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流程

企业信息化流程

时间:2023-08-16 17:2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流程

第1篇

关键词:通信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

通信企业市场空间相对有限,且面临的竞争日渐加剧。为实现对严峻局面的根本性扭转,要致力于业务转型,拓宽自身的业务边界,并提升业务附加值,实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增强。通信企业要从根本上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思考,并综合考虑顾客因素、市场竞争趋势、企业经营环境等因素,立足于自身业务管理现状,积极探究有效策略和方法,实现对自身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再造。

一、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意义

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能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业务流程进行管理,要避免业务过程存在失误,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信息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企业对具有创造性特点的新技术进行使用,不仅能增强信息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信息速度,还能实现对管理流程的有效简化,形成具有扁平化特点的管理模式。企业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涉及较多的人工处理业务,极易造成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从总体上降低了工作效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要对信息化管理具备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对固有的管理模式实施优化改进。不同企业对自身的管理流程进行设计,要将自身所处行业的特点作为依据,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1]。

二、通信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的策略

(一)业务目标通信企业实施战略转型,配套的业务目标要构建具有一体化特点的服务体系,涵盖设计、施工、咨询、支撑、运维、集成、管理、测试评估以及业务运营等诸多要素。契合客户需求,制订高效适用的解决方案,并形成具有较强灵活性的业务服务套餐。通信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业务进行再造,要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并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将客户需求作为依据,为客户量身打造高度契合的优质服务[2]。

(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能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综合考虑顶层设计、业务运营、信息化实现等诸多层面,科学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顶层设计: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要与企业决策管理层的理念进行深度融合,详细分解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并对各业务领域相应的决策管理具体模式实施良好融合,联合业务,构建稳固的利益共同体[3]。业务运营:要对各部门间存在的壁垒进行妥善解决,并对业务界限进行明确,制订统一的协同规则,将部门墙打通。对业务流程进行精细化梳理,将再造的新流程与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良好融合,对再造业务流程进行持续优化[4]。信息化实现:在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的具体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具备的信息化能力,并基于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状况,对数据资产、信息资源等进行明确,对管理手段信息化建设模型进行研发,实现对业务流程涉及的关键风险点的有效管控,并实现信息可视化。横向拓展:横向拓展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客户群体进行扩大,继续对运营市场进行拓展,并实施深挖,对政企、海外、建筑等类型客户进行大力开拓;二是对自身业务范围进行拓展,引进先进技术,积极拓展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智慧咨询、环境评价、软件开发、招标以及产品等业务[5]。纵向延伸:纵向延伸主要体现在以广口径业务为基础,依托价值链条涉及的各环节间存在的衔接,打造创新产业形态。创新体系:融合业务引领和技术引领,实现体系创新,促进自身业务实现持续良好增长。集约经营:通信企业要依托自身的运营体系以及服务体系,实现对信息化业务的拓展延伸和持续创新,并契合时展特点,实施高度集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通信企业实施集约经营,要将业务流程再造作为核心工作,并对自身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促进管理效率实现大幅度提升,并强化自身的文化建设[6]。

三、通信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原则

(一)核心原则通信企业要秉持顾客至上的原则,对客户关注点进行深入分析,据此构建高效良好的商业模式,并形成完善的价值链,实现对信息化业务流程的良好再造。通信企业要将客户需求作为依据,对业务流程和服务方案进行科学设计,基于理念创新,抢占行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通信企业要依托现有资源,综合考虑自身业务,对业务功能、流程以及界面进行科学设计。通信企业要秉持“战略集成”的理念,对各方资源进行协调利用,促进自身的集成能力实现大幅度提高,并从系统、技术、商务、服务等层面形成强大的合力[7]。另外,通信企业要加强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集成创新。

(二)设计办法为实现对现有流程的有效清理和良好重塑,并降低各类风险,迅速取得成效,避免对自身经营业务造成不必要的干扰。通信企业要对自身的信息化业务流程实施系统化改造,主要涉及六个阶段:一是构思设想,二是项目启动,三是分析诊断,四是流程设计,五是流程重建,六是监测评估[8]。各阶段可采用诸多方法工具,如清除、简化、整合、自动化等,能实现对流程涉及的非增殖活动的有效减少,并对流程涉及的核心增殖活动进行优化调整,见表1。

四、通信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法

(一)构建高效良好的商业模式无论何种行业企业,在开展业务运营的实践过程中,均需充分考虑客户需求。通信企业也是如此。通信企业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良好的业务流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客户对通信企业提供的信息化业务呈现出新的关注点,并注重从整体上对资源进行利用。因此,通信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业务进行再造,要转变关注点,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创新。通信企业要致力于为客户提升更高的商业价值,对信息化业务流程进行科学设计,契合客户的具体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优质的信息化业务,并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和综合效益。

(二)构建完善的服务系统和管理团队通信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状况,对现有的信息化流程实施再造,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降低,并促进企业管理效率实现大幅度提高。要分阶段开展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高度契合客户需求,对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计划进行科学设计,并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和综合效益。通信企业要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全面归纳,在拓宽客户群体的同时,对客户需求进行了解和引导,做好相关记录,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良好服务。通信企业可设立市场经理,主要负责对订单进行接收;设立项目经理,主要负责订单接收之后的项目工作。从管理权限来看,项目经理相对大于市场经理,能有效保障高效良好地开展信息化业务。项目经理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并将客户需求作为依据,优化业务服务方案。另外,通信企业要对管理团队进行构建完善。通信企业接受订单后,要对项目经理进行合理分配,由项目经理将订单难度作为依据,选择合适人员对订单进行完成,增强信息化业务流程的高效性和有序性。

(三)构建科学的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方案通信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涉及战略、经营、支持等诸多层面。要基于企业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方案。例如,对关系价值链相应的直接增值能力涉及的信息化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可从如下方面着手:①对价值链进行打造,实现层次更高的价值增值。打造完善的价值链条,涵盖管理咨询、产品开发、信息工程、采购以及系统集成等内容,实现层次更高的价值增值。②加强供应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当前,通信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涉及能力、资源、领域等最多复杂内容。通信企业要在战略高度上形成优势,并弥补自身存在的短板,与供应链加强合作,实现对系统、能力、资源等诸多层面的战略集成。与合作伙伴构建紧密高效的供应链连接,促进各自利益均实现最大化。③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了解。通信企业要对客户需求进行科学分析、深入挖掘和合理引导,为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指导。④实施严格的监督考评。通信企业要对信息化项目涉及的关键节点以及各类交付物实施严格的监督考评,要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工作人员绩效的重要依据。可针对信息化项目设立专职监督员,对项目开展深入监督和科学评估。

第2篇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第3篇

一、深入调研,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和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样,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到企业资源规划的历程。为了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底数,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有些管理人员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技术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或中介机构来进行;有些人员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领导班子和企业业务部门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不清楚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对信息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全局的、战略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企业的各部门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分别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缺少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信息资源得不到共享,形成了很多在权利保护下的“信息孤岛”。

3.专业人才缺乏。过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以财务电算化为主的系统,逐渐发展为各个部门的系统。人员大部分只具有操作能力,而没有开发的能力。缺少既懂管理又懂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成旧,培养出的人员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人才缺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信息化系统与现有管理流程不相匹配。尽管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还停留在原有状态,无法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致使信息系统与管理流程不相匹配,信息化利用效率较低。

二、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理清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统一思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企业的信息管理,首先是企业决策层的信息管理。企业决策层的主持和参与是企业信息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决策层在实施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要以企业发展为重,统一思想,提高信息意识,保证认识和决策的相统一。

组织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我们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董事长(或执行董事)担任,副组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小组成员由各分管业务的副总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工作。

2.全面规划、有重点、分步骤的实施企业信息化改造

企业的信息规划要避免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考虑,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规划要在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评估企业当前的现状,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的规划。

我们在制定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组织了专业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在进一步完善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内容的前提下,决定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线,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的特性制定信息化实施方案。第一步构建企业完整的内部网落。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将企业各部门的单项信息通过内部网络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将企业的原始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构建企业信息库,解决信息化基础、应用等问题。第二部是企业内外网一体化建设。在对内部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实施与外界单位的协同工作信息化,包括商务和销售等。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大量投资,又需要人力、物力和智力的投入;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甚至有可能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在资源规划方面,充分发挥软件提供商和现代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流程重组,建立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管理支持系统,能否实现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资源的重组,更在于管理的重组;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的软件系统;对信息化实施进行全程监督、控制,规避系统风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4.加强人员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

加强对信息化人员的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一是使企业员工接受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二是使企业员工学会应用计算机,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应用的基础。在信息化培训过程中采取了“两步走”和“三个层面”的培训方式。两步走:对于理念的培训,在信息化实施前进行培训;对于应用部分,在信息化建设时结合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培训。三个层面的培训:对决策层的培训,重点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层要全面把握信息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时对信息化进程中的资源进行调整、对于改造业务流程等做出决策,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是明确企业的战略意图,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全面贯彻执行。实施层面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各项任务。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 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能真正进行整体规划,并按计划进行分步实施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产生实际效果的成功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存在着许多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做好整体规划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提高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但由于政府在构建信息化社会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缺乏构建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方面的规划。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3.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针对性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缺乏大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以往有些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效果不理想。

4.缺乏对工业化、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正确认识

企业信息化需要信息产业的支持。CCID(中国信息产业研究院)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发达国家来说,信息产业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直至最后单独列出,这一产业结构变化也显示出信息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经过萌芽、成长、成熟等几个阶段后,逐步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产业将最终成为一个经济时代的标志。

二、企业信息化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ES、Dss、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机系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取代了原有的塔型结构。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赢得市场

企业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人才储备、资金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观。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企业要及时转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使之与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经营的集成化管理,从供应商、合作伙伴、生产过程到销售和客户关系的信息管理。因此,信息化是对企业经营流程的改造,也对管理模式革命和挑战。可以采取:(1)找好信息化建设突破口,“结合自身实际,结合行业实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进行改造,时信息效益最大化。(2)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支出和配置信息化资金,不断提高信息化资金利用效率。

2.加快信息化服务业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物理的保障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企业因应在大的环境下把握信息化的方向和策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因此要把培养信息化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好。同时还需加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持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加强重点企业信息主管队伍的建设。

四、小结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在企业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特有的情况,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赢取市场的竞争力,为长远的更好的发展打算。因此,企业信息化须结合实际环境,更加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炳辉.企业信息化领导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软件选型 深化应用

1 企业信息化建设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集成化等技术,帮助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对企业精密管理的有效方法,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构架包括企业产品设计信息化、企业生产流程信息化、企业产品销售及客户数据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2 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点

2.1 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 信息化在我国一直是应用需求推动它的发展,头疼治头,脚病医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的认识。现在很多企业的总裁或CEO并未对信息化建设有足够的重视。这些总裁们往往认为信息化是纯烧钱不产出的,然而现如今大多数高速发展的企业都有一个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的CEO或CIO。一个好的信息化办公环境可以使企业组织扁平化,便于跨部门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事半而功倍。对于企业的每位员工,我们应让他们有个充分的了解,让其了解在工作中信息化的重要性,工作中突出自己的信息化应用的效率为企业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2.2 企业流程不能充分体现 并非所有企业的管理者都能够深刻认识到企业流程信息化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将会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虽然,每一个企业都在经营过程中,都会建立了一些操作流程,或者自然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习惯。但是,由于未能系统地、深入地研究企业的流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效果,至使低效流程、断口流程、部门流程等现象普遍存在。解决方法就是应具体了解每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对现有软件系统(比如ERP)进行二次开发,以符合工作流程。

2.3 软件系统选型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盲目的上ERP等软件系统,但做ERP系统的厂家很多,要是不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就算软件有多好员工不爱用反而成为累赘。就好比我需要耕地,那我就需要买一台拖拉机,结果是买回一台坦克。你说坦克功率大但它不适合耕地,况且我这边只有拖拉机手没人会开坦克。很多企业在软件系统选型上就遇到这种问题,软件不适合、员工不爱用、维护成本不断增高,但是换软件也需较高的成本,这种情况往往置企业与进退维谷中。

2.4 生产流程未能有效管理 作者切身了解到很多企业认为仓库信息化基础建设成本过高还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帐方式,对进、销、存、资金没有一个整体管理。这样的结果便是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管理和生产效率,于是会出现采购环节、仓库管理、业务营销、生产管理、账务账目等各个流程的混乱。

2.5 善于指定企业信息化建设年度规划 很多企业没有相应的信息建设年度规划,各个部门提出应用需求就盲目的进行采购软件。这种没有规划的建设方式及其浪费资金且应用后没有相应的效果。一家企业应对建立信息化年度规划和年终述职制度,统筹安排,以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作者本人曾在没有计划和审查的情况下购进3套软件,后发现3套软件中数据备份和文件加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实在是重复投资。故信息建设的年度计划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年度计划随着运行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做灵活调整,但需要反复论证,以免出现花了钱没有效果的情况。

3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不断深入挖掘适合企业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将信息化应用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体制下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实施流程见下图。

3.1 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处理好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在引进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时,要考虑企业原有信息系统是否兼容新的硬软件,在实现资源的共享的同时优化信息结构。避免产生“信息孤岛”的现象。要尽量避免独立开发技术设计、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各部门各流程的应用系统,要统筹规划让整个企业形成有机的整体,所以信息系统开发时要实现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管理信息化。使信息流通方便、快捷。从而保证了物质流、资金流的运转速度,实现现金流和工作流的整合,使企业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优化配给,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

及时配置相应的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更重要的是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都属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时应给企业规模的扩大留有提前量。在硬件采购上也可以用平板电脑代替商用笔记本电脑等措施,既满足办公信息化需求又降低硬件采购成本,

3.2 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适合本企业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以部分。单纯的IT专业知识并不能解决公司全部的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适时选拔一些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充实IT队伍十分必要。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3 对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 很多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对信息管理期望值过高,企业期望一套软件系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收效不太明显,就可能会丧失信心。如果企业有旧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对旧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深化应用,使其符合现今的需求。特别是2013年整体环境比较严峻的时期,企业不能贸然上线新的信息系统,对ERP,CRM等软件深化应用是现今的首选。

4 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是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组织多变、信息化建设无固定模式,因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是要结合自身特点,切记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鉴成功经验,立足于ERP、EAM、SIS、CRM等核心系统,深化应用,走适合于企业自己的信息化道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最大价值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华夏出版社,2003.1.

[2]叶晨辉.《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四大误区》.通信信息报,2007.2.

第6篇

1当代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是企业把信息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大量先进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的框架进综合整理,让企业各部门、员工等人力物力资源都能科学分配,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目前的企业而言,无论是生产运营,还是管理决策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支撑,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越快,所能获得的资源就越多。企业想要取得高效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都离不开信息化,可以说信息化推动着企业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企业信息化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

2.1企业流程管理信息化阶段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企业流程管理信息化阶段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一阶段不仅涉及的范围非常大,而且对整个企业发展也起到关键的运用。流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是指对企业各部门一些简单性的工作进行完善以及对业务工作的各种繁琐过程进行简化。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采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整理。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流程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大量的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处理是员工在工作中的一大难点,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与传输,减少了员工处理信息的时间,有助于员工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2.2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阶段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阶段通常指的是企业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主要是通过生产模拟等技术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与掌控,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常见问题,还能有效控制生产的产品质量。在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以及最终的质量检测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都具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企业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2.3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阶段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一开始的封闭式发展也逐渐转变为对外式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企业供应链管理阶段的信息化。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进行生产时由于在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客户所产生的供应链管理结构,此结构的主要成员有供应商、生产者还有服务部、销售部等。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让供应链结构的组成成员进行有效与及时的沟通,进而加强流程衔接和业务协同,让企业各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在开展工作时不会因为信息不及时而增加工作难度或重复性,这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定的优势具有很大的帮助。

3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

3.1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企业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还能有效的实现企业办公无纸化及科学化发展,极大降低了办公管理的成本。另外提高了企业信息处理效率,简化了办公流程,企业办公投入的各种资源也随之缩减,从而让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都获得显著提高。3.2有利于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宏观的调控,企业员工的分工职责也会更加的明确,人力资源能够得到非常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许多的国内外企业的优秀发展经验,员工在学习接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岗位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这样企业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3.3有利于企业信息化沟通的调控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就是促进了企业信息化沟通的调控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涉及到各方面的信息与各种合作平台,使得企业员工与供应商之间能够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完美的解决了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不及时与沟通不畅等问题。企业内外部的有效沟通,让企业员工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有效的合作,大大减少了员工业务的工作难度,让企业信息化沟通的调控管理能够更加的全面。3.4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在企业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于生产的过程进行完善,不仅能有效的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且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的改善,去除繁琐不科学的部分,优化生产过程,减少员工在进行生产工作中的失误,针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拓宽营销渠道。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明显的优势,所以,就目前的趋势而言,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相融合,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明伟.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新通信,2016,1814:96-97.

第7篇

【关键词】集成管理;企业;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概念

(1)集成概念。集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例如自然界中的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现象,在多种自然因素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植物生态群落等都可以看成是集成的结果。武汉理工大学的海峰博士将集成的内涵概括为: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集成不是对集成要素进行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对集成要素进行重新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的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2)集成管理概念。随着系统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逐步深化,集成管理已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新热点。李宝山教授在国内首次对集成管理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集成管理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比较、选择和优化各种集成要素,以最佳的集成方式将它们有机集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更充分地发挥歌集成要素的优势。(3)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集成管理内涵。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集成管理概念的前提是集成和集成管理,应用的主体是企业信息化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信息化整体效果的最优化。在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将应用集成管理的理念作为贯穿其中的指导性思想,通过服务、技术、组织结构等几个层次的全面集成而达到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的改进。

二、集成管理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性

(1)企业信息化发展困境。正如著名的摩尔定律所描述的那样,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的进步不受限制。目前,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在其他方面的投资,因此,信息技术投资的效益转化问题尤其引起关注。信息技术能够转变企业的潜力毫无疑问,但是如何释放这一潜力则是最大的问题和困境。一方面企业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带来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是如何经这些信息化技术转化为良好的经济效益。(2)集成管理的实质。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技术本身已经不能成为建设实施中的障碍,而更为重要的是组织与流程的变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化的应用服务等方面。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规划和思考。用集成管理的理念来系统思考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和实施过程。集成管理的实质是使企业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以程序为核心的应用系统整合起来,实现人和应用的有效协调。(3)集成管理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信息化专家米歇指出信息系统整合与数据管理密不可分,系统整合期的重要特征就是搞好数据组织,或者说信息系统整合的实质就是数据整合或集成。对于米歇的研究,不难看出此前的相关研究仅仅集中于数据处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和行为这一侧面,而没有更多的研究各种信息技术的整合集成,忽视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企业的发展要素而与经营管理相融合的策略。

三、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集成管理体系的构建

(1)信息化导向中的服务集成。以服务集成为导向,要求将用户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用户更多地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用户的积极参与更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化得以实施的前提。以服务集成为导向,可以更多的从用户的角度思考信息化的建设,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并能将用户的需求和信息系统的实现进行匹配,同时方便在服务过程中针对用户需求的变更来更改过程管理。(2)信息化基础中的技术集成。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支撑,同样,技术层的集成也是整个集成体系的基础。技术集成分为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智能集成。信息集成为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提供了数据和信息共享的平台。过程集成实现了工作流的自动化,为企业业务层次集成中流程的集成提供了实现的手段。在技术层次的集成中,最高的层次是各个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这样能为服务提供集成的知识、统一的界面,也就是说能为服务层的集成提供源泉和支撑。(3)信息化保障中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集成。在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组织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是影响到信息化实际成效最关键的因素。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借助企业信息化工程来推动组织结构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另一方面在信息化过程中,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工作可以采取局部重点突破的方式来实施。

参考文献

[1]海峰.管理集成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第8篇

《 2011-2012年中国中央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央企业重组和改制、整体上市步伐加快,中央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协同化、集成化和数字化是中央企业信息化的主流发展趋势。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央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强化经营管理的有力武器。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法与快速发展的企业规模和管理改革相适应,在企业的管理改善和发展转型过程中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常见质量问题入手,就实施基于 APP的信息化过程框架(图 2),综合提升企业IT应用和管控能力进行探讨。

一、企业信息化质量现状及分析

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 ISO9001∶2008定义质量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ISO9126的信息技术标准中将软件质量定义为:与软件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能力有关特性的总和,包括可靠性、可用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等6个质量特性。

经过对电信、科研和制造等行业的多家企业信息化状态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发现常见的信息系统质量问题如下。

(1)预期功能未实现:鉴于信息系统业务需求的多样性,企业流程的目标性、动态性,业务需求往往不能被准确、全面地挖掘、确认和管理,导致需求没有得到正确的设计、实现和验证,无法达成预期的业务目标。

(2)项目进度控制乏力:信息系统建设进度受软件开发、硬件、接口、网络、供电和机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监控和风险管理机制,软件研发进度失控等原因,常常无法及时上线,影响企业核心业务支撑。

(3)遗留缺陷多,用户体验差:信息系统建设往往面临快速上线使用的业务压力,时间紧、任务重。进度压力、重开发轻测试、过程控制不足,导致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验证不足,系统质量难以达到用户期望。

(4)信息孤岛,重复建设:很多企业以部门为单位,以部门主要业务为对象各自开展信息化建设,网络、设备、数据、技术架构与实现难以复用,造成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受限于业务主体。

(5)维护性、扩展性差:企业缺乏对信息系统体系的统一规划与架构,项目层面难以开展有意识的通用设计与接口、数据复用,导致已有系统难以扩展、关联整合,运维投入大,且效果不好。

(6)对业务流程支撑性差,绩效不佳:大多数信息化活动往往将来自企划部、体系规定及相应业务部门的已有业务流程进行简单地自动化,未经梳理和再造的业务逻辑往往是混乱的、不适应自动流转的,难以很好地发挥 IT体系集成化、自动化、流程化的管理效用。

二、IT治理思路

针对上述 6大问题现象的分析,体现出企业 IT团队在需求开发与管理、项目策划与监控、风险管理、测试与验证等方面的管控不足,软件过程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扩展性差的问题,根源在于信息化过程处于自发、混乱的状态,缺乏统一的 IT规划和架构指导;流程绩效不佳则要求 IT实施必须结合流程管理和再造。质量现象 -问题原因-应对策略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是企业要提升信息化能力,提升信息系统质量的主要因素: ①软件过程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能力; ②主动实施信息化体系规划,形成良性的企业 IT架构; ③好的信息系统离不开业务流程的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和优化。

软件是信息系统的灵魂,是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核心与关键。建设可靠、易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体系,首要的,就是实施软件过程控制,保证软件质量。

1.软件过程质量保证

以ISO 9000标准和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为基础,众多的国家和企业裁剪和开发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软件过程体系和质量保证平台框架。在我国,此类标准与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通信、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等众多行业领域中,用于规范企业的核心产品研发和主要业务领域。但同时,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组织和个人,建设模式一般采用外包或结合较小规模的自主开发,其产品质量、特别是过程控制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在信息化建设中全面贯彻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的具体要求,是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

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过程特点,汲取ISO9000以及CMMI体系中的核心方法与要求,关注需求、架构、变更、测试、项目管理和供方管理等方面的过程,制定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条例,是合理的解决措施。因此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需求分析与管理。需求分析的随机性和时效性是信息系统软件区别于嵌入式软件和软件产品研发的重要特征。需求分析活动的开展形式往往随机且非正式,难以保证用户的持续参与。需求分析和管理过程往往因需求迟迟难以“确定”、需求二义性、项目后期发生的严重变更等问题,导致难以控制,甚至造成项目失败。

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需求分析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①让用户尽可能多地持续参与到需求分析及其他阶段;②重视需求的跟踪与一致性,正视变更,将不可避免的变更控制在项目早期发生;③对于变更风险较大或初期获取需求较少的项目,考虑敏捷、迭代等生命周期模型,代替一成不变的瀑布模型;④加强需求的跟踪和验证,确保业务部门认可的需求得到满足。

(2)项目管理。由于业务部门迫切的使用需求,信息系统建设往往有较高的进度要求。为避免项目后期的测试、验证不足,甚至是延期交付,应实施项目监控与管理:①定义并管理项目范围,在创建工作分解结构的基础上,估计并形成项目管理计划;②根据项目管理计划,监控项目执行,除了进度、成本和资源等重要因素之外,尤其应注意风险管理、软硬件到位计划、利益相关方的承诺达成情况等因素,这些因素间的冲突往往是造成项目滞后的关键;③项目团队的沟通、项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是项目进度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3)供方管理。“任何企业中仅作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企业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是最优化地利用已有的生产、管理与财务资源”,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如是说。在信息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外包作为提高绩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生产力的重要解决途径。在选择服务提供商和外包执行的过程中,以下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因素:①选择服务供应商,重点考察其资质、管理和交付能力;②清晰地表达外包的目标并获取认同,制定绩效衡量方法和制裁措施,取得供应商的重视;③外包执行和监控,项目策划时明确评价、监控供应商的时机和要求,并遵照执行,把控风险。

(4)质量保证与变更控制。软件质量控制与保证是通过走查、测试、质量审计和培训等手段使项目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通过确认/验收测试来验证产品质量,但更为重要的却是用户的及早介入,验证、走查系统的早期需求、设计以及代码。信息化建设同样离不开配置管理,其中变更控制(特别是关于项目范围、需求和计划的变更)必须得到有效的管控。

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主要靠软件过程控制实现,也就解决了“如何做”的问题。对于独立软件或站点,开展面向用户的需求获取即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但对于企业信息化体系,其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与企业的业务和流程紧密关联,IT实现应与流程优化相辅相成。

2. IT治理从流程开始

先做流程,后做实施,这样的IT管理体系建设才可能成功。如果企业跳过了管理流程化的环节,那就意味着将把一个混乱的、不适应自动流转的业务逻辑层呈现给实施方,这会让集成化、自动化的IT管理体系无法在复杂环境中立足。无法理顺信息系统与原有流程体系的关系,常常导致信息化与原来的手工业务两套体系并行,老的体系一直难于完全转化到新的信息化体系下,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将严重受挫,对信息化也将颇有微词。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企业再造)的作者海默(Hammer)曾提到:不要对现有的流程进行简单的自动化,而要忘记它,重新开始设计,因为它是充满错误的。业务流程管理(BPM)是一种以规范化地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而业务流程再造正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流程体系的落地更多地依托信息化手段,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重要来源,只有符合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才能成功。同时,信息化过程也是企业流程再分析、再设计和落地的关键步骤。

将PDCA循环应用于流程管理,其步骤可以包括流程设计、执行、评估和改进。在具有成熟的流程和信息化体系的企业中,流程管理每一步都与信息化落地密不可分。每个信息系统的建设,都应在需求分析阶段将对应的业务流程进行再分析、再设计,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落地。赵泓一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比较,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流程再造实行的配适程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化企业建置的规划管理与系统开发阶段中,企业流程重组实施之程度较高,则企业信息化的成效将较高。”

信息化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满足不同应用的信息系统之间并非孤立存在,仅仅高质量地实施符合企业流程的IT应用并不代表这个企业的信息化体系是健康、高效的。只有通过有序、精密地架构,科学地在各层次组织硬件、网络、接口、数据和服务等,形成明晰、可控的IT规划架构,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信息化体系的统一规划架构

被誉为世界“ERP流程之父”的奥林・汤普森(Olin Thompson)认为不充分的应用很容易吞噬信息化的价值。新系统30%的需求,已有系统已经实现;新系统20%的需求,已有系统也能够实现,但是一直没有执行。也就是说,已有系统的价值,企业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影响信息化发挥效益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管理,也就是协调、维护和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和程度。

由于“重功能、轻架构”,以及缺乏IT架构管控制度与流程,企业的IT架构往往呈现出难以整合的异构的信息孤岛的集成结构,同时给企业信息化体系的维护和扩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成功的IT管理体系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IT水平、具备合理、统揽全局的管理架构,同时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形成灵活稳健的IT架构,和谐的IT环境。进而,形成信息系统构架框架,使用逻辑的企业构造蓝图来定义和控制企业系统和其他组件的集成。总结起来,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规划。

(1)企业基础网络规划绝不是简单的网络部署以及服务端/客户端的承载。安全、数据交互和业务整合是网络规划中最应考虑的因素:以电信运营商为例,业务支撑系统(BSS)、运营支撑系统(OSS)往往比管理支撑系统(MSS)有更高的安全考虑。网络的划分如何保证安全与效率的统一,其安全策略与鉴权机制如何设定?移动互联网和终端的发展,如何使我们在享受移动办公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保护国家和商业秘密?以上所有的综合考量,基础网络层的健全协调将是信息化建设实施的保障和前提。

(2)业务应用层的规划包含功能的规划和数据的规划。功能规划,除了可以避免功能的重复建设,降低成本外,也是信息系统保持一致性和可扩展性、易维护性的有效途径。数据规划,指识别和分类由流程、需求所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在对数据和业务流程了解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和业务流程的关系,进行系统总体逻辑结构规划,即功能规划。目前,很多企业采用拥有完善的鉴权认证机制的服务总线来实现功能和数据的划分与复用。

(3)在功能与数据流的有效规划基础上,有序整合,提升现有IT资源的利用,新的功能可以通过组合现有的服务快速构造出来。功能的松耦合更利于其自身的变更和完善。便捷地应用合作伙伴的服务并提供服务,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决策支持/专家系统也可在此基础上快速构造。

三、基于APP的企业信息化过程框架

信息化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对业务流程进行评估、梳理和再造,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管理将成为企业战略实现和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而IT规划和软件过程管理就是其中的关键过程。因此,健康的企业信息化过程是关注APP并不断改进的建设过程。过程框架如图2所示。

在此框架下,根据企业业务流程远景和IT战略规划,通过实施有效的软件过程管理控制,营建高效、良性的企业流程体系和IT生态,才能使信息化成为企业的管理优化和业务转型的动力和关键。

(1)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是保证信息系统质量的核心过程。软件生命周期前期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过程是与业务流程和已有IT架构广泛交互的过程,作为信息系统实施的输入,是信息系统好坏成败的关键。同时,作为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软件应在全生命周期实施必要的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质量保证、验证、外包管理和配置管理等)。

(2)流程体系是企业信息化的依据和动力,信息化则是流程不断自我审视、走向卓越的基石。流程靠信息技术实现落地和升华,信息系统必须符合企业的流程形态。业务流程的分析、改进主要在软件的需求分析过程中落地。越来越多的成熟企业通过实施流程管理,保证其战略目标的达成。

(3)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设计活动必须基于已有的企业IT架构和规划。好的IT架构支持信息系统的高效扩展和软硬件资源的复用,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更能降低IT实施的难度和风险;每个系统的设计过程应遵循、保持并完善整体架构的规划。

调研中发现,金融、电信等行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多年来IT战略规划能力的提升,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和人才体系的建设,维护并持续改进自身的企业架构,实现了从业务电子化到信息化的转变,企业信息化体系已经走上了良性优化的道路。同时,很多其他制造、服务性行业的企业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流程套路,导致信息化的投入无法带来与之匹配的最优绩效。因此,此类企业应坚持实施基于APP的信息化过程框架,培养信息化人才,借鉴国内外优秀实践,实现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9篇

关键词:造纸业 信息化 功能模块

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业是我国历朝历代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传播知识和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在2l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我国的造纸行业面临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其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造纸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物流各个运营模块,实现造纸业由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信息企业的蜕变。

一、我国造纸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性

(1)实现造纸行业的信息化,可以更好的把握市场机遇

我国已进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市场信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好的市场机会转瞬即逝。我国的造纸行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把握机会,开拓业务,就必须有高度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实现造纸企业内部网(Internet)和企业外部网(extenet)的连接,进而把企业的内部的生产、销售、物流各部门与外部的原料供应商、批发商、分销商、客户有效连接起来,及时根据外部的供求信息调整企业内部运营计划,使企业有效把握市场交易点,不断拓展利润空间。

(2)实现造纸行业的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传统的营运模式下造纸企业的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OA系统等,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独立,往往会造成对于不同的系统,很多信息需要多次重复录入的情况。建立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可以把各大系统采用电子化的方式连接起来,并实现系统间信息的快速反馈,协调各子系统的关系,是系统的整体效应发挥到最大。

(3)实现造纸企业的信息化,可以切实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开拓纸品国际市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造纸企业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成为造纸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条件。企业能否实现信息化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造纸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措施

(1)政府要为造纸行业的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首先,政府要加强引导,大力推进造纸企业信息化工作。加强造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帮助重点企业制定规划,要将着重点放在指导造纸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上。

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造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企业融资资金,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治污工程的建设,对重点企业信息化基础项目以及污水处理工程项目,要确保资金支持。

再次,政府要搞好协调,提供服务。政府要协调好造纸企业与环保部门、工业主管部门、企业周边居民的关系,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做好企业与技术、装备和服务商的协调,确保提供的技术、装备先进适用,服务到位;做好企业与专家及中介机构的协调,发展专家及中介机构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要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工作中碰到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2)造纸企业要突出本行业信息化特点,有重点、有步骤的实现本行业的信息化

首先,把握造纸行业的信息化重点,做好总体规划。从世界范围来看,造纸行业有着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规模效益性突出,资源约束性强,污染性大的特点,对此我们在实现造纸行业信息化的时候,重点应该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库存,节能增效;在大型造纸企业中推广应用CAD、CAPP、CAM等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加快纸品专业网建设。造纸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整体规划,避免孤立地设计或实施某项管理,防止形成信息孤岛和重复投资。整体规划要以企业综合性系统为重点,实现主要业务流程电子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循序渐进完成企业信息化升级,实现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精细化,电子化。应按功能模块分步实施,确保实施一个,成功一个。造纸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找准工作切入点,分重点实施信息化系统。

再次,科学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或优化,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在造纸业目标业务流程中,需要明晰企业运营的三大流程:战略流程、客户流程与保障流程。造纸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目标业务流程改进中,为实现从面向“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应注意以下几点:正常业务方面:变“复杂”流程为“简化”流程;例外处理方面:变“灰色”流程为“透明”流程;流程执行力’面:变“模糊”流程为“明确”流程。落实流程中各项活动的责任部门及责任岗位,在流程中引入必要的监控环节,以保证流程的贯彻与执行。引入“共享信息库”、“逻辑管理库”,以“信息单点输入、共享使用”为原则来进行流程之间的关联,努力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增加信息共享内容、扩大信息共享范围、缩短信息共享时延,全面提高信息共享的水平与质量。

结语:加快造纸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重要途径。企业自身要认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实现造纸行业的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国电信

Abstract:There are endless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formation,it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hat helping SMEs achieve information promotes China Telecom into the blue ocean for trans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dilemma of Chinas SMEs information,and makes re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SMEs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eleco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to SEMs.

Keywords: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InfomationizationChina Telecom

1.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只停留在“邮件系统+局域网”的初级阶段。受此制约,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已经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管理、生产控制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中国电信是我国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经济的正外部性,对推进和提升其他行业价值具有倍增效应,其发展速度和效益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辐射作用。中国电信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能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为经济的信息化方案,从而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因此针对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优劣势,提出中国电信有效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策略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2.中小企业信息化内容与困境

2.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

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是营销管理信息化。建立覆盖各销售网点的计算机网络,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等信息纳入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市场。二是采购管理信息化。采购管理实现内部各相关程序和权力的公开、透明及有效制衡。三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财会部门能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每一次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速度。四是生产管理信息化。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生产过程实行动态分析和监控,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产品的生产质量得以保证。五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此目标是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

2.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境。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推进信息化进程; 另一方面,又由于信息化有着投入较大、回收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2.2.1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成本困境。中小企业预算低、利润少,对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目前国内市场上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面对的主要是大型企业,高昂的初始投入成本费用以及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维护、系统更新和管理费用,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2]。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根据数据统计:1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障碍,多数中小企业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场或研发上,以降低投资风险,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2.2外部环境差,缺乏适合的信息化方案。由于中小企业管理程序较为灵活自主,所以变动很大,管理程序的稳定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另外我国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过于昂贵,38%的企业认为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前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产品还不多,大部分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国外企业管理软件又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很难为中小企业所接受。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特长的咨询机构极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机构也太少,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保证。

调查显示,71%的企业希望运营商能够提供企业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23%的企业需要给予信息化方面专业的指导咨询,15%的企业需要得到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咨询。此外,电子支付、信息安全、物流配送体系的滞后等问题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3]。

3.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驱动力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蕴藏着无尽的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助推中国电信进入转型蓝海的重要动力,也是向“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最好契机。中国电信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化进程和产业发展需要;第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必须要求电信运营商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和市场;第三是用户需求,随着中国电信在商务领航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逐渐增加,并从单一的服务要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的服务[4]。

中国电信拥有优良的网络、优质的服务力量和强有力的研发队伍,正在加快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步伐,致力于为行业用户提供整体信息化方案。中国电信的行业信息化开始于1994年,到2004年,服务框架已基本形成,能够为大客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内容应用、网络规划、系统集成、网络外包等整体服务。目前,利用中国电信网络组建的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已超过两百个,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政府、企业、教育、跨国公司等行业。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两点:

3.1电信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所以要充分调动、合理整合有关社会资源。而电信企业可以发挥技术输出作用,组合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管理咨询公司、工程监利机构的相关作用,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服务体系[5]。

3.2电信企业的集团优势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经济的信息化方案。成本困境是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难之一。而电信企业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最经济的信息化方案,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以 IT 采购的方式,做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服务。

4.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策略

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今年初表示,公司正面临3年转型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企业必须聚焦于客户、紧抓市场商机、开拓信息化蓝海,方可实现转型新突破,跃上更高的目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最新趋势以及主要问题,中国电信需推出相应的服务策略。

4.1发挥中国电信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是 ICT、增值业务体系中最具市场潜力、运营商价值最大的一个环节。但同时运营商对此市场的开发也将面临众多的艰难险阻,如用户需求差异化导致的市场充分细分化,信息化本身的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特点导致的产品体系复杂化等是电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特点与难点。中国电信拥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其环节包括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过去,在窄带话音通信时代,电信用户、运营商、制造商构成了简单的产业链。在如今的电信市场上,任何一个基础电信运营商要想跨越整个链条,将每个环节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支持、运营商的包装运作、ICP的内容提供、价值链终端用户的认可使用等要素[3]。价值链上的各相关主体只有分别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规模运作,才可能形成一个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价值链体系。要加强对渠道型合作伙伴的协调和管理,优化营销渠道,配合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加强与终端厂商合作,突破固网终端瓶颈,加快提供有线和无线融合,通信、计算机和家电融合的多样化终端,才能实现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服务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稳定转型。

中国电信自身并不进行信息化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过程中,需要通过与联盟中其它企业合作来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产品线。为了使产品线更加完整,中国电信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并在联盟内部关键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业务分成模式,比如与提供 ASP解决方案的企业之间共同约定建立业务推广和分成机制。另外我们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等形式,通过我们电信公司的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选择的语音、数据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和承受能力,推出不同的信息化套餐品种供其选择。

4.2整合现有的电信业务,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随着中国电信经营理念的转变,也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中国电信进入了全业务经营和各种业务整合的阶段。虽然目前中电信借助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的融合,加快业务价值链的捆绑给电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但是目前电信业务的整合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

4.2.1当前信息化业务战略不够明确,缺少业务的总体布局。由于缺乏业务的总体布局,用户无法享受到自由选择的乐趣,中电信也没有能够发挥多种业务的组合优势。增值业务核心价值并不明朗,撬动市场的“杀手锏”应用有待发现。应用与内容缺乏,在发展业务时很难找到切入点。因此,细分市场,贴近应用,以多层次的业务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4.2.2在整合业务以及推广全业务经营时,需进一步明确分工,减少流程,梳理组织架构。目前的组织架构将使得各种服务依然散落在大市场部、个人客户部、家庭客户、政企客户部、天翼公司、移动终端公司、号百公司、信元公司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消极,应付等思想使得中国电信将很难提供令客户满意的“端到端的全流程服务”,最终降低客户的感知,削弱了电信全业务运营的优势地位,甚至会出现服务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单位的现象。最为关键的是,在业务的界定,部门指标的下达上由于部门指标考核的因素,一些全业务性质的套餐与产品方案将很难划清收入来源与运营主体。使得全业务运营的优势被削弱。

4.3提高中国电信IT的整体支撑水平。中国电信目前的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属于木桶定律中描述的 “短板”,需要超常规发展。应按照既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建设新一代世界级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CTG-MBOSS)为目标,以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架构为指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了更要的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电信IT系统需要在技术架构、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组织与管控方面都做出改变。

4.3.1基于BSS系统的整合,加快EDA和BSS建设,抓紧建好数据仓库,充分重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全面提升对市场分析研究和针对性营销的支撑能力。要加快企业的 IT 系统建设。当前重点是要加快经营分析系统建设,为前端营销人员装上“眼睛”,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完善 BSS 和 OSS 等支撑系统,更好地支撑前端的经营工作,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要求[6]。

4.3.2实施IT系统需求流程管理和IT系统资源动态管理。为了满足业务发展和信息化服务的需要,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常常面临着业务部门频繁的新增业务需求,导致了频繁的系统升级和软件版本的更新。建设需求流程管理模块,对需求进行规范管理,是解决需求实现要求快速、准确、灵活与需求流水线长、干系者多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需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流程跟踪、任务提醒、记录查询、系统升级管理以及版本管理等功能。

IT系统资源主要包括主机、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资源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软件资源。要将对系统的维护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和实现系统的科学规划,实施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IT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更好的提升电信IT整体支撑水平,应做好建立动态的系统资源资料库和建立资源变更操作工作流程这两项工作。

4.3.3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需要对现有孤立的信息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确保未来的系统能够遵循统一标准,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信息共享,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4.4聚焦客户,更有效地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提出了中国电信的战略目标: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要求中国电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诚信经营和精确化管理”,实行“网络”和“业务”分类经营,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商合作,向客户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聚焦客户,针对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中电信各个服务环节是有效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之一。为了更好的聚焦客户,真正实现电信“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4.4.1进行中小企业客户信息的分析。客户信息分析是通过对客户信息和消费数据的关联、挖掘、分析,得出对业务营销、市场细分、服务水平等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信息,从而增强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能力,提高用户服务水平,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客户信息分析过程包括以下三阶段:客户行为分析、重点客户发现和效能评估[7]。

4.4.1.1客户行为分析。①行为分组:根据客户行为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个群体有着明显的行为特征。通过分组,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发现客户的消费规律。②客户理解:将客户在行为上的共性与已知资料结合起来,对客户进行具体分析。

4.4.1.2重点客户发现。80%的利润来自 20%的客户,重点客户发现主要考虑以下方面:潜在客户、交叉销售、增量销售和客户保持。

4.4.1.3效能评估。效能评估是评估市场策划和市场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4.4.2定期与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双向沟通。电信可以定期抽调后端专业技术人员与前端营销人员或客户经理,相互配合,主动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感觉到企业与用户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朋友关系。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使所有的用户自觉成为电信产品推销员、市场调查员、信息反馈员。每月上门走访应不少于1次。在于大客户的接触中,应向大客户宣传各项电信信息化新业务,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掌握大客户的消费心理,进行市场预测,把握客户的未来信息化需求。另外客户的走访,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让用户多了解一些业务和技术,减少由于用户知识缺乏而导致的投诉和申诉率。

另外电信的技术部门可以投入技术骨干力量,介入售前服务,前后端协同配合,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设计最优消费方案,设身处地为客户利益着想,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比如网络宽带业务,要协助中小企业,使之对所需求的产品进行规划和指导,合理的进行消费,为客户节省资源,真正的做到服务客户。

4.4.3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策略。当前中小企业对通信的消费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电信竞争日趋白热化,每个业务领域,至少有两家以上的运营商在争夺市场,同时业务间的异质竞争更是如火如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电信若想取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建立优势。毕竟在各运营商技术上已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先抢得服务的优势,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谁就占了市场先机。因此,中国电信企业应从传统的业务竞争中解脱出来,不断开发新的、有个性的服务类型,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扈瑜、杨富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08(22):78~79

[2]吴新颖.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业务[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袁小明、薛玉林.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电信运营商的对策探讨[J].江苏通信技术,2006,22(3):44~48

[4]程意平.电信运营商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战略选择[J].网络电信,2005,7(11):20~21

[5]王卉越.信息化——电信企业转型的重要课题[J].电大理工,2006(2):39~40

第11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人才培养成为企业信息化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21世纪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正影响着社会的运转。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在我国追赶型的经济形态中,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企业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培养企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时代,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功,中小企业也开始信息化建设,为何在国外取得成功的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中却屡遭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信息化的总体认识不够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不是赶时髦的事情了,中小企业也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总体来说,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管理者对系统的期望很高,他们希望有一个很方便的系统能帮助他们管理公司的各项资源,把信息化当成一个纯技术问题,自己不重视不参与;员工信息化认识更少,在实施系统时他们不能很好的配合系统分析人员与技术人员,从而影响系统实施效果。

(二)我国企业实施ERP过程中对管理咨询重视不够

ERP的实施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管理变革,它在实施过程会给组织带来大的冲突和变化,企业的资源、人员的组织方式都将发生改变。国外企业实施ERP的过程大部分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确定其信息化需求从而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并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培训,成为企业用户与IT公司的桥梁,是有效实施信息化的有力保障,但我国企业对此却不够重视,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不愿意花钱请管理咨询公司,只由软件开发商或销售商来实施,进行简单的操作培训,最终既使成功实施,其效果也不太好。

(三)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企业员工信息化素质不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应用面偏窄、企业间差距较大,信息化进程较慢,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产业和技术服务业还不够强大。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中,只有38.1%的员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50%的员工只能用计算机进行一般的操作。当前我国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0.72%,而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奇缺。

(四)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管理界普遍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企业信息化是将先进管理思想融合于先进信息技术中,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作用于企业的管理。我国企业目前管理上还相对落后,采用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管理上组织效率低下,反应缓慢。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是管理模式上的变革,还包括人的思维模式的变革,要建立起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则要求其执行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综合分析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在问题,本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泛信息化人才、员工信息化素质低,这两个方面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培养企业自身需要的信息化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

(二)员工行为对ERP实施成功具有反作用,必须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实施ERP系统,对企业的全体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更换了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其管理、操作、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路线的转换,引起组织中角色、责任、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而使员工感觉到其个人的利益受到了威胁,这样往往会引起员工的抵制。ERP项目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者忽视了员工的抵制行为。同时系统在组织内实施与应用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和参与,为了尽可能发挥ERP的功能,需要了解ERP软件的企业自己的人员主动积极去钻研ERP的先进思想、灵活运用软件的其它功能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人才需要靠企业自身的不断的培养

目前社会信息化人才供应不足,学校培养出来的信息化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主要偏重于信息技术,而企业需要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在于加强企业业务流程的协调性和流畅性,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和各个阶段对不同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员工在一定的认知情况下,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四)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搞高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有力保障

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大量的精力用于信息化实施调查上,其目的就是寻找信息化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普遍认为企业实施ERP的核心问题是业务流程的再造,以及企业管理人员适应并学会利用新系统完成工作的技能。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是ERP系统本身,而是ERP实施过程所积累的管理技能以及所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超级秘书网

三、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一)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信息化人才概念的提出已经不存在异议。但是,对概念的界定仍有争议,或立足于“高度专门化”,或立足于现实中所发生的“泛化”。前者特指信息本体学科人才,强调学科性特质;后者广泛为只要一般性涉及信息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即可归属,强调与信息知识与技术的某些相关性。本文就企业应用角度提出信息化人才的概念。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一部分为信息技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等等;另一个部分为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试图实现管理自动化,就是各类信息系统。因此应用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人才可以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一种为掌握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如熟练掌握CAD、CAM,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另一种为具备高信息化素养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懂得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来辅助决策与管理的人才,本文所讲的主要为后一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二)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信息化人才培养应该紧跟国家信息,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明确本企业的服务与经营目标,制定信息化人才资源配置方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信息化人才,建立信息化人才开发机制,增进信息化人才开发的实效,包括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测评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合理设计信息人才结构,并注意信息人才的安全性。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人才,将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放入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分阶段分层次的对员工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建立培养人才的机制。逐渐培养出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可分如下阶段进行:

1.开发前的准备阶段,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派中高层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参加MBA学习,对低层管理及全体员工也鼓励加强学历的提升,如参加一些大专学校举办的成教学习。

2.开发前期,加强全体员工信息化素养的提高。要求所有员工提高计算机水平及信息系统理念的学习,让全体员工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具备计算机机操作能力,中高层管理者能很好了解信息化的意义及信息化将会给管理与业务流程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备员工能很好配合业务流程改革,系统分析与设计。

3.系统开发设计阶段,加强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了解。请相关的专家和其他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企业的管理者来讲座,主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提高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了解,借鉴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提出信息化建设建议,密切配合信息化建设。对于一般员工则以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或开发的原型进行操作培训。

4.信息系统实施阶段,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的培训。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进行业务流程的进一步解释,让他们识别业务流程,了解系统的总体结构,用以确定自己工作内容,以及了解其工作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及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系。对于一般员工则以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或开发的原型进行操作培训。

5.信息系统使用与维护阶段,信息人才的形成阶段。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后,企业的各方面的运作都通过信息系统来管理,它要求员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信息技术与处理方法来管理与处理业务。这时候管理的侧重点要有所改变,比如说仓库管理者的侧重点由以前的保证安全库存的反复盘点转化为对库存信息管理,仓库管理员要学会应用现代的决策模型来辅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阶段即为信息化人才在实际的操作中进一步的培养与形成阶段。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是否有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人才开发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并且能够培养出一批信息化人才,而信息化人才的开发和成长又能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两者是相互融合的。企业应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培养出一批具有信息化素养和能适应信息社会企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同时注意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杜聪敏.企业信息化急需的三类人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4)

[2]张虹、张贺利.企业信息化呼唤实用型人才培养.现代技术.2005(7)

[3]刘晓欢.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体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4]王军.关于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探析.三峡大学学报.2006(7)

第12篇

[关键词] 工业工程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的所有资源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再造、优化或再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市场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工程化过程。企业信息化工程包括:早期制造资源计划(MRPII),后来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网络制造等等,其核心是企业ERP系统。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以来,企业信息化伴随着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挖掘潜力的的可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为企业组织整体的改造及升级提供新型的技术平台,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等局面,作为企业信息化主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实施成功率比较低,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效果并不显著,BPR(业务流程再造)、CRM(客户关系管理)等技术应用也存在高失败率的现象。由此可见国内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基础管理薄弱、管理体系不规范、作业流程不标准等初始数据缺失或和零散分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系统的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及其核心思想。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并且使用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取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的内涵在于有判断地综合利用人类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实践中获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进行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提出一个能经济地利用劳动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以期实现预期的“TQCS”(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目标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技术对制定作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等过程的工程再造是经典IE的方法,而这些技术正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基础。

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发挥工业工程作为微观层面的管理技术的作用,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基于管理流程设计并服务于管理的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原理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存储检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辅助企业管理决策的系统,而标准管理流程的设计正是应用工业工程的结果。通过建立起 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提供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功能的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企业信息的功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改善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灵魂。在全球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丰田公司创立的精益生产模式(LP)和准时生产制(JIT)模式,夯实了丰田公司的基础管理,为公司实施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TM)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再到后来的敏捷制造(AM)、 企业流程再造(BPR)、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智能制造(IM)、并行工程(CE)等均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业工程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工业工程研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也就是企业内的基础管理及其标准,例如作业方法、场地布置、生产线设计、能力平衡、标准工时、人机关系、物流系统规划等,所以早期工业工程被誉为“效率工程”。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与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大力宣传的BPR、MRP II、ERP、CIMS、SCM、JIT等概念都属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范畴。

IE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许多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工作缺乏或不到位,如对基础IE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在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等方面,难以给现代IE实施提供适合的运行环境和有效地支持。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造成了ERP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绝不可以忽视。

1.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所依赖的基础数据,如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各种物料的期量标准、物料表(BOM)的编码规则、代用件的代用规则等等都需要IE的支撑;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很多实施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企业信息化还包括CAD/CAE/CAPP/CAM/PDM等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的有效使用都是以基础数据的准确为前提。

2. 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求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即在理解、理清企业发展远景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原则和路线,确定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如果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很容易导致系统繁多、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高等问题。

3. MRPII/ERP是制造企业以对其资源的计划与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的主生产计划MPS,是确定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根据MPS确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所以,生产计划是企业各种资源调配、平衡的中心,也是ERP系统与实际生产经营保持一致的关键。各种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如销售预测(计划)、生产及物料需求计划与控制、库存策略与控制等 又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内容之一。

4. 企业要成功实施ERP必须先实施BPR,BPR是ERP的前提和基础。BPR关注整个流程的优化、整个流程的效率。它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与方法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戏剧性”的改善。工业工程的分析评价技术如程序分析、作业分析、“5W1H”技术和“ECRS”四大原则是其进行流程优化的主要工具。

5.信息化管理的其他环境,如生产均衡性、设备可靠性、人员的素质以及供应商的配合程度等也需要工业工程的支撑。

6.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不断引入工业工程先进的制造与管理模式和理念,如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CE)、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等等,以加快企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