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女性形象的定义

女性形象的定义

时间:2023-08-16 17:3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女性形象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女性形象的定义

第1篇

关键词:电视广告;女性形象;影响;改进

在当今众多的电视广告中,女性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为此,商业大师汤姆彼得斯颇有意味地在他的著作《革新循环》中指出:“女性是头号机会”,可以说,女性形象深得广告人的青睐,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成功运用给广告客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女性形象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其日臻完美。

一、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类型

从时下林林总总的电视广告中,可以大致把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性感美女型、t妻良母型、清纯甜美型、自信独立型。

(一)性感美女型

广告创意中,有一条黄金法则――“3B”原则,即美女(Beautiful)、婴儿(Baby)、动物(Beast)。从人类共通的心理因素来看,这三者往往最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波动。[2] 但与后两者相比,美女则更具诱惑力。诱惑产生欲望,所以,广告界往往会以美女形象来吸引大众眼球,进而渲染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以致“美女+商品=广告”成为广告界的流行做法。

在这种电视广告中,广告商最热衷的选择往往是那些靓丽的美女,她们美丽的容颜、魅惑的身材、风情万种的举止在广告中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无疑满足了男性甚至是女性自身炫美的心理需求。因而在电视广告商品宣传中植入这类女性形象,往往会激发受众情感,使其轻易就相信了商品功能与效用的真实性,从而选择盲从与消费。以小S的某品牌内衣广告为例,当小S身着某品牌内衣,以性感撩人的姿态出现在电视荧屏之上时,她娇好的身材、无限的风情直逼受众眼球,此时又有多少人刻意去思想内衣本身的质量、功能与效用?

(二)贤妻良母型

在电视广告中,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也常常被广告商拿来为商品做宣传,这类女性形象常常出现在居家产品广告中。如橱卫、家具、医疗器械等用品。这类女性形象在广告中通常被塑造成爱心满满的贤妻良母,她们温柔体贴,既有柔美的外形,又有细腻的心思,还精通家务……这类女性形象是众人眼中的偶像,深得人心。

“有家,有爱,有欧派”――“欧派”家具的这句广告词无限温馨。广告画面中,轻柔的音乐,宽敞明亮的厨房,忙碌但轻盈的女性身姿。一个居家的贤妻良母形象便温良地呈现在了受众眼前。广告中的这类女性形象与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有着密切关系,以男性的眼光来塑造女性,满足男性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既希望女性是全能型的,又不希望她们超越男权,所以女性形象被惯性地定义在了温婉贤淑的身份上。这类女性形象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与价值取向在男女平等的口号声中,虽有进步但并未在骨子里得到彻底改善。

(三)清纯甜美型

广告中还会出现一类清纯甜美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往往给人一种清新可爱、小鸟依人的感觉,会让人顿生爱怜。在电视广告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画面:“香车宝马”中玲珑乖巧的甜美女孩,酷而有型的精英男士身后低眉顺眼又天真可爱的学生样秘书。很显然,广告中的这类女性形象虽可爱,但仍未摆脱“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不难看出,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进步,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可以和男性一样抛头露面,一样学习,一样工作……但与男性的社会地位相比,这种变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尤其是精神的依赖。与男性的强硬、自信、成功的广告形象相比,电视广告中这类清纯甜美的女性形象常常处于“仆从”或“失语”状态,满足了社会上积习已久的“男强女弱”的思维定式,这无疑说明某些男性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四)自信独立型

在当今,虽然男性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时代毕竟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进步,男女平等的口号已成为共识,并渐入人心。所以在当今的电视荧屏上,也不乏自信独立、帅气干练的女性形象,这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地位的转变,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尽管它还比较稚嫩,但毕竟迈出了一步,还是很令人欣慰的。

范冰冰在为诺基亚N9广告中的代言形象,无论造型,还是广告词,都尽显干练和霸气,让人颇感震撼。那酷似男性的职业短发、睿智冷静的表情、干练的黑色西装以及个性的广告词:“我能经得住多大诋毁,就能经得住多少赞美,如果忍耐算是坚强,我选择抵抗,如果妥协算是努力,我选择争取。如果未来才会精彩,我也绝不放弃现在 ……诺基亚N9,不追随”。范冰冰的本色出演塑造了一类新广告女性形象,自信、自强,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这类女性形象,可说是女性传统形象在电视广告中的一大突破,这也为很多广告媒体女性形象的制作与传播起到很好的启发和影响作用。

二、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刺激消费

女性形象自身有着很多独特的优势,例如柔美的外形,端庄的气质……广告中合理运用女性形象,可以强化受众的某些认知情感,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并进而形成对广告商品的价值认同,最终引起消费行为。

2.引领示范

自信独立、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恰当运用,尤其是在公益广告中,将产生良好的公共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这种女性形象能很好地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鼓励和激发更多的女性关注自身,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男性平等竞争,共同进步。

(二)负面影响

1.误导消费观

广告商为了吸引受众,会在电视广告中用各种广告手段通过女性形象进行商品渲染,如女性妩媚的面庞、娇艳的身姿等,这种渲染极具迷惑性,会掩盖或者削弱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实质性关注,失去原有的坚持和判断,忘记消费的应是产品而非广告的表象,从而在选择商品时出现盲从,造成不理智消费,甚至形成模式化消费。

2.误导审美观

电视广告对女性外表的刻意渲染,还容易误导受众的审美观,甚至出现审美偏差或扭曲,从而忽视对自身内在修养的追求和提高。“女为悦己者容”,这一说法本无可厚非,但女性若一味迎合男性的某些审美需求,就有可能迷失自我,失去应有的自尊、自信甚至自强,进而影响在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地位。在这种恶性循环模式下,男女社会地位的真正平等就很难实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对美的追求应建筑在不以逢迎为目的的基础上。

3.误导价值观

古语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充分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对身心尚未健全的青少年来说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视广告中男女意识形态的偏离和不平等性别意识的表达,将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造成负面影响。青少年,其价值观、人生观都正在形成时期,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势必会影响到其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是由一代又一代不断成长并融入其中的青少年所组成,其不正确的价值观将会对社会的总体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三、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改进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女性形象观念

想要改变传统社会女性地位的从属观念,必须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女性形象观念。这要从改变传统思维中的刻板印象开始,同时女性自身也需加强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乃至整个社会应充分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女性形象美,要从女性的自尊、自信、自强等综合方面来注意,内外兼修,而不是仅仅局限和束缚于男权文化中的所谓的“美” 。只有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得以改善,才能把更具体的女性形象美植于电视广告中,同时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二)增强制作方、播出方的社会责任感

商业以追求利润为本,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不能不顾社会影响。作为广告制作方、播出方,在运用女性形象时应严格把关,尽量避开粗俗的主题,肤浅的表现形式,坚决拒绝制作和传播具有性别歧视的广告。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积极承担起时代重任。通过塑造具有综合素质美的女性形象,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独立自信、健康e极的一面。

(三)加强受众的监督和反馈

受众接受信息有一个选择、接受、并反馈的过程。对电视广告所传达的信息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的。广告的目的就是要影响受众并产生一定效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广告受众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清醒的头脑、客观公正的判断力,拒绝性别歧视和形象扭曲,树立起监督意识,从而形成信息的直接或间接反馈,使电视广告行业朝着绿色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积极完善广告法律法规

在我国,关于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禁止女性歧视。但在法律的具体定义、实际操作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较大漏洞和缺憾,这就使得部分广告商趁机钻空。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建立起完备的广告媒体运行制度,建立健全受众监督机制,对违法违规的广告部门严加责罚,从而形成对女性的法律保护权威。

结论

女性形象在电视广告中的成功运用,能起到宣传商品或者服务的目的。只有懂得正确合理的欣赏和运用才是有益的广告宣传。在当代,应打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电视广告在利用女性形象为广告增色时,要建立在健康、平等、时尚的基础上,体现出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打造出当代女性形象的新内涵。

参考文献:

[1]夏琳.浅谈广告创意中的3b原则[J].华中农业大学科教文汇.2006,(12):9.

[2]吴廷俊、郑h.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5):4.

[3]李巍.设计家――女性形象广告[M].第一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89.

[4]罗秋兰. 广告中女性形象塑造批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11-12.

第2篇

关键词:女性形象;影视广告;成因

女性形象承载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对于表达广告主题和传播产品信息,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基础;女性形象在视觉传达中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并且具有体现商品寓意的独特功能;女性形象的感性语言和艺术魅力,能在影视广告中拥有引人瞩目传播效应;影视广告塑造出具有时代特质、充满内心体验、承载商品蕴涵的不同类型的女性外在形象,增强了影视广告的张力,使之女性形象占据影视广告中的主导地位。

一、女性的社会角色与文化内涵

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上,男女的性别差异特征是较为明显的,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逐渐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甚至一些从来被认为是男人主宰的领域。现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尤其是母亲的角色,在世人的眼中,母亲一直是温柔、善良、慈爱、体贴、伟大和高尚的形象,承载着文化积淀和伦理积淀,诠释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当今时代则更彰显了女性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特殊贡献。基于时代背景,伟大母亲的形象引起影视广告媒体人的密切关注,被深入挖掘,广泛运用,屡试不爽,取得十分成功的效果。除此之外,年轻漂亮的女性对人们有天然的吸引力,青春的美好与其容易失去的程度几乎成正比,人们对于青春都是怀念的,而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美好的、具有美感的事物,而这两种特质,在年轻女性的身上均有所体现。最后,虽然男女性的社会角色都是多样的,但社会明显对女性提出的要求更高,工作优雅智慧,回家温婉贤淑,厅堂厨房都得兼顾,且相较男性而言,女性在形象塑造方面更有张力,在影视广告中的适应面也更为广泛。以上可知,影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呈现多元性。

二、女性的独特魅力与审美品位

就外在而言,女性是比男性更具有形像美,就内在而言,女性气质相对男性气质更具有亲和力,同情心等,影视广告更注重利用女性形象。女性形象成为影视广告中的主角,并不是由少数人的个人偏好所决定的,而是得到了全社会广大消费者的尊重、认可和支持。完美理想的女性魅力是自然、社会和艺术这三种美的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影视广告中,用女性形象宣传商品,在视觉方面,能给消费者带来美的享受,在心理学方面,由于女性亲和力高,更是引导了消费者购物的心理需求,拉近了消费者与商品的距离,因此女性形象发挥了商品交易的桥梁作用,彰显了女性美在影视广告中的独特魅力。

三、女性在影视广告中的形象与类型

作为人类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影视广告从未离开过女性形象这一话题。在世界影视广告70多年、我国影视广告40多年的历史中,塑造出一大批表现内心体验、具有时代特质的不同女性形象。据统计,在获奖的广告作品中,女性形象占50%以上,其中65.37%为青少年女性。

(一)女性的社会形象从女性意识角度来看,女性的社会形象,就是具有独立人格、与男性平等存在、彰显独特社会创造力的形象。广告制作者为达到销售目的,都在极力激活受众潜在的心理需求,因而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到影视广告中。1.家庭型家庭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与“贤妻良母”紧密相连。一项调查显示,广告中的女性角色有51.6%为家庭妇女,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51.5%在家庭。在食品、药品、家庭用品广告中,女性多是以妻子或母亲的身份出现,且受心理学刻板效应的影响,多数人们都会认为,这类女性会通过经营家庭事业而获得满足感,无论是在对形象的动作刻画还是表情刻画,都表现出愉快、快乐的情感状态,而这种状态又能和广大需要承担家务的女性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是在思想上和消费者达成了一致性。此外,这种形象为社会所颂扬,而社会意识肯定的功能会让受众自觉追随,进而追随这个品牌的商品,达到刺激消费目的。2.职业型在旧社会,女性是不允许工作的,因此,女性的职业美较难发现,在当今社会,中国女性走出家庭,走进各行各业,在许多领域比男人都更出色、更成功,女性的身份正被重新定义和提高。而当有一天人们发现,原本只有男性能体现的“职业美学”用女性去诠释反而能获得独特的美感,这也影视广告中职业女性更加出彩的原因,因此影视广告中出现了独立、知性、大气、端庄的现代职业女性形象,这类形象往往带给人们智慧、可靠的心理感受,在专业的商品销售中往往具有天然的优势。

(二)女性的艺术形象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强烈表现能力女性艺术形象,在影视广告文学、戏剧、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各种类型的女性艺术形象使广告锦上添花,增强表现力,从而被广泛而反复运用。1.古典唯美型古典唯美型的女性,通常是相貌秀丽端庄、气质雍容华贵、性格温和稳重、做事脚踏实地的形象。柔美的形象,温婉的内心,丰富的情感,认真的态度,让庄重大方与成熟优雅完美结合在一起,眉宇间真情流露出温柔贤惠的魅力,让人产生难以割舍的眷恋。在影视广告中,古典唯美型的女性,首先能从外貌上可以吸引消费者,在其表现的内在气质上,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亲近之感,更加理解和珍惜生活。2.时尚浪漫型浪漫时尚型的女性形象,潇洒飘逸,温馨浪漫,开朗可人,善解人意,对潮流十分敏感,对生活充满幻想,追求刺激,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憧憬,意志坚强,从不服输,有锲而不舍的追求,把女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娇艳时刻释放得淋漓。这种艺术类型的女性给真实生活的女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照。3.火辣性感型火辣性感型是对身形优美、靓丽大方、豪爽泼辣、充满青春活力的女性艺术形态的概括。让女性站在一个以自身条件吸引别人的诱惑者的角度上,演绎某种产品或服务,用最直接的诱惑表达最直接的目标,给人提供一种最直接的参照,更有助于该产品或服务的推销。

四、女性在影视广告中的传播功能与作用

根据用户调查表明,80%左右的消费主体是女性。基于这点现代影视运用女性作为广告诉求形象,来打动消费者。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根据广告主题和宣传内容需要,从社会文化角度和艺术展示角度,运用影视传播技术来塑造的。以传统的贤妻良母型女性形象为主角的广告,非常强调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女性特有的温柔、贤淑的美好品德;以现代的时尚浪漫型女性形象为主角的广告,则意在充分表达一种时尚文化,如新时代女性特有的独立果敢、青春阳光的魅力。无论是强调传统文化,还是传播时尚文化,影视广告都是想通过女性形象来反映人的基本生活形式,这些都是缘于女性形象在影视广告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这种独特功能也是女性形象在影视广告中占据主导传播功能的成因。

五、女性对影视广告的创意影响与贡献

在影视广告的创意设计中,女性形象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久用不衰,常用常新,不断发展,而且越来越有受众,越来越有市场。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德威从创意入手,提出了广告中的3B原则,即广告中最容易用到的三个元素:beauty(美女)、baby(婴儿)和beast(野兽)。这在广告创意设计中已经成为一条广泛认同、比较流行且屡试不爽的黄金法则。女性的美是视觉直接感知的美,是最具有直观性和吸引力的客观对象。女性的形体美最易被觉察,是刺激受众审美心理和情感需要的直观因素,因而能有效地吸引人们的目光,激发人们对广告的兴趣。美女是创造个性化高附加值的强有力武器。人们对美女的欣赏会延伸到美女所象征的产品当中去,从而达到销售和推广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目的,人们在记住这些美女形象的同时,美女所推广的商品也会成为附加条件而被人们认知。影视广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美女出现在各类产品的影视广告上,以她们的容貌、姿态和气质向人们推荐各种商品,成为影视广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女性形象在影视广告中的主导地位还将进一步拓展。此外,在影视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也逐步趋于饱满和完善,传统家庭型的女性和温柔文静的女性在影视广告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如女性就应该是温柔、平和、美丽等社会观念的引导。或者影视广告商根据不同的广告受众人群选择不同单一形象的女性宣传,从而达到广而告之、刺激消费的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无论是商家在进行产品宣传时,还是消费者在选择要购买的商品时,对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展现出来得更是一种真实的社会状态,女性可同时具备知性和美艳、温柔和智慧等性格特征,不断丰富的人物形象不仅仅会带给消费者更真实的直观体验,更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现代社会人们精神风貌的不断完善。

第3篇

一、中国女性笔下的男性

(一)“小男人式”的男性形象

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永远长不大”的令人失望的男性形象,他们的心智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想要追求爱情,但在危机四伏、大难临头的时候,往往只会选择逃避。如《小城之恋》中的“他”,作者没有从道德意义上谴责小说的男主人公,而是从心理的意义上展现他孩童般的心智,没有成人的思想和意识,当困难来临的时候,以抛弃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爱情。小说以女性母性意识的强大反衬了男主人公的无能。又如张爱玲小说《花凋》中的男主角郑先生被定义为“泡在酒精缸里的孩尸”,如同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扮演着猥琐而又无能的丈夫和父亲的形象,生了很多个孩子却不能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儿死去,过后又来假惺惺地哀悼。有钱时高兴,没钱时生气,完全是一个大男孩,没有任何的担当。这些具有“孩子气”的男性形象出现在女性作家的笔下,可见她们对男性认识的深刻。女性作家对这些具有“孩子气”的男性形象更多的是同情和无奈。

(二)“虚伪自私”的男性形象

虚伪自私是男人的天性,男人总是考虑自己更多爱自己更多,经受过感情创伤的女人对男人虚伪和自私的本性了解得更为透彻。这些男性看似想追求真正的爱情,可是面对现实问题时总是怯懦和害怕,永远把自己的个人得失放在首位,在这种情形之下,更能够展现出他们的这一特点。张爱玲深受过感情的伤害,她笔下的男性形象“虚伪和自私”的本性展露得更为突出。《倾城之恋》算是她的作品中比较少拥有圆满结局的,但它的男主人公范柳原仍是一个“虚伪自私”的形象,在感情面前虚虚实实,想爱又顾忌太多,新派洋气的他做事果断干练,但面对爱情面对白流苏的身份却一直畏缩不前,这正是他虚伪自私的体现。《白玫瑰与红玫瑰》中的男主人公佟振保敢去追求自己朋友的妻子,但当王娇蕊真要离婚和他结婚时他又感到害怕而躲避。他们所谓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他们内心的自私和虚伪也暴露无遗。

多数的女性作家经历过感情的伤害,她们更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和展现她们笔下的男性形象,更具真实感,能够真正打动读者的内心。

(三)缺乏“责任意识”的男性形象

现当代女性作家,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男性身上存在的问题,清楚地看到了大多数男性存在的弱点,并且不惜用尖锐的笔端无情地展示他们用高大的身躯想要掩饰的内心的怯懦。许多男人对家庭缺乏责任感,他们在外吃喝玩乐,一旦出了问题,却希望自己的妻子为自己承担责任,或是收拾残局。台湾女作家廖辉英在她的作品《油麻菜籽》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男性形象,从来没有承担过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欠一身赌债却要即将分娩的妻子替他还债,没有一丝的愧疚。她的另一部作品《红尘劫》中同样塑造了一个极其不负责的男性形象,男女双方的过错却要女性一方来承担责任。这样的男子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女性作家用她们敏锐的视角,集中了多个现实形象的特点,极力塑造成她们笔下的男性角色,她们敢如此大胆地展现男性形象的弱点及存在的问题,正显示了女性在思想意识上的觉醒。

中国的女性作家用她们的眼睛,用她们的经历,用她们的笔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男性形象,她们在塑造男性形象时比男作家更加透彻,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刻,为文学创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西方女性笔下的男性

在西方,探讨的较多的是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并且卓有成效。但是,在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西方的一些女作家也开始从男性角度写小说,最早是在1987年美国女作家简・斯迈利,她曾因小说《一千亩地》得过普利策小说奖,她的一个中篇小说《悲伤的时代》描绘了一对牙科医生婚姻中的不幸,在作品中,尤其是结尾部分写得回肠九转,悲怆哀怨,让人漠然神伤,作者对那位男主人翁寄予莫大的同情。

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兹在1997年也出了一本似乎是为男人说话的小说《拉里的聚会》,描述了男主人翁拉里的婚姻爱情生活,也是描写男人在“婚姻、爱情和事业中的种种矛盾”的作品。

女性笔下的男性形象在不断变化着,妇女运动也在不断成熟和发展,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一些倒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女性作家与学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变得成熟了,她们看问题更全面了,所以,她们在创作中更大胆,更能挖掘人物的本质特征,更加能够展现女性在创作方面的独特视角。

第4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女性人物形象;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72-02

英美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相似点,在阅读研究过程中较难辨别,因此,对两者的文学作品研究通常共同进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刻画,主要特点就是性格鲜明、形象独立、举止有个人特点,有较强的心理、神态、举止上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角色刻画过程中分为男性角色刻画以及女性角色刻画,其中主要起到铺垫、衬托作用但又不可或缺的就是女性角色。女性角色形象的创作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作用就是画龙点睛以及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使故事的内涵以及阅读性增加,其价值得到提升。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创作存在较大的时代缩影性、依附性以及形象独特性,有自我鲜明的性格,使作品的情感路线更为突出,进而使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为炽热。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女性角色的创作特点、创作方法以及意义等,使得女性角色在文学领域得到肯定,在文学的现代创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创作特点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创作,与其生活环境、价值观、世界观、所阅读的书籍种类、信仰以及国家各方面概念的灌输等各种客观主管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作者所创作的女性角色并不单一,根据剧情的需求以及情感的寄托需求而进行相应的创作,其女性形象的描绘以及体现中存在的不同之处就是刻画的力度深浅、形象的立体感强弱以及女性角色的定位等。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创作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其存在的特点,英美文学创作过程中女性形象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时代性以及个性鲜明性。[1]

(一)女性人物形象创作的时代性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创作存在时代性是其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创作精髓以及发展导向。具体体现就是该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的性格言行体现当时社会现状的特点,这一特点能够使历史的发展痕迹体现出来,其中的历史发展历程明朗化。女性角色在时代中的地位情况以及人们对于女性角色的对待态度也能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为使这种极为抽象的特点得到形象的阐述,就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英国作家艾米丽q勃朗特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中的女主角卡瑟琳・欧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的时代社会环境主要就是父权制社会,女性角色是一个附属品的存在,没有相应独立的权利,无法表达自我的观念以及自我的想法,艾米丽对于卡瑟琳的描绘重点在于前半部分,短短的几个情境描写以及言语描写就形象地刻画了一个鲜明性格的女性角色,从整体的悲剧中挖掘出当时的时代特点;英国作家哈代的文学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苔丝也是一个较为特立独行的角色,苔丝是典型的农村姑娘形象,在小说中通过描绘苔丝的不幸经历以及随后的情感爆发杀死了亚力克q德伯而被判绞刑,描写了一个有善良纯真、自我牺牲精神以及较强的家庭责任感而逐渐走向毁灭以及复仇的女性形象,导致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社会使苔丝拥有极为保守的思想,导致出现失去贞洁之后自我定罪,以及其自我性格中存在的软弱性,导致其对于舆论以及他人的指责认命而毫不反抗,而他人的冷眼旁观以及恶语中伤也是当时社会的现状,由此来向当时毫无人性可言的社会表达反抗情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赛的重要作品之一《嘉莉妹妹》中的最为深刻的女性角色就是嘉莉,其创作的背景是美国经济发展迅速,自由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社会对于金钱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于美德善良等品德的重视程度,对于物质的需求增加、消费的盲目性以及道德底线的缺失,对嘉莉进行的描绘就是其在接触灯红酒绿的生活后,不愿意失去这种生活,利用身体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自我资本来维系这种物质生活,嘉莉本是一各农村女孩,拥有纯真拥有善良,在刚刚离乡时甚至仍在思念故乡,是残酷的现实以及对于贫困的恐惧使得其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品德,嘉莉该种形象体现的就是当时现实社会的一种现状,对于物质的过度重视以及对于人性的忽视。[2]

(二)女性人物形象创作的个性鲜明性

英美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还存在的一点就是个性鲜明,拥有其独特的被作者所赋予的灵魂,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这些英美文学作品得到升华以及具有研究的价值和传世阅读的意义等。在女性角色创作过程中,个性鲜明性的具体体现就是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对于爱情的态度以及对于自由的态度这三点来体现,其性格也能够在这三点中得到确实的体现。如著名的英国作家D・H ・劳伦斯的代表作品之一《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两个鲜明的不同的女性角色厄休拉与葛珍,该作品的主要线索就是两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厄休拉是当时的一个女教师,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开始重视女性的存在,因此,女性角色的职业在作品中也得到一定的发展,通过她与伯基感情之间的对抗到缓和亲密,所体现的主要个性变化就是不断的自我追求,不断的改进自我以及不断的自我发展。其鲜明的追求自由、追求新世界的理想,敢于追求、勇于追求的性格,对于自我想法的肯定以及坚定的性格,进而也使得其与伯基之间的感情得到升华,她的结局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大部分女性的悲剧结局中显得与众不同。而葛珍虽然也是一个较为独立鲜明的性格的女性角色,但是其结局却不如厄休拉一般美好,该人物所刻画的形象是一个勇敢的、坚强的、淡定的、有追求的、独立的以及自我张扬的女性角色。其对于自我的决定义无反顾,对于所承受的结局勇于承受,虽然出身寒苦,但是其所拥有的阅历以及其所拥有的精神财富确实当时社会女性望尘莫及的,她几乎具备了女性的所有优点,其是劳伦斯所渴望的女性形象。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创作的价值

英美文学作品研读的价值在于其中蕴含的艺术性、言辞的内涵性、内容的深度性、写作的独特性以及感情的饱满性,其所获取的这些相关信息能够为现代文学作品的发展提供借鉴基础以及发展的方向,增加感情的深度以及言辞的自我修养。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物创作,其是文学作品中的线索以及最为主要的推动故事情节的主力,在此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创作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实际的探讨。

在对多个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后,得出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包括使得文学作品的价值得到提升,女性角色的性格得到体现,社会现状影射其中,使得其内涵更为深刻,表达意味更为深层次。其体现的不仅是故事的精彩发展剧情的紧张衍变,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的一种以文学为武器的斗争以及抨击,主要作用不仅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更深层次的作用就是警醒人们的麻木,唤醒良知以及对于美好品德的歌颂,使得社会的现状得到改变以及社会的发展更为理想。其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有实际的作用以及无法衡量的良性促进,甚至于改变一个时代一个世纪的发展方向;其体现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赏析,进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情感剖析,使得其研究价值以及研究方向得到拓宽,使得更为全面地展现作者情感以及时代现状;给后世的人物刻画提供基础以及提出借鉴意义;其主要的作用显现就是现今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物刻画较为浅薄平面化,没有较大的灵性,缺乏阅读的价值。因此,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进而得到一定的创作灵感以及创作方向技巧等,进而使得现今的文学创作的内涵得到提升。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创作对于现代文学发展的借鉴作用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创作的意义进行阐述之后,就要进行对于现今的发展作用进行说明。在英美文学作品的探究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主要创作方向就是真实与理想的结合、情感与理性的交融以及爱情与现实的矛盾等,其创作的最终体现就是一个性格发展,个性突出,与现实社会现状相关以及寄托作者的某种理想以及发挥作者的某种作用的存在。对于现今文学作品人物创作的借鉴作用就是作者的理念以及作者的信仰,对于作品的创作目的单纯以及情感的真实寄托等,其对于女性角色的认识以及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有其自我的特点,只要坚定地抓住这一点,就能够使得文学的创作内涵得到提升,人物的创作形象立体化,在现实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3]

文学是精神的寄托,是社会的缩影,是文化的传承。文学作品是其的内涵展现的具体形式,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提炼其中的文化精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相应的人物创作方法,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灵魂、技巧借鉴、人物创作基础以及情感寄托方式,进而使得现代文学得到实质的内涵提升以及蕴意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淑静.《妇女杂志》(1915-1919)英美作品译介中女性形象的构建[D].贵州大学,2009.

[2]王春娜.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4):42-42,49.

[3]龙星源,梁荣敏.探析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7):25-26.

第5篇

关键词:张爱玲;《传奇》;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05-02

张爱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和她一生的杰作《传奇》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绚丽的一页。张爱玲小说所迸发的才情,她那独特的写作视角,以及她与文汐的暗合,都使得张爱玲倍受世人关注,尤其是她的小说集《传奇》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传奇》这本小说结集收有张爱玲写于1943年至1945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中国的日夜》等,共五十万字。所收作品大多通过爱情婚姻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洋场社会里旧式家庭被历史埋葬的进程,同时以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完的纠葛,揭示了人性受到污染以及“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悲剧。正如周溶泉所说“张爱玲仗着女性的直感和她善悟的聪颖,在‘奇’字上下功夫,写出了由男性作导演的女性生存状态,并从她们的缺乏独立意识及卑弱的表现,来形象的说明这些可悲的女子陷入用金钱编织的罗网而不能自拔的命运的无可避免,让人们通过‘传奇’性的故事情节,看到了世间的苍凉。”《传奇》集中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意识在女性身上的沉淀,同时冲击着新时期女性解放意识的慢慢觉醒。在女性文学崛起的二十世纪,张爱玲的女性文学绽放着与同时期女作家的女性文学不同的光彩,她从女性自身的性格悲剧和人性堕落出发,挖掘出女性的落后意识进而再挖掘出她们不幸的根源,使女性文学突破了女性创作的屏障,达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下面对《传奇》中大体塑造的三类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分别进行探讨。

一、扭曲的女性形象

《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面对儿子儿媳嫌弃女儿白流苏,想把流苏赶回前夫家做寡妇一事,也没有表现出做母亲的怜悯,她甚至给女儿指明了出路——回去领养个孩子熬个十几年,做个一家之主。掌握家庭财产大权是白老太太一生的追求,相比较白流苏的不幸来说,她更加倾向于维护封建家族所谓的“门面”,面对白流苏的进退两难,她表现出的是漠然的置身事外的局外人态度。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也是这一类形象。梁太太当年不顾家人反对下嫁了粤东富商梁季腾做第四房姨太太,被认为是自甘下贱,败坏门风,与兄弟闹翻。梁太太做小,与几房太太共同拥有一个丈夫,她从为人之妻一开始就具有不完全的妻性。而她嫁给富商又无子嗣,她的母性只能集中体现在侄女薇龙的身上,在她发泄完心中怨气收留接纳薇龙时,不能不说她对侄女没有一点姑母的情分可言。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这类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也无疑是《传奇》中最为恐怖变态的母亲形象。“女人在此父权社会里,其作用被充当成交易的媒介,在自身的作用被剥夺之后,女人最终变成贡品被牺牲掉。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就是在这种被充当为交易媒介的历史中,被传统社会压榨成血淋淋的一堆碎尸,彻底而近于疯狂。”

二、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五四新思潮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妇女解放和女性寻求自身发展的潮流,从此,女性开始有了关注自身命运和自身价值的意识和可能,从此,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思潮风起云涌。与此同时,文学界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以自己的主体身份叙说着女性形象、女性心理与女性命运,成为了当时女性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代言人。她们大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具有独特的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视角,为女性解放思潮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hilip Koch在《孤独》一书中所定义的孤独是:(一)独处;(二)意识中没有别人的涉入;(三)带有反省性。张爱玲所处的社会环境造就她的性格也造就了她的文学成就。“张爱玲的叛逃,对她的生命有几项意义,她逃出父权社会中作为女儿的位置,在心灵上杀父,也摆脱了社会规定的一个女儿的身份。这一点她和萧红的经验相似,最后都把自身的伤害化为人性集体潜意识的邪恶描写。”由此,张爱玲从特殊视角出发通过对旧文化背景下女性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殖民文化背景下尴尬失落的生存状态的书写,形成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以自己的直觉观察与生活体验,理性思考了处于传统旧思想与现代新观念夹缝中的女性,首开先河地批判女性自身,对女性进行了反书写,并对男权中心主义进行解构,从而展现了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如实消解“母性”

张爱玲对女性进行自审的最重要内容,是对母性的自审。20世纪“人的觉醒”的过程中,代际冲突主要体现为父子冲突,子女的反叛往往是针对封建家长制的体现者父亲,母亲则是温柔慈善、富有爱心和牺牲精神的形象。这一特点在冰心、丁玲的作品中均有体现。可能由于自身常年没得到母爱的缘故,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没有对传统母亲的那种温柔善良,更没有对母性的讴歌。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对母性进行自审的第一人。

(二)展示女奴意识

张爱玲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以日常生活为主体的世界,在剔除了流行的政治话语的浓墨重彩后,她刻意展现的是人生超越时空的限制的基本体验形式,对女性自身传统意识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体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她的超越之处。

(三)“反闺秀”书写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大多都出身于名门望族,如白流苏和葛薇龙。处于如此环境中,按理应该有大家闺秀或是小家碧玉那样的风范,可是张爱玲的小说中,通篇没有这样的“女性气质”和大家闺秀的形象。她笔下的女性无不是迫于生活的压迫为自己的将来卑微的奔波。使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美好的高尚的爱情婚姻变得庸俗,传统文化里附在爱情上的柔情,以及体现在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气质”,也就消失不见。

第6篇

关键词:吸血鬼日记 女性主义 角色 审美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07-02

《吸血鬼日记》根据美国女作家 L.J.史密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吸血鬼”形象始终鲜明地贯穿于此部电视剧中,故事以Elena、Steven和Damon 三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Elena徘徊在两个吸血鬼男孩之间的故事为主要情节演绎。整个影视剧有鲜明的黑与白的争夺,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在此基础上,另一位特殊身份的女性形象女巫Bonnie也随之呼应。这部诞生在 21 世纪的女性主义电视剧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神秘恐怖的影视冲击,同时也完美地呈现出了有别于传统恐怖影视剧“女性主义文化”的内容及审美视角。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及特点

西方社会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往往有以下几种定义:1,女性主义指妇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应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2,女性主义是对社会生活、哲学以及伦理学的探讨,它致力于纠正导致压迫妇女以及轻蔑妇女特有体验的偏见。3,女性主义主张妇女具有所有的公民权利,这包括与男性一样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以及社会中的平等。4,妇女解放运动也称为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追求妇女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要求给妇女同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以及自由选择自己事业和生活方式的权利。

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为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传统美国影视剧及电影,一贯使用男人顶天立地的超自然的英雄形象征服世界观众。女性角色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大多数女性角色被刻画成懦弱、自卑、依赖男人的形象。而21世纪以来,以《吸血鬼日记》为代表的恐怖小说,并没有把女性刻画成恐怖视角下的牺牲品,女性形象也趋于独立、自信,与邪恶对抗,成为凌驾于“恐怖”之上的主宰者。

二、《吸血鬼日记》中恐怖人物形象创作的女性色彩

电视剧《吸血鬼日记》不再依赖于男性主导的英雄主义为主要创作依据,而是把创作的思路延展到塑造更多独立自信的女性新形象中去。剧中大部分女性生活在共同相似的社会大环境中,并具有共同的生活阅历及世界认知观。多个女性角色之间不存在依赖,惺惺相惜,独立存在,相得益彰。整个电视剧无论是剧情的设定,还是整个故事的命脉走向,都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女性情感的发展,没有刻意把她们塑造成男人一样的高大形象,但却很好地展示出女性坚强独立,勇于应对生活困难的角色形象。剧集的女主角 Elena 被刻画成为一个不畏困难、不依赖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善解人意、外刚内柔的女性形象。在这部剧集中,她痛苦地承受着父母的离世,难过伤心过后还要艰辛的照料年幼无知的弟弟Jeremy,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无论别人对她是心存友善抑或付出真感情,还是对她虚情假意、欺骗利用,她都坚定地对生活保有一w热忱的心。所有的委屈、难过、生活的种种不易都悄悄地写入她每天的日记本里。面对超出自己预想拥有超越人类特征的吸血鬼,在人类与非人类直接碰撞的时候,她一度无助、恐慌,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但是她选择坚强,选择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与邪恶和困境进行殊死搏斗,没有认输,没有软弱,没有想依靠别人帮助自己。一个坚强自信,勇于面对生命中一切负面因素的女性形象油然而生,这是一种人类最本真的人性的体现,伟大的女性主义光辉也因此闪闪发光。另一位女性人物Katherine,拥有着与Elena几近相同的迷人脸庞,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吸血鬼,带有时代特征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人们透过一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认识了她。紧随其后的是,她在电视剧中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在剧集里零零散散地穿梭游离,好似一场噩梦,一个久远的魔咒。Katherine 有主见、不依赖别人、聪慧、自私,她梦想着所有的男人都爱上她,占有欲和不满足感让她的灵魂坠入了无底的深渊。她具有作为女性的柔美特征,妖娆、深情,但是又狂野、独断、手段残忍、攻心于计。两个性格完全相悖的女人相辅相成,相生相克,遥相呼应,使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完整,极大地提高了剧集的观赏性。

《吸血鬼日记》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女性角色,女巫Bonnie。她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神秘的瀑布镇。她是Hopskin和 Benet 所生的女儿。Bonnie是Elena、Katherine的好姐妹,坚强善良,有爱心,作为女巫的后人,Bonnie学会了魔法,并利用魔法与黑势力对抗。然而女巫Bonnie并没有传统美国女巫外在的恐怖形象。传统女巫往往心狠手辣,热衷于整治善良的好人,坏事做绝。外表丑陋不堪,面色惨白,红牙利齿,头发蓬乱,长着高挺的鹰钩鼻子,手上留着长长的指甲,独居在深山老林里,没有亲友,来无影去无踪。然而女巫Bonnie彻底颠覆了以往人们心中可怕女巫的形象。Bonnie心慈人善,忠厚老实,珍视友情。在剧集中,Elena与Katherine奋不顾身抢夺爱人,激烈的碰撞冲突频繁产生。可是Bonnie却从未与这两位她心中的朋友发生任何不愉快之事。正因为她内心质朴纯净,敦厚老实,才会把朋友之间的友情看作高于一切,对于她来说友情弥足珍贵。可以说,Bonnie彻底颠覆了过往人们心中恐惧的阴暗狡诈的女巫形象。女性主义的独立、坚强、不盲从、像男人般英勇的元素在一个女巫身上都得到了演绎。

三、 女性角度的审美创作

(一)女性角度的视觉之美

近年来,国与国之间各方面的交流与日俱增,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集越来越广泛。时尚、美学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各国的影视作品中。人们可以通过观赏影视作品直观地体察自己认为美的人与事。在《吸血鬼日记》中,主要演员都年轻貌美、高大帅气。Elena有着一头耀眼的迷人金发,蓝蓝的清澈眼睛,完美无瑕的皮肤,高挑显瘦的身材,是校园里万众瞩目的对象。每个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她的美好模样,所有男孩子也都把她看作自己最理想的梦中情人。可以说Elena的外表像极了超级女明星,满足了所有男女对美的期待。

(二)超越表象的内心之美

观看这部剧集的观众都会被Elena和Katherine的样貌之美深深折服。但是另一重要角色,大多恐怖题材影视剧都存在的女巫Bonnie的外表就看起来没有那么光鲜靓丽了。虽然超越以往恐怖影视中女巫的形象,但比起Elena和Katherine的外表,Bonnie的外在形象并非美女。她身材不高,]有光滑如雪的皮肤,也没有猛烈追求她的男生,但是内心善良的她,总是在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毫不畏惧恶势力。女巫Bonnie赢得人们喜爱的还有她独有的超自然魔法,运用独有的魔法来挽救别人的性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抵御邪恶的坏人的攻击。然而Bonnie为别人的义气付出,却使自己陷入了危难之中。所有的坏人都想方设法要得到她用来守卫朋友的奇幻魔法。Bonnie的美来源于内心最本真的善良,这给观赏影视剧的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真正的人性之美是来自于人们的内心,所以说所有的文学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闪光之处。女巫Bonnie的内心也恰恰满足人们所期许的审美标准。

(三)时尚元素之美

虽然是恐怖题材,小说及电视剧也涵盖很多惊悚的恐怖情节,但每一个人物的真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容纳于电视剧的各个场景、所有细节事物都是客观实在的。一部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剧集势必要汇聚具有时代色彩的闪光特点。在电视剧中,让所有年轻观众为之着迷的还有必不可少的各种流行元素。剧中各个角色使用的最新最酷的时尚单品,带给年轻人一种现代流行的体验。剧中拥有人类无法得到的非凡的超自然魔法的吸血鬼们,有着人类无法超越的超能力、快速解决困难的能力、容颜永不老的法术,这些我们人类看似怪异的种族却个性鲜明地生活在人类之中,跟我们的生活共进共退,这些都为年轻人塑造了崇拜幻想的偶像形象,给年轻的观众带来了一场新奇非凡的时尚盛宴。

四、 结语

当今世界处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时代里,时代的进步当然少不了女性为之付出的巨大贡献。女性不再被人们看作男人的附属品,女性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能力与日俱增。女性地位越来越高,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不断向前推进。任何一种影视作品都离不开女性角色,但恐怖题材的作品并没有弱化女性角色,把女性的柔弱作为恐怖的切入点。而是利用恐怖元素塑造更多积极正面的女性新形象,为我们的恐怖影视剧欣赏开辟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周望月.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小说《女巫》[J].名作欣赏,2014(6):98-101.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丁杨.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J].东南传播,2013(8):108-110.

第7篇

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的绘画在中国画中被称为“仕女画”,在日本绘画中被称作“美人画”。日本艺术和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和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传统仕女画,不同的民族审美和文化视角最终导致日本美人画摆脱了中国传统仕女画的发展模式,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艺术样式。

日本浮世绘美人画与中国传统仕女画的题材比较(享乐与现实)

浮世绘美人画,意指日本江户时代描绘女性形象的风俗画。江户市民的“浮世”意识,反应了他们感叹人生短促、世事无定、需及时行乐的世界观。美人画就是在这种思想下成长的市民绘画。纵观日本浮世绘两百多年的历史,题材以娱乐圈为主,多描绘美人、歌舞伎、当红演员等。可以说浮世绘美人画是一种带有享乐色彩的绘画。然而生活的世俗化和性的放纵与江户时代严苛的封建制度格格不入,也与儒学的禁欲主义存在着较大的隔阂,浮世绘画师们就把这种儒家的现世精神转化为独特的享乐主义,描绘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这使美人画摆脱了严格的社会思想的束缚,以一种更加富于创造和开放的姿态来进行创作,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点。喜多川歌磨的《妇人相学十体》、铃木春信的《艺伎演出 八景》等都是描绘歌舞伎表演的充满享乐之风的作品。鸟居派代表画家鸟居清长,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有意识地拉长女性躯体比例,使女性拥有更为纤长秀丽的体态,并借助她们文雅的举止使浮世绘美人画中的风尘女子也有了淡雅的书卷气。他的作品《美南见使二候 七月 夜送》就表现了江户吉原娱乐区中夜店歌女们送客的情景。在象征黑夜的墨底上,浅色调的女性形象异常醒目,虽然人物的丰富表情与频频回首的姿态暗示了刚刚结束的晚宴,但却没有卖弄的脂粉气。这些绘画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艺术充满享乐主义的审美情趣。

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在选择题材上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仕女画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女性美的描绘总是以现实社会的世俗化审美要求为转移,人们常常借助社会的力量为仕女画形象戴上社会伦理经义的桂冠。魏晋时期的仕女画主要描绘的是文学作品中贤德的女子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唐代画家热衷描绘现实中的贵族妇女,反映封建社会繁荣时期文化艺术蓬勃向上的一种精神面貌。我们可以从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领略到世俗文化的丰硕之美。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社会生活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联系,描绘世俗女子的题材范围也日益扩大,画家们热衷于在艺术创作中描绘贴近生活的场景,如织布、摘花、骑马等社会中下层女性朴实的生活劳作。进入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萌芽,宽松的创作环境使仕女画的绘画题材范围更为广泛,不仅小家碧玉被竞相传写,一些市井劳作妇女、女伶、姬妾甚至民间喜闻乐见的小说戏曲中的美女、佳人传奇也十分流行。如《西厢记》、《红楼梦》等极大的丰富了女性绘画中的文化内涵,更加贴近生活,形成雅俗共赏的新格局。

总之浮世绘美人画的享乐趣味与中国仕女画题材的现实趣味有着明显不同的审美特征。

日本浮世绘美人画与中国传统仕女画的人物形象(悲艳之美与秀隽婉丽)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术”。中国的艺术长河孕育了仕女画追求质朴、柔静、内敛的特征,而日本美人画则追求华丽、浮艳。中日两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显著差异。

日本美术的审美情趣包括――幽(深奥)、玄(神秘)、佗(清淡)、寂(静谧)。使人在凝神静察中品味最深层次的美感――物哀,也就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忧愁和淡淡伤感。浮世绘画家正是在这种美学基础上,将自己的同情、哀怜融化在描绘对象伤感的朦胧意识中,以浮艳的色彩掩饰宿命之悲,美人画所表现的正是悲与艳的结合。女性形象都是粗眉细眼,身材高挑,极具变形美意味,夸张的肢体语言也富有戏剧性的张力美。美人艺妓虽看起来幽玄妖艳风情万种,为了生计或虚荣不得不浓妆艳抹,强作轻浮,但内心却孤寂凄苦,忧伤悲凉。人物内外的精神分裂和冲突正是美人画中悲艳艺术发生的渊源。喜多川歌磨所绘的《北国艺妓》,描绘的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标准美人。她双鬓横梳,头饰精美,华丽绚烂的和服罩不住她风情的肌肤。从她那人偶般的造型,精心的装束及弥漫于画面的浮华艳丽之美,或许很难想象她内心深处的悲哀,但她专注的神情和念念有词的双唇似乎在诉说对命运的难以把握。在他的画中,朝迎夕送的妓游女融合在雅致的氛围中演绎得如同女神一般高贵纯情。纵观浮世绘大师们的作品,可援引“浮世多梦人若狂”来统之。现实中得不到的,在虚幻中兑现,在花街柳巷中寻求慰藉,以忘却痛苦的现世生活。悲的极致便是艳,日本文化特有的悲剧精神与艺妓的特殊身份紧密结合,这正是浮世绘人物形象所呈现出悲艳美的源泉和依据。

与日本美人艺伎浮艳之美不同的是,中国仕女画的人物形象则表现的多为秀隽婉丽之美。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论及美的内涵时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带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审美标准和优劣定义着中国仕女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女性大多高贵典雅、端庄娟秀与浮世绘画师们热衷表现的放荡不羁的歌舞伎截然不同。仕女画中的女性总体上给人一种“柔静,平和”之感,力图表现出某种品质和形象美的和谐。在仕女画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那些贤良淑德有仁义品质的女性。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烈女图》中所表现的内容就清晰地渗透着封建伦理道德精神。在中国仕女画发展的高峰期唐代,以表现贵族妇女生活而著称的张萱、周为代表。张萱的的《捣炼图》中仕女们神态心平气和,安详柔静,气质雍容华贵。这种神态和体态的表现同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对妇女长期束缚有极大的关系。而周对贵族妇女精神上的苦闷抑郁和空虚进行深入挖掘,他的画深刻地揭示出唐代后期审美意趣由宏丽转向婉约的变化现实,反映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理性思考。《簪花仕女图》中强调女性优雅的举止和秀丽典雅的身姿,画中女性丰腮、樱桃小口、柳眉凤眼、步伐优雅,典型的东方女性美洋溢在画面中。宋代的仕女画迎合了普通百姓对女性审美的品味和需求。仕女造型已由唐代的丰腴富态变得更为接近生活中的形态,人物形象追求细腻微妙的趣味,如牟益的《捣衣图》等。明代的仕女画造型上大都纤细瘦弱,温文尔雅。代表作有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仇英的《汉宫春晓》等。清代,仕女画的造型更趋于柔弱媛婉,以“弱不禁风”的削肩、柳腰、瓜子脸为时尚,呈现出无病的一种病态美。改琦的《红楼梦仕女》、闵贞的《采桑图》中的人物形象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大众对女性美的审美要求。

总之,中国仕女画的形象多为静态造型,柔静含蓄,不直接表现强烈的动作也不流露大喜大悲的感情。秀隽婉丽,含蓄典雅也成为中国仕女画给世人留下的美好印象。

第8篇

关键词: 《圣经》 女性身体 生态美

在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女性美是永恒的话题。女性似乎与美有不解之缘。古今中外,美一直是社会对女人评判的重要价值之一,甚至有许多民族文化认为,女人的任务就是保持美丽。世界著名艺术大师罗丹在其《罗丹艺术论》中指出:“所有的种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美,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有时像一朵花,体态的婀娜仿佛花茎,和面容的微笑、发丝的辉煌,宛如花萼的吐放;有时像柔软的长春藤、劲健的摇摆的小树。”(罗丹,1978)要探讨女性身体美的发展,首先要理解身体及女性身体美两个概念。

身体是艺术中的核心,是视觉艺术中感性图像的主要来源(张美江,1996)。它区别于肉体有着自然和社会双重层面的意义。从生物学层面上说,女人的身体,同男人的身体一样,是生命的自然体。而身体是人类文明世界的原型,人类的生命是以社会这个大舞台作为行为活动的场所的,从进入社会活动开始,女人的身体便被烙上了社会文化的色彩,人们看待女人尤其是女人的身体,从一开始便充满了政治、道德宗教或是审美含义。

女性身体美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它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女性身体美的演变是那个时代男人心目中的标准。16世纪意大利作家费伦佐拉在《论妇女的美丽》一书中高度概括了女性身体的生态美的理论。他说明了头发和皮肤的各种颜色的细微区别,认为“金黄”是头发最美丽的一种颜色,他要求头发必须密而长和有卷曲;前额清秀,宽为高的一倍,皮肤白皙洁净,但不惨白;眉毛黑而有光泽,中部最浓,接近耳鼻的两端逐渐淡下来;白眼珠带蓝色,眼球的虹彩必须不要正黑,眼睛本身必须大而圆,不太深陷;眼脸白净带几乎看不出来的细微的红丝;睫毛既不太长,也不太多太黑。眼窝必须和面部是同一个颜色。耳朵不太大也不太小生得整齐洁净,弯曲部分应该比平坦部分的颜色略深,耳轮应该带有透明的石榴红色……如此详细描述了头发、眉毛、眼球、睫毛、眼窝、耳朵、脸型、鼻子、嘴唇、酒窝、牙齿、牙龈、下颚、颈窝、喉头、肩膀、胸部、大腿、脚面、手臂、手指、指甲等每一个细小部位的理想范型美(张怀正,2005)。西方女子以丰满健美取胜,而且女性人体美张扬外露。女性身体美,是人类全部文明的提纯和结晶,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女性身体共同的理想与期望的汇集与积淀,它既包含男性的目光,又包含女性的期望与认同,是精神与肉体两方面的综合写照。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是最有魅力的文化宝库,通过研究《圣经》中的女性身体,我们可以了解女性身体在人类文化早期所体现出的审美及文化意义。《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其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夏娃和圣母玛利亚则是早期女性身体美的代表。

《圣经》中的夏娃是女性美的典型之一。“夏娃”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母性和生命之源”。这个名字引起了人们对夏娃形象的不同塑造。首先是基督教《圣经》中那位受到狡猾的蛇的诱惑、偷吃了上帝伊甸园中的禁果的女人。夏娃生来是赤身露体的。她身体的自然美与男性世界认可的贞洁美德、母性美德相结合,而这种纯洁的自然美和母性美是男性世界最渴望的一种女性特质。男性以赞美的态度塑造出这类女性形象,实际上是剔除了女性身上任何与男性价值世界不和谐的东西,是根据男性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根据女性自我的生命逻辑来塑造女性榜样的。其次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为众多艺术形式所表现的那位金发齐腰、婀娜多姿、肤色苍白的美女。但是今天科学家提出了崭新的夏娃形象――一个有着黑色长发、黝黑肤色、浓眉大眼的女人。她整天在亚热带大草原上觅食。她体魄强健,刚劲有力,今天任何一位女运动健将也比不上她。但她并非容颜秀丽、多子多女。马克・吐温在《亚当夏娃日记》中对于夏娃的身体也进行了描述。他说:“夏娃是一个标致的尤物。她的身体轻巧纤细、优美匀称、敏捷优雅。每当她站在圆石上,她就像一尊洁白大理石雕像,沐浴在太阳光中,她那年轻的头微微向后仰着,用一只手为她的眼睛遮住太阳光,眺望着天空中一只飞翔的鸟。”(马克・吐温著,曹明伦译,1998)

圣母玛利亚是女性美又一典范。玛利亚是永恒的母亲、圣洁的女性,头上永远是神圣的光辉。圣母的身体是宗教形态下女性的典范,她将肉体和精神之爱糅合在一起。玛利亚怀孕生子,因此她的肉体是世俗的,这代表了女性的生育和哺育功能。她是一位集美貌、贤德、温顺、纯洁、可爱于一身的女性,她的美是让人娱悦的一种美。17世纪西班牙画家胡塞佩・德・里贝拉将少女时期的玛利亚描绘得美轮美奂――不带一丝俗尘色彩的纯美。她侧跪而倚,双手相合,雪白的肌肤在深蓝色衣衫与暗红色斗篷的衬托下愈发洁净而美丽,那对清澈的双眸悠悠地望向远方的天空,青涩、优雅而满怀虔诚。圣母玛丽亚的形象凭着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造成为人类女性美的化身,同时,她又借宗教精神的内涵获得了超越性。玛利亚是具有上帝的“子宫”的人,她本身则是被崇拜的对象,成为童贞、母性、慈爱与宽容的象征。这童贞女和母亲是男性世界最渴望的一种女性形象。男性作家在西方文学传统之中,塑造了众多诸如此类的美女形象。比如像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个奥赛罗的夫人苔丝德梦娜、托尔斯泰笔下的吉提都是这一类好女人的代表。男性艺术家们更是喜欢胸部丰满的女性。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圣母乳子像”使得女性的产生了新的性感内涵。从15世纪到17世纪,法国、意大利、英国与北欧出现了无数歌咏女性身体的诗歌和绘画,表现出了女性身体的原始魅力及哺育之美的神圣意义。

透过《圣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原始人类对于女性身体的最早崇拜实际是对女性的生殖崇拜。女性丰满的象征着旺盛的繁殖力。对于原始社会的女性身体的刻画通常并不注重面部的刻画,而主要强调肥大的躯干,突出表现的是硕大的、大肚子和生殖器,从某些出土文物来看,可以发现原始人类对于女性的崇拜。作为女性区别于男性的典型器官之一,成为男性性渴望的一部分,这时候对的喜好已经更多地出自男性对官能享受的追求。同时,生育后代仍然是女性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在男权的社会中,胸围依然是女性“健康”和“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女性身体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们对于女性身体的生态美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和歌颂女性自身的力与美,使女性形象承载了体现“美”的功能。但是无论男女作家还是艺术家们,对于女性身体的描述与刻画都想向人们展示一种“充满生机的健康自然美”的女性形象。应当说,没有哪个男性不喜欢胸部丰满的女性,即使是画圣母这样严肃的形象。

女性的身体历数百万年,演变为今天独特而美丽的形态。所有的国家和种族,不同的女性都有她们自己的美。无论是苗条的腰肢、轻盈的体态,还是以“鹤颈”或“畸胖”为美,女性的身体始终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女性的身体美是一种结实的健康的自然美,可以说,健康是女性身体美的基础。身体是女性生命活动的基础,这种生态美使女性形体各部分之间匀称、协调、和谐,饱满,有弹性,红润,有光泽,给人一种原始生态美的感受,因此可以说女性的身体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有机统一。人们运用不同的文字在默默地诠释着“女性生态美”的定义,这种“生态美”便是最原始的自然美。西方各国的文学作品对于女性身体的自然美描写数不胜数。女人的身体如同一个充满魔力的盒子,让男性的欲望得到最大的膨胀,而盒子里是块魔镜,让女人看到自己的原始美,把自己身体中一切的美丽、无尽的诱惑散发出去。女人需要学会先爱上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的身体所散发出来的自然美,这是女人思想、情感、智慧、性情及生活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62.

第9篇

新闻语境下的伦理困境和女性关怀主义

(一)新闻伦理困境定义。从伦理学上说,伦理原则是对行为主体一整套道德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规范框架。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会对其他的行为主体产生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背景环境的协调有所变动,这就需要区分一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是否符合道德伦理规范。不同的伦理原则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的善恶评价是不尽相同的,在行为规范实行过程中总是会遇到阻力,也就是存在困境。具体而言,新闻伦理原则在实践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实际困难,对于整体新闻伦理环境的净化与创新有一定阻碍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伦理困境。

新闻媒体——也就是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必须学会在伦理困境中作出抉择,在新闻伦理困境下对多个可能都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主义原则进行区分排序,从中挑选出更合乎伦理原则的一个,也就是对多个相互冲突的原则理论进行价值排序。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审慎的理性选择方法,充分讨论和考虑每种处境中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公正而理性地作出价值排序选择。在报道上应该选择恰当的报道角度,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具体分析,以增强媒介公信力和透明度。

(二)女性关怀伦理的兴起与发展。关怀伦理学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19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产物。早先,在西方社会女性主义运动不断高涨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对女性伦理道德的发展展开了研究。卡罗尔·吉利根教授在借鉴和批判了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当代西方社会最具有影响的几位心理学家关于道德发生理论后,建构了自己的女性主义学说。198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以吉利根的心理学研究和伦理学为基础,提出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是以女性的关怀特质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关怀伦理学家指出,关怀是一种关系,依赖于关怀双方及特定的情境、感情和经验,而这些都是有别于以男性为基础的关怀特质。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怀中需要考虑的是具体情境定的人、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反应及体验,并不是依据普遍性法则做出推理和判断。因此,在男权主义统治的社会结构中,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在女性报道中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从女性关怀伦理角度分析女性报道中的问题。在研究新闻伦理下的女性媒介形象时,应从关怀伦理的角度去探讨女性媒介形象,这将有助于女性报道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同时对于新闻伦理的发展和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女性主义关怀伦理首先强调的是关系性。关怀伦理的内涵是把人们看成相互联系的,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提是需要关怀者能够辨认出被关怀者的需要并作出相应的关怀反应,关怀者的关怀行为需要被关怀者的认可接纳。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持和巩固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也能保证其关系的积极有效和良性循环。

2. 女性关怀伦理还强调情感性。自然情感的关系,是建立道德义务感的基础。因此,关怀伦理就是要“建立、恢复和增强关怀的关系”。现今新闻媒体则是在对案件的报道中喜欢对女性犯罪特别报道或者是大肆渲染,这就是典型的不正常且违反关怀伦理的现象。

3. 女性关怀伦理同时还强调情境性。前面也提到,关怀关系是由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两方面组成的,其中就要考虑到具体情境中产生的特定情感和经验,而不是单单依据普遍性法则做出推理和判断。新闻媒体在实际报道活动中则是更多地要考虑其报道方式和内容是否利于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女性报道中,常常对于多数成功女士都会冠之于“美女”、“美貌”等词,似乎在暗示大众群体,这些所谓的成功女士都是靠“美貌”才有今天之成就的。这些报道手法和内容则是对社会各个群体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新闻伦理困境下的女性伦理关怀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新闻媒介工作者面对新闻伦理困境时,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手法和内容抉择往往容易摇摆不定,甚至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无法采取正确的伦理选择,这一现象往往更体现于对女性的新闻报道上。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伦理困境下往往对女性报道缺乏相关的女性关怀伦理理念。

(一)新闻媒体在女性关怀主义下的正确伦理选择。在大部分有关女性弱势群体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大多持一种博取同情、怜悯的角度进行采写。这固然是因为女性受众的“弱”,最重要的是受众可以从中通过自己的关注,通过对相关弱势群体的帮助获得自己价值的满足,同时也博得媒体关怀女性群体的荣誉。这虽然是女性关怀,但是很多相关报道方式和内容还是缺乏深度与广度,进而让受众感到关怀的缺乏。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是社会各群体中弱势和脆弱的一群,媒体在报道中更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报道中关怀伦理的运用不仅仅是关怀该事件女主人公,更重要的是理解、尊重女性。

1. 构建女性话语伦理体系。新闻伦理困境下的新闻媒体在对于新闻报道中缺乏女性关怀伦理的表现首先体现在对女性话语体系的构建基础上。在男权文化为主的时代,媒体总是有意无意会忽略女性话语权,以致于这个弱势群体很难建立起系统的话语伦理体系。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该给予女性群体更多的伦理关怀,积极倡导男女平等观念,加强女性报道的份量,让女性群体有充分说话和表达的机会,而不是让女性在公众面前“消音”。

女性话语伦理体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保障女性群体以独立的人格来参与社会事务。不仅如此,新闻媒体在制定传媒政策和措施时,应把现实意义纳入考虑体系中,这样既可提高体系构建的操作性,同时也是对其的保障。女性话语伦理体系章程的建设,应把充分尊重和理解女性作为大前提,这样才能继续下去,否则事倍功半。

2.改变女性刻板印象意识,强化媒体伦理责任。在我国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中,对女性群体存在着女性形象刻板化、误解女性美以及各类媒体对女性关怀伦理意识的缺乏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如果得不到改善和解决,就会使新闻媒体陷入在新闻伦理困境中,有关女性新闻的报道仍然会以男权文化为主,缺乏相对应的关怀伦理。

很多时候,媒体在女性报道中的重点往往不是被关怀对象自身的观点和态度,而是展示了媒体对女性文化的刻板印象,如婚外情、红颜祸水的一定是坏女人,悲惨的一定就是弱女子和苦命女人,可怜和可笑的就是凤姐与芙蓉姐姐等等。这些新闻报道还大部分停留在对女性形象的内容分析上,仅仅停留在表面是无法深刻理解和尊重女性群体的文化意识,更不用说将女性关怀伦理引用到女性新闻媒体报道中。

新闻媒体在逐渐改变对女性形象刻板片面的过程中,同时也应加强自身媒体伦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多个不同原则主义面前进行有序地价值排序和伦理选择,以便在充分尊重女性群体人格和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新闻报道活动。

小 结

第10篇

一、与准则抗争、挑战男权中心话语的女性形象

父权制社会,家庭其他成员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个性要求是被压制和束缚的,有意思的是,《疯狂原始人》与男女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社会价值观相反,洞穴人父亲(Grug)为代表的男性一方并没有代表着主动、积极、创造、主导等正面价值,他安于单调黑暗的洞穴生活,默守陈规,逃避现实,缺乏独立的思维和创造力。而女儿小伊(Eep)却为这些价值观的代表。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具有冒险精神;她不愿被规则束缚而失去自我,不愿依赖他人而失去自我判断;她渴望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胆识,打破陈规,积极改变现状。

影片开头,小伊叙述道,因为遵从洞穴墙上被父亲拍上猩红掌印的规则,使得Croods成为存活下来的唯一家族。可见父亲在家庭中处于绝对领导的优势地位,而女性则是顺从的从属地位。要活命,必须顺从父权律法( the law of the father)。父亲顽固守旧,命令家族成员遵守他的生存法则,家族的睡前故事,也以小伊每一次特立独行转为蓝本,讲述因违反父权律法而丧命的恐怖故事。这不得不说父权制下男性家长掌握中心话语权,在专制父亲的主导下,女性是几乎没有话语权的,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观认为,知识拥有权力,权力生产话语,这种权力能够让一部分话语成为强势话语,而让另一部分话语受到压制。只有认同父权,依附父权,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女性的成长也被要求按照父权文化,成长为具有被动型,没有自我的女性客体,而非主体。影片中,对世界末日的描绘,预示旧世界彻底的瓦解,也隐喻在全新世界,男权话语为中心格局的解构。全家人到达新世界时,山崩地裂,危险再一次出现,父亲要求所有的人都躲到洞穴中,小伊第一个跳出来说“不”,并告诉他“不要再为大家担心了”,那些所谓的规则已经“不再起作用”,因为那些规则只是让他们“没有死掉而已”,所以决定不再服从父亲的权威,要带领大家跟盖一起继续走向“明天”。即使未来也会遇到艰难险阻,但信心满满,“因为我们改变了规矩,不再被黑暗束缚。”小伊用自己的意识和声音反抗父权法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男性话语权转向女性,女性没有沦落成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反霸权话语的行为消解了二元对立父权制中心话语的控制,打破了“男尊女卑”价值观的约束,肯定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

随着剧情的发展,父亲并没有走向丧失话语权的一个极端,因为理想的状态绝不是两性的敌对状态,不是一方从属于另一方或一方剥夺另一方的话语权,而是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提倡多元形式下的差异表现。[1]20世纪80年代,法国的克里斯波娃、挪威的陶丽?莫伊等第三代女权主义者(后女权主义)对女性、女权进行重新整合,摆脱极端一元和二元论,注重多元论,强调男女文化话语的互补关系,即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摒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主张以对话、互补、共识来取代矛盾、对抗和冲突。推进爱、温情友谊等新的文化政治话语,从求同到求异再到目前的求谐。[2]

二、变“客”为“主”的女性形象

在西方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中,事物被分为相互对立排斥的双方。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具有更高的价值。在西方父权制的文化体制中,男性总是处于主体和统治的地位,女性则是客体,受制于男性。《勇敢?魉怠返吒仓魈濉⒖吞宓哪J剑?刻画了女性由被动处于客置,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找到主置的成长过程。

梅丽达的人物造型在影片中有着超强的辨识度,外观上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中以王后为代表的高贵、优雅、阴柔的淑女形象。张扬、叛逆的红色卷发也是其性格符号,她对母亲“公主凡事都要力求完美”的理论很不屑,打扮随性,举止随意,其形象将传统男女性别差异的界限模糊化,改变了对女性社会形象的刻板印象。

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家露丝?伊瑞格瑞提出,“女性谱系”。其核心是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以取代俄底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她把时间追溯到前俄底浦斯阶段,认为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是一个同时具有男性创造力和母亲的双性同体形象,而女儿是对其完全认同的,这是人类最开始的女性谱系。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谱系,主张就是要否定这种父权制,重建起类似前俄底浦斯阶段的女性谱系,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认同关系。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女性不再沦为单纯的客体。[2]电影《勇敢传说》中梅丽达被赋予女性英雄主义色彩,她热爱骑射、敢想敢做、个性张扬、崇尚自由,母女一开始并不理解彼此,没有达成相互认同。梅丽达的母亲一方代表着父权传统价值体系:公主就应该有公主样,优雅完美、乖巧听话、接受命运安排、臣服于男性。而梅丽达是一位有自我意识和自觉探寻意识的女性,不想效仿母亲,失去自我,一辈子只为迎合公主或王后的身份而生活,沦落为男权社会联姻的牺牲品。母亲被魔法变成黑熊之后,发现自己所标榜的端庄优雅在危难面前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连生存都成问题,在和女儿一同经历磨难的过程中,反而是女儿梅丽达的勇气和智慧救赎了自己,母亲逐步认同了梅丽达所代表的价值观,即打破传统,跟随内心,自主婚姻,寻找真爱,书写传奇。

三、努力挣脱压制和贬抑的女性形象

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认为,在父权制社会里,在男女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女性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她的一切应有的权利都被压抑或剥夺了,被迫保持沉默。[2]《冰雪奇缘》中拥有魔法的艾莎(Elsa)公主被视为有瑕疵的,不完美的女性。18世纪以来,针对女性的行为指南开始剧增,它们要求年轻姑娘做到顺从、谦逊、无私,她们都应当成为一位天使。[3]拥有神奇力量的艾莎被男性视为天使形象的对立面,她代表父权制社会被歧视被讥讽的女性创造力,而对女性个人能力的压抑和歪曲,反映出父权制下男性主义的根深蒂固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

先天具有冰雪魔力,雪花是她表达自我的方式。开心时雪花规则;害怕时雪花狰狞;恐惧时雪花凝结;无助时雪花悬浮;愤怒时雪花呼啸。魔力实际代表艾莎的另一个自我。因幼年一次玩耍意外,误伤了妹妹安娜(Anna),从而魔力被父母发现。但父亲掩饰、遮蔽的处理方式使得艾莎社会自我的认识过程出现断层,无法对自己的能力、理想、信念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传统观念中作为王国继承人的艾莎公主必须是完美无缺的,而拥有危险魔力的公主,被父亲视为不正常的、不完美的、有缺陷的。外界的捆绑让艾莎的自我受到压制,十三年封闭的生活让她极度地压抑和恐惧。加冕典礼上,公爵言语上将其丑化成拥有“sorcery”(巫术)的“monster”(怪物),并煽动艾伦德尔的民众将其审判。神圣的准女王形象立即被大众妖魔化,这种言语上对女性的歪曲和压迫,源于父权制下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对女性出众个人能力的打压。

艾莎逃离城堡来到北山,建立了自己的冰雪城堡,看似获得重生,实际并没有完成自我救赎,心魔依旧存在。因外界的误解,艾莎内心也把自己看成怪物。从欢乐童年被创造出来的乐天热情的雪宝到冰雪王国出现的狰狞冷僻的雪怪,两者都是对其内心的影射。在影片结尾处,灵魂迷失的艾莎被妹妹的真慰,解除了内心禁锢,接受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她不再害怕释放自己的超能力,重拾自信,给国家?Ю戳酥刃蚝拖M?。

艾莎对自身超能力的恐惧一方面说明男权社会对有能力的女性普遍存在的偏见,另一方面说明女性对自身认知的缺失,对个人能力认知的曲解,受到外界认知上的压迫,导致被边缘化。《冰雪奇缘》打破王子和公主童话中女性被动等待男性解救的传统,将男性从“危难拯救者”转变成扼杀女性的“幕后黑手”,揭示新时代女性逐步正视自身的力量和潜能,并通过女性的自我救赎和相互拯救,回归社会,获得美好生活。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化妆品广告建构主义,社会性别

 

近年来,我国广告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广告的形式也日益全面。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推销手段,呈现出特定的体裁和意识形态。出色的广告语言总是能将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同广告受众的心里特征、消费偏好、审美意识与文化价值取向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其劝说购买的目的。广告,依据其消费对象的不同,其语体特征也会有所不同。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化妆品广告在其人物选择,情景建构,语言风格等的选择上就与其他的汽车广告,医药广告,电子产品广告等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对化妆品广告,从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语篇分析。本文旨在透过修辞批评的女性主义视角社会性别,通过深入分析化妆品和家庭日用品的广告语篇,阐释性别在此广告语篇中的社会文化建构,并解释其修辞运作,揭示主流文化的性别压制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男女不平等现象不仅出现在类似政治选举、工作薪资等热点话题上,它更加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几乎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之中。

一、理论基础

女性主义批评随妇女解放运动应运而生,是当代西方一个重要学术和社会思潮。女权主义的批评为西方修辞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是修辞批评发展到多元化范式阶段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批评模式。

要明确指出女性主义修辞批评何时诞生是很难的。不过三篇文章的问世,却预示了女性主义修辞批评范式的建立,它们是Campbell(1973)的”The Rhetoric of Women’s Liberation: An Oxymoron”,Kramarae(1974)的“Women’s Speech:Separate but Uneual?”以及Gerthart(1979)的“TheWomanization of Rhetoric”。(Foss, 2004:154-155)

女权主义作为一个概念,内容十分广泛,主张十分不同,从“女性与男性要绝对的平等”到“为妇女创造更加有意义的生活”,很难一概而论。温和的女权主义主张在现行社会制度下,尽可能地改良社会体系,从男性那里争取到与其平等的属于女性的权利;激进的女权主义则不满足于此,希望来一次剧烈的政治变革,创造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和社会主义女权政治者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看成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同性恋女权主义者则可能把传统的异性婚姻观看成是权利统治的标致。尽管这些主张侧重不一,但是却有共同之处:结束男权统治,谋求性别的平等,具体表现在:(1)女性受男权意识的压迫;(2)女性和男性的经历不同;(3)在我们的文化中,女性的声音被压制,女性的经历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讲,女权主义的矛头只是指向男女性别之间的斗争。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中外学者把目光投向男女性的身份和本质,女权主义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美国女性主义修辞学家bellhooks认为,女性主义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社会性别,它是一种让全人类、女性和男性,从性别角色模式、支配和压迫中解放出来的需要(Foss, 2004:151-157)。Bellhooks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角度去看待女性主义,使女性主义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人类的性别、种族以及阶级压迫。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模式的主要理论工具是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是由于男女生理的差异,而是由社会文化造成的;生理差异无法改变与消除,但社会文化却可以改造,社会性别可以建构(邓志勇,2008)。

二、实例分析

2.1 性与性别

性与性别都是人们很熟悉的字眼,但是要对它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却并非很多人都能做到,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事实上,在我们的汉语环境中,一个人的性别所包含的内容常常是自然性和社会性二者合二为一的。竭力要将这两者区别开来的努力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尤其是GENDER这个外来词移植入中国之后,性别的内涵也就因此而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意味中国。

生物性别(SEX):男女的生物性差异是一的一种自然属性。这种生物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生物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源性的东西,是不可更变的。

社会性别(GENDER):如果说男女的生物性差异是与生俱来的,那么,男女社会性别的差异则是后天形成的。GENDER是一种由生物的自然属性而引起的一种社会存在,或者说它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赋予不同性别的人一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男女身份做出的不同价值评判。因此,也可以这样说,性是天生的,它属于自然;而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它属于社会。性属于所有的生物;而性别只属于人类社会。

社会性别是建立在男女生理存在差异这个基础上并由社会文化赋予男人与女人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后天形成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包含了相当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特定内涵的体系和建构。人们有关两性之间的价值观总是由社会文化来决定的。比如说,男女的身材和体态本无固定的标准,健康为上。但社会文化判定女性以身材苗条柔弱为美社会性别,男性则以身材高大壮实为美。

2.2化妆品广告的女性修辞解析

以《瑞丽伊人风尚》中的广告为例。此杂志的广告基本上是女性用品的广告。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品牌是:欧莱雅、兰蔻、雅诗兰黛、迪奥、佳丽宝、香奈儿、倩碧、希思黎、资生堂和碧欧泉,全部为化妆品广告,且此类品牌的代言人大部分是女性,男性寥寥无几。代言品牌女性外形特点都是身体美。因为视觉语言可以带给受众直观的信息传递和主观感受。现代社会是以视觉形象的表达为导向的社会。化妆品广告里的视觉形象是女性形象的表达和呈现,研究这些视觉形象对化妆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建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化妆品广告为何总选“美女”作为其代言?这里的“美女”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为何受众会欣赏接受广告里的美女形象并也期望自己变成那样的形象?女性的美在化妆品广告中的呈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元素:面容、妆容、体型、服装和气质。化妆品品牌代言人不仅容貌要漂亮且有吸引力,在着装问题上也倾向于给女主角搭配家居服饰而非职业场合的事业装和运动休闲场所的服装。在女性的选择上,除了要外表的美之外,还要有典型的女性气质。气质是形象建构的重要内容。社会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概念的界定和两性的气质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社会权利机制从来都是通过建构两性气质来界定两性的二元对立和两性不平等的性别秩序。权利机制通过社会、历史、文化、心里等各种因素不断建构两性气质。一般,女性气质被界定为:“母性的、温柔的、贤惠的、感情性的、非理性的、依赖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与此相对的男性气质则是:“父性的、身体强壮威猛的、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理性的、客观的、具有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的”。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形成是个复杂的历史的过程,包括了社会文化建构和心里建构等各个方面的建构。首先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导致了二者之间的社会差异。因为女人有子宫,能生育和浦乳,所以认为适于在家照顾孩子和管理家务。男人则要外出干活,以他的劳动来维持家庭的物质需求。接着男女社会性别差异导致了价值观上的差异。男人所承担的工作被认为是重要的,关乎整个家庭的生存大计,而女人所承担的那部分工作如家务劳动,则被认为是次要的,由此便导致了价值观的差异。在价值差异的基础上导致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事实。因为男人普片被认为比女人更重要,更有价值,所以才有了男尊女卑社会的社会事实存在。

如果说先天拥有的性这种生物构成的差异难以消除的话,那么后天习得的有关性别的思想观念显然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从幼儿开始,社会文化就赋予男女不同的期待。如:男孩子受委屈而哭泣,大人就会搬出“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流血不流泪”或“流泪很可耻,会遭人嘲笑,被人看不起”等等训导,从小就有意识的塑造男孩刚强的性格。而对女孩子动不动就哭鼻子则处置坦然。又如男孩肮脏淘气没有关系社会性别,但女孩子一定要斯文干净。甚至于连玩具都有讲究,男孩要玩刀玩枪,玩打仗的游戏,而女孩子则玩布娃娃,玩过家家的游戏,所有这些性别文化意识,都是从后天对人所施加的影响,而不是先天自然差异的结果。这种后天影响和改造是可以改变的。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对男女寄予的期待、提出行为规范与要求不同,所以,对男性和女性能力和价值的判断,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在社会历史文化长足的影响之下,社会对也女性气质形成了一种期待。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为年轻、温柔、善良、美丽、持家、要有女人味。这些是衡量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标准中国。女人的工作智慧不被认为是主要标准。在男人看来,女人最重要的是把家庭管理好。生计问题是男人应该考虑的事。如果一个女人很聪明,依靠自己取得事业成功,这非但不会被别人认可,反而被别人议论为肯定是依靠某个男人才取得这些的。还有在很多用人单位,很多女性因为年龄和容貌的问题受到歧视。女性的婚姻也会因为年龄的问题受到区别对待。比如: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娶个二十几岁的姑娘没有人会说什么,视为自然平常的事。但是如果是一个四五十岁的女性嫁给了一个二十出头的男人就会被社会人士议论纷纷。所以这些对女人造成困扰的问题到了男人身上却不在是问题。在这样一种社会期待之下,女性要么不从事主要生产,在经济上依赖于男性;要么走向工作领域,迎合社会期待的性别角色,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不管女性如何选择,在男权制的社会都是第二性的、从属的。

传统的社会性别概念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影响着化妆品广告女性形象的呈现。社会分工的差异必然导致父权制思想的根深蒂固。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模式对女性形象的呈现起着绝对作用,主要体现在父权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上。男性负责大部分的物质生产和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社会性别,他们是家庭的给养者。而女性则被圈进在家庭之内,负责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和赡养儿女,她们是家庭的被给样者。她们除了要照顾家庭外也要保持自己的美丽,因为她们经济上依附男性,如果因年老色衰,很快会因此而立于更加弱势地位。男性把女性变成了“被观赏的”对象,也为女性社会一个又一个的美丽标准。化妆品广告里的女性形象不仅迎合了父权制的传统思想也迎合了社会对于性别的期待。广告里的女性都是温柔、美丽、性感等。化妆品广告可以使女性保持这样一份温柔、美丽和性感。

化妆品广告里的女性形象是由社会文化和社会机制共同塑造的,并通过广告这一媒介一再的宣传、放大和强化,最终内化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一步步影响社会对女性这个群体的认知,并悄无声息的被人们所接受。

三、结语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出发,分析了化妆品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并对其进行了解构,充分体现了女性性别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机制合力建构的结果,揭示男权社会主流文化的性别压制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是方式变得更加的微妙,不在是以前的硬性压迫,而是来源于意识形态的软控制。男女不平等现象不仅出现在类似政治选举、工作薪资等热点话题上,它更加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几乎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之中。

参考文献:

1.Foss, S. K. Rhetorical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M]. Prospect Heights, Illionois: Waveland Press, 2004.

2.Brock, B.et al. Methods of Rhetorical Criticism: A Twenty-Century Perspective(3rd ed.) [M].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Bulter,J, Gender Trouble: Feminist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M]. New York: Routledge,1990.

4.Carter, K& Spitzack, C. (eds.) Doing Research on Women’s Communication:Perspectives on Theory and Method[M]. Norwood, NJ: Ablex, 1989.

5.Chuban,B. F. A Feminine Mystique[M]. New York: Bantam, 1963.

6.Kramarae,C. Women’s Speech: Separate But Unequal?[J].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60, 1974.

7.Triece,M. E. The Practical True Woman: Reconciling Women and Work in PopularMail-Order Magazines, 1900-1920[J].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6 (1999),42-62, 1999.

8.Gearhart,S M. The Womanization of Rhetoric[J].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Quarterly2, 1979.

9.邓志勇.修辞批评的戏剧主义范式略论[J]. 修辞学习,2007 (2),36-40.

10.邓志勇,杨永春.美国修辞批评:范式与理论[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24-30.

11.邓志勇.修辞学中的悖论与修辞哲学思考[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11-13.

12.邓志勇,王懋康.修辞批评的女性主义视角:理论与操作[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8-12

13.邓志勇.肯尼斯·伯克的修辞理论述评[J]. 外语语言与文化研究,1999(12),79-85

14.邓志勇.西方‘新修辞学’及其主要特点[J]. 四川外国语学院, 2001(1),92-95

15.邓志勇.修辞三段论及其修辞运作模式[J]. 外国语言文学,2003(1),13-19

16.邓志勇.语篇建构的交际互动性及其修辞策略[J]. 外语学刊,2002(5),8-10

17.林红.试析性别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学术价值——从性别概念的形成谈起[M].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第12篇

[关键词] 《乱世佳人》;女性主义;男权社会

《乱世佳人》是根据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改编而成的电影,影片的上映曾经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并于1939年荣获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故事片奖,是20世纪电影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电影横跨十数年,以庄园主女儿斯嘉丽为主线,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在美国南部的一段故事。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以及玫兰妮,早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以及女性阅读等为研究对象,力求从女性角度探求艺术作品中的真谛。女性主义提供的新时期女性对自我意识的解放以及第二性特质的研究主题,受到了来自文学、文学理论及社会学等领域的重视。笔者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就这部女性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并借此探讨有关女性在男权社会制度下的境遇及生存状态等问题。

一、男权社会下的失语者

男权社会的价值体系对女性的压抑是极为明显的。语言,作为男权社会的传达工具,也被男性群体牢牢掌控。在男权社会中,男权话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女性在处于从属地位的同时也丧失了话语权,只能以一个失语者的状态存在。男性作为社会制度的拟定者,规划着社会的存在形态,勾勒出符合他们意愿的女性形象。肖沃特总结道:“要么是天真、美丽、可爱、物质、无私的‘天使’;要么是复杂、丑陋、刁钻、自私、蛮横的‘恶魔’。”伊丽莎白·A·赛指出,19世纪的英国上流社会中曾非常流行“贤妻(perfect wife)”标准:(1)妻子负责管理好家庭事务,安排好仆人们的工作;(2)在家庭生活中做出道德及修养方面的表率。[1]显而易见,男权社会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完全属于家庭生活的天使般的贤妻。女性在服务于整个家庭的同时丧失了自我,或者说男权社会里的女性其实根本就从未拥有过自我。玫兰妮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如此的温文尔雅,又是那样的宽容大度。每天坐在那里,安静地做着针线,只是在被需要时才给予对方一个温暖的微笑或拥抱。让人不禁感慨,也许她就是男权社会里家庭天使的原型吧。

斯嘉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显然是个异类。她在本应为英年早逝的丈夫服丧期间穿着一袭黑衣忘情徜徉在舞池中的行为,让人们震惊;她为了自己的种种目的所选择的三段婚姻,甚至遭到了民众的唾弃。然而,斯嘉丽的行为举止并不至于让她受到大众的如此唾弃。真正的原因是源于她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敢于向男权话语的权威发出挑战。也就是说,她所扮演的是一个试图在无声世界发出声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角色。

她这个来自本应是“失语者”群体的声音,势必不会为男权话语所接受。然而另一个试图对她初试啼音进行打击的群体,居然是同为“失语者”的女性。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性格、价值观等都是女性后天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的生活中被塑造而成的。其导致的结果:一是这样形成的女性都是符合父权制社会要求的女性,一是这样形成的女性反过来又成为父权制社会的支持者与拥护者,因为她们无法形成一套与父权制的制度、文化相对立的系统的制度与文化,因而也就无法成为父权制的对立者与掘墓者。[2]对于男权社会而言,斯嘉丽作为一个不甘寂寞的恶魔一心想要打破平静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只可惜她那微弱的呼喊,要么被镇压于男权话语之下,要么淹没在众多像玫兰妮一样失语的家庭天使的沉寂之中。

二、经济上的依附者

女性主义认为,经济上的不平等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女性自身没有能力实现经济独立,或者是自身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但是为了可以从男性那里获得其自身不可能创造的生活环境。从而放弃自我,依附于男性生活。《乱世佳人》中故事发展的一个主线是以斯嘉丽由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到一个为了一家生计煞费苦心的一家之主的转变构成的。斯嘉丽出场时是一个整日以出席舞会等社交娱乐场所、吸引异性目光为乐的贵族千金。表面上看那时的她衣食无忧、任性骄纵。但事实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并不真正属于她,即便是她引以为傲且乐此不疲地游走在众多为她倾倒的男性之间的游戏,也只是在凭借男性对其的认可来实现自我价值。那时候的斯嘉丽生活依附于男权社会,她的价值实现于男权社会,她只不过是一个男权社会的附属品而已。

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她第一段任性的婚姻以丈夫的阵亡而告终。战火的迅速蔓延以及母亲的病逝使斯嘉丽原本生活的家园变为乌有。随之而来的困苦迫使斯嘉丽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担负起一家之主的重担。也正是因为男性缺失,唤起了她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一个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勉强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之后,她不惜抢走了妹妹的情人只为能够重建塔拉庄园。对家族兴旺的责任感促使斯嘉丽与肯尼迪的婚姻在肯尼迪富有的家财上迅速开花结果。实际上,与其说斯嘉丽因为肩负家族兴衰的重担而重返男权社会的囹圄,不如说斯嘉丽利用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实现了重振家族的目标。也可以说,这段婚姻关系当中的“丈夫”只是斯嘉丽借以实现自我的一个工具。尤其是在婚后,斯嘉丽直接参与木材厂的经营和管理,更进一步印证了斯嘉丽已经开始或是试图走上了经济独立的道路。但是以男权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是绝不允许像斯嘉丽这样不安于相夫教子的恶魔形象存在的。于是,流言飞语四起,而后更是出现了难民对斯嘉丽实施抢劫的这一环节。在这里,男性与女性相比在体能上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一旦有女性试图挑战男权社会的权威,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男性也有对女性加以惩戒的能力。肯尼迪因维护斯嘉丽导致的死亡更是向众人宣告,女性的尊严是要由男性来维护的。但是不要企图维护诸如斯嘉丽这样不遵照社会准则行事的女性,否则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经济上的依附将一代又一代女性禁锢于家庭生活之中,这也是造成女性无法摆脱社会从属地位的根源所在。女性想要克服这一点,必须要保证经济的独立。然而,对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而言,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易事。对于想要实现自我的女性而言“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2]。

三、爱情中的受虐者

影片中的两位女主人公一直是以“天使”与“恶魔”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式存在的,在面对爱情的过程中,二人终于有了惟一的一个交点。之所以这样说,并不单纯因为斯嘉丽与玫兰妮拥有一个共同的爱人阿希礼。更主要的是,两个女性在面对感情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有着自虐倾向。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提到“受虐狂”这个概念,把它定义为:与身体上的痛苦或蒙受的羞辱相伴随的性愉悦。波伏娃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受虐狂”这个术语,但是她曾经提到过:他也要求她完全属于他而又不成为负担;他希望她既能在世界上给他一个安定的窝,又能给他以自由,既能承担周围的单调的事物,又不会惹他心烦;他希望他能占有她,又不能属于她,既能结伴生活又能独来独往。这些要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合理的,平等就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大部分女性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男性所提出的以上要求都是默许的,这些要求甚至可以成为一部分家庭存在的基础条件。只要能够和自己心仪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女性对于这些明显极度失衡的要求也是一点怨言也没有。

以影片中斯嘉丽这个角色为例,这是一个坚强、智慧、敢于实现自我、不畏世俗的女性形象。在她的感情生活当中存在着三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斯嘉丽一时冲动的产物,婚姻中的另一半只是她报复的工具。而斯嘉丽第二段婚姻的动机同样不单纯,那只是她希望借以重振家族的手段。最后一段的婚姻其实似乎源自婚姻双方对彼此了解,但是斯嘉丽对于这段婚姻的应允难道不也是建立在对财富和安逸生活的享受上的吗?难免会有观众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三段婚姻中,男性都是被斯嘉丽当做工具来使用的,作为女性的她似乎是施虐者而不是受虐狂。需要提醒观众的是,女性的受虐倾向是产生于爱情基础上的。但是究其根本,斯嘉丽的前两段婚姻都不是建立在爱情上的,至于第三段婚姻同样也不是那么纯粹。因此,只有当她面对一直为之沉溺的爱人——阿希礼的时候,斯嘉丽作为女性的自虐狂的一面才展现得淋漓尽致。坦白说,斯嘉丽对于阿希礼的爱是源自她的征服欲。这份爱意在阿希礼的含糊不明与暧昧中加深,在为了实现对阿希礼的承诺中延伸到他的妻儿身上。斯嘉丽对于阿希礼的这份感情使她在男权社会中做出的所有抗争都化为乌有,一旦回到爱情面前所有的利益都不再重要,她惟一想做的就是通过奉献自己和自我牺牲来表达对他的爱。殊不知,这份作为女性对于爱人的炽烈情感,正是男权社会所设的陷阱。之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迫,这又何尝不是一件殊途同归的妙事呢。

与经济从属关系带给女性外在压迫不同的是,情感从属关系是一种来自内在的带有麻痹性质的消磨。致使很多女性在历尽千辛万苦只为追求经济独立的同时,却对情感从属关系的侵蚀甘之如饴。这也正是为什么现下社会中,部分已经能够实现经济独立的新女性,因为爱情而沉沦的原因所在。要知道真正的爱情,绝不是建立在任何从属关系之上的。女性只有摆脱对爱情的依附,才能有机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四、结 语

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想要摆脱社会从属地位,首先要摆脱女性在经济以及爱情中的依附状态;在现有的男权社会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新时期的女性主义已不再一味提倡抗争、对峙,而是将视角转为两性的和谐发展。虽然在男权社会制度中,无论是像斯嘉丽一样的不拘一格的自由女性,还是像玫兰妮式的传统型女性都不可避免处于从属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尊严等方面意识的日益提高,男女之间的平等终将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 Say A Elizabeth.Evidence on Her Own Behalf:Womens Narrative as Theological Voice[M].Rowman&Little field Publisher,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