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8-16 17:2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政工工作 煤企 安全

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发生着变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煤矿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出,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政工工作也应该应企业的变革、发展及战略目标做出相应调整,贴近企业实际情况,贴近员工工作情况,善于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政工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为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创造和谐、健康、安全的发展环境。

一、煤企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1.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科学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员工规范的操作守则外,对企业员工进行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工作生活态度,能够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生产中,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对建立企业文化的作用,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路径和载体,实现创新发展。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配合,能够最大程度的挖掘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更深层次的智慧和潜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把煤炭企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发展成与众不同的个性文化。

3.对员工心理的作用,当前,很多煤矿员工存在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单一等问题,传统的观念面对新时代的冲击及煤矿企业的发展显的不太适应。这样造成煤矿企业员工思想压力较大,对岗位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心理承受力较弱。做好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员工提高觉悟,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

二、煤企政工工作面临的问题

1.煤矿企业不重视,很多煤矿企业管理者重视企业的生产运营,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建设培养政工队伍的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口号,没有实际的利用起来,在企业管理中变的可有可无。

2.政工工作不规范,没有规范、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随意,一时兴起就培训一次,没有长期持续的强化教育。

3.政工人员素质偏低,一些煤矿企业存在政工队伍结构不合理,政工人员个人专业素质偏低,对政工工作认识不足,工作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4.煤企员工不重视,部分煤矿企业员工认为政工人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只是苦口婆心的在讲一些道理,出不来一吨煤炭,打不了一米进尺,对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跟企业安全生产、及发展意义不大,不能从心底去理解和执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要求。

三、做好煤企政工工作,促进安全生产

1.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做好煤矿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得到煤矿企业、政工人员、企业员工三方的统一重视,把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作为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如固定每周一下午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日。这样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企业上下,让企业员工从心底重视它。

2.加强政工人员队伍建设,要不断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完善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优化政工人员队伍建设,组织一个合格的政工工作队伍,强化政工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3.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企业中的任何工作,都是基于人的思想和行为而进行的,人的行为和习惯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态度,企业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政工工作要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坚持“围绕安全生产抓思政,抓好思政促发展”的工作格局,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安全生产中去,把企业政工工作目标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员工群众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推动生产上的突破和创新,帮助员工工资稳中有升,确保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积极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中的风险,为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保驾护航。

本文详细分析了政工工作在煤矿企业中的重要性,其中有对煤矿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作用。同时指出目前煤矿企业政工工作面临的,如煤矿企业对政工工作不重视、政工工作不规范、政工人员素质偏低、煤企员工不重视等一系列问题。对以上问题总结出了应该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加强政工人员队伍建设,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安全生产中,努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安全生产意识,为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大前提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玉霞.煤炭企业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7)

[2]王林雨.浅析新形势下政工人员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3(06)

[3]鲁毅.新时期加强煤矿企业政工工作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2(24)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作为一项新设的学科,再起内容、特点、形势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有待商榷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最终结果与之前所制定目标的符合程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性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实践固然重要,但我们同样不可忽视理论的作用,只有将理论作为依托,才能更好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增加其实效性。另一方面,好要做到教育形式上的有效性,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应采用创新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时事的讨论,组织活动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加强结果的实效性,结果是教育过程最为直接的反馈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估,来制定更为全面的教育计划,更为准确的确立教学的重点以及价值取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学生的个体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从一方面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一些新事物的理解较为片面;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一些个体缺陷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还扮演着多重身份,当多重身份产生冲突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于培养全面合格的公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父母作为学生的启蒙者,是学生了解人际关系最早的地方。然而,家庭教育的不足或不完整等情况,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马克思说过,父母的发展能力决定着孩子的发展能力。可见家庭因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由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学校因素

高校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果高校的教育中仅仅进行知识方面的讲解,单通过一些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使得空洞的教育不能经受住负面信息的打击。同时,伴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功利化,导致思想教育落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人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处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优劣。当今社会腐败之风日益横行,功利化也几近深入到了当今的教育工作中。这些消极的因素使得高校大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信仰的迷茫、价值观的偏差等现象,这些都都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提高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较大的环境中。因此,我们要着手改善教育的整体环境,为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首先,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改善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其次,高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是学生认识、理解我国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思想教育,是学生建立爱国主义的高尚信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最后,还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建立网络平台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帮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化意识的优化

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视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伴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对人才质量所提出的要求更加严格,加之,在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其主力军就是高校所培养的学生。由此可见,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具备积淀千年的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茶文化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与德育内涵及其丰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茶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茶文化,还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1茶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茶叶的生产、经营等活动中,促进了茶文化的深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茶文化将多方面因素融入进来,促使具备一定研究价值的茶文化内涵的生成。在解读茶文化内涵时,应当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通过茶艺方面,能够将茶文化内涵,体现出来。通常来说,在茶文化中,茶叶属于其中内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与创造等茶艺内容,利用茶艺,能够将茶叶文化的深广与高雅等方面起到良好的衬托作用。第二,通过茶道方面,能够将茶文化内涵,体现出来。人们在进行茶艺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境界就是茶道。对于茶叶而言,茶道属于其中灵魂,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茶道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静与雅。第三,通过“茶德”,能够将茶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在茶道中,“茶德”居于基础地位,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可“茶德”,在“茶德”中,要求茶自身的优良品质,应当匹配具备较高道德的人,充分运用该方面,有助于将茶文化的重要影响力表现出来。

2茶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茶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针对内容视角而言,我国茶文化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然而,针对价值角度而言,我国茶文化的价值性非常突出。通过解读茶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得出,利用茶文化,能够对人们完善、高尚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强化茶文化的高效利用,能够促使大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还能够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二,在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面对茶文化视域,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相关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第三,我国传统茶文化具备系统理论体系,在茶文化的有关内容中,不仅包含儒释道思想等传统文化,还包括多个学科门类,例如:哲学、文学、伦理学、古代美学等。在传统茶文化中,将儒、道、佛、诗词、绘画、医学、宗教、书法等方面融入进来。在茶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在了解茶文化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能够深入感知历史文化的魅力,促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还能够实现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高。

3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3.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与思维理解和行为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技能实践与精神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对于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应当高度重视行为实践与思想理念。然而,针对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况,通过开展系统的分析工作,可以发现:其对思想政治知识教学活动重视程度比较高,很难有效地将文化理念与精神思维融入进来。在进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师虽然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项内容的讲解工作,但是不能够将多种元素系统加入进来,比如,有关思想政治理念、精神文化、行为规范等,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参与至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中,不能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本质。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够充分融入思维理解与行为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3.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与教学的针对性和广泛性紧密联系起来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需要关注多样的内容。由于个体具备一定的差异性,学生自身的思维理念认知也就有所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情况。关于思想政治知识内容方面,因为学生具备不同的认知程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而然存在一定差异,以思想政治教学为中心,所确定的教学方案也应当有所不同。然而,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实际落实情况而言,因为教师的认知不够充足,加之,教师不能够充分意识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致使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具备比较低的针对性,很难实现较高教学价值。从客观方面来说,由于学生自身情况有所差别,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解自然而然不尽相同。实质上,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关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价值方面,学生个体的诉求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开展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所实施的教学方案,应当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科学性。然而,针对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来说,其对学生个性化诉求关注程度比较低,亟需开展相关改进与优化工作。

4茶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4.1明确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面对茶文化视域,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其关键之处,就是应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茶文化的重要价值,作出进一步确定。关于具体措施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在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中,可以将茶文化建设划入进来,利用多样化的措施,最大限度实现大学生学习范围的扩大。第二,应当对大学生作为传统茶文化传承主体,这一地位作出进一步确定,不断提升文化融合能力,有效促进创新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将传统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第三,应当注重增强广大教师的茶文化素养。作为教师应当掌握相关传统茶文化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应当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茶文化真正渗透进来。第四,在进一步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针对茶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与非功利性,还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将传统茶文化的人文价值,凸显出来。

4.2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茶文化

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将茶文化的人文价值,高效体现出来,针对茶文化的专业教育,应当注重开展相关的整合工作。在进行茶文化专业教育整合活动时,应当对传统茶文化与专业教育的契合度给予重视,并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激励大学生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内容,进一步探索并研究传统茶文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茶文化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比如: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针对与茶文化相关的诗词和歌曲,可以开展相关的探究与讨论活动,这样有助于对茶文化的精髓内涵作出深入理解,以此来实现自身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可以对茶自身任劳任怨的精神做出探究,并对畜牧行业所需的职业精神与茶本身精神间所存在的关联作出研究。与此同时,关于茶文化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方式方法方面,还应当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属于隐性教育活动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实践教学活动与该原则具备较高的契合度,能够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先进教学理念表现出来。在开展具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大学生到茶园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参观茶树种植、包装、采摘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

4.3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至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

在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的熏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传统茶文化渗透至校园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将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高效性的提升,就应当依托高质量的文化,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范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关于具体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应当将校园媒体充分运用起来,强化开展茶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高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宣传橱窗、校报、互联网、新媒体等传统媒体与媒介,针对茶道文化,开展相关的报导工作,不断增强茶文化信息的推送量。还可以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有效开展茶文化文化长廊建设活动,将茶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高效体现出来。第二,为了能够将茶文化融入至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如,激励学生组织茶艺社团等,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利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茶文化的陶冶。在校园各类晚会与庆祝活动中,可以将茶艺表演等茶文化元素渗透进来,帮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充分感知茶文化的魅力。

4.4规范学生思想行为,帮助学生掌握优秀文化

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应当强化开展相关的规范与引导活动,通过对比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秀文化。面对茶文化视域,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关于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方面,教师应当注重将茶文化融入进来,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文化变得更加多样,还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中存在着多样文化,大学生对新思想的接受速度比较快,具备比较充足的时间对不同的文化接触。所以,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法的形式,选择并运用茶文化精华,这样能够将学生茶文化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帮助学生自发地开展茶文化的学习活动,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茶文化在学生思想领域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第4篇

中国教育发展到目前,特别是职业中学中,无论是校方、教职员工还是学生思想教育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

1、职业中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职业中学校方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重技能、轻思想。许多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是象征性的设置思想政治课程,只以形式完成为目的,而不是将此作为有效载体,达到育人的目的。还有,学校思想政冶教育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形成合力。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尚未形成体系,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运行中缺乏制度保障,导致教职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相互协作的合力。

2、教职工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教职工思想观念出现偏差,意志不够坚定,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侵蚀严重,躺在功劳簿上享乐,奢靡之风弥漫,不愿意进一步探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职工尚且如此,何谈教书育人?

3、学生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反差。中学生崇尚自我、讲求独立,喜欢标新立异,对事物的认识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不愿意接受简单化甚至他们认为的“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反差。

4、教学方式方法空洞,效果流于形式。教职工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导致教学方法抽象空洞,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使学生对所受教育内容产生质疑。教条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制约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和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对症下药解决职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职业中学校方

首先,校方应深刻反思,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多方意见,查找自身问题,追根溯源,对查摆问题切忌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以确保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其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是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所以,它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一项系统工程,更是我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第三,要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在具体运行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杨通无阻。校方要在坚持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要求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监控、考核制度,设置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职工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树人先树德”。

(二)职业中学教职工

第5篇

关键词:技校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200-02

随着经济转型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年来技工院校就业率一直都保持在95%以上。然而高就业率并不代表高质量就业。据资料显示,技校生高就业率中隐藏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技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敬业奉献精神,适应能力差,不能准确自我定位,跳槽频繁,责任意识弱等问题。技校毕业生高就业率同时存在的是低质量就业。

1 当前技校生就业存在问题

1.1 缺少吃苦耐劳精神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美满幸福,所以,人具有享受欲望也是很正常的事,关键是享受应当建立在通过自己艰苦奋斗,创造财富的基础之上,而这一点恰恰是现在学生容易忽视的。有些同学向往美好的未来,但始终不付出行动,怕苦怕累不愿干活却又想拿最高的工资;有的同学上班后发现竟然要经常加班,甚至还要上夜班,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吃不消,就以此为理由提出辞职;还有的同学在家娇生惯养,习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去到车间觉得有异味、有油污等,觉得环境太差而辞职。有的同学经过假期工的社会实践得出结论:“能不进厂就不进厂!”甚至“宁愿扫大街也不愿进厂!”总体上说,技校生对企业的生活环境、福利待遇期望值过高,在意志力、吃苦耐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

1.2 就业适应力差,不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

目前毕业的技校生基本上都是90后,家庭条件比较好,生活比较优越,在家里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如温室的花朵,没有吃过苦,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力比较差。在从“学校人”向“职场人”的转变过程中,就业适应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在心理上,技校毕业生还没有充分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没有吃苦的决心,依赖心理重;生理上,技校毕业生对企业里的上班打卡制、“三班倒”、夜班、加班等严格的作息时间还没有适应,还停留在学校里的相对轻松、休闲的作息制度的状态中;岗位上,职业素养低,缺少团队协作的精神,工作中拈轻怕重,重活干不了,轻活又不屑于做,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在人际关系上,许多技校生缺乏自信心,不懂得尊重、宽容、理解他人、自我为中心,在周围的人际交往中表现任性、挑剔、敏感,对上司的一个严厉的眼神、师傅的一句重话就久久不能释怀,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不知道如何经营友谊。

1.3 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过高

技校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整个社会中,属于较低的学历水平,所以在刚毕业时,一般都工作在生产一线,因此就业初期所面临的的状况是:工资低,工作累,工作时间长,这与他们所期待的待遇和工作环境相比相去甚远。但有的同学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对自己有清楚准确的定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拈轻怕重,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部分技校生缺乏对自我进行客观、准确认识的能力,择业期望值过高。如学“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生在毕业后发现自己做的工作是每天工时都很长、工作内容是繁琐的“客房服务”后质问她的老师“我们学的是‘酒店管理’,为什么现在做的工作是这个?”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思想较严重。

1.4 频繁“跳槽”,稳定性差

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本来对正常的“跳槽”现象无可非议,但实际上,许多技校生在频繁的跳槽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和岗位,在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企业和岗位的情况下仓促就业,干一段时间后,一旦感觉不理想就以“工资低、条件差、太苦累、和老板合不来、工作太无聊等”各种理由随意辞职,以致形成就业、跳槽、再就业、再跳槽的恶性循环。一年内可能换五个工作以上。结果换来换去到30岁时,还一事无成。频繁的“跳槽”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确实不利,因为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积淀”期,技校生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谋求更好地发展。

技校生就业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有学校原因也有毕业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因此其解决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这里就仅从学校方面谈谈解决的途径。从学校来说,最根本的是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技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技校生调整就业心理预期、积极应对就业困难的有效手段,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技校生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技校生的成长成才与社会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技校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2 加强对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1 加强对技校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技校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

目前,技校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直接反映在职业定位不准确、职业价值观功利化。部分技校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把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部分技校生缺乏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思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技校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同步,吸收新思想,与时俱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技校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转型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技校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防止在职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和极端自利性,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标准衡量职业价值和自我价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技校生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就会具有明确的目标,表现出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毅力。

2.2 加强技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岗爱业的精神

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用人理念和用人标准上把“德”放在第一位,把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衡量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但是,据调研和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技校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怕苦怕累,工作缺乏责任心;缺少踏实肯干的精神,无视规章制度,我行我素;集体主义观念淡泊,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要加强技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教育,培养技校生的敬业精神,加强技校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伦理和积极参与竞争的团队协作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培养技校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工作中保持不懈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3 加强技校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增强技校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技校生尤其是中职生年龄比较小,涉世未深,阅历浅,没有吃过苦,对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对即将面临的工作所要遇见的困难估计不足,并且又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勇气,所以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会心理失衡,产生心理误区。如工作后发现要加班或者要上夜班就产生懈怠情绪,被分配到杂活时,就认为“大材小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产生抵触情绪,工资福利不如自己想象的好远远低于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产生跳槽离职的情绪,发现老板不如老师那么宽容理解时就产生不满情绪,当受到老板的批评时就产生与老板的对抗情绪等等。总之,不能适应逆境,稍有不顺就怨天尤人,心理承受力脆弱。要加强对技校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意志坚定、人格健全、乐观自信、勇于创新、耐受挫折、善于调节情绪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定位,正确对待在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端正就业心态,注意自我的心理调节,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健全的人格。当然,技校生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而不是抱怨环境、抱怨社会。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条件都要能积极面对,快速适应。只有这样,技校生才能干出成绩,有所作为。

在新形势下,技校生的就业率很高,但是整体就业质量不容乐观,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技工院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开发适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新内容、新的评价体系等;切实加强技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技校生技校学习生涯的全过程,在技校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帮助技校生顺利就业,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忠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

[2] 李姝.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西江月,2012(39).

[3] 韩瑞娟.技校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浅析[J].信息教研周刊,2011(8).

第6篇

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加强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不断健全社会就业保障系统,加强就业培训,还需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1.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9月1日,河南省28.9万的2009届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还有20.9%的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2010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万人,普通中专毕业生22万人,再加上前几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近70万人,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就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又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有很多工作没有人做,很多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人员。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双重压力问题,它与大学教育和专业设置有关。性别结构问题主要是指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结构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问题。多数大学生选择在大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就业,而较少愿意到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就业。行业与职业结构问题,即在就业市场,学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好找工作,需求量大,而学冷门专业的大学生不好找工作。

3.大学生就业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主要体现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工资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就业市场的诚信度下降等方面。

二、就业难问题不光是实际问题,也是思想问题

从大学生面临的新就业形势,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光是实际问题,其实也是思想问题。而结构性就业难问题的日趋突出更彰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大学生选择到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就业是合理的,因为它不仅提供高薪酬,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这往往使很多大学生陷入“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两难窘境,这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解开大学生就业的思想难题。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

1.加强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宗旨是服务学生,根本任务是为毕业生创造必要的就业环境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更有利于实现教育与服务的结合。在就业指导中,不光要帮助学生知晓就业政策、了解就业环境等,还要给予思想观念、心理健康上的指导,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道德观,促进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

2.使学生产生就业的忧患意识

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鞭策学生了解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使他们产生就业的忧患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励达到引发受教育者思想动机变化的效果,增加其内在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健康的心理,正视就业困难,对就业充满希望,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积极奋斗。

3.教会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学会心理调适

能否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同时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造成大学生就业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了解职业要求,放平心态、放松自己,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减少就业焦虑,舒缓就业压力。

4.转变就业观念,正确就业定位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学生的自我定位很重要,不认清自己就是盲目的,就不利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强调这个方面的作用。通常而言,我们所说的就业定位包括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待遇定位涉及到一个标准问题,大学生到底应该用钱来衡量自己,还是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相结合?值得庆幸的是很多学生逐渐降低了自己的就业底线,先求生存,然后谋发展,谈未来,逐渐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寻求一个合理合适的待遇定位。地区定位问题要使大学生明白,沿海城市、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实际上,除了沿海城市、发达地区外,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我们去开拓,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大学生要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地区的就业岗位。就业定位关键是职业定位,而职业定位必须要解决求职方向和求职目标的问题。有了明确的求职方向和求职目标,用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竞争,会大大地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5.思想教育要渗透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

从刚入校开始,学校就会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它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的培养,符合现实的职业方向的规划,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构建,也有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己存在价值的判断,对于他人,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生涯指导作用重在为以后的就业及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取向,以团体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素质的提高,个体意识的增强,主动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美好的前程,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就树立职业意识,了解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身,并做出相应的努力以期在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既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第7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 功利主义

Abstract: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 is not strong as a "confused", urgent need for this kind of education, and the us education content itself deep reflections and discussed. In the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we found that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lack of education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tilitarianism, which was then thought education the root cause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for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must resort to the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make the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mbine together, make rational valu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ase penetration.

Keywords: humanistic spirit; utilitarianism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多大兴趣,还有几度反感,甚至有逆反心理,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其实根植于我国人文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本身,因此必须从内在因素入手,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原因分析

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中轻视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有独立、自由的意蕴,然而,当下中国的思想教育由于特定语境在不同程度上一度强化了其政治功能,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思想自由的品格受到了限制和束缚。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人文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人文教育的缺失最主要的表现是人格的偏差,理想信念的迷茫,精神家园的荒芜。在西方强大的意识形态冲击下,在物本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极易造危机。

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导致人文教育被忽视。历史上,《孟子》曾记载了孟子见梁惠王时谈到“利”的问题,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孔子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儒家关于义、利人文教育的经典,对于医治物欲社会无疑是剂良方。当前社会物质、经济高度发达,在物质生活面前和经济运作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利益,而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促使人们在这个商品经济充分渗透的社会中渐渐养成了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利益价值最大限度的强化,使整个社会成极易产生物本主义倾向,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极易被忽略。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谈纯粹的政治说教并要求人们不顾自己的利益去达到“无我”的奉献精神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没有通过人格教育的路径而想让人直接达到近乎圣人的人格,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人们天生是圣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思路

人文精神是整个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层面上,我认为应当重视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肯定人的“生活世界”,高扬劳动者的主体精神,倡导劳动者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理性等,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做到“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价值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

(一)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人文教育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人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我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基础,一般人是难以达到较高精神境界的。试想,如果一个人的人格都不健全,又怎么可能生发“集体主义精神”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呢?对于一个连自我都无法保全的个体,是很难去成就别人的,这其实是很显浅的道理。所以古语有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事实上,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推己及人,故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中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等无不强调从完善自我人格做起,达到理想人格境界。

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明确以人为本,在教学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强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教学方法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着力把人文精神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出发,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极大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更加注重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客观分析,把外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身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最终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价值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

在哲学中,所谓价值就是指客体以自身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它表示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满足需要和被满足需要之间的一种效益关系。在价值体系中,大体上有以物质为主的功利价值以及以道德精神为主的道义价值。然而不管哪种意义上的价值,它对现代人来说,几乎都成了人们行动的关键动因。人们做某一件事或者学某一种东西时,几乎都有一种心理定势:就是思考做这件事或者学这种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处?这是人们关注价值的心理倾向,基于此,在教育中便要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简言之,在进行某一项教育活动时,教育者要让受教育者明白这种教育内容的价值与意义。

价值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要求通过一定的中介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个中介的内容对受教育者而言要有一定的“价值”。比如,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入“成功学”教育、“创业”教育等。总之,这个中介的内容要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要让受教育者感到有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将之“价值化”、“意义化”,亦即强调思想政治的内容对受教育者而言具有价值性与意义性。

综上所述,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使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强调“道德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肯定价值理性并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渗透,这些都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办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观念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大,部分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极其现实问题。从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出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探索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 理想信念;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小巍(1982—),女,辽宁锦州人,硕士,大连财经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张祥瑞(1986—),男,内蒙古赤峰人,本科,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奉献社会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才能不断激发个人潜能。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与发展,消费水平日益增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也日渐凸显,高校贫困生已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水平上,也直接影响着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因此,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可忽视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贫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1 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缺失的现状

社会的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人,国家和各高校用于资助贫困生的专项资金也快速增长,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大多数贫困生都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心存感恩,胸怀责任,乐于奉献,具有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品质。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以贫困为借口,抱怨自己物质匮乏,精神空虚、情感苍白等,且把这些问题的产生完全归结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他们认为,自己获得资助是天经地义的,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他们在思想上不求上进,在学习上混沌度日,在生活上攀比享乐等。这些都是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缺失的体现,具体分析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日趋功利化,尤其表现在对金钱的认识上,八成以上的贫困生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万万不能没有钱”。因此,物质上的匮乏,生活上的拮据,使得大多数贫困生在行为价值的选择上向物质和金钱看齐,甚至置自己的理想信念于不顾。例如许多学生择业的期望值可以说居高不下,对于薪金方面的要求较高,而忽视个人的专业与发展空间。

1.2 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凸显道德滑坡的趋向

在道德层面,高校贫困生受社会道德滑坡的思潮影响较大。高校贫困生因自身的贫困,而产生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缺失现象,这种道德与情感的冷漠不仅仅体现在其日常生活中,更蔓延至他们的理想信念层面。具体体现在:他们注重及时行乐,对待人和事,他们注重现实性,忽视情感与道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的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和物质利益必然会更进一步影响高校贫困生的道德水准。

1.3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日渐弱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冲击。我们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在这样的复杂社会中,更加剧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弱化。使得部分高校贫困生在追逐社会物质利益的过程中迷失人生的方向、扭曲人生的价值、丧失人生的信仰。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入侵,对高校贫困生的影响之大,他们的社会理想信念逐渐西化甚至弱化,这是值得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 新时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突破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有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是贫困生个人、贫困生家庭、所在学校和社会。因此,新时期要解决贫困生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找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还必须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2.1 切实加强对高校贫困生自我提升与完善的思想引导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引导,这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政治理论引导,首先,用政治理论武装贫困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学业指导,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业中,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最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思想认识,获得价值肯定,找到人生的自信。

2.2 充分发挥家庭对高校贫困生的科学理性引导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们人生影响时间最长和最深的老师。家庭教育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影响较深,只有以积极的、感恩的家庭教育来感染学生,才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当前很多家长只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灌输学生只有高分高能的学生将来才能“升官发财”,这种功利性的思想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对学生的科学理性引导,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加以引领,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3 努力改进高校对贫困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内容上对现有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进行提炼,祛除僵化的、空洞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适时适当引入前沿理论。在教育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刻板的说教讲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脱节,用活生生的事例来启发学生,使得我们的教育更有时代感和针对性。此外,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上也应进一步改善,及时对高校贫困生给予物质上关怀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精神关注,认真落实对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4 新时期以中国梦引领高校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

要着眼理想信念,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时代主题而融入到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精神引领。深化认识,引导高校贫困生正确认识“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把国家和民族梦想与个人梦想结合,以中国梦指引个人的成长和成才之路。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所面对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这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知识、思想、信仰、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分提高认识,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各种新的方法途径,以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怀揣梦想,坚定信念,努力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唐国胜,刘国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以(下转第318页)(上接第144页)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J].职业圈,2007.

[2]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在读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第9篇

【关键词】学生;德育;创新;心理健康法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因此,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调动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德育课的育人功能,是摆在德育课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我认为,德育课教学的内容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关注学生、关注现实,紧跟时代变化与发展,紧贴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在行为养成习惯上最难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把习惯长期的坚持下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老师要在教学环节上找到一些好的方法去帮助和引导学生。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比如,我会在课堂上故意作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现在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群羊,驱赶着他们在一条狭长的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的精神呢?如果我们的德育教师能作一些尝试,我想一定受益匪浅,学生的学习态度定会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亦将由此而生。有了创新的意识不等于就能进行创新。我们的学生普遍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其实这胆识学生本来是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我们的学生中经常会有一些“不轨”行为,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优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

2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课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系统讲授相关知识,并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应试教育模式、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不少中职学生在面对学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外界压力和内部矛盾时,学生心理往往会出现不满、厌学、烦闷、逆反、嫉妒、自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那么教师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第一,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中职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根据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正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是听他们尽情倾诉或者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还可以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第二,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自主能力较差。因此,应特别注意帮助其形成自主能力,侧重于引导、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三,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职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强,许多心理障碍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用严格的纪律制度规范其行为,帮助其逐步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第四,注意自身形象,起到榜样作用。教师作为示范的角色,应注重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3 提升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

针对中职学生法律观念淡薄,要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法制教育 。现在有些学生做事我行我素,狂妄自大,不知道遵纪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他们甚至不懂得法律是行为规范,任何超越法律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往往当他们身处犯罪的边缘还浑然不知,反而觉得自己讲义气、够朋友。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该是通过对法律的宣传讲解,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宣传讲解与中职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及与其专业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宪法、民法通则、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条例等,可以作为对学生常规的普法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法律;合同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则可作为经贸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法律。二是,在学习领会具体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维护法律的思想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才是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法制教学中,德育课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模式,如果教师抱着书本不放,始终局限在打点点、画框框上,那么课堂肯定缺乏生机,教师讲得难受,学生学得枯燥,最后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列举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案例,例如青少年中的偷盗、抢劫、吸毒、性犯罪乃至杀人案件,还有打架斗殴、抢劫、敲诈勒索、拉帮结派等都可作用,引导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从中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社会,通过“旁听法庭审判、参加法律援助、观摩执法过程”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接受直观法律教育的机会,培养学生迁移、整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德育课是一门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探讨和研究,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10篇

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入手,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并就此分析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必须全面了解新媒体的内容与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

一、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一)更新思想

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作为先导,切实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新媒体引起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对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必须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教育经验、掌握新媒体技术、熟悉新媒体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才能从容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二)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

所谓传播技巧,是指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它是为传播内容、传播谋略服务的。通过运用相应的传播技巧可以将要传播的信息意图传给大学生,对于政治倾向胜、社会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灵活运用传播技巧来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十分重要。作为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巧妙利用新媒体优势,增强教育效果。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传播学知识,掌握传播学技巧,结合实际特点开展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多渠道、多样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主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元融于一体,并且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实践中,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二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下互动。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直播、视频课堂、网络课堂、课题研究等教育内容通过校园网进行传输和覆盖,扩大教育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主动巩固校园网络论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首先,依托校园网建立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情疏导机制。采取"疏堵结合,及时沟通"的办法,通过校园网密切关注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焦点、难点和疑点,及时作出判断、答复、澄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依托校园网建立一支思想教育工作队。要积极建立一支由教师、辅导员、学生网络管理员、校园网版主、学生干部等组成的思想教育工作队,队伍成员要积极活跃在校园网各个论坛版块中,对于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的错误信息,要及时予以屏蔽或删除;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帖子。

(三)主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建立班级“qq群”,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扩展到网络中,克服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其次,打造学生班级“博客群”。班级博客是一个班级学生思想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大学生们在班级博客群中可以自由发言,交流学习,分享感受。第三,打造学生班级“短信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手机短信传播信息,即时把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向。如遇突发事件,要及时向学生“短信群”发短信,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正确信息。

三、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以提高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质为核心的接受策略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三观”,提高信息筛选、辨别能力。第二,加强新媒体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良信息无孔不入,时刻影响着大学生。必须加强新媒体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第三,加强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主流文化网站建设为中心的主体策略

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站在客观上成了信息的重要传输者和思想行为的重要影响力量。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尽快建设主流文化网站,整体规划,稳步推进。一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网络上真正实现平等、敏捷、细致的教育交流。二要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党团组织进入网络,扩展网络优势。三应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发力度,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对网民进行熏陶,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网络内外联动为中心的技术策略

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应抓住时机地找准切入点,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 立体交叉网络。传统媒体中,报刊是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群体参与的机会。广播直接、广泛地影响着多数人,给人们展示一种不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电视能提供各种生动的素材,满足视听感官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特别是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匿名性和平等性等优势,组织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讨论,或直接利用BBS、E-mail、QQ等与大学生进行在线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发挥网络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士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E221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军队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士官在管理、训练、作战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士官院校顺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大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

一、加强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信息化条件下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网络具有的开放性、交互式、终端用户独立自由等特点,对信息化条件下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提出了挑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互联网的霸权地位,极力向全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对不同于他们的异质文化横加鞭挞,迫使别人接受他们的“网络殖民文化”的侵略。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提出了挑战。以往的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上的说教来进行单向灌输,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成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打破了传统封闭模式,“人与人”的对话形式显得苍白无力,“我讲你听”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处于不利地位。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大量文化垃圾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自由,并毫无保留的在网络中传播,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危害了士官学员的身心健康。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提出了挑战。网络上的信息量大且资源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处在网络终端,可以同时获得同样的信息。对拥有同样多信息的所属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时代在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网络的出现,无疑给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空间,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形式和制高点。当前,网络对部队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给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但也是重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价值和权威的难得机遇。为此,积极主动地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有机地和互联网这个高新科技手段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占领网络制高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引导官兵科学、客观、正确地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网络信息r代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形式和制高点。

二、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军队士官院校加快转型步伐,相继建成了覆盖广泛的网络基础平台,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体系,特色鲜明的教学应用系统,功能完备的训练设备设施,网上教学、网上演练、远程教育等有了长足发展,这一切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依然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观念滞后是影响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因

首先是党委领导重视不足。个别院校政治主官没有以主要精力抓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嘴上喊得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把教育当成软指标,甚至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将中心任务与思想教育割裂,遇有重大任务教育就“让路”;有的党委领导满足于议教了、上会了,但还存在议教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有的党委议教会变成传达学习上级文件、安排部署本级教育的部署会,对院校教育形势、学员思想情况分析不够深刻,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教育的思路不够明确;有的党委领导追求“抓教育立竿见影”,注重短期见效、不愿持久用力,一旦教育过后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怀疑教育效果;有的领导干部不善于利用网络抓教育、搞指导,个别甚至不会用网、不愿用网、不屑于用网,与时代脱节。其次是教员教学认识不清。有的教员习惯于凭经验、靠感觉、按惯例来筹划思想政治课教学,而不是依据形势任务和具体对象去筹划教学;有的教员习惯于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地机械开展教学,而不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的教员习惯于用机械化时代的工作方式开展教学,而不是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方式开展教学。

(二)人才缺乏是制约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士官院校教学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具备信息素养的高素质教员需求也越来越大。但从实际情况看,首先,存在“三个较低”的状况。一是政治教员的信息素养多数较低;二是专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比较低,目前,有相当多的专业人员只能从事一般的设备维护工作,一些核心硬件的维修、软件的研发,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到地方临时聘请人才来实施;三是领导干部的信息能力比较低,受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级领导的信息能力还不够高,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其次,人才的配置不够合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编制不够合理,难以形成技术保障的规模力量;二是结构不够合理,信息化“五类人才”普遍发展不均衡,相互之间缺乏高度融合和协调互补;三是分布不够合理,信息化人才从基层流向机关,从士官院校流向军官院校,导致上层和中心区域“人才相对过剩”。最后,存在信息化建设紧迫与人才生成渠道不畅的矛盾。从士官院校内部培训来看,还不规范、不系统、不经常,增加了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难度;从借助地方资源来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需要的进不来、进来的用不上、用上的留不住”的不利局面。

三、加强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信息条件下学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士官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因此,士官院校必须要从各级领导做起,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士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稳妥地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顺应教育转型需要,不断更新信息观念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转型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和网络化学习已成为教学的基本形态,信息化建设水平成衡量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环节,注重教育引导,积极示范引路,不断深化全员的思想认识。一要抓教育统一思想。针对官兵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怎么看、怎么干”的讨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利与弊”正反辨析,引导大家克服“不用建、不会建”、“与己无关”等消极思想,认清搞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赶时髦、造亮点、显政绩,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二要靠领导模范带头。各级政工领导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带头学信息化、钻信息化来感召和引领部属。政治机关也要在认识上深化一层、行动中先走一步,以领导机关学信息化知识、抓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调动基层的积极性,用领导机关的经验指导基层的实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二)加强要素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条件

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硬件集成、数据集中、网间高速互联为重点的园区网升级改造,进行数据中心改造和结构性优化;建设支持集成控制、在线式维护的多媒体教室群;构建集教学过程监控、现场教学信息采集、教学信息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教学指挥系统;加强实验室和训练场地信息化改造,推进作战实验室一体化建设。二是要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建立政治理论知识信息库,其内容包括:经典著作、中国化成果、军队政治工作基本原理和军队政治工作历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及其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在信息表达方式上,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采取有声、有音及图画等多种形式,生动传递政治理论信息。增强信息的新鲜度和及时性,有计划组织领导、专家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三是要加强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采用引进、开发、资源整合并用的方法,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教务、教保、科研、后勤、绩效考核、辅助决策等系统,实现教育训练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三)培育全员信息素养,提升基于信息系统教学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赵定贵(1967- ),男,四川南江人,四川文理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四川 达州 635711)梁芷铭(1981- ),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府行为与政策分析、公共治理与媒介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钦州 5350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LSZ033)、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项目编号:2013SZ015)、2013年度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项目“网络美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项目编号:2013DJSZ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55-02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人类传播方式的更新,产生了新媒体。新媒体包括“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①。新媒体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征,并由此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一)传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

新媒体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并借助网络空间和数字化手段,摆脱了传统媒体定期、定时信息的固有形式,缩短了信息制作周期,把信息源、信息和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受众随时随地接受或信息创造了条件,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往往受到时间、空间和技术的限制,而新媒体突破了这些限制,促进多元传播主体的产生,为传播互动创造了最直接的条件,新媒体具有互动性。

(二)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通过信息技术建构起来的新媒体综合了电视、广播和报刊等传统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一方面容纳了海量信息,另一方面也为海量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新媒体因此而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交往空间。活跃在这个社会交往空间里的受众表达着自身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从而寻求精神、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满足。与此同时,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的世界,打破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意识形态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传播途径多元化,让每个受众都获得了平等获取和享受网络资源的机会。

(三)交流的个性化与群体化

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创造了多元化传播主体。每一个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在虚拟身份的掩饰下,通过提供个性化信息、发表不同见解等,在新媒体交流场域中描绘和重塑自己,因而使其交流极具个性化。同时,新媒体形态的多样性,使得传播行为更加自由和灵活,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更加明显,受众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人们的讨论主题、兴趣、见解和观点等彼此连接。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视野。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固有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信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路径,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概念,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重新审视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新媒体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的获取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只能在报纸杂志、书本和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素材。而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信息和素材,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再次,新媒体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传统媒体有限的信息传播渠道和狭窄的信息传播范围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十分有限。而新媒体下形成的多元化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以及“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途径。最后,新媒体有助于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当下,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通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借助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也得以提升,能不断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从而全面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消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与方式。在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单纯地呈现为文字和图片,而是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的交融形式出现;其中,不仅有合法信息,还有非法信息和中性信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使其遭受不同传播主体的解构。在传统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的单向灌输,教育主体不关注教育客体的信息反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乏平等。②而由于新媒体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人们因此便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其次,新媒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混乱、价值迷失。新媒体为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扩散和渗透提供了平台。这就使得知识结构尚不完善、心理发展尚不完全成熟、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和缺乏社会阅历与理性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误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心态的淡漠性”“思想政治动机的功利性”“思想政治心理的软弱性”“思想政治行为的不稳定性”和“自我意识的至上性”③,使他们极易受到新媒体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后,新媒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与难度增加。受新媒体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冲突,超量信息和信息污染,信息的自由、个性化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即时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日趋复杂。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使其教育权威弱化;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人格也受到新媒体信息的误导,从而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第一,坚持以为灵魂。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主体化、立体化、差异化和隐性化”的发展趋势。④因此,要把不断发展着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创造性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探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并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坚持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第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价值追求。新媒体情境下的信息和素材是多元而分散的,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的不同成长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目标。因此,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整合信息和素材,并围绕这一主题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价值认同是认知主体的知、情、信、意、行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的协调。”⑤因此,作为价值认同过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价值追求,以应对时代不良风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干扰。

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核心。要通过翔实的史料,全面深刻阐释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和发展史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摒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干扰。要通过真实的案例深入诠释时代精神,让大学生认识、了解时代脉搏和把握时代脉搏,鼓励其投身时代潮流中,对社会与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在改革创新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

首先,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新媒体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新媒体的出现而无视传统媒体下构建起的教育内容,要以新视角重新审视高校旧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掘其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新媒体赋予这些内容以新的呈现方式。

其次,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一方面,要把“长期实践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继续坚持下来”;另一方面,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角度,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一是要充分利用报纸和杂志的传播优势,利用出版发行时间较长的特点,引导公众理性探讨大学生思想状况,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二要利用好高校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三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传播渠道,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校园论坛、博客、微博和手机报等,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的互动,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立基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存在价值冲突和主流价值缺失的现象。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继续坚持高校“两课”主阵地优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把思想政治课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公民意识教育课结合起来,以先进的理论丰富大学生的头脑,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实现主流价值的广泛认同。

其次,大力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与劳动实践、“学雷锋”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并把考核结果计入学分,以评选和表彰先进集体与个人等方式为引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释]

①王学俭,刘强.新媒体实践与传播取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

②张玉奇.论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70.

③王璐,任福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