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6 17:29: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第1篇

【案例概况】

江铃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国率先通过引进国际上最新的卡车技术制造五十铃汽车,成为中国主要的轻型卡车制造商,目前已拥有10万辆/年一流水平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制造能力。节能、实用、环保的江铃汽车产品,已经包括了“凯运” “顺达”及JMC轻卡、“宝典”皮卡、“宝威”多功能越野车、“运霸”面包车在内的四大系列车型。江铃自主品牌的宝典皮卡、凯运及JMC轻卡系列的销量连续占据中高档市场的主导地位。江铃还将具有性价比优势的汽车打入国际市场,海外销售网络已延伸到中东、中美洲的许多国家是中国轻型柴油商用车最大出口商,被商务部和发改委认定为“国家整车出口基地”,江铃品牌成为商务部重点支持的两家商用车出口品牌之一。

作为江西较早引入外商投资的企业,江铃以开放的理念和富于进取性的发展战略,积极吸收世界最前沿的产品技术、制造工艺、管理理念,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高效透明的运作和高水准的经营管理,使公司形成了规范的管理运作体制,以科学的制度保证了公司治理和科学决策的有效性。江铃建立了ERP信息化支持系统,高效的物流体系实现了拉动式均衡生产;建立了JPS江铃精益生产系统,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推广NOVA-C、FCPA评审,运用6sigma工具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节约成本。20__年被中国机械工业管理协会评定为“管理进步示范型企业”,20__年更荣获全国机械行业九家“现代化管理企业”之一的荣誉。20__年底成为国内率先通过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EN ISO14001:20__环境管理体系、ISO/TS16949:20__质量管理体系等一体化管理审核的汽车企业。

公司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充分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定期组织大量内、外部培训,同时不定期选送优秀的技术、管理骨干出国培训,或到国内知名高校进行系统培训和深造;员工申请经领导批准后,考取在职研究生毕业时取得学位或毕业证,学费予以报销等优惠政策。

U8管理软件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协助企业实现管理增值。U8在广州五十铃有限公司的成功应用,协助企业消除了信息孤岛,真正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采购流程的科学化保证了库存成本最携;项目管理的应用,加强了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和分析,加速了资金的周转,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实现了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

客户背景

广州五十铃客车有限公司是由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五十铃投资公司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引进日本五十铃先进的客车制造技术,生产五十铃20世纪90年代末投放市场的GALA SHD和GALA mio系列新型大、中型豪华客车。

客户面临的问题

竞争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的要求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竞争日趋激烈等。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管理必须转变: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从粗放经营向成本控制转变,从部门管理向企业级协同管理转变。

国内企业的前车之鉴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如销售不畅、三角债泛滥、资金匮乏、库存积压、生产管理成本高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忽视以计算机管理为基础的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各部门不能及时得到相关信息,尤其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不能很好沟通,造成结算拖延、坏账损失加大、信用下降、库存与账目不符等弊端,财务对各购销存业务的发生情况也无法做到有效监控。作为企业整体来讲,根本不能形成完整的分析决策体系。

五十铃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一上马就开始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筹划。

U8管理软件的解决方案

硬件解决方案

五十铃各部在同一座办公楼办公,为了给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硬件环境,公司在办公楼内搭建了局域网,采用奔腾至强700服务器,整个网络有15个工作站。

软件解决方案

五十铃管理信息系统以财务业务协同为目标,以库存控制为重点,将企业的实际业务和用友财务软件相结合,主要使用财务系统和购销存系统两大子系统,实行财务与业务的全面集成,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同步管理,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状态,提高企业获利能力。下面将对其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分析,探寻其流程管理中的经验。

采购业务管理

五十铃的采购业务由其采购部来执行。采购业务发生后,采购部将采购发票录入采购管理系统,采购物料入库时,采购部储运科根据验收单在库存管理系统中录入入库单;财务部根据采购发票和物料验收单据进行采购结算,系统自动生成相关凭证,登记相关库存账。

销售业务管理

销售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实现过程,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五十铃的销售业务主要由其销售部进行处理,一般根据订单进行销售,销售部将签定的销售订单录入销售管理系统,动态掌握销售订单执行情况。

库存业务管理

在五十铃管理信息系统中,库存管理系统从物流的角度来加强对存货的管理,而存货核算系统则是从资金流的角度来加强对存货的成本管理。库存系统录入各种出入库单,登记出入库台账;存货核算系统生成存货成本的凭证传递到总账。

财务管理

财务系统由总账、工资管理、固定资产、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成本管理、UFO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模块组成。内部各模块之间自动传递数据,财务系统和购销存系统之间自动传递数据,其数据传递关系如图所示。

应用效果评析

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

在各子系统直接录入原始单据,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传入总账系统,并且自动登记各相关账户。出、入库单、发票信息一次录入,仓库、财务以及各业务部门共同使用,“数出一门,全厂使用”,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的有机集成。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财务部 门的账务串户、错账以及财务与业务部门账账不符,账证不符的问题,真正实现了财务和业务的协同。

加强库存控制,降低企业财务运营风险

生产技术部提供的材料定额和制造部提供的生产计划编制采购计划,采购部严格按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材料发放时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定额进行。这样保证了每批采购的原材料都被对应生产令号所消耗,仓库中不会有积压原材料,在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实现库存成本最携。

以项目和个人两条主线,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业务的发生、资金的流出都和公司的职员紧密相关。某项业务发生前,可能需要有关职员去财务部借取一笔款项,业务发生完毕,业务员取得相关凭证才能到有关部门报账。这样在借款与报账之间就出现一个时间差,因此有必要将这笔资金的管理落实到人。

在五十铃系统中,对职员个人借款进行个人往来管理。而当某职员为某项投资或其他业务从财务部借取现金时,这笔资金暂时当做职员个人借款进行管理,待业务结束,结清该笔个人借款。

这种管理方式将与现金有关的责任落实到人,每笔资金将用于哪种用途,正由谁经手等情况一目了然,保证了业务的迅速开展、资金的正常流转。

加强产成品成本核算和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成本是生产消耗的尺度,是对产品进行定价的依据,企业必须以销售收入抵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支出,才能确定盈利。广州五十铃的产品是大、中型客车,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生产模式必然导致每个产成品即客车的成本都会不一样。因此,无论从产品定价还是公司损益计算的角度来说,正确、及时计算每个产成品的成本都十分必要。

生产准备部根据销售订单下生产令号,一个生产令对应一张订单,而一张订单一般对应单台客车。五十铃以一个生产令为一个生产批次,成本核算采用分批核算方法,对每天客车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五十铃成本核算保证了及时、准确的为销售定价、损益确认提供成本资料。

五十铃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解析

如何将优秀的管理软件和企业具体业务相结合?实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五十铃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用友咨询专家为其提供了专业的实施服务。实施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个阶段:系统规划阶段产品实施的前期工作

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协助五十铃中上层领导干部掌握U8产品业务流程、管理思想;对五十铃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制定本次实施方法以及确定实施进度计划。

第二个阶段:实施准备阶段,包括数据和各种参数的准备和设置

五十铃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这个阶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U8与五十铃生产制造系统接口程序的开发;数据准备;系统安装调试;实施方案测试。

第三个阶段:用户培训及模拟运行

本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用户培训;模拟运行。

第四个阶段:系统切换运行

五十铃系统实施方案在经过模拟运行后,方案的需求得到证明,经双方确认系统达到用户要求后,系统开始正是投入使用。

第五个阶段:实施验收

第2篇

根据八项原则,采用德尔斐法,通过三轮对信息化专家的咨询、筛选、打分和反馈。得到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企业信息化基础、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产出效能三个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分别拥有七个、六个和八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参见图1。其中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一级指标下还包含企业法人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投入占产值比例、信息化技术先进程度、信息化设备使用率、网络使用效率、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占整体员工比例以及所在行业信息化水平等七个二级指标;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而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一级指标下还包含企业信息化培训投入占产值比例、信息数据使用深度比较、信息化安全程度、信息化深度发展可行性判断、数据挖掘程度以及信息化人员团队协作能力等六个二级指标;企业信息化产出效能一级指标则包括企业创新能力、市场掌控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经营贡献度、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和人力资源协调等八个二级指标。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学者Satty首创的一种对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它把需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并针对总目标按相互关系影响划分为有序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归一法则是针对所采集不同数值,当数值落入区间不同而采取的取消量纲的有效方法,通常令其最大值对应函数值1,而最小值对应函数值0,得出一元线性函数,该一元线性函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不同量纲之间数值进行比较的问题,而且相对客观地反映出不同指标的权重。将归一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构成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对象集;

2.确定评价等级;

3.确定评价的指标集;

4.确定判断矩阵;

5.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因素的权重系数;

6.进行综合评判。

三、结束语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煤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建立科学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合理地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发现问题并找出差距,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更好地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交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1.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水半。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的特点,煤炭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已公_布的闰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提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把煤炭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层次划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结构、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用系统的观点来构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目的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让煤炭企业认识到自身信息化水平,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法,更好地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南于煤炭企业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套用现成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不仅会偏离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的重点,而且不能客观的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要本着客观性的原则,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一套能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如实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安全、信息化组织建设和信息化人才;而且还涉及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煤炭企业生产、管理、安全、营销等业务流程的应。因此,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全面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主次地将所有町能的方面都包括进来,而是应该经过实地的调查、仔细的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避免选择那些具有包含关系的次要指标,从而减少指标问的重叠,使评价更加可信。

4)可操作性与可延续性想结合的原则。对于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表达的内容,客观地反映问题,还要能够便于数据采集,能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计算方法简明易懂。只有选取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从实际中获得可靠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使研究更有意义。南于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相互结合,而且要考虑其在时间上延续和内容上扩展,从而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使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定量指标虽然能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对某些指标如信息化重视程度、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等的定量评价非常难。定性指标只能对指标有一个粗略的估计,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但能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不可能全是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这样都不能不利于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是实现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客观评价的重要途径。

2.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美围著名运筹学家兹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

1)建立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关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和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提出一套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及煤炭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给出每一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A.LSaaty引用了如表1所示的1~9标度方法使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构造的判断矩阵中元素满足如以下关系:

3)计算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判断矩阵以后,就要利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目前,通常采取和积法和方根法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但由于这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用到许多公式,计算相对复杂,本文利用Matlab工具,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假设所求矩阵为A,在Matlab中输入如下程序。

%输出格式

fornatshort:

%输入待求的矩阵A

其中,为特征向量矩阵,d为特征值矩阵,执行程序,根据v和d,最后还涉及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编写程序能实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使用Matlab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不仅大大减轻了计算量,避免了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差错,而且简化了计算过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所谓判断思维的一致性是指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互相比较时,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不会出现内部相互矛盾的结果。

设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建立了判断矩阵B的一致性指标: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CI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检验不同阶数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T.LSaaty提出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对于1—9阶的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2所示。

当阶数大于2时,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并记为CR(ConsistencyRatio),即CR=CI/RI。当CR=0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完全一致;当0

根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到煤炭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按照如上步骤,可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为进一步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第4篇

一、深入调研,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和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样,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到企业资源规划的历程。为了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底数,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有些管理人员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技术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或中介机构来进行;有些人员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领导班子和企业业务部门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不清楚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对信息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全局的、战略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企业的各部门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分别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缺少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信息资源得不到共享,形成了很多在权利保护下的“信息孤岛”。

3.专业人才缺乏。过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以财务电算化为主的系统,逐渐发展为各个部门的系统。人员大部分只具有操作能力,而没有开发的能力。缺少既懂管理又懂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成旧,培养出的人员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人才缺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信息化系统与现有管理流程不相匹配。尽管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还停留在原有状态,无法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致使信息系统与管理流程不相匹配,信息化利用效率较低。

二、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理清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统一思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企业的信息管理,首先是企业决策层的信息管理。企业决策层的主持和参与是企业信息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决策层在实施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要以企业发展为重,统一思想,提高信息意识,保证认识和决策的相统一。

组织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我们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董事长(或执行董事)担任,副组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小组成员由各分管业务的副总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工作。

2.全面规划、有重点、分步骤的实施企业信息化改造

企业的信息规划要避免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考虑,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规划要在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评估企业当前的现状,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的规划。

我们在制定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组织了专业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在进一步完善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内容的前提下,决定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线,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的特性制定信息化实施方案。第一步构建企业完整的内部网落。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将企业各部门的单项信息通过内部网络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将企业的原始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构建企业信息库,解决信息化基础、应用等问题。第二部是企业内外网一体化建设。在对内部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实施与外界单位的协同工作信息化,包括商务和销售等。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大量投资,又需要人力、物力和智力的投入;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甚至有可能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在资源规划方面,充分发挥软件提供商和现代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流程重组,建立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管理支持系统,能否实现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资源的重组,更在于管理的重组;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的软件系统;对信息化实施进行全程监督、控制,规避系统风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4.加强人员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

加强对信息化人员的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一是使企业员工接受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二是使企业员工学会应用计算机,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应用的基础。在信息化培训过程中采取了“两步走”和“三个层面”的培训方式。两步走:对于理念的培训,在信息化实施前进行培训;对于应用部分,在信息化建设时结合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培训。三个层面的培训:对决策层的培训,重点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层要全面把握信息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时对信息化进程中的资源进行调整、对于改造业务流程等做出决策,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是明确企业的战略意图,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全面贯彻执行。实施层面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各项任务。

第5篇

一、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以往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在许多企业中,他们对信息化的理解只停留在传统的思想里,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的信息技术,以为只要购买计算机等信息化的设备,连上宽带,就等于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因此,经常会出现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已经建立好了,但是关于企业内部的流程和数据却不能及时准确地起到共享的作用。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流程两者缺一不可,企业的一切决策需要数据作为参考,而数据的准确性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依据,所以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奠基石。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体制的改革,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深刻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和壮大的理念达成共识。现今企业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员工情况、固定资产和营业额来划分企业形态,许多大中型企业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长期发展的规划,而中小企业则利用网络化的发展来利用信息,它的信息化建设热情并不逊于大中型企业。在我国企业中,信息化使用率虽然超过了65%,但实际能成功的却不到10%,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十分严峻,主要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无法具备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有关。

三、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一)开展信息化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企业而言,可以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是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快捷方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能够及时获取其他行业的信息,包括产品的信息,技术设备的信息,销售信息等等,甚至还可以获取竞争企业的有关信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从中找到突破口,快速做出决策,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二)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在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中,一般离不开商品的生产、销售、存储,但这些过程则需要企业内部人员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但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这个环节则可以使用信息化来实现,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过程,还可利用信息化创新销售手段,例如网上开展营销活动等等,这样既能给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在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缩短了原始信息的查找和反馈时间。使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更为方便、快捷,管理更加直接,既拉近了管理层和基层之间的关系,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企业管理机制。

四、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失败得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内部的经营模式,是他们一直追寻的目标。因此,有些企业很早就使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手段,但由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没有完善,硬件设备价格都比较高。企业只是盲目地引进信息化,而却没有真正去认识和实施信息化技术,因此无法做到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导致最终效果不佳。

(二)员工信息化建设知识有限。想要实现信息化建设,企业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人才。然而由于我国企业重视销售和经营的灵活,因此,他们不可能花大量的资金去培养信息化建设的人才。这就造成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受阻,无法正常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三)基础设备不完善。目前,虽然我国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包括计算机的普及效率低,网络覆盖范围狭隘,软件功能不完善,系统之间的集成效果低等,这些都是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

五、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管理者应该率先垂范,多学习一些有关信息化建设的知识,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信息化的建设中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原来业务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死板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和变革的关键因素,只有领导者首先深化信息意识,才能带动员工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从而使企业信息化顺利的开展。

(二)培训员工的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一般员工较为重视自身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技能,因为这直接与他们的工作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部分员工则对计算机、网络查询信息和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不足。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把他们的信息化与知识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平时的考核制度中,把计算机等网络操作的技能放在考评中区。企业应多一些与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有关的教材,提倡员工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程,与员工进行网上交流,把员工的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的重要项目中去。

(三)在企业中引入第三方咨询。对企业而言,引入第三方自咨询是非常必要的,既能给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又能对企业开发新系统提供依据。引入第三方咨询,可以在企业建立重要项目的时候,为企业事先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较好的方针对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企业只是自己充当咨询角色,那么对企业的信息化规律就缺乏较深的理解,受到专业和资源的限制,会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结果弄得前后矛盾,得不偿失。

第6篇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一直以来都较低。我国刚刚开始应用信息化管理的建筑企业,企业实施的是ERP。直到现在,我国建筑企业成功实施ERP的非常低。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依然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初级应用阶段。而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仍然应有单项的技术。总的看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不小差距。

1.1建筑施工企业不能足够理解信息化建设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有很多都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对于建筑企业信息化的严肃性、重要性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建筑企业的长期的工作习惯以来养成,没有足够的认识企业信息化对于业务流的程影响。施工企业缺乏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实用性,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不清楚,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步进行。

1.2目前,我国较落后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有较多的跟风现象,也有少数个别的企业实施了信息化,自己的企业马上也要搞信息化。对于这样的跟风现象,这些施工企业基本上没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并不明确,所以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1.3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与投入

我国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些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成立了信息化专业小组、设立了网络系统和中心机房;但,水平总体来讲并不高,特别是真正能为建筑施工的企业创造除的效益信息化内容并不多。主要是软件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4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针对企业的业务实际情况所指定的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化系统服务和专业技术方面,必须由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来实施。而实际上,建筑施工企业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特别是更缺乏那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全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效益又普遍不理想,对企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设立并不到位,系统也不完善,复合全能型人才与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更是严重流失,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人才的启用与培养也不到位,根本就留不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情况给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带来了十分严重不利影响。

2企业将如何管理与建立信息系统

我国施工建设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因为对硬件设施没有太高要求,在使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同时。关键在于软件系统,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

2.1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要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实施初期,可以请信息软件公司的专业人员来本企业介绍与讲解,带着问题去调查和研究,并与信息软件公司专业人员进行讨论。重要的是,要明白软件公司所提供的软件系统服务对本企业究竟有什么用,从而来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并帮助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信息软件系统。

2.2经常与同行业之间交流和学习,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要关注

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经常关注企业软件系统的发展,把我好各种机会。应常参加相关的学术性会议,经常收集相关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在会议上的互相交流与讨论,来收集相关信息。积极的与同行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相关人员交流,了解最新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动态和技术的发展。

2.3加强信息化合理投入和信息化持续性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较复杂和长期性的信息系统的工程,不能一次就投入完成。而所有的信息系统,都是有使用期限的。而软件公司,也在不断更新和产品升级。所以,要建立企业信息化,必须要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基本情况,对于本企业的需要,都要解决的问题,要与软件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服务,要全面策划。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应适用于本企业的需求并及时更新。只有不断完善,更新企业信息系统,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来服务。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于自己传统管理模式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因此,这些因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经营环境要有良好的互溶,原有的企业发展模式也可能会无法适应新的经营管理形势。所以,有可能导致企业战略方式整体调整的结果。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做好企业发展的全盘考虑,包括管理制度、协调控制、组织结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

3.1质量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并不只是项目完成后的检查管理。是应在信息系统实施进行中的全面的质量控制,包括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保证施工企业在建设过程,每个阶段性工作成果的质量检查。

3.2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知识专业技术型的新工程。项目建设与企业信息化的人力资源有着密切联系,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的构成、能力、稳定性和责任心,对信息化项目的工作质量,对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改革是否成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第7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来愈明显,应当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据国家权威机构对全国几百家企业进行的信息化情况问卷调查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偏低,投入太少。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信息体系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累计投入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为5%以上,我国企业仅为0.22%。而煤炭行业所占的比例更低,落后于全国其它行业。

一、何谓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核心使命是帮助企业经理人员作出及时、正确、可行、有效的决定,从而改善企业经营效果,提高企业竞争力。

信息化在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销售

信息化帮助企业确定目标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调整经营战略,改进客户服务流程,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提高销售预测准确率,提高销售额和市场占用率。

(二)降低成本

帮助企业提高集成的计划准确性、供应链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降低库存,减少运作成本,减少或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投资回报率。

(三)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部门间的合作效率,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衡量经营的结果,实行科学管理,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通过信息系统,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迅速,提高工作和协作效率。

最近十几年来,煤炭企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复杂性越来越高,信息已成为煤炭企业经营中仅次于人才的第二大要素。企业不管大小,都必须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做出及时、高明的反应,而这些反应都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及时地把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工程改变经营状况的成功范例已遍及各行各业。例如,国内某公司,前身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造纸厂,通过实施信息化起死回生,并且一跃成为我国造纸行业的排头兵。短短几年工夫,该公司已经变为国际性的造纸集团,资产超过了三十个亿。除了一些大型企业以外,也有一些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某油田的一个钻头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但在最近十年里,它一直锲而不舍地在搞信息化,一开始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做起,然后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接下来是管理信息化,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地提高,企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生产油田使用钻头的三大企业之一,并且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上市。这些例子说明,一方面,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另一方面,一部分小企业也已经走出了路子。但也应当看到,煤炭企业本身发展得并不平衡,其中有一条,就是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大企业的信息化步子走得比较快,中小企业信息化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个不平衡的问题,缩小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信息化问题上存在的“鸿沟”,需要进一步地关注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这不仅是我们推动煤炭企业信息化工程的需要,也是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

各行各业都在重视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我们煤炭企业更应该应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顾客关系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使这些关键的企业职能通过利用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改进效果。

在建设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许多人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混淆起来。以为买了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经常出现信息技术系统建立好了,但是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的效益贡献不显著。信息技术必须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信息化要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企业决策要以数据为依据,把数据的准确性当成企业的生命线,信息化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才可能成功。

二、建立信息化体系

一是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应按照“市场引导、行业突破、区域展开”的方针,加大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力度。

二是煤炭企业自身要强化信息意识,并加快自身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因为落后的管理只能使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形同虚设。

三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支撑配套环境。目前,网络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编码、技术标准与规范、工程监理、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都存在差距。有关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

四是广开融资渠道,加大信息化投资力度。企业自身应加大信息化投资比例和力度。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要积极帮助企业拓宽筹资渠道。

五是要以人为本,加快培养企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以企业核心成员和负责企业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管理骨干为主要对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

第8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36页)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相关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开启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到90年代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直到今天,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总体上来说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IT应用方面水平较低,且层次差异大,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多未实现信息化管理。在许多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最基础的企业基本数据库,而初步建成数据库的企业往往对企业的基础数据不够重视,相关资料与票据仍然处于文本存储管理阶段,效率低下且维护困难;(2)对计算机的使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的使用仅仅体现在word文档和excel表格等最基础的办公软件以及初级的社交软件上,单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文字处理机器和初级信息交流设备;(3)局域网以及公司网站的建设滞后,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自用的局域网,而在已建立局域网的企业对局域网的应用一般也仅限于最基础的信息交流。另外,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未建立自身的网站,而建立企业网站的企业又往往缺少专业的管理与运作,不能及时更新改进,大多无人问津,无法创造效益。

(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企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企业信息的精准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如果不能充分重视企业的信息管理,就会使企业的整体运行变得低效。而加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经之路。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企业会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度和理念,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有助于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的信息分享更加便捷,管理者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2、企业信息化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企业的信息化运作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主要体现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压缩库存,降低相关人员与设备的成本。另外,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使企业能够更加轻松便捷地获取更多产品销售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外部信息,企业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以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成本都会大幅度降低。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不足,观念落后。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需要有长期的规划、科学的运作以及先进的理念和对相关建设充分的认知与理解。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却存在着认知不足与观念落后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往往缺乏对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充分认知,意识不到信息化的重要性,盲目守旧不肯开拓进取。一些认识到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管理者,又往往对企业信息化如何发展没有充分的了解,只是单纯的引进一些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并且没有从总体上指挥企业各部门协同发展,共同建设企业的信息化运作。结果往往导致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甚微,挫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其次,从企业员工的角度来说,大多习惯了传统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对信息化没有透彻的理解,也缺乏主动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害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会影响到自己在原有管理模式下的利益。这是因为信息化过程中往往涉及到较大规模的人动和部门的从新规划,以及信息化进程会带来的管理与考核制度愈发透明与严格。

(二)资金投入不足。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而又需要长期规划与大量资金投入的工程。但在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自身缺乏资金等种种原因,始终存在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首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一直存在着企业规模小,发展缓慢,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而由于自身的盈利少,效益水平和存活率低,再没有足够的可抵押资产,也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所以很难对信息化有足够的投入;其次,对于资金充足,发展情况较好的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将资金投入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方面来获得更多的眼前利润,不重视对信息化的长远投资。企业长期以来对信息化建设的不重视以及资金不足,又使得近些年政府为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所给予的资金支援和政策优惠收效甚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缺乏相关人才以及专业的服务伙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相关专业人员操控与运作,否则再先进的设备都无法发挥作用。目前,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中都没有设立有关信息交流信息系统运作的IT部门,即使有些企业有意识地建立了相关部门,依然缺乏有相关专业背景与从业经验,了解信息技术的专业从业人员。另外,在信息系统成功建立后,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也需要专业的维护商团队提供服务。但目前在我国的相关行业内,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专业的相关服务的服务商数量较少,且总体水平不高,另外这些服务商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又往往针对性不强,不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缺乏先进的服务理念以及足够负责的态度。

三、解决对策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信息化的时代。我国的中小企业想要增强企业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影响着我们整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水平。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提高思想认知,转变陈旧观念。要想从根本上转变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在思想上加深对信息化的认知,深入理解信息化的概念。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基础的引进硬件设施和单纯的软件运用,要使企业内部从上到下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想真正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益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就不能单纯地依靠对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提高处理速度,而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硬件设施对企业由内而外、由简单到复杂的进行管理方式、思维结构的转变与升级。

(二)开拓融资渠道,增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直接原因,要想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加快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需要政府的鼓励、银行的支持以及企业的自身努力。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转变传统的筹资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上市交易涉足证券市场与资本市场,利用股权、债券、固定资产进行融资,这样可以使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产权结构优化的同时解决企业融资困难以及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缺乏的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企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基于企业政策与法律法规上的引导与鼓励,健全相关的基础与配套设施,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以保证信息化发展的顺利。具体到企业的融资问题,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以及进入资本与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同时创设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直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予以资助,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多种融资行为进行保护。另外,也可以直接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资金支持。

其次,企业自身要放开脚步,勇于开拓进取,转变传统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或者发行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而实力较弱的企业则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等方式进行融资。融资成功后,将充足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

最后,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政府可以采用政府贴息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银行向金融企业伸出援助之手。积极主动地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困境设计相对应的金融产品,有原则有计划地开展股权、票据质押等不同形式的金融产品,不断开发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除了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必须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养与储备,正确选择信息化开发商。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单单只是信息技术发展缓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缺乏拥有专业知识并具备管理才能的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信息技术的专业背景,还需要掌握这个行业相关的通信、管理、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不仅要培养这样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者,同样也要储备高素质的业务执行者。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指导带动作用,使新的员工尽快适应信息化的工作模式,新老交替无缝对接;其次,对企业相关员工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工作状态,适应程度,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记录整理。将优秀的员工树立为学习的典型,在整个企业内部分享其先进的工作思想、工作方式和工作经验,并且整理好相关资料记录,使大家可以随时查阅学习。另外,中小企业还需谨慎选择信息化开发商的合作伙伴,要在充分了解了其基本业务能力、提供的产品质量、业务流程的熟练程度、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后再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在选择时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相关合适的企业以及能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在开发商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把自身当作服务的享受者,而应该展开积极合作,通过频繁的交流,避免摩擦与分歧,相互理解,共同建设企业的信息化。

主要参考文献:

[1]2007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提要)[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6.

[2]赵苹.企业信息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升辉.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需解决的问题[J].新浪科技,2007.

[4]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编.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调查和发展报告(201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王兰春.企业信息化技术[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0.

第10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0039-03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实现信息实时沟通和共享,关键在于通过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竞争不再局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更多的要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越强,其面对瞬息万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就越高。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说企业是否进行信息化管理直接反映了企业有没有竞争力。

首先,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可以为决策奠定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成败。如果信息采集不足、失真或者是过于庞杂,则不利于决策的制定。

其次,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销售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控制、物流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的效率,企业管理者只需轻轻敲击鼠标键盘即可方便快捷地获取企业急需信息。

再次,企业信息化管理能改进组织结构。网络化使传统的金字塔形企业结构向扁平化,臃肿的机构得以减肥。在对组织结构进行改进的同时,也能较好地优化组织职能。中下层管理人员被赋予更多的权限,可以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容易,沟通畅通,工作效率必然提高。

第四,能够较好地优化业务流程。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于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有极大的帮助。管理信息系统能很好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企业情况。通过网络也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顾客。

2 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购置了计算机,建立了企业局域网和数据库,开发了应用程序系统,但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或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企业信息化显而易见是不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不能包治百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不足。

(1)信息采集的目的、范围、信息源选择不当,导致信息失真。信息的采集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因此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大海捞针,也不能敷衍了事,但在实际操作中信息采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有用信息的作用。

(2)对信息加工不严谨,导致信息无效。因为信息的采集不严谨,所以采集来的信息可用性不高,有时甚至会贻误商机,导致决策失败。所以对采集来的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如果没有进行鉴别和筛选就使用,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于企业管理毫无作用,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程度有待提高。

(3)信息采集后却不加以利用,挫伤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对于采集而来的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其目的在于合理利用。如果不加以利用,则无法为企业管理提供帮助。同时信息反馈不当,也容易导致信息的利用效果不佳。

第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很多企业一直都希望运用信息化对企业进行管理,可是基本的硬件设施却不完备。要想真正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设备必不可少。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应当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合理运用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认识不足,可能会贻误很多商机。企业内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应当清晰,实际操作中企业领导、员工可能对管理信息系统都有所戒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的一场革新,有的企业领导对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度不高。认为管理信息系统会使得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应当看到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但真正运用到位也能为企业带来数倍于成本的成效。即使领导对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但不对下属进行培训也无法及时展开工作。因此,应当由上至下进行观念更新。

第四,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程序混乱。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后,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及时加以调整,企业内部人员便无法发挥应有的能力。管理程序混乱,也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针对管理程序进行有效的梳理。

第五,管理模式有待更新。创新是企业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运用管理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化可以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而且对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等各方面都起到较好的管理作用,应当合理运用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六,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利于企业管理信息的保密。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如果监管不当也容易使商业机密泄露。企业所有的信息都录入系统,如果有人心存不轨窃取信息对企业将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信息系统感染病毒,将会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带来极大打击。企业必须对信息化管理制度加以重视,防范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第七,信息化管理没有及时更新信息,导致企业管理的实效性有所欠缺。对于信息的及时更新也非常重要,因为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时会发生变化。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忽视了信息的更新,使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为决策奠定基础、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这些优点对于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但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对信息采集、加工、利用的不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认识不足,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程序混乱,管理模式有待更新,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没有及时更新信息等7方面。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第一,对于信息采集、加工、利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管理,使漫无目的收集信息的活动得以改善,企业不再因此陷入混乱。要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采集信息,关键在于界定采集的范围。信息有用性对企业实现组织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大海捞针,也不能敷衍了事。管理者可以从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用多长时间采集这些信息、从哪里采集这些信息3方面加强信息采集的成效,除此之外也要灵活地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对信息加工要严谨对待,避免发生信息失真、无效、杂乱无章的情况。并且针对鉴别、筛选好的信息要加以合理的利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第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备,犹如士兵战场打仗而未带武器。企业要进行有效管理,离不开硬件设施的使用。想要做好管理,就要懂得投入。投入一定的资本购置网络基础设施,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硬件设施得以改善,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只有硬件软件双管齐下,才能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成效。

第三,企业内部由上至下更新观念,坚持合理运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革新管理思想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科学地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是每一个企业应当落实到位的。对管理信息系统而言,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都应当加深认识,强调管理信息系统能为企业带来的管理效果。除了领导认可,还要对企业管理者、员工进行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培训。让企业由上至下进行一场变革,让企业所有人都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第四,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保障管理程序的精简高效。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规范企业管理程序是企业运行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环。对组织结构进行设计,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更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资金监控能力。对于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用信息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有利于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发,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利润。

第六,促进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便于企业管理信息的保密。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人员安全管理、操作安全管理、设备安全管理、软件版本管理。众所周知,对企业而言,商业机密至关重要,如果被人窃取将带来极大的损失。对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必须严格制定。要保证信息安全,不被心怀不轨的人利用。对于重要的信息要备份,严格进行管理。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环节应该由专人负责,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监管。

第七,及时更新信息化管理的信息,保证企业管理的效果。如果信息更新不及时,将会受到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直接损失,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期的众多企业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更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是漫长的,所以要耐心、细心地对待信息更新工作,这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石。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必须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企业进行管理改革。而管理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更新观念,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如果企业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其发展必定受到阻碍。因此,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信息化管理越有效,越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甄虎.企业管理如何信息化[J].深圳特区科技,2000(5).

[2]秦卫.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J].甘肃科技,2006(10).

第11篇

论文摘要: 管理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本文提出结合行业特点选择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通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信息集成模式选择方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再是孤立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融入和紧密联系在这个经济生态链中。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短缺、技术人员匮乏是事实,但面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之中,信息化管理对于一个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本控制、新产品开发、市场研究、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乃至生存至关重要。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2005年8月,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在京成立,以“携手同行,引领中小企业信息化未来”为主题,宣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正式启动。

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讲,信息化已然是陌生的事物和全新的课题,无论在信息化规划还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存在很多困惑和狐疑。中小企业信息化变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地方区域经济的兴衰。

1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运营基本上包括了生产、供应、销售、财务、人事,甚至研发等。但限于规模,中小企业内部专业分工不细,一般一人“身兼数职”;内部管理水平由于中小企业最重“机动”弹性,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对内部工作制度化、系统化程度不足,系统的精确度与完整性较差,管理方法受资深干部主观经验影响大;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很难找到相同的运行规律,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度。

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小企业资金匮乏,信息化技术和人才的不足等特点,按照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的侧重点的不同,将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模式分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三种:

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管理信息化为中心,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

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结合中小企业行业特点,深度挖掘企业的目前的信息化需求。纵观ERP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制造型企业,对于中小型内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库存不准,材料积压与停工待料并存,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正是ERP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制造型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的优势:(1)ERP时的制造型中小企业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经营、面向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之间的新的伙伴关系。(2)ERP更加强调企业业务流程,通过工作流程化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支持企业过程重组。(3)ERP更多地强调财务,具有较完善的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得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4)ERP较多地考虑人作为资源的因素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5)在生产制造计划中,ERP支持 MRPII与JIT(Just-In-Time)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支持制造型中小企业多种生产方式(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的管理模式等。

2、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集成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首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如加入国际或国内产业链,与大企业结为业务伙伴企业等方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定位很重要,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中供应商还是配套厂商,渠道商还是零售商,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目前的信息化需求。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主要适应于纺织、食品等消费品行业,如服装、鞋帽、食品、百货等;机器设备的零部件加工行业,如空调、汽车零部件生产小企业。

3、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首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在服务型行业、消费品行业、商品零售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首选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例如旅游公司、美容、超市商场等组织;对于其他中小企业,如果企业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客户价值、推行精细营销,可以先实施CRM客户关系管理,或是实施具有CRM功能的管理信息子系统。

2 层次分析法简介

2.1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A.L.Saaty教授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实现定量化决策问题。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应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每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也可以先进行定性判断,再赋值量化),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目标层和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并以此进行方案优劣次序的排序,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2.2 层次分析法(AHP)应用程序

运用AHP法进行决策模型构建时,需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①、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正互反矩阵)③、针对某一个标准,用和积法或方根法计算各备选元素的特征向量W(权重);向量W的分量Wi为层次单排序。④、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计算当前一层元素关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⑤、计算一致性指标CI、RI、CR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 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

1、确定总目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选择与建立,关系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成长。首先中小企业要有信息需求作牵引,即信息系统的实施原动力在于企业的本身。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深刻认识,确定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总目标,弄清信息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

2、建立多层次的递阶结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信息化模式选择考虑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经济效益、管理效益、技术要求、预算(考虑计算繁琐,实际运用时可以增加)。可以选择的管理信息化模式有企业资源计划集成模式(简称ERP模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CRM模式)、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SCM模式)。可以构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

3、确定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通过构造两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见表(1),确定方案层对准则层各元素的判断矩阵见表(2)。

表(1)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管理效益

ERP

SCM

CRM

ERP

SCM

CRM

预算

ERP

SCM

CRM

ERP

SCM

CRM

表(2)方案层对于准则层个因素的判断矩阵

4、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足够多个根据随机发生的判断矩阵计算的一致性指标的平均值。 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四阶矩阵的RI=0.8931,三阶矩阵的RI=0.5149。

5、计算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见图(2),和方案层对于各信息化需求因素的判断矩阵单排序,见图(3),包括方案层对于经济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管理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技术要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和方案层对于预算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2)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3)方案层对于因素层(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根据所有的层次单排序计算的结果,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信息化模式方案)和各个各信息化需求因素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先算出BiCin,再计算ΣBiCin,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如下表(3),得出总排序结果见图(4)。

表(3)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表

图(4)总排序结果

7、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虽然在构造判断矩阵B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判断偏离一致性过大也是不允许的。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B进行一致性检验。CI是总排序一致性指标CI=ΣBiCIi ,RI是层次总排序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ΣBiRIi,最后算出CR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 CR=CI/RI,一般而言CR愈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愈好,通常认为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

4 结论

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整体全面综合考虑分析,保证了在信息化基础模式及相关技术平台等的选择上具有适当的量化依据,同时明确了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具有帮助企业高层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的能力;利用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能较好地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动态一致,有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选型,避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盲目性、从众性;合理进行信息化的投入,节约了有限资金,抓住宝贵的时机,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实现会计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理念落后,存在“重生产经营,轻现代化管理”的思想,认为实现会计信息化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对企业信息化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认识不足,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与误区,认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可有可无,即使实现会计信息化管理也只是能减少工作量、减少人员、提高效率,对企业的发展得不到根本性改善,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设备不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起不到信息化管理应有的作用。

(二)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达不到信息化要求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完整的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和软件,还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操作。由于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一些企业因经费有限没有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时的培训,会计人员没有得到信息化应用的专业指导,对新的设备和软件缺乏灵活运用,出现了利用不当的情况,甚至一些企业中的会计人员由兼职人员替代,导致会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素养低、会计信息化应用程度低等状况。缺乏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不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这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潮流是冲突的,需要努力改进。

(三)安全防范得不到保障

安全防范措施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许多企业由于安全防范意识不到位,缺乏防范措施,导致企业中财务的任何信息很容易被攻破。企业的绝密信息由于没有进行专业的安全防范措施保护,导致企业的机密信息被“黑客”轻易攻击并获取重要资料信息,使企业网站瘫痪并受到重大损失,所以企业信息化安全防范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因而,为确保企业财务的重要信息的安全性,必须设立一些安全防范措施和体系避免信息泄露,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对策

(一)在思想上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传统“重生产经营,轻现代化管理”的思想,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发展,改变这种观念刻不容缓。首先,在企业内部设立专管会计信息化建设部门,负责人员定时向企业上级汇报最新的详细状况,做成报告书面形式呈递,以便保管分析,经过分析后,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做出规划,监督执行;其次,企业之间共同合作出资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为企业管理者讲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改变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接受新观念、新经验,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作用的认识,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重新认识信息化管理,逐渐改变企业落后管理的现状;最后,各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学习中进步,使企业在竞争中合作,改变传统观念,在经济效益提高到同时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共同发展,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自流。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的运用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首先,企业要慎重选择会计人员岗位人选,提高门槛,严格把关,经过多方面测试后选择专业素养强、有责任心的会计工作人员,杜绝在招聘、面试时弄虚作假,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其次,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化操作的专业培训,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再教育,使会计人员及时掌握设备、软件更新的操作方法以及新用处,使专业设备得到真正利用;最后,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龙头企业进行强强合作,派企业的会计人员、技术骨干到大企业学习先进的操作技术,在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刺激其不断进步的动力,使会计人员通过不断努力学习,灵活运用并操作,使企业实现双赢。只有端正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对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目标起到的重要作用,才能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企业快速发展。

(三)建立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事故越来越频繁,所以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障,没有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是泡影,它是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最后屏障。首先,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定会计人员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办理事物,并对软件系统的操作和管理设置专人负责多人监督,杜绝相关人员进行违规操作或者监守自盗的现象;其次,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量身设置防护软件并及时更新,通过防火墙、加密、设置口令等识别技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网站不被黑客攻击,防止企业重要信息泄露、被盗的现象;最后,提高操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和安全意识,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避免个人失误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