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3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土资源经济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国土资源信息化 国土云 大数据
一、“国土云”:试图定义但尚无标准定论
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不同的理解会对“国土云”这个名词产生不同的定义。从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从事信息研究和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国土云”理解是不一致的,试图定义本身是一种研究态度和求索精神的体现。
一般信息技术人员强调新技术运用,普遍认为“国土云”是互联网时代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高级发展阶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角度,我理解的“国土云”应当是运用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依托网络(互联网、局域网),重新整合集聚并以市场方式配置全系统信息技术资源,建设高效、协同、流畅和安全的国土资源管理智慧化新生态的目标、过程与方式。
二、“国土云”建设的帕累托最优――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
经济学上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2.1 虚拟化与云计算助推技术实现
“云计算”并不是一项新的信息化技术,而是一种新模式――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可扩展的并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方式提供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首先云计算模式以“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方式提供硬件、网络设备的虚拟服务。即用户无需购买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只需通过网络向平台租赁相应资源即可搭建应用软件的硬件平台。其次云计算模式以“平台即服务(Paas)”的方式提供应用服务接口,即用户无需购买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运行环境,只需通过网络向平台租赁即可。最后云计算模式以“软件即服务(Saas)”的方式提供应用软件,即用户无需自己购买软件,只需通过网络向平台租用所需的软件。
云计算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将加速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化、服务化进程,带动信息产业格局的整体变革。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处理能力、资源虚拟化、负载均衡性、易用性、动态可扩展性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降低管理资源复杂度、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目前虚拟化与云计算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为“国土云”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与条件。同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也拥有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条件,信息化建设更有非常好的基础。构建“国土云”,让信息技术、设备资源通过技术市场进行合理配置,是完全有条件的。
2.2 合理配置信息技术资源体现效率与安全(以局域网为例)
2.2.1 消除信息孤岛
长期以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建设标准不一致,数据接口、软件开发模式、开发平台选型等信息互相屏蔽,互相分割的现象,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业务系统独立运行,数据难以相互共享,导致工作重复,影响工作效率。“国土云”应在统一建设和强化设计上消除信息孤岛这一长期积累的技术弊端。
2.3 “国土云” 面向云服务技术市场
构建“国土云”,除了要实现系统和行业内信息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外,必然要通过技术市场与社会信息技术服务商达成云服务协议,这是实现云计算商业应用的主要步骤。
三、结语
“国土云”是一种理念,是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资源利用方式节约集约的集中体现;“国土云”是一种境界,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如何达到这种高级发展阶段和境界,路并不遥远;“国土云”是一种效应,“云”的杠杆拨动“端”的空间;“国土云”是一种理想,在信息化技术构筑的国土资源科技生态圈里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在风起“云”涌之际,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充满挑战,同时也蕴育着新的希望。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国土资源 经济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86-01
一、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发展经济学认为,研究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将自然资源单纯看作是天赋的收入,如何把没有任何价值的天然形态的自然资源变成一种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提高其经济效益的潜力,这才是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核心。
当前在国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土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存在着密切联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国家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来说,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发达国家在能源、原材料普遍缺乏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经济的有效增长。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并就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比重日益下降,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形态已初现端倪,因此,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受到挑战。但是,两者的关系以及影响作用的发挥是与国情基础、历史发展阶段密不可分的。
从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侵略、掠夺以及利用先进技术开采本国以外的资源基础之上,实现了原始积累、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至此,才有了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十分珍视资源,因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给经济发展提供可能的机会,在发展初期,可以通过原料出口获得较高的收入,增加资本积累,促进民族工业的形成,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走上发展道路。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课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三大难题更为突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已使生存环境受到限制;基础原材料的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相对不足,已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土资源仍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国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国土资源的种类状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国土资源的种类包含大类和亚类,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十大类资源(根据资源存在的形态不同,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牧草、物种海洋、气候、旅游、自然信息等)均拥有状况良好,那么,它一定具备建立海洋业、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2、国土资源的数量情况对产业规模的影响
国土资源总量影响整个产业经济的总体规模,一组配套资源的总量则影响相应产业的规模;其次,资源的数量关系既影响个别产业的规模,也影响产业之间的规模比例,进而影响产业的总体规模和产业结构。同样,由于产业(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投人产出关系,从而,产业之间应有一定的规模结构,并对每一种产业都有一定的量级要求,当有些产业达不到这种量级要求时,整个产业经济的规模就会由量级最低的产业规模决定;再次,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影响产业结构模式的选择。对于一个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来说,为了该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必然会选择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模式。
3、国土资源质量状况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资源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资源开发的成本和效益,影响到资源产业的竞争力。另外,资源的质量状况还影响到相关产业链的复杂程度、后续发展规模及发展潜力。与国外相比,我国国土资源的质量状况并不乐观。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其中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冶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我国的资源质量状况对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4、国土资源分布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资源分布直接决定第一次产业的布局。这里的第一次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木采伐业、水产捕捞业、矿产采选业等;其次,资源分布是影响和制约原材料产业、能源产业等基础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这些产业的劳动对象是已脱离自然状态的初级产品,其数量很大。资源分布对这些产业布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通过运输距离及其费用发挥作用;第三,资源分布Φ谌产业的布局也有重要影响,主要是通过环境资源来发挥这种影响作用。如地质环境资源的分布直接决定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等的布局。自然环境的优美、特色及保护等状况是影响第三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等。
三、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要探索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大力探索国土资源管理新的思路,使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从单纯的数量管理走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的综合管理,从单纯的资源管理走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从单纯的需求管理走向供给和需求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从依靠资源投入拉动走向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拉动;要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变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坚持有保有压、节约集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2、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注重节约集约模式创新、技术、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功夫下在创建过程中,积极推动把资源节约集约的利用情况纳入对乡镇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3、要加强地质找矿,促进资源优势的转化。要完善机制,继续深入探索中央、地方、企业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衔接的方式方法,搞好布局,统筹规划重点调查评价区、重点勘查区,优选一批项目进行综合部署,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快评价、快速突破。要整合资源、规范秩序,改变矿产资源开发小、散、乱的局面。要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坚持企业化改革导向不动摇,尽可能解决历史包袱问题,优先考虑矿业权配置,鼓励走探采结合的道路,支持土地变现,壮大实力。此外,还要切实做好地灾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4、改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服务的效益和质量。推进政务信息化,完善无纸化办公局域网,实现网上实时审批;完善“一张图”工程和综合监管平台,重点是互联互通,建好数据库,改版升级应用系统,建立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开发测绘和基础地理信息产业,实现集成化、产业化;坚持信息公开、信息共享,接受监督、质疑和批评,根据公众的意见和需求,不断改进工作,开发适合的信息产品。
5、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面对当前国土资源系统违规违法案件高发频发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监督管理,严格执法,加快法治建设。努力建设是法制完善、职能科学、公开公正的国土资源管理体系,执法严明、廉洁高效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法治统筹,责权统一,守法诚信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不断提升国土资源系统依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结语
国土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对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对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间接保护环境,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我国;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对策
1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1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2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总库容已淤积了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3)土地污染。
2积极推进政策调整,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
2.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1)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
(2)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于主导地位。
(2)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组团式发展。
(3)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
2.2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1)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总量指标作为实现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2)严把用地审批关。
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
拟定或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或修改区域性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为今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践行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较为完善的实体和程序保障。
2.3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
(1)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质量。
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态退耕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耕地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生产力,以中低产田上改造为中心,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我国中低产田土比例大,投入增产效益明显,改造中低产田较开垦荒地、土地复垦投入少,用工省、见效快、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产能力应该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荒地开垦和废弃地复垦要进行经济性研究。
2.4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①农药的使用导致抗药性虫害的出现。一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长期使用,害虫对农药就会产生抗药性,使得人类施药次数和使用量不得不增加,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②农药的使用导致农业生态体系中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多数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益虫,中毒的昆虫被啄食,又害死鸟类,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而天敌的繁殖能力远不如害虫,结果反而有利于害虫的迅速繁殖,破坏了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的使用也是如此。现代农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可持续发展为特征,而与此密切相关的肥料更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肥料、种子和水等粮食增产三大可控制要素中,化肥的作用率己达30%-40%。但是肥料在我国的使用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肥料对粮食增长率的作用不断下降,即肥料利用率在我国尚处较低水准。而且,肥料的大量施用还带来环境污染等影响,这是肥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以,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在农药和化肥方面应该实施科学施用的原则。一方面,化学肥料的开发、生产和施用等诸多方面都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要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将农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刘吉平.我国土地持续利用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
[2]陈美球等.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8,(4).
11月22日,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遏制
>> 府院动向 府院动向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府院动向 2013年34期 府院动向 2013年34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两部委:叫停在建在售小产权房
11月22日,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决遏制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对在建、在售的小产权房坚决叫停。但是,对于已经建成并且销售了的小产权房并未提及。11月24日,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再次联合召开坚决遏制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问题视频会议,部署小产权房整治工作,“对在建、在售的坚决叫停,并依法查处”。
【评点】解决这一问题尚任重道远。如果强拆容易激化矛盾,毕竟小产权房满足了很多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让购房者补交土地出让金等相关税费,从而使小产权房拥有合法的商品住房身份和地位,这一思路面临诸多问题,购买小产权房的人大多经济能力不强,无法承担这一费用。从根本上来讲,小产权房的出现乃至难以治理背后的根源还是土地财政问题,不破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治理小产权房往往最终陷入两难困境。 商务部:十大措施扶持电商
11月21日,商务部公布的《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5年,要使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
【评点】扩消费、启动内需,将中国经济增长转变到靠内需拉动,流通体制的变革最为关键。解决流通体制痼疾需要解决两个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界定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提法力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将其作用提到决定性的地位,接下来要看中央如何解决统一决策和条块分割的问题。 统计局:将修订GDP核算体系
11月16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透露,国家统计局将按照最新国际标准修订GDP核算方法,预计新核算体系将于2014年底至2015年初开始实行。
【评点】修订后的核算体系将更加注重无形财富的价值,能反映出资源消耗、技术进步、社会福利等无形资产的真实状况。现在的核算体系还是基于对有形财富的核算,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
数据气象
实际使用外资
地区——中国
时间——2013年10月
趋势——小幅增长
10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增速回落是季节性的,整体上全年吸收外资仍延续小幅增长的势态,预计在1200亿美元左右。2014年也仍会延续这一势态,但预计在服务业方面引资力度将加大。数据显示,1月-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3%,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1.34%。
关键词: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城市建设
引言
城市土地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及建设的重要资源,对城市发展建设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为其生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从而在保证地方特色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多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往往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在发展中不能依据自身城市发展特色,进行规划设计,而是照搬照抄其他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建设。这就导致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得不到合理的使用,甚至会破坏原有的土地结构,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此外,随着这种破坏程度的逐渐加深,反而会增加城市的管理费用,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其土地结构。所以,城市土地建设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人类居住环境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下面就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
1 城市土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土地资源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城市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城市基础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但是很多城市为了迎合其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盲目地对其资源开发,不能很好地结合城市自身发展需要,从大局出发,仅仅将土地利用开发局限于短期的土地规划中来进行建设,不免导致一些土地其规划功能重复,不能很好的发挥土地资源开发的效用,使城市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土地资源开发所获得的收益不能很好地用于城市基础建设中,从而使所获收益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无法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土地资源并不是可再生资源,必须将城市土地资源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经济资源来促进其城市的建设发展,最终目的是建立完善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体系,使其真正的土地资源可以转化为更好地经济效益并充分用于城市基础建设中,对于城市整体发展而言,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整体的城市景观形象,对于改善交通拥挤现状,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都一定地积极意义,长久来看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速度过快,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之不协调。一些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为了加快其发展步伐,设定与之城市土地资源不相协调的发展机制,这就使得城市土地在利用上存在极度浪费的现象,甚至影响基础设施难以正常规划建设,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促进城市建设的长久发展,相反会导致整个土地利用规划存在严重不足等情况。
1.2 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不协调
城市化建设作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而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可喜地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发展相比较,仍存在很对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现今,比较突出的问题则是城市建设与土地之间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土地管理相关内容存在不协调等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必须与城市发展建设保持一致,并且同属于一个体系,两者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协调及制约,分工合作,将责任分配工作协调统一,这样才能有利于其长久建设。(2)相关法律规定与土地管理、建设管理步调不一致。对于城市土地管理而言,有效的法律依据是贯彻落实的基础,城市若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体系来加以保障政策的落实。在一些城市往往因为法律管理的不健全而导致许多问题出现脱节等现象,不仅仅给城市土地带来极大的影响,更无法保证城市建设的稳定前进,故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失调
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城市功能主要指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功能,主要体现在金融贸易、工业生产、政治信息中心、科教等方面。就我国目前发展而言,城市功能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的比重较大,且很多集中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心区域。这种布局其实不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削弱了城市建设功能。现如今,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交通拥挤、基础服务设施不足、城市资源生态过低,工业比重较大等问题,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城市土地结构的合理利用,最终导致城市土地结构利用率下降。
2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措施
2.1 统筹规划利用
统筹一定意义而言,就是将城市建设整体发展与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有效结合,充分考虑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协调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能因获得快速有效的短期目标就忽视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城市自身发展特点的需要,来规划建设城市土地利用,并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等作用,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从而达到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2.2 加强各部门协调管理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管理好城市土地,建设好城镇环境。严格土地管理,不是限制城市发展,而是为了更健康地发展,通过控制土地利用规模,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路子,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理解中央政策,尊重经济发展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要求,采取积极的措施,在盘活存量土地、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利用效率上下功夫,使土地管理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3 科学分配城市用地比例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不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更是一种资产。在城市规划制定时,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先进理念,结合当地文化、地域、气候、发展方向等实际情况,再采用那些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同时在规划制定中更多的要多征求当地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规划尽量全面、合理、科学。城市土地得到有效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居住环境。
3 科学化管理城市土地利用的意义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节约用地,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等。要按照十七大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国土资源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手段,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督察工作,落实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正确处理保护与保障的关系,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坚持从严管理、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开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贯彻落实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在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保护利用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正在成为统揽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全局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徐士瑁,郑循刚.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纵横,2006(8):31.
[2]毕宝德,等.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地籍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81-0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土管专业)是横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公共管理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培养具有土地规划、测量、土地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土地规划、不动产投资与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建部门、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国土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资源学》和《土地信息系统》为专业的6大核心课程。其中,《地籍管理》作为为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在时机上还是在授课内容上,都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籍管理》与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1.与《土地管理学》的关系。《土地管理学》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土地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在学科体系中,《土地管理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管理学的土地管理原理与管理活动过程;第二部分为基于系统学的土地管理内容与方法;第三部分为基于应用学的土地管理案例分析与操作实务。在第二部分中,就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和土地信息管理等内容。其中,地籍管理常作为《土地管理学》教学的一个章节进行介绍。在设立土管专业的高校中,《地籍管理》课程普遍是开设在《土地管理学》课程之后开展教学工作的,因此,《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教学关系应为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2.与《土地经济学》课程的关系。《土地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土地资源利用活动中人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生产关系)的经济规律。课程研究领域涉及到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等方面。从课程性质来看,《土地经济学》既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同时又是一门边缘叉学科,它与土地科学、资源科学、房地产经济密切相关。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以及《不动产投资分析》与《不动产投资估价》共同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方向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地籍管理》中的“土地分等定级”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与《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强调土地利用分析与规划的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与修编,也包含了例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资源质量评价、规划基础数据预测、土地利用滚动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在土管专业课程设置中,《地籍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学》一般同期开设或《地籍管理》先于《土地利用规划学》开设,其中《地籍管理》课程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地籍调查”等教学内容可以同《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二、《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为处理好《地籍管理》与上述课程教学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地籍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地籍管理》课程应在充分优化的基础上,分为三个主要教学部分。
1.《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体系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对一些土管专业的通识概念进行一定基础的重复讲解。“温故而知新”,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有些专业的基本概念就不必再强调了,有些以前课程讲授过的内容就不必要再重复了,其实此种观念是相对错误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位专业授课教师可能在讲授同一个概念或问题的时候所处的认知角度是不同的,这些与教师个人专业方向、知识构成等不无相关。在当今广泛采用的群体式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有多个教师重复讲授某一个特别重要的专业问题也很有必要,因为不同的讲授方式可能会有效提升更多不同悟性的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2.《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地籍的概念、地籍管理的概念以及五大工作内容等。常有教师认为这些都是一些非常浅显易懂的内容,没有必要跟学生强调,但是殊不知教师对教授课程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等做支撑,而学生可能只有有限的次数来接触相关内容。因此,强调这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过去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不强调《地籍管理》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教学内容,学生则连地籍图、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和宗地草图四者的异同、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异同等涉及基本概念基础教学内容都分不清楚。
3.《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地籍管理》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属于本课程的特定内容的重视和讲授。每一门功课的教学都必须分清楚主次,突出重点。《地籍管理》课程中也是一样,虽然类似于《地籍管理》这类的管理课程感觉内容涵盖包涵很多,但教学还是应该突出重点。对于那些属于多门课程包括《地籍管理》的通识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学而时习之”;对于特属于《地籍管理》课程的专识知识点,则要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对于《地籍管理》和其他课程有交集或者前后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则要讲清楚各知识点的具体联系,让学生对这些专业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三、《地籍管理》授课技巧探讨
针对于《地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的剖析,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经验,特提出授课建议和技巧以求探讨。
1.适宜开展双语教学。鉴于《地籍管理》课程是管理学科类的综述性的课程,课程牵涉的专业术语、概念和理论知识较多,因此,适合进行双语教学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参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可在课程中适度引入相关的专业英文文献,同时结合教师的英文讲授,来达到丰富学生专业英语见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双重能力的目的。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来看,现在国内还缺乏原版的英文《地籍管理》教材。同时,因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与国外的土地管理工作的差异,能够直接在课堂引用和借鉴的专业英文文献也较少。因此,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好一些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环节,提升《地籍管理》课程的学习质量。
2.可适当增加实习内容。参照课程的综合教学内容,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章节上适当增加室内实验环节;在校园内或者大型综合性实验室完成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实习。此外,可结合《地籍测量》等课程增加地籍管理综合实习内容。综合实习可针对学校附近的一些乡镇进行分小组调查,以培养学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技能,以及掌握土地调查、土地动态遥感监测的技术操作流程。
3.可有选择性地重点讲授。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本门课程的特定内容,其他课程虽有涉猎,但都是简短概括,因此必须重点讲解;土地条件调查属于本门课程的兴趣内容,由于包含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两部分内容,知识点几乎涵盖物理、化学、地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五大学科,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此部分的教学内容来一个大串讲,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欲望。
4.可开展专题讲座,培养初步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阶段虽然强调的教学重点是本科学生对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专业术语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但从素质培养的角度考虑,知识不是简单地填鸭式灌输,因此,在完成课本所对应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最好能够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开展某一个专业方向的专题讲座,以达到提高本科学生专业能力成熟度和综合把握能力的目的。
5.开展网络教学。当代教学当然离不开网络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将《地籍管理》课程中的特别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制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如:课程中“宗地编号的方法”中,教师可采用纸笔现场绘制,同时加上口头讲解,制成微课后,学生只要观看2~3遍就可以很深刻地理解诸如正弓、反弓、仰弓以及我国现行宗地编号等4种编号方法的异同,非常值得尝试。
四、结束语
诚然,一门课程的体系优化与授课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严谨的课程教学质量要求,多进行诸如授课技巧等内容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突显课程的特色,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摘要:制度是维系一个组织正常运行的基础,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促进社会或组织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如果社会和组织内的实际执行者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势必会脱离制度的有效规范,从而严重阻碍事物的正常发展,甚至会产生许多影响深远的恶果。本文以我国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两个最根本的制度即自然资源和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为例,阐述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思维方式;制度;背离;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宪法对土地所有和分配制度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运行中,无论是管理者和被管理1者都无视这一基本制度,让许多顺理成章的事情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一、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的现象
在我国实际生活中,普通百姓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学习理解存在不准确,不深入,绝大部分还是沿袭传统的认识,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惯例在工作和生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错把国有或集体所有理解为私人所有。按照《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土地属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使用者只有使用权或经营权,而且对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根据用途分别明确有具体的使用或承包经营时间年限,这些规定或道理,无论是管理者、被管理者或普通群众都是应当知道或实际知道的,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运行中,具体到不同的地点或区域,国有的自然资源或土地,被实际使用或承包经营者将其看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定价或有偿非法转让,特别是在国家公益事业或产业发展中需要依法征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时,实际使用或承包经营者忽视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或承包经营权,处处以所有人的姿态漫天要价,以获得高于土地和自然资源使用或承包经营的利益,致使国家或集体的公共利益受损。其实,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无论是用于公益设施还是产业发展,除了投资人获得相关收益外,还包括广大群众的利益,因为,用于公益设施可以直接服务于普通大众,用于产业发展可以带来税收,政府利用税收发展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事业,可以间接服务于普通大众。由于社会大众思维方式与相关制度的背离,容易使经济社会发展受某个人或某一群体的错误思维干扰甚至被导向制度的反面,从而削弱制度的规范效用,影响或阻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二)错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政府保障兜底。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充分说明个人取得财富,必须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这种劳动可以是智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但必须付出劳动,才可能取得收益,只是收益的多少与投入的有效劳动密切相关。政府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是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在鼓励竞争,追求效率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社会保障的核心功能主要是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出发,保障人的基本生命权得到尊重和保护。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中,部分居民把政府的社会保障看成理所应当,钻政策的空子,甚至以生活无法保障为由索取不劳而获的利益,这是对按劳分配政策本质的歪曲理解和错误认识,是按劳分配政策在错误思维背离制度设计情况下的社会扭曲反映。
(三)错把使用权和经营权转让理解为所有权转让。按照《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也就是说,公民的合法财产可以依法处分。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中,普通居民对所有权的理解十分粗浅,有的故意装糊涂,非法将本不属于自己的财产有偿转让,这种现象最突出的体现在农村。由于受交通影响,许多偏远地区的居民希望能在靠近交通方便的区域居住,这种需求十分巨大。同时,交通方便区域的居民,由于进城务工、从事公职等离开了原居住区域,宅基地和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闲置,一方面有需求,一方面有供给,在错误思维的支配下,私下土地、宅基地交易市场形成,从而造成土地承包经营的混乱。当遇到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建设、工业等项目建设时,多个主体在利益动机驱使下,错把使用权和经营权转让理解为所有权转让,提出许多非法无理的要求,影响工程进度,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这是明显的所有权思维方式背离制度规范。
二、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国有或集体财产收益的公平分配。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第一个要素突出的表现在国有或集体所有的财产收益无法达到公平分配,出现一夜暴富和国家社会保障风险增加。比如: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补给土地使用或经营者的,应该是土地使用或经营的收益,土地本身的价值应该由所有人获得。但实际工作中,使用或经营土地者在错误思维的影响下,无限放大土地的收益和延长承包经营的时间,造成一夜暴富。国家不仅要付出多的成本,而且同一个地域的其他居民不仅无法获得收益,还要承受一夜暴富对当地物价影响的其他支出。更难于控制的是由于一夜暴富,钱来的太容易,有的开始从事黄、赌、毒等违法或影响社会公德的事情,短时间花光补偿所得,造成生活无法为继,国家还要承担失地保障额外的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带来的其他影响。
(二)影响社会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按劳分配是社会稳定的十分重要的制度根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成本评价的标准,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增长、推进科技创新和提升社会分工合作的水平,也是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衡量标准。如果按劳分配的制度被错误思维裹挟,带来的直接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一部分人不愿意就业,指望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或家庭的供养;二是对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没有正确的评估,对工作挑三拣四,对工资提出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要求;三是在工资期望的牵引下,不断的跳槽和寻找新的就业机会,造成就业人员的频繁流动;四是社会一方面大量缺人,另一方面又大量人员失业,造成人力资源市场的倒挂;五是推高人力资源成本,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诸如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无法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对教育等其他方面产生影响,阻碍社会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
(三)影响国有或集体财产的保值增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思维方式背离制度设计,又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有和集体财产的保值增值。自然资源和土地国有,这是国家和集体的一笔宝贵财富,如果经营得当,可以无限累加财富,同时也是最稳定的国家税源基础,可以有效保障国家不断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比如:城市国有土地,如果保持有偿使用,国家可以稳定城市税源。农村集体土地,如果使用得当,通过发展生产,可以源源不断的带来财富。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中,一方面我们会看见农村大量田地的抛荒,另一方面又看见许多农产品企业面临土地流转的压力和困境,同时国家还要对抛荒土地付出农业补贴成本,这种政府和企业都含无奈的“冤大头”的现状,不仅使集体土地无法产生效益,实现增值,国家还要蒙受损失,严重阻碍国有或集体财产保值增值。
三、破解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影响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国家的税收政策。思维方式与制度背离不是说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对制度实际保障的配套政策必须设计科学。制度其实大家都知道,实行过程中为什么会受思维方式的影响,关键是落实制度的体制机制必须科学可行,促使相关人员不会产生与制度相背离的思维方式,即使产生了相关思维方式,也无法取得相关收益。笔者认为,必须改革现有的税收政策,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法理基础的新税收政策。笔者建议,建立“国土资源和国土空间利用税”,此税收在城市可以通过房产、频率、空间使用等多种途径收取,提供稳定可靠的税源,同时也可以破解房产税难收和国有土地使用时间限制难题,也可以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农村同样可以征收“国土资源和国土空间利用税”,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农村集体土地,通过发展产业、频率使用等途径收取。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不利于农牧业发展,解决这一困难很容易,国家可以出台促进农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实际投入农林牧鱼等生产的,国家可以免征“国土资源和国土空间利用税”,如果是抛荒地,必须按章纳税,促使集体土地承包经营者考虑税收成本,让土地产生实际效益。如果有税收杠杆调节,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就会趋于正常,土地流转也会容易许多,有利于农村土地集约经营和合理利用,消除国家取消农业税政策让部分土地抛荒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盈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和企业管理的目标相一致。通常人们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企业利润最大化;2、资本利润率或每股利润最大化;3、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就上述三种观点做一分析探讨,并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和净现值(NPV)。
二、对利润最大化的认识
利润可以区分为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利润最大化这一命题最早是在经济学中提出的,即当产品的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化。对于利润最大化,通常人们以为是会计利润最大化,但是更正的理解应是经济利润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对经济利润的通俗解释是:“要是企业会计账户显示的利润水平是3%,但如果资本存入银行账户的收益率是5%,据此,经济学家认为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而不是盈利状态。如果没有合理的计算机会成本,就意味着会计利润经常会高于真实的经济利润。”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VA)理论,从而将经济利润这一抽象概念提升到企业实际可操作的层面。EVA是公司税后经营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余额。为计算经营利润即息税前利润,事先要对财务报表做若干技术性调整。EVA理论认为,经济利润即EVA应当取代会计利润成为分析、评价和考核公司经营业绩的核心经济指标。与EVA配对的是市场增加值(MVA)。它是指公司资本市值减去投入资本的余额,是衡量公司为股东创造财富多少的战略性市场目标。EVA是时期性的,而MVA是时点性的,两者具有正相关性。在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中最有意义的分析方法是动态的增量分析法,如边际分析法和现金量折现法等。该方法考虑的机会成本,最有意义的指标是增量指标,EVA和MVA便是最典型的增量指标,因为所有者关注的不是你过去做成的蛋糕有多大(这是财务会计的事情),而是预期你以后可以做的蛋糕相比现在的能增加多少(这是财务管理的事情)。当然会计利润也是可理解为增量指标,但是就先进性而言,它不及EVA。掌握EVA分析方法是理解公司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关键,创造财富就是创造价值。EVA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是对财务管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价值管理的层面,其本质在于是一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学问。
三、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许多财务管理学者认为利润最大化目标即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或利润的取得时间,也没有考虑取得利润的风险因素。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面向未来的将来时式的属于财务决策范畴的利润目标,哪一种利润目标更好?如何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既先进又合理的令人满意的目标值?在贯彻执行中如何控制风险?这些都需要充分了解与分析过去,在此基础上科学的预见未来,为决策提供依据。从过去时式的分析去简单推导将来时式的决策,其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因为过去是确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它们均主要面向未来,主要为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服务。而财务会计主要反映过去,主要为外部利益相关的人服务。诚然,财务会计利润也主要为外部利益相关的人服务,它主要反映过去,而不是主要面向未来。
四、三种观点并列叙述的观点
许多财务管理论著采用了三种目标观点并列式叙述的方式。对于前两种目标利润最大化、资本利润率或每股利润最大化主要强调了它们的缺点,对于第三种目标机企业价值最大化则主要突出了它的有点,而后者的优点恰好可以弥补前者的缺点。在负债资本市值稳定的条件下,企业价值最大化即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普通股总数不变的条件下,股票市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既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又考虑了风险因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前所述,前两种目标所强调的两个没有考虑的缺点并非真实存在。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猜测:强调前两种目标莫须有的缺点无非是为了反衬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这似有厚此薄彼之嫌。事实上将这两种类性质层次完全不同的目标作反衬式的优缺点对比是不妥当的,会无意中将其对立割断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笔者认为,前两种目标可认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战术目标,它通常用于对经营者业绩的中短期考核,一般来说考核期是1~3年(包括一年以内),最长是1~5年。可以作为战术目标的依次有财务会计利润、管理会计利润、资本利润率即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EVA。就目前而言,最有新意、最为先进的战术目标是EVA。EVA理论认为财务管理战术目标只有EVA一个。因为国外EVA的实践表明,上到企业总部下至厂区班组一律采用EVA考核,并直接与奖金挂钩,不再需要其他的考核指标,计算EVA事先要对会计报表做若干调整。
五、最大化目标的论述是否适合现代财务管理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一直支配了经济学界一百多年。“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几乎被看成是经营思想的核心。但这种最优化决策准则在当今复杂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是不容易做到的。其主要原因是各种目标之间的矛盾、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矛盾、决策者与执行这之间的矛盾、时间爱你长短的矛盾、决策行为与决策成本的矛盾、信息不全和正确预测的矛盾等始终是客观存在的。鉴于此,西蒙认为决策者是“管理人”,是尊重现实的人。他提出“满意”准则即有限合理的准则以代替“最优”准则,属于高管层风险型或不确定型的决策范畴的财务管理目标问题更是如此。
上述分析为求方便,用了“最大化”表述方式,但人们要实现的财务管理目标一般来说是令人满意的利润和增加值,而不是利润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在确定预期的利润或增加值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未来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各种风险两大因素,但由于信息不全及内外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人们不可能对这两个因素和其他因素事先加以正确的预测和把握,所以要用有限合理性决策准则替代决策的最优准则。
六、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目标应区分为战术目标和战略目标两种。战术目标可以根据当前企业实际管理水平和要求,在财务会计利润、管理会计利润、资本利润率、每股利润和经济增加值中选择,它通常用于对经营者业绩的中短期考核,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客观的优缺点对比,目的在于为我所用。巴菲特的通俗解释是,你所得到的是价值,你所付出的是价格,如果价值大与价格,则创造价值;如果价值小与价格,则毁灭价值。EVA、MVA、NPV便是最典型的创造价值的经济指标,它理所当然地应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而在毗邻鸟巢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内,却是另一番景象。3月26日,2013国际石油技术大会(IPTC)在这里火热开幕,全球顶尖油气巨头悉数到场。在一个个精巧设计的展台中,页岩气开发技术几乎都被布置为展示重点。
“页岩气真是一个热门话题,外资公司希望参与中国市场页岩气开发的热情非常高,都希望能有所突破。” 一家著名外资石油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表示。
3月26日,壳牌集团消息称,其与中石油在四川地区的页岩气产品分成协议获得中国政府批准。这是中国批准的第一个外资页岩气开发项目,这让一直图谋分羹中国页岩气盛宴的外资巨头看到了希望。
以壳牌四川项目为标志,外资油企在中国的页岩气掘金之旅正式开拔。在壳牌之外,还有更多的外资项目挤在大门外,焦急地等待着中国监管部门的放行。在这场页岩气热潮中,谁会是最后抱到“金娃娃”的大赢家?
弯道超车
本世纪初,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突破性进展,在世界能源产业中掀起了一场革命,页岩气突然之间变得炙手可热。国际能源署预计,2017年,美国将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
中国页岩气的储量世界第一,为36万亿立方米,远高于排名第二的美国24万亿立方米的储量,约占全球总储量的20%。中国能否复制美国的成功经验,也掀起一场页岩气革命? 嗅觉灵敏的外资石油公司,当然不会错失这场盛宴。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签署了《中美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就联合开展资源评估、技术合作和政策交流制定了工作计划。外资石油公司进入中国页岩气领域的大门开始开启。
2009年11月10日,壳牌与中石油在北京签署了四川富顺-永川区块页岩气联合评价的协议,此为中国启动的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紧随其后,道达尔、康菲石油、BP、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外资巨头,也相继与中国公司建立起了联合开发研究的合作意向。
“与中石油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把我们现有的技术带到中国来,这是一种技术合作的方式,可以让中国学习页岩气开发技术的时间缩短。”壳牌集团项目与技术部总裁、壳牌集团执行委员会委员毕迈新说道。
依托技术优势,外资油企获得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巨头的青睐,这让外资进入中国页岩气市场的路子顺畅了很多。2012年,国土资源部组织了两期页岩气公开招标,民资突破重围最终挤入。而此时,外资已经绕过公开招标实现了“弯道超车”,走在了民资的前面。
2012年3月,壳牌与中石油达成了在四川盆地富顺—永川区块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与生产的协议,这是在中国签署的首份页岩气产品分成合同,合同区块覆盖面积大约3500平方公里。该合同尚待政府批准。
外资头筹
紧紧跟随壳牌的步伐,各外资石油公司纷纷与中石油、中石化结缘,唯恐在这轮抢滩战中被抛下。
2010年1月,英国石油公司(BP)与中石化就在国内页岩气领域的合作展开谈判,并初步选定了贵州凯里2000平方千米和苏北黄桥1000平方千米为合作意向区块。
2011年8月,康菲石油与中石化启动了合作开发页岩气的谈判。2012年12月21日,双方签订了《四川盆地綦江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的联合研究协议》,联合研究区块面积3917.53平方千米,合作周期24个月。
但是,与壳牌一样,这些合作项目在进一步推进中都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由于页岩气在中国开发时间不久,相关政策和规定不完善导致了矿权重叠问题,政府部门在审批这些项目时态度谨慎。”前述外资石油公司中国区总裁告诉记者。
富顺—永川区块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包括“富顺—泸县—隆昌—荣昌—永川”一带近4000平方公里的矿区,这里是中石油登记的天然气探矿区。这里富含天然气,同时在资源评估中发现了可观的页岩气储存。
对于中石油来讲,这本没有矿权纠纷。但是,根据2011年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的2011年第30号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页岩气设立为新的独立矿种。中石油与壳牌的产品分成合同在审批时遇到了难题,是依照天然气还是页岩气规定来审核该合同?
2012年11月22日,国土资源部了关于加强页岩气资源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59号)要求:已在石油、天然气矿业权区块内进行页岩气勘查、开采的矿业权人,应当在本《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国土资源部申请变更矿业权或增列勘查、开采矿种。
该文件的,最终厘清了相关规则。中石油向国土资源部提出申请,要求对多个存在矿权问题的常规油气区块增设探矿权,但是申请被否决。
据知情人士透露,无奈之下中石油采取了变通手法,在申请文件上,在天然气后面打上括号再加上页岩气。最终,这通过了政府监管部门的审核,“分成合同是既包括了天然气,也包括了页岩气”。
2013年3月,在时隔一年之后,壳牌与中石油的首个页岩气合作协议最终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放行。
规则不明
壳牌成功拔得头筹,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意味着外资石油公司最终将进入中国想象空间巨大的页岩气市场,这让一直图谋分羹中国页岩气盛宴的外资巨头看到了希望。但是,由于政策法规不明带来的风险问题,让外资巨头们不免有所迟疑。
3月25日,正在访华的道达尔集团董事会主席及全球首席执行官马哲睿告诉记者说,道达尔正与中石化就合作开发页岩气进行谈判。目前,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双方将确定开发区块,在获得中国有关部门批准后,着手进行资源评估。
据了解,道达尔与中石化讨论的页岩气区块位于上海西部,双方的合作还需得到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准。这次合作,早在去年双方已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然而,合作方式及税收政策等一直未得到中国政府部门的明确。
道达尔面临的难题,是外资公司在中国开发页岩气中所面临难题的一个典型代表。由于相关政策欠缺、合作规则不够完善,外资油企的投资意图难以得到监管部门的快速审批通过,而政策不明带来的投资风险,也让外资油企走一步看一步。
BP中国区总裁陈黎明认为,中国的页岩气要实现大开发,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地上”的政策配套。页岩气已经成为了独立矿种,但是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比如页岩气的产品分成协议,如果按照常规天然气分成协议来运作风险就很大。
产品分成合同是目前中国天然气领域的勘探开发对外合作中采用的主要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勘探期间,所有的投入首先由外方企业承担。由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投入成本要高很多,这也意味着采取该模式外资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一问:深圳进行意义有多大?
今年5月份,深圳市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这个被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称为“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抉择”的改革,意义有这么大吗?深圳这样做,是不得已而为之。
首先,深圳政府手上已经没地了,已没法继续直接卖地了。深圳可建设用地900多平方公里,而现在建成区面积则达到了800多平方公里。几乎可以跟广州这样几千年古城相提并论了。香港开发160多年,只开发了20%多点的土地,在土地供应上可以说是非常吝啬的。而深圳只不过30年,就没地了,土地已经基本上消耗殆尽。问题在哪,一比较就很清楚。
其次,深圳目前有几十万栋违章建筑,如何处置,已成为深圳市政府的巨大的历史包袱。这两个问题已让政府“动弹不得”了。而所谓的改革,正是基于上述两点而考虑的。
二问:政府把精力放在土地上是不是好事情?
记得前几年,印度有个州的议会议员代表团访问深圳大学,曾经问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经济特区办得这么大?征收土地为什么这么容易?因为印度要学中国办经济特区,却遇到征地难的问题,举步艰难。这是中印发展模式的差异之所在。
中国是政府主导,土地或国有、或集体,基本上是政府说了算。土地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基本上是政府所有,由政府垄断和配置,并成为政府聚财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手段。
前些年到苏锡常调研,看到许多农民“被城市”,被赶上“楼”去。深圳也是2004年宣布取消农村建制。这样的超常规发展,经济能持续吗?社会能稳定吗?简直是掠夺老百姓的“财富”。
一方面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维稳,另一方面却制造不稳定。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超大广场”和“白宫”,这是不可思议的。难道土地不值钱吗?不值得我们去爱惜吗?中国市场不自由,政府却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中国的财税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非常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70年土地所有权卖出去了,为什么政府财政一年就花完了?为什么不可以分摊到70年中去,每年花1/70?为什么炒卖房产不收个人所得税?土地必须所有权多元化、市场化,土地所有者权益必须得到保护,否则没人爱惜,造成极大浪费。
(作者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城镇化;耕地保护;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01-1
1 城镇化简析
1.1 城镇化定义
城镇化就是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的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此消彼长,居民的建设表现与其生活方式逐渐稳定,这个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就现在而言,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视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小而定。
1.2 城镇化特征
城镇化有四方面的特征:时间特征。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过程与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城镇的结合,在这二者结合期以城镇为主;就业特征。主要表现为以非农为主,就业特征就是农业人口向城市涌进的过程中人员就业问题;生活方式特征。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类型看可分为发达型城镇化与发展型城镇化两种。
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以及土地结构的改变。城镇化致使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耕地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本论文就城镇化与耕地保护问题做以下阐述。
2 促进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要协调发展,要创新耕地保护意识,克服城镇化建设中对耕地保护的不利因素;改革耕地保护制度,协调好土地规划和城镇规划。
2.1 强化耕地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参与度
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变化,耕地保护的内涵也随之改变。农业生产从最基本的谷物生产开始向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转变,拓展耕地保护理念,坚持生态型保护理念。一定要高度重视耕地的非生产,要让耕地生产为城镇化发展服务,提升耕地的潜在效用、生态效益,要提高城镇与农村居民保护耕地的主动性。要改变城市人口的传统观念,误认为耕地与城市的发展没有关系并对土地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一种错误观念,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的,城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土地的生产价值的,因此要强化耕地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参与度。
2.2 创新土地保护制度,统筹城乡发展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城镇土地的扩张呈无序状态,这就体现出土地制度存在漏洞不够完善。因此,加快、加强土地制度改革是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关键,同时也可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更管理,公益性土地使用和经营性土地使用要严格进行区分,对土地使用变性也要严格控制。对于征地标准一定要按照市场征地价格对被征用土地所有者进行补偿。要完善土地市场,加强制度保障,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调节建设用地供应,完善土地拍卖以及实施细则,鼓励拍卖土地转让,促进闲置土地开发再利用,减少土地浪费。在创新土地保护制度过程中要促进农民进城集中居住。这就要采取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落实补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创新土地保护制度,才能让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价值,才能让城乡得以统筹发展。
2.3 确定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保护现有耕地
城镇化发展一直坚持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要充分考虑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以及各个区域的差异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当地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进程会加速发展,这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的驱动下,耕地面积将面临着更大挑战。城镇的扩建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作为支撑,而城市化中的土地已所剩无几,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势必要进行扩建,对耕地资源进行征用。在征用过程中要根据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 楼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方法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钱文荣.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张全景.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4] 崔晓黎.当前保护耕地资源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新农村建设,2008,(2):42-44.
“地王复出”暗藏四重危机
一是强烈的地价连锁反应。“地王”价格攀高不仅会带动城市内其他区域的地价上涨,也会形成对其他城市的传导效应。一线城市的价格高企必然会带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地价上涨,虽然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王即意味着地价上涨的信号。
二是引发房价再度暴涨。北京6月商品房住宅成交均价为13302元/平方米,比1月上涨了2864元/平方米,涨幅为27%,地王无疑是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三是资本过度向房地产聚集。目前土地市场存在明显的资金推动型特点。在国家信贷扩张期,获得大量贷款的国有企业密集进入土地市场,势必会分流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量。这对促进实体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非好事。
四是房地产脱离和背离民生。地王所形成的商品房价格是广大工薪阶层望尘莫及的。这使房地产越来越脱离或背离普通居民的购买力,背离或脱离居民的住房需求。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报社原社长刘允洲:
“饥饿供地”致地王频仍
在此轮土地行情井喷式翻转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力促土地成交率的举措显而易见: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均抛出“压箱底”的城市核心区地块,以刺激疲软日久的土地交易。在刘允洲看来,这是地方政府控制地价的一种惯用手段。
“土地投入的时机、规模和结构,对地价是有影响的。”刘允洲表示,如果今后能让人大来监督地方政府均衡供地,不搞饥饿供地,严格限制“憋”地价和有地不供、有地慢供的故意行为,对地价的平稳可能会作用甚大,“地王”或许也将不复出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处长文林峰:
地王包袱恐被再度甩给政府
文林峰认为,地王的再度泛起,最终结果很可能与2007年一样,就是企业通过各种关系(比如退地)最后把包袱再甩给地方政府。
文林峰认为,土地的功能应该是为城市公共建设筹集资金,“现在我国的地方政府即便在土地交易严重低迷的情况下,也不愿意降低地价”,对土地的经济效益过于专注,这是导致地价畸高的根源。此外,反思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也非常必要。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新:
根治地王要靠“”
王宏新认为:从目前来看,如果政策不变,未来这种急冷急热的状况可能成为一种常态。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急转直下,已经使我们感觉到土地泡沫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