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5-31 01:4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1篇

关键词:重要环节;周长;新概念

一、导迁激疑,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每堂课中,都要精心设计引新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学。例如,在教学“求种植数应用题”时,教师用一则新闻导入:“今年我县柑桔产量预计超过40万担”提问:“柑桔采摘完了吗?”“这40万担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回答,只要知道种植数和每株的产量就能会计出来。继续问:“怎么知道一块地的柑桔棵树?今天我们来学习‘求种植数应用题’。”这样引入新课,新颖、有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内容。又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教师可先出示一个谜语:“人家兄弟手拉手,咱们兄弟不碰头。火车在咱肩上跑,建设四化立功劳”让学生猜。老师再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平行线,请同学们从这一节找出谜底”。这样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去学习这节课。

二、导引得当,培养自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自主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常埋怨一些学生“笨”,总是引而不发,我们不妨来个自问:“引导是否得当?提问的问题是否太深了?”只要把握准学生的思维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再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畅开。例如,在学“圆的周长”时,学生一起学习的是直线图象的周长,而这节课学习的是曲线图形的周长,在认识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打开猜想的窗户,畅想要通过什么方法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总是归纳成具体问题,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量出几个具体圆的周长,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比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

三、导移解疑,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种技巧也就是迁移类推的技巧,教师要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分类的意义时,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饼的几分之几?”“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圆的几分之几?”“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个教学过程就是把新概念知识划归为旧知识,通过对旧知识解答来推导出新概念,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四、导练引用,开发智力

导练就是练习的指导要致力于讲思想、教方法、重启发、传学法。为此,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层次性,习题的设计要先“死”后活,先基本后变式,先一步后综合,题量要适度,练习的设计注意坡度,注意及时分析学生的反馈,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例2中,设计以下练习:

第2篇

关键词:弊端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变化

众所周知,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全面铺开,教育教学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本地的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面对中考、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学习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名校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教师讲课不超过10分钟”等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理解,看到他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决心。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储存器”。这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与学全部围绕着课本转,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只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跟着老师转就可以了,无需“用心”,只要“用力”。这样,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 教师和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固定的公式里,周而复始。学生缺乏自主思维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智育目标得到落实但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实践);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只是锻炼了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单纯重视智能发展的培养模式,不遵从人性的自然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将来的个性化发展。这不符合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和要求。

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就必须抛弃传统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了“‘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它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师教学规律的新型课堂,并以此为抓手去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主要研究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课堂教学首要目标;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重点内容;将预习、展示、反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进行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三大步骤达到有效,力争高效。

1.注重预习的有效性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对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根据学习章节的内容制定导学案,并提前布置学生借助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把握文本并达成学习目标。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及时与学生进行预习交流,再次确定学习目标。对于不能达成的目标,有价值的问题,予以搜集整理通过展示课达成。

2.强调展示的互动性

教师分配任务,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学习目标中的难点,在全班中讨论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展示,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这种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过程是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和见解的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激励,在追问中不断总结,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学生的展示不是预习的翻版,是整体的提升;展示的内容是学生普遍困惑的、易错的,能够生发出规律、方法的;展示的目的是实现生生互动,在质疑对抗中,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水平,让学生在借鉴中再次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提升。

3.提高反馈的时效性

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教学的反馈评价不再是教学行为的最终目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师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反馈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的交流,借助倾听、应对、交流、对话来实现动态生成。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去研究课堂反馈,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状态,对其作出恰当的分析与判断,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也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有关自己学习行为及其效果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形成反思总结,及时修正与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方式,使自己在教学中处于一种正常而积极的状态。

三、“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

1.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师生平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其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样,教学的过程就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三,强调师生互动,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培养“小老师”引领小组成员“兵教兵”,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脱离被动学习的苦海,转变为“我要学”的乐学大课堂。

为了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是十分必要的。小组成立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指以异质形态分组,每个学习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智力水平、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组间同质”即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力求均衡,并无明显差异。“组内异质”是互助合作的基础,“组间同质”是全班各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组内设小老师或者小组长,在小老师的带领下,组内合作,展开组间竞争。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关注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但是要注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人人都有任务,防止冷落学困生,还要用按号加分的方式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踊跃展示。每节课结束之前要评出金牌小组、金牌个人,表彰鼓励,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学习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多体验多感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师生关系的变化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育的民主,关键是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感受到自由、宽松、愉快,没有任何心理压抑和外界强制,才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探索,才有可能创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学习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的双向互动客观上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变化。新课改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4.学校教研氛围的变化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 效率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阵地,是历史教学中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浅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用好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新教材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用好新教材,实现三维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历史事件发生、发展来编排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如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历史纵横”模块大多生动、形象,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模块链接"能有效补充历史知识及历史背景,有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

二、把握好课堂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搞好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学生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3.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认真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就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

1、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2、讨论法。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辩论法。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辨性较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结论,目前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如上选修④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小结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在教授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创始人孔子》一课时,可以举行一个辩论会,辩一辩孔子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比较法。比较法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较一些相似的或相异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学会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授《开辟新航路》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异同,尤其是对中西社会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在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比较中国与其异同。通过比较法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一定的历史观点去解决纷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第4篇

一、课前充分备活

1.积极挖掘教材“活的因素”

教材本身容纳着无穷无尽的人类智慧。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目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讲授空间内,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水平,就要复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东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备课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无声的变为有声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教材中能够反映“变化”的内容,用活生生的画面去勾勒。因此备课的过程,就是设计“活的教学”过程。

2.了解学生实际,分层次备课

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以学生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学生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学生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备课中首先要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查他们学习上的差异,在吃透教材和学生后备课,并且要按学习能力差异分层次备课。分层次备课不仅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分层备课,要研究不同认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按他们的需要备课,这是“活的教育”对我们备课的更高要求。

3.活用参考资料,巧谋手段

教学参考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教材的内容重点和难点,是我们组织和实施教育的主要工具书。但是,由于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能力的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具有多变性和针对性。生搬硬套教学参考资料,用模式化的程序去实施教学,势必僵化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认识发展。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劳动,灵活运用教学参考资料,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其教学的参考、引路作用。

二、课上积极讲话

1.顺应教学过程,适时调整教案

备课是一个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全面把握学生学习实际,认真设计学法和教法的准备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备课还是一种偏于个体的静态方式。而上课则真正实现了从“静”到“动”的转变。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对备课中已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有选择地创造性的应用,注意临场发挥,顺教学发展中的“势”而下,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适时调整确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不能为方法而方法。

2.创造教育艺术,尽展讲授风采

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可感性强。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统一”,教师必须创造教育艺术,扬各种教育艺术之长,创造性地发挥。我们还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艺术。

三、抓活课后辅导

1.从作业中捕捉微妙信息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巩固,作业完成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从作业完成的整体水平可以了解学生群体的能力发展趋向;从作业完成的每一个个体水平,可以反映这个学生课堂学习中尚未发现的动态变化,借此可以捕捉到许多对指导课堂教学有益的信息。

2.从质疑中搜寻教学疏漏

学生对课堂教学及课后学习中的问题大胆质疑,不仅表现了学生求知的渴望,而且表现出他们积极思考、活泼好学、锲而不舍的学习自主精神。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仅仅是求得学生对质疑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教师从学生质疑中发现了学生知识内化过程中思维活动波动的曲线轨迹,这有助于发现教学中的疏漏,为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确定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提供依据。

3.从情绪中感知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课后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但能激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还表现在课后继续展开课堂问题研究的氛围浓厚,情绪激烈。教师在辅导中感知学生的“兴奋点”,不失时机地启迪、引导,将会使学生知识面更上一层楼。学生课后变得沉默,或对课堂教学着力研究的问题仍感“迷惘”和“模糊”,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抓住这些活的情绪变化,从学法和教法上找出问题,认真研究提高课堂效率的举措。

第5篇

一、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分析教材,深刻把握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依据,只有把教材钻深吃透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平日备课中我们主要把握以下三点:1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知识点及其结构联系,包括课时内容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2从知识之间的联系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3从各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确定课堂的教学重点。所谓重点是处于枢纽地位的知识点,它是许多重要知识点的延伸、应用和发展,同时又是许多重点知识产生的基础,掌握了重点就能掌握与之相联系的许多重点知识,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二、分析认知前提,研究情感前提,深刻把握学情

主要明确学生头脑中已经做了哪些认识准备,对于新学习所需的知识、经验、模型、技能、能力及它们之间的结构联系等已经具备了多少,如何进行补救。明确学生的情感状态,诸如兴趣、动机、态度、意志、信心、行为习惯等个体差异如何,如何进行补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点本身的复杂程度及该知识产生过程的复杂程度和应用的广泛性来恰如其分的确定教学难点。

三、研究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的虽然制约着教学的基本方向,但比较抽象笼统,在教学过程中不便把握。为此,必须依据教学大纲,通过对教材及学情分析,把教学任务和要求变为几条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始终于教学目标的规定、制约和调控之下。

四、注重教材处理,加强教法研究,发挥教法作用

对现成的教材内容不能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要依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出发,将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组合、综合、解释、举例、问题化或补充必要的图片、资料、实验、演示等,并通过师生的感官活动、思维活动、读、说、写和各类操作活动,将教材、教法、学法有机的融为一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精选习题,揭示思维规律,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五、掌握教学艺术,确定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一定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科学的教学模式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反映教学的基本规律,能使教学过程趋于高效有序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教学艺术,运用教学模式,并将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变通性结合起来,有模式而不唯模式,既防止机械照搬,又防止应用模式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自己认为最优化的程度。

六,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矫正,发挥评价效益

课堂教学时一个师生间信息交换的系统,系统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反馈矫正的功效。因此,反馈矫正措施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课开始通过前置测评了解和补偿学生的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加强新旧知识衔接。课中要通过察言观色讨论、提问、交谈等及时了解教学效应并及时采取矫正措施,结束前通过形成性测试或练习了解教学目标完成情况,通过小结进行矫正深化,真正发挥课堂矫正、评价的效益。

七、重视情意作用,创建和谐氛围,加强情意调控

课堂教学虽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但也是师生间的情意过程。认知与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和谐的认知过程诱发健康情感,成功的认知激发和强化情感体验。反过来,情感又能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认知。为此,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创造和谐民主,热烈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感情,并通过仪态、口语、板书等多个方面树立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6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入攻坚阶段,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很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情绪大。学生的数学成绩上不去,素质也未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走出几个认识误区。

“灌”得越多越有效。不少教师认为:只要给学生“多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即使这样做后学生仍然没有学好,教师也自感问心无愧。实际上,由于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学生不领情,教学效果自然适得其反。

“秀”得越多越有效。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而不重神似,常常搞些“伪创新”,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用掌声来鼓励,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磨”得越多越有效。加班加点,多讲多练,是当前很多教师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分并不全等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分数等硬性指标,还包括能使学生受用终生的学习兴趣、方法、习惯、能力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应考专家”,而应是可持续发展人才。那种“磨”出来的学生,即便一时能获得较好成绩,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明白了上述误区,我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只是知识的呈现者,而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知识,与同学共同探讨,相互交流、融合。总之教师要用心去和学生沟通,用爱与学生交流。

注重知、情、意的和谐统一。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本途径,要把学习知识和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会让学生发现知识的意义,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建立合作、友爱、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新才能。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教与学取得最佳的互动、互助、互进效果。

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实现高效数学教学的前提。课堂应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一节课教学设计再完美,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那就不算高效课堂。教师要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尊重个体差异,给他们信心和动力。回顾我们的课堂,回答问题的更多的是中上等生,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受到关注,而后进生就变得无所事事,最多也就推一步走一步,教师如果不推他就不走了,课后教师还得花费更多时间去辅导。教师逼得越紧,学生越不想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使课堂高效,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承认其基础差异,让所有学生全程参与,多鼓励、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其个性得以张扬。

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既要讲究教的艺术,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第7篇

【关键词】提高效率;教学片断;快节奏教学;提问解答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的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高效课堂是所有教师永不停歇的目标,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从教有20多年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97%。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下面,我以自己的一个教学片断,说一说高效课堂的构建。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308-246 ,36÷18×200。开始!

学生们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这是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片段。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为此,我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两个策略。

一、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度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之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的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捺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

二、提问解答是引导学生高度参与的重要策略

细细品味课堂上的提问和答问,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地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本片段中教师一改以往常用的“提问――答问”,采用“提问――答写”策略,它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答写为所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促使所有学生都去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老师问“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时,由于前面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产品”,举手自然也就踊跃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创设情境、提高质量

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其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的构建者,并且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英语教学的面貌,给我们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课堂教学因此变得直观形象,知识信息的传输效率也大大提高。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发展学生语言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有如下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只有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的储存、自动编排归档和随时检索的功能,把多媒体和网络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能快速地为教材编入新的英语语言信息,并随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取和积累。通过Authorware、PowerPoint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图片,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符合自然规律的语言学习情景。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二册Lesson65中的新知识sunny,windy,cloudy,rainy时,可设计一个教学课件:⑴首先,将一幅阳光明媚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示出sunny;⑵忽然,狂风突起,树叶飘落,展示出windy;⑶接着,乌云密布,展示出cloudy;⑷最后,电闪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哗哗而下,展示出rainy。这样运用计算机创设出语言的真实情景,学生边看边接受新知识,不仅记得牢固,而且学得兴趣盎然,情趣大增。与传统教学的课本、录音机相比,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更为真实、更接近自然规律的语言输入。这是任何其它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一种交互方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有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英语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将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筑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现行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二册Lesson71,Ann’sBirthdayParty时,首先,用PowerPoint制作出教学课件,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Ann邀请朋友参加生日聚会——朋友们高兴地接受邀请——Ann和妈妈为此次聚会做准备——朋友们先后到来——送生日礼物——唱生日歌——吃蛋糕等,帮助学生阅读和了解课文。然后设计有关问题,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情景中,达到语言的时间效果。其次是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重要语言点,并进行为达到熟练运用目的的训练。最后,提出问题:WhatdoyouthinkaboutAnn’sparty?。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答。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角色表演。这样,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

外语学习首先要把外语作为一种技能来掌握,而不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多进行交流,并进行反复的大量实践。因此,教师一定要事先对话题、情景、训练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因为教学课件可以不厌其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它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得语言训练更富有灵活性和挑战性。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所拥有的最丰富的信息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它实现了枯燥问题的趣味化、静态问题的动态化,引导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它能使英语学科的教学真正实现“激趣入境——多向互动——乐学提高”。

第9篇

关键词:导入艺术,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吸引学生,当刚刚上课的时候,就有了趣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在课前,教师都做好充分地备课准备,课上灵活运用,设计好课程导入,让学生精神百倍,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当然,导入艺术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一、直观演示法

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运用直观手段能使学生感到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巩固记忆,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学生形成新概念,掌握新知识奠定基础。如在讲授《雷雨》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观察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接着,出示课文插图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书中所讲的风声、雷声、雨声。这种视听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如临其境。然后,设问:“知道这是什么自然现象吗?《雷雨》这篇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场雷雨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课文上,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先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忽然,它发现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水不多,瓶口又小,它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这只乌鸦真聪明,遇到困难能动脑筋,想办法,最后终于喝到了水。同学们知道这只乌鸦究竟用什么办法才喝到水的呢?读读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于是,学生对《乌鸦喝水》一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更认真,效果更好。

三、设疑导入法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中,往往是由于一个问题的提出来激发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了疑问,就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新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善于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求解求知。如在讲《称象》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大家都知道,大象又高又大,它到底有多重呢?怎么才能称出它的重量呢?古时候有一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几个“问号”,启开了一节课的大门。

四、想象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文艺作品,这些佳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开篇时可尽量运用口语艺术描绘文中一个精彩片段或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启发学生想象并进入教学情境。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给学生讲道:“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认真听,在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电视的片段:蔚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少年颈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正向一只猹用力地刺去……”故事讲到这里,我抓住学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求知心理,提问:“这少年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这样以想象导入法进入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本来是文学作品、电影、戏剧中为吸引读者、观众而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浮想联翩,跃跃欲试,并取得出乎意外的效果。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你们知道‘独木成林’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它是说一棵树木不能长成一片树林。但是,在我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却出现了‘独木成林’的奇观,它在我国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的天马河中,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状如蘑菇,覆盖面积达一万三千多平方米。一棵树怎么能长成这么大一片树林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请你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六、人物导入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具有典型人物的文章,这些典型人物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他们是作者精心刻画的结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点出这些人物,使学生的心紧跟这些人物的命运而跳动。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王二小的图像,问学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然后给学生介绍:“他就是小英雄王二小。他,机智勇敢,不顾个人安危,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他,年小志高,为了革命的胜利,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廖廖数语,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浪花。大家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都迫切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法外,还有直接导入法、解题导入法、猜谜导入法等。总而言之,导入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特点,选定、设计恰当的导入方法,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而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叶澜教授曾说:“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北师版)第20页]这一课时,我在课前了解到,虽然20+30是本节课新学习的知识,但班上有大部分的同学都通过其他的途径先学会了(有的在上幼儿园进时已学过,有的父母提前教过,有的是看一些书籍学的……),如果只是按着老师教给的方法来学,那就索然无味了。但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表现,把自己已掌握的或刚想到的方法告诉大家,那就很有成就感了。因此,我根据课本创设的“小兔请客”的情境,做成课件,让学生说说从图上得到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然后选出20+30这个算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计算,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汇报。学生几乎都能把我预设的各种算法说出来:“我是用数的方法:10、20、30、40、50” 、 “因为2+3=5,所以20+30=50” 、“20里面有2个十,30里面有3个十,加起来是5个十,就是50” 、“我先摆三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五捆小棒,所以20+30=50” 、“因为20和30组成50,所以20+30=50”……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算,但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会算的同学有了尽情表现的机会,同时又让那些还不会算的同学通过看、听别的同学算的方法,激起“我也要学会的”的强烈愿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新版教材课程内容及编排方式都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师要以新的课程观、新视角来看待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新教材优势,丰富教材内涵,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使用价值,让教材成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以教材中的“数熊猫”、“数圆片”、“数方格”、“数苹果”等作为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从而引入一种新的运算-----乘法。接着又用教材中的“儿童乐园”这一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提出并会列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解决一些问题,由此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密切联系,以及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方便性,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有机地把教材内容与教学创设的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体积”这一概念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动手做一个简单的试验活动:每小组配一个透明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容器内装有一半左右的清水,然后往容器内放入小石块,并让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观察容器内的水会怎样变化。水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即水面会上升。“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谁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我突然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们正为自己做的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结果而高兴的时候,马上又被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这水面会上升,那是显而易见的事,但为什么会上升却没想过。“是呀,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同学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我也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理解什么是“体积”这一概念,在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一概念后,让学生从这个实验中理解和体会“体积”这一概念的含义:“这个水是一个空间,石块放入水中,占据了水的空间,那么水就被挤了上来,所以水面会上升。”从而让学生迅速而形象、具体的理解了“体积”这一概念。又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这一课时,我以课本的主题图为情境,即以山羊卖快餐标价的情境,并把它制成课件,配以适当的音乐和语言,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理解和体会,小数点在4.00元、0.40元、0.04元其表示小数的大小的变化,并从中掌握变化规律。由于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生活,钱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因此用学生熟悉的钱的变化的情境来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变化就简单易学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捕捉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自主、人文、生活化”的气息。所以,一些不经预设,在课堂上不经意生成的课堂资源,教师如果能及时把握住,灵活调整课堂进程,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地促进更多的生成的东西,并及时的捕捉住智慧的火花,让它绽放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如因学生差异而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或认知上的新亮点,学生学习新课时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等,有时甚至是老师感到特“讨厌”的“乱插嘴”,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再生资源。如我有一节数学课,是上午最后一节。学生经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已显得有些疲惫。无奈今天只有这么一节数学课,又凑巧是赶课之时,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尽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经过有趣导入,学生经过一番辛勤的奋战后,新授内容很快结束,准备进入课堂作业阶段。这时学生已显出疲劳的样子。没办法,课堂作业还是要做的。我正寻思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一直喜欢乱插嘴的小刘同学好像知道下一步老师该布置作业了,就抢在我的前面布置起作业来:“作业就做练习四的第3、4题吧!”小刘响亮的声音引起全班“哄”的一声大笑起来,有的同学正用眼睛看着我,以为我一定会批评小刘了。“这不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时机吗?”我灵机一动,没有批评小刘,而是顺着小刘说:“小刘同学说课堂作业就做练习四的第3、4题。就让他当一回老师,同意吗?”“同意!”一句响亮的回答,教室里的气氛又轻松活跃了起来。课堂作业自然也做得出奇的好。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重要舞台。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课堂资源,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数学》一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7月。

[2] 《数学》二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7月。

[3] 《数学》四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7月。

[4] 《数学》五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7月。

第11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教学的侧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在没汁课堂教学时,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放矢地选择一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初中学生处于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加大课后作业量,用做习题来填充学生的休息时间,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厌恶情绪随之产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内, 向4 5分钟要效率,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接受性,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梯度、教学容量、教学速度和教学节奏,减少作业量,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为。

三、慎重选择课后作业并耐心指导

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尽管每课的内容后都配备了一定量的习题,但从教学的实际及学生的情况看总不尽人意。为此,我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自己动手编题或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完成,避免了机械性的重复做题。此外,还要对学生遇到的困难适当予以点拨。

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情感的核心,兴趣也是求知欲的导向。我们往往愿意主动接近的东西,是我们对之产生兴趣的缘故,所以就有了积极参与其中的行为表现。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过于求全,过于呆板,利用“一人讲,百人听”、“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当然也就没有效率了,致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昏昏沉沉,学生自己不思考,导致收到的效果甚微。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常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真正地产生了兴趣,老师与学生的情感能产生共鸣,学生便会更加尊敬、亲近教师,学习效率顺理成章就会得以提高了。

五、完善语文教学方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果孩子们在学习的阶段仅仅学的是表面的东西,将不会利用知识学习,将是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上课上好,认真批改,能提高学生试卷上的分数,就是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近几年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外文章的理解能力,我就开始注意指导学生做题了。首先,我想教给学生的方法应该是学会思考,让他们知道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其次,我想使学生爱上阅读。教科书中的课文只是一碟碟饭前小菜,就像一扇扇打开的窗口,通过这些窗口,教师把学生引领到阅读的天堂,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爱上阅读,不满足这些的窗口,努力地飞向蓝天,自由翱翔,尽情地享受阅读美丽。为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翱翔的理想,我认为就应该磨练他们的意志,教给他们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导。

六、合理利用课外活动

第12篇

摘 要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很大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现代教学 媒体 课堂教学 效率

要使学生从小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素质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其辅助作用,向学生展现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说,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的驱动,给学生以学习的原动力,使他们爱学习,从而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真切的情绪感受,受到“美”的陶冶,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去燃点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能正常、和谐、稳定地发展。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媒体显示小狗乘坐椭圆车轮的车上颠簸的画面,从而提出问题:用椭圆做车轮行不行?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椭圆呢?做成正方形呢?接着通过画面的显示来验证方形的弊端,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最后把车轮换成圆形,车子能平稳地行进了,紧接着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这样,设疑激趣,为新课作铺垫,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媒体显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跑步的动态情景,让学生观察看出唐老鸭是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米老鼠是沿着圆形的路线跑。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就是求什么呢?从而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直观而形象的电教手段,用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长知识,更重要的上是增强认识世界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如果再恰当地借助电教媒体,发挥其显示作用,在“动”中引路,把事物演变的过程形象地显示出来,把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抽象的化为具体,把较复杂的转变为简单的,分散了学习难点,使重、难点“易化”,使学生便于抓住关键,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用实物演示有困难的地方,运用电脑软件的设计,能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通过让学生观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观察由长方体变为正方体的过程,并进行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又由于电脑画面能动静结合,使观察重点更为突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让学生在带有美感的教学中学习,身心愉快,乐学,爱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实验操作与观察计算机的演示过程中,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间固定的倍数关系。这一段的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比较测量计量的结果,通过归纳概括,从而初步确认“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第二层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机的演示,形象直观地把拟定的三个圆,先用“化曲为直”的演变,再通过动态的演示出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加以验证。

这样,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象、文字、声音的综合同步运用,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三、新颖有趣,提高练习的效率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可以利用电教省时,多变,扩大练习容量,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