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重点汇总

高中历史重点汇总

时间:2023-08-16 17:2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重点汇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重点汇总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讨论

素质教育的历史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单靠教师“讲课”是不行的,还要通过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来实现。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围绕讨论题,在一种良好平等的气氛中直接、自由地进行探索、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的一种学习形式。如何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何谓高中历史中讨论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深人。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有效补充。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和应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在尝试运用讨论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贯彻课改精神,本人尝试将讨论式教学引人高中历史课堂,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何谓讨论式教学?本人认为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

二、高中历史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

采用讨论式教学,就是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使其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应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的提出问题、互相交流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也并非不关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地位,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做到有目的、有序的掌握讨论活动的局面,并引导和激发学生去积极的主动并带有创造性的进行讨论。

2.全体性原则

课堂的讨论活动,需要全部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使每一个成员,包括老师在内,都要在讨论中得到收获,那就要求历史老师要精心的挑选课前预习方向和讨论题目。首先,讨论的方向和内容要跟课程安排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其次讨论的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思维灵感;再次就是讨论的题目要有坡度,因为目前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其接受能力也都存在差异,所以在选择话题上要做到既突出“点”,又要照顾到整个“面”,做点难易适度点面结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讨论中有收获,使得课程讨论成为真正的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环节。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讨论形式

1. 相互协商法

讨论时,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中,我先提出了问题:请从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习俗风尚、交通工具、通信手段、传播媒介等方面考虑,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有了怎样的变迁?以及造成这些变迁的原因是什么?而后各小组成员自己思考、协商,汇总形成小组观点,再拿出来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全体达成共识。这样的过程,既发挥了每一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又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智慧,起到了提升对祖国悠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热爱之情。

2.相互补充法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参照,发表见解,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相互提问法

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学生之间可点名提问,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这样的方法增强了趣味性,如加人一些竞争机制,则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三、高中历史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实施

1.设置疑问

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给学生设置疑问,所以教师就要深人的研究历史课本的结构和知识点的分布,然后根据课程安排一步一步的逐渐提高难度的设置问题,学生在课前的准备问题过程中,就已经熟悉课本知识,在课上才能更为主动的参与讨论。高中历史教育,要结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学、地理、政治等方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解决疑问

在学生充分进行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疑问。尽可能的让学生发言,互相交流看法,然后自己去解决疑问并提出新的问题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引领学生前往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不是传输者,不要过多的发言,而是以提问题为主,让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3.总结疑问

作为老师要善始善终,要依据课堂的讨论情况来及时的做出总结,然后根据总结去指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教学进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发挥出最佳效果。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采用有效的课堂讨论式教学,体现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也能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会芳.高中历史常用课堂导人技巧例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4)

[2]杨竹芬.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学如何应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临抢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五步合作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100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的核心理念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用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学会和他人合作解决历史学习问题。

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学生无法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也就缺少学习的兴趣。这显然不符合“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理念。基于这几年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确立了历史课堂的五步教学法,即:学(激趣导入,定标自学)――论(组内讨论,合作释疑)――展(展示交流,共同提升)――评(精讲明评,点拨拓展)――练(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一、激趣导入,定标自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找寻出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尽可能运用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疑问、新奇和神往,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历史导学案分五大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归纳、拓展延伸和基础达标训练。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仔细阅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的归纳填写,并对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消化、提升。

“思维从疑问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求在阅读教材学习内容时,要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同时也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疑问和看法,这样才能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的,也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发充分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要开发和发展。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及时并适度的进行点拨。此环节的关键是:

1. 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避免繁琐冗长;2. 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3. 这部分提倡自学,自主解决问题,合作不能代替独立思考;4. 学案要让学生清晰的知道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应该学到什么程度?5.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决不包办。

二、组内讨论,合作释疑

在导学案的完成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是个人解决不了的,再加上学生新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放到小组讨论的层面上来。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至6人足矣,由组长负责主持,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与,采用轮流发言和畅所欲言两方式。小组内先进行找错纠错活动,再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完善问题答案的合理表述。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参与其中,以了解讨论效率,点拨迷惑之处,掌控讨论进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记录员作详细记录。关键是要做到:

1. 遵循“1、2、4、8――N”交流原则;2. 要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3. 做好小组成员分工,加强小组长培训,确保组内交流有序高效;4. 讨论完成后,由组长举手,便于掌握讨论进度;5. 每个环节结束后,都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事可做。

三、展示交流,共同提升

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起来,由教师指定各小组相同序号的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和疑难问题,再让全班同学共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有预见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要适时点拨,组织即时互动。

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想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增光添彩。如在“日本明治维新”这节课中,有的小组提出了“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各种思想相互交汇,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最后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七点:一是日本没有经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根基不牢固;二是倒幕派演变为维新派,并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他们支持的天皇也并非封建制度的代表;三是在工业、农业、军事、政治和文化上,都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得力措施;四是当时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五是日本主动实行了改革开放,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六是日本的岛国危机意识,和从大化改新就体现出的向先进文明学习的民族传统;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拥护。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这就是集体的智慧。在这里,课堂真正成为了真正的学堂,问题也在交流中变成不是问题的“问题”。

面对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搭桥引路,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探索、争辩,直至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个感悟自得的过程。当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会超出教师的认知范围,教师也可能一时无法解答,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提问者,同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其他途径去解决,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与事件知情者联系等。另外,教师要对课堂上出现的跑题现象进行适时调控,避免出现泡沫现象。此处要做到:

1. 精选汇报内容。一组汇报,他人补充,控制汇报时间;2. 对汇报的问题要挖掘透彻,深入分析,举一反三,掌握重点、突破难点;3.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的新生问题,把它变成进一步思考学习的引题;4. 不重复汇报内容;5. 限制强势学生的过多发言。

四、精讲明评,点拨拓展

这一环节,基本上和上面的环节是相互融合的,时间、空间上具有交错性。教师应该随时随地、反复灵活地依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四会”和“五能”指导,即会组织、会倾听、会质疑、会分享,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表达运用能力、情感能力等。

第一,教师的精讲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而非重点部分,尽量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点线面的整合,适时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进行横纵联系;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乡土历史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习的专题。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理清历史线索,从每一个知识点,到每一课题,再到每个单元都要形成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笔记中记下并掌握好。

第四,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历史课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不妨找一些记忆技巧教给学生。如:1. 顺口溜:《》的内容概括为设工厂、赔两亿、割三岛、开四口;2. 谐音法:《》的四处通商口岸可以用“杀出苏杭”来记;3. 数字法:1689年《权利法案》+100=1789年《人权宣言》,你说巧合吧;还有如点面交叉、纵横联系、归类求异、对比记忆、绘制图表、空间记忆、关键词记忆、衍射记忆等等。

第五,教师的精讲要多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等立体教学手段,语言要抑扬顿挫突出趣味性,还要运用一定的小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六,教师的精讲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综合、分解、总结等。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五、达标训练,随堂落实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本课所学重点内容要当堂掌握,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做到节节清。教师在训练题的设计上要侧重重点考点和热点,题目难易要适宜,要有梯度,保证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拔高,理解能力较差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随堂达标训练时,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将答案写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师批阅,对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评析和整合;算出小组平均分,排出各组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结束语

总之,实施这一教学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学生进行灵活调整。在时间分配上,根据所学内容灵活安排,每一步用时多少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可。实践证明,五步合作学习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学生变得会学习和爱学习,历史课也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钮锡珍.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习方式的改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第3篇

关键词:课改 中学历史 感悟 教学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中学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几年时间了,从最初的惶恐、无奈到渐渐的适应,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以下要谈的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的几点感悟: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发展性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师的工作,就是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我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这种认识和结论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见解,不见得就符合历史课本或传统的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的准确性,更不是对历史教科书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看法的认证,它是多样性的和开放性的,以及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思维训练而逐步形成起来的。

在历史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再比如,在评价曹操时,有的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他是个奸臣、枭雄;有的学生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认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二、 综合处理高中学生自身历史知识欠缺问题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加强对某一阶段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接解读。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以截取《百年中国》有关片段,学生非常爱看,加深印象。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如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如果让我来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话,让学生自己绘制表格整理课本提到的每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适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比如将必修3《诗言志、歌咏言》这一课,我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来讲解,学生非常踊跃。

(3)教学中应该指定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

三、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我们应该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因有满堂灌之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受到一些质疑,但它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第六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就比较适合用讲授法,而且讲授法在每节课均可和其他方法交叉使用。

(2)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等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法。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如分组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3)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辩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和大组辩论的方式进行。如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东欧剧变是坏事还是好事?该不该抵制日货?等等。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辩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四、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第4篇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应试,而应该充分发挥历史课之人格教育主渠道作用,尤其是通过乡土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进入世纪之交,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启和深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日益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1]新颁《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部分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凸显出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的新特点:一是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对于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意义重大。

一、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地方都已将博物馆、历史遗迹、历史音像资料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作为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在历史教学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云南,目前历史教学中基本以教材作为全部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滞后。一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二是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局限于课堂;三是从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看,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导致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并且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造成乡土历史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四是从课程资源内容看,统编教材资源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教材结构单一,相应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课程资源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意义

(一)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新课程《纲要》中指出:历史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那么何谓乡土史?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乡土”是指县(含市、区)一级的行政范围。乡土史也就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本乡本土的历史。2001年,教育部公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使每一级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成为各级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正式颁布。2004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个省(区)最早一批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2009年秋季起,按照教育部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计划,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成为推进我省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要素。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因地制宜,有计划,并且主动地进行适度的课程开发,既满足了广大师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又融入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而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同时,通过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使学生成为学业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力不足的状况;培养学生自主交流、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

(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长期以来,中学课程资源的选用实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课程,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充满多样性和差异性。在这样一个充满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环境里,不同地域的学校、不同学生和教师,无论是在生存背景、个体需求、先天素质、后天努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广泛的差异,国家课程资源“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共同性与统一性”,往往形成课程设置与具体学校的“课程需求和条件之间发生严重错位”。多方因素影响下,造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乡土史知识匮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的局面。

2009年,我所在的学校昆明市官渡区一中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由关上搬迁至官渡古镇对面的云秀书院。面对古镇,一方面,搬迁至此的广大师生们对古镇的历史和现状知之甚少;另一方面,近年来官渡古镇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对古镇的开发和建设,从金刚塔的“整体顶升”到一批古建筑的修复,从古镇的整体规划到宝象河的治理再到一系列湿地公园的兴建,从服饰、小吃到民风民俗,乡土史资源十分丰富……于是我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官渡古镇周边学校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尚未有一所学校系统地在进行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形成文字结论。我所在的官渡区一中身处古镇腹地,古镇乡土资源的利用也仅仅在高中一、二年级作为选修课每周开设一次,力度和效度远远不够。并且我在古镇乡土史资源资料的收集中,发现就连古镇政府也未能有一个具体的职能部门对相关乡土资源进行汇总、整理……于是现行课程资源造成地方教育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家乡未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学生成年后大都对自己的家乡不认同,不愿扎根家乡,亦很难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由此可见,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更符合地域性、彰显地方特色、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还可以让学生在关注主流文化的同时关注生养自己的一方水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民族和国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客观需要

大家知道,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改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这说明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念,更是广大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它使得教师由国家课程资源开发下的课程计划的被动贯彻执行者到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实践主体,它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潜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需要,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广阔前景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既能拓展历史课程资源,又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讲解一些乡土历史,往往能克服统编教材自身的不足,能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程固有的各种功能。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一是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学生的时间、空间距离都比较大,加之现行的评价、考试制度,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通过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二是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普遍了解得不多、不准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甚至有很多错误的认识,有必要对学生补上这一课,使学生能对家乡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科学的了解,通过对家乡有关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发挥历史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功能。三是对比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人文主义精神,发挥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应有的功能。

为保证开发与应用顺利进行,必须落实历史资源开发与应用中的人力支撑及制度保障。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应组织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年富力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事业心强,专业知识丰富,人员组成合理的团队承担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任务。其次,要加强教育指导督导工作,健全长效机制,从政策、机制、经费等方面保证团队成员的相对稳定,要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研究水平。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矫正、调控研究过程。加强研究实施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分析并能及时反馈到研究过程中去。研究实施过程中,要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实验氛围,以确保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