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时间:2023-08-16 17:2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1-0000-02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ei Lin

(Sichuan Provincial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Chengdu610021,China)

Abstract: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e gradually accelerating,China successfully held the Olympic Games and World Expo will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ir own development diver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the enterprises have created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model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system in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added to improved efficiency of the computer and artificial to carry out the modern mode of business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and form their own unique development model,in the market improve flexibility for scientific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Construction;Development model

一、前言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发展的模式逐渐向着国际化标准靠拢,从我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仍然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企业发展问题。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流程管理、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空间上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挖掘和编码化,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随着国际化市场的竞争加剧我国信息化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试产的高度竞争也向着国际化水平靠拢,在国际化市场中虽然占被动地位,但还是迫切希望加以改革,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在外国品片中跨国公司的著名品牌IBM和DELL,其他的包括SONY,SEC等品牌都在商业化模式的管理与操控中占据着主动权,这些国际跨国品牌的营销模式都令中国企业值得学习,比如说它们的零库存竞争战略,零资金耗损战略等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它们的市场驾驭能力及商业经营策略切实地给我们补了一堂信息化管理的课。我国企业的发展也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速发现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是非常的大的,而且企业会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扩大是藏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信息化可以使企业的信息交换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目前最直接、最丰富和最快捷的联系方式"高效的信息沟通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种全新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在市场中的存在价值,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种信息化渠道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加强企业的生存效应。

第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可以提高网上信息交流的速度,加强网上信息交易的便捷度,提高信息化交易的安全性,可以节省杂物费和路费的开支,通过信息化办公解决一切繁杂的问题。

第四、企业信息化可以让很多繁杂的工作和繁忙的工作看起来更加简单有效,让许多工作的发展和管理存在更多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与方式,加强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与过程

(一)企业信息调研

企业信息调查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强调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基础性收集的作用于意义,要强调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收集的能动性与作用。提高信息化规划的能力与作用,信息化规划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企业各项业务与管理的发展方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只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只有与企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信息规划与开发需要准确度只有在建立了准确的信息化的基础环境下才有健康的信息调研结果,建立健康的信息化平台和管理模式。

(二)信息化需求分析

信息化需求分析的内容是强调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调查与研究采集过程中所提高的信息化的多样化信息技能的分析,要求详细分析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种类和功能,实现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最终的发展目的。要为企业建立合适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创新平台做出努力和探索,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与目的,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发展动力,提升信息化发展平台,实现信息化商务模式和信息化企业管理的能力转变,提高企业信息化运行模式。这种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明确需要实现的内部信息,要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去提高需求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析准确度,实现分析的根本目的,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和所需要掌握的业务工作准确内容的安排,要掌握好软件需求目标的信息制作,对需求分析的标志和进度进行分类和管理,加强分析的准确度,更好的设计信息化企业管理程序。

(三)应用系统规划

应用系统规划分为应用架构规划和数据架构规划两部分。应用架构(EAA)的目的是建立企业的业务架构与具体的IT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的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rr应用系统和功能。这里有4类需求分析,分别为:企业通用需求、共享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以及特殊需求。企业通用需求就是所有的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是部分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是部分业务线有相同的需求,但数据是相互独立的,与前面提到的不同点就在于数据分离;特殊需求即业务线的特殊需求。在此需要根据企业业务架构的“管理积木”,设计企业的信息平台应用架构的“系统积木”。数据结构是数据架构规划的基础,定义良好的数据模型可以反映业务模式的本质,确保数据架构为业务需求提供全面、一致、完整的高质量数据。只有理想的架构目标并不能确保数据环境真正得到改善,数据结构本身也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调整。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这种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与建设模式就是要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可执行能力与可提高能力,转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与网络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功能。信息化的管理需要考虑更多的前瞻性的问题,要考虑全面性的信息化管理风险,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结合,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真实发展与现实意义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强调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局面。对于企业惹眼最大化的降低风险,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和满足未来5年左右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可盲目地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的实施风险。

(二)企业要加强与软件供应商的联系与配合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欠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设备的掌握不足的能力,对于信息化管理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管理软件与平台的掌握存在障碍,而且由于长久失修的缘故信息化管理平台会出现一些弊端和问题引起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发展的障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企业的发展不顺利。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就必须与软件供应商取得联系,加强软件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维修信息和取得软件供应商最新的配置信息,了解软件供应商的软件和平台的操作特性,掌握软件的应用技巧。企业要在信息化过程中与软件提供商加紧合作,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进行诊断与创新维修,针对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作出一些解决方案,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同时企业也一定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制作一定的配套解决方案,实现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模式。

五、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变成了企业需要关注的重点成分,在重点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于必要性,在前期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和基础信息的收集与调查研究,这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到所建立的信息化基础平台与管理模式的作用,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可靠性与健康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能力和机制,加强信息化的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的办公效率,改善信息化建设的商务模式,开展网络商务办公模式,提高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强信息管理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李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4:67-68

[2]薛慧珍.浅谈企业信息化资源整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6:54-56

第2篇

Xiao Jiali; Gao Shufeng; Luo Huibin; Shao Ke; Qian Feng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珠海 519000)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Zhuhai 519000,China)

摘要: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可以在信息化建设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信息化的需求分析;云计算信息化的选择策略;云计算模式的分析;云计算的实施和运行操作。这几个模块的规划和设计都应该是基于诺兰阶段模型分阶段进行的,不能逾越。

Abstract: The basic framework that SMEs use cloud computing model for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can be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modules: needs analysis of informatization; selection strategy of the informatiz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mode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modules should be based on Nolan's stage model, and can not crossed it.

关键词:云计算 中小企业 信息化建设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SMEs;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70-01

1中小企业应用公共云计算的必要性分析

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在企业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文中分析的云计算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云计算分为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本文主要研究的中小企业的云类型是公共云。现阶段公共云更适合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更具有必要性,公共云将是未来云计算的发展趋势,私有云则是过渡阶段,大型企业未来也将应用公共云。

1.1 当前云计算环境的企业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运用云计算的收益大于风险,相比大型企业而言风险较小,他们更倾向于云计算。

1.2 中小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较少,很多中小企业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软件和硬件基本为零,可以采用公共云的灵活部署模式,按需租赁使用和付费。

1.3 中小企业业务结构简单,业务流程没有大型企业复杂,对系统功能要求相对简单,利用公共云基本可以解决基本的需要。相比大型企业的业务流程繁多,系统要求较高,适合私有云。

1.4 数据的复杂性和安全性要求比大型企业低,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数据较少,对己有信息化数据的依赖性较差,向云计算转移较容易,而且这些数据多为日常办公的非核心数据,适合采用公共云平台。

1.5 公共云的个性化配置能够满足我国存在差异性的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有针对性的配置云服务应用。

总之,公共云的优点之一是,它们可以比一个企业的私有云大很多,因而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伸缩,并将基础设施风险从企业转移到云提供商。如果是临时需要的应用程序,可能最适合在公共云上部署,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为了临时的需要而购买额外设备的情况。

综上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公共云更符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相比大型企业从公共云中受益更多。尽管现阶段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公共云,但未来不管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应该是公共云模式的云计算。

2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的需求分析

2.1 总体需求分析企业要成功实施信息化首先必须制定信息化规划,而信息化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需求的分析。这涉及到未来企业长远发展以及能否顺利实施云计算信息化的问题。云计算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系统化分析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战略层需求分析。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从传统信息化模式迁移到云计算模式下,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②企业运作层需求分析。云计算模式的应用将在便捷性、共享性等方面极大改变业务运作方式,所以有必要对企业运作层面进行需求分析。③企业技术层需求分析。企业信息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小型企业则需要根据发展现状和业务需求分析使用何种技术,特别是后续的系统维护、升级、整合等方面都要做系统的规划。

以上三个层次的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信息化需求是信息化建设中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需要对各个层次的需求作综合的分析,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2.2 需求特征分析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因不同的企业类型而不同。从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发展状况以及对信息要求的不同来分析,中小企业更适合云计算。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特征有针对性的采用云计算模式。

2.2.1 企业信息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云计算的需求不同。对目前还处于手工管理阶段的企业是较适合采用云计算模式,采用软硬件租用模式后,可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享受信息化服务。

2.2.2 业务和销售区域的分布特点也是中小企业选择云计算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是多点分布和管理的,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可低成本高效的实现异地信息的快速共享和使用。

2.2.3 企业内部IT管理能力是影响云计算选择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IT系统和IT管理人员的素质,结合内部系统的灵活性和完整性进行选择,对于IT管理能力较差的企业可以采用云计算,交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统一规范管理。

2.2.4 相互协作的工作性质。如果经常需要与他人在项目组上进行协作,那么采用云计算模式比较合适。在多个用户之间实时共享和编辑文档的能力是基于认飞b的应用的主要优势之一,应用云计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2.省略等,还包括很多刚刚从事云计算的中小企业,同时在我国也出现了很多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像阿里巴巴,世纪互联、红帽、恩科等,还有一直推广SaaS模式的传统软件厂商等也在建设云计算。那么中小企业面对如此众多的云计算厂商,应该如何做出合适的选择呢,一个服务质量好的提供商带给企业的是长远的利益,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选择对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美)林西克姆著.云计算与SOA.人民邮电出版社.

[2](美)里斯著.云计算应用架构.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协同模型 协同运作框架

产品全生命周期与企业信息化协同

任何产品都要经历产品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支持等阶段,产品从需求到消亡的全过程就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Product Lifecycle)。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的热点,而企业信息化协同是目前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的热点。

企业信息化协同就是企业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集成、过程及资源的优化,并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到报废处理)的各个阶段,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最终达到人/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三者的集成优化,从而改进企业产品开发的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环境,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国内的企业也相继引进或自主开发了CAX、MRPII、MRP 、ERP、SCM、CRM、PDM、eBusiness等企业信息化系统。

尽管上述企业信息化系统对企业信息化协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现有的系统都存在着“信息孤岛问题”,即主要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某些阶段的解决方案,缺少贯通全局的系统集成以及对整个企业跨任务的数据流的不断控制。因此,造成大量的信息重复录入,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严重制约了信息系统整体效力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企业信息化关系网络,借助XML技术实现系统信息之间的转换,并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协同模型;搭建了以PLM系统为平台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与企业信息化协同运作框架,使用过程建模方法将各信息化系统协同于同一个信息平台,实现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共享。

企业信息化系统关系网络

要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完整协同,需要建立有效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和相互协作的基础架构,高效汇集和管理不同的产品信息,实现完整而有效的运作过程。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

PLM与前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系统、后端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系统、底端制造资源计划管理(Manufacturing Resource Management,MRP)系统以及顶端企业资源技术管理(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共同组成企业信息化系统关系网络。PLM系统在整个关系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负责协调企业管理系统中的ERP、CRM、SCM、MRP等系统。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协同关系

以PLM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协同关系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看出,CRM主要管理客户信息和需求反馈,分析市场需求,涉及到需求分析、生产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以及回收利用等阶段;SCM主要进行供应商、采购和库存管理,提供充足的供应给生产过程,涉及到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制造等阶段;ERP主要规划和配置企业产品制造阶段所需的各种资源,涉及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阶段。PLM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生产、管理、采购和库存、销售、市场开发和财务等各领域。若将PLM所管理的数据用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表示,则需求物料清单为RBOM,财务物料清单为FBOM,概念设计物料清单CBOM,详细设计物料清单EBOM,销售和售后物料清单AsBOM,制造物料清单MBOM,回收物料清单RBOM。PLM管理数据的集合为A={CBOM,RBOM, EBOM……}、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集合B={MBOM,FBOM……}、ERP管理数据的集合为C={EBOM,MBOM……},则PLM与ERP的信息交汇为A∩B∪C。SCM管理数据的集合为D={CBOM,EBOM……},则PLM与SCM信息的交汇为A∩D。CRM管理数据的集合为E={RBOM……},则PLM与CRM信息的交汇为A∩E∪B。

企业信息化协同模型

根据PLM和ERP、SCM和CRM的协同关系,建立信息化系统协同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利用XML语言建立各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识语言)是一种描述数据和交换数据的标准格式,具有开放型、可扩展性、国际性等优点,其自描述性非常适用于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且不以预先规定的一组数据结构定义为前提,成为网络数据交换的有力工具。

(一)PLM与ERP的协同

该模型通过中间文件实现PLM与ERP的协同,采用XML技术以及API函数调用的方式,属于间接集成模式。具体的模型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采用接口函数和中间文件XML,由PLM系统的工程物料表EBOM和工艺数据等,将数据传递给ERP系统。

在EBOM和工艺数据发生变化时,采用增量的方式,由PLM系统完成产品结构和工艺数据的比较,传递给ERP系统。

采用中间文件XML和接口函数,由ERP系统根据产品结构和工艺数据维护制造物料表MBOM和成本BOM数据,传递给PLM系统。

由ERP系统维护材料库存、设备和工装状况等数据,传递给PLM系统。

在制造BOM、成本BOM、材料库存、设备和工装状况等数据发生变化时,采用增量的方式,由ERP系统完成这些数据的比较,传递给PLM系统。

数据由ERP系统向PLM系统传递时,ERP通知PLM,PLM利用导入接口函数读取数据并写入本系统。数据由PLM系统向ERP系统传递时,PLM通知ERP,ERP通过导入接口函数读取数据写入本系统。

(二)PLM与ERP/SCM/CRM的协同

PLM与/ERP/SCM/CRM的协同通过中间文件XML和接口函数来实现。步骤如下:

首先,将SCM系统和CRM系统中的需求数据转换成XML格式。

其次,将XML格式放置于XML文档库中,供其他系统调用。

最后,ERP系统和PLM系统可以分别调用XML格式的文档,转换成需要的格式,以实现系统之间的协同,进行信息之间的交换和共享。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运作框架

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运作框架如图4所示。该框架是在PLM与ERP、SCM、CRM系统完整协同基础上,将各信息化系统通过XML、Internet等可视化的协同技术协同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该框架的运作流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是在PLM、XML等中间件和可视化协同技术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运作。

PLM协同了ERP、SCM、CRM,使用户可以协同的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产品;管理功能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涉及到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产品配置、产品生产、产品数据、价值链、订单库存、售后服务、产品结构等;管理的核心是产品数据管理、项目管理、产品结构和配置等。其他的管理可在XML等中间文件的基础上分散给其他的信息化系统。

客户需求包括产品的需求和问题反馈。图4右端为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客户与企业的销售部门洽谈,达成技术合同协议,并由设计部门依据PLM系统存储的有关设计数据,协同设计伙伴和辅助设计软件,结合技术协议设计客户要求的产品,设计过程和数据又反馈到PLM系统进行存储。图4左端为客户需求反馈,包括客户服务合作伙伴和销售伙伴的反馈意见,并存储到PLM系统,另一方面业务流程重组部门筛选和改进反馈意见,修正完后再传输到PLM系统存储。整个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和反馈的过程,都是通过Internet访问产品维护数据,提交问题反馈,进行自助式服务。

产品的开发设计是设计师们依据技术合同协议,结合问题反馈及计算机辅助软件下进行的。

生产制造部门结合技术协议,把有关产品的制造信息传输到计划管理软件ERP/MRP系统中,并反馈到PLM系统中。制造部门将无法生产的产品的信息通知给制造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确定采购计划。

生产装配部门依据PLM系统反馈给SCM系统的有关数据,由MRM系统进行生产和装配,将结果传输给PLM系统进行存储。

销售和售后服务部门为客户提供服务支持,将结果反馈给PLM系统存储,并第一时间通知设计和制造部门,为下一轮开发新产品打下基础。

结论

本文首先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关系网络,分析了以PLM系统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协同关系。其次利用XML的技术实现系统信息之间的转换,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协同模型。文章最后建立了以PLM系统为平台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与企业信息化协同运作框架,运用过程建模方法将各信息化系统协同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从而成功实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共享。

参考文献:

1.熊光愣.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和明,熊光楞.制造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山.制造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J].现代制造工程,2005(12)

4.戴国洪,张友良.实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J].机床与液压,2004(3)

第4篇

1.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

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2.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

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

(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

(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

(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

(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第5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SaaS;信息化

0 引言

     随着企业的重视和技术的发展,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SaaS是微软公司最新推出的一种信息化建设模式,其初衷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

     采用SaaS服务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用户不用购买或者单独开发软件,而改用向服务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简称SP)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SaaS服务提供商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用户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软件租赁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企业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1.2 SaaS服务的优势

     对中小型煤矿企业来说,SaaS模式有很多优点:企业无需再配备大量的IT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能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满足企业对信息管理的需求;企业不用一次性花费大量的投资进行信息化建设,只需以相对低廉的“月费”或“年费”方式投资,从而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不用考虑成本折旧问题,并能及时获得最新软硬件平台及最佳解决方案;企业不需要专门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压力,使其能够集中资金对核心业务进行有效的运营。

     企业采用SaaS服务模式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区别,但节省了大量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类似于生活中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打开电灯开关就能用电一样,方便地使用信息化系统,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

     总之对于用户而言,SaaS模式具有起步费用低、投资风险低等优点,将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繁重的维护等工作交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去完成,服务提供商为用户工作,且承担相应的责任。

     1.3 SaaS模式对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SaaS模式的这些优势,对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适合。

     通过对中小型煤矿企业的用户需求分析,可以发现其需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功能:

2.设计方案

     2.1 实施原则

     基于SaaS模式进行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是设计开发一个企业信息化平台,用于承载数据资源和向用户提供服务。在设计时,应该遵循相关的设计原则: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平台应该能够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且界面友好、使用方便、资源丰富、部署简单、投入产出比高等;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应该具有实现容易、便于与其它系统进行集成而不能成为“信息孤岛”、可维护性好;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力求可扩展性好、建立在相关标准基础之上等。

     2.2 实施步骤

     在基于SaaS模式进行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1)详细的用户需求分析。在建设初期,要对中小型煤矿企业的用户和使用环境做深入的调查,既要满足各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也要提炼所有用户共性的需求,要保证建设的信息化平台能够确实满足其基本功能需求。例如,将中小型煤矿企业需要管理的数据资源分为共享数据和专用数据两类。共享数据是各企业共同拥有或有条件共享的数据资源(如政策文件等),这类数据资源可以集中存储和管理,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专用数据为用户独享,如财务数据、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文件等,需要分开存储,有保密需求的数据还需要进行加密处理。

     (2)服务提供商的选择

     服务提供商可以是专业IT公司,也可以由中小型煤矿企业主管机构的信息部门提供。对服务提供商的选择可以采用招投标的形式,力求选择管理规范、服务周到、对工矿行业有较深理解和一定实践经验的公司,并签订必要的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2.3煤矿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SaaS模式的中小型煤矿企业信息化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可以看出,SaaS模式企业信息化平台总体结构采用B/S模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用户层和服务层,并通过Internet联接。其中,用户层是承租软件服务的各中小型煤矿企业。用户层计算机不需要布署专门的客户端软件,只需要安装有游览器即可通过Internet访问服务层中的软件和数据资源。服务层由服务提供商建设、维护,保证软件服务能够7×24小时有效运行。

     3.信息的与维护

     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后,各中小型煤矿企业用户可以将本单位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到信息化平台中。比如,通过添加企业简介等信息,建立企业门户网站;为企业职工提供免费电子邮箱,以方便交流;定义本企业内部以及与上级监管部门联系的工作流程,实现公文流转。

为了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各煤矿企业用户应该制订相应业务处理流程和规章制度,确定专门的信息与维护人员。信息的和维护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信息表达能力。由于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细节由服务提供商提供,因而信息的和维护人员不需要较强的技术背景。

     4.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推广

     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各中小型煤矿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将建设完成的信息化平台向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等具体用户进行宣传和推广,让信息化平台取得实效。

5. SaaS模式中小型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基于SaaS模式进行中小型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应用主导、资源共享、联合共建、低投入高收益”,具有许多优势,具体而言包括:

     (1)降低了中小型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门槛,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采用SaaS模式,各中小型煤矿企业不需要配置昂贵的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及相关软件,由专业的服务提供商或应用提供商提供,各中小型煤矿企业只需要通过装有浏览器、连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享用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其本质相当于是所有中小型煤矿企业联合共建公共的信息化平台,昂贵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分摊到每一个用户就变得非常少了,用户越多,成本越低。

     (2)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SaaS模式中的软硬件只需要建设一套即可,由服务器自动的为每一个用户建立一个实例,这个实例等效于未采用SaaS时建设的信息化系统;由于服务器采用了性能均衡等相关技术,可以允许多个用户并发访问。

     (3)解决了IT人员缺乏的问题。各中小型煤矿企业不用单独部署软件,也不需要配备专业的IT人员进行系统维护,这些工作由专业的服务提供商来提供,从而解决了信息化建设中IT人员缺乏的问题;专业的服务提供商的规模化的经营,保证了企业信息化平台高质量地运行,丰富的应用资源也得到及时地开发与维护。

     (4)便于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由于SaaS企业信息化平台是基于数据共享进行设计的,将共享的通用数据集中存储,所以使用同一系统平台的企业用户进行数据交换简单高效。同时,SaaS企业信息化平台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采用相同的数据结构,具备较好的开放性,从而保证了系统与外部(如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相关行政部门)间能够进行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

6. 结束语

     近几年来,SaaS模式得到了软件企业和广大中小企业的关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如国内的八百客(800crm.com/)提供的在线企业级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基于SaaS模式进行中小型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中小型煤矿企业利用有限的经费,在预期的时间内迅速提高煤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竞争结构;内部流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332-0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市场的发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国内外企业纷纷将信息技术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杠杆。在我国,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如何使企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抓住信息化的巨大机遇,大力提升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因此,对企业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1 相关概念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向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组织转变,即注重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以及知识挖掘、创造、积累,利用信息和知识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2 企业信息化改善企业的竞争结构

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市场地位与企业的吸引力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获得成功。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己所处产业的竞争特点,预测产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帮助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企业信息化对五种竞争力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强度。信息化的出现加剧了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具备信息化的企业拥有快速灵敏的反应、高效率的生产等优势,不具备信息化的企业会迅速被淘汰。(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当信息化成为“行业标准”时,其应用与所需投资成为潜在进入者的“技术壁垒”。潜在进入者在参与竞争之前必须考虑信息化所带来的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因此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潜在进入者。(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信息化降低了企业寻找供应商的成本,企业可以廉价搜寻到许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讨价还价能力取决于信息的拥有量,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增强信息的可靠性、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因此信息化会增强企业对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来说,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会降低。(5)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信息化使整个市场更加透明,替代品的威胁会加大,此时只有加大技术创新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会在产业中拥有更强的吸引力与地位,企业的竞争力大为增加。

3 信息化改善企业内部流程

3.1 信息化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

企业信息化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降低新产品的设计成本,还可以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性能改造或者重新设计的成本。其次,信息化企业可以实行柔性制造技术,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使企业形成成本优势。

3.2 信息化提高企业反应速度与效率

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着市场变化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迅速、高效的对市场做出反映。企业信息化可以从两方面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首先,信息化可以使企业更快速、准确的获得外部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顾客需求信息,因此可以更迅速的做出反映;其次,企业获知顾客偏好发生改变时,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与定位,此时需要营销、研发、生产、存储、售后等一系列部门的协调运作才能成功。信息化可以及时协调各部门,提高企业的整体反应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

3.3 信息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方面,信息化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路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化使企业得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支持,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等,这些信息技术实现了开发、设计高度集成化,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最后,信息化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技术信息支持,让企业了解某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借鉴已有的成果,使自己少走弯路,节省研发的成本与时间。

3.4 信息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下,企业组织将会呈现如下特点:企业的组织扁平化,体现在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减少;管理幅度扩大,传统管理认为一个上司只能管理8-12个下属,信息化建设成功,保证信息传递准确的前提下,可以突破这个限制;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在水平机构组织模式下,沟通是主要的管理方法,组织的运作不完全靠命令与控制进行;企业组织流程的集成化,信息化建设会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线性格局,形成一种以知识信息为中心的网络状结构,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的目的;内部组织团队化,企业流程再造打破了原来按只能分工的企业组织结构,将企业的业务按作业流程或者任务以工作团队的形式重组起来,并解决了团队成员之间协调困难、缺乏稳定性的问题。

3.5 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传承。信息技术由软件开发者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固化在一定程序中,从而避免了管理者的主观因素。管理者在接受流程的同时也会接受管理思想,好的管理理念直接得益传承。(2)信息化可以使管理简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管理模式。创业初期,比较适合粗放、全面的管理;在稳定期,需要逐步做到精细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把复杂的管理活动从前台转移到后台,无论是精细还是粗放管理,对使用者来说工作量都不大,而且越是复杂的管理活动,信息技术越能显示出优越性。(3)信息化的管理思想,使得管理决策突破人的弱性。管理实践证明,我国管理者更相信其直觉与经验来进行管理,科学的管理活动,还远未得到广泛认可。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能依据最新信息而不是既往经验来判断新事务和新问题。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管理者能方便快捷的得到管理技术支持。

3.6 信息化改变市场营销策略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环节众多,过多的中间环节影响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大量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直接交易。由于这些交易是建立在生产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开发网上售后服务系统,建立有关产品的支持信息供客户查询。这种售后服务可以方便用户,吸引回头客,节省差旅费。信息化还可以开发出更好的客户需求分析工具,如利用企业内部网资源与其他系统资源开发的客户需求分析软件。通过对网上客户资源的统计与综合分析,企业能对市场需求、商品资源、商品饱和点等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做出预测,可以有效地知道某个现有产品或新产品的潜在市场和潜在客户,以针对性的采取积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康,李礼,谭艾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效率与趋同[J].管理评论,2009,21(10):3-12.

[2]骆良彬,张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5):69-75.

[3]黄章树,任继奎.企业信息化对GDP的贡献度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1):169-175.

[4]张同健,张媛.我国企业信息化创新绩效测度模型[J].系统工程,2009,27(5):104-107.

[5]鲁昌荣,丁德臣,严奇.以DEA和SOM方法为支撑的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63-166.

第7篇

关键词:Oracle数据库 企业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07-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我国企的瓶颈,在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加强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讨论对我国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并且在技术、人才方面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有一步完善。在众多的数据库类型中,以甲骨文公司研发的产品Oracle应用最为广泛,同时该公司也是以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因此,其在技术层面上具有一定的优势。Oracle数据库可以为用户提供较为完善、开放的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其对于信息的安全性管理也有着一定的策略。因此,将Oracle数据库应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Oracle数据库指的是美国甲骨文公司研发的一种典型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其在服务器/客户端有着十分广泛的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系统。这主要是得意于Oracle数据库较为完备的功能体系,同acle数据库还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系数据库,具有典型的分布式数据库的特点,因此,Oracle数据库可以处理分布式问题。与此同时,Oracle数据库还具备有效的信息互通性,即假如用户经过了Oracle数据库培训后,其日后可以在其他任何计算机上对Oracle数据库进行熟练的操作,不需要重新进行学习。

企业的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高的企业经济效益,使得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所采取的信息化资源管理的模式,其典型的特点是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及时、有效的共享和交流。企业而言,可以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理解为企业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方式将传统的企业管理环节进,同时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和的过程,同时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管理、销售环节的信息进行整合与为企业领导层做出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要达到企业的所有流程网同时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对企业的运行信息做出评判,以更好的确定企业的发展方面。

企业信息化管理有着若干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信息化可的提高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交流的效率,进一步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企员工的合作意识,加强对于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文化的建设;(2)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改变企业信息交流不畅,为企业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的平台;(3)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缩短文件处理和时间,同时提高文件传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4)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降低日常开支作出一定的降低企业运行环节各个部门设备的重复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2.2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然而随着国家和企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已经取多成就,例如已经成功引进了Oracle、SQL等数据库系统,信息化人才储备和资金投入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然而,在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的理人员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影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其显著的表现是在息化建设中积极程度不高,主动性不强等,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阻碍;(2)人才资源和资金不足是限制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IT行业起步较晚,同时对于Oracle等据库的引入时间也较短,因此缺乏专业人才培养的时间,国内软件行业发展的相对落后也使得这一局面霜;(3)传统粗狂管理思想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我国许多年来一直都是依赖传统的方式对企业进,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思维,对于计算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也缺乏一定的驾驭能力,导致了我国的企化建设事倍功半。

3 Oracle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3.1 企业数据库及其设计

随着现代化企业进一步发展,其管理的复杂程度也在迅速提高,对于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也在快速因此,加强对于企业数据库的设计和规划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企业库系统是按照企业对于数据的保存和管理的方案进行设计的,其主要涉及到的是用户所关注的、存在一性的数据信息。在企业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主要需要进行考虑的内容包括企业数据库的内模式、外模概念模式的设计,其流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数据库需求分析、模型设计、逻辑设计、物理层设计以及最据库实施阶段。其中需求分析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更好的确定用户所需要的数据库类型,为下一步的数据库设计奠定基础。而逻辑结构设计则主要指的是将概念设计的抽象化模型变为S。物理层的设计主要是对企业数据信息的格式、存储等进行设计,并且对所设计的数据库进行试运行,以好的检验所设计数据库的实用性。

3.2 Oracle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Oracle数据库具有十分完备和强大的功能结构体系,同时可以为用户提供较多的应用环境进行选择,同时其在息化建设中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而且,Oracle数据库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的应用环境所带来的问题,其对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要求较低,能够满足大部分市面机的使用,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Oracle数据库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好的安全保密设计,对于企业的数据信息能够尽最大可能的进行安全存储,以防止由于企业内部数据泄致企业利益受到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Oracle数据库更加适宜应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与cle数据库应用同样较为广泛的一种数据库是SQL数据库,与其相比,Oracle数据库采用的是并行化处理的策后者则是采用虚拟服务器进行处理的策略;在实际的数据查询方面,Oracle数据库采用的是逐步分解的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数据查询的效率,因此,在信息处理的速度方面Oracle数据库要由于SQL数据库;racle数据库可以在对称CPU上进行并行化处理,而后者只能依靠增加服务器的数量来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在资金方面Oracle数据库也要由于SQL数据库。

4 结束语

Oracle数据库的应用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浙烟;信息化;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31-02

1 浙烟信息化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

1.1 来自浙烟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

企业内部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管理变革风险与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风险。

(1)管理变革风险。

信息化首先是一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整个浙烟企业信息化的变革,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的变革如同“工业革命”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风险。

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与管理理念的差异。浙烟商业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各级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参差不齐,有些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是为完成信息化任务上信息化而信息化。

1.2 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规划风险

信息系统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步骤,是基于企业信息化客观的需求分析和技术要求,结合信息化投入预算和对市面上主要系统产品和供应商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和评估,最后确定是自行开发系统、委托开发系统、还是购买现成产品。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比如:

(1)IT战略与业务战略相脱节。

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支持业务战略的实现,而IT战略是信息系统规划的总纲,定义了信息化的使命、远景和原则,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常见的情况是没有定义清晰的IT战略,对企业业务战略的有效支持自然无从谈起;另一种情况是仅仅在形式上给出了与业务战略相一致的描述,而在实际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依然是IT和战略“两张皮”。缺乏与业务战略相结合的IT战略,通常导致业务驱动的IT规划路线,即“业务要什么,IT就做什么”,一方面,业务本身需求的无序性,从而导致了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无效现象;另一方面,业务驱动的IT规划路线也往往导致柔性不足,无法适应业务和技术的变化。

(2)技术选择风险。

在技术选择方面常见两种倾向:一是恪守“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从硬件的购置到系统的选择都走低端路线;二是“要上就上最好的”,走一流配备的路线。对于前者我们要说,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盲目追求廉价的选型方式只会导致系统和设备加快被淘汰的速度,其结果是增加了企业再次投资的成本;而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同样不是我们提倡的做法,技术选择的最佳标准是与业务需求相匹配,前面两种做法都将最终导致成本的增高。

(3)选择规划者风险。

这里常见的问题是信息化技术人员往往倾向于关注技术问题而不擅长于对企业战略和管理问题的把握,而管理者一方面事务繁忙,另一方面通常对信息技术了解不足,同样难以承担信息系统规划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转而求助于专业咨询公司。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提供IT规划咨询服务的机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系统提供商,以其技术实力为背景,更多地从技术层面为企业进行IT规划;纯咨询类机构,通常有着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对管理问题有着较深的理解,所做规划与战略和业务结合较好;专业系统提供商与咨询服务机构的结合体,这类企业一方面对IT系统有着较深的认识,另一方面拥有系统的方法论体系,能够较好地实现IT与战略和业务的衔接,倘若在IT规划之后提供其后续的系统实施服务,更易实现规划结果的落地。

1.3 信息化项目建设组织风险与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

(1)组织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涉及范围广,人员多,知识综合性强,不确定因素也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除了涵盖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外,甚至将供应商、客户、相关联系单位、下属企业等都纳入到系统中,是一个内、外互动的系统。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牵涉到现场的操作工人、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部门管理人员直至企业高层领导。再者,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系统,需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项目管理、系统工程论、管理理论、相关软件知识、行业经验和实施方法论。因此其项目组织的难度之大,细节之多是一般项目很难比拟的,因此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组织风险是显然的。

(2)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

通过分析,有下列四类代表性的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第一种类型为不确定性的否定。项目管理者认为有风险的项目是可怕的项目,管理者总是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和问题以便使自己的团队看起来更加合适和有竞争力。这类项目管理者认为风险管理存在更多负面的影响,从而趋向于不愿意管理风险。第二种类型为不确定性的规避。主要体现在客户与项目管理者对风险合理性的矛盾看法及其行为倾向。也体现在项目团队对风险认识与风险评价的不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管理者为了项目团队达成一致意见,项目管理者选择不管理风险或管理容易被识别的风险。第三种类型是不确定性的延期。项目管理者不愿意对风险进行积极的管理,对风险漠不关心,直到风险发生时才匆忙采取行动。第四种类型是不确定性的忽视。它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首先,因为项目状态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项目团队不能准确预测风险;其次,项目管理者不愿意寻找项目风险管理技巧来定义项目以外的风险。

1.4 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应用维护及信息安全风险

(1)实施风险。

实施过程中,服务方缺乏相应的实施规范,忽视或者不深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等前期工作,导致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实用程度都不够理想;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不够,使信息化实施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实施结束,没有相应的验收,或是验收的标准出现分歧,使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成为“难楼工程”。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工作应该循序渐进,分步进行。

(2)应用维护风险。

系统正常运行后日常的维护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企业,应勤于积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系统的异常。无论数据库有多先进,软件厂商技术实力有多雄厚,也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因此企业至少应该做到在硬件条件上消除会造成系统全面瘫痪的可能。另外也应该有一定的人员在系统的功能模块的技术实现上有所了解,或者对二次开发内容以及用户自行开发部分的有所把握,从而

使企业在软件故障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解决能力。

(3)信息与系统安全存在的风险。

对于一个典型的信息化系统,主要的依赖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和应用安全、病毒的预防、非法入侵的监督、数据更改的追踪、数据的安全备份与存档、主机房的安全管理规章、系统管理员的监督等等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目前,普遍存在着不重视系统安全的现象,诸如用户口令泄密、超级用户授权过多等。缺乏安全意识的直接后果是系统在安全设计上出现漏洞和缺陷,它将导致系统的瘫痪。对系统软件过多的更改可能会影响程序和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给将来的软件版本升级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2 浙烟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

企业信息化过程面临着如此之多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风险管理及预警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做好信息化项目风险防范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行业高层管理积极地参与并大力支持,组织强有力的实施团队,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积极地参与到实施过程当中,充分地沟通,及时预防、分析、研究及化解信息化项目实施中潜在的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定期检查,重点关注管理上的死角,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和问题,督促相关部门或单位采取处理措施。

(2)积极改善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改善项目管理者行为风险的策略有四:①营造鼓励风险沟通的信息化项目文化,行业领导者负起支持和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责任,把风险沟通和预防纳入项目管理者绩效考核工作中。②进行信息化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管理者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授权令每一个团队成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定期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增加成员彼此交流、增进信任的机会,营造一个平等开放、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加强管理者对风险认识差异的理解。提高项目管理风险的积极性,项目管理者应该首先接纳他们的不同意见,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理解和关注其情感反应,本着坦诚、开放和主动的态度来寻求他们的支持。④提供风险沟通工具的支持。便利的沟通工具会影响项目成员风险沟通的信心和控制力,并且能加速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共享。⑤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本文参考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建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提出闭环的浙烟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3)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尽快、科学的做出应用协同商务、协同政务、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模式重组、产品协同研发和信息技术的决策t并逐步落到实处。注重企业与信息产品供应商、咨询服务商等方面的合作和沟通,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具体而言,就是将浙烟企业的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应用,推动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商务

一、背景

企业信息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经济建设的重点,且发展日益迅速。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化作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复利器,其意义已愈加显现出来,推动着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企业自身业务的多样化,以及同其他企业相互间经济合作的频次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长足发展的重要性。截至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000万家,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IT投资成长速度达到15%,2008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投资规模超过两千亿元,预计2009~2011年三年期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整体规模将接近五千亿元。随着企业的升级转型,企业的信息化也进入到了转型升级阶段。企业主要围绕人、财、物核心三要素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发使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金财务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二、企业信息化过程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划分

1.初级信息化。企业在基础业务如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实现IT初级应用:CAD/CAM、PLC、DCS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能对企业人、财、物、产、供、销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OA/MIS、MRPII与ERP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网络营销普及率、覆盖率达30~40%,实现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2.中级信息化。企业在基础业务如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实现IT中级应用:CAD、DC8、FCS等信息技术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基本实现MRP/II,ERP主要功能,初步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OA/MIS、ERP的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网络营销普及率,覆盖率达60~80%,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

3.高级信息化。企业在基础业务如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中实现IT高级应用:高度生产信息化,实现协同设计协同制造、最优智能控制,CAD/CAM、DCS/FCS普及率达80~90%以上,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实现ERP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管理,ERP、8CM、CRM的普及率、覆盖率80~90%以上。高级经营服务信息化,电子商务覆盖率达80~90%,全面实现协同电子商务,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及时精良生产,实现零库存。

(二)企业信息化阶段的划分

1.起步入门阶段。主要是企业上网,建电子邮箱,网上商品信息:财务,人事管理,办公应用,计算机辅设计,生产控制等单项应用。

2.初级信息化阶段。主要业务局部监控,人财物管理及网络营销,初步集成应用。主要是对企业的核心应用逐步监控,人、财、产、供、销有一个初步的集成应用。

3.中级信息化阶段。主要业务综合监控,企业资源管理及网络支付,综合集成应用。主要是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控制企业内外部集成的系统应用。

4.高级信息化阶段。主要业务智能控制,供应链管理及协同商务,协同、智能应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小企业法人单位营业状况总体良好。全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中,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为205.68万户,占企业法人的88.6%。非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占11.4%。整体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对信息化的投资能力不断增强。在2010年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中,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中小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其中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入能力。80.4%的中小企业具有互联网接入能力,其中,44.2%的企业接入互联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有16.7%的企业有自己的网站,14.0%的企业有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应用。

电子邮件系统是中小企业的主要应用。32.8%的企业具有电子邮件系统应用,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开展信息化应用,52.3%的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应用,但是核心业务应用普及率普遍低于10%。已经应用ERP的中小企业仅为4.8%,86.2%的企业没有应用ERP,另有9%的企业没有明确回答,9%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展电子商务。调查显示,20.1%的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效果不明显,19.3%的企业反映是资金不足。此外,还有缺乏信息化规划、业务与信息技术结合不紧密等,反映出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滞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加以解决。

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在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技术日趋成熟的背景之下,中小企业虽然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但受制于传统信息化方式的过程繁杂与系统闭塞和电子商务功能的局限性,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效果普遍不明显,主要的集中在电子商务的开展上。企业信息化理论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切实需求,亟需一种新的实践模型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全程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全程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面向全球化供应链网络,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供应链协同融合为一体,实现企业贸易活动、内部运营管理及供应链上下游商务伙伴间协同等所有业务过程的数字化、电子化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以SAAS模式运行的全程电子商务能针对性的解决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一)全程电子商务打通了企业外部贸易与内部管理之间的通道

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同时在进行着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和电子商务都存在着一些弊端。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模式注重于从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作业控制、生产计划、采购管:哩、人事管理、库存财务和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来精细控制企业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管理。此模式下企业的计划与生产部门不能及时的接收到销售部门的订单数据,从而对该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分析市场前景,导致企业失去市场的主动权,封闭的系统也不能灵活的处理与众多供应商的联系,以节约采购成本。总之,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不利于企业充分使用企业外部资源。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的运用只是停留在信息流层面,没有与企业后台资源之间实现数据流通,导致电子商务不能参与管理企业的内部核心业务。正因为关联业务无法打通,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网上洽谈,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业务发展和信息化需求。

由此可见,长久以来,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是分开来进行的,两个系统下的财务数据、采购数据和销售数据没有进行合并而造成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不能迅速及时有效的响

应客户需求,使企业工作效率下降以及运营成本上升,损害了企业的根本利益。全程电子商务以供应链为核心,为中小企业构建一条由内部业务、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客户链接而成的完整供应链条。将企业管理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从传统的财务、库存、采购、生产、销售等面向企业内部的管理扩展到企业向前向后包括供应商和分销商/客户在内的整个供应链与价值链,打通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统筹分配供应链各级资源,进行业务协同优化产业价值组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二)全程电子商务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难度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三个阶段中,系统实施成本、开发周期、专业人才是阻碍企业信息化的“三座大山”。中小企业不像大型企业,有巨额的资金投入、专门的部门对系统进行调研、开发及维护以保障企业信息化的进程。采用以SAAS为应用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系统,能完善的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困境。

1.采用租赁模式,按时按需付款。市场上各个管理软件厂商的产品价格都十分昂贵,例如金蝶KIS全功能包最低版本售价超过两万,再加上周边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使得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率不足以作为企业决策者推动信息化的理由。SAAS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应用按需定制每年只需几百元资金投入,且不需要增加任何其他的硬件设备,从源头上降低信息化成本。

2.即买即用,快速启动业务。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的生存,就必然要求信息化的实施过程要短,很难按照信息化标准要求流程经过调研、需求分析、编码、测试等阶段,而且中小企业的决策者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良莠不齐的管理软件市场来挑选合适的产品。SAAS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应用只需在服务网站注册即可先试用,如果满意则可缴赞成为正式用户,快速切入企业工作流程。

3.专业数据管理,安全高效。按照企业信息化的传统思路,需要先后购买服务器、安装软件、托管服务器,每一环节都需要有企业专业的人员参与。特别是在企业信息化完成后涉及到的数据安全问题,更是需要企业组织专业的IT团队对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SAAS模式的全程电子商务应用只需工作人员在一台普通电脑上打开浏览器录入公司运营数据即可,数据由服务商数据中心的专业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降低中小企业在IT专业人才方面的成本。

四、展望与前景

目前计算机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系统不断涌现,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资金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不难看到,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核心业务关联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也在增加。中小企业的市场大,需求也难以规范,由于设备和人员的限制,简单、便宜、实用的方案是大家一直追求的目标,仅仅有高级的技术并不一定能满足国内中小型企业,必须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才能适应这些群体。全程电子商务模式打破了当前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中的诸多局限,利用在线或无线网络提供“全程化”信息服务,打通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低成本化的中小企业信息模式必将在实践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毛华扬.全程电子商务发展及构架模型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9):95~97

[2]范德明.制造企业B2B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应用研究与实现,电子商务,2007(4):93~94

[3]张伯涛.论ERP与电子商务整合的必要性电子商务,2009(9):19~20

第10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技术;中小企业信息化;移动信息化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管理的要求十分迫切,企业信息化建设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升级换代,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通讯终端的迅速推广普及,为高效快捷的信息处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手段,是当今企业信息化建设热点,对于中小企业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因此,中小企业的移动信息化应用就成了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1、企业信息化和移动互联技术

1.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当今社会,信息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之一。所谓信息化,就是在社会活动各个领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地点,通过媒体相互传递所需信息,以提高社会活动的工作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在企业范畴的统称,指的是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提升企业的集约经营程度,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企业信息化也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就必须首先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从单机作业到网络应用,企业信息化从局部系统走向全面应用,并向全覆盖全联通迈进。

1.2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现状

移动通信技术(指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移动互联技术。与固定的有线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特点主要体现在终端设备和接入网络,以及由于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有功能所带来的独特应用。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十年内最具有创新活力和市场规模的领域。

有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8700万,这个数字排在世界第二位。更惊人的是中国手机用户超过了三个亿,和这个数字相比较8700万还不及其三分之一。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领域中,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成为支柱产业,信息、通信、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最新技术无不为这两大支柱产业所应用。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应用服务的市场。互联网发展历史还不到30年的时间,这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所以,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是必然的趋势,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属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

2、中小企业信息化对移动互联技术的需求分析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移动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移动信息化是指企业人员通过手机、PDA这样的移动通信终端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应用软件系统处理、交换和共享企业信息,进行实时管理、即时通信,实现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功能。企业管理者可以在任意地点和时间实时准确获得企业的经营运作信息,准确地做出决策和判断,摆脱了桌面系统和有线网的束缚。在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帮助下,企业的内部、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自由,而中间环节减少了,作业流程标准化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企业移动信息化正在改变客户的生存方式,改变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方式。

在这里,我们以中小企业为例,分析其发展中对于企业移动信息化需求。中小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信息化基础薄弱逐渐成为其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

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增强企业管控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以简单可行的方法整合企业日常信息,规范业务信息流程,快速处理信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中小企业需要的信息化手段应该是充分利用现有社会技术资源,建立经济实用,推广迅速,使用方便的信息系统,重点解决信息处理及时性和灵活性问题。最终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灵活高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

虽然中小企业对实施企业移动信息化需求迫切,但目前中小企业实现移动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随着移动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普及和建设成本降低以及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可以看出移动信息化技术在中小企业中还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3、移动互联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3.1 移动互联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双重限制,企业的移动信息化建设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一个开发周期短、投入成本小、见效快的移动信息化信息平台,对于中小企业应用是最为合适的。总之,如何选择和架构适合中小企业自身需求的移动信息化平台及其相关应用技术是移动信息化能否在中小企业中得以开展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些移动互联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典型应用。

3.1.1 移动供应链管理

移动信息化提供的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广域无线传输技术的供应渠道管理系统,企业只需通过无线网络,就能实现渠道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的管理范围实时快速地延伸到渠道每个角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企业无法及时有效获得关键市场数据的问题,真正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和市场的匹配。以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例,企业可以实现对产品流通过程的实时跟踪。在入库时控制设备对产品进行自动识别,登记相关信息。在库存管理方面,依靠该技术,通过无线扫描各个货物区,系统便可以及时掌握存货的状况。在销售环节,产品流转信息会不断发送到移动信息化系统。然后通过移动设备,管理人 员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产品在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并可以随时指挥供应链的运转和协调。移动信息化系统的销售数据采集同样可以做到实时进行,移动信息化系统完成各地销售终端的销售数据汇总后推送给营销人员,以便灵活调整企业营销策略。同时,系统自带的后端数据分析功能与决策支持系统,使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迅速掌握商品的实时销售及库存情况,能够做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

3.1.2 移动业务协同

随着企业规模和市场的扩大,员工也分布于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各地,对分散各地的员工管理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而对此移动信息化系统也可给出满意的解决方案。企业利用移动业务协同系统,使外地员工能够随时随地访问公司的业务信息,为他们提供便利的企业协同支持,增强企业团队意识。以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将桌面业务协同功能扩展到无线移动设备,企业业务范围将从单点扩展到无限。移动业务协同促使企业员工的移动终端设备(手机、PDA等)和桌面设备(桌面电脑、IP电话)的整合,员工间信息沟通渠道更加通畅,让工作流程变得紧密。这样,员工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使用不同的设备,实现相同的业务处理功能。移动业务协同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安排工作、提供指导、做出决策,加快业务协同的反应能力,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移动业务协同还可以利用已经非常成熟的短信技术,与企业相关的客户和供应商等进行外部业务协同,如供货通知、市场信息反馈、产品信息查询等,从而提高了企业间业务协同的效率,使各个企业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图1是企业间业务协同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1 企业间业务协同系统架构示意图

3.2 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移动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移动信息化系统将逐步成为各企业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对于移动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规模化发展

随着人们对移动信息化技术认识的提高,以及通信运营商和开发商不断降低开发成本、增加边际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必然加强移动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力度,移动信息化技术将在各行各业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3.2.2 单一应用向整体应用演变

随着移动宽带技术的普及,网络传输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将支撑更多更丰富的应用。移动信息化将进一步发展,出现持续不断的创新应用。移动信息化技术应用将深入到各类企业用户的供应、财务、生产、销售等环节之中,从局部应用发展到全面的移动信息化应用。移动信息化将会给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更好的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4、结束语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强企业内部管控,提高快速反映能力,增强企业间协作共赢力量,将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伴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涌现和普及,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提升竞争力成为必然。可以预见的是,移动信息化将会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理念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前状况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水平较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国家经贸委近期的调查表明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5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人了因特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从总体上看,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基本实现信息化,中小企业中实现了信息化的比例则更低,可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平衡

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因企业类型、行业归属和所处地区经济状况而存在很大差异。从企业类型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新近发展起来的高效益企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中小企业、竞争性较差、效益较低、老企业信息化发展较慢;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低。

(三)企业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

有些企业已经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趋于增加。

二、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信息技术

(一)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信息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非搞信息化不可。这不是企业主观上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客观互有联系和影响的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另一种力量是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动力。从企业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呈加速趋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科技竞争、营销竞争、市场和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这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从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需不断调整、重组、变革,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

(二)信息化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可能性

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或者说可能性,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及其结合所起作用的结果。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可能产生的经济性效应与非经济性效应上。

所谓经济性效应主要有①管理规模经济性效应。③范围经济性效应。④差异经济性效应。所谓非经济性效应主要有①促进创新。②优化决策。③树立信誉。④提高素质。

2.企业对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是竞争力提高的现实保证

企业基于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种种可能性和能否或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现实,还取决于企业对信息化的管理。①企业搞信息化首先要对搞信息化的预期费用同不搞信息化的机会成本、信息化可能带来的预期效益同没有进行信息化情况下的预期效益进行比较。②当企业决定对信息化进行投资时,则应根据投资的目的或动机,把握好投资的时机、方向、重点和结构。③要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来决定与同类企业相比信息化应先搞还是后搞,并选择哪种信息化模式更适合本企业情况,以赢得真正的竞争优势。④企业决定搞信息化后还应对其实施条件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是需求分析,其次是对影响信息化进展的各种障碍包括数据基础、人员水平、技术条件等等因素进行分析。

   (三)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走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世界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电子商务将面对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品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各国的对话与合作。这一切都是构筑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上的。没有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使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

1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2.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

3.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e-commence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企业信息化和e-commece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5.实施政策倾斜,如提供拨、贷款,税收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花大力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1.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

2.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3.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包括软件、硬件、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系统维护等各方面的投资。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并使资金落实到位,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企业信息化是应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支撑。

第12篇

关键词:粗糙集分析;物流信息化;规划;因素

一、引言

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物流也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物流需求的日益复杂化,企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成为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重点。企业物流信息化本身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极为复杂的综合工程,因而必须在工程实施之前确定一套可靠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明确各个战略期的具体目标、任务,以避免工程盲目实施。

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实行过程中,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和宏观外部因素,因此规划的执行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反复比较,筛选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定量方法进行影响程度分析,为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二、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基本概念

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进行长远性总体谋划。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在执行中可分为三个步骤: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和物流信息化战略描述。

1.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

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即明确企业物流信息化的价值以及发挥的总体效用。可采用五个层次来反映物流信息化战略定位:物流信息服务满意度提高;物流信息化治理和物流信息系统不断优化;物流信息化业务协同发展,初步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物流信息化业务简化,流程更加便捷,信息快速获得;为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2.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

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许多业务,而战略决策会对这些业务产生影响,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各个业务的战略目标,从而达到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

3.物流信息化战略描述

再确定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之后,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描述,从而进行衡量。而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影响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因素成为需要描述的重点对象。为了实现物流信息化战略目标,从而促进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成效,必须对重要的影响指标进行衡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因素

(1)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既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基本依据和着眼点,也是企业对战略计划实施所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1: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2)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

企业的物流活动对物流信息化提出较高要求,在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便于物流活动各个流程相互协调。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2: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原则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3)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分析

精确的物流信息分析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物流需求,直接影响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编制、实施及取得成效。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3: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分析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4)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

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改进企业资产利用,强化物流业务组织与信息组织的交流,促进企业物流信息技术资源合理配置。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4: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5)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

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致力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促进企业物流业务系统框架向物流信息系统框架转变。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是在物流信息系统模型基础上确定实施策略和计划的。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5: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6)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开放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服务平台,是企业物流活动的重要载体。笔者提出假设:

H6:物流信息平台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7)高素质物流人才

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拥有高素质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信息化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7:高素质物流人才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8)其他内部因素

除了以上内部影响因素之外,企业领导着的能力、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和规划项目的管理效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向或实施进度。因此,笔者提出假设:

H8:企业领导着的能力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9: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0: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1:规划项目的管理效能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2.外部因素

除了内部因素外,外生的宏观因素也能影响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物流建设环境、行业发展动态等。本文选取主要外部因素指标,并提出以下假设:

H12: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3:社会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4:物流建设环境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H15:行业发展动态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具有一定影响。

四、基于粗糙集分析的实证检验

1.样本说明

下面采用粗糙集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实证数据,根据前面提出的15个假设以及包含的影响因子设计量表,并通过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量表问项采用李斯特五分法进行设计,从1至5分分别为“极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

选取浙江省浙北地区120家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107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98分。

2.实证分析

(1)约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

首先,利用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影响因素的特征值,并根据以下公式:

H(Rd/Rc)= (1)

计算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依赖程度H(Rd/Rc)。

然后,根据以下公式:

wj=H(Rd/Rcj)-H(Rd/Rc),(j=1,2,…,15) (2)

其中,H(Rd/Rcj)= (3)

计算得到各个因素cj(j=1,2,…,15)在条件属性集合C中的权重值。并根据标准化处理公式:

w*j=, (j=1,2,…,15) (4)

计算得到各个因素cj(j=1,2,…,15)在条件属性集合C中的归一化权重值,结果如表1所示。这里,若w*j越大,则表明因子cj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的影响越重要。若w*j趋向于零,则表明因子cj对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d的影响不显著,于是该因子可从原条件属性集合C中删除。

表1 各个影响因素的归一化权重及排序

(2)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影响因素的关系规则

根据前面约简以后的样本数据,我们可根据公式:

L={r:c(x)d(y)|[x]∈U/Rc, [y]∈U/Rd} (5)

得到影响因素的基本相关规则集合。这里,每一条规则都含有一定的置信度,具体可有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P(r)=P(c(x)d(y))=card([y]∩[x])/card([x]) (6)

根据上述规则可知:

①当P(r)=P(c(x)d(y))=1时,表明规则c(x)d(y)属于确定性规则,即若对象u的因素特征为c(x),那么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则成效d即为d(y)。

②当P(r)=P(c(x)d(y))=0时,表明规则c(x)d(y)是不成立的,即若对象u的因素特征为c(x),那么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则成效d不为d(y)。

③当0

对约简条件属性集合进行规则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结果可知,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与否,与12个因素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其中,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企业领导者具备良好管理能力、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这三个因素是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的基础因素,三种因素对应的规则即为确定性规则;企业拥有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高素质物流人才比例较高这两者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较高,它们的置信度在80%以上;企业已定位战略目标、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企业已对物流信息的需求进行严谨分析、行业发展动态良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处于中等影响水平,它们的置信度在50%左右;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物流建设的环境良好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较低,它们的置信度在40%以下。

表2 各类主要规则及对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重要程度

五、结语

通过对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筛选了15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粗糙集分析方法,选取一定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拥有良好的物流信息技术、企业领导者具备良好管理能力、企业拥有合理的战略规划方法这三个因素是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显著的基础因素,同时企业拥有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高素质物流人才比例较高这两者对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成效的影响也较高。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粗糙集理论在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通过一种新的途径得到不同因素对物流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影响程度。但是,影响因素的筛选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从而探寻更内在的因素,这也是本文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岑磊.物流信息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J].物流技术,2013(21):438-440.

[2]杨波,吴涵.影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子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8):82-87.

[3]Havelka D,Lee S.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Gathering[J].Information Strategy.2002,18(4):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