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园景观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元素就比较重要,这是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文化融入下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具体化的设计中就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在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层面要能加强,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目标的实现。
一、主题公园的特征以及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1、主题公园的特征体现分析
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比较突出,在集仿性的特征层面就比较鲜明的呈现,也就是能够让游客在主题公园中欣赏到不同景物以及主题,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中,会对一些有着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模拟建设,所以能够在集仿性方面的特色上充分体现。在主题公园的主体性特征层面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也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所在,是公园的自身个性的展现[1]。再者,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还体现在教育性层面。主题公园的比较重要的特色就是有着寓教于乐,这是和一般公园有着不同的地方。在主题公园的观赏下,能够带给游客轻松愉快的感受,并能够从中对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以体会,对地域的风情能得到充分的领会学习等。在主题公园的独立性特征上也比较突出,也就是在主题公园的建设方面和车市环境有着很大差别,这样就形成了独立性的特征。除此之外,主题公园的特征还体现在参与性的特征上,在主题公园的建设应用中,游客的参与度也会加强,在一些互动性的设计层面,对游客的主动参与情绪有着调动。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主题公园的建设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城市休闲娱乐需求的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适合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的,在主题文化公园的建设下,就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得以积极改善,对城市的主体休闲娱乐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是对城市文化宣传以及认知需求的满足,文化作为城市的灵活所在,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注重文化的表达,就能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传播[2]。主题公园能够对城市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进行全面的呈现,对城市的认知度进行有效增加,从而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
二、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实施
1、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分析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对文化的表达要充分注重相应原则的遵循,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的科学性。在整体性的规划以及统一协调的设计原则方面要加强重视,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注重整体性的把握,对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要能综合性的考虑,在整体布局上能科学化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地域性原则要充分重视。不同的地域在文化层面也是有着不同的,而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就要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地域性原则的遵循。持久魅力的文化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才能提高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在特征上才能鲜明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要能充分重视可持续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的遵循。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可持续性,将文化价值能充分的融入利用,发挥文化价值作用,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性运用[3]。在这些原则的遵循下,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保障。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方法实施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方法实施,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化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文化表达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应用下,就能有助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1)注重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的融入。随着城市化的大发展,对主题公园的建设需求也有着增加,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充分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就显得比较重要,在不同的区域以及文化的主题公园建设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发挥,有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是时尚文化为主的,而有的是历史文化为主的[4]。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就要充分注重和当地的地域文化优势紧密结合,对地域文化要能充分的挖掘,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等综合性应用,在设计中在每个景观设计的环节和文化内容的结合上科学化呈现,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2)加强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形象展现。在对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文化的表达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在文化的独特性层面能充分重视。主题公园的设计中,景观设计是重要的内容,景观设计质量的优劣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景观设计是主题公园的重要特色呈现,另一方面在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层面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5]。所以在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层面就比较重要,在景观设计中要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得以妥善处理,在景观设计中错落有致的呈现。3)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文化表达,在传承和创新层面要注重方式应用。传统的景观设计有着其独特之处,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以借鉴应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小中见大以及精在体宜有着重视,在对借景以及框景等设计手法方面比较有特色。将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方法应用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这对文化表达也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以及文学诗歌的物化等,能够将景观设计的人文性增强,对人的美的享受也有着积极意义。在对象征以及隐喻的手法应用下,对文化进行表达也是比较重要的方式,通过空间环境的联想以及意象化呈现,对不同文化的精髓呈现就会对人产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由于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的公园设计有着不同,在设计的复杂程度上有着增加,以及在对设计的要求上也比较严格,在对文化的表达过程中,就要和多种设计方法相结合,充分展现主题公园的景观文化功能,促进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昕.城市公园景观符号设计[J].中外建筑.2016(08)
[2]姚罗昕.浅析都市农业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营造——以长沙市隆平中央公园为例[J].花卉.2016(12)
[3]张云龙.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J].现代园艺.2016(08)
[4]丁丽娟.浅谈旅游景观设计[J].明日风尚.2016(08)
关键词:景观塔南沙湿地公园 海景园
1. 景观塔概述
塔这种建筑形式出现于我国古代,它是印度的堵坡与中国重楼结合的产物。在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形式,其功能也逐步由宗教功能走向综合功能。景观塔是塔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种景观标志性作用。在古代,它主要是一种上的象征性标志;而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它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某个城市或某一区域形象的标志。
我国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迅猛。景观塔在各个城市,各个区域的建设中被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大量采用,这对于景观塔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建筑都必须符合特定的环境秩序,必须融合在周围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美,景观塔作为一种标志更是如此。景观塔的设计,不能一味求高、求特异,只有真正融合到了周围自然生态景观中的景观塔,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标志。
2. 南沙湿地公园海景园景观塔设计
2.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南沙湿地公园内,公园位于广州南沙地区的十八涌和十九涌,是2000年广州市对该地区围海造田的围垦地区进行生态改造而近期形成的人工湿地公园,占地2200公顷。海景园位于南沙湿地公园北端,是以绿化景观为主,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滨海开放性的园区,是南沙围垦公司重点建设工程,海景园地块东北临伶仃洋,西靠十八涌,南靠湿地公园,地块呈三角型状,园区用地面积为8350平方米。(见图1)
2.2 用地分析
对用地四周的建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因为建筑无论从布局、体量及造型方面,都必然要与周边环境发生联系,新建筑应与环境和谐共存,共同营造良好的景观空间。
海景园位于湿地公园的最北端三角地块置,东北临靠伶仃洋,西靠十八涌,南靠湿地,地理位置较为开阔,景观塔位置设于海景园内,能远眺伶仃洋,俯瞰湿地全貌,是公园轴线
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见图5)
2.3海景园景观塔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的理念源于意象的认知,意象的认知来源于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体验的形象性概括,结合了艺术家主观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又依附于典型性形象联想而表现。
海景园景观塔的设计在理念上考虑到贴近自然,源于自然,形式贴近南沙湿地的坡顶建筑,材质地域化,以传统塔的建筑设计形式进行演变,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建筑美的表达,用新建筑的设计形式表现,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务求建筑造型的创新,突破传统。因而在方案的探索阶段,始终遵从上述思路的框架内进行,并进行了多次的方案筛选。
2.4海景园观景塔造型设计
在海景园区设置景观塔,是代表着整个园区的韵味,代表着湿地公园的形象,是公园的地标建筑。彭一刚教授曾说:“建筑艺术毕竟是诉诸形象的,所以取形和取意不可偏废。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使作品既凝聚了传统建筑文化的意蕴与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因此,考虑观景塔的造型设计时,在注重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前提下,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有时代性,而且要成为城市的标志。
景观塔不但是一个功能性很强的构筑物,而且还是一个建筑艺术要求很高的标志性建筑物,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不但要有历史的沉淀,而且需要能反映城市及地区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向外界宣传有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与载体,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变。因此,在景观塔设计之初,对南沙湿地及周边环境进行的调研与分析,周边建筑以简易的松皮坡顶建筑为主,南沙湿地公园内建筑也遵从这一载体,全以木结构及木装饰为主材的坡屋顶建筑作为全园的建筑风格,这也成为了景观塔风格的一个目标定向。
在普通的、一般性的建筑,假如采用的是传统的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往往会被套上抄袭复古的衔头,但在园林建筑范畴内则不然,可以有仿古典的形式,也可以当作景观类建筑形式存在,有时更不受形式上的约束,有很多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设计。因此,观景塔在建筑造型设计上,立面上沿袭了古塔中传统三角形稳定结构的造型,平面布局却有别于传统古塔六边形、八边形造型,采用的则是正方形布局,由下之上,由宽至窄,屋顶为四边坡顶形式,使整个塔型形成稳定三角形的态势形状。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用材上采用了石材、木材等传统的材料进行装饰,选材上尊重本土,以地方的南沙石材作为整个建筑基座的主材,使其作为整个塔重要元素,装饰上则采用了环保材料美国防腐松作为建筑的另一种主材,在整个景观塔上处于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细部处理中,沿袭了古建筑斗拱的做法,由复杂的、作为承重结构用的木斗拱演变成作景观塔装饰斗拱,增添建筑的细节上的美感。由于南沙湿地盛产莲花及莲藕,到夏秋之际,南沙湿地周边都是莲塘满遍,是湿地的一处胜景,因此,将莲花的元素融入到建筑细部装饰上,凸显此塔只应南沙有,也代表着南沙湿地的一个标志。整个塔的色调以浑厚的深棕色为主基调,石材与木材的有机结合,以及复古的装饰细部,让整个塔给人之感觉建旧如旧,既有时代感,又有自身的意蕴与内涵。(见图2、3)
2.5景观塔的竖向高度分析
景观塔不但要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要考虑景观塔自身的可观性。因此,在考虑竖向高度时,应设置满足观景者的视觉范围,塔的高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要考虑的是周边环境与塔的关系,远处的景观与近处景观的有机结合。太高或太矮的景观塔不但破坏整体的效果,而且会导致形成太远或太近的视距,不利于观赏。塔身适宜的高度,会让观赏者在合适的高度上产生良好的视野,而且会对景观产生良好的感觉。
从景观视线上考虑,塔位置的摆放上与竖向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登上景观塔可以俯瞰湿地全貌,另一方面要考虑能饱览伶仃洋海平面,远观新龙大桥及中山、顺德等地。因此,建筑的高度控制及建筑的角度分析成为景观塔设计的关键。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提供的有关景观塔视线分析数据了解到:18º~27º之间为观赏的最佳视觉,当观赏者>4倍的塔身高度时,景观塔更多的起到视线联系作用,当观赏者<4倍的塔身高度的时,景观塔起到一定的控制性作用。根据以上分析,在设计上,首先暂定了塔的平面位置后,通过对湿地公园最佳观赏位置的地方进行了距离与视线的分析,最后确定了景观塔的竖向高度为21米高较为适宜。确定总高度后,对建筑的观景平台的高度设置,参考了人们一般向下看的75º角视角来确定,因此,主体建筑总高为21米,首层观赏平台高度为9.3米,第二层观赏平台高度为12.31米。(见图4)
2.6观景塔空间环境设计
在传统的园林造园手法中,十分注重园林的空间处理,如收藏与开放的结合、借景与对景的布局等,在现代造园中也是值得借鉴的手法。
在海景园规划之时,在空间上实现空旷与幽闭的强烈对比,借用营造微地形、营造林带的方式,将规划的厕所与休闲区用收藏的手法与观景塔进行空间上的分隔,在观景塔周边形成一处绿荫环绕空间,消弱阻碍景观塔周边不利的环境背景,于景观塔下,则用开放式的空旷大草坪,以点缀大树作为景观塔的衬景,利用东面的海岸线作为景观塔的背景,使整个园区营造出良好的视角空间,不仅重点突出,而且还形成了园内唯一的制高点,借此,可以统摄全园。(见图5、6)
3.结束语
想要更好的进行园林植物的搭配,首先就要了解园林植物的基本构成,园林植物是由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相构成,由于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种类繁多(乔木、灌木、草花、草坪等),所以在城市园林植物造景中就必须要考虑多种植物混合合理的搭配,只有搭配的合理才能有着极其明显的生态效益。以下就介绍几种用于园林景观搭配的园林植物:
第一种,乔木,乔木由于绿量较大,能够遮阳挡雨并吸尘减噪等功能,所以一般乔木种植的时候一般都是被作为行道或者成片栽培等方式,这样的栽培方式能够使乔木生态作用的发挥达到最优化,成为城市园林景观绿化中必不可少的园林植物之一。目前由于城市绿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乔木的栽植也已从往年的栽植幼苗发展到直接栽植半成年或者成年乔木,但是应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根据苗木的特性来选择移植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第二种,灌木。灌木本身在栽植布置上是一种比较好搭配的园林植物,其既可以与乔木混栽,也可以单独栽植。现如今在城市园林造景中最为流行常见的就是密集栽植;
第三种,草坪。草坪是指主要由人工栽植与管理的园林植物,其本身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杀菌防病与保持水土平衡等生态效用,在城市的公园之中,高速公路两旁,街心广场等场地中都有草坪的种植,不仅能够美化环境、开阔视野,还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选择优良的草坪作为园林造景中的主景观,并用其他园林造景植物进行点缀,可以加强草坪的造景氛围;
第四种,草花。草花造景一般就是指应用草本花卉来构造园林景观,并供人欣赏。草花造景是一种效果明显、造景迅速的园林造景方式,其本身的观赏价值高,适应能力强、管理方便、投入低等特点都是城市园林景观造景中草花造景运用频繁的主要原因。
2 园林景观造景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园林景观造景设计中的植物搭配一直都是园林设计人员最为重视的环节之一,在配置植物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其本身的景观效应,还要就植物本身的特性来进行不同的搭配,以达到最好的效果,由于植物在不同场所中具有的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场所中的植物配置也要有着不同的要求,城市商业区中的植物一般要求高挺秀丽、美观大方,而且在靠近商业门面的位置还要求不能对商业门面进行遮挡,所以,这种要求下就不能选择那种枝叶太过于浓密的树木,而大多要选择高大秀美但枝叶不密的植物。相对于商业区的植物选择来说,工业区的植物选择则是要简单很多,除了必要的树木之外,草地的占地面积则要更大。城市居民住宅区的环境对于园林植物的要求则是最高,由于居民住宅小区的园林造景不仅仅是为了住宅小区的绿化,其本身还有这更重要的职责,那就是给附近居民提供一个能够休闲娱乐的室外场所,各种植物花卉的相互搭配要根据空间、时间、环境等不同因素进行不同的搭配手法。从而更好的建造出适合于人们休闲娱乐的绿色场所。因此,在城市建筑周围的园林植物选择要能够尽量的突出建筑职能,用以突出设计师对城市园林植物与城市建筑之间设计搭配的整体性。园林景观中的园林植物在相互搭配的同时也许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园林景观自身的观赏效果也会随之而变。所以,在园林植物搭配的同时既要考虑不同植物在同一季节中自身色彩与形态上的不同,比如树叶逐渐枯黄的时间,落叶的时间,花卉开放的时间等。只有对植物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变化进行充分的了解,植物搭配时要从其自身功能、园林设计的意图、城市风格特色与城市季节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才能搭配出更好的城市园林景观。
3 园林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园林建设的速度也是不断的加快,但是在这个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园林建设植物造景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断的凸显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态景观质量与绿量之间所产生的问题,在生态园林的构建过程中绿量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一个非常有进步意义的成就,绿量本身不仅包括植物茎叶所占的空间面积,还包括着一切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益的因素在内。现阶段城市园林生态建设主要有两大弊端的存在,其一,草坪占地量过大,虽然现今社会城市生态环境景观基本上都会出现这种问题,但是这其中不乏设计者们在设计规划时对于绿量因素的不重视影响的。大量的种植草坪能够在短期内加快绿化面积的成果虽然显著,但是这种情况同样给种植完成后的管理也同样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修剪、浇水、打药等日常工序。这种不变不仅仅是浪费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大量的浪费资金,这种方式是得不偿失的。在城市生态景观绿化设计规划时,要时刻注意避免大量的使用花草与灌木等低矮植物,尽量使用高大且浓密的树木来改善现阶段城市绿荫不足的现状。第二个就是对于乔木等木本植物运用的次数过于频繁,虽然这种模式可以在短期内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它的生态效益,可也会造成很多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往往就会促使城市环境建设景观的质量与城市园林建设绿量的严重失衡。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科学的种植植物不仅能够满足植物的生理状态等需求,还可以对后期造景效果进行预先判断。当然,这种预先判断由于在规划和造景过程中的考虑不全面,也会导致绿化工程结束后的效果不能达到预见时的效果。除此之外,在城市园林景观绿化设计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与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克服固有的急功近利的思想,结合不同树种,互取其优避其弊,达到相映成辉的效果,从而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的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对城市公园景观园林进行建设,就需要园林绿化工作者在进行植物选择与搭配时,根据空间环境与具置进行分析对比,在创造良好生态生活环境的同时,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园景观园林空间。
关键词:工业遗址;后工业景观公园;景德镇
1 工业遗产与后工业景观公园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生产企业倒闭,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城市工业废弃地。工业遗产即是建立在工业废弃地基础上的,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何对工业遗址进行再利用、实现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景观文明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后工业景观是以工业遗产为前提的,它指的是“工业之后的景观”,其基本含义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重组与再生,使之成为具有全新功能和场所精神的新景观。后工业景观公园指的是依托后工业景观,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统一进行规划设计,组织成能够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体验以及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 景德镇工业遗产改造的现状
“瓷都”景德镇历史文化悠久,工业遗址数量众多,尤以生产陶瓷的旧瓷厂为典型。建国后,景德镇瓷业公司相继建立了十余家大型国有瓷厂,我们习惯上称为“十大瓷厂”。这些瓷厂占地面积庞大,分布在市中心,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经济原因倒闭停产,现今变得荒废不堪,门前杂草丛生,遗留下100多座工业厂房和20多座窑址。而曾经生产陶瓷遗留下来的重金属,对当地土壤酸碱度和植被造成了污染,影响了生态平衡。在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促进下,景德镇的旧瓷厂一部分改造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例如,已经建成且较为成功的雕塑瓷厂、宇宙瓷厂;也有一些改造为陶瓷产品销售型的商业空间,包括建国瓷厂、艺术瓷厂的改造与再利用。但总体而言,景德镇旧瓷厂利用率不高。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未经改造的旧瓷厂整体环境给人“脏、乱、差”之感,急需改造和再生。
3 景德镇旧瓷厂改造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可行性分析
3.1 修复城市生态环境
陶瓷生产是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气、粉尘和工业废渣等,虽然现今停产,但这种污染已经影响了周边土壤和环境。如果长期荒废,不加干预,仅仅让原有的植被自身去净化空气、腐蚀废渣、恢复土壤酸碱度,需要一个十分长久的过程。景德镇未经改造的旧瓷厂,除了工业建筑可利用外,厂区内的原生植物也都可以加以保留。将这些旧瓷厂改造为后工业景观公园,运用景观设计的方法进行修复,通过科学而艺术的手段,对旧瓷厂区域的土壤、水体、植被等影响生态环境系统的因子,进行综合改良。这对于修复旧瓷厂乃至景德镇的生态环境,提升瓷都城市形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德国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后工业景观生态改造的代表作,其前身是炼钢厂、煤矿及钢铁工业,这些使得周边地区污染严重,主要设计方法是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紧密结合,设计师对原有场地尽量减少干预,只进行适量补充,区域内的植被均得以保护,放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就可以利用植物自身的优势去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和公园提供大面积的生态保护用地。
3.2 满足瓷都人的情感需求
《下塔吉尔》提出:“在曾经的产业衰败或者是衰退地区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遗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再利用的连续性对社区居民的心理稳定给予了某种暗示,特别是在当他们长期稳定的工作突然丧失的时候。”据统计,截止到1965 年,陶瓷企业的职工人数近两万人,可见,景德镇从事着陶瓷工作的人数之多。旧瓷厂如能改造为城市后工业景观公园,保留工业遗址和工业建筑保留下来的物质肌理,将延续工业遗址的历史文脉,使景德镇人在情感上取得对历史的认同和感知,保护曾经职工的情感。倘若曾经熟悉的建筑红砖、高大的烟囱、机械设备、陶瓷生产流水线、车间故事、标语等具有特殊陶瓷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的工业遗产,能够在后工业景观公园中加以保留和利用,将会使市民感到亲切,引发他们对城市历史的回顾与追忆。例如,我国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园,其设计思想并不是将其营造成现代景观园林,而是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再生设计,改造时尽可能地使用原造船厂的废旧材料,保留自然的水体、驳岸和榕树,以及水塔、灯塔、水泥框架船坞、机器等构筑物,改造了琥珀水塔、龙门吊、船坞等,创造了全新的景观环境,唤醒当地人们最初的记忆。
3.3 开创多样化城市开放空间
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景德镇只有人民广场、昌江广场、人民公园这三处开放空间,无法满足人们节假日对户外休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景德镇工业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与主要城区节点接壤,且大多采用硬质铺装,植物环绕,建筑风格独特,改造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基础较好。因此,对景德镇旧瓷厂的改造利用要区别对待,不能“跟风”。并非所有的遗址都能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对其价值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可改造为公园形式的城市开放空间。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与一般城市公园截然不同的特色公共空间,丰富人们户外活动空间的类型,同时也能兼顾周边居民和游览观光者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城区中遗留的大量工业场地,可以增加旧城区内公共空间的数量,缓和旧城区缺少公共空间的矛盾。以新改造而成的景德镇宇宙瓷厂为例,一方面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但更多的是用现代的景观元素营造了一个具有地方工业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除了服务于园区的使用者外,每到晚上和周末,就成为聚集来自附近社区老人和儿童的好地方,更是吸引了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成为可与雕塑瓷厂媲美的城市标志性旅游景点。
4 结语
后工业景观遗址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人文化记忆的载体,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将景德镇旧瓷厂改造为后现代景观公园,并适当融入其他模式,突破了将现有的将旧瓷厂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单一模式,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弘扬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乔珍.播撒在城市的记忆――武汉工业遗产保护探微[J].中华建设,2013(03).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中兼具观赏性与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富变化与活力的景观形态,是展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大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探讨,寻求适合人们进行户外体闲娱乐消遣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方法,以供今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滨水公园 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
中图分类号:TB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5-02
一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概述
1 滨水公园的释义
滨水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临近水体区域而建,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为居民提供娱乐、文化交流、游憩健身等活动的城市公共绿地。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滨水公园成为了人们亲近水域、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被称为“城市绿肺”。可以说,滨水公园的景观环境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滨水公园景观的特征
滨水公园景观是城市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交融的公共开放性空间区域,它在丰富城市空间环境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与游憩健身等活动的空间场所。总结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开放性
从城市的空间构成来看,滨水公园景观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滨水公园景观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环境,同时滨水公园中的滨水绿化带、广场等景观要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大众吸引力。
(2)功能多样性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具有空间元素与功能的多样性。从滨水公园的空间多样性上,包括水体空间、游憩空间、健身空间、自然环境空间等多种空间要素。从构成空间活动行为的多样性上,包括休闲娱乐、健身散步、旅游观光等活动。滨水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性空间,它的多样性特征正是其魅力所在。
2010建成的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是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优秀案例。公园不仅满足了游憩休闲、安全疏散等功能,同时还承担着湿地保护、记载历史、湿地处理等职能,成功地改善了当地滨水景观环境,展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景观设计。(图1)
(3)文化历史性
城市滨水区域对于城市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展示与传承作用,因此从城市滨水景观的兴衰历史与发展建设就会领略到城市的发展与文化内涵。
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在设计上保留了粤中船厂旧址上的许多旧物,并且加入了许多和当前主题有关的创新理念与设计,不仅更好地保护了造船厂的工业元素和生态环境,同时又体现了环保节约与创新等设计理念,具有展现与承载创业历程、记录城市记忆的功能。(图2)
3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作用分析
滨水公园景观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展示城市历史及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总结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作用,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生态景观与环境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的命脉,对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与景观都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它不仅能调节城市的空气湿度、减少污染,同时对城市水体之间的循环、防洪抗灾、保护城市绿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与丰富居民生产、生活
城市滨水公园作为大众娱乐休闲的重要公共开放性空间区域,能够给人们提供多方面的活动需求,它不仅为大众提供健身、娱乐、交流等活动的场所,同时滨水公园中的水体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的发展。
(3)景观环境营造与情感的体现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中的水体是城市景观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元素,因此,滨水公园景观能够满足大众观赏水景、亲近水源等活动的需要。同时,滨水公园景观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们生活理想化与创造能力的情感结晶。
(4)展示城市地域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地域特色与文化,是一个城市最集中的代表。因此,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滨水公园景观能够让大众在娱乐游憩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灿烂文化与历史,对展示城市的地域文化与内涵,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目前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滨水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快速发展与盲目开发建设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滨水公园的水体空间、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盲目开发、设计手法单调等。分析当前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分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单一
许多滨水公园景观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基地的环境状况、地域人文特征、功能需求等诸多方面更合理的考虑。造成滨水公园景观的功能区域划分不够合理,各个分区的形式与功能单一,区域之间的功能性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与主题进行功能设定。
2 生态观念与景观生态观念相矛盾
在对滨水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高度工业化和快速建设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原有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景观所破坏,原本的自然河流被掩埋等。同时,由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许多城市滨水景观受到了破坏,致使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 忽视人性化设计
很多滨水公园设计更为注重对基础设施、绿化设计、景观等因素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4 缺乏整体性、与周边联系较弱
在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缺乏整体性,没有对既有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进行统计与总结,致使滨水公园景观与周边的联系性不强,周边的交通条件较弱,从而形成滨水公园开发后人烟稀少,利用率不高,居民与滨水公园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相对隔离的状态。
5 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一个城市中公共开放性的地带,是体现一个城市地域特征、地方文化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过度追求现代化,许多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趋向模式化,对城市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也正在逐渐减弱,城市的历史与文脉无法得到继成与延续,空间的可识别性变弱。
三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改进策略
1 注重功能的设定与合理划分
在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应根据滨水景观的各个区域特征、整体设计的主题等对滨水公园进行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做到更好地进行因地制宜。划分应主要根据现有的环境状况、各个区域的功能设定、区域活动的性质、活动人群的层次等多种要素,并应更加注重各个分区之间相互的关联性。
2 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
滨水空间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枢纽,处于过渡区域。因此,在对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开发建设上应尽量保护地域的自然生态景观,尊重自然,加强滨水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性与联系性,使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例如:构建湿地生态循环系统,通过水景处理手法的多样化营造与水质的维护相结合,同时呼吁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引导采取积极措施。(图3)
3 注重人性化设计,加强人的参与性
滨水公园整体环境创造上应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环境景观特征,加强人的参与性与可达性,展现舒适和谐的滨水公园景观环境。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人,因此考虑“人”的因素,必然是整个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全面分析人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并将人的行为特点与心理特征充分注入到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中去,全方位地解读与分析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不同层次需求。营造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最重要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滨水景观的服务性、参与性、趣味性。
(1)服务性:是指滨水公园景观环境中不仅要有水景、花草树木以外,还应该更多配置一些必要的服务性设施,以供人们休息。同时,滨水景观的设计上要全方位考虑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要。
(2)参与性:是指滨水景观中不能只有可供欣赏的美景,还应该有可供参与的活动设施与活动项目。(图4)
(3)趣味性:是指在滨水景观的布置上要增添一些富有情趣的内容,来增添滨水景观的美感与吸引力。例如在今年中国羊年到来之际,英国伦敦还在举行了以“小羊肖恩在伦敦”的主题游活动。肖恩羊是英国动画电影《小羊肖恩》的形象,据悉当时这个艺术展在伦敦个地标性建筑前树立有60多座肖恩羊的塑像,游客可同时纵览伦敦全貌,还可以用从未体验过的方式领略伦敦全城的景观,大大增添了当地的风貌。
4 构建周边整体性,加强交通联系
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上应更加考虑与注重与周边的联系,加强周边交通路网,良好的交通是市民和游客在公园进行游憩休闲活动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周边交通条件―方面保证居民可以欣赏到丰富的滨水景观,另―方面也使得居民们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相对隔离的状态,增进了市民之间的交往活动。
5 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
在进行现代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时,不能脱离当地原有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应充分继承和保护历史遗迹,将历史遗迹文化与现代的滨水景观有机结合,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气息与遗迹,使历史遗迹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相结合,进一步体现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特色。同时通过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展示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保护与更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风俗民情,突出滨水公园环境特色,使现代城市的滨水公园景观既具历史文化,又能彰显现代城市的魅力,为城市注入活力与生机。
四 结论
【关键词】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主题公园是伴随着大都市的建立而成长起来的,当居住环境被各种高楼大厦环绕时,城市公园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起来,不仅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设施,而且也为人们更多的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享受现代高科技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便利。而于此,也为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考验。
一、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在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人文气息的缺乏
目前,在我国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中,只是侧重于了对公园景观的美观的设计,在对于景观的设计中,往往只是追求了景观的壮观,而对于结合居民的生活所需的设计较少,对于人文气息是比较缺乏的。在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中,对生活气息的融入较少,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城市主题公园与居民之间的和谐。
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重复,缺乏新意
在我国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真正有新意的设计比较匮乏,往往只是一个城市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较好,那么就会有很多其它城市在复制,使得公园景观设计的选题过于重复化,而往往缺乏了当地应有的特色,也缺失了城市主题公园的意义。对于城市主题公园景观在具体选题时,往往缺乏对市场的分析和真正创意,只是为建造景观而建造景观,从而早成了主题的大量重复。
二、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原则分析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现代城市公园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充分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注重以人为本的这一原则,更好地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在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景观设计的样式、不能只是为了景观设计的漂亮而设置各种障碍物。在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人文的关心,对于主题公园内的各种设施要以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而设计。
2.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我们要更加注重形态的艺术性及其与整体环境的结合。在主题公园的设计中,户外空间形式的组合与创造是其首要因素,但要也要考虑到其艺术美感。在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要把艺术与实用性更好地结合,起到发挥或重塑地域风格的效应,从中传递出艺术美感,从而用艺术魅力来达到对环境育人的促进。
3.生态性原则
在城市公园中,生态化是其最基础的功能,也是对于公园建造的最初目的。而城市主题公园更是要符合这一标准。因此,对于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考虑到从生态的角度来出发,更加符合生态化的特点,利用各种植物的复合种植,更好地保持植物的多样性,进而满足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人们对于绿色植物的鉴赏。
三、 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对于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我们要加强对城市自身优势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将城市周边的优势更好地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主题公园资源。
3.1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应以当地文化内涵为核心。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讲文化内涵作为景观设计的核心,通过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来表现人类的文化,再设计过程中应该保留文化的真实性。公园景观设计师在进行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时可以将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以及审美和科技结合起来。将地域特征、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与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有机融合在一起。
3.2加强名胜微缩型的设计。在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时,为了更好地迎合一些群体的特殊要求,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地有名的名胜古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微缩,使其集中地排列在一起,从而以标本的形式集中的展现出各类景观的风貌,从而使得游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纵观到较多的世界名胜。
3.3加强对动植物生态型的设计。在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呈现出远古时代的一些原始森林和稀有植物,区域性植物、野生动植物等,可以利用盆栽或者森林公园的形式,形成一个具有多样性、门类较为齐全的动植物生态型主题公园,这样不仅可以保护野生的一些动植物,还可以向人们宣传一些保护动植物的科普知识。对于公园景观的设计,我们要坚持植物配置的适地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尽可能保留地形地貌,并加以利用,减少施工成本,突显城市特色。
3.4主题公园的园路设计
在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园路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园景观的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组织园林空间和引导交通游览路线,还是人们休息散步的场所。在城市公园中,需要通过对游人特征、行为、数量等的调查与预测,全面系统地考虑游人的行为特点,进行人性化的园道设计。如人们有抄近路、走捷径的行为习惯,在布置公园游览路线时,就应该考虑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使他们能迅速便捷地到达自己想去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路程,避免相互之间形成干扰。又如,当公园中道路存在高差的变化时,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台阶,用缓坡代替,这样可方便坐轮椅的使用者,这样也可更好地体现出主题公园的人性化设计。
3.5主题公园的水景设计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主题公园里的水体可以调节城市空气湿度和温度,净化空气,形成气候宜人的环境。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能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作为公园中的主要活动者,人都具有亲水性,在公园中适当地设置水体,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人性化的水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要对池岸和水体深度进行控制,处理成浅水或设置深水防护措施,保证游人的安全。同时,在因人而异,结合不同年龄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具有亲和力的水景,如涉水池、旱喷泉、水台阶、水流雕塑等,使人能与水亲密接触,增加空间的活力。
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现代城市公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城市主题公园的出现,就满足了人们对业余休闲时间的去处的选择。因此,对于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求也就更高。主题公园的建设需要有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为前提,而规划与设计的前提是对影响其建设的各个因素做充足的考虑和分析,以主题公园自身的魅力去吸引游客以及投资商,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主题公园的管理模式,重视公园的持久的生命力的维持,让主题公园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与人们更多地欢愉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11(33)
[2]郝美田、李静.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研究动态[J].西部林业科学,2012(41)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关键词: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城市滨水景观;筑山理水;艺术与科学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水域景观是城市不可多得的资源和风景,它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点,同时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发展方向。滨水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为人们在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中亲近自然提供了机会。
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增强水域空间的开放性、可达性、亲水性、连续性、文化性等,使自然开放空间能够越来越好的调节城市环境,从而保障了城市格局的科学、合理与健康。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同时,滨水区景观的塑造也是寻求新的商业价值的手段。
2.滨水公园・释义
滨水公园是临近水体区域而建,专为居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绿地。滨水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城区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3.滨水公园・作用
从城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城市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水息息相关。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人类感知水的活动场所。同时,城市滨水公园也能有效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感知性,它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滨水公园・设计原则
塑造水域空间的开放性
增强水域景观的可达性与亲水性
打造交通活动的连续性
彰显水域景观的文化性
5.滨水公园・设计方法
功能片区的合理划分
基地高差的有效利用
水生态与水景观的有机结合
本土文化的现代传承
植物景观层次的塑造
6.滨水公园设计・案例
6.1项目概况
温州平阳城北中心公园的范围为东起三和大酒店,西接新104国道,南到公园路,北临平瑞塘河。公园规划用地面积约为30.9公顷,其中含水域面积约12公顷。
规划要求利用本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和景观环境,结合解放北路商业圈、塘河两侧精品楼盘、城北示范小区建设,打造一个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心公园,并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周边地块,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
6.2场地现状分析
6.2.1用地周边条件分析
城北中心公园位于城市西部边缘。周边条件复杂,相关因素计有:新104国道、平瑞塘河、体育场路、公园路、解放北路商业圈、塘河两侧精品楼盘、城北示范小区长途客运站、三和大酒店等。(如图1)
图1 用地周边条件分析图
结论:
公园的功能要求其要满足城市居民的户外游憩的要求。
公园应负有对城市景观提升的功能。
公园应对周边的商业业态做有利的融合和补充。
6.2.2周边交通情况及用地可达性分析
作为为公众服务的城市综合性公园,除了考虑自身的景观建设之外,还应考虑服务对象的方便到达。且本公园已明确考虑为“开放式”的布局。所以对用地的可达性分析就显得必要。
综合用地周边的交通情况可知,公园的北侧和东侧被河道所分割,特别是北侧和未来规划中的解放北路商业圈隔河相望西侧与新104国道相接,南侧与公园路相接,体育场路垂直横跨公园通过,规划桥梁的干道性质,使人群较难利用它进入公园。(如图2)
图2 公园可达性分析图
结论:
公园北侧必须与解放北路沟通。
由于体育场路的分割,公园东西两个部分不宜联系,可做分别发展处理。
公园的东西向狭长,可在公园南北两侧各设主要通行入口。
6.2.3 用地构成分析
用地东西向长1130m,南北向长471m。总面积约30公顷。其中含水域面积约12公顷。体育场路横穿公园通过,内部土地大部分为农田用地,地势平台,高差在一米以内。公园内部水系阔达、平直,将公园用地分为7个区块,常年水位变化不大,20年内水位落差在一米以内(常水位为2.60)。
结论:
体育场路的西侧用地为本公园的主要的集中游览用地。
公园内部水体阔达、长直的形象必须得到改变。
水系的处理和竖向空间的营造将是本设计的一个主要内容。
6.3设计目标
依托用地特别的内外条件,以城市人群为服务对象,以多种尺度和各具内容的水陆空间为主体,强调水系景观表现和文化趣味设计,突出都市生活和生态休闲的功能,打造成为一个自然、开放、并有鲜明时代气息,且方便各类人群户外游息的城市综合性生态公园。
6.4设计构思
6.4.1宏观:从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框架出发,提出“南有龙山,北有凤湖”的景观设想。龙山公园以山体景观为特色,凤湖公园以水系景观为特色。(如图3)
图3
6.4.2微观:筑山理水的造景手法,以“理水”为先,形成岛链、河流、湖泊、花溪、湿地、生态岛、水庭院等不同特征的水系景观,(如图4)
项链式的功能布局: 以水为线,各功能区块沿水系依次展开,形成项链式的功能布局。由于各岛面积都不大,设计规划一岛一功能区的结构布局。(如图5)
图4图5
6.5总体布局
结合用地现状、设计理念及构思,城北中心公园形成了“一带一湖六洲八景”的布局结构
一带:解放北路沿平瑞塘河一侧的滨水景观绿化带。
一湖:凤湖,即贯穿公园东西的水系景观带,通过对现有水系的梳理形成岛链、河流、湖泊、花溪、湿地、生态岛等不同特征的水系景观。
六洲:由凤湖水系分割,自然形成六洲,安排不同的功能活动,营造不同特色的景观空间。自东而西分别为:柳洲(文化娱乐区),花岛(精品休闲区)、芳洲(综合活动区)、凤岛(观赏游览区)、野汀(郊野游憩区)、梅屿(历史文化区)。
八景:柳州浮翠、花岛倩影、芳洲童趣、西湖烟雨、竹篁探幽、碧苑寻香、田园牧歌、凤台夕照。(如图6)
图6
6.7水景设计
公园内的水景营造是整个公园景观塑造的主要内容,方案由东到西将原有的水体梳理后形成三种主要的水体景观类型:
水体较细碎,但互相连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岛区景观;
水体较狭长,保持原有水系机理的河流景观;
水体面积较大,也较完整的湖区景观;
本案水体岸线较长,岸线的处理变化也能丰富水体景观。主要有四种岸线处理方法:自然坡岸、亲水平台,硬砌驳岸岸和块石驳岸。
通过不同的区域性水体景观变化,结合植物围合空间变化以及水体岸线的处理变化,使本案的水景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6.8项目建设成果
本工程一期(柳州和花岛)以基本建设完成,初具效果,同时受到当地市民的一致好评,成为平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最佳理想场所。
7.结语
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已不仅仅是人们心目中绿荫下的亭台楼榭,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不断更新的现实面前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在城市滨水公园设计中体现出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的生态化、人性化、个性化,如何体现当前公共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平等、开放和包容,如何传承我国优秀的造园艺术理念,融合现代设计思想,体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创造出真正属于民族、属于时代的城市公园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美】著.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张庭伟 冯晖 彭治权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家骅 叶南 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出版社 1999
[4]计成(作者),胡天寿(译者).园冶.重庆出版社.第一版(2009年7月1日)
[5]中国园林 61/1999
[6]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关键词:植物造景;马甸公园;特色
随着人们生活和精神压力的增大,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环境中创造一个自然、运动、健康的生活环境非常有必要。而植物在公园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景观要素,因此在公园景观的创造中,合理的植物配置非常重要。在公园的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植物的重大作用,创造优美的环境景观,改善城市环境的质量,提高公园的生态建设。本文着重对公园的植物配置方法及营造的景观进行了分析。
1 公园概况
马甸公园以体育文化性质类的主题公园,以创造绿色、休闲的空间为主题,为附近的居民创造绿色健康的运动休闲环境,在兼顾运动和自然两大主题下,创造出宛如自然,可供运动的自然景观。公园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绿色健康的空间创造为主要目的,可以使得人们在喧嚣的城市听见鸟叫,看见大片的绿色,休闲运动。
2 植物造景分析
2.1 植物群落
植物是公园发挥生态作用的基础,而合理的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分布格局是公园植物建设的重点。马甸公园的植物群落多样,都为复合植物群落,乔灌草合理搭配。植物群落主要有3种类型,包括乔木十小乔木十灌木十地被十草花十草坪、乔木十灌木十草坪、乔木十草坪,其中的植物群落有:国槐+西府海棠+黄杨球+锦带花十丹麦草、栾树+桧柏+紫叶李十金银木十锦带花、油松十桧柏+紫叶李十草等,形成稳定的群落形式。
2.2 植物空间层次
公园空间的设置对人们在公园的活动存在很大的影响,而植物是公园空间划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马甸公园以植物结合地形起伏的方式,分隔出不同的空间类型,有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封闭空间等类型,如公园的主入口处的中心广场,在抬高的地形上种植悬铃木及西府海棠,形成半开敞的向心空间,同时对公园的入口具有障景的作用;公园的南部大片的槐树林形成林下的覆盖空间,有利于夏日遮荫。
2.3 植物的种植方式
马甸公园设计的主题是“绿色自然的体育公园”,因此全园的种植风格选用自然组团式种植,整体形成自然的空间形式,个别部位采取规则式的种植形式。公园的主要种植方式有:孤植、列植、丛植、群植、片植等,如公园的主入口处规则式种植大叶黄杨篱,公园的儿童活动区南侧以及公园南部体育场北侧行列式种植一片银杏林,草地上丛植的油松林,以及公园北侧的片林等。公园总体的种植方式是自然种植,局部规则式种植,变换丰富,形成不同的林地,草地空间。
2.4 植物季相景观设计
公园在设计时要考虑色相的设计,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同时做到合理控制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比例。马甸公园季相设计分明,三季有花可管,兼顾四季景观。春季柳叶发芽,迎春花、连翘花竞相开放,碧桃、玉兰、锦带、丁香花开,黄色花和粉红色花相继开放,形成闹春的景象;夏季大乔木栾树黄花满树、珍珠梅、木槿、榆叶梅应时而放,使得烦躁的夏日充满生机,另外大片的槐树林可以为游人提供树荫;秋季栾树灯笼果满树挂,白蜡树、银杏树、栾树树叶先后变黄,金银木红果满挂,锦带叶色红中带黄,形成持续性的秋色景观;冬季常绿树绿色油然,主要有油松、白皮松、桧柏、黄杨篱等,落叶乔木树姿婆娑,可以赏树姿,血红的红瑞木为寂寥的冬天增添了一线色彩。
3 公园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公园的地被种类较少,植物群落的层次较少,形成的群落景观比较单一。宿根花卉的种类和数量较少,需要在合适的部位增加一些草花的地被,利于人们观赏。另外,公园的乡土树种使用面积过大,从而忽视了引进外来优良品种,使得一些群落的景观略显单一,缺乏景观特色。
关键词: 公园绿地 植物景观设计 教学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对公园绿地的定义,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防灾等功能的绿地。公园绿地特色鲜明,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面积大,向公众免费开放。相应的,公园绿地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界定:一是向公众开放,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绿地的开放性;二是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突出绿地的主要功能。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景观植物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对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空间、时间、思维三位一体教学进行研究,使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在空间、时间、思维轴向上进行合理布置,实现公园绿地植物造景游憩空间景观化、景观设计生态化、生态环境为游憩者服务的目标。[1]
1.空间轴向――顺应地势,割划空间
首先分析探讨公园绿地顺应地势,割划空间,丰富立面林冠线,突出平面林缘线曲线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调查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林冠线、林缘线的丰富变化,画出林冠线、林缘线,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空间布置。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依空间的大小等各种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天际林冠线;并通过花灌木、地被的长势,形成三维立体的空间景观结构。
(1)立面。利用林冠线的起伏也是处理空间的一个重要方式,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是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二是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起伏变化的林冠线,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三是利用不同高度植物的不同树冠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植物与植物搭配时,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形成一个饱满的植物群落。而这一群落的每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波、和谐的空间。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包括落叶乔木(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等)与常绿乔木(如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等)。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包括适合林荫下栽植的植物(如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等)、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的植物(如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紫穗槐等)。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有黄栌、西府海棠、榆叶梅、锦带花、平枝子、迎春、牡丹等。适合于作下层植被的有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等。
(2)平面。突出林缘线曲线变化的手法有:其一,灌木边缘栽植,利用枝干矮小、枝密叶茂植物(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的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其二,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可增加边缘线的曲折变化。另外在栽植排列上运用节奏、韵律等原理渐远渐近的栽植也是构成线形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应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如雪松、水杉、龙柏、香樟、广玉兰、银杏、龙爪槐、垂枝碧桃等,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高度的植物,构成变化适中的林冠线;或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通过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贴梗海棠、海桐、杜鹃、金丝桃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变化的曲线。[2]
2.时间轴向――突出植物景观季相变化
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自身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表现出了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及由大到小的生理变化过程,形成了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上和形象上的变化,并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象变化。植物时序景观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在种植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以及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花石榴等组成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秋季景观;由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冬季景观。
3.思维轴向――创造意境
园林植物被人们赋予了人格象征,在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创造意境可使得景观更有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如古典园林中人们对植物拟人化的应用及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中对各种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收集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意境创造的案例进行拍照片、分析讲评,学以致用。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芳香、美丽的名称,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姿态创造意境。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2)色彩创造意境。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3)芳香创造意境。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4)名称创造意境。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意境的体现应该既含蓄又具体,使整个环境风格统一。此外,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好运;翠柳依依,表示惜别及报春;桑和稗表示家乡,等等。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为我国植物景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如用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忍冬草纹象征坚忍的情操,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一般认为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冷色调较为幽雅、明快,明朗的色调给人清新愉快之感,灰暗的色调则表现为沉稳宁静。
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植物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公园绿地时间、空间、思维三位一体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街心公园 景观 交互设计 研究
由于人们对于街心公园的景观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就要更加重视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一般而言景观设计要遵循许多的原则,还应该将生态,美学,建筑,植物等等多种元素进行结合,从而塑造出比较合理美观的景观效果。下面就从街心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从而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街心公园景观建筑的概述
(一)街心公园建筑的定位和分析
街心公园的建筑要符合公园的特点,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所以对于一些相对封闭的高大建筑往往是不需要的,相反一些相对开放的,方便人们休闲的场所是街心公园的建筑需求。建筑景观的新颖创造会影响城市的整体美观程度,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街心公园景观建筑的重要性
街心公园的景观建筑是公园内的地标,也是人们进行休闲娱乐的场所,如果只是单纯的植物在公园当中作为景观存在,就不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于街心公园的整体视觉美感也会产生影响。另外当代建筑也是可以对人们产生引导和约束的一种建筑形态。
(三)街心公园的特征
街心公园主要就是集合生态,休闲,娱乐,健身与一体的公园,是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生态环境区域。所以近些年来的街心公园都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景观设计和建设,尽可能的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健康环境,供市民休闲和娱乐。
二、街心公园景观建筑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的许多街心公园都在完善和新建,从前的街心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目前来看街心公园景观建筑的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缺乏创意,一味模仿
由于我国街心公园的大多数景观建筑都是最近一些年才修建的,因此很多的建筑都缺乏创意,大多数都是在模仿。例如西方一些国家最初设计和建设了街心公园,并且都有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也选择了模仿西方建筑,就比如西方公园当中的露天咖啡吧,我国在街心公园设计的时候只是改为了露天茶吧,设计风格和具体样式基本上没有变化,模仿痕迹明显,缺乏创意。
(二)交互设计太过于相同和相似
交互设计又被称为互动设计,是通过人为的建设进行的一种设计改变。交互设计可以将一些事物和另一些事物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从而使得使用者获得较好的心理感受。可是当前我国的街心公园在景观建筑的设计上也过于相似,没有自己的创新,现代科技的发达为公园设计提供了许多的模版,从而造成设计缺乏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
(三)设计太过于形式化
华而不实是当前我国许多街心公园景观建筑设计的通病,设计的过于形式化使得设计本身不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就针对园林植物设计来说,一些地区不注重自身的地区环境特点以及土壤的适宜,只是盲目的种植一些比较养眼的树木,完全不考虑种植条件和地理环境,忽略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也起不到树种美化环境的作用,造成植物浪费的同时也使得整体的园林设计过于形式化而缺乏对实际环境的思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设计非常完美,可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不得不因为一些原因放弃原有设计,从而造成形式化的体现。
(四)围墙化的景观设计
传统的设计讲究围合的概念,所以“围墙化”的建筑设计在我国的传统建筑当中是比较常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的需求已不能满足于狭小的空间范围,人们需要更广阔的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因此,街心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要结合公园周围环境的特点,突破和改变传统围墙式设计,涉足更大范围的设计领域,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
三、街心公园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
(一)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设计思维
在城市的街心公园当中,建筑和景观之间的设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将建筑和景观的设计有机的进行结合,使得整体设计感觉舒适,美观,符合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我们进行街心公园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设计思维。
(二)明确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西方一些国家将建筑和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普遍的原则,并且将其理性地运用于具体的设计,这就说明建筑与景观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和景观之间应该是共创和融合的关系,建筑是街心公园内部的必备场所,而景观是为了美化整体环境,提升整体生态面貌的一种设计产物。一般而言都是先进行建筑的修建,后进行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当然也不乏一些公园采用建筑后入的方式,主要都是体现生态和美观的建设原则。因此二者在街心公园当中的重要性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明确建筑和景观之间的关系是街心公园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三)完善街心公园景观建筑立体面的设计
所谓街心公园景观设计的立体面,实际上就是从点、线、面的角度进行建设和设计,这对于公园景观的整体塑造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安全性的问题,进行建筑立体面的设计实际上也是出于安全的角度进行考虑。另外针对美观的问题进行思考,建筑立体面的设计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美观程度。
四、街心公园景观设计的交互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我们进行街心公园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的整体,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景观存在于客观的自然界整体当中,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所以不仅仅要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也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生态的原则。所以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某一群人服务,更是为社会所有的生物服务,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是全社会共同拥有的,也是社会的产物,遵循整体性的原则,重视社会整体对其的需求是街心公园设计的要求。
(二)地方性原则
建筑风格的选择和植物的种植都是需要遵循地方性原则的,这在街心公园景观设计当中是比较重要的。建筑的风格原则要符合当地的整体环境,也要符合公园内设施的要求。而植物的选择更是要考虑气候,环境,土壤以及周围的整体自然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植被进行种植,这样才可以体现出生态的要求和特点。对于公园整体的美观效果,适宜的建筑物会显得整体比较美观,舒适。植物的正确选择既可以保障植物的健康成长,也可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为生态建设做出努力。
(三)生态性原则
生态原则是当今社会建设必须要遵循的首要条件,确保社会的生态文明,保障整体的生态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进行街心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重环境保护和植被保护,不污染环境,不对植物进行毁坏,注重环保意识的提升,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景观设计工作的始终。
结束语:
街心公园景观设计的不断完善是符合当前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所以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对街心公园进行符合生态要求的建设,对于提升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标志。(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升科. 基于地域文脉视角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关键词:公园景观;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公园和广场都是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形式存在的,对于塑造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公园和广场是城市化的元素,公园提供了公共游览、观赏、休憩的场所,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共场所,它具有有效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集中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规划好公园和广场景观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功能
公园和广场是城市的核心景观,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重要体现,公园和广场属于公共性、开放性的活动场所,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公园主要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散步和休息的场所,广场是主要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常以雕塑等小品形式来展示,开放式公园并不是简单的种植植物,只有将“人”这个元素放到开放式公园景观中,才能发挥出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功能,良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以细致全面的调查、准确的评价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在开放式公园的生态效益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园和广场不仅可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观感,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设计时应该把功能性原则放在首位。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自然式的设计是公园和广场景观的首要设计原则,也是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景观资源,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发展目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营造一个自然、舒适的环境,以接近自然为宜,目的是给人们带来最愉悦的心情。
2.2 以地方特色为设计原则
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特色,好的设计应该能将文化融入其中,在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应该秉承着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充分挖掘和发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区分城市之间景观设计的关键点,所以,在景观设计之前就要全面的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中,除此之外,也应该考虑到当地的人文背景和时代特色,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形式,这样人们身处在其中也会感受到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现的景观形式,好像景观设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特别是当外地游客来观赏时,也能深深的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这就是公园和广场景观的文化科普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形式。
2.3 适应自然的设计原则
公共活动场所处在充满建筑元素的城市中,公园和广场提供给人们建筑元素之外的绿色场所,打破了城市僵硬的环境、烘托了气氛;设计时应该结合场所功能来选择主题树种,尽量采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土环境都十分的适应,容易达成稳定平衡的状态,最好选择对原产地具有天然适应性的树种;在植物设计时应该丰富高低层次,把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高低上的层次变化,景观形式上也比较丰富,不会给人单一化的感觉。
2.4 经济适用的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应该遵从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注重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合理的开发,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也可以把周围房地产产业带动提升起来,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和环境,尽量在不影响景观效果和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建设造价成本,营造一个简明的景观环境,选择适地适树的植物,克服当地的不良气候条件,减少后期维护费用,设计之前,通过多方面的调研,择优选择经济适用的景观设计方案。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要点
3.1 植物的景观设计方面
注重公园和广场的多层次绿化效果,通过细致的植物种植规划,从植物的纹理、色彩、质地方面极大的促进公园和广场的使用,实现人与植物的对话,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中,植物是四大设计要素之一,而且是设计的主体内容,用生态学和美学的原则和观点来营造植物景观,这是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植物的感官影响了景观的质量和艺术水平,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3.2 水体设计方面
水是设计中的另一个活跃气氛的元素,它给人以生命和流淌不息的印象。在水景设计中,形、声、色是三大设计要素,形就是水景的形式和形态,形式包括溪流、瀑布、喷泉等,形态包括静水和动水,形是最重要的一个设计要点,形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声是指水体发出的声音,如溪流的潺潺声、喷泉的喷涌声等;色是指水的质感,配合水边的植物和岸边的倒影来构成一幅动人的水景图,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灯光艺术更使得其星光灿烂。水景的设计要满足功能性和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好的水景作品应该要根据它所处的环境氛围、建筑功能要求进行设计,以达到与整个景观设计风格相协调统一的效果。
3.3 照明景观设计方面
城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城市公园和广场的照明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照明就是利用各种灯光效果来塑造城市的夜景生活,对于美化城市生活、展示城市的发展个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夜景照明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照明技术,广场上的夜景照明与其他场所的照明还不同,主要体现的是广场上的雕塑、树木和建筑物,在外界环境漆黑的条件下,用灯光显示被照物的美感,同时也要使公园和广场上的照度足够指示行人的道路,首先确定好照明方式,再选择照明光源,布置好照明灯具,进行照明的优化控制。公园和广场上的夜景照明需要在把握整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场所的实际条件,分析各景观元素的具体特征,通过整合空间内各种元素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3.4 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生态设计要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经被设计者倡导了很长时间,随着全球化的环境价值的发展,生态设计观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人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的,也要将设计作为大自然循环的一个有效手段,要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开拓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
3.5 做好景观内的分区工作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把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落实到位,按照景观的设计功能进行合理的分区,在平面上加以细致的划分,再落实到立体结构上,将休息、游玩、观赏区明确区分,这样既保证了人们的休息,又保证了小孩子这类易动人群的游玩尽兴。
结语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景观功能进行研究,分析景观设计的要点,突出城市的特色,以提升城市的风貌,为市民提供一个悠闲自在的户外活动场所,以陶冶市民的情操,给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增添了一丝活力和生气,也便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要想做好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就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注意设计要点,用心去营造自然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吉梁.浅析城市广场景观设计[J].才智,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