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

时间:2023-08-16 17:3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以史为鉴;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22-001

作为高中地理教学重要依据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地理学科课程性质做了如下表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充分认识该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利用多种资源开展教学。

受上述特点启发,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究历史知识和地理教学交集。如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引入有关联的历史知识,以史为鉴的开展教学,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我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个人开展以史为鉴式地理教学的体会。

一、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可以更好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高中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操作中我们为了追求升学,更多的只是重视了前二个维度,第三个维度上有很多缺失。

如果以史为鉴进行教学却可以实现很好效果。例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自然地理中比较难学的知识就是地球运动。在学习地理的起步阶段就遇到这种难度的知识是很痛苦的事。这时在教学中我引入了哥伦布的历史故事。他在航海最困难的时候,在航海日志上写着“我们继续前进。哥伦布这种精神指引着每个在自己人生航路上跋涉的人,同学们面对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勇敢地去征服它吧,这样你一定会抵达自己心中的新大陆。

2.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当今社会要求我们形成文明的生活(低碳生活)与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下,对自身行为的一种重新审视和定位。

我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历史典型实例,比如古文明的衰落等,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我们有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关心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本身就是了解国情的最好教材。历史上著名地理学著作、以及各朝各代各地的地方志都为我们了解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供了依据。

二、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吸收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实现积极的学习活动必须创造出和谐的、融洽的教学气氛。

现实是地理学科知识在有些章节本身就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这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地理的角度认识历史,发现新的内涵,从而激发兴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吸收。例如在讲解环境人口容量、人口迁移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知识点时我引入了气候变化与中国战争、朝代变迁的史实。对中国唐末到清朝的研究发现寒冷期战争率显著高于暖期,大多数的朝代变迁和全国范围动乱都发生在气候的寒冷期。学生听了后先是惊讶,然后是开始关注起枯燥的气温变化曲线。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为什么?当然是由于寒冷期温度下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引起生活资料的短缺。环境承载力的下降和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出现。这样学生就认识到气候变化确实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比我们想象中更为重要的角色。

三、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比如在讲述中国政区及我国一些省份的简称时我让学生做“我国部分省区的古地理名称及其演变”研究性学习。在讲述自然灾害时,让学生开展“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大地震时空分布和损失对比”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创新精神。

这些研究性学习都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在开展活动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广泛查阅文献、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用资料、合作探究、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

四、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命题中以历史知识为背景的题目

地理原创命题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创设新情景。有些地理试题为了体现新颖,会加入一些历史材料。另外各名校的自主招生试题中很多都是跨学科试题。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历史元素,学生在遇到这些题目时就会占据心理上的优势,审题和答题都更能抓住重点。

五、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科间的协作精神

第2篇

关键词:构建;趣味化;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27-01

新生入学第一堂地理课,可以海阔天空地和学生聊些与地理有关的话题,甚至可以浅谈些近似神乎其神,且大家感兴趣的“堪舆学”(风水学)!并可以用地理科学解释风水现象,引导学生辩证,科学的看待这一古老学说。风水学这棵理论之树萌芽于史前,破土于秦汉,生长于魏晋南北朝,开花结果应是在隋唐时期,在一些书面和口头语中,人们习惯上称风水为封建迷信。事实上,揭去风水先生神秘的面纱,可以用浅显的地理知识来解释诸多风水现象。这也是第一堂地理课为什么要和学生浅谈风水学的另一原因。

如:一阳宅(房屋)三面环山,缺口一面,紧靠房屋有一溪流过,结果这栋房屋便怪事连连,屋内经常出现蜈蚣,蛇蝎等毒虫,这家人也患上了关节炎,风湿痛,彻夜不眠,还经常办事出差错,祸事不断。。。这家人按风俗惯例,便请风水先生前来指点,风水先生经过一番故弄玄虚后,便会在山缺口处砌堵墙,马上立竿见影;或者是种些树,几年后,这家人家运便渐渐好起来。这其中有哪些玄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山缺口处为风口,刚好将溪流蒸发的水汽吹向房屋,自然引来一些喜湿的毒虫,另外潮湿的环境,也容易让人患上疾病,身患病痛,夜间难寐,次日精神萎靡,办事自然不利。风水先生在风口处砌墙或种树(若干年后树木成林)挡住了风口,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另外,在古代风水布局中有“玉带缠身”一说法,即:阴宅(坟墓)前有一溪流缠绕而过(坟墓位于凸岸),子孙后代必定拜将入相,荣华富贵。其实用自然科学的道理解释: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若是坟墓位于凹岸,河流不断侵蚀,若干年后,这户人家的祖先岂不是下河去洗澡了。

讲授地球自转意义中的时差时,可举例成龙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剧中成龙一行,环绕地球一周,再次回到出发地,实际上比预期提前一天到达,只用了79天。原因是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往东减一天的缘故,让学生更明确“日界线”这一地理概念。

气候知识除用多媒体展示以外,也可举用一些典例,让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获得更直观的认识。如:热带沙漠气候,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形成,终年干旱少雨。在沙漠地带经常听到雷声隆隆,乌云密布却不见下雨,原来雨滴还没落到地上早就蒸发了。又如,沙子终日受太阳暴晒还可杀菌,中亚土库曼人打战受伤抓把沙子敷于伤口,不日便可全愈……,诸如此类的事例,更能使学生轻而易举记住该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此外,洋流部份也是高中地理较难掌握的一块内容。讲洋流时可用学生熟悉的电影《海底总动员》剧情导入,小丑鱼玛林和一群海龟正是乘着东澳大利亚暖流南下,借用洋流的力量最终找到儿子尼莫,用熟悉的电影将新概念导入自然会使学生兴趣十足。

密度流也是学生不易接受的一个知识点,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在密度流海区为何表层与底层海水会流向相反?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可引用战争史上“巧用密度流典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洋流探知的兴趣。如二战期间,希特勒在关闭潜水艇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神不知鬼不觉绕到英军背后,给其沉重打击,这正是密度流帮了德军大忙。另外,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表现为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讲授这部分知识也可以举些历史上生动的航海史:如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37天时间,而第二次1493年顺着洋流再次到达美洲只用了20天。很多学生对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也颇感悬念,可例举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正是顺着洋流冬季出发,夏季返航,顺风顺水。通过这些熟悉的事例,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必然容易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