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时间:2023-08-16 17:3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测度体系 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人才 培养模式

总的来看,企业信息化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信息系统规划、管理能力,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远而且非做不可的重要任务,所以晚做不如早做。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人才的缺失是各个企业所面临的非常尖锐的问题。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就业难题不时困扰着从事高校就业管理的老师。这两方面的问题看似矛盾,却深刻体现着人才培养中的不和谐。因此,我们不但要认真研究这两方面的问题,继续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还要拓展思路,研究就业的广度和深度,逐渐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同时保证人才的物尽其用。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及其特点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技术、管理、生产制造以及基础设施等内容的规划实施,管理和应用维护;第二,还要根据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整改重组等。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及其特点。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不断更新的、快速发展的领域,是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以信息技术为主)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复合型专业领域。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必须得到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的合力支撑。这就使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即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特征:实践性。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教学与实践,更多地要求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有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强调通过应用实践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服务于信息化在企业的实际应用。

第二个特征是交叉融合与协同性。在当代,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综合越来越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和研究活动的创新领域,研究活动正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问题为导向。企业信息化正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领域,涉及计算机、信息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法律等专业的知识。企业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专业在系统目标上达成统一,共同围绕系统建设而运行的,各专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配合、协同发展,确保系统的良性运转的融合。

第三个特征是动态性。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理论与应用也经历着不断变革、淘汰、更新和创新,而企业信息化又会对企业进行本质性改造,会对市场环境进行结构性改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全面持久地影响和改造传统经济和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形成。上述变化和改造,必然引发企业信息化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和不断探索中。

第四个特征是开放性。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个既宽又广的领域,它将具有相关性的学科专业和不同研究方向,融合、吸纳、移植和综合进来,在同一领域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方法和手段的探讨。目前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企业信息化都处于探索的阶段,这些决定了企业信息化一方面在知识体系和理论构成上要不断吸纳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往往受外界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准确把握影响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成效的因素

笔者根据上述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深入分析和了解企业及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发展动态,并设计相应课程以使学生适应企业需求。

遵循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要做到课程能全面、准确地体现学科本质内涵和结构,同时又能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而动态更新。

把握时代特点,选准突破口。企业信息化中中间层次的人才是最难培养的,对于我国的教育体系来说,本科院校的学生是企业人才战略中留得住、用得上的主要力量,是企业信息化中人才战略的难点和重点。

合理利用教学主体的优势资源。在这里,既包括学校的基础资源因素,又包括学生价值取向因素;既要考虑本校的优势与目标市场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个性等因素,实施综合教育以及多元化教育。

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信息技术引发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活动内容及规律的变革,重新规划课程体系结构,并注重最新信息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内容的充实。

面向企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定位

在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上要面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实际,不能拘泥于原有专业设置的限制,在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方面,对专业和学科进行整合。对本科教育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以企业信息化的人才战略为基点,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他各相关的专业,也要根据实际需要放宽专业要求,加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且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高瞻远瞩,成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按企业需求不断调整生态位,以信息集成的实现方法、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为主线建立横向有机联系。对于企业信息化的中间层次人才,可以根据其知识结构的不同特性,进行面向企业信息化方向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和教育,使这种专业更有利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里应强调的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而不是注重学生的广泛适应性。

课程体系创新,打破知识孤岛壁垒

培养合格的中间层次企业信息化人才,重点是重建专业建课程体系,并以分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采用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为基础,并增加专业的柔性和灵活性,避免专业的刚性,以创新的精神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最终实现学科集成。

构建双线索课程体系结构。第一条把业务流程作为主线索,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第二条线索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面向技术支持。两条线索有机结合,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应用。

整合学科资源,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不同学科的课程按目标相关程度组合在一起,形成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之内的课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强化各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是当时还可以模糊各课程之间的界限,围绕着企业的应用进行课程的融合。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际应用。在课程模块设计以及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时,一定不能死搬硬套,只求理论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应该强调理论内容与实践过程相结合,理论教学点到为止,那些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如果在企业信息化中确需必要,就及时纳入相关课程体系。要以企业信息化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任务为模型,以企业信息化应用为标准,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柔化课程体系建设、制定相关教学内容。

第3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不可避免的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为此,需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产品的供应商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

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结语

综上所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此,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也日趋大型化发展,而网络信息系统也呈现多样化。此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存在多处风险,进而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此,还需要找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风险因素,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评估,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祝连波,穆好新.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源的识别研究[J].施工技术,2011,40(16):89-91,101.

[2]张小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供应商“绑架”风险探析[J].会计之友,2014,(12):72-73,74.

第4篇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第5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规划 过程框架 规划方法

STUDY 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TELECOM OPERATORS

Tian Peng Luo Bangcai Guizhou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faster and faster. Information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ooster and engine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elecom operato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s basic principle is expounde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planning are carried on the analys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is summarized, providing an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plan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nning Process Frame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业务的最佳实践,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导,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1]。

当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的焦点从网络竞争、规模竞争向客户竞争和管理竞争转移,同时在电信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环境、现状、战略、业务和市场,电信运营商应从企业信息化规划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提出适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化规划,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原则

在国务院“两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快速成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信息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敏捷地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以及创新发展,提出了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基本原则。

2.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从电信运营商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可将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前期规划回顾,第二阶段进行现状、需求及驱动力分析,第三阶段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第四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实施,如图1所示。

在理解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前期规划执行情况,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评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分析电信行业发展环境,明确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业务需求,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发展需求及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未来信息化改进方向;在全面调研,充分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期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从技术架构演进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人员规划及信息化服务规划入手,勾画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结合企业规划思路和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分析项目投资预算,对项目投资进行权衡,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在电信运营商进行企业信息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就难以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战略驱动和业务导向。目标牵引力和业务驱动力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的源头,信息化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架构,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业务价值和业务促进力的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度。

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要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重点实施。从建设逻辑上,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从IT基础设施及底层数据建设,再发展核心业务系统,优先解决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2]。

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要把握核心和重点,由急至缓,循序前进;基于成本去设计规划,规划不宜太大,规划期不宜过长,一般3~5年为宜,同时要考虑规划的扩展性和可用性,这样更能提现规划的实效与价值。

坚持全员参与和加强培训。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人,必须要让每位员工都清楚,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适用人才。

三、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探析

3.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例如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了几种电信运营商常用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3.1.1 GMTD方法论

GMTD方法论具体指的是:Guideline,“一个指导思想”,即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Methodology,“一个分析方法”,即以关键成功因素法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三个时间步骤”,即以规划回顾、需求及战略分析、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三大时间步骤为规划流程;Dimension,“四个维度”,即以战略、资源、产品、客户四大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价值提升。

GMTD方法论是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骤、四维度”四个方面,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学的支撑,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比较常用的规划方法。

3.1.2 问题追根溯源法

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入手,聚焦客户业务要求,分析技术人员抱怨的原因、用户使用问题与客户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通过横向比较,找准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业务需求与IT能力之间的矛盾。

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以业务为驱动,通过分析具体业务对应的具体IT功能实现,对IT规划提出要求。对信息化部门而言,业务驱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输入,信息化在能满足具体功能的同时,更需关注满足业务类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结构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续发展等,通过点上的汇集、分析和关联,进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明确IT能力,制定科学的IT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1.3内涵变化分析法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业务环境、战略要求相对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信业由“通信业”转向“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利润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通过分析全业务环境下企业战略和业务内涵,聚焦企业战略转型及信息化内涵的变化。从企业信息化角度来说,信息化以全流程为贯穿,针对业务发展策略和能力填充点,对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商业模式下IT内涵变化进行重新审视。

从规划层面来说,基于战略内涵和业务需求,聚焦IT内涵变化和IT能力映射,采用MATRIX(矩阵)框架,梳理企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同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驱动、客户体验驱动、持续性发展驱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二维分析,将信息化能力建设转换为业务和服务能力,推进IT的技术、管控、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开展,创造IT价值。

3.1.4价值区间权衡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传统的通信业已经由单一的利润驱动向多元的价值驱动转变,而竞争焦点集中在企业掌握价值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运营能力、应用提供与管理能力、服务聚合能力三个方面。电信运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区间应由信息流的传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务应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户渠道的聚合者改变,通过对产业链的引领与价值链掌控,最终成为标准与模式的引领者。

在深入推进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应围绕企业运营价值、股东价值、产业链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构建一套相对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基于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比重加权的二维模型来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整体化企业信息化能力,实现IT支撑和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创造价值”。

3.1.5企业战略解码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工作应聚焦企业发展问题。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管道价值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价值分流,流量增长与价值提升难以同步增长,抢占用户第一接触界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本质。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引用户、聚合资源、价值链掌控,从上、下游客户角度,聚焦管道、平台、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对IT内涵的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战略”: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应用。管道是桥梁,是基于客户与电信、客户与客户之间发生关联或关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作用角度。平台是容器,是基于面向内部运营与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与能力提供的实体系统和标准层面。应用是体验,是基于客户感知到的综合内容与体验层面。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除了IT支撑层面外,在其他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3.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思考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展现的首先是内容,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力建设的可阅读物和传达思路思想的载体,应根据电信运营商自身具体情况,适当的将内容的思维模式过程有所体现,这种“做什么”、“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将有利于把问题和思路传达得更清晰和透彻。

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模式过程的体现方法经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可以认为就是一种方法论。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内容为基石的,需要的只是把要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结构展开,形式为内容服务,并成为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方法论是基于内容的一种工具,可以选择工具、应用工具或创造工具,但不必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法无定法,因时、因人、因事而定,量体裁衣,寻求一种适宜电信运营商自身发展,具有实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体现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导,对能力建设和工作重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满足“二八法则”,即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为企业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紧密衔接起来,系统性的调动IT专业资源来协同解决问题、开展能力谋划、明确工作思路。规划不等同于工作计划,规划聚焦在企业级的战略、业务、价值同IT的连接,由此使得IT各级人员明确在战略地图中的坐标定位、方向、路径、内容及方法。

信息化规划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是IT专业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细化,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以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系统实施。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生产力,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发挥出对企业创新变革、精确管理、高效运营的引领性作用。信息化规划要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注重重点,循序渐进。然而信息化规划方法很多,必须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和未来要求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框架[3],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实施,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范玉顺,胡耀光.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 新材料新工艺, 2004(9):2-7

[2] 蒋桂艳.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2(10)

[3] 龚至晖,李.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1):134-137

[4] Thomas H D.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1998:3-5

[5] 段延娥,戈连柱. 关于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应用的探讨[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S1)

第6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 应用需求 发展趋势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中小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在企业生产、设计、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通信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集成和综合管理,达到优化配置企业各种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流程,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信息化有以下特点:

1.以业务为根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并不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简单应用,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根据本企业产品、工艺、流程、客户和服务等特点,运用合适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以自身的业务作为根基,把具体业务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否则,脱离了企业具体的业务开展信息化建设必然会成为“无本之木”,从而导致失败的结果。

2.以提高效率为出发点,以改善企业管理为着眼点。管理粗放,效率低下是广大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特别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改善企业管理中的显著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把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率,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没有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就会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工程”,这是广大中小企业需要竭力避免的。

3.以理顺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优化企业资源为方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集成和综合管理,既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经营管理的成本,又可以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映,对更好地争取、保有和服务客户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同样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客户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这些对企业的发展都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4.以增加效益为驱动,以提高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财、物资源的投入,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益。应该认识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以“增加效益”为驱动,没有效益的信息化不是真正的信息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企业信息化作为中小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小企业是很难真正“长大”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也是很难长期生存下去的。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具体内容

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发展趋势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具体内容可以从硬件、软件和服务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

1.硬件需求。 硬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物质基础,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硬件设备的要求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硬件设备制造商既要看到中小企业对硬件设备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又要从价格、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下功夫,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可靠、性能稳定、价格合理、服务良好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卓越的硬件保障。

2. 软件需求。软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灵魂”,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应用层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较为单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的软件产品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另外,从软件价格上来看,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也实在令中小企业可望不可及。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中小企业信息化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会和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有条件的开发商好好去把握。

3.服务需求。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软件有专门的要求外,与之相关的客户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时,对服务的需求考虑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关注的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既是十分全面和系统的,又是长期持续的,对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供应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概括起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包括制定信息化规划的服务、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服务、信息化培训的服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服务、持续改进的服务等多个方面。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纵深化。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具备,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将进一步拓展。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的重点主要还在生产系统和计费、网管等方面,虽然初步进行了建设集中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但整体规划的实施不够,“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系统中的数据分散,客户、资源、经营等信息分散在多个不同的系统之中,还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信息的价值很难被充分发掘。因此,企业信息化亟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与先进理念进入中国,企业信息化理念与应用也逐渐与国际接轨;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同样被关注的还有中国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已经渐显成熟之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这些国际化企业最为有力的战略工具。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增值利用客户资源的有效工具,而且是实现运营国际化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以跟上发展的步伐。于是,虚拟化、节能降耗、绿色数据中心、无线通信等这些最新的技术陆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技术手段已经不是问题,企业要想跟上国际化的步伐,要做的还有很多。

3.区域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都十分明显。企业位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的区域文化,也就会造就不同的需求,在未来信息化的发展会呈现区域化的特征。

4.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小企业的不断增多,供应商的专业分工将越来越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专业公司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推进信息技术更多、更好、更科学地应用,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通信业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延伸。客观来看,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确实有不少“绊脚石”,比如资金、人才。但是,搞信息化并不是要每个企业、单位都上设备、配备专门的技术队伍,这个任务完全可以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做。企业花很少的钱,享受很专业的信息化服务不失为一条捷径。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但斌. 大规模定制――打造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2]Alice E.Fischer/David W.Eggert/Stephen M.Ross. 信息管理学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3]曹国法,樊勇.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

[4]刘伟. 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体系 标准化

企业信息化关系到企业发展得各个部分,它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依据和可信赖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1.1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概念

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由制度、方法、信息、资源、活动、职责、组织结构等与企业信息化关系密切的众多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律为目的建立的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控制和规范作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是按照标准,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结构,严格按照运作程序来具体实施,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

1.2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特点

信息化管理体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力求建立一个全面的管理模式,其内容普遍涵盖了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既包括信息化建设从策划、实施和完成的整个阶段的建设,还包括如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等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关的因素的管理,因此,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它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严格依据其运行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文件是体现其标准化的形式。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侧重于过程管理的模式,它将与管理体系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严格遵循PDCA循环,强调过程的持续改进。信息化管理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管理体系被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被添加的内容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一个这样开放的管理模式体系。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

l、管理职责。主要内容有: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针政策;合理分配各部门的职责;重点关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宣传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立起自己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等内容。职责策划管理的重要输出手段是体系文件的制定,它为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供可借鉴和信赖的依据。2、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人力、资金、工作环境、信息数据和与其有关的一切设备,它是促进资源优化合理利用,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不能忽视资源管理的重要性。3、信息系统的实施。信息系统地实施过程是以信息系统的实现为重点,最终实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规范运行,在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项目管理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内容包括业务的监测和优化处理、革新管理模式和知识的管理。4、测量和改进的过程。测量和改进的过程简单的说它的内容就是测量过程和改进过程两个方面,通过内部审核,评价其运行的绩效水平和可靠性,促进企业改革管理方式,推动企业信息化管理价值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为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1、体系策划阶段。企业为了更好地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由领导带头,相关的部门共同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策划,策划的具体步骤有企业的战略规划、信息化的现状、未来发展规划、信息化管理过程的识别、建立总体结构和制定管理体系的文件。2、体系运行阶段。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首先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者以此为前提对企业发展提出规划。其运行步骤包括思想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中组织的调整、信息系统的实施。3、体系评价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其内容包括系统内部审核、信息化体系过程监测、信息化实施的绩效评估、应急措施和反应。4、体系改进阶段。根据体系评价阶段得到的评价结果,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建议,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

第8篇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基本概述

用于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的技术涵盖了存储、加工、订单拣选、接送货等多种信息系统,涉及到物流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加工、进出仓、配送等环节。作为占据物流企业管理中心环节的财务管理来讲,物流企业各环节产生的会计信息及数据需要得到汇总及分析,物流企业信息化则通过将各部位生成的数据信息加以综合及筛选,经由企业信息化系统中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使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集成度得以提高,在物流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结合中,达到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自控效率的效果。例如,通过物流企业信息化进行记账,在信息化软件的辅助下,物流企业会计工作在比对及审查资金账目时,效率更快,精准度更高,相应的会计管理成本会得以优化。

二、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首先,物流企业的原有内部控制体系会受到企业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物流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各部位职责的明确分工,企业信息化参与内部控制后,在控制形式上呈现出扁平化特点,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物流企业各部门在职责分工及控制内容上的重合,给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岗位设置及职责分配增添了一定难度。其次,物流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结合,一方面会扩大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的覆盖范围,并同步带来信息处理及档案管理上的改变,使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承担更多地信息存储职能;另一方面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在进行数据的存储时,如缺少必要的信息确认手段,如签字、印章等,极易造成会计信息数据资料的残缺,给信息数据的篡改也提供了机会。第三,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下,如会计管理软件,会计信息系统使用环境安全等级不高,会增大物流企业部门间信息泄露、信息数据访问、单据处理等环节的风险几率。其中,物流企业在进行物品的购置、储存、销售等业务活动时,相应产生的数据信息经由物流企业信息化系统加以及流转时,涉及到一些关键的财务数据时,存在较大的信息泄露隐患;而在数据信息的访问上,如没有对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带来的扁平化特点加以考虑,设置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访问权限及密钥,会导致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不够严谨,控制目标模糊不清的问题。

三、应对及解决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方法

1.正确认识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的优劣,做好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优化

物流企业生产运营具有其特殊性,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是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物流企业而言,其要对信息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以认知,然后结合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对企业的资金、资产、财务信息数据等控制子目标加以明确,采取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垂直管理与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集中管理,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在统一的内部控制中心,多个内部控制节点的支撑下,使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资料在使用流程及使用范围上更加制度化,标准化,从而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的安全度。在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及优化上,可以借助于“平衡记分卡”等内部控制考核办法,对物流企业各部位员工的内部控制职责意识及积极性加以调动。

2.构建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预防及监督机制

在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实施中,要确保物流企业各部位信息化内部控制更加高效,应首先对物流企业各部位的人员职责及岗位进行分工,使其岗位职责及权限能够处于一种互相制约的状态中,避免职责不明而导致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信息数据被随意调用及篡改。在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岗位分工中,可以将信息系统的用户设置为多个岗位共同使用,但在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操作权限上要设置用户与岗位一对一对应的使用及管理方式,以此明确各自岗位的操作范围。另外,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还要有监督机制的跟进及保障,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日志、操作密码、系统验证等进行跟踪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信息数据被篡改及破坏的几率。

3.强化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的软硬件及数据安全保护

针对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一是要对系统的网络运行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控及杀毒,保障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二是要对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施,如机房、计算机、相关配件等进行防潮、防水、防火保护;三是要对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及时的升级及漏洞修补;四是要围绕物流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数据,对财务信息原始数据进行加密及数字认证,并对数据信息的传输及共享范围加以限制。

第9篇

【关键词】问题,对策,阶段,起步,融合,谈谈,信息化,建设,企业,发展

浙江省嘉兴市信息化建设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工业化建设处于转型升级浪潮之中,两化融合发展则刚刚起步,非常迫切,亟需各方力量不断努力、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步伐。

嘉兴市两化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嘉兴市努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从政策指导到资金扶持,都做了一定的努力。但两化融合发展的进度仍很缓慢,企业信息化建设理念有待更新,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一)嘉兴市两化融合发展的特征

1、两化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时期。从政府层面来看,虽然我市早在本世纪初就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但针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始于2006年,当时我市组织实施信息化试点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至今被认定和通过考核的嘉兴市信息化试点企业已有49家。今年我市又着手开展嘉兴市区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已有7个项目被列入2009年度嘉兴市区信息化项目计划。不论从时间进度还是工作深度来看,我市政府层面的企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力度、积极推进。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时至今日信息化企业仍寥寥无几。据一位从事管理软件行业多年的开发商透露,国内真正意义上称得上信息化的企业只占10%,而嘉兴这个比例则更低。绝大多数的企业只采用了一些信息化软件,却尚未形成符合企业发展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的功能。

2、两化融合发展主要出现在传统行业。首先,这与我市工业结构相一致。虽然我市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以玻纤为代表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但是其规模仍然无法与纺织、服装、皮革、化纤等传统产业规模相提并论,传统产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其次,这与两化融合发展的需求动力相关。传统产业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到价值链中高端的蜕变。综合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与企业主动投入建设的因素,传统产业企业就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据统计,在49家信息化试点企业中,服装、纺织、皮革制品和化纤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共20家,占总数的41%。其中,服装行业8家,纺织行业6家,皮革制品行业3家,化纤制品行业3家。

3、两化融合发展集中表现在业务融合和产品融合。我市工业经济尚不发达,以零配件加工生产为主,难以在技术融合方面有所作为。又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尚未全面普及,所以产业衍生尚未出现有效的市场需求,发展困难。而业务融合和产品融合相对发展较快,尤其产品融合,在政府投资引导和企业技术更新需求双重影响下,高端的信息化设备被应用于不少工业企业。根据对信息化试点企业的了解,产品融合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业务融合几乎成为公众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只是这种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据专业人士表示,不少企业认为所谓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购买几套信息化软件。其实企业信息化建设涵盖广泛内容,并非是仅仅从事业务融合就能完成的,而且业务融合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简单地装上几套软件就能实现。

(二)嘉兴市两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从政府层面来看,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方式单一。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培训宣传、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培训宣传,其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可以帮助企业由被动化为主动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政府干预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市仅侧重于财政扶持,而财政资金用途广泛,信息化建设能够争取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转贴于

2、从企业层面来看,推进两化融合的形式单一。企业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本应引领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生产技术信息化、生产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藉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我市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尚未真正理解信息化的涵义,尚未真正明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专注信息化工作、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如前文所述,我市两化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产品融合和业务融合,真正的信息化企业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树立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科学理念,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

3、从社会层面来看,推进两化融合的人才稀缺。据企业反映,由于我市信息化市场不成熟,很难招到真正懂得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换而言之,由于城市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企业发展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对信息化专业人才尚不具备吸引力。如果企业自己培训这些人才,则成本太高、周期太长,也不合适。因此,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短板。

综上所述,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三方动力均存在不足:政府助推方式单一导致政府引导动力不足;企业开展形式单一、成效不明显导致企业减弱对信息化的需求,工业化需求拉动力不足;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信息化先进技术的传播滞后,信息化技术驱动力不足。因此,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嘉兴市两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两化融合内容与理论也会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更新。通过认真回顾并总结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工作经验及存在的不足,下阶段我市应及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尤其要注重思想指导,积极搭建信息化建设交流平台,普及基本知识,畅通沟通渠道;注重人才引进,带动技术创新,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需做好四个“注重”:

(一)注重政策引导,探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之路

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出台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及发展重点,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各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之路,在探索中制订完善各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实施细则。

(二)注重思想指导,搭建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平台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理念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前状况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水平较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国家经贸委近期的调查表明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5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人了因特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从总体上看,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基本实现信息化,中小企业中实现了信息化的比例则更低,可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平衡

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因企业类型、行业归属和所处地区经济状况而存在很大差异。从企业类型上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外向型企业、新近发展起来的高效益企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中小企业、竞争性较差、效益较低、老企业信息化发展较慢;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较低。

(三)企业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

有些企业已经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趋于增加。

二、现代企业管理需要信息技术

(一)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信息时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非搞信息化不可。这不是企业主观上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客观互有联系和影响的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另一种力量是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动力。从企业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呈加速趋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科技竞争、营销竞争、市场和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这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从企业内部看,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都需不断调整、重组、变革,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

(二)信息化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1.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可能性

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或者说可能性,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及其结合所起作用的结果。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可能产生的经济性效应与非经济性效应上。

所谓经济性效应主要有①管理规模经济性效应。③范围经济性效应。④差异经济性效应。所谓非经济性效应主要有①促进创新。②优化决策。③树立信誉。④提高素质。

2.企业对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是竞争力提高的现实保证

企业基于信息化提高竞争力的种种可能性和能否或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现实,还取决于企业对信息化的管理。①企业搞信息化首先要对搞信息化的预期费用同不搞信息化的机会成本、信息化可能带来的预期效益同没有进行信息化情况下的预期效益进行比较。②当企业决定对信息化进行投资时,则应根据投资的目的或动机,把握好投资的时机、方向、重点和结构。③要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状态和动向,来决定与同类企业相比信息化应先搞还是后搞,并选择哪种信息化模式更适合本企业情况,以赢得真正的竞争优势。④企业决定搞信息化后还应对其实施条件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是需求分析,其次是对影响信息化进展的各种障碍包括数据基础、人员水平、技术条件等等因素进行分析。   (三)企业信息化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走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世界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电子商务将面对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品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各国的对话与合作。这一切都是构筑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上的。没有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使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

1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2.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

3.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E-commence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企业信息化和E-commece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5.实施政策倾斜,如提供拨、贷款,税收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花大力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1.强调企业领导者的参与。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

2.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连续改进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来全面统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3.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包括软件、硬件、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系统维护等各方面的投资。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并使资金落实到位,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企业信息化是应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支撑。

第11篇

2006年春天,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委组织的“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新疆电信有限公司配合自治区经贸委开展的“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已正式启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方针,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加快推进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自治区经贸委在今年推出了“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旨在通过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组织协调社会中介机构、大型IT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以此大力推进自治区企业信息化建设。这一工程得到了一批国内知名IT企业的积极响应。中国电信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通信网络公司和大型IT企业,在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培训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自治区决定与中国电信集团新疆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信息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普及应用互联网资源,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目前,全国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已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为不断满足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新疆电信把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新疆电信将充分发挥其技术资源优势,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一直以来,新疆电信通过提高网络覆盖率,优化网络结构,丰富产品和服务内容,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互联网网络应用、管理应用、通信应用以及代维代管、系统集成等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目前,新疆电信的宽带已经覆盖了全疆105个县市级单位,其中市级单位覆盖率达100%,县城覆盖率达60%,乡、团场覆盖率达20%,农村覆盖率达10%。

2006年,新疆电信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下,推出了“号码百事通”和“商务领航”产品。商务领航产品就是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解决目前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经验缺乏、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3个主要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办公自动化、信息和获取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新疆电信将充分发挥综合信息服务优势,为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提供服务。在配合经贸委开展万户企业上网工程中,新疆电信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优先对一些重点企业提供接入手段、信息化产品和技术保障,确保中小企业在3天内装通宽带,宽带故障排除时间控制在4小时以内。

互联网增值业务是中国电信最重要的转型业务之一,万户企业上网工程无疑为新疆电信大力发展转型业务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新疆电信各地电信分公司,将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充分发挥商务领航平台对新疆中小企业网的支撑服务作用。新疆中小企业网实现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化,商务领航平台使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以及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化。各地在实施万户企业上网工程中,将充分利用商务领航平台、基础网络、软硬件、维护开发队伍为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做好服务工作。第二,积极配合经贸委做好新疆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的工作,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新疆电信各地电信分公司将积极配合经贸委落实联盟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按照加强合作、加强服务、共享资源、合力推进的思路,打造新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产业链,向中小企业提供多品种、多内容、多方位,高质量、方便实用的信息化服务,包括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的培训,切实推动新疆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三,认真落实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调查工作。为了解新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现状以及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自治区经贸委和新疆电信有限公司共同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现状及需求调查工作,各地州市电信分公司将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当地经贸委,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认真组织好调查工作,按照经贸委的要求确保回收的调查问卷准确、有效,争取调查数达到100%。

面向21世纪,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疆电信将配合自治区经贸委积极做好“新疆万户企业上网工程”的各项工作,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把自治区企业信息化工作推向深入,为实现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新疆电信有限公司)

第12篇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这些方面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息息相关,都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和国家信息化方面:1、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能够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办事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达到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还能够加速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信息化能够通过各种辅助软件及工具的运用,达到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的目的,进而帮助企业决策层及时把握市场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最终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不断提高。可以通过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商机。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成品率,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其重要性的体现方式:信息化能够将各类数据达到海量存储,通过信息化能够及时准确的激励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数据;通过设定触发条件达到自动提醒,及时提醒相关部门完成一定任务;能够通过信息化轻松实现复杂的数据运算,帮助企业快速及时进行相关分析,达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信息化能够达到快速及时沟通,并且信息准确,使得通讯费用大幅下降;信息化可以说是大脑的延伸,能够帮助企业决策层准确判断,但不能帮助企业进行执行,难以替代人的手和脚。2、对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又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企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才促成国家信息化的逐步完善。能够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一步促成国家信息化传输速度的提高,促进国家统计、宏观调控的有效决策,同时提高了国家信息化的速度及其准确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途径

1、需要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企业信息化说到底还是需要靠企业的广大职工去完成的,实践证明高效精干的组织机构和复合型IT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从这个角度讲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并且,随着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当前的很多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素质逐渐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当前企业内的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更加难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因为当前的信息化使用最为密切和广泛的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因此,我们应该在企业内培养一支过硬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并接受企业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不断进行完善、改进和运行维护企业信息化,保证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要达到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原有员工的培训工作,让原有员工逐步接受和认同企业信息化的制度和理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另外还要让员工学会应用计算机技术,为信息化的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另外一方面,注重新人才的引进工作,是确保信息化队伍是一支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的队伍。2、建立制度化、标准化的企业管理规范做好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企业管理规范,制度化、标准化。这样信息化实施成功会有保证,企业要建设好信息化,并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企业信息化制度的建设。这个制度建设就是要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业务的具体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结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对相关信息化队伍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对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的传输以及利用等专门制定相应制度,并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制度。同时,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比如说我们企业在统计销售业绩的时候,应规定以万元为单位;在采购建设工程中所用到的钢材时应以吨为单位等。这些标准应该与国家统计部门、相关行业及同企业的统计标准尽量保持一致,这样能够达到信息化数据的快速识别,有利于相关从业人员开发和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3、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企业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依赖性很高,然而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作为企业的信息化来说,我们不能盲目求新、求高。应尽量应用现有成熟技术来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因为,只有使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才能够有效规避企业风险,还能够达到见效快,维护更新有保障。许多技术国产化水平已很高,适合国情,价格又相对便宜,效果更好。4、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具体的企业行为,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阶段,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信息化内容和模式也多种多样。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要干什么,先干什么,什么时候干,哪些人去干,怎样去干等。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也不是投资越多越好,关键看它是否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是现实问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对信息资源尤其是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不可能完全依赖自己。寻求外部支持不仅必要,而且往往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本文作者:刘雁工作单位:陕西煤业化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