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时间:2023-08-16 17:2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第1篇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专题化教学模式;探讨分析

历史专题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重点知识。学生需要从专题式的教学形式中学习历史事件的经验总结,对其历史含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把握,在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学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专题化的必要性分析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促进历史人文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知识要点的掌握,而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眼光,形成具有个人意识的思维体系建设。

历史课程教学的特性在于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中,总结、分析该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对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体会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人文内涵。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采用专题化的历史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宏观、全面地角度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以实现教学效果。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学思想

目前,历史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模块化、专题化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系统性的编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设计与课程讲解有效结合,大多沿用传统的线性讲授方式,在知识的堆砌中开展历史教学,缺乏对历史知识以及史学价值的深层挖掘,学生难以在知识点的识记中建立史学观,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下,学生很容易将历史课程的学结为固化的知识点的背记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兴趣贫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化历史教学的讲授策略分析

1.确定教学主题

专题化的讲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基于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教学资料,确定教学主题。在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差别有清楚认识,灵活运用教学采用,将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历史规律总结,史学思维的建设,实现更高阶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于特定的知识要点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说明。

2.在互动间提供教学指导

专题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建立学生,教师间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历史课程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或者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依据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但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组讨论的部分需要进行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要求,否则学生间的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注重讨论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鼓励式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评语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言语的创新性,不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模式,对于学生优秀的部分或者还有待加强的部分教师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化德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学思维,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贯彻实施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宏观的思维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总结中寻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思维,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维丽.“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的提出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一得[J].教师之友,2005(6).

[2]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第3篇

1.回归课本,厚书薄读

历史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师和学生用书,它系统地叙述了历史学习的具体内容,因此历史教科书是进行历史复习的主要依据和工具,也是基本材料,它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知识来源。

夯实基础是复习教材的目的,基础就是来自于对教材所呈现知识点的再熟悉乃至熟记,把具体的、浅显的、最基本的知识牢牢地记在心中,达到心中有数。

1.1阅读每一节的标题,思考每一节内容与单元标题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结合每单元的单元引言加以理解和掌握。单元引言多是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句语句间的逻辑性强,语言简洁凝练,是复习时必读的部分。

1.2阅读课本正文,充实已经形成的框架,进而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达到对历史的有效复习。

1.3阅读课本中的补充材料,形成读史的能力。补充材料类型有很多种,其中以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居多,这些补充材料不仅仅是为了给我们感性的认识,拓宽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思考,增强历史的趣味性,而且是再次阐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当然,在阅读课本时还要抓住历史概念的复习,试题中都很重视历史概念的考查。复习中如果阅读到某个历史名词时,就一定要查找一些工具书,及时总结出历史概念,最好能通过历史概念的比较加以厘清。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考纲”,掌握“考纲”

在会考复习中,首先必须搞清楚要复习哪些内容,每个内容的复习要达到什么要求,这样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高中会考是水平考试,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在正常情况下就可达到合格水平。“考纲”指出了考试的范围、内容和目标、要求,并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识记”、“理解”、“应用”三种不同的层次。“识记”要求记住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文物、文献等,对于纲要列出的知识要点,记得越多,会考中小题的失分就会减少。“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正确简述或说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作用、意义,它主要用于应试的选择题和问答题。“应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对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初步分析、归纳、综合,形成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评价。如:与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什么新特点?又如:两次世界大战都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欧洲分别推行了什么外交政策?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政策的具体表现。此类问答题就包含着对“理解”和“应用”的要求。“考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的依据。因此,必须指导学生熟悉“考纲”,明确复习要求。对于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他们花较多的精力,达到较高的程度;而对于要求较低的内容,则只需花较少的精力,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解选择题时,可以采用“正确选择法”“错误排除法”“双项比较法”,在犹豫不决时,要相信第一印象。在解材料题时,先要认真解读材料(包括材料出处),找准关键词,弄清材料的含义;而后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回答;要注意书写端正、答案要点前标上数字序号①②③……条理要清楚;要根据题目中的分值提示,把握好答案要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写几点;对自认为错误的答案,不要划掉,而应接着回答,因为划掉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4.指导学生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5.让学生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6.高中历史复习课的几个环节

6.1检查回顾(3―5分钟)。

用3―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是复习课的首要环节,能起到督促学生课下及时温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作用。

6.2展示课标要求,明确复习目标(3―5分钟)。

此环节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朗读,做到心中有数,加深印象,复习起来就可以有的放矢。

6.3利用多媒体梳理知识体系,师生合作探究(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约用20―25分钟)。

一是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框架,点出每一小节的重难点,让学生背书,填写学案,熟悉课本知识,并依照多媒体上的要点在课本上标识、归纳,对于相关内容和题目,各小组展开讨论。

二是师生合作探究,展示成果。讨论、标识完毕后,分小组让学生(各小组可以推荐口才好的学生或者由小组长指定某位学生)到讲台上将要点给全班明确,将讨论的有关题目的答案给全班讲解,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后学生整理答案。

6.4回顾基础知识,归纳总结(6―10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本课详细的知识体系,对每一个知识点先提问,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最后展示出来让学生记忆。对于一些重点知识要进行拓展,可以设计一些相关题目让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同时教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这一环节用的时间较多,要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第4篇

一、用活教材的前提是研究新教材的特点,认识目前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1、模块式教学,专题性强,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时序性知识,即教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通史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经过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乡下的中学,这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尖锐的课题,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2、教材的编写上新教材注意与旧教材的衔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用高中教学的视角来重新定位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就是放在高考的高度上来看待。另外,在考试形式、试卷形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与初中学习有很大差别,这更要求教师要调整教学思路,了解学情,确立阶段教学的目标,比如在高中一年级的上学期重点要放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让学生明白怎样学习高中历史,认识高中的考试方式。

3、课堂容量大,可作为教学补充的内容有很大的伸缩性,一方面给教师以发挥与挖掘教材的空间,但另一方面教师会不同程度地觉得课时紧张,学生也会有抓不住重点的感觉,复习巩固的时间明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课文中历史插图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并挖掘其历史内涵,巧设问题,培养学生识图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倾向是只对历史表象感兴趣,而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精心的设计问题。

5、文本语言文学化,课文从前到后都充满了人文气息,这就对学生综合归纳梳理知识体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历史思维,因此要引导学生提高由文学语言向历史语言的转变能力。

6、教材中的文本文件和历史图片十分丰富,但是历史地图明显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历史时空概念,因此教师要懂得灵活地运用学生手中的历史地图册和历史填充图册,让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用活新教材的关键是加强备课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重视制定严格的备课组工作计划。计划要全面、具体、有条文、有秩序,并通过备课组下发到每一位认课教师的手中。

2、明确组内教师的集体备课分工。每周集体备课都要明确主备人,主备人要提供主备提纲,陈述备课思路,并接受其他教师的评议,为教学提供建议和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教学合作,能促进备课质量的显着提高。同时要注意集体备课要和“推磨”听课相结合,做到备课后即听课,听课后再评课,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3、组内的集体备课应该与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中更多的是吸取别人备课中的思想,所以教师应该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实现教学设计的内化。

三、用活新教材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贯彻新课程的理念1、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从导入新课到课堂小结,每一步骤都要精心设计,应该体现思维含量,在教学形式上应力求活泼,不能制造死气沉沉的课堂。

2、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知识梳理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动脑筋整合教材,突出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努力构建高效率的课堂。

第5篇

一、更新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抛弃原来的教师包办一切的教学模式,大力宣传倡导自主学习,向学生讲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自学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有利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这对于获取知识、培养个性、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等方面也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出专门的时间和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真正的实现。

其次,选择适当的自学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根据课本知识、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学能力的真实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再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全程监控,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既便于教师了解、搜集和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详细信息,以改进教学方法,又有利于督促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既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又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

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成果总结。学生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可以是某一子目、某一堂课或某一小节,内容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自主学习后,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成绩,总结经验,扩大自主学习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赢得在学习中的主动权,并感到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觉性、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等都有所提高,既有了学习的兴趣,又有了学好历史这门课的自信心,这样就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大胆探索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在新课标理念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探索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特点、高效实用、符合教学规律及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模式,是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迫切任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大胆改革,同时也需要在具体做法上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探索。

(一)立足教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历史教材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最重要的资料,更是考评高中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权威依据。因此,自主学习必须立足于教材,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开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资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利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这就要求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教材编排及知识难易情况、学生的实际、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选择不同的阅读自学的方法,这里介绍以下两种方法。

1.“提纲式”阅读法

对时间跨度大、教材容量多,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知识要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伟大的》这一节,就可以列出这样自学的提纲:(1)列举出1931年到抗战结束时日军侵华的主要事件;(2)列举日军在侵略中国时所犯下的罪行;(3)列举中国各阶层的抗日救亡运动;(4)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5)比较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上的表现;(6)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采用“提纲式”阅读法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抓住教材重点,理清思路,带着目标看书,并达到一定的要求,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最后由在教师指导下形成正确的结论。这样,课堂上学生就能真正地动起来,学生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2.“习题式”阅读法

所谓“习题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材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也适用于复习。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时,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习题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习题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难度适中,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

立足于教材,建立在自学和课堂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把阅读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并反复坚持,不断改进,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做到符合教学规律和新课标要求,达到全面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新课改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一要求可以说是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极大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向来容易被忽视,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几乎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讲解水平。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文科,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模式化的灌输。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多地是被当成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知识的单调增长,其它能力的培养常常处于缺失状态。那么怎样才能打破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缺失的现状呢?这时候,就需要情境教学模式的帮助了。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使得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直接来自于教师的传授,而是在情境的感染下自主地获得知识和感悟,并在此过程中促成包括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各种各样灵活情境的设置,可以令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出于兴趣来学好这门学科,这会给历史学科的素质化发展带来诸多的益处。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往往会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学的信息量变得更大,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活化,学生在情境中的反应充满着很多的不确定性,种种这些问题都给情境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想保证情境的科学有效,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毕竟要添加进一些教辅资料,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如果教师在选择资料的时候不懂得筛选,随性地添加资料,就会让整个课堂都被各种各样的情境资料所淹没。例如,有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时,就采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整堂课中,将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通过多媒体一一地呈现给学生,当教师把一系列的视频资料播放完毕,一节课也基本上结束了。由此可见,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度性的原则,选择材料时候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情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创设的,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然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到情境热闹与否,使得情境的创设远离教学目标,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浪费太多笔墨。例如,在讲到“发达的古代农业”时,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并且深刻理解依附于这种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之上的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深化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理所应当要围绕着以上这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情境的创设。然而,笔者就遇到过这样一个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从神农的传说开始讲起,然后又添加进去很多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学生听得是不亦乐乎。光是前面的神话故事就占去了将近二十分钟,而后面真正的重点内容教师却采取了一语带过的方式。虽然前面教师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了起来,但是却使得教学过程轻重失衡,虽然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实际却没有取得多好的效果。由此可能,再精彩的教学情境也要建立在目的性的原则上,只有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才能够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然而,相较于传统的历史课堂,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在把控的过程中往往困难更大。于是有些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是换汤不换药,在教学过程依然是大手包揽,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选择哪个知识点来进行情境创设,选择哪些情境创设材料,教学情境中设计哪些问题等等都由教师一手包办,而所谓的情境教学就变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模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教学与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自然也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实现情境教学的优势,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而学生才是真正地主体,从情境的选择、材料的选取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使得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更好地挖掘出学生自身具有的诸多方面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上,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瞬间提升整个课堂的吸引力,使得历史课堂不再是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成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交锋、教学相长的场所,这种开放化、活跃化的历史课堂自然会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懂得审时度势,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得历史课堂能够在情境的带动下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而兼具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伍晓东.创设情境,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新[J].课程学习・中,2011年第9期.

[2]张保.创设教学情境,构建和谐历史课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第7篇

【关 键 词】 历史;虚拟情境;课堂效率;有效性;主体性

在当前很多的中学生眼中里,他们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单纯的记忆性学科,而且在乏味的学习中,毫无创造性可言,认为背背就好。但是新课改的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还要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形成“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不是背背就能解决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正是因为此,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就必须改变。在几年的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的体会到,运用情境教学,是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一、什么是“虚拟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类似史实的场景(可以是语言、图片、视频、史料等),为学生渲染出历史教学形象、生动、具体的氛围,从听觉、视觉等感觉多方面唤起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历史,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而“虚拟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想象于未来、现在或过去可能要发生的一些问题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虚拟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而不是史料运用,虚拟情境教学是建构在教师所掌握史实的基础上,“是以史实基本特征为架构的再现。并非可以脱离基本史实进行虚构”。深入历史自古就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模拟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学生自愿兴奋地融入课堂,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思维活跃,学生在这里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

如我在《蒸汽的力量》这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采用了虚拟情境教学法。教学时,我首先通过第41届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及第一届伦敦博览会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深入认识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前提和条件,以及对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的了解。但课本中这部分的知识明显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要有效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得难度,因此需要采用一种形象有趣、生动直白的方式进行重难点突破。学生难以全面概括,因此既需要教师的重点讲授和分析,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虚拟设置比较具体明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如果单纯重复史实的话,比较枯燥。所以授课时换了个角度,采用情境设置的形式(“小记者来自1840年的报道”),将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穿插在故事中,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还原当时历史场景,身临其境,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掌握,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内容、阅读课本等方式归纳出工业革命的知识内容。授课效果可以看出,我的教学设计较成功地达到了预期设想的三维目标。

二、为什么要设置“虚拟情境教学”

(一)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历史教材内容多为年代久远,使得教材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与学生目前掌握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较大差距。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就很难很好地完成对这些历史史实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怎样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巧设情境,但是现有保存的一手资料少,所以历史教师要有坚实的史料作为基础,重新模拟场境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解读历史,增强历史教学的真实感、立体感。

(二)为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高中,教师仍然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向同学们讲述历史。虚拟情境教学法能够与高中生心理特征相结合,使学生主动、积极分析掌握历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疑问是学生思考的出发点。在虚拟情境教学中,也要重视创设情境的问题,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为载体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三)为了增强师生教学中的情感性

新课程强调历史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科的科学性,还要重视人文性,以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感受,从而达到内心情感的升华,在互动中增强师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蒸汽的力量》虚拟教学的情境中展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场景,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家创业的艰辛、成功者要善于抓住机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榨、工业革命影响中环境污染等,给予学生另外的历史体验。让学生通过想象、模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让他们在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通过运用这样的虚拟情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历史、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三、历史课堂中“虚拟情境教学”设置的常见误区

(一)虚拟情境不是虚构情境

历史学科是以追求历史真实为己任的,离开了真实,历史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虚拟情境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的,是对历史真实的再造和加工,是为更好的教学而服务的。虚构情境是胡乱编造,是没有历史真实的虚构。如果把虚构情境和虚拟情境相提并论,就必然导致学生学到的历史是虚假的,建立的历史观念是歪曲的,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即使是虚拟的历史情境,也要遵循两个原则:尊重历史、追求真实。虚拟情境一定要建立在特定的真实历史背景之下,要有坚实的史料作为基础,不能随意为之。

(二)为了情境而情境

我们不要太执着于虚拟情境教学,虚拟情境只是众多历史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的,我们必须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

(三)虚拟情境教学法使用的过多过滥

当然,在一节课中,并不是主体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虚拟情境教学是采用根据真实的历史史实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出符合历史实际特征的虚拟情境,其设置使学生对历史史实有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步形成相关的历史见解以及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思考。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认识到虚拟情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虚拟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凭借情境而展现的探究材料与探究问题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跳出虚拟的画面,思考更为本质的东西,在具体的事实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从而投入到我们的历史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情绪氛围,自然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教师应积极学习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发挥其积极作用,倡导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文目标。

【参考文献】

[1] 邱俊. 从两个教学片段反思历史虚拟情境教学法[J].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

第8篇

【关键词】2015年高考 试题特点 备考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7-01

2015年全国高考已渐大幕落下,综观2015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历史试题可知,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基本相同,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凸显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这也为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一名从事高考研究的工作者,指引了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方向,即“历史学科体系与历史学科能力”逐步找到了在中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合适位置。这种连续性与稳定性,对于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复习备考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2015年试题的几大特点:

1.去学术性倾向,取平易近人倾向。纵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选择题,大多运用原始文字材料,材料文字内容阅读量大,信息难以提取,面对这样的材料型选择题,需要考生花费一定时间来分析这些材料本身,给考生增加了人为的阅读障碍,使考生产生畏惧感。2015年选择题试题,大多数题干材料简短有力,特别是非选择题部分文字阅读量更加少,适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继承过去的短文字命题方式,全部采用短文字材料,不追求材料的形式,而注重考查考生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通俗易懂,给考生产生平易近人的感觉,有利于考生答题和考出信心,这是指的点赞的地方。

2.突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新高考多围绕大纲重点主干知识命题,今年也不例外。古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的发展等主干知识是今年历史选择题的主要考点。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影响、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影响、中国近代各阶段的主流思想等主干知识是今年历史材料题的主要考点。考查历史主干知识,能够使考生在纷乱复杂的历史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增强历史的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试题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历史学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历史学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中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注重阐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的现代意义,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的精神。如第24题,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优秀文明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又如第30题,考查了“侵华日军的罪行”,涉及了2015年重大时政热点“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揭示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

2015年高考题对今后备考的提示: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历史阶段特征。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特征。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二、完善知识结构,增强通史知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弱化了通史时序,同一时期的关联知识点分布于多本教科书中,使得学生正确理解与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关联性有一定难度。以31题为例,题目涉及外交政策转变――“一边倒”、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化教育改革、国家发展战略――“一五”计划等相关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布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中,只有将这些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才能理解与把握相关知识点,进而作出正确判断。这样的高考试题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候要有贯通意识,在充分研究教科书,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有意识第将同一时期的关联知识联系起来,并择机适当补充重点知识以及其他版本教科书的不同表述。

三、活用历史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以后,考虑到“一标多本”的现状,专家学者一再强调历史教学应提倡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把学科教材当成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觉得“教教材”的观念似乎已与课程改革理念不太合拍了,挖掘大量的史料,来补充教材内容的缺欠。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从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来看,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而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理解教材来实现的。知识是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基本史实充实的历史课堂无法产生生命的律动。高三历史教学,重新回归教材,提升教材知识的深度认知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当然,“回归教材”绝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粗浅、机械地重复和再现,要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知识。而应该强调在“读懂”、“读精”、“读深”教材上狠下功夫。

第9篇

关键词: 重庆高考历史试题 复习备考 特点

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和对高中教学的指导,历年的高考试题都有其传承性、稳定性。2013年是重庆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新高考。认真分析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把握新高考试题的风格和试题考查的新动向对于2014年高考后期复习备考,特别是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2013年重庆历史高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并就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2013年重庆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和分析

选择题:对纯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占三分之一,有1、2、3、11四个小题共计16分,其中最偏、最难的是11小题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内容;对学生纯阅读能力考查占六分之一,有4、5两题,共计8分,读懂材料就能完成;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占三分之一,有7、9、10、12题,共计16分,这四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与新材料结合,分析材料、甄别选择项,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是能力要求最难的;运用新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占六分之一,有6、8两小题,共计8分,这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基础观点、主要矛盾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题:第一,阅读能力考查,即通过阅读材料,提炼、概括或归纳材料的观点或大意,即根据材料作答有13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一、二小问;第二大问;第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一小问;第二大问的第一、三小问;第三大问的第一小问;两大题共7个小问,共计24分。第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有13大题第一大问第三小问;第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二小问;第二大问的第二小问;第三大问的第二小问,共4个小问,共计18分。第三,综合能力的考查,13、14大题的最后一问,共计10分。

二、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的特点

1.在平稳过渡保持试卷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根据重庆中学历史实施新课改的要求,以能力立意为基准,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强调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较好地实现历史三维目标的考查。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试卷既突出重点,又兼顾知识覆盖面。试题设计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知识考查与情境设置兼顾不同版本的差别,同时试卷覆盖必修和选修六本教材。

3.试卷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现借史启智、以史为鉴。

4.史观统领,试卷注重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根据新的史学观分析、认识历史现象。

三、2014年高考历史后期复习备考的想法

1.把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历史教学中。

首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科特点,提高学科能力。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不是在高三备考中短时间能具备的,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更新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加强问题教学和材料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讲解,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通过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强化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

其次,培养正确的历史意识。一是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历史,即回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融合几个模块的相关内容,摒弃思维定式,对历史问题进行真实的认知和思考。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历史地思考问题,即用发展的眼光思考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弄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三是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即联系现实思考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分析,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从而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功在平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在历史教学备考中重视课标、考纲、考点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问题就是高中历史教材一纲多本、以纲为纲。这个纲就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初次迎接新高考,许多老师纠结于新教材多个版本,高考到底是怎么考的问题。其实,现在看来,课标、考纲、考点是解决我们困惑的最好方法。钻课标、研考纲、抓考点是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的目标、方向,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对课标的学习研究,历史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避轻就重,抓大放小”,才能准确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做到既有进度又有效率。在高考备考中只有重视对考纲、考点的学习研究,才能解决新教材多个版本的困惑,才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脉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准确把握教学难度,从而取得好成绩。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在进一步深刻领会课改目标和高考方案、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结合历史高考试题的导向,对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考量,而不是对已经过去的高考试题亦步亦趋,并据此制订出符合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复习方案,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阅读、判断、思考和表述,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

认真研究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

认真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取长补短,高效使用教材进行复习教学。

3.后期复习通过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适应新历史高考的不二选择。英国历史教育学家蒂姆·洛马斯说:“要了解(材料)所提供的证据,需要对那个时代的境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掌握证据的意义和提出正确的意见之前,需要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没有对历史本身的认识,是不可能正确处理证据的。”新高考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淡化识记类型知识考查,但是完全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又是万万不可的。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完全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在高三后期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搞清“是什么”,还必须明白“为什么”、“怎么样”、“说明什么或还有什么”。最好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多引导学生采用概括、图示、列表、比较等方法掌握历史知识,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比如教师可指导和督促学生打破教材已有的体系,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加强历史特定时段即中外历史的几个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史实体系的构建,全面把握这几个社会转型期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2013年重庆高考试题中材料题13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14大题第一大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第三大问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三个题都是考查社会转型时期相关史实,分值比重很大。

4.后期对学生备考的心理辅导、复习策略和考场答题策略指导。

高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及心理素养综合素养的考查,其中,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取胜的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在知识的识记、习题演练及模拟考试中,对于学生出现焦虑、烦躁、丧失信心等心理问题,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调整复习节奏,改进复习方法,指导学生调整复习策略,搞好错题研究,做好规范答题。客观分析失分原因。另一方面,利用课间多与学生交流,通过自身或以往学生的备考经验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以便让学生随时保持从容自信,以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后期的复习之中,从而为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元强.大渝特邀名师解析—2013年高考[DB/OL]腾讯·大渝网2013.6.8.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6.1.

第10篇

关键词:考试 质量分析 改进

近几年,随着我校成为三级达标校,教学常规工作也越来越规范,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很多,本人就从如何做好考后质量分析这一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考试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改进教学,而考试是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并且就目前教学体制下,考试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考试是检测教育质量、评估教师学术水平和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学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有利于鉴别和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既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更了解了学生“还会什么”,同时也暴露了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者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或修改下一个阶段教学目标和计划。显而易见考试所产生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当然有时也会产生是负面的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教师常常说:“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考试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就偏离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聚焦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力使考试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亮点。

二、考后质量分析的重要性

课堂前的简单总结、回顾和提问,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只能针对个别学生,不能够真实反映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考试是最能而且最多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月考、期中考、学期考,尤其市检、省检等“大考”试卷及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拓展的再运用情况,同时也反应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哪些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所以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做好考试结果质量分析,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改进、激励、重构等功能作用,考后如果不进行试卷分析,我们所进行的考试目的和意义就不能真正的实现了。

三、质量分析具体内容

1、对试题的评价

评价试题,是具有技术含量的。对于基层教师而言,这是必须逾越的基本功门槛。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反过来说,学会看懂并正确评价试题对于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就结合2012年4月份福建高三省检历史试卷来进行质量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1)试卷的特点。比如以2012年福建省检试卷为例,试卷特点:①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命题合理确定试题结构,试题设计做到图文并茂,结构合理,难度适当。②突出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考查,选择试题中第16、18、19、22、24题考查基本的历史史实,第13、14、20、21、23题考查基本的历史概念,第15题则考查基本的历史特征与规律。③题目体现创新性,第38题第1问,基于难度控制的技巧运用、能力考查层次的由易而难等考虑,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

(2)考试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中例举的必考知识模块和选修一和四,没有出现超纲的,偏题等现象。

(3)试题分数比例分配,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分数的比例

2、试卷得失分的情况。

3、对学情的分析。

主要有:①考前预测和考试结果的相关性如何;②有哪些问题是事先未想到的;③有哪些与预先估计相符。④排查“差异”。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不同教师任教的班级成绩差异、同一教师任教的不同班级成绩差异、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同一学科成绩差异等等,这些差异中间隐藏着诸多问题。备课组成员应同心协力,深刻揭示问题的性质与本源,使问题成为有效教学的推动力。

4、试题中的不足:

如省检题目中个别题目的难度不大,基本上是送分,从而造成试题的区分度不高。如15题,难度只有0.95。

四、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审题能力,答题能力等方面。比如在这次省检中学生就存在着这些问题

1.部分学生通史知识和空间意识较差,基本时代特征没能很好把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知识的记忆及历史一般规律的运用较为薄弱,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同学在答题中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有些甚至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就事论事、历史的术语不规范等问题在本次考试中也表现突出。

2、审题能力低且不认真,没有理解设问的限制角度和把握问题的切入关键。如38题的②的第二问中,题目要求答出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但部分学生没能抓住限制词“19世纪末”,所以他们就围绕着洋务派如何开展,引进先进技术创办企业等,完全偏离了题目的要求,造成严重的失分。

3、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还较薄弱;如38题③第一问,要求是依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学生不懂得利用材料所提供的历史史实进行知识整合,归纳出所发生的新变化,而只是对材料的简单复述。只答到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等,不能进一步提升到理论层次,本质性的,未能答出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4、答题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为:答案过于口语化,不能使用学科语言来回答,书写答案时未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文字堆积,使得老师在阅卷过程中,很难找到学生的得分点。文字归纳不够,概况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照抄材料,有的甚至整段照抄。有的学生不能按要求在指定区域答题,回答次序颠倒,甚至随便更改答题的顺序。

五、今后改进的措施。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计划的改进和学生学习的方法的改进。如结合这次省检试卷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课程标准要求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有针对性地继续加强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基本能力,抓好主干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命题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却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常变的是命题形式,不变的是学科知识,这一点绝不可动摇。

(2)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这次质检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学生不仅存在着基础知识不牢固的问题,而且还显得相当严重。让学生回归课本,不仅仅是死读死背课本知识;特别是要针对性地加强重点知识的复习与教学,对部分知识点要大胆地放弃,不要无谓地增加学生的负担。

(3)强化史料教学,注重运用情景材料、史料作为题目的切入点,借此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运用。比如可以结合教材充分提供中外经典历史资料,通过广泛的史料阅读,如《史记》《古文观止》《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大国崛起》《中西文明的历史对话》(史仲文著)等。培养学生古籍阅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4)通过精练习题,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要求学生答题规范,主观题做到答案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文字要简洁,要用历史学科的语言,答案内容要求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复习备考的积极性,真正把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