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政审计的作用

财政审计的作用

时间:2023-08-16 17:2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政审计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政审计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下;财政审计;大格局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含义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为了维护资产安全,防范财政风险,将全部财政资金作为审计的内容,把财政审计的核心放在财政管理上,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整合审计计划,从各个层面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财政审计大格局并非是简单地扩大财政审计的规模和数量,而是在扩宽审计广度的基础上,注重审计高度和深度的提升,着重从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层面上对原有的财政审计工作进行改进,实现财政审计工作的最终转变,从而促进财政审计的发展。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审计覆盖的范围不够全面

首先,财政审计的纵向链条不够长,资金链条的两端往往被忽视。一般来说,财政资金的完整流程包括资金的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绩效评价等环节。受审计手段与资源的制约,财政审计范围难以覆盖到财政资金运行链条的每个环节,同时,目前的财政审计更多偏向于预算执行这一环节,对资金链条两端的预算编制以及财政决算的审计关注度还不够。

其次,财政审计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目前,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以揭示财政资金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但对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情况等方面却缺乏审计力度,影响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整体评价,难以对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导致提出的审计建议不够切实可行,从而大大降低了财政审计的效用性。

2.2财政审计方法滞后

第一,信息化手段应用的力度不够。目前,除海关等机构外,其他如社保、农业等财政审计领域尚未开发出通用的审计软件。此外,部门之间的数据接口也并未形成,财政联网审计与审计数据库的建设进度缓慢。

第二,缺乏标准的财政审计操作指南。目前,政府部门尚未出台标准的财政审计操作指南,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也未完全建立,财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往往使用传统审计方式,依据审计经验开展工作,在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方面的控制力度不够,发现的问题也难以及时进行审计评价,直接影响了财政审计质量。

2.3法规体系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财政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财政管理中的众多改革都没有相应的审计依据,导致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法可依。同时,审计法规的版本并不统一,造成审计执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法规体系并不健全。另一方面,监督体制也不健全。财政审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目前内部监督受独立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流于形式,而外部监督受点多、面广、法律意识薄弱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财政审计工作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

3.新常态下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措施

3.1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制订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相当大的扩展。在时间安排上,应增大审前调查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比重。在充分摸清情况的基础上,确立财政审计的重点,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应将整个审计任务按财政资金运动环节细分,既要有总方案更要有明细方案,各方案之间要力求做到互相对应,确保整个审计实施方案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2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上,构筑审计信息平台

现今,被审计单位广泛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及审计机关广泛使用计算机审计系统的状况,为审计人员进行信息的搜索、传递、处理和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信息的完备性、传导的流畅性,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项目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构筑审计信息平台,形成审计信息的共享机制,便于及时交换各种信息,更将有助于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的有效推行。

3.3加大审理复核力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质量控制大格局。负责审计质量把关的法规部门应创造性地开展现场审理复核工作,及时认真复核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一方面,财政审计大格局后,审计工作量比原先增多,需要复核的审计业务文书增加,现场复核不仅可以减轻复核人员以往审计后集中复核所形成的工作压力,也便于复核人员及时了解实际情况,把好质量关;另一方面,财政审计大格局后,审计内外环境的变化将带来新的审计风险点,风险不仅存在于财政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还可能存在于几个环节之间,为此,法规部门应与业务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新增的审计风险点。

3.4从体制上、制度上提出建议,达到审计成果的再利用

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将进一步凸显财政审计的综合性和宏观性,这是其他任何单个审计项目所不能实现的。审计人员应提高洞察问题的敏锐性和选择重点的敏感性,善于从宏观上对财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归纳分析,透过现象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从体制、制度和机制等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3.5加强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的检查和反馈

为了突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效,审计机关应把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的检查和反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审计阶段,能整改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酌情限期整改;在审计结束后,应定期进行审计回访,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以提高审计成效;在审计公告时,应将整改落实情况一并进行公告。

4.结语

近年来,审计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化财政审计发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新要求。本文在对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相关途径,以期促进财政审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认识不到位

    一些审计人员仍然习惯将“预算执行审计”简单理解为“财政审计”,而“财政+税务+部门+专项”的预算执行审计模式固化为财政审计的基本格局,没有认识到到财政审计全覆盖是对审计工作定位、目标、内容、实现方式等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二)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内容需要清晰界定

    当前,财政审计监督的重点仍然侧重于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对其他财政资金的监督仍然不够,对全口径政府预算决算的审计监督也缺乏实践;侧重于分配与管理,对资金筹集和使用环节的延伸和跟踪仍然不够;注重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对二、三级单位和资金项目延伸审计不够。总体来看,对财政资金运行流程的监控缺乏力度,与“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

    (三)财政审计的组织模式需要重新建构

    从目前各地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实践情况看,一般均由财政审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实际上,深化财政发展,不仅仅是财政审计部门,而应是全局性的统一工作,财政审计部门作为审计业务部门,在审计项目立项、审计实施管理、审计部门之间组织协调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不足。

    二、深化财政审计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以财政资金运行流程为主线,建立覆盖全口径政府预算决算的财政审计监督体系

    新形势的发展,财政审计如果仅仅局限于公共财政预算等传统范围和一个个独立的审计项目,必将囿于困境。财政审计要逐步将全部财政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涵盖政府为履行职责依靠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手段以及契约手段等筹集取得,并由政府来管理和支配的全部资金和资源。十要求加强全口径政府预算决算管理,相应的,财政审计的发展就是要建立横向涵盖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纵向以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实现“全程式预算跟踪”和全覆盖的财政审计监督体系。以此为基础,统筹开展好各专业审计,包括财政部门组织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税务部门组织预算收入的审计,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资源环保等重点支出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性投资审计以及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等。

    (二)以财政联网跟踪审计为依托,构建财政审计数据平台,建设财政资金运行实时监控体系

    建立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审计系统和财政审计信息数据的共享管理平台,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的转变,实时监控财政资金运行流程,提高财政审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当前,一是通过开发建设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依托网络平台,定期取得财政部门指标账、国库集中支付、总预算、财政专户资金等电子数据,以财政预算指标为主线,实现“预算—指标—支付—总会计”的纵向穿透查询和分析,动态监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二是逐步将各预算单位财务核算系统纳入联网审计系统,实现对各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审计监督,适时开展与社保、税务等部门的金保、金税等系统联网,拓展联网审计覆盖面。

    (三)以效益审计为抓手,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效益评价体系,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审计要服务中心,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推进财政资金效益审计,通过审计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好领导参谋和经济卫士,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因此,在财政审计的发展中,要牢牢把握和突出效益审计的方向。效益审计的关键和难点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当前,审计机关要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评价办法为核心、各专业审计指导性评价指标,包括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部门预算效益审计评价指标、政府性投资效益评价指标等为主体,以及根据具体审计内容和审计项目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可操作性具体审计评价指标等共同构成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第3篇

【关键词】风险定义 审计转型 危机 良机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及启示

2009年3月3日,在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原审计长刘家义代表审计署党组讲话时指出:“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与之相适应,我们要着力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而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审计机关,纷纷探索构建审计大格局的实践和理论。

与过往分散的审计项目或部门、地域、领域各自为政的分散态势不同,财政审计大格局强化系统性、统一性、宏观性和彻底性,全面整合审计资源、拓展审计视野,关照一切政府财政资金,展现出全国或不同级别的政府审计“一盘棋”的大兵团作战气势,在系统确认、评估各种风险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也给审计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系统性是审计工作彻底发挥作用的保障。作为协同管理层开展风险管理、提升组织绩效的一种确认活动,单个审计项目在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的同时其分散性为审计风险留足了空间,限制了其整体效用的发挥。对此,唯有形成系统的大格局,在时间、领域、部门、层级等多个维度系统联动,实现审计程序、审计跟踪、审计模式开发等方面的无缝连接,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比较彻底地在确认业务风险的同时评估、管控审计风险。

启示之二是适用性可从政府部门拓展至社会各个领域。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在特定境遇下针对国家审计而言的,不过其本身的适用范围绝对不局限于国家审计,也不应该仅在国家审计领域发挥作用,应该在国家审计领域初步实践后逐渐向企业内审、金融审计、社会审计等领域蔓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其由于系统性而产生的积极作用,其中与国家审计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金融审计应该是其走出国家审计后的第一个领域。

二、构建金融系统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必要性分析

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是较早地接受风险管理理念,开展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领域,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目前,金融业及审计工作的多个方面又呼吁金融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和实施。

(一)日益广阔的审计面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

在目前金融市场上,金融结构日益复杂化,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和资产负债规模大幅度扩张,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创新也不断发展,金融衍生业务迅速拓宽,传统的金融业务向中间业务、电子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不断倾斜。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审计监管的客体将更为广阔,侧重点也日益向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证券市场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方面倾斜。对此,传统的审计监督模式难以适应和胜任,需要构建审计大格局与时俱进地确保全覆盖。

(二)综合经营的趋势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

随着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系列宽松政策络绎而出,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期货、利率市场等众多金融工具纷纷涌现,彼此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交叉混业经营逐渐成为现实常态,综合经营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分业监管模式已经相形见拙,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支撑统一监管成了未来发展的必然。

(三)多部门协调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系统联

基于金融业的复杂性及本身地位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由政府监管为主导、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依托、行业自律为辅助和社会监督为补充、国家审计为最终监督,这种五位一体的局面让金融审计工作涉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税等多部门,在协调方面对地位、能力和技巧等有极强的要求。这些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以系统、全面的姿态统筹协调,协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四)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蔓延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接驳防范

基于国家财政和金融业的天然联系,二者的风险是随时可以互相转化甚至共享的。国家财政领域的国债风险、财政周转金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都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最近几年,随着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和完善,财政方面的部分风险以风险转移的态势进入金融领域,加剧了这种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范围和规模。对此,唯有构建与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类同的金融审计大格局,二者之间实现无缝接驳,才能彻底堵死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路径。

三、构建金融系统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初步设想

站在如今金融审计的现实平台上,在持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同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构建全新的金融审计大格局。对此,笔者有如下几方面设想:

(一)建立权威机构,作为金融审计大格局的终极权属载体及协调者

与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一样,金融审计大格局同样是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态势。然而,与国家财政系统的层级性、健全性及秩序性不同,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分布比较零散,管辖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是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的主要障碍。对此,笔者认为可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国家审计机关、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相关财政机关及相关监管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

(二)建章定制,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的基本框架

确定专门机构以后,可由该机构协调国家审计机关、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相关财政机关及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层及审计人员,以宏观性、行业性或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为主要关照对象,开展系统调研,召开系列研讨会议,厘定相关机构协调、金融审计计划体系构建、审计模式开发、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跨单位及领域的审计项目协调、审计质量监督体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从整体上确定金融审计大格局的基本框架,构建国家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框架,理清国家金融审计的工作边界,依法对各种金融机构进行系统性风险审计和对监管机构的工作绩效进行系统监督和确认,全方位地为金融审计大格局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三)借助科学和网络信息力量,构建宏观共享的审计信息资源库

第4篇

摘要:在当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政财务审计有着重要地位,财政财务审计工作由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两部分组成,是在国家会计准则与相关规程下对一个企业公司内部的经济事物及行为进行审查这过程具有的公开性与完整性,能够降低经济犯罪的发生率与职务犯罪的发生率,同时对于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企业单位财政状况良性运转也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财务工作;财政财务审计;管理分析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在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所针对的不再是某一个单一部门,而是逐渐的应用到了不同阶层的财务工作当中。但目前我国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及不足之处,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专业人才的匮乏,都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财政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本文就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探讨。

一、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内容及作用

1.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工作主要由: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财政收支审计三个方面组成。财预算审计是根据企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方针对其财务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配,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分配和管理等活动行为进行监督审查。财政决算审计是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收支决算进行详细彻底的监督审查,杜绝造假和谎报的情况发生。财政收支审计是对审计的企业单位的财政收支等一切相关活动和账目来往行为及经济信息进行监督审查。2.财务审计。财务审计也称为会计报表审计是对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盈亏等方面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查。通过以报表的形式来展现企业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以及资金的流动等情况。3.促使财务工作良性运转。在企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财务和会计制度不够科学及完善的情况,导致了财务工作人员在职业素养及业务能力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难以做到很好的执行财务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当处理不妥时就会出现无故消耗的情况发生,进而导致资金财产的损失,给财务审计工作带了负面的影响作用。

二、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缺乏。现如今,无论是民间审计或政府审计重点都在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查其是否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以此来避免职务犯罪情况的发生。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专业的审计人员的不足,导致了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工作效率,尤其针对于财务工作中,新问题、突发状况的不断出现,更显示了专业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加快,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化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同时应该着眼于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目前现代化审计人才的缺乏,以上的提议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落实。所以建立优秀专业的审计人员团队,是审计工作接下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2.审计人员意识不强。当前我国很多财政财务审计人员的对于工作的思想意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阶段。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于所遇到的问题没有明确化,也很少有忧患意识,有的工作人员甚至认为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会造成同事之间相互猜忌不和谐的情况,当怀有这种思想意识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会导致审计环节的疏漏和监督执行了的下降,甚至导致所接手的财务工作触犯法律法规,对企业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制度体系不完善。在目前很多企业单位中对于财政财务审计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得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同时也会导致审计行为无审计结果的情况发生,致使监管会计信息能力下降,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也会给财政审计工作中审查范围与审查领域带来一定影响,达不到全面审查的目的,会导致出现财政资金或财政经费去向不明的情况发生,致使审查人员忽略疏漏而不对其进行审计。相较于受到重视的预算审计,许多部门对于财政收支审计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所以完善财政财务审计的制度体系是未来,财务财政审计工作的一项重点。

三、针对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中问题的相应解决措施

1.培养专业审计人员以及提高其素质。在人员的选择上,要考虑所选用的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工作经验等实际情况,对审计人员进行合理的编制以及规范的管理。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加快,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也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对于办公用品及相应设备进行换代更新,同时不断的优化工作方式。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定期组织学习先进的工作方式,并邀请相关的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审计人员进行指导,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的开展,掌握熟悉自身的工作内同及业务范围,不以公谋私或为他们行方便,履行好自身的职责。2.建立合理完善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对于财务会计制度的控制以及制定完善详细的体系,是财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要充分的保障财产信息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通过建立这种信息输入的信息保护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上的避免信息的泄露,以及个别单位部门出于某种目的进行数据信息造假等行为。同时体系制度的建立完善还能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通过最新审计工具的运用,可以达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使得后期审计流程简化,同时还能避免财务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经济犯罪。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财务财政审计根据国家相关的会计规章制度和审计制度,来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及行为进行监督审查,使得企业单位的职务犯罪率降低。通过这些措施使得经济稳步的发展增长,对于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综述可以看出,财务财政审计工作在保证企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及经济活动行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上有着重要作用及意义。对于避免内部相关从业人员发生职务犯罪作用也是显而易见。因此加强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对于现阶段平衡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5篇

一、财政审计和计算机审计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除了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外,还要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情况进行审计,本文将这两个方面的审计统称为财政审计。

计算机审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二是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审计机关对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是第一阶段的计算机审计。计算机管理的数据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电子数据,又包括业务电子数据。对财务电子数据的计算机审计使手工查账转变为对电子账簿的审计,可以更好的发挥分析性复核、统计抽样等先进审计方法的作用。随着信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财务数据依赖于业务数据,因此,审计人员还要审计业务数据,从而更彻底的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和业务、财务双方存在的舞弊行为。对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是计算机审计的第二阶段,即对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从基层情况看,被审计单位采用的多是成熟的商业软件,经过了多方面的严格测试,而且被审计单位从底层进行作弊的技术难度过大,成本过高,可能性较小。因此,基层的计算机审计可以不考虑这个方面。

二、财政审计的新变化对计算机审计提出了新要求

1.财政部门管理(财务)软件的多样化要求审计处理多种电子数据。财政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较多,而且好多专项资金都有上级下发的专用管理(财务)软件。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的软件,不同版本的后台数据库也各不相同,不同软件、不同后台数据库产生的电子数据及其结构必然不同。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并掌握多种软件的数据结构和采集、分析方法。相较其他项目的计算机审计,财政审计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往往需要耗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逐步集成要求审计更加关注业务数据。从近年来财政部门采用统一的预算执行系统管理的情况看,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财务数据对业务数据的依赖就越来越大,国库集中支付、总预算会计、非税收入等财务数据更多的依赖于业务系统传递过来的业务数据,单纯的财务数据越来越少。传统账簿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财政审计的需要,审计人员在检查财务电子数据的同时,更要检查业务数据,脱离了业务数据这个基础,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很难保证。

3.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要求审计处理非系统电子数据。由于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存在不均衡性,有的还停留在手工操作或文件管理数据阶段,如采用手工账进行核算或利用EXCEL、WORD等软件处理相关业务数据。财政审计除了要处理系统性的电子数据外,还要处理这些非系统性的电子数据甚至手工纸质数据。

三、循序渐进,机动灵活,以计算机审计助推财政审计

1.克服思想障碍,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当前,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审计人员如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可能获取不了数据、拿不到账册,审计也就无法开展。计算机技术并非很高且神秘的技术,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AO)系统较好地解决了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计算机审计的问题,只需学习一些基本的操作即可实现初步的计算机审计。此外,计算机审计的工具很多,审计人员利用熟悉的EXCEL、ACCESS等软件也能处理数据,实现部分审计目标。因此,审计人员要克服畏难思想障碍,从小项目、小数据入手,以熟悉的软件和工具为起点,逐渐学习和掌握新工具、新技术,逐步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以适应财政审计发展的要求。

2.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确定计算机审计的方式。计算机审计是财政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程度、采用的管理(财务)系统、相关的数据备份方法和数据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才能有范围、有目标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对于信息化程度不高,以手工或普通文件形式管理数据的单位,则以手工审计为主,并可利用EXCEL等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少量数据进行处理;对于以财务数据为主的审计项目,要充分发挥AO系统在数据转换和重建电子账中的作用;对于以业务数据为主或AO系统中没有相应财务数据转换模板的项目,则要了解更为详细的内容,如数据字典、库结构等,利用各种数据库软件处理数据。

3.充分运用AO系统,检查电子数据。AO系统给普通审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电子数据转换、分析和检查的平台,审计人员即使不会转换、生成电子账,也可导入他人生成好的电子账。在此基础上,通过AO系统提供的科目浏览、查询、分析等功能,结合审计经验和职业判断,即可快速确定审计重点、实现审计目标。

4.灵活运用多种工具软件,实现审计目标。财政审计面对各种类型的数据,在数据转换时可能需要使用多种数据库软件,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审计工具。如:有的数据用EXCEL等软件进行初步处理就能实现审计目标;ACCESS操作起来比SQL Server更简便、直观,只要数据量不大,可以直接利用ACCESS处理,再导入到AO系统中生成中间表和电子账。

第6篇

第三条:财政审计局根据当年内部审计计划派出审计组,审计组可由机关专职审计人员和熟悉财务工作的人员组成,也可聘请中介机构专业审计人员。

第四条:审计组的主要职责:

(一)检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预决算、资金、财产,查阅有关的文件、资料。

(二)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索取证明材料。

(三)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纪、严重损失浪费行为,报经领导批准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四)提出改进财务管理,提高效益,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建议。

(五)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和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人员,向领导提出追究其责任的建议。

(六)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违法事项移送监察室进一步审理。

第五条:审计人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第六条:内部审计包括:内部财务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题审计。

第八条:内部财务审计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八条:内部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收入是否真实、合法;

(二)财务支出是否遵循财务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有无违规违纪行为,列支手续是否完备;

(三)银行开户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储蓄存款、公款私存行为和多头开户;

(四)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存量是否真实,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购建、调拨、报废和处理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

(五)有关财务收支的其他问题。

第九条:内部财务审计的主要程序

(一)实施审计前10日向被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二)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核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部门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

(三)审计终了,提出审计报告。

第十条:山水城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离任前,必须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第十一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对本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应负的责任;

(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对本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应负的责任;

(三)重大经济事项进行调查研究、论证、集体讨论情况;对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

(四)重大问题反映、报告情况;对本单位财务数据及有关重大经济问题的报告失实、延误应负的责任;

(五)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情况;

(六)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十二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程序

(一)对山水城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人事处提出建议,报局领导审批后实施;

(二)财政审计局在接到人事处建议15日内,组成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3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并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

(三)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接到审计通知后,应当向审计组真实、完整的提供下列资料:

1、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

2、内部管理制度及人员的职责和分工情况;

3、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

4、资产情况;

5、需要说明的其他情况;

(四)审计组在审计结束后,提出审计报告。

第十三条:专题审计是财务处根据管委会领导批示或有关部门的要求,对某些问题进行的审计。专题审计的程序和方式按照内部财务审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被审计单位必须与财政审计局派出的审计组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内部审计结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结果是指内部审计终结后,按规定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等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内部审计报告;

(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三)内部审计意见;

(四)内部审计决定

(五)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事项。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结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遵循公正、合法、及时、有效的原则。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的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审计结论和建议。

第十八条:审计报告应当在审计终了15日内提出,并向被审单位征求意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同时征求被审单位负责人本人的意见后,报局领导审阅。

第十九条:被审单位自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15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限期未提出的,视同无异议。

第二十条:财政审计局根据审计报告中存在问题的程度,分别作出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报经本单位领导批准,送达被审计单位执行。

第二十一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报经管委会领导批准后,送达被审计单位执行,并抄送被审单位负责人本人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被审单位应当在接到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3个月内,向财务处书面报告执行情况(附被查出问题纠正的相关实证资料)。

第二十三条:审计发现的重大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应及时报管委会领导,经批准后移送监察室处理。

第二十四条:财政审计局向监察室移送审计事项时,应当将“审计结果移送处理书”(格式见附件)及相关证据一同移送。

第二十五条:监察室应将移送事项的审理结果向财政审计局反馈,以便财政审计局将审计情况完整归入审计档案。

第7篇

关键词:财政审计资源共享科学管理

具体到财政审计。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上级各项专项拨款补助和转移支付资金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审计机关对本级财政的审计,反映不出财政资金使用全貌。财税系统信息化管理程度飞速提高,亦使财税上下级部门成为紧密结合的整体。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电子会计资料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电子数据安全审计等),造成新的审计风险,信息系统规模越大,功能越复杂,信息风险也就越大。那么,我们的财政审计就很有必要把各级审计机关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把各级审计机关的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把各级财政审计作为一个整体,有效整合上下级审计资源,形成最强势整体,才能有效确保审计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以人为本,合理整合审计资源

(一)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审计工作的业务性非常强,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财会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和成长。因此,要重实践、重业务,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建立和保持一支业务熟练的审计队伍。扩大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及时更新业务知识,使审计人员成为除掌握财会知识外,还能掌握经济管理、工程、法律和计算机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审计机关要建立审计人员终生后续教育机制,坚持扬长避短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每年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分层次地进行培训;聘请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传帮带”,带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选派业绩突出、潜力较大的审计干部到高校或上级审计机关跟班学艺。

上级审计机关通过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对口指导,抽调下级审计机关业务骨干以审代训等方式,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优化“人力组合和人力效能”,审计系统上下优势互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大局观,优化审计“行为控制”。在制订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方案的实施上,改进审计的组织方式,把审计人员的因素整合到审计计划和项目方案中,实现审计项目在计划阶段就确立四个统一,即审计项目的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组织、统一实施。每年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即可由省统一安排,全省各级机关在本机关范围内,以财政审计主线为重点,充分考虑项目可能涉及的专业领域和操作难度,抽调各相关专业部门人员组成审计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省审计机关的整体优势。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权属的界限,在全省、市区域范围内实现省、市、县之间两级甚至三级资源重组。例如,省或市级审计机关财政决算审计项目,把审计项目按审计事项或被审计单位分解,扩大审计范围,对某项资金一审到底,审计到县级甚至乡镇级。省审计机关对全省的审计人员统一进行安排,在工作时间、审计内容安排上统一方案实施,在审计事项的定性处理上统一口径尺度,使省、市、县各级审计机关形成了一个整体、一股合力。当然,对个别审计项目,在全省、市审计系统抽调业务骨干,以求强强联合,集中攻关,也是以往实践检验证明,最简便易行,成效较好的方法。

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全方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审计信息资源包括审计成果、被审计单位资料、法律法规等各种信息。审计机关通过科学分析整理信息资源,以内部网络、报刊、内部审计通报等各种形式,使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到每个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重视审计成果的转化和综合利用

一是好的审计报告往往容易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一旦被党政领导批示或作为决策依据,能够很快地得到落实或引起社会的快速反应,并对政府宏观调控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将已取得的分散存放的审计资料,按照一定的目的整合起来,通过归纳分析,甚至可以利用典型、优秀的审计项目产生的审计成果来编写审计案例,亦能供审计工作者极好的学习、参考、借鉴。

(二)提高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

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一条有可能被利用的审计信息瞬间即被传播,这对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带来了机遇。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应该把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作为整合审计资源的关键环节。

三、整合审计技术资源,规范审计行为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自《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颁布以来,我国审计基础理论不断创新,先后了诸多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法律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价值。信息技术即是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它为审计业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插上飞跃的翅膀,是有效整合审计技术资源,实现审计技术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

(1)积极应用好“金审工程”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软件、财政、税务审计软件,规范操作审计。通过对审计现场全过程控制,促进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2)建立审计资源网络信息,诸如审计人才库、被审计单位信息库、审计技术资源库等,使整个审计系统的审计资源实际共享,互通有无,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建立综合的被审计对象信息资料库,充分搜集、分析、整理、利用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料,并不断积累更新。扩大审计系统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利用,对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8篇

【关键词】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整改报告

2010年9月,审计署颁布了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新准则增加了“审计结果公布”章节,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对2003~2012年我国审计署网站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数据统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近十年来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变化趋势、审计公告类型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及审计整改结果报告的明细情况。以体现我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利弊,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审计结果公告总体情况

(一)审计结果公告数量总体增加

自2003年至2012年,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3年当年了第1份审计结果公告,此后,2004年共7份,2005年4份,2006年7份,2007年6份,2008年9份,2009年16份,2010年23份,2011年38份,2012年37份。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近10年来,审计结果公告数目呈递增趋势,尤其以2008年为转折点,从2009年起呈直线上升趋势,而总体上涨略有波动,2004年和2011年两年较相近几年略高。基于此趋势,我国审计署会进一步加大公告力度,增加公布审计结果的数目。

(二)审计结果公告类型增多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按照公告的目的和内容将审计公告分为: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涉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六大类型。

由上表可以看出,财政审计一直为审计机关审计的主体,在内容上包括: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央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征管审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2003-2005年3年期间只有财政审计公告类型,随后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财政审计公告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占同期审计公告总量的比重减小,到目前是六类审计结果公告类型。关于其他审计公告类型,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06年第4号:“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为第一份金融审计公告,2006年第2号:“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是首次公布的资源环境审计公告,“印度洋海啸中国政府对外紧急救灾援助专项审计结果”第一次公告涉外审计。2010年开始公告企业审计结果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三)审计报告的整改情况

审计署“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追踪披露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几乎每个审计结果公告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其落实情况。除了审计公告中提及的整改情况,审计署也会专门公告“整改结果报告”。对2003-2012年审计结果公告的统计分析发现,2008年以前并未公布审计整改报告,2009年有3份整改报告,2010年没有公告,2011年2份,2012年1份。这6份整改报告中,4份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另两份为2009年第11号:“10省区市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发现违规问题整改结果”和2011年第38号:“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调查整改结果”。

由表2,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数据可以发现,审计查处的力度不断加强,整改项目不断完整,落实情况不断改善。对2007-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整改所涉及的资金总额从267.73亿元、26.34亿元(2009年审计)增加到1782亿元(2011年审计)和1201.69亿元(2012年审计)。对审计发现问题制定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也从增加到上千条。处理处罚的相关责任人员数目增多且惩罚力度加大。

二、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采用行政型的审计模式,审计报告向政府提交,审计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组成部门去监督执行机关本身,具有浓厚的内部审计色彩,独立性不强,因此审计结果的透明度较低。

1.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偏少、范围狭窄

从目前公告的数量和范围来看,审计结果公告并没有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由审计署审计公告的数量来可知,我国仅就少量的审计项目结果进行了公告,公开的审计结果公告低于全部审计项目的10%。《国家审计准则》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信息以及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其他都应公开,而其范围远未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此外,审计公告主要是对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的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审计,与民生相关内容较少,社会公众对此关注不多,也不能完全了解政府的运营情况。

2.审计结果公告类型单一且发展不平衡

审计结果公告的主体为财政审计,对于其他审计公告类型的涉及时间较晚、数量较少,如审计署于2010年才开始公布,但随后企业审计公告发展迅猛。除了财政审计和企业审计,其余四项审计公告类型所占比例较小,近十年来,金融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涉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总量分别占审计公告总数的6%、6%、5%和4%,四项总和只占审计公告总数的21%。同时,审计项目公告缺乏连续性,如资源环境审计在2006年首次公告后,于2009年才继续公告。审计结果公告的分类并不完整、恰当。如2009年第6号:“41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既属于企业审计又涉及资源环境审计;2005年第4号:“16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这是业务指导层面的行业检查,将其归为上述六类似乎有失偏颇。

3.审计结果公告不能很好地起到“公而告之”的作用

《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国家在于人民,国家财产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公众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审计公告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然而,由于审计报告专业性较强且社会公众中具有审计基本知识的人比例较少,若不加解释直接传递给大众,往往无法达到公告效果,甚至会被不法人士恶意曲解传播不良信息。在审计署公布的一百多份审计结果公告中,大部分公告使用专业术语且无任何解释,同时缺乏图表、对比等形象化表达。在对各层级社会人士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显示,68%的人无法准确理解审计结果公告传达的信息含义。

4.审计整改报告数量和内容偏少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目的在于将政府政务公布于众,以接受公众评议和监督。更本质的是将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暴露于社会舆论监督中,从而对其产生威慑力和约束,使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自觉纠正错误,接受审计意见并落实审计决定。审计公告的内容中基本都包含“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段落,但该段内容较少,只是对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并未详细说明整改的具体内容和落实情况。近十年来,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整改报告总共6份,占审计结果公告总数的4%,数量较少,且内容多为文字表达,缺乏客观数据资料,审计整改具体内容的针对性较弱。同时,审计整改报告主要针对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涉及其他审计公告的类型较少。

三、对我国审计结果公告的建议

众所周知,信息传递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信源、信道、信宿”,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审计结果公告也是如此。在信源上,审计机关公布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需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因此审计结果公告的真实性、代表性和有效性均取决于审计机关对公告的重视度;在信道上,需保证审计结果公告的传播途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审计结果公告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因此信道也应便于受众的接收。在信宿上,审计结果公告应能转化为信宿所能理解的语言,便于信宿的利用。同时,为了使信息充分发挥其价值,信息的反馈同样重要。审计公告的目的便在于警示和整改,公众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对被审单位形成舆论监督,而被审单位也应据此进行整改。

1.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

2010年2月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公布后,取消了原条例对仅公布“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公布的、社会公众关注的、法律法规要求公布的”这些范围限制,这充分体现了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的必然趋势。其次,审计公告应更多地向民生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方向发展,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事务的关注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力。

2.丰富审计结果公告类型

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分布体现出审计项目的安排,既表明国家审计作为政府的“免疫系统”对国家政务起到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重视程度的区别。因此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的公告应充分兼顾“公平和效率”。此外,应进一步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使审计结果公告成为一项系统、规范的审计档案文件。

3.拓宽审计公告传播渠道,增强内容可接受性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下列形式公布审计结果:(1)广播、电视;(2)报纸、杂志等出版物;(3)互联网;(4)新闻会;(5)公报、公告;(6)其他形式。”然而现实中多为互联网、报纸和杂志,其他方面较少涉及。鉴于我国民众的信息渠道习惯和专业知识水平,应拓宽审计结果的公告方式,如采取电视和广播,并设立专业解说频道,向社会大众客观、公正而专业地传播公告信息。与此同时,应注重增强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和通俗性,例如多用数据、形象化的图表来代替单纯文字描述。

4.增加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

审计整改报告作为审计建议和决定的后续监督检查,有利于促进被审单位对审计事项的落实情况,并起到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的作用。因此,应加大公布审计整改结果力度,增加审计整改报告的数量,审计整改报告涉及项目应尽可能完整,同时扩大审计整改报告的范围,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梁小平.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浅议[J].西部财会,2012(04):65-68.

第9篇

一、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随着财政预算体制不断改革,预算执行审计已由传统的一般性预算资金审计向完整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审计转变,形成了财政审计的大格局。现行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的改革,逐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预算编制、收入组织、资金拨付、预算执行到使用的绩效,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也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发生变化。目前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内容是年度预算执行的情况、财政收入征收管理情况、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转移支付资金情况等方面。通过对年度预算执行与年初部门预算、追加预算进行核对,分析预算执行结果。分析预算收入结构,揭示财政收入增减变化的情况。核实各项收入的真实性。检查有无隐瞒转移收入和有无人为调节收入的问题。检查预算支出情况,重点关注民生资金和扩大内需等重点项目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 有无随意改变支出用途;按进度足额拨付资金,有无超预算、无预算拨款,有无虚列支出的问题,并根据资金拨付情况延伸有关部门,同时检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是否规范合理。

审查财政结余和其他财政资金的真实性,财政往来款项是否及时清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等其他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有无人为调节财政收入行为。审查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财政体制改革以来,财政资金在划拨、支付、使用、核算、管理各个环节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职责的履行以及到位程度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内控制度及管理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二、预算执行审计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财政审计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财政支出审计为预算执行的审计主线,财政支出预算是公共预算下资金分配使用的领域,它是由政府职能的范围决定的,支出的范围不仅涉及公共服务领域,同时还涉及经济建设领域和转移支付。公共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政权建设和事业发展两部分;转移支付领域是对预算支出进行的收入分配调节,以转移支付安排财政支出。

近年来,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预算执行中普遍存在超预算的问题。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调查结果看,未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当年实际支出普遍超年初部门预算,如招待费支出超预算支出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预算执行过程中年度追加预算频繁。二是在收入征收管理中,各级政府为了维护地方利益,存在混淆入库级次、人为调整预算级次、企业欠税严重、征收管理实行进度管理延压税款的情况,形成调节地方收入和挖挤上级财政收入的问题;非税(基金)收入的收支未纳入综合预算管理, 滞留在专户和征收过渡户的情况,还存在自立名目收费或已取消的收费继续征收等问题。三是预算支出存在虚列支出、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项目资金和向非预算单位拨款、滞留未拨专项资金的现象。同时还存在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现象。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资源分布不合理;预算执行管理薄弱,预算编制不细,刚性不强,预算编制标准不科学、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部分项目没有细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年初预算编制时不可预见的事项较多,突发事件引起财政预算的追加和调整频繁,造成部门预算无法严格执行。

二是为了维护地方或部门利益和目标任务的完成,截留上级财政收入,将部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基金)收入,滞留在专户或执收单位,未纳入预算管理。

三是我国财政支出由于改革滞后,在支出规模、支出结构和支出效益等方面尚未完善,对支出预算的执行监督不够,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更多的考虑争取财政资金,对资金的使用存在是否合理,及效益情况关注不够。对财政部门拨付的资金未及时加强管理,资金滞留未发挥其使用效益。

三、新形势下的预算执行审计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预算执行审计应加快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为重点的审计,向以关注管理、效益、制度、安全为重点的审计转变,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大力推进财政绩效审计,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范畴,加强财政绩效评价和分析,检查政策执行及其目标的实现情况,分析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预算编制的审计是预算执行审计的起点,审计机关应直接参与预算编制的审计,从源头重点关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减少预算临时追加的随意性,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会同各级财政部门通过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实现政府税收与非税收入的统筹安排,合理核定预算支出标准,进一步明确预算支出范围和细化预算支出项目。按照经济性质设置政府收入经济分类和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并将各类收支充分细化,以反映政府收入和支出经济要素的构成情况。是规范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不仅为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财政预算改革的顺利推行创造有利条件,而且也为强化预算监督、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创新预算执行审计的技术方法,把审计业务融入计算机审计中,提高利用计算机审计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利用 “金税工程”税收征管系统,通过计算机审计的联网适时监控税收收入的变化情况, 确保财政收入的真实,杜绝手工开票现象,避免人为调节财政预算收入的问题。不断完善非税收入的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将政府非税(基金)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使用,扩大综合财力。特别要对交通、公安、工商等重点执收单位和土地出让金等项目资金加强审计监督,认真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将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政府非税收入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建立有效的财政预算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非税收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预算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杜绝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现象发生。提高收入精细化管理水平。

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等财政支出审计监督,特别要关注涉农资金、民生资金和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通过计算机审计检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的执行情况。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10篇

一、注重大局,突出抓好宏观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监督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责。审计机关要把保障上级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保证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关注和反映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揭示问题与推动完善制度、促进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确保中省市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二、注重改革,突出抓好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

财政审计,是审计机关的永恒主题,审计部门要在积极构筑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总体框架下,坚持“监督体现服务,制约体现促进”的理念,围绕政府预算体系建设,切实整合审计资源,搞好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做到年年有重点,年年有成果。不断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政资金合规、高效使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特别是要抓好预算执行单位“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的审计监督,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组织整改,促进“三公”经费及会议费预算、管理、使用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厉行节俭、减少浪费,促进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三、注重绩效,突出抓好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

近年来,我县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对固定资产、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审计机关一定要不辜负县委、政府重望,严格按照《定边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及《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有关问题补充意见的通知》进行有效监督,紧紧抓住资金流向这条主线,实施全过程监督,做到及时跟进,同步参与;对那些只图眼前利益,不负责任,不遵守行业章程、不按行业规则办事的设计造价公司一经查出,审计机关除了按照相关财经制度处理处罚外,第一次亮黄牌,提出警告;第二次发现应当报告政府,打入黑名单,不得再进入定边市场。确保建设资金安全高效,真正将政府性投资项目建成效益工程、廉政工程、民心工程。

四、注重民生,突出抓好公共服务领域审计监督

今年,我县将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安居工程、社会管理等方面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用好民生资金,使之真正用之于民,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财政资金流向哪里,审计就延伸到哪里,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开展工作,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安排项目的审计,特别是省、市直接审计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及早做好配合审计的准备,确保不发生问题。

五、注重责任,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审计监督

第11篇

县级财政“同级审”应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这根主线,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乡镇、重点资金进行审计。重点领域主要有影响财政收入的重点税种、重点税源大户以及影响财政支出政策性、专用性,效益性的科技、农林业、教育、交通等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包括财、税、库三个预算执行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主要包括上级下达各项专款,专项补助,转移支付补助;本级安排的专项、专项支出及社保、城建等专项基金支出等。并注重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由主要审计本级支出转向本级与补助下级支出和部门预算支出审计的转变;由支出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变,决算审计向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审计的转变,才能彰显财政审计的优势和作用。当然选择这些重点也不是每年都要审,因为审计力量、审计时间不允许,所以每年只能在全面自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的进行抽审,突出以下重点:

(一)重点审查财政预算编制的规范性。检查财政预算编制的方法是否先进科学,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基本原则是否合理,大范围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合法,程序是否合规,重在规范财政预算分配行为。

(二)重点审查财政预算执行情况。重在维护财政预算的检查、财政预批复是否及时,预算分解是否足额下达,预算执行是否严格,预算调整是否有效,审查分析财政预算支出增减变化原因,总结好的经验,剖析存在不足。

(三)重点审查财政决算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收入方面重点审查收入范围和收入级次划分是否准确,检查有无截留,隐瞒应上缴的财政收入。支出方面重点审查上缴下达的各项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补助支出和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支出具体使用的情况。并审查财政收支平衡是否真实,突出效益审计。

(四)重点审查财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一是检查财政各项法规、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政府制定出台的有关涉及财政方面的文件,是否与国家财经法规相吻合。《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会计法》以及预算外资金管理等项法规是否执行到位,财政运行管理中不规范行为是否及时纠正。二是检查财政改革情况及效果,检查财政收入、支出体制和制度方面是否健全,正确评价其成效,促进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三是检查本级政府财政全年工作重点计划和专项活动实施情况,分析这些活动的开展及管理措施出台,对促进全年财政工作圆满完成和增收节支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如部门预算推广实施情况,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进展情况,政府采购工作开展情况,会计集中核算并管理情况等。以大力推进财政管理,全面实行“阳光工程”,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秩序规范化、法制化。

第12篇

一、重点突出,程序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1.抓住重点,不遗余力推行“两全监督”。

“两全监督”即:一是对超过30万元的项目,“全纳入”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作为县级审计部门有能力做到);二是对纳入的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30万元以下项目实行抽审)。

两全监督重点关注的环节如下:

一是审核合同。为加强工程造价的源头控制,前置监督环节,瑞金市审计局从签订合同开始介入,与相关单位一起负责工程设计图纸会审的审核把关,对合同中有可能影响工程结算及费用审核的主要条款,合同价变更的规定,材料、设备的供应方式,分包工程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尽量减少合同文件的不确定因素。

二是严格控制随意变更签证以及对增量工程进行现场审核备案。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变更,施工单位必须履行规定的变更审批手续。凡变更设计增加费用超过工程总造价5%以内或者单项变更超过1万元的,须报财政、审计部门审查备案;超过合同总造价5%且金额超过10万元的,由财政、审计部门现场核定,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若计价变更价款累计超过合同总造价10%且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还需重新报原项目概算审批部门批准。审计人员需要重点监督工程变更是否履行了必要的程序,并了解图纸变更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施工过程出现的增量工程,审计人员要进行现场的审核和备案。

三是关注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审计,事前收集好审计证据是关键。一是熟悉工程施工过程,了解常用的施工机械;另一方面是多记录工程施工过程的实施尺寸,必要时用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留下重要的审计证据,拍摄一些现场实景。一般大的工程项目从开始施工到最终办理结算间隔期都较长,时间越长,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就越难审得清楚,有了这些事前收集的证据,就能为以后该项目的审计提供强有力的书面证据。

为了转变以前的对隐蔽工程事后追究使监督很难奏效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促使被审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就主动邀请审计部门介入,我市文件规定,对于未经审计部门及相关单位审核备案,施工单位擅自进行下步施工,造成工程隐蔽无法核实的增量,增加的工程价款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通过相关文件的明文条款,更有效地加强了审计监督作用。

2.通力合作,财政审计实行“双向把关”。

“双向把关”是指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在市财政局审核后,市审计局再进行审计。即财政评审中心首先进行评审,并出具报告,由财政局对审核项目复核后进行批复,批复后将项目移交审计局。

我局在接到财政局移交过来的项目之后,首先由局长和分管领导及主审该项目科室负责人对项目进行审前调查,再根据项目的特点,提出一份任务安排表,将审计任务分配到审计组,并确定项目完成期限,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按照任务安排,限时办结。

接到任务的审计组即作出审计方案,按照进度安排实施审计,在开展审计现场监督阶段,审计人员应填写审计监督纪要,并将参加的会议记录、隐蔽工程签证、阶段验收资料、竣工验收资料等整理暂存。进行工程结算审计时所有资料将作为审计依据,在结算审计阶段,审计内容涵盖了工程从立项开始到验收竣工的全部建设情况。

为了增强审计的监督效果,除了在审计的程序上采取财政审计双把关之外,我局与市财政局通力合作,一是控制好资金的拨付进度。根据我市文件明文规定,在审计局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结论尚未作出之前,工程价款至多只予以拨付合同价款的80%。二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在进入审计监督的环节时,如若作出的审计决定审减工程价款金额超过了财政局核定价款的5%,审计局将责成财政部门追究其评审人员的责任,此举大大增强了评审人员的责任心,加大了其评审过程中的核减力度,更好地保证了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

3.科学管理,严格规范固投审计监督程序。

一是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既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之一,又是监控审计进程、评估考核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的依据,因此我局要求审计组扎实开展审前调查,根据审前调查的具体情况,审计组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审计目标要具体化,审计事项要科学化,审计重点要合理化。审计方法则要求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可操作性。同时,在审计实施方案制定上要求审计组成员分工明确,并强化审计组长、主审及审计人员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二是严格依法审计监督。在每个项目进点之前,要求审计组发出审计通知书的同时,一并送达审计告知书,告知的内容为审计所需项目资料、审计的程序以及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遵守相关程序的申诉途径,让被审计单位明确知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在配合审计组工作的同时,监督审计组成员遵守审计工作纪律情况;审计人员进入现场审计阶段,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现场勘察和审核,审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对照施工图和投资建设项目结算书,进行实地测量;从现场回来之后,审计人员结合已有资料和现场审计的记录开始整个项目的审计。

三是注重审计成果应用。项目整体审计完毕,由审计组综合资料形成审计报告初稿,向分管领导汇报;将讨论后确定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达被审计单位,根据被审单位提供的反馈意见,局长召开业务会议,详细论证和讨论所提意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调查结果,予以采纳或者不采纳处理,最终形成正式审计报告及审计决定。为了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在工程价款拨付方面,不仅在签订的合同中要有条款明确说明,以审计决定为拨款依据,并且在实际拨付资金时也严格按照审计的最终结论进行。在工程质量监督方面,对于审计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我局将进行跟踪和督促整改,把工程质量监督效果落到实处。

二、狠抓工作效益,注重成果转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效果显著

1.规范了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监督,重要环节随时抽审。在整个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凡是涉及变更合同或者设计方案的时候,必须有审计部门进行把关,有效地防止了胡乱降低设计标准的行为。全程跟踪,所有环节都在审计部门的监督之下。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上实行全程跟踪审计,强化对建设项目前期相关工作事项的审计,包括项目决策、可行性研究、项目资金来源和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的情况等,对重点大中型建设项目,我局以派驻的方式从项目筹建开始进驻建设项目法人单位,从工程立项到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均全程参与,重点项目专门监督,全程施工阶段穿插随机审计监督。

2.提高了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程序的规范,使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双把关”的配合更为协调,三年来工程项目送审金额5.2亿,经财政部门审减6 000万元,在此基础审计部门再核减2 332万元,大大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加大审计工作力度的同时,我局注重增强各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对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的立项、实施、资金使用及审计等情况,进行一定的公告,群众表示满意,社会反响极好。

3.增强了项目建设过程中保廉“免疫功能”。“两全监督”规范化审计中,审计部门加强与纪检监察及相关部门的配合,积极发挥本部门“免疫系统”作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审计部门分别提出相关审计建议,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起到了预防和警示的效果;同时规范制度,跟踪监督,有效地约束了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在项目立项、评估、结算等方面的个人行为,增强了源头上预防重点建设项目腐败问题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双把关比审计部门直接审计节约了时间,减少了审计风险。

三、全面思考,深入总结,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顺利铺开需要四大要件

1.领导支持是前提。审计部门要在工作中有所作为,首先必须取得领导的支持。一是要授权,我局大力开展“全过程”、“全纳入”的两全审计监督,正是有了领导的鼎力支持,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才能名正言顺地介入到工程项目的全程监督。二是在审计工作遇到困难和麻烦时及时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让审计人员能够大胆工作,没有后顾之忧。三是人力上支持。我市成立了重点项目监督办(设市纪委监察局),由市纪检监察机关、检察院、发改委、重点办、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国土、环保、劳动保障等十个部门派员组成。同时,给审计局增加编制5人,专门成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监督办和审计中心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实行“两全监督”规范化审计的人力问题,增强了“两全监督”规范化审计的威慑力。

2.财政协作是关键。审计工作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财政跟审计两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取得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审计的监督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我市财政局跟审计局进行双把关,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均由财政局先审核,再由审计局进行审计,审计结束前,财政局协助实行工程价款支付进度控制。同时,对于审计局作出的审计决定,财政部门对核减金额如数进行收缴。两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大大加强了财政性投资项目的管理效果。

3.制度完善是保障。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我市政府先后制订出台了《工程监管办法》、《重点建设项目全程监督暂行办法》、《财政项目决结算审核与审计监督协作办法》等文件,审计部门细化相关文件规定,形成一套健全而完备的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规范审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