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22-06-27 05:4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

1.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据统计,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3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596.2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55%;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193.6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2.98%;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包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收入)达到1745.12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79.55%,占人均纯收入的42.15%[1]。由此可见,农业收入仍然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关系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问题。

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和农业气象服务等,可以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田灌溉规模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1962——2002年,中国人口增长了1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50%,但是人均灌溉面积增加了50%。全国粮食产量净增2.6倍,其中占全国耕地面积不足40%的灌溉土地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80%。据资料分析,约有60%的粮食作物,75%的经济作物和90%的蔬菜作物都生产在灌溉农田上[2]。

截至2007年,中国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已经达到46.4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6.8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3.50%。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02亿吨,比2006年增长0.72%,较1980年增长了1.81亿吨[1]。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从而有力的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民的农业收入的增长。

2.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目前中国农业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等条件下,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将成为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

(1)从价格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关系到国计民生,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虽然政府在特定时期(战争、自然灾害等时期)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刺激农业生产,但是政府无法长期将农产品的价格定位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产量大,产品的差异性比较低,农产品市场是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形态。在这种市场形态中,每一个生产者,也就是农民,都不能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比较高的利润,也就是说,由于缺乏垄断力量,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总之,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的价格会保持在比较固定的低水平上,农民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高收益。

(2)从产量方面来看,一方面,在中国农村目前的经营形态下,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有限,这意味着单位农户所拥有的土地的生产能力有限,虽然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存在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是由于中国土地资源有限,农村劳动力众多,要实现大规模农业生产还需要一定时期的调整,因此,中国小规模农业经营方式还将长期存在。这种小规模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户不能够通过扩大土地面积来扩大产量。另一方面,除了通过扩大土地规模,农民还可以通过追加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或者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提高产量。但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同样是由市场所决定,即使通过政府的力量,也无法把它们的价格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上,提高耕地质量又是长期性的努力才能见效的措施,这就决定了农民通过追加生产资料的方式来提高利润的空间有限。因此,在中国农业目前的经营形态下,虽然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但是它并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内容及分类

农村基础设施(RuralInfrastructure)是指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使用期限较长的设施。它是向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证农村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的综合。与“私人资本”相对应,它被称为社会间接资本。通常纳入到农村基础设施范畴的主要内容可细分为三类:一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农村水利和农户用水设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二是生活性基础设施,如医疗卫生与体育设施等;三是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如教育、道路和通信设施等。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下,通过增加总收益来提高农民的利润空间是不太实际的。由于农民的农业收入是农业生产总收入和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差额,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必将成为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途径。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与农业生产总成本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科学、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的直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这主要体现在:

(1)农村基础设施中的水利、气象等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的成灾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旱灾已经成为中国覆盖面最广、成灾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而且受灾面积逐年扩大。1949年——1998年,中国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3.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1/5,其中成灾面积1.31亿亩,全国平均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1238万吨。50年中有10年发生严重干旱灾害,受旱面积均超过4亿亩,成灾面积超过2亿亩,相当于五年发生一次重旱。2007年中国旱灾受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4.14%,其中旱灾成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3.28%[1]。旱灾面积的扩大,尤其是成灾率的攀升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是分不开的。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象条件多样,农业发展不平衡。尤其在西部地区,农业主要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更加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2)农村基础设施中的仓储、市场、交通等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在中国农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想致富,先修路”的标语,由此也可以看到,农民已经意识到道路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很多农村交通设施落后,乡间道路缺乏有效的专人管理,使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导致了农业耕作成本的增加。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与农业销售、运输成本有关。如果没有进行深加工,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是比较低的。这也是中国农民收入长期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国实行的针对“三农”问题的各项改革措施,如: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实际上都是为了扩大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农业收入。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交通和仓储设施,优质的农产品就会因为过高的运输成本而无法走出原产地,更加谈不上增加附加值和为农民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可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部分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诸如修建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等项目均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加强其建设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中国长期实行的“以工代赈”扶贫工作的成果可以说明这一点。截至1997年,国家以工代赈累计投资98亿元,各级政府的配套投入也在1:1以上。1996年中央政府投入扶贫资金和物资总规模为98.5亿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0亿元,占总投入的40%。由于实物携带上的方便,1996年以后,以工代赈全部改为支付资金。全国共安排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200亿元,国债资金50亿元。从2001年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以工代赈的投资规模,每年除从财政预算内安排40亿元资金外,还从国债中安排20亿元,在基本农田、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牧场建设、人畜饮水等方而,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和2002年国家又从国债资金中安排10亿元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2003年又增加了5亿元资金[3]。以工代赈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落后而貌,在促进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而,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和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央政府明确规定,在继续加大对重点贫困县扶持的同时,适当扶持其他贫困地区,新阶段的以工代赈工程还在继续。

4.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这表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使农民在名义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在中国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电网老旧,电压不稳,电费普遍高昂。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而且高昂的电费对农户的实际收入也有很大的影响。2007年中国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年末拥有的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的台数分别为45.94,94.38,和26.12,2007年中国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年末拥有的这三样耐用消费品的台数分别为96.77,137.79和95.03,二者相差仍然很大。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36元,相比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025元高出一倍[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却要比1991年的价格低很多,可见,主要影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量的因素不是耐用品的价格,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12月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电价每调低0.1元,农户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人均收入分别提高了370元、667元和909元,由此可见,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够带来农民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消化家电业的过剩生产能力。

5.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中国农村人均耕地稀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很低,单单依靠农业收入是无法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无法在短时期内解决“三农”问题的。这是影响中国农民增收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次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中国农村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却受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制约。近几年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二三次产业收入所占的比例稳定在20%左右,呈现下降的趋势:2000年二三次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例为2000年为23.58%,2005年下降到20.32%,2006年略有回升,为21.22%,2007年再次降为20.45%[1]。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农村乡镇企业体制落后等原因有关,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达不到农村二三次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果没有比较完善的水、电、气、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的硬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就会导致农民对市场信息了解不足,招商引资成为空谈,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困难,产业升级难以实现,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的情况难以改变等等。由此可见,要改变农村二三次产业发展举步为艰的状况,必须首先从基础设施抓起,加快建设,加强管理,搞好经济发展环境建设,这样才能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农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的增强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比如,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和推广新品种可以提高土地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从而可以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同时还可以促进劳动力使用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和增加生产收入。就中国农业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相对于农村另外两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机械和化肥来说,劳动力是一种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这三种生产要素具有替代关系。绝大部分农活,如:脱粒、收割、播种等等,既可以通过机械完成,也可以通过劳动力利用手工完成。如果农民的身体较好,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相对便宜的手工工作,从而可以节省支出,提高收入。同样,如果农民的身体条件较好,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使用,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农业成本,更有利于减少农产品的化肥污染,在倡导绿色消费的今天,农家肥的推广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由此可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促进劳动者降低物质投入,节省物质成本,提高收入。

摘要:从收入构成来看,农业收入仍然是中国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增加农民的收入首先应当从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入手。中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但是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平均到每户农民的土地面积并不大,在小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增加产出,减少成本就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农业收入,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周玉玺,胡继连,周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选择[J],改革,2005(3):59-65。

[3]陈可可,左婷:浅谈“以工代赈”[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1):30-34。

[4]杨林,韩彦平,孙志敏: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J],宏观经济研究,2005(10):56-59。

[5]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2):81-83。

[6]鞠晴江、庞敏: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5(4):89-92。

[7]孙开、田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18):11-18。

[8]徐克勤: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创新初探[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3):20-21。

[9]徐梅:论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分工合作[J],天府新论,2005(2):46-48。

[10]郭勇:三元结构条件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问题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5(3):66-69。

第2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农民、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服务保障,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但是目前在国家宏观政策中,没有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信用社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其管理主体以及归属问题,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要加强农村信用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下面本文就在对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与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与发展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组成主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其中这些入股社员就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农信信用社是国家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是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农民进行联接的最好金融纽约带,也是农民、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的经济支持力量。就目前来说,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设施落后、财务亏损大、队伍素质水平低以及功能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农信信用社的成立是依照自愿、互助互利原则的,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目前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已经脱离的群众,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浓重的“官办”色彩,农民和信用社之间并没有建设成为稳定的利益制约以及共享机制。在1953年,农村信用社正式成立,到1979年的时候被规划为农行的基层机构,其“三性”在1984年开始进行恢复,直到1993年才被正式确定为合作金融组织。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国家一直没有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进行明确,直到现在,农村信用社也没有对行政化管理模式摆脱,具有非常浓重的机会经济痕迹,对信用社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基础设施建设,也因为国家以及各级人员的不重视,从而存在非常严重的落后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筑,是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建设管理力度,从而逐渐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硬件设施,加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信用社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支付基础设施主要中也就是指具有网络结构,这对于城乡连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进行推广的同时,还需要逐渐延伸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人民银行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同时加大支持农村地区符合条件的银行机构,加入到支付清算系统之中,对其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范围进一步进行扩大。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强化内部控制,完善本社资金汇兑清算系统,以能够逐渐增强乡镇和农村网点之间提供汇兑服务的能给力。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支付业务量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就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和支付需求,对乡镇网点的人员配备进行完善,同时依照业务不断发展和有效控制风险的双重条件下,对其乡镇网点的加大积极创造条件,其中包括大小额度的支付系统以及同城清算系统,以进一步为农村地区的资金汇划提供便利。农村信用社在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其实施经济需求,在农村地区有计划的增加投放ATM机,以进一步让本社业务系统借助于自主终端,在农村地区逐渐进行延伸。

另外农村信用社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加快金融立法进程,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基础建设的实施,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要促进其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需要具有一定开明性的领导进行领导,具有一定开明性政策实施管理,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开明性的法制进行控制。那么加快合作金融的立法也就非常的重要,不但能够进一步促进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以及改革,同时还可以满足信用社合法权益的迫切需求,其中更主要的是可以对其在金融市场的定位进行明确,进一步巩固其在农村领域所具有的地位,对其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进行有效地发挥,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还需要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政策尽快落实,为农村信用社的长期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其利率和税收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依照信用社社员入股、投资效益比较低、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及为民服务等原则,对其税收水平进行降低,减少或者免收营业税以及所得税,以能够进一步促进信用社自身经济效益的积累,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改革方向的不明确,另一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因此在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对改革方向进行确定,加大改革力度,从而真正地促进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艳华,陈恒有.多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甘肃农业,2012(23):315-316.

[2]常艳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探讨[J].华北金融,2011(11):647-648.

[3]刘冰山.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基于宝鸡市陈仓区农村信用社的调查[J].西部金融,2011(12):178-179.

第3篇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卫生是一项重要内容,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往往存在诸多不足。有资金问题、有规划问题、有基础设施问题,更有的是人们的意识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村民的生存环境。好的生存环境,必然会村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迅速膨胀,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也迅速扩大,但在村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与老村庄、土地、环境及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加上原有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使整个村镇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已日益成为带有普遍性和敏感性的社会问题。

目前农村基础建设中,地面上建设非常快,也是富丽堂皇,但现代化的标志不仅仅是地面上的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其实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或者他的因素在里边,比如我们的基础设施下水道等,因此在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考虑进去,以至于一遇上极端灾害天气,问题凸显,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农村基础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1、在农村,过去人们的居住相对较为分散,随着农村建设的加快,甚至一些地方农民都进入了集中居住区,虽然享受到了城市快捷便利的生活,但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在农村也时常发生。例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灾害的脆弱性增大,受灾损失就越来越大。

2、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由于各种因素,往往是规划标准底,财力投入底、维护要求底

不少房屋,特别是村民住宅按自然地坪标高自行建设,室外地坪标高高低不一,不少地区低洼易涝。

在村镇道路维护方面,主次干道的修复、拓宽、改造等,缺乏目标计划,往往是出现问题再修补。

道路的路灯设施,缺少有效管理,维修不及时,时常给百姓出行带来不便。

在村镇河道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标准,例如河道的设施,河道的清淤,等等。

垃圾污水的处理也不够到位,乱扔垃圾,随意堆放,不及时清理到处可见。特别是夏秋季节,蚊蝇肆虐、脏水横流、臭味扑鼻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村镇的卫生工作,问题更多。农民虽然住进了现代化设施的房屋,但卫生观念依旧保留着分散居住时的习惯,脏乱差随处可见。尤其是个别外来户,落后的卫生观念一时难以纠正,加上没有“落地生根”的第二故乡观念,因此不珍惜居住地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生态环境是统一的系统,虽然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分隔,但两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围的农村耕地、林地、河道正面临被蚕食和污染的危险,小城镇的快速建设又加剧了这一危险。由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退二进三,一些高污染企业向农村搬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造成土地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严重问题,在“项目下乡”的同时,也带来“污染下乡”。而这一切。村镇建设的规划者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对策措施:

1、壮大村级财力,加大村镇建设投入。

村镇建设,不能“等、靠、要”,必须自己主动出击。而离开经济财力,建设就无从下手。要壮大村级财力,首先是村委班子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借助政策效应,积极培育自身优势,通过自身增强“造血”功能,坚决克服通过“输血”来脱贫致富的心态。其次是必须因地制宜,要针对不同类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强村富民路子。以苏南常熟为例,还有许多以农业为主的村,可以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平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壮大村级财力,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并提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解决农民流出土地的后顾之忧。适合发展物业的村,要拓宽眼界思路,不局限于本村本地,而要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股份,增强投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

有了必要的经济实力,接下来就应考虑如何加大在村镇建设中的投入,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安排。

2、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村镇设施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规划农民居住房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治安、水利、环保、绿化、村容卫生等内容,有必要请各个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好村镇设施规划。

在规划村镇道路时,要将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有线电视、消防、公共交通、园林绿地、环境卫生、无障碍设施等依附于村镇道路的公共设施,与村镇道路同步建设。

提高河道水质方面,在水系调整、河道堵塞、河道围堰、建排水管网等项目建设上,要建立好水系图纸。河道设施应当保持完好、畅通、整洁、有效。防止污水直接进入河道,始终让百姓生活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

新建、改建、扩建村镇道路时,应当同步建设村镇道路排水出水口。还没有按排水规划建设的临时性排水出水口,要按照排水规划逐步改造。

设置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类窨井设施,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时,应当及时修复、正位或者补缺。

村镇照明设施的设计、建设应当遵循节能、环保、美观的原则,符合村镇照明专项规划要求,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在引进项目时,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决不能因贪图眼前利益,去损害全体村民的长远利益。农作物的管理中,也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防止污染残留在土壤及河道中。

3、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村镇建设成果。

村镇建设是全村百姓的事情,就必须要在人人参与上下功夫,让百姓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印发宣传材料,固定专门版面,图文并茂宣传村镇建设的政策、意义和效果,充分发挥好宣传的沟通纽带作用。还应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邻里乡亲相互监督,倡导文明的卫生行为,潜移默化增强百姓卫生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崇尚文明”的良好风气。

通过百姓共同参与,常年保持一支稳定队伍。增加保洁员,提高工资待遇,调高工作标准,对村镇环境实行全天候、常态化保洁,防止出现反弹现象。科学定位垃圾堆放点,引导百姓有序整洁堆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责任考核。重点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改进和完善管理各项制度,制定村民普遍接受和遵守的乡规民约,建立健全全村设施维护、河道管理、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垃圾收运、违建管控等方面的标准和制度。以保洁员为例,要制定其行为规范、保洁质量、绿化管护、病媒防治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评细则,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把责任与其分配收入挂钩,对不合格、不称职的坚决淘汰,提高保洁效率和质量。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农村基础设施可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是指为农业生产服务,使用期限较长的设施,主要包括农用水利基础设施、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等。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一而言,农村道路设施主要是通过降低农业物质投入产品的流通成本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电力供应是通过促使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田水利设施通过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和改善生产条件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普遍推行,形成了当今农村事实上的小农经济。在农村小生产条件下,生产性基础设施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越发展,农户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就越明显,甚至成为农户的基本需求。有研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生产力增长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农业投资效益降低造成的。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已成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我国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国家的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供给水平却较低。近几年,虽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数额在不断增加, 但是在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国家重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轻一般农村生产性建设,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60%都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防汛保安的大型工程,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在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中,县乡两级政府承担供给的主要支出责任。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0%以上,而县乡两级基层政府财政收入比重仅有20%左右。在此情况下,相当部分县乡政府由于缺乏可支配资金,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许多已不能发挥正常功能,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二是农户投资意愿不强。实行以后,农户作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曾在80年代大到一个,然而到了90年代初,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能量的释放完毕,农户依靠土地收入增速变得缓慢,加之农民就业范围在逐步扩大,农户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意愿大大降低。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户投资意愿虽有所增强,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资金来源看,农户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额中,基本上均为自筹资金,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模式,投资能力不足; 从投资方向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经济,具有高度分散、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的特征,资金投向分散;从投资项目看,农户投资在住房上的投资占其一生投资的60%,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偏少,投资结构不合理。

三是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不高。生产性基础设施私人投资的动力,来自营利组织和个人的“经济人”动机。市场机制的本质是不同的市场主体以自愿交易的方式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报酬率低等特点,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民间资本不愿意将资金投向盈利少且风险性较大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现实中生产性基础设施私人投资还受制于制度瓶颈,如产品产权不明晰、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等,这些都阻碍了民间资本的进入。

(二)生产性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兴建时比较重视,建成后不注重管护。一些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仍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的管护模式,相当部分工程设施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的状态。由此导致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必然造成“公共地的悲剧”。随着农村生产基础设施的增加,相应的管理维修费用也越来越大,乡镇政府和村庄的负担越来越重,生产性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捉襟见肘。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毁损严重。我国农业水利设施都是20世纪50-70年代农民群众集体修建的,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增加的多数是由政府投资修建的供应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的水库、水渠等设施。而原有的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状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病险水利设施已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抗灾、灌溉能力非常脆弱,仅以湖南省为例,全省大中小型灌区加权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413,其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为0.407。小水库、小塘坝蓄水能力不到原有蓄水量的60%。近几年来,虽然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力度,但与实际需要比还是杯水车薪。

二是农村公路总体水平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公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公路管养不力和公路路面质量差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养护资金不到位,管理养护责任不落实,无法保证正常养护,特别是乡、村公路没有专门的养护人员,缺乏专业化的技术装备,导致养护质量低下。另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为市县政府,组织实施者实乡村一级,交通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由于县、乡公路技术管理人员不足,并受专业技术水平所限,难以掌控辖区内所有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导致大部分的村级公路技术等级低下,工程质量不高,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农村电网建设是新农村基础配套设施中的重要部分,是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导致在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中,电网结构的设计并没有达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导致成本浪费、路线过长等弊端。不仅如此,在农村农电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管理平水不高都是目前比较明显的问题。

二、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加大投入,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加大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所需。一是明确政府财政投资是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渠道,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应明确今后每一财政年度要以不低于上年度政府新增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增加对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规定市(州)县政府财政预算中用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二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投入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示范价值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建设项目,政府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政府可采取投资参股、国家资本金投入和担保、政府财政贴息等投资方式参与投资;对一般性盈利、竞争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完全实行市场运作,用投资回报前景好的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三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好受益农户增加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投资,适度控制生活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

(二)构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市场化管理的新机制。对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管理要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管理,确保其使用效率。对已建经营性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其产权进行卖断,所变卖资产由村委会集中起来就地专门用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其循环发展。对容易管护和维修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实行有偿承包,由承包人定期对管护的生产性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村委会按照目标责任管理合同书的规定定期支付其劳动报酬。探索产权个体化激励机制,对山坪塘、蓄水池等农户自建、自用、自管的小微型基础设施,核发个人产权所有证,明确农户享有相应的产权及长期收益权。

(三)适当提高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能力

现有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质量较差、标准较低,难以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今后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不但要强调数量、广度和速度,更要强调质量与标准。要使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能够抗击多种灾害的危害。尤其要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等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张家界市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地区,以山地为主,近几年主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等旅游开发为重点,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银行信贷为补充。据调查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39.44亿元,其中投向农村交通、水电水利、教育卫生、通讯及广播电视等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完成58.23亿元,占全市投资完成总量的24.32%。同期,全市银行业贷款支持40个建设项目,贷款56.08亿元,其中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为17.44亿元,占全市净增贷款的31.1%。

张家界市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呈现的特点:一是贷款对象以经济实体为主。40个项目中,只有3个项目是以公路管理局等行政单位为承贷主体,贷款5819万元,占3.3%,其余项目贷款均以实体公司为承贷主体。二是以支持投资开发为重点。40个项目贷款中,18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贷款10.22亿元,占58.6%;三是以还贷资金来源以自营收入为主。在40个贷款项目中,有27个项目以自营收入作为还贷保证,贷款12.28亿元,占70.37%。

二、存在的难点

据调查统计,2009年全市仅农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三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28.5亿元。主管部门反映,国家投入资金往往要到下半年才能拨付到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需要信贷予以支持,保证工程进度的连贯性。但是,银行业机构授信仍存在难点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有效整合,银行授信难以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财政、发改委、规划及农林水电、科教文卫等众多部门,在项目规划、立项、申报、资金争取、配套资金筹措及融资,缺乏多部门统一实施机制,导致银行业机构难以把握和了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投入情况。加上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银行业机构对投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缺少信心。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靠财政投入,银行授信缺乏保障。一是缺乏法律保障。国家强调“不得以向银行和项目单位提供担保和承诺函等形式,作为项目贷款的信用支持”,使得许多依靠财政预算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贷款具有不确定的政策性风险。二是缺乏偿债来源。调查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赖以国家财政投入,若通过贷款融资,所产生的贷款利息,缺乏偿付资金来源。调查贷款支持的40个建设项目,只有13个项目以财政拨付作为还贷保证,贷款5.17亿元,分别占贷款支持的项目数的30.25%和贷款总额的29.63%。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有效机制,银行授信比较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道路交通不畅通、教育卫生及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破损比较严重。特别农田水利设施因缺乏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水费征收难等严重问题,银行业机构难以把握风险。

三、破解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点的途径

为了破解信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点,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降低信贷支持风险。一是建立实体法人企业。地方政府要为解决项目融资,按照行业管理条线,以区县为单位组建具有法人的农田水利投资公司、农村交通投资公司、农村教育卫生投资公司等特殊法人实体企业,统一归口承担政府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并承担融资债务,为银行业机构授信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建立风险补偿制度。积极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设,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信用不足问题。

(二)建设灵活的运行机制。一是在投资方式上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二是在管理上要创新机制。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企业还可以收取服务费,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

第6篇

[关键词]PPP;农村基础设施;准公共产品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5-0031-03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政府有限的财力难以在短期内独力支撑广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必要引入新的投资主体。PPP融资方式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属性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综合。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性质的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用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包括农村金融、信贷和保险支持及农村信息服务在内的服务性基础设施。三是由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和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销售设施构成的流通性基础设施。与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农村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含量通常较低,所使用的技术相对简单,且包含了大量的劳动积累,由较多的活劳动与少量的资本相配套,活劳动直接转化为凝结的资本形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拓农村市场以及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属性

1.自然垄断性质。多数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这是由基础设施本身的性质决定的。(1)巨大的沉淀成本增强了基础设施的垄断性特征。每一类基础设施都建有自己的网络以输送能源、材料、信息、产品或人口,而网络建设和维护的巨大费用,是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总成本的主要部分。而且,从资本规模和技术工程的角度看,基础设施必须一次性进行大规模投资,这种投资具有不可分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不可分性决定了基础设施的初始投资巨大。由于大部分基础设施的资产具有耐用性、专用性和非流动性,资产不易出售或转作他用,因而投资一旦实施,就会形成大量的沉淀资本,而变动成本的比重较小,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市场进入障碍,即使没有管制,竞争者也不容易进入市场,这就可能将大量的中小资本排除在基础设施领域之外,由此更加强化了某些基础设施服务的自然垄断性。(2)具有网络特性的基础设施更加明显地具有自然垄断性。对于这类基础设施,网络终端的数量(交通、电力、通讯信号等)是衡量网络作用的最佳指标,而网络上的流量将随网络的节点几何级数增加。网络节点数量越多,边际投资收益越大。所以在传统意义上,基础设施中供水、供气和交通部门等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

2.准公共产品性质。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属于准公共产品,有的具有非排他性,有的具有非竞争性。一些公共产品较接近于纯公共产品,另一些较接近私人产品。比如村内道路在一定意义上可归为纯公共产品,难以对消费对象收费;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则比较接近于私人产品,一般可以向前来娱乐的人收取合理的费用。(1)具有收益范围的区域性、有限性和使用上的相对低效性。一般来说,基础设施随着使用者的增加,其边际成本会不断降低。但由于大多数农村社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边缘性和分散性,基础设施使用者明显少于城市。相应地,农村基础设施产品相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而言受益范围较有限,使用效率较低。(2)具有较弱的可经营性,私人参与意愿不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一般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导致投资者不能从项目的经营中收回投资,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想通过建成后向消费者收费的方式收回投资,困难很大。因此,一般情况下私人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不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PPP融资方式的必要性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被译为“公司合作伙伴关系”。具体来说,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似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从而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PPP是一种所有权性的特许经营,它通常都是在政府需要民间投资,但从长远看又不愿放弃资产所有权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一)PPP融资方式运用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之一:理论

理论根植于制度经济理论。理论和公司理论为重塑政府结构提供了蓝图,即最大限度压缩交易费用和减少成本。公共选择理论将传统经济行为假定应用到决策中,现代竞争理论为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起到促进作用。PPP项目中,私人部门承担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修等全过程,承担设计、建设和经营风险;另外,私人部门还面临政府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利率风险。加之,招投标市场竞争机制迫使投标方压低成本,现金价格由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因此,运用PPP融资方式,公共部门能获得比自身独自供给公共产品更好的现金价格。

理论依据之二: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从消费特征角度将产品分为三类:即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是个人消费这类产品或服务不会损害其他任何人消费该产品从中获得受益,典型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纯公共产品通常都由政府提供,并非出于效率原因,而是私人部门无法提供纯公共产品(或者提供成本过高),或者无法克服“搭便车”问题,政府介入是为了克服市场失效。政府也提供私人产品,如教育、水、电等,这是由于教育具有一定的外溢性,完全由私人提供,就会出现富人过度消费,穷人消费不足,社会教育消费不公。水、电属于规模效益递增类产品,政府介入能使社会福利损失减少。公共产品的政府和私人独自供给尽管都存在最佳均衡,但是在严格约束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且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准公共产品较之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更为普遍,政府和私人均有供给责任,而准公共产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有强弱之分,因此必须根据其特性采取不同的方式供给。

理论依据之三:基础设施的可销售性评估

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世界银行在1994年发展报告中对基础设施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提供了对于不同类型基础设施评估和推行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世界银行选取竞争潜力、商品或服务的特点、向用户收费补偿成本的可能性、公共服务的责任、环境外部性等五个因素作为可销售性评价指标,最后给出了可销售性的综合评估价值。

由于城乡基础设施的普遍特征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在对有些指标的量值和相关判断作出一些调整之后,该评价理论框架可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公私合作的潜力可以参照基础设施的可销售性来判断。基础设施的可销售性越强,私人进入的可能性越大,公私合作的基础就越大;反之,采用公私合作管理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PPP融资方式运用的现实压力

现实压力之一:资金压力――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在逐步加大。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筹集困难,财政支出压力大。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支出矛盾突显。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距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仅仅依靠财政投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如何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同时又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良方成为政府所迫切追求的。引入私人资本,多渠道融资,为农村基础设施提供一部分资金,PPP融资方式是最佳选择。PPP融资方式等于政府“办大事、花小钱”。政府根据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分阶段付费,省却了政府直接投资一次性巨额支出。此外,采用PPP融资方式建设的项目,其融资风险及责任均由投资者承担,政府无需提供信用担保,有利于政府降低隐性债务。

现实压力之二:绩效压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效率

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传统建设效率低下。由于政府成员目标的多重性和显著的委托关系,我国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效率较为低下。而PPP项目实行的是项目管理方式,能集中与项目有关的各方面专家,能吸引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项目建设速度与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消费者受益。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PPP融资方式采用“一揽子”总承包方式,在严格的投标过程中,新颖、超前的设计是中标的前提,它不仅对整个项目起到推动作用,并促进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项目公司必然引进、研发先进技术设备、仪器仪表等,推动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传统经营效率低下。农村基础设施的责权不明晰,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在农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对已经建好的基础设施没有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常出现有人建设、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政府在农村建设的小型基础设施由于国家、集体、受益农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建设、管理、使用三个环节脱节,经常出现“国家管理不到、集体管理不到、农户管理不了”的尴尬局面。PPP项目的权责通过契约确定下来,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效率。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PPP融资方式的实现途径

(一)实现途径

根据E.S.萨瓦斯的理论,不同形态的基础设施采用不同的PPP管理模式[1],主要途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2]:

1.原有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出售、租赁、运营和维护合同承包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让民营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民营企业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通过出售、租赁、运营、维护的合同承包等形式的合作,不但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而且在出售和租赁的形式中还可以为政府融资及置换资金,从而支持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2.扩建和改造现有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租赁――建设――经营、购买――建设――经营、建设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由民营企业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升级改造后的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经营者依据特许权向使用者收费,并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特许费。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速度,同时为政府新建其他基础设施筹集一定的资金。

3.新建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建设――转让――经营、建设――经营――转让、建设――拥有――经营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建设――转让――经营是指由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建设完成后转交给政府部门,然后再由民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这种形式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建设――经营――转让是指由民营企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建成后由民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按照特许经营的合约时间,经营到期后转交给政府。在经营管理期间,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属于政府,民营企业不需要向政府交纳使用费,经营到期后无偿交给政府。同时,在交接以前,必须保证该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建设――拥有――经营是指由民营企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民营企业获得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同时,获得基础设施的“永久性”经营权(“永久性”经营是个相对概念,是特许权下面的“永久性”经营)。这三种形式都可以为新建基础设施融入民间资本,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二)运用中注意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不同于城市基础设施,运用PPP融资方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合适的项目。在农村推广PPP融资方式的时候要注意选取合适的项目。(1)选择盈利能力强、现金流量好的项目。如果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弱,则应该注意构造较好的盈利模式。由于垄断性有利于保证项目财务目标的实现,降低经营者风险。因此,盈利能力强的项目,垄断性可以低一些;盈利能力弱的项目,垄断性应该强一些。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较高的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性强),而直接经济效益较弱。因此,构造盈利模式时可以适度地加入垄断性。如水厂项目的供水、电厂项目的供电属于政府垄断项目,产品的定价和出售可同有关部门签订合同从而得到保障。(2)有助于采用新技术的项目。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强调使用新的技术是十分关键的,如现代水利灌溉技术的推广、农村能源的有效利用等。PPP融资方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民营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新技术。如果公司合作缺乏技术创新,那么就没有必要采用PPP融资方式

2.完善扶持政策。政府应当根据项目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是提供最低经营收入保证。为了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政府应该在一定时期内以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如电厂、水厂等,在现金流大幅度下降时给予补贴,如隧道或公路等。二是授予经营现有收费设施的专营权。三是给予商业自由空间。允许项目公司在授权范围之内进行符合公司利益的开发。四是无第二设施担保。必要时政府应该担保在该项目经营期内不再建设第二设施以保证该项目的独家经营权。五是构建民间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激励机制。以合理的政策手段,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把更多的财力和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六是引导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如以自愿出资、出劳的方式开展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自愿与公共资金“拼盘”方式从事本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并由政府方面实施必要的建设与运营监督。

3.扩大使用范围。PPP融资方式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运用是一项开创性实践,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推广战略。首先在发达地区试点,然后逐渐推广。鼓励沿海发达地区和城镇周边地带进行试点。欠发达地区得到中央对于农村较大型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支持时,要积极配套和延伸可能的PPP项目。

4.重视财务经济分析。传统的基础设施经济评价重点放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容易忽视财务状况。重视财务经济分析是国际惯例,但在我国却是薄弱环节。由于目标的差异,民营申办方在获取最大利润目标的驱动下倾向于把风险推给政府,而政府部门如何判别项目的合理性与可接受性,如何对项目公司作出承诺和担保,如何商定项目设施的收费标准及收费标准的调整幅度,如何合理形成具体的PPP操作方案(合同和专营管理办法)等,都需要财务经济分析作为依据。[3]

5.建设必要的法律制度。政府要积极为民间资金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应的法规,形成政策保障。制定有效的专营管理办法,一般包括要界定项目的边界,明确项目公司的职责,明确政府的权力范围,政府对项目公司的承诺。同时在实践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地、由粗到细地形成明确规定,如哪些基础设施可以由民营企业实行经营管理,哪些基础设施可以由民营企业阶段性拥有,等等。

参考文献:

[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一、牵手交心,真诚相待,带动群众的积极性

我们总结的做法就是做到四句话。

第一句话,用群众喜欢的方式做群众的工作。工作一开始,我们在对干部进行充分政策培训,让干部对政策倒背如流,基础上,组织三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可以是家中,也可以是田间地头,以拉家常的口吻、商量的语气,对财政奖补政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骨干、代表、老干部、老党员用到家做客的方式和群众交流各自的想法,宣传政策、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看到干部的真诚,体会到干部的真情,也使党委听到真话,找到问题的症结。

第二句话,用群众听得懂的道理说服群众。在深入群众过程中,党工委主要要求干部给群众认清一个道理,那就是三对比。一是此次“一事一议”同以往“一事一议”承担经济额度进行对比,群众筹资可以,群众以劳抵资也可以,并且额度只承担50%,另外的50%是国家政策的奖补资金解决,让群众了解此次奖补政策给群众带来的实惠;二是把基础设施建设好的地方与多年没有建设的地方进行对比,让群众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看到差距,亲身感受到基础设施落后给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带来的副面影响,从而明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三是组织群众到建设好的村屯进行参观,让他们看到在人居环境及精神面貌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让群众增强加快建设的紧迫性。

第三句话,用群众信得过的政策动员群众。在组织动员过程中,我们把中央下发的文件直接带到群众中,直接的让群众看到这是中央惠及民生的又一项政策。

第四句话,用群众看得到的实惠引导群众。由于我们是2010年财政奖补政策推行的试点单位,已经有5个自然屯在2010年的工作中兑现的政策,这样,我们就把这些先受益屯中的老干部、老党员和骨干群众组织起来,现身说法,如实把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工程建设管理情况介绍给新启动的村屯,给群众吃定心丸。

二、立足长远,着眼现实,切实落实好惠民政策

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推行的工作中,我们组织干部进行了一个转变思想的大讨论,那就是换位思考,在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立足长远,同时又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的建设。

首先是解决最需要的燃眉之急工程。夏家店未咀子村蕨菜沟屯地处偏远,山水集中的路段被雨水冲断,形成的深沟有12米多深。街道办事处连续两年维修都没得到根治。在这种情况下,党工委及时召开会议,统一干部的思想,做通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断沟工程结束后,市综改办经请示吉林省综改办同意后,将4公里的土路也进行了砂石硬化。

其次是立足长远,抓好协调统一。夏家店的“一事一议”在12个村普遍推开,就存在着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问题。怎样把这有限的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就需要干部对全面道路硬化、沟渠开通工作有整体的设计,特别是村与村的连接,屯与屯的连接。为此,我们找到熟悉情况的老干部和群众座谈,既征求群众意见,又了解过去道路与沟渠走向的实际情况,然后找到交通、水利方面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精心设计,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经过多次磨合,不断修改,终于和群众意见达成一致,然后才开始动工建设。2011年,我们以最直接、最大化受益群众的指导思想,打通了小泉沟村、四平川村、三青咀村、夏家店村、茶林子村五个村的屯中主干道;以尊重历史事实,又照顾减少耕地损失,同时兼顾水流由高到低走向的指导思想,直接贯通了未咀子村、腰窝卜村、夏家店村等10个村的排水干渠,总长达12000多米,有效地解决了近10年来没有解决内涝排水的难题。

三、破解难题,积极而为,推动工作全面展开

可以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最关键的问题和最难的环节应该是筹资筹劳的兑现。而这一兑现过程就是把收入水平不同、认识程度不同、受益大小不同、与村集体经济往来关系不同的所有农户,都放到同一个水平线上等同对待,用农民的话说,不怕多出钱,就怕不平等。按照村民自治和筹资筹劳政策规定,筹资筹劳的兑现又必须是自愿的。基于这些因素,乡村干部同群众共同商量,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各层次矛盾,满足部分群众合理诉求,实事求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使筹资筹劳的兑现率比较理想。

首先,依靠群众做群众的兑现工作。“一事一议”议成的村在兑现筹资筹劳时,都成立群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组。这一组织由群众选举产生,街道和村社不推荐、不提名,无论是干部或群众,谁当选谁进入工作组。由群众组成的工作组动员群众筹资筹劳。这样做,在资金收缴上群众信服,个别不愿交钱农户,由群众自己选上来的人来做工作,效果很明显。

其次,解决实际问题激励群众兑现。工作中,无论是个别群众反映的问题,还是通过群众工作组反映上来的问题,只要合理,街道办都协助村里认真解决。对于不合理的或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说明情况,避免少数人以此为借口影响筹资筹劳的兑现。

第三,抓骨干带动群众兑现。我们首先做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工作,引导他们以群众利益为重,带头兑现筹资筹劳,并积极做亲属、朋友和不愿意兑现农民的工作。打开万事开头难的局面。

第四,实行全面公示促进兑现。议成办成的村,在“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的每一步,我们都按规定程序公开公示,需要发包的工程,依法公开招标。较好地消除了群众种种“担心”和“疑虑”,较放心地兑现筹资筹劳。筹资筹劳百分之百得到兑现,没有出现任何上访问题。

四、健全机制,依靠群众,加强项目后续管护工作

突出高标准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重点在高标准管理上下功夫。建成真正的民心工程。如靠山村在新农村项目完成后,我们成立了管护小组。有2个人专门负责卫生管护,每年工资4000元。主要任务是及时纠正村民不按要求乱扔乱倒垃圾行为,制止柴草垛进屯等破坏卫生行为。负责对水泥路的管护,路肩土的培土,路两侧荒草的清理。

健全机制,建章建制。我们制定了《村民代表会议规程》、《实施村务公开规程》、《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规定》、《民主理财制度》和《村务公开监督制度》等八项制度。并使其成为经常化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正。变过去那种写在墙上、挂在嘴上,为落实在行动上,使之成为一种常态管理。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问题及对策

一、 山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情况

1.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多数耕地完全靠天吃饭,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很多灌区工程不配套,运行效率不高;一些设施特别是中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问题严重。当前,山东省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7.3%,现有山丘区小型水库5281座,其中病险水库高达77.9%,蓄水能力大大减少。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创新能力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普及率、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同时,过分耕种导致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不断扩大。

2.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据调查,山东省未经整治和整体改造建设的村庄还有4.7万个,部分村庄基础生活设施薄弱,道路泥泞、排水不畅、垃圾乱扔、人畜混居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环境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日趋加重,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十分滞后,农民群众热切期盼改善生活环境。文化娱乐方面,农民日常娱乐依然传统和单调,设有专门文化娱乐场所的村庄仅占14.2%。道路交通方面,仍有农村尚未建设公共汽车站,公路覆盖力低和质量技术状况差依然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3.农村信息服务性基础设施亟待健全

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手段。不断加强农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全省缺乏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技咨询的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山东省粮食作物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农村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较弱。

二、 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政府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2010年,全省农村投资1822.9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8%。与全省同类投资相比,2010年农村卫生福利事业投资17.21亿元,仅占全省的10.85%;农村教育文化事业投资151.62亿元,占全省的19.6%;农村交通运输投资145.2亿元,占全省交通运输业投资的13.8%,城乡差距很大。山东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村集体投资能力不足

在修建公路、修缮校舍、水利设施建设等的资金来源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农村所需要的资金主要由农户或村集体承担。除少数具有优势地理位置的农村集体企业效益好,能够提供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外,大部分村集体组织负债严重,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基础设施供给责任。地方政府同样由于财力限制以及资源分配的非农性,导致农村支出偏少,不能满足农村的生产生活需求。即使提供了部分设施,也大多流于形式,应付检查,不符合村民真正的需要,使用效率较低。

3.民间资本投资不合理

产权界定的模糊性,导致民间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缺乏信心。国家曾明确规定:“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地方人民政府要给予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

三、 解决山东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困难的对策

1.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如果各级政府都能把农村像城市一样对待,支持财政和国债资金投入,那么,农村基础设施供需失衡、资金短缺的矛盾将会大大缓解。政府的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基础建设领域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投入的规模。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力量,在投资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各类组织投资的积极性。同时,作为宏观领导者,政府还应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工作,招商引资工作,切实做到急农民之所需。

2.改善投资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营造公平竞争的农村投资环境,对国有资本、外商投资、民间资本一视同仁,取消对资本的身份限制,简化审批环节,放宽市场准入。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相结合的有效融资途径。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和农信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支持等作用,建设符合农民真正需要的基础设施。政府要不断完善信贷担保机制,抓住目前政策性贷款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的机遇,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确保银行贷款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3.完善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

虽然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财力的限制,政府不可能负责所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地方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地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创新新型的投融资模式,不断加大民间和社会资本的引进力度,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4.加强服务与监管工作,完善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与主动参与,做好服务与监管工作,不断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要求,及时制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方面规划的衔接工作。各级政府应充分运用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和财政贴息等政策,提高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作者单位:吉林省东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参考文献

[1]张润清.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收入效应研究.绿色经济,2010.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 基础设施 维护 问题 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China's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Urban development fast and rural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and constrain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ealizing the goal of the bottleneck. S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o speed up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is a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21 st century new phase of an important task,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agriculture and increasing the farmers' employment and income, but also will expand domestic demand,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bring new power,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elementary implementation 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then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Key words: the new rural infrastructure maintenance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物质条件,

农村的基础设施主要指道路、桥梁、港口、水利、能源、通讯、科技、医疗、网络电视等各个方面,与广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的物化产品,是产业发展重要前提和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如果得不到超前建设,经济就得到不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就难以完成。

1.2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完备的设施、优良的环境才真正适宜于农村发展、适宜于村民居住,适宜于提升“乡风文明”,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反映,同时又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

1.3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广大农村群众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甚至于很多地方存在基础设施差到无法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现象,水、电、路等基础性配套设施依旧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当前广大农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 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货币资金,会有近一半会通过农民自身的劳动而获得收入,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农民货币收入增加,又可以成为农民持续增加收入的基础,

1.5 基础设施建设有助能加快农村现代化实现进程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1资金投入不足或单一

当前,农村基础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比较单一,上长期以来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方针的实施,致使农村积累比较薄弱。多数农村无集体收入来源,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够,缺乏科学的规化和有力的措施保证,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在存量和增量上均与新时期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2.3基础设施布局不当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造成重复建设或建设盲点等矛盾;还有一些地方忽视了基础设施是社会公共产品这一本质,把为农村群众建设的设施变成“单位产品”或库存产品,不及时加以利用,既降低了使用效率,又浪费资源,造成区域整体设施布局不协调。

2.4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旧思想观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

虽然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的现象仍存在,“室内电器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存在部分牲畜粪便、生活垃圾、企业 “三废”等污染源乱排乱倒的现象,以及城市关停的污染企业迁入农村,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安全造成威胁,给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生活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3.1加大资金扶持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加大资金扶持,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充分依靠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虽然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和主体农业基础设施要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在建设中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重点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同时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解决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上。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措施

4.1建立责任明确的维护和管理体系。

区县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机制,尽可能将农村基础设施纳入政府部门管理范围。各有关部门要参照城镇标准组织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到位、责任到人。

4.2实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费的不足。对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

4.3 建立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与考核监管体系

一是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任务及标准,对农村基础建设要不断进行资金投入,政府部门承担的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明确资金拨付渠道。二是.规范使用农村公益事业专项经费。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加强对现有各项农村公益事业专项经费的监管,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承担的基础设施项目管护经费比例,按标准核定村级管护人员的最低数量,并明确应承担的管护责任。同时要建立考核监管体系,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根据设施设计使用年限、正常损耗和安全性等因素,研究细化监管措施,建立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考核监管指标体系,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亚芳;李雅静;;对加强农业和农村公共投入的对策[J];甘肃农业;2007年08期

2 曾祥炎,周良荣;工业反哺农业路径与财政支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11期

3周杨,刘钟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辽宁省西北欠发达地区农业增长问题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卢忠宝;肖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探讨[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第10篇

近年来,宜宾市翠屏区谢坝村整合财政、金融、农民、企业的资金,联动投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经济,较快地出现了新经济、新民居、新生活,被专家称为“经济欠发达、无资源优势农村地区迈向小康社会的成功探索”。

因地制宜,四大举措打造新谢坝

谢坝村辖8个组,有553户、1820人,幅员面积7.2平方公里。该村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出了四条行之有效的举措。

一是政府财政资金作引导。在水、电、路、医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邱场乡财政引导性投入资金69万元,带动农民投工投劳投资金,建设村道8.5公里、入户石板路15公里,医疗卫生站1个、农民体育场1个,硬化中心村街面2700平方米,绿化公共面积50亩,全面激活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农民自主投入不等靠。政府出台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增强了农民的投入意识和发展信心,培养了农民的风险意识和投资观念。农户自筹资金781万元、贷款950万元,建成了一条长260米的川南民居特色街,新建川南民居38栋9000余平方米,旧房改造70余户约2万平方米,改水、改厨、改厕230余户,共建沼气池280口、卫生水池260口。

三是银行灵活放贷促发展。农村信用社提高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推行产业定贷、项目放贷,走出了金融贷款启动发展、农民增收按期还贷、银农互利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到2005年底,全村还贷660万元,占借贷总额的70%。

四是村企共建互惠兴产业。“叙府茶业”、“叙府肉类”、“高金食品”等龙头企业在谢坝村建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积极改善基地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新发展茶叶2050亩,年出栏生猪1.5万头。不但农民的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基本形成了一户一个“千元沼气池”、一户一个“万元养猪圈”、一户一个“万元绿茶园”的产业格局。

创新思路才能有新发展

从谢坝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可以看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有新的理念,更要有新的路径,不仅要有新的建设,更要有新的发展,尤其应当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金融支持互动。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提供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受益的公共产品上要下大功夫。在民居改造、环境整治、沼气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必须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领域,解决群众无启动资金之忧。

二是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互动。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速度必受影响,没有优质高效的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后劲不足。在改善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结合村情,依托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实力和信心。

第11篇

    论文摘要:次贷危机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 4月美国全面爆发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并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 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次贷危机还导致全球股市震荡,中国股市也出现 了巨幅震荡和急剧下滑,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2008年 l1月,国务院提出2010年底之前投资 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 10项措施。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隋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国内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实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为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一个有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够进一步拉动更大的投资需求。根据世界银行最近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投资需求系数将达到 3.1~3.8,即政府对于基础设施每投入 1美元,就能拉动社会投资需求 3.1~3.8美元。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比重,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还能将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水平。通过这种轮番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全面增长,为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保证。 

    2.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克服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助推地区经济起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地区开发获得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年未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某些地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仍未消除。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这些地区实现新的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 

    3.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市化水平还较低,目前仅有3 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 70%~90%的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 45%的水平。这种状况导致城市发展缺乏后劲,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利用水平的低下,束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连接,进而充分发挥市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4.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变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中,如高速铁路、通信网络等建设,就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产品,配套研发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让更多的技术更新换代,这将促进高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领域转化的步伐,从而也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领域分析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许多方面,为此,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实际需要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重点发展一些关键行业。

    1.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业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对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间、各国间的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发展 的经验表明,铁路干线对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极强。如 日本的北海道干线,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干线法国的巴黎一里昂线,我国的哈大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会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这是被客观历史证实的经济规律。进入“十一五”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加大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2.通信行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大力发展通信行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的今天,各类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各界对信息交换的需求俞加旺盛,发展通信行业有利于促进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3.电力行业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尤其是电力行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火、电比例失调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不合理。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国家电网线路停运330多条、输电杆塔倒塌 196处,导致我国南方大面积断电,同时致使国内南北铁路 电气化大动脉的中断。加大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行业结构调整,既可弥补电力行业薄弱环节 ,拉动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又可增加电力供应,促进城乡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与城市相比,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显薄弱。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要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 的战略意义。

    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对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资金筹措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分析发现在现阶段宜采取如下途径来进行资金筹措。

    1.由当地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 

    美国有许多州早已采取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资金筹措办法,而且施行多年实践检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发行债券,可以筹集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投资额。同时,由于其具有追索偿还权,还会激励当地政府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实行 B0T融资方式 

    通过BOT融资方式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先进 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基础设施项 目投资的完成,而且由于在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在一定期限内由外方来经营并由其自身来承担经营中的风险和损失,这样就可以迅速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 

    3.鼓励私人进行投资 

    研究表明,未来私人投资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国外,私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一般占全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 12%~ 18%。在阿根廷 ,私人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则高达70%;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有私人参与除供水之外所有基础设施部门投资的传统;在菲律宾,私人投资也高达 40%。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作法,放开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资金筹措限制,鼓励私人参与投资。 

    4.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发展 公共产品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综合问题及原因

山西省内各级县乡下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大致相似,各市农村问题具有普遍性。例如忻州市与临汾市的农村绝大部分水利设施建设供给数量不足,孝义市、介休市等农村道路硬化建设不均衡,离石市农村公共交通配给使得农民负担加重且效率低等,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山西省各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要求各级政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重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山西省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拉大,尤其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均源于“城乡二元结构”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我省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面临巨大挑战。水利、道路、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亟待改善,此外导致的失业增加、大量农村留守老人及幼童出现、城乡社会矛盾重重等社会现象也引起广泛关注。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其城乡发展失衡现象早已存在,一值无法真正满足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下文将主要从基础建设、九年义务教育、通信、医疗卫生几方面入手,分析山西省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现状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二、农田水利及道路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田水利和道路建设,水利建设要综合考虑防洪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及灌溉效益,而道路建设则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率。

目前,山西省大部分农村地区例如临汾市九洲堡村、翟庄村及附近村庄由于观念陈旧,片面考虑农基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存在水利建设缺乏机构统一管理,造成极大浪费;吕梁地区由于多山,地形复杂,山路崎岖,农村地区道路建设规划不合理,阻碍农产品产销渠道,部分路段硬化度低。这些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载体的各项基础设施,有必要完善有关制度及指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求数量保证,更要求质量和符合村民需求。

当前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上较以往有小幅提升,值得肯定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农村社会发展问题,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些投入,但在农村依然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依然很大。考虑我省面临农村社会发展深水区,有必要学习先进理念,借鉴国外适合国情、省情的先进理论。

三、农村基础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极大的提高了人口素质,自1986年中国着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中国城乡基础教育登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约30年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滞后于城市。山西省临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引起广泛关注,其农村基础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教育经费严重紧张,所聘用的教师多水平不高。

其他县乡的农村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情况更严重,例如中阳县上庄村、文水县武家庄村等,基础教育资金更是入不敷出。此外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供给问题还表现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低、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环境较恶劣、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学生人均经费差别大,这就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无法协调城乡发展。

四、农村通信

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但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市发展速度,城乡间互联网发展差距拉大,甚至有地区还尚未完善网络通信,柳林庙湾村、兴县北查沟村目前还存在没有网络现象,由于通信成本高,光缆搭建不完整,甚至出现被盗情况。山西省的“数字鸿沟”在城乡之间有扩大趋势。

在新农村通信网改造相关文献《山西省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导致农村互联网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三方面,如: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上网资源极度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高于城市。针对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互联网知识,需要基层文化站进行互联网知识的宣传教育,配合通信技术的发展,逐步降低农村地区上网成本,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普及率。

五、农村医疗保险状况

相对比城市医疗卫生状况,山西省农村地区医疗保险难以大规模覆盖。部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被挪为他用,政府扶持基金没有制度监管。造成农村地区医疗保险普及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医疗制度非正常性滞后,简单来说,就是制度问题。其次,影响农村医疗保险覆盖率的的因素还有:政府的财政投入不够,财政补贴不足;医药费用高涨,医药市场混乱;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不高,技术水平低,设施陈旧;缺乏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参与意愿较低。解决这些挑战,不仅要求政府重视,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要求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提高村民卫生保健认识,降低参保门槛,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逐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覆盖率。

六、总结

本文从农田水利及道路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通信、农村医疗保险状况这四个主要方面来解说了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只有彻底分析了问题存在的现状,才可以为了以后寻找解决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红萍,姜于伟.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4~49.

[2][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和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5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