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2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提高认识,增强备课行为的自觉性
要想走出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形式化误区,必须从初中历史教师观念抓起,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明白集体备课应是初中历史教师个体思维的相互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二、 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制定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可以按“自备——研讨——整理——验收——个——总结”六个环节进行。
(1)自备。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而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时的侃侃而谈,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应明确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思考重点环节的设计方案,当然,这种方案的设计不一定是十分详细的,可以是突破难点的方法,可以是处理某环节的策略,可以是作业题的设计等。个人自备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2)研讨。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重头戏”应放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上,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设主讲人,负责陈述上课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及注意点等。但是这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也没有谁是听众,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中心发言人陈述后,大家要能畅所欲言,展示出个人自备时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要勇于争辩、讨论。这样通过商讨,聚集集体智慧,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思路。
(3)共案。在集体交流后,要指定人进行整理,并打印成教案。整理工作可以由初中历史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所设计的共案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出集体讨论时得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供老师选择。在共案的右面和后面要留有空白,以便老师作个性化添补和总结。
(4)验收。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经过整理打印成的教案,应交教研组长把关验收,合格后方可打印发放给每位教师。
(5)个案。整理好的初中历史课教案并不可以直接使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这种共案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不具有特殊性。事实上,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再创造,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在形成个案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创新、实用、个性。
(6)总结。总结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再总结,可以不断丰富对教学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对一节课的总结,不必要求老师面面俱到,可以就上述内容中的一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严把督查关。为了能把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抓到实处,学校相关处室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研讨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教研组的考核。另一方面要结合领导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教学实效性。
三、减轻抄写负担,激发备课的积极性
一、历史学科的作业布置应讲究艺术性
1. 多布置预习性作业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布置预习性作业。像这样的作业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提纲式”作业,就是要求就教材内容列出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待下节课上课前抽查;二是“习题式”作业,就是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边预习边做习题,习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要涉及主要知识点,难度要适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做好课堂笔记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好笔记,是检验是否能调动学生各个学习器官听讲即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好的笔记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的资料。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多介绍做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法,重点摘录法,重、难点体会法等。实践证明,能科学做笔记的同学成绩就好,不会做或胡乱笔记的同学成绩往往差很多。因此,课堂笔记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历史学科作业的批改艺术
1. 批改学生作业时要注意学生作业信息的反馈和讲评
教师不重视学生作业讲评,学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作业评讲,不一定要求有批有评,但对一些典型的习题一定要认真讲评,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然这个讲评过程也要讲究艺术,对作业一贯认真或进步快的学生应多表扬,使之得到鼓励;对普遍错误的作业应讲明错的根源,根据不同错误讲清应对的策略。
2. 作业批改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
批改作业要讲究原则性(即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也要讲究灵活性。如我们有的学校往往只有一本练习,习题质量比较高,这就要求全收全改;而对一些探究题、思考题,每位学生的观点不一样,就要求面批面改。又比如对待一些家庭作业、课堂笔记,为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可采用分组批改、抽查批改的方式。
关键词:多种教学媒体 初中历史 教学目标 课程资源 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理论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完成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交流感悟的平台,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生活中历史问题的处理能力。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例谈多种教学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自主学习途径,丰富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校已经实现了光纤到班。学校为每个教学楼安装了无线网络终端,在楼道为学生安装了电子白板,学生通过触摸白板上的网络地址就可以实现网络链接。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够实现网络链接。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进行课下学习,丰富学习内容。对课上的疑难问题,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再学习,直到弄懂弄通为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知历史学习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贴近生活,感觉就在身边,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教学“失误与挫折”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本中了解“、化运动、”中的相关信息,从中感悟如何正确面对失误与挫折。教材上的资源是很有限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查询,了解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复杂性,了解导致各种运动出现的原因和结果。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查询的结果记录下来,整理到笔记本上,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所列举的实例很经典,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材情境,渲染课堂氛围,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也承载这一种教学功能,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历史的学习感觉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历史教材时代性、专业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很抽象。为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历史知识,体验历史教材的生活化、趣味化,教师可在历史教学中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源,或利用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包,选出适合本节课使用的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趣味生动的展示,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理解历史教材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提高了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历史责任感。
比如,在进行“初中历史大事年表”的教学时,教师应改变以往的读书教学法,在课前从网络上查找大量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视频资料和图片信息。上课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资料,结合历史事件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话题。教师除了对照教材上的历史大事年表进行承担责任感的教育外,还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历史大事件,如展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及震后救灾的视频画面,展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视频,展示马航MH370客机失联的视频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现实中的历史事件谈自己的感悟。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上要敢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
三、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思维导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课程知识点相对比较繁多,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些知识点又具有对比性。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思维导图”,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理解,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提高了总结归纳能力,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比如,在进行“”的复习课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丧权辱国的“、、、、”等“思维导图”,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解读。待每个知识模块学完后,教师再进行对比教学,可使学生准确了解每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日期、原因、内容等知识,感悟那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总之,历史教学需要多种教学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化、生活化,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灵感,确保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从大道理上讲,“读史使人明智”,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爱国心,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更是如此。对学生来说,历史是高中必修课程,同时是每个文科学生的必选课程。即便是理科生,也必须顺利通过高二的小高考。从学科本身而言,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它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学习“新航路开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所谓“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学好历史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帮助。
二、学生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的不同有所了解
初中历史教材大都比较简单,主要围绕史实本身展开讨论,就事论事的多,很少研究历史规律和史学理论。例如一个历史事件,初中教材往往注重介绍事件的内容,而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做什么要求。相比较而言,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比初中更加具体而系统。现行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的编排方式。必修有三本教材,必修一是政治史,必修二是经济史,必修三是思想史。这种编排方式更加注重宏观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联系,这和如今流行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紧密联系的,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这个问题,初中课本侧重于表述的口号和内容,更多的是向学生阐述史实;而高中课本则把分别放在了经济史和思想史两本书中。在经济史中,着重研究所创办的企业,以及它对中国的诱导作用;在思想史中,着重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核心思想。因此,高中课本的理论性远远超过初中课本。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科学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让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目的。在这里笔者介绍几个思路和做法。
一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在高一开学前的暑假,教师就可以通过校讯通等方式和学生联系,让学生把初中课本按自己喜欢的专题归纳梳理好,以此巩固初中的基础。此外,也有很多和历史相关的影视节目和其他资料,建议学生找来观看。例如央视前几年很火的《大国崛起》、《百家讲坛》,以及北京台的《档案》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文科类学习,就更需强调平时的积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课前都坚持布置预习作业,即完成《评价手册》上的相关填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上课时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笔记,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特别是二次批改,对个别学生还进行面批。事实证明,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告诉学生要熟练掌握历史知识,就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平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例如的时间按节点记忆,分别是1934、1935、1936。如果学生记住了“1934年出发,一年又一年,两次大会师”,就不容易遗忘上述知识点。
四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和分类,这也是笔者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例如将同类型的知识列成表格,以帮助学生记忆。此外,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是选择、判断、材料和问答。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性,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答题规范。
关键词:初中历史;习惯;素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告诉我们教育的实质就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一、先入为主——衔接教育
“历史”这个词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小学阶段有与之有关的课程,学生也阅读过大量的历史读物,像《上下五千年》等,他们在知识上有一定的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功能还不清楚,甚至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要么以为是背书本,要么以为是故事课,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更谈不上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就习惯养成方面,从课前准备、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整理等方面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知道历史学习的环节和流程,并结合学案的使用,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日常落实——常规课堂
1.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上:课本、学案、文具准备齐全,摆放合理。
(2)精神上:调整思路,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课前要求组长进行检查,督促提醒未做好准备的同学及时补救,对提醒后仍不能按要求做到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记录。
2.预习
根据我校的要求,历史学科的预习环节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结合教师提供的方法完成预习。如,《中国历史》七年级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节选:
预习导航:
(1)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 人类,距今约 年。
(2)北京人
①体质特征:保留了 的某些特征。
②生产生活。
a.能够制造和 工具。
b.会使用 ,保存火种。
c.过着 生活,形成早期的 社会。
(3)山顶洞人
①体质特征:模样和 。
②生产生活。
a.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 和 技术。
b.已会人工 。
c.生活在以 关系结合起来的 中。
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课,本学案预习导航部分设计的思路是教会学生阅读文本,提取历史要素(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预习导航部分的设计变成问题导读式)。
具体方法:
①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本课的知识框架。
②仔细阅读课文,在学案的帮助下完成对本课的预习。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读书标记,也就是对重要内容、疑惑问题的圈、点、标、画。
3.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1)学会倾听,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时既要听老师讲解,又要仔细听同学们的发言。
(2)学会思考,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培养他们这种习惯,每个学案的最后,我都设计了一个随堂感悟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收获、困惑和想法。
例如,有的学生写道:“今天我知道了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还有比元谋人更早的人类吗?”
还有的学生写道:“我想知道北京人喝过开水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的问题,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
(3)学会记录,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看书时一定要拿着笔,既可以在看书时圈、点、标、画,又可以随时将教师强调的内容做重点标识和记录,这样既能集中精力,又能落实效果。
(4)学会表达,养成善于表达的习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前设置“历史时空”环节,按照学号顺序,每次课请一位学生讲一讲你最感兴趣的历史典故、重大历史事件(最好能与本课所学知识相关联)。
在教学实际中,有很多问题的处理都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为了让小组讨论真实有效,特作如下规定:①组长组织协调具体讨论事宜,主题明确,分工合理。②讨论时要轻声、有礼貌。③安静倾听同学的发言,有礼貌地回答、补充同学的发言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于个人回答问题也有明确要求:发言积极、面向全体、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语言规范。
4.作业
作业是对学习效果的巩固、检测与反馈,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体现作业的价值。
具体要求:(1)按时、独立完成作业。(2)规范答题。(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条理化)(3)及时用红笔订正错误。
课代表按照老师要求及时地收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对于错误多、书写不规范的学生,要求及时订正,并单独上交教师进行二次批改。二次批改时,师生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5.复习整理
复习整理是对已学知识重新建构、落实巩固的阶段。让学生将学案按照单元、课时的顺序装订成册,梳理知识,自编知识结构。
三、反馈指导——适时评价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和沉淀。
在每位组长手中都有学习过程与能力评价记录表。评价记录表从课前准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学案完成、实践活动、思维拓展等方面做全程记录。依据记录,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帮助学生调整、改进。
关键词:历史学科 不重视 错误认识对策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的学习对于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学生对历史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不重视。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主要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有关。我现就这些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学生对历史学习存在的三种错误认识
(一)开卷考论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可以搞突击,平时不用记忆和掌握,只要课后找同学划划课本,抄抄课堂笔记,课堂听与不听无关紧要。正是这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导致了学生学习行动上的滞后,基础知识的不扎实,答题时东挪西凑,造成“翻破指头无觅处,满卷文字无分数”的现象。
(二)无用论
受社会上思想的影响,学生将所学科目分为“主课”与“副课”,历史学科当然是“副课”中的一员。再加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都关注可以创造巨大价值的学科,游离于古书、档案中的历史学科当然不受重视了。
(三)难学论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具有不可再现性。因此,越是久远的事情,学生越不感兴趣,就越觉得难学了。加之历史知识点众多,造成学生知识混乱,学习兴趣不高,自然就不想学了。另外,中考历史试题有限的答题时间,也影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使得学生产生难学的情绪。
二、改变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对策
(一)学生要逐渐改变对开卷考试和主副课之分的错误认识
开卷考试所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记忆是必要的,它是开卷考试所要求的。况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卷考试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程度在不断提高,有些试题无法直接在书上找出答案。因而,学生应知道:历史学科开卷考试不是学科地位的下降,而是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查,更加注重学以致用。因而,学生要改变开卷考试就是抄写一下课本上答案的想法,纠正各门功课“主副课”之分的错误认识,该记忆的要记忆,该掌握的要掌握,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善教学环境,改变当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近几年来,中学办学环境的改善和办学条件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夸大事实。就我所在的农村学校而言,某些教学硬件还是不尽如人意。整个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教师想上多媒体演示课,必须提前一周时间预约,大多数历史课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挂图”的讲授方式上。试问,这样的教学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有多大?课堂教学效果能有多高?建议各级教育主管要增加对教学硬件的资金投入,努力营造相对良好的教学环境。
从教育评价机制而言,素质教育开展了很久,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教育部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仍不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领导“轰轰烈烈喊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但教师教学仍在围绕中考指挥棒转,教师很累,学生更累。我想,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如针对当前中日关于争端问题,请你预测一下:“中日之间是否会再次发生战争并说明理由?”再将全班学生按优等生学困生搭配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与辩论。在这当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无论其观点是否正确,只要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而形成的独到见解都是允许的。教师再从中加以鼓励和引导、归纳并总结。这样,经过一番剧烈讨论与辩论的后,题目本身的答案是什么倒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优等生竞相发言,喜欢上历史学科;个别学困生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乐土,恢复了学习历史学科的信心。整场辩论犹如做游戏,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授和接受知识,既调动了全体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的意识,逐渐形成了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彰显了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这才是素质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评价机制。可见,在平时的各种评估和教学时,我们要改变过分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兼用学生课堂参与教学的程度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想学、乐学。
(三)作为唱主角的历史科任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在教学方法和知识广度上下工夫。在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中,身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该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的现代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如采用上面已述的组织小组辩论会,可以吸引学生参与,使得学生学会了读书、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视觉的震撼来吸引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讲学生经历过的身边大事,如泉州申报“海丝”项目,使他们感悟历史,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拓展知识广度也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历史教师必须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联系各学科,“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以自己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目的。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实施民主教学,用发展的眼光鼓励与评价学生。爱默生认为“成功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历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和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以提高师生间的合作水平,营造有利于学生走进历史的良好氛围。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问,允许学生讲,允许学生做,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学会怎么讲、问、做,俯下身子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只有让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学习你教授的历史学科。另外,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历史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来评价学生。平时,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教师都应一视同仁,控制情绪,逐渐改变以下现象:教学中只针对优等生,对学困生重视不够,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没有针对学困生的具体对策。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以表扬取代批评,以鼓励取代埋怨,承认学生的差异,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都得到良好的提升。
一、差生的主要表现
1.学习兴趣淡薄、记忆力和注意力差。历史学科和其他科不同的是有很强的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学生通过对文字资料感知到的历史事实是空洞的抽象的,时间地点是枯燥的,加上历史知识本身实用性不强,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许多学生不愿学习历史。他们往往只对故事感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则缺乏兴趣。他们记忆知识速度慢,持久性不长。
2.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和学生基本对历史不感兴趣,因“考试而学,试完而忘”导致他们对书本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容易混淆;基本历史概念、基本理论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牢;对学过的历史知识形不成体系和结构。
3.基本没有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自学时,他们找不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不出问题;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打开书看似熟悉,合起书则一片空白,不能同时做到手动、口动、心动;做作业时,基本没有一定的方法、步骤、不检查解题过程;考试时,他们的心理极为紧张,答题时既缺乏思考,又缺乏检查和反思,要么乱写一通、草草交卷,要么做不出来,寻找机会作弊。
4.课堂内外学习效率低。在课堂上,他们基本不会做笔记,更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注重结论,不深究因果关系,不善于发散思维,把握不住知识的显性联系,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在课后,往往不会及时复习、巩固,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不会及时去钻研、解决疑难问题,遇到困难消极等待。有的虽然收集了成堆的复习资料,但却缺乏驾驭资料的能力,要么陷于资料尤其题海中出不来,要么将资料弃而不用。
二、差生形成的原因
初中历史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思想、意志、品质、态度上的问题,有教师教育工作的不足,还有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等。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智能、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按理,教师因材施教。但有些教师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要求上发出的是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探讨,提不出自己的问题,往往自卑、自暴、自弃。
2.教学内容上一味追求难度。有些教师认为,反正有部分学生考不上中学,况且历史新中考注重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攀高求难。他们热衷于给学生讲那些高深的问题,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和归纳,忽视了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阐述和运用。这样,就使得原本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很难跟上要求,而且每况愈下,与基础好的学生距离越拉越大。
3.教学进度过快。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在中考前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复习,往往对教学进度安排过快。他们有意识地压缩新课授课时间,过早地结束新课,以便搞“深化”复习。新课的教学进度安排过快,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而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基础没打好,“深化”复习也就没有根基,在复习时又必然是如坐云雾。实际上,教学进度安排过快,既对学生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不利,也促使学生超前分化。
4.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方法。
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讲到底,学生只能静心“听历史”,其思维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因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思考历史问题中的缺陷不易被老师发现。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理论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指点而逐渐地分化成了差生。
5.考试次数过多,试题难度过大。有些教师认为:“要想成绩好,多考是法宝”。因而考试安排越来越多,试题编制越来越难。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败,给这些学生带来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对历史学习便产生畏难、苦恼和厌倦的心理,因而也就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取心,并逐渐沦为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差等生。
三、转变差生的对策
从教师和教学的角度看,转变初中历史差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学要求上,“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求宜立足于中等生,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争取在课堂内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听懂、学懂。在课堂提问、课堂训练、课外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在课外辅导上,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对差生,则着力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点其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做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2.在教学内容上,变“追求难度”为“夯实基础、逐步提高”。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大纲要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和结构;在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思维方法;在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再适当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这里,“夯实基础”是转化差生的立足点,“逐步提高”是转化差生的努力目标,在教学中,二者应当兼顾。
3.在教学进度上,变追求过快为合理安排。一般说来,应当根据大纲要求,保证新课讲授时间。在差生面较大的班级,则应当适当增加新课讲授时间,减少复习时间和复习的轮次。学生只有在学习新知识时打好了基础,注重了思维力的开拓和解题技能的培养,复习时才能如鱼得水,深化才有根基。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4.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中等生为依托,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注意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优势,调动他们排难解疑的积极性,带动全班。对差生,则应多鼓励,多提问,多板演,多检查,多辅导,多当面批改作业。只有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只有师生双边都真正活动了起来,历史教学质量才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历史差生才能逐渐转化。
5.在考试安排上,变频繁的高难度考试为有计划、有目的单元、阶段性课堂检测。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偏差,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促使一些掉队的学生能及时赶上队伍。对于测试范围较大的考试,则应控制次数,适当降低难度。同时,要特别重视考试后的讲评工作,尤其在审题、解题方法指导和失误分析上要多下功夫,使考试真正成为全面检查、调整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方法一: 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方法二: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七年级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
方法三:重衔接,助起跳。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七年级历史教学才是“万里”第一步,教师要依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 七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学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2“百闻不如一见”
从思维特征看,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如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3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为此,教师应该鼓励课堂讨论或辩论。在历史教学中,讨论或辩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辩论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如在教学《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一课时,就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是否矛盾让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元朝统一是进步的和文天祥抗元是正义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4加强学法指导,“授人以鱼”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教学历史就是要学生了解历史,记住历史。然而,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很多,怎样才能记住呢?
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课堂笔记 。这里做笔记不是要学生专门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而且要学会在书上做笔记,到时复习时看书是一目了然的,不用再拿一个笔记本了。一边看书一边看笔记,浪费时间。
其次,是要学会思考和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再次,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材料),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55-02
长期以来,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 注入式、灌输式一直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成了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享受教学”、“快乐教学”、“和谐教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通过自然创设多样化、开放式教学环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情感、言语互动交流,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真正形成一种民主、科学、活泼、生动的历史教学局面和氛围。本文试结合笔者在这几年来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激发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催化剂,也是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之以情”。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的交流,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平等,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会让学生在快乐自信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结论,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同时,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交流要采取师生整体投入的方法,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教学相长,这样学生就能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推导历史规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整个教学过程在高层次达到最优化,使学生的学习更优质高效。总之,真诚的情感交流是架起师生间互信、互赖、互进、互乐的桥梁。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快乐的师生关系,是我们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关键。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应当设计好教学程序,明确哪些该讲、哪些让学生自己交流解决,让学生通过自学培养兴趣、活跃思维、养成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开展一些辩论型活动,如在讲相关课节时,可在课前布置题目,如“是利大,还是弊大?”、“如果你是,你会不会去?”等。把一个班分成对立的两组,先自由辩论,后由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围绕这一问题献计献策,热烈讨论,让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产生自豪感,增强学习的信心。通过动口、动手、交流等亲自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培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冲破目前还存在着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推理让学生讲,重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说,触及学生的情、知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师生情感共鸣,既保持课堂上热烈、生动、活泼的交际气氛,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积累、逐步深化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遵循其规律则成,违背其规律则败。对初中生来说,不仅要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到一套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才是终身受用的真正“财富”。
预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否预习及预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质量。历史新旧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预习时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对新课的重点、难点也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其在历史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一般来说,历史学习中的复习与预习是紧密相联的两个环节,复习旧知识要紧接着预习新知识,而预习则是在复习基础上的预习。因此,在预习新知识前,尤其是课前预习,一定要复习上一节历史课所讲的内容,从新旧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温故知新。在历史复习中要注意边看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记下难点和重点,以便在课堂中认真听老师讲解,把问题弄明白。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和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宋朝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历史课堂上听课除了这三到之外还有两到,那就是耳到、手到。所以历史听课的要求是:耳听、眼看、手记、口问、脑思。耳听就是要专心听讲,这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关键。要想听好课首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其次,要善于听课,即掌握科学的听课方法。要特别注意历史课的开头和结尾,对于预习中记下的重点、难点,更要认真听,还要注意捕捉老师讲解时所用的关键词和线索词语。眼看就是要注意观察。在历史课堂听课时要认真观察,尤其是对老师的板书、讲课时所使用的教材插图,都要结合老师的讲述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以形成准确的历史表象。手记就是做好笔记。历史课堂笔记不仅要记下老师讲课的提纲、重点、难点以及老师补充的重要内容,还要记下自己的疑问、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及新的认识。口问就是主动问答。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历史课逐步增加了学生的自学活动,学生可利用这些时机,把课前预习或听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脑思就是积极思维,听课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要注意学习老师的思维方法,争取使自己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同步。
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的艺术性越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越浓。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兴趣也比较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精心组织教学,经常变换教学方法,每上一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变成自觉的学习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乐观、饱满、高涨的情绪影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高昂情绪与之配合,才能诱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首先,要注意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这犹如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乐章的 “前奏”,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带入情境、切入主题等作用。使学生初步知道学什么,诱发求知欲望;了解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或提出问题寻求解答,或设情境激起想象,或运用对比引导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入”这一起始环节,力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架设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打开历史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通道。用有趣味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兴致盎然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过渡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其次,要在授课过程当中,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出发,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适当引用一些谜语、对联或者典故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另外,还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文学欣赏水平。最后,课程结束应注意悬念性,如新学期新章节的绪论课,历史教师可以考虑用悬念性结尾:除了向学生介绍即将学习的课程的特点、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外,在结尾时,不妨展示其中一两个有趣的“片断”或者精彩的“镜头”,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总之,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以自己自然、形象的表演,身体的语言,包括多变的手势、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解,辅之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所要学习的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遥远为现实。改变过去“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启发性、艺术性,增强教学艺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现代化信息技术下的历史教学的技术准备
1.1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
1.1.1 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校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我校建设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微机室,设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筹集资金为我们2013届的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高一和今年的高二所有教室都安装了投影仪。学校还为我们买了几个教学资源网站,为中学教师大胆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普及。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表,随着我校硬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使得绝大数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文件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更学会了如何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1.2 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计算机,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审指标之一也是计算机,所以中学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很高,我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培训和自学,掌握了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Flash等。我们历史组从高一就开始集体备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件的设计,我们明确分工,即减轻了负担,又做到资源共享。积累了自行设计、制作课件、演示课件的经验,学会了搜集整理资料,创建了自己的教学资源。
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1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除了从书本和教师课堂所讲中学习到知识,其他渠道十分狭窄,如此一来,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会很快消失。借助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借助现代互联网络和发达的资讯,学生可以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得其所想的答案,如此一来,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无疑是最重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无济于事。传统教学中,教师所倚仗的就是说、写。而历史课的内容又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了解历史只能通过简单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和少量图片,印象极为有限。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过去的历史通过课件制作的图像表现出来,更可以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十分直接的感观认识,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对提高教学效率十分有利。
2.1.3 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是一次性和暂时性的,如果学生没有听到或是没有听懂教师课堂所讲,将无法再现。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特别通过录像设备和互联网,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家里就通过学校内部网络再次收听收看那些名师的课件和课堂教学录像,这将极大地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2.2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副作用。
2.2.1 课件制作脱离课堂教学,历史证明历史事件的主角永远是人。历史教学同样如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学生的认真努力,更要有教师的认真细致。运用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课件的制作,要通过制作课件将课堂所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愿意学、愿意听、更愿意去思考。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容易进入误区。一方面,为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无论是图还是像,都翻转过快,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虽然多媒体课件内容不多,但由于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太多,于学生的学习无用。
2.2.2 课堂教学过于倚重现代技术,在课堂上出现了教师在上面将课件放一遍,学生看一遍即算完成一堂课。教师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学生则成为电影院的观众。
2.2.3 课堂气氛受多媒体影响过重,现代的教学理念已经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但在一些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包括自己的一些教学行为,我发现有些课堂气氛受多媒体影响过重。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在课件中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或网络热闹图片,虽然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心思也随之飞到课堂外。
这种教学是否具有实效呢?在实践中曾经运用过历史学科网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的时间排得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为什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应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维及课件展示等为主,同时教师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既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又要恰到好处。我们学校在地区专家来我校考察过后总结了原有优秀的教学模式后,对我们提出了要创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就包括教学手段的更新,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领会新出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确立教研兴校的策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把握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
第一,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如多媒体、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2时光如流水,暑假很快就过完了,又迎来新的学期,而且又迎来一批新生,在此,针对我所代的生物课作一个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的七年级学生仅有70名,而且差生太多,生物又是新开课程,小学没基础,再加上教学改革,学生不适应,所以,学起来很吃力,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所以要想提高成绩很不容易。因此,必须很辛苦地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教材与上一届学生的教材基本一致,教材仍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包括3个单元共7章的内容,第一单元是“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二单元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单元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到生物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关心生物,关注生物学;明确了生物体都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而且生物体都有很多生命现象;通过学习学生还了解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类生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材中还设计了5个探究和10实验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
三、教学措施
1、开学初的几节生物课,我先对学生进行生物课改培训,讲明我校的课改新教法,让学生了解我校,重新认识我校,从而,安心地在我校学习。
2、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讲解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生物,对生物感兴趣,从而很好地学习生物。
3、针对学情,进行因材施教,分类管理,尽努力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
4、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计划和方法,认真备学案,精心讲解,渗透课改新理念。
5、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各方面都差,而教材内容多,特别是实验和探究这样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多,势必就耽误很多时间,因此,必须强调纪律,抓紧抓好课堂时间。
6、针对实验活动,能做的一定做,不能做的也一定认真讲,争取达到实验效果。
7、提倡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学习。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的工作精神,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任务及要求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方面:初一学生活跃开朗热情,上课积极发言。
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惰性较强,所以历史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2、个别差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回答问题天马行空。
3、疑难困惑:老师的难题是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的难题是知识点庞杂,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五、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七、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4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2022七年级优秀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1)、(2)班,共约90多名学生。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动向,及时将学生不良行为加以改正;与所有教师一起,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以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主要是利用学案,在上课时检测学生预习效果,让学生学会预习。
(2)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可以记在学案上,也可以记在书上,经常检查,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主动巩固的习惯。针对历史学科没有作业的特点,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整理好资料的习惯。许多学生上完课后资料保存不好,丢三落四,应对他们经常进行检查,促使学生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
(5)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培养学生表述、评价历史的能力。
(6)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训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专业发展计划:
(1)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学校工作计划、工作目标,使自己的工作有据可依,有标可循。参加本学科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参与研讨和网上研讨,多听、多评课,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业务能力。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又是一年高三,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
我主要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历史教学问题;另一个是班级管理问题(其中谈谈尖子生培养问题)
工作四年了,这两年学校对我确实委以重任,连续两年带高三毕业班。下面对高三这两年历史教学进行一下总结。
通过连续两年高考,我认识到,若想赢在高考,在整个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做到熟悉性、连续性、制度性、整合性。
首先是熟悉:包括课本和学生的熟悉。课本指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要十分的熟悉,应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一点我是能够做到的,但通过去年高三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既是我们对学生很不熟悉,不知道他们刚上高中时掌握到什么水平。我们总是抱怨学生笨、学不明白,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讲明白(排除学生上课不听的因素)我们对学生没有比较彻底的了解,没有给学生仔细解释明白每一个知识点。严重点说,从高一入学时我们就落后了,高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弥补基础上,这样对知识的整合、处理,提高解题能力等这些关乎高考最终分数的训练便无从谈起了。
连续性是今年高考后,我认识到的。现在的高考可以说完全脱离了书本,今年37分的大题,完全考察的是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及解题能力,完全不是以前的高中生考察模式,倒像是大学的考试题;而选修更是书本上根本没有学过,死记硬背根本没用。而选择题中至少有2道题(总共12题)跟历史知识无关,只是考察理解材料、解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还有2—3道题是历史基本素养、历史素质类题,高三的三轮复习根本不会涵盖到此类型题。上面说的这一切都应该是从高一抓起,在每节历史课,每次历史考试过程中不断去灌输,这就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既高一时以教材整体布局为基架,填补完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质,高二时重点掌握知识点,解读并逐渐培养做题思路及方法,高三抓重点,抓思路,抓大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高考文综的藩篱,达到一个高的程度。
制度性:去年高三“走出去”比较多,去了二十、二中、抚顺二中、辽师附中、三十一等学校听课,我自己假期的时候还去了鞍山一中了解学习,并通过同学了解了一下锦州中学、辽阳一高的做法。总体来说,一个感受,这些学校的历史成绩之所以好,主要好在了制度性。历史教学非常的系统而制度化。
首先是教材被系统整合,以教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工整合,对教材进行在加工,使得学生更能够理解教材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是基本固定的(经过多次试验的最好的一套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既不会出现失误,又能够不断的增加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不仅如此,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试题伴随,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试题也分成不同层次(鞍山一中、抚顺二中),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设置尖刀班,班型在30人以内,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做到全批全改,密切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心态及学习的变化,以保证成绩的绝对突出。
整合性:既是历史内部的学科整合,又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首先历史内部的整合,教材是经过整理、编写的,高一注重知识的基本框架、高二注重知识的具体内容、高三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解题技巧。不仅如此,与之配套的题也很有针对性,都是精挑细选,按照不同阶段做不同程度的联系,用他们话讲“没有一套题是白做的,要有效果,要解决问题。”另外各学科之间也要整合,这尤其在高三表现尤为突出。学校严格控制高三各科的作业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及课时分配,来规定不同学科的作业量,并严格规定自习时间,绝不可以随意占用,一定要保证学生自己学习时间(符合文科特点)。而且有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绝对不可以随便乱发卷子(尤其数学、地理等摧毁学生的科目),每套题在要求学生做之前,老师必须首先熟悉,并清楚每套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卷子的讲解绝对不可以推着来,必须是有总结,有对比,达到训练效果。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这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__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等。(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转眼之间,__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首过去,特对本学期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人在这学期担任__二中高一90、98班、高三74班、初三88班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四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级不一样,但基础很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劲头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虽然74班和初88班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在其他方面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针对以上的班情、学情,本人采取了以下诸多措施:
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开学伊始,本人即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和想法,以便于以后的历史教学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交往中,以极大的爱心和平等的心态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旗帜的同时,让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第一步。
其次,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积累更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在备课环节当中,努力做到“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生”,二者同时进行。经过充分的备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注意自己的对历史课堂的驾驭和控制、引导能力,并结合新课程改革和云安__年高考新方案的要求,努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从而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推陈出新。
第三,在上课环节中努力贯彻“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总原则。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线索的基础上,把历史教材上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去看、去把握。引导学生创造与当堂课所学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欢乐中和体验中,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要尽量避免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历史教学,而且适当的增加相关知识的练习量,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课后注意对学生所做的练习进行仔细、及时的批改与讲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而教师自己则另外需要及时的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在反思中实现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并进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目标。
在教学成绩方面。
经过本人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当然,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将继续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争取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