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

时间:2023-08-16 17:2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学生其它文言文各种知识储备要求比较严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庞大。综合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进行学法上的指导。那么,面对内容庞杂的文言知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从课文学习入手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众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劝学》、《庖丁解牛》等,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的文言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学习。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学好文言知识必须从课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着重文言课外书的阅读。那么,对于文言文课文,教师如何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呢?首先,文言文课文的阅读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对于文言文语的阅读不像现代文那么简单,首先学生需要对文段进行恰当的断句,正确的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为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对文本能够进行熟练阅读之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古文的翻译。对于古文的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宜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翻译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问题进行专门强化,帮助学生解决不足。翻译过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文言虚词,文言文法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强化背诵

文言文课本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快速背诵的前提条件。在高考语文的考察中对文言文名句背诵以及翻译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本的背诵。文言文背诵是学生主要背诵内容,不过对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对于文言文背诵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指导方法,即参照译文背诵、化整为零背诵、抄写背诵和抓三点背诵法。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较长,对学生而言背诵起来难度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依据篇章的整体结构采取恰当的背诵方法,帮助学生缩减背诵时间,提高背诵效率,以此节省时间完成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文言文的背诵还涉及到字词意思的背诵。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对古文字词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诵。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法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对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释要求学生认真熟读乃至背诵,它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课外阅读的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浩繁而且艺术成就都非常高,其阅读的价值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应该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可否认有些文言作品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难度大且阅读价值不高,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多走弯路,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时又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语感上。语感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对学生阅读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因此,为提高学生文言考试答题能力,教师不能固守课本文章而应该多方面对学生阅读知识面进行扩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四、加强试题训练和练习反馈

学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成绩就必须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其考查的能力具备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某些方面的学习。文言文习题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而在于对学生文言知识的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对文言文考察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做题能力都会具有全面的认识,在认识之后反过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文本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在反复的对知识进行回顾与训练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题能力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个阶段教师反馈和指导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提高答题正确率。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本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课外习题的讲解中对于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知识点应该再次回归到课本中,将课本知识点与习题知识点进行联系学习,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课文文本学习的动力。

五、正确对待专有名词和文学常识

第2篇

    一、文言教学的目标定位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内涵

2003年人教版的语文必修教材中,我国古代散文就占有10个单元,从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到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这些散文文本所记载的就是我国社会的历史沿革、政治变迁、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艺术风貌等等,它承载的是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文化等等,它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丰富积淀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学习本身不只是要学生掌握文言这个语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艺术成果的载体,是学生要汲取、传承、践行的对象。所以特级教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学习要在古文经典中涵泳体悟,在历代先贤用智慧垒就的精神家园中探幽取精,进而获得文学、文化、精神、智慧的滋养。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儒家的济世情怀、仁爱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老庄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其他各家或纵横捭阖,或雄辩千古。这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起始,有的虽有些古朴,但却闪烁着古人艺术的才华和非凡的智慧。汉魏更是充满了才情与风骨。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足以让后人从涵泳中咀嚼获得无尽的体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辈出,让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更加璀璨夺目。苏轼的一组《赤壁赋》不仅是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学习,文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学生进入古人为我们所构建的精神家园铺平道路。同时,文言是我们母语的源头,我们既要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从中获得更为重要的精神滋养。

第3篇

一、文言教学的目标定位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内涵

2003年人教版的语文必修教材中,我国古代散文就占有10个单元,从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到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这些散文文本所记载的就是我国社会的历史沿革、政治变迁、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艺术风貌等等,它承载的是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文化等等,它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丰富积淀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学习本身不只是要学生掌握文言这个语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艺术成果的载体,是学生要汲取、传承、践行的对象。所以特级教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学习要在古文经典中涵泳体悟,在历代先贤用智慧垒就的精神家园中探幽取精,进而获得文学、文化、精神、智慧的滋养。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儒家的济世情怀、仁爱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老庄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其他各家或纵横捭阖,或雄辩千古。这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起始,有的虽有些古朴,但却闪烁着古人艺术的才华和非凡的智慧。汉魏更是充满了才情与风骨。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足以让后人从涵泳中咀嚼获得无尽的体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辈出,让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更加璀璨夺目。苏轼的一组《赤壁赋》不仅是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学习,文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学生进入古人为我们所构建的精神家园铺平道路。同时,文言是我们母语的源头,我们既要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从中获得更为重要的精神滋养。 转贴于

三、课堂中三个层面的生成

首先,文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是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与手段,也是学生进行鉴赏以至走进作者心灵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前提。是帮助学生进行鉴赏与对话的语言工具。课堂上可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与辅导。借助于大量阅读来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规律。

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文言文的阅读与鉴赏需要老师作一些引领,因为作者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与学生都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要想让学生真正能与作者进行对话,能真切地体悟作品中的生活,教师就要以对话中的首席在学生、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之间进行沟通、引领,并展开对话,进而去体悟作者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审美享受。

第三,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润。如学习《赤壁赋》,学生在领略了清风明月的意境和作者心灵的痛苦突围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苏轼的魅力内涵。儒家的“入世”情怀,道家的“出世”超脱,佛学的“禅悟”智慧,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令人仰慕的文人形象!一个灾难与痛苦打不倒的苏轼!苏轼也为中国古代文人营建了一个精神圣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精神滋养将是教学的最高追求。

当然,文言文教学三个层面的生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更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文言文的原文化(文言知识)与负载文化的关系,引领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收获多元的成果。

第4篇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打破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而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脱节,要想达到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

可以回顾一下,古人一天到晚都在学“语文”,学好了就能判案子、修水利、搞经济,那时的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基座就是“语文”,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而古代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优秀的文化是优秀的历史人物生命情感的积淀,也是表达这些生命情感的诗词文赋的符号化的形态。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优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典雅蕴藉的语言,悠远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无不是作者情感喷涌的结晶,包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品位,历练学生的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生动的,而且是有特殊“能量”的。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涵泳其中,落实新课标“注重道德修养、

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净化师生的心灵,使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人格健全,共同守护和完善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升成绩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

1.把语文知识与成语相结合。成语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大多数承载了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许多成语还将文言知识保留了下来。如,实词、虚词的特殊解释,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等,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典型的成语,既学习了语音、字形和成语运用,又增加了学生的作文文采,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可以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等活动,收效很大。

2.进行散文诗歌的品赏,练习写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创师生名字的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等,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

第5篇

(衡南县第一中学,湖南 衡南 421142)

【摘要】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现今的文言文教与学更多停留于对字、词、意的理解。笔者在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古典与古文和谐融合,营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氛围,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从而实现文言文育人塑人的德育任务。

关键词 史传文言文;古典文学;课前设问;历史故事

流传至今的古朴典雅的文言文体现着汉语言最深邃的魅力,简练、精准、形象的语言极具表现的张力。而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收纳的史传文言文艺术形象典型,彰显了中国人的睿智思维、至上精神和文化心态。因此在史传类文言文学习时应多挖掘、拓展其中的文化精神要素,充实高中学生的人格成长需求。

1 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情况

不能否认,对文言文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如果单单满足于读懂大意,就达不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现今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只认定为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基本都按照“读——翻译——讲语法——练习——背”的传统模式授课。而学生总认定文言文晦涩难懂,于是产生了一种排斥和疏离的心理暗示,厌烦接触古文。因此古文文字阅读的障碍,老师的教法单一和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学生忘却了在文言文课堂中去探究古典人文精神的内涵,无法获得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给予自身的熏陶,自然也就不能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完善个人人格的塑造。

2 史传文言文教学方式新体验

实际上,学生对于文言文更多只是腻烦于它的传授方式的单一,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阅读学习心理,对文言文课堂教学融入一些新的教学元素,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借助观看相关媒体视频帮助学生降低阅读难度;或将文言文的美言与所学过的优美诗歌结合学习,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而关于史传类文言文教学,应更多的是以把文言文课本与古典文化人文精神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来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如何在课堂中将古典与古文和谐融合,营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氛围,真正调动学生的激情呢?

2.1 课前构想奇思妙问

即课前设置本堂课文与古典文学作品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项羽之死》的教学过程中,可在课前首先设置两个问题。

问题一:穷途末路的项羽表现出与我们平时所熟知的性格截然不同的一面,这种性情与四大名著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情是相同的。大家能想到是谁吗?

问题二:项羽被人誉为“战神”,他的作战能力强到怎样的程度呢?我们读过课文后,会发现这种战神之风,在四大名著中某个人物身上也有演绎。这是谁,大家知道吗?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会引发学生对课文充满浓浓的好奇心。于是学生主动接触课文,自主解决了《项羽之死》课文中的一些疑难字词。

再如必修四《过秦论》篇幅很长,学生初看就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老师可以课前设置一个问题:

说到“空城计”,人人只道诸葛亮,却不知其实诸葛亮也是取经得来的战术。大家知道历史上谁想出 “空城计”的这一策略吗?

对于大家已经根深蒂固的常识,现在得到颠覆,当然会在学生的内心激起一层层涟漪。学生也就急迫想要解开这个谜题,知道答案,于是自觉深入课文。

因此课前设置很有悬疑意味的问题,能让老师轻松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初级任务,而学生由于主动学习古文,掌握得更加扎实,此举就有一石二鸟之效。

2.2 课中解疑,延伸至课内,全面认识人物精神之美

学生积极解答课前问题,教师做出评价,同时兼纳已学知识,拓展延伸,明确人物形象的精神美,以期教学育人。

如针对《项羽之死》的课堂两个问题中,学生在接触文中的“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后,总结出项羽在垓下之围时对虞姬所表现出来的铁汉柔情和多愁善感。有一定文学阅读基础的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而未马上做出反应的学生对于将项羽与林黛玉能同类比较,感到十分新奇。项羽与林黛玉在性情上似乎天壤之别,现在通过学习,竟然发现两人真有性情相通之处。这种人物性情的比较,让学生对人性、人格的多样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时还可延伸此点,提及高一所学过的人教版必修四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蔺相如在渑池之会对秦王强硬刚烈、在将相和中对廉颇温和宽容,同一个人物性格的尖锐对立表现一直让一些学生无法理解,反而会误以为蔺相如有间歇性神经质。特别是在阅读了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后,更觉得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不实。通过此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立身于世,肯定会有丰满、立体的精神人格。而且愈是有着高尚精神灵魂的古人,人物的人格独特、精神内涵积淀就愈是厚重。同时也可以教育学生在遇到自我的人生的挑战时,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去面对,从而认识到自我人格精神的缺陷,有了强烈塑造个人完美人格的渴求。自然而然地,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要求也就得以实现。

2.3 手舞足蹈表演历史故事,添加活跃因素

绘神绘色地添加历史故事,活跃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深邃无极。

如对于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的课堂问题,学生将诸葛亮在西城上演的空城计与《过秦论》中描述秦国面对六国百万之众,“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的内容对照,学生至此才意识到“空城计”的问世并非得益于诸葛孔明,而是公元一百多年前的秦人。此时老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诉秦胜六国的故事。如此一来,就触及到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深层面,大大改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定性。此时学生对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渊源有了寻奇探幽的心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族的智慧与人格魅力。

再如在讲解《项羽之死》中在东城快战中项羽的战神本色时,特别是第二次“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对抗,让学生直呼痛快。而老师可以重提第二个问题,不少同学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在长坂坡一声大吼,曹军统帅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引出《三国演义》中的原文,绘声绘色地描述这个历史故事,学生的精神贯注于课堂。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让学生对张飞与项羽两人身上所向披靡的战斗风采有了形象的刻画和理解。学生阅读此文的兴趣陡增,同时也感叹文言文内容的博大精深。对于文言文学习,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中国文化典籍的阅读欲望,也增强了很多。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提升审美要求同样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