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历史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第二,方法为主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
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5.解题的思考。进入高三,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一是“解”,即想尽一切办法解答问题;二是“思”,即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并纠正思维误区;三是“归”,即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相印证,回归课本。如果大家还不知道如何进行解后反思,可以参考一下《360°全解密》的形式,剖析题目的命题意图、难点、关键点以及在教材中的原形和变形关键要素,这种能力需要慢慢培养。
第三,心态为辅——保持一颗平常心
[关键词]主体作用;自主学习;自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0802
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开展创建“启雅悦读”特色学校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阅读活动,并启动阅读课题的申报及研究工作。为此,笔者开始M行“阅读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和申报并在2015年成功立项。人教版《历史选修四》(下文简称《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是属于该课题研究的内容。由于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来说,学习难度不必太大,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灵活地安排教学进度,试用更多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贯彻新课标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开放的思维。高二下学期历史课进入高三备考第一阶段后,要求教师在有限课时内完成三本选修课本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找出一种有效达到教学目的新方法。
一、《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开展的依据和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而“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还提到“今后高中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不同的教学条件与教师水平,不同的学习环境等具体情况,自主设置形式多样的、方便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以保证高中学生在满足各自兴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历史教育”,以及“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历史课堂上,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各种类型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在充满好奇与求知的心理驱使下,进入神秘的历史殿堂去探索历史的奥秘”。因此,《历史选修四》的教学实验有充分的理论支撑,有很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高二文科的学生,大部分历史基础比较好。通过学习初中历史,他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一时又学习了3个历史必修模块,初步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为《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也是取得实验成功的保证。
二、《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开展的目的和过程
1.实验目的
此次教学实验的目的是要改变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制作课件,课堂讲课,师生评课,学生总结与反思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此次实验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选修四》的过程中,无论是历史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综合素质、历史成绩都能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实验过程
(1)实验前的准备。开展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转化的有效途径,是为学生进行自主教学实验做好准备。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艰辛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其“实施建议”要求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实施者“要提供多种辅教学参考资料,还要进行一定课外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如普及性历史读物、通俗性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阅读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201542743)研究成果。历史读物)”。这就需要通过开展历史阅读的途径来解决。
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信息的接收渠道和方式主要是通过阅读活动,因为“信息是语言的,或说得比较明确些,信息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阅读活动,就是要在阅读学指导下,依据阅读学的三级体系(科学、技术、工程)建构,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培训与指导。学生进入高一后,笔者会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入手,要求他们阅读至少三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传记,以便熟悉历史人物生活时期的社会历史。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人物传记之后,会觉得整个中外历史有血有肉,到高二高三再去读原始史料和做阅读材料分析就不会觉得晦涩难懂了。
(2)教学生开展自主教学实验的方法。教师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学习进行解读说明,介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遴选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遴选历史人物主要依据三条原则:一是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注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相结合;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把握,避免面面俱到;三是注重对必修课程的衔接与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然后让学生掌握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3)学生在参与备课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为2人小组,选择同一个历史人物,分头读传记、找资料、制作课件。教师要全程跟进,指导学生筛选资料,根据课标要求把握好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比如有关康熙帝的资料很多,有些是文学作品,并不是史实,必须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并对学生制作的课件和讲义进行审阅。
(4)学生通过讲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克服上讲台讲课的紧张心理。由于缺乏经验,信心不足,他们往往是两个同学一起上台,各讲一部分,互相配合。笔者要求他们讲一个人物用一节课到两节课的时间。在15对组合中,肖同学和陆同学这对组合讲唐太宗用的时间最长,几乎用完了两节课,讲得非常详细。他们讲这节课能围绕课标要求并做适度展开,把唐太宗这个人物形象比较客观而全面地呈现出来,分析评价全面到位。用时最少的是简同学和蔡同学这对组合,他们讲的是华盛顿,本来这个人物的相关资料非常丰富,容易搜集,学生也感兴趣,但他们只讲了半个小时,显然准备得不充分。
(5)师生共同评课,保证每堂课的质量。每对组合讲完后,笔者都会让下面的学生充分发表评论,从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内容是否科学,习题的讲解是否到位等方面评价这节课的得与失,有缺漏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评价,指出努力方向。
(6)让学生写感想与反思,提升学生自主教学实验效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备课上课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和反思。有学生写到初为人师的紧张:“手和脚在不停地发抖,喉咙就像被塞住了,说每一句话都变得非常吃力。”有学生体会到当教师的艰辛:“五一节放假的那几天,我天天在找资料、做课件,总算把克伦威尔这个人物熟悉了。当老师真不容易。”还有的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我有太多的精彩内容,可惜时间有限,今天这节课我只是小试牛刀,来日我一定争取机会再来一次更精彩的讲课。”
三、《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的效果与反思
1.效果分析
这种由学生自主教学的模式后来延伸到高三复习课中,这班学生的历史高考平均成绩远超同级其他班学生的水平,还涌现出好几个历史学习成绩在市区排前列的学生。学生参与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开阔了视野,学会筛选讲课的材料,其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等综合素质也得到锻炼提高。这些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历史学科所追求的目标,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实验班的肖同学由于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兴趣,大学报读了历史专业并在大学一年级参加师范生综合素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2.实验反思
这种教学实验只能在文科班进行,讲课的学生必须有较好的历史知识基础。笔者的学生自主教学实验之所以能较顺利进行,是因为笔者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历史学科特长生,注意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让他们把读人物传记作为历史学习的一个手段。
一、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老师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复习知识时的建议与对策。首先,对于历史时间,任课老师应该从高一开始要提醒学生记忆,使学生养成看到历史事件自然反映出历史时间的好习惯。此外,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更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时间点。其次,老师在复习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历史时间段的知识体系,并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且要不断的复习知识体系。再次,教师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提问学生,或抽查作业,督促他们动手动脑。第四,对于高考真题或大型考试,必须要求学生总结做错的题目,可以把错题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按时查阅批注。此外,一定要求并z查学生重点知识点的背诵。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显然,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三的学习。而目前的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连续讲授世界史,没有新鲜感,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毫无疑问,令人担忧的基础年级历史学习现状留给高三年级的是一个“烂摊子”。选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以想见。也造成高三教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二、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阶段衔接
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摆脱会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会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会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基础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如1995年高考的43题,它要求学生具有宏观驾御教材的能力,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关键词:理想课堂;历史教学;人文主义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人文主义教育。随着“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课堂教学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意识到历史教学应该充实人文主义教育,历史课堂必须高举人文主义大旗。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加强人文主义教育,追求理想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营造情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历史教学实施个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备教材、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1.要精心备教材
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包含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和历史的人物,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做人的道理。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教材中的人物事迹及思想,感受到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次,要夯实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学生人文素质的生成性和建构性。每节课我们都要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注重导入、问题设计、板书、课堂总结,特别是总结要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指导作用,以突出教学效果。
2.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抛弃灌输式教学思想,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地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有重要的作用。以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过多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就是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现今教学方法多样,比如说谈话法、图示法,教学手段更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更能加强人文主x教学。
二、在教学评价中处理好学生人文素养与应试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似乎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以往教师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这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可以说无处不在。应试教育考查的是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历史的功效在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分数为依据的历史教学是不能适应时展的,历史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今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这样的现状,高二有小高考,高三有高考,很多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生“放下书包,一无所有”的说法则更成了对当今历史教学现状的莫大讽刺。面对现状,我们更应该在历史教学评价中体现个人主义色彩,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中注意设计历史反思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从空间上向课外延伸
1.注重历史研究性学习,无论历史必修还是历史选修,都有课外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应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当然,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外探究分为目的、形式、过程、成果、延伸五个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最终形成小论文即研究性成果。研究性成果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身就体现了个人主义。再加上学生主动参与,感悟历史,从而思考人生的行为道德和价值坐标。不难发现,历史研究性学习能够加强人文主义教学。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人文环境,感受人文气息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利用校园文化可将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校重点建设了历史文化长廊。利用这一契机,开办专题讲座,开展“读史征文”活动。组织演讲比赛等,通过感受红色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并感悟人生的价值,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拓展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人文精神的熏陶积极探索,勇敢实践,我们的历史教育将不再一无所有,我们的历史课堂将充满生机活力,闪耀着人文光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 学习 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20-02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某个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以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学习。历史是一门对“过去事实的调查、探究的学科”,其涵盖了哲学、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等广阔领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历史也是一门枯燥而乏味的学科。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呢?
一、幽默的语言——打开学生历史的兴趣之门
英国学者M·鲍门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艺术》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魏书生先生则主张,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把幽默搬进教学舞台,运用幽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有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语言干瘪,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味道,就如同“催眠曲”一样令人乏味。如果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巧妙的语言,通过声音的变化,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就更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学生随之进入历史中的特定境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产生共鸣,兴趣也就随之而来,同样一句话为什么是笑星赵本山讲出来就有人笑,这就是因为赵本山有着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
现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通常都是开卷考试,学生在其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太多。进入高中后不少学生历史基础比较薄弱,而且高中历史内容大多枯燥无味,缺乏血肉,以致于我们学校在高二分科时大多数学生由于对历史不感兴趣而选择了理科,但即使选择理科,历史学科还同样有它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在高二、高三还要参加小高考或大高考。所以,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为重要,为此历史老师要学会幽默,要创造幽默性的语言,培养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记忆《》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时,自南向北,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我用首字法记忆,广厦福宁上;把《》内容简化为:天天陪(赔)酒(九);1980年开辟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按“生(深)猪(珠)下(厦)山(汕)”来记忆。
二、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心理倾向。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乃至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的热烈情感,并运用它为学习服务,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只有在亲其师时,方能愈加信其道。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作为教师,在课内外必须关心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励学生上进。例如,课堂上学生答错了问题,我们不要去讽刺挖苦,而要启发引导使之向正确的思路靠近。同时,要尽力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赏与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自信心。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怀,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多利用辅导课或课余时间和学生谈谈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被老师关心,从而对学习历史充满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力量源泉之一。作为历史教师要利用这种爱的力量,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其克服困难。每学年当我接任一个新的班级时,我都会先让学生们每人挑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崇拜的历史人物,搜集与该人物相关的所有资料,并撰写一些历史小论文。这样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师生感情,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从而更能激发起其学习历史的动力。
三、灵活的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助推器”
如果每餐都吃同一道菜,即使是最好的山珍海味也会令人厌烦。历史课教学如果老拘泥于一种形式,总是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填压式课堂教学,学生难免感到单调、呆板、乏味,所以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变老师“上菜”为学生“点菜”,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时我会采用师生对调的方式,对于一些教学内容浅显,理论较为系统的知识,我会让学生来做老师,课前先提前布置安排好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每位学生认真做好讲课准备,同时老师还要提供大量材料并指导学生,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在角色转换中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历史论文,开展演讲比赛,举行“历史上的今天”模拟新闻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事实上,在学习中每位学生都非常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每次单元测试完毕,我都会针对每位学生的成绩和具体的学习情况,写上恰当的评语。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充满了希望、鼓励、鞭策、启发和提醒,多措并举,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软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情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心情开朗舒畅;而当秋雨霏霏、阴风怒吼时,心情沉重压抑。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大程度上也受环境、课堂气氛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温暖的教学和学习氛围。首先,对待学生要保持和蔼的态度,即教师要用微笑的目光温暖学生的心灵,要积极倡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坚持以理服人、以身立教,切忌以“训”压人、以“势”制人。其次,要注意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如沐春风”,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友好的师生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要帮助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障碍。和谐的教学环境,不但表现在教学场所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方面,还表现在学生自身心理上的和谐。当学生遇到不愉快,甚至不幸的事情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如用散步、打球、听音乐、谈心的办法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走出情绪的“低谷”。
五、合理的时间安排——巩固学生历史兴趣的“粘结剂”
历史是一门社会学科,学生要学会用不同的历史观来分析理解评价历史事件,教师除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兴趣之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在课外学习历史的兴趣,特别是对历史选修生来说,更要多方位培养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1.创办班级历史学习角。每周利用一节自习课,作为班级的历史角时间。在活动中,采用确定主题和自定主题等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比如学完后,我结合纪念一百周年活动,让学生以“百年辛亥”为题,谈对的理解与感受,以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与体会。为了使活动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我每次抽出三位历史成绩好,知识面较为宽广的同学作为视导员,主动引导那些不太喜欢开口说历史的同学发言,让他们主动交流、自由沟通,同时还安排课堂监督员,评出发言积极、思维敏捷、知识丰富的历史“活跃分子”,让他们总结学习历史的收获,形成经验,供全班同学学习。
2.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并设立奖项。我在班级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如“一对一”问答与默写、我是你的历史小组长等形式,并给予及时奖励。。特别是学习选修一《重大历史改革回眸》和选修四《历史人物评说》这两本书时,针对学生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我实行“因材施教”,让他们发挥出各自的演讲、表演或管理等特长优势,既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编写历史手抄报。每学期我都会对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小组负责人,并在组内进行分工,采编、资料搜集、书写、设计等各有专人负责,每个小组每周出一期历史手抄报,同时全班定期评比出优秀小报,适当给予一些物质奖励。通过这种活动,同学们拓展了历史知识面,并从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上这五大方法,是我在多年历史教学中的经验总结。通过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师、生、校等各方面的反馈效果不错,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当然,历史课学习兴趣的调动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吸取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探讨教改新路,才能真正使历史课教学从枯燥乏味的困境中走出来,才能不断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的新视野》,赵亚夫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历史教育学新论》,周发增主编,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教学设计》,徐英俊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模块 通史 融合
从2004年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几年过去了,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和情况上,对学生在学习高中新课程历史中些许困惑的感受越来越深刻。与初中阶段笼统的知识简述不同(有些地区甚至是开设综合课程,没有专门的历史课程);高中阶段开设高中新课程历史,以必修一政治文明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发展史这三大模块为主,以专题史的角度阐述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概况。因而,从初中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所面临的挑战是比较大的,往往表现为缺乏模块专题所需要的整合知识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通史方面的概念是薄弱而简单的。对于学生的这种现状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弥补,促进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均衡发展。下面我将就现状、原因和措施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初中阶段知识储备薄弱,较浅的历史专业素养难以应对模块学习的“专业化”
以广东深圳地区为例,初中历史教学采用的是初中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包含了历史、社会、人文地理的综合知识。初中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繁难杂的许多问题,使得课堂更具活力,也使得学生更具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但是,对于历史教学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的地方。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仅有八年级一年的教材契合历史学科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简略知识。其他两年的授课知识分别是地理和社会为主。再加上初中阶段对这一学科相对不够重视、学生学习分配时间较少的情况,所以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储备是薄弱的,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是薄弱的。而在课外,除了一部分对历史有较大兴趣和较强求知欲的学生外,一般的学生极少主动去探索和增补一定的历史知识。
进入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编排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来展示历史事件的宏观概况的,这就需要学生对同阶段的事件和同类型的知识有较强的把握和整合能力。高中阶段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使得初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大的同时,困惑和难度也随着加大。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语言比较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抽象思维要求提高。这一些也造成学生在初高中的衔接中困难增加。
二、新课程编排忽视时序性,给教与学带来一定困难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知识整合能力、宏观掌握同类历史事件的能力。但是,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要求学习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而学生又缺失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这样就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譬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基础薄弱的同学连最基本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都搞不明白,在处理练习和试题的时候就会出现把唐朝的事情写到宋朝之后去的荒诞思路。譬如在学习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如新航路开辟,学生对其背景经过影响可能掌握得都很好。但是一涉及同一时期中国或者世界其他地区的具体情况作比较的时候,学生就不能有把具体事件放到宏观的时间轴去考虑的开阔眼界和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学完三大模块之后,对中国和世界史都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通史认识,在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时候思路不够开阔不够准确。
三、强化通史概念,纵横古今中外
如何解决初高中学生出现的这种衔接困难,进而解决学生在学习新课程高中历史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困惑——不能准确把握历史事件以及其准确的历史位置。个人认为应该在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融入通史的概念,强化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历史体系的形成。目前在一些高中历史老师的课堂中,也经常能看到对通史意识的强化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史观的做法。但是通常这种做法在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做的比较普遍,当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历史基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归纳整合的能力。这显然无可厚非,也契合学生在进入高三后对历史学科学习要求进一步深化的主动意识。但是,如果在高一高二的模块学习中就能有意识有步骤系统地去做这项工作,相信对减少高三学生的负担,对促进学生更早一步形成较好的整体史观会有更好的效果。笔者结合新课程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对如何采取整合措施谈谈一点看法。
(一)树立整体史观从一开始做起
学生接触模块学习的同时,老师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通史的掌握。在高一年级学生学习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配合这一单元可以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史的通史做一个第一层次的认识:简单了解各个朝代的更替次序和政治特色。在必修二第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经济的时候。再进行中国古代通史的第二层次的认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与朝代的政策之间的关系,这样既重温了必修一学习时的知识又进一步深化对通史和专题的理解。在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有意识的用通史作为隐形线索,通过必修三个模块还有选修模块,学生对通史的理解就会逐层加深。那么,在进入高三复习的时候,学生的负担减小了,进入综合训练的时机就提前了。
(二)提高有效教学,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一切教学资源
可能会有老师认为在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一开始就契合通史进行整体史观的培养,因为模块学习的课时才刚刚好完成教学任务,时间上远远不足以加入通史知识。其实,按照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阐析、论证和探讨,对历史观点的说明和证明、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对历史问题独立提出看法的能力上做了很好的指引。在课堂上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如果有通史的基础学生能力的提升会较早进入快车道。提高有效教学完全可以做到对时间资源的运用游刃有余。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有效预习:落实预习,坚持导学案预习,将知识整理为问题让学生有预习的抓手;有效设问: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主线化、层次化,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思维的训练和提高;有效活动:设计活动环节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在单位时间内高效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落实;有效反馈:注重课堂生成,抓住一切教学资源,利用一切机会解决课堂闪现的问题甚至是智慧性升华问题。有效作业:作业的布置既有针对性又有弹性化,可以分层设置、可以选择性完成,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和知识水平。在课堂的教学行为中高效落实教学目标,可以相当部分的解放课堂和课外作业的机械时间,并且在教学设计中有效融合通史与专题的知识焦点。
(三)培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阅读历史的韵味和研究历史的深邃。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常常自己阅读带动学生阅读,分享阅读书目、分享阅读的快乐和阅读带来的思考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逐渐有阅读历史书籍的兴趣和习惯。老师能给学生以最具体的指导,从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入手,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上下五千年、简明通史到专门史、史学论著这样的逐层深入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指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分析阅读材料和总结观点。慢慢渗透,这个过程是漫长又是享受的。学生在收获感性知识的通史慢慢构筑自己的历史史观,还锻炼了阅读的能力,对于高考中新材料新情境的考试趋势何尝又不是一个有益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向荣.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的探索. 教学月刊.
[3]陈其. 高中历史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 历史教学,2004.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主题背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获取历史基本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因为它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其带来的许多有效效应已为教师所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探究和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是《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三。
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教师的依赖比较严重,尚未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一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
情景描述:
1.提出问题
师:板书问题:1.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该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说失败了?失败原因是什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开始认真看书、归纳,前面的问题基本能顺利解决,但谈到如何评价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说是近代化的开端,就说明发挥了作用,为什么又说它失败了?”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争议,在备课时我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但看到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临时做了调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我根据各组情况做适当的指导。
2.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很高,讨论非常激烈,有些学生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在以往的课堂中是比较少见的。
3.展示结果
我让学生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学生展示的结果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不仅观点明确,而且非常全面,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而且下课后还有学生在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反思与研究:
这个小小的插曲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讨论合作教学成为很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因为它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因为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形式,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现象一: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的情况准备不够充足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注意更多的是考纲和教材的结合。然后想办法让学生读懂教材、掌握教材,并且能举一反三,根据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教师的先入为主,造成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不足,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讨论题目并不符合学生情况,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所以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欠佳,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现象二:不相信学生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十分周到地设计好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甚至包括过渡语,但是却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很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一些超过教学设计范围的问题,就会被教师“下课再做讨论”等借口搪塞过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放心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
现象三: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教学手段,还处于探索阶段,课堂中经常出现因为问题设计不当,学生参与不积极等因素使讨论流于形式的情况。或者从表面现象来看,讨论似乎非常“热烈”,但却没有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学生们只是漫无边际地乱谈一通,讨论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也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现象四:讨论中存在“看客”现象
在课堂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他们不愿意加入讨论行列,只在旁边充当“看客”,也有的学生已经总结出了自己意见和结论,但并不积极发言,而是“各自为政”。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
提出建议:
基于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在要仔细研究考纲,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科学地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干,真正体现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一节课结束时,告诉学生下一节课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预习时单独思考,使他们在下节课的讨论内容更有针对性。
2.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认真观察和倾听,追踪学生讨论的进程,因为学生在讨论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出现某些史实上的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其次,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使各个小组的讨论始终紧扣主题。
3.教师要做好总结
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本节课的讨论情况及时总结,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如对优等生要从严,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中肯地指明其不足的地方,使优等生学习有方向;对于后进生要从宽,及时地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便使后进生学习有信心,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成就感和方向感,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问题设计--独自探究―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使问题探究和学生合作讨论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变化之处
2016年与2017年考试大纲的比较
[项目\&2016年旧考纲\&2017年新考纲\&结论\&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突出考查核心素养和构建完整的课程观\&命 题要求\&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的地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考核目标与要求\&调 动 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彻底跳出了“知识立意”的圈子,彰显了“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的考试精神\&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 述 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考试范围\&选考一\&全部九个改革\&删除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阿里改革\&删减内容、整合考点,避免必修与选修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高考命题的灵活性\&选考三\&“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非战公约”、国际联盟\&(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两伊战争\&选考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其他\&旧考纲的选考二、五、六被删除后,新考纲对剩余三个选考模块重新编排序号,旧考纲中的选考一、三、四分别被调整为选考一、二、三\&]
2.不变之处
据上表可知,2017年考纲在考查范围上必修部分没有变、选修部分主干基本没有变,这说明经过多年历史学科高考实践之后,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考试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体现出历史学科命题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二、2017年备考的变与不变
1.备考之变
(1)根据命题要求的变化,要重视唯物史观对复习的指导。唯物史观是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全球史观等史观的基础,是落实教育部“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载体。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体现为:①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物质与意识形态三个结构层次分析古今中外的社会转型,如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热菔保要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构等去认识铁犁牛耕的出现、周制的破坏、百家争鸣、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②运用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连续性和阶段性来分析通史,归纳阶段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复习时,用必然性和偶然性分析其爆发的原因,然后用连续性把放在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宏观大背景下去认识。③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认识阶级斗争、科学技术、思想解放、历史伟人、历史变革与历史发展潮流的关系;辩证分析历史人物。例如,在复习选考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要正确认识历史伟人与历史发展潮流的关系,要辩证看待历史伟人的贡献。
(2)根据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变化,要多途径训练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批判思维、证据意识、求异思维;对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做到做一题、懂一理、通一类。笔者建议:
学会构建学科体系。以古代中国历史为例,从社会转型角度,我们可以把古代中国历史分为西周社会、东周之变、秦汉之变、唐宋之变、明清之变,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重组,构建立体知识框架,然后自主完成具体的史实部分。例如,分析明清之变时,我们可以针对史家观点“马克斯・韦伯疑问”――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14世纪的明朝初年就已几乎全部具备了,但是,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于是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经济从领先于西方变为远远落后于西方,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去求证,这样就落实考核目标中的“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等具体能力要求。
学会训练思维能力。根据2017年考纲的变化,杨宁一教授预测2017年高考将会呈现“选择题主观化,材料题自主化”的趋势。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将会进一步体现思维含量,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形成观点;所谓“材料题自主化”,即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体现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在之后的复习中,我们要主动适应这一特点,以问题为导向,训练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24题考查了“儒学的产生”,教材仅从孔子的思想、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叙述了这一内容,而高考试题则追问孔子思想的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课本知识时,不能像高一、高二时那样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上,而应将复习的重点放在适当补充新材料上,也就是说通过问题引导,去认识不同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打通课本中知识与知识的藩篱,训练自己求证史料、分析史料、归纳史料等的学科思维能力。
学会总结答题模板。总结答题模板是快速训练自己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科学的答题模板必须来源于实战,并且经得起实战的考验。笔者从多年备考中总结出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明”“抓”“析”“转”“选”“组”六步答题模板,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例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试题略)套用答题模板为:①“明”――明确设问要求。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②“抓”――抓住关键字词。东汉时有十四州、唐开元时有十五道;图中文字“吐蕃”“南诏”“流求”等。③“析”――分析关键字词。州、道同属地方行政单位,但唐代道的数量比东汉州的数量增多了;“吐蕃”“南诏”“流求”反映了边疆地区被纳入唐代的疆域版图中等。④“转”――转化多个问题。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比东汉增多了?为什么东汉的州到唐代变成了道?为什么东汉的州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唐代的道南北分布比较均衡?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被纳入唐代的疆域版图中?⑤“选”――选取容易角度。考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如选择问题1“为什么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比东汉增多了”;问题2“为什么吐蕃、南诏、流求被纳入唐代的疆域版图中”。⑥“组”――规范组织答案。第一步,联系史实。上述问题1联系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发展的史实,问题2联系唐代国家大统一、民族融合等史实;第二步,分点规范作答。通过科学的训练,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针对这些状况,结合我在其它班级的听课体会和自身教学感受,要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找了如下一些对策:
首先,老师应当给学生信心和勇气。高一的学生初次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讲话,需要勇气和胆量。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走好这一步至关重要。这一阶段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明确告诉学生: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人人都参与,无一例外。学生既知没有退路,也就勇往直前了。
其次,向学生宣布进行口语训练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1)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尽可能演讲自己写的围绕某一主题的一段话,也可以录用平时摘抄的好的文字;(2)所讲内容不限,只要是积极健康;(3)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让每位同学都能听清;(4)每节课原则上是一课一人,按学号轮流;(5)每人脱稿演讲时间不超过三分钟,不少于一分钟;(6)同学上台时,大家鼓掌欢迎,讲完后,无论讲得怎样都应报以掌声。结束后,老师作简要评分。
值得注意的是,高一阶段是口语训练的起始阶段,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存在差异,演讲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那些胆量小、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不仅要及时鼓励,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尤其是每次讲话结束,老师评定分数时,要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信心和自尊。
“命题演讲”是“自由演讲”基础上的提高,它符合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求知愿望和心理要求,也是使课堂口语训练活动深入下去的必然趋势,否则活动就失去了生命力。
根据所学课文,由老师临时命题,学生稍作准备,当堂演讲。这种形式的演讲,要求学生在充分熟悉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像、归纳和总结,使某一局部的内容扩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有时给某个情节加个结尾,有时扩充某个内容,有时从课文中整理出一个故事。学生要完成这个训练,不仅需要熟知课文,还需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想像力。
这类口语训练方式不仅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扩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与高一阶段的要求、内容相比,难度明显增大,但只要老师使用正确的手段及时引导,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完成这项训练任务是不成问题的。
经过高二阶段的练习,同学们的兴趣更浓,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演讲的水平普遍提高。此项课堂活动,使学生大面积地活动起来了,口语训练成了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
这一阶段是在前面两个阶段训练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做法是:由老师任意指定一名同学上台即兴演讲一至三分钟,不再受命题的制约,并由一名同学对讲话同学的讲话内容、结构、语言、仪态、普通话等方面加以评论。要求充分肯定长处,指出不足,也可作必要的补充。教师作适当评点。
通过认真总结和反思,我们认为,要取得高考的胜利,必须要全校共同关注高三,要统筹规划,注重过程,科学备考,狠抓落实,还要有拼搏的精神。
我们对20__年高考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并以期与各兄弟学校共同探讨高考策略。
一、举全校之力共同关心高三是高考成功的前提
1、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加大高三管理力度。
学校领导集体清晰认识到本届高三学生整体水平不高,文科水平较低,年级组的尖子群人数少(尖子生在高一时因种种原因而流失),绝不能因20__年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盲目自满而忽略本届高三,或认为这一届高三差而放弃本届高三。领导们带着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狠抓质量,更好地树立学校良好形象。行政班子工作作风扎实,身体力行深入高三教育教学管理。具体作法为:
①校长、书记及高三年级的分管副校长、副书记和年级组长在天门楼坐班值日。值日期间深入课堂听评课,检查教师教案、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行政会上认真反馈听评课及教师教学常规情况,定期公布听课数量;
②领导班子实行一人一科包学科责任制,并且一抓到底。__校长主抓全面工作(还具体负责语文和英语),覃正明书记抓文综教学,刘光文副校长抓数学教学,丁富贵副书记抓理综教学。
③保证每一次行政会、校长会有高三议题,形成人人关注高三、研究高三、解决高三问题的工作氛围。
④学校、年级组每月组织一次高三月考,并及时总结分析,每月召开一次复习迎考专题研讨会。
⑤提高服务意识,关心高三师生生活,第一时间解决师生困难。
2、教师齐心协力,形成教学合力。
三年一期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质量意识。特别是在20__年6月学业水平考试一结束,大家没有来得及休息,学校就及时召开了全体准备上高三老师的动员会,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随后由年级组充分行使独立管理职能,抓好班主任(含政教员)、备课组长两条主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分管高三年级的校级领导与班主任、政教员一道全天候的值班与巡视,引导全体教师以高尚的情操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以严格管理、科学的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强烈的忧患意识,永不言败的旺盛斗志,激发了高三教师的敬业精神。 这届高三是我省新课程改革的第二届,我校作为全省课程改革的示范校,从2008年起,在高一就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们深知肩负的担子和责任。20__年高考我校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后,又给我们这一届高三增加了一个更高的难度。三年来全体高三老师在思想上取得共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20__届高考再不能有任何闪失,__一中、__一中、__一中在努力甩开我们,市民中在紧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一直有很强的忧患意识。高三工作一直抓得很紧,从不敢有半点懈怠。大家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__校长经常白天深入课堂听课,课间与老师们交谈,晚上与高三班主任一起巡视、值班,了解情况,亲自关注高三,支持高三,鼓励高三,督阵高三。有了领导亲历亲为的榜样激励,老师们更加忘我工作。为了推进边缘生上进,教师自愿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及大课间时间在办公室进行个别推进和辅导,虽然是休息时间,但老师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之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想到了,都利用到了,大家别无所求,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帮学生们一把,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过程。
1、管理要讲究科学,要追求艺术,要提高管理的效率。一是严格日常教学常规要求。
教学常规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规范,高三教学工作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应该有更高的常规要求,尤其突出了“三抓”。一抓阶段计划,做到忙而不乱。我们根据高三教学整体要求和安排,各备课组分阶段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研究每个阶段学科教学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和具体安排。特别是在“小题考”和“一模”以后,我们根据各科成绩水平和复习的实际情况,要求备课组调整各科教学计划,把复习计划落实到每一课时,并经年级审定后组织实施,克服了高三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抓备课组,有的放矢。我们坚持强调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功能,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克服单兵独战的局限性,并实行备课监控,扎实开展有业务指导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行政领导参与的集体备课。三抓考前训练,务求落实。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都必须经过训练得以实现。对高三的应考训练应该尤为重视,各学科组制订了严密的训练计划;对自编练习的比例实行量化规定,定量控制;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除综合训练外,采用限时训练、错题过关、单项检测、专项考查等形式进行复习巩固。2、加强过程管理。高三前一阶段是第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要跟得上节拍。一是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要保持清醒头脑,开学伊始要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细致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一节的复习任务;二是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日教研组活动(特殊情况报年级组长更改日期)。每次活动要求分管领导参加,要求有教师发言详细记录,通过反馈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统一认识,统一进度,协商出改进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措施,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要求高三教师认真书写复习计划、复习教案,精心上好每堂课和批阅好每一本作业、每一份考试试卷,年级组采用抽查和普查方式予以落实;四是加强文综、理综考试整合训练,落实每次考试全批全改,认真分析得失;五是要求每位高三学生自备一本错题集,及时收集作业及考试错题;六是强化教师面向全体施教意识,力求一个学生也不掉队;七是多次召开高三教师大会及学生会议,要求班主任将本班学生按高考需达到的目标层次分类设表(如那些是可以上一本,二本,三本及专科,那些是专业生的学生名单)发给每一位该班上课的教师,确定每一位老师的帮扶对象,并在班级内部成立帮辅小组,由品学兼优的学生任组长具体负责。对于文科生要求每位政史地老师每天检查背诵情况,帮辅组长和不合格学生在科任老师处背诵,力求全面提高文科学生的文综水平,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推广到理科。八是认真组织全市三次联考,确定复习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开好月考质量分析会。每次月考后,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分析要求到题到人。及时做到与周边学校的横向比较,做到知己知彼;九是高三教师要发扬奉献精神,敢于付出,坚持全天刚性坐班,工作时间不闲谈,不上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十是精心选择、网络下载及剪裁高考复习资料,做到未整合的复习资料不准印刷发放学生使用。
三、统筹规划、科学备考、狠抓落实,追求备考的最大效益
1、早计划、重落实,确保复习工作有序进行。
①高二刚结束,学校就对高三年级组教学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了高三复习备考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20__年6月份就召开高考第一轮复习研讨会,明确了各备课组各阶段的进度、思路、策略,制订了一轮复习计划。确定了本届高三一轮复习的指导方针是:“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狠抓基础、注重训练、分层推进、培养尖子、调试心理、关注非智、面向实战、决胜细节”。20__年2月份又召开了二轮复习研讨会,这一轮复习我们的指导方针是“突出重点,突出学科内综合,以专题为载体,以能力、素质为目标,分层推进”,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主干知识结构,结合考纲进一步落实课本重点知识,以期达到“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效果。高三教师在明确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高三起始阶段即实行备课组周备课制,将长计划和短安排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学期教学的连贯性,又体现了阶段教学的灵活性。在复习课教案、滚动考试、月考、分类推进等方面力图有所创新。
②实行复习提前告知。每个班级都在公布栏里开辟一个教学计划专栏,公开教师的复习计划,让学生明白复习的每一个阶段具体内容,做好复习之前的预习和自我调整。
③固定考试时间,进入高三后为了有利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经过研究固定了月考及周测试时间和科目,做出明确安排,印发给教师、学生,有利于教师、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时间安排是这样的:
5周一循环,在两次月考间隔中,完成理综、文综二轮,语文英语一轮,数学一轮共四周的测试,为了保证成绩的真实有效,让学生更有竞争意识,安排了全体高三教师进行监考,另外每次月考还将所有的学生及考室进行随机编排。我们对滚动考试、月考的态度是,不把成绩作为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通过考试发挥诊断功能,教师、学生都要进行反思,查缺补漏:没教好的教好,把不会的弄会。同时教师及时批改试卷,周四、五考试下周一就要出成绩,备课组长汇总上传到年级组,然后年级组把总成绩发到任课教师手里,及时跟进成绩的变化,与相关学生面对面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出处,并及时纠正。
④广泛搜集高考信息。
学校教务处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安排高三教师外出教研,开拓视野,广泛搜集高考信息,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复习经验,无论何种形式,参加教研的教师和班主任,都应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积极参与,活动结束,都要该进行总结,并结合我校实际,认真筛选、分析、提炼、内化吸收。高三年级确定专人为高考信息员,加强与外地、外校的高考信息交流。
2、合理决策,关注全体学生。
高三的工作事无巨细,必须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因此怎样实现科学安排、如何高效行动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
一是科学安排时间和对策。我们把高三即紧张而又短暂的十个月,分为高三磨合期、爬坡期、关键期、冲刺期,就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即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使工作更有针对性,且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比如在磨合期更加注重师生的关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作息习惯;爬坡期更加注重课堂的密度和效率和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关键期更加注重教学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分层指导;冲刺期注重应考的科学训练和学生的心理辅导等等。
二是因材施教,全程关注几类学生。
(1)加强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根据调考及历次月考成绩找准学生,分配到校级领导,负责调查研究,全程跟踪,挖掘潜能,让该类学生鼓足信心,冲击清华、北大;
(2对能考上一本、二本学生和临界生分配到校级及中层领导,实行分班分人帮扶,力争多出“精品”、提高一本、二本自然上线率;
(3)对三本、专科学生及临界生,各行管、班主任、授课教师要落实到人,要进行针对性的帮扶,要力争这类学生在高考中上台阶、上档次,提高高考升学率。
四、加强思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入高三,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理想前途、成人成材、诚信为人、心理健康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人生规划,培养学生勤奋求实、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
1、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理想教育细化、实化、生活化。把远大理想与现实高考、备考紧密结合,把平时的要求与温馨提示跟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进入高三后,每个班级都在班级门口贴出了具有班级特色的对联,在教室里张贴了激励学生的话语,班主任的教育感言,同学们的成才感言。年级组在公共场所还悬挂了高考倒计时牌,各班在教室里也悬挂了倒计时牌,不断激发学生斗志,营造了一个紧张有序、积极向上的大环境。每个月年级组还认真做好高考专题宣传,定
期介绍高考信息、名校动态。班级每月利用班会进行励志教育,班主任精选一些励志文章鼓舞学生。通过班会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同龄人的不懈奋斗,成功中包含的汗水;感受到了高考不仅是成绩的选拔,更是意志品质的提升,心灵的升华。教育就是产生于学生的自我心灵的忏悔和感动之中。无需更多的语言,她们彼此都能感受心灵的共鸣。正是由于我们的教师时刻把目标教育与励志教育贯穿在高三备考的每一个阶段中,才给了学生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高三学生因时间紧,功课任务繁重,思想波动大,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不可轻视。一是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大会,及时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按多元奖励模式奖励各类表现优异学生;二是加强心理辅导,请心理教育专家在三月时进行“人在高三,拼搏四月”的理想信念专题讲座,学校成立高三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人负责咨询。教研室确定专题,分别在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制作心理辅导展板;三是适时召开学生家长会,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四.是加大问题学生惩戒力度,对问题严重,影响极坏学生坚决做到严惩不贷,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五.是加强寄宿生管理,班主任到寝室查寝实行签到制;六.是请相关部门清理校园周围黑网吧,创造安宁学习环境;七.是办公室派专人负责校园贴吧管理,让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言论成为学校主流舆论。调适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以班主任为核心,配合政教人员、心理辅导老师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试工作,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及考试应试技巧的辅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学习状态。
3、加强对学生表彰激励。每次月考后都召开学生表彰大会,表彰成绩优异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在近高考百日之时,年级组抓住这一契机,召开了高三全体师生的迎高考动员大会暨学生成人宣誓仪式。大家站在天门楼的清石操场上,面对面交流,宣誓,师生心情澎湃。会上不仅有领导的鼓励,还有优秀生宣誓,老师代表寄语。同学们斗志昂扬,对高考充满期待。
五、强化激励机制,让教师找到成就感、幸福感
高三教师任务重、压力大,为保证教师身心健康,劳逸结合,愉悦工作,政府、学校在待遇上向高三教师倾斜。一是学校经常性组织高三备课组长、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交流,吸取他人迎考经验;二是在评定中高级职称、市区优秀教师时,确保在高三任教,工作认真,业绩突出者有1至2 人特别指标,特殊情况还可破格考虑;三是政府、学校出台20__年高考奖励方案,该方案切实体现公平分配,杜绝平均主义,要让弱势班级教师充满信心,看到希望。
六、几点思考与经验
经历了高三的整个过程得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与经验:
一是锻炼队伍。我们高三年级大部分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有的还是第一次担任高三的教育教学任务,三年的磨砺,最后一年的拼搏使老师们在业务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老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下,中年教师精益求精,青年教师锐意进取。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水平标志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二是凝聚人心。近年来,虽然我校高考升学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但不能否认,兄弟学校的进步势头更猛,因此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危机和挑战。只有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才能突出重围,取得成功。20__高考取得的优异成绩振兴了师生的积极性,大家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
三是拼博精神。成绩的取得依靠科学的方法,更离不开扎实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艰苦的积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回想三年的奋斗历程,有一种精神在支持着我们,这就是拼博的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二、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过程。
1、管理要讲究科学,要追求艺术,要提高管理的效率。一是严格日常教学常规要求。教学常规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规范,高三教学工作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应该有更高的常规要求,尤其突出了“三抓”。一抓阶段计划,做到忙而不乱。我们根据高三教学整体要求和安排,各备课组分阶段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研究每个阶段学科教学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和具体安排。特别是在“小题考”和“一模”以后,我们根据各科成绩水平和复习的实际情况,要求备课组调整各科教学计划,把复习计划落实到每一课时,并经年级审定后组织实施,克服了高三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抓备课组,有的放矢。我们坚持强调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功能,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克服单兵独战的局限性,并实行备课监控,扎实开展有业务指导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行政领导参与的集体备课。三抓考前训练,务求落实。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都必须经过训练得以实现。对高三的应考训练应该尤为重视,各学科组制订了严密的训练计划;对自编练习的比例实行量化规定,定量控制;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除综合训练外,采用限时训练、错题过关、单项检测、专项考查等形式进行复习巩固。
2、加强过程管理。高三前一阶段是第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要跟得上节拍。一是学科组长、备课组长要保持清醒头脑,开学伊始要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细致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一节的复习任务;二是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日教研组活动(特殊情况报年级组长更改日期)。每次活动要求分管领导参加,要求有教师发言详细记录,通过反馈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统一认识,统一进度,协商出改进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措施,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要求高三教师认真书写复习计划、复习教案,精心上好每堂课和批阅好每一本作业、每一份考试试卷,年级组采用抽查和普查方式予以落实;四是加强文综、理综考试整合训练,落实每次考试全批全改,认真分析得失;五是要求每位高三学生自备一本错题集,及时收集作业及考试错题;六是强化教师面向全体施教意识,力求一个学生也不掉队;七是多次召开高三教师大会及学生会议,要求班主任将本班学生按高考需达到的目标层次分类设表(如那些是可以上一本,二本,三本及专科,那些是专业生的学生名单)发给每一位该班上课的教师,确定每一位老师的帮扶对象,并在班级内部成立帮辅小组,由品学兼优的学生任组长具体负责。对于文科生要求每位政史地老师每天检查背诵情况,帮辅组长和不合格学生在科任老师处背诵,力求全面提高文科学生的文综水平,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推广到理科。八是认真组织全市三次联考,确定复习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开好月考质量分析会。每次月考后,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分析要求到题到人。及时做到与周边学校的横向比较,做到知己知彼;九是高三教师要发扬奉献精神,敢于付出,坚持全天刚性坐班,工作时间不闲谈,不上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十是精心选择、网络下载及剪裁高考复习资料,做到未整合的复习资料不准印刷发放学生使用。
三、统筹规划、科学备考、狠抓落实,追求备考的最大效益
1、早计划、重落实,确保复习工作有序进行。
①高二刚结束,学校就对高三年级组教学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了高三复习备考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在20__年6月份就召开高考第一轮复习研讨会,明确了各备课组各阶段的进度、思路、策略,制订了一轮复习计划。确定了本届高三一轮复习的指导方针是:“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狠抓基础、注重训练、分层推进、培养尖子、调试心理、关注非智、面向实战、决胜细节”。20__年2月份又召开了二轮复习研讨会,这一轮复习我们的指导方针是“突出重点,突出学科内综合,以专题为载体,以能力、素质为目标,分层推进”,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主干知识结构,结合考纲进一步落实课本重点知识,以期达到“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效果。高三教师在明确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高三起始阶段即实行备课组周备课制,将长计划和短安排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学期教学的连贯性,又体现了阶段教学的灵活性。在复习课教案、滚动考试、月考、分类推进等方面力图有所创新。
②实行复习提前告知。每个班级都在公布栏里开辟一个教学计划专栏,公开教师的复习计划,让学生明白复习的每一个阶段具体内容,做好复习之前的预习和自我调整。
③固定考试时间,进入高三后为了有利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经过研究固定了月考及周测试时间和科目,做出明确安排,印发给教师、学生,有利于教师、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时间安排是这样的:
5周一循环,在两次月考间隔中,完成理综、文综二轮,语文英语一轮,
数学一轮共四周的测试,为了保证成绩的真实有效,让学生更有竞争意识,安排了全体高三教师进行监考,另外每次月考还将所有的学生及考室进行随机编排。我们对滚动考试、月考的态度是,不把成绩作为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通过考试发挥诊断功能,教师、学生都要进行反思,查缺补漏:没教好的教好,把不会的弄会。同时教师及时批改试卷,周四、五考试下周一就要出成绩,备课组长汇总上传到年级组,然后年级组把总成绩发到任课教师手里,及时跟进成绩的变化,与相关学生面对面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出处,并及时纠正。④广泛搜集高考信息。
学校教务处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安排高三教师外出教研,开拓视野,广泛搜集高考信息,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复习经验,无论何种形式,参加教研的教师和班主任,都应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积极参与,活动结束,都要该进行总结,并结合我校实际,认真筛选、分析、提炼、内化吸收。高三年级确定专人为高考信息员,加强与外地、外校的高考信息交流。
2、合理决策,关注全体学生。
高三的工作事无巨细,必须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因此怎样实现科学安排、如何高效行动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
一是科学安排时间和对策。我们把高三即紧张而又短暂的十个月,分为高三磨合期、爬坡期、关键期、冲刺期,就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即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使工作更有针对性,且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比如在磨合期更加注重师生的关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作息习惯;爬坡期更加注重课堂的密度和效率和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关键期更加注重教学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分层指导;冲刺期注重应考的科学训练和学生的心理辅导等等。
二是因材施教,全程关注几类学生。
(1)加强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根据调考及历次月考成绩找准学生,分配到校级领导,负责调查研究,全程跟踪,挖掘潜能,让该类学生鼓足信心,冲击清华、北大;
(2对能考上一本、二本学生和临界生分配到校级及中层领导,实行分班分人帮扶,力争多出“精品”、提高一本、二本自然上线率;
(3)对三本、专科学生及临界生,各行管、班主任、授课教师要落实到人,要进行针对性的帮扶,要力争这类学生在高考中上台阶、上档次,提高高考升学率。
四、加强思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入高三,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理想前途、成人成材、诚信为人、心理健康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人生规划,培养学生勤奋求实、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
1、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理想教育细化、实化、生活化。把远大理想与现实高考、备考紧密结合,把平时的要求与温馨提示跟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进入高三后,每个班级都在班级门口贴出了具有班级特色的对联,在教室里张贴了激励学生的话语,班主任的教育感言,同学们的成才感言。年级组在公共场所还悬挂了高考倒计时牌,各班在教室里也悬挂了倒计时牌,不断激发学生斗志,营造了一个紧张有序、积极向上的大环境。每个月年级组还认真做好高考专题宣传,定期介绍高考信息、名校动态。班级每月利用班会进行励志教育,班主任精选一些励志文章鼓舞学生。通过班会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同龄人的不懈奋斗,成功中包含的汗水;感受到了高考不仅是成绩的选拔,更是意志品质的提升,心灵的升华。教育就是产生于学生的自我心灵的忏悔和感动之中。无需更多的语言,她们彼此都能感受心灵的共鸣。正是由于我们的教师时刻把目标教育与励志教育贯穿在高三备考的每一个阶段中,才给了学生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高三学生因时间紧,功课任务繁重,思想波动大,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不可轻视。一是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大会,及时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按多元奖励模式奖励各类表现优异学生;二是加强心理辅导,请心理教育专家在三月时进行“人在高三,拼搏四月”的理想信念专题讲座,学校成立高三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人负责咨询。教研室确定专题,分别在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制作心理辅导展板;三是适时召开学生家长会,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四.是加大问题学生惩戒力度,对问题严重,影响极坏学生坚决做到严惩不贷,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五.是加强寄宿生管理,班主任到寝室查寝实行签到制;六.是请相关部门清理校园周围黑网吧,创造安宁学习环境;七.是办公室派专人负责校园贴吧管理,让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言论成为学校主流舆论。调适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以班主任为核心,配合政教人员、心理辅导老师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试工作,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及考试应试技巧的辅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学习状态。
3、加强对学生表彰激励。每次月考后都召开学生表彰大会,表彰成绩优异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在近高考百日之时,年级组抓住这一契机,召开了高三全体师生的迎高考动员大会暨学生成人宣誓仪式。大家站在天门楼的清石操场上,面对面交流,宣誓,师生心情澎湃。会上不仅有领导的鼓励,还有优秀生宣誓,老师代表寄语。同学们斗志昂扬,对高考充满期待。
五、强化激励机制,让教师找到成就感、幸福感
高三教师任务重、压力大,为保证教师身心健康,劳逸结合,愉悦工作,政府、学校在待遇上向高三教师倾斜。一是学校经常性组织高三备课组长、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交流,吸取他人迎考经验;二是在评定中高级职称、市区优秀教师时,确保在高三任教,工作认真,业绩突出者有1至2 人特别指标,特殊情况还可破格考虑;三是政府、学校出台20__年高考奖励方案,该方案切实体现公平分配,杜绝平均主义,要让弱势班级教师充满信心,看到希望。
六、几点思考与经验
经历了高三的整个过程得出了以下几点思考与经验:
一是锻炼队伍。我们高三年级大部分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有的还是第一次担任高三的教育教学任务,三年的磨砺,最后一年的拼搏使老师们在业务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老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下,中年教师精益求精,青年教师锐意进取。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水平标志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二是凝聚人心。近年来,虽然我校高考升学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但不能否认,兄弟学校的进步势头更猛,因此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危机和挑战。只有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才能突出重围,取得成功。20__高考取得的优异成绩振兴了师生的积极性,大家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
三是拼博精神。成绩的取得依靠科学的方法,更离不开扎实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艰苦的积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回想三年的奋斗历程,有一种精神在支持着我们,这就是拼博的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____年的高考大战已落下帷幕。经过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与辛勤努力,我校高考今年再次取得佳绩,在我省新课改第一次高考中再次实现自我跨越。____年我校实际参加高考人数为1460人,其中普通理科575人,普通文科697人, 体音美188人。一本上线人数106人(含体音美);二本上线人数149人;三本上线人数443人。相对于我校学生的进校分可以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下面,将我校高三教学和备考方面的基本做法、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结如下:
一、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英明决策。
市教育主管部门能高度把握高考动态,宏观驾驭高考方向,全方位,多渠道地搜集高考信息,优化高考资源,勤检查、严督导,为我市高考引领方向,保驾护航,成为我校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二、校领导班子的通力合作
高三伊始,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__*为组长的高考备考领导小组,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合作,分工明确,全体领导均能身先士卒,深入教学一线,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群策群力,制定《实验中学____年高考复习备考计划》,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和高考动态,及时制订____年高考目标奖励方案,激励全体教师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奋勇拼搏。校长__*同志多次参加高三年级统考质量分析会,在会上为老师们加油鼓劲,
并明确提出学校的一切部门和人员都应该为高三服务的要求。副校长__*同志蹲点高三年级,亲自抓复习备考过程中各种复习计划的落实,而且全程参与高三年级每周的集体备考活动与每月月考质量分析会等。在这些校领导的亲自关怀与支持下,我校高三年级全体师生斗志昂扬,全面
完成学期初制订的各项教学计划。三、全体教师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
每一位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不遗余力地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高一、高二老师默默地为高三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生源,高三教师更是精雕细刻、殚精竭虑,许多老师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奋斗在教学一线,在高考面前淡了亲情,淡了友情,任劳任怨,精神感人至深。高三年级__*老师担任高三(13)班主任工作,高考前2个月突然得了皮肌炎,全身酸软无力,面部红肿,但他坚持与学生在一起,每天仅利用中午时间打吊瓶,没有因为自己的疾病影响学生一天的课程。正是全体教师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成为了我校高考成功的根本性条件。
“以老带新”是我们这次备考过程中的一个特色,因为本届高三年级“新教师”比较多,所谓“新教师”,是指第一次带高三的年轻教师,他们复习备考的经验相对薄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专门制订相关措施,给每一个年轻教师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要求年轻教师每周听指导教师两节以上的指导课,指导教师每周批改一次指导对象的教案。这一措施使我们的年轻教师很快理顺了教学思路,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四、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
建校以来,我校以其诚实努力的优良传统在群众中享有良好的口碑,校风正、学风浓、教风严,这也是广大学子选择我校的根本原因,十多年来,我校每年录取的学生都是以二三百分为主,高分学生一个没有,但就是这样的学生,我们的教师没有放弃,我们的学校没有放弃,“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我们学校的高考成绩也一年一个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五、扎实细致的班级管理
全体班主任能够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抓好班级常规管理,做好学生心理疏导,调解关系,化解矛盾,树立了良好的班风,营造了浓厚的学风,为学生的学习生活铺平了道路。很多班主任笑言:“我们不仅是老师,还是妈妈”,班主任不仅管理学生的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成长。高三(6)班的__*老师就是一个例子,她班上的__同学中考分只有418分,但进校以后,班主任*老师发现他体育成绩较好,建议他考体育,结果他高考考了466分,专业在全省排名前列,录取了北京体育大学。
六、针对性强的系统训练和选择性模拟考试
各备课组针对复习进度采用了北京、武汉等地的模拟题,进行针对性强的系统训练及时对师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高三年级负责人__*同志利用自己同学、朋友的关系与武汉、黄冈地区的重点学校取得联系,及时找到各地的信息卷供各备课组参考,同时我们也选择性的参加了2011年9月的摸底考试和八市第一、二次联考等大型考试,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七、激发兴趣,学玩结合
这一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扎实开展市教育局提出的“校园飞歌三十分,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在三年期间参加了学校十周年校庆文艺演出、荆门市红歌赛、钟祥市篮球赛、钟祥市体育馆开馆仪式等大型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得到增强、眼界得以开阔、兴趣爱好得以扩展、心理素质得到强化,在平时学习中兴趣更浓,在考试中水平得以全面发挥。哪怕是在高考前一个月,我们年级每天的歌声依然嘹亮,对同学们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
八、突出艺体教育特色
针对我校生源状况,学校特聘请了一批体育、音乐、美术的专业教师,开设专业班教学,从高一开始就每周开设十几节的专业课程,到高三时使他们通过专业考试的途径进入理想的大学,例如高三(24)班的__同学,中考分只有284分,通过音乐专业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这样的同学在我们学校有一大批。这些措施成功的将部分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的同学送入了一些全国重点的大学。
纵观____年高考,丰硕的成果背后依然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失误与不足。例如高分学生人数偏少,考入名牌院校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部分老师课堂教法单一,与新课改接轨不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等,这些问题还亟待解决。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面对高考试卷,回首往日的教学与备考历程,无意中意识到工作中有得也有失,仔细想来有以下几点较值得一提:
一、早打基础,构建体系
早到什么时候呢?高一!如何打基础、建体系呢?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这原本就是高一、高二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为什么还要提呢?因为事实上高一、高二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和要求,而这个目标和要求的达到又是高考出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历史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考试必然以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例如今年高考题的第12题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基本线索。第36题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外交的基本线索、基本观点。那么高一、高二的时候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呢?此事可就说来话长了。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在相当多的班主任和学生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历史科只要等到高三背背书就行了,高一、高二根本不用花较多时间去学。在课改之前历史教材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分古今中外几大块如叙述家普一样的编写,学生在高三死记硬背对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虽然效果不可能很好,但是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课改之后的今天教材打乱时空顺序,按模块、分专题进行编写,学生如果平时不好好学,只靠高三搞突击,就连基本史实都掌握不了,就如同在一个大家庭里认不清人、搞不清辈分一样,更不要说基本线索、基本观点了。说到底,学习每一学科都要遵循每一学科的认知规律,学习历史科也不例外,只靠想当然是不行的。其次是学生精力问题。我们的学生总体上是相对差一点的,等到高二文理分科后文科班的学生总体上相对又差一点。文科班的学生能够语、数、英、政、史、地全面发展的很少,只好选择语、数、英重点发展,一般班主任也会这样引导。但实际上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几乎放弃政、史、地的学习。再次是惯例问题。按照惯例政、史、地都是没有作业的,这与理、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作业当然也就少了一道程序,教学效果又打了折。总之,学生在高一、高二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基本观点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不够。因此,希望大家都能从新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历史科准确定位,还历史科应有地位,以便在高一、高二阶段就能打好基础,在高三能有所提高,在高考中能更出成绩。
二、史料教学,培养能力
新课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突出了史料解读与能力培养: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近两年的《考试说明》也突出了从史料中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今年的历史高考题更是有力说明了史料运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今年的历史高考题无一题不是史料题,从选择题到问答题无一题例外;而学生感觉最难的21题、22题正是通过史料考察能力的题目。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也能体会到:史料教学确实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培养能力。所以今后我们要顺应潮流,紧跟大势,积极进行史料教学方法的研究,运用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当然,我们目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还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我们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共享系统,这使得我们有时要用的史料一时找不到。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运用史料教学的设备手段,毕竟绝大部时间都不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文字史料尚可口述,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形式的史料就
难以很好地展示给学生了。三、搜集信息,把握方向
大家都知道,每年考前关于高考动向的信息搜集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每年也都花较大的代价让高三教师轮流外出参加信息交流从而为我们搜集高考信息提供了条件。我认为在安徽省实行自主命题后搜集高考信息就更加重要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自主命题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高考信息主要来源于北京,作为安徽省的每一所中学,只要积极参加信息交流,得到的信息几乎是一样的,因而也是公平的。但在自主命题后形势就不一样了,由于自主命题,高考信息主要来源于合肥,合肥市的中学在获得高考信息方面就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中学应该能比我们更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高考信息。所以自主命题后,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搜集信息,把握高考动向,否则,就要在这方面吃亏。本人在这两年里也切实体会到积极搜集高考信息,对我们备考是大有益处的。例如,今年本人去合肥参加了一次高考信息交流会,主讲人是合肥市教研室的历史学科教研员,她就提到:2015年的高考问答题很可能重点考察必修3;不定项组合型选择题(如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是早就淘汰的题型,高考中不会出现。本人在组织复习备考中非常注意这两点,在复习必修3时较多地引导学生以问答题的形式掌握知识点;在全真模试卷(蚌埠卷)中现了不定项组合型选择题,引起了学生的恐慌,本人评讲试卷时明确指出高考中不会出现这种题型。现在对照2015年高考试题反思,当时备考确实把握住了大方向。第35题问答题就考察了必修3的内容;整套文综试卷(包括政治和地理)都没有出现不定项组合型选择题。总之,搜集信息,把握方面可以使我们复习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不做或少做无用功。
四、二轮复习以题为纲,借题发挥
课改后的这两年大多数学校的二轮复习都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几个部分进行通史复习。这与课改前的复习模式差不多,课改前,由于教材是按照古今中外的通史编写的,所以一轮复习按照教材顺序进行通史复习,二轮复习打乱教材顺序进行专题复习;课改后,由于教材本身是按专题编写的,所以一轮复习按照教材顺序进行专题复习,二轮复习打乱教材顺序进行通史复习。本人认为这种模式等于换一种方式重复教材,复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二轮复习时间相对较短,不可能并且也没必要象一轮复习那样面面俱到,何况我们还需要在二轮复习期间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忆和思考。因此,本人今年的二轮复习果断地抛弃了传统的复习模式,转而采取了以题为纲的模式。所谓以题为纲就是每个单元只设置一到两个有代表性的个问题,然后以这一两个问题为纲进行发挥,尽量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联系热点、突出重点。这种复习模式的优势很明显,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听课,又便于联系热点、突出重点;既带领学生记忆了史实、史论等基础知识,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了历史和现实问题,从而训练了方法,提高了能力。总之,以题为纲进行复习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更便于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正符合新课改、新高考的方向。今年高考题第35题考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原因、世界近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第36题考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外交政策及其特点与原因;这两个问题都是本人在二轮复习时按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联系热点、突出重点”的精神着重讲解和发挥过的。这也是本人回顾今年的备考过程时最得意的地方。高考结束后,高三(27)班的学生也确实反映做这两个题目时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