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挣脱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积极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接受式学习走向了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新课程”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想像空间,让学生自主质疑,析疑,解疑;教师适时解答疑难问题,而不是预设标准答案,诱导学生钻入预设的“圈套”。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虽然高中新课改已全面实施,但许多教师仍旧霸占课堂,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爱恩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拓宽学生的想像空间,教会他们张开想像的翅膀思考问题。比如学习《老人与海》后,学生可以展开联想,续写桑地亚哥回到村子以后的情景,并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再创作,将文本知识拓展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去,能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的理论依据。如果教师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许你将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放手后的教学,学生走得更坚实,更精彩。
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有疑问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创见。宋代张载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质疑是学习进步的阶梯,学生有疑惑才会去思索,才会去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扼杀学生的个性思维。比如,有位老师画了一个月牙状的图画,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说:镰刀、豆角、发夹……。但教师却说:“你们都错了,这是小船。”这种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学,怎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摒弃师道权威。新兴的构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由于受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有差异,那么,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感想和见解也就各不相同,常言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意见”多了,课堂效率提高了,老师也就轻松了。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沃土。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大语文教育”创立者张孝纯先生曾说:“语文源于生活,人又常常要通过语文来认识生活,并借助它来反映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可以说,人的语文学习能力,是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和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之上的。”学生拥有丰富生活经历,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提出更具价值的创见。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文本。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创新观念落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许多语文教师却表现出冷漠之态,仿佛这些变化、要求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关联甚少,认为只要认认真真地“教”,一丝不苟地“批改”,不厌其烦地“说”,就能保证学生得高分,成为“好”教师。一些学校领导为实现所谓“封 闭式”教学,保证升学率,提高升学率,对上述教师的做法持默认态度,对于当今教育理念的更新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一方面教师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调整、补充,使之缺乏持续发展的意识,其专业化水平更是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所以在思想上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陈旧、封闭、故步自封的教育教学理念导致了教学行为上的因循守旧,抱残守缺。
2.机械照搬他人教案,教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一些教师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一贯机械照搬“优秀教案”,教法常采用“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方式。课堂之上没有讨论、没有探究,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解题和阅读、背诵教科书,很少设计观察、思考、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强的作业,学生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千人一面公式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3.课堂训练程式化,缺乏创新性
新课改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只注重教育观念、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的改变,但课堂复习巩固这一环节仍是“老调重弹”。常规的方式和题型仍是主角,且题目均出自课本的习题或复习资料的成题。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此做法对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与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相差甚远。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更新观念
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一定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发挥。
2.优化课堂训练,敢于创新,设计出诱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问题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继承传统课堂训练优点的基础上,从题目设计入手,设计出既注重知识的积累,也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也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的题目。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和态度的教育融入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语文问题。题型要补充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乡土语文资料收集,甚至语文影视点评等形式。有些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我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设计,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人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探究互动式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探究式,其实就是一种提问式改革,强调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问题激励、点拨、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互动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的民主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主张在两者互动性下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的过程中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力图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种追求教学主体互动下的和谐性与探究式,将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标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教学衔接 初中 高中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学习方法,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规律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高中起始年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保证学生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探讨的必要性
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有些学生可能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尚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注重考查能力,学生如果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就不能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与考察的方式。
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上,这与高中考查注重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相背离;初中的一些教学目标也造成了与高中教学的脱节,如初中的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分析,给高中语文教学造成了许多困难。
三、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语文积累性特点认识不够,对语文的投入比较少,或不够认真。
(2)存在不良的语文教学习惯:书写不规范,字体不工整,文面意识比较差,成绩好的学生比较突出。
(3)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复习不及时。课堂讲过的一些内容,或已经训练过的内容,甚至反复训练的内容,还不能掌握。
(4)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基础知识方面的选择题,错误率还比较高。
(5)阅读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面不够开阔,概括、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比较差。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作文审题能力比较差,跑题现象比较严重。
(6)对一些题型还不适应,如仿写,改病句等。
(7)还没有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对于高初中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通过几节课就可以把这项工作完成,存在“速成”的想法;个别教师在进行初高中衔接时存在对初中课改认识不正确,总是有抱怨的思想;还有的教师存在重知识衔接、轻学法衔接的现象。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对衔接措施的思考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对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要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其次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和教师自我,最后要注重衔接的科学性,变感性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否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重新确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及其各自的价值。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排查初中知识“盲区”,强化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针对性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难度不能太大,以免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排查知识“盲区”,“盲区”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对可能是初高中知识衔接中的漏洞进行摸底,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3.研究初中教材,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如,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我们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
4.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也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更何况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1)搞好宣传工作,使家长、学生都能够明了、清晰初高中的差别,同时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2)高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3)稳定学生心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课程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我们要不断探求创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应该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创新学习,主动建构,拓宽、加深现有的教学内容,是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在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创新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探索,与同仁共勉。
一、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定势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教师和学生是灌输者与被灌输者的关系,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无法有效地将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2.教材内容较固定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多少年几乎不变,即使有小幅度的调整,也是微乎其微,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学到固定模式的技能和知识,无法从本质上理解高中语文知识,更不能应用高中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及时了解高中语文理论中存在的争议和最新的问题解决方法。
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和传统
高中语文教学通常是通过黑板和一些简单的电化教学工具,如录音机、幻灯或多媒体,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与现有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语文人才。
4.没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
目前高中语文课通常就是所说的诵读、作品欣赏、文言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等教学,不能让学生形成较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较宽广的知识面等。
二、创新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
1.引导学生学会设定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能够充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应当能够明确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进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2.让学生学会质疑,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认知冲突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总结这些发展的问题,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习
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在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能够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探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又要采用创新方法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进行引导。
4.进行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
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在学生之间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定时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5.引导学生积极内化,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法保证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与发生过程相符合。教师应当以旧知识的增长点为基础找到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这种新的认知结构,可以采用迁移重组的方法对学生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深化,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内化。
三、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技巧
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认知冲突的设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在听课时分析问题,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总结这些发展的问题,对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能够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探求。教师既要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又要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完善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进行引导,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展
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能力,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定时评价的方法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4.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到高中语文知识,学会用高中语文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第二,讨论式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中难懂的知识和高中语文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几种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查阅选择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第三,案例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能力。第四,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综合测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能够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应当弥补现有考试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平衡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
5.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应当以完善的高中语文教学设施为基础进行现代化教学,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6.拓宽、加深现有的教学内容
中学生应当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模式,既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高中语文理论知识,又要使学生掌握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美育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30-01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高中语文作为交给学生“打开美的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对于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其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对整所学校乃至社会的美育都有深远影响。
一 目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政策出台已经很长时间了,各个学校都在围绕课改进行有益的尝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成绩的背后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审美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经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和调研,目前高中生的审美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1.应试教育主导,美学教育悬空
目前学校的排名仍是以高考上线人数这个指挥棒为基准,因此语文教学仍是应试教育。高中的语文课堂,也变成了如何提高得分技能的训练场,美学教育相对减少了。新课改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巨大背景,作为学校难以做到一方面顾及教学成就,另一方面又落实国家的政策和教育方针,如此造成一些地方的语文课堂教育非常尴尬,既没有满足学生们的审美需求,也没有传播基本的语文课本知识。
2.师资水平较低,审美教育缺失
学校对考核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以学生考试的成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关键内容,教师就过分地追求学生的学习分数,而忽略了审美教育。经调研,高中生对语文课本中的审美教育充满了期待之情,但在课堂中任课教师却很少关注学生们的真实内心需求。有的学校老师本身就缺乏审美素养,更无法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影响。
3.缺乏评价标准,影响潜能发挥
大多数学校仍把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教育、审美教育、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不同程度地湮没了语文教师职业的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感。
4.教学模式陈旧,审美教育改革推进迟缓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任课教师早已形成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学思路和步骤,让学生们形成了疲劳的刻板反应,在这样的环境和情况下,不但作为教师的教学模式难以创新,作为受众的学生学习效果也很低下,造成学习和审美兴趣难以被激起,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加强训练。否则,学生既不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也没有接触到真实的审美教育,更没有形成真正的审美素质和修养,从而导致学生普遍的审美内心空虚和审美情趣缺乏。
二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状况,首先应提高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严格按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育。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高中语文教育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让大家认识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审美鉴赏教育
要培养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主力军,改变祖国未来的全民素质,关键是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培训以及进修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景,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此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
3.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
建立正确完善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唯分论的偏见,让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让每个孩子拥有接受美育教育的权利。同时,对一个语文教师的考核应有一定的标准,学校在评价一个教师时不能只看分数,还应看这个教师在教学语文课时受学生欢迎的程度。
4.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随着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语文教育也迎来了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认真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必修课。笔者以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之一便是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它明确地提出语文教育要在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实施好人文教育,则成了广大语文教师不容回避、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大纲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高中语文教育难,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还在于对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论争。有学者称: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一切也是“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下语文教育浓厚的功利主义使然。
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一是人的生命尊严.包括精神尊严和灵魂尊严;二是人的生活尊严,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个性舒展愿望、多元愿望。按照这一理解.在语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则成为非常重要的。诚然,语文教育要学习,但绝不是学习那些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事实上,那种纯粹的无实际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也不存在)。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独立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并在此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个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思想、个性,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与时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语言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树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着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渎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路,具体到语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笔形、或朴素或华丽的辞采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报答、对朋友的真诚、对爱情的真挚等等。事实上,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唯其如此,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绝不是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伪圣化”、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师对此曾说过:“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一度时期,“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语文教育为“应试”而进行的近似于“技术化”的语文训练总是在消解着学生作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扼杀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灌输式”教育由于它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排斥倾向。加之现代社会市场、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飘浮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这也有力地支撑了语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这一新课程理念。
“自主、探究”这四个字,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好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老师们往往很难做到。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只要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优秀就可以了,往往却忽略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效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从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应还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文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文必须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凭借作品以及多元资源,让学生受到文学、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一个最具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另一种观点则是片面强调性为其基本属性,抑或是强调“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统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于语文学科的门外。
(罗山县职业中专 河南 罗山 464200)
新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实际,使语文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如何落实新课程改革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在教学中的体验,谈一谈对新课改的做法。
1.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日新月异。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是教育工厂,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 ,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需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性”。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总目标也要求高中学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
2. 优化课堂活动,增强自主意识 课堂活动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要使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课堂活动前,教师要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最好的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
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增加观察、调查、讨论、演讲、社团等课堂活动,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 转变教育观念,创造和谐课堂 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转换角色,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与学生交流,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领悟、创造,进而给予积极中肯评价,并着力营造平等、民主、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创新教学工作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这样,师生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变厌学为好学,变好学为乐学,变接受为探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22-01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
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4、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 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还要不断丰富练习内容,将语文基础知识、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拓展创新能力的思维扩散知识点制定为联系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教学改革;自主学习
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下,我们越来越需要培养全面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正是课改的主要目的所在,使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那种平日只会盲目的搞题海战术的学生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只有那些敢学习,会学习的学生才是优秀的。一位学者曾说过“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它产生于教育活动又维系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和教育质量起着制约作用。应试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是主从型的,因为无论从知识的传授方法、途径还是目的来分析,它只需要学生无条件的去接受,学生在教育关系中只是储存知识的一个容器。而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教师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注重沟通师生情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很重要的一种角色定位就是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一起探求语文知识。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加强自学,采用诱导为主的学习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和探讨中,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倡导“教师成为行为行动研究者”,“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主张教师从被动的专业发展向主动地进行其教学行为内涵上的专业化转化。而要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只有认识到这种严峻的形势,才能对教育有投入,才能有教育的思想,有教育的风格,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思索。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活跃元素
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文并茂,声响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很大程度解决了一些抽象化的理解范畴,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的展开想象的空间。而且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带来的疲劳。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从而多出来的教学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构建相应的 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习,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发散性思维。
总之,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知识。只要我们认真组织、巧妙引导、科学点拨,我们就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关键词】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 渗透
一、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对高中生群体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到对于高中语文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传递,让高中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促进高中生的全面成长。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学习过程,不同的语文知识按照各自的类别分配在不同的章节,这些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也不相同。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重视到对于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的研究,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接受相应的高中语文教学,形成对于高中语文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开展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将人文精神和语文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促进高中生群体的高中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析
1.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渗透氛围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对人文精神氛围的创设。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总结研究,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人文精神传递方式,通过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高中语文内容中,更加有效的将人文精神和和高中语文内容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对于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有针对性的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氛围,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这堂课的知识点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我有一个梦想》这堂课的审美疲劳,加之《我有一个梦想》这堂课是要求背诵的,这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对《我有一个梦想》的学习兴趣度下降。这就需要在进行《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让学生进行对《我有一个梦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探讨,让学生讨论“马丁路德金面临的是怎样的美国社会结构?”“为什么黑人要团结起来赢得属于自己的权利?”“你从《我有一个梦想》体会到了怎样的人生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在《我有一个梦想》课堂上插入相应的文化精神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将《我有一个梦想》的人文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效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2.优化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的总结基础上,寻找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点,并在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高中语文教学状态的基础上,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注意到结合人文精神的传递内涵,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在享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课程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忍让廉颇?”“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文化背景的认知,并了解到“将相和”对于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进行该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的进行“秦桧陷害岳飞”、“宋朝重文轻武”等故事,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促进人文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3.完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式
在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索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高中生参与到人文精神的探索过程中来,加深学生对于高中语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程度,促进高中生的语文能力的共同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切入氛围,为学生创设人文主义语境教学方式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到蕴含在高中语文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能力,满足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湃. 普通话与口才训练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2] 申承燕. 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 文学教育(下),2009(01).
[3] 程红兵、李镇西.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J]. 语文教学通讯,2000 (20).
[4] 韩军. 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前言
对于高中生,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语文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给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既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强调语文素养的养成,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在新课改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工作在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反思并寻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成果
1.对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反思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约定成俗的根据考试大纲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高中语文教师将教材与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相结合,依据高考的考点来划分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试纲要中没有出现的内容一概不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在新课标先进理念的观照下,语文教师普遍认识到了将考试纲要代替教学纲要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目前,经过反思高中语文教学开始以《新课程标准》为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保证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对高中语文教学教材的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将语文复习材料代替教材的现象。语文复习材料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重点、难点区分,对提高学生的分数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将复习材料代替教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复习材料也是根据教材进行编写的,如果不经过对教材的真正研读,不能解读教材的真正内涵,再多的教学材料也是再做无用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提高对语文的认识和语文素养的养成。
3.对高中语文应试教育的反思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为了考上大学做准备,学校通过不断的周考、月考、会考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高中三年学生基本上都处于备战高考的状态,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尺,为了在短时间提高语文学科的分数,教师给学生推荐各种教辅教参,各种应试作文层出不穷。在新课改的春风之下,语文教师通过反思发现了应试教育下语文教育的畸形发展,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语文学科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4.对高中语文师生关系的反思
新课改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树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某些语文教师缺乏对师生关系内涵的正确把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实现的,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科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
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1.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手段
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可以影响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制定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在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树立新课标下的先进教学理念,真正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通过创新逐步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此外,通过提高教学手段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增加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打造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
2.开发语文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
语文教学模式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对现存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进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师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实现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完善语文教学评价,引用赏识教育
在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名次上,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厌学、压力过大,对教学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教学改革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教学评价对引导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积极性意义,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语文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在新课标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要实现分层式和立体式的结合,关系每个层次学生的综合发展,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结合教学进度,开展语文比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增加课外语文教学,深化教学改革
经过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反思,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和人文性,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体会在语文要表达出的深刻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实践和体验。此外,在课余时间里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或组织兴趣小组,如成立诗歌爱好者协会、小说兴趣小组等,对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课外的拓展,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庆兰.浅谈由新课程标准把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动向[J].金色年华(下),2011,(1):101.
[2]周梦.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路与对策探析[J].北方文学,2012,(6):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