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时间:2023-08-16 17:30:07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作业;研究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科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两项重要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指的是教师通过生物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科学情感和态度,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拥有基本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思考问题与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物问题。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能以探究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精神、领悟科学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二、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完成生物作业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生物学习,单纯模仿和记忆无法有效地学习到丰富的生物知识。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这样使学生对生物思想、技能和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理解,进而获得丰富的生物活动经验。所以,设计作业时,需要多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思考、实验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让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轻松完成生物活动作业。

三、作业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

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很多问题都离不开生物学。所以,在设计作业时,应多创设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从生物的角度出发,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寻求答案。如,学完“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中血糖调节的知识点,作业可布置为:糖尿病发病率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高,是否与人们的饮食与生活环境有关,如何防止糖尿病等。

生物作业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巩固、检验和反馈教学效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更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把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树立全新的作业观,设计新的作业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应用与实施,教师要优化布置作业的方案和设计。

参考文献:

[1]马雪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科学文汇,2010(08).

第2篇

王有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槁)》(以下简称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标准》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标准》和我们熟悉的教学大纲相比,由于课程的性质和倡导的基本理念不同,致使从内容、形式到编写的体例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从《标准》的内容上看,不仅有知识点,还有科学探究;从内容出现的形式上看,各知识点不像《大纲》那样以条目的形式出现,而是与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的还与思想意识融合在一起。这些变化使得读懂《标准》不易,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核心,《标准》的领会与执行是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本人就《标准》的学习与理解谈几点体会,以求和实施者取得共识。

《标准》的内容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和一个附录。四个部分分别是:⑴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⑵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⑶内容标准(包括科学探究、科学内容);⑷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一个附录是: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的界定。

一、关于前言

《标准》在这一部分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整个前言部分突出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核心理念。

《标准》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时,首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标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明确了这一阶段的物理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即“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第二,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设置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三、提出“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科学探究,既能体现科学的本质,又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四、为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标准》提出要“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相互联系。教学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有所更新。让学生体会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

第五、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摒弃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观念,建立能促进学生、教师和物理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应当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关于课程目标

物理课程目标是《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但“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要求。《标准》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并明确提出了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1、对总目标的认识

《标准》对课程总目标用五个自然段加以阐述,体现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的教学要求。

第一、要重新认识学习兴趣。过去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把学习兴趣当作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手段。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物理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检验初中物理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志。赫尔已特讲:“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

第二、要明确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要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且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要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无处不体现人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五、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当以物理内容为素材,让学生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2、对具体目标的认识

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可理解为物理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组成,并形成一定的层次。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共有6条要求。其中,1—4条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要求。5—6条规定了“技能”的内容要求。其中第4条要求是关于三个主题内容中涉及的物理学史、物理学的内涵等人文科学的内容。它隐含在内容标准的三个主题之中。第5条要求是技能要求中较低的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一些仪器去进行测量性实验。它在内容标准中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第6条要求可以认为是技能要求中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将实验技能不仅运用于实验及测量本身,而且能将它作为科学探究的工具,为探究活动的一些重要环节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要求与“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种“能力”它在内容标准中也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

第二个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物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以形成一定的能力。《标准》在这个部分制定了六条具体目标。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折概括能力以及信息交流方面的能力要求。

第三个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情感、乐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对自身价值的感悟、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意识领域,不能直接通过某种内容或方式去实现,它需要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渐形成。在《标准》制定的7条具体目标中,第1条是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所学物理课程产生积极的情感。第2条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欲望,对科学的热爱。第3条是关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的培养。第4条是关于科学态度的养成。第5条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第6条是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社会(STS)意识。第7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这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研究、学习、思维的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形成的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循环。在每一个教学循环中,过程与方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探究为载体。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实施新课程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过程与方法这一关键,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实现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关于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主要内容,它规定了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经历的过程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的作用相当于《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教学要求。《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1、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第3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美国加州、香港和大陆三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理念的关键词的频数分析表明各地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

1引言

物理课程标准是物理课程的灵魂,它规定了物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文化.既然如此,那么作为物理课程灵魂的物理课程标准对进人物理教育领域的文化及其可能的意义生成有其或显或隐的质的规定,这些规定在它的课程理念中应有特别体现.

加州各课程标准在全美颇具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美国课程标准的代表.美国和中国作为东西文化的代表,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显示了彼此的文化生命力,在多年的文化理解与冲突之中,也互有交融.香港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要冲地带,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良好范例.本文以美国加州、香港和中国大陆三地物理课程理念作为比较的切人点,探索它们各自的特色,为我国新一轮的课标修订提供参考.

2三地高中物理课程理念的比较

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物理课程理念表述方式不一,或明了或隐诲;对理念的阐释力度也迥异,或寥寥数言,或长篇累牍.为了克服不同课程理念表述形式差异,科学而客观地比较它们的内在禀性,本研究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借助相关课程性质、背景说明、框架说明提取它们的基本理念以进行比较;二是对课程性质、背景说明、框架的核心词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进一步佐证.

2.1三地基本课程理念的撷取与比较

美国加州没有单一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04年颁布的《加州公立学校科学课程标准》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等五个版块,它的课程理念适用所有的版块与年级.因此,本研究以它作为样本与香港以及大陆的高中物理课程理念进行比较.

加州标准的理念较为隐诲,需要在标准的前言和第一章《标准的介绍》中慢慢品味.标准中不时闪烁的一些引人注目的话语,如“科学素养”、“合格的市民”、“有教养的公民”、“加州劳动者”等等,透过这些话语,便可以用简洁朴实的话语将标准的基本课程理念表述为: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他们将来成功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它的课程理念比较简单,若用更多的语言对课程理念作进一步的解读,可归纳为如下两点.

(1)科学课程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2)科学课程倡导平衡的课程观。

香港《物理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的地位相当于我国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它由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于2007年联合编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建议学校采用,它的课程理念蕴藏于概论之中.围绕课程理念,《课程指引》指出,物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让他们掌握科学与科技领域内的基要科学知识和技能”,“鉴赏物理学的内在美及其定量本质”,“学习有关物理学创新的贡献、及由此衍生的议题和难题,都有助学生建立一套科学、科技、社会和环境四方面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觉察科学、科技、社会和环境四方面相互关联的时事议题,从而培养他们成为尽责的公民”等.透过这些话语,其课程理念可浓缩为:物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让他们掌握科学与科技领域内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

大陆高中物理课程理念非常直白,从课程目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5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加州标准含蓄地以“合格的市民”、“有教养的公民”、“加州劳动力”作为学生将来成功的标志,从多个视角关怀学生,将人及“成为人”置于课程关心的首要位置,体现了学生的课程主体性和课程的人本性特征,也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加州平衡的课程观内涵丰富,包括实现科学课程与数学、阅读/语言课程之间的平衡,调查实验与其他科学内容之间的平衡,激发学生兴趣与保持科学严谨性之间的平衡,调查实验的学习方式与直接教学等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加州将“知识与技能”置于课程理念的核心位置,原因在于在近年来国际TIMSS和PISA测试中美国学生糟糕的物理或科学成绩迫使加州教育当局下定决心提高学生基础学力.

香港课程理念以“学生应能……”的方式表述,非常强调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凸显“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理念.香港课程理念还关涉物理文化、物理与社会等课题,如课程理念的随后解说之中,它提到“鉴赏物理学的内在美及其定量本质”、“物理学创新的贡献”等,重视“衍生的议题和难题”、“觉察科学、科技、社会和环境四方面相互关联的时事议题”、“明白物理学在工程学、医学、经济学和科技世界等不同领域中所担当的角色”等.

大陆的物理课程理念明确具体,涵盖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将科学素养置于课程理念的首要位置,关注学生的全面培养.与我国之前的物理教学大纲相比,现今的物理课程理念首次提出“科学素养”、“课程的选择性”等理念,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对我国历史上物理课程过于偏重知识教育、课程结构僵化呆板、过于偏重精英教育的课程革命.

2.2三地课程理念核心词及其频数分析

为了进一步对大陆、香港与加州的物理课程理念进行量化比较,我们先分别从正文和阐释中撷取关键词(见表1),比较各地课程理念关注的宽泛度;然后对一些主要的核心词进行频数分析,比较各地课程理念的侧重点.

透过表1,可以发现,大陆的物理课程理念博采众长,宽广全面,理念先进,紧跟国际课程理念潮流;加州、香港的“平衡”、“成功”、“STSE”、“尽责(有教养)的公民”、“学会学习”也值得大陆学习.总体来说,大陆、加州、香港的课程理念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它们有哪些关键词,还体现它们各自最主要的关键词是什么,它们出现的频数有什么差异.美国加州、香港、大陆课程理念核心词频数分布如图1、2、3所示.

由图可知,三地课程理念核心词频数还是略有差异,它们各自排在前三位的核心词如表2所示.

香港与大陆的核心词的前二位相似,都非常注重科学探究与终身学习;美国加州似乎另类,科学素养在三地课标中都没有进入核心词频数的前五位.三地对知识与技能的重视,均大致排在三或四位.由此可见,三地的课程理念的侧重点还是略有差别,但都体现了对基础学力的重视.

3启示

3.1课程标准的理解必须基于特定的课程历史

课程改革永远是一个不断地对历史进行继承与矫正的过程,割裂历史孤立地理解课程标准容易产生偏差.加州课标继承了美国重视调查与实验、环境的优良传统,针对美国学生科学课程的基础学力低下,突出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大陆课标也一改过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和只注重课程的近期效益,突出科学探究与终身学习的理念.香港课程历史上与英国课程理念及政策保持一致,回归后,在注重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注意学陆的课程政策与理念,这也是香港与大陆课程理念有定的同质性的原因.

第4篇

新课程标准 重要概念 生物学科 评价方式 课程内容

一、初中生物新旧课程标准相同内容的对比解析

1.新旧课程标准描述生物学科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是用词的精准度不同,新课标在“前言”中对生物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的实例做了更深刻具体的描述。比如旧课标中的“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新课标描述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仅明确地指明知识点的准确涵义,同时隐含了科学研究成果艰辛的探究过程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其次是新课标对生物科学的时代定位不仅仅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方面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强调“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新课标更能从社会需求和历史使命的角度吸引学生,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

新课标强调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生物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具有相同的性质,不仅要求一个逻辑性强、结构完整统一的结构体系,同时也包括揭示学科本质规律的一切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新课标比旧课标更加凸显生物科学探究的延续性和持续性,这些都是影响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性质进行了更加深刻和详细的剖析,要求学生既要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观点及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规律同时获得生物学知识,养成思维习惯,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的补充

新课标指出旧课标中的三大课程理念实为生物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尤其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强调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此外,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上凸显了植物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渗透生命的意义。

二、新推行的课程标准的新目标

1.新旧课标中“科学研究”的比较

新课标对于科学研究的内容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在亲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价值,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理解的层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几个重要概念,包括科学研究的内涵,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等,这一观点在旧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新课标在理解科学探究方面更积极,清晰提出科学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这样获得的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还强调多方式呈现证据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2.新旧课标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比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课程内容是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头戏,是学生率先接触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统领章节,关系到是否能给学生建立夯实的学科分析能力和知识基础。在这部分内容中,旧课表没有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驱动,使得教学实践起来比较困难,这样新课标应运而生,明确告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六大重要概念,包括细胞是基本单位以及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对初中生物学中涉及细胞的内容有深刻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新旧课标中“生物与环境”的比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生物与环境主题下,指导学生某一个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和影响性,生态系统所包含的成分及作用,生产者的定义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新课标要求学生既是学习者、探究者同时也是生物与环境中的参与者和活动者,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比较

新旧课标在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学活动建议方面没有太大差别,但跟前面一级主题一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五个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自身生存的条件需求,了解植物的繁殖周期,同时理解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初步了解细胞分解糖类物质的简单过程。新课标指出学习绿色植物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关爱生活、关爱身边花花草草的情感,更关键的是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5.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人”的比较

新课标将这部分需要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罗列,对应于第二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强调了功能层次,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简明扼要地将“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最重要的知识点讲清,最核心的还是将人作为生物圈中非常重要而整体的动物来研究,指出人的组织、器官和系统高度有机组合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同时调节与周围环境的活动。

6.新旧课标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比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部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很重要。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密切,所以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动物的各种行为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动物适应环境;动物的行为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形成的。

7.新旧课标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之间的比较

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三种行为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类也是一样。新旧课标都指出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增进学生认识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理论性强,知识面广,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更注重学科本质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授的有效性。这样给一线的教学带来方便,同时也表明了这部分知识的精华。

8.新旧课标中“生物的多样性”的比较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关系,新课标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这部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根据生物间的不同特征对地球上的不同生物进行分类;分类单位的划分;各种生物在生物圈发挥的不同作用;生物进化的原因;为进化提供证据。生物多样性跟现今的很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并形成重要概念,不仅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还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9.新旧课标中“生物技术”的比较

生物技术每天都在更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生物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如何引起学生对发展的生物技术的敏感度以及了解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价值是新课标一直思考的方向。在教学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发酵技术的原理和产品;现代生物技术已被用于生产新的产品,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新课标更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同时利用生活实例理解和学习生物学技术原理。

10.新旧课标中“健康地生活”的比较

新课标中对健康的内涵做了新的释义: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健康对生活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疾病的分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个人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基本的急救程序和方法。

三、新课程标准的崭新内容

课程标准中最受一线教师关注的还是课程内容的实施建议。在第一部分教学建议中,新课标不仅强调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和每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更多地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良好全面地发展。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研究和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这样更能体现和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更大范围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指出不同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是学科中心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专业术语传递重要概念,如“细胞呼吸”,“植物细胞全能性”也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重要概念,如“细胞是植物和动物的基本单位”,“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方向”,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使用了这两种表达方式。

不管是专业术语的传递还是陈述性语言的描述,重要概念的引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目的是为了教学更有效,并且让学生的知识水平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需要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一方面要将教学设计的水平放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重要概念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能迁移应用学到的知识,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每个单元乃至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时力求以某个重要概念为核心,活动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最终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头脑中重要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方面,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实验室废弃物的妥善处理,让学生有爱自然、爱生活环境的意识,现代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也应该具有环保意识,同时应该关注并发挥自身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主人翁精神。

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的第二大变化体现在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更加注重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评价的依据是生物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全面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以便教师能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让教学更合理更高效。当然,为了保证评价的结果更科学可信,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评价结果应该完整呈现,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通过课堂教学的及时性评价,帮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能够迅速总结和反思。

在评价内容方面,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状况的评价,并有实例方便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借鉴。评价方式方面鼓励多样化,因为任何单一的评价都只能说明学生学习结果的某方面情况,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精准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等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多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另外,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用语应该更加精准,尤其在介绍生物学科中的很多重要定义、原理和规律的时候,多用通俗的语言,最好利用生动实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 生物科学 人才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通〔2008〕263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9-02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于2001年7月27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新的课程标准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对中学生物科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的能力,还应该具备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与生命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事物,并能准确把握生物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此外,还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尊重学生。因此,新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生物学教师和教育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

这次以实施新课程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有待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虽然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多种途径,但最全面、最系统提升教师素质的还是教师教育,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要面向中学培养生物学教师,其毕业生是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主力军,地方高师院校生物学教师教育是生物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认真研究如何改革传统的生物学教师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对现有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促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适应,并推动和引领生物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选取了10个主题,《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从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来看,它暨包含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又体现了生物科学近年的发展、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生物与环境这一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但从目前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的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普遍存在重微观(如分子、细胞、遗传等),轻宏观(如生态、环境、进化等);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多忽视了生物科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很快适应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新课改后,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具有更为宽泛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①改变以往学科专业课程和综合性大学相应的专业大致相同的设置,应更多体现师范特色。如在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上,要着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 推行主辅修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基础上能够跨系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②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的比例,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③加大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一些反应生命科学发展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生命科学史》、《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饮食营养与健康》等。④选用适合师范生使用的专业教材,而目前基本上是采用与综合性大学相应专业相同的非师范生用的教材。

二、加强师范教育

目前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特别是在地方高师院校中普遍存在“学术性”太强,而“师范性”不够,主要表现在不少学校缺乏具有教学经验的学科教育教师;而且教育专业课程偏低,大多低于15%,甚至有些学校低于10%,而国外教育理论课占总学时的比例,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因此,对目前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一方面应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学科教育教师,以提高学科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增加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教育类课程应包含教育理论类课、教育技能类课和教育实践类课。其中教育理论类课除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外,还应开设一些如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经济学等选修课程。教师技能类课可开设如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板书设计、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辅导等;教师实践能力系列,可包括教学过程、课堂管理、语言与交流技巧和微格教学等。此外还可开设教育工程类课程,如学校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研方法等。

第6篇

吉林省于2007年实施新一轮高中课改,按国家要求,高一物理开设了必修一、必修二两个模块,高二文科开设了选修1―1模块。因为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而考试方式仍然分为文理,所以学生升入高中后,在高一就明显有文理倾向性,就物理学习而言,有理科倾向的学生,面对的是高考理科;有文科倾向的学生,面对的是会考,且高一必修一与必修二在知识模块上并未有文理之分,整个必修模块是为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科学技术素质而设置的,教材结构知识体系是高中阶段物理力学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考与会考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尤其是很多非重点普通高中入学学生物理科知识缺漏多。一些学生在高一一旦确定了有文科倾向几乎就放弃了物理学科学习,这些都给日常教学和面对会考增加了教育教学难度。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种现象,是摆在高中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要破解该难题,涉及很多因素,我认为总原则是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省颁布会考标准为主线实施日常教学。

一、高中物理会考体现的是素质教育功能

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学业成绩考试,它面向全体学生,是检测高中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检查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的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二、高中物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

高中物理会考是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高考选拔人才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与高考有着显著区别,即面向全体学生。高中物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是物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日常教育教学要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的理念和观点。为此,高一阶段不宜设置频繁的周考之类的小考,应该适度设置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而试卷的命题应该因学校因学生而宜,尤其是学困生较多的普通高中更不应该照搬名校试卷,而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据会考标准自行命题,有机地把课程标准要求与会考标准要求结合起来,命出符合学情校情具有特色的试卷。

对于高一来说,课程标准设置要求是很高的,而且高考命题源于课标,高一又有很多学生倾向于文科,所以对于非重点高中来说,如何把课标和会考标准结合起来有效实施教学是物理教师不应该回避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非重点高中,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无形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较差,又有文科倾向的学生,应该针对会考,不应该针对高考。升入高二后已经分为文科理科,对高二文科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很明确地以政治、历史、地理、语文、英语、数学这六门高考科目为主干学习目标,而高二文科物理是选修1―1,吉林省高中阶段物理会考之前教学时间为三个学期,高一两个学期,高二一个学期,这期间还有实验会考考查,教学时间不是很充裕,以会考为标准把握好课程标准深度与广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科物理课堂教育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充满情意。物理学科本身很抽象,甚至很枯燥,因而物理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应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老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新课标下的课堂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课堂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灵活起来。老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激情。要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就像学地理、历史一样容易,从而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提高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二)营造一个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课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科生感性因素比理性因素要明显,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元的、发散的。自我评价低,自我要求低,惧学,厌学,在学习中不能正确归因,逻辑思维能力差,不善于分析、推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不重视理解,不善于归纳、总结,不能举一反三。文学是讲形象思维的,所以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想象来掌握知识的,其逻辑推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物理研究的是纯物质的客观世界,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物理研究的思维方式是确定的、聚敛的。给文科生上好一节物理课,就要多给他们一些形象化的东西,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的图、文、声、活动影像并茂。

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以一些新奇实例引起学生共鸣,以所学内容与身边的一些具体实例紧密结合,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所学物理知识确实有用,从而激发兴趣。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会考标准,教材的内容教学,不任意加深、加难教学内容,不贪多求全,不搞一刀切。切实开展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在高一阶段针对必修内容,不要按高考标准要求学生,尽量降低难度,降低教学难度,并不是降低教学要求。如在牛顿力学的学习过程中,按课标和教材要求,该让学生探究的就放手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标和教材要求只学习单体受力分析,就不要讲联体受力分析;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牛顿定律与运动学知识应用,就不要过多加深习题的难度,把最基本的知识、方法、技能传授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自觉与不自觉地就加深了教学难度,总习惯于按高考要求来对高一学生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高考要求的知识模块,会考知识自然就娴熟了,但恰恰忽略了在高一有的学生已经倾向文科的现实,忽略了学生思维个体上的差异,把很不配套的大量的教辅材料用于教学,让学生沉浸在大量课外题海中,使有文科倾向的学生彻底丧失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升入高二后彻底放弃了对选修1―1的学习,因此教师观念的彻底转变才是搞好文科教学根本所在,对高一有文科倾向的学生,只有按会考标准把基本物理知识、物理思维方法、通识教育圆满完成,把课后习题有选择性引导学生吃透,才为高二上学期选修1―1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也为会考做好充分准备。

第7篇

为深入了解http://《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情况,教育部先后两次以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全面的调研。2003年调查市县级实验区17个,其中被试有252人;2007年调查了29个省,其中被试有2895人。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007年,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访谈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的合作,访谈了江苏、宁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学教师及教研员。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听课、评课3000多节。另外,我们还通过查询相关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和查询的文献表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广大物理教师改革热情高涨,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生活出现了新的局面。很多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新课程促进了他们_的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为了深化物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总结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改革的前景。

1 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效

从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教师发表的论文中了解到,本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物理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1 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提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课程的核心理念。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实践,这些理念已经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教育部2007年在全国实验区的大范围调查结果显示。87.2%的被调查者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基本理念,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理念很好或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66.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理念完全能够实现或经过努力能较好的实现。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师们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及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们认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探究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能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在学生评价上,教师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特别要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不仅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教师普遍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理念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讨和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理念已成为教师工作的“航标灯”,引领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实践中焕发出勃然生机。

1.2 教师对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理解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筑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这些对原教学大纲的突破,深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赞同。2007年教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针对“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有51.7%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0.9%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6.9%:对“过程与方法”维

转贴于 http://

度的目标,有44.1%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4.6%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9.4%;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有41.8%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2.0%的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14.5%。

调查、访谈和文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老师们谈到,三维目标是物理课http://程中体现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有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实地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改变了以往重视知识结果的教学模式,现在的课堂特别注重适当地展现客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物理问题情境中获得概念、发现规律、深化理解,从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发展探索的兴趣、能力及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充分体会物理课程的价值。三维目标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3 科学探究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很多教师认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强调了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突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与新课程理念相关的五点建议。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77.6%)认为教学建议有利于他们拓宽视野,改进教学方式。还有不少教师(64.1%)认为教学建议有利于教师结合可利用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从实地课堂观察中可以看到,教师们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很多教师动手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了各种简单而有创新的教具,设计了新颖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方法和探究、创新的成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十年来,教师们对科学探究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探究式教学逐步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探究目标的确定、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展开、探究过程的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出了有效的探究教学方法与策略,如“问题串”教学法、基于前概念的探究策略、物理双主探究式教学、“透镜式”教学法等等。在实践中教师们还积累了大量探究教学成功案例。物理标准组每年都在全国各地组织召开系列科学探究教学课题研讨会和现场教学观摩,并通过建设网站、开展网络论坛、远程研修,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成功地帮助了教师解决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探究教学本土化的实施,提升了广大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水平。

1.4 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得到提高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转贴于 http://

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调查表明,多数教师(59.7%)认为,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是很可行或比较可行的,他们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开阔了自身的课程视野。访谈中,很多教师谈到,学校普遍重视抓好校园网、图书馆、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在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一线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自http://制教具,同时还鼓励、组织学生自制教具,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利用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材料,废旧、废弃的物品,制作物理课中需要的教具。在学生中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自制教具的创造活动,不仅节省了开支,而且解决了教学仪器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物理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1.5 教师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中提出应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要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评价建议能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67.7%),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7.6%),使教师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2.7%)。访谈中发现,物理课程中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不断发展,评价更加注重激励、诊断与发展,许多教师尝试运用课堂观察、作业、测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法。老师们认为,借助学生成长记录袋,能够对学生发展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的进步;他们还谈到,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可包括作业、学习笔记、阶段总结、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以及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资料等:他们还提出成长记录袋使用要明确使用的目的.应指导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应收集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状况。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

1.6 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他们的视野和能力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围绕“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工作思路,组织由高校教师、省市物理教研员、中学物理骨干教师组成三结合的专业指导团队,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培训,培训方式采用专题报告、研修、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重视在岗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专题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现场教学观摩、专题研讨、网络论坛等活动形式,进一步交流、反思和总结,提炼形成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物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次大规模的调研、深入一线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物理课程改革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科学探究

探究教学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们虽然认同探究教学,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困惑,如怎样教学才符合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是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还是思维活动?不同的学生如何确定探究活动的水平?怎样处理探究过程中学生主体和教师指导的关系?如何认识科学探究与传统实验教学的关系?如何实施探究教学的评价?如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等等。教师们希望能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探究案例,使探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并增加对案例具体的剖析,以增进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解,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们在使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活动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然而,实践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了,学生动手多了,但动脑思考少了,讨论、交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追求生活化,但有时出现“穿靴戴帽”的情况,生活化情境与内容缺乏本质联系。

2.2 关于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导向性建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的评价方式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操作性和可行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2.2.1 评价建议需要增强可操作性

部分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内容偏简单,缺乏评价的基本模式、案例、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范例等,评价建议应有更具体的指导。有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评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多种探究能力评价的把握上有困难。教师们认为要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建议增加实验动手、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等测试。但有教师认为.评价这些项目对于个体来说是有效的做法,但面对太多的学生就难以操作。目前教师普遍工作量偏大,且班级人数多,操作若过于繁琐,实施难度大。

2.2.2 考试评价内容与形式有待深入研究

调查结果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缺乏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业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的研究不够深入。无论转贴于 http://

是中考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仍然以考知识与技能为主,主要采用的形式还是纸笔测验,考试评价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2.3 评价的反馈应及时有效

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http://理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获得了哪些提高、发展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同时还应通过恰当的方式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为主.避免出现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情况。

2.3 关于课程内容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三部分的科学内容,多数教师认为适中。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教师们认为偏难的内容都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要求探究的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在知识上的要求都是最低的,仅要求“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容易把握探究的“度”,对于一些探究结论比较明确的内容教师们比较欢迎。这说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把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教师对科学内容标准是认同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学科对某些能力要求不太一致。例如在计算能力的要求方面,数学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而物理学科却不允许用;物理教学中的文字式运算与数学不要求文字式运算脱节,初中物理的计算题要求带单位参与运算与化学、数学学科的要求脱节。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做出改进,不断完善。

回首十年的改革历程.广大物理教师对物理新课程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存在疑问、到认同、到今天的积极探索,这证明了物理新课程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实施方案是可操作的。可以预见,在认真总结十年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新课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加大对农村学校帮扶的力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和能力,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实践必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第8篇

1.问题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可是,不懂不学不用生物学的保守思想和习惯势力随处可见。不少县市区初中学校普遍不重视生物课,未开齐生物课程,部颁教学计划不落实 ,长期处于“不中考-不开课-无教师-不中考”的怪圈中。生物专业、专职和兼职生物教师寥寥无几,搭有生物课的教师大多数缺乏系统的生物知识。生物课程改革无法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没有保障。初中生普遍缺乏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对生产、生态、生活、保健与自诊等相关的生物知识一无所有,对环境治理也不利。由于生物学无知而至命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时有发生,生物学教学不能开展的原因很多,我们必须重视并负起责任加以研究,找出根本原因所在,解决 “忽视生物课”的教育问题。

2 理论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开必修课是教育改革之本 , 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生物课 ,从美、英、澳、韩、日和新加坡等国有关课程标准和教材可以看出,在科学课程中,生物学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规定,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2个年级,都安排有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英国《科学课大纲》确定了4个目标,第2个目标就是“生命与生命过程”。澳大利亚新南威乐士州的高中生物课授课时数为240学时,实践课为80学时。各国不仅重视中学生物课的教学,而且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做了许多重大改革,采取了果断措施,特别是标准化评价力度较大。《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美)林(Linn,R.L)(美)格朗伦德(Gronlud,N.E)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项目组译):“问责的要求,州、国家和国际评价项目,全国性的内容和表现标准,以及全球竟争,都促进了人们对测验和评价需求的增加。测评和评价作为教育改革工具,人们对他的依赖性增加。教育测评和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杠杆,评价又是教育改革的温度计。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教育目标、学科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相应趋于新的合理抉择、调整和改善。改革的目标就是促使学生通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目标,这里包括着生物课并未例外。相应改革的工具和温度计也应完整,没有完整评价结构的工具,就不会有完整的教育结构改革。建立、健全、完善并科学应用教育评价工具,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

第9篇

【关键词】生物教育专业学生 教育实习 课程资源 筛选 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 有经验的教师、 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生物教育专业学生已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系列的教育理论知识和饱满的教育热情,但缺乏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经验,缺乏对中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他们面临着从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的角色转变。教育实习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教育实习中有效促进生物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一直是实习指导教师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从引导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认真做好课程资源的筛选入手,能有效促进学生完成角色转变,实现专业发展。

一、课程资源筛选的可行性

课程的实施在于教师,生物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之所以有课程资源筛选的可行性,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赋予了学科教师课程自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只能忠实于大纲和教材,没有对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利用的自主性和动力。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管理和实施都有了较大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目标就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课程的实施也非常强调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师看作教育研究者和课程设计者。这就从宏观层面确立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地位,赋予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筛选与利用的权利和责任。对于开展教育实习的学生而言,由于时间和精力以及对中学生物课程的理解力都很有限,实习中把注意力放在对已开发好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利用上就更为可行。

(二)生物课程资源的多样性需要实习学生有效进行课程资源筛选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有共同的特点,但也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为生物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类型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一切生命、生命现象、影响生命的各种环境因素,以及探寻生命轨迹的所有史料和前沿信息都可以成为生物课程资源加以利用,而不同的课程资源用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需要实习生进行认真的筛选和整合,才能发挥出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网络信息时代为生物课程资源的筛选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实习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传媒很便利地获取由专家或专门机构开发出来的生物课程资源。据中学新课标资源库(生物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中的不完全列举,就有281个网站向生物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但从网站获取的资源很有可能重复、冗余、庞杂,实习生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进行甄别、筛选,才能利用。

二、生物课程资源的筛选对实习学生的影响

(一)有利于实习学生整体构建中学生物学知识体系

生物教育专业学生接受的生物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比较细化和深入,而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后是按模块组构的,每一模块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因此,学生缺乏整体的中学生物学知识体系,在实习时将面临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按中学生物学课程体系重新建构,以适应生物教学需要的问题。进行生物课程资源的筛选,是以生物课程内容为重要依据的,要对课程资源做出合理的甄别和正确的选择,必须要认真研读课程内容,找出相关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在大脑中构建起严密的知识体系。所以,实习学生认真做好课程资源的筛选,有利于熟悉课程内容,快速建构一套与中学生物课程内容匹配的知识体系。

(二)有利于实习学生准确理解中学生物课程标准

迅速理解并掌握生物课程标准是教育实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准确把握生物课程标准,并在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才算是达到了教育实习要求。不同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价值,一个生物课程资源进入具体的教学活动后,其价值体现必须服从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生物课程资源筛选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生物课程标准的过程。实习生通过课程资源的筛选,能引领其认真研读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不断熟悉标准的各种要求,最终达到较准确理解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有利于实习生提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工程,是指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而这个系统中的教学内容是以课程资源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虽然受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但也受课程资源的制约,教学目标则是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师生在不同的教学策略中实现的。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筛选有力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设计,实习生通过认真进行课程资源筛选,能综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四)有利于实习生逐步形成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

一个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是其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就注重培育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对后续的发展尤为重要。课程资源的筛选,首先,需要实习生留意观察、收集和积累资源,这不仅提高了实习生观察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拓宽了实习生的知识视野,完善了实习生的知识结构;其次,需要实习生甄别、选择资源信息,这不仅能锻炼实习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还利于提升其课程研发的意识和能力;再次,需要实习生懂得合作与分享,这不仅培养了实习生的合作意识,还促进了教育科研的合作氛围,形成了小组实习生的共同发展。因此,重视课程资源的筛选,能有效促进实习生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实习学生筛选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策略

从庞杂的资源库中筛选最有价值的小部分课程资源进入课堂教学,对于开展教育实习的准老师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做到有效筛选生物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充分把握生物课程标准,突出资源利用的目的性

一切课堂教学资源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而每堂课、乃至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所以,实习生在筛选生物课程资源时,必须先认真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每一节课和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再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资源选取的方向和类型,以突出生物课程资源利用的目的性。

如,人教版初中“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课标要求有六个方面,通过对内容和学生的分析,可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比较熟悉食品保存问题,于是筛选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保存食品的方法”为课堂教学资源,并采取学生自主收集、思考和讨论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课程资源的筛选和运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突出了资源运用的有效性、目的性,极大地发挥了资源的价值。

(二)深入分析生物内容和学生,突出资源利用的针对性

生物课程资源既是生物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实现其发展的载体,实习生在筛选课程资源时应始终以能表现生物学内容为依据,以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利用生物课程资源。首先,应认真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一节课、乃至一个单元的教学知识点,进而筛选出合理的资源类型和恰当的资源内容;其次,应尽可能地把握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前知识状况、学习方式以及个性差异等,进而合理规划课程资源的组合形式和应用时机,突出资源筛选利用的针对性。

例如,人教版高中《稳态与环境》中“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教学资源很丰富,可从网络直接检索大量资源,但如果不加处理直接利用,很有可能因针对性不强而影响教学效果。处理时,可将检索来的资源进行整合简化,变成三个简单的实验素材:(1)切除狗的胰腺后,狗的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再将切除的胰腺移植到狗的腹部皮下,尿液中的葡萄糖消失;(2)结扎狗的胰管,胰腺细胞多数萎缩,但胰腺内部的胰岛细胞仍正常。此时狗的尿液中不出现葡萄糖;(3)给患诸如糖尿病的狗注射健康狗的胰岛细胞提取液,狗的糖尿病症状得到控制。通过这样处理,不仅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筛选利用的课程资源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突显了课程资源筛选、利用的针对性。

(三)全面了解生物课程资源,突出资源利用的时效性

占有全面而丰富的课程资源是筛选的前提,教师“只有在收集和占有了大量资源的基础上,对已有资源经过精心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高品质课程资源”。 收集和占有课程资源,不仅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一定的教学智慧,更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课程意识。实习学生具体可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从网络平台和新闻信息检索和收集课程资源;(2)钻研教材,挖掘出其中的主要课程资源;(3)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周边有关课程资源;(4)通过上课、听课、参与教研活动等积累生成性课程资源;(5)不断养成科学管理课程资源的习惯和能力。

所谓资源利用的时效性,主要是通过资源对比、筛选,让那些有典型代表性、有学科前沿性、有经济实用性,并在社会和生活中较为关注的课程资源进入课堂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发生联系。

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碳循环”一节时,可将目前社会上的焦点话题“时尚低碳”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何为低碳?为何要低碳?”作为导课,在归纳总结出碳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及其循环过程后,又让学生回归“时尚低碳”话题,以“探讨低碳生活的具体措施”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这种处理充分体现了资源利用的时效性,不仅较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1]李定仁,段兆兵.论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53.

第10篇

马朝华:2001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使教师们首次接触了科学探究。十多年间,教师们亲历了从理念的学习、理解、变化到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教师们已经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在教学中主动地应用探究式教学,对话、交流、感受、体验、探究、实验、合作、自主已经成为现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2011年版课程标准同样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作为物理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注重科学探究”的理念。在进一步推进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原有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科学探究能力各要素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总结前期探究式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或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偏差,进而研究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标准关于科学能力的要求。

比如,教师们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已达成了共识,但在课堂中常见这样一种现象,即教师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学生也很积极地提出许多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想这里面存在着对课程标准关于提出问题能力要求的认识上的不足。课程标准中对提出问题能力的要求有两条:第一,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第二,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问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缺乏对现象或实事的观察与思考,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的。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创设一种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表述出问题。

再如,在课程标准中对“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有两条:第一,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第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在课堂中的常见现象是只有“猜”,而没有“想”,表现在学生猜了许多,但是缺乏对猜想依据的追问,缺乏对提出问题的可能结果推测过程的合理性解释,这样的教学过程应该说也是没有落实“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基本要求。

通过这样两个案例,我想说的就是教师在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式教学时,应该更为关注科学探究各要素能力基本要求的本质是什么,观察与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真正具备了这样的探究行为,再根据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中国教师》: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马朝华: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吸取物理实验的营养,一直是物理教师关注和研究的内容。我想优化实验教学可以从实验的形式和手段两方面作简要说明。

首先是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理解概念规律,形成物理图景,认识物理过程等。但教师应该清楚它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因此,演示实验的内容,除了有助于形成概念的常规实验,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组织实验,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辨析概念,深化规律。比如在学习“浮力”时,学生很容易产生“液体越多产生的浮力越大”“1N重的水产生的浮力不会大于1N”“物体浸入液体中越深,所受浮力越大”等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都可以通过设计系列的典型实验进行纠正。在演示实验过程的设计上,应该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在启发性上下工夫,引导定向思维,形成不断探索的学习环境。

其次是学生实验,包括探究实验和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实验可以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落实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提升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增强探索精神。优化学生实验的教学,应该在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上下工夫,不仅注重学生参与操作的程度与观察的内容,更要注重的是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和深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做,能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观察、思考与交流。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应该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另外,在优化实验教学上,也可以兼顾实验手段上的优化。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比如可以在矿泉水瓶不同高度的地方扎几个孔演示液体压强和高度的关系,也可以用一支铅笔让学生感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还可以用两张较轻的纸片演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等。利用身边的物品完成实验,并不完全在于它的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渗透用身边物品可以进行实验研究问题的意识,学生可以很容易在课外重复、模仿、拓展课堂实验的内容,或者研究他所感兴趣的新问题,这才是我们进行实验教学的本质目的。另一方面,要将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引入课堂,比如传感器,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手段的发展。

《中国教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也是物理教学一直倡导的。您能给大家谈谈物理教学联系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吗?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可否给予一些指导意见?

马朝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五条基本理念中有两条都能让师生认识到物理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即“(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另外,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中也增加了联系实际的要求,比如,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增加了“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内容,从中也可以看到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更强调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再将认识到的物理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学科间的联系与共性凸显出来,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及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加强物理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来思考。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生产中的物理知识、技术中的物理应用等充实到物理课堂上。比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让学生分析枝叶茂密的大树树阴处交错层叠的圆形光斑的成因;在讲“质量”时,可以让学生估测文具盒里一些小物品的质量,再用天平实测进行对比,也可以让学生估测一些小包装食品的质量,再与包装上的标称值进行对比等。教学中联系实际的事例,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对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实物、图片、视频、实验、学术游戏等方式调动各种感官增强学生的认识和感受。另外,在课堂之外,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拓展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中国教师》:基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初中物理教师培训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马朝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由比较广泛的自然和人文通用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三部分组成。但作为一个特定学科的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积累,而忽略了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应该从教师专业结构的角度予以关注。我想发展自身专业的途径就是学习、实践与反思,但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是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型的教师。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够有意识地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但体现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是否能够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教师培训中,内容上应该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解读课程标准,提升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把握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探究各要素要求的实质,把握科学内容的要求;二是引领教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合理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讲座、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的内容,将理念、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从而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目标;目标层次;有限元集合

关于课程目标结构层次,目前国内尚未统一的认识,从而导致新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众说纷纭。这给新课程目标的顶层设计、全息管理和教学评价、新课改成果交流带来诸多不便。为了建立新课程目标结构层次的范式,我们首先基于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理论的分析和归纳,然后提出新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现在,与各位同仁交流,谨请不吝赐教。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界定[1]

教育目的(aims of education),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教育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它明确规定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由此可知,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其特点如次:⑴理想性。教育目的是确定培养人才的一种理想的规格,是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终统一目标,但教育工作实际的结果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理想的水平;⑵层次性。一般有这几个层次:国家(或政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校长的思想),学生(包括家长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尤其教师的教育目的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各层次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受到国家的教育目的的指导和制约;⑶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教育目的里既包含培养人的共性,也包含培养人的个性两个层面,或侧重于培养人的共性,或侧重于培养人的个性,或兼而有之,这与确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有关。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1]

即:⑴ 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个体本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个体的自然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有助于个体发展时才有价值,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社会本位者认为个体只是教育加工的材料,个体发展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代表人物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人。⑵按照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育目的。前一种教育目的,指的是“制度化教育”即传统教育体系的目的;后一种教育目的则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目的。③按照文字表述方式,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详列式的教育目的。纲要式的教育目的的特点是方向单一,静态统一,以理想的人的构建为教育的追求。详列式教育目的主要是美国自1918年以来形成的教育目的格局。它以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为教育目的,又把这种过于笼统的教育目的分解为若干教育目标,进而又把每项教育目标分解为若干更为琐细的目标。⑷按照约束力,教育目的可以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议性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后者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例如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

文献[2]认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基本上是通用的,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因而有集合: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或者,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该文献指出教学目的可以派生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行为目标,因而有集合②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行为目标}。该文献还认为教学目标可以“递次分化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不同系列”。由此可以建立集合:③ 教育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如果,集合①∨集合②∨集合③,则有集合:④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文献[2]教学目标可以分为最广泛的一般目标、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前者包括国家教育制度、方针规定的目标。中者包括各学科的目标、教学单元的目标。后者仅限一堂课的目标。如果突破既定界限,则有如下集合:⑤ 教学目标={国家教育制度规定的目标,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各学科的目标,教学单元的目标,一堂课的目标}。

上述分析表明,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因而它制约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订,即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订不应违背教育目的,但又不等于教育目的。同时,教育目的也影响、制约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根据集合①,并且观察集合④和集合⑤之中的元素,可知集合④=集合⑤。集合④之中的元素“教育目的”、“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依次同质于集合⑤之中的元素“国家教育制度规定的目标”、“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各学科的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一堂课的目标”。如果将集合⑤之中的元素全部同质替换,并且,集合④∨集合⑤,则只有集合④,即集合④涵盖了教育目的的基本元素,且展示这些元素的层次关系。即:教育目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

因此,由集合④和前述文献提供的理论依据可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等,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总与分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的界定

文献[3]认为,课程广狭两说。广义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展和安排。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高级中学课程,其含义包括教学科目、科目的教学顺序和科目的教学时间。狭义课程是指某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等。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有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种形态。教学计划包括学科设置、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标准包括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科书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标、注释、附录等等。

(二)课程目标的界定

文献[4]认为,它包括广义的课程目标和狭义的课程目标。广义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简而言之,它就是教育意图,包括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等等层面。教学目标还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两个集合,即:⑥ 广义的课程目标={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⑦ 狭义的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三)课程目标的层次

引进教育目的集合,即:⑧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我们选择集合②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认为: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如果,将先行集合②和集合③同质替换,再行集合②∨集合③,并删除年级教学目标(不合时),则有集合⑨ 狭义的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行为目标}。这个集合⑨,就是课程目标。

三、新课程目标

(一) 新的课程目标的层次

新的课程目标大致同构于集合④狭义的课程目标,由于课时目标要借助课题落实,行为目标要借助教学事件来落实,并且课程分模块呈现,因此,将集合④转化,即可得到为集合:⑩ 新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事件目标}。因此,新课程目标元素及其层次关系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事件目标

(二)新课程目标元素的解释

下面,以某些新高中课程标准为例,对新课程目标的元素进行粗浅的解释。

1.教育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引言说:“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知,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这里突出了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第一,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这体现了高中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工具。第二,高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这说明高中语文是培养个性的工具。第三,高中语文教学,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体现了高中语文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工具。

因此,课程的教育目的规定着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又例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中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课程目标携带着课程教学的总任务。

3. 课程目标。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通过高中生物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浏览该段文字便知,课程目标蕴含着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方面。

4.模块目标。例如“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其体现了模块目标具备知识、情感和技能向度。①知识维度,即“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②技能维度,如“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③情感维度,有“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单元目标。例如生物1第二章的目标有:知识方面,①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②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③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④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⑤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⑥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①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②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能力方面,①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②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⑹ 小节目标。例如生物1第二章的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课题目标如下:①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②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③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④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其三要素虽然若隐若现,如果仔细思索,三者尽在其中。即①②为知识性目标,③为机能性目标,④为情感性目标。①②、③、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个课题的课题目标。

7.课程基元目标。包括知识点目标,情感点目标和技能点目标。

8。学科基元目标。即:事实目标、概念目标、原理目标和策略目标。

9。学科原子目标,即实例目标、名称目标、命题目标、和规则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从顶层到底层共有9级。它们都一个共同的灵魂,这就是都由知识、情感、能力共同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课程目标的完整序列和关系如下: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程基元目标学科基元目标学科原子目标

参考文献:

[1] 课程目标. 百度百科.文库,访问日期:2010年12月25日。

[2] 江苏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06,P.224。

[3] 涂光辉,熊川武,翦开明·教育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10,329-336。

[4] 汪古逊.生物教育目标分类学/测验命题的理论和技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1,P.18-19。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育;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价值;教学建议

1.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集中体现为人与人素质的较量。对于素质的界定,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通常将其构成要素界定为“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观和科学品质”[1]这四个要素,由此可看出科学方法对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三个维度,也谈到了“方法”,可以看出,方法教育是课程目标的要求之一。而且这三个维度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特别是“过程与方法”在“课程目标”中与其他两者有着深刻的联系,而且科学方法的教育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新课程理念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理念集中体现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它对物理学科的界定为:“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2]从以上界定可以看出物理学本身包含着对“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研究,而方法的本质就是“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从实践上或理论上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或方法的总和”[3]。既然科学方法是物理学的内在要求,那么,物理学的发展一定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物理学的教育当然也离不开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

2.2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学科,它特别强调正确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严谨缜密的推理和归纳。而物理学研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从物理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讲可以理解为“物理学科学方法就是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现象、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采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4]。可以说物理科学方法的实质应该是“手段”与“方法”,这与新课程理念规定的高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是极为契合的,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高中阶段进行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2.2.2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一直以来困扰着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最不清楚的问题之一”[5]。对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疑惑主要集中在其内涵、途径、价值这几方面。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界定简而言之就是“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地渗透和传授研究方法,使学生在逐步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科学素养的活动”[6],而更为完整的阐述为“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掌握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物理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7]。相比前者,后者更加明确了方法同知识、能力、科学观的关系,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

3.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3.1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高中物理课程目标中的每一维度都与科学方法有着深刻的联系。

3.1.1“知识与技能”与科学方法。

3.1.1.1科学方法寓于知识之中,又高于知识。

首先,“知识”与“方法”相互渗透,不可人为地割裂。任何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和一定的现象或者知识联系起来的,或者说方法都是渗透在知识之中的。脱离了知识的方法,只能是毫无生气的、教条的、无法适应变化的;而同样知识也不能脱离方法而成为“纯粹的知识”,否则就会因为失去了贯穿知识的方法而成为一盘散沙,知识的学习也会变得低效和枯燥。

其次,掌握科学方法能够促进知识的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而“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客观存在的物理知识结构才能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正确认知结构。准确、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学习”[8]。由此可见,科学方法的掌握并不是独立于知识学习之外的,而是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学习,并使之更为高效和丰富多彩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方法教育不但渗透于知识教育之中,而且“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育具有更长远的意义[9]。

3.1.1.2科学方法是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为“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2]。高中物理对技能的要求偏重于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技能,以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里的“技能”不再是单一的实验操作,而是更为高级的独立操作能力、应用物理理论的能力。而能力的获得和方法的掌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完成某种任务的方法,就意味着他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完成这种任务的能力。人们完成任务的能力,与他们掌握完成这方面任务的方法的自觉程度和熟练程度是密切相关的”[10]。也就是说,技能的“习得”过程,也是方法的掌握过程,两者共同在一个过程中完成。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方法的掌握与否可以成为衡量某一技能掌握与否的重要指标,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对于能力的培养是必然的选择。

至此,知识、技能、方法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方法渗透于知识之中,但又高于知识(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11]);方法的掌握是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

3.1.2“过程与方法”与科学方法。

从这个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已经包含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还有“过程”,这也提示我们,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同时,必须重视诸多过程——比如物理史上重大发现的过程、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加强“过程”的呈现,首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物理学家是怎样经过艰辛的努力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逐渐形成不畏艰难的意志,这也有利于科学态度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把科学方法贯穿其中,使得知识、科学方法的融合更为自然。其次,科学方法教育能够优化物理的教学过程,“在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能够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仅知道知识的本来面目,而且知道知识是如何获得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结构”[12]。

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在使得知识与方法紧密结合的同时,还可以使得教与学更加高效,这就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方法

由于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物理学家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加深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科学方法创新的历史,因此,在展现物理过程、阐述物理方法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熏陶,会促使其认识到历代物理学家坚韧不拔、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

另外,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蕴含着对物质世界本质的看法,“物理学是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转化的知识体系,可以说,物理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基础。物理科学方法必然与世界观密切相关……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鉴赏力,培养创造性能力,加快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只有了解了科学方法的内在规律和过程,才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科学,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学习科学方法论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唯物辩证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13]。

总之,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唯物论和辩证法,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3.2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课程标准中“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中物理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达到这个最高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包括课程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结构(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最后新课程标准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制定了载体和评价的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物理学科高中阶段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制约着高中物理教育最终目标——“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完成课程目标,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方法教育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的完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3.3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世界教育的趋势。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为了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都将科学方法列为目标之一,……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普遍强调要让学生懂得‘研究方法’,要掌握‘获得知识的程序和手段’,要学会‘科学思维’”[13]。如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物理教育中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都必须能够反映物理学本身的研究方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校长十年、现任哈佛名誉校长的陆登庭认为:“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14]而英国的科学教育无论是从分科教育向综合平衡的科学教育转变,还是从知识教育向科学探究转变,都突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世界发达国家虽然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是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这一认识上一致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4.教学建议

既然科学方法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那么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就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4.1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

如果能够在知识的传授中合理渗透科学方法将是极有效果的: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方法,而且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布鲁纳的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应只包括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而且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科学方法的渗透,学生才有可能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态的认知结构,这样也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方法与知识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决定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而应采用多种途径去实现它们的统一。比如可以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所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需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常常是相互交叉的,不能因为在这里要采取隐性方式就一点显性教育的内容都不敢提,隐性起步、及时显化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特点,当某一方法在某一知识教学中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时,就应及时进行显性教育。当然不能因为要采取显性方式就系统地讲述科学方法知识,显性教育方式的精髓在于点到为止、适可而止的科学方法的学习”[12]。

4.2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过程”的统一。

首先,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以及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以及认知的重构,反复进行才能实现的。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科学的方式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程;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是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将其考虑在内,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富有成效。

其次,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也只能在学生学习具体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展开,教师的教是由教学过程来实施的。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需要合理的过程,以完成既定的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在高中物理教育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入手,深刻理解科学方法教育,可以高效开展物理教学,更容易实现“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同时,这也是世界教育趋势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周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2007,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廖林.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实践研究[D].2009,04.

[4]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5]张锦科,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建议[J],教育科学论坛,2011,(2):16.

[6]张博.新课标下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究[D].2007,09.

[7]宋淑飞.新课程下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2009,05.

[8]陈万峰.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途经研究[D].2007,05.

[9]姚勇.运用原始问题促进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D].2007,05.

[10]陈万峰.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途经研究[D].2007,05.

[11]肖文志.中学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研究[D].2004,04.

[12]张云丽.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D]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