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

时间:2023-08-16 17:30:06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法;技巧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教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7.教授新知识时的注意事项

①课前准备――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轻松、愉快、和谐的授课方式交给同学们,这是老师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兴趣的基础。

②前导――包括上课前检查学生出勤状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新课。

③传授新知识――这是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环节。

④总结教学内容和巩固历史知识。对提高历史课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是一节课里画龙点睛之处。

⑤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记忆应知应会内容;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结

初中生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

【参考文献】

[1]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2-47

第2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法;技巧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教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7.教授新知识时的注意事项

①课前准备——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轻松、愉快、和谐的授课方式交给同学们,这是老师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兴趣的基础。

②前导——包括上课前检查学生出勤状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新课。

③传授新知识——这是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环节。

④总结教学内容和巩固历史知识。对提高历史课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是一节课里画龙点睛之处。

⑤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记忆应知应会内容;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结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微故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2-01

古云曰: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初中历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塑造健康的人格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为了应试,很多教师往往采用 “填鸭式”进行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因此,在很多学生看来,历史就是一门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考试科目,而不是一门可以欣赏、可以研究的内涵丰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艺术。

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同时,这种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的教学方式也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喜爱和欢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选择、有技巧地导入一些历史微故事,不仅可以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微故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呢?

1 注重微故事内容的选取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想通过运用微故事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故事内容选择方面必须要慎重,要有的放矢。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打动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1 科学真实是前提

真实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教师选取的历史题材必须要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不能随意虚构或者妄自推论,对于不能确定的历史故事,教师一定要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他人确认无误后再讲授,不能为了一时迎合课堂需要而违背历史真相,向学生传授虚假故事。例如在讲到秦始皇兵马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有关它的最新的考古发现,让学生对秦始皇兵马俑不再是一个遥远的陌生的概念,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可以接近的历史。

1.2 新颖有趣是保证

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微故事,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选择的故事题材一定要有趣味性,一定要有吸引力。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新颖别致,学生才会爱听乐听。例如在讲到半坡遗址时,教师可以介绍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母系氏族社会形态。

1.3 目标明确是关键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标准,教师在选取故事题材时,一定要遵照标准,立足课本,做到有的放矢。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学生课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和课程教学目标有关联的历史故事进行讲授,这样,教学才不会脱离实际。

2 注重微故事讲授的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历史教师一般都采用全程讲授的方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非常的单一、枯燥、死板,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教师要与时俱进,抓住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特点,采用多维方式进行授课,如运用多媒体,融入图片、视频、PPt等形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一边参观,一边讲授,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近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讲故事,或者让学生模拟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 注重微故事导入的时间

3.1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胃口”,那么,接下来的课程就会变得得心应手许多。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并不特别注重“前言”,他们往往都是在简单的回顾和提问前面所学内容后直接传授新知识,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还不在学习状态,如此授课,有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烦躁不爱听不想听,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插入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自己设置的教学情境,那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安史之乱”时,教师可以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杨贵妃故事入手,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授课方法比照本宣科要生动有趣得多。

3.2 见缝插针,不断深入

历史是一门复杂而又有趣的学科,它的复杂表现在无论是一个历史事件还是一个历史人物,我们都无法简单地用几句话一概了之,尤其是简短的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想把它讲得“全面完整”、“印象深刻”,非常不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历史微故事不断穿插其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学生去探讨研究历史。例如讲“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通过刘邦、项羽这两个历史人物的“轶事”,加深学生对他们的理解等等。

3.3 意犹未尽,巧妙收尾

一堂课的收尾收得好,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用历史微故事来结束课堂教学,不仅能有效地调控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下一堂课的兴趣和热情,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例如,讲司马迁创作《史记》时,教师可以从他如何克服精神与身体的双重考验,发奋完成不朽之作,来激发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

4 结语

总而然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善于运用历史微故事,不仅符合青少年学习的心理特点,还能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提高青少年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标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教学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 陈秀清.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6(6).

第4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讲授《伟大的开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中的“五四运动”事件时,教师预先准备好有关“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视频片段,播放前,预设问题:①巴黎和会哪一条内容导致五四运动爆发?②为什么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不能收回自己的主权,竟然同战败国一样任人宰割?③五四运动前期、后期斗争的形式和主力军分别是什么?④有哪些口号?结果怎样?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就不难理解“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因果关系。所有这些场面,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再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使呆板的史料在课堂上栩栩如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讲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的“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时,我们把电影《西安事变》进行适当剪辑,从1931年12月蒋介石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剿共”说起,张学良和杨虎城连续几天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坚决不同意,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并向全国发出用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诚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事情都蕴涵着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北师大版八上)单元讲完后,我们用多媒体播放抗日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学生通过跟唱、伴唱等形式,重温历史,让学生不要忘记民族的灾难和先辈的抗争,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亿万民众的爱国情感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高昂斗志,从而增强民族情感。教师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有关历史资料进行精心编辑整理,适时、恰当地加以运用,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化学生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之情。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如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中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日本投降时的情景以及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分析中国人民为什么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以前的反侵略的斗争中总是失败。结合史实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并让大家畅所欲言。抗日战争是近代一百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史上的奇迹,宣告了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结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有同学也认为弘扬了人间正义,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壮大了人民的力量、正义的力量,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能创造人间奇迹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5篇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个主题已经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过程的威信,也直接关系到教与学这个教育教学最主要环节中师生的交流是否成功的问题。因此在这一方面,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不少的经验和认识。笔者的教学年限虽不太长,但由于一直工作在历史教学的第一线,因此在这方面也颇有一点体会。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不可或缺地包括师德、专业素质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作为一名教师,这几方面自然是缺一不可的, 尤其是师德方面更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起码素质,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就不再赘述了。在此仅就笔者在几年的历史学科教学中体会最直接的关于“师才” 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谈一点认识。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一般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两节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以笔者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师才”可在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反映为“不会教书”或“教得不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既无合理的教材处理也无深入浅出的教材分析,一俟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涉及学科新成就和较深层次的问题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况且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的教材处理中还是在高层次的考试中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在这几年的高考中文科的语文、政治和历史三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之高历史上尚无出其右者。 比如,在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这一章中,你会发现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远不及语文课上的《陈涉世家》来得丰富,有时在预习语文书上的内容后再进行授课,效果会更好些。再如,对于文化部分的文学诗歌的讲解,倘若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一节45分钟的内容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在看过福州二中倪江山老师的《封建文化高峰光耀千古的文学》一课的录像后,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奥妙之一就在于授课者有不浅的古诗词基础,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及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等作了十分精辟的演绎,使学生在获得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增长了许多古汉语知识,由此可见历史与语文的联系之密切了。 而政治与历史间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博,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反向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列出语文、政治两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其实历史课上也经常涉及美术、音乐甚至数理化的内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知识结构日新月异,作为教师还应关注着历史研究的新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特点。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经过各级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因此这方面的“师才”问题似乎不太突出,而在下述两方面,教师素质的个体之间差距则十分巨大。 2.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相反,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历史课不是“故事课”就是“古董课”,其中原因有方方面面,在此不作评述。笔者认为要消除他们的成见,不要光停留在争执与辩论上,更重要的应该是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我的最佳水平,变被动为主动。 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中,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形成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如在初一年段展开竞赛式教学法,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喜欢听老师和同学的夸奖, 于是每节课都设计十几个问题,然后按小组回答或抢答,将其得分记在黑板上。一分成绩要有一分辛勤付出,为了多得几分,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以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效果往往不佳,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现在要为集体争光,老师即便不布置预习和复习,他们也会埋头书上,于是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十分有效。而在初二年段则进行乐学教育法,经过一年的竞赛式授课,效果虽说比较理想,但长期使用此方法,已经长大一岁的学生逐渐由兴趣到枯燥。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经过反复实践、推敲,在初二年段开展乐学教育法。关于这一方法,许多老师均有较为全面的说明和深刻的体会,就不多做介绍了。对于初三年段的学生则相应采取参与式教学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较为成熟,而且时逢初三学的是《世界历史》,许多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时代节奏感强,他们努力去了解世界,但又不全明白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和前景等,所以笔者尽量将初三的

每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多问多答,即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回答,不完备之处再由老师补充。这种参与授课法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极受学生欢迎,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核定。 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效果,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 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如在初一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几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笔者在讲完淝水之战之后,把几次事件串起来,让学生介绍各自所熟悉的典型战术,然后再归纳这几次战例以少胜多的相似之处。有可能的话,还可在适当的机会, 进行一节军事知识竞赛课,既能丰富书面上的知识,又能进行国防教育。 再如,在解释“蹴鞠”这一名词时,如果你有一定的足球知识,就可以与学生一同探讨中国足球和世界足球,也许这会多占用几分钟的课堂时间,但却可以使那些小足球迷对你刮目相看,而后这些学生就会觉得与老师有了共同语言,甚至会认为学不好历史就对不起“历史老师”。由此可见,拥有广阔知识面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们大多都受过各种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上已有了一定的造诣,这是我们成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也是笔者在上述第一点中所阐述的,但是对于其他如体育、文艺等非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严重的因人而异。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不难发现,在一定领域中有特长的老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老师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老师”感到自豪,在这种自豪的同时,对老师所产生的“崇敬”心理一旦带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对于我们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效。当然,也并非绝对地说看的书多、知识面广或有一技之长,就能呼风唤雨。实际上,我们强调的教学素质更重要的还是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能将所知、所学、所想等贯穿于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消化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新事务的认识与理解。 一个教师一旦具备了上述几项素质,相信会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而教师的威信也是在教学的成功中不断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下一轮的教学,这是一对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教与学之间最直接的发展关系。 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以接受的心态来对待即将到来的学习,而教师也可籍此树立十分良好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以“高素质”的形象“先声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这对于营造“乐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新时期探索心理教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提高历史教育工作者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本文获1996年福州市一般校基础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教育评论》1997.2 ( CN35-1015/G4 )

第6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授之以渔;学力发展;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是一个教师引领下学生自致的、长效的活动课堂、文化课堂、生命课堂,并具有四个鲜明特征:(1)突出目标的整合;(2)催生过程的灵动;(3)实现“四基”的扎实;(4)聚焦人格的生长。其中实现“四基”的扎实: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能力,三是基本思想,四是基本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辞源》对“学力”的解释是:“谓学问之所至也。”《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一书中:“学力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内在结构的复合体,是一个由‘四基’融合而成的有机体,缺失了‘四基’中的任何一‘基’或任何一‘极’,都无以构成完整的、真正的、具有内生性的学力。”

初中生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由半独立半依赖向独立过渡的重要时期,学力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同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这也为学力及其发展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人们往往认为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笔者认为,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深入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身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有关学生学习方法与学力发展方面的几点尝试,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学生学会“阅读”是学力形成的基础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带领学生读书学习,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学生要跟着老师给的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阅读教材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史料,学会阅读并分析之,从而论从史出。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有史料分析,学会史料分析,同样为历史学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学会“联系”,是学力发展的必经路

历史学科的清晰度有自己的学科特征,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时、空梳理示范,并引导学生梳理,从而建构好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教师的历史课堂清晰了,而且学生也在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学会了历史学习的特性之一――线索性。

拉清线索,需要教师源于书本,高于书本,打破现有的教材单元内容,建构出教学单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整合。比如,在初三历史复习时,教师可以用国别史,以时序性,引导学生建构出重要国家的知识体系,拉清发展线索。以近代英国史为例,可以按照世纪排序,分为15-16世纪、17世纪、18世纪、19-20世纪初四个阶段,引导学生将具体大事或主要人物进行归类整理,这样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014年南通历史中考题选择题第26题:下列是英国在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牛顿建立力学理论体系 ②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 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

这考查了其中15-18世纪的部分内容,如果在平时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就已自主拉清线索,此题自然能迎刃而解。以此为例,学生根据英国史范例,建构出他国的发展线索,如近现代美国史,在个人、小组、全班的合作下,最终按照美国几个重要的总统顺序,建构出美国史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学生尝试知识迁移,不仅自主合作地建构了新知识,并将其纳入了原有知识结构,获取了研究问题的一种策略,而且有了探索、创新的机会,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历史学力在潜移默化中,也得以发展。

三、学生学会“巧学”,让学力发展变得事半功倍

常常有人错误地认为,初中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认为记忆力是天生而为。我个人认为,有良好的记忆力,是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学力,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记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于是,我总结概括了一些教会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1.表格归类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可以归纳出这样的表格:

2.历史地图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并连线法,更加形象、更加快速地掌握,具体如下:

3.思维整合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可以用数字归纳为:三个人物――阿古柏、左宗棠、曾纪泽;两个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外交为主、武力后盾”;一个时间及事件――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这样,突出重点,简约知识,提高概括能力,也便于全体学生的掌握。

我深信,学生在结构化所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建构过程中,学会基本方法的运用,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必将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学力;我们历史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倾情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一片新天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有效,甚至高效;我们的学生才会放飞希望,得到快乐,收获成功!

第7篇

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有一些浅显体会,愿与大家交流。

一、巧妙导入技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一个巧妙的导入如注入一针兴奋剂,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知的欲望。又如乐章的序曲,一开始便让学生收到强烈感染,使整个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如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摘录了报纸上的一段新闻:“据报道,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着汉时的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这时我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徐福漂洋过海去干什么吗?答案就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专心听课、探个究竟。

二、课堂提问技巧,渲染课堂气氛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已不再应用。课堂提问成了活跃气氛、提起学生注意的常用方法。但提问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如新课进行一半左右时,学生一般就有些精神不振。这时如能加上一个有趣的发问,那就截然不同了。如讲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目“法国大革命”后,问学生“谁知道路易十六是怎样被捉住的吗?”然后老师指出:“是由于他的马车太大被城门卡住”。这样,学生既对路易十六被处死这一知识点加深印象,又进一步认识了王室的挥霍无度、“封建制度必然会被资本主义制度代替”。而且这种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精神又起,有利于维持学生注意力。

三、多媒体教学技巧,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将逐步普及课堂。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教学实践证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创设认知情境;播放“秦灭六国”动画,并配以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使学生认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磅礴的历史过程;展示战国时期不同文字和货币图片,使学生感知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对比加强对万里长城的感知等。一边是醒目的图片,一边是教师生动的讲说,学生耳濡目染,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插入故事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清代文化时,插入范进中举的故事,教师以诙谐的语言,简介社会底层老童生范进一跃成为统治阶级举人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各方面的反映,使学生不但了解了明清时期讽刺小说的内涵,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引入竞争技巧,巩固课堂成果

课堂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巩固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巩固时,要注意趣味性、多样性。根据初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分组抢答、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巩固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在学习了拿破仑帝国、全课总结后,教师出示讨论题:你怎样评价拿破仑?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双方唇枪舌剑,精彩纷呈。

正方某生:我方认为,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保证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反方某生:但拿破仑称帝、分封贵族、崇拜欧洲宫廷,纯属历史倒退,所以我方认为拿破仑是一个反动的军事独裁者。

正方某生:拿破仑称帝不是历史倒退,而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必然结果。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适应了法国革命形势的需要,以他的执政措施,并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扞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反方某生:可他后期的战争是侵略性的,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正方某生:但我们也应看到他扩张战争的积极性。他强迫法国占领下的欧洲国家和地区实行《法典》,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法典》成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这样,学生在激烈争论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巩固了新知。

六、巧用记忆技巧,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让学生无从下手,记住、记牢确实不易。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琢磨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活学生思维,打开他们的记忆之门,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1、编顺口溜、打油诗。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打油诗有一定的韵律,节奏感强,受学生欢迎,记忆起来效率就比较高。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给学生编一顺口溜:“(17世纪)40开始88变,1689立法案。专制建资统,推动世界史进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重大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教学

自新的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以来,国家和学校对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非常重视。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主要是依靠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进而逐步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应用。另一方面,初中历史老师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进行课堂导入教学的完善,仍然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在历史老师的课堂导入教学中,能进一步增进对初中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进而提高初中历史成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初中生的历史课堂进行导入教学,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通过历史情境进行导入教学

历史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历史老师将特定的历史发生背景和条件,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初中生,让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中,身临其境感受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鼓励他们以宏观的历史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初中历史老师通过历史情境的课堂导入教学,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精神,继而调动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互动的效果。

首先,初中历史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实际的教学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历史教学情境和资料。学生们只有在最佳的历史教学情境中,才能进一步完成对章节历史知识的学习,通常来说,初中历史老师选择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教师选择历史图片进行历史情境的联想,进而锻炼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另一方面,历史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者电影影片的形式,鼓励学生们在动态的影像记录中,发现和思考相关的历史细节,从而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历史课文学习。例如,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古代历史事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选择历史图片、历史影像、历史文物等形式,鼓励学生们借助课堂导入的图文影像类资料进行课堂强化记忆,并根据已学的历史知识对上溯历史资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初中历史老师还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们以活动的形式来参与或者表演历史情境,以历史情境重现的形式亲身感受和体验当时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利益角度,继而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历史学习观和历史价值观。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授学生们楚汉之争的历史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语文课文中的鸿门宴等相关资料,让学生们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从楚汉两大阵营的不同利益出发,让学生们自我表演、自我评析,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学生们在积极参与历史课堂的情境活动中,不仅可以巩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能提高整个课堂导入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历史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教学

以历史问题进行课堂的导入教学,主要是指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备课将本章节所要教授的历史重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继而以逻辑的形式提出历史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历史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课堂导入中提出难度适宜的历史问题。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导入环节,选取相应的已学的历史知识点,鼓励学生们积极回答,共同回顾相关的历史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提高学生对接下来的历史知识学习和思考的信心。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授新中国的章节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们根据所学到的古代和近代历史知识,回顾和总结相关的的政策,对进行简单系统的梳理。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也能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对接下来运动学习和比较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堂课章节的历史内容,安排相关的历史问题,让学生们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独立思考,并对他们的回答作出精准的评价。学生们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总结,从而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和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师通过以往历史问题和新学历史问题的导入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导入的教学效果,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动力和兴趣,从而使其在思考中提高历史成绩。

三、通过现实话题进行课堂导入教学

以现实话题进行导入教学,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在教授时代性、政策性、社会性比较强的历史内容时,可以借助现实话题进行导入教学。初中生由于已经具备基础的社会价值观,现实话题导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以纵横的角度全面考虑历史问题。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选取适当的现实话题进行课堂导入,一方面要紧跟时代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与所要教授的内容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古代历史科技文化类的内容时,可以选取现代文明中的一些科技发明,引发学生们对相关的科技文明讨论,继而根据对科技文明的常识探讨古代科技文明的应用技术和时代意义,在对比中加深对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的记忆和反思。

第9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知识积累一、前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关键阶段,青少年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都在初中阶段进行塑造。初中阶段的教学状况对学生进入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学习,都会有决定性的影响。语文作为一门积累性的学科,其教学的特点是连贯的线性。因此,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尤其要予以关注,而阅读作为学生储备语文知识的根本途径,阅读方法的传授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

1.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或者知识积累作为教学切入口

语文的阅读教育重点和难点就是在于理解。语言毕竟是一种抽象的工具,需要学生在大脑当中形成具体的影响,并且理解其抽象的含义,所以解读文本是需要个人的经验作为积累的。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关键就是鼓励学生对于文章当中的文字以及语言进行解读,从而对文章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是一个解构然后重构的过程。这种理解过程,也可以视之为学生和文章之间产生的对话,这种对话模式,一旦学生依靠自身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在阅读过程里面,往往是运用了多种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包含了直觉等。学生的知识得到应用,其个人也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受。但是如何应用这种情感以及知识的积累,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是一种熟练的技能。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导致学生只能够通过教师的个人体验,进而解读文章的含义。

实际上,学生的个人情感以及个人的知识积累虽然并不多,但是情感直觉等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发掘这一方面的资源,让学生能够感受文章,并且期待阅读,对阅读文章、解读文章方面能够产生更多的期盼,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热情和乐趣。如涉及到一些冒险类文章的阅读时候,可以让学生去谈一谈自己是不是也经历过一些冒险的活动,或者对于一些爱国文章或者英雄、历史类的文章,鼓励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掌握过的历史知识、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而学生渐渐产生出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能够建构出自己的新知识和运用经验去解读文章的含义。

2.重视阅读类教材的资源挖掘,从而延伸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没有真正创造性的内容在其中。语文阅读文章往往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并且也可以和学生考试的技能应用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需要教授课程的语文老师,擅长更深入地挖掘阅读类教材当中的资源,特别是文章当中包含的各种知识的整合,知识的重构以及拓展,可以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当中的阅读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阅读资源,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让这种阅读课程变得枯燥。所以,对于教材当中文章的学习价值,应值得思考和深层次地挖掘。部分学生家庭由于经济能力所限制,或者是家庭氛围的差异,可能并不会有许多藏书,加上中国当前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也是不足的。因此,教师应让语文的阅读成为各类知识的交融之处,正所谓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在阅读课程之中,挖掘出当中的深层次含义,进而鼓励学生在阅读能力和阅读量上日益精进。

而名著阅读所耗费的课外时间必然也比较多,而且名著往往篇幅也比较大,所以一部分的初中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也并不是很大。教师更应注意到,如何萃取名著当中的精华部分,如何让名著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能够一并呈现出来,让学生更能够把握住名著的精髓和阅读的技巧。因此,教学阅读的过程,往往是教师示范性展示自身在阅读方面技巧的一个重要平台,教师不应过分重视阅读题目的答案,而应是传授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甚至是一种更具备普遍性的阅读逻辑,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当中体悟这种逻辑,慢慢形成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阅读逻辑。

三、阅读课堂教学技巧上的思考

1.用思路引导课堂的教学

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会给自己列出一个教学方案或者提纲,但是这个方案或者提纲却未必能够为学生所使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一个思路并不是直接应用在阅读上的思路,而仅仅只是一种教学上的思路。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的过程应该和学生进行阅读的思维过程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就可以慢慢形成一种科学的阅读思路。思路是需要梳理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也常有自己的观点或者是阅读的小窍门,但是尚未形成具备系统性或者逻辑性的思路。因此,教师在阅读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主要是梳理出一个思路,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章法下,更具备效率地阅读并且建构出新的知识模型,从而理解文章的关键性的内容,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把握学生的思路,并且传授自己的思路,让学生建立新的思路,将会是阅读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之门的关键。

2.整体感悟和局部分析相结合

阅读文章需要面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阅读的题目也常常会如此设置。教师在教授阅读技巧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局部分析,教师在日常的课程里面应展示分析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局部,需要一些具备逻辑的思路,要有章法,如何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章的内容,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也就是说和写的结合。

体感悟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技巧,在短时间里面快速完成文章的阅读。学生需要具备一个阅读的框架,教师着重要引导学生在文章阅读当中,擅长抓住文章的重点,能够通过这些重点解析出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因此,文章的阅读要线条化。文章的整体线条如果难以把握,则可以用局部分析,将各个要点抓出来,从而贯穿形成阅读的线条,让学生能够捋出线条,从而把握文章的根本大意。

参考文献:

[1]刘俊合.浅谈课改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作文,2010,(8):24.

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课堂;优化运用;教学效率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经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那么,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就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取得了在传统教育中极难实现的,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可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适用于教学的科技产品问世及应用技术得到推广,它为我们教育者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更给多媒体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正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所采用。作为山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这就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改变他在课堂上传统的角色和方法,适当的时候可以强调自己是学习的推动者而不是资料输送中心。教师可利用新科技,设计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学习任务,自己旁观聆听,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二、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曾经有学者提出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改变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当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多媒体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难免枯燥无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轨迹运动,可以像拉窗帘一样呈现出多彩的教学信息。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一样变化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

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具有的动态画面、多彩的颜色以及逼真的声音,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形成关于过去历史事实的鲜明而又清晰的表象,牢固记忆和加深理解教科书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课过程中,为了维持学生的兴趣,不断插入各种图片和背景音乐,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精讲巧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 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方法 情感和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历史情境教学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融为一炉的教学方法。现就自己近几年来的历史教学,谈谈我的感受和收获。

1 历史情境教学的优势

1.1 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要实现认知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就不能忽视情感教学的作用。因为课堂教学不仅是认知的过程,还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认知与情感体验就如同两条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在课堂上纯粹的讲“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糙的,缺乏吸引力,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讲“理”的同时辅之以动“情”,则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1.2 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写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2 如何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

2.1 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准备,不能在课堂上临时发挥。无论是引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还是应用多媒体创设声像情境,或者是学生的角色扮演,都应作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创设的情境失真,也就起不到情境教学应有的生动形象效果,导致情境创设的无效。

2.2 情境的创设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精确切入。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情境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因此,创设的情境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当然,围绕教学目的创设的情境也不能太庞杂。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2.3 情境创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常用的历史情境有实物情境、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声像情境等等,但无论哪种情境的创设,都不能使学生只做“听客”和“看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展示个性,展示综合素质,建立起“我能学”的自信心,实现“我会学”的信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有用学科,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鲜活、生动、有趣的课堂。

3 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3.1 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情感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语言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

第12篇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并没有随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发展,相反,却呈现出一种日益衰退的迹象。教师的知难而退、学生的急功近利共同促成了当前令人堪忧的历史教学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历史不是让人哭的,也不是让人笑的,而是让人了解它的”。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史学价值的真谛,道出了史学学习与讲授的难度。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度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称得上是“历史通”呢?深入不到真实历史的内核,满足于累年不变的教案,过分追求历史教学的技巧,使得当今的历史教学问题颇有些令人担心。

一、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可大致概括为三方面: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认知历史唯物主义,并能运用它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初、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学都未能很好地兼顾大纲所倡导的教学方针。结果,多数学生要么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么淡化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会作简要的评价,只能识记部分现成的结论。

当然,中学有初、高中之分,学校有城、乡之别。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有条件不喜欢历史;农村的孩子挺喜欢历史却没有条件。城里的学生无论是在图书获得、时间投入及教师质量等方面都要优于农村的学生,但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反而低于农村的学生。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城里的孩子见闻识广,教材上的一些历史故事早就为他们所耳闻,中学历史教材虽做过多次调整,但大体上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更新率并不高;二是城市里学生学习负担要比农村的学生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在“小学科”上的学习热情;三是中规中矩的授课方式,使得历史课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四是城市里的孩子多半拥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对电脑游戏的眷恋削弱了他们对所有学科的兴趣。就农村学生而言,多数同学并不以考上大学为目标,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去听课。农村的教师一般不像城市里老师那样受到较多的监督,他们往往采取迎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去授课。然而,问题也因此出现。不少农村历史教师,往往“半道出家”,他们在教授历史课程的同时,往往还教授学生们的数学或体育课程。历史课多半被当作故事课来讲授。由于不在学校住宿,学生们不得不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来往的路途上,即使回到家中,等待他们的可能还有放羊喂牛的家务。最糟糕的是,他们几乎不可能从目不识丁的父母那里得到学习上的帮助。

此外,城乡教师所共同具有的两个问题,也是促成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一是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二是历史学作社会和公众对历史学自身的特点认识不足。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学历史教学观念都相对比较滞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他们多采用以讲台为中心的问答形式;以知识中心理论为主导,强调专业知识素质的养成,潜在地培养“小史学家”;以考试带教学,将学习内容“学问化”,只讲选拔不求发展等教学模式的大量存在,无疑是滞后的教学观念的明显折射。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我们的教师似乎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我是教师,我觉得重要,你作为学生,你就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既然我很用心地讲了,你就应该很好地掌握。这种一味从自己的心思和愿望出发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专制性格。而这些貌似“主导”实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学关系的普遍存在,更是扼杀了教学生机,随之学生自由意志和人格的被漠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的被摧残,也就成为必然。

历史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不像数理化等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历史学科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的误区。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起以前几版来说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但缺乏详细资料。而高考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学生花了大量的功夫却得不到高分,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二、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几条途径

如何改善当今令人担忧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容易。这需要全体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历史学科的政策导向当然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教师方面而言,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在下面三个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

首先,城里的历史教师不妨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给同学们多讲些轶闻趣事。对于某些不太有把握的史料,可以多查些资料,力争做一个“教”、“研”都合格的老师。不要过分依赖课件教学,要知道生动地讲解有时会比课件更有吸引力。在农村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具有严肃的一面,没有根据的史料,可能会误导学生。教师最好能在备课上多花点精力,为有潜能的同学提供较多的课外史学书籍。

其次,城乡教师都应该注重历史的垂训意义与教育意义。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好人、伟人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教育他们力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再次,城乡教师既不要“东施效颦”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就历史教学而言,过多地讲究授课技巧,只能起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历史课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性。条件允许的话,历史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能不失为学习历史的好办法。城市里的博物馆,乡村的历史遗迹、遗址等,都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去处。高中历史教师,不要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妄自菲薄。学科并无高低之分,要为自己能胜任包含渊博知识的课目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