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需求

企业信息化需求

时间:2023-08-16 17:2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需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需求

第1篇

互联网的变化,使得传统企业的边界开始延伸。传统行业的互联化程度已经加深,开展电子商务建设的企业比例逐年上升;企业开始移动办公,大家在异地通过手机登陆ERP系统;社交媒体的兴起,让企业网络环境更为复杂。由此,现有的企业的信息系统,用户群可能在企业内部、上下游厂商抑或是世界各地的客户。

这些趋势使得企业信息化中的用户和业务越来越分散,但是,企业信息化却对数据和应用的集中管控需求日益迫切。网宿科技副总裁刘洪涛告诉记者,对于将更多业务转型到互联网的企业用户来说,系统的高效性更是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个大矛盾之下,企业应用CRM、ERP、OA、Webmail、SCM、电子商务等面向众多分支机构或企业供应商的多种应用,因为跨越互联网操作,受到网络访问业务系统速度、网络安全、稳定性等影响,形成了网络环境对集团企业业务系统跨互联网运行的种种制约因素。

对于有广域分布的集团多分支机构而言,企业应用系统在不同分支机构的实际应用效率低下、访问不稳定等问题非常普遍。例如ERP系统、OA系统、CRM系统等,由于互联网网络环境的影响,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企业数据中心部署的IT系统存在很大的时延,业务接入速度、传输速度太慢。

“企业在解决传输问题时,通常从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扩带宽,至少把核心带宽扩宽了,能够部分改善;第二是增加服务器设备,把现有的服务器设备升级换代;第三就是专业的加速设备。显然,扩带宽只能解决带宽不足,增加服务器设备加大计算能力,但这些都无法解决骨干网传输这中间一公里的问题。”刘洪涛解释说,在解决数据集中和访问分散的矛盾,以及跨运营商访问问题上,CDN技术具有先天的优势。相对于扩带宽,加设备以及配备专业的加速设备相比,CDN部署起来更加容易,扩展性很好,而且更加灵活。企业不仅可以随时接入CDN平台获得服务,而且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扩展的需求,随时调整。而在效果上,CDN也很稳定、安全,能够保证企业的信息化内容的传输。

目前企业网络应用速度普遍较慢,员工在OA、ERP、CRM、文件传输、网站访问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依赖传统的解决方案如增加网络接入带宽、增加硬件设备投入、扩充技术运维团队并无法解决现有问题,反而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往往令企业头疼。

CDN是构建在数据网络上的一种分布式的内容分发网,通过缓存的手段将数据分布到离终端用户物理距离将近的节点上,从而提高用户访问速度。CDN是一个经策略性部署的整体系统,包括分布式存储、负载均衡、网络请求的重定向和内容管理4个要件,而内容管理和全局的网络流量管理是CDN的核心所在。通过用户就近性和服务器负载的判断,CDN确保内容以一种极为高效的方式为用户的请求提供服务。

刘洪涛介绍说,CDN技术解决了部分数据和应用大集中与用户和业务的分散二者间的矛盾,但是企业信息化系统里面的数据和应用一直在变化,面对这些动态应用或者动态传输的数据,传统CDN技术的缓存拷贝机制无法解决这个难题。针对这个挑战,网宿科技今年将推出新品APPA(App Accelerator),专门针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加速,尤其是动态数据和应用的加速。APPA可实现“零改造”、“零部署”、“零运维”的提供服务,一点接入服务,全球应用即时加速,并提供7*24客户服务保障,企业应用、部署AppA快捷、便利,并在实际使用中提供良好服务,让企业有更多精力集中在创造价值、开拓创新的工作上。

第2篇

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实现共同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选择。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体系,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在中小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明确利益相关方从中应该和可以获得何种利益,如何获得,根据一定原则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大规模普及应用阶段应着重把握的问题。

从“中小企业王国”到“小狗经济”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这些作用,从微观上说,包括:开拓市场,获得订单,获得新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加强科学管理,通过流程再造提高效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满足企业技术服务需求,满足企业咨询服务需求,满足企业培训服务需求;共享资源成本,共享服务成本,共享管理成本,共享创新;以及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隐形冠军”。从宏观上说,包括:稳定就业、稳定社会;扶持创业,增加税收,促进增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扩大出口,发展外向经济;支持企业成长;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集群发展,推动区域创新,提高国际竞争优势。

政府从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获得什么“利益”呢?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宏观社会效益,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有效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一点必须通过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来实现。这决定了政府推进目标不可能局限于造就少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明星,而必须着眼于人规模普及应用。二是宏观经济效益,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集群,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一点是新的趋势。在信息化之前,发展经济主要靠规模经济,就是企业做大做强。信息化提供了“小的就是好的”这样一条新型发展道路,推动中小企业以信息化为协作纽带,进行产业聚集,共同发展区域经济。相对于500强企业个个单打独斗的模式,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相当于“打群架”的模式。例如.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意大利从不依赖500强企业,而是在部分地区形成了中小企业稳定战胜500强的国家竞争优势。我国重视企业做大做强没错,但不能忽视小企业,最终要形成“大小并举”的中国特色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小企业信息化强调共同发展在这方面具有战略性。

实践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2007年以来,浙江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从全省范围内选择了若干个产业集群,寻找和确定浙江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重点加以培育和扶持。经济学家称之为“小狗经济”,意思是一群象小狗的中小企业,战胜了象大斑马一样的五百强企业。广东以“政府支持,市场推动、企业运作”方式,重点支持建设以专业镇、产业园区(基地)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北京、广东、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江苏、内蒙古、山东、新疆和浙江等多达14个省、市、自治区部在按照产业集群的路子发展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500强路数的“中国经验”俨然崛起于无形之中,我们需要提高到建立“中小企业王国”的国家竞争优势高度,认识这种新的国际趋势。

中小企业、服务商和政府,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要系统推进,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推动作用和社会服务作用的信息化推进体系。这一体系不是一套有形组织,而是逻辑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思路。

根据我们的理解,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体系作为政府推进工作的逻辑系统,从确定推进目标到实现推进任务,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框架层和实施层。战略层确定政策的方向,做出推进目标的选择,确定具体的原则和任务。框架层确定政策的骨架,将政策分解到各个环节。它由支撑层、服务层和对象层构成,中小企业是被服务对象,处于对象层;服务层包括信息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和投入服务,形成一个社会化的服务网络,称之为服务体系;支撑服务体系的,是发展环境,包括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和商业提供的支撑环境。在实施层确定政策的落实,在领导、资金、组织、活动、监督等方面布置资源。

随需而动

中小企业信息化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一个基本原则。真正做到是很难的,如果不能做到以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的“报复”就是:觉得信息化“没用”,对信息化不感兴趣。以企业为主体,最关键的一点,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内在动力。

1、换个角度看需求

1)把握五大需求

以往从IT及其应用出发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经常把它表述为对技术的需求,如需要多少硬件、多少软件、多少服务;好一点的,是把它表述为技术应用需求,如技术应用于人财物、产供销。事实上,这些都只是对信息化本身的需求,而不同于企业自身需求。

企业自身需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市场、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五大需求。这五大需求直接决定了企业是死是活。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动力,最终要落到解决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上来。能解决,信息化在他们眼中就是实的;不能解决,就是虚的,就是“没用”的。

2)帮助中小企业找到市场才是关键

通过信息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市场问题,就是指开拓市场。具体来说,一是帮助企业把东西卖出去;二是帮助企业找到新客户。至于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硬件、软件和技术方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可以整体“封装”起来、放在“后台”的问题。

与大型企业完全不同,中小企业的这一需求,占了整个信息化需求的一半。可以说,抓住了开拓市场这个“牛鼻子”,就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一大半。反思一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利益相关方,有谁拿出一半的资源和精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这个问题呢?做不到,就不要嫌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没用”。

中小企业服务商往往更容易关注的是解决技术问题的需求,在卖产品上下的功夫更大,这就难免与中小企业产生认知上的差距。中小企业确实需要信息化的技术和产品,但他们更优先考虑的,首先是开拓市场、获得信息,其它需求都是次要的。按照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需求的优先顺序满足他们,是发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企业主体作用的思考方向。

近年兴起的网上展洽会,深受中小企业欢迎,就是因为为他们提供了卖场,促成了生意。例如福建省泉州市举办的“网洽会”,参加企业已达3000家,参展产品30000多种,招商投资项目近3000个。人们形象地称广交会上的网上洽谈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信息化一 旦办成了生意兴旺、而且永不落幕的交易会,信息化“没用”的错误帽子就自然摘除了。

2、根据中小企业特点激发信息化动力

第一,中国中小企业注重经验,更加适合用示范和体验的方式,让他们形象生动地感知信息化,亲近信息化。进行典型示范和举行体验活动,是比较适合他们的方式。

第二,要针对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导人。对于技术入门、技术深化、业务应用和企业转型等不同阶段的企业,应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避免药不对症,或对轻病下猛药。

第三,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业务类型引导企业。以电脑普及为例,由于业务特点不同,有的行业需要配备电脑多一点,有的少一点,不能一律强求。企业采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不同战略,对信息化的要求也不同。

搭建舞台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之路,一个要点就是以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为推进关键。越是弱小的企业,越难以自我发展信息化,越需要服务商搭建平台,为它提供社会化的信息化服务。服务体系,是由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商、服务平台提供服务构成的社会化的服务网络。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基本矛盾的需要。根据现阶段的特点,在服务体系建设中,最有效的做法,是积极发挥主要服务平台作用,推进大规模应用。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共同发展的主动权。这样的大规模应用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

1、产业集群成批带动中小企业进入行业信息化领域

我国当前在各大行业和一些重点地区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分工为纽带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广东最为突出。信息化则有利于加强以“专、精、特、新”为特点的中小企业的整体协同合作,降低群体协作的交易费用,更好地发挥集群竞争优势。人们注意到,集群中的一些中小企业虽然缺乏主动信息化的意识和自主规划能力,但为了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也采取了跟随产业集群中信息化领先者实现信息化的策略。

2、骨干大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实现信息化

骨干大型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是产业链信息化的典型表现,符合“虚拟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其中,骨干企业的业务需求,是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牵引力,它使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明确,应用效果显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与骨干企业的系统对接,可以分享骨干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信息化的整体优势,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3、电信运营商大规模带动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迈入信息化门坎

近年,国内电信运营商在业务转型中,纷纷将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增值服务的战略突破口,设计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品牌和具体业务,与产业各环节携手,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典型例如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中国网通的“宽带商务”和铁通的“商务新动力”。电信运营商适合带动中小企业进行入门级的简单应用。对电信业务人员进行信息化应用上岗培训,是这项服务的必要保障。

4、市场服务平台的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这是一种交易驱动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中,网上网下结合成为一种最有效手段。而鼓动发展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网络市场,成为各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热点。例如,阿里巴巴模式和泉州模式,就是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或有政府支持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服务,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提高效益,从而有效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生存需求。

5、信息服务平台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导力量

针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信息流首先得到重视的规律,许多地力建立起了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些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满足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有力地带动了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而现在互联网已发展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当前,公共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正成为热潮,而公益性、商业性的信息服务,还有待进一步产业化。

6、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得到更多中小企业的欢迎

ASP模式是与企业自建相对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重要模式之一。它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约IT应用成本,简化信息化实施,提供专业服务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欢迎。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IT技术与企业业务结合的矛盾,进一步贴近用户。

7、信息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和培训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

“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于2006年6月正式启动,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各地先后有30万多人次接受了该活动提供的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作为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展望未来,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服务商、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将作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与中小企业共同成民。服务体系最终将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经济发展。

突破环境瓶颈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主要分为两类,类是政策性环境,是由政府营造的环境,如政策法规环境、财政税收环境、宣传教育环境等;一类是支撑性环境,是由商业支撑平台提供的环境,如支付环境、信用环境、物流环境等。支撑平台(B282B)与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B2B)有所区别:支撑平台是营造发展环境的服务商,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所以叫B282B)是他们的直接服务对象;而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商,以中小企业为直接服务对象(所以叫B2B)。

1、重点突破政策环境瓶颈

当前,中小企业对于政府营造发展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相比国外,政策法规滞后,成为发展瓶颈。例如,阿里巴巴等网站发展很快,需要尽快确定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法律地位。一些地方根据实践需要,开始先行。例如河南省下发了《关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浙江省在“建设一家、服务一片,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2006年,有8个地区致力于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基金,或在有关中小企业的基金中单列信息化项目。下一步要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要求迫切的发展环境。

2、重点突破信任环境瓶颈

信任环境是一个比信用环境更宽的概念。它包括态度信任(不知服务商是不是骗人的)、能力信任(不知找我的服务商是几流水平)和安全信任(不知服务商能不能保障我的信息安全)三个主要方面。在这三个方面,中小企业普遍不信任服务商,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因之一。

第3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息化;提高;发展

小微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发展后劲,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十报告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下,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小微企业突破目前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一、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现状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在国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影响力,使工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云计算、电子商务、大数据、移动互联及各种数字化的交互、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社会中的经济、企业的运作模式,信息化也真正融合进了实体经济。目前国内的企业处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体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紧密连在一起的信息经济环境中。这其中也包括了众多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据国家数据统计,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7.3%,而其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足10%。

相比大型企业的成熟完善,小微企业的各种资源有限,经营成本偏高,随着需求拉力的减弱,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一直以来,作为中国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小微企业面对信息化既感到熟悉而又陌生。实施信息化的小微企业却少之又少,即使有的企业实施了,结果也只是流于表面。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支持,目前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管理呈现粗放、混乱的状态,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很容易因为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竞争而倒闭破产,同时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中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佳的信息化能力,是每个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小微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化意识普遍比较单薄,相对信息化,他们更关心业务、成本和利润,而且实际上,由于财力和人力所限,小微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做一个整体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具体部署和实施当然也无从做起。

我国一直把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例如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它部委印发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围绕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缓解融资难等难点问题,开展了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融资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微企业因其自身特点,信息化预算投入有限,小微企业迫切需要投入较少同时又能满足其全方位需求的产品。

二、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难点

1.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管理部门引导与支持乏力

首先是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环境不足,虽然存在着不少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但是这些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不够明晰,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财税政策的具体化不够。其次,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不能适应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再次,政府内部管理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能顺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难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合理的引导和指导。最后,对于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状,不利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促进。

2.针对小微企业的外在信息化服务滞后

最近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小微企业迫切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需求,如“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利用”;“能在不同终端设备(PC、平板、手机、电话等)之间无缝切换”;智能化的IT管理”;“消除信息孤岛”;“可从高灵活性的架构和众多整合选项中显著受益,轻松实现扩展,更加灵活的部署选择,从而全面满足企业各流程、各部门的应用需求”等,或者可以说,达到高效智能的信息化水平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需求所在。但是目前大多数针对小微企业的软件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不从小微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企业生产管理特点相符合,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多变的情况。而且软件的维护和升级也不到位,小微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

3.小微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不足

首先是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跟不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对于“信息化”还呈现出种种疑虑。他们既担心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成的IT信息系统其投资回报周期有限且无法适应企业形态的快速变化,又怀疑IT信息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其独特的、复杂的应用需求。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的本质是信息化观念不强,随之便会导致企业对信息化信心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信息化成功率低、信息化环境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致使小微企业信息化停滞不前。其次是内部管理不利于信息化建设。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管理体系、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都比较完善,拥有较多的大型管理软件支持,因此各个体系的信息化应用更容易实现。而小微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杂”,业务、人员、流程和IT设备都很杂乱,这就导致企业信息化实现起来存在诸多难题。

三、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出路

1.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政府在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践的认可。例如北京2012年联合中国联通、百度、用友、金蝶等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通过企业健康成长计划、管理升级计划、育林计划,为一大批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应用推广、免费建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笔者认为,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是加强组织引导。在全国范围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挥地方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的资源优势,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发展建设规划;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经验,引导小微企业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如信贷、税收支持等;政府通过调研,主导开发适合不同小微企业的各类相关软件,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再次是加强培训指导。发挥新闻媒体受众面广、传播渠道通畅的优势,组织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培训、政策宣讲和案例宣传活动;整合各类培训机构,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免费培训或必要的补贴;整合各类服务机构资源,建立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专业队伍和业务服务机构。最后是加强平台服务。建立地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网下服务平台,提供建设专业服务及日常相关专业服务,维护网络运行。营造地方网络诚信平台,让企业通过诚信的通道实现盈利和发展,吸引更多的小微企业自主加入信息化建设,做强诚信绿色信息通道。

2.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当前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主要是成立信息化服务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把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量统一起来,通过品牌扶助、管理扶助、融资扶助、信息化扶助等措施提升小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工具,打造品牌实力,获得融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顺利提高信息化水平。例如2011年,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英特尔公司、中国银联等5家合作伙伴在广东共同发起“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创新联盟”,旨在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其获得高效的金融及融资服务。联盟成立以来,共有超过100家中小企业在此次创新性的跨行业联盟的合作中受益,累计获得银行授信近5000万元。

3.小微企业自身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步伐需要内外功的结合,内功方面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首先是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意识,特别是管理层要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其次要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就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流程再造、管理手段革新和管理团队重组的过程,要求企业必须加快推进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否则,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一成不变,陈旧僵化,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也只会失败,不会成功。最后要提高小微企业的软硬件建设。其中硬件系统是信息化运作的基础,软件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的手段;硬件系统为软件系统服务,软件系统则直接为用户服务。小微企业如果准备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就需要详细了解企业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并制定配套的硬件系统搭建方案。在选择时切忌贪多求全,或者盲目选择高端产品,而是应以适合企业情况为最大前提。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人才 培养模式

总的来看,企业信息化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信息系统规划、管理能力,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远而且非做不可的重要任务,所以晚做不如早做。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才的缺失是各个企业所面临的非常尖锐的问题。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就业难题不时困扰着从事高校就业管理的老师。这两方面的问题看似矛盾,却深刻体现着人才培养中的不和谐。因此,我们不但要认真研究这两方面的问题,继续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还要拓展思路,研究就业的广度和深度,逐渐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同时保证人才的物尽其用。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及其特点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技术、管理、生产制造以及基础设施等内容的规划实施,管理和应用维护;第二,还要根据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整改重组等。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及其特点。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不断更新的、快速发展的领域,是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以信息技术为主)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复合型专业领域。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必须得到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的合力支撑。这就使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即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特征:实践性。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教学与实践,更多地要求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强调通过应用实践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服务于信息化在企业的实际应用。

第二个特征是交叉融合与协同性。在当代,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综合越来越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和研究活动的创新领域,研究活动正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问题为导向。企业信息化正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领域,涉及计算机、信息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法律等专业的知识。企业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专业在系统目标上达成统一,共同围绕系统建设而运行的,各专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配合、协同发展,确保系统的良性运转的融合。

第三个特征是动态性。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理论与应用也经历着不断变革、淘汰、更新和创新,而企业信息化又会对企业进行本质性改造,会对市场环境进行结构性改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全面持久地影响和改造传统经济和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形成。上述变化和改造,必然引发企业信息化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和不断探索中。

第四个特征是开放性。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个既宽又广的领域,它将具有相关性的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方向,融合、吸纳、移植和综合进来,在同一领域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方法和手段的探讨。目前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企业信息化都处于探索的阶段,这些决定了企业信息化一方面在知识体系和理论构成上要不断吸纳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往往受外界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准确把握影响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成效的因素

笔者根据上述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深入分析和了解企业及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发展动态,并设计相应课程以使学生适应企业需求。

遵循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要做到课程能全面、准确地体现学科本质内涵和结构,同时又能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而动态更新。

把握时代特点,选准突破口。企业信息化中中间层次的人才是最难培养的,对于我国的教育体系来说,本科院校的学生是企业人才战略中留得住、用得上的主要力量,是企业信息化中人才战略的难点和重点。

合理利用教学主体的优势资源。在这里,既包括学校的基础资源因素,又包括学生价值取向因素;既要考虑本校的优势与目标市场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个性等因素,实施综合教育以及多元化教育。

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信息技术引发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活动内容及规律的变革,重新规划课程体系结构,并注重最新信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内容的充实。

面向企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定位

在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上要面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际,不能拘泥于原有专业设置的限制,在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方面,对专业和学科进行整合。对本科教育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以企业信息化的人才战略为基点,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他各相关的专业,也要根据实际需要放宽专业要求,加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且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高瞻远瞩,成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按企业需求不断调整生态位,以信息集成的实现方法、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为主线建立横向有机联系。对于企业信息化的中间层次人才,可以根据其知识结构的不同特性,进行面向企业信息化方向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和教育,使这种专业更有利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里应强调的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而不是注重学生的广泛适应性。

课程体系创新,打破知识孤岛壁垒

培养合格的中间层次企业信息化人才,重点是重建专业建课程体系,并以分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采用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为基础,并增加专业的柔性和灵活性,避免专业的刚性,以创新的精神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最终实现学科集成。

构建双线索课程体系结构。第一条把业务流程作为主线索,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第二条线索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面向技术支持。两条线索有机结合,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应用。

整合学科资源,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不同学科的课程按目标相关程度组合在一起,形成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之内的课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强化各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是当时还可以模糊各课程之间的界限,围绕着企业的应用进行课程的融合。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际应用。在课程模块设计以及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时,一定不能死搬硬套,只求理论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应该强调理论内容与实践过程相结合,理论教学点到为止,那些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如果在企业信息化中确需必要,就及时纳入相关课程体系。要以企业信息化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任务为模型,以企业信息化应用为标准,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柔化课程体系建设、制定相关教学内容。

第5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问题; 现状; 设计与实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46

[中图分类号] TP393.1;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79- 0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组建是一个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组建水平不足也只是刚起步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给企业的信息化造成阻碍,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经济的发展,为此,企业信息化平台需要不断创新设计,不仅要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还要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让更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集团内部办公机制,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

1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含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工作管理方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降低企业成本,完善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就是最大化地把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有效地处理,有效地辅助经营决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资源合理利用。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主要包括:① 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取代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实现面向客户集成化管理,使企业物资、资金、信息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监管,提高企业效益。② 在先进管理模式下,利用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其发展的战略规划目标,把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企业信息化平台让资源共享,提高了管理效率。

2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发展现状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还是为了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而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发展还处于阶段性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从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市场角度,可以看出,软件市场比较混乱,价格高,对其操作的企业环境要求也高,给一些企业带来经济负担,同时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全程服务不到位,很多软件商缺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指导服务,而企业正是缺乏这类指导者,造成系统推广受到限制。从企业角度,目前其系统的设计大多针对于大中型企业,开发企业信息平台费用高昂更是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落后,对于用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来改革管理制度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从政府角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并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管理部门分散,管理政策没有统一,造成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没有协调完善的调控主导。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架构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要克服以上不足问题,让企业快速地构建应用管理系统,其架构主要包括一些中小企业较为需求的各个应用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客户资料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具有极大的实用性,操作灵活,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在管理期间运营成本,通常由数据库、平台、应用、系统层作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架构体系。

3.2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总体模式

系统由应用开发工具,应用运行平台和应用系统模板组成,其中,应用开发工具是针对于二次开发人员或者业务管理员所需,对企业开发其所需系统;应用运行平台,是管理数据和处理业务的平台;应用系统模板,一般采用CRM、BPR、MRP应用系统对企业提供适时修改需求。

3.3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方案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以应用运行平台为基础,其主要为企业提供数据管理、工作流、系统管理,一般涉及的系统为CRM、SCM、MRP,采用Windows应用程序才实现模式的系统的应用运行,加入互联网应用程序,通常大部分数据管理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部分无法采用互联网实现。建立数据库表,数据库字段,数据库字段封装,数据库实现要采用应用开发工具,可以有效地提炼出输入方式,让管理功能涉及对定义用户和角色,定制主界面,定制菜单,定制数据管理页面。应用系统模板是以应用开发工具为基础的实际应用系统,通过CRM、SCM、MRP、MRPⅡ、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应用软件满足客户需求。

3.4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

为客户预定好的系统模板不用任何修改便可直接应用,主要是CRM、SCM、MRP、MRPⅡ等系统应用实现客户所需;同时也可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情况,量身定做一个目标系统,通过系统管理员对应用开发工具做出修改,增加、删除或修改其某些部分;如果应用系统模板不能满足用户需要,还可以使用应用开发工具,全面设计定制模块,形成最终的目标系统。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前景的分析,结合企业信息化平台优、缺点,提出一种新型信息化通用平台构架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一套信息管理平台,其功能更为全面,同时还会根据企业的发展步伐,适时调整,降低企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成本,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廉价、高效、安全、经济,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华琴. 继续推进无线局信息化建设[J]. 广播电视信息,2010(1).

[2] 广南. 解密天派全新车载数字信息化平台C9[J]. 音响改装技术,2010(3).

[3] 何海明. 大连港散粮码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第6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 联系 发展

一、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会计软件将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是用电子计算机对传统的人工记账以及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代替,会计电算化的目的是要在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础上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首先是能使企业会计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及时,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用能减少企业会计工作中记错、算错会计数据情况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企业会计结算的周期。其次会计电算化的运用给企业会计带来了数据处理流程上的变化以及全新的会计档案、会计资料的形式。另外电子计算机及电算化会计软件的运用,使得会计信息在可靠性、时效性、可比性、相关性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进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企业信息化

简单的说,企业信息化就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在企业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是促使企业信息流通的及时及高效以促使企业电子商务及全过程信息管理的实现,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需要重视的是对企业管理的促进。

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最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来提高企业经营以及企业管理的效率,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通常是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网站,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通常是通过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对企业技术管理的规范来促使企业信息化,另外还需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使用信息手段对企业业务模式进行改进重组,进一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确保企业信息化的成功。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产生影响

传统的会计数据输入形式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而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这一输入形式通常被电子数据所取代,比如通过超市收款机所采集到的销售方面的凭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交易凭证等等都是电子数据。另外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中,原始会计数据输入的地点也从财务部门扩展到产生数据的部门,比如采购、销售等部门。其次一些凭证将不需要输入而由软件自动产生。以上改变将对企业设置会计岗位及会计处理流程等带来变化。

2、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内容及处理流程产生影响

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统一而事先确定的,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来说没有不同,都是综合性而单一计量的。而在企业信息化的环境之下,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共享整个数据库信息,在这一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强其在整个企业治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远程处理、实时监控等等也扩大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间及空间范畴。另外,会计数据处理的流程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也有很大的改变,其流程起点即凭证输入点被扩大至企业业务的源头,其部分日常数据处理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完成,在输入正确的情况下,其处理、输出正确就几乎有保证,省去了部分的核对及试算平衡处理工作。

3、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数据的生成与治理及会计数据处理组织产生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记账凭证的数量可能因为信息系统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项为处理单位而有所增加,记账凭证跟原始凭证也可能难以保证完全的书面匹配,另外在传统的书面资料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对应产生的生成与治理办法,会慢慢过渡到在电子信息会计数据基础上产生的生成与治理办法。另一方面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处理组织也会产生变化,在电子信息系统中,很多由人工完成的工作会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必然使得人员配备、组织形式发生相应变化,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系统慢慢融合进企业整个信息系统过程中,数据处理职能界限愈加模糊,进而使企业会计甚至整个企业的部分岗位不得不产生相应变化。

4、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日常业务及其治理工作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流程变得更加规范。在这一环境下,会计数据表现的多为电子数据,且以部门控制为主的传统的控制模式不再那么有效,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过渡到以保证电子信息安全为重要目标。为此必须建立新的凭证传递制度、凭证审核制度、软件治理制度、硬件治理制度以及新的岗位职责分工制度,且内部控制措施也必须慢慢过渡到更多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实施。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现在在很多企业,会计电算化都走在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前面,而且会计电算化本身也是企业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先行者,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成功无疑会给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以及启示。会计电算化过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如下启示:

1、必须重新构建企业整体数据库

类比会计电算化成功的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要建立全面共享的数据模型,必须在对整个企业采购及运输、库存及生产、财务及人事等各方面需求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各部分信息资源进行完善及重组。这种整体数据库的构建不是原有模块的简单堆砌,也不仅仅是数据简单的传递或者简单的系统转换,重新构建企业数据库必须是以数据为中心建立起全局共享的整体数据库,以此来提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良好的信息交流。

2、应促使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繁荣

会计软件市场的繁荣对会计电算化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开发适合我国文化及使用习惯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必须注重建设一个完善而成熟的信息管理软件市场,使其能够给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技术、管理、培训等全方位的支持,以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3、应注重培养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从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部从1994年就开始全面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通过会计电算化培训,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无疑更加复杂,更需要具有较高素质及创新思维的技术人才,因此要确保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必须加强企业员工电子信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及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现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未来要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及适应新的环境,要使会计电算化能融入企业整体信息化中,就必须使其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应渐渐扩展为财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要求的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更要求必须达到整合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扩大其功能,渐渐扩展至财务信息化,应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企业整体的财务信息中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使企业的整体财务信息得到充分开发及利用,服务于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及企业发展目标。

(二)应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应用会计软件改变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模式,主要的需求是对技术的需求,因此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较为落后。而会计电算化要扩展为财务信息化,技术与信息、管理的结合非常关键,这也是财务信息化甚至整个企业信息化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此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必须加快加强。

(三)应加大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

这一点很多的财务软件公司已经开始注重,使其会计软件工作模块渐渐覆盖到企业采购、固定资产、库存、销售、往来账款等更多的工作领域,并且添加了很多管理上的功能。会计软件在为企业财务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必须加大对其信息及管理方面的开发研究。

(四)会计电算化如何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是通过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实现,使会计电算化覆盖企业整个业务流程,使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满足企业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促进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其次通过加强会计电算化对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真实性、充分性、及时性、主动性的“四性”要求,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另外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整个企业的信息,包括财务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能使财务信息与其他各部门信息保持一致,实现无缝连接,共同构建整个企业完整的信息系统,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服务于整个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华丽.浅析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J].中国会计电算化,2010

[2]张凌云.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

第7篇

对信息化建设而言,由于其绩效的复杂和隐性,投入和产出在多数CEO看来是不成比例的。CIO必须靠绩效说话,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能力建设将逐步成为未来的工作重点。

传统的“堆沙成山”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方法是“堆沙成山”,从网络建设入手,再建设核心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经过5~10年后,逐渐在企业形成了多个系统并存,系统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大型企业一般都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信息系统。由于系统之间关联的复杂性、功能重复和累赘,IT人员忙于应付复杂的管理运维工作,信息化绩效被烦琐的多次录入和复杂的处理过程所湮没。因此,有专家认为,国内企业信息化投入正在进入瓶颈期; 甚至有人认为,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已经触到天花板。这些看法在“堆沙成山”的传统思路下不足为怪。

从实质看,上述问题的出现与以往由下到上金字塔式的建设过程是分不开的,也是企业往往过度重视功能需求规划、而缺乏绩效能力规划造成的,导致结果只能是事后监测,即使企业做出部分改进,也不能根治。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是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规划不足造成的,企业只有尽快导入绩效能力规划的思想,并逐步构建绩效能力规划、应用能力规划、IT管控能力规划的动态体系,迅速开始绩效能力目标导向下的应用系统建设或优化,才能根治上述问题。

绩效能力目标导向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在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BSP)中,将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定义为: 在改变信息化投入、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整体效益的正向促进能力。

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建设目标是IT应用建设与管控体系建设,绩效能力的规划过程就是确定适应企业业务目标的IT绩效目标的过程,并由此作为依据确定IT管控能力目标和IT应用能力目标。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包括: 物流绩效能力、信息流绩效能力、资金流绩效能力、战略绩效能力(包括财务目标、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客户满意度提升)四个方面。

企业信息化绩效能力规划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对物流绩效能力、信息流绩效能力、资金流绩效能力和战略绩效能力四方面现状进行诊断分析,寻找差距;

第8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化联盟 运行机制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发达国家正在向信息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

十六大以来我国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十六大报告中将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鲜明地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赋予了新的重任。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国GDP的58%,工业新增加值的74.7%,税收的50.2%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10%,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85%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局限与宣传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整体信息化水平尚处初级阶段,这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但由于中小企业在各个生产经营要素资源方面的弱势地位,以及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他们对信息化的需求更加具有独特性。这种分散性、独特性决定了一家或两家企业的推广显然难于很好地满足他们的信息化需求。一方面,在推广人力、精力有限和渠道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一两家企业的推广力量显然难于实现对中小企业用户全面覆盖和深入渗透;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各行业都存在一些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辐射影响能力的资源,如政府、行业协会、电信、金融等。因此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利用联盟内各成员雄厚的信息、设备、客服等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企业优势和提高管理水平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

一、联盟提供的服务及各成员的资源优势分析

在政府的指导下,联盟可以整合包括在业界有代表性、在市场有影响力的信息化服务供应商、专业媒体、咨询培训机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用户企业等各类资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如图所示。

服务包括:提供案例查询和咨询,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服务;为供应商企业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推广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关系,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推广渠道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与省内外有关学术机构、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组建信息技术、管理和经济专家委员会,开展企业信息化培训,培养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交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实施经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实施提供帮助。

我们认为,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中不直接参与,而是通过整合全社会资源,对其他几主体进行引导和推动,从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良性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1.服务供应商的优势资源

网络运营商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用户只需要支付低廉的月租费即可享用长期、稳定的更为专业和更高质量的宽带服务,同时,宽带的基础上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能涵盖所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一站式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便宜、免维护、安全的全方位信息化服务。硬件供应商能够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建设所需的各种硬件产品和技术支持。软件供应商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带来技术水平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

2.咨询培训机构的优势资源

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能够提供各种类型的咨询及信息化培训服务,包括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与重组、企业系统开发的策略与指导、软件项目的评估与整合、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等。其中还各有侧重,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主要提供指导及培训服务,中小企业与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联合,培养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中级人才和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中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3.行业协会的优势资源

行业协会能够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积极组织市场开拓,市场信息,开展行业培训、交流、咨询、展览展销等活动。可以在企业与政府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既可促使企业走向市场,又可出面维护企业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

4.专业媒体的优势资源

专业媒体能够以信息资源平台为支撑,在平台上开发各种不同层次的内容产品、信息产品及增值业务,并加以灵活组合,全方位地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所需的行业新闻、资讯、教育培训、产品及服务推广等信息服务的需求。让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媒体的渠道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为增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观念和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实现路径和运行模式

在运行方面,可建立基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中小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产品推广、管理流程充足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集群的力量,集中各方的力量形成外部合力,同时企业通过以较低的成本使用平台改善其生产经营管理,从而增强其内部驱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动力不足的问题。

建立IT中介服务体系的突破口,建立企业和IT供应商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咨询服务,具体包括:信息化战略咨询与规划、信息化诊断与需求评估、信息系统选型、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估与评价、信息化培训等。通过这些服务,帮助本市企业提高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IT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以及IT项目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有效率的信息化”。同时,针对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反映对各厂商的IT产品了解不深、信息不充分的实际情况,该服务机构可以定期对各类IT产品的中立性评价,以及优秀产品的排行榜,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主要服务模式和手段可借助以下几种方式:

1.研发联盟型――建设研发服务平台,助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通过面向产品创新的服务平台,联合具有较强研发力量的大学、科研机构,组成由行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在内的技术难题攻关研发联盟。一方面,通过平台整合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充分从信息化中解决创新的难题,增进企业信息化动力。

2.联合体型――联合企业,依托行业协会,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

依托行业协会,通过联合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信息化联合体。运作模式可通过联盟的服务机构根据行业特点推出相应的信息化产品,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状态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出适用高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联合体内的成员进行应用与推广,实现产业化。同时通过平台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免费浏览、各种信息等服务。由于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特点,集群内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产品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行业协会的联合,可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分散信息化产品的应用成本,解决其资金投入的问题。

3.设计对接型――建立会员制,搭建对接平台,实现设计人才的共享

通过联盟所建立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平台,设计机构、大型企业、设计人员、中小企业等通过审核成为服务平台的会员,建立分类会员制,使得缺乏设计人才的中小企业能在平台上很快找到解决其创新产品设计的会员。使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解决其人才欠缺的问题。

4.推广培训型――借助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及全程化培训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和行业特点,对行业协会内企业的员工进行信息化基本技能、行业新技术、新产品使用等方面开展培训服务,充分解决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导致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差的问题。目前培训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企业员工的信息化基本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二是对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人员,通过专题方式进行行业最新技术、相关理论及公共平台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培训可通过集中培训和通过尝新服务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的方式。

三、结束语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在我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和操作人员缺乏、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更低、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信息、获取信息和信息沟通提供更好的平台,在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的挑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亦陈,梁晓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0(1)

[2]闫世刚.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微探[J].商业时代,2010(10)

[3]张永杰,赵丽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9)

[4]郭东强,刘明杞.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

[5]毕霞,葛涛安.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3)

[6] 刘萍.中小企业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9)

[7]王爱兰.美国与日本信息化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与现化,2003(9)

[8]田金玉,赵彦峰.ASP: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捷径[J].中国管理信化,2006(11)

[9]Gera.S,Gu.W.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Firm Performance [J].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 ,2004(3)

[10]Melville.N,Kraemer.K.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Business Value [J].MIS Quarterly,2004(2)

第9篇

2006年春天,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委组织的“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新疆电信有限公司配合自治区经贸委开展的“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已正式启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方针,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加快推进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自治区经贸委在今年推出了“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旨在通过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组织协调社会中介机构、大型IT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以此大力推进自治区企业信息化建设。这一工程得到了一批国内知名IT企业的积极响应。中国电信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通信网络公司和大型IT企业,在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培训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自治区决定与中国电信集团新疆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信息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普及应用互联网资源,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目前,全国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已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为不断满足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新疆电信把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新疆电信将充分发挥其技术资源优势,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一直以来,新疆电信通过提高网络覆盖率,优化网络结构,丰富产品和服务内容,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互联网网络应用、管理应用、通信应用以及代维代管、系统集成等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目前,新疆电信的宽带已经覆盖了全疆105个县市级单位,其中市级单位覆盖率达100%,县城覆盖率达60%,乡、团场覆盖率达20%,农村覆盖率达10%。

2006年,新疆电信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推出了“号码百事通”和“商务领航”产品。商务领航产品就是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解决目前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经验缺乏、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3个主要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办公自动化、信息和获取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新疆电信将充分发挥综合信息服务优势,为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提供服务。在配合经贸委开展万户企业上网工程中,新疆电信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优先对一些重点企业提供接入手段、信息化产品和技术保障,确保中小企业在3天内装通宽带,宽带故障排除时间控制在4小时以内。

互联网增值业务是中国电信最重要的转型业务之一,万户企业上网工程无疑为新疆电信大力发展转型业务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新疆电信各地电信分公司,将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充分发挥商务领航平台对新疆中小企业网的支撑服务作用。新疆中小企业网实现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化,商务领航平台使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以及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化。各地在实施万户企业上网工程中,将充分利用商务领航平台、基础网络、软硬件、维护开发队伍为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做好服务工作。第二,积极配合经贸委做好新疆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工作,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新疆电信各地电信分公司将积极配合经贸委落实联盟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按照加强合作、加强服务、共享资源、合力推进的思路,打造新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产业链,向中小企业提供多品种、多内容、多方位,高质量、方便实用的信息化服务,包括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的培训,切实推动新疆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三,认真落实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调查工作。为了解新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现状以及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自治区经贸委和新疆电信有限公司共同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现状及需求调查工作,各地州市电信分公司将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当地经贸委,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认真组织好调查工作,按照经贸委的要求确保回收的调查问卷准确、有效,争取调查数达到100%。

面向21世纪,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疆电信将配合自治区经贸委积极做好“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的各项工作,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把自治区企业信息化工作推向深入,为实现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新疆电信有限公司)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业务全球化;信息化建设;企业竞争力;现状;对策

企业业务全球化的背景使得我国企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及时有效的为企业提供参考数据,从而增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以及决策层的指导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的现状,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许多困难。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1~5]。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常桂英通过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表明,我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主体意识、需求分析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等[1]。吴定怡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表明,只有树立信息化的观念、构建信息化管理体制,才能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2]。霍吉林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存在重视程度差别较大、新旧企业信息化差别大等问题,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管理人才缺乏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3]。笔者认为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但由于电子网络容易受到病毒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子网络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制约了在企业中的发展。

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普及率不高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主要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些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周期较长,资金回收较慢,带来的利益不够弥补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资金,基于这些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

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力度不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在实际中,许多企业基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整合力度不够,不能达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企业要想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就要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首先,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电子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开展缓慢,针对这一重要制约因素,政府应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出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电子网络市场的稳定发展。安全稳定的电子网络市场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包括企业定位、制度保障等环节。资金、技术等因素使得部分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企业定位有助于企业认清企业发展的方向,加大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企业只有坚持诚信原则,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最后,企业要注意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企业只有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才能充分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企业增强内部信息互动,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中的联系,进而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防止信息孤岛的产生。例如,中兴、华为等企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业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够通过制度等措施和手段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提高企业在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能够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增强企业内部和社会、政府间的信息互动能力,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表明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常桂英.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北方经济, 2008(6):38-39.

[2] 吴定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7(10):40-43.

[3] 霍吉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推进对策[J]. 现代农业, 2009(10):76-77.

[4] 刘全喜.湖南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析[J].企业经济, 2013(2):163-166.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7

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逐年增加,各个行业领域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果没有高效准确健康的长远发展体系,将很难在本行业领域稳固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加强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科学管理系统。

1 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

1.1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囊括了对企业的信息运作过程、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以及企业的运转方式与流程、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变更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方式。这三项内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又称EIM,是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的简称[1],是世界企业管理领域正在流行的管理模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网络、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为依托,根据企业现状,不断升级与改进的过程。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的系统编程方法,根据企业需求与各部分工作流程制定而制定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恰当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如何有效的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职能。

1.2 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成本[2],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以几倍于人工录入数据、计算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的速度处理各项复杂的管理过程,极大的节省了公司的人力;其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保障了企业数据存储与计算的准确性。现代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需要保存大量的产品订单信息、客户信息、财务数据信息以及各类产品信息等等,光凭传统的人工和纸张办公难以保证信息与数据处理的准确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计算机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处理各项事务的效率。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由后台编程实现各类事务管理功能。包括自动化办公的OA系统[3]、财务与物流管理的ERP系统等都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化中提高工作效率的典型应用。

2 企业信息化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困境

2.1 不针对企业实际,盲目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

由于企业区域、经营规模的限制[4],现代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产品以及管理模式,即使是同一行业领域的企业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而很多企业在选择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时非常盲目,认为别人用或者别人用的多就开始投资建设,尽快应用。结果造成了盲目上线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适应企业的规模或者企业的管理模式,造成很多功能不能用或者一些功能又没有被系统设置的状况。例如,某大型企业购买安装使用OA软件后才发现缺少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议通知功能,造成了会议组织上的混乱等,诸如此类现象频频出现。这样都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2 不及时更新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滞后

网络与计算机的技术是不断被推陈出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得到应用后,由于已应用系统内后台应用技术都是随着新技术的面世而逐渐落后的。而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这一环节,认为一个软件可以终身应用,并没有对系统的功能与性能进行定期的检测与维护,没有及时地更新信息技术、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这就造成了企业没有及时应用已经升级后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让新技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力。例如,某机械产品制造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一直应用未升级版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在产品已经设计超出计划时间完成后才发现有升级版本软件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提高很多效率。这都是不及时更新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阻碍的表现。

2.3 不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实效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企业不会合理且的利用信息资源,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其实效。很多企业只是会利用公开的会议、已有技术文献等渠道获得信息[5],缺少自己的信息获得渠道。例如,有些企业的信息刊物里信息资源的大量拼凑造成了企业自身特色的缺失,这就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信息也非常匮乏,没有企业自身信息资源的利用,系统无法发挥实效。

3 企业信息化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策略

3.1 联系企业实际,合理应用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依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而随时进行调整的动态过程。在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前,企业应该做好调研,包括企业自身的市场状况、财务状况、技术状况以及管理运营模式等等。再由相应的管理人员总结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进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例如,有些企业的办公软件需要远程服务、有些企业的财务软件需要清单计价表、有些研发企业需要最新的编程软件等等。

3.2 不断更新技术,完善系统功能

计算机技术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应该及时注意关于信息管理、数据库、软硬件技术的更新,将这些新技术及时的应用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当中来。及时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升级后要定期对系统功能与性能进行测试与维护。在新的网络技术出现以后,也要及时更新应用。例如,某项防病毒技术的面世,企业就不能忽略,应该尽快跟踪应用,防止企业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到侵犯。

3.3 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系统实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注重信息资源的积累,充分挖掘资源价值,逐步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并且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得到丰富,以使这些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配合与支撑。企业要及时发现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实施改进策略,才能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肖南峰.企业信息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1.

[2]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7-88.

[3]熊励.企业信息化融合-基于SCM、ERP、CRM集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23.

[4]李洪波.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8):75-77.

[5]陈建斌.IT能力与企业信息化[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60.

第12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信息化使全球的市场竞争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利用信息化管理经营不是效益工程而是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在我国起步,但是由于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不足、资金和人才缺乏(尤其中小型企业)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发展还不完善。Oracle数据库是美国ORACLE(甲骨文)公司研发的以分布式数据库为核心的一组软件产品,它可以提供开放、全面、集中的信息管理。把Oracle数据库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数据的安全性,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义及信息化管理具有的优势

1.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美国ORACLE甲骨文公司提供的以分布式数据库为核心的一组软件产品,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或B/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ORACLE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ORACLE数据库是一个关系数据库,具有完备的关系;ORACLE数据库还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具有分布式处理问题的功能;另外ORACLE数据库的所有知识都具有互通性,即在一种机型上学习ORACLE知识之后,在其他所有机型中都可以使用该数据库。

信息化主要是指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可以享用和传递所需要的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就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的过程,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对企业现有的设计、管理、生产、制造、经营等数据模块进行整合,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决定。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完全在线管理与经营,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在线获得企业的全部数据信息,这样管理层就能够对企业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企业信息化管理所具有的优势

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可以实现企业内部更加快速、有效的沟通。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彻底消除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提高员工的合作意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2)信息化管理有助于资源的共享,企业可以把一些重要通知、文件上传到企业的内部网站,员工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工作经验、先进技术,这样其他员工可以在自己的PC机上阅读和学习这些文件,员工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建设性意见;3)节约时间,传统的公文流转方式是手工传递,速度慢,利用企业内部数据库进行公文自动流转,可以保证文件快速、准确地送往收件人处;4)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5)更加便捷,只要拥有PC机和网络(不需要再安装其他程序),即可实现远程办公、移动办公;6)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减少打印纸张、电话费、传真费用,还可以降低差错率。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2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企业信息化技术,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普及之后,信息化发展更加迅速。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众多的IT人才,大量的资金投入等,其中企业数据库设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分,现在比较成熟的数据库有Oracle、Sybase SQL Server等。现在我国大型企业大多数已经引入信息化技术,并设置有相应的部门负责信息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工作,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等原因信息化程度还很低。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化管理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一些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激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其次,专业人才和资金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次性投入资金过多,一些企业资金难以周转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企业信息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实现,高技术人才更愿意到IT行业或者大公司任职,这样就给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带来困难,甚至阻碍我国企业进入信息化时代;再次,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国内的信息管理软件市场混乱,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不完备,且集成能力较差,这样就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国外的管理软件虽然先进,但是价格昂贵;加之,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不能摆脱陈旧的管理模式,仍然把人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而不是更加方便、快速的计算机。

3 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3.1 企业数据库设计

当今时代,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传递、保存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就需要数据库系统。企业的数据库主要是按照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保存和管理。一个企业的数据库就是指用户关注的、有相关性的数据库的集合。企业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数据库内模式、概念模式和外模式三种模式进行,主要流程有需求分析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数据库的实施。需求分析是企业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主要是准确了解和分析客户的需求,找寻符合客户企业的数据库设计方案;概念结构设计主要是结合需求分析结果,抽象出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并思考如何实现理想效果;逻辑结构设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得出的抽象的概念变为DBMS(数据库设计的概念结构)支持的数据模型;数据物理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存储记录的格式、存取方法、存储方法;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完之后就可以对设计的数据库进行试运行,试运行成功就可以把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了,当然在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对数据库进行维护。

3.2 Oracle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Oracle数据库的功能非常强大,提供丰富的选择环境。Oracle数据库硬件环境独立性好,能够支持各种类型(如大型、中型、小型等)的系统,对硬件要求少;Oracle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它遵守企业数据的存取语言、网络安全协议、操作系统等工业标准;Oracle数据库的内存大,数据库集成性好,数据保存更加持久,更容易实现企业内部数据的共享。

Sybase是另一种企业信息数据库。Oracle数据库和Sybase SQL Server比较起来,前者采用并行服务器模式,后者采用的是虚拟服务器模式。查询时Oracle将一个查询分解为多个子查询,然后在不同的CPU上同时执行子查询,大大提高了查询速度,可以说在对称多处理方面Oracle优于Sybase。正常情况下,企业的业务量会不断增加,这就必然导致处理及存储的数据量的增加,需要对数据库系统进行性能优化,除增加服务器数目,Oracle还可以通过在对称CPU系统上进行并行处理来提高单台服务器的性能,而Sybase只能通过增加服务器的数目来提高系统的性能,增加服务器就会增加成本,因此选择Oracle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比Sybase更加合适。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是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的在线管理与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和竞争力。我国部分企业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人力、财力投入不足,阻碍了信息化的步伐。企业数据库设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Oracle数据库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数据库系统之一,可靠性强,稳定性好,数据共享快,软件集成性强,系统性能优化简单,把Oracle数据库应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志毅、陈宁,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数据库设计[J].商业时代,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