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体系

时间:2023-08-16 17:2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体系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治理设计

标准体系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保证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基础。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做好标准体系建设这项工作,对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组成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在信息化建设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信息标准体系可以表述为在跨行业的范围内,以实现企业信息化为目标,将涉及的所有标准按其作用的范围、相互关系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相互协调补充、密切配合的全面成套标准。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应该涵盖标准以及标准制定、运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即,包括标准体系、标准运行机制和标准管理机制。标准体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管理体系是指制定和贯彻标准应遵循的标准化管理方针、原则、组织制度和标准体制。标准运行机制是指制定和贯彻标准过程中运行的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二、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设计

标准的属性体系包括每个属性及其取值范围的明确定义,如所有者、级别、适用对象范围、层次等。标准属性及其取值范围都可以根据业务或标准管理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流程进行更新和增加,以保证能够灵活适应标准体系的发展需求。通过对企业架构的服务领域的分析,建立起以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为划分基础的企业信息化标准分类体系。业务架构可以分为业务架构指导原则、企业流程框架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关键业务指标(KPI)标准、业务模型标准、业务角色和位置标准。应用架构可以分为应用架构指导原则、应用功能标准、非功能需求标准、用户组标准等。对于每一类企业信息化标准,首先考虑使用/引用国家、行业标准,当国家、行业标准不适用时,再参考国家、行业标准进行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标准关联关系定义是标准关联体系的基础,而关联关系的管理是关联体系作用发挥的保障。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在标准制定时进行标准间关联关系的识别与确立,在标准更新时实现标准间关联关系的更新与维护,才能体现出标准关联体系的应用价值。根据UML关系模型,归纳制定了替代、使用、扩展三种关联关系。标准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早期的急用先上的单个标准的建设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化工作的需求,各行业已普遍认识到必须加快建立一整套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例如:国土、测绘、环境、交通、林业等行业已经建立起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对指导和规范各相关领域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信息化标准治理体系设计

信息化标准治理必须全面、方便有效的执行,那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标准形式,重新建立标准的管理形式。构想将标准文本内容拆分各个模块,将各个模块进行数字编号。编号、模块和适应物料(机型)等参数作为基本单元,将这些基本单元建立数据库。最后将所有的基本单元整理成整个标准数据库,由操作平台调用数据库数据进行应用,构成新的标准管理形式。这种全新的形式命名为“标准数字化管理”。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既解决了标准繁杂难寻的问题,又解决了标准内容错漏的问题,还解决了标准执行问题。基于企业架构方法论,融合国际通用的TOGAF架构治理理论,构建以组织角色、治理流程、标准度量和治理工具的标准治理框架。标准治理组织分为信息化标准管理委员会、信息化标准办公室、项目组三个层次。具体的角色包括CIO、业务/IT标准负责人、标准管理协调人等。治理流程由遵循流程、例外流程、标准制定流程和标准沟通流程组成,遵循流程促进信息化标准的执行,例外流程用来处理信息化标准无法被遵循的情况,标准制定流程处理创建和更新信息化标准,沟通流程促进标准在整个组织的宣贯和沟通,四个流程互相联系,互为输入和输出。标准度量主要分为两类:企业信息化标准资产实体度量和治理度量,如标准制定次数、标准制定通过率、标准遵循次数等。通过IT工具支持企业信息化标准资产的可持续管理和治理体系的长效管理,包括流程管理、企业信息化标准资产管理、企业信息化标准度量指标等。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标准的目标是为信息化建设服务,最终服务于业务活动,用来约束、管理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标准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还需要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完整治理体系,保证企业信息化标准能够正确地、可持续地建立和实施。在制订信息技术标准过程中,坚持标准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总体与局部相结合,规划与实施相结合,体系与应用相结合,制标与采标相结合,管理与流程相结合,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有序进行。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治理体系建设充分体现标准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体系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全力推进标准体系运行、标准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逐步推进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工作秩序和作业行为。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其他“四化”[①]并列,体现了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1]是指企业以流程重组为基础,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和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具有投资大、持续长、滞后性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其存在观念、资金、技术方面的劣势,企业迫切需要根据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动态的发展计划,但又无能为力指标体系,因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针对性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现状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2]是指对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特定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一定经营期间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和信息化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也不成体系。

徐强、戴芸(2003)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3];李晓青等(2008)从财务、业务流程、客户服务、战略与发展四个角度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N)算法进行了应用研究[1];王江涛,周泓(2009)利用IT平衡计分卡(IT Balanced ScoreCard, IT BSC)对商业银行信息化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IT价值贡献、IT用户满意度、IT内部过程和IT学习与革新为准则的指标体系[4];邵宏宇,郭伟(2009)构建了以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绩效指标体系[5]

以上指标体系都缺乏对中小企业的针对性、实际性,不能突出反映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因此本文在邵宏宇,郭伟(2009)的研究基础上,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颁布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充分考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特点,在多次咨询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后,进一步提出了表1所示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1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含义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A

财务指标

(B1)

信息化投入比例(C1)

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的比例

销售收入增长率(C2)

信息化对销售收入增加带动情况

利润增长率(C3)

信息化增加利润情况

用户指标

(B2)[②]

老用户满意度[③](C4)

老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前后的整体满意程度对比

新用户满意度(C5)

新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整体满意程度

战略指标

(B3)

信息化负责人在企业中的地位(C6)

领导对企业信息化战略定位认识程度

信息化的预算投入(C7)

反映信息化未来发展财力投入

信息化部门人力投入(C8)

信息化人员比例

信息化部门人员学历构成(C9)

信息化人员知识水平

应用指标

(B4)

计算机数量(C10)

企业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

网络通信水平(C11)

网络通信水平

网络安全措施(C12)

应对网络安全能力

第3篇

中国钢铁行业从2000年起,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宝钢等先进典型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经过自主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以及近十年的信息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绩效已经逐渐显现,这些重点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营销及物流的全过程,使钢铁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改善。部分先进企业已经向决策支持、市场创新开拓、综合节能减排等深度应用方向拓展,钢铁行业信息化将加快与企业战略融合、与管理业务融合、与生产制造融合,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但是,中国钢铁企业的大多数,还远未达到上述先进企业的水平。由于国内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各企业的战略、规模、工艺各异,信息化建设起步早晚不一,因而带来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是相当明显的。根据《中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1年度)》,在71家样板企业中,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的多达34家。笔者调查了不少处于一、二阶段的钢铁企业,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共同的,即都缺乏信息的整体架构与综合应用,具体表现为:

(1)信息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撑度不高,业务之间的衔接全部人工进行;现有信息化系统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整体架构。

(2)现有绝大部分系统是为满足单个部门业务管理需要建设的,缺乏整体规划,绝大部分系统为独立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3)很多业务运作信息尚未实现全公司范围内的共享。目前信息共享主要依靠网上、电话、纸张等方式,难以充分满足管理层掌控生产、调整生产等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

改变这种信息孤岛现象 ,建立高起点的整体信息架构,就成为处于一、二阶段,乃至三阶段的钢企,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中国钢企需要引进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国际上成功的大型冶金企业以美国美钢联公司和日本新日铁公司为代表,其信息系统一般采用五层计算机系统应用架构。这五级系统分别为:第一级为基础自动化系统,第二级为过程控制系统,第三级为生产执行系统(或车间级制造执行系统)(MES),第四级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第五级为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横向上覆盖了供、产、销以及财务、人事、设备维护、项目管理等环节;纵向上从最底层的生产设备、生产线及物料控制系统,一直向上延伸到企业的最高决策层。

五级系统之间相互集成、相互协调:第四级系统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资源状况,制定综合管理计划,并将相关计划下达到第三级系统;第三级系统接收第四级系统下达的各类生产计划,并根据现场的情况实施车间生产计划的动态调度与优化,并将相关的生产指令下达过程控制系统;最后过程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启动生产设备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同时,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实绩信息,通过基础自动化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汇总到第三级系统,第三级系统经过处理后反馈到第四级系统。这样,各层级系统的功能紧密衔接,信息实时交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第四级系统的第五级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数据分析的平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实践证明,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同时有助于规范业务运作,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优化,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ERP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库存下降30%~50%,库存周转率提高50%;

?延期交货减少80%,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

?采购提前期缩短50%,制造成本降低12%;

?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又根据国际制造执行系统协会(MESA)的调查统计,使用MES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降低制造周转时间35%

?降低测试数据输入时间36%

?减少在制品 (WIP) 量 32%

?缩短交货周期67%

?缩短前期准备时间22%

?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缺陷)15%

中国钢铁工业要在应对危机中寻找机遇,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信息化与钢铁工业融合无疑能够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然而,对于中国钢铁企业的大多数而言,实现信息化,必须解决缺乏整体构架的问题,必须使那些尚处于起步阶段、单项支撑阶段以及初步综合应用阶段的企业达到信息化的较高层次的协同、创新阶段。为此,应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五级架构理念武装这些企业,势必成为必由之路。

三、中国钢企如何建立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提升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尚未建立综合信息系统的企业,必须以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为目标,先行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总体规划,做好信息化框架设计,然后在统一框架的指导下进行信息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首先要从制订符合这一架构的信息化规划入手。

信息化规划是指企业信息化一定阶段内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制定出的相关措施和工作计划。它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企业信息化规划应纳入到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中,要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发展充分结合;规划要有适当超前性,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开放性以及整体集成性,要能适应IT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能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规划不是一次完成的,应该遵循“规划――实施――评价――再规划”这样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规划既要坚持高标准,以先进、成熟的五级体系构架为模型,又要脚踏实地,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针对钢铁企业不少处于一、二阶段的现状,改变单项信息系统彼此孤立、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的局面,对已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往往是规划的重点之一。

从规划蓝图的技术路线层面讲,与国内已经建立五级架构的先进企业对标,因企制宜找准问题,努力赶超,持续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促成企业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越的一条捷径。

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流程制造是钢铁行业的特点,在这个特点下适应复杂的工艺装备,适应按合同组织连续生产,同步处理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求。这就需要在成熟的五级体系架构中着重产销一体化建设。

这种应用系统总体架构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全厂制造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紧密集成的;通过系统之间的集成,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同步。

中国钢协根据对十家已经建立五级体系钢铁企业的调研结果《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绩效研究》显示,依据此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在支持企业发展战略、财务业绩、业务流程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绩效。

信息化建设尚比较薄弱的钢铁企业按照此五级体系架构实施信息化工程后,应该会产生类似标杆企业的效益。总体而言,预计可以带来的间接效益如下:

1.加快目前用户订货――质量评审――合同签订――订单下达等流程,通过系统中建立的产品规范、冶金规范,瞬间即可完成整个用户的订货评审工作,为企业争取客户、缩短生产周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执行按用户最终要求(标准+α)的质量体系,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控制了产品实物质量水平,降低质量异议的发生率,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

3.规范了备品、备件的采购管理,降低库存,节约成本降低采购成本、加快了整个企业的物流,降低了储备占用进而减少财务费用、缩短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进而降低流动资产占用。

4.由于加强了原料、中间在制品、成品的管理,降低了在制品、成品库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5.规范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制度,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由原来的月底通过统计数据进行成本核算变为由相应的业务系统实施“抛帐”进行动态成本核算,提高了管理的精度与水平。

6.实现设备标准化管理,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和设备维修费用。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综合评价 辅助决策

一、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大型企业主要应用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企业却面临更困难的问题。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竞争核心,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不断追加投资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显现,这就使企业信息化投入不断紧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是否需要进一步投入IT,向什么方向投入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投入;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因为缺乏合理的导向而走向困境。

合理科学地对信息化进行评价,无疑是企业急迫需要的。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综合的评价,帮助企业改善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2000年以后,国内陆续开展信息化评价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和工具。但目前国内的信息化评估体系或工具往往过于强调企业应用水平的提高,而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企业一谈到信息化建设,就是从不断提高网络带宽,到更换越来越先进的国外的应用系统,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而对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的价值关注不足。

正是因为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存在以上问题,对信息化自身发展以及对企业持续的促进作用不足,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成为急切需要。如果我们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系统,将会使信息化评价对信息化建设导向作用更加明晰,为今后信息化建设找到新的导向,有利于将企业信息化的内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辅助决策分析的职能,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辅助决策分析,进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信息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企业信息化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在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综合评价系统,并进一步进行辅助决策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信息化正在经历着转变。这个转变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将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也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进化到关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将成为今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拟从三个要素方面进行评价:企业信息的应用满足需求的能力、企业信息化的管控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通过三要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地正向促进。首先,通过改善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控制体系、企业IT的应用等将会促进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改善。同时,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监测,将给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和企业IT应用的改善提供依据。其次,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有效控制IT风险,确保IT应用的目标实现。第三,IT应用的完善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这三个要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评价—建设—应用—改善—再评价”的渐进过程互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通过三方面的组合评价才能对信息化整体能力进行准确判断,并真正导向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比一般的信息化评价方法,侧重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对企业信息化管控能力评价。企业信息化管控不仅仅是支撑信息化建设进程,确保信息化绩效的实现,而且是支撑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风险控制基础。

(二)强调对企业信息化综合绩效的评估,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角度评估信息化基本绩效能力,同时从客户、财务、执行效率、创新等方面考察信息化的战略绩效能力。

(三)关注应用、管控、绩效之间关联关系,并最终评价企业信息化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是在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标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对河北省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河北省企业高层管理及信息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

影响和促进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分析。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论证。

结合实际数据对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数学模型的选取及实证研究。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

河北省企业信息化评价信息系统(软件系统)开发。

研究的重点:指标体系设计、模型的选择和信息系统的开发。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一)建立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的各种要素,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符合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指标设计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的规律,而且切合河北省各企业实际需要,具体直观。

2.综合:将企业信息化所包涵的多方面内容融合于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实现综合评价的目的。

3.实用:指标设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4.明确:指标设计有明确和确定的内涵,界定准确无误。

5.可比:指标设计具有普适性,即企业间的可比较性,突出各产业企业信息化的共同特点。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尽量选取符合各产业企业共同特点的指标。

6.考虑信息化状态和过程的统一。

7.注重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选择方面的创新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试图将AHP、模糊综合评判法与DEA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较好地综合各种方法模型的优点,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使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因此,在方法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创新。

(三)河北省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

开发综合评价信息系统软件,信息系统可自动完成综合评价全过程并进行相关辅助决策分析。评价过程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由软件系统后台自动完成,使综合评价系统的应用简便易行,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宁连举,商浩.我国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探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张聪慧.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

[3]王玉珍.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21).

第5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进行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介绍了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方法、步骤,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效果等3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科学地提出了评价一个林业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为其建立评价模型。利用该体系可科学地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指导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所谓林业企业信息化是林业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林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林业企业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林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解决,可以认为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评价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准确客观地评价林业信息化必须依靠评价体系。

1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1.1评价方法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主要采用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通俗地说,标杆管理就是一个确立具体先进榜样,解剖其各个指标,不断向其学习,发现并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最终赶上和超过它的一个持续渐进的学习、变革和创新过程。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标杆,标杆分为标杆企业和标杆值两种,其中标杆企业是指在同地区、同规模、相同发展阶段情况下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效益相关指标数据方面有典型特征意义的企业,作为标杆库的成员,用来构造标杆值表。而标杆值是专家组根据一组标杆企业的信息化参数值综合确定的。

在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这两种标杆都要确立。标杆值的采用主要是设立参照基准,用于林业企业确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高低。标杆企业的确立则是为被测企业提供对比参照,便于其将具体指标与之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发现企业自身问题,为其今后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标杆的确立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主持,并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的,以逐步改进测评精确度和不断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整体进步。由于林业企业性质不同,地区间的不均衡,因此,应设立地区、行业两级标杆,便于企业确定自身在本地区、本行业中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改进提高;同时应根据企业性质不同,按类型分别设置标杆,如设置营林型企业标杆和生产型企业标杆,便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

1.2水平评价步骤

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筹备阶段:明确评价目的要求,选择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综合评价组。

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评价工作的工作量大小并做出相应的评价预算。数据获取方式的设计包括统计资料、问卷调查、普查数据、实测数据等方式。

数据收集阶段;确定调查方法和调查群体,采集评价所需数据,对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评价阶段:按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计算评价,组织专家对权重予以确定、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总结阶段: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交相应的综合评价报告,指出不足之处和整改意见,并由有关部门公布评价结果。

2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不论是标杆的确立还是林业企业自身评测都需要一个指标体系。以提供评测的具体参数标准,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由于信息化过程涉及诸多方面。所以需要根据林业企业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客观的定量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同时.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建设指导的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方面对其实施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使企业了解其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水平。并与企业的既定目标对比,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建设确定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新情况,根据企业的新目标和新业务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

2002年10月9日,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为我国企业对自身信息化水平评价提供了标准。但该标准是一套通用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案,不完全适用于林业行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林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必须以信息化的基本规律和林业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基础,关注信息化要素的特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信息系统状态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相关指标的有机组合,可对复杂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

2. 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必须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林业企业的特点,借鉴已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方法,如波拉特方法和信息指数化方法,提出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②客观性原则:由于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决策,因此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③差异性原则由于林业企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的特点,而且林业企业自身的规模、性质也各不相同.导致了信息、化目标和标准也各不相同.所以设汁评价指标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尤其是指标权重的设定要有针对性,以反映出不同的情况。

④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林业企业现有数据衔接,指标含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⑤简约性原则:即要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但各指标间应保持相对独立,不应有明显的包容关系。

⑥前瞻性原则: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即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以便于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连续评价。

⑦导向性原则:由于评价体系具有建设指导的意义,因此应能够引导企业按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开展信息化工作,以避免浪费、走弯路等现象的出现。

⑧动态性原则: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具有动态性,以便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化水平的实际状况。

2. 2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两部分.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对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指标则是对林业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层次,共6大类31个指标(见表1)。

3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定性指标,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3.1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对每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庞大。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选取两组相关领域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其中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林业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对各指标按百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组织专家研讨会,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3.2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计算

将各参数与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比较,可以得到一系列标准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尸‘二V /S.,

式中: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V—第i项参数统计得分;

S—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标准值。

将计算出的标准得分加权处理,则可得到该企业的信息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S,二艺p:·W,

式中:5,—信息化指数;

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吼—第i项指标的权重。

第6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

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制造企业能否更快地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制造企业最终能否改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弱势地位。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无论是对于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占有率,信息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1]。构建信息保障体系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论文百事通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着我国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因此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

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起着巨大作用,现如今,信息已成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信息服务作为前提保障,充分的企业竞争信息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信息价值链的形成能更好的为企业基础创新服务[2]。

1.1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硬件基础

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对与制造业相关的环境、政策及市场需求等信息进行检索、收集、整理、分类、建档,从而建立的为本企业服务的保障体系。现阶段网络是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方式,以网络为基础的硬件设施为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1.2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的文化氛围

1.2.1塑造信息文化。制造企业信息文化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对制造企业具有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功能。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加强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1.2.2培养信息人才。在员工层面,制造企业必须加大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信息管理方面人才的比例,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知识教育;在劳资层面,应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在实施透明化的同时保证严格执行,提高员工在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在领导层面,应重视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制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设立制造企业首席信息官,负责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配套建设。在制造企业信息保障体系中增大信息部分投资以及构建信息检索体制也是其关键因素。

2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构建的现状

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主要依靠丰富的资源进行生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制造业信息保障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2.1制造企业信息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制造企业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已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4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接近德国。在面临全球化竞争压力时,我国制造企业多数开始认真思索出路,逐渐意识到信息在技术创新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逐步引进信息搜索人才,进行专业信息检索,以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据调查显示,80%的制造企业认为开展电子商务有助于产品宣传,7%的企业认为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

2.2制造企业逐步建立信息保障体系

随着信息保障在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及全球化,我国制造企业开始着手建立信息保障体系[3]。据世资讯于2008年4月对全国25个省市的百余家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92.5%建设了企业内部网,76.3%建设了财务管理软件,73.8%建设了企业外部网站,36.5%建设了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8.8%建设了客服中心系统。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则因其规模小、资金不足、研发力量弱,主要通过建立联合信息保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来进行技术创新。据调查表明,现今多数制造企业已通过创建本公司的网站实现自身信息程度增值,并提高对外宣传力度。

3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制造企业信息意识淡薄,存在信息障碍

据统计,目前国内大约有250万家制造企业,其中有97%为中小型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介入程度不高,信息意识淡薄,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足10%,并且大多数量以独立的形式部署和实施。我国现有的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障碍,即无法获取相关信息,缺乏对新技术趋向的机会意识和把握。我国制造企业缺乏信息文化氛围,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够明确或仅有制度而没有执行,更没有在物质、制度、精神层次上形成本企业固有的信息文化氛围。

3.2制造企业信息化投入少,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尽管我国制造企业在信息保障体系构建方面已有所提高,但据对国家重点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仅占企业总资产的0.3%,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8%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而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更低。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配置了电脑,但约75%的企业电脑应用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和人事管理等基本信息处理方面,企业内部Internet建设相对较薄弱,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

3.3制造企业信息人才缺乏,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资源短缺,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多数企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企业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和适时性得不到保证,一些重要数据也未能实现自动采集和生成,企业管理基础薄弱。

3.4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分散,信息传播体制不完善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现今我国制造企业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随着行业协作的加深,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逐渐增多、合作方式和伙伴类型日益复杂,这类问题显得更为明显,时刻束缚着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而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也令客户数量倍增,客户类型多样,信息分散导致企业失去做决策的最佳时机。

4制造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制发展策略

4.1塑造信息文化,强化制造企业信息意识

制造企业信息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元素。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应加强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建设企业信息文化,从物质层次上说,应提高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建设的水平,制造企业应配置装备计算机、电话、传真机、网络、多媒体等基本现代化设备,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并重视现代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就制度层次而言,企业应设立企业信息文化领导小组和企业信息化工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本企业的信息工作,并由此建立信息汇报制度、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内外协商,交流控制,企业员工信息化培训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强化制造企业信息意识。

4.2制定政策保障,加大信息设施投资力度

首先国家应制定有利于企业融资的金融政策,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政策,修改已有法规中与信息时代不适应的部分,尽快同国际法规接轨[4]。同时适当削减计算机软硬件关税,以减少企业购置费用,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其次,制造企业自身也应在信息体系构建方面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及资金,争取实现外部融资,资源共享,保障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4.3培养信息人才,促进企业信息化

要实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制造企业必须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招聘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加强制造企业的信息知识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树立信息观念,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形成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新的精神观念,增强实践企业信息文化的自觉性,使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企业信息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机和谐统一[5]。同时制造企业应更重视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文化建设,设立制造企业首席信息官,主要负责制造企业信息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及其配套建设。新晨

4.4构建信息检索体系,完善信息传播机制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我国制造企业现有的信息体系不足以保障信息的及时供给,这就要求加快制造企业信息体系的重构,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检索体系,完善企业发展的信息传播机制[6]。要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需求,一方面企业自身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寻求自主创新信息需求的自我满足。大型企业可通过建立内部信息机构来提高信息能力,逐步完善制造企业信息传播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规模小、研发力量弱,企业间可以建立联合信息保障系统,通过信息的共享达到预期目的,或经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获得最新的、适用的科研成果,或进入专业数据库进行检索,与其他图书情报机构合作,共建企业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级政府及信息机构加强针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5参考文献

[1]吉家凡,张红霞,张建媛,等.企业自主创新信息保障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8,28(7):135-137.

[2]赵文鹏.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与信息化[J].中国设备工程,2004(5):14-16.

[3]李玲,王淼.以信息化为支撑促进制造企业转型与创新[J].科技成果纵横,2007(4):33-35.

第7篇

[关键词] 乡镇企业 评价指标 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显现出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手段用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乡镇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大型企业和城市中小型企业,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诸多影响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当中,尽快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瓶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时,首先要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水平,然后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规划,在企业现有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重点突破,这样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切入点的选择源于企业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定位和对信息化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意愿强度。

一、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评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可以使用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底推出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该体系主要是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进行设计的。由于乡镇企业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点,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者信息化意识、经营管理制度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因此设计面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

1.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近几年国内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所加强,我们参照这些研究,结合北京市乡镇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乡镇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的说明

由于乡镇企业在地域差异、信息获取渠道和能力、企业办公以及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指标中对已经研究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修改。乡镇企业不同于城市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支持优惠政策的施行,农村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增加了环境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调整了部分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专家结果的基础上,辅之我们的调研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确定。确定权重时着重考虑了乡镇企业首先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信息化建设产生的效益问题。

对指标1,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在信息化投入上不足,所以在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中仅比较占上一年度的固定资产投入就能反映出该企业的投入情况。对指标2,把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这一指标的重点转移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不计算车间等部门的一线工人人数。指标11和指标13同样以办公室人员为基数进行评价。对于指标6,由于企业进销存业务实现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也比开展ERP等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故增加了这一指标。对于指标15,由于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资金运转和库存周转的影响普遍较小,我们将其调整为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办公强度的降低,这样能更接近于乡镇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一级指标环境因素中,突出了政府支持力度的作用。在我们的调研中,北京市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是推动和促进调研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同一乡镇或临近地区类似规模的企业之间交流频繁,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彼此会互相影响。

我们用此指标体系对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制造业乡镇企业进行了调研。分值一项是该企业不同层次多人调研结果的平均值。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得出该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数是37.15,数值表明该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设计

1.乡镇企业信息化意愿调查指标的组成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各方面的意愿方向和意愿程度,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意愿调查指标的说明

我们根据征求意见的问卷结果和企业能自我解决的一些方面设计了意愿调查指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情况非企业能够解决,且多数属于不确定因素,在指标中未加入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析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强度,故对未来一年内的预期进行意愿调查。意愿指标的权值参照评价指标设定并参考了调研数据平均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了经验调整。每项意愿的分值项是对乡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经理进行意愿调查后得出的无量纲数据的平均值。

根据意愿指数计算公式:EIWI=∑PiWi 可以计算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指数。其中EIWI是企业信息化意愿指数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Wish Index,Pi是第i项指标的调查结果,Wi是第i项指标的权值。对计算出的意愿指数进行评定,依据表3。

对上面的制造业乡镇企业调查后,该企业的意愿指数是53.49,表明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愿属于中等强度。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切入点的研究

参考分值较高的意愿指标,可以确定企业近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个工作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这些方向中找到比较适合企业情况又能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和切入点。

对我们调研的某制造业乡镇企业,从其上面的意愿调查指标中分析出该企业具有强烈改进愿望的前七项指标(分值大于60),其结果如表4。

表中的权重A是意愿调查指标的权重,分值A是意愿调查的分值。权重B是评价指标中二级指标乘以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分值B是评价指标的分值。在“相关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只列出了相关指标中综合权重最大的一项。

在上表中,意愿指标“对IT应用技术人员的聘用”反映的意愿强度是第三位,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最大,得分却很低。同时此指标分值的提高也会提高评价指标11和13的得分。调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仅有一名兼职的信息技术员,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部门。

意愿指标“对企业网站的投入”对应的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第二位,同时对评价指标8、10和18也会产生影响。

对“仓储部门信息化的投入”、“对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和“对销售部门信息化的投入”三项主要意愿指标,也需重点考虑。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出如下的发展建议:从引入1~2名信息技术人员入手,定期开展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仓储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员工。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切入点,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以建立库存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为企业近期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有所发展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评价调查和意愿调查,开始寻求新的信息化建设瓶颈问题并据此找到解决方案。

四、总结

如何在诸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找到着力点,较快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取得实效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问题。本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把指标评价和企业意愿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一个乡镇企业为研究目标,为该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正是寻找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并为此提供一个制定解决方案的途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情况的不同对分析方法进行调整,使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方案和建议能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学军 施卫飞: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2]王亚军 栾加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第8篇

扩大“产业集群信息化”优势

伴随新经济的信息化浪潮,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省中小企业超过5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就业人口75%以上;50%的中小企业处于信息化普及阶段;80%的中小企业希望获得实用、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为此,在2006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作出“针对产业集群,以‘园区、乡镇’为龙头,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工作,共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精品示范点64个,各示范点累计销售集团标准产品17800项。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5+N”模式。“5”是指适合所有中小企业使用的标准化产品,即集团彩铃、移动总机、短号集群网、集体短信、企业邮箱等5种标准化产品,“N”则指为各行各业量身打造的专业级产品和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自推出“5+N”模式以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全省各地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形成众多个性化行业信息化应用,如惠州“鞋业通”、阳江“五金刀剪网”等,加快了信息化应用进程。

增创“产业簇群信息化”新优势

“产业簇群”是指围绕着某一特定的行业,形成合作配套生产的专业镇或产业集群。目前“产业簇群”是广东最有特色和活力的经济力量:专业镇GDP占全省GDP的21.5%;以城市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如以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

为深度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06年的基础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制订了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策略。该策略针对广东省中小企业“产业簇群”特点,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拓展“四大体系”(产品、支撑、合作、推广)建设,点面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簇群”的信息化覆盖及应用水平。最终实现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整体信息化推广的快速实施、推进,开创移动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完善产品体系满足企业需求

2007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持续完善产品体系,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作为推广策略的实施方式,拓展“四大体系”建设体现在完善产品体系上,即针对信息化普及阶段中小企业的语音沟通与信息需求,整合集团标准产品(“5”)、成熟信息化应用(“1”)及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N”),设计并提供符合当地“产业簇群”特点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5+1+N”)。

与2006年推广策略相比,这次增加的“1”是指为满足中小企业信息的升级需求――“双网”建站(移动+互联),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计划在近期推出“企业建站”产品。而“N”指的是各市分公司根据当地的“产业簇群”特点,基于信息化产品及技术,或者联合当地行业协会、合作伙伴等,设计并提供适合向“产业簇群”推广的个性化或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如“鞋业通”、“陶展通”等,以满足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第二、第三阶段的基础管理以电子商务等需求。

健全支撑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信息化营销服务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健全运营支撑体系则是拓展营销服务的有力保证。在加强业务拓展与营销服务渠道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重点关注客户服务的便利性,以“信息化专家就在身边”为主题,集团热线、电话客户经理、集团客户网站专区三管齐下,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拓展渠道覆盖。同时,为了优化服务支撑体系,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采取“4层次8系统”方式来强化支撑系统建设,打造信息化快车道。

“4层次”包括接入层、平台层、管理层和服务支撑层等四大层次。据了解,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将通过行业网关三期建设,提升集团短信、彩信、USSD接入能力;拟通过省级和各地市平台的集团信息化统一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全省集团信息化硬件,软件,开发和管理规范的三个统一,提升业务的承载能力;同时,还将以行业五类终端管理平台的改造契机,实现终端的可运营可管理;此外,完善动力100门户网站销售、服务、业务宣传模块功能,实现对集团业务融合的系统支撑也将是重要攻关课题。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还将不断完善集团客户业务管理体系,规范化运营集团业务,持续优化集团业务支撑流程,确保流程的快速顺畅。

以合作体系拓展扁平化渠道

推进广东省广大企业及行业集群的信息化应用进程,离不开政企合作和企业互助。而建立合作体系将有效促进产业链合作,形成资源合力,提升信息化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能力。

在推广策略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一方面继续开展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专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的合作,通过整合这些行业解决方案和案例,打造行业内的信息化标杆,并在全省推广,共同推进行业的移动信息化。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优秀合作伙伴,建立SI的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对SI的有效管理,目标是建设一个规范的集团业务生态环境,建立优质的价值聚焦体系。

在建立合作体系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需求,选择或发展专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如金蝶软件、中企动力及各行业协会,丰富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探索,信息化合作模式的成果包括建设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以及开展“集团信息化营销伙伴招募行动”等,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用推广体系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和普及一直是广东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数字广东”的策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制订本年度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策略时,根据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采取媒体传播与推广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立体式营销推广并形成体系。

在2006年成功举办“百镇信息化巡回讲座”的基础上,2007年又进一步深化,继续与省信息产业厅、省中小企业局合作,举办了“百镇信息化提升工程”。活动于7月正式启动,先后在全省举办110场,其中一、二、三类公司各举办8、6、4场。活动针对各地的“产业簇群”特点,选定专业镇、产业集群开展活动,通过信息化体验、交流、标杆企业参观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集团产品推广、使用,提升“产业簇群”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覆盖及应用水平,受到好评。

“企业信息化”工程助力推广策略

据悉,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今年实施的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策略,源于其推广“八项工程”中的“企业信息化”工程。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孤岛;办公自动化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分散、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等原因。随着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工程是企业管理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从而加深了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够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大量信息系统“烂尾楼”。

2.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3.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4.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5.重建设、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电力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紧迫感;另外,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人员思想难统一。虽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化会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权力再次分配,所以并不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资产较为分散、核心业务的流程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实行分级管理,电厂的管理在兼顾电力生产管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服从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确保实现电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电力企业这种相对弱化的管理基础,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流程难以实现闭环。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条块化的管理壁垒难以被打破,从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虽然,企业内部针对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如果不改变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那么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必然会持续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人员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信息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有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组成。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柜等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软件。其中,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应用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具体业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自动办公化、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分析、安全监察管理等具体内容。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主要由各种网络及其之间的接口,以及运行在网络之上的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3.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管理保障体系等具体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第10篇

[关键词] 旅游企业信息化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模糊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旅游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进传统旅游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信息资源配置,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旅游企业管理和决策等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力资本、技术应用、交易成本、资源耗费、竞争能力及创新能力、协同效应等方面进行全面测量和度量,找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确定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及其效益状况。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而且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尺度;不仅可以指导企业准确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而且可以引导企业正确制定信息化战略,保障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从旅游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信息化建设“导航”。 评价是为了决策,建立绩效评价制度,能够帮助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有效控制信息化活动的进程,全面掌握信息化的经营绩效,从而有助于信息化发展与旅游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

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类企业,而对服务类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研究很少。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应用于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结合,保证了模型的系统性和合理性,还能让决策人员运用其经验和判断能力。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即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得出评价结果。

二、构建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以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框架,将罗伯特・卡普兰创建的IT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工具。平衡计分卡包含财务指标,同时以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及组织创新和改善活动等业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IT平衡计分卡是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从信息化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出发,将信息技术与业务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进行关联而得出的。IT平衡计分卡的构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IT价值贡献视角:主要反映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即IT投资对企业的综合影响,IT是否达到了企业的预期,以及是否带来了预期的财务收益。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财务”指标。

2.IT用户满意度视角:主要反映企业创造价值和差异化的战略,体现了旅游企业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客户视角要从质量、服务等方面考察企业的表现。只有了解并满足了客户需求,旅游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经济源泉。本文还将旅游企业的内部员工纳入了用户的范畴。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用户”指标。

3.IT内部过程视角:内部过程是指旅游企业从输入客户需求到公司创造出对客户有价值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是旅游企业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在评价IT内部过程时,主要考虑用于支持主要过程改进的IT资源是否充分、基础设施是否为业务需要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以及企业IT基础设施体系是否得到了维护等。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信息化应用”指标。

4.IT学习与革新视角:考评旅游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里,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决定公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评价时,主要考虑是否为员工提供了适当的培训、是否追踪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新技术的动态。基于该视角,本文设计了“战略与发展”指标。

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构成及指标解释参见表1。

三、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的判断数据,形成判断矩阵。对每个判断矩阵A,按特征方程,其中,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求出归一化的单排序权重向量W,若每个n阶矩阵相应的一致性比例,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则认为该判断矩阵有可接受的一致性。层次单排序之后,进行层次总排序。经过计算后得到表2所示的指标权重及排序。

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的评价结果,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模糊AHP模型。模糊AHP模型由因素集、权重集、评语集和模糊关系运算构成,构成及运算如下:

因素集:一个由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合。

权重集:一个表示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的集合。用表示,其中,。

评语集:一个表示评价目标优劣程度的集合,针对各个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权重,采取综合打分定级的方法。

模糊关系用模糊评价矩阵R来表示:

矩阵中表示对第k个单位第i个评价指标作出的第j级评语隶属度。隶属度的具体求法:根据模型初始化的实际情况,定出考核跨度,取出考核跨度内的数据,作为第k个单位考核数据,整理后得到第i个评价指标有个级评语, 个级评语,…,个级评语,对,有。

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得到等级模糊子集,如果,则采用归一化方法得到,其中。

分数集是一个列向量,表示第j级评语的分数,以100分为满分,可得。

最终评价结果或是一个实数,它反映了由等级模糊子集B(B‘)和分数集F所带来的综合信息。

应用该模型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直接使用前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集,记作矩阵:

第二步:设定评语等级为5,分数集记作,对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打分;

第三步:应用模糊AHP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B‘;

第四步:最后根据得到评价结果。

四、实例研究

应用已建立的模糊AHP模型,对我国CYTS、CTS两家典型的旅游企业进行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其中,CYTS的计算结果为:

CTS的计算结果为:

从得分统计表粗略地来看,CYTS的“网络安全措施应用率”得分最高,得分偏低的是“培训”。专家打分的指标中,“企业网站水平”得分很高,CYTS是我国最早开展电子商务的旅游企业,具有较强的网站个性化能力和旅游电子商务应用;得分比较高的是“基础建设水平”、“信息化战略地位”。CTS得分最高的指标是“财务收益”,得分比较高的是“企业网站水平”, CTS是继CYTS之后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其网站功能较全面,近期还会推出新版的网站;得分偏低的是“信息化战略地位”。CYTS和CTS均为我国大型国际旅游企业,规模和实力均位于行业前列,信息化水平在旅游企业行业也处于较高水平。从应用模糊AHP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来看,二者的信息化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

两家旅游企业信息化的相似点:网站水平很高;基础建设水平比较高,说明这两家旅游企业较早地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的硬件投入;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较高,先后投资建立了业务处理系统,基本覆盖了传统旅游企业的业务;两家旅游企业均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部门,负责信息化规划的制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这在同类企业中是比较少见的,小型旅游企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设立了正式网络管理员的职位;两家旅游企业都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五、结语

通过基于模糊AHP方法的旅游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以及典型旅游企业的实例研究,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加强旅游企业参与信息化进程的意识;从旅游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信息化战略;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进行信息化建设;设立专门的信息部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框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11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 问题 对策

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需要学习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二)在组织的战略制订中产生两个极端: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

一方面,组织错误地将信息系统看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花在如何使这一“目标”的大致完备,信息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获得实现公司战略要求的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于一些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组织的管理战略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缺乏整体效益。虽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地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的却是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

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IT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管理顾问对项目进行监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四)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五)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落后

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六)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要

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信息化应用应纳入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及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方面来推进信息化的实施。

(一)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

(五)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理念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前状况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水平较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国家经贸委近期的调查表明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5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人了因特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从总体上看,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基本实现信息化,中小企业中实现了信息化的比例则更低,可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平衡

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因企业类型、行业归属和所处地区经济状况而存在很大差异。从企业类型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新近发展起来的高效益企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中小企业、竞争性较差、效益较低、老企业信息化发展较慢;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低。

(三)企业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

有些企业已经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趋于增加。

二、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信息技术

(一)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信息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非搞信息化不可。这不是企业主观上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客观互有联系和影响的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另一种力量是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动力。从企业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呈加速趋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科技竞争、营销竞争、市场和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这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从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需不断调整、重组、变革,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

(二)信息化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可能性

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或者说可能性,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及其结合所起作用的结果。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可能产生的经济性效应与非经济性效应上。

所谓经济性效应主要有①管理规模经济性效应。③范围经济性效应。④差异经济性效应。所谓非经济性效应主要有①促进创新。②优化决策。③树立信誉。④提高素质。

2.企业对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是竞争力提高的现实保证

企业基于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种种可能性和能否或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现实,还取决于企业对信息化的管理。①企业搞信息化首先要对搞信息化的预期费用同不搞信息化的机会成本、信息化可能带来的预期效益同没有进行信息化情况下的预期效益进行比较。②当企业决定对信息化进行投资时,则应根据投资的目的或动机,把握好投资的时机、方向、重点和结构。③要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来决定与同类企业相比信息化应先搞还是后搞,并选择哪种信息化模式更适合本企业情况,以赢得真正的竞争优势。④企业决定搞信息化后还应对其实施条件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是需求分析,其次是对影响信息化进展的各种障碍包括数据基础、人员水平、技术条件等等因素进行分析。

   (三)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走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世界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电子商务将面对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品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各国的对话与合作。这一切都是构筑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上的。没有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使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

1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2.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

3.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e-commence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企业信息化和e-commece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5.实施政策倾斜,如提供拨、贷款,税收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花大力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1.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

2.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3.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包括软件、硬件、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系统维护等各方面的投资。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并使资金落实到位,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企业信息化是应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