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3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的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外资审计 风险意识 效益审计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外资审计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做好外资审计工作,防范和降低外资审计风险,提高外资审计质量成为当前外资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面临的变化
自加入WTO以后,我国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了国内市场,为适应跨国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和特点,我国在外资利用方面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这对外资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利用外资的战略发生了变化
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利用外资的战略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重数量、轻质量,重资金、轻技术,重政策优惠、轻市场法则,转变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并将利用外资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化升级、企业效益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将利用外资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将引进外资与扩大企业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2、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化,直接投资占比增加
我国稳定的政治形势和庞大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外商投资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采取基金投资、跨国并购、分险投资等形式吸收外资;外商投资直接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外资扩大到证券投资领域等。
3、政府在利用外资方面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加入WTO之前,政府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招商引资”;而入世之后,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转变为“简化审批程序和内容、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投资环境”。目前政府的工作重心正在向改善投资环境方面转移,包括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法律环境、创新的体制和科技环境等,以及维护外商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健全法制和信用制度等。
二、新形势下外资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念、工作方法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资审计工作还主要停留在需公证审计的项目,大量没有授权的国外贷援款项目并没有包含在审计范围内。而证审计习惯于按部就班,工作方法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揭示问题的深度,发现重大问题和案件线索等方面还做得不够。随着审计任务的增加和要求的提高,公证审计业务成为限制外资审计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瓶颈。
2、地方审计机关存在“内外有别”的观念,降低了审计质量
由于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干预和制约。同时,审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有些地方审计机关为了维护本地利益,不能详实准确的出具审计报告,不能如实披露问题,严重降低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影响了政府利用外资的对外形象。
3、审计授权方式严重限制了外资审计功能的发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外商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引进外资规模扩大,审计机关的外资审计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我国外资审计只能由审计署对省级审计机关授权,对外出具审计报告也只能有省级审计机关实施,所以,大量审计任务和对外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积压在省级审计部门。而且,外资审计报告的出具时间要求非常严格,使得外资审计人员每年仅仅忙于应付出具公证审计报告,在工作过程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审计深度、力度不够,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发现在外资项目上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也影响了整个外资审计队伍的发展和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当前环境下外资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1、牢固树立各级审计机关对外资审计的风险意识
外资审计风险大主要来源于它的涉外性,较其它专业审计而言,外资审计更直接、具体地将自身形象展露在世界面前,因此既影响和关系到我国整个审计队伍的形象和信誉,又会对整个国家声誉造成影响。所以外资审计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尽量避免和减少审计风险。树立外资审计的风险意识,关键在于提高审计质量,切实促进项目单位积极、合理、合法、有效地用好外资。审计机关在外资审计工作中,不仅要审出重大问题,更要及时报告问题。审出问题而隐瞒不报,是外资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风险。
2、更新理念,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
我们要积极跟进,思考、探索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适应外资审计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外资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合理的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系统审计模式,对正在建设期项目,注重把项目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把效益审计贯穿于财务审计和公证审计中;对已建成的项目,关注项目的后评估,围绕营运过程和还贷过程,开展效益审计和审计调查试点,积极探索外资效益审计新模式,突破公证审计瓶颈制约,拓展外资审计空间。
3、建立制度保障,加强地方审计机关对外资审计质量的重视
外资审计项目不仅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而且关系到我国审计机关在国际组织和国际审计同行中的形象,如果不妥善解决审计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降低审计风险,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利用外资的对外形象。所以,要提高地方审计机关对外资审计的认识,加强对外资审计质量的重视。同时,针对地方审计机关出于维护地方利益的目的而“内部区别对待”的现象,审计署应当建立制度保障,在业绩考核体系中增加体现外资审计的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外资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杜绝“内外有别”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提高外资公证审计质量。
关键词:社保 基金 审计
一、社保基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社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法》缺乏有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其他相关政策法规对基金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社保基金审计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审计标准,对社保基金相关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很难准确把握和处理。
(二)社保管理部门数据不准确
社保基金的管理涉及财政、社保经办、劳动、税务等多个行政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这种多头管理的制度造成社保基金的应征数、实征数和入库数等数据在不同管理部门大相径庭。
(三)社保专项审计力量不匹配
社保基金专项审计内容较多、程序复杂。与基金审计工作复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审计机关的人手本来就十分有限,同时要负责预算审计、部门审计、离任审计、绩效审计、重大工程审计等工作,使社保基金审计力量相对不足。
(四)社保基金预算管理不到位
新《预算法》虽然已经实施,但部分基层政府尚未单独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审计工作缺少相应平台。如果没有完整有效的社保基金预算,对社保基金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全程审计监督就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
针对上述四个问题,应从健全社保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优化审计力量配备、完善社保基金预算、强化社保基金全程监管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社保基金审计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
二、社保基金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一)社保基金收入审计
对社保基金的缴款单位和个人,检查其缴纳基金的项目和此例是否正确,是否及时足额缴纳,单位有无截留、挪用甚至非法侵占基金现象。对基金管理机构,检查其基金征收的基础资料是否全面准确。例如对财政部门划转的基金,应重点检查划转是否及时,金额是否准确;对基金的利息收人和投资收益,重点检查是否及时记帐和收回,账款是否一致,有无设立账外账等问题。
(二)社保基金支出审计
1、审计基金的专款专用情况
对社保管理机构,检查社保基金是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专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有无擅自改变基金用途的现象。对参保单位,检查其有无挪用社保基金现象。
2、审计基金的开支范围
重点检查社保基金开支范围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是否擅自改变开支范围。例如对工伤保险基金,检查职工伤病是否属于工伤保险基金规定的开支范围,是否扣除保险公司或第三人的赔偿金额等。
3、审计基金的开支标准
重点检查有无擅自降低或提高基金开支标准现象。例如对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检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标准是否严格按照职工伤残等级,同一地区是否执行相同支付标准。
4、审计基金的支出结构
主要检查基金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管理机构提取的管理费与基金支出总额的比例是否符合规定,有无管理费畸高挤占基金问题。
(三)社保基金管理审计
(1)检查基金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地方政府制定的管理制度和国家相关法规制度是否一致,基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基金运作是否合法、合理、合规。
(2)检查基金是否专户储存。基金收入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及时足额上缴财政部门规定的专户。应重点检查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存在私自开户,将基金公款私存等问题。
(3)检查基金个人账户管理是否规范。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管理应合法合规,重点检查个人帐户是否按规定建立,账户设置是否科学、规范,个人账户资金的收支是否合法、清晰,有无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情况。
(4)检查基金是否做到保值增值。主要检查基金的运作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规避相关风险,做到保值增值;基金投向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有无将基金投向国家禁止的项目;基金有无贬值风险。
(四)内部控制审计
重点对基金经办机构的以下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一是检查基金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有无内部监督机构,基金运作制度是否合法合规;二是检查各项基金是否按规定单独核算,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是否全面、正确,有无错漏,财务人员变动是否及时办理交接;三是检查基金个人账户,看其收支是否合规、清晰;四是检查会计、出纳、审批、经办等岗位人员职责是否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五)突出审计重点
基金审计时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根据基金征缴、管理和使用中容易发生的共性问题,确定审计重点。例如,对企业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基金,因其涉及缴款企业、个人、基金管理部门和受益人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从信息掌控和审计实践看,缴费单位和基金管理部门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容易发生违规问题,所以缴费单位和基金管理部门应作为这两类基金审计的重点。对工伤、医疗及生育保险基金,普遍在资金使用环节易发生问题,故定点医疗机构及受益人应作为这两类基金审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冯毅.浅议完善社保审计的有效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4,(8)
【关键字】工程分包,审计,方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market competition,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 moderat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projects to subcontract more and more. Many problems exist for the current subcontrac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audit of the subcontract works. In this paper I will explore the subcontract audit related issues, in the hope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our subcontract management.Keywords: engineering subcontracting, audit, method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工程分包审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近几年,由于建筑市场项目利润低, 公司加大了工程项目承揽力度, 中标金额和年完成产值高速增长,分包工程越来越多。虽然公司已对劳务分包管理制定了不少措施,但审计中仍发现,分包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较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经济损失时有发生。借支工程款、计价不及时、超付工程款、分包队伍拒绝签订合同,甚至卷入劳务纠纷,致使公司在工程分包管理中处于被动状态。一些分包单位违反操作规程,偷工减料,致使项目发生安全质量事故,既造成经济损失,又损害了公司的良好声誉。当前,应加强对分包工程管理的审计。
二、加强工程分包审计的重要性
加强工程分包审计工作既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也是我们每个企业走向市场,不断完善经营机制的需要。所以,深人地开展分包工程审计工作,理应引起各单位的决策者和各级审计机构的高度重视。分包工程审计的重要性可概括如下:
1.可进一步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保证企业的现代化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杜绝各种违纪现象的发生。
3.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防止施工企业潜亏和转移利润的重要举措。
三、工程分包审计方法
1、抽查法
此方法是从整个工程项目中抽查一定量的内容进行审核,仅对抽查部分的内容进行计算、核对,此方法相对于前面的逐项审查法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但是相对应的准确率也有所降低,但同时工作效率提高了,对时间的要求降低了,此方法在工作的应用中较广。
2、逐项审查法
根据施工图纸,现场实际情况,从工程量,采项,材料价格,取费等各项内容逐项审核报审预算书的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重新做了一遍预算,将预算书的每一项内容都重新审核、计算。此方法的工作量大,费时费力,但是准确率高,适合那种要求精度高而且时间较充沛的工程。
3、重点内容审查法
此方法是在有侧重点的前提下对工程做以重点部分的审核,比如,在一项土建主体工程中占总造价最高的部分可能是钢筋砼工程,可以仅对此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审核,其他内容所占的造价相对较低,可以简单审核即可,此方法针对侧重点很明显的工程比较适用。另外如变更签证的内容,这是在动态成本控制中需要把握的重点内容,对于造价较高或者变化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审核也可采用此方法。
四、工程分包审计的重点内容
分包工程审计应突出对分包工程结算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查,具体审计内容是:
1、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
查阅相关文件、协议, 了解经营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程序和实务, 检查内部控制制度, 评价内控制度的强点与弱点。审查各项内控制度是否贯彻实施, 有无流于形式而造成管理失控, 对分包工程是否进行有效管理, 是否存在只包不管或以包代管现象, 有无因管理不善而造成返工、窝工等现象。
关注分包工程结算流程, 是否符合项目分包管理规定。如分包工程单价的确定单价是否经过集体研究确定, 且一般不得高于主承包合同中该部分单价。分包结算设计变更单、现场签证单手续是否完备, 是否有监督约束机制。
关注各管理部门对分包工程的管理、监督,对劳务分包队伍的管理、计价、拨款等是否按照规定执行,监控措施是否健全有效。重点应审查分包队伍分部分项工程的劳务单价是否合理,工程计价是否进行据实收方,以及收方数量是否超出设计数量或复测数量,各种原始签认单是否齐全,验工计价是否建立台账管理;是否存在超计价付款;是否存在漏扣材料款、代垫款项;是否足额扣留工程质量保证金等等。
2、分包合同的审计
要制定规范的分包合同文本, 避免经济纠纷发生, 在分包单位进场前必须签订分包合同, 交付履约保证金和质量保证金。
(1) 审查有关文件和会议记录, 看对分部、分项工程实行分包是否符合施工合同的规定, 是否存在“先进场施工后签订合同或未签订合同”的现象。
(2)审查合同主体资格,分包单位的资质是否满足分包工程的需要,看是否存在违法分包、工程转包、挂靠型分包等现象
(3)审阅合同条款, 看其是否规范、合法、完整, 是否有实现的可能, 是否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应明确分包工程的名称、工程内容、质量标准、材料物资的供应方式、安全措施、工期要求, 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 质量保证金的扣留和返还,违约责任, 纠纷和仲裁等。
(4)审查合同中规定的工程单价是否超过计量清单单价。
(5)分包单位的选择和确定是否经过了项目部班子的集体研究, 是否经过了项目部工程、计划、财务、机械、材料物资等业务部门会签。需上报审批的合同是否按规定上报公司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是否按审批意见办理,是否存在越权签订合同的行为;合同的变更、终止是否履行相关程序;是否按合同约定严格履行,在合同管理过程中有无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6)分包单位是否按合同规定按期足额地交付了履约保证金。
(7)审查合同中有关工程质量要求方面的内容是否符合技术设计图纸的要求和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
3、工程量计算的审计
一、高校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随着单位内部管理的不断强化而逐步完善和丰富,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善内控体系是加强高等院校各项管理,保证教学秩序、科研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基础。
(一)内控制度审计包括控制程序的审计、控制目标的审计、控制结果的审计等。
(二)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
(三)具体审计:
1.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行之有效。
2.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机构的设置、财会人员的配备是否符合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并适应本部门、单位业务的需要。
3.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规和制度的规定等。
(四)通过目标控制、行为控制、财物控制、时间控制和结果控制等的检查和评价来分析高等院校管理的严密性,及时发现管理体系中的欠缺点和运行机制中的“瓶颈”,从而使高等院校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卓有成效的控制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实际活动与计划或预期目标之间的偏差,以保证计划或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资产负债真实性审计
(一)资产真实性审计。
1.货币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银行开户是否合法、合规,有无出租、出借或转让银行账户、公款私存等问题,各银行账户是否核算规定的内容;有价证券的购买及其资金来源是否合法,保管、转让和会计核算是否合法、合规,有无违纪违规、内部监控不到位和不安全等问题。
2.对应收及暂付款项是否及时清理结算,有无长期挂账等问题,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及暂付款项是否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核销。
3.存货及固定资产的购置有无计划和审批手续,验收、领用、保管、报废、调出、租用、变卖等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备案,有无流失等问题,会计核算是否符合规定;对存货是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盘盈、盘亏是否及时调整;固定资产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账账、账卡、账实是否相符。
4.无形资产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转让无形资产是否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会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
5.对外投资是否按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批准或备案,以实物或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是否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收益处理是否合法、合规。
(二)负债真实性审计。
1.对各项负债包括借入款、应付或暂存款、应缴款项、代管款项等,是否按照不同的性质分别进行管理,管理是否合法、合规。
2.对各项负债是否及时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办理结算,并在规定期限内归还或上缴应缴款项。
三、高校财务收支审计
(一)财务收入审计的重点。
1.各项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款和其他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是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2.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有无隐瞒、截留、挪用、拖欠等问题或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
3.各项收入是否符合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各项收费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乱收费问题。
4.在事业收入中,是否按照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的资金及时足额上缴。
5.各项收入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规定。
(二)财务支出审计的重点。
1.各项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否按计划执行,有无超计划开支、虚列支出和以领代报等问题。
2.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有无虚报虚列、违反规定发放钱物和其他违纪违规问题。
3.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会计核算是否合规。
4.各项支出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规定,有无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5.各项支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有无损失浪费等问题。
(三)结余及其分配审计的重点。
1.经营收支结余是否单独反映,会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规定。
2.结余分配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有无多提或少提职工福利基金等问题。
(四)专用基金审计的重点。
1.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住房基金的提取,以及部门、单位设置的其他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是否及时足额到位。
2.各项专用基金的管理是否合规,是否按照规定或捐赠人、捐赠单位限定的用途使用,使用的效益如何。
3.各项专用基金是否设置专门的账户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否合规。
四、高校管理经济效益审计
高校管理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的审计。
1.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关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降到最低水平。例如学校某些部门使用的设备过于昂贵,造成功能浪费;物品采购舍近求远、舍廉求贵等都是缺乏经济性的行为。经济性审计就是通过审查、评价取得资源的节约程度,分析不经济的原因,促进被审计单位在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前提下降低成本,节约资金。
2.效率性是指产出(如科研成果、培养的合格学生)与其消耗资源(如人、财、物等)的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适当关注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效率性审计就是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各种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是否有效,评价产出与投入是否相称,分析造成管理无效或效率不高的原因,促进其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
3.效果性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或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如完成预算目标、政策或计划目标的情况(实际产出与目标的关系)。效果性审计就是检查预期目标是否达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影响因素,准确考量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业绩。
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涉及诸多阶段,主要有项目筹备、资金筹集、建设准备、建设管理、质量控制、验收运行、竣工决算等阶段,各个阶段都存在外部监管和市场联系。随着投资体制改革、项目建设市场运作化的深入,在进行投资审计时,保障国家投资的安全和效益性应是审计的重点。
一、审查可行性研究与项目概算设计的一致性,防止建设单位利用项目建设骗取建设资金。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是专业机构进行,专业性强,指导意见较粗放。而对概算设计的审定和批复往往由计划和相关的行政部门审批,其间存在着差异性,建设单位可利用此差别,将与项目无关或本由其自身承担的建设内容添加到概算之中,实质上骗取了项目建设资金。如我们在对某建设项目的审计中,就发现了此类问题,其主管部门往往只注意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效益性,对项目建设内容实施大包大揽,使建设单位将不属于本项目的其它项目纳入项目概算。
二、审查项目法人组成的科学性,以保障国家利益不受损失。 现阶段,项目建设联合开发的形式比比皆是,在审计过程中如何保障国家利益不受损失?一是要审查项目法人的组成,即国有资金占有的份额是否合理,是否占有控股地位,机构人员的组成和职责是否合法,防止政企不分,低估国家资本,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审查项目法人在运行中,参建各方的出资是否足额到位,有无抽逃资金或侵蚀国家资金的情况。三是审查有无非法集资,支付利息,造成投资损失的问题。
三、审查项目建设的合法性,保障各项资产的取得合法。国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项目法人往往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或达到其他非法目的,采用违法手段进行项目建设。一是要严格审查建设用地的取得情况,防止非法买地、占地的情况发生,查处与相关部门窜通违法征地。二是严查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查处规避招标、违法招标、将概算外项目列入概算内招标、违规签订合同等问题。三是审查设计变更及概算调整的合法性,主要关注是否为谋求部门或单位利益擅自变更设计方案影响项目功能发挥的问题。
四、审查项目建设的效益性,促使项目建设能发挥预期的效益。目前,对项目建设效益的考核主要有建设工期、投资完成情况、运营效益。首先,考核项目工期的执行情况,如果某项目建设工期超过计划工期,说明该项目建设效益不能按时发挥,超过的工期越长将给项目带来的损失越大。其次,对项目概算的完成情况进行分项考核,认真分析工作量完成情况、造价情况,反映项目建设的效率性及对投资控制情况。最后,根据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结合设计变更的情况对其运行效能进行评价。
一、消防部队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内部审计缺乏全面性。在过去消防部队内部审计主要是以财务方面的审计为主,这样做虽然表现出了对财务管理及制度执行的重视,但会造成内部审计体系的不均衡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是当前消防部队内部审计的重点,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第二,审计工作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及未来的需求。从管理体制上讲,消防部队从属于上级机关。上级机关不仅对消防部队有监督管理责任,同时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方面还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消防部队的内部审计需要按照上级机关的指示和要求进行。这种审计工作管理体制会造成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内审机构不独立。消防部队虽然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但是一切都以上级的指导思想为依据,落实到消防部队自身基本属于执行层面,因此许多消防部队并不拥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其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结果的公开,使被审查人员及部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但消防部队审计结果直接上报给上级机关,在消防部队内部并不会进行结果公开,这样虽然能够保证审计结果的私密性,能够让上级领导了解到真实的审计结果,但由于信息不公开,容易造成人民群众的不满和矛盾,对于后期整改及工作水平提升具有消极影响。此外,在结果应用方面,未能将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挂钩,同时也未能将审计结果与问责制度挂钩,从而削弱了审计工作本身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以至于难以达到内部审计的震慑作用。
第三,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足。当前,消防部队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足,科班出身的专业审计人员数量较少,必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努力培养素质高、业务精的审计人才。但部队领导层缺乏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无法发挥积极的审计监督作用。
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前文我们就消防部队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突出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想要切实改变工作现状,提升消防部队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就应该从上述问题着手,有的放矢的寻找解决对策。
1.端正工作态度
科学地管理必须建立在端正的工作态度上,面对当前消防部队内部审计的突出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消防部队内部审计的特点,只有了解了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管理需要,才能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找到方向和目标。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积累,这是内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再次,要认真学习相关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集中教育培训,使其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责任感,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条件。
2.改进内部审计机制及方法
内部审计要想达到预期工作成效,不仅需要树立科学的工作态度,同时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面对当前消防部队内部审计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构建消防部队内部审计机构。消防部队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较好地吸收上级机关的指导精神并进行有效的贯彻与执行,并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将上级机关的指导意见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此外,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提高消防部队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消防部队全体人员从心理上对内部审计重视起来,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2)构建内部审计目标体系。内部审计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消防部队内部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层面,对于其他非财务层面的审计力度不足,这种审计工作的不均衡开展,长此以往会给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造成阻力。所以,构建新的内部审计目标体系十分关键。我们要在财务目标得以实现的同时,根据新时期消防部队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新的审计目标进行明确,如部队管理质量、士兵学习情况以及消防部队的社会影响、在公共服务职能履行方面的具体成绩等,将这些非财务目标纳入内部审计目标体系,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消防部队管理秩序,同时也能提升工作质量,提高消防部队的整体素质。
(3)加强审计工作方法改革与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当前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技术在消防部队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如果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人手纸笔的原始阶段,将无法实现对数据信息以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及时分析与汇总。所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转51页)(接79页)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向。首先,需要提升信息化设备建设,及时更新换代,确保硬件设备能够适应工作需要。其次,要加强网络化建设,目前存在部门之间信息闭塞、无法及时有效互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个部门信息输送端口不统一,同时也缺乏信息共享意识。所以需要加强单位内部的整体网络建设,规范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确保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更快地实现对信息的获取,提升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信息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内部审计也需要借助于专门的审计软件,用来进行数据汇总与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能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审计软件及管理软件,主要分为成品软件与定制软件两种,成品软件工作需求实现效率一般,但价格相对便宜,同时对操作的专业性要求也相对较低。但是作为消防部队内部审计,具有更强的保密需求,所以我们应该酌情考虑定制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这样不仅能够适应当前管理工作的需要,并且当未来的管理需求发生变化时,也能够积极的适应与调整。
(4)加强人员教育培养。当前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存在着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内审人员的教育培训。首先,要集中力量组织学习,学习内容不仅要包括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深入学习和了解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形而上学的管理意识。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要让优秀人员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调动全体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入手,根据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发展的现状,阐述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特点、难点和重点,以期提高工程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工程项目;审计;特点;难点;重点
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工程项目的特点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工程项目的特点可以推论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1)项目之间经济效益的可比性较低。工程项目具有多样性、单件性和差异性,即每个工程项目都具有特定的实物形态和不同的功能,几乎没有任何两个项目是完全一样的。因此,项目之间的可比性是相对的,不可比则是绝对的。在对项目之间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和评价的时候,必须注意将不可比的因素予以剔除。
(2)工程项目收入的确定比较困难。工程项目施工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施工工期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这期间由于设计变更,施工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影响(露天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工资标准、材料价格和机械台班单价的变动以及利率、汇率的变化,诸多动态因素都会影响项目的造价,因此加大了确定项目收入的难度。
(3)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工程项目计价方法具有多样性,计价依据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部分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而计价依据除设计文件外,还包括消耗量依据、单价依据、费率依据、价格调整依据等诸多方面。这一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工程造价方面的必要知识,才能有效地开展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4)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相对性。工程项目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工程造价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涉及政策、方法、依据等各个方面,不同的人计算出来的造价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人两次计算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工程造价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承认一定幅度差异的存在,是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由于很多因素(如:变更设计、价差调整或索赔项目)长期难以确定、变数较大,因此,审计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也只能做到相对准确。
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
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使得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非常复杂,相对其他类型的审计项目具有较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标准的确定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客观性、可比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可供选择的标准众多,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合理的评价指标,却是相当困难的。
可供选择的评价标准主要有:
(1)行业标准:政府统计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公布的有关工程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又可分为先进水平、平均水平)。
(2)企业标准: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技术指标的平均水平(参与指标计算的工程项目分类越细,范围越大,数量越多,计算出来的指标就越具有代表性)。
(3)预期标准:按照企业现有技术、管理水平和中标当时相关资源的价格水平,项目应该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
(4)调整后的预期标准:根据施工期间的客观情况变化对预期经济效益调整后的经济效益水平。
从上述标准的特点来看,由于行业标准无法及时公布,存在时差,因此,只能作为参考标准。企业标准可用于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预期标准特别是调整后的预期标准作为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标准较为合适。
从考核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来看,由于企业可能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向项目经理部下达不同水平的责任成本预算或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费用,如果使用项目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作为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则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为了增加项目之间的可比性,经济效益指标最好采用毛利和毛利率指标(毛利=收入-成本-税金,毛利率=毛利÷收入×100%)。
2.收入的确定
由于工程项目具有计价方法多样性、计价依据复杂性和造价总额模糊性的特点,影响工程项目收入的因素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收入确定的难度相当大。
工程项目收入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合同内收入和合同外收入。由于合同的约束,承包商和业主不会有太大的分歧,合同内的收入一般比较容易确认。合同外收入主要包括变更、索赔、奖励等。由于工作量增减造成工程价款的变更,承包商和业主双方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虽然收入可能不能及时确认,但一般情况下都能计回;施工组织措施的变更增加的费用,业主一般不予支付,但如果承包商事先能够征得业主同意,也有可能得到部分补偿;合同中一般对奖励和惩罚都有明文规定,比较容易确定;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工、机械台班和材料价格变动是通过价格调整来解决的,调与不调、调整的范围和调整的幅度一般情况下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承包商与业主双方往往存在较大争议,确定比较困难;索赔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时间补偿的要求。但困难的是,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因为事件的责任归属(即应不应该索赔),是工期索赔还是工期、费用索赔以及索赔费用的计算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往往久拖不决。
3.影响效益因素的分析
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项目经理部愿意将其掌握影响效益外部因素的资料和盘托出,但其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不易确认。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企业内部客观因素容易获得准确、全面的资料。由于对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的内部主观因素事关项目经理部的经营管理业绩,因此,他们往往设法隐瞒,资料不易获得,应当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
三、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内容的重点,二是审计工作的重点。
1.审计内容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应该根据审计的目的来确定。
在施工企业,一般都对项目经理部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承包,审计部门通过对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为项目的中期兑现(工期较长者)和最终兑现提供客观依据。因此,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水平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任务。 转贴于
内部控制制度是项目经理部做好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对项目经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效果情况的审计,既是作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需要,也能对健全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促进作用。
经济效益的确认当然是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任务。但是,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高或者低,为了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审计人员必须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通过分析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因素,发现项目经理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项目管理工作的审计建议,为提高项目后期经济效益指出努力的方向,才能达到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有3个方面,即:确定经济效益、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和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
具体来说,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有:
(1)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
1)项目收入的确定:包括合同内收入、变更收入、索赔收入和奖励收入等;
2)项目成本的确定:成本是否与收入相匹配,有无多列、少列、重列、漏列,属于当期的费用是否在当期计入损益。
(2)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效果。
(3)影响经济效益因素的分析(包括:主观、客观、内部、外部):
1)项目投标决策是否科学,投标报价有无漏项,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施工组织措施是否科学、可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为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增加收入、降低成本)采取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和经营措施与实际效果,或因措施不当造成的损失;
4)变更设计、价差调整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可索赔因素及实际索赔情况对效益的影响;
6)不可索赔外部因素的影响。
以上仅列出了分析的主要方向,实际情况却是千差万别、复杂多样的,要根据下述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方法和审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确定分析的重点。
2.审计工作的重点
以上虽然明确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但是审计人员并不需要对所有方面平均用力,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重点,以便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重点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内控制度的了解、测试和分析,对内部控制的弱点进行重点审计。
(2)通过成本项目的节超分析,对节超较多的成本项目进行重点审计。
(3)通过分部分项工程盈亏对比,对亏损较多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重点审计。
(4)通过对安全、质量、工期、协作队伍、材料、机械各项管理工作的初步了解和分析,对相对薄弱的管理工作进行重点审计。
综上可知,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对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求较高。了解、分析、掌握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是做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才能有较好的审计效果。本文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仅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作了简要的论述,并未涉及属于技术问题的具体审计方法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为提高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明辉.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审计;合同;财务收支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73-01
1 严格审核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是工程“三大控制”审计的关键
招标投标,是指采购人事先提出货物、工程或服务采购的条件和要求,邀请众多投标人参加投标并按照规定程序从中选择交易对象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对于建设项目而言,就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后,通过一定的方式通告(或邀请)承包商前来投标,履行必要的程序而选定的最佳承包商的过程。近年来,通过招标投标方式的推行,对于提高建设项目质量,节约建设费用,确保建设工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招标文件不规范;招标人肢解建设项目,致使招标项目不完整;投标人的资质及级别不符合标准,挂靠现象严重;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压价现象严重;建筑市场发育不全或管理混乱,招标投标往往流于形式;招标标底不准,隐性市场舞弊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审计人员应重点审计招标投标条件是否具备;招标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有关要求是否合规;标底与投标报价是否真实、准确;招标投标的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投标的管理工作是否规范等,以此来发现招标投标工作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有问题,则意味着建设项目中招进了本不应该中标的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也同时意味着项目的“三大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威胁,作为审计人员,应该追根溯源,以便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 加强工程合同执行情况审计,是确保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完整的必要手段
合同是双方(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权利和义务的载体,是财务进行结算的重要依据。而对于合同的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在审计实务中,我们注意到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了“变味”,主要表现在:
(1)合同条款与招标文件内容不一致:其一是承包内容发生改变,增加了招标文件中的“计划外”项目,扩大了承包范围。其二是改变合同价款的约定方式,将带有风险的固定单价方式变为可调价格方式,改变了原招标文件中的实质内容。其三是改变工程项目验收等级,如招标文件中规定竣工验收为优良等级,在合同中却变成了合格等级。
(2)合同签订单位与实际施工单位不一致。一些单位中标以后,将中标项目部分或全部转让给他人,自己则从中收取管理;一些资质低的单位挂靠在资质高的单位中标,签订合同时以资质高的单位为名义签订,实际施工时却是资质底的单位。
(3)合同结算方式与实际结算方式不一致。有的项目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的形式改变原合同结算方式,如原合同规定竣工验收按实际结算(扣除让利部分),补充协议又以总包干形式一次性包死价。
对于上述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应重点抽查大额合同的财务执行情况,以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降低审计风险和维护财务结算和决算的严肃性。
关键词:基建;招投标;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35-02
作为工程建设过程重要环节的招投标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项目的造价、质量和进度。工程项目招投标审计是对招投标活动全过程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进行的审查,为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审计部门应当拓宽审计范围,提前介入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严肃查处招投标过程中、暗箱操作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招投标过程的违法违规行为。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说明招投标工作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招标前审计的内容
(一)工程招标条件与方式的审计
审查建设项目的立项情况,查看项目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是否列入有关的投资计划,是否有超计划建设问题;查看工程场地的征用、拆迁等准备工作是否完成;审查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情况,查看建设资金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拨付到位;审查项目招标工作机构的控制管理体系是否完整。我国建设项目招标有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方式。审计人员应注意公开招标的工程公告、范围、方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公开招标的工程违反规定进行邀请招标;符合邀请招标范围的工程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批手续等。
(二)招标文件的审计
招标文件是工程建设单位以法定方式吸引施工单位参加竞争,择优选取施工单位,是招投标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招标文件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招标范围是否明确详细,投标报价组成部分是否合理;评标条款是否公正,有无诱导性和排他性等不公平条款,评分标准中商务分与技术分分值与权重分配是否合理;付款方式、工程计价取费依据、合同主要条款、技术资料、工程竣工验收后保修措施、设备材料售后服务措施和承诺以及双方违约责任等内容是否明确且详细,有无模棱两可的规定;是否存在人为分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等违规现象;是否有招标失败、废标的标准。
(三)工程标底的审计
工程标底是控制是核实预期投资的重要手段,完整、合规、准确的标底是招投标双方权益的有效保证,是评价比较投标报价的基础,是评标和中标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项目标底审计主要审查标底编制所依据的标准、计价、取费的依据是否合规、准确;标底计价内容、计价依据及计价范围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定额套用是否准确;审查标底总价是否超出投资计划数,施工图设计是否有一定的深度,是否有较大的不明确工程量及施工技术方法,使得标底价不能全面准确的反应施工图纸的内容。
(四)招标机构的审计
招标机构是依法设立、从事招标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招标机构审计主要审查招标机构是否为合法成立,资质等级是否符合建设项目规模要求,业务能力和信誉情况如何,操作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工程招标过程中承接同一工程投标咨询服务,是否存在向投标人或中标人附加不合理条件或收取额外费用的情况。有无故意抬高造价、向施工单位泄露标底、串通围标等行为。针对这些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比对标底和各家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来发现其中的端倪。另外招投标法规定建设单位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其委托招标机构办理招标事宜。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自行办理招标事宜的,应当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备案。审查时要注意对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审核建设单位的组织招标的能力是否符合要求。
二、招标事中审计的内容
(一)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
投标单位资格预审是决定投标单位准入的重要环节,可分为初步审查和详细审查,初步审查主要是对申请人名称、签章及申请文件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的审查;详细审查是对投标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投标资格,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施工质量,技术装备如何,是否具备优良的施工业绩和安全生产记录,企业信誉如何等的审查。评标委员会对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应认真进行,防止某些投标人靠不正当关系蒙混入围和借用其他企业资格参与投标。对弄虚作假、不符合要求和不能圆满完成招标项目的单位取消其投标资格。
(二)评标阶段的审计
评标阶段是招投标活动的核心环节,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审查评标委员会成员是否以招标文件和公布的评标办法为标准分别从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投标报价等方面进行评标;是否有对各投标单位评审尺度不一致的情况;审查评标委员会对报价有错误的修订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审查投标人书面澄清和补正是否符合《标准施工招标文件》有有关条款的规定执行,审计人员可以直接监督评标过程,也可以通过审查评标记录、观看评标现场录像来发现问题,在直接参与监督中要注意任何评委或人员不得有引导性或倾向性玉燕应向评委的独立评分,保证所有评委独立评分。
(三)定标阶段的审计
审查定标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招标文件中确定中标单位的办法,是否切实选择了社会信誉好、价格低、技术可靠、企业整体实力强的性价比最优的单位中标;中标价是否符合市场行情,是否存在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质量压低造价,低于成本价中标的现象;在确定中标单位前,审查招标单位是否有向预中标单住提出压低中标价、增加工作量、缩短工期或其他招标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且违背预中标单位意愿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发出中标通知书和签订合同的条件;审查中标单位是否有较好履行合同的能力,在行业内是否有不良记录。
三、招标事后审计的内容
(一)建筑工程合同条款审计
招投标文件是建设工程合同订立的主要依据,也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建设工程合同是招投标文件的具体细化,现行招投标法明文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审计人员要注意审核合同签订日期、签订对象以及合同内容,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中的合同主要条款一致,有无实质性变更,特别是结算条款的变更,合同约定条款招而投标文件中没有规定的相关条款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补充协议是否违背招投标文件。
(二)合同履行情况的跟踪审计
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其中对变更事项和现场签证的审查是审计的重点。主要审查是否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是否擅自调换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技术人员;变更项目和现场签证的理由是否充分,情况是否属实,计量是否准确,手续是否齐全,资料是否完整,与招标文件、合同有无冲突;对于变更金额较大的,重点跟踪到施工现场,详细了解现场情况,向监理单位,项目部门进行复核;审查索赔程序和权限是否规范,对索赔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详细复核,在深入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补偿原则。
通过以上事前、事中、事后的审查工作,真正做到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公开的规范程序、公平的竞争手段、公正择优选定中标单位”。做好招投标阶段的审计工作,对有效控制整个基建项目的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投资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香芹.如何开展基建项目招投标审计[J].安徽建筑,2009,(04).
[2]许祖军.如何开展工程建设招投标审计[J].长江大学学报,2010,(08).
一、顺应常态“逢票必验”
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根据国家以前的票据管理态势,可以断言任何一个被审计单位多年来在财务票据的管理上的已经失控,医院也不例外,加上高校附属医院领导体制的多重性,行政归口高校管理,业务归口省级、地方医疗卫生系统管理,财务票据的管理失控已成为医院管理上的顽疾,可谓重灾区。假发票取得快、成本低、无查验、套现易,总有不端分子在利用国家票据管理上的缺陷不断蚕食医院的资金。国家层面鉴于发票管理失控、假发票泛滥成灾的弊端,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发票验真查询系统,既规范票据管理,又堵住税源流失。如果对于2012年以前发票不规范还可以理解,甚至对于2012、2013年也还可以包容的话,那么对于2014年及以后年度的发票不规范就应该零容忍。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地毯式审查财务票据的真实性,不论张数多少,不分金额大小,全部经过税务查询系统进行查询真假。假发票有多种表现,诸如时间、金额、公章、付款单位、税控码等与查询结果不完全一致。真业务假发票、假业务假发票、假业务真发票等均属发票不合规。对于真业务假发票,如果经办人毫不知情无故意,应当要求经办人更换合规发票。对于假业务假发票、假业务真发票,应当作为重大错误事项提出,不抓大放小,要抓早抓小,勿以恶小而为之,传递出审计“逢票必查”“抓早抓小”动真格的退款导向。对于态度蛮横坚持不退款的,要固定证据后及时已送纪委。传递审计假发票退款导向,在于斩断当事人“不敢”使用假发票的侥幸心理。目前,审计解决的是“不敢”的问题,在解决“不敢”的过程中,通过“逢票比验”,“抓早抓小”,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针对性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最终达到“不能”“不想”标本兼治的根本目标和理想状态。顺应常态“逢票必验”,已经在被审计单位设立票据查验岗位,试图从源头堵住可以堵住的漏洞。
二、顺符民意“逢举必查”
高校医院有独立法人地位,人、财、物相对独立,管理决策自成体系,业务特殊,行业敏感,高校历年来均把附属单位高配高管,基本上要人就配、要物就购、要政策就倾斜、要资金就拨款,名义上为附属,实质为特区管理。毋容置疑,特区式管理与新常态下的管理要求存在巨大差距,诸多业务偏离合法合规,游走在制度的边缘。药品管理、基建维修、人才引进、职称待遇等与群众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距离。多年来,高校医院很少接受国家层面的检查,特别是像巡视组这样的检查还没有进入高校,更没有进入地方高校医院。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在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云集的医院,合理诉求特别多,在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达到诉求目标时,举报就成为解决合理诉求的途径之一。在往年的内审中,由于没有按照审计规定畅通举报渠道,收到的举报材料很少。即或是有举报材料,处理效果不佳,点到为止,避重就轻,有淡化处理嫌疑。现在,外部环境倒逼审计主动作为,必须其实履行审计监督主体责任,将纪律挺在前面,以规矩办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必须高调传递“缝举必查”、“一查到底”的信息,亮出审计底线、红线、高压线,用铁定的证据说话。不抓大放小、不淡化处理,不论是谁、不论难度多大,坚决查个水落石出,见人见事见责,采取点名道姓方式予以通报批评,依纪依规顶格处理,“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让其颜面扫地,树立“标杆意识”,高调维护审计权威。
三、强行规范“必审”
当下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医院只有实现超常规发展才能立足市场,尤其是高校医院更是如此。与地方政府公立医院相比,高校医院在诸多政策上倾斜有限,高校医院的发展更是偶遇诸多瓶颈。高校医院要尽快发展,必然出现阵痛期,各种矛盾逐渐显现,特别是有的医院正处于创三甲期间,一切工作为创“三甲”让路。在“让路”背景下,甚至出现财经纪律也为“三甲”让路的怪像。毕竟有党纪国法,明目张胆的违规违纪很少,但是,“绕道走”、“球”等惯性思维剧增,呈不可遏制态势,表现为惯性思维、变通思维,停滞于“绕道走”、打“球”的思维阶段,对新的规范和要求不适应,转不过弯,有报怨、有牢骚、甚至有抵触,等待观望。总是拿适合味口的人和事作比较,用“宽”标准作比较,用“松”的例子作比较,不把制度当回事,误导规矩的执行。很多被审计对象不按照规定动作办事,成天研究制度的漏洞与边缘,和制度博弈把“球”玩得溜溜转,从中获利,损害国家利益。如变通报销出差期间的士费,报销跟随领导出差的飞机票等;电话邀请接待无公函,模糊规格、标准、人数接待;用公款在私人会所娱乐消费;以领导出差为由报销长假期间的过路费小票;以工作日用车为由报销公休日加油票据等。为此,在实施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把“必审”的审计思想高调传递出来,“一擦就审”,“”无路可走,及时消除惯性思维,帮助被审计对象牢固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制度观,倒逼被审计对象清白做事,清白做人。
四、对接党纪“逢案必交”
不可否认也无需考证,以往的审计过程中出现了“人情审计”,“关系审计”,对于已经违规违纪等线索,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诸多线索被内部消化、淡化、大事化小、小事化小,没有按照审计法规、审计程序向线索主管部门移交,最终直接导致线索不了了之。如此模式,审计工作变相为线索涉案人做了一件上好的嫁衣,审计人员不但没有做到审计监督的主体责任,反而推波助澜,继续放任被审计对象,达不到审计整改目的,直接导致屡审屡犯,问题越审越多,一旦秋后算账,干部必倒无疑。为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要高调把“缝案必交”的审计思想传递出来,不隐瞒、不积压,悉数移交,由案件管理部门二次入手,形成威慑。
五、明确主体“逢责必追”
审计机关开展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已有十余年了,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得到较好推广,审计结果普遍得到各级人大、政府的肯定。但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构建、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进一步搞好预算执行审计,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1.资源分散,形成块块式审计。原来的预算执行审计没有打破行业分工界限,各个业务处的工作相对独立、处室之间的信息相对封闭,形成了块块式审计。对审计人员而言,长期从事块块式的审计工作,很容易导致查出问题的流失或减弱发现问题的敏感度。长期从事同一类型的审计任务,与相对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打交道,容易产生工作疲劳,降低审计热情,一些审计出来的问题也因为长期的交往接触而不自觉流失。同时,会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认识,影响到工作创新。
2.审计力量不足。现阶段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涉及财政部门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地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审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及政府临时交办的检查事项,内容广泛,任务繁重。受机关人员编制的限制,审计部门的审计力量相对薄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本是全体动员保证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完成。
3.难出审计精品。主要体现在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相对封闭,审计项目安排与审计成果互不沟通,客观形成了部门之间的“壁垒”,阻碍着审计工作总体水平的提高。由于同一单位不同审计项目而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彼此孤立的,查处同一单位的诸多问题被反映在两个或多个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很难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很难打造出高质量的审计精品。
二、建立以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以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为重点的立体化审计模式
这个模式的基本操作思路是:将预算执行审计内容贯穿到专项资金审计中去,将专项资金审计的成果归集到预算执行审计这条主线上来,使整体审计思路更加清晰和准确。即:根据预算具有整体性特点,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时,可以把财政、行政事业、社会保障、投资和农业环保等专业审计结合起来,审计内容涉及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从源头上把握财政资金的总体情况和财政政策的制定情况,重点关注那些事关全局、社会敏感度高、资金最大的部门、单位、项目和资金。例如:今年政府关注社保、水利等几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效果、年初安排审计项目时除省财政厅以外,还应重点安排对水利、民政等几个厅局的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时财政厅审计组把握财政资金的总体情况和财政政策的制定情况,掌握社保资金、水利资金等专项资金的总额以及分配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民政厅组和水利厅组等,水利、民政厅等组沿着专项资金使用流向和监管方式一直延伸审计到具体的使用部门,检查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效果如何。整个预算执行审计以财政厅审计组为核心,其他审计组以专项资金为重点,在审计过程中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及时反馈。
三、建立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的立体审计模式,有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水平
1.整合审计资源。《审计署2008年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整合资源,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预算执行审计结合专项资金审计,是根据审计项目安排审计人员,可以打破传统的以业务职能部门划分的部门“壁垒”,避免以前同一单位接受多个审计组的重复劳动,也可以做到审计人员对未来项目审计的不确定性,使项目和人员达到较好的配置。
2.提高审计效率。一级预算单位往往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拨付,而二、三级预算单位才是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如何是财政预算支出审计的重要内容。将专项资金审计与预算机执行审计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减少重复审计。通过专项资金延伸审计加大专项资金的审计覆盖面充分揭示出财政专项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提升审计成果。整个审计过程,可以有重点地关注财政政策或某项政策在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层面的情况,将制定、落实政策法规方面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汇总,并加强综合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供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参考;同时,可以充分运用审计的独立性特征和建设性功能,争取政府和汇同有关部门对一些必须规范、且条件已经具备或者创造条件可以规范的事项,通过地方性法规或者部门规章予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作用。
关键词:住院处 监督 审计
一、医院住院处的重点环节和监督环节
医院住院处的重点环节是:第一、收入的管理;第二、现金的管理和流程;第三、住院处采取的核算方式;第四、票据的管理;第五、会计资料和档案的管理;第六、控制欠费制度及执行情况。监督环节是指医院住院处设置的内部监督岗位及其履行职责的情况。
二、对医院住院处重点环节的审计方法
1. 收入管理的审计
第一,医院审计人员要对医院住院处收入的业务的程序是不是合乎规定,一项收入业务有没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实施或检查。并且,医院采用了信息处理系统后,因为控制的情况、方式、技术都产生了转变,要是还采取原来的人工处理信息数据的模式,陈旧的控制测评体系来衡量医院的各项业务,往往会造成一些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在认真分析了解信息处理系统的前提下,优化监理控制测评体系,而且要将信息化系统中控制的效率、安全性、实用性列做重点关注点,从里面检测控制的薄弱部分与隐患。第二,看住院处会不会造成漏费现象进行详细了解。根据患者病历,按照医嘱和收费账单进行分析,从里面寻找会不会漏费与乱收费的情况。第三,住院处退费程序是否可行。选择某时间段的退费账单,对各个退费实施核查,判断真实性。此外,还要选择有退费内容的病历,反向观察住院处有没有批准。当医院使用信息化系统的前提下,还需要实际到病区随机检查患者的退费,与病历进行对比,以期实现审计的效果。
2. 对现金管理与流程的审计
医院的患者在办理住院时必须要提前交住院押金,这样就会造成许多的现金的收入。审计人员要将住院处现金的收缴、花费的所有步骤进行详细审核。第一,获得押金时,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登陆的密码和权限是不是安全保密,有没有未经授权或私自登陆,押金收据是不是连续的编号,有没有业务记录的流水作业编号与时间记录,每天的任何一个收费员当天经受的现金是不是全部被记录在当天现金收入的账单,当天收入的单据现实的总金额和明细是不是温和,有没有未经核对就录入的部分;住院处一天的收取的资金是不是实时、全部的存入医院账户,要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的住院处资金道具和银行长好自习对照。住院处结账的时候也会发生许多现金的收缴、花费。当天收回的住院预交金票据、补交和退款明细与总额是否相等,有无复核制度,执行情况如何;打印的票据是否有统一连续号、打印时间和流水号等;同时,在结算中是否执行了核对制度;每日结账后周转金是否准确,有无长短款现象。
3. 对医院住院处的核算方式进行审计
第一要检查住院处是不是有总账与相关明细账实施检查核算,全部的账户与财务科目是不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规章制度,有没有遵守日清月结的原则,采取了当天记账对账原则,确保账款吻合,保障收入与资金的协调一致。并且还需检验住院处和财务部门的对账单据,从住院处查看相关财务科目,例如:在院病人医疗费、医疗预收款、上交收入等,一定时期的发生额或余额同财务部核对,考核其对账制度的真实执行情况。
4. 对医院住院处票据管理的审计审计时对医院住院处结算发票、预交金收据等原始票据的管理情况进行核查
首先,审查住院处是否建立了票据的印刷、领用、使用、收回制度,是否有防伪标记,主要是通过实地查看执行记录得出结论。同时对空白票据进行清点同库存数核对,对已使用的票据核查其复核情况,是否有复核,复核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等进行详细的核查。
5. 对医院住院处会计档案的管理
进行审计会计档案是会计工作的原始资料,会计档案管理不善或流失会给医院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住院处的原始资料、会计档案是否及时按年整理归类、造册移交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审计人员要查看移交记录并同档案部门的移交表核对,如果是自管的,那么要抽查其保管场所、保管人、保管册、并清点核实。这样才不致于使会计资料流失,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日后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原始资料。
6. 控制欠费制度与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审计时查看住院处是不是执行了控制欠费制度和执行效果。如果押金达到了相关规定的最低数量,有没有采取措施控制欠费情况的产生,执行的效果怎么样,要是存在特殊情况必须进行治疗的患者,有没有审批权限与制度。将对全年有着欠费的部门发生欠费的数量与趋势采取类比分析,分析欠费产生的根源,进而制定相关措施。对已经产生欠费的部门,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对医院住院处监督环节的审计方法
审计时查看医院住院处有没有安排监督岗位以及配备专门的员工,有没有设置监督制度,执行的效率是不是合乎要求。有没有实施了查库的规定,对值班员工上交、留存的资金实行核查,看有没有账款不吻合的情况,以及资金不按时缴纳的情况,查库有没有使用突击检查,有没有相关等级等。有没有采取了对账制度,审计人员记录的情况和相关账目是不是全面、可信,审计人员当审计时要实施随机抽查复核。医院有没有把业务人员周期性采取职业道德教育、技能培训、持证上岗,检查培训教育活动的活动记录,并验证相关人员的工作证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