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

时间:2023-08-16 17:2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学科学情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

第1篇

在确定了说课的“题目”后,生物学科的说课通常有如下的基本环节,即依次为教材分析(包括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甚至关键点的确定)、学情分析、教具的准备以及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教学流程、教学反思等,或分别叫做“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

1、教材分析(说教材)

该部分主要分析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其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或地位,并确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要说出说课题目属于何版本何章节内容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有A、B、C(知识块)等主要内容,甚至分析出A、B、C知识间的联系,强调出本节课知识在生物学科或章节中的地位与作用,或与前后章节知识的联系。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与说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甚至“关键点”。

注意:在做教材分析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师教学用书》为参考,力求言语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目标”准确、简洁而不宜过于详细。

2、学情分析(说学生)

学情分析即分析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已有的能力,此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或提供帮助;若有必要,也可以分析学生存在的缺陷或易犯的错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注意什么,或需在哪些方面进行强化或训练。

注意:要简略。

3、教具的准备、教法与学法的选用(说教法与学法)

要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已有的学科素养与认知规律,当然也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确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法”,并确定出相对应的学法。在教法与学法中,要体现出相关教具的准备与选用方法、方式。

注意:教法和学法的选用要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要具体而实用,避免花哨或教法学法的“假、大、空”。

在一节课中,采用两三种教法与两三种学法并组合运用为好,若教法与学法过于单一,则课堂结构简单而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若教法学法过多,则会使课堂显得忙乱而师生易疲劳,从而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流程的设计(说教学过程)

该部分主要包括导入的方式、具体的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的方法、课堂练习等。

首先,要说清楚自己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或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导入新课,甚至强调出该导入所起的主要作用或设计意图。

然后合理解说具体的教学过程,在此阶段要体现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以及达到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效果。基本的模式可总结为:对本节课的A或B或C(知识快)做难易或是否重要的简单评价,让学生采用何种学法(如: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等),同时或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什么手段什么方式(如:以问题为情境的启发式教学,采用动画等进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进行教学或总结或深化,从而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怎样的教学效果或达到了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最后,要说“课堂小结与练习”,说清楚自己采用了何种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或联系即可。

注意:说教学流程最为重要,要在教学流程中充分体现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更要体现出自己选用的教法与学法,同时,还隐含着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取得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流程要体现出一个“说” 字,不要变成教学过程的“演示”。如若采用某故事进行导入,在说课时,只需把故事名称说清楚即可而没有把故事具体讲一遍的必要;如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没有必要把老师的提问甚至学生的回答都说出来。

若在教学过程某环节中设计了特别好的学生实验或活动,如动手做模型或抢答赛或教师的 “变式教学”等,则在说课过程中要做特别的说明,突出自己教学设计的亮点。

若是“课后说课”,则需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片断或采用的课件等插入其中,使之变得直观、生动而活泼。

在教学的流程中,可有适当的用时安排和简略的“板书”设计。

5、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广泛,可以反思教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等诸多方面,但我认为更应该总结自己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的优点;也可以适当涉及个人遗憾或困惑的地方,但不宜多,只有与他人商讨而欲得到改进时,方是提出来不足的最佳时机。

注意:说课中一定要说一说“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或教后反思,或多或少。在比赛或选拔性“说课”中,更应该说自己的“亮点”,说自己“个性的地方”;在日常的“交流性”说课中,应更多的提出个人困惑或个人感觉有缺陷的地方,以求得他人的帮助。

在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最应该反思“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教法学法的科学性”、“学生学科情感的养成性”、“课堂结构的优化与合理性”,该反思要务实忌空,不能是 “喊口号”式的。

总之,基本的说课路子就是上述的五个方面,该五大方面相互关联,其中以教学的基本过程最为重要,最能体现个人教学的风格与优点,但要根据具体的说课内容与要求做灵活处理,适当增减、修补,切忌教条。

第2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

一、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在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它有着承前启后、能力与方法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本课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讲授式,属于“师讲,生听”的“包办式教学”。

传统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比较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学法指导、能力及方法的引领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方面往往都被忽视了。因而使学生不会观察和质疑,疏于发现,难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反馈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地位的转变,使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能通过互补和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三维目标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开发智力,能从较高的层次把握本课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魅力,培养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较高,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中已有相关知识储备。从教材内容看通俗易懂,自学就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

三、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运用系统观点分析生物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能力。

(2)理解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感悟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培养学生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2)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1.导入

用《太湖美》音乐配上PPT图片展示。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向学生展示制作的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这是我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试用结构模型的形式呈现)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评价后,CAI课件展示生态瓶结构模型,教师通过生态瓶结构模型总结出生态系统具有开发性的原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试比较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教师将生态系统进一步放大,引导学生认识各类生态系统,最后到生物圈。通过各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教师让学生自主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先导读(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再启发生疑(怎样验证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呢),最后导“生成”――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如:分解者的地位如何)(学生分组设计、交流、讨论)。

(4)学生反馈、总结,教师总结、评价。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先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野兔、鹰、狼、草等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写一组食物链。小组互相讨论后CAI课件展示,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并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成分及地位。

(3)激发学生兴趣,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引出食物链的判断和书写。(活跃课堂气氛)

(4)讲述: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各条食物链也不是平行的。自然过渡到食物网。能力提升: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5)学生展示、汇报,教师讲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的数量越大,营养结构(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这样,既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又让学生感悟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树立珍爱生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

4.板书和小结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②生产者(主要类群)

③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④分解者(代表生物)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①食物链:概念;类型;实例。

②食物网:概念、简图

本课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讨论:(1)请两个学习小组谈谈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理解,教师注意表扬、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等等。(2)我们校园周边有哪些主要污染源?你能给出治理污染的较好方案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思维解放出来,升华感悟、学以致用)

五、课堂教学反馈

同学们,请运用你所学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对“太湖蓝藻”的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提升学科素养。

六、课后反思

反思一:本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问题和归因分析)

反思二: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问题和原因分析)

反思三: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合理性分析。

反思四:教法、学法指导、多媒体教具的运用效果分析。

第3篇

高二生物已开始新课程教学。在必修I《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教学中,实验要求学生学习使用高倍镜观察并会用临时装片制作方法。本来这个实验的难度不是太大,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但在我校12个高二教学班中,从笔者实验前听过课的班级来看,只能完成大约2/3的教学任务,到了本实验的重点观察不同动植物细胞形态结构时,就没有时间观察或只能在课下延时操作,都显得比较匆忙。教师在一节课中也显得很忙,因为每个小组都在每个活动中都有不同的问题,需要教师不停地指导,到下课时也没有时间进行小结。笔者边听课边思考:能不能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方式来提高实验课教学效率呢?

二、教学策略分析

1.课标分析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新课程理念有“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和“在学习中强调合作学习”两个理念,这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想办法开齐课标要求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课是学生在初一和初二已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学会了低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并运用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观察几种细胞的形态结构,为学习本节课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实验课是高中阶段学习的起始课,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包括脂肪的鉴定、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等都要用到高倍镜的使用。

3.学情分析

虽然初中阶段学过两年生物,但高二学生的实验技能仍有很大差异,特别是生物学实验技能。初中教学的不均衡,实验条件较差,学生、学校不重视,造成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的差异也很大。从我校的生源来看,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就以显微镜为例,有的农村校根本就没有开过显微镜的使用实验,可能连显微镜什么模样也没有见过,在直属及县城中学中,基本使用过。初二学完生物后直到高二才开设生物课程,中间有两年时间的空白。

4.本节课为起始实验课,具有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兴趣的任务

通过以上分析,本节实验课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开好这节课。但是又不能起点太高,应做好初高中实验技能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进入高中生物的学习课程中来。

三、课堂实施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在起始课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验,效果将更好。具体实施方法是:

1.实验分组

实验课教学课堂中一般为两人一组,课前分组:兼顾农村地区生源和直属地区生源进行分组,男女生搭配进行分组。从我校的生源来看,学生主要是来自农村学校,即使这样的分组也会造成一部分小组的学生全是农村校学生。

2.教学方式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应有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弥补小组间的差异,同时也达到共同提高生物实验技能的目的。以新课程(人教版)必修I的起始实验课《观察几种细胞》为例:本节课的实验目的为两个,学会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与用临时装片观察细胞。这两个目的的前提是初中学习了显微镜结构,并会用低倍镜观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将初中的显微镜使用方法放到这里作为第一个教学目标。这样教学内容就增加了,如何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又不增加为两课时呢?笔者想到充分利用合作学习小组的互。在初步介绍完显微镜结构后,要求学生利用3分钟时间复习各结构名称和作用,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同组学生。在讲解完低倍镜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练习时,可用永久装片练习,基础较好的学生2~3分钟就完成了,这时要求会的学生帮助其他邻近组不会的学生,不太会的同组学生继续练习。这样充分发挥互助作用,采用同样的方式完成高倍镜使用方法的教学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节约2/3的教学时间。最后练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运用高倍镜观察,对做得好的学生同样要求进行指导互助。教师也能及时指导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共性问题及时进行全班讲解。

第4篇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二两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初二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明白动物的行为大多是经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经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一样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本事目标:

(1)增强动手本事和实验设计本事。

(2)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一样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认识科学经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礼貌的提高,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提高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所以,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可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资料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资料,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区别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经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我,并且应当身体力行。所以,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必须的基础。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

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构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认真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重学法指导。

5、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有效教学;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53-002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不断改变,目前在我们江苏高考中属于选科,不计入高考总分。因此,很多学校的生物教师的数量偏少,工作量偏大,他们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迫切需要一套能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1.有效的教学分析

1.1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情分析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进行,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清楚学生的思想状态,真实地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讲学生之所难,解学生之所惑,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1.2有效的教材解读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教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教材,真正把握模块之间、章节之间的规律顺序、逻辑关系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编写意图和精神实质;把握好教材重点,解决好教材难点;熟悉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科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例如,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节内容分析时,我们不仅要明确在知识维度上“核酸的研究过程、核酸的种类、结构、分布和功能”;在能力维度上“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结构图、流程图处理信息”;在情感维度上“敬畏生命、感叹奇妙、求实质疑”等学习内容的本质,而且还应看到该部分内容是“细胞结构、细胞增殖、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等内容的基础。

2.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手段。高中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另一方面还要重点学习新课改实验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章节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要做到: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问题的生成;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要有益于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迁移、运用所学概念、原理;四要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生物学学习方法。例如,对于高中生物教材中那些基本概念、事物名称、科学事实等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讲解、阅读、示范、演示等直接教学方法为主的建构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更为经济、有效,如基因的概念、生物进化观点等。对于复杂的生命本质、生理过程、科学规律的学习,应倡导探究性学习,例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

二、有效的师生交往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交往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师生情感;用的动作、赞美的语言给学生力量;用幽默、比喻、广告词、谚语、诗歌等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给课堂注入活力,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例如,在讲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这个实验时,我开玩笑地说:“病毒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后,住在别人家,吃别人的,用别人的,最后还把人家的大房子给拆了,真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家伙”。风趣的语言博得了学生的开怀大笑,在学生的欢笑声中,为计算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百分比做好了铺垫。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启发、引导、调控课堂教学的纽带。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什么样的问题才会促进教学相长,才是有效的呢?

1.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

切忌提出“是不是”“对不对”诸如此类无助于发展学生心智,而且浪费时间、降低师生交往的低效问题。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时,我提出如下核心问题:(1)什么是基因突变?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都能传给后代吗?(2)基因突变的原因是什么?(3)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时候?任何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吗?(4)基因突变的结果怎样?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有什么影响?通过以上核心问题,能清晰地体现出该课的脉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主干知识。

2.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

根据人类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规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易到难,注意问题的层次,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进一步解决……”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锻炼并逐步提高。如在介绍完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后,我设计如下层层递进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1)F2中的性状类型与亲本相比,有什么不同?(2)哪些是新组合的性状类型?(3)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吗?(4)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9∶3∶3∶1的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3∶1能建立数学关系吗?

3.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提出的问题要有益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的指向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4.要给学生思考的时空

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评价。

5.问题要及时评价

学生答完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评价要体现公正性、激励性和示范性。

四、有效的学习方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简单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在生物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智慧和力量,获得知识、体验成功。如对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关于事物名称、基本概念、事实等有关“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可开展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的互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个体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协作与交往,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错误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如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等活动课以及各种实验课,一个人很难或无法完成的工作,通过集体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3.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涉及概念、规律、原理的应用、各种探究实验等“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怎样教好生物以及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下如何更高效的学习生物知识的问题上。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探索,期待能对具体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生物教学 应用

1 抛锚式教学的含义

抛锚式教学[1],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⑴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科技论文

⑵ 问题诱发(“抛锚”),探究引领——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⑶ 分析推理,提出假说[2]——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⑷ 设计验证,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⑸ 归纳概括,建立模型——从了解和掌握个别典型的事象入手,触类旁通,连线结网,综合而获得整体性知识。

⑹ 思维训练,夯实基础——在已知概念、原理、规律指导下解决新问题,并能举一反三。 ⑺ 效果评价[3]——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2 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的案例

2.1 取样方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定量方面比较实验班、对比班这两个班学生在没有进行实验之前的成绩差异的基本情况,实验前对生物学科进行测试(前测),考试以百分制,被试共有130人,成绩80分以上为优秀,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进行学生分层,分别列表如下(见表2-1)。

表2-1 实验班和对比班成绩统计(前测)

————————————————————————————————

班别 n 优秀率 及格率 X Z

————————————————————————————————

对照班 66 38.2 96.15 76.4 1.12

实验班 64 37.7 95.87 75.7

————————————————————————————————

从表2-1可以看出,Z=1.12

2.2 案例:《自由组合定律》 的抛锚式教学。

以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医用生物学》教材中《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内容为例,运用“抛锚式教学”教学理论,教师按照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情境问题诱发(“抛锚”),探究引领分析推理,提出假说设计验证,协作学习归纳概括,建立模型思维训练,夯实基础形成评价。具体如下:

[创设情境]

教师介绍孟德尔生平和科学研究工作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遗传学实验,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并顺利引出新课:《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分别形成不同基因型的生殖细胞。所以F1(YyRr)会产生分别含有YR、Yr、yR、yr的四种等量的配子,所以F2会出现四种表现型: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3:3:1。这是一个“假设”,是否成立,需要我们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

[问题诱发,探究引领]

(教学内容不完全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探究发现,即“抛锚”)。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如黄色与绿色、圆滑与皱缩)对其他相对性状(如花色、茎的高度等)有没有影响呢? 问题2、农场里有“产奶多”品种的奶牛,也有“生长快”品种的奶牛,怎样才能得到“产奶多且生长快”的奶牛呢?

图解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并提出问题:

问题1:F2 中为什么出现新的性状组合?

问题2:F2 中9:3:3:1与分离规律F2 中3:1有联系吗?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分离定律及遗传图解的绘制,思考教师所提问题。

板书(或课件展示):孟氏两对性状杂交实验图解:

P 黄圆 × 绿皱

F1 黄圆

F2 黄圆 绿圆 黄皱 绿皱

315 108 101 32

9 : 3 : 3 : 1

[分析推理,提出假说]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统计粒形和粒色数据及其比例。

学生:统计数据:

①粒形:圆:315+108=423 皱:101+32=133 圆:皱≈3:1

②粒色:黄:315+101=416 绿:108+32=140 黄:绿≈3:1

教师:设疑:(1)从数学角度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粒形或粒色是否符合分离规律?(2)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的解释有什么启示?建模论文

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教师的疑问:

①每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分离规律。

②决定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完全分开。

③新产生的性状组合是自由组合而来的。

教师:一边绘制两对性状的遗传图解,一边引导学生说出各种组合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观察找出其规律。

学生:随教师图解说出基因组合及其性状表现,善于发现数学规律:

①配子各4种及其比例为1:1:1:1。

②组合是随机的,16种组合方式。

③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有9种。

④性状表现有4种及其比例为9:3:3:1。

⑤(3:1)2=9:3:3:1。

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 P 黄圆 × 绿皱

YYRR yyrr

F1 黄圆

YRyr

F1的配子 YR yR Yr yr

YR

F2 yR

Yr

yr

[设计验证,协作学习]

教师:设疑:(1)如果你是孟德尔,你该怎样验证两以性状遗传的假说?

(2)如果考虑三对以上性状同时遗传,能用归纳方法进行解释吗?为什么?

学生:回顾一对性状遗传假说的验证,再次理解““抛锚式教学”。

(1) 设计“两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预测其结果:

隐性纯合子

F1 黄圆 × 绿皱

浅谈抛锚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

YyRr yyrr

生物教学

G YR Yr yR y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1 : 1 : 1 : 1

(2)对3对以上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解释,按照自由组合的规律进行计算。   [归纳概括,建立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自由组合定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学生:互相讨论,归纳自由组合定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讲述“遗传因子”、“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等概念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学生:领会“孟氏规律的再发现”,建构现代遗传学相关概念和知识体系。

教师:组织遗传规律的模型构建(为总结自由组合定律“抛锚”)

① 出示1对和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表格让学生填写

新代遗传因子对数

F1 配子种类

F2 遗传因子种类

F2表现型

F2表现型分离体

1

2=21

3=31

2=21

3:1=(3:1)1

2

4=22

9=33

4=22

9:3:3:1=(3:1)2

②设疑:从上表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如果是3对,4对,一直到n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呢?物理论文

学生:参与遗传规律的模型构建:

①填写以上表格。

②归纳现规律特征建构如下模型:n对2n 3n

2n (3:1)n

学生在教师的“抛锚”的引导下,领略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方便、直观、快捷性。

[思维训练,夯实基础]

教师:组织探究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思考与讨论”。

②组织交流活动。

③帮助学生归纳和补充。

学生:①探究孟德尔成功的原因:阅读教材,思考教材上提出的问题并成同学讨论。

②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③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最后总结出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一)选材正确。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相对性状明显。2、自花传粉,闭花受精,自然状况下是纯种。3、花比较大,易于人工杂交操作。

(二)遵循了从简单(一对相对性状)到复杂(两对或以上相对性状)的科学认知规律。

(三)遵循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巧妙运用了“抛锚-假说”的验证。

(四)运用统计学方法,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向传统挑战,勤于实践。

[效果评价]

组织形成性练习和反馈活动,讲评形成性练习,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形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抛锚式教学”是在比较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的,它不但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优化,学习方式从被动、苦读转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成绩及实践能力明显高于往届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

3.1 学习成绩统计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诊断性测试的结果如下:

———————————————————————————————— 班别 n 优秀率 及格率 X S Z

————————————————————————————————

对照班 66 38.3 95.4 74.2 8.93 0.34

实验班 64 46.9 100 80.1 5.60 Z≤1.96

P≥0.05

————————————————————————————————

(文秘站:) Z检验的数据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水平明显比对照班学生提高。说明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抛锚教学法”在提高生物学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课后记]

第7篇

首先,高考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变化,进行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生物复习方法略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生物复习方法略谈一、复习安排

第一轮复习从9月初至2月底,历时5个月。第二轮复习从3月初(江南十校联考结束)至5月初。从5月初至高考这段时间重点学习考纲和复习以前考过的试卷。

二、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中等难度以下的题目基本上都占在80%左右,考纲以外和课本以外的内容很少。重点考察双基,尤其是实验方面的考察力度不断加大。

三、学情分析

我们从平时的教学中都能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现象:

(1)课本内容记不清,课外内容注意听

课本关键性的概念、原理、意义和结论性的表述不用心记,而课堂上老师为了拓宽知识面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补充的延伸的内容,学生是又听又记,感觉好象学习这样的内容才是真正学习和提高了。

(2)口头提问象真会,考试做答却不对

平时上课时启发式提出的一些内容,从课堂反应上好象大家都掌握了,但真正到考试时却不知如何做答。我们从阅卷时就能发现普遍存在答题模糊、用词不准确、表述不简洁等现象,学生考出来并没感觉到难,题题都做答,结果我们批起来也费力,得分还不高。

(3)复习就是做资料,教材考纲全丢掉

这种现象在高三复习阶段尤其明显,很多学生在新课上完后就感觉课本内容都掌握了,翻开书感觉都会,但实际上合上书又都不会。结果导致学生不想读书,用做资料来代替复习,你看他每天也都没闲着,但实际效果却不好。

(4)主干知识没过关,偏难险怪用力专

高中三本书的内容,在新课及复习时已经强调了主干知识内容,比如三册书共有六个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减数分裂、基因分离定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营养与代谢等。这些都是高考中最重要的考点,必须全面细致的掌握。但有很多学生在这些内容上并不认真努力,而在一此非主干知识和零星知识点上下了大功夫、花了大时间,结果舍本求末。

四、复习策略

基于以上考情和学情的分析,我们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时采取以下策略:

(1)学好生物一字口诀"背"

生物在自然学科中的记忆量较大,而记忆过的内容如不及时巩固又很容易遗忘,因此,我们课外知识补充较少,对每一章节主要的概念和结论性语言都要勾划出来,课堂上就留出时间让他们背,然后在以后的课堂上反复提问检测,我要求学生把书背它300遍,学生还笑说太多,我解释说并不是要求把书包本背300遍,而是把我上课勾划出来的内容和关键的概念、原理等这些内容保证300遍的记忆。

(2)学好生物二字口诀"配合"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这是教学能够很好配合的保证,复习阶段关键也还是在课堂,一定要从45分钟要效率,那么老师如何调度好每一节课就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老师精心准备,学生认真配合。老师要求当堂记忆的必须当堂记,然后及时检测。第节晚自习我都要求留有20分钟时间看课本,老师不解答题目,不允许每节课都抱着资料做题,上课提问要求规范回答,不要拖泥带水。平时上课时,我们要求三本书都要带,复习到其它章节的知识点,当时就翻书查阅。随堂检测必须认真做答,要求交送的必须交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3)学好生物三字口诀"多复习"

生物学科的特点就是学得快,忘得快,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由于补充内容少,讲解习题少,这样我们就赢得了加快进度的时间。我们采取了"边走边回头"或称为"探戈式"的复习策略,对每一版块或一册书复习结束后,安排用一到两周的时间回头复习前面已经复习过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是简明梳理知识结构和重难点,同时加强提问和随堂检测的力度,随堂检测一定要抽样批阅,从中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也是教给学生一个复习方法,不要等都忘很多了再复习,复习周期越短,所用的时间越少,记忆的效果就越好。而且这样既突出了每个章节的主干知识,又提高了复习效果。

(4)学好生物四字口诀"有的放矢"

随高中班额的增多,学生总体素质也有所下降,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尽可能地提高本科生的人数,只是实验班的学生和普通班的少数学生目标是重点和名牌,因此我们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验班与普通班不一样,几个普通班也不一样,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中等生,合理的把握课堂讲课时间和例题选择的难度,合理地把握知识拓展的难度和深度,这叫"低起点,小台阶,小步跑,慢打油"。而且指导学生学习也要有针对性,每人根据自己的基础设计自己的高考目标,再根据自己的高考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和方法,有的同学明显离三本还有距离,却不在基础内容上下大功夫,偏偏在一些较难问题上花时间,结果事倍功半,舍本求末。

(5)学好生物五字口诀"我们一定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哪一科基础好一些,花的时间还多一些,在差一点的学科上花的时间反而少一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树起对生物这门学科学习的信心,课堂提问时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注意选择不同基础的学生,每次随堂检测和考试后要多鼓劲,在批阅试卷时做得比较好的试卷上加上"OK"或"很好"的批语,有不少家长和学生看到这样的批语都很高兴,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五、第二轮复习方法

我们计划分七个专题进行复习,"生命的物质、结构基础"、"新陈代谢""调节和免疫""遗传与变异""进化与生态""生物工程""实验专题"等,在这些专题的复习中重点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网络的构建,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备考:

(1)以点带面,重在联系

我们以某个知识点为线索联系三本书的多个知识点,强调知识结构的建立。比如复习叶绿体、线粒体时,可以引入光合作用过程,C3C4植物、细胞质遗传、细胞工程概念、基因的结构、复制和表达,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细胞的膜系统等,可以先由学生提出,老师总结,指出错误和不足的地方,相关结论性语言要当堂记忆。

(2)突出主干,强调重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可以发现,高考不再以考察知识面为主,面是要突出主干知识,而且主干知识不断地重复,比如光合作用、遗传变异、细胞亚显微结构、调节免疫等每年都考,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不断地进行强调,分析高考可能出现的知识点,甚至有时让学生判断高考应出在哪里,这样既强调了主干知识也淡化了学生对高考的神秘感。

(3)重视讲评,提高能力

我们现在已经对第二轮复习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计划每个专题配套两个练习,每个练习少而精,在45分钟之内完成,及时抽样批阅,认真讲评,对错误较多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强调审题的方法和规范答题的要求。在第二轮复习时就要在应试能力方面作以强调,包括如何应对理综考试的时间安排,做题的合理舍弃,这样主要保证理综考试时会做的题目一定能做完,争取在会的知识内容上多得分。我把它总结几句"时间分配很重要,不会题目要丢掉,答题要有规范性、遇题要向书上靠"。

六、最后冲刺阶段

第二轮复习后,大约还有3周时间,这时候学什么呢?光读书读不进去,光做题没有意义。这时我们安排学以前的考试试卷。我们自从进入高三后,要求学生把每次考试的试卷都保存好,我们发现学生凡是考试错过的地点,往往下次再错。这样在最后阶段把过去试卷拿出来,认真分析错误原因,这应该最高效的突击方法。

如何进行高中生物复习1、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

2、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3、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图解见课本),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等等。

第8篇

【关键词】闻道微课 翻转课堂 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4-02

一、引言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明确要求,要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众所周知,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但学生仍然习惯性的被动获取知识,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缺乏发现问题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翻转课堂将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放在课前,内化知识和能力提升放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的实施,那该如何指导和监控学生在课前学习新知呢,这就需要学习平台的支持,将“闻道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相关概念简介

1.什么是闻道微课

“闻道微课”是一款应用程序(英文缩写:App),是一款移动教学平台。非常适合微课以及翻转课堂教学,通过老师搭建资源库和相应的教学平台,使登录平台的学生自主学习新知并能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便于教学管理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以“闻道微课” windows2.0.0.85版本的为例,在教师端有“我的班级”、“我的课件”、“资源库”等模块。在“我的班级”模块会显示加入平台的班级、人数及班级详情,并能统计学生观看和试题完成情况;在“我的课件”模块教师可以自主创建课件和试题,并及时给班级;在“资料库”模块,有外校任课老师的一些资源,可以有选择性的共享到自己的班级;学生在手机或ipad上可以下载相应的APP进行学生端的反复学习,并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反馈和指导。总体来说,此平台操作简便易学,界面简约,功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非常适合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的使用。

2.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的流程,它将“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前,学生借助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开放网络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上则成为了学习检测、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的舞台。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可以有的放矢的掌握更难的课程内容,速度慢的学生则可以借助微视频反复学习,并得到任课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它在一定层面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落实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闻道微课”平台下的翻转课堂设计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及时把任务单(纸质或电子版)发放给学生,并及时提醒学生观看微视频、阅读教材和完成任务单上的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如下: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人教版高一年级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2.达成目标:

(1)通过观察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的结构,说明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脱水缩合,并简述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概述蛋白质的结构。

(4)理解细胞中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

3.预习先知:观看微课视频前

(1)带着问题(1.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有哪些?2.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3.为什么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如此多样?),通读课本P20-P23。

4.微课视频鉴赏(借助“闻道微课”平台)

5.学习方法建议:

总结归纳,自主构建

6.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课堂检测(对“闻道微课”平台中的试题重点讲解)――协作探究(建构“脱水缩合”的物理模型)――进阶作业(纸质试题)――交流展示(小结)

二、学习任务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及阅读课本来自学,完成下列学习任务:(略)

……

三、温馨提示

(1)氨基、羧基、R基书写时一定要写上游离的键“―”,如“―NH2”、“―COOH”、“―R”。

(2)参与脱水缩合的分别是两个氨基酸中与中心碳原子相连的氨基和羧基,而不是R基中的氨基和羧基。

(3)肽键的表达式有以下三种:―CO―NH―、―NH―CO―或 。

2.学生及时完成“闻道微课”里的相应练习,以便统计学生掌握的情况(便于课始进行必要的强调补充),进行二次备课。

(二)二次备课

1.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单及“闻道微课”平台中的试题检查,了解学生课前已知知识与未知疑惑,确定课堂的侧重点。

2.制作课上使用的相应课件。

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很多知识与有机化学是有关联的,但学生并没有学过,所以这部分的学习成为了难点。单纯从生物学科的角度是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化学方面的知识,但这种含糊不清的状态会影响到“蛋白质功能”的学习以及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结构决定功能”只有理解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才有助于学生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甚至不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自学就能接受“蛋白质的功能”这部分,所以课堂上我会组织学生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进行演示。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毕竟不能单纯的仅仅站在“高考”的角度组织教学,在高一打基础的阶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注重各学科的联系。

(三)课上

1.任务单点评。

2.“闻道微课”平台中的试题中错误率在35%以上的题目,请答对的学生上台讲解。并进行相应的演示。

3.进阶练习:这部分解决有关氨基酸的计算问题,这部分如果是放在课前学生自学会用一定的难度,还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这部分高考涉及的很少,但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用,我们不能仅仅服务于考试。对学生的练习拍照上传,请学生自我点评,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4.重点难点突破: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对基础知识已经了解,但仅仅停留在记忆阶段,深层次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对蛋白质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所以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概念图(头脑风暴)的描绘展示这节课所讲内容。

5.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整理,学生自主课下完成“蛋白质的功能”的学习。

三、总结

基于“闻道微课”平台下的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冲击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并能借助网络等方式将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对课余时间充分规划,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创新意识也会有所增强,符合当今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培养人才的要求。

总之,此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种种的优点是教育教学变革的新起点,而且是从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高要求,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出重大贡献。因此,进行师生角色重定位、精制课程教学视频、重建课堂对话是真正实现翻转课堂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Baker,J. W. (2000).Thc classroom flip: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on the side.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04期.

[3]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21期.

[4]王长,胡卫平,李卫东.“翻转的”课堂:技术促进的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8期.

[5]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8期.

[6]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8期.

[7]李娟,程静飞,程彬.基于播客的课堂改革――“翻转课堂”[J].轻工科技.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