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3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Life Science Instruments
主管单位:北京京仪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分析仪器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6922
国内刊号:11-4846/TH
邮发代号:2-26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键词:上海中学;创新素养;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80-03
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寄宿制示范学校。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原为“江南四大名中”之一,现为上海市“四大名校”之一。2008年,上海中学获上海市教委批准,率先在上海市开展“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并设立40人规模(占同年级学生人数10%)的科技实验班,力图以“聚焦志趣”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新路。根据学校的特点,科技班可供选择的专门课程有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以及工程等五个方向。四年来,此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效。本文着重介绍在生命科学创新素养培养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课程设置
科技班学生,在4学期内必须基本完成高中三年的常规学业。在此基础之上,每周安排1~2个下午的时间,进行科技创新素养方面的教育。具体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基础课程、专门课程和探究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在中学常规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的双语、双课本教学。即安排一定时间,用英语讲授相关的原版英文教材内容。丛实际效果来看,此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还有利于他们潜移默化地提高科技方面的英文素养。两者相得益彰。所谓的专门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学科方向。学生在学习一个主要学科方向的同时,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旁听别的学科方向的内容。这些专门课程,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以及工程等五个学科领域,由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参与设计,并亲临讲授。从难度上看,相当于或略高于国外大学预科水平。本方面课程的目的,重在给学生以知识铺垫、方法指导、信息归纳、思维训练和志向引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专门课程,是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摇篮。所谓探究课程,即为课题研究。第2学期启动,第4学期结束,前后1年半的时间。一般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提出初步的研究目的、意义、题目。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根据实验条件、实验所需要的时间等,作出必要的调整。尤其在可操作性方面,加以细致的考虑。在此基础之上,安排合适的导师,对课题进行的全过程予以指导。让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开题报告撰写、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处理以及论文或专利的撰写等诸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关此方面的工作体会,将由另文介绍。从近几年的具体情况来看,高一入学新生对进入科技班越来越感兴趣。这不仅是因为在科技班里多了一些实验能力培养的机会,更加重要的是,科技班的课程设置及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讲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历程提供了潜移默化的有益的基础。
二、兴趣引导
毋庸讳言,在上海现行的“3+1”高考模式(“3”为数学、语文、英语,为必考课程;“1”为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学,三者选其一)中,生物学在中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尚不能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相提并论,也不如语文、英语等课程那样受到重视。但在所进行的4届科技班的同学中,选择生命科学作为专门方向的学生却是最多的。每届的40名学生中,都有12~13人,在所提供的5个方向中,选择了生命科学领域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究其原因,兴趣乃是主要的动因。在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这地球上的3大自然现象中,生命现象是最为鲜活的,容易得到学生“天生的”关注。同时,由于教育的进步和信息的发达,学生对当今世界科技的了解,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从能源、环境、农业、医药等方面,生命科学即将显示出来的积极作用,已经初见端倪。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请工作在生命科学第一线的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中科院院士等专家、学者,来系统介绍或专题讲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沿。内容涉及药物基因组学、现代生物技术对科学与社会的影响、遗传与疾病、微生物分子生态学进展、植物开花分子机理研究进展、纳米生物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及识别、生物医学等。这些充满现实感和前瞻性的演讲,鼓励和巩固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自发性兴趣,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科学的未来。在引导学生兴趣的过程中,中学本身生物学教师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基础。一方面,由于学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各重要知识点之间缺乏贯通的能力,中学生物学教师要起到打基础、穿针引线、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对中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等缺乏充分了解,中学生物学教师在创新素养培育中,要起到辅导员和导师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创新素养的培养中,中学教师要起到主体作用。
三、思维拓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学前儿童向大人提问题不厌其烦、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最为踊跃、初中生与高中生举手频率下降、本科生举手寥寥无几、研究生非点名不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其说是兴趣的下降,倒不如说是思维的逐次禁锢。在生命科学创新素养的培养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其实只是局限在生命科学领域里面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个问题。这提示我们,在学生思维的拓展方面要下功夫。我们在教学当中有个例子:将禽流感病毒感染正常细胞的图片放给学生看,问他们,这属于什么科学技术领域?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大致能够归纳出:关于病毒本身的研究,属于生命科学领域;关于鸡鸭得了相关的病,属于农业领域;关于疾病传染到人体了,是医学的领域;人染了病需要药物来治疗,则是药学了。也许,这个例子不一定严密,但可以启发学生打破固有思维,尤其是“专业”思维的束缚,拓展他们的思想空间,初步引导他们建立学科交叉的概念。事实上,在中学阶段的创新实践中,学生选择生命科学方向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将来就攻读生命科学方面的学士、硕士、博士,乃至选择生命科学作为既定的人生目标。在2年的科技创新过程中,学生感悟到: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俱不可缺。这对打基础阶段的高中生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生体验。目前,高考依然是高校选拔学生的主要依据。我国高校有600多个专业,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要对这些专业详加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的杠杆作用,人们无法撼动。但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拓宽思维,培育和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素养,使其具有更好的认知力和创新力。
“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9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发表主旨演讲。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
此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请来了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哈特穆特・米歇尔等七名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经济学诺贝尔奖大师,这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来自国内的许多生物医学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高等院校师生都前往旁听诺奖得主及世界知名生命科学家的“颠峰对话”。
在为期三天的论坛活动中,七名大师除了围绕“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的主题进行研讨外,还分别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进行了学术交流,并接受有关大学授予的荣誉称号。
国务委员陈至立表示,本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将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与国际的合作。举办此次论坛旨在加深国内学界和产业界对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了解,促进中国和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北京市生物医药等产业界与顶级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对话,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了解和理解。
弘扬诺贝尔精神重温百年辉煌
作为“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活动之一的“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于9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隆重开展。中央及北京市有关领导及参加论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参观了展览。
这次展览目的在于通过展示生命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发明与重大发现,揭示他们对人类健康的伟大贡献。同时,激发广大公众传承弘扬诺贝尔先生以及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和奉献博爱的精神。
展览共分为百年纵览、辉煌篇章、流金岁月、走进生活、寄予未来以及诺贝尔精神展区,通过平面演示、多媒体演示、实物与模型等形式,回顾了百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和重大突破。
百年纵览展区通过独特的“星空隧道”的特装表现展示了从1901年到2005年一百多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基本情况及获奖介绍,走进展区,“星光”闪烁,也寓示着这些获奖者有如星空中闪耀的群星,光彩夺目。
辉煌篇章展区巧妙地利用了五个展示柱,以实物和多媒体结合的形式展示了生命科学领域里10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诺贝尔奖:神经元学说的创立,揭开了近代脑科学的序幕;维生素的发现奠定了人类研究维生素类化合物基础;血型的发现为输血的实际应用提供保障;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开始;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人类战胜脊髓灰质炎奠定了基础;心脏导管术的发明开启心脏之门的钥匙;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生命科学领域进入了一个分子生物学的时代;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给疾病的诊治带来革命;胰岛素的发现为治疗糖尿病奠定了科学基础;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突破传统观念,治疗顽疾。其中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发现中还展示了中国著名病毒专家顾方舟院士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珍贵的手稿等物品,表现了中国科学家致力科研的奉献精神。
“流金岁月”展区,以视频和挂图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庄严的颁奖的氛围,使参观者犹如身临颁奖现场。
走进生活展区是整个展览中最生动的部分,展区通过五个独立的空间分别从“描绘生命的蓝图――基因”、“构筑生命的基础――蛋白质介绍”、“弹奏生命的乐章――脑与神经”、“保护生命的法宝――医药”以及“搅动生命的安宁――病毒与细菌”五个主题展开对生命科学的阐述。另外,在此展区里,为了能增加参观者亲身体验的机会,还特别设置了高原血氧测试、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互动项目,丰富了展览的表现形式。
整个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也同时通过图文并茂的展墙,讲述许多诺贝尔获奖者获奖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和文明进步,勇于创新、务实奋斗、坚忍不拔、奉献博爱的诺贝尔精神。
2005年,“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一经推出,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6年的诺奖论坛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为加深论坛的影响,在京举办的诺贝尔展览,也给所有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坛落幕北京将建诺贝尔博物馆
“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9月7日落下帷幕。在北京市科协和中国科技馆承办的健康主题展上,诺奖得主蒙代尔倡议,在此展览基础上建立一个诺贝尔博物馆,这样可以激发中国青少年对科学的激情。
依托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精品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开设于2005年,考虑到生命科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科学,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和建设也为该实验课的开设提供了条件。
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共设立6个实验项目,分别来源于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的遗传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动物生理学实验室、植物与生态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等,这就意味着整个实验中心支持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如此安排实验课程,有较多优势:首先,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导论实验”课程安排在周六进行,分为上、下午两个班授课,各个实验室分别安排一次该学科的经典实验,这样既不影响实验教学中心原有的授课安排,同时也对各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和师资力量都作了充分的调动。
其次,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来自于实验中心的6个实验室,这就能提供生命科学各学科的授课内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面向非生物学专业学生,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而是要总览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多地接触生物学知识,课程组中具备各专业的教师和教辅人员,有能力也有可能为学生开设不同实验。
最后,生命科学导论实验作为一门公共课程,要求教师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在专业深度、学术水平等方面并不要求很高的标准,这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不是很有利,这也成为很多学校青年教师不愿承担该课程的重要原因,我们把6个实验项目分配给6个实验组,每组老师只承担一个实验项目,这就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减轻工作负担,当然最关键是保障了教学效果。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满足学习需求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要求学习的内容涉猎生物学的各个方面,而面向的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先导课程、相关课程支持的,如要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学内容安排、讲授方法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教师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特别参考了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体系,按照分子—细胞—基因—遗传—生态—进化这样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以配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和前沿,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除了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适当插入当前研究热点和先进的研究技术,并结合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如:利用分子杂交、遗传育种等生物技术解决粮食问题;借助微生物发酵进行新能源的开发等等。此外,针对某些章节的教学,结合我院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成果进行讲解。如:在传染病和病毒章节的学习中,穿插对我院分子病毒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介绍;在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讲解中,将展示我院结构蛋白质实验室的重要发现。通过将生物学研究前沿、本院研究现状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坚定投入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决心,让他们能切实感受到教师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所带来的乐趣,坚定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
及时归纳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水平
虽然生命科学导论及实验课程已开设了近十年的时间,但和其他传统基础课程相比还是门“年轻”的课程,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本门课程的根本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课程,既要坚持基本的学习内容,也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以便改进、提升教学质量,课程组建立了规范的意见反馈制度,在“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结束和实验课进行过程中发放课程质量调查表和课程反馈意见表,就课程的内容安排、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就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可能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现阶段,我们面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深入发展,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越发紧密,同时对这些边缘交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也越发显得重要。而且,现在已有相当数量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其他学科的专家,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并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见,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同时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也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支持。
纵观当今生物医学领域跨学科组织,公认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先驱和典范当数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成立的“哈佛-MIT健康科学技术学部”(TheHarvard-MITDivisionorHealthSciencesandTechnology,HST),现又称为怀特健康科学技术学院[2]。HST是哈佛大学和MIT在生物医药工程等学科方面进行合作而成立的跨学科组织。哈佛大学充分利用MIT交叉学科的优势,以通过跨领域合作改善人类健康为研究宗旨,主要在生物医学成像、生物医学信息与综合生物学、再生和机能生物医学技术等研究领域进行合作。这些领域的合作研究将对生物和健康知识的进步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MIT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大规模的跨学科研究时代,如今已拥有70余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和研究组织,如雷达研究组织、HST、计算机系统生物学研究所(ComputationalandSystemBiologyInitiative,CSBi)等[3],并在5个学院内部以及学院之间构成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相互交叉的跨学科研究体系,为美国重大战略性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2003年成立的CSBi,作为MIT最具代表性的虚拟跨学科组织,是MIT最大的跨学科组织之一,其教育与科研成果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达到了领先地位。CSBi主要通过特定的技术平台把MIT的三个关键学科领域,即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工学三者交叉融合而展开大型跨学科项目合作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复杂的生物现象进行系统分析与计算机建模,同时培养相关领域跨学科人才。在世界大学跨学科研究领域,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又名“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已经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尤其是开启了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在生命科学跨学科研究领域已成为一个著名“品牌”[4]。
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创立于1998年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和教育项目,主要涉及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生物科学三大领域,跨越文理学院、工程学院和医学院三大学院。其实质就是一个由生命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机构[5]。Bio-X研究中心将基础、应用和临床科学中的边缘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从分子到机体各个层次的生物物理学研究,以实现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新的发现和技术创新。发展至今,研究中心已取得包括成功破译人类遗传基因密码,发展观测人体细胞在人体中如何活动的技术等众多的开创性成果,使硅谷的这所名牌大学在科学发现和教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欧洲,英国1990年已设立了包括牛津的分子科学与分子医学等17个研究中心[6]。2001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牵头成立了由英国政府的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生物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医学研究委员会和国防部共同组成的纳米技术跨学科研究伙伴机构(IRC),开展了前沿生物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以工程、自然科学、生命与食品科学、医学与运动科学等优势领域,建立了与生命科学、营养和食品科学、生命技术学、生物信息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强有力的跨学科合作。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与管理,具有以下共性特点:①政府、学校宏观政策的支持是跨学科组织发展的保障基石。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2004年发表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报告;哈佛大学就曾明文对该校跨学科动议项目的政策扶持作了规定。②组织结构与管理合理,强调多学科组织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组织合作,如MIT与哈佛大学共同合作的“哈佛-MIT健康科学技术学部”。③注重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协同发展,如美国的HST就是主要通过研究影响疾病与保健的基础原理,开发新的药物与仪器,致力于培养医师-科学家,通过跨领域合作改善人类健康。④提供跨学科研究经费,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为美国联邦政府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强调对多学科、跨学科和多机构联合的医学研究项目的资助,如2007年就给9个科学研究联合体提供了2.1亿美元的研究经费[7]。⑤多样化的激励措施,重视奖金发放和提供实践机会等。
2我国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组织建设与发展
我国学科交叉研究萌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80年代初召开“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基本就被认定为我国跨学科研究的全面展开。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学关于跨学科研究的建制开始引人关注。特别是我国“985”二期工程,为突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引导,凝聚了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开展跨学科研究,着力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目前“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是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其中就包括大批生物学与医学创新平台的实体机构。2000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多年来,该中心将基础科学、技术应用和临床科学的前沿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单细胞原位实时微纳米检测与表征研究,数字化诊疗仪器技术研究,医学信号与图像分析研究,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生物学效应及医学应用研究等四大主要研究方向,建立了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组织了30余个跨学科研究项目,取得了系列跨学科研究成果[8]。
同时,该中心注重各有关学科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对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来自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等众多应用和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开展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培养出了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新型人才。2006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至此成为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研究中心之一。2010年,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建立了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该研究所注重复杂系统的研究和学科交叉,并且与环境因素相结合,主要针对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研究领域作为重点和突破点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9]。2004年,清华大学顺应跨学科研究趋势,改革科研体制,通过将分散于全校各院系的有关生命科学、医学及相关的工程学科统一组织和协调起来,重点支持和建立了包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或研究平台),加强和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及其与其它工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10]。
同年,复旦大学组建生物医学研究院。作为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研究院以“转化医学”为目标,形成了包括疾病系统生物学、出生缺陷与发育生物学、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创新药物和结构生物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建设了功能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癌症研究、心血管研究、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药物与结构以及公共技术平台等10个技术平台,建立了基础科学与临床需求的紧密联系,为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和跨学科合作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1]。此外,研究院重点把学校所属上海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相关附属医院等院系等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在疾病蛋白质组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肿瘤学、干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专业培养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研究生教育。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Bio-X生命科学研究基地”。2005年,与神经生物与人类造化学研究室重组成立“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现改为研究院),是继美国斯坦福大学后的世界第二个、中国第一个Bio-X研究中心[12]。2007年,学校又成立了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该中心是集生物、医学、物理、工程、数学、信息、计算等不同学科,集研究、教育、开发及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与开发的公共技术平台。中心立足于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为基础,致力于在生物整体水平、细胞和发育生物学以及单细胞分析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生物医学研究。同年,随着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Med-X研究院。Med-X研究院主要依托学校临床医学学科和理工科优势,涉及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研究领域,以解决临床医学问题为目标导向,进行前沿性医学科学研究,开发高尖端领先性医疗技术产品,构建国际化、多学科交融、多资源共享、多方位服务的开放式医学应用研究平台,建立医疗技术产品研发-技术转化-临床应用体系[13]。
3我国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组织建设困境与借鉴
从建设与管理实践看,我国依托大学建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正在遭遇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并突出体现在跨学科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障碍与缺失,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结构障碍与冲突,学科文化障碍与跨学科研究范式的缺失,跨学科研究的资源配置障碍与冲突,跨学科研究评价(利益)的障碍与冲突等方面。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大学教师的跨学科研究意识还不强;大学现行的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跨学科研究缺乏支撑力和推动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竞争与合作的失衡,缺乏系统的执行架构和机制;缺乏跨学科研究改革与创新的切实措施和效率最大化的管理模式。在组织结构上,各学科仍相对封闭,跨学科研究的合作机制与条件缺失,学科间未能实现协调发展,跨学科组织内各要素尚不能完全产生协同作用,妨碍了跨学科组织系统的有序运行。在研究资源上,资源投入的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力度小,持续性差,分散度较高,
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食品科学和工程科学为基础,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衔接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的重要桥梁。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食品的加工贮藏与食品安全卫生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科学与工业工程的重要桥梁。
随着世界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危机不断加剧,以及食品领域大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人们对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关注加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食品行业内的工程设计领域,营养健康领域,安全检测领域,监督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与作用。
根据院校不同,该专业有食品加工储藏与运输、食品营养安全与检测、食品工程设计与研发、食品品质管理与监督、食品企业经营管理等方向。日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就业前景良好。
(来源:文章屋网 )
杜飞龙
据悉,IBM早在1992 年便开始涉足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目前,其拥有的生命科学专利数量居全球第八位。像任何基础研究项目一样,生命科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造福人类。因此,IBM 从今年开始大举进军医疗行业,在全球投入2.5 亿美元,与大学、医疗中心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试验及一些解决方案。同时,从2003 年开始,IBM 在中国启动了共享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项目,浙江大学在全国100多所高校的竞争中,经过严格的评审,首家获得了这个项目。当然这也是双方在长期合作中,首次将合作延伸到了IT之外的生命科学领域。此次浙江大学将就“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及其蛋白和DNA 修复的计算分析”以及“大肠相关的蛋白质组研究及结构预测”等课题进行研究。I B M 为上述研究项目, 分别捐赠了一台“eServer p 系列650”和一台“eServer x 系列360”服务器,捐赠价值达71 万美元。
另据悉,IBM今年还将与其他几所大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展开合作,下一个即将启动的联合研究项目是与南京大学合作的“基因组尺度上调控序列与特定基因的识别研究”,IBM将为此项目捐赠一台“eServer p 系列650”服务器。当然,硬件设备的捐赠只是IBM投入的一部分,浙江大学方面表示,他们之所以感兴趣与IBM合作,也是因为看重了IBM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很好的发展计划及后续解决方案,对实验室的支持也会是长期的。
独立研发之梦
实现笔记本电脑的自主研发,一直是国内厂商孜孜以求的目标。在看到了太多的代工、贴牌产品之后,我们越来越期待真正具备独特风格和设计的笔记本电脑。虽然我们知道这一目标还很遥远,但至少有一些声音开始出来为自主研发呐喊了。
2004年4月8日,夏新上海研究院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主要针对通信、IT、消费电子等3C技术进行深度研究,目前在IT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笔记本电脑。众所周知,芯片级的产品被几家领导企业牢牢控制,如果从芯片级进行笔记本电脑的研发,不但需要充裕资金的保证,而且还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正拿出独立设计且稳定可靠的量产机型。即便是具备了这样独立研发的能力,想要付诸实际生产并将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仍然需要巨大的产品销量来支撑。因此,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厂商的笔记本电脑产品都是通过与笔记本电脑制造商进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或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方式合作,OEM方式前期投入小,能迅速交付市场带有自己品牌标志的产品。
从2003年起,开始宣传笔记本电脑自主独立研发的厂商逐渐增多,但真正实现完整独立设计的产品,仍然没有出现,其原因主要是成本的问题。同样的前期研发设计投入(某些独立机型甚至会高达百万美元以上),均摊在每一台量产的机型上,自然是销量越大,成本越低,国内厂商单一机型的年销量顶多不过数万台,自然无法承受这样的成本压力。
夏新IT 事业部成立之初,就提出“两条腿走路(自主研发和OEM)”的产品策略,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进军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早期就认识到依靠OEM方式只能解燃眉之急,必须坚持自主研发的道路才能真正在3C融合的大势中拿出具有品牌特色的产品。即将面世的夏新V3 笔记本电脑,就是夏新研究院成立后交给IT事业部的第一份“工作报告”。V3 笔记本电脑从PCB 板布线到原件排组、主动散热设计到降噪系统、内部框架到整体外观全部是由夏新自行研究开发的。
夏新总裁李晓忠在研究院成立仪式上,提出了“发展次核心技术,提高对核心技术的应用能力”的企业技术理念,他认为目前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少数厂商手里,大多数企业都是靠自己独特的技术及产品来奠定市场定位。
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夏新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会怎样,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检验。
实验动物对人类研究各种生命科学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中更有着不容替代的地位。所有的医学研究都离不开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和帮助,实验动物的科学发展对任何国家和组织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壮大,就需要做好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只有提升对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促进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已经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研讨领域,而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为了促进医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取得进步,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然而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时间还很短暂,与医学领域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还存在问题,由此,本文针对当前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当前这种滞后情况的相关对策。
2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概况
医学实验动物用于医学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范围内,我国实验动物的发展进程已经历经30多个年头,其中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1988年第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发,为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证,而1989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为医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医学实验动物发展提供了条件,该细则的颁发促进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有序进行,推动了相关的工作进展,使我国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得到质的发展,与世界上的医学动物管理相接轨。除此之外,与条例和细则相协调发展的是我国卫生部门建立起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为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监督平台[1]。此后我国对细则逐渐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落实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规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促进了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的进行。
3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组织机构需要完善
医学实验动物是实验动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医学研究领域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关键,因此从政府角度要提高对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为了促进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将其视为重要关注科目。医学实验动物研究工作直接涉及到医学研究成果与生命技术研究成果,而其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其他方面,有关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所以国家对于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要起到主导作用。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主管机构是科技行政部门,所以科技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将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与一般实验动物的管理进行同质和异质的比较,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不同要点要完善组织机构对其的规则制定。需要国家主管机构科技行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明确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对医学实验动物工作各个方面进行职责划分,确定当出现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管理问题出现时,能够由组织机构迅速反应,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使行政部门在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3.2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从各个法律、法规、规章中进行协调
3.2.1关于动物防疫
医学实验动物作为为医学和生命学科提供的研究对象,首要保证的就是研究动物的健康性。因此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防疫工作更要严格进行,保证医学研究动物的身体情况符合医学研究标准。一般普通级别的实验动物、清洁级别以上的实验动物在向相关部门报批后可以不对其进行免疫措施,然而医学实验动物无论是做何种程度的实验研究对象都是关于生命类的。所以在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免疫标准设定时,需要相关立法机关对此作出调整,根据医学实验动物的具体实验项目进行特殊规定,保证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
3.2.2关于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是在买卖之后接受相关部门的兽医检疫,合格之后持证明可以过路,投入运输之中,我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对动物的检疫过程必须秉持严格、严谨的态度,因此动物检疫合格后可以快速的运输到购买机构。因为实验动物属于特殊的饲养动物,因此动物检疫过程需要更加严格。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要求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环境清洁,动物状体良好,所以有关部门要给医学实验动物的检疫增加更为细致的检疫流程,保证其在一次检疫之后可以以最佳状态运输到需要基地[2]。
3.2.3有关动物用具用料
实验动物因其存在的特殊性,对各种用具和饲料要求十分严格。当前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对实验动物的饲料和用具做出规定和管理。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和用料监督需要更加严格对待,主管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机构组织要按照条例和办法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用料进行检查和调整,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用具用料质量,排除质量不达标的用具用料。
3.2.4关于动物生物安全实验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的相关规定对于实验动物管理来说十分重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此做了相关规定,条例规定凡是在动物体上做出的实验活动,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联系部分的实验,都要受到各个主管部门的监督和审批,并且需要从事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达到国家标准的三级实验室级别[3]。这种规定保证了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不仅对实验动物安全有所保证,也从法律层面上促进了实验动物管理的合法性。
4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各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有关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日益呈现进步的趋势,可见医学产业发展前景的广阔。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要想跟上医学发展水平,亟待提出具备科学管理性质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方式的对策,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琪.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2]张庆德.湖北省实验动物生产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月2日下午,在虎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60余家生物医药领军企业代表和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昌平区及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领导欢聚一堂,回顾往昔,共话未来。
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攻艰克难,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年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泰康人寿郊区总部及健康研究中心、先正达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相继奠基开工,标志着园区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活动间隙的采访中,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利告诉记者,今年生命园将启动扩区进程,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更广阔空间。
生命园新春之际已开始谋划新一轮发展蓝图。
2009园区创新成果闪耀
“生命园最大的特征是以高端研发为主,聚集的企业以自主创新的居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居多。目前,生命园内的企业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海归人才学成回国后自己创办的,这一点很重要,也是生命园区别于其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明显特点。”郭利说。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入驻机构和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尖端科研成果,令人赞叹不已。
园区企业博奥生物被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确立为首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企业”,并获得2009年北京企业评价协会科技创新奖。博奥生物的晶芯微阵列芯片点样系统和晶芯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荣获有中国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的“2009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其激光共聚焦扫描仪获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称号。博奥的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成为世界上首款获得国家监管部门批准,用于临床诊断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产品,也是我国在生物芯片临床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
瑞奇外科的“一次性使用RCS系列端端吻合器”项目和同昕生物的“EB病毒Rta蛋白抗体IgG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项目被同时纳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万泰公司成为昌平区首批“产学研一体化示范企业”,13种试剂获得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证书,其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诊断试剂通过科技部筛选。
保诺公司在呼吸道和炎性疾病药物研发方面与阿斯利康开展进一步合作,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雄厚的综合药物研发服务实力,被北京市认定为首批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
在贺福初院士等科学家的倡导下,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并落户园区。
园区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孵化器行业中的国家队。
生命园的科技领军人物――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技术总监、博奥生物总裁程京教授正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奇外科CEO方云才博士人选北京市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海聚工程)计划,成为北京市首批获此荣誉的创业者之一。
系列重大项目相继奠基开工
2009年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项重点工程举行了密集的开工奠基仪式。
11月30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在昌平区启动。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科技产业创新基地之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成功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园区完善技术支撑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园区的产业聚集功能,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了解,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是集医药研发、综合办公、商务配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组群,它将为大中企业、跨国公司和风险投资等中介服务型机构落户北京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与优越的办公环境。其投入使用,标志着园区公共技术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2月8日,泰康人寿郊区总部及健康研究中心举行奠基仪式。泰康人寿是我国第四大人寿保险公司,在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泰康人寿名列第84位。泰康人寿郊区总部及健康研究中心项目将建成一个包括健康研究中心、全国运营管理中心、健康保险研究中心、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职能管理中心等功能在内的综合性研发基地。项目一期投资7.5亿元,首批入驻员工达3000人,未来将为上万人创造就业机会,并使得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为北京首个具有医疗健康保险、医药研发、医疗保健服务等完整产业链的园区,将大大提高园区的综合实力和产业聚集能力。
12月17日,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暨先正达全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奠基仪式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举行,这标志着中国首家外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机构正式落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据了解,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企业瑞士先正达公司的全球第六大研究与技术中心,也是中国首家外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机构,2008年选址落户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公司于2008年10月正式开始运营,现有员工70余人,计划两年内在园区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物技术研究和创新大厦,并组建一支约200人的高素质科研团队。该研究中心将专注于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生物技术和农艺性状的研究,用于提高作物产量、抗旱性、抗病虫害及生物燃料转化效率等方面。研究中心将与先正达全球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并与先正达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互补。
先正达生物技术北京研究中心前五年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亿美元,是未来先正达在中国从事生物技术科研工作的主要场所。研究中心占地25000多平方米,项目建设包括实验楼和作物温室,配备世界领先的设施和设备,并为科研人员提供贴近自然、激发创新的工作氛围。研究中心有望在2011年竣工并投入运营,届时将能容纳200多名员工,成为生物技术创新和台作的科研基地,并将持续培养生物技术领域人才,与科研院所实现互惠合作,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和升级。
重大项目的集中启动,预示了2010年将成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发建设的年,也标志着生命园将在产业发展上谋求新的突破。
机遇面前的谋划与思索
市委、市政府前不久决定,将整合中关村“一区十园”的相关资源,设立发展集团公司,实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跨越式大发展。
市委常委赵凤桐在今年市人代
会上表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部地区将预留出30至40平方公里土地,为产业聚集提供发展空间。
顺应这一发展大趋势,2010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扩区问题成为年度工作重点。随着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成立,中关村“一区十园”的整体资源将得到充分整合,在以海淀、昌平两区为主的北京市北部新区规划调整过程中,生命园将有望争取到新的发展空间。
据郭利介绍,目前生命园整体上升势头非常明显,但受空间资源所限,企业、成果出现外流现象。为解决这一迫切问题,在政府的支持下,生命园计划在今年尽快启动东扩和北扩的进程,扩区总面积近3000亩,其中产业用地2000余亩,相当于生命园现有面积的一倍。扩区后,生命园将充分利用新增空间资源,一方面保留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特色,倡导自主研发,孵化更多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将积极引入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端生物医药品牌企业,为更多高质量企业的进驻预留发展空间。
在建设模式上,郭利认为生物医药园区的建设应尽量规避前十几年建设中常常出现的问题,防止把园区建成“夜城”、“鬼城”,要综合考虑服务配套设施的跟进,以人性化的设计留住研发人员。
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上,生命园将更加注重产业链形成过程中的产业配置和布局,协同考虑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园区企业中,多引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康复、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等企业,在产业配置上,尽量形成包括成果、转化、临床、实验,以及直接面向市场的生物产业循环体系,甚至要包括中间环节的服务体系支持,如药监、医药物流等,形成相对配置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地区发展。
“要从长线上进行考虑,让整个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做到持续发展。重点是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两头,一是从源头上注重引进大型企业或国际品牌企业进驻,二是更注重中间转化要素和支撑平台的建设,充分配置社会资源,协助企业做好市场的开发。”郭利说。
生物医药产业在北京市处于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地位,去年进一步出台了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因此,把创新的成果源头保留住、把这些难能可贵的高精尖人才留在北京,就显得尤为重要。北京的自主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尽管比较弱小,但至少已形成自己的品牌,政府应呵护其成长,给予扶持壮大。应通过资源配置、投资、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扶持,让这些成果就地生根、就地转化。
“我们选择服务器产品的理由很简单,一是看产品能否满足应用需求,二是看产品的性价比”。作为联想四核服务器在国内的首个用户,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信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亦学的回答似乎过于简单,却又实实在在。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算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由于涉及到对大量不同数据库的快速搜索和数据整合等应用,多线程计算必不可少,而且通常是一个结点要同时跑上百个不同的应用。“从应用需求来看,我们倾向于配置胖结点,单个结点上有多个处理器,而且可以共享较大的内存。从这个角度看,四核产品就非常符合我们的需要。”李亦学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最终选择了基于四核服务器的联想高性能机群――深腾1800,运行该校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多种核心应用软件。联想为用户量身定做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每秒高达10200亿次的双精度浮点峰值运算平台,进一步提升了科研工作的效率。据联想服务器业务销售总监王峰介绍:“此次中标的深腾1800机群系统具有高性能、高可靠、可开放、易管理等特点。机群系统的双路计算结点全部配置全新两路英特尔四核至强5300系列处理器,较英特尔双核两路至强处理器的性能有50%的提升。该机群所有硬件集成在联想机群基础架构中,通过联想自主研发的机群管理系统LCMS,实现了服务器机群软硬件资源的高效动态管控,有效地支持了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与联想的合作由来以久,以前他们就采购过联想的服务器。联想高品质的产品、优异的产品定制化能力给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留下了深刻印象。“与三年前相比,我们花同样的钱就能买到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这也是我们选择四核产品的原因。”李亦学表示。
虽然有业内人士指出,四核产品将在2007年下半年爆发,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四核产品在生命科学这样尖端技术领域的成功应用,但是四核产品能否快速普及关键还是看用户的需求。“作为Intel四核产品的全球合作伙伴,联想会紧跟Intel的步伐,第一时间推出最新的产品。”王峰表示,“从双核到四核,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而是并行发展的关系。追求速度的用户可能会选择四核,而注重可靠性的用户可能还会选择双核。”
身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生命园,在十年历练的基础上放眼未来,提出要向世界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迈进。
十年磨一剑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于2000年由北京市政府批准建园,并于2001年3月全面开始园区建设,目标是以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重大项目为依托,建成集生命科学研发中试、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企业孵化、产业聚集、风险投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生命园规划占地总面积为249公顷。一期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项目用地130公顷,定位于生物技术的研发、中试与生产,二期为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规划用地面积119公顷,定位于医疗服务产业。
经过十年积累,生命园成为生物产业专业园区的品牌已经建立,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和整体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吸引了一批国际国内著名生物医药以及生物农业、生物环保领域的企业入驻。
截至2010年6月,入驻生命园的各类单位已达85家,至今,生命园已聚集了7家国家级研究机构、1家医疗机构、21家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研发生产中心、12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4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目前园区内工作人员已近6000人。
谈及生命园十年发展历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经理郭利感慨良多:“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入园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已经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名声鹊起,园区建设已经由一片荒芜到如今生机勃勃。过去的十年,生命园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今天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上。”
生命园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用几组数据来说明。
截至2009年底,生命园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同比增长24.6%;总收入31.96亿元,同比增长41%;利润总额5.5亿元,同比增长323%;进出口总额3997.7万美元,同比增长139%;研发投入4.4亿元,同比增长175%。园区以研发创新为主,整体经济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园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爆发力逐步显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园区共有在研的国际国内开发项目146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66篇,园区内企业拥有600余项各种专利,自主知识产权技术167项,承担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25项。这种创新能力优势正逐步向产业化优势方向转化,一批创新成果正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一些尖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
2009年,园区专利申请85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授权专利143项,授权发明专利111项,有效专利170项,注册商标59项。2009年发表科技论文27篇,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0项,再次创下新高。
从人才聚集效益上看,生命科学园共聚集了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园区从业人口的万分之五,400多个博士,占园区从业人口的7,3%,硕士1700余人,占园区从业人口的14%,作为专业化园区来讲,生命园聚集人才的数量和水准与目前国内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上海张江科技园区不相上下。
郭利认为,上述数据是生命园十年所取得成绩的最好注释,“经历了十年发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专业园区,形成了高端成果的研发基地,并成为国内外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对生物产业的领域划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产业领域涵盖了生物医药制造业和医疗器械产业、生物技术服务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保健品、医疗健康六大特色产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产业化到终端医疗市场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并不断向下游产业链延伸。
在源头创新上,生命园汇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顶尖研究机构,以及由北京市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共建的国际一流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产业化资源上,汇集了国家爱滋病检验试剂生产示范基地、扬子江集团、江中制药、迈瑞医疗、博晖创新、华邦制药颖泰嘉和等国内知名企业,吸引了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研发生产中心、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日本TAKARA、德国贺利氏等著名跨国公司;在研发外包方面,发起组建生命园研发外包联盟,包括协和洛奇临床检测中心、863实验动物基地、PPD保诺、丹麦CCBR临床和基础试验中心等12家企业,系统建设包括药物化学研发、药物安全研发、临床试验研发等外包服务技术平台;在医疗终端市场方面,北大国际医院在为生物医药研发产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临床和市场资源的同时,将大大改善首都北部地区的医疗条件;生物农业方面,国际种业巨头瑞士先正达和国内种业三强之一的奥瑞金成为园区的龙头企业;生物环保方面,引进了污水资源化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处于世界前三强的碧水源科技公司;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的入园为园区专业化产业支撑要素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高端项目的引进,使园区聚集了以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中国科学院贺福初院士、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韩庚辰博士、王保平博士等领军人物和一批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
2006年10月,生命园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命科学园成为产业基地的研发核心区,初步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临床科研、从现代制造到终端用户的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产业链条和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成为具有国内顶尖水准的高端生物技术产业化研发资源最密集的专业园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张燕友认为:“经过十年发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创新中心。”
将迎来爆发增长的黄金期
有专家预测,生物产业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主导产业,将以每3年增加5倍的速度发展。
从生物技术当前已经形成的产业领域可以看出,生物技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等几个产业群。在生物医药领域,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金额增长7.0%,达到8370亿美元。在生物农业领域,1996-2007年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第一次达到6.9亿公顷,以67倍的速度空前增长。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全球工业生物技术发展
方兴未艾,已大规模应用于化学品生产。
虽然生物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其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2009年,我国生物产业全年实现总产值11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5%以上,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所不多见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会议认为,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生物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之后。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又明确提出要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2009年11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调整振兴生物和医药产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配套措施及跨越式发展方案目前正在讨论阶段,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前十年的发展,为生命园打下了良好基础。后五年,乃至后十年,生命园将进入一个爆发性增长阶段,有专家预计,生物医药产业的爆发点是今后8-10年,这也与生命园对未来的预测大致吻合。
“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一个增长极的爆发阶段,生命园将紧紧抓住机遇,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郭利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至少在北京市,生命园能够站到生物医药产业最高端的战略台阶上。”
生命园目前的产值约为20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产值将达到200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500亿。
要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一增长和跨越,除了坚持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之外,郭利认为还要从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力度,二是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
“大家都知道搞研发对头,但往往搞不下去,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更关注GDP。”郭利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过程比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更加漫长,迅速产生效益不太现实,但又不能不重视产业化。特别是北京市,拥有国内一流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更适合搞研发,但又不能无视税收。
“需要有更好的政策来解决这一矛盾。”郭利建议,应在研发企业和地区之间达成一种类似于技术转让费的协议形式,既给不适合在本地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放行,又能在企业落户当地上税,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费,鼓励研发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研究工作能有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
“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否则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动力、研发动力将消失。”郭利说。
目前,生命园正在开展国际化合作基地的建设。国际化以“引进来”为主,先期主要引进在行业内具有国际化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中介机构,通过其成熟的国外网络,为未来生命园引入更多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做铺垫。因此在短期内,生命园国际企业业的入园数量将会有一个集中增长。
另外在生命园三期扩区的规划中,也特别规划出国际总部功能区,为国际大公司进驻预留一定的空间资源,希望更多的国际生物医药企业能在生命园迅速落地生根。
从国内外专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成熟园区若达到自我平衡点,至少需要的空间范围是8-10平方公里,其中,2-3平方公里摘研发创新,3-4平方公里做产业化转移,1-2平方公里提供公共配套。由此来看,为实现园区未来的爆发式增长,生命园在发展空间上至少还面临着3-4平方公里的拓展需求。
2009年3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关村成立20周年的特殊时刻,中关村确定了新的战略定位,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部分,作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命科学园提出,要打造成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成为首都北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并为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于军谈到:“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园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北京即将着力发展的北部核心地带,此次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重组中关村各分园及专业园区,也把生命园纳入到中关村发展的大战略当中,因此,生命园将在中关村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更大的机遇,承担更重要的发展使命。生命园应当在物理空间、创新成果、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树东也对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在北京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昌平区处于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这一重点发展区域,迎来了大投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应当抓住机遇,努力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6月24日,被喻为“豪华版诺贝尔奖”的“科学突破奖”首度颁发数学奖,奖金高达300万美元,包括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内的五名学者获奖。陶教授打算用这笔奖金还上房贷和孩子的大学基金,剩下的用来资助一些研究项目。
而这笔奖金,对于出资的互联网大亨来说,不过是一天或几个小时的收入。
科学突破奖涉及三个领域,包括基本物理学奖、生命科学奖以及数学奖,其中基本物理学奖设立最早。2012年7月,俄罗斯互联网巨头尤里・米尔纳宣布给九位理论物理学家颁发“基本物理学奖”,每位奖金300万美元。对于设立科学奖的动机,有媒体分析说:“一言以蔽之,就是俄裔物理学研究生转行下海发了大财,现在以重赏方式表扬心目中的英雄。”
2013年2月20日,米尔纳又携手Facebook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夫妇、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夫妇以及苹果公司董事长亚瑟・莱文森等巨头在旧金山设立“生命科学突破奖”,以表彰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成果。
根据《莫斯科时报》报道,米尔纳设立这个奖项是因为他的父亲死于结肠癌,而其他几位捐助者也与生物学和医学缘分不浅:扎克伯格夫人当年在哈佛攻读的是生物学专业;谢尔盖・布林的妻子则是著名基因测序公司23andMe的创办人,而布林本人也携带了可能患上帕金森症的变异基因;亚瑟・莱文森在担任苹果董事长之前,曾是生物技术公司Genentech的CEO。
当然,这些硅谷巨头们绝对不是为了私利。美国互联网媒体Business insider就指出,虽然目前硅谷的生物科技产业发达,但与其他高科技的整合力度相比仍然不足,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少得可怜。换句话说,生物科技仍然落后信息科技一个时代。而吸引眼球的数百万美元大奖,可以让传统风险投资不愿涉足的高风险产业获得更多关注。 一言以蔽之,就是俄裔物理学研究生转行下海发了大财,现在以重赏方式表扬心目中的英雄。
2013年9月,马云也加入了科学突破奖。阿里巴巴公司官方微博介绍说,马云夫妇每年将为生命科学突破奖捐献300万美元。马云曾经说过,十年以后中国的肺癌、胃癌患病率将达到高峰,下一代人几乎都会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
在这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公益心之外,促成这项大奖的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资本的力量。
阿里巴巴2011年接受了米尔纳的公司DST全球的投资,阿里巴巴即将在纳斯达克IPO,米尔纳也会受益颇丰。同时,米尔纳也是最早敲开Facebook大门的俄罗斯天使投资人。据2012年Facebook提交的IPO资料显示,DST目前持有Facebook 约5.5%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