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建筑景观设计

古建筑景观设计

时间:2023-08-16 17:2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建筑景观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建筑景观设计

第1篇

一、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才能让景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城市。但是,从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现状看来,许多城市还是缺乏总体的规划。这就使得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凌乱”的现象。例如,有些城市在发展当中,对景观设计的要求非常宽松,使得景观设计质量不高,虽然可以节约一些成本,提高一些效益,但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所带来的损失却不是一点点的收益所能衡量的。还有一些城市则是今拆明建,今天一风格,明天一想法,使得景观设计根本无法开展下去。因此,缺乏总体规划是现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在很多的城市当中,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

2忽视生态环境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看,人类社会变化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就是环境的恶化。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各种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出现了一系列对资源过分攫取以及对环境破坏的行为。发展至今天,就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因此,各国都在大力提倡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景观设计逐渐受到当代人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环保性能,人们希望通过景观的设计来美化居住的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但是由于长期生产习惯以及生活观念的影响,了许多城市依然在不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从而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3不注重古代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城市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历史景观的设计。但是在实际设计时,却有一些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景观设计的内涵,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不注重古城和古建筑保护。要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建筑,这些传统的古城以及古建筑都将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但是在现阶段的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不仅没有对古城和古建筑进行良好的保护,还将原有的一些古城和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破坏,致使众多的文明被湮没。

二、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出路

1展现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传统建筑,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质资源。因此,当代的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形成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具体来说,就是要让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展现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出色的成就。在展现历史文脉的过程中,需要将有名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来,让恢弘、大气、磅礴等词语成为主题,这样才能突出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有效的展现出城市景观特色,这样不仅仅会让景观更好的发挥功能,同时对城市的发展而言,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城市的特色较多,无论是高科技还是高效率,都能够在城市景观中有所体现,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让城市景观设计彰显独特的一面,避免统一的情况出现。高大、威猛的建筑未必适合于每一个城市,我们需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文环境来进行景观设计,否则结果肯定不理想。

2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不注重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想为其找到合理的出路,就必须要改变这一点。因为,对于城市而言,要想给人们更加舒适的享受,更加便利的工作,以及更好的未来,就必须在景观设计方面,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在很多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植被的覆盖率大幅度的降低,城市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很多地区的污染指数大幅度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出色的景观设计,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绿化城市和改善空气质量为主,力求将城市的综合指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立足现代观念,体现城市意境当代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古代原有资源,进而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还应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特性。因为,建设后的城市毕竟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因此,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要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必须立足现代观念,体现城市的意境。现代的观念,如果通过景观设计来表达的话,就是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要让社会和谐发展。通过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以一些花草树木为基调,组成一些动物,如大象、大熊猫一类,这类景观设计能够自然的生长,虽然经过人为的拼接,不会对其生命造成影响,但是还需要一些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定期修剪,保持形体。相对于水泥和钢筋做成的景观设计,现今的居民更加喜欢这样的绿色景观设计,它不仅净化了空气,还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色。有些设计人员以独有的想法和思维设计出了一些高端的作品,但并不符合大众的要求,即使在国际上叱咤风云,在城市中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立足现代观念,体现城市意境。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景观设计是当代城市寻求发展和转变的重要途径,各国都必须予以重视。中国在这方面也付出了努力,目前国内的很多地区也在不断的探索城市景观设计的出路,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关人员,必须要正视城市景观设计,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共同努力,从而为中国的城市景观建设开辟出好的出路。

作者:石忠贵黄丽霞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小安溪生态产业园管理办公室重庆文理学院

第2篇

那么风水究竟是什么?6月13日,一场由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办、浦东图书馆协办的名为“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的讲座在浦东图书馆成功举办,天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建筑风水理论著名专家王其亨教授为我们揭开了笼罩在“风水”身上的神秘面纱。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像一块磁力极强的磁铁,吸引了来自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界的设计师以及专业媒体记者近500人,期间几无一人离席。

王其亨其人

王其亨,1947年出生,河南博爱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中国建筑风水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古建筑学家。王其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尤以大规模的古建筑测绘研究、明清皇家陵寝研究、皇家园林研究、古代建筑图学及传统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获得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著有《风水理论研究》、《古建筑测绘》、《明代陵墓》等学术专著。自1992年以来,主持并组织落实了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测绘,将教学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直接同文物保护事业和相关科研等工作密切结合,适时转化形成经济效益。他基于测绘成果,完成大量文物建筑的修缮、复原设计、保护规划以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已培养硕士、博士(包括美、日、韩等国)研究生40余名。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并曾成功阻止韩国将风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风水不是迷信

在王教授看来,有些学者片面地理解中国文化,认为风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体系接轨就是迷信的。对建筑风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学与建筑生态学的步调是一致的。

中国的古代学科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它是不分科的。象天文、数学、建筑这些学科,在古代都是归在“建筑风水”中的,如村落,民居,城市的选址和风水紧密相关。建筑风水为什么几千年能够保留下来,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筑风水中的“气”和“水”,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后总结出来的,是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以统计概率的形式表达的。

生态建筑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必须和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建筑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是把宅合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自然,及周围环境的和谐。

讲座中,王教授还特地提醒,有一些人冒充教授、学者出版关于建筑风水与建筑的书,那是欺骗人的,大家不要上当。

风水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

王教授认为,堪舆学(风水学)之内核实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强调大自然伟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健康与后裔繁衍,使聚居于该地的人们光前裕后,获得世代平安。传统风水学确实含有一些符合现代生态学的科学因素,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的文化信仰,风水学可以作为学者们的一种传统文化研究,或者建筑、园林、生态学专业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中体现中国的建筑传统。

王教授还从风水学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和演变过程,依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选址理念分析中国的地理区位,从而揭示了古都北京的规划意向。古都北京之所以被选定为都城是因为其为九边重镇,位于三大气候资源交汇处,正所谓风水宝地。古都北京的规划意向让我们认识到了风水学之内核实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

第3篇

1.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方式,最主要的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结构。建筑中的梁柱体系主要以木质构件生产制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是以榫卯的方式相互吻合,构成富有弹性力度的物体。抬梁式的构架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此构造使用范围广,在汉族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汉族木构架建筑的代表。穿斗式的构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井干式的构架特点是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建成房屋四壁,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古建筑的特殊构造中还有两种结构为斗拱和雀替,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由于建筑构造的特性,其形态给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从艺术形体或技术构造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成为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的首席代表。斗拱的塑造在建筑中具有着极强装饰作用。雀替,由拱形替日演变而来,置于额枋下与柱相交处,以加强额枋和减少跨越。雀替的结构性作用几乎让位于美学作用,其上似乎加斗,大意承重于屋檐。所雕动物、人物不知其所本,似乎比较随意,是否有地域性规律。

2.中国古人对建筑的审美观念。

原始人最早出现的文明发现,始于土陶器物上所出现的以表达自然界万物的图腾纹样,几何线条纹样,甲骨文展现的象形文字,以及龙凤纹样;青铜器物上雕刻的神兽纹样。图形纹样和象形文字的信息传递,也直接的反映出古人在思想、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中体现出一种天神合一的审美观念,而非古代西方文明中所展现的以人体美为审美标准的意识形态。这样的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工艺的延续以及世代官商百姓的住房思想。例如,太原晋祠圣母殿的檐柱就附有雕刻的盘龙作为装饰构件。这样的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对神权的一种崇拜,更加展现出装饰的美观。

3.中国古建筑的修饰。

中国古建筑的修饰在建筑特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工匠师门利用木构建筑体系的特点,创造出了庑殿、歇山、硬山、攒尖等形式,又在屋顶部位塑造出滴水、勾头、鸱吻、宝顶、走兽等独特的艺术形象随着建筑材料的演变,在色彩的装饰上,工匠们利用建筑材料的本色美和人工色彩的结合手法,特别利用琉璃、油漆、砖石等不同的材料,创造了古建筑中极具鲜明的色彩环境。建筑装饰的创造,使得古建筑形体凸现出艺术美的外观形象,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中国古建筑的环境。

古建筑物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工商业、政府事务、社交等活动的场所,因此内部的空间利用、心理需求、环境艺术要相互协调,而且建筑周围环境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中国古建筑设计工匠们,对于整体的设计可谓深思熟虑,力求建筑布局与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理想空间。

二、古建装饰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历经上千年的风雨,沉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建造工艺技术的精髓,它代表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满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需求。为此,对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创造,不仅有助于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1.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筑装饰文化中,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已经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遗产的探索与发现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古建中建筑与装饰是古代文化的遗产,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它体现某一种文化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无论群体建筑还是单体建筑,都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艺术等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晶。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它的修建或修复会使人们对于中国古建筑文化精髓的认识得到提高。如今,我国对宫殿、庙宇、阁楼的保护等就是最好的实例。

2.古建筑的复建。

古建筑的复建,是将古代中国的建筑重现,是将历朝历代著名的古典建筑进行重现,通过对群体建筑的修建,让人能感觉到古建筑所蕴涵的那种人文气息,给人们一种步入古人生活的感触,古建筑的复建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让一种历史人文的情怀展现给世代人去顿悟其中的精华所在。如五台山的宗教建筑、的皇家建筑布达拉宫的重建等工程。

3.仿古建筑的修建。

仿古建筑的修建,是人们在满足了物质文明的基础后,开始向往古色古香古典文化生活情感的一种表现,它体现着人们精神追求的提高与改善。古建筑的重现,在现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使得古代文明得以保留和传承,既可以是商业楼宇的开发,也可以是村镇旅游的风景点;可以通过开发建造古朴典雅的檐顶、敦实耸立的木柱、庄严稳重的石材雕刻、美妙富丽的彩画,带动一批经济产业的发展。仿古建筑有着独特的造型和庄重大气的布局,如城市公交站台、商业街区、旅游景点等。

三、古建筑装饰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视,人们的需求已不再是解决了温饱即可,而是追逐精神层面的高质量享受。完成这些诉求的工作,对目前的建筑师、规划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以及营销团队来说,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古建装饰在居住中的应用。

在中国,住房的投资仍是全民的第一战略投资,在对花高价钱买来的生活居室中,人们开始要求每一个角落都要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效果,人们的目的就在于希望享受生活中增添出那一份古韵的生活气息,以此表达出人们对古代建筑文化的品质追求。中国古代所生产的家具、门窗、瓷器等有其历史意义和使用意义的商品被再一次的融入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里来,它被人们所喜爱、推崇、收藏、交易等等,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家庭生活空间中陈设一些古代盆景、古玩等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布置一些古代家具,如桌、椅、凳、柜、案、屏风、鼎、香炉等,体现出居住的装饰文化和身后的民族文化底蕴。

2.古建装饰在公共空间的应用。

公共空间向来是人们活动的主要空间,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空间。如在商业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或吸引到更多的外商投资,会修建具有古建筑特色的建筑,这样在迎合经济的发展的同时还可促进文化的交流。在游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将客栈、宾馆、商铺建造成古建筑形式,展现古香古色的气氛,使人们感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风格独具一格,鉴于其经济的影响,应当大力发展建设力度。

3.古建装饰在风景区的运用。

对于风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考虑所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4.古建筑在民居中的运用。

古建装饰已出现众多经典的案例,在现代的民居建筑装饰设计中,很多设计风格都是借鉴古人的设计理念来完成的创作,南北方均有不少成功之作实例。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则是人们对各方面需求综合体现的结果,古建装饰中的构建所展现出的形态、颜色、材质等元素,在别墅设计的框架体量运用后,诉说出一种豁达、庄严的人文需求。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照明设计;常见问题

景观设计是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景观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

景观设计是对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夜空间效果。景观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1.景观的分类

景观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体、动植物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季节景观;人文景观包括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庭院广场、街区商铺。所有这些构成了城市夜景照明的基本载体。

2.景观夜景照明的分类及设计特点

由于夜景照明的基本载体不同,所以景观夜景照明主要分为两大类:自然景观照明、人文景观照明。而人文景观照明是夜景照明的主要部分。随着人文景观的不同,其景观照明的设置及控制方式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2.1高大建筑物

高大建筑物特别是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该城市夜景照明的重点。通过分析该建筑物的性质、特征和周围的环境,再构思照明方案,并预测要达到的效果。通常对于高大建筑物,可采用分层布光的泛光照明来表现该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同时在该建筑物的凸出、凹进部分再设置一些局部照明来加强阴影,形成层次,提高立体感,从而使造型更加丰富;再通过现代照明的调光、调色手段,创造与建筑物本色相协调的色调,而达到层次鲜明的艺术效果。尤其是高大建筑的屋顶是夜景照明的重中之重,特别要注重设计。采用的照明灯具主要有:泛光灯、轮廓灯、LED组合光源灯具。

2.2古建筑

古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尤其是许多古建筑的顶部线条丰富、轮廓鲜明、雕梁画栋、造型栩栩如生。也是夜景照明,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常在檐口上方布置泛光照明,沿屋面向上照射;在横梁或柱上设置背光照明;在窗户内侧设置小功率泛光灯形成光线不很强的内透光效果,以增强神秘感。

2.3商业街区

商业街区是夜景照明中最丰富多彩的。特点尤其明显:①明亮、照度高;②灵活、照明形式多样化;③色彩丰富;④高低错落有致、动静结合,可融光、声、电为一体;⑤灯具的装饰性很强。

设计原则是:注重规划,突出重点和层次,做到热烈繁华、井然有序。一般来说,街道两侧的灯饰分三层。高层布置大型灯饰广告,常用大型霓虹灯、灯箱和泛光照明形成主夜景;中间用各式各样的标牌灯光、灯箱广告或霓虹灯形成中层夜景;底层再用小型灯饰和醒目的橱窗照明形成光的基座。再用现代的变光、变色、动静结合的手法,把路面上的路灯或街边灯饰融为一体,从而创造一个有机的照明整体,让人耳目一新。

2.4园林景区

园林景区主要包括公园、住宅小区广场、街心公园等。这些场所的夜景照明应考虑人为的安全性及破坏性,灯具选择应根据周围环境造型及建筑小品的艺术观赏性来确定;对于树木较多的场所,拟设置地埋嵌入式泛光灯,以不影响树木的生长;对于道路照明宜在路边的绿地上设置一定高度的草坪灯并兼顾道路照明。

2.5水景照明

水景照明是近年来增加较快的一种夜景照明。由于灯光的变化给喷泉增加色彩,形成动中有静的光线映射,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设置中主要要考虑避免在水中的灯具出现眩光;水的深浅对减光的影响;电气安全性,有条件的可采用光导纤维来取代水下灯具。

2.6节日主题夜景照明

节日主题夜景照明是一种相对临时性的照明,根据不同的节日特点,要有所不同、有所区别。其设置原则是:政治性节日的夜景照明应以热烈的环境气氛为主,着重突出主题灯箱、灯光标语、公益广告等带有明确政治意义的灯光景观,以显示取得的辉煌成就;民俗性节日的夜景照明则应是以轻松活泼、欢乐祥和为主,以多主题、多手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地域性的节日一般各自有固定的主题,通常以商业街区夜景照明为主。

3.景观夜景照明主要采取的方式

依据载体的特点、周围的环境、技术及经济的可能性来区别采用。主要有:

3.1立面投光(泛光)照明

①要确定好被照物立面各部位表面的照度或亮度,使照明层次感强,不宜把整个景物均匀地照亮,特别是高大建筑物,也不能在同一照明区内出现明显的光斑或暗区及扭曲其外形的情况;②合理的选择投光方向和角度,一般不要垂直被照面投光,以降低照明的立体感;③光源灯具应尽可能隐蔽安装,尽量做到见光不见灯具;④除有特殊需要外,灯光的颜色要淡雅、简洁、明快,防止光色使用不当而破坏景物的风格;⑤投光不能对人产生眩光及光污染。

3.2内透光照明

利用建筑物室内光线向外透射形成照明效果。常在玻璃幕墙、廊柱、透空结构、艺术阳台等部位专门设置照明灯具,形成透光面、发光面或发光体来表达建筑物的夜景。其主要方式:①不安装照明设备,只利用室内的原有照明灯具;②在特定的部位安装照明灯具;③安装反光设施,反射其他光线。

3.3其它方式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照明工程中的推广应用,近年来,人们用特殊方法和手段营造夜景照明的方式也应运而生,大量采用的是激光器,可形成各种方式的奇特照明效果。

4.夜景照明的供电与控制要求

(1)布置在室外的夜景照明控制箱,应按防雨、防水要求设计。每一分支线路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2)安装于室外的景观照明系统在距离主体建筑物20m以内的,应与室内供电系统的接地形式一致;大于20m时,宜采用TT系统。安装于室内的景观照明系统的接地形式应与该建筑物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一致。

(3)景观照明回路的室内分支线路,每一单相回路的电流宜小于16A,室外分支线路每一单相回路电流不宜超过25A。室外单相220V支路线路长度不宜超过l00m,220V/380V三相四线制线路长度不宜超过300m,并应做保护灵敏度的校验。

(4)对于景观照明所采用的光源或灯具,除采用LED光源外,建筑物轮廓灯每一单相回路不宜超过100个。

第5篇

在当经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给传统村落的发展施加了很大压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劳动力的解放,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当地生态格局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本文以四川罗泉古镇的珠溪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现状,并立足古镇独特的井盐业历史、袍哥文化、盘破门武术等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力图将丰富多彩的川南传统文化渗透到古镇水景设计中,将结合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以新的姿态展现和传承川南的历史文化元素。

【关键词】

罗泉古镇;水景设计;传统文化

一、地理位置与现状分析

罗泉古镇又名“罗泉井”,相传为诸葛亮驻军此地开挖井泉而得名。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西北51km,处于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处。整个罗泉古镇顺珠溪河而建,布局呈龙形,号称川中龙镇,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在古镇里集中分布了大量明朝末年、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古建筑,其中盐神庙是中国境内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庙宇。珠溪河,长期以来泥沙淤积,污水积滞。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经济能力有限,居民对河道保护意识不够,加上大量的生活垃圾分散在河道两岸和污水乱排放等造成了水体、空气及土壤的污染。一直修修补补,没有经过大规模治理,生态效应较差。但现在罗泉古镇正在和周边景区联合打造旅游线,处于整体改造的大关口。

二、设计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应采用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生态化以及人本理念的原则,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和河道资源开发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着保护优先原则,以更好地完善河道景观、保护生态系统;河道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建设材料的应用情况,在降低各种能源消耗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以实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同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的重要性,以当地地域特色或游客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等为出发点,完善河道建设。

三、设计方案

针对以上对珠溪河景观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目标和规划原则:以“游龙镇盐脉,仰革命故地”作为创作主题,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和尊重文化为基础。以古镇的历史文化为景观设计的元素和背景,以生态修复的河道景区设计方法恢复自然式水体,以滨水景观为主要载体,设计集休闲游憩和公众参与为一体的生活公共空间。通过引入先进的水景设计理念和高质量的建设,在历史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统一的设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规划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和提高河道在古镇的附加价值,并创造出人们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一)总体规划布局

珠溪河规划以盐运水路游玩、健康美丽的生态水系为主导,在本设计中首先考虑河道排污问题,使其上下游畅通,然后远离河道建立垃圾站(垃圾分类系统和压缩回收系统等)和生活用水处理分流(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灌溉系统等)。最后以“景观小品”塑造为切入点,以两岸坡地绿廊为基面,以河道两座大桥等古镇主要人流来向为主要连接点,加上运盐码头,形成“三开三合多点”的规划结构,通过构造各种性质的功能区和绿化、道路、商业等联系网络,形成沿河具有整体性的网络系统。

(二)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以河道为主体展开景观,在设计中,通过沿河道两岸纵向景观、对岸景观以及鸟瞰景观等展开设计。为古镇和游客提供具有河水清澈、自然生态、活动丰富、休闲亲水的古镇水景。

1.景观分区

经过综合分析和整体的立意构思,本设计规划采用合纵式布局的手法。首先建立河流两岸绿色廊道,为了下游古镇水体污染,在上游设计一个种植区。然后选取流经古镇10KM的珠溪河,并将其分为3段纵向主题区,即河道水路游玩区、靠古镇休闲区和对岸商业区。(1)上游种植区:植物除了对河水起到过滤作用外,还能够提高净水处理效果。一是植物的生长可改变水系的流态,植物根系和茎杆对水流的阻碍作用有利于均匀布水,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二是植物的根系和创造有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对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吸收作用。(2)河道水路游玩区:水路连通了古镇出入口和下游码头,开启运盐古船。游客可选择水路进入古镇,观赏古镇建筑与风景。以各个码头作为游客上下船的出入口,可加设小的商业区,将重拾码头繁华。(3)靠古镇休闲区:结合古建筑设计特色的景观小品,并可考虑适当恢复和安排水车,磨盘等饶有情趣的传统农用工具或布置小品雕塑作为市民和游客参与的活动。近水面,可安排垂钓活动,茶台等传统项目,在村头宽阔的水面靠岸处布置鱼、河虾等水产养殖基地,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4)对岸商业区:以古镇建筑文化、革命文化、井盐文化、美食文化、武术文化为开发中轴,开设囊括以上五类文化的历史文化展馆。努力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展馆,力求成为古镇旅游的新亮点,结合当地特产,生产出各种特色产品。

2.景观节点

依据古镇景观统一,完整的基本要求,以景观节点来丰富其关系。景观节点包括景观区段的主要景观节点和人流活动中心,景观区域内的道路、桥梁和公路门户节点。规划沿河道左右两岸设置了两条景观主轴线,同时,以纵向联系道路、景观节点轴线等组织多条景观通廊,并吸收传统造景元素,如塔、亭、台等赋予时代精神,以加强纵向的景观展开,提升景观品质。

(三)河道绿化植物的种植要求

根据区域气候和环境要求,初步将绿化植物选取好后,并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一些实际问题。第一是河道两侧植物的种植点要离河岸至少要1M的距离,将岸边一排整齐的旧石墩显现出来,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第二河道两岸有旧时的运盐码头,有较宽扩的距离,可以采取不同植物分层种植的方法,此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古镇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其次是具有观赏性等。在设计中,运用净化水质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来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四、结束语

古镇河道景观是突显当地区域生态系统特色的一部分,文章结合河道景观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探究了古镇河道景观设计中各种规划整理和环保措施。其突出的是水文化的魅力,也是古镇“血脉”之所在。

作者:许东林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湘黔.川中第一龙镇:罗泉古镇[N].自贡日报,2008-10-22(A3).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文化;营造方法;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得到快速的发展。新农村在发展的同时却受到城市化的冲击,使得新农村的景观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才能在新农村的建设下营造良好的景观文化,把原有的文化传承下来,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新农村建设追上了城市化的脚步,却在追逐中渐渐丢失了原有的文化特色,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以“美丽南方”为例,共同探讨南方景观设计的方法,维护新农村景观文化的特色,使得新农村更具有文化韵味。

1.“美丽南方”景观设计的简述

“美丽南方”位于广西南宁西部地区,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十分的美丽,农业景观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美丽南方”是近几年新建起来的,经过大力投资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体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它里面有农家乐、农具展区,让你体验农家人纯朴的生活。[2]百香果园、西红柿种植基地、草莓种植基地等建设,让你品尝到各种果蔬的香甜。多功能球馆、五人足球场等体育设施,让你在休闲中体会运动的乐趣。更有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双忠庙”,让你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设计非常的具有当地的特色文化。

2.新农村景观文化的特点

2.1新农村景观文化具有地域性

新农村景观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质,因为每个地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所以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营造必须从本土的文化出发,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使景观文化建设更具本土特色。由于地方不同,自然环境及地质地貌也有所不同,所以景观文化的设计就会形成一定的地域差别。比如“美丽南方”的景观就是依据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文化古迹及农业特色进行设计的,使得新农村的景观文化充满浓郁的农村文化气息。

2.2新农村景观文化的传承性。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新农村景观文化是依据当地的传统文化及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景观文化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及自然环境的结合。[3]在“美丽南方”景观设计中,依据当地的自然风光及纯朴民风,建设了农家乐、历史留痕展区、南方历史古建筑保护区、百果园区及百合花基地等景观,让观光者领略田园风光,品味果蔬香甜,体验农家乐趣。

2.3新农村景观文化要以人为本

景观的建设主要是为群众服务,所以在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设计上必须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们对景观文化的需求,使景观文化的设计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一切景观的设置都是为了服务大众。“美丽南方”景观设计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提出“人.自然.村落”的空间对话设计理念,凸显当地的农家乐休闲娱乐产业,让“美丽南方”充满恬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和清雅安逸的生活情趣,使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2.4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多样化

新农村景观文化由于地域及文化不同,景观文化就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各个地方的新农村文化在形式、内容、功能及形态上都存在多样化,各有各的特色。例如西南的吊脚楼,北京的四合院,还有高原的蒙古包。这些景观都非常具有特色。而“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

主要是南方特有的前堂后院“香火房”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与是田园风光及南亚热带农业特色等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3.“美丽南方”景观文化的营造方法

3.1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

新农村景观文化要从当地的各色文化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使其更具有本土特色。由于地域不同,可使用的资源也不同,不同的资源营造出来的景观文化自然也各具特色。“美丽南方”位于广西首府绿城南宁的西部,当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广阔的农田,密集的原生态橄榄树,还有让人称奇的黄氏榕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地是著名作家陆地《美丽南方》作品的诞生地,这里有爱国名将梁云升的“双忠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让新农村景观凸显地方特色。

3.2重视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新农村景观文化的设计一定要重视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体现的是一种绿化生态理念。一些新农村建设使得其自然景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住宅新楼代替了原本淳朴的农舍,本土特有的自然风景正在不断丢失。[5]在营造景观文化的时,我们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于自然环境的结合,这表现的是对绿色文化的维护,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美丽南方”景观在设计上重视与自然的结合,在原有的自然景观下进行景观文化设计,体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又不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怀旧浪漫纯朴的农家景观,让人置身于田园里,享受农家人的那份纯朴的心情。

3.3传承本土传统的文化特色

3.3.1对原有文化的升华

新农村景观文化设计要对其原有的文化进行提炼及升华。由于各地的文化不同,所以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农村的形式等都不同。我们为了凸显各地的文化特色,选用当地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在原有的文化上进行创作,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美丽南方”的整个景观文化建设中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其主要的标志性的文化就是“双忠庙”。“双忠庙”是人们为了纪念明末清初的名将名臣杨禹甸和梁云升而建立的。双忠庙本来有三进两厢,很多的名人手迹碑石,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3.3.2对原有文化的延伸

我们可以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延伸,延续其中的文化韵味,使得景观文化更加的丰富。“美丽南方”的景观文化设计中,据了解石埠美丽南方是著名作家陆地《美丽的南方》作品的诞生地。依据作品《美丽的南方》进行原有文化的延伸,简述《美丽的南方》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文化的延续。

4.结语

新农村景观是自然环境及人类共同描绘的一件艺术品,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更突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新农村景观文化以历史文化作为背景,以自然环境作为辅助条件,进行景观文化的营造。[6]景观文化的营造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要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美丽南方”景观文化的设计依据了但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建设了一个休闲、娱乐、体育为一体的文化景观。由于这样一个具有农家特色,有具运动快乐的景观建设,使得“美丽南方”的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景观文化的建设非常的重要,它体现着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宏.我国新农村环境景观规划理论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08):34-35.

第7篇

1景观设计之中的构筑物是对建筑设计元素的反馈

一个居住区景观项目中,人工的构筑物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的“构筑物”指的是非房屋形式的建筑设施)。我们以景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些事物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其实这些构筑物是对实用功能的回应,有些是现代技术的诠释,有些则是对历史文化的表达,但无论怎样都不是背离建筑物做出的主观臆想。从横向空间来看,铺装是构筑物中最大量的,也是营造景观环境的基础内容之一。它暗示着人在户外主要活动的方式和范围。从景观设计元素的角度去看,铺装是地貌景观的组成部分,能令人获得多样的景观体验。在这种景观处理手法中,往往又要借助建筑表面肌理的表现,从而体现的艺术感受也是与建筑本身产生一定的统一性。因此,这种构筑物的形成往往是建筑设计元素的一种反馈。除了地表的界面,同样,立体的设施也可以是以建筑的手段达成。在居住区中,一个立体的遮阳棚,其实他所表现出的立体空间形态,也可以是房屋建筑元素的延伸。在整个环境中所接触到的立体构筑物,他们都有其符合建筑构成的内在本质,且不适合孤立地去用一些惯用手法去处理。而建筑的设计理念、空间关系和它的功能性又反馈对景观产生影响,如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前庭后院”,可以说明建筑功能性影响了景观设计。

2园林、建筑与环境的统一

之所以这样,有必要再次重申,现在所关注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整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设计中看重人类的发展,更强调人类发展过程中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规划设计出发,站在宏观的角度中应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实际的住宅区项目中,很多开发商并没有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在身边的很多小区中,一些假山气势越来越宏伟,会所装修越来越奢华,苗木的选用也是一味地追求稀有,规格大,正是由于这些过于奢华高档的景观要素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维护,为了保护这些景观要素导致很多景观场所不能提供最基本的参与性,如名贵树种下无法纳凉,一些水景设施内无法戏水,这种做法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与人文情怀的统一,尊重人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中国,由于受到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客观因素影响,每一座城市都形成了自己对应的文化特色。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在西方思潮涌入的强烈冲击下,国外优美的景观作品对我国未成熟的景观设计氛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营销楼盘过分炒作卖点,纷纷盲目追捧西方风情园林,一些欧式花坛、河渠、水池、雕塑等照搬到小区中,其中有些学到的只是表面形式,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后期养护的费用,最终的结果也未必美观。这样的生活氛围,不但没有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反而背道而驰。

在我看来,人们所需要的是一个温馨、有归属感的家,而不仅仅是奢华、高档的异域风情的装饰品。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积淀下生长起来的人们,在一种并非本国特有的建筑、景观环境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尤其是身在西安这样一个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城市,纵观先祖留下无数文化遗产的城市,各式各样的高楼平地起,各国风情的楼盘建设热火朝天,这样的建设是不是真的是我们这座城市所需要的,值得商榷。正如凯文•林奇所著的《城市意象》中讲道:“城市意象包含五大要素:区域、路径、节点、标志、界面。”同理,小区的设计也是点、线、面的关系,设计中,我们要身处环境,生活习惯和社会背景之中,把握好建筑和景观的一体化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能为人所用,而不是用他人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条件下的设计来代替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更不要让我们曾经或者正在倡导的民族特色成为一个口号。

作者:刘尧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8篇

建筑学专业主要课程

建筑学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建筑构造、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等。(各校根据开设专业、培养年限不同,课程设置有所差异,具体可查询各校的专业设置情况。)

课程体系:《平面与立体构成》、《水彩》、《建筑设备工程》、《概念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初步》、《古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CAD绘图基础》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室内设计、注册建筑师、古建筑修缮与保护。

建筑学专业着重培养从事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高级技术人才

建筑学专业就业方向

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主要有四个方向: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的设计单位,主要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居多)留在高校研究和任教;一部分同学考取公务员在城建部门从事管理规划工作也是不错的;另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从事房地产开发。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97.3%。可就业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部门,房地产开发、咨询部门,相关科研和教学部门及政府管理部门,也可攻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等方向研究生。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广告;

4 其他行业;

5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6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 金融/投资/证券;

8 学术/科研。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助理、设计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设计师;

2 建筑师;

3 助理建筑师;

4 建筑方案设计师;

5 建筑设计经理;

6 设计总监;

7 建筑施工图设计师;

8 方案设计师。

毕业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具有合理选用和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

第9篇

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和特征,能够体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正在加快城镇化进程,景观设计中的传统元素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如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自然地融入传统设计元素是很多设计师正在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现代景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再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并体现在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并思考当下的本土设计,使得设计能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谐统一。而现代景观设计作为大众生活中重要的体验场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且不是照搬照抄是现代设计师的职责。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

1.1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内容上讲,它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从时间上讲,它指的是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要的思想基础,融合了道家、佛教等各家学说。

1.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不断完善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是在改造和创造世界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艺术精华。元素是构成传统文化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小的单位,传统文化是由无数个传统文化元素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所能够代表其特征的元素种类繁多,其分类的形式各个领域也有所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亭台楼榭、传统绘画、剪纸皮影、汉字书法、古老壁画、雕刻艺术、梨园戏曲、文学思想等。而依据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其主要包含了古建筑、建筑景观、学术思想等。

2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随着时展的进步,国内外设计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传统元素的运用,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现代设计中是很多本土设计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也是不能小觑的。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学习研究并结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等相关知识,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其形式进行解构创新,让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能够灵活地创新运用,塑造出适应本土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景观。在这些基础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能够成熟且和谐地展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3.1整体的规划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园林景观设计遵循整体统一,细节对比,小中见大的设计规划。这是设计原则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整体规划所遵循的原则是整体统一,局部对比,体现细节,丰富空间层次。在对整个景观设计的空间把握上力求做到“熟悉感中又不失整体与现代感,小处对比,大处统一”,平淡中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内涵。例如,有名的万科第五园,其整体的设计点为“村、墙、院、素、冷、幽”。在规划上,在设计中间点用水景观带分隔而成的两个“村落”组成;在整体景观的外观设计上,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精华,并融合了广东特色,整体以灰瓦白墙为形式追求统一,将建筑语言统一简洁地表达了出来,营造出了有特色的江南水乡风格。

3.2色彩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色彩体现出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常见的一些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明黄、中国红、青花蓝、石材灰等。在景观设计中,将这些色彩与材料相互搭配,共同营造出景观表情,表现出喜庆、祥和、恬静、内敛的文化景观气氛。例如,中国红和明黄主要用在景观建筑中;凉亭、楼阁、宫殿等彰显出建筑气势恢宏、祥和;石材灰主要用于地面的铺装等材料上;青花蓝主要是用于点缀,如拼花、雕塑等。在运用传统色彩的同时,可与现代工艺技术以及材料相结合,如玻璃、清水混凝土等,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材料结合,无形中增强了现代感。

3.3景观植物的搭配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搭配也是重要的设计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内涵。不同植物在古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具有人本性中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并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于是植物便成了文人士大夫们抒发闲情逸致的载体,如表达竹子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诗句,以及通过植物的象征含义表达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如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在万物萧条的隆冬,它依然郁郁葱葱,象征着坚强不屈的精神。

3.4景观空间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中,会有诸如障景、框景等设计元素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通过这些设计手法,可以在现代景观中打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并起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塑造出有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景观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合理运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中国灿烂文明的发扬光大,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白全贵,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第10篇

关键词:闽南造园手法;灵源公园;景观设计

1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

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经初创时期(西晋—五代),兴盛时期(宋代—元代),到成熟期(明代—民初),以及分支发展期(清中—民初)。初创期的闽南园林类型型式多样化,讲究园林的诗情画意,建筑与园林和谐统一;兴盛期公众园林逐渐加大建设力度,同时引进异域园林形式,园林风格多元化;成熟期,闽南园林化的书院建设更加成熟,像红砖、红瓦、燕尾脊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也逐步形成;分支发展期更多的是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时期,建筑融合了闽南乡土材料和西洋钢筋混凝土框架技术,园林布局也采用了更加几何对称式的构图[1]。

2项目概况

灵源山风景区海拔305m,有古人留题的摩岩石刻和灵源寺,晋江市灵源公园选址位于灵源山脚下“一山”慢行系统灵源驿站两侧,既属于灵源驿站项目的拓展,也是灵源山风景区规划系统中重要的景观节点。晋江市灵源公园的景观规划自2015年开始设计,至2016年8月竣工对外开放,2019年获评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项目二等奖。晋江市灵源公园规划占地面积约47800m2,主要采用闽南造园艺术手法对景观进行再整合提升,本着尊重历史建筑原始格局及肌理的原则,采取适当规模、合理的尺度手法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灵源公园在保留、修缮9栋不同时期的灵水古民居建筑群的同时,景观规划有独具造型特色的花池树池、庭院空间,可供儿童活动游玩的沙池、小桥,以及临水的木平台、半岛凉亭和连接灵源山风景区的生态绿道。

3营造手法

3.1闽南传统园林的空间要素

《台湾外记》有云“择白沙地方筑寨,广构亭沼,艺植花木”[2],金门志“第宅”一节有称“园林亭沼之胜”[3],可见水池、凉亭、小桥是闽南传统园林里不可或缺的空间要素。《园冶》“立基”篇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4],闽南民居常有“前水池后果树”的空间配置说法,实际园林营造中,南安石井宪第花园、金门黄氏酉堂,均在厅堂之前布置有水池(方池、半月池)、凉亭、曲桥,形成曲径通幽、可供游玩逗留的景观空间格局。灵源公园景观采用闽南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在保留、修缮具有古色古香韵味的9栋古民居前,空间上规划设计有滨水木平台、半岛凉亭,以“静”之景供品玩、冥想、休憩。在建筑群西北侧的儿童活动场地上,以流沙小池寓意水池,布置小桥可供行走,以“动”之景供亲子活动之趣。整体空间格局将园林理水美学与亭沼之境有机结合,布置于建筑前,即“厅堂”前,保留、修缮的古民居为密空间,景观缝合各个疏空间,疏密有致,玲珑多巧,迂回曲折,在红砖建筑间感受静谧优雅,怡然自得。灵源公园的园林景观在动静与疏密间相得益彰,是景观的多维阐释,也是闽南传统园林的特色体现。

3.2闽南传统园林的“巧于因借”

《园冶》有云“巧于因借”,讲究“相地与借景”[4]。灵源公园的规划设计借古民居前的水系修缮亭沼之胜,借灵源山的山地气势营造高远之景,借建筑本身地形地势筑就高低景墙、漏窗,同时以障景、框景手法,借山居、山势,成佳景以写“画意”入山水。流水以灵动之意给景观注入活力,灵源公园的景观设计借建筑群前的水系,借水系环境的幽静,以亭、栈道铸就景观肌理,赋予景观寓意,借水景抒怀,让游客感受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情怀体验。闽南园林在景象进深处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在闽南造园传统中,经常利用绘画“三远”法来压缩景象[5]。灵源公园紧临灵源山,借山势以成高远,借建筑高地形与水系低地势,以成压缩景象的高远,也借近山之情以望远山,以平远以观山峦绵延,层峦叠翠。灵源公园建筑地势相较市政道路高1.5~3.5m,站在人行道观红砖建筑群,借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出砖入石”景墙,以障景、框景手法,而观山居,若隐若现,引人入胜。公园整体空间幽静高雅,人在园中行,犹如漫步在闽南园林的小观园,或驻足流连,或嬉戏玩耍。

4景观特色

闽南园林整体体现为清幽恬静、秀丽典雅、建筑风格奇特、地域色彩浓烈[6]。灵源公园的园林景观和闽南建筑古色古香,景观小品无论是铺装、景墙都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景观绿化疏密有致。

4.1建筑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灵源公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进行保留修缮。首先,灵源公园具有闽南地域特色且质量状况良好的建筑,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分割,将其改造成公园内的公共服务建筑。其次,对具有闽南地域特色且质量状况局部良好的建筑,拆除其周边违章搭建的建筑并修缮加固,特别是石结构建筑,结合红砖、红瓦、琉璃小窗、钢构架加固改造,进而得以再利用。最后,对质量状况差但局部墙体具有闽南特色的建筑进行拆除,墙体进行修缮保留。灵源公园保留、修缮的建筑、墙体,充分利用本地产闽南红砖、旧条石等旧材料,以及夯土、出砖入石、木构架等旧工艺,并结合钢构架与建筑进行功能多元复合,改造为可供休憩、品茗且可供攀藤植物花艺点缀的空间场所。建筑引入具有特色的业态经营,雅俗共赏,居民游客驻足流连,将人气活力带入建筑,生机有度,使闽南文化得以合理宣扬,使红砖、红瓦、燕尾脊的闽南传统建筑得以修缮保留,使原有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4.2景观小品

(1)地面铺装。灵源公园的前庭雅院、人行园路及市政人行道,重新规划设计,场地铺装特意挑选闽南沿海盛产的旧条石进行合理铺装,或竖铺,或横铺,或工字铺,或斜铺,局部镶边点缀红砖、红瓦。整体景观铺装与建筑色彩上以闽南红为主基调与泉州白过渡的颜色肌理进行对比呼应,从而统一协调地展现出历史肌理脉络,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匠人工艺的精髓。(2)景墙。“出砖入石”是闽南独具特色的墙体砌筑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进行交错堆叠,交垒叠砌。临近市政道路人行道的景墙无论是材料还是形式都具有地域特色闽南样式,“出砖入石”为基础,琉璃栏杆和闽南红砖压顶装饰,琉璃小窗和当地红瓦精细点缀,集合传统闽南园林的多种要素,设计精巧秀雅,耐人寻味。建筑拆除修缮后保留的墙体各具特色,有夯土旧墙、石砾墙体、“出砖入石”墙体。墙体在修缮、加固、保留的同时,结合爬山虎、霹雳等爬藤类植物进行种植攀援,“犹抱琵琶半遮面”,局部遮挡住景墙,但是将园林的精髓显露出来。(3)绿化。《园冶》有云:“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4]。建筑的修缮改造在短时间内通过能工巧匠的精心建造可以有很好的呈现,但是园林树木长成参天大树,营造绿意盎然的美景却是需要时间和空间完美地结合,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因此,公园景观的建设过程当中,讲究对现有古树名木的保护,对胸径>20cm或长势优良的大树进行保留、修剪、养护。灵源公园在保留有价值的古树的前提下,合理营造绿化的疏密空间,在靠近公园南入口的前广场以北,以密林空间障景,同时结合园路台阶,规划出曲径通幽之感。公园在临近市政道路的花池中种植较为稀疏低矮的植物,从而若隐若现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红砖建筑。古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公园在局部景墙前后种植竹子,营造幽静高雅的书院空间。在北边石头厝房屋的周边种植点缀具有热带风格气质的鸡蛋花,与改造后中西结合的石头厝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5结语

晋江市灵源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在融合了闽南园林初创期“意境”营造和成熟期书院园林的营造手法的同时,讲究建筑的修缮保护,利用旧材料、旧工艺来展现新形式景观意境,整体建筑与景观的色彩搭配在对比统一中协调,在韵律节奏中富有变化。在讲究大数据理性分析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应一脉相承,现代公园的规划设计需要尽可能对闽南传统园林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对传统闽南文化的有序衔接,也是弘扬闽南园林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何志榕.闽南传统园林发展脉络[J].广东园林,2015(5):25-28.

[2]江日升.台湾外记(原书康熙四十三年)[M].台北:文化图书再版,1988.

[3]林焜熿.金门志(原书道光十六年)[M].台北:宗青图书再版,1988.

[4]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叶乃奇.闽南造园手法与园林风格原型初探[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6年中国建筑史学年会论文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58-64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114-02

引言

中国古代园林是世界建筑史上辉煌的一笔,中国号称世界园林之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园林在经历了多重曲折。为了保存中国园林的完整型,中国园林元素不至于流失,在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的景观设计很有必要。

1 城市规划融合园林景观的目的

在省级要求的园林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滨河绿化风光带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园广场的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道路绿化水平,进一步落实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单位庭院绿化和小区绿化活动,使各项绿化指标全面达标。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重景观保护,开展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市政设施,做到绿化、亮化、美化,把城市建设成绿树繁荫,灯光璀璨,蓝天碧水,整洁有序的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

2 可用于城市规划中的特色园林景观

2.1 厅堂

厅堂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四面厅。厅堂是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也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

2.2 楼阁

楼阁是园林中二类建筑,属较高层的建筑。阁要求四周开窗,每层设围廊,以眺望景观。

2.3 书房馆斋

馆可供宴客之用,体量有大有小,与厅堂稍有区别。书房馆斋供读书用,要求环境隐蔽清幽,尽可能避开园中主要游览路线。

2.4 榭

榭建于水边或花畔,借以成景。平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水榭则要三面临水。

2.5 舫

园林建筑中舫的概念,主要是参考画舫而得出的。舫不能移,只供人游赏、饮宴及观景、点景。舫与船的构造相似,分头、中、尾三部分。舫是仿照舟船造型的建筑,常建于水际或池中。

2.6 路与廊

是一种“虚”的建筑形式,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其作用是把园内各单体建筑连在一起。廊一边通透,利用列柱、横楣构成一个取景框架,形成一个过渡的空间,造型别致曲折、高低错落。廊的类型可分为双面空间、单面空间、复廊和双层廊等等,从平面来看,又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路和廊不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是有观赏的作用,是中国园林中最富可塑性与灵活性的建筑。

2.7 亭

亭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憩观景,要求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

2.8 塔

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在园林中往往是构图中心和借景对象。

2.9 桥

一般采用拱桥、平桥、廊桥、曲桥等,不但有增添景色的作用,而且用以隔景,在视觉上产生扩大空间的作用。

2.10 墙

城市规划的建筑群如果采用院落式布局,园墙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 城市规划中融入园林景观的举措

3.1 着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加大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建设,推进单位和居住区绿化工作,创新节约型绿化建设,努力营造全民绿化氛围。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不同性质和形式的绿地构成绿地系统,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导城市开放空间中各类绿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城市规划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环境质量、道路交通、生活方式、景观设计、防震减灾等许多方面。

它具有保护自然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提供休憩和临时避灾等多方面的功能。

3.2 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在对推进贵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与管网建设方面上,应当增强城区在污水处理方面的能力。加速推进环卫设施建设与垃圾处理工程,力争将贵州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至100%。在加快城市基础路网建设上,应当确保贵州市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将新增高速公路历程达到3000km以上。并且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方面,应当进一步扩大经适房与廉租房建设比例,尽可能的将住房保障率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均达到100%。

3.3 规范生态环境管理。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和沿线村庄创卫擂台赛,提升市容市貌整体水平。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实行公园广场制度化管理。加强城市历史风貌、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4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的申报条件:

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目标及规划,并实施3年以上。

己对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进行等级评价并达到Ⅱ级以上(含Ⅱ级)。

己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的,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年以上。

近3年内未发生破坏园林绿化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市政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重大恶性事件。

城市园林绿化等级评价达到I级,且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不少于3年的城市可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以《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为基础,该标准起草时间两年多,在全国六十多个城市调查。类六十四项考核指标,其核心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个方面:

(1)转变城市园林绿化观念,从原来单纯把绿化作为城市绿化为主体转变成低碳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循环经济、建筑节能等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

(2)从追求外在的形象整洁美观等,转向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

5 中国现代园林名作

5.1 陶然亭

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全园总面积59hm2,其中水面17hm2。1952年建园。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首都北京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其地为燕京名胜,素有“都门胜地”之誉,年代久远,史迹斑驳。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座落在这里。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光辉的革命史迹,使她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5.2 亚龙湾蝴蝶谷

亚龙湾蝴蝶谷在亚龙湾大小龙湾湖的后部,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网式蝴蝶园。总占地面积1.5hm2是集科普、观赏、购物为一体的现代园林旅游景点。拥有300m2的大型蝴蝶标本展示厅,占地1500m2的大型不锈钢网式蝴蝶园,尤其是占200m2蝴蝶繁殖网内匆匆的生物现象,令游人酣畅淋漓地拍手叫绝。

5.3 上海大观园

上海大观园是一个大型仿古建筑群和现代园林。位于淀山湖的东岸,分东、西两大景区。东部以上海民族文化村、梅花园、桂花园为主要景观。西部则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笔意,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建成的大型的仿古建筑群体。东部景区面积9hm2,古典建筑近8000m2,有大观楼、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20多个建筑群。

6 结语

建设园林城市是时展的要求,是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追求生活质量的要求,更是为了满足建设和谐社会,合理利用资源,缓解能源紧缺的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融合园林的景观设计,将更有利于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宗旨的表达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胜永,史册,论城市生态公园的特点及建设[J],科技信息,2010(06)

[2]尹菲,杜丽娟,休闲视野下的城市公园变迁――以成都市公园发展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第12篇

摘要照明艺术是思想艺术的再现,其天职就在于美轮美奂地将思想艺术的个性魅力及生命活力形象化,使其更加生动并富有灵魂。照明环境的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把环境照亮,而且是对现有园林景观艺术的一种衍生和再创造。本文以此思路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城市园林灯光环境现状,总结出城市园林灯光环境的设计原则及步骤,并结合实例,论述了各构园要素的照明设计要点,旨在为园林绿地灯光环境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园林照明设计 城市园林 艺术 美感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一 我国园林照明环境“习性”

我国园林照明艺术尚未进入成熟期,许多基础原则性的问题仍有待解决,如照明规划设计的盲目和滞后,园林规划设计和照明设计不统一,自然环境和灯光环境设施不协调,照明重点不突出、主题内涵不明确,光干扰和光污染严重,灯具选择不合理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园林的人文地理特征、定位、当地城市经济发展重点,做到整体规划,宏观控制,重点突出,以人为本,和谐统一,将城市的多元化因素与园林照明相结合,这样的园林照明才能释放出城市文化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中国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群落构成中的一个主体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园林与一般类型的中国古建筑形成对应,二者是基于两种不同目的、不同设计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一般类型中的中国古建筑强调规则对称、条理分明的人为形制,以规则布局为基础,而园林追求不规则、非对称、起伏曲折的自由布置。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力求能入画,具有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偏爱“曲径通幽”的环境。同属城市园林景观的城市公园也有着与其相似的设计原则,并由于没有限定性的建筑属性和环境制约因素相对较少等原因,使得公园的诸多设计可以更为人性化和自由。而山、石、水、树木、房屋、路等构园要素就能以它们不同的组合方式构筑出各种类型因地制宜的城市园林环境。

二 园林照明的环境现状

园林照明环境,根据所选用照明灯具及投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泛光照明、轮廓照明、内透光照明和饰景照明。

泛光照明,即运用泛(投)光灯、庭院灯、草坪灯等,来照射被照物,体现被照物的形态、体量、造型、质感等特征。常用于照射园林建筑、雕塑小品、树木、草地等。

轮廓照明,是运用紧凑型节能灯、霓虹灯管、美耐灯、发光光纤管、导光管等发光器具,勾勒被照物的形体和轮廓,体现构筑物的造型美或园路、墙垣的方向感。这种照明方式,一般结合泛光照明应用。常用于园林建筑、大型景观构筑物、绿地墙垣、园路等照明。

内透光照明,是把灯具放置在灯光载体(被照物)的内部,使光线由内向外照射。这种方式加强了被照物的空间感和体量感。常用于园林构筑物、树木、喷泉等照明。

饰景照明,运用彩色串灯、霓虹灯、LED灯等照明器具,营造灯光雕塑、灯饰造型、灯光小品等。比如各种花篮、动物造型,以及各类仿生造型,如椰树灯、礼花灯、石榴灯、竹节灯等。此种方式有利于烘托环境气氛。

纵观城市园林照明环境现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首先,照明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相脱节,未能做到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使得灯光对园林景观的表现力难以发挥,夜景中的园林景观平淡无奇。

其次,部分照明设计只注重功能性,照明手法单一,艺术性差,灯光环境缺少韵律感和层次感。

第三,绿地照明没有统一规划设计,一些绿地夜景没有主题,无主次之分,缺乏地方特色。如用作饰景照明的礼花灯、椰树灯等,如果运用得当,是一种不错的照明灯具,但现已被用滥、用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分场合,不考虑当地的生态和周边环境,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时尚”的点缀,而未充分体现其在园林绿地中的造景作用。

第四,有关部门对于园林绿地灯光环境重视不够,部分绿地缺少灯光照明,夜景漆黑一片或只在重大节日才亮。

三 科学把握园林照明设计的原则

照明的理论与实践在过去20年中已发生了巨大变革,照明理论已由照度计算向美学鉴赏转变,由照明数量向照明质量转变。对人的感官刺激也从单纯视觉刺激演变为包括听觉、动感、触觉甚至味觉刺激的全方位体验。我们应该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和一些设计原则,将这种意境的设计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园林照明艺术的设计之中。

1 特色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地方特色突出,照明设计应立足于地方文化,发挥灯光的表现力,选择不同的灯型、光源、光色和艺术照明手法,充分展现园林夜景的地方特色。营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园林灯光环境,要遵循一定的设计步骤:第一,收集园林绿地总体规划设计图、说明书及各构园要素的有关资料,领会其设计意图;第二,根据绿地总体规划及其设计意图,确定灯光环境的布局结构和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第三,详细研究各构园要素的特征,确定照明方式及光源的光色、显色性、效率等因素,以及照明点、投光角度、照度等;第四,做施工设计,确定施工方案;第五,照明施工完成后,依据现场照明情况,做适当的设计调整,以达到最佳照明效果。

2 “绿色”生态原则

在城市园林灯光环境的设计中要求照明设计师要多了解生物,认识到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运用生态学理论,结合园林绿地中动植物的生理、生态习性,研究各种照明光源以及照明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绿色环保光源,最大限度减少照明工程对生态的破坏,尤其是要使园林动植物群体能更好参与构筑一个生动的城市园林意境格局。

3 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城市园林空间实施的照明设计方案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夜间活动和园区景点的装饰照明,还要考虑到过渡的园区照明对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所造成的严重干扰。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因为照明问题而引起的眼睛发干、发酸、头晕、头痛等症状已不容忽视。灯光设计应以人为本,由人的心理、心理需求出发,选择适宜园林景区的光源、光色,确定合理的用光量和照度,使其既能充分表现城市园林的夜间观赏性和与城市居民的互动性,又不能因为满足园景的城市节点重点装饰照明的效果而设计过度的夜间照明。

4 节能原则

伴随着能源危机和全球环保浪潮的兴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共识,高效节能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园林灯光环境设计中,也要进行科学的照明设计,确定合理的灯光布局和适度的光量,选用高效率、寿命长、节能、低损耗的照明器具,以质胜量,发挥光源的最大效益,避免光源浪费。

5 经济安全原则

不同于商业街、建筑物的照明方式,城市园林区夜间人员流动量较多,且城市园林中所布置的照明灯具不少是人手可以直接触及的。灯具选择应考虑人为的破坏性及安全性能。因此,必须选用较高防护等级的室外灯具。可根据周边景观环境选择造型及非标型装饰灯,例如用石头装饰灯具既能起到照明效果又达到了艺术小品的观赏要求,兼具观赏性和安全性。

四 城市园林中不同的构成元素的照明环境设计――美轮美奂的园林艺术效果

园林照明环境,是通过灯光及灯光载体、构园要素,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创造的。没有灯光无法体现园林景观的夜魅力;同样,缺少构园要素,也不能展现灯光的艺术表现力。照明设计要以照明艺术为指导,以各构园要素为载体,以各类灯光为表现手段,点、线、面结合,构筑园林灯光环境的网络结构,创造一种高舒适度、高品位的环境空间。下面就城市园林中不同构成元素包括植物群落、造山叠石、水以及城市园林的构筑物的灯光设计进行研究。

1 水景照明的光源艺术美感

任何水面都会使园林的景色充满活力,所以,园林大多以适当的水面作为构成的基础。大型的城市园林构筑大面积的湖泊,小型园林构筑池、塘、溪、涧,水中种植荷花,就成为荷塘,再在水面上配置廊、桥、亭,就悄然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园景的悠然的意境。

在园林中,加入亲水平台的设计是一种很常见的景观设计手段。白天,水波在阳光下闪烁荡漾,自然光为我们导演着一曲动人的大合唱;到了夜晚,灯光能让水面变幻出更加生动的情态,它似一首小夜曲,为整个水景平添了更多的浪漫风情。夜景的营造可以将本来就能完美相容的光源与水源进行更加合理的融会,而通过恰如其分的照明手法来激活这种水光相触的景观,就能创造出更具魅力的夜色水景。

如果要使喷泉的照明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应该使用自下而上的灯光,从喷泉的下部,也就是从水中间向上照射,这样能增强视觉表现效果。然后,根据飞溅而起的水花和喷水的高度、水的形态等等因素来决定采用何种照明手法。当然,首先明确从哪个位置和角度来表现喷泉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两项要素如果是完全不同的,那么适用于喷泉的灯光和位置关系也将有所不同。

2 城市园林构筑物的照明艺术环境设计

城市园林中的构筑物包括围墙、门洞、廊、桥、亭榭、阁、塔等。它们一般都是精心制作的元素,是场景中的核心,因而照明设置应予适当强化,以突出其地位。

对围墙的照明,主要是要表现出墙在平面立面上的变化趋势和形状特点,可以沿墙的上缘设轮廓灯以勾勒其走势,在一些形状变化丰富的部位设泛光照明投射墙面,以凸现墙的形状和墙面质感;门洞的照明可采用泛光照明照亮门洞周围的墙面,构成亮框,也可以用轮廓灯勾划门洞形状,同时要求将门洞内景物的照明与之配合起来考虑;廊亭楼榭,以其精致的人工构造与其造园要素形成强烈对比,往往是园中的趣味中心,因而照明上应对其着重考虑,一是要通过照明反映出它们的外形构造和整体特点,以及它们与其他元素的关系,二是要反映出其人工化特征所带来的内在活力。

3 植物与照明的有效美化组合

在园林景观中,树木、花草等绿色植物除了具有防风、隔音的功效以外,在空间构成和季节感的表现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即使在夜晚,灯光照射下的植物也能呈现出一派丰富和充实的景象。在我们对形态各异的树木施加最有效的照明手法的同时,也就凸现了每棵树的不同特征,这些特征相互连缀,能调和成一幅更加迷人的城市夜景。

五 结语

城市园林照明设计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艺术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技术,从全局着眼,细部着手,全面考虑各构景要素(灯光载体)的特点,确定合理的布置方案和照明方式,创造集功能性、舒适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灯光环境。灯光是一种彩色画笔,它有选择地、局部地照亮环境,去创造视觉兴奋点,并形成整体灯光环境的着墨重点,同时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做到有明有暗,有收有放,让城市园林灯光环境成为现有园林意境的一种再创造。

对城市园林的夜空间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营造园林灯光环境,不仅能丰富整个城市的夜景空间,增加城市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氛围,还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加强和改善。运用灯光的表现力,可以提炼城市个性,强化城市特色。通过灯光环境建设,延长了照明时间,不但丰富了市民的夜生活,增强了城市活力,而且减少了阴暗消极场所,有助于城市的安全防卫工作。

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照明环境的设计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把环境照亮,而且是现有园林景观艺术的一种衍生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城市夜景景观规划与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期。

[2] [英]S・劳埃德、[德]H・W・米勒,高云鹏译:《远古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3] [美]约翰・O・西蒙兹,俞孔译:《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4] 高飞宇:《古希腊建筑特色略谈》,《湖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