要所驱动,从一种外表手段扑向另一种手段。如果色彩妨碍了他探讨纯粹的绘画形式,他不惜抛开色彩,专用褐色和白色作画。从康定斯基所推崇的这些画家可以看出康定斯基艺术理论和美学追求的基本倾向,即艺术的神秘性和抽象性,也可以说是康定斯基认为抽象形式比具象形式更有意义。

4听内心的声音

康定斯基曾这样描述到一种时代:“人们的耳目失聪就会给表面的成就以特别的意义。他们只关心物质利益,……纯粹的精神力量顶多是被人忽视,再不就是根本不为人所察觉。……在这样的时代里,艺术只满足于有失体面的生存。它只是出于物质目的而被使用。

康定斯基所描述的时代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今时代画作的价值成了衡量一个艺术成功是否的标准,艺术家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徘徊,然而康定斯基给了我们答案

“对于所有的时代来说,探索个性,探索风格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并没有什么意义,每个时代的作品之间的关系总是随着时间的流转不断增强总,维系这种关系的关键不在外部而在内里。画家那能够洞察一切的目光不应只对着形式的表面,而应该对准内在生活,他的耳朵不应受世俗声音的干扰,而应该永远倾听内在需要的声音。只有这样,他才能轻而易举地驾驭任何它所需要的恰当的形式。所有的手法都是神圣的,假如它们是内在必需的话。所有的手段都是荒谬的,如果它们不是出自内在必需的本质。”

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理论,让我们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开辟出了新的方向,新的道路,他像一个灵魂的引导者指引着我们,现代灵魂艺术家的先驱之一梅特林克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具有灵魂对美的那种兴趣和接受力。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能拒绝听从一个沉湎与美的灵魂的引导。”作为抽象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追求的绘画艺术宗旨是在抽象中创造非形象的艺术。他不仅实践着这些抽象艺术原则,同时,他们的实践与探索也很好地论证和完善了抽象艺术理论。

作者:安红艳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国际化与民族化;人物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90-01

一、国际化的重要性

起初,国际化这个词隶属于经济领域范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趋于国际化,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国际化已经成为了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既有内部的变化,又包含外部的变化,既有横向变化,又涵盖纵向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具有面向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但是怎样使之既能适应本国的需要,还能适应国际上的发展形势,而且能在发扬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吸取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则是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以上看来,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确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总体来说,实现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要保持:面向世界,取之所长,立足民族,多向发展。

二、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必须要面向世界,从其他国家吸取先进的理念,汲取别国人物形象设计的有益成分来完善我国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第二个方面主要指的就是我国的人物形象设计一定要立足于民族根本,发扬本土特色,进而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得到别国的肯定。

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基本途径,同时这也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表层现象,而第二个方面则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根本和内涵,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深层次意义,可以理解为人物形象国际化的目的就在于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新的思想和理念,并且运用这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进行发展创新,之后把新思想、新理念推向国际。然而现实是比较残酷的,就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发展现状而言,很难找到好的汲取外来理念和思想的途径,把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展现给世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将我国与国外的一些职业性组织或是专业建立国际性联系,创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就需要我国相关从业人员通过外事机构参加欧洲先进国家的相关活动,比如一些时装周等。

三、民族化的定义

国际上对民族的定义很多,普遍认为,民族是在同一部法律之下,由一个立法机构代表人们的联合整体,它是具有自己国家情感的共同整体,斯大林认为,所谓民族,指的就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经济的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其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习惯、心理认知。从根本上讲,所谓民族,其核心内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性特征,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化指的就是使形象设计具有本民族的特征,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在任务形象设计的国际交流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本点,以促进人物形象设计的时尚性为最终目标,对别国的理念进行筛选和创新改造,让这些理念与我国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理论和制度,使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和民族化高度融合,既具有统一性,同时还要具有独立性,从而使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四、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是民族化的主要手段,所谓国际化必须要具有开阔的视野,面向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经过细心挑选,从而选择出符合我国文化和国情的理念和方法,民族化则必须要立足于我国原有的传统,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站相处本土特色和民族本质,只有将国际化与民族化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要想使人物形象设计得到长足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总结: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我国,要想使之发扬光大,就必须要具有民族化的内在要求和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并且需要高度认识到两者的辩证关系,绝不能流于形式,要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人物形象设计的卓越成果,进而实现推动中国人物形象设计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阳荣威.论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3 年第 6 期.

第6篇

论文摘要:传统工笔人物画历史十分悠久,具有多种美术绘画形式语言,但线条是其最重要的一种,它将我们民族的绘画特色和审美特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线条语言具有丰富独特的审美品格及程式化特点;具有状物和达意的双重作用。对传统工笔人物画线条特性的分析,将提高我们对中国绘画精髓“线”的认识,这对于加深对中国绘画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在中国绘画史中,大笔触的写意画法产生和成熟得比较晚,基本上是宋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中国绘画基本属于工整细致的工笔画一统天下的局面。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的战国楚墓帛画《龙凤人物图》和《人物御龙图》,是迄今能见到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这两幅作品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线造型,及至马王堆西汉t型帛画----彩绘“非衣”的出现,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基本面貌(即以线造型、设色艳丽、富于装饰性等)已初步确立,后世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线”与“色彩”成为传统工笔人物画形式语言结构中两个最主要的元素。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线始终是工笔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形式和基础。色彩的运用是在线已经完成了基本造型之后,也即线担负了造型的主要功能,色彩的渲染与配置皆服从于对象线的形体结构,线是画面的骨架,是画面的灵魂之所在。作为工笔画家刻画物象时最强有力的语言,线造型显著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绘画特色和审美特征。

由于传统工笔人物画形式的独特性和所具有的“描写性”, 使其呈现出造型谨严、刻画入微的特点。133229.COm“形”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 最初是用来评价工笔人物画的,其中对人物形象的造型提出了“应物象形”,说明真实准确的描绘形象是绘画的基本要求。从隋唐、五代时期的《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传统工笔人物画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对“形似”的要求,由此可见 ,“形”在工笔人物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语言系统必须建立在“形似”的基础上,轻视了形的价值就失去了其独有的语言特色。但这个 “形似” 绝非绝对的肖似,因为中国画是写意的艺术,中国画造型遵循的是“尚意”的造型原则,画者既要抓住对象的外在特征“应物象形”,更关键在于还要以形写神,以形写意。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形似”是为了“移其形似而全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以求得一种“象外之意”。

“线”作为传统工笔人物画立型的手段,必须为其造型服务。就线条本身而言,“客观物象的外表并没有线的存在,是画家通过观察物象、认识分析而主观模拟性地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并体现画家的绘画风格”。[1]因此线可以视为画家对所描述物象的一种抽象判断,线也由此具有了一种抽象美的意味。工笔人物画中只有把具有抽象美意趣的线条与意象的造型完美结合,使线的表现力更自由地表达出来,才是线的最高价值。荀子说:“形具而神生.”[2]只有有了形,神才能有所附着,才能通过形探求那超然物外的“象外之意”。 抽象的线作为一种符号是主观创造的、非现实的,然而又是客观的、可辩的,充满与自然造化的有机联系,又贯穿了画家的主观精神。因此,工笔画的线具备了状物和达意的双重功用。

由于传统工笔画工具材料与形式技巧的特性,形成了线造型在“细节”上的刻画。没有细节的真实发现,工笔画就失去了其工细的特点;对于艺术表现来说,自然之物就不能得其“形”亦不能传其“神”。但工笔画中的这种细节描绘并非是面面俱到,而是画家对物象充分理解领悟后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工细本身不是工笔画的目的,先求“形似”,进而“以形写神”才是根本目的。画家在自然物象身上捕捉到的细节正是通过线条的描绘达到“尽其精微”的状物状态。

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条不仅可以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而且不同的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质感。如“元代的刘贯道用“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的行云流水描来处理《罗汉图》中罗汉所穿的细布袈纱;在《招凉仕女图》中,周防选择“用正锋,腕中无怒降,要心手相应,如琴弦长不断”的琴弦描来描绘柔软的丝绢质地以及衣纹悬挂飘摆时呈现的垂直降落姿态;“曹衣出水描”既可以表现细密紧束的衣纹,又暗示了人的身体结构;周文矩则根据自身用笔特色,行笔“瘦硬战掣”(宣和画谱)及对下棋时情景的真实感受将细劲曲折,略带顿挫,又不失圆润流畅的“战笔水纹描”用到《重屏会棋图》中”。[3]此外,线条的运用还使物象所存在的空间关系得到暗示。如线与线的不同组织会使客观物象具备空间感,线密则实,线疏则虚,虚实一现,前后远近即分;勾勒衣纹时的实入虚出也可以暗示出衣纹的前后关系。

在体现质感与空间的同时,线条的组合形式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也非常重要,它能体现出一种形式美。“成熟的组合形式中,线条的严谨透着自由与神韵,丝丝如扣,线线不可分割,一根线不可少,一根线不可多。画面上所有线条互相之间的组合构成了韵律。线与线之间形成多样的夹角空白,这夹角空白的大小长短不同,形成了如同音乐一样的节奏与旋律”。[4]从优秀的传统

第7篇

论文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及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都是当前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定位,针对平面构成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几点有利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充分认识平面构成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平面构成教学体系,成为各大专艺术学院的必修基础设计课,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图案基础课。沿用这种教学方案至今,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平面构成,以及与专业设计的结合。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通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训练的一个方面,平面构成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同时,平面构成也是学好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课程。 

平面构成就是造型基础的训练,无论是平面设计或是主体空间设计都离不开造型设计。构成不能等同于专业设计,它是一种专业的思维方法,把视觉表面的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要素,是理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构成训练相当于一个作家学习语汇和语法的知识,有时显得单一,枯燥,一个优秀演奏家在表演中挥洒自如的高超水平,也从不忽视基础训练。对一个好的设计师来说,在创作过程中,构成的基础知识会因不同的主题设计,显现出超群不凡的具有一定生命价值的作品。可想而知构成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教学的创造性有利于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电脑较之笔具是更易于储存、快速便捷的操作工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开发思维。另外,从教学环节上应该重新调整学生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顺序,可在大学一年级便引入电脑教学,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诸如基本形的制作、群化以及相关形式法则的范例制作等等,使得学生知晓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应该声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表达的手段和工具.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上的构成手法,笔者将构成形式法则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衡韵(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等四大部分。我们在传授形势法则时一方面解释其概念,另一方面要多以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教学,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是构成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构成包括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探索,但时下某些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偏重前者的形式语言研究,忽略了后者创新型设计思维的培养。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平面构成看成是一种简单的造型手段,而应该看成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实践将证明主题构成是解决从简单模仿形式法则怪圈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最佳途径,希望通过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使得平面构成真正成为培养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 

 

2 加强平面构成教学应注意的几种形态 

2.1 自然形态 

自然形态,指在自然法则下形成的各种可视或可触摸的形态。它不随人的意志改变而存在,自然形态又可分为有机形态与无机形态。有机形态是指可以再生的,有生长机能的形态,它给人舒畅、和谐、自然、古朴的感觉,但需要考虑形本身和外在力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存在;无机形态是指相对静止,不具备生长机能的形态。自然形成,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结果的形称“偶然形”,偶然形给人特殊,抒情的感觉,但有难以得到和流于轻率的缺点。非秩序性,且故意寻求表现某种情感特征的形称为“不规则形”,不规则形给人活泼多样、轻快而富有变化的感觉,但处理不当会导致混乱无章,七零八落的后果。 

2.2 抽象形态 

抽象艺术在二十世纪初期,以抽离与表象世界之关连为诉求,藉非具象的表现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诉求,虽提供艺术界新的美感经验,但也加深了观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贴近创作者内在情境且深具自我表征的独特创作方式,未必会被后续仍以抽象语汇创作的艺术家们放弃。但随著知识建构的强势趋力,八零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抽象艺术家们,也开始警觉抽象艺术已成为具象的另一个代名词的事实。换句话说,当观者毫不犹豫地针对一张不具形象的作品,以分类的方式,将此作品快速的归属在抽象艺术的范畴,并以过往对抽象艺术的识加以诠释时,他们已视抽象艺术为具象的形式语言。鉴於此,当代抽象艺术创作者试图扩大抽象艺术的定义,关切知识建构体系中具象与非具象的分界点,也关切信念本身的意义。 

所谓的抽象,有两种:抽象的抽象和具体的抽象。从此概念的划分来讲,康定斯基是一位彻底的抽象派画家和创始者,纯粹的抽象派画家。从他的理论上的研究,如颜色心理学、对于点、线、面的分析,足以证明他的作品绝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表现而是在深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价值的创作,因此作品本身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理论支撑的。 

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努力尝试探寻画中所要传达的画家本人的思想,以及他所要展现给观赏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或者说这些作品究竟要对我们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想法多次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挥之不去。有时对某抽象作品困惑之极,便凭主观臆断,自圆其说地给予画本身一个勉强的解释。 

2.3 人工形态 

工形态,指人类有意识地从事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或构成活动所产生的形态。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结果。如建筑物、汽车、轮船、桌椅、服装及雕塑等等。其中建筑、汽车、轮船等是从实用的功能来设计其形态的,而雕塑则是一种将形态本身作为欣赏对象的纯艺术形态。这就使人工形态根据其使用目的的不同,有了不同的要求。 

人工形态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具象形态是依照客观物象的本来面貌构造的写实,其形态与实际形态相近,反映物象的细节真实和典型性的本质真实。抽象形态不直接模仿显示,是根据原形的概念及意义而创造的观念符号,使人无法直接辩清原始的形象及意义,它是以纯粹的几何观念提升的客观意义的形态,如正方体、球体以及由此衍生的具有单纯特点的形体。 

形是构成形态的必要元素,它不仅指物体外形、相貌,还包括了物体的结构形式。宇宙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外形都可以解构成点、线、面、体等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1] 华乐功,潘强,李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第8篇

关键词:现代设计思想;包豪斯;逻辑思维;截面观察;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29-02

设计素描,是对设计类学科基础教学中素描训练的一个统称。设计素描(也称之为结构素描),则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传统绘画素描理论基础上,受现代设计思想,设计理念的影响,为满足设计类学科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训练方式;是在素描的基础上运用设计的原理,将形式和专业设计原理相结合,创造性地描绘物体的形象,它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立体设计专业(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和训练设计人员创造性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造型活动。简言之:设计素描就是“为设计服务”的“素描”。

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开创了设计素描教学。但是引入我国也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才真正开始深入设计教学体系之中。以往的设计素描教学中直都是沿用造型学科的素描教学方法与模式,通过多年来教学实践反映,设计素描与绘画基础素描有较大的区别。比较而言,基础素描作为一种素描形式,它的雏形和胚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大体形成,绘画基础素描是以具象绘画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素描;设计素描是以抽象形态和造物构想为目的的素描,除此以外,应有设计视觉思维训练画法系统的独立语言。设计素描教学注重设计素描基础训练,设计素描基础训练是设计审美能力训练与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不可缺少的训练过程和学习手段。为正确理解素描在绘画艺术与设计艺术中的差异性,下面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思维方式的不同

传统素描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绘画性素描。绘画性素描主要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为目的,直抒胸臆,强调绘画表现上的精神追求,主观上强调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强调以物象外在形体塑造和体现来表现和达到物体形状与内在本质的统一,体现作者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风格,最终达到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表现。而设计素描首先以设计意识为前提,以分解物象构造、原理、成因为目的,以根据产品诉求来表现设计者的创意为重点,不断深入研究,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设计素描在表现对象过程中通过视觉形象对形体结构、构成关系、透视、逻辑关系用科学的符合艺术设计的规律和审美要求的方式进行设计,做到设计观念和逻辑思维表达的相互统一。由此可以发现设计素描和传统素描在功能与目的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体现在教学中必然带来教学的理念、目的、内容、方法、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二、观察方法与构图安排方面的差异性

设计素描是一种训练形象思维能力的视觉语言,需要开拓性的思维训练,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设计意图,再现平面上的视觉感受。整体观察的原则是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都必须遵循,除了整体观察之外,设计素描还得更加注重立体的观察方法。

其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被将为造型要素:包括点、线、面、色彩、调子、材质、肌理等。 点是表现位置和单位的关系,点的涵义启示。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可以形成各种形态,其极点是点的运动范围所限制,表现的是动势和空间的一种韵律。 面的表现形式在平面的空间表现中,最能影响空间力场的就是“面”,有着强烈的视觉感受。设计素描的观察常和测量与推理结合起来,透视原理的运用自始至终贯穿地观察的过程中,不同于基础素描注重肉眼感觉的直观方式。设计素描的虚实变化也不太强调。不象基础素描那样把后面的物体画得过虚,因为这对全面、透彻地分析理解物体结构是不利的。构图安排属于审美范畴,设计素描首先要考虑的是分析理解对象的结构关系,所以其构图设想只要不与总要求抵触就行,对统一均衡多考虑一些,而对虚实、疏密也不强调过分,否则就会损害设计意图的表达。

三、方法步骤方面的差异性

基础素描掌握了作画步骤,通过几个阶段的逐步深入,通晓了作画的全部过程,也就基本上领会了素描方法的要领。但基础素描的学习,到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之后,允许而且有必要突破某些步骤的束缚,打破某些清规戒律,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可以允许不择手段、不拘常法的特殊艺术处理,这是基础素描作为美术基础的绘画性特点所决定的。正如古人所谓:“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无法是为至法”。可见对于基础素描来说,掌握作的方法步骤,还不过是手段而已,方法步骤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画面效果。

对设计素描来说,作画的过程比画面的效果更重要。设计素描是以表达设计意图为目的,重点就是要放在理解领会对象的结构方面,它强调领悟结构比效果更重要。领悟结构必定要通过有条不紊的作画步骤才能达到。正确的、规范的方法步骤,同时是分析、理解、思维、领悟、推理的过程。作画的步骤不乱,思路清晰而有头绪,在结束阶段就顺利地达到理解形体结构的目的。基础素描的定点、切块、抓基本形不能完全等同于设计素描的基本体块。基础素描强调的是整体感受,它是以直觉为前提的,主张抓住“第一印象”,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而设计素描从抓第一条基准线开始,就得积极开展理性思维,一刻也不能离开透视原理的运用。每个点位的高低左右,每条线条的长短斜度,每个形状的大小宽窄都得有一定的透视依据,都得接受透视原理检验,不能仅停留在感觉上“合适”与看上去“舒服”就行的表面效果。

四、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表现形式的不同

在传统素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计素描,其表现方法与技巧、观察方式与表现形式都对传统素描既有继承,又有区别。基础素描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明暗调子,基础素描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分析明暗规律与理解结构。它要求画者以明暗层次为手段,充分地、生动地表达客观对象的体积感、质感、量感、空间氛围感以及某种程度的色感,而设计素描剥离了传统素描对物象的艺术再现,尤其是不过多的强调物象的全面性表现,而是以物象的结构原理为主,强调造型上的科学性,其中包括产品的工艺原理、生产原理,也包含了理性分析原理。设计素描全方位、多角度来研究对象,以平面观察、立体观察、截面观察、运动观察作为深入研究和表现设计的综合方式。

设计素描是应艺术设计的要求而进行形象造型练习的方式,要求练习者不是简单地对物象进行描写而是把物象的原理、构造准确地表现出来,使物象具有秩序和节奏感。基础素描的绘画性,决定了它以画面视觉效果为最终目的,因此,明暗调子是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设计素描的专业性决定了它以理解、剖析结构为最终目的,简洁、明了的线条是它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要求练习者对物象用艺术审美的表现规律去研究,而艺术手法中的虚实变化、韵律节奏、点线的秩序、对称与稳定的手法均是设计与描写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五、设计素描创意的方法

设计素描创作最核心的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设计素描的构想能力训练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开始,观察和感受是创造基础,相关现代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直接决定创意设计素描的“质量”。

首先在空间与立体的表现方面,一些画得比较充分深入的明暗基础素描,立体和空间的表现十分真实生动,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然而,这是一种诉诸于感觉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它和设计素描的空间表达要求不能完全等同起来。设计素描画面上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设计素描要求画者具备很强的三度空间(或称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空间是造型艺术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中,空间的表现方法不同,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创立的“灭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在设计素描构想训练中要将这些透视法加以变化和应用,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设计师用设计素描以及其他手段表达对产品的最初设计意图,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实实在在的产品的样式和造型。也就是说,能力的培养是平面的表现终究要向立体的表现过渡,而这种能力与基础素描的空间感表达完全是两个概念。

第9篇

把组工系统“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和更多发生在我们身边关系百姓福祉的事相联系,从更深的层次来考虑“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和强化党的执政基础间的关系,防止少数人“清谈、空谈”倾向,是否更有利于我们联系实际讲党性,踏踏实实重品行,从细微之处做表率呢?

当前,如何结合“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的开展,来切实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应该是广大组工干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当前我们要把学习、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树形象”活动后延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好,就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把握,对存在的思想方向、工作作风等问题及时进行剖析、整改,而不是“两张皮”,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执政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始终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指导我们“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开展的第一标准来执行。据悉,日前中组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调查将在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中抽取近8万人进行。这是中组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最讲党性、最重品行、最能表率的过硬队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虽然结果尚未出来,但中组部这种敢于自我剖析的较真精神确实值得各级组织部门及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二是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关心民生疾苦。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三个代表”中也明确阐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虽然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必须认清目前矛盾凸显的特殊时期,必须清楚把握“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本质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了,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才能把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树起来,树长远,才能真正打牢党的执政基础。

树立宗旨意识,树好党的形象,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关心国家大事,也要关注民众小事。大事总是和小事相联系,我们要找准干成大事和福泽民众的结合点,绝不允许以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为名,侵犯民众利益。胡总书记前阶段在人民网视察时,在网上亲切和网友交流,说自己经常上“强国论坛”关注网民声音;而今年7月1日,广东省委书记只身来到广东省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进行调查研究,与该村基层党员一起庆祝党的第87个生日……这些都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时刻关注基层民众,这也为我们各级组工干部做表率树了一个牢记宗旨,深入群众的好榜样。

树立宗旨意识,树好党的形象,就要求我们广开言路,畅通民众利益诉求通道。前段时间很省、市都开展了“大接访”活动,深受老百姓欢迎,甚至出现了万人冒雨排队等候的壮观。一方面反映了我们领导干部对老百姓的利益诉求越来越重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关注老百姓诉求通道必须“长效”开通,否则也不会出现“万人排队冒雨等候”。

树立宗旨意识,树好党的形象,还要求我们“真做表率,而不作秀”。实事求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但少数地方热衷于“创新”,但只是创新口号,而无实质行动;热衷于访贫问苦,却更热衷于在媒体上大肆渲染,而无长效关怀机制;热衷于大会上慷慨激昂,却只愿做手电筒照别人,而不照自己。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做些像交纳“特殊党费”那样的实事。据悉,截至7月17日,全国已有4324.5万名党员参加交纳“特殊党费”活动,共交纳“特殊党费”90.8亿元,有力支援了灾区建设。用行动来做表率,把做表率变成一种“常态”,才能真正在人民群众中铸牢“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三是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作为我们这次“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的一个拓展部分,认真研究,强化落实。让人欣慰的是日前贵州省贵阳市4个县、区“一把手”“公推直选”获得全面成功,得到了当地人民和全国网民的热烈追捧,可以说是党的民主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这无疑为各地进一步深化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一个好范本。基层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应以此次“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为契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对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教育;进一步强化以大学生“村官”为主的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培养;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民主议事”等民主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村党组织阵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成员“双强双带”能力。在“树新形象”中真正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战斗堡垒!

第10篇

角色营销的文化动力

性格特征亲和

角色营销的心理动力

生活情调体验

角色营销的感性动力

身份感觉确认

角色营销的社会动力

现代市场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人们每—次消费行为实际上就是—次对某—“社会和心理角色形象”的体验。把人们体验某种社会和心理角色形象的欲望和意识作为一种市场动力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并以此引导和创造市场消费行为的营销方式,我们称之为“角色营销”。

“角色营销”是企业品牌形象营销战略的实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现代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品牌形象的竞争,而品牌形象的核心就是品牌的“角色感”。这种角色感从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生活情调、身份表现等文化、心理、感情及社会的层面保障了一个企业品牌的内在魅力.并且能创造性的保持市场营销优势。

一、价值观念认同——角色营销的文化动力

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是人们“角色确认”的文化依据和“角色实践”的思想动力。

“你是百事新—代”、“百事可乐——新—代的选择”,这是百事可乐六十年代以来著名的广告词。这两句广告词里所描绘的“新一代”并不仅仅是从年龄和时间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信仰和价值观上来确认的。六十年代的美国,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要变化的年代。百事可乐公司以这一重要变化为背景,推出了“美国新一代”的塑造计划。他们聘请著名现代派流行歌星杰克逊、麦当娜以及NBA球星乔丹、好莱坞影星等新一代美国偶像作为其广告片的主角。这些明星本人在现实美国社会里的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就与传统的美国文化很不相同,他们勇敢追求个性解放,敢于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寻求新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本身就为美国新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众多美国人的心目中,他们就是美国新文化、新价值的代表,是美国新一代的生活代言人。百事可乐因此塑造的百事可乐的社会角色形象,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代表美国新价值观念的“社会品牌形象”,因此.百事可乐得到了美国社会所有追求新价值、追求生活变革的“新—代”的推崇.他的在认同百事可乐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为自己确认了一种文化角色归属,当他们畅饮百事可乐时。他们体验着作为新一代美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品牌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品牌角色形象形成的基础,它能从信仰上引导人们认同、追求其一个角色形象,当人们通过消费这—品牌而体验自身角色感觉时,企业品牌角色形象的营销功能就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因而确定—个明确的、有深厚社会基础的品牌价值观,是塑造品牌形象,实现品牌角色营销功能的必要前提。

二、性格特征亲和——角色营销的心理动力

美国万宝路香烟的广告是众所周知的本世纪最成功的商业广告之一,其成功的奥秘就是准确地塑造了一个性格特征分明、充满个性魅力的品牌角色形象,这个角色形象由于其独特的性格倾向性,激起了无数消费者长达半个世纪的倾心追随。

万宝路香烟的广告以辽阔的美国西部为背景,塑造了一群狂放不羁、自由豪放、浪漫潇洒的美国西部牛仔的个性形象,这些西部牛仔展现出来的强有力的性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美国和世界各国的男人,“万宝路”所象征的西部牛好的性格,几乎成了一个真正男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性格,成了众多男性追求的一种角色偶像。

对某种特殊性格的亲和是人们实现自我角色认同的心理基础。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过程,也应是塑造一个有清晰性格特征购品牌角色的过程,这—角色形象通过性格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

三、生活情调体验---角色营销的感性动力

对某种特定的生活情调的向往和体验是人们角色确认的感性依据之一。每个人都幻想着某种理想的生活方式,都希望能置身于某种特殊的生活情调和生活氛围之中。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消费行为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这也是个人角色得以实现的一条途径。   美国著名的“欢腾”休闲服。通过描绘一幅充满青春气息和浪漫意境的海滨情调,向广大育年朋友展示了“欢腾”所象征的独特生活情调。

“春兰空凋---商层次的追求”,这一广告调本身就道出了人们对某种消费格调的追求,这则广告通过一个绅士模样的人打台球的画面,传达了“春兰空调”将给消费者带来一种绅士般的生活馈调的承诺。

现在有不少家用汽车的广告,均试图通过展示一幅一个三口之家乘坐汽车到郊外去野炊的浪漫、清新、轻松的生活面面.来向那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现代家庭发出走向大自然的呼唤,并通过这—轻松、富有朝气的生活氛围的营造,将—种特殊生活情调的感染力渗透进人们的思想中,渗透进人们的欲望里,从而达到其刺激和引导消费倾向的目的。

特殊生活情调的感染力是很强的,特别是当这种独特生活情调与消费大众的心理感觉期待相吻合的时候,它能直接把一个消费者带到其追求和梦想的生活角色情景中,满足其对理想角色自我实现的欲望和冲动。

四、身份感觉确认——角色营销的社会动力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的所有行为宁都有意无意追寻某种身份角色的实现与满足,消费行为也不例外。对身份角色的追求是现代人角色确认的最基本社会依据。品牌角色营销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品牌形象给消费者一种身份承诺,让消费大众在消费本品牌时,获得一种身份的确认感受。

在消费社会里,消费行为是人们确认自己身份感受的最直接最普遍的社会行为。企业应根据品牌本身的特点及可能的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塑造出一种身份品牌形象,并通过这—“身份品牌”与消费大众进行沟通。

北京“名人广场”的广告词“今世名人就是你”最直接表达了人们对“名人”这一身份形象的追求,并把人们对“名人”这一“身份形象”的追求转换成为市场营销动力。

“老板牌”抽油烟机,从其名称开始就把一种“身份形象”作为品牌定位、营销的起点和依据。

第11篇

关键词:形体训练 旅游专业学生 职业素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55-02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礼仪素质作为各项技能素质中的一项,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最廉价的、而且能够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品质就是礼节。”因此,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元化的,也是多方面的,这不仅要具备必需的文化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应该提高美学,规范仪表风范等个人修养和自身,来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的发展。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自身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各方面总结了形体训练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1形体训练的意义和目的

形体训练课程作为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通过各种身体训练来达到增进健康、美化形体、端正姿态目的的一项较理想的训练活动。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美的姿态能力和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等,使学生从职业形体语言中得到熏陶,进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形体训练并非单一的以形体为主的训练,它是以增强形体表现力为主的形体技巧训练和以提高身体灵活性、协调性为主的形体素质训练为基础,来改变学生对形体的认知。具体内容有把杆训练、舞蹈基本步伐与动作练习和认知训练等。

2形体训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2.1形体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美的姿态

调查显示,91%的学生认为形体训练能提升身体姿态的美感,而培养优美的姿态是形体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良好的身体姿态是每个人心中追求的梦想,而优美的姿态并非一日养成的,而是在长期形体练习中慢慢养成的。有学者指出,一个美的形体能使人感到赏心悦目,能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在社会交往中能获得一个好的印象。通过形体训练课中的姿态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身体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基本姿态的掌握能力,以便建立准确的肌肉感觉,形体训练中的把杆练习还可培养规范、优美的身体姿态,而且能合理地发展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协调性,力量和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优美的姿态的形成,达到外在形体美与内在气质美的完美统一。

2.2形体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高职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有好奇心,有探求欲望、有较强的审美能力的年龄,普遍存在不满足的心理状况,他们总是希望自己不仅有一个匀称、线条优美、协调的身体,同时也希望自己具有心灵、气质、博学的内在美,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全面,而通过形体训练就能知道该怎样来培养自己,完善自己和深化自己。经调查,95%的学生对自己的形体不是很满意,90%以上的学生对形体训练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通过形体训练中轻松、缓慢、柔和的姿态练习,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认识,然后用形体训练来引导培养增强自信能力,充分提高形体的训练效果,达到纠正学生体态方面不良习惯的效果,增强美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信、端庄、高雅的气质,增强艺术修养。

2.3形体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高职学生虽然身体形态发育基本定型,但身体机能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进行形体训练仍然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龄,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而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要求有长时间站立和运动的能力。调查显示,经过一学期的形体训练中不间断的站、坐、走、蹲等姿势的练习,让学生持续地站立、行走和运动能力,对学生个体的身高、柔韧、体重、体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积极效果,在形体训练中加入一定的体能训练,采用持续和间断性的练习,有效地增强了抗疲劳能力和有氧耐力,这样,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符合服务专业的标准。

2.4形体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关注,社会需求旅游从业人员是礼貌与礼仪的文化代表,因此,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干净的仪容仪表、合适的语言谈吐、优雅的行为举止、贴心的服务态度是必然的趋势。

经过形体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基本姿态和正确要求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有显著改善站、坐、行等体态的自我控制意识,通过形体训练对学生内在和外在美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体态、举止言行等,这提高了学生对酒店职业形象的认知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从事酒店行业的形象和素质,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形体训练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形象的修炼和自身的美学修养,增强改变不良的行为意识。

通过形体舞蹈组合来训练学生的表情,微笑,职业形象是良好的个人形象折射企业的旅游专业学生开展形体训练课应更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酒店专业的特点,增加服务礼仪的教学,使其更符合当代社会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形体训练是一种美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动态美的行为艺术。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中,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模拟真实现场进行时间操作,如何进行前台服务,宴会服务等毅力不但能体现酒店专业的基本素质、道德修养,也是高校教育的成果。对旅游专业学生开展礼仪形体训练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塑造练好的职业形象,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形体教学中合理教学安排与设计,就能更好的塑造旅游专业职业形象美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任职感培养和塑造旅游行业的品质形象,而职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培养过程,在进行形体训练的同时,加强礼仪规范等职业素质教育,最终才能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合格的旅游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艺术;审美;现实生活;艺术形象;艺术特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审美观点不谋而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中是有一般性的,人们感觉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是生活。第一是人们意愿、人们喜欢的这种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活着比死去要好。活着的在本质上都是恐惧死亡的,恐惧如果不存在了,而活着就是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定义:美才是生活。

一、什么是艺术与审美

艺术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对象的精神意识。它是一种生产性、客观的、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它是一种精神意识,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且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意识。它是创造审美对象和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的特有目的性。它是一种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来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加工和提取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性。艺术的审美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审美实践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总结,等等。所以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突出、更准确。艺术的审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中的美,还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内心的火花。艺术的审美源于生活之中,但是它又不等同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思维。

二、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形象性和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决定了在艺术生产中必然具有主体性特征。艺术运用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具体反映绝不是单纯照搬照抄,它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欣赏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特征,并体现出十分详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中的全过程,即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种艺术类别,都是因为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大众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大众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感受到。不管怎样,艺术不能没有形象,艺术的形象必须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艺术生产中,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人类活动生产的作品,即功能性;第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这两点,才能使艺术作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作品分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三、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现实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再现性艺术作品,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了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表现性艺术作品,如音乐等。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现实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F性艺术作品。所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二)艺术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促进现实生活的发展

2.粗劣的艺术作品则阻碍现实生活的发展

四、艺术形象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社会生活的载体,是通过主观审美与客观审美的相互融合,并主动创造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艺术形象应该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历史的等,它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用艺术形象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就应体现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特殊性中展现一般性,以个别表现特殊,只有这样,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以具体的形态反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是感性到理性和理性到感性的统一,也正是理性认识才能变现艺术的意义和具备深刻认知性。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生活、自然的心灵、情感的融合。艺术形象的情感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描绘的形象,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背景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载体来表现。艺术形象是客观事物的重现,又是艺术家的感情寄托,所以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五、审美的本质

审美是感受或领悟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所呈现的美。它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的现象发生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事物只有以其形象真实的方面表现出其本质的内涵,只有以其形象的个性显示出其种类的普通。这种现象、这种具体、这种形象必须是非常突出、明确、震撼,它才是美的并具有审美本质的。

审美本质的理解在于对客观事物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创造。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关系的道德比较。艺术的审美对象包括宇宙、人生、自然科学等。它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表现,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价值需求,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价值理解,或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

结语

艺术的审美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艺术包含的感情是一种节制、有限度的情感,符合“礼之用,和为贵”的审美情感,“中和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含蓄而光彩,这种光彩是极其绚烂而又极其平静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英]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