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时间:2023-08-16 17:2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浅谈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较低,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一直处于瓶颈期,历史教师的课堂创新意识极差,具有较强的教学惰性。而历史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文化背景的学科,教师只有践行教学措施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将历史课堂推向高效化、多元化发展大道。因此,笔者结合日常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给出一些建设性教学建议与提高教学效率的实际措施。

一、整合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

历史教材是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书面化载体,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立足于教材基础之上,但是初中历史教师切不可过渡依赖教材,要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案的意识。教师要深入研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寻高效、形象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从而优化课堂内容结构,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提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强力引导下实现高效学习与知识面的巩固、拓宽。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统一帝国与多民族融合》之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历史教材上的内容过于程式化,只是按历史时间的发展顺序将秦帝国的兴亡讲述了一遍,使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将教材知识点向学生一一讲授,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会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针对此种课堂现象,我首先针对“秦帝国的兴亡”这一教学主题进行文献资料搜索,灵活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全国各地与秦帝国兴亡的历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提升初中生的历史意识。同时,我还根据当前初中生的生活经历与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例如,最近电视热播的《芈月传》讲述了关于秦国由衰而盛的历史故事,我将其合理穿插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好奇心极强,在历史故事的熏陶下,学生对秦帝国的兴亡更加形成了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趣味教学

如今,多媒体技术成为初中教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工具,初中历史教学应该积极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模板化套路,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特殊性与历史文化背景的趣味性进行多媒体教学,从而为学生有效创设趣味历史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中去,帮助学生不断奠定历史基础。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历史课堂上将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游戏教学法及故事教学法结合教学,以此充分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课堂注意力和历史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给学生播放一系列历史故事纪录片、历史人物动画和历史背景听书音频等,学生在如此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之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于统一的隋唐时代的商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人文发展状况的描述只有少数图片,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对隋唐时代统一的繁荣现象缺少视觉感知,从而在感知意识上难以形成进展与提高。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直观性,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便捷性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隋唐街头的动态商业文化以及当时政治、文化高度统一的文明,学生在此种教学情境的渲染下,对隋唐时期的繁荣不禁心生感叹之意,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灵活布置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主旨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比如,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科逻辑思维,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数学题型训练,在做题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但是历史学科与古代、近现代历史事件有着较强的内容连接性,初中生只有与历史生活充分接触,才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历史知识的感悟、升华。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探索最优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案,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学生提供真实化历史情境,积极还原历史文化,让学生的思维从现代生活中跳跃出来,以历史学家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比如,在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之第21课《三大文明的进步与传播》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初中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爱好,并利用三大文明与当今生活的贯穿性进行内容的设计与布置搭配。三大文明即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对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科研推动性,极大地改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轨迹与走向。我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安插了飞机、轮船、导航等现代科学工具与指南针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古代人民智慧的钦佩感。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过于单一,教师要积极践行教学措施创新与模式改革,帮助学生感悟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它的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图例,包括自制的历史图解以及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构建并回顾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从历史图解或者图例的解读中,读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说,著名的记忆树,即是将历史信息按照层次结构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中。图示教学法融合了系统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从图示中直观地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制图示,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

结合上面所说的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图示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教师编纂历史图示,展示图示教学法的精髓

图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历史图示和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繁多的历史知识点,将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纳和记忆。比如说,教师在教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的内容十分繁琐,学生容易记得这个又忘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而工业革命又向来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这就要求学生记诵的内容非常多。这个时候,图示教学法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编制树状图,将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点都囊括在树状图中。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树状图图解可以是这样一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手工工场―棉纺织部门―飞梭织布速度快―棉纱需求增加―“珍妮机”的发明。最后的结论是: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2.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历史认知

通过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即常说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解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看似繁多实则有序的历史知识点以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可以重新将历史分为多个层次,比如说,在时间的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在空间的横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图示编纂方法,比如,应用性最广的树状图,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最好地展现出来,或者是概念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区别,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是在一定条件下变革,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来那些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不触及根本的修修补补;而革命是旧的制度或者环境,除旧布新,脱胎换骨,基本上与过去决裂,用暴力的形式进行的。举个例子,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用暴力方式;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制度,但没有用暴力,保留了原来较多的东西。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3.引入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图示教学法除了应用图示外,还有许多有效的应用方式。比如说,由于个人的总结有限,可能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编纂图示的工作,最后将图示汇合起来,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复印给全班学生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历史图示,分享自己编纂图示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给予学生一些记忆的心得和建议,提高整体学生应用图示教学的效率。而其他同学通过学习优秀的编纂图示的方法,在编纂的过程中,掌握了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出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考试考查的内容了然于心。在反复地记诵图示的时候,根据历史顺序,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历史知识效果。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十分有效,是因为它与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诵知识的特点很切合。图示教学中应用到的树状图和概念图、历史相片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的工具,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记诵必考的历史知识点。

图示教学法不仅以一种较为轻松简便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繁多的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己编纂历史图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体系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志锋.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个性化;启发性;合作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和发展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广大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此话题与大家进行详细说明和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应该是主动获取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参与者、指挥者。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一定标准,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同时也已有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解除对他们的强制和管束,这对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恰好可以有效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比如,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等,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个人爱好等进行合理选择,教师则在其中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这种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对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我就运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步骤建议,让每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如,重点阅读内容、完成作业方法等,老师也可通过网络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二、网络环境下基于启发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避免网络“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出现。另外,教师也可将本节课要学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具有启发性的小问题,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充分使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冲破了课本的束缚,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何理解和掌握的性质和破产原因”“如何客观正确评价”的思考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搜索有关这部分知识的相关资料,如,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所起的作用等,然后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得出正确结论,并运用网络软件向老师和学生阐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和意见。

三、网络环境下基于合作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把学生链接成不同小组的学习团体,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颖、有趣的教学马上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会主动、认真地探寻,然后把自己的搜寻结果分享给组内其他成员,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根据代表的发言进行适当分析和评价,这样既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五学习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就编制了有关本节内容的网络软件,并且设计了网络讨论功能,使每个小组的组员发言都能显示出来,这样每位学生的想法都能够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综上所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当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以生成发展出真正适合学生、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以上就是我对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几点探索和研究,在此将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衔接

通过对近几年初高中历史在新课改要求下发展现状的观察,我发现,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依然是通史体例,基础知识在改革中被大量删减,一般课本中常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历史叙述,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而且,从教师方面来看,初中教师不教高中,高中教师不教初中,因此,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只是从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进行的,忽视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学生方面,由于初中历史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采取课上勾画重点,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仍旧采取原来的学习方式,这就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觉得高中历史难、深、广,衔接问题相当突出。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因此,我将从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中的“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来进行研究,从教学角度来寻求有效的教学衔接对策,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研究新课改之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从初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方面入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此能够更权威、科学地发现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进一步找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依据。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程结构上,初中历史课的开展主要是以主题形式来进行的,在开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线索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初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简单,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比较模糊。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讲解上主要是以史实为教学重点,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不做深入的要求,即点到即止。而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初中通史的体例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在这种体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就显得翔实。此外,高中历史也不像初中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教学。这种教学标准的安排也规定了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例如,在知识能力方面,初中历史主要从客观角度入手,而高中历史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从而使高中历史向学生提出更加宏观的能力要求,这就给高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即可,而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课程标准入手,改进完善学校的教学标准,使学校的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升华,具体解读和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每一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师在牢牢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融合进本校的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细化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因为学生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在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加上学生的已有历史认知和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发展要求和学生学情的。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归结到历史教学中,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历史教学中,“知识”就是指知道、理解和记住教师教授的历史事实,并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解释、评价。“技能”就是指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复现”。在《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课中,我常常会设定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重要概念,例如,中央集权等;②阅读有关资料,提高过去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导课、新课讲授、小结等部分。下面我从知识结构整合和材料的选取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知识的衔接。

(1)知识结构的整合

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设计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进行适度地“取舍”,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知识点比较琐碎,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内容,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便,这时我就会用归类学习法来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衔接。

(2)材料的选取和运用

历史主要是以史实构成的,这些史实距离学生已经很远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与现代政治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补充教学,而且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我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补充一些当时的人物画像、名言、代表作品等;在介绍历史事件的时候,会播放与之有关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层析性,以此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内容进行衔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这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为历史教学献计献策。我还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有效方法,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和谐课堂;学生

一、树立现代和谐教学观,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

构建和谐教学就必须从思想深处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习惯,树立现代和谐教学观,现代和谐教学观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全局,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是把教材和大纲作为备课、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是把知识点讲透彻。而和谐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这种观念下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摒弃“以本为本”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人成才。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2.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往管理者的心态、命令式的语气,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以博大的胸怀、诚信的态度、灵活的方式,提高服务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创设良好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中成长。这样既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增进了解,将知识和观念融会贯通,更能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树立互动合作的观念,缩短教与学的距离,实现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科素养,让学生多发言,由学生点评课堂、点评老师,教师从中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教法。这样不仅能缩短教与学的距离,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互动合作,实现教学相长。互动合作的观念还体现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培养其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自主获得新知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

素质教育要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使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人格、品行及成长状况。通过各种方式的教学活动陶冶其情操,涤荡其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智慧和品行,使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均衡发展。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打造和谐历史课堂的基础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领导地位,学生是被领导者,全程由教师指挥,被动的学习。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适时地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关心些,多关注些。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予以关心和爱护,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其次,要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只有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交流我们教师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

三、教材、教法和谐统一, 是打造和谐历史课堂的关键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载体。和谐的历史教学不但要求师生之间平等地对话,它更强调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和教材二者之间相互的和谐对话。

1.教师与教材的和谐统一

历史教材文本载体多是抽象化的符号,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显得枯燥乏味。对教材的分化组合,再开发利用,应是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学计划与教学意图的具体执行者。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能使讲述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应将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这除了应掌握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教材烂熟于心,能深入其中,深入教材又能跳出教材,在一定高度上把握教材。

2.学生与教材的和谐统一

预习是学生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也是历史教学必要的准备性学习。要实现学生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获得的新知与以往的认知进行连贯性思索,随着教师的讲述和分析,将疑难问题逐步解决,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加上课后的巩固提高,最终实现完全的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认知发展过程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和谐历史课堂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允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构建和谐历史课堂,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呢?简单的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那样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的情绪。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一可将历史事实与现有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功过时,可将班级中的某位同学平时的表现拿出来讨论下,让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其二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时,精心设计一段导语,既可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导入本节课,导语设计要精练、简洁、有趣味。例如,讲解《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资治通鉴》是怎样一部书吗?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吗?你们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一下就把同学带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唤起学生兴奋愉悦的心情,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总之,构建和谐的初中历史课堂,要抓住学科特点、学生的特点,从教师自身出发,从学生角度出发,从教学方法手段着手,认真思考和学习,才能有效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现和谐。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话题讨论;转换角色;创新意识

历史作为传统的文史类学科,话题的探讨性和开放性是对学生知识的考验和能力的提升驱动。客观地讲,作为开放课堂的主要形式之一,课堂讨论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尤其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材内容、深化知识理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然而,当前的历史课堂讨论课,尚且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对如何科学开展课堂讨论,提升课堂效率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构建民主课堂

民主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讨论问题的土壤。开放问题本来就没有封闭的死答案,是让学生见仁见智、自主讨论和发挥的,如果教师还再高高在上不识时务进行思想意识的统一,那肯定无法激活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改变以往的絮絮叨叨的宣讲式封闭教学,要还原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构建和谐、民主的氛围,鼓励大家敢于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倘若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学生持不同意见,我们也不要严以打击,我们要认真分析其观点和立场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帮其改进认识,这样采取民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站在相互的立场来进行说服,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主人翁的责任感,促进积极健康学习方式的建立。

比如,在学习南北朝时期,就让学生以北魏孝文帝迁都为切入点让大家讨论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影响。大家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该时期鲜卑族、汉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重点讨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措施,从政治制度、文化生活到思想意识还有血缘的融合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识到民族融合在历史中的积极意义。

二、认真设计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氛围和组织形式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课堂讨论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关键点,否则课堂讨论就会变成历史故事串讲或影视讨论,信马由缰、漫无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事先备课,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有一定的把握,这样才能紧紧抓住教学难点和重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题讨论。设计的问题不但要能帮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启发他们提高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和分析历史现象,当然还要参照学生的认知兴趣及思维开阔。

1.创设新颖的角度

提出问题角度不同,对学生的启发方向就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设置新颖的命题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讨论与研究,从而得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例如,通常学习,我们都会让学生对《》逐条背诵,然后有板有眼地分析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不但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出发,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假如您是当时的大清客卿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重,会对中日两国提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如此设置角度新颖,吸引学生进行了见解性的讨论和研究。事实证明,新颖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话题多样性

讨论题的类型也要不拘一格,可以是分析题、比较题、综述题、评价题等多种形式,这样利于学生掌握多种问题回答方式和技能;在设置问题的形式上可以由传统的老师提出问题法,还可以尝试学生提出问题法。事实表明,学生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致普遍较高,更能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讨论的效果更好。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对学习和探索的最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创设性的讨论主题。这样才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发散思维,探索思考,引导学生在解放思想的同时,敢于摆脱束缚,从新颖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问题,然后博采众长,实现创新和提高。

比如,在教学近代史时,我们可以放开学生思想束缚,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摆脱教材的解说来思考“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以什么为目的的运动,对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改革和建设有何启示?”“假如没有慈禧干涉,中国能和日本一样走上君主立宪制吗”这样的论题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再分析归纳,这样必然从新颖的角度得出创造性的答案。

上文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对初中历史课堂讨论的探索与研究。概而述之,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感设置相应的话题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冯敬富.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大观周刊,2012(33).

第7篇

>> 浅谈初中数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激发视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数学教学意境 创造氛围激发兴趣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初中数学既包含了基础的几何知识,而且还有部分代数知识,相对于小学时期的数学知识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繁杂的知识导致学生在刚接触数学的时候兴趣尚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由于学生的不适应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这也正是当前初中时期学生数学兴趣不佳的原因之一。然而初中时期的数学知识虽然多,也是为了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基础了,学不好此时的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意义,所以就需要我们做好当前阶段的数学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兴趣策略方法 一、首先需要教师做好教学的导入工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一样如此,想要实现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先声夺人”,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讲注意力放到课堂学习中来。笔者认为,导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是案例导入法,即通过一些现实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的时候,我就准备了一大一小两张纸,大的纸上画着一个小的三角形,小的纸上画着一个相对大一点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分辨。由于视觉偏差,很多学生认为小纸上的三角形要大一些,于是我就将两张纸上的三角形进行重合,结果可以看出是一样大的,于是我就给学生说: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根据自己的眼睛来分辨,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数学原理来进行分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通过这样的引导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到很好的激发,也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故事引入法,就是通过故事的方法来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我就导入了一个故事,一次警察跟踪一个盗窃人员,在他们窝点外面听到里面在讨论:我们这些钱每人分3000元,就多出来2000元,每人分4000元,就还差3000元……警察根据他们说的话便算出来他们有几个同伙,并及时报告上级,很快将这一团伙全部抓获。警察是什么知道他们的人数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算出来了!这节课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是问题引入法,就是通过相关数学问题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二、其次需要教师重视课堂的趣味教学

有了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被激发起来了,而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有效规划、让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注重课堂的趣味教学的实施。比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他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景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显然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之后再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老师的帮手,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便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既实现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的目的。三、再次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

首先要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的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教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再次要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用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比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