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时间:2023-08-16 17:2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开卷考试;历史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8-02

初中历史科目在江西省的中考中采用开卷考试形式的几年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教学理念,考试要求明确、内容全面、试题规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发展。然而,反思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在中考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势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并影响了历史教学。为此,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一、从思想深处轻视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忽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学习的教学常规

现在有些师生在应试教育下都非常现实,你考什么我就学习什么,你多考我就多学,你少考我就少学,你不考我就不学。既然中考历史只有50分,那我只以50分的态度对待你。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持较普遍的轻视态度,有些同学抱着“副科”的错误认识,对于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各个基本环节严重缺失。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练习很多同学直接抄答案,把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放在考场上,临时抱佛脚,严重影响了历史课教学工作地开展。

对策:把初中历史当作一门正常的课程来对待。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方面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不歧视、不忽视;历史教师应该“自重”,搞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主科”教师,要尊重初中历史的教学时间,不挤占、不挪用;至于学生,应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中考分数为现实利益诉求,搞好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放弃、不懈怠。

二、开卷考试时对课本或资料严重依赖

对于考试,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所有答案都在书上,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开卷考试科目时,很多同学把大量资料带入考场,考试一开始,有些同学连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要翻书,手忙脚乱,耗费大量考试时间。由于缺少平时积累,很多答案只是课本文字的拼凑。有些知识点似是而非,张冠李戴。

对策:教师应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争把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消化于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应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注重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记住,各种资料在开卷考试中其实质作用只是参考,而不是抄袭!

三、轻视开卷考试的难度

好的开卷考试题目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考察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各项能力的提高情况。我省每年的中考历史试题难度基本固定,即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分值的比值约为5∶3∶2。可以看到其中难题也占了20%,加上中等难度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到了一半。这些题目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平时没有认真学习的同学是做不好这些题目的。事实上每年中考历史分数在40分以上的优秀考生比例还是不算大的。在初中历史多年开卷考试之后,其命题思路有迎合高考之势,对学生能力考察要求逐步提高,相应的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策:在观念上走出轻视开卷考试难度误区的同时,结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历年中考真题为蓝本,做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讲练测三结合,有复习,有模拟,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四、重“开”轻“闭”,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意思是因为是开卷考试而在学习中人为的违背了学习知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只知道“开”眼翻书,不愿意“闭”眼“关”书,什么也不装入大脑,忽视重要知识点的记忆。“闭”上眼,“关”上书,茫然一无所知。开卷考试初衷是减少学生对死记硬背知识的依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有同学认为,反正考试可以翻书,所以什么也不用记。相反,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初中历史的很多知识点离不开记忆。否则考试时翻起一大堆书来犹如大海捞针,盲人摸象,毫无所获。

对策:首先,明确面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记忆的知识点:(1)重要的历史时间、人名、地名,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常识性知识点;(2)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脉络、基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3)历史演进中转折性的重要拐点;(4)课本上能反映历史知识学科特点的重要文字表述和观点;(5)教师讲课中提炼归纳出的带总结性的知识点;等等。其次,以点带线带面,通过以上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建立起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

五、学习历史重“过去”而轻“时事”

这里的“过去”即历史课本知识,“时事”即当今的“家事、国事、天下事”。2012年江西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试题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这一原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应试要求,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和能力要求。

对策: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时事政治有意识的进行联系拓展,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一些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根源和发展方向,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脉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相联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他们可能有的生活体验,把握历史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学以致用。

六、重“知识”而轻“创造”

2012年中考命题还要求贯彻创造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今年中考历史试题开放性问题达5分之多,占总分的10%。而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侧重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掌握,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做得不足,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回答时要么无的放矢、漫无边际,要么头痛医脚,张冠李戴。显然,学生要解决开放性问题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了。

对策: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

第2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教育方法多样化成为了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传统的历史课堂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许多教师都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出发,以黑板作为基本载体,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思维可视化则不同,它注重思维的跳跃,使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因此,本文针对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对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技术;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近几年来,思维可视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以“思维导图”为主,在学科思想综合策略模型的构建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思维导图的作用是帮助初中生形成历史的相关体系,对学习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概念。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涵盖范围非常广,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思维导图。从本质上来讲,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方式体现在能够按照学习者的思维逻辑将各部分的历史知识联系到一起,并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的效果。对于大部分的学习者而言,可视化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串联,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完成体系的构建[1]。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思维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用图像。大多数教师都会利用画图的方式将历史知识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表现出来,将其中一些零散知识进行归结。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图像可视化更加有效,它比较容易在学习者的脑海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第二,使用关键词。关键词的使用是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关键部分。它要求教师将每一幅图片都进行归结,并用一个词或者是一串词语进行概述,使学生看到该图片就会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第三,使用色彩。单调的背景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思维的可视化技术要求教师对同一体系的知识点用一种颜色进行总结,以颜色区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2]。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历史的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和同为一家》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将知识点利用“导图”的形式体现出来。第一,制定逻辑思维模型,确立思维导图中的关键部分。思维可视化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第二,确立朝代,以唐朝作为教学的主要背景,罗列周边的少数民族。像西北突厥和西北吐蕃。第三,以总体结构作为出发点,对具体分支进行分析。第四,通过导图观察民族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主要交往方式。第五,学生要利用导图学会观察,围绕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行特点和原因分析。首先,教师要进行知识的导入。令学生回忆从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在远有秦汉时期的匈奴入侵,为了解决领土分割等问题,哪个皇帝以怎样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矛盾。教师以总结的方式使学生们进入既定的情境模式。其次,教师利用少数民族的疆土分布图进行课堂内容展示,使他们了解到唐朝周边的主要民族,完成教学目的。通过图示学生们可以看出,在西边,主要有吐蕃少数民族。在北边,主要有东西突厥两个少数民族。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唐朝为中心的土地占有情况,使学生们将知识点更加清晰的观察出来。接着,引导思维的变化。教师要为学生介绍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发展、土地面积以及对唐朝的态度等等。从唐朝对突厥民族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定的策略上来分析当时二者的关系。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可以对当时的民族特色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令学生们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得出: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是不断发展的,它主要致力于“牵制”与“共进”两个角度,使和同两字体现的更加明显[3]。

(二)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总结。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总结也是其教学先进性的体现。以《血腥的资本积累》为例,教师首先要进行知识导入,将资本积累的概念解释给学生,并且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令他们进行合作。第二,在每组成员中选出一位代表,令该名学生上台进行总结,将知识点用自己的理解以简图的形式表述出来,并在每一个图上设置关键词,将资本积累的过程以较为清晰的形象表现出来。第三,教师可以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简图进行讲解,以资本积累的时间作为主线,将主要的时间穿去,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形成。第四,教学结构评估。教师将几位同学的设计导图进行融合,形成一幅完整的可视化图像。以其中的任意一个时间为参照点,让学生们看着图片将具体的事件说出来,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准确率最高,并予以奖励。第五,在课后,教师要为学生们布置作业,通过“殖民统治是罪恶还是发展”这一命题进行讨论,用具体的例证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对知识进行巩固[4]。

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帮助初中生巩固历史知识,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体系,扩展发散性思维,做到知识的总结和融汇贯通,为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钱菲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凤.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薛雷.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第3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我们看到的教学局面常常是教师手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在黑板上详细罗列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并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学生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匆匆忙忙地记笔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了容纳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不到实质性的历史知识,还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感。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对这种教学局面进行改观和完善。如今,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走进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即多媒体技术,它本身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与人分享功能,将它引进初中历史课堂,可以促进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学形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历史课程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将全班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阅隋唐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课堂上,每组轮流对本组成果进行汇总式阐述。这样,我通过让学生自行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就使学生详细了解和掌握了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同时也将学习权利归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历史是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世迁的渠道,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教材中的事件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遥远的时空差距,如果我们只是利用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学生还是难以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联想和想象。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实认识到列强在中国犯下的血腥、野蛮的滔天罪行,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有关介绍圆明园的图片和资料,然后播放了电影《》的片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人类文明的文化结晶在冲天光火中化为了残垣断壁……看着投影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历史场景,学生不断发出了各种惋惜和叹息声,同时也表现出了愤怒和愤恨的神情。这样,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认识到了侵略者的凶残本质,从而使他们在强烈爱国心的驱使下,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纷繁复杂、不易说明的历史知识点,单纯的语言描述和传统教具的运用,根本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而信息技术则能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学习资料,使那些抽象、复杂、静态的历史知识点以具体、简单、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部分内容时,“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属于教学重点,尤其是尼克松总统将美国战略进攻调整为战略防御,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不易。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组动态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了,同时也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形象生动、精彩有趣。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课堂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也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广泛搜集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焕发出灵动的光彩。

第4篇

一、初中历史微课教学特点分析

微课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以视频为媒介,有效整合多媒体资源,开展更具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微课中的视频,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的媒介,其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知识讲解、素材课件、测试练习、学习任务单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资源,时间一般为3~8分钟,内容短小、教学目标明确,能有效服务于自主学习,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辅助学习素材,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

1.节省教学时间,精讲历史知识点。

在初中教学阶段,一节微课时间控制在3~8分钟为宜,少了会无法承载应有的知识内容,多了就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破坏学习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效压缩课程时间,实现历史课效率的最优化。当然,对于那些信息点较密集的历史课程,教师可制作系列化的视频,每一个视频既独立又可联结起来作为系列专题,形成相对完整的微课体系,从“微小的课程”中精练历史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高效学习历史知识。

2.突出教学主题,呈现问题牵引性。

一般来说,一节微课就是一个教学主题,主要针对一个重点内容进行讲授的课型,无论是视频时间、内容选取还是习题数量等,微课都体现其微小的特点,突出教学主题,并注意引发学生学习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应以课本内容为主要教学指南,用问题带动讲解,用试题分析促使学生更好学习历史知识,在微课设计中,应注重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将考点讲明白。例如,中国近代的“”“第二次”“”“”,由于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信息量又多,教师如果将所有知识点都零碎化地交代,那么学生学起来一定感到混乱。对此,教师可将细碎知识点用问题主线加以串联,用微课形式呈现,这样便能够简化知识,形成一个比较的体系,那么难点、考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微课制作可依托材料和情境呈现问题。

3.激发参与兴趣,吸引学生关注力。

在历史课上,教师经常陷于自己声嘶力竭的讲解,但很多学生却提不起听课的精神,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的重要推力,只要有了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能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知识。微课依靠的不是教师干巴巴的知识讲解,而是一种视频影音的新颖呈现。微课的运用,可以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将思考的过程留给学生。微课用时较短,信息量较少,知识点浓缩,主题明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很大,可以激发学生无限参与的兴趣。

4.重视自主学习,将课堂归还学生。

微课倡导“生本”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微视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时间,掌控学习频度(暂停或回看)。教师所制作的微课视频,其间有很多知识提示,提出的问题也难易适度、灵活多样,并且在视频末尾部分都有概括与总结,使学生不用教师过多地灌输,仅仅通过微视频就能够达到学习目的。例如,针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活动,教师可根据“功劳”与“过错”两个方面,制作微课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可引导他们讨论“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个问题。此时,学生就会根据微课内容,结合思考阐发观点,将知识深化,达成自主学习的目的。

5.明确教师角色,引导W生学习。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1全面贯彻和推进新课标的实施,推进教学改革的开展

新课程标准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为课堂教学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师最有用的信息。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增加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的开放性,使他们自我发现。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表现和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建设。因为“初中必修史课程标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开辟了教学史的新天地。只有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理念,了解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性,才能达到理想的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传达书本知识,要求作为文化导师的历史教育者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并能够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法。此外,历史教育者还应具备深入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进行更高水平的培训,获得更多的教学知识和历史理论,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创新教学的内容,强化横向联系

为了使教学更具逻辑性和组织性,许多教师按照他们的写作顺序进行设计。历史不是关注某个历史事实的解释,而是关注历史事实的回应,确认研究的概念。这对初中生的一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许多初中学生今天所缺乏的。观察学生的历史情况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学会从知识的横向关系中渗透认知,孤立地分析知识点,导致对主观问题的误解,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方面是由学生的学习不良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与教师不注意压力有关。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创新,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比较和分析不同的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以养成总结和概括的习惯,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自然更容易。

3展开教学活动,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主要以教师的解释为基础,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应丰富历史课的教学课程,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提问,激发想象力,在小组中一起学习等等。这些都是课堂上有效的课程。例如,在初中民俗教育部教授“人民争议”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数百个家庭的信息,观看相应的100个视频讲座,在小组中讨论他们自己的想法,并根据教科书介绍“100个不和谐学校”的含义。强调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自主权。学生思维的冲突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它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好的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加以应用到生活中去,而学习初中历史也是如此。开展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历史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展开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达成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这一目标。例如,在“秦统一中国”一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秦为巩固统一所做的举措有哪些,这些举措有什么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英雄”的片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知识内容开展一次话剧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先找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然后教师扮演秦国,通过话剧的形式展开对话,进行课堂的教学。其他学生在欣赏话剧的同时需要注意秦始皇巩固统一所施行的措施有哪些。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加以巩固,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充满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总的来说,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历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现在开始。教师需要采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进一步的优化课堂教学,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6-01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变课堂主角为配角,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合作互助,共同解决问题。然而,目前的历史教学却未能实现上述要求,教学现状依然不太乐观: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师生关系紧张,以致于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究其根源,关键在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以自己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呢?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就能产生求知欲,课堂教学质量就高。既然兴趣如此重要,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入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或运用歌曲导入,或运用故事导入,或运用悬念导入,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心理。

1.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历史学科所描述的都是学生所不曾经历过的"过去时",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兴趣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师有必要创设历史情境。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情趣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辅之教学工具,将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生动的历史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积极学习。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竞争激趣、游戏激趣等,只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

2.新内容设计,深度演绎史实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凝结,历史课堂无疑中包涵大量的史实。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牢记它们成为初中历史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教学内容的设计才能改变历史教材繁、难、偏、旧现象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对基本史实的讲述,剖析历史发展的脉络,帮助学生明晓历史逐步演进的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系统的历史知识。这就要求初中历史任课教师能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掌握,理清史实间的相互联系,并挑选典型的史实进行直观性讲解,将史实以生动有趣的展现。例如在讲述《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时,面对抽象的课题,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和发展过程,让学生联系以往知识分析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格局。然后,让学生在思考起因和结果中,体会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的重新爪分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多极结构,这时可以由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世界地图让学生圈出相应的帝国主义国家,切实的感受当时的世界格局。让其在史实的真实呈现中,感受历史的继住开来和承前启后。

3.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历史教学的心脏。成功的课堂提问,能够"一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将其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切合学生实际。既不能太简单,从教材中很容易就能够找出答案,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教师要把复杂问题条理化、系统化,把深奥的问题明白化、通俗化,且问题要一环扣一环,逐渐深入,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思路轻松解决问题。第三,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所提问题不能浮于表面,而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启发性,能够发散学生思维[2]。

4.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我个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总结了几点学习历史的方法。

4.1背好知识点。虽然现今强调素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需要背诵、记忆一些知识点,而是要求在理解的情况下记忆知识点,这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应引导明确重难点,背诵、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4.2建立知识线索。要把所学内容更准确掌握下来,有一定的线索是很有帮助的。线索清楚,往往就知道课本内容的核心意思,想要查阅也就比较迅速。因此,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渗透知识线索的指导。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必须把课本内容讲清楚,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把握相关内容,制作出每一课的相关知识线索,清楚每一课由哪些方面来组成,每一方面又分为几点来讲解。这样,学生的头脑里有了相关线索,需要查阅的时候,只要回想一下,很快就能确定所考内容在哪一课,也就能把答案确定下来,达到了学以致用。

4.3理解具体事件。历史是过去的事,可概括为: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结果、作用、影响、启发等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每学习一课之后,就按这个角度去归纳所学内容,概括出相关事件,然后再把这个事件的每个方面写下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5.结束语

以上仅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粗浅看法。除此之外,方法还有很多。我坚信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只要时刻保持对历史老人的敬畏之情,无愧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对历史课堂教学多一点思考,就一定能够开创历史教学的美好明。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 课堂效果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作用调控下,给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全面发展自我素质的教学方式。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标的需要,是初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开放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则是课堂的“被导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基本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很难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和引领性。在开放式的历史课堂教学下,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互动、师生互导、师生互学”的多维立体式互动模式,即历史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初中生深入地探究问题,如何在探究辩论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使初中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因此,历史教师在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勇于突破教材限制,大胆更新和拓宽课堂教学内容,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初中生历史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以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实践能力,适时适度地引进课外的一些新观点、新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逐步丰富和充实起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

1.课内外有机结合。即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局域网向学生公布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做好课前预习,并将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自己的想法用书面形式告诉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校局域网所传递的信息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课后,教师要针对所学的知识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从而让学生更好、更全地掌握知识,体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价值。

2.初中各学科间联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初中历史学科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能会涉及语文、物理、生物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关系。没有和谐、愉悦、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谈不上开放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行为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要改变“唯我独尊”的教学观念,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思考、探究、学习、总结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探究、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要适时适度地加以表扬、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进而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开放

开放式历史课堂教学打破了以往以布置“疑问”为起点,以“解决”为终点的封闭式教学,形成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身心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行之有效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历史情景模拟法。即引导初中生时光穿越到某个历史时期,模拟当时的历史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例如历史事件“百家争鸣”,可请几位同学来扮演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并让他们研究同一个辩论课题,并且针对辩论课题进行激烈的辩论。

2.表演历史剧。即我们老师编写相关的历史剧和学生参加表演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就使较为枯燥乏味的历史内容具有了趣味性,让“死”的历史知识变成了“活”的表演活动,从而更好地加深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兴趣大讨论教学法。即我们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观点,让学生开展自由大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当然,我们在学生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讨论得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强制学生完全认同自由讨论的思维结果。

4.小组教研竞争法。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其以小组的方式对课堂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探寻历史知识,积极有效地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五、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开放

第8篇

尴尬的初中历史课

初中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不被重视的。为什么说它重要?唐太宗曾言:“以铜为境,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史者人文素养必定是残缺的。初中历史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沃土,因此不可谓不重要。但它又为什么不被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它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二是它不是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学业水平的影响不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一门既重要又不被重视的学科,这是很尴尬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常规的应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逃避,另一种是讨好。所谓“逃避”就是指历史教师默认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对这门课程提不起精神来,照本宣科,草草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历史课时的感觉必然是味同嚼蜡。所谓“讨好”是指以“有趣”为宗旨,或笑谈野史,或大话奇闻,或以各式活动调动课堂气氛,或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刺激,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玩”给吸引去了,知识没掌握好,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所谓“寓学于乐”只剩下了“乐”,“学”的味道却被严重冲淡了。因此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历史课的敷衍,甚至是亵渎!

思维可视化来了

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爱上“尴尬”的历史课,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趣;第二,要有用;第三,要高效。然而教师如何能做到这三点呢?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确很难做得到。

如今,“思维可视化”来了,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教学的焦点从“知识层”推进到知识背后的“思维层”,从而使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灌输知识”到“发展思维”的跃升,也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步发展了思维能力。其次,以直观的图示化语言帮助教师将原本不可见的思考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复杂的思考过程更容易被理解,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能。

如何用“思维可视化”重塑历史教学

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包含多种图示技术: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图、概念图等。其中学科思维导图与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前者适合用来梳理知识或帮学生打开思路,发展辨证思维能力;后者则适合用来揭示或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或形成有效解题策略。而学科思维导图又大体分为归纳型、分析型、创作型三类,其中归纳型与分析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最为常用。

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是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完成预习,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是深化,学习小组借助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对关键知识点(大多数是难点)进行深入探究或引发思维碰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入手,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梳理,缺乏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入探究,思维仍然停留在知识表层,无法满足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发展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需求。据笔者了解,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甚至是粗糙低劣的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所以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因此,要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教师必须对关键知识点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既要找得准(什么是关键知识点)又要探得进(深入本质,总结规律)。当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直接给学生画出来,而是要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去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逐层深入,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人教版)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结合模型思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知识表述局限,小组合作探究,寻点设疑(找到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第二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思考策略模型(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如何发生的?会有何影响?)进行解析。

第三步,挑选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以绘制分析型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并讲述对关键知识点的分析。其他学生则进行质疑,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分析更为完善。

第四步,教师依图对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则同步完成对分析过程的反思,更正思维误区,修补思维漏洞,强化优质思考策略,从而使综合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图1所示的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除了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度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基本步骤同上)。下面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究竟是一种罪恶还是发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辩证性思考,并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该思考过程(如图2)。

结语

以思维可视化技术重塑初中历史课教学,让原本看不见的思维跃然纸上,简化了教师的“教”,深化了学生的“学”,使我们找到了“减负增效”的新支点。不仅如此,思维可视化技术还让笔者的历史课超越了历史课:学生上历史课不仅仅是为了学好历史,而且在学习过程(即有效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点 评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19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一个十分神圣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知识的传递,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更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方法的运用实现知识的传递。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将有效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

能否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那么就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教师将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十分平淡。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高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教师个人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能否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教师个人,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及时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更要能够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尤其现代教学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更应该积极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第二,学校方面也要及时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提高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能力

为了能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同时还要有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却难以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难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的学习多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对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提高对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并通过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切实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课堂学习。

三、对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要生动形象

历史是人类的过往,虽然大量的历史知识点通过教材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每一个历史事件却是鲜活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不能采用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而应该将历史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在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然而有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本身的讲解,导致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过强而趣味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就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这就提醒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本身的讲解,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性,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历史学习方法的传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历史虽然是一门文化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感觉知识点本身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教师依然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例如: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由于历史知识点比较复杂,因此本人经常提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一边学习知识点,一边思考知识线条,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路能够更加清晰,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成功的体验。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善于进行归纳与总结,总结出更多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五、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

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观 培养方法

《增广》贤文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诚然,历史已经消逝的过去,但研究和学习历史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叙述的对象是历史的,读史的感悟却是现代的。为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当代人的感知审视历史、记叙历史、诠释历史、总结历史,从而汲取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智慧。为此,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观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学生更能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观的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把历史还原为历史,把文化还原为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学生自我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史,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和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来达到对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存在问题分析

初中开展历史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理念的,初中需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开阔眼界,历史不是陈旧的,特别是要明白这一点,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陈旧的,从而觉得学习过去的东西有用吗?笔者从讽研中发现,历史知识学习好的学习都是对人生特别有规划的,因为这些学生明白,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了,所以学习要规划,人生更要规划,从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历史教师缺乏历史观的教学意识

许多历史教师,非常认真的进行备课,很用心的在课堂上讲课,把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在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历史观并培养历史观,这与我国教育方式有关,我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考试过关,缺乏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来达到和满足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观的深入了解,什么样的历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历史观,物质决定意识,历史观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历史教师的这种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深度不感,更无从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许多成年人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当我们今天再回顾历史知识时,或者我们看到某部由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时,我们会记得这个人,这个事件,但是很少有人会说出这个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不足和遗憾。

2.2 历史观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起因

许多历史老师也会讲到历史事件时去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讲到为什么会引起这个事件,这就是历史事件起因说,把起因说定义为历史观是狭隘的,历史起因可以说是历史观的一个变因,但并不是成熟的历史观,成熟的历史观是由真实不可逆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因素对立和统一形成。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历史观,从历史观形成的条件人手;去寻找和发现当时社会的历史观,从历史观进行深入解剖,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冲击以及由这些冲击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

3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方法

3.1 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角色

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只是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扮演前要掌握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以及由这种特点决定的,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别是要对学生扮演人物角色进行人物解读,包括人物的心理动态、人物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社会价值,以及人物对过去和未来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展现人物的历史观对人物所掌控的事件的作用。对于扮演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并从中明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观。

3.2 初中历史教学“三七理论”

第11篇

1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述

1.1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念: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班级中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组织和团体,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共同实现学习的目标的方法。共同学习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配合和促进,大家可以进行共同探讨和学习。教师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后,组织学生有效的进行自主互动学习,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特征: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有三个特征,层次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层次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是分成不同的小组的,这些小组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来划分的。并不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一个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一个组。而是平衡的划分,把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的分配到每个组里。自主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互动教学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1.3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作用:首先,互动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在互动中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其次,在互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题型有多元化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互动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之间想法的融合,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比较轻松的,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的对不对,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很容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多,记忆比较难,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瓶颈。历史知识冗杂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在班级建设一个学习历史的组织和团队,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指导。教师要主动多给学习行为滞后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这些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导致学生做起来把握不住重点,正确率低,而教师则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何下手,一味的照本宣科,导致对这些题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主动推广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见,集思广益。这类历史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这更能发挥互动教学法的优势,通过互动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获取历史知识。可见互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自主互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中的一些知识和内容仍存在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教师按照课时的讲解并不能完全的让学生消除疑虑和困惑,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注意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严重的厌学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情况,历史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需要用特别的方法去学习,不断创新。而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自主互动式教学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三方面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

3.1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来说,历史是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事件,之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历史时间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无法联系起来。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具体的可以对某一历史时刻进行虚拟,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是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选择自己要扮演的人物,通过历史教材了解该人物的具体事迹和情况。比如说在学习鉴真东渡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就是鉴真。鉴真的六次东渡每一次都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这些内容书本没有相应介绍的话,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查阅和整理,然后像讲故事那样然让学生叙述出来,每一东渡遇到的挫折,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其他同学配合表演。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以后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鉴真东渡的影视纪录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鉴真东渡这部分内容记忆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旁敲侧击的给予辅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氛围,这是非常好的历史课堂自主探究教学形式。

3.2合作探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对学生来说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而言,要提前进行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给学生引导自主探究的方向,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自主探究并不是对任何历史知识都进行探讨,而是对平时学习过程学生遇到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容易出错以及比较重要需要深入挖掘的知识点,还有有争议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历史事件,讲这些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内容和意义以及后续的影响。如果这些知识都分散开来记忆的话,就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

比如在学习卢沟桥事件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给出问题和思路:

1. 卢沟桥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2.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原因?

3.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经过?

4.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探究,不仅把历史教学的多个方面串联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历史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争辩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当好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即时的进行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3.3反思总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是对之前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阶段的升华,就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以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记忆。比如说学完科举制度以后,让学生从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进行总结,写一份对科举制度的感想。或者教师可以拓展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关于科举制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写作。最后把学生写的东西统一上交,教师评阅以后,选出几篇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阅。这也是让学生自主互动探究的一个方面。

4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历史认知结构 编写 能力培养

“历史认知结构把大量的、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反映了历史知识间的普遍联系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在历史教学中,归纳、整理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对历史进行识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不断深化知识的过程。”从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培养学生掌握认知结构的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编写历史认知结构的能力,既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是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历史认知结构,是指历史知识框架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自编历史认知结构,就是帮助学生在理解了历史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用一定的符号按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将其有序的联结起来,形成简明的、直观的知识框架。学生自编历史认知结构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理解掌握历史认知结构的几个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任何一则好的认知结构,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离开了教学目的认知结构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进行认知结构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在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按照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

2、简洁性。认知结构的语言应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语言合金,符号与图像也应是精当节省的,既是概括精练的,又是准确适当的,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这里的少,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求以“少”代“多”,以“少”胜“多”,重点突出,少而精是一个效率和质量的概念,是一个互相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直观性。认知结构以文字、符号、图表等具体形象性手段将教学内容直接诉诸人的视觉,丰富了人的感知表象,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信息。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认知结构足以发挥眼睛的这一绝对优势。实践证明,视觉不仅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又最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印象也较为深刻。

4、启发性。认知结构不能照搬教学内容,而是应该做到语精字妙、富于启迪,让人能够在其中品出一些“味儿”来。认知结构的启发性往往来自提纲本身的含蓄蕴藉,富有弹性和张力,不作一览无余的交待,而是注意给人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才能充分调动人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师授课要坚持进行认知结构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述或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时,教师应尽量把那些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去。在宏观上,注意讲清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如讲到世界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时,教师须向学生讲明这些革命都属于世界近代史上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这几课当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美国的诞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扩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讲清这些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们分别所处的历史地位,对于学生学习编写宏观认知结构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微观上,教师应注意讲清历史概念,引导学生理清具体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编写认知结构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讲到革命事件,一般是从革命的背景(原因)、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而分析革命的背景,可以从革命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等方面入手。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从宏观到微观学习历史、掌握提纲的规律性方法。

教师要采用简明的认知结构形式板书教材提纲,并要求学生仿照教师板书进行自编历史认知结构的尝试。提纲式板书是在理清历史知识层次关系的基础上,以大小括号将有关内容的归属、并列关系连结起来,它是以直观方式培养学生编写认知结构能力的好方法。

三、指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练习,提高编写认知结构的能力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认知结构,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历史认知结构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弄清一个单元或一课的教材包含哪些大方面,每个大方面包含哪些小方面,每个小方面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每个知识点应处在提纲的什么位置上。只有真正理解了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序地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学生在整理编写认知结构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并按其内在联系进行组合和排列,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一种历史现象认知结构的方法之后,可以仿照这种办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这些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历史现象又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历史现象的不同点,显然这对于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课中整理编写历史认知结构,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避免把握不住自己的复习重点而浪费时间的现象发生。

总之,认知结构的编写,尤其是编写出好的,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概括性、实用性的历史认知结构,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教师的表率作用,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作用,更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不断总结与实践。

编写认知结构,可以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好历史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