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

时间:2023-08-16 17:2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文科语文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文理生 思维能力 差异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22-02

《新课标》把“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明确指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应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的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然而,笔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发现,高中文理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明显呈现理科学生强,文科学生相对较弱的倾向。为此,笔者依托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高中文理生数学思维能力差异的研究》,就文理科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了初步的应对策略。

一、高中文理生数学思维能力差异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探索调整高中数学教与学的有效策略,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和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有针对性地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调查内容。高中文理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倾向性特点及其思维方式的差异。

(三)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江阴市3所高级中学的学生600名,其中文理生各300名。

(四)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就文理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五个一级指标编制成含37个单选题的调查问卷,先在本校高中生中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信息进行了调整。问卷要求在15min内完成,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2份,回收率为97.0%,有效问卷数为5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

2. 个别访谈。为客观、全面了解文理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同时随机抽取高三毕业班文理生各20名进行了个别访谈。

3. 数据处理。调查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

(五)调查结果。表1是37个三级细目中5个代表性问题的统计。从中发现高中文理生在数学学习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1.学习动机。成绩、兴趣和发展在学习动机中占前三位。文科生的数学成绩一般都比理科生差,所以学习成绩的反馈驱动明显不如理科生,因此对数学的喜欢程度也要比理科生低34.9%。鉴于数学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出于升学发展的需要,文理生在升学愿望的推动下,数学学习还是都有一定动力的,动力的大小差异取决于数学高考的难度。

2. 学习心理。表1显示,文理生都认为数学学习的压力较大。文科生比理科生的压力更大,约高出18.9%。可见,文科生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有畏难、惧怕的心理倾向,这与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方式、高考压力都有一定关系。

3. 学习基础。由表1可看出,认为自己数学基础较好的理科生占64.3%,文科生仅占32.2%,这说明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普遍比理科生差,文科生普遍对数学信心不足,这也是大多数文科生选择读文科的理由。

4. 学习习惯。文科生比理科较注重基础,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文科生上课记笔记的人数比理科生高出37.9%。文科生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但忽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文科生学习比理科生条理化和规范化,按部就班,但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

5. 学习效果。文科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比理科生差,文理分科后,理科生接受的训练更多的是“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文科生接受的训练则多是“形象记忆、社会知识积累、联想想象思维”。文科课程的学习方法不自觉地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无疑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高中文理生数学思维能力差异的成因剖析

1. 主观因素。主要是与数学学习动机、心理定位、小学初中打下的基础、养成的学习方法、学习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关。文科生在小学或初中的数学学习中,缺少有效正确的学习方法,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较多,成绩并不理想,因而产生了畏难和惧怕数学的心理倾向。他们中有的基础知识不过关,有的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有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尤其是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碰到难题就绕开,缺乏刻苦钻研的毅力,很多成为暂时的学困生。很多学生从小就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要动脑筋,没有其它学科轻松有趣,所以一直就有偏爱文科的心理倾向,到高中文理分科时,自然就选择了文科。然而,以文科课程偏重记忆的思维方式来学数学,只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造成数学思维能力越来越僵化。

2. 客观因素。江苏的“3+2”高考模式相对偏重文科,这迫使更多学生高考选择文科,也促使理科考生必须重视语文、外语。

三、整体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

高中文理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差异,逼我们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在继续促进理科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应下功夫提升文科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达到整体平衡发展的目的。

1. 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教师可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文理生的不同情况,以兴趣动机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多元学习动机。同时注重倡导个人发展,低起点,高落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获得成功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在应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基础。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关系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教学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更强的交融性,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高尚的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专业素养和教学法水平,以渊博的学识和鲜明的个人魅力来获得学生的喜爱,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3. 及时评价反馈。数学学科比其它学科需要更多的练习,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和课堂发言做出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学习的成功、进步,就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及时、清楚、具体地反馈,以启迪思维,持续促使学生付出最大的努力。

4. 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数学课堂教学承担着知识建构、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和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四维教学目标,与其它学科相比,课堂的思维性更突出,这主要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体现,其中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

5. 着力提升文科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科生比理科生暴露的问题更多,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听课,强化三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代数法,几何法,配凑法,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加入很多生活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欲望,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还可组织他们交流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表达技巧;答题技巧

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中,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考查题目经常出现,并且就高考试题而言,考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不仅要学生掌握作品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还需要学生能够分析其作用,充分体现知识的学以致用。这就意味着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务必掌握如下的文学作品表达技巧手法,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最终在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对自如。

一、叙述人称及方式

在阅读理解题中,当碰到类似的阅读理解题,学生只需要掌握如下内容,便能轻松应答。比如,叙述人称,也就是三种:第一人称,让作者的叙述更显自然,使读者读起来更具真实感,从而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第二人称,让作者的叙述更加亲切,似乎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更利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第三人称,让作者的叙述更加客观丰富,不受时空限制,能更加自由地向读者反映现实。而叙述方式一般是:顺叙,按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倒叙,制造悬念,引发兴趣;插叙,补充说明,使情节更清楚;补叙,补充上文,交代下文;平叙,同时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思路清晰,完整照应。

二、描写方法

在作品表达技巧的考查中,描写方法也是常考的内容,因而教师务必引导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描写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充分表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从而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为表现人物而服务;景物描写,通过自然风光来烘托人物、营造氛围;正面、侧面描写,正面表现人物或者事物,侧面烘托人物或者事物。

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也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中经常考查的内容,所以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使写作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夸张,使感染力更强;借代,引人联想,突出形象;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对比,更好地突出相关内容;设问,答案寓于问题中,引发思考。

当然,在高中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并非只有上述内容,但是以上内容是常考的。因而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如上内容,也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了该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最终帮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程欢.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J].祖国:教育版,2013(2).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7-02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的发展逐渐的趋于一体化,作为即将面临社会的高中生来说,学好英语十分必要。作为一门外国语言,英语的学习首先要充分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只有在文化背景和环境的依托下,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文化渗透

高中学生和教师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目前大多数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完全依靠教材,进行“填鸭式”教学,而缺少必要的文化渗透,导致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行成了文化“黑洞”。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就无法深入的掌握语言的作用,丧失了对语言学习的热情。

2.教学方法老旧,忽视文化差异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作为一门外国语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英语的教学中作用并不明显。在高中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更加的倾向于高考易考内容和教材重点知识,而完全忽视课外延伸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只是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视文化差异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英语单词masterful的主要意思是傲慢的意思,但是它还有熟练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傲慢和熟练是两个毫无关系的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文化差异,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3.教师的文化素养较差

在当今大众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学校的师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中英语教师中很少有到英语国家求学的经历,都是在本土的环境下进行英语学习和研究的,这也就导致了教师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较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迫于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所以一般对英语文化的渗透非常简单。在高中英语教师一般要负责2-3个班级的教学,而帮助学生充实文化知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会严重占用教师的备课时间,因此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文化只做简单的解释,而更加注重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决定了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一个不容易改变的事实,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些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培养的教学方法,而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不断被引入高中课堂,多媒体以其直观、生动、全面的特点不断的得到教师的青睐,而据调查高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The British Isles》这节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我查找或者教师为学生找一些有关于The British Isles的相关资料,了解The British Isles的地理、人文、气候、风土人情等等,然后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的交流,通过这种多媒体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下更加真切的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2.尊重文化差异,注重中西文化结合

我国高生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我国引入英语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面临着很大的困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结合英语国家文化的特点,尊重文化差异,在渗透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注重本土文化教育,做到知己知彼。

3.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指引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生活,不断的转变自己的角色,为学生树立榜样。高中英语教师在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为学生做最好的教学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计,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要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一定要以自身为典范,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差异,结合中西文化,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高中文理不分科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人们一直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的文理分科是相匹配的,也鉴于到高中阶段数量较大的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如果平均用力,很难在学习成绩上有较大的提升。所以,社会上才会有全面发展会导致全面平庸的说法。

从分科到不分科,教育改革需要适应

不久前,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闭幕,教育领域中的“高考改革”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其中“高考不分文理科”的决策点引爆社会舆论。

从1977年的高考文理不分科到后来的分科,再到高中教学的分科,学习负担似乎是减小了,所以过渡显得比较顺利。而现在提倡的从文理分科回到不分科,这一转变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完成。

据调查,有很多学生从小学2~3年级开始就害怕学数学和外语,对语文不感兴趣,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外语、写作等都难倒了半数左右的学生。可见,偏科和分科的源头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导致到高中阶段,除了重点高中能汇集成绩较好的学生外,一般的高中优良率仅在20%~30%,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陪学”的状态。若这些状况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推进文理不分科的设想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于在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是端正态度,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而不是加大教材难度。

由此可见,面对高中教学文理不分科的问题,需要改善的不只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现行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评价体系等均需要调整,使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感觉、有兴趣、有信心、有目标地学习,为高中教育顺利回归基础营造良好、合理的氛围与条件。

高考文理不分科,多数网友望恢复

高考文理不分科是个大趋势,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具体的政策从制定到各地出台细则,再到具体实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意味着,文理科不分科,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只是时间问题。反对文理不分科的学生,主要是怕压力更大负担更重。对于文理不分科,教育界人士是一边倒的赞同。不过,在校高中生的意见却与之大不同。他们认为,文理不分科虽然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压力却更大了,而且每门课也不可能学得很精。

有网友说,文理分科不利于国家创造复合型人才。而且应该在高中、大学教育中侧重历史、地理、文化的教育,让学子们了解优秀的文化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关键是要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不是合格的单科人才,现在的理科生大部分沦落为技术人员,文科生基本是油性质,而不分文理科,至少可以在高中时代好好学学人文精神。也有网友认为,选择文理就是选择职业方向,九年义务教育是获取普遍常识,高中阶段是培养个性、通过各种实践尝试、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兴趣和长处、从而确立职业方向的过程。选择文理选择专业应该在成年后、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清晰的判断力后进行的事情。更有网友认为,如果文理不分科,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所谓的全方面人才是很不现实的。从初三到高一是个很高的台阶,想要过渡过来本就不易,仅仅高一课程就已经很紧张了,如果高二还不分科,只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都学不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文理兼备的。

在高中前的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民基准教育,要求全面发展、不偏科,理由是充分的,高中毕业后的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以分科学习为主要特征,不可能面面俱到。而高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还是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对其性质的规定至今并不清晰。按照文理不分科的理想判断,高中还应属于基础教育,尽管有大学预科或准专业教育的特点,但与提升国民基本素养有关,且能使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减负、下移,其设想是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

文理不分科需审慎而行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中文理教学的分科与否一直争执不休。从目前态势看,不分科,似乎势在必行。但是此举需审慎而行。一是在决定不分文理科之后,针对由此可能产生的弊端,一定要有相关的措施跟进;二是要尽早广泛征求意见,尽早出台一整套工作方案,诸如各学科的课程设置,相对完备而科学的高考方案的制定等等。因为,相关部门要考虑到,一旦不分文理科,很多问题都会成为眼下的难题。

第5篇

关键词:中职中文;专业导向;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即中等职业学校,其专业一般包括幼师、汽修、计算机、数控、文秘、商贸英语等。中文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必修的一门文化课程,中文教学在中职的教学中却长期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形成了一个封闭化的怪圈。为了通过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应以专业行为分析为基础,以专业发展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中文教学水平。

一、教学内容因“业”施教,让每个专业的学生切实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以中职学生学的荀子《劝学》篇为例来论述因“业”教学:

1.针对语文基础较好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其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文秘、师范、幼师等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给他们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时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点,不断提高。比如,《劝学》篇的教学,不仅要求他们对“焉”“君子”“受绳”“跬步”等生字、生词牢牢掌握,对“青,取之于蓝……”等名言警句熟练背诵,完全理解,还要他们背诵全文,并且应给他们延伸出一些相应的古文阅读篇目,如《逍遥游》《兰亭集序》等,并在阅读之后写出赏析性文章。

2.针对语文基础偏于中等的专业学生,应让其掌握住最基本的知识点,适当提高

英语、医卫、财会等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偏于中等,在对他们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立足基础,让其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在这些基本技能上适当有所提高。以《劝学》篇为例,他们应该掌握住基本的生字、生词,背诵可以不要求全文,但课本上节选的几段要能背诵,课文里的一些名言警句也要熟练记忆,赏析性文章等不做强制要求。

3.对语文基础较差的专业的学生,适当放宽要求,最低要求是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数控、车床、机电、汽修等专业,相对偏于理科,且这些专业中男生占绝大多数,多数对文科不感兴趣。在针对他们的语文教学上,要将要求放得更低。如在《劝学》篇的教学中,要求他们掌握住最基本的生字、生词,能了解最常见的古汉语的读音、意义等,记住并能正确理解运用文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即可。

二、教学方式以学生的专业为本,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训练

1.结合学生的专业课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搜索和下载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中文教师在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可让学生自行搜索和下载一些与中文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料。比如,在讲《荷塘月色》一课前,安排学生到网上下载课文朗读录音,并将录音制作成课件,课件中配以相应的图片、视频等。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中文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听专业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读课文中的字词,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学生的专业课内容进行教学训练

对于酒店管理、旅游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必要的一个基本技能,然而不少相关专业的学生却存在胆小怯懦、不爱与人交流、不善于进行口语表达等问题。中文教师在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授课时,便要注意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首先,课堂上多叫起学生回答问题,多进行鼓励,树立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其次,从朗诵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介绍、讲故事、分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敢于开口讲话,且逐渐使用较为规范的普通话;再次,结合各个行业的专业用语和礼仪用语进行角色互换的口语训练,规范学生的行业用语,使学生个个表达自如,彬彬有礼。

三、中文教学中渗透进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些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职业技能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上下班的时间管理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不高,缺乏敬业精神,与领导和同事相处不够和谐。这些总的来说是属于职业素养的问题,所以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另外,《第六枚戒指》教育学生要正确地面对来自职场的诱惑;《匆匆》启迪学生要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擦鞋合同》教育学生要自立自强,讲求诚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这些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教育。

中职学校的中文课程为了改变不受学生重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应该以学生的专业专业为导向,在教学内容上因“业”教学,教学方式上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中渗透进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中文的学习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第6篇

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谈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存在的阻碍及提高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思维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61-02

高中地理是高中文科中的理科,在逻辑思维这一块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对于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众所周知,地理学科学习的是世界各国以及咱们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块块富饶的土地,一片片炽热的国土,地理学科就是把这一切展示在我们中学生面前,揭示地球的奥秘,引领着我们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努力去建设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1改变模式,夯实基础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不受待见的。换句话说,由于中考对地理学科不做要求,造成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初中地理是副科,学好学坏都没有关系。很明显,初中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初中地理不重视。很多学校考虑到地理学科在中考中不占太多比例,所以干脆不任命专业的地理老师任课,而是让一些课较少的语文、政治老师等老授课,这在地方的私立学校尤为严重。二是教师不重视。由于地理在学校的不受重视,地理教师在初中学校的地位也不怎么高,地理教师对教学也是敷衍了事。三是,学生不重视。可想而知,学校以及老师都不重视,学生自然而然对学习地理也提不起兴趣,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较低。所以要提高高中学生的地理,首先就要改变初中地理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空间意识。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一步步提高地理的地位,培养学生兴趣。

2创新教学,提高兴趣

古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如下几点:

2.1上好第一课,培养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增强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应该在初一第一课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眼球,提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同学们从小到大有很多问题都没有真正的得到答案,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引生深入。例如“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为什么一年有356天?为什么一个月有28、29、30天之分?为什么有些地方人少,有些地方人多?为什么有些地方经济发达有些地方贫穷落后?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点。只要我们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自然而然走好了第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2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兴趣教育,这并不能让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得以长期保存。所以对于高中学生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艘轮船要远航需要长期的动力支持,高中学生要学好高中地理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弄清楚自己学习地理的原因,才会努力的去学习,去创造。所以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时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学习地理可以给同学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带来更多便利,读懂地图可以让同学们旅行畅通无阻,熟知地理可以让同学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工作,建设祖国,甚至经商的同学们还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的地理条件,寻找商机。”这样把地理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完整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高中地理不同于其他科目,他更重视学生有全局意识。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广阔的。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如果只是进行局部教学,就不利于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学习地理就会吃力。所以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在上一节新课时,要注意精彩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融入整个课堂,同时还要注意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图文并茂,让学生对比地图和课本,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树立整体的思维意识。又比如说,我们在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时,不要只是单讲知识,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可以让同学们自己画地图,并且思考为什么某某地方为什么是高原,而同一纬度的其他地方却是沙漠等等问题?另外,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比如可以举办一些知识竞赛,画地图比赛等等。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又学到了许多地理知识。

4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不同于初中地理,不是简单的看图,计算,背诵就可以轻松应对。它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一定分析鉴别能力,要有整体观念。由于我们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不了解高中地理的综合性、地域性,再加上个人的思维的广度及深度又不够,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在学习高中地理方面力不从心。所以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实际情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学生地理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改指出地理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地位,让学生积极思考。一方面我们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一方面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就行。

5优化评价方式,促进课堂效率

第7篇

关键词:规范英语;兴趣教学;融入生活;互动课堂

高中英语是在初中英语奠定了词汇量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深一步的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初中英语注重单词和短语的积累,高中教师则注重在此基础上,进行时态、句式的教学,有了良好的初中英语基础才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但问题就在于初升高阶段,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英语的学习时间长短不一,再加上英语并不是常用语言,因此加大了教学难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哑巴英语”,学生难开口,影响课堂授课效率和学生的接受程度。

由于受生活环境的限制,除了课堂上的英语交流之外,英语对于高中生来说和生活联系不大,没有英语环境是影响学生运用英语的一大阻碍,课堂上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减少了口语的练习,导致学生难开口、不开口、开口不知道怎么说,高中英语学习是学习英语的关键阶段,影响着以后大学或者就业水平,教师应当利用高中生已经形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模式改变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一、重视基础,夯实地基

如何让学生张口说英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自信,一个学生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并能熟练掌握,才敢才会张口说话。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对基本的单词短语进行回顾,由于英语水平不同,因此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不同。课堂授课要讲究深度,既不能浅显易懂也不能高深难懂,比如,在学习英语单词时,硬性的背单词是必不可少的,高中生已经具有克制能力,所以应当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规范性引导,建立英语规范性的模式思维。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所以英语单词应当反复记忆、强制记忆、联系记忆。首先要让学生会念。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学生分组分排念单词,其他小组听哪里错误,之后给学生限制时间进行短暂记忆,依旧进行小组竞争抢答背单词;老师提问中文或英文,学生回答对应的内容,最后看哪个小组抢答得多。这种背单词显示了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特点,既有强制性记忆,又使学生自愿主动记忆。

二、情景教学,理解英语时态句式

通常英语教学让学生觉得乏味,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想让学生参与进课本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情景教学就将学习英语转变成游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运用,增加学生对说英语的兴趣。比如老师分组,让组内成员选取一个英文电影片段,让小组成员分别进行角色扮演,课堂演绎给大家,这种方式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英语,让学生记住了更多的语法句式,并且铭记在心。

三、了解背景,增加兴趣

教育学家皮亚士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习英语可以借鉴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英语和语文同属于文科,日常生活的运用交流有利于英语学习,但是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文化不同,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不甚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背景的学习,深化对所学语言环境的了解,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文章时,老师可以分组分工让学生查阅所学文章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比较好的英语电影,并且定期播放一些较为规范的英语电影,使学生在轻松的观影过程中产生口语环境。需要注意的是,电影要选择发音较为标准的,先从比较简单的口语开始,并且最好带英文字幕而不是中文字幕,中文字幕的出现会使学生依赖字幕而忽视英文发音,观影完毕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电影进行影评,摘出自己喜欢的电影中出现的英文句子,增加对英文电影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要保持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不要把教学和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只有双方都进入状态,才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爱默生曾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教师应当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同一个位置,师生互动模式教师要注意授课时中英文的转换,既不能为了让学生听懂而一直采用中文,也不能考虑到是英语课而忽视学生能否听得进去。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构建好整堂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做好“开路”的“先锋”。

参考文献:

[1]曹佩升.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设计及其理论建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第8篇

关键词一:张扬

我的老师说上课最怕没人发言,没人讲出自己的思考与不同意见,总是鼓励我们主动站起来与老师和同学对话,或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思考。课堂上,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算是比较张扬,敢说出自己的看法的,自觉受益颇多。

刚上高一的时候,一次语文老师讲作文,要求我们就“温暖”这个话题,确定一个主题。我思考了一下,一口气说了三个主题:1.温暖是老师关切的问候;2.温暖是烟雨迷蒙中母亲送伞的身影;3.温暖是回家闻到奶奶蒸药的药香。同学们鼓掌,我兴奋了。老师微笑说:“不错,但并不全是好的。”我一怔,老师说:“这三个主题中,第三个最好,表现出了自己真切独特的体验,也给人新鲜的美感;第二个一般,老套了,让人感觉是小学生写的文章;第一个最不好,因为模糊,角度过大,难以具体和出新。”

我又欣慰又感激,庆幸自己主动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让我锻炼了胆量,二是老师的针对性点评让我知道角度选择的注意事项。其他同学也许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没有说出,也就失去了让老师同学评判、矫正、肯定的机会。这次大胆发言让我很难忘。我想学好知识,上课就是要敢于张扬自己,就要有“厚脸皮”。

【专家解读】

有些家长告诫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不要插话。”其实,这是错误的。

新课改倡导学生表达自己阅读思考的体验与感悟,课堂应是生命活力的张扬。光做笔记而不思考是无法适应的。审视高考的变化,文科的答案开放宽泛,往往都附加一句话:意思对即可或其他角度自圆其说也可。这也就是说答案不是唯一的,于是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与理由,让老师评判参考答案以外的答案,这就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机会。

理科的答案结论一致,但解题方法往往也有难易之分,也要主动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老师同学批评或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习热情,更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二:澄净

我很欣赏一句诗:“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高中学习生活,有很多烦恼与诱惑,但要有澄净的心境,有矢志读书的决心与追求,不为外界的纷杂干扰、迷惑。

为了保持心境澄明,保持执著的进取心态,我常用的方法就是写下告诫自己的话语,比如:不到长城非好汉;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好了,心里默读几遍,然后就撕掉。我高一同桌程美华,今年高考 成为了省理科状元,她也告诉我每天写日记,记下自己的烦恼与喜悦。她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出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澄净的心空下“像狼一样冲”。

【专家解读】

现在有些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禁止学生上网游戏等等,这是必要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教授说过一件事:一个学生找我辅导作文,辅导开始不到5分钟,这位学生的手机就响了,对我说:“对不起,老师,我接个电话。”我点头答应了。不一会又来了个电话,又说对不起。我眉头一皱,停下辅导。过了10分钟,这位学生的手机又响了,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我气愤地把书一扔:“不把手机关了就不要辅导了,你不潜心学习,不能摆脱外界的干扰,有什么学习效率?”

诗人北岛道:“路呀路,飘满红罂粟。”生活很多诱惑,而高中学习生涯又只有短短三年。“心无纤尘心自清,心清自有活力在”,我们要在激烈竞争的学习中脱俗出众,也就要有澄净的心境,不断排遣心中的郁闷与纷扰,不断激励自己,营造一个不为外界干扰的平静与进取的心态。一个经不起诱惑,经不起失败打击或陶醉于自己成绩的学生,难以保持持久亢奋的求知激情。

关键词三:踏实

学习要踏实,要拿高分,尽量少失分。读书有点奇怪,会讲不一定会写,于是我做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试题时,和其他同学的“脑子想想,铅笔画画,嘴巴讲讲”不同,而是用笔一步一步老实地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对照参考答案,看看哪里有遗漏,哪里要点重复,哪里表达不清,哪里还有错误。做数学题时,一些好像一看就懂的题目,我也踏踏实实地做下去。因为我发现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做着做着就会发现自己的困难或疏忽。

每一次考试讲评后,我都会认真总结,用红笔标出哪些不该失分,哪里还有更好的解法,哪里有其他理解或思路等等。我告诫自己:“当今高考不仅是知识的考试,也是学习态度与意志的考试。读书不得马虎,踏实方少差错。”

【专家解读】

近几年,高考省状元大多是女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考题难度降低,女生比男生更细心认真,不因马虎草率而失分。

第9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呢?

一、打破学科本位意识

就目前来说,中学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是封闭的,一是各学科的教师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缺乏交流,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互相迁移,这种情形不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敢于打破学科本位意识,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有效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改善语文教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有关联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融入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讲授《阿房宫赋》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理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一句话的意思。自然地理上说,温度的高低一方面与南北纬度有关,另一方面与海拔的高低有关,海拔升高一千米,温度降低六度。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一方面说明阿房宫的纬度跨度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阿房宫的建筑高度非常高,正因为这样,所以阿房宫才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运用地理学上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说理能力,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学习过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问题。

二、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或不同的观点

当前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且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思维很活跃。语文课本中的某些文章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存在着多义性,而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教参的局限,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或不同的观点,尽量提供多种解读。如《孔雀东南飞》中焦刘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就众说纷纭,比较传统的说法有封建家长制的压迫,门不当户不对,刘兰芝从一而终(守旧)思想,刘兰芝没有生儿育女等;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了一些新的解读,包括焦母有恋子情结、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性格错位等;到了21世纪,又有论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其中笔者认为比较新颖的是张明琪和王欢的解读,前者从历史语境下刘兰芝所受的教育来谈起其命运悲剧,后者从对话的角度来谈焦刘命运悲剧。

通过引进不同的观点或新的研究成果,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适时地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课本的部分课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所处的生活太远,部分内容显得抽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联系现实生活。

在学习《静女》一诗时,可以联系江苏电视台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某女嘉宾说过的话:“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可坐在自行车上笑。”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超越物质的唯美的爱情。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联系我国目前引进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好莱坞电影等,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学习卡夫卡《变形记》时,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分析。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即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在金钱和私利面前,人变成了甲虫,本性变了,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变形”的例子,让文学教育真正成为审美教育。

四、适当地拓展延伸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根据学情作适当的调整,或挪前或挪后,或增或删。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讲授某些篇目的时候适当地纵横拓展延伸。

适当拓展延伸可以打破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封闭性和唯一性,为形成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补充“源头活水”。另外,在高中阶段选读理科的学生,他们在高中毕业之后很大一部分人都会选报理工农医类的专业,即使原来选文科的学生,他们在高中毕业之后也未必就会去选报中文专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点作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对某些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打下较深厚的语文基础。如学习《鸿门宴》时,会涉及到对项羽的评价,不妨联系司马迁、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人对项羽不同的评价,以利于学生理解项羽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中的形象;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可联系其他送别诗,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送别诗既有表达缠绵悱恻恋恋不舍的,也有表达激昂向上的情感的。

通过适当地拓展延伸,把以前学过的和现在学的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连成一片,把书本内容与生活融为一体,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满足学生求知和求新的期待心理,实现“积累”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口语能力 语言能力

一.绪论

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的语言。汉语口语能力非常重要,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学习工作,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社会交流,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及影响力都不容忽视。尽管推广普通话之政策已颇有历史,但由于个人的生长环境、所受教育以及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汉语口语能力存在差异,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及提升也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模块。

本研究将视角转向国内大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现状(以嘉兴学院大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和语言能力为例)。主要研究方法有实地采访、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本文将基于大学生汉语口语现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究大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案。

二.何为语言能力

正如Christiansen和Kirby所说,“语言本身就难以定义,它有时候就爱言语的形式短暂出现,不留下任何踪迹,有时候又成为神经连接的模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最复杂的大脑中……它具有无限的可变性,几乎无处不在。”因而,语言能力的问题激发了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甚至是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兴趣。

简而言之,语言能力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关于其母语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对语言中语音系统、词汇家族及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对语言能力的认识有广义狭义之分,Chomsky于1965年从狭义的角度首次采用“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这一术语,并认为语言能力独立于与它互动的系统,它就是递归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将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语言能力和一般认知能力区分开来。广义的语言能力除了包括狭义的语言能力外,还包含至少两个系统:感官-动觉系统和概念-目的系统。本文所提的语言能力以狭义为准。

三.大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1.重理轻文引发的汉语危机

中国教育体制下“重理轻文”情况明显,中国学校在高中时期时便进行了文理科的划分,人为地将学生分为文科生、理科生,纵然语文仍为文科理科的必修三科科目之一,但高中生将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科目(包括英语)。不受重视必然会出现效率低下,学生进入大学,在选择具体专业就读之后,除人文社科类专业之外,其他专业对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微乎其微,即使有也被置于边缘。

因此,理工科类学生,甚至是较为不错的学生,其语言能力也不甚理想。如2014年嘉兴学院十佳社团的答辩会上,大多答辩者来自文科或商科,而为数不多的理工科生在答辩过程中会出现如下三种情况:普通话不标准,表现为前后鼻音、边音鼻音等不分;说话不流畅,表述时句子语法结构存在极大问题;口语化,甚至出现许多网络词汇。

这一现象并非只存在于少数学生之中,根据我们较大规模的调查显示,文理商医等各科在语言能力方面确实有较大差异。以问卷第13题为例,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见文末)。

13题的题目为“在与别人进行口语交流时,您经常出现以下哪几种情况”:A.很轻松,能够清晰准确而流畅地表达,沟通无障碍;B.有些紧张,但仍能基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C.不紧张,但有时会表达不出来或者词不达意;D.非常紧张,说话时语无伦次,有抖音甚至口吃现象。

由表1可知,人文社科学生选ABC三项的比例都高于医科、商科和理工科,相反,选D项的比例要低于其他学科。可见,我们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以及我们的重理轻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非常明显,因为:

(1)文理科划分过于泾渭分明且学生思想有偏差。高中即划分文理科,大学教育是高中情况的延续,与文科学生相比,理工科学生缺少汉语口语的锻炼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大部分学生眼中,数理化的学习远比汉语的学习重要,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钻研,而汉语则会基本交流及能应付考试即可,不需要也不会花费更多时间。

(2)中国教育体制“重理轻文”。早在1950年初,苏联人阿尔辛杰夫掌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主导教育部确定了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1952年至1953年,提出“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综合性大学大伤筋骨;而工科学生比例由1946年的在校生总数的18.9%达到195年的35.4%。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时代,人才的定义依然主要是技术型人才而非思想型人才,重理轻文的势头有增无减。资料显示,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比赛中败给了外国留学生,参加2006年广东高考的1万考生在文言翻译上得零分, 10万考生在造句上得零分。由这样的考生发展成为的大学生其汉语能力也可想而知。可见,我们的汉语确实已经陷入极大的危机当中。

2.汉语和外语的本末倒置使得大学生汉语口语能力严重下滑

在中国大学校园里,受经济全球化大环境影响和英语霸权主义冲击,英语学习蔚然成风,几乎形成“全民”学英语的景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普遍忽视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汉语口语能力普遍不高,汉语和外语的重要性本末倒置。一类是洋话连篇,杂腔杂调。例如:经常听到大学生说最cool、PK、oh my lady Gaga、我想要design(设计)一件衣服之类的新鲜词汇或语句,此类现象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没什么大问题,但却是对纯正汉语用语的一种损害。另一类是不善表达,几近失语。有一次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影片,每个人都大受触动,几欲落泪。结束后,老师请一个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他却无话可说,只说了一句“很好看”便匆匆坐下。以浙江省作为试点的“英语降分,语文增分”的高考改革充分证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中国高中教育存在的汉语与英语本末倒置的状况,那么中国的大学也应注意在大学教育中英语与汉语重要性的把控。

3.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网络用语影响大学生汉语口语能力

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新浪、百度、腾讯、360、淘宝、天猫等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开始占据人们的时间与精力。据我们的调查结果,76.0%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社交软件(如QQ、微信、陌陌等),1.90%的学生偶尔使用社交软件,只有.07%的学生接近不用社交软件。从社交软件的高使用率可以得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童鞋(同学)”、“打酱油”、“木有(没有)”、“么么哒”等网络用语一度在学生群体中盛行,并被广泛使用。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只出现在网络聊天时,甚至大量出现在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甚至于“打酱油”“神马”等词已经被纳入汉语词典。虽然也有不少人认为社会发展,语言也要与时俱进,网络用语进词典也是对汉语词汇的一种扩充,但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这无疑将对纯正的、正统的汉语口语造成冲击。

四.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对策

从学校层面来讲,应多设置语言类课程及训练项目。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汉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即兴说话、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等课外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反过来再促进课内的教学。同时,应借推广普及普通话之机,积极开展集中培训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大学生汉语口语水平。

从教师教学层面来讲,要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实践为主,教师“精讲”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应多花精力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调动学生主动性作为教学重要环节来抓。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必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

从学生层面来讲,应充分认识到汉语口语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断去实践和提升。学生若持无所谓或者不配合的态度,上课玩手机或心有旁骛,教师再好也无济于事。

五.结语

汉语是一代代炎黄子孙不断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源泉,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建设者,我们必须要提高大学生汉语口语水平,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但要注意一点,从教学开始就应该注意‘大语文’的概念,它包括文史哲等综合内容,语文不光是中国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文化。这是教育者应当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翼,“语言能力”论辩述评,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4期316- 322页。

2.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IT Press.

3.重理轻文,要防止高等教育的教训,中国网.新闻中心。

4.崔艳丽,闫晚姝,大学生汉语言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马春玲,关于汉语教学的思考――“中文专业语言类课教学与大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报告之一,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6.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仍在制定,凤凰网资讯,滚动新闻。

第11篇

关键词: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就目前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包含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内容设置不佳以及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的状况。因此,需要通过一些途径,进而达到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

一、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判断与抉择,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如今,社会的整体环境及部分家长对中文教育的认知并不充分,注重理工科、轻视文科的教育观念始终都存在,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2.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一项,其主要核心在于运用教学,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强调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重点,中文教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加强及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如今,教学模式的单一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等因素,不仅阻碍中文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也阻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课程内容设置不佳

大多数学校对中文教育教学都有比较明确的划分,但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还存在过于强调能力训练的问题,以及缺少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的问题。同时,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方面,缺乏有效性的把控。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教学很难实现。

4.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现今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第一,传统教学的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第二,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而没有对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发展等方面加以科学性评估,使教学评价效果还不够理想。

二、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

1.重视中文教育观念

中文是我们国家的母语,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科学专业学术类的研究中,都与中文的使用与应用密切相关。因此,中文教育教学就处于重要的地位。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在中文教育教学中,能够多鼓励学生拥有自己新的想法与观念,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引导与启发学生。在教课时,增加提问和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对于学习中文能够拥有浓厚的兴趣,在思维方面也可以更为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加学习知识的渴望。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在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时,避免只依靠参考书上的答案,或是自己思维上认为的标准答案,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加以正确肯定。应鼓励学生去思考,倡导学生不断开辟新思维与创新性来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教育观念,在注重中文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目标

创新思维最为主要的特点是思考与质疑。“思”与“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不可缺少其一。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学生认为自己已将所学的知识记住了,但往往在考试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分数。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没有深入理解知识重点,也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只是在大脑中停留了片刻。所以,要使学生能够完全学会知识点,而且能够加以充分运用,进而拥有具备思考与质疑的精神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掌握准确的方式方法,加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3.优化中文教育教学设置

作为一名专业的中文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多研究与学科相关的教材及资料,在其中寻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容,进而加以特色性的授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该启发学生在多方面与多角度上加以思考,产生各自独有的想法。同样,教师在整体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与眼界,开辟新的角度,从而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站在不同方面与角度上思考。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更为关注,而中文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的优势,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文教育观念、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目标以及优化中文教育教学设置,从而达到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与需要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全星.中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

[2]于桂俊.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改创新,2010(3).

第12篇

关键词:非中文专业;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

一、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同时因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在当前国家强调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其他文科类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也将该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尽管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商品经济大潮席卷全国,追求商业利益的实用主义观念使文学逐渐边缘化,社会对文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大幅缩减,中文专业的学生遭遇就业难困境。这就促使高校争相开办应用型的财经、理工科专业,限制中文专业的招生规模,压缩中文专业的课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甚至纷纷砍掉中文系。

其次,从学校内部办学看,除了一些开办中文系较长的传统文科学校,大部分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在专业学科的建设发展上,汉语言文学不受学校重视,得不到政策、经费等支持,处于弱势地位,图书馆专业书籍资料陈旧匮乏,校园的文化底蕴浅,人文氛围不浓。

再次,从学生自身情况看,学生的文学底子薄,对文学普遍缺乏兴趣。笔者曾以所在学校艺术设计系学生为对象,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有60%的学生表示在高中时选学理科;关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态度,68%的学生表示一般或者不喜欢;问及为什么选修这门课,95%的学生回答是因就业需要、修够学分或者其他目的,只有5%的学生回答是因喜欢而选修;关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25%的人坦言很少读作品,75%的学生表示读过一点。

最后,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看,要么是教学方法老套单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么是为了迎合学生口味,在课堂上采用讲故事、看电影的形式作简单化、娱乐化处理,或者脱离学生基础和文学本身,在课堂上贩卖炫耀所谓新潮时髦的学术话题、文坛上的是是非非等。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文学课程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偏离了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宗旨和精神。

针对令人堪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现状,如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实现成功突围并焕发出应有的活力,是目前这门课程教学实践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小说文体的教学为例,尝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作粗浅探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1.重视作品的阅读和积累

阅读作品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靠大量地阅读作品,这是一项基本功,也是必须走的一条路,舍此没有更好的办法。师生双方都应该在认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在对话互动的课堂条件下,发生情感、认识的交流和碰撞,才能使文学教学的审美活动充分体现出来。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很少有时间去读文学作品,在大学里他们选的又是非中文专业,阅读作品对于他们来说同样缺乏。为此,现当代文学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大量读文学作品。

在阅读作品环节,教师要从“读什么”和“怎样读”两个方面加以指导。为此,一要为学生开好书目,提高阅读效率。现当代文学作品数以万计、浩如烟海,而学生的阅读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名著。小说以中短篇为主,兼顾长篇作品,分必读和泛读两类要求。书目最好在开课的学期初就列好,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二要做好阅读指导。根据课堂上要讲授的重点,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避免流入看热闹式的浅阅读。三要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不但可以检验阅读效果,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笔记内容可长可短,自由灵活。既可以是对作品的整体评价,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谈体会,或者是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只要是自己的真实阅读所得就行,严禁抄袭别人。此外,要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图书资源。在没有中文系或虽有但非传统优势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图书馆的文学类藏书本来就不多,如果要求全班学生同时去借同一部作品,根本不现实。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子图书资源下载阅读,但要告诉学生选择优质的电子图书,以免文字错误影响阅读效果。

2.加强文本分析训练

讲文学课一定要从文本出发,避免脱离文本高谈阔论,使文学课丧失文学性。正如有人提出:“教师应立足于作品‘文本’的教学,重建文学的审美空间,通过文本的细读途径,建立读者与作者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桥梁。”在课堂上,教师示范性的文本分析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课时一再被压缩,相对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显然非常紧张。所以,必须采取“精讲”的方式,精选重点作品,紧扣教学重难点,挖掘作品精华。

首先,在分析作品之前,要通过导读阶段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熟悉情况,在阅读中有什么问题,对作品关注点在什么地方,对作品讲析有什么期待等,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讲解,形成教师和学生的思路精准对接。否则,教师讲的不是学生想听的,结果只会出力不讨好,白白浪费时间。要把现当代文学作为开放的文本,紧密联系当下现实,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当代学生普遍对鲁迅生活的时代及其作品反映的内容有隔膜。在讲授鲁迅专题时,为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鲁迅其人其作,可从近年来文坛上围绕鲁迅的争议,以及中学课本中鲁迅作品被删减的事件,提出“鲁迅的思想及其作品是否过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切入课堂教学。

其次,要根据不同风格的小说文体,采取不同的分析模式。对于人物单一、情节简单的中短篇小说,宜重点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主,以人物为纲,串联起作品的主要知识点。对于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长篇小说,可以在列提纲掌握故事梗概的基础上,采取抓主要人物和重点场景分析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篇幅过长,不可能对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分析,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场景作重点解读,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例如: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可选择吴荪甫为刚到上海就病逝的吴老太爷治丧的场景作重点分析。因为通过这个场景,作者几乎让全书中的主要人物悉数登场,每个人物的心态动机,与吴荪甫的微妙关系,以及吴在内政外交上的能力个性都展示无遗。对于不重故事情节的诗化抒情小说,宜从小说语言入手,选择精彩片段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悟作品营造的诗化意境,揣摩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等人的小说均可采用此法赏析。

再次,基于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之高中生有明显提高的实际,在文本分析时,要改变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不要搞“一言堂”,也不要自称“标准答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参与分析,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不妨让他们走上讲台做主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同时,要树立整体观念,善于把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打开学生的思路。例如:分析“五四”时期与新时期之初的文学,在启蒙精神、反封建意识以及个性解放思想等方面的异同;比较“五四”时期的冰心、庐隐,20世纪80年代的张洁、铁凝、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的林白、陈染等人之间,在女性意识上有什么区别;鲁迅《阿Q正传》与高晓声《陈奂生上城》系列在批判国民性上的一脉相承性;沈从文与汪曾祺在小说文体风格上的师承关系;等等。

3.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在现当代文学教学当中应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应强化写作训练,把能力培养落实在笔头上。特别是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加强实践教学和素质的拓展。在传统的中文专业教学中,有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认为文学课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活动既没必要又很难实行。其实,文学课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如从宏观上,可以围绕“听、说、读、写”4种能力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活动。从微观上,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讨论、诵读、复述、拟提纲、做摘要等环节,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做好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拓展,如可以就学过的作品写篇小评论,成立文学社团,举办征文活动、朗诵表演,就喜爱的某位作家收集资料,结合作家生平发起周年纪念活动,有条件的学生可采访在世作家或参观作家故居等。改革课程考试形式,适当采取应用性、实践性考试,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即使采用书面考试形式,也要减少知识记忆性题型,增加分析理解性题型。只有把实践内容渗透进课堂内外以及作业、考试等环节,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才能够真正实现。

4.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时,根据内容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首先应坚持恰当、实用、有效的原则,不要为追求形式或者图省事而用。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仍然要保持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被课件束缚手脚。其次要精心做好课件,力求内容充实,形式美观。此外,很多现当代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电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放一些电影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影片放映耗时长,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对影片做一些剪辑,根据讲授需要适时穿插。同时,在播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比较小说原著与改编的电影在表现力方面的区别,看后可就此写篇电影赏析。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QQ群、博客、微博等平台,随时随地与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答疑释惑。

三、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既面临种种挑战,也存在突破困局、重获新生的良好机遇。只要我们遵循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特点和规律,把握时代和社会对这一课程的要求,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力.知识观转型与现代文学教学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6,(2).

[2]黄科安.人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重建[J].教育评论,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