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西方经济学笔记

西方经济学笔记

时间:2023-08-16 17:3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西方经济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西方经济学笔记

第1篇

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得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但是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比较复杂,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运用多媒体进行行教学就能够把经济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通常情况下开设在本科低年级,为了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提供了基础。西方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在课程内容上,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对经济中的成本生产、福利经济、失业理论和供求理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三、多媒体教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案例教学的演示,提升学习分析能力

通常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以外国的研究为基础,很少有对中国状况进行分析。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学起来就会很吃力,普遍认为经济学枯燥、无聊。这样的背景下就应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之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口述为主导,学生不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很难记住教学案例。从而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方便了学生的思考核分析,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分析能力和水平。[1]

(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学的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了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讨论问题之前进行充足的准备,间接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地学习,实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2]

(三)有利于学生经济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可以融入很多现实中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现实中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经济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研究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还能够体会到西方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板书,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学生进行机械地记笔记,不能和教师教学的节奏吻合。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展示在多媒体上,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节省了记笔记的时间,能够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的演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四、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形式的背景下进行多媒体教学主要以构建主义为理论教学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境、协商、会话”。在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师说教教学的模式,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分析和探讨,并且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把网络上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运用多媒体的前提下,充分地讲解教学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网络多媒体教学还会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实现大量的网络教学还有一定的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制定出相关策略。[3]

(二)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模式

进行多媒体教室教学主要以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演示。这样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多媒体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的目标就具有特定性和完整性。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看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就充分发挥了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传统教学和现代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

现代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教学资源通过影音图像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来,利用声音、表情和手势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媒体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上的不足。并且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在讲解的同时适当书写板书。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传统上的课堂教学。所以,运用传统教学和现代媒体教学的模式。促进西方经济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语

第2篇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人学考试的专业课必考科目,此外,在整个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西方经济学始终是必修的一门课程,因而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加之其所特有的课程结构和具有相当难度的知识层次,故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不同层次的理论。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下,为引导高层次学生进人学科研究的前沿,专业教师就更需要在自身学术水平和教学方法方面做更多创新和积累。通过多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到无论是教与学,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评述,结合实际教学积累的经验,探讨该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与结构

西方经济学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锻炼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同时,西方经济学还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多门专业课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等的基础。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专业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方面,本科教育阶段该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从而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与生产最优组合、厂商、博弈、分配及福利经济学等理论来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运用国民收人、消费与投资、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失业、总供求等理论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西方经济学是我国将欧美国家传统和经典经济理论引进后的称谓,在国外它一概被称为经济学(B(几工niCS)。经济学依据其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和侧重点不同又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欧美高校中,本科的经济学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区别在于初级经济学基本不使用数学推导,而中级经济学使用数学推导;此外,不同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设置很不一样,有只讲授初级经济学的,也有同时设置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的。只讲授初级经济学的高校,其开课时间又分一学期和两学期两种。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本科开始开设经济学课程时,基本上是以第一种方式为主,讲授的层次相当于初级经济学,内容是将宏、微观两部分组合在一本书中,只介绍少量和简单的内容,典型的教材是北京大学梁小民所编写的西方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加速,与世界联系也日益紧密,理解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因此,国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迅速升温,客观上促进了该门课程与国际的接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课时和内容都有较大增加、数学推导份量加重(目前大部分还是作为选学内容),内容层次介于初级经济学与中级经济学之间。而少数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则仿效国外名牌大学的做法,在本科开设初级经济学(一学期)和中级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一学期)。目前,这一模式正在被推广,这种将经济学以不同难度和内容开设两遍的做法,可以在时间和内容的掌握上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加深、强化对经济学的理解。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虽然开设的时间不长,但发展相当快。究其原因,西方经济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实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因此,必须要让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引进欧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之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经管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巨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教材、开设时间、教授方法、教师水平等诸多原因,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一度只停留在“浅显易懂”的范围内,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程度浅,尤其是未能建立起西方经济学内容的整体框架,而这点对学习至关重要。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正处于摸索时期,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此时,教师的教学主要以基本概念的灌输为主,对大量的模型没有给学生进行深人的分析,甚至未将大部分模型做讲解。使学生误认为经济学也只是一门“纸上谈兵”的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都不强;此外,很多学校将西方经济学压缩在一个学期内、或是在本科高年级开设这一课程,这样使学生根本无法系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并且严重影响到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能力方面,多数西方经济学教师是在其所学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始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而且很多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也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大量先进的西方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加之国内这方面的培训也很少。因此,未经过经济学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教师本身在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年来一直是教师大量的板书、讲解与学生的听讲、笔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很费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效果也不理想。板书不但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众多经济学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很难在黑板上准确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学生机械的记笔记,费时费力、主次难分,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受条件限制,教学双方除了一间一答之外,基本上再没有什么互动学习方式,从而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方面,与国内多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相适应,国内出版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初级经济学与中级经济学教学的混合物,因而不适用于大学本科初级经济学教学。这些原因使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目前处于一种流于形式的状态。

四、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鉴于上述原因,我国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已明显落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造势在必行。因此,寻求一种新的、能满足学生要求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而从20世纪如年代初以来,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加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条件下,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寻求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可能。初步实践证明,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内多数重点高校和财经类院校,都将目光投向这一新领域,纷纷开始尝试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与此同时,有关这方面的软、硬件建设也在同步进行。西方经济学的信息化改造,需要从软硬件和主客体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具体而言,改造的过程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运用多媒体讲授西方经济学时,由于专业性比较强,所以肯定还需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主要应考虑到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课程讲授内容的比重该如何进行调整,其次是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从第一个方面来讲,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板书量肯定会大幅度减少,课堂空余时间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对讲课内容做较大调整。调整之一就是对大量的基本概念用口述代替板书以节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模型进行多媒体演示与讲解,力求通过更多形象的例子来将济现象讲授请楚;调整之二是通过对大量经济学模型的多媒体演示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对模型的理解更加深人,而这一点正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关键;调整之三是鼓励和提倡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在课堂上及时提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就模型分析中的任意一步提出更精确的问题,而教师则可以根据课件相应地作出实时的解答。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较之以往的板书而言,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极大提高。从第二个方面来讲,既然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则在教学时应对教学内容与对象加以区分,以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如上所述,对理解层次较低的知识点,如一些简单的概念,可以作简单介绍,而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模型分析,应做详细讲解。此外,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不同,导致掌握知识的水平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将接受式教学方法与启发式、自我发现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从而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掌握课堂内容。此外,由于多媒体方式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因而,利用每课时一个固定的提问时间以及固定的答疑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答疑辅导,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第二,选定适当的教辅材料,做好文字性的备课笔记。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比较流行的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不但内容安排合理、分析透彻,而且还依据经济学的发展动向不断更新再版,如将“博弈论”纳人到后期版本之中,因此很适合国内高校本科生初级经济学的教学。这些教材一经出版很决将国内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初级教学用书统一起来。这些教材都是在借鉴了国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编写,从而很受学生欢迎。同时,近几年来国内直接引进了大量的国外经济学书籍和读物,其中,广受欢迎的萨缪尔森、曼昆以及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一些经济学教材,都是专门的大学本科初、中级经济学教材,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在国内十分畅销。目前,教学改革中的教材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善,在此条件下,任课老师应该根据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并尽可能多地参考相关的图书和文献,从而准备尽可能全面的备课笔记。

第三,调整课程讲授内容和开设时间,形成层次教学模式。目前西方经济学中级教材是为至少两学期的教学任务设计的,通常包括40章左右,其内容由浅人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章内容往往前后呼应、互相衔接,一学期很难讲完。因此,如果对内容进行选择和削减,将课程压缩为一学期,只讲授教材里的部分内容,将会极大地削弱开设中级教程的意义。这样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两难选择。为此,在课时安排上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最好是仿效国外高校及北京大学的做法,在本科第一学年使用国内较为优秀的教材给学生开设一至两学期的初级经济学,在此基础上于第三学年使用引进教材再专门开设一学年的中级课程。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在初级基础上学习中级,不但可以极大地加深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不断强化对本课程的认识,而且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由于对该课程进行新教学模式改造的工作量极大,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可以组织相关的任课教师成立开发组,共同研讨改造规划。在此基础上,将课程设计的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位教师进行部分模块的制作,最后将这些模块汇总到一起。这样做不但可以减少单个教师的工作量,使其能够更专注于自已开发的模块,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通过定期研讨,可以博采众长,有利于课程内容和课件设计的优化。

第3篇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是西方人研究经济问题的总结,是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科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对数学工具的依赖性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门课程的及格率不高。但是西方经济学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例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会计学等课程都需要扎实的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因此,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一、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内涵

(一)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概念

参与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变、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平等、快乐、健康的学习气氛,并且实现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改变目前很多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心理学将人的需要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人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当事者可从工作或学习活动本身,或者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满足。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是:(1)当外在激励强而内在激励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当事者将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只看作是外在激励的推动。(2)当外在激励弱而内在激励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3)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并缺乏具有诱激力的报偿。(4)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引人入胜并具有颇富诱激力的外偿。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使外在激励加强。在这种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2.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决策者,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但是,每个人在智力和认识备选方案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在备选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形式

1.正规的参与教学法。该方法是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的结合。先由教师小讲课然后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分组活动可以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以小讲课的内容为核心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或者是教师评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小讲课所学的内容,并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以学生和内容为中心,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最终制定出项目的研究或实施方案。

2.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这种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本科教学通常是向学生讲授有定论的问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给学生介绍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者是老师正在研究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考问题。(2)提问式的讲课。在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题,问题可以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教师回答。(3)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多做这种习题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论文形式的考试。教师可以进行考试改革,变闭卷考试为写小论文的方式,题目可以学生自己定也可以是老师研究方向的问题。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大学教育不仅要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式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填鸭式”式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具有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与式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会查找资料,阅读资料并进行思考、演练,每一个过程的参与都让学生最大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同时文献收集和阅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参与式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当学生获得教师及同学的鼓励和肯定的时候,必然会收获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建立强烈的自信和表现的欲望。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参与式教学方式中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开始收集资料到资料的整理汇总,小组成员需要配合完成,对于极富个性和急于在心理上独立的大学生来说这就是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同完成任务的锻炼机会。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一定比学生知道的多,教师一定是正确的。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或者不同的学生看法可能不相同。学生对老师不再是盲从,他们对问题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这种见解有可能具有合理性。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和老师很好地交流,学生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老师能够从学生那里吸取新鲜的血液,能够课程内容的深化。

三、西方经济学中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一)让学生讲授部分课程内容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书本上的知识都是由教师来教授的,而参与式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选取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来讲授,这部分内容要求相对简单并且是非重点内容。例如微观经济学绪论中的第4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这一节不是重点内容而且适合学生自学。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组,分别负责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凯恩斯革命四个阶段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书本之外的资料的搜集,要学生了解每一个阶段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传记、理论观点、理论的合理性和缺陷等等,然后每一组制作一个课件,派出1个代表讲演10分钟。完成之后先由班上其他同学对作业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给出每一个组的成绩。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是很喜欢的,因为这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西方经济学中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消费理论、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等。

(二)学术前沿问题介绍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系统,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产生出新的理论和观点解决新的经济问题。我们现在给二年级的本科生所教授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而现今的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所谓的非主流经济学发展很快,有取代主流经济学的势头,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仅仅介绍新古典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开设的课时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太多的学术前沿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介绍可以在大三开设中级西方经济学课程当中教授和讨论。

(三)经济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高校从事了多年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每次第一堂课我都会给学生讲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好处,这虽然有一些实用主义的影子,但是一门课程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有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要贯穿全部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讲授弹性理论的应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哪些商品经常打特价,而哪些商品价格几乎不怎么变动,哪些商品经常在一起搭配销售等等,然后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在成本理论中介绍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这个概念的应用,比如大学毕业以后学生是参加工作好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好呢?引导学生使用机会成本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佳选择,也让学生对于人生中的得失有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在讲宏观经济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关注每年和每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经济意义。在通货膨胀理论这章讲到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今后到底应如何理财。总之,要让学生知道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他们会非常庆幸自己在大学学过这门课程。

(四)热点经济问题讨论

第4篇

民办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方法不恰当,不会灵活变通。有的学生学习很用功,上课认真听讲,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恨不得都记下来,做笔记也很仔细,布置的作业也认真做。如果按照上课讲的,这些学生都能够掌握,但如果稍微做一下变通或把几章的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老师有耐心,多讲讲其间的联系,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回顾以前的内容,使学生不至于顾此失彼,边学边忘。工科的学生同样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们强一些的是遇到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不会像其他专业学生那样害怕甚至回避,而且相类似的问题一点就通,掌握得好的学生甚至不用讲自己就能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很杂,无论哪类高校,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很费力,对于民办院校的工科生来说也一样,因此有的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据笔者了解,这类学生无论学什么课程都有惰性,他们认为上大学混个文凭就行了,有毕业证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学位证压根就没想过要拿。因为他们的父母早已经把他们毕业以后的事安排好了,这样他们学习更没有动力。

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该课程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同时也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研究内容是西方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其中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常常会使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尤其是工科的学生。同时,西方经济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并且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乐趣。

西方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是比较严密的,笔者认为在授课时首先应当介绍该课程的理论体系,使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另外应当注意对于工科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不用什么都讲。在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首先由供求定理引出其核心理论———价格理论,其次分别介绍决定价格的两大微观经济主体———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及企业供给行为的决策过程。企业的决策过程从两方面入手分为生产论和成本论,要注意使学生明白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否则学生很容易混淆。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根据几个标准可以把市场成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在此基础上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最后指出市场不是万能的,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这时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从而介绍微观经济政策。

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以国民收入为核心,首先从国民收入概念开始,介绍国民收入的界定及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其次,利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同时对均衡利率的决定进行分析;再次,从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两个方面,仍借用IS-LM模型,论证财政或货币政策的运用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脚点同样在国民收入;剩下的部分不用介绍太详细,主要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即可。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雷诺兹就提出,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欠发达经济分析。他指出:“人们把西方经济学的工具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经济时,很少会发现这些工具是完全适用的或完全无用的,一般是经过适当的改造有些用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讲授原理,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原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科的学生,他们接触经管类的课程有限,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经管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是每一位给工科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针对民办院校工科学生的特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对于工科学生来说,一般作为选修课或者考查课,(如笔者所在学校就作为考查课),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也不需要什么知识都讲,主要讲解最重要的知识,另外,这门课的课时通常也不会很多,经常是不够用,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点,把重点讲解清楚、透彻。另一方面,既然该门课是考查课,学生会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学习起来自然也不“上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心”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如案例教学法、视频讲解结合法、画图法等。同时也要多介绍该课程的前沿理论,使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更感兴趣。

(二)采用适合的本土化案例教学

第5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考核体系 效果

考核的基本任务是诊断教学问题,检测学生成绩,督促学生学习。科学合理的考核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财经类专业的统帅课程,西方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则这一目标的实现无异于空中楼阁。但在旧考核体系下,本课程考核方法的落后、考核过程的简化、考核理念的陈旧使考核目的并未实现。我们急需探索一种新的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笔者从事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已有多年,一直在努力做出这方面的探索。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积累的正反经验,就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旧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过程太集中化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上,许多高校普遍存在考核过程太集中化的缺陷。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虽然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一般都只体现为将出勤简单纳入进去。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终结性考核为核心的体系,忽视了形成性考核的重大作用,容易造成学生投机取巧、评定不客观等弊端。由于是一次性考试定成绩,所以,很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学,等到考试前突击几个晚上,保准过。更有甚者,有些任课老师考试前明示或暗示考试范围,这为平时偷懒的学生提供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而有些平时爱学习的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很到位,但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对考核重点内容的认识偏差,那他们的考试成绩可能会很不理想。再加上运气太差,如:考试时出现生病等突况,则考试成绩可能会一败涂地。这种重终结性考核、轻形成性考核的集中化考试必将引发学生的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势必造成考核结果的不公平。

2、考试内容唯书本化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固然应该以书本内容为基础,但如果考试的都是书本内容,那必定会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入歧途。以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历次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教材上原封不动可以找到的知识点。名词解释、填空题都可以在书本上某个具置找到,甚至计算题、论述题都是课后练习题。狭隘的考核内容将学生引入到死记硬背概念和原理的轨道上来。这是一种“复述型考核”,考试内容大都是教材知识或课堂教学知识的复述,学生为了考核过关,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按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而轻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往往事倍功半。显然,这种书本化、复述型考试模式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经济学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考的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瞬间记忆能力,而不是考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经济问题的能力。

3、考试方式唯笔试化

考试主要包括笔试和口试两种方式。笔试主要检测学生的认知领域,如记忆、想象、思维;口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心理素质等。由于两种考试方式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为了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应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点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多数高校来看,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存在鲜明的唯笔试化特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长期以来,本课程唯笔试化现象相当严重。笔试的具体操作是,期末由任课老师根据学期教学完成情况,随意命两套试题。“好心”的老师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考试前给学生划出考核重点,学生根据所划出的内容,突击几天,轻松迎接笔试。至于其他形式的课程考试,如小论文、案例分析、辩论、口头测试等,根本没有得到推广。这种唯笔试化考核方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现象。许多学生笔试成绩一流,概念记得一字不漏,原理诠释得滴水不漏。按照笔试的评判标准,这些学生是优等生。但一旦和他们交流西方经济学中某些原理的运用、经济学流派的评判等问题时,这些优等生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缄默无语,就是语无伦次,思想很贫瘠,思路很混乱,“高分低能”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给我们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纯笔试化考试模式敲响了警钟。它时刻提醒我们,唯笔试化的考核模式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水平。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的设计

针对旧考核体系存在的弊端,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新考核体系。

1、考试组织由集中考试变为分散考试

要彻底抛弃过去那种“一考定成绩”的集中考试制度,尽量减少终结性考核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分量,弱化它在考核学生成绩中的地位。应充分肯定形成性考核的作用,强化它的地位。笔者的做法是:明确规定本课程的考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个部分,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占60%,后者占40%。形成性考核一般有6次,每次占总评成绩的10%,基本上每2到3周进行一次。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包括口试、小论文、课程辩论赛、案例分析等。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也为了突出本课程考试的公开程度,笔者每进行完毕一次形成性考核后,便将每个学生的成绩公布出来。6次形成性考核中,有一次设定为出勤。为了保证出勤率,笔者规定,每学期点名5次,有2次未到者,直接补考。终结性考核在期末进行,采取笔试的方式组织进行。

2、考试内容由书本化变为运用化

学经济学不是仅仅学经济学教材,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学经济学固然要从最根本的层面上学习书本知识,考试固然不能脱离这些知识,但也绝不能囿于这些知识。老师上课不能照本宣科,学生考试也不能“照本抄科”。为了形成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确引导,一定要改变考试内容书本化的现有模式,努力探索能检验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能力大小的考核模式。以笔者为例,在我任教西方经济学的前几年,每次考试都会设计几个名词解释,如机会成本、需求弹性等等。从我当时的认知层次看,并没有感觉出它有什么不妥之处。但通过观察往届考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后,我隐约感觉这种形式的题型完全是在考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歧途上去。为什么?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虽然许多学生在答卷上对“机会成本”的概念复述得完美无缺,但考试过后就会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回过头来问他们:什么是机会成本呢?他们会非常认真的告诉你:这个是什么玩艺,我没有听说过!如此差的效果,能不说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认识到这种危害性以后,笔者改变了考试的方式。2011年上半年,本课程的考试就完全取消了名词解释的题型。对于“机会成本”这个知识点的考核,我调整了问题的设计方向和方式。笔者出题:请你举三个事例说明机会成本的内涵,并诠释机会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大意义。笔者的这种转变不是形式的转变,而是理念的提升。它已经完成了从考试内容书本化向书本内容运用化的过渡。笔者强烈建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命题者应该放弃名词解释和填空题之类的题型,考试的知识点应尽量突出知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学生们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3、考试形式由唯笔试化变为多元化

我们并不想否定笔试在西方经济学中应有的地位,不想一棍子将它打死。但对于像西方经济学这样的应用性相当强的课程而言,如果采取唯笔试化的考试形式,那它就根本不是西方经济学学习和考试的任何意义上的福音。因此,我们应该尽快改变考试形式唯笔试化的局面,走一条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多元化道路。笔者正在做出这方面的尝试。例如,在刚刚结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试中,我针对教材牵涉到的知识点,设计了30道开放性很大的讨论题,组成讨论题题库。现列举几个:请你谈谈对经济学假设的看法;你认为政府应不应该对垄断行业进行价格管制,请举例说明;请你用经济学原理谈谈腐败产生的原因。这些讨论题都没有脱离课程内容体系,但又不能从书本上轻易找到。每个问题都可以发挥出讨论者的想象力、思辨力,可以考核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设计出来后,我将问题随机分成三组,同时将班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由任课老师指定一组问题。每个学生必须对自己所在小组选择的十个问题全面收集主题资料,每个问题准备3到5分钟的发言稿。发言之前,由任课老师从任务小组的十个问题中指定一个,要求学生就指定的问题做3到5分钟的发言。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如深度、广度、表达的清晰度、层次性、逻辑性、声音洪亮程度、是否脱稿等进行打分。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的实施效果

笔者从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工作八年,前五年采取的是传统的考核体系,后三年采取的是新考核体系。经过三年的实践应用,新考核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核心课程,许多概念和原理枯涩难懂,尤其是它包含很多的数学推理和图像说明。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兴味索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科学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那许多学生会不堪重负,最后不得不放弃本课程的学习。笔者前五年的教学中就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后三年中,我设计了新的考核体系,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新考核体系规定,形成性考核有六次,每次占总成绩的10%。由于每次形成性考核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每个同学都不能忽视每次的形成性考核。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开展的形成性考核,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动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除了形成性考核的设计外,在笔试的过程中,笔者出的试题的内容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东西。对于这样的设计,学生非常欢迎,认为这样的题目才能考出他们的水平。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产生了,积极性的提高也水到渠成。

2、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内容的去纯书本化设计,新考核体系使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现象明显减少,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在新考核体系中,我们放弃了名词解释和填空题的设计,设定的基本上都是需要考生联系书本上某个知识点来分析某种现象的主观题。如在2011年上半年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中,笔者设计了三个主观题:列举三个事例说明机会成本的含义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有关价格歧视的事例?假如你是某企业的销售经理,你会如何运用价格歧视的原理;每逢大学新生开学时期,移动和联通都会开展激烈的竞争活动,两公司或者相互降价,或者推出存100送1000甚至送2000的预存优惠,请你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和评判两公司之间的竞争行为。三个主观题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旨在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学生作答的具体结果来看,许多学生虽然并不能一字不漏地回答什么是机会成本、价格歧视、恶性竞争等概念,但他们已经可以运用这些并没有“熟练掌握”的概念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说得有一定的深度,许多学生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表明,学生已经学会了运用这些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这正是我们的考核目的,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3、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或许根本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能力。一个考核体系的成功并不在于它考核了什么高深的、前言的知识体系,而是在于,通过良好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引入到“如何学”这些知识的轨道上去,把学习能力的锻炼作为考核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笔者设计的新考核体系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如笔者设计的一系列的讨论题,就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到哪里去找资料,如何摘录出有价值的资料,如何将有价值的资料整理成一个发言稿,如何将整理好的发言稿注入自己的大脑深处,再最终如何将它用清晰的思路和顺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过程都是在锻炼学生“如何学”的能力。在旧考核体系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太强,习惯于老师讲、学生抄、考试记,学习能力很虚弱,遇到问题不知从哪里下手。新的考核体系通过讨论题的设计和口试等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

4、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改善

时代需要能顺利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考试纯笔试化的旧考核体系下,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笔者设计的新考核体系无非为学生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和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笔者设计的课程辩论赛。辩论赛中,作为辩手的学生必须能准确地将自己准备的相关资料的内容,自己所坚持的观点陈述出来,并且要捕捉对方的漏洞,进行有力的反击。这肯定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辩论赛如果紧张,就会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本来明明自己有道理,但就是落入对方的圈套。明明对方是诡辩,但自己就是无法攻破,因为自己太紧张,心理素质差。在前两次的辩论赛中,学生辩手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存在明显的欠缺,但经过数次的锻炼以后,学生一方面对辩论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度认识,另一方面有了成功与失败的正反经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双娜.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田安国.关于《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 高等院校 “西方经济学”课程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很多学习者缺少创造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一情况,许多学者将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并付诸实践,以便能够彻底扭转这一局势。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进行知识答疑、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等活动。当前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征、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已有的研究结果拓展了教育理念、丰富了教学方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全面、案例还不够丰富。本文将在介绍翻转课堂模型的基础上,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优化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介绍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教授Robert Talbert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翻转课堂的系统结构。翻转课堂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等活动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课中,学生通过快速完成少量的测验、解决相关问题等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然后进行总结和反馈。该教学模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做主线,在课前完成知识学习,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课中完成知识学习、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和提升的顺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但是这一教学模型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学”,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容易使教学走入极端,影响教学效果。

在以上教学模型的基础上,钟晓流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和Benjamin Bloom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用于翻转课堂中,构建一个太极环式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并重的翻转课堂模型。在太极环式翻转课堂中,师生充分运用社会环境、云端资源、学校环境和学校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包括课下教师的教学准备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的记忆理解、课上师生互动完成的知识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等环节。在该教学模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高等院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以便为后来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目标为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的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为个量分析、基本假定为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整体,研究目标为资源的充分利用,研究的中心理论为收入理论,研究方法为总量分析,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微观经济学部分比较贴近现实,稍微容易理解一些,宏观经济学部分距离生活较远,抽象性更强,比较难理解。西方经济学整个内容体系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扎实的数学基础并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观察能力。然而,学生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与社会观察能力,且高校招收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是文科出身,其数学基础略显薄弱。为此,学生普遍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感觉困难,甚至厌恶或者放弃其学习。

鉴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一些专家和任课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能够解决现存的困境。本文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下知识传递和课上知识内化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分别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构成。

1.课下。教师要首先要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初步完成资源的学习,以此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例如,弹性理论,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制作PPT课件、教学视频和测试题库等学习资源,其中PPT课件中包含弹性的概念、计算公式、经济意义、类型、影响弹性的因素、基本的应用等内容,教学视频是对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将商品分为弹性无穷大、富于弹性、单位弹性、缺乏弹性和完全无弹性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如何改变等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测试题库中是一些针对弹性概念、影响因素、基本计算和简单应用等设计的题目。学生利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或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交流工具获取教师制作的学习资源,并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自身情况观看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参与网络课程、检索网络资源、进行自测练习等活动。如果懂了,学生可以迅速跳过:如果没懂,学生则要将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反复观看,并仔细思考或做笔记,把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电话等交流工具向教师或同学求助,或者将其拿到课上进行解决。通过课下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弹性的概念、原理、基本应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知识传递的过程。

2.课上。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着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然后师生协作完善问题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针对反馈后的问题,师生活动进入下一个互动循环,以此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还是以弹性理论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以“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这两个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经济现象创设情境,抛出“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低总收益也低,而有些商品价格虽然低但是总收益却高”的问题。学生根据课下学习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给出问题的答案,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不同,这些答案并不一致,有些答案不对,有些答案虽然对但是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示学生要从需求价格弹性的视角考虑,指出生活必需品(比如粮食)是缺乏弹性的,即使价格降低但需求的数量也提高不了多少(因为维持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粮食数量是一定的),而生活奢侈品(比如珠宝首饰)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价格稍微有些降低需求的数量就会大幅度增加(因为珠宝首饰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装饰品,它的需求量可以是零也可以是无穷大),并给出实际的数据,让学生自己计算结果以便其能够深刻体会出需求价格弹性的奥妙。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抛出“为什么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富于弹性”“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生活中哪些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哪些商品又是富于弹性的”等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答,逐渐构建了关于弹性理论的知识体系。教师用“如果你是化妆品厂中负责销售的主管,你会提出降低产品价格增加厂里收益的企划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药厂(不生产滋补药品)的呢?” 这个实践应用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掌握弹性理论这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如果解决得不好,说明有些内容还有待于师生进一步互动、协作,直至完全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践。通过课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协作,学生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及应用创新。

四、高等院校翻转课堂教学实现的对策

为了保证“翻转课堂”模式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效果,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四者需要重新定位,共同努力。

1.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督促者,不仅要提供课下的学习资源并监督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还要组织课上的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进行综合测评。学习资源包括自制PPT课件和教学视频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灵活驾驭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还要会使用屏录软件制作课件,并掌握必要的视频拍摄、录制、剪辑的技术。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多活动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并能够熟练操作。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课下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和PPT课件,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并在互联网中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用网络或电话等工具向同学、教师求助或者用笔记下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讨论,自觉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课上要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仔细倾听教师、同学对该问题的看法,不断地反思并完善该问题的解答。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需要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完成其学习活动。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律性和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3.学校。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校是教学活动的保障者,主要从时间、资源等方面进行保障。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完成学习资源的学习,这就需要学校重新安排作息时间表,例如,要把自习课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安排,要控制作业的数量让学生课余有可支配的时间等等。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不管是课下教师学习资源的制作和传递、学生学习资源的接收和学习,还是课上师生互动和协作研究,都需要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等资源,学校要这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确保这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转课堂在教学软环境和硬件设施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社会。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社会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主要从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支持。在政策方面,要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更新等,以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在技术方面,提供更多的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快速课件和视频的制作工具,开发学习支持系统以便教师能够实时追踪每位学生课下的学习过程、锁定多数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研发配置性能高的服务器以提高网速等,以支持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翻转课堂要求社会在政策、技术方面给予更高、更好的支持。

五、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翻转课堂中,首先是课下知识传递,其次是课上知识内化,而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和督促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等四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以及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具体情况,以确保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

[3]王彩霞,刘光然. 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

[4]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

[5]周路. “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12).

第7篇

经济管理系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传统专业,在学校各个专业中首先设立博士点,现在拥有4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点为国民经济学,下设4个专业,分别是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涉外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

一、招生情况

一般的情况下,每年经济管理系会招收4~5名计划内的硕士研究生和1~2名委托培养及自费的硕士研究生,计划内的名额中会有2~3名保送名额和保留学籍的名额。因此,您在报考时应仔细调查清楚。一般情况下,每年会有50~60人报考,因此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这就要求您作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这里向您介绍一下近两年的招生情况:1998年,计划内招生3人,计划外1人,保送2人,报考人数为60人;1999年计划内招生2人,计划外1人,保送3人,报考人数48人,可以看出通过考试的录取比例为15:1~20:1。

二、教材的准备

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为:数学(四),英语,政治(文),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公共课的教材是一定的,下面介绍一下专业课教材的准备。

(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高稚光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2)《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预计今年出版;

(3)《微观西方经济学》,侯荣华,、赵国良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出版;

(4)《宏观西方经济学》,侯荣华、张铁刚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出版;

(5)《宏观经济管理学》,侯荣华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年出版;

(6)《工业企业管理》,鲍学曾、王柯敬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这些教材您可以在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配楼一层的教材科买到,但值得注意的是您应早做准备,因为报考的人很多,教材科不一定有充足的存货。

三、复习和应考

(1)对本科为经济类或管理类的考生来说,一般的复习时间应为6~7个月,要注意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的硕士点是国民经济学,同一般理工类院校的管理系的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论之。

有一点应提到的是,现在报考经济管理系的考生有很多(50%左右)是理工类毕业生,他们的数学素质可能比您强许多,您需要认识这种差别,并在复习时给予充分的重视。您的复习最好从基础课开始,建议您报名参加6月份的基础课补习班,尤其是数学补习班。这时参加补习班的目的并不是要要学到一些具体的东西,而是帮助您系统地回忆所学的课程,这比自己复习的效率要高许多,因此选择哪个补习班并不非常重要,只要不是太差即可。

从7月份开始真正是您自己复习的时间,这时如何合理地复习非常重要。首先,您最好审视一下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尤其是弱点,因为您若能被录取,各科成绩均要达到教育部和学校分数线。然后,建议您采用系统的复习方法--对于数学,最好是严格按章节复习,将每章的内容分为几个专题分别讨论,尽量能列出各个专题的要点和典型习题,并做笔记以供查阅;对于英语,首先应突击提高词汇量和速度;对于政治和经济及管理专业课,建议按某种线索将其划分成几块,详细地列出每个理论或事件的产生背景、条件、基本内容、其进步意义和不足之处,以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您在复习时可能仅重视基本内容而忽视其他各项,建议您改正过来,而且这不仅对复习而言,考试时也应按这样的系统方法来答题。

这样的复约要持续4个月的时间,进入11月份,在您填写报名表的时候,您的复习也应进入综合阶段,即将各个专题串起来,仔细研究历年考题,适当地做一些模拟题,并且报名参加经济学考研辅导班。这个过程会持续45~55天,而且是备考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在这之后的时间会有15~20天,是您进行模拟考试的时间,这时您更应注意的是休息,准备考试。

(2)对本科为理工类的考生来说,一般情况下,理工类的考生会认为对付文科专业的考试只需要死记硬背,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经济类专业的一些东西是要背诵,但更需要的是能够理解并真正的掌握。

对本科为理工类的考生来说,一般的复习时间应为10~11个月,如果您以前未接触过经济类课程的话。在最初的5个月中,您需要完整地学习一遍专业课的考试必备书,这时并不需要背诵,而是要求您真正理解,特别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当然这期间也可以准备一些基础课如背英语单词等,但是主要精力应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仅如此,若有条件,最好借阅本专业学生的课堂笔记以巩固学习。当您完成这些步骤后,就可以开始基础课的复习了,同样建议您参加6月份的基础课补习班。

理工类考生的优点是数学比较好,但弱点也是同样明显的--经济学的素养不够,因此需要您尽量以优点来弥补弱点。理工类的考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强,因此,建议您将经济类科目也进行条块分割,列出大大小小的标题和1、2、3此类的要点,用理科的办法来复习经济类课程。这可能对理解不利,但可能更适合您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复习效率。7月份以后的时间安排应该同经济类的考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经济学考前辅导班您是一定要参加的。另外一点是,在考试答题,尤其是做论述题时,作为理工类考生的您,对自己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东西不要囫囵地写上,避免说出“外行的话”而影响整个题目的得分。

最后,一份工整的答卷是所有老师都喜欢和乐于见到的,经济类考试文字表述较多,因此,卷面的工整是非常重要的。

四、录取情况

第8篇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讲座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聘请了市委党校×××教授,给大家做科学发展观专题讲座。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教授的到来表示真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月×日,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后,我们便积极行动,及时召开了财政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下发了我局的《实施方案》,对财政部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创新载体,强化措施,财政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的信息在全县学习实践活动简报上登载。同时,为了营造活动氛围,我们悬挂了条幅标语,制作了“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倾心谱写财政工作新篇章”的宣传版面,为全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了一个好头。进入学习调研阶段后,我们又制定下发了《学习调研阶段实施细则》,采取了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全体同志的自学笔记人均达到了1.5万字,心得体会达到了1500字,可以说同志们对科学发展观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财政部门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如何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找准切入点,提高科学理财能力等问题仍心存疑惑,尚需启蒙和引导。对此,我们今天专门聘请了市委党校×××教授给大家做一个专题讲座。

×教授毕业于××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现任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负责人,对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宏观经济学有很深的研究,先后有20余篇论文在地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998年获地级模范教师,20__年获省级模范教师。今天,×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我局讲课,这对我们来讲实属开阔眼界,机会难得,因此,同志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机会,认真聆听,做好笔记。下面,让同志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请×教授开讲。

(结束语)

同志们,张教授的今天的辅导讲座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旁征博引,十分到位。不仅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启发了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尤其是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对金融危机产生、影响和应对的详细讲解,使我们对当前如何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受用无穷。大家下去后,一定要结合今天的讲座,联系工作,进一步吸收消化,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转化为深入调研的依据和动力。要立足本职工作,从适应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深入思考研究,确立调研课题,走出去,沉下去,问计于群众,求策于基层,扎实开展调研活动。要按照有益于财政管理改革,有益于经济平稳增长,有益于民生改善和谐构建的要求,撰写调研报告,查找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打好基础,确保我局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同志们,今天的讲座就到此为止。最后,让我们再次对张教授的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9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不断引进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纷纷开设此类课程,高职院校也紧随其后。但是自199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受到了巨大挑战,许多学生认为《经济学基础》难学且用处不大,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讲授经济学理论和模型而收效甚微。一方面,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急待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经济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外,人们认为大学生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思维,经济学是必修课程。基于经济思维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经济学不仅是高职院校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很有必要作为通识公选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把《经济学基础》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对课程内容做了调整,强调经济思维。教学内容除了源自《西方经济学》等教材外,还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等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物。

一、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内涵

一般而言,理论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知识总结与升华,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思维和方法。经济学不仅是关于资源配置,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它也是分析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1]。

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学称之为资源的稀缺性,而人们的欲望或者说需求是无限,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必然是矛盾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人们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基于此产生了经济学中的两大基本概念: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

(一)机会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的学问。选择意味着放弃,意味着付出代价,确定了某一选择,便会产生相应的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资源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比如读大学是有机会成本的。上大学所花费的学费、书费仅仅是一部分成本,还有更重要的时间成本,即把读大学的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可以挣到的工薪。学费加上书费加上工薪就是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二)理性选择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源的稀缺性问题。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欲望又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之间充满矛盾,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产生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或者称之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下的理性选择就是在承认人类自私的前提下,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展经济的外部正效应,积累正能量,避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现象。

当然,除了机会成本与理性选择之外,《经济学》中还有很多重要原理,比如边际递减、贸易原理、“看不见的手”、消费者剩余等等。在讲授这些经济学原理时,通过综合运用假设前提、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等经济学的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经济学基础》一般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通识公选课的院校数量有限。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开设经济学公选课的院校,教学设计也是沿用《经济学》专业课内容,只是限于课时数,删减压缩了专业课内容,没有改革与创新,更没有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综合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目标没有针对性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职业学院或技校合并而来,二是普通专科转来的。前者在教学目标上偏技能化和实用性,后者教学要求的理论性和系统化过强,他们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3]。

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教学的知识目标要求过高,学生们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原理、规律,并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经济学原理。能力目标欠缺,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逻辑分析能力也不达标。另外,高职院校对经济思维能力的重视不够,学生不具备经济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编排不科学

教学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国家历来重视本科教育,为此集中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组织编写了很多优秀教材。但是,对于高职教材建设却较薄弱,导致教材建设滞后,没有对路教材。

(三)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理论知识偏多,经济学思维方法训练少

《经济学》本身抽象,不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照本宣科的向学生讲授各个章节的知识,较少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忽视了对学生经济思维和逻辑能力的训练。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识点,仅限于掌握结论,通过考试,不去探究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很少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经济学问题,也不会用相关原理分析经济问题,指导生活。学习状态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考核方式不科学。一般只用期末考卷作为评价尺度,不注意考评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况和平时学习成绩[4]。因为课堂表现、作业等不计入考核,学生平日很难做到自觉学习和理解经济理论,也不会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日常经济现象,很难形成经济思维习惯。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课程改革的措施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

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也为了使课程名称更符合授课内容,即注重经济思维的培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把《经济学》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教学目标就是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经济现象,培养经济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5]。

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实用的概念和原理,比如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等;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经济现象。比如航空公司如何根据弹性理论进行市场营销。[3]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理性人假设、机会成本、需求与供给、边际递减规律、比较优势、博弈论等。(2)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这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的重点培养目标。(3)具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把理论与经济现象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3]。

(二)教学内容编排合理

第一,授课内容不仅参考国内外著名经济学类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而且充分利用经济学类通俗读物,比如王福重的《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保罗?海恩等编著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聊职院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充分利用这些著作,整合资源,集体备课,编制校本教材,精心准备教案。另外,学校还从国内著名高校聘请经济学教授给学生举办经济思维讲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师团队一起全程听课,课下与教授一起探讨公选课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聊职经济思维公选课教学内容没有深奥的理论或者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发,从分析经济现象、社会问题中学习经济学的道理,告诉学生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基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专业不同,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内容相对宏观部分较简单,具体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另外课时数量也有限,目前只开设了16个课时,未来计划增加课时。所以聊职院校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理性人分析、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2]、供给与需求、效用论、比较优势、博弈论等。

第二,注重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经济原理时普遍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解原理时,应注意实行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先提问学生,“人在饥饿时为什么不会一直吃馒头,永不停止?为什么感觉第一个馒头最好吃?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并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6]。每节课都可以选用一些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经济话题,比如春运期间火车票票价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

首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等教法,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强调课下作业。要经常布置一些经济学的热门话题和真实案例。比如美国1990年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等这类物品通过的新的奢侈品税带来的结果。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既考核了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他们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并随时整理,相互讨论交流[3]。

其次,实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比如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另外播放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比如讲博弈论时,赏析电影《美丽心灵》,让学生了解“纳什均衡”理论的创立者约翰?纳什的生平,可以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经济学基础》是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基本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经济学基础》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理论。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相对难学的课程,它的理论性较强,内容庞杂,又常常交叉其他学科,尤其是几何和数学,大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优化《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和教学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高职类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够恰当。在高职类院校大幅度提高实训实践课的背景下,《经济学基础》的课时被大幅度压缩。但《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庞杂,理论发展的速度又很快,在较少的课时内讲清楚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目前,高职类院校依然没有摆脱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模型的掌握,忽视了高职学生“理论够用”为度的特点和需求。如很多高职类院校已经将《经济学基础》的学时压缩到54课时,有些甚至是36课时,但在教学内容上依然追求大而全,包括了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指标、IS-LM模型、宏观经济政策等。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基于《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课的性质,大部分老师依然停留在灌输性教学方法阶段。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数学公式、模型和几何图形的推导,忽视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应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高职类学生的特点。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觉得《经济学基础》是一门远离自己生活的课程,是一门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掌握和理解的课程。既不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第三,考核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大部分高职类院校《经济学基础》的考核依然停留在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而期末考试又以闭卷考试为主,所出的题目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描述,忽视对学生运用抽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性地背诵一下课本和笔记也能顺利过关,而在考试结束后不久就已经将所学的内容忘到了九霄云外。

二、提高经济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措施

第一,精选教学内容,讲究够用为度。对于高职类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没有必要追求大而全。与其硬性地将很多内容一股脑塞给学生而消化不了,让他们觉得即使自己努力了也依旧学不好这门课程,不如将教学内容根据以后学习的需要进行精简。如可以将讲解的重点放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最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得较多。而对于宏观经济学部分,则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GDP,了解一下宏观经济政策就可以了。即使是微观经济学部分,也只要将重点放在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及市场失灵部分,对于要素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则予以淡化。

第二,加强案例分析,培养分析能力。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且非常有效的。高职类学生对实践性的内容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且易于掌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经济学基础》的教材繁多,很多都附有案例。但仅仅用书本上的经典案例是不够的,因为那些案例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限的。要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近期案例,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融合为一体,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将枯燥的内容生活化。当然,这需要教师多关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媒体,获得时效性强的资料,不断地更新案例库。

第三,淡化数学身份,追求通俗易懂。数学在《经济学基础》中的运用主要是定量分析和对经济现象进行抽象推理,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些场合,数学工具才有意义。而对高职类学生而言,这些都是不必掌握的。把简单易懂的理论搞成抽象数学的演绎是一种错误。而且对于高职类学生来讲,强化数学方式的表达,只会增加他们学习的难度,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大部分国外的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不强调数学。他们将经济学的几何表达和数学表达都放在了附录中,以供对数学有兴趣的读者参阅。因此,在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淡化数学的身份,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经济学的思想内容和成果表述出来。实际上,这对大部分教师来讲是很困难的,只有深刻地理解经济学的精髓才能将其内容表达得很透彻。

第四,增加课堂实验,强调学生主体。《经济学基础》的许多理论非常抽象,即使教师告知学生理论的含义,在没经过实验的情况下,学生也难于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机械性记忆只会让学生觉得《经济学基础》枯燥无味,只是在考试前背背课本和笔记过关了事。课堂实验是一种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方式,将课堂实验运用于《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由教学客体转变为教学主体;教师也能脱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禁锢,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实验,深入浅出的情景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

参考文献:

1、雷春,梁玉蓉,王薇.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问卷编制与发展特点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

第11篇

关键词:中美;经济学教学;比较

1 中国经济学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1.1 过多依靠多媒体,阻碍了课堂交流

目前经济学教学基本是依靠多媒体,老师放映课件,学生拷贝课件,上课的节凑很快,学生仅靠听觉掌握信息,师生之间思路出现脱节,教学互动很不理想。多媒体在教学推演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上课的内容抽象化,学生的思维往往跟不上多媒体的展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依赖多媒体助长了老师的惰性,很多老师因为久而久之动笔少,而不能熟记一些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课程总体与细节的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固定,使得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灵感。多数老师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课件,而不能深入挖掘多媒体带来更多的视觉、听觉、动态、连续、前沿、多信息等功效。很多教师的备课是“一劳永逸”,每次更新的内容较少,知识相对陈旧。在多媒体教室也有黑板,但是黑板上多数是草草几个字,或者当成草稿纸,传统的教学优势受到了抑制。

1.2 教学内容与层次划分不清

在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本科生与研究生划分的标准、定位出现很多的版本。尤其很多层次低、排名靠后的院校,为了满足学生报考研究生的需要,加大了经济学教学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很多学生叫苦连天,甚至出现了厌学的现象。本来排名靠后的学校学生基础就弱,现在还要学的更加深入,教学效果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真正学得好的人不多。本科生的经济教学关键是入门教育,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知识原理,对经济政策能得知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政策效果能有一定的判断与理解。研究生的经济教学则是要深入挖掘经济规律,经济学原理的推导,掌握经济学方法、模型、处理技巧,解析经济问题。所以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经济学教学中划分层次鲜明,框定各层次经济教学的大纲,这样就算是考研,大家也不用费尽心力弄些五花八门的资料。

1.3 作业与考试处于传统模式

目前经济学的作业形式单一,多数是停留在书面上的名词解释、选择题、计算、简答,这样的作业不足以锤炼学生的经济学素质,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有了惰性,老师也有了惰性,渐渐的作业越来越少,抄袭越来越严重,批改的次数越来越稀疏。对于经济学考试多数学校是按照80%:20%或者70%:30%的比例最终核算学生成绩,前者指期末成绩,后者指平时的出勤、作业成绩。因为平时成绩拉不开,关键还是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这样的考核机制使得经济学考试变成了突击考试,很多学生熬上几晚上就将高分收入囊中。

1.4 第二经济学课堂缺失

对于经济的教学不仅是课堂活动,更应该是全方位的活动。首先是网络互动平台,很多学校也建立了平台,但是利用率不高,经常冷冷清清,关键是没有话题。经营好网络互动平台,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平台,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科研相长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途径。现在的课题研究中,教师往往忽略本科生这支生力军,尤其是教学课题中本应该是主角的本科生更是找不到影子。因为多数教师不坐班,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到办公室找老师直接交流,而课下因为时间有限也使得学生很难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第二经济课堂基本处于空白,或者空置状态。

2 美国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2.1 多媒体与粉笔加黑板之争

在美国本科生经济教学中主要是多媒体加上黑板,老师提前将课件、大纲、考核方法放在一个分享平台上,学生通过学号进入能看到自己选修课程的资料,老师逐渐地上传内容,每章的内容可以看到更新的痕迹。一开始上课,老师会连接一些网站或者读报,分析时下的经济学热点,然后才转入到章节学习。但是,研究生课程就主要是黑板加粉笔,基本上不用多媒体,老师一进教室,就是发放下次课的讲义(不是本次课的讲义,一般都提前发),可以说一上课基本上没有前奏曲,很紧凑就开始整版推导,直到下课。老师上课态度严谨,板书很规范,推导从不跳跃,几乎全部学生都是聚精会神地做笔记。上课的强度大、内容多,要完整地理解课堂内容,需下足够的功夫。

2.2 教学层次内容清晰

在美国,本科生教学

容与研究生教学内容界限鲜明,层次清楚。本科生大多使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微观经济学原理。特别是学校每年都要对这本教材进行修订,使用带有自己学校标示的最新版本。本科生上课内容简单易懂,讨论气氛活跃。上课很多学生就带着笔记本电脑,但是没有看见他们在做其他事情,就是看课件,做笔记,查当场所需资料。对于研究生教学则是天壤之别,首先是美国老师经济理论功底深厚,运用娴熟,理解透彻,他们喜欢抽象思维,即使一个极其细微的发现,老师尽可能用相关原理来说明。其次学生上课纪律性强,没有玩弄手机,交头接耳。第三是研究生上课基本上不指定教材,往往好几本教材,老师只讲重要的章节,其他内容需要学生自学。

2.3 作业量大,考试频繁

在美国,经济学的作业其量、其难度令人窒息。美国的作业一般就是几道综合题目,一个题目有很多问题。题目很少涉及数字,就是一般性推导计算,即便在学生熟练情况下,翻阅相关的内容,完成一个题目也要好几个小时,尽管如此美国学生做作业抄袭现象并不严重。老师一般给出交作业的时限,学生几乎都能积极完成。对于没有按时完成的学生,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标准来扣分,不存在人情,讨价还价。考试在美国是很经常的事情,一门考试一般都要举行3次以上,前一次考完的内容,下一次考试涉及较少。美国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的权重高达50%-60%,每次考试成绩只占20%-30%,所以,在美国好像突击效果不大。一般在考试之前,学生很少问及考试题目等泄密的问题,而是用平常心来对待知识与考试。一般本科生的考试很简单,客观题居多,而研究生考试就很难,必须亲力亲为,熟练掌握才能取得好成绩。 2.4 第二课堂的利用率高

在美国教师都有固定的坐班时间(不是每天都有)与教学邮箱。查阅教学邮箱解答学生问题是美国老师必做功课。教师的办公室门上张贴教师的上课时间地点与坐班时间,坐班时间与上课一样不能逃避,很正式,不能随意改变。很多学生利用这个时间找老师答疑解惑。另外老师的当前教学与科研课题也要让学生知晓,以便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在这方面美国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很活跃。

3 经济学教学国际接轨的建议

一是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传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当前经济学教学方式不仅要挖掘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跟踪效果好、听觉与视觉刺激优势,更要提高教学中的互动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美国老师兢兢业业精神,有板有眼,步步为营夯实经济学基础。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很多同学跟着老师一起做笔记,一堂课下来,学生通过听、写掌握很多的信息。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通畅,互动性较好,老师通过板书更能进入角色,创新性与灵感较多,思辨能力在教学中得到长进。但是粉笔加黑板能够体现的信息量少,可视性差,因为上课的活动量大,师生往往感觉累。

二是教学层次应该清楚,本科生、研究生不能相互越界。对于经济学的作业,应该从经济热点问题着手,以培养经济学兴趣为取向,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利用网上信息,协同处理资料、完成作业,这样既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质,而且还使得经济学课程生动有趣。现代经济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更应该走进社会实践、或者实验室。学生可以参与经济学问卷设计、调查,就一个个小小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可以从中受益匪浅。经济学实验课是趋势与必然,设计经济学实验大纲与经济学实验软件,使得经济理论走向更加务实。布置作业与考评机制应逐渐与国际接轨,合理地设计作业题目,设计出一些学生想抄袭都无法抄袭的题目,真正提高学生能力。考试平常化,杜绝突击,真正客观对学生进行考评。

第12篇

《金融学》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原理的入门,是金融、经济与管理学科及其他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一提起金融,学生普遍对之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如何能将兴趣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金融发展的轨迹、现代金融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并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我们授课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伴随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学课程需要做更加有效实用的课程建设。

二、《金融学》教学质量建设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金融学》师资队伍,坚持听课和评教、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处理教材的体会,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专业知识与素养。确定适合学校实际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同时要在理论上厘清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的几个关系:包括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关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学课件与教学实施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观念引导的关系。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的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

《金融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货币、信用、利率、汇率等金融基本范畴有较深刻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各类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金融学知识的框架,掌握金融学的基本规律,将学到的知识能得到最大化的应用与实践,能达到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哟斡Υ锏降哪芰Σ愦我求,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清晰教学内容

《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金融基本范畴、微观金融运作和宏观调控。其先期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为《金融学》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学生情况调整大纲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课时分配更加合理。

(三)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金融学课程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力求做到:

1.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拓宽学生分析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该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金融学基础理论、概念的理解,积极借鉴国内外现实发生的金融案例,结合所讲金融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并以此扩展成为课后进行金融专题讨论的方向。我们也可以把《金融学》课程可以设置成四到五个专题的讲解,合并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通过专题讲授,并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个别章节学生进行自学、自讲、自评并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使相关内容得以融会贯通。

2.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情境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情境展开项目式教学内容,各章开始前都有相应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进行必要的导学,项目结束后的拓展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章结束后由老师和学生分别提出问题,先鼓励其他同学解答,鼓励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上课时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再由老师进行相应的补充力求对学生进行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理论的学习中转变到从理解到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去,这样能更容易的掌握所学基础理论和金融学原理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认识。

3.金融学重难点专题讲授。金融学教研组教师可以采取集中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的方式探讨重难点内容和讲授方式,集体编写并及时修订金融学重难点内容和重难点释疑,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及重难点内容,促使金融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创新教学模式

1.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金融调查分析是进行金融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前调查,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发展趋势,给予现实金融经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进而结合当下某个金融热点问题,通过金融调查和分析来加深对现实金融发展情况的了解和理解,如有条件能够借助一定的金融学金融模拟软件,指导学生对该金融现象进行金融模拟实验,通过金融模拟增强学生对金融学的实际操控能力,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2.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授课教师可以将科研内容融入到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在金融学教学中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探索金融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可以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金融学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功底较强的优秀学生一起做一些小型科研项目,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和科研水平的效果。

(五)教学手段的改革措施

传统讲课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和不断的记笔记。我们认为学生的参与程度应该比这高的多――学生要学会思考、处理和判断所学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还能大胆质疑。我们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灵活搭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地并创造性地学习。

1.多媒体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到教学过程中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金融学》课程由于信息量大,课时有限,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既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又使得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和思考上,从而相对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实物图片,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解票据时,可以展示本票、支票、汇票等各种票据的票样;在讲解货币形态的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货币形态,使学生对货币形态的变化有直观的认识;二是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出良好的流程图、结构图、曲线图形等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演示,这种方式笔传统教案教学更加清晰直观,有助于学生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三是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适当安排和引导学生观看我们精心选取的视频以及关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方面的专题片,通过视频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2.启发式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际对老师的更加严格,需要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和备课并对整个启发教学过程做精心设计。根据每章节的内容,选取经济生活中和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а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完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最后还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析方法和知识点。此外,适当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作业和练习也有助于巩固和增强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法与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恰恰与金融学的教学目标相吻合。

3.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课程自身的内在要求。目前国际主流的金融学教学中都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案例教学生动形象,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可以弥补因为教材内容滞后所带来的问题。例如货币的形态这一节中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电子货币、网络货币等现有教材涉及很少,我们可以引入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形态的相关案例分析新型货币的利弊、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并认识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金融衍生工具这一节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晦涩、难懂,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巴林银行破产案例,使学生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自身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以及金融系统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通过PPT进行陈述并相互探讨,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这个过程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这个过程,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和写作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4.实践教学法。金融学需要紧密联系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的实际,注重求实创新,丰富知识体系,把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通常由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且一般会在大学最后两个学期安排实践类课程。虽然课程设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重宏观轻微观。②重定性轻定量。③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务操作能力。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专业学术讲座、各类金融业务实践专题讲座、金融模拟实训和论文(设计)等等。通过各类金融类模拟实训平台可可以使学生对实际业务有相简单的操作和了解,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以及金融机构实地参观学习等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校外实践机会,并通过不断发展完善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并有力地促进学生专业融入度的增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改革

《金融学》课程宜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即学习过程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60%。形成性考核指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师学风科研:包括出勤、平时作弊惩罚等;二是为完成作业情况:包括练习、小论文、调研;三是为课堂讨论成绩:包括团队合作、主讲、提问等;四是为测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