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临床医学的专业

临床医学的专业

时间:2023-08-16 17:2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医学的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临床医学的专业

第1篇

当前,我国的临床医学学生的学制分为五年,其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对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阶段是专业理论学习以及实习阶段。通常情况下,临床医学的学生需要到大四、大五才能参与到实践医学当中。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在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以及临床能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较多,口腔医学的课时相对安排较少,再加上口腔医学的教学过程较为单调、枯燥,学生若不能集中精力听讲,将很难提高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教授口腔医学这门课程时,必须注重实用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针对教学难点、重点进行细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口腔医学中教育实用性的突出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用的教材《口腔科学》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口腔医学系学生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很多章节在口腔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是作为独立的专业课开设的。由于口腔医学的课时较短,教学内容较多,若所有章节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但假若是粗略讲解,又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实用性需要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上,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以,面对不同的章节,需要确定好其教学突出点。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学习时,着重学习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颌面部间隙感染与淋巴结炎等,掌握局部与全身表现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好的应用。又如在学习口腔黏膜疾病时,重点学习口腔念珠菌病、创伤性溃疡、口腔黏膜病损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牙体牙髓病学,则着重讲解牙髓病与根尖周病,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让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诊断及知晓治疗原则。至于口腔颌面部损伤以及口腔颌面部肿瘤,重点讲解患者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应急处理、软组织损伤分类和处理等,同时让学生掌握颌面部肿瘤的分类,针对其他章节,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课后联系时间进行自学。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条件,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病例,让学生根据病例资料进行诊断,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以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辨别。总的来说,实用性的原则便是让学生在获得课堂记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

2加强临床医学学生口腔医学教育实用性措施

2.1提高学生对口腔医学的认识

当前,临床医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涉及面较广,口腔医学作为其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并不会从事口腔科临床工作,所以,绝大部分学生便萌生出听不听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往往只是在临考试前进行突击学习,对口腔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较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向学生讲解口腔医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习口腔医学之前,在绪论教学中应用典型病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性上体会“口腔医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与每一位临床医生的工作存在紧密联系。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口腔医学方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可以利用书本、互联网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此外,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分小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讨论完毕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总结本组的观点,若课堂时间较为充裕时,可让每一个同学均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汇总、总结和点评,完善学生们的答案。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视频等,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2.2激发学生对口腔医学的学习兴趣

加强临床医学学生口腔医学教育实用性还需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口腔医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穿插安排讲述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与实践应用联系紧密的内容。比如:口腔卫生宣教与保健常识、牙齿美容修复方法、种植义齿、口腔颅颌面多发联合外伤的治疗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结束语

当前,学校教育越来越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对于临床医学的学生而言,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口腔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课程,需要教师悉心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突破传统的教学限制,加强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可用之才。

作者:万英明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

第2篇

1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1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适应我国卫生改革的方向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发展是我国卫生改革的方向之一,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的发展,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会越来越多地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他们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同时,也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第一线,应该了解健康危险因素与促进因素,具备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医学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卫生人才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适应社会卫生发展的需要。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培养临床医学生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形成现代医学观[3]。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医学毕业生从事社区卫生工作和全科医疗的质量。1.2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弥合临床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教育的裂痕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教育长期存在分离状态,2003年SARS流行的防控,凸显了这种医学教育分离的缺陷,防治实践表明,大量临床医生缺乏群体预防的观念与群体预防的实践能力;而预防医学医生又缺乏诊断与治疗病人的经验与能力。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弥合临床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教育的裂痕,是培养能防能治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临床医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预防医学实践训练,具备预防医学背景,他们能够熟悉和了解预防医学工作环境、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对象,从而将临床医学知识与预防医学知识结合起来,更好的为人群健康服务。

2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现状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主要以“三大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和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预防医学》规划教材。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足够的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许多院校仅仅局限于实验教学,培养预防医学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缺点。临床医学专业的社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主要是带学生去工厂现场参观,见习为主,并未将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对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帮助不大。

3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能力的探讨

3.1建立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对预防医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其实践教学基地以临床教学医院为主,很少考虑到建立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这种现象对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极其不利,因此建立稳定、长期合作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前提。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包含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等预防医学专门机构,而且还应包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这样,一方面能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专门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接触基层卫生机构,更早的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全面提高预防医学实践能力。3.2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具备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经验较强的教师队伍作保证。只有这样,临床医学生在预防医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才能提高预防医学实践的质量。除此之外,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还应聘请一部分实践基地的兼职教师帮助指导。兼职教师一方面对预防医学日常实践工作更为熟悉,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生在预防医学实践过程中和他们接触更为频繁,可以随时解决临床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3调动临床医学生主动参与预防医学实践的热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临床医学生不愿意和主动参与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他们认为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与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由于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实践活动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质量。因而调动临床医学生主动参与预防医学实践活动的热情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教育使临床医学生认识到,由于人群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未来的医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而且是集预防、保健和康复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医疗卫生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在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和改革预防医学实践内容、实践方式等,使之尽量符合临床医学生的特点。3.4参与预防医学实践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与知识临床医学生在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参与居民健康体检,社区卫生宣传和计划免疫等各种具体实践工作[4]。通过参与日常实践活动,临床医学生不仅提高了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较早的了解社会,接触居民,了解社会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增强日后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适应性;此外,临床医学生较早的接触社会人群,对培养临床医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提高医德水平也有帮助。3.5开展专题调查,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医学科研能力科研活动是一项智力和实践活动的综合体现,作为学生,一般而言,大多具有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与兴趣。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很多院校主要是以提高临床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为主,与临床科研相关的课程如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教学时数较少,临床医学生较少接受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的训练。预防医学实践活动,是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水平非常好的途径,在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中,设置专题调查内容如健康普查、疾病筛查、卫生学调查等专项调查活动,让临床医学生熟悉入户调查、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等医学科研的基本调查方法,进行项目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和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对于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意义重大。

作者:张晓方 单位:长江大学医学院

第3篇

1前言

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高的智力支持。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社会上对高学历、各类证书过度关注,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标准,导致学生只想获取证书,不重视学习知识,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1]。这几年,由于扩招,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特别是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更是不容乐观,更是无法满足现阶段发展需要。因此,进行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质量,是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2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现状

2.1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研究生的教育需求

院校对研究生的教育没有投入更多资金,没有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研究场所,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研究生的教育需求。研究生的教育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对科学研究的自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还要有科研能力。实验室是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场所,但是很多学校的条件不能使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落后的教学条件,导致很多学校只能灌输理论教学, 或者是老师进行实验,学生围着看,学生没有实践操作。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中,学生没有实践,对课题的研究,就会没有头绪,手忙脚乱,造成学生缺乏对科学研究的深刻认识。

2.2学校不重视对研究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的思想教育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技创新型的人才,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影响,现阶段的研究生目的只是为了更加容易就业,研究生教育制度“严进宽出”,学校以及导师没有严格要求研究生有科研成果,毕业压力小,导致就业压力大[2]。再加上很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研究生心态浮躁、目标迷惘、精神空虚、没有学习兴趣等。研究生就只重视学位证,忽略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课题,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2.3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缺乏

导师是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指导者,但是临床医学的导师很特殊,他们很多时间都用在救死扶伤的工作中,对科学研究的时间被相对的减少,不能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方法以及研究动向,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在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上无法适应技术发展。而且,大多数的临床医学导师不但要治病救人,还要担任医院的领导重任,繁忙的工作,导致没有时间、精力关注研究的最新进展、成果,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时间更是大大减少。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导师陈旧落后的知识结构,无法深入指导研究生的科学研究,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发展。

2.4研究生教育的考试制度不完善

我国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在考试上还是传统的卷面形式。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自学、思考、创新能力,是培养综合素质。考试的形式应该多样化。研究生教育的考试制度无法完善是由于学校教学设施无法满足研究生的实验技能考试,以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繁琐,因此学校都只采取卷面考试的方式。

3.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策略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学校应该对研究生教育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使研究生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让研究生到医院去观摩导师的临床操作,接触到具体的临床问题,再把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同时还能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临床医学的研究生不仅临床能力要高,科研能力还应该比较强,有创新。实践能够给研究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3]。能够激发研究生思维,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还应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3.2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使研究生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改变错误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和科研能力。学校教育应该多元化,激励研究生对研究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其重要性。研究生是未来医疗界的中坚力量,不但要担起救死扶伤的历史重任,还要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3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对研究生的教育中,导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导师是研究生的向导、楷模,导师的素质高低对研究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导师是医疗、科研的主力军,对研究生的技能、科研能力起到引导作用。所以,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要先建设研究生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特聘著名教授、医学专家担任研究生的导师,使研究生汲取到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年轻的拔尖人才使之指导研究生,保证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实效,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3.4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应该改变研究生“严进宽出”教育制度,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更加要严格规范化对研究生的教育。鼓励研究生尽早的独自进行科学研究,加强研究生和导师间的沟通交流。让研究生尽量多的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接触更多领域的导师,能够更好的提高科研能力,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

3.5加强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

第4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促进,其中医疗事业发展的非常突出。各种先进的医疗理念、医疗设备、医疗方法出现在市场中,近些年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非常突出,这是最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康复的相关书籍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其主要目的就是康复,进而应用一些关于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医学学科。现今已经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实际上康复医学是在二战后被提出的,初时主要以残疾人作为服务的主体。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康复医学不断的完善起来,现阶段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到医疗事业中,但是在康复医学不断的发展中,逐渐的发现相关的技术人才非常的缺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培养的模式不完善,大大制约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因此对于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1]。笔者将进行以下主要论述。

1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1.1明确培养的目标

虽然康复医学起源很早,但是在我国发展的却比较晚,在很多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尤其在康复医学的教育方面,更是刚刚起步。很多学校在创办初期并不是为了康复医学的教育,多是在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很多学校名义上是进行康复医学教育,实际上就是照搬临床医学的内容,只是加了一些康复医学的基础知识,就称为是康复医学教育。很多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职业,有些是康复医师,有些是康复治疗师,一些就是临床医师了。虽然这样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提供了康复人才,短暂的满足了要求,但由于其在学习时,目标不明确,教育定位也不清晰,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自然教学质量就不高。所以在进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时,就必须要明确培养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2]。在实际的教育中,康复医学教育主要有康复医学专业教育以及康复技术专业教育等两方面。①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康复医师的专业,主要的教育内容要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等两大方面,此外还有康复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即康复评定、物理疗法以及临床康复等几个方面。其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医师,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康复技术专业教育:通常情况下康复技术专业教育主要概括为,进行康复治疗的医师(比如PT师)培养教育在专业。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常规的临床医学知识,但还是以康复技术的主业知识教育为主。其也是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德智体美劳”的全能型康复治疗师。

1.2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不管是任何知识的教学,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要考虑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发展情况、专业以及我国市场行情,不要一味地学习、照搬一些国内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案,更不能照搬国外关于康复教育的教学方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整体考虑我国实际的发展状况,然后再与传统的康复医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具有我国独特特点的康复医学教学计划,为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对于不同的专业要设计不用的教学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康复医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医生,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以及安排教学方案时,有围绕临床医学的知识来进行,其次才是学习关于康复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当然这里所说的康复医学不是较为系统的康复治疗知识,而是针对康复评定、临床康复、康复治疗等几方面来进行学习的。②康复技术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康复治疗的技术,以及一些医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以便为康复治疗技术打下学习的基础。相比于康复医学专业来说,康复技术专业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为临床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案要围绕着康复治疗技术以及康复训练来展开。

1.3选择或者制定合适的教材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材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或者编写教材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个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实际的情况,再进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除此之外,所使用的教材还需要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思想性、整体性以及教材内容的稳定性。

1.4注重实践练习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由此可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际上康复医学本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学生光掌握了基础知识,不会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社会上如何发展。因此,在教育时,要突出康复医学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多安排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才能切实地解决实际的问题,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3]。

2提高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实用性的方式

2.1要提高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现今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发展已有10余年,但是教育的规模一直没有发展,学生的数量也非常少,对于人才的培养更是供不应求。归根究底的原因还是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度不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大对康复医学教育的宣传力度,可利用电视新闻,网络媒体等进行宣传和报道,还可在各个医学单位的招生简章上,添加康复医学教育这一项,点明教育的目标、模式以及发展的前景,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此外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提高重视力度,建立健全康复医学专业教学体制,促进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②扩大招生的规模。为解决康复人才紧缺的问题,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一些高等学校也设置康复医学教育的相关专业,还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③要提高质量意识,提高康复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现有的教育院校要强化教学的管理,提高康复医学理论知识、临床实践等方面考核的标准。此外还要建设质量的考核评估体系,强化检查功能,确保人才的质量。

2.2要加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方面任教的一些教师,大多是学的其他专业,之后出国进修了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然后在回国之后,从事康复治疗方面的工作,另外还要一部分教师是经历过中专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经过一定的实际锻炼,但是只有专科的毕业证书,并没有拿到大专的学历。而我国教育部门有明确的规定,从事康复医学教育的教师学历不能低于学生的同等学历,只能更高。该次可以看出,现有的师资队伍完全不能符合要求。要想解决师资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将其送至国外或者香港地区进行研读深造,拿到本科学历,这是现阶段壮大师资队伍的一个方面[4]。

2.3强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文化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共同的发展。我们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康复教育的全过程。在康复教育时,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临床医学基础以及康复专业基础的教育,还要加大对学生人文科学的基础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既要教会学生们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们做人,处理好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5]。

2.4强化实践教学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康复医学主要的教育环节,其教学的管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环境都会对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实践的教学,在康复临床教学的基地,要多建设实践的设备,比如多媒体、实验室、实际实习室等,为学生的实践练习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结语

通过文章以上的论述,可知康复医学在我国发展的很晚,在很多方面的建设还不完善,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现今,我国相关部门对于康复医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康复医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康复医学的人才匮乏,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康复医学的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康复医学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树荣,刘建军,常冬梅,等.中国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7(3):104-107.

[2]胡永善.华盛顿大学培养康复医学住院医师的启迪[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121-122.

[3]徐水凌,严蕊琳.康复医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18):1124-1125.

[4]买晓琴,罗跃嘉.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学位培养计划[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31-32.

第5篇

1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检验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接受标本发出报告,还要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检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检验医学的重要性,才能使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进行及时高效的转变。检验医学对临床诊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生对检验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目前检验医学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蜗步难移甚至原地踏步。首先,检验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处于辅助地位,在医院里,检验技术基本从属于临床诊断,多用于对病人临床检查的各项指标的检测,长期处于被动过度医疗服务,既导致了功能局限,阻碍了检验技术的开发应用,同时又造成医疗资源占用和浪费,使得医疗成本不断增加。其次是管理模式的问题,特别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由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检验设备层出不穷,导致各个医院的检验水平不尽相同,缺乏一个共同的标准,导致偏差和错误检验时有发生。再次,由于设立检验医师岗位的医院少之又少,检验医师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检验医师的临床诊断意识渐渐淡化,而且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干同样工作,与检验医学的发展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学的发展。

2检验技师向检验医师的迈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的30余年间,促进了检验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并运用新技术,但临床医生并不能对新的检验项目做到很好的了解,这就使得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联系更加紧密,检验工作者的工作不再是单纯地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还应具备对检验结果的解释和把关、检验项目的推广和合理应用的能力,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到临床诊断与治疗,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检验结果和咨询,把有限的实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2003年10月,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在专科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标志着检验医师的诞生。随着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检验项目也逐年增加,医生在诊断疾病中对检验的依赖度越来越大,鉴于检验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即懂检验又懂临床的检验医师迫在眉睫。

在全球背景下,为与时代同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检验医师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医学院校检验专业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未来检验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我国的卫生医学大背景下,培养检验医师的过程呈现“瓶颈”态势,首先,主要是由于要成为一名检验医师既需要考取检验技师证又要考取医师资格证,而医学检验本科生可以考取检验技师证,但不能考医师资格证,即使是上了研究生仍然不能考取医师资格证,使得学习医学检验的人无法成为检验医师;对于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考取医师资格证,研究生阶段选择攻读检验的研究生,毕业后就可以考取检验技师证书,这样的学生可以发展成为检验医师。但由于检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临床的辅助学科,所以很少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选择攻读检验的研究生。这就造成了一种本科学习检验的不能成为检验医师,而本科学习临床医学的又很少愿意选择从事检验的局面,使得培养检验医师的道路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其实学习检验的本科生也是有系统学习临床知识的,虽然和学校临床医学的本科生在学科教育上安排不尽相同,但是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无论是考临床检验,还是其他临床的研究生,都同样要考西医综合,他们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临床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的,在知识面上并不差多少,而且研究生的教育本身就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因此,本科学习检验的不能成为检验医师,极大地阻碍了培养检验医师的步伐,也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同样,大多数学习临床医学的本科生认为检验是“小学科”,认为在医院检验科工作没有前途,没有成就感,所以很少有学生愿意攻读检验的研究生,因而影响了检验医师的发展。其次,是因为检验医师定位不明确,很少医院设置了检验医师的岗位,有也没有得到重视,干的和检验技师一样的工作,形同虚设,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师的发展与壮大。

3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检验技术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医学检验必将向检验医学转变,检验理念也由过去的“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全新理念。未来的检验医学必将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首先,转化医学将应用与检验医学,发展更有利于病人的床旁检验,为病人提供个体化服务,确保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时准确。其次,循证医学模式将有望应用于检验医学,有助于对检验所涉及到的标准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再次,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市场经济下的“快餐”检验诞生,给检验医学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实验项目的不断引进,实验结果的千变万化,但由于临床医生个人专业各不相同,他们不可能对检验的结果进行全面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一个检验项目结果的异常并不一定就是表示临床的病理有变化,因为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临床用药以及标本的采集和运送的各个环节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很多临床医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需要检验医师进行沟通和建议,因此培养检验医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要加大力度对检验医师进行 宣传,使广大临床医学生了解这一职业的性质和工作内容,使更多的临床本科生在能够选择攻读检验的研究生,从而培养更多的检验医师。其次是可以从培养7年制或8年制的检验医学生入手,是他们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都能进行系统学习,直接培养成为检验医师。再次,可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使那些本科是检验专业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的学生通过专科医师培训,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最后,国家和医院要高度重视检验医师的重要性,积极设置检验医师岗位,落实检验医师职责,使检验医师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6篇

1加强临床医学生输血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输血医学的历史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有效措施,挽救无数生命,并保证了许多其他治疗的安全实施。然而,血液本身是很复杂的,恰当使用可能起死回生,达到与其他治疗无喻论比的功效;不必要和不恰当的应用则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面临到临床工作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输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血液成分的性质、用法、应用指征、输血风险等内容,按输血原则,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出发来考虑血液各成分制品的应用,为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打下坚实基础。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输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设置在外科学中,一是授课时数少,一般为2~3学时,且内容较简单,局限于外科输血部分,学生系统学习输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少,以至到临床后不熟悉输血工作,达不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要求

二是临床医学生对输血医学课程不够重视。一份输血方面基本知识的调研结果显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在职医师和医学院校对自评分评估太高,与实际了解程度(测试分)间存在一定差距(P<0.001)。这一差距也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对临床输血疗法不能正确使用,从而影响临床输血的疗效[2]。

三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教学形式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未安排临床实习或见习内容,对输血的掌握程度不够,以致到临床后盲目,不能适应现代临床输血的发展要求。

3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建议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的教学应当结合其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形式应当适应临床输血的发展,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3.1扎实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教学时数和内容少,不适应临床要求,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应包括血型免疫学知识,例如ABO、Rh血型、血型相容性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和HLA抗体的意义等,输入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可发生致死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LA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多次输血病人,很容易产生HLA抗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无效。基本知识应包括各血液成分制品的性质、保存温度,容量、临床适应证等。例如冷沉淀(Cryo),1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含有Ⅷ因子80~100单、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容量约20-30ml,应在-20℃以下保存。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对乙型血友病却没有治疗效果。而基本技能主要为输血方法、血液成分制品的合理应用和输血反应的防治等。

3.2重点突出科学、合理用血,强化输血安全与责任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合理用血的概念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以治疗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3]。临床医师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是血液使用的决策者,在考虑输血治疗时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目前临床用血尚不尽合理和科学,对输血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输血时凭借经验红细胞与血浆随意搭配、等量输注,过度输血、血浆用于扩容、补充蛋白、提高免疫力等。甚至有个别医师明知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200~400ml血保病人“平安”。临床输血不合理使用不仅是对血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带来潜在的风险。

3.2.1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输血内容临床医学生在掌握了输血基础知识后,应进一步加强运用能力训练。通过分析患者在血液状态发生改变后的病理生理,判断患者真正需要什么,是否有替代途径,什么时机补充,补充多少,是否有明确的证据,输血后效果如何。例如对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首选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容,尽快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是成功救治的关键。如果使用不合理,仅仅补充等量的全血或红细胞,组织间液则减少了28%,死亡率高达70%;又如在围手术期不恰当的输异体血患者,其术后感染率是输自体血或不输血患者的3~6倍,且感染率随输血量的增加而增加[4]。现已明确围手术期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而去白细胞输血则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倡导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应尽量不输或少输血,对确需输血的患者应恰当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

3.2.2重视输血后疗效评估当前输血医学教学中基本没有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内容,而临床上却很重要。例如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许多因素可影响浓缩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如:(1)预防性输注以实验室指标为主,检查、确认其是否会产生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并检测循环血小板计数,观察浓缩血小板输注后是否达到治疗效果。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常用指标是:输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MPI、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5]。一般情况下以体表面积为参数的CCI较为准确。(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主要观察出血的临床症状是否改善。因此需要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对策。可通过血小板配型、大剂量IVIG的应用、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等措施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建立疗效评估机制,科学、合理输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输血疗效,而且也能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3.2.3强化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面对日益严峻的血液资源和安全形势,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安全输血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输血可以救命,但也同样可以致命”,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病人,输合适的血液”的理解。培养学生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

3.3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输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3.3.1发挥典型病例分析作用在输血医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上的知识很抽象,在教学中发挥典型病例分析的作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一位急性创伤失血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及休克情况,首先考虑补充血容量,当失血量<20%血容量只要补充足够的晶体液而不必输血。当失血量>20%,Hb<70g/L时常需要输血。当大量输血时应注意稀释性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减少以及低体温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稀释性凝血障碍,此时应急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当血小板<50×109/L伴微血管出血时应输血小板;PT或APTT>正常对照1.5倍时,应补充凝血因子,如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将典型病例先进行课堂讨论,然后由老师总结,加强实际应用的能力,以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后能学与致用

第7篇

一、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留学生的学习是国家之间进行文化成果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留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侧面表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理念的创新。近年来,我国高等医科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不断增加,他们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与我国教育人员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有可能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对我国的教育、文明成果的理解方面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制定一套的完整保障监控体系,对留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评,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

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成果的监控,教育人员也可以在进行教育质量评估的过程中,加深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的了解,也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并加深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使接下来的学习更加顺畅。

同时,在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帮助下,学校的教学事务管理人员可以对留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加强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为留学生的后勤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科学校在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建设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果。比如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的瑞康医院就形成了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学生在学院的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由主治医生和相关教育教学人员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生在临床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和指导,并针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表现对教学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测评。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合理有序,相关教学人员制定了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教师管理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出科考核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等。

二、在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为了有效的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体系的运作离不开制度的监管和保障,因此,高等医科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留学生存在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这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公信力和约束力的监控、管理机制。由于各个学校在发展历史、留学生教育事业开展情况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相关负责人员不可盲目照搬其它院校的构建经验,要依据学校实际的发展情况建立完整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完备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模式,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而言,这项工作需要医学院本身与医技学院进行充分的合作,医学院应主要负责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事务,比如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等。一级学院需要负责学生的后勤服务,比如为留学生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负责留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事宜。

其次,为了保障留学生教育事业的稳步运行,学校内部应该加强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比如三峡大学就形成了“分管校长-医学院院长-专业教学

主任”的留学生教学管理团队,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制定了完整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对任职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与考核。为了实现对留学生的扩招,提升高等医科院校留学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学校应当加强并深入的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要为该部门招聘更多的对外工作人才,保证工作人员的外语能力和水平,形成专业的留学生事务行政管理团队,并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制度,比如“留学生招生管理办法”“留学生守则”等等。 理论的教学同样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项重点学习内容,不能因为临床医学的实践特性就忽略了对理论的教学以及测评。为了保证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我国临床医学中的精髓,学校要对该专业的任职教师进行全面的任职资格审查。目前,我国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的对外教学都是采用全英语的方式进行授课,帮助实现交流无障碍的目的,很多具有丰富临床医学经验的教授因为英语能力存在欠缺,不能为留学生授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组织这些教师为英语水平较高的一些青年教师进行定期的知识培训,在临床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度,对留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目前,一些高等医科学校为了让优秀的临床医学教师全部参与到留学生教育实践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英语培训,比如派遣出国、组建英语强化班等等。

同时,为了实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监控,检验留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形成教学管理人员和资格教师的听课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系统的评估,参与听课制度的人员应包括留学生事务的相关领导、专业教学主任、资历丰厚的专业教师等等。为了实现对教学课程的有效检验,听课的频率和时间应该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最后,各个高等医科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在临床医学方面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使用的教材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调整,要让留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学到最有用的医学知识。

第8篇

笔者以为,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密切协作是实施现代整体医学的必由之路,也是21世纪医学发展之趋势。现就两者协作发展的互利关系作一分析。

1康复医学主动介入临床医学是改变康复停滞不前有效服务社会是最佳途径

目前我国独立的康复医院尚少,代表康复现状的主要是综合医院所设的康复医学科,后者虽系独立科室,但由于软硬件等条件所限,大多不能接受急性期患者,病源主要依赖临床相关科系转介,由于长期专业观念等诸多因素的束缚,临床医生又很少关心病人的康复问题。结果是相当多的临床患者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此时即便给予积极的康复治疗,也难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就往往使人误认为康复没有多大临床意义,甚至加以排斥和否认,此是国内康复医学多年来停滞不前、难开被动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康复医学必须主动介入到临床医学中,特别是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渗透到与其密切相关的神经内外科、骨科等科室,参与他们的查房、病例讨论,向临床医生学习急性期病人的治疗原则,同时把康复医学内容和方法传递给临床,并把握良机实施康复治疗,这样必然使康复疗效大为提高,有了确切的疗效,自然会扩大影响,有了良好的影响便有了发展的基础。

主动介入临床,早期实施康复,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可以发掘病源,拓宽康复覆盖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康复治疗经验,扭转目前康复仅停留在几个“点”上的被动状况。要想发展康复事业,必须去铺设一个具有实际内容的影响面,而这个“面”,正是现代整体医学的基本内涵。

康复与临床密切协作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使人们正确认识康复,消除某些错误概念。

尽管国内的康复医学已经艰难地跋涉了十余年,但人们(包括许多临床医务人员)依然对康复知之甚少,甚至误认为康复就是疗养,就是收治那些临床科系不愿接收的慢性病人,而那些躺在临床医学床上的偏瘫、失语、关节挛缩、精神抑郁等一大批病人,虽然渴望得到相应的治疗,但却不知这是康复医学的职能,并且相当多的患者及临床医生仍把治疗的希望寄于高档药品的应用上。要改变这种不应有的现状,康复就必须融入临床。

2临床医学积极接纳康复医学是对自身内容及功能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接纳康复进入临床,等于给临床增加了许多治疗手段。众所周知,许多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及语言心理障碍等是难以用药物改善的,而康复的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疗法及心理治疗恰可以补其所短。两者的密切配合,恰好体现了一种特色———现代整体医学的特色,可以使患者的身心都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满足了他们在各种层面上的需求。而满足病人之需,是医院立足于市场的根本。

临床与康复的协作互补,不仅是治疗手段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视野和思维的开阔,这种开阔有利于医学理论的丰富和科研探索。譬如,功能训练时脑损区的血流量及电位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通过什么机制实现的,心理障碍对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哪些影响等等,只有临床与康复共同努力,这些问题才会得以深入研究,才会给双方的科研视觉增添更多的切入点。

第9篇

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安排紧凑,学习效果不佳

预防医学课程设置较多,临床课程学时有限,课程安排紧凑,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需教授完教材要求的内容,课堂进程快,学生们难以接受,且学生忙于应付过多课程的学习与考试,学业负担过重,处于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无暇参阅课外书籍,对扩大学生知识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1.2教学方式陈旧,实践环节薄弱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临床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受学时限制等原因的约束,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无法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上得以应用。“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实践课受重视的程度不够,部分重要的临床技能实践无法在预防专业中开展。相对于临床医学的临床教学基地而言,预防医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师资相对薄弱,设施较落后,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临床教学基地。

1.3教学内容落后,学科界限明显

新技术的发展使不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预防医学需要这些学科的综合和应用。但现今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多为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的缩减,不能有效地结合这些新兴学科的进展;而且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独立性大,横向联系少,不利于培养全面的预防医学人才。

1.4重视程度不足,投入力度不够

德国公共卫生学家RichardSchagas说:“公共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成功的牺牲品,在发生重大灾难后,他们意识到应该加强公共卫生,但当疾病从记忆中消退后,公共卫生又重新从其脑海中消失。”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主干学科,预防医学教育在无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其重要地位难以得到重视,而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其得到的重视也通常只局限于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使得预防医学教育投入低且改革进展缓慢。

2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1引入国际标准美国的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是从已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人员中选拔培训出来的,具有扎实的临床基础及较高的科研水平、高效的协作能力。美国预防医学教师协会ATPM于1999年重新修改和完善了“医学教育中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教学的建议”,对医学生应具备的预防知识和能力作了详细描述,为医学院校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提供了操作指南。对照国际教育标准,结合我国的现状,将预防医学教育以目标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力求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医学教育体系。

2.2编写预防医学专业专用临床教材

会同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方面的专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联系我国实际,撰写专门供预防医学专业学习用的临床教材;或使用临时讲义,突破教材的限制,体现临床新进展、新动态、补充新知识,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多种教学资料结合,打破临床、预防自成一体的框架,促进学科间的配合,让学生更为系统、有机地学习临床医学。

2.3改进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在国内外许多医院校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预防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中较少应用。可以积极探索和实践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课程中的PBL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临床课程的兴趣,促进其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加强临床实践

改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基地设施落后情况,提高师资力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除了常规临床实践教学,可以引导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本专业特点,采取指导老师负责制,成立实习课题组,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或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基地的疾病防治普及工作中,撰写健康教育宣传册等。将临床医学的技能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群体卫生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0篇

尽管目前重症医学拥有自己的学科代码,在众多三级甚至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也作为临床专科独立建制,但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尚未开设重症医学课程,统一的危重病医学教材是由麻醉领域的专家编写,仅限于在麻醉专业的教学中应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纲中也多没有重症医学科的实习内容。即使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也是挂靠在其他学科进行,学科教育相对滞后。这与目前我国重症医学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从事重症医学专科人才的现状很不相称。实际上,危重病医学教材建设的不规范和严重滞后也影响着麻醉学高等教育。而临床上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并不仅限于重症医学科病房(ICU),其他各临床专科同样也会时时刻刻面临着突发危重症需要紧急救治的情形。但现代医学高度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以及各专科繁忙的工作节奏,致使专科医生只注重狭窄的自身专业,思维和技能过于局限化,缺乏最基本的危重症抢救的知识和技能。当面对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囿于精细专业化的“管状视野”,常常不知所措,结果使本来可以救治的患者往往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重症医学课程,让学生熟悉重症患者的基本病情评估方法,学会认识患者潜在风险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熟悉危重症脏器监测与支持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抢救重症患者的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业务素质。根据重症医学的特点,其课程安排应该置于临床医学整体教学中去统筹考量。重症医学的理论教学可以安排在各临床专科理论课程结束后,医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进行。考虑到重症医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联系紧密,重症医学具体课程教学也可紧接着病理生理学课程结束后开设。其他学科涉及重症医学的相关内容,如一些重要器官(心、肺、肝、胃肠、肾、脑等)功能不全或衰竭、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感染、营养、输血等内容完全可以并入到重症医学课程讲授,除了理论授课和见习之外,还应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重症医学科进行临床实习。对医疗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有必要安排至少2周时间到ICU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心肺脑复苏、深静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认识和了解机械通气、持续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等ICU常规操作技能。

2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日益规范,人才梯队逐日壮大,在大中型医院或各种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灾害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承担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是担任麻醉专业危重病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多是挂靠在急诊医学教研室。这种现状很不利于重症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发展,教学内容边缘化,知识点零碎,难成独立的整体系统,且常常与内、外科学的部分内容重复,学生没兴趣,教师积极性也不高,完全背离了重症医学学科内涵所强调的整体观念。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师资相对缺乏。目前国内从事重症医学科的高年资专业人员多来自其他各个临床科室,除有短暂的进修学习外,并未受过正规的重症医学教育,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脱离的现象。为了尽快发展重症医学,培养医学本科生对重症医学的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为将后培养从事重症医学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务必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支既富有专业素质又热爱教学的教师队伍,担负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教研室应当结合重症医学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做到“有纲可依”,目的明确。医学本科生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实习宜安排在学生整个实习计划的最后一站,实习内容不仅应包括临床实践中体现的基本理论和抢救危重症的基本操作技能。教研室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临床老师进行模拟操作演练或培训,结合抢救成功的典型病例,向学生介绍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树立学生对重症医学的成就自豪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安排学生进入ICU观摩学习,应注重强调纪律性,对标准与规范的依从性。教研室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的进出ICU的规范,控制每批次实习的规模或人数,做好院内感染(HA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防治教育,避免差错或事故。

3应积极探索重症医学的教学方式

3.1重症医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建立“整体思维”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症医学实际上是高级的“全科医学”。当患者病情发展到重症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的问题,各个器官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此时,一个训练有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会全面地思考机体整体的问题,注重机体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妥善处置病情,对各个器官进行全面权衡,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略次要矛盾,协调安排好各个器官的处置顺序,兼顾平衡照顾好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专科医生比较关注的是某一个专科疾病的问题,虽然一个个专科疾病也是整体,但就其诊治而言,主要还是局限在某一脏器或某一系统。所以,体现在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重症医学不仅跨越各临床专科,而且还包含医学物理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其教学内容也必然是跨学科而丰富多彩的,是各种“零散”知识集中整合处理过程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具体展现。为实现临床整体思维的教学目的,推荐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方法,以患者为中心,因“重”溯“治”,就是追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什么策略紧急处理,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住病情进一步继续恶化发展?同时要考虑这些措施又应该如何发挥其最大效应,避免其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让学生理解这是“治标”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因“症”溯“病”,就是追询导致重症的原发病,针对原发病又应该如何做到有效控制?这实际上就是“治本”的过程。抢救重症的“整体思维”,就是在ICU医疗实践中讲究“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要在控制重症这个“标”的同时,也注重致重症之疾病的这个“本”的治疗。譬如以严重脓毒症为例: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可以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机体器官发生一系列损害,即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AKI),以及发生肝、脑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抢救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强调正确处理好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兼顾全身各系统、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的同时,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做好原发灶引流,追查致病微生物,尽早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活生生的临床问题带出一个个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努力作出思考,加深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学以致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3.2重症医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医学本身源于实践又检验于实践,很多理论上认为可行,动物实验也确实有效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却常常遭受失败,这一点表现在重症医学领域尤为突出。在临床本科重症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向学生强调医疗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循证医学原则。循证医学强调以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同时考虑患方的价值和愿望,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它所谓“最佳证据”就是要求证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普及性。ICU收治对象都是重症,病情复杂,变化快,尽管有先进详实的高端监护设备,训练有素的医护团体,但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或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在诊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更要求我们力求遵循选取“最佳证据”原则,切忌盲从权威专家,更要强调医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专家的经验对于你所面临的重症个体来说,并不一定就是“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医师要主动向经验发出疑问,然后再利用一切手段去寻找当前情况下的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最佳诊疗方案。尽管已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所推荐的意见也是循证医学证据荟萃的结晶,但它不是最终结果。所以,强调临床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对指南的依从性,但不可否认其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所要做出的临床决策。

3.3重症医学教学应加强基本技能操作培训

重症患者转入ICU或突发病情恶化时,常常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深静脉穿刺插管快速补液等急救处理,这就要求医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争分夺秒,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因此,重症医学科医师除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学习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以满足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操作技能项目非常多,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种血管穿刺置管和床旁血液净化等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心脏临时起搏、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ECMO)等更专业技术也已进入ICU。对于即将毕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本科生,重症医学科教学不应该缺乏有关基本技能操作的实习内容。要注重加强心肺复苏、气道开放、静脉穿刺等基本的技能操作培训,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显然对于将后从事任何临床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学生对于操作往往很感兴趣,教师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在实习操作技术时应启发式讲解技术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要领。而且在实习操作前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要点,操作过程中相互提出操作中的问题和可能的风险,熟悉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步骤,以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生印象更深,掌握得会更牢靠。另外,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医院应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专业模拟教学平台,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练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这种具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的特点,非常适合重症医学专业的带教实习,目前已经逐渐成为重症医学教学的大趋势。

4小结

第11篇

一、选择常见的重大疾病增加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目前,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负担重,平均每天上课6~8学时,课后需要大量时间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课时数固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开展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是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率不断增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DM属于高危妊娠,除了可导致本次妊娠剖宫产、其他合并症、巨大儿、肩难产等发生率增高外,还可增加子代将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等危险性,而且30%以上的GDM孕妇于产后5~10年可发展为糖尿病[2]。因此,GDM对母婴近期和远期健康会造成很大威胁。在临床医学生大学4年级妇产科学习阶段,选择这样的常见疾病作为重点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效结合示范,对临床医学生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讨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形式

如何有效安排学习时间及形式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关键内容。最近,我们在大四学生临床学习阶段进行了GDM临床与预防学习相结合的探讨,在2学时GDM临床知识学习中,再利用1学时讲解了GDM发生原因和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有关预防医学的知识,然后布置2~3道题,如GDM在世界各国流行病学特点、如何早期发现和预防GDM发生、在诊断治疗GDM患者时如果有效运用预防知识等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4~5人利用课后时间查阅有关文献,撰写提纲。再利用课后2小时时间,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回答,并要求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进行无记名小组评分。采取这种讲座、分组学习、集中讨论的形式进行临床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对传统的医学课程安排没有太大影响,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容易让老师和同学接受。

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方法及内容的评价

通过采用上述形式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预防医学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以及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问题,对120名参加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的学生(实验班)进行调查,对比100名没有进行整合学习的学生(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有关预防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对疾病预防工作开始高度关注,并且对学到的常见疾病预防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在30道多选题中,平均得分21±6分,而对照组学生平均得分17±4分。通过查阅文献,撰写提纲,讨论发言,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90%以上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内容和形式愿意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增强了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而且扩展了知识面和自我学习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成为全科医学的有用人才,降低我国成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我们在临床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疾病预防知识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加强重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对重要典型疾病进行预防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并且使临床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或实习阶段牢固树立“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方针,这对降低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丽红 翟玲玲 白英龙 魏薇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韩国

1981年,韩国文教部对医学类大学开展的评估,可以看作是对临床医学专业最初的评估[1]。韩国大学教育协会于1996年,为实施对学科的评估认证制对医学科、牙学科、韩医学等专业,从教育目标、教育课程、学生、教师、设施与设备、管理等6个领域实施了评估认证[2]。1998年韩国医科大学校长协会和韩国医学教育学会共同建立了“韩国医科大学认证评估委员会”,开始实施二元化的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制[3]。韩国实施民间和政府的二元评估认证及自律性评估认证等方面,有其独到的特色。本研究将韩国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作为参照,以期发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韩国临床医学认证的现状

(一)认证主体。韩国大学教育协会1982年开始进行了5年一周期的大学综合评估,从1994年开始转为“大学综合评估认证制”。1996年实施了“医学学科评估认证制”,以此评估医学教育的质量。然而,随着韩国大学教育协会对医学学科的评估受到社会各界的诸多质疑,对构筑一个区别于韩国大学教育协会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展开了积极的讨论[4]。在此背景下民间机构开始逐渐成为临床医学认证的主体,该民间评估机构名称为“韩国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委员会”,并于1995年5月公布了关于临床医学评估认证的实施计划,从1996年正式开始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认证[5]。(二)认证程序。首先是各大学进行自行评估,按自评报告书制定的书面评价,各大学的实地考察评估、制定及讨论各大学的评估报告书及对报告书、发表委员会的评估认证结果。韩国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委员会为医学教育的评估认证所进行的实地考察评估具体内容如下:由7位专家组成的评估团对学校专业的运营体系、基本的医学教育课程、学生、教师、设施与设备、毕业后教育等6个领域进行具体而实际的评估。考察评估前仔细检验3个月前已递交的学校自评报告书,再实地考察确认其内容的过程。另外在评估中还包含对一般教师与学生进行的访谈和座谈[3]。(三)认证指标体系.首先,韩国医科大学认证评估委员会将评估项目缩减了许多,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受评大学的压力,只对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评估,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反应那些被评估大学的特点。第二,评估标准分成“必备标准”和“建议标准”。这是为了在适用评估标准的过程中尽量弥补所有大学单一化的缺陷,彰显出不同大学的特色。另外,将评估标准细分为与医学相关人文素质课程、学生的研究活动、基础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分开、基础与临床医学教师的分开,这都是为了突出医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而做出的努力(见附表)[6]。

二、韩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特征

(一)评估标准分成必备标准和建议标准。韩国临床专业评估指标一大亮点就是将评估标准分成必备标准与建议标准,以此弥补医科大学单一化的缺陷,彰显不同大学的特点。例如,把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2个必修标准以及在临床医学课程设置2个必修与2个建议标准。该指标包含一共5个领域的50个指标,其中60%以上属于建议标准,这意味着韩国全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评估指标会呈现不同的差异,认证指标充分考虑着个别学校的特殊性。(二)以全部临床医学教育内容为评估对象。韩国在临床医学专业评估认证领域中包含了教育过程中的状况与条件、为达到可行目标而做出的资源投入程度、为体现大学的目的而投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教育•研究•社会贡献的成就等广泛内容。这意味着医学教育评估认证不仅是为了达到教育成果的评估,还为了发现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与不足并提供教育咨询,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三)民间机构参与认证过程。通过民间评估机构与各个协会的协同参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的评估工作压力,凸显民间机构做出咨询机构的作用。韩国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委员会的评估与政府主导的评估在性质、目标、标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它完善了现有的评估认证体系,并已成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现有的政府性评估为了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经费,重视等级,把着重点放在效率性与定量方面。而作为民间机构的评估则以医学教育质量得到质的提高为目的,把着重点放在评估对象的长期性、持续性等方面[3]。

三、启示

(一)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目前,中国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评估当中在指标领域和项目上比韩国要多一些,主要侧重于结果评估部分。以学生指标为例,可以看出在成绩评定体系、考试与学习间的关系、考试结果分析、考试管理、招募政策、新生入学、学生志愿、学生代表等在评估学生的过程当中过于显示出以结果为中心的评价。Suwanwela[7]主张从临床医学毕业生水平和临床医学的教育质量水平两个方面评定医学教育的质量水平。临床医学毕业生的质量要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达到大学毕业水平等进行综合比较测定,而对临床医学的教育质量要从教育方面的多种资源与教育过程来评定[7]。所以,为提高中国临床医学教育质量水平,应贯彻在整个对临床医学这个特殊环境的评估,对临床医学的整个教育过程的评估,以及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综合水平的评估等方面。(二)完善指标体系,尊重学校差异。韩国大学教育协会的认证标准则以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韩国医科大学认证评估委员会的认证标准以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构成。韩国把评估标准分成为必备标准和建议标准,考虑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同时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评估项目以便减轻评估对象大学的负担。中国医学教育规模大、层次多,很多大学临床专业的现状与定为差异较大,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的情况。应仔细分析指标体系当中整合相关各个领域的可能性、删除与对学校的评估重叠的部分,评估内容尽量保留与医学教育质量直接关联的要素。(三)积极探索民间机构对认证过程的参与。韩国专业的民间机构对医学教育的评估认证得到了韩国教育部和教育界的认可。对医学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医科大学和医学专家这一点上来看更具专业性和自律性的民间机构参与到评估认证过程是很重要的,并且随着教育医疗市场的开放,除了由政府主导有关质量管理政策以外,研究者认为也可以考虑民间自律性的机构对医学教育质量管理参与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韩]金永一,金英明,催三摄,等.关于为医科大学评价的依据开发与其适用模型设定的研究[R].首尔:韩国大学教育协议会,1988.

[2][韩]杨恩培.医科大学评价认证基准的妥当度研究[D].首尔:延世大学,2000.

[3][韩]杨恩培.医科大学评价认证制度与医学教育的质[M].首尔:延世大学出版社,2006:161-198.

[4][韩]李武想,徐德俊,金东邱,等.韩国医科大学认证评估的课题[R].首尔:韩国医科大学评估认证委员会,2002,13.

[5][韩]安德善.关于医科大学认证评估制度化方案的研究[R].首尔:医疗政策研究所,2003.

[6][韩]李锺盛,李武想.大学评价认证制度与医学教育评价[J].延世医学教育,200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