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3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修船 数字化 信息化
1、前言
数字化是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各行各业中均加大了对数字化、信息化等多媒体系统的采用。数字化与行业的结合,不但能够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推动行业整体的的稳步发展,同时还加速行业的创新速度。我国的修船业由于具有极大的现场特性,因此对数字化的采用放在了背后的管理与技术等环节。
2、数字化与修船的结合
中国的修船业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飞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国民生产和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修船行业的利润空间较大,世界航运稳定增长带动修船市场持续繁荣,我国的修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许多新成立的民营企业投入到修船行业中,加剧了修船市场的内部竞争,从而促使市场价格和企业利润发生变动压缩。另外,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让劳动力成本急遽攀升,面对此种情况,修船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经营方式和手段最大化地扩张企业利润。
数字化修船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网络平台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之上的新的修船经营管理方式,是通过现代技术对传统修船方式的一种革新和提升。数字化手段与修船企业内部的管理应用有较多的可结合方面,如修船软件的开发、修船装备和生产的数字化管理、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等等。我国的修船企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与国外同类修船相比还远远落后,主要表现在秀川技术和管理水平两个方面。外国先进的修船企业对数字化采用的程度非常高,在企业管理、设备改装、软件创新上都围绕着数字化的高新科技手段展开充足的研究和应用。
3、我国修船的数字化发展现状
早在国家提出的“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策略,企业走信息化发展之路得到了根本性的推动。在修船方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也成为企业衡量自身实力和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我国修船业的整体数字化发展状况已有了初步起色,许多大中型修船企业已经在业务中加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例如广州中船远航文冲船舶工程有限公司,“2002年,在中船广州船舶公司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汲取一些成本管理软件的优点,加上对公司业务流程熟悉的优势,项目组开发了修船成本管理系统,该系统经过5年的应用和不断完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已成为公司最为重要的软件系统之一。”这套花费几百万的修船成本管理系统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之上的应用软件,在公司五十多年的修船管理经验上结合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微机技术,将企业的业务数据和账面成本变为联网式的数据库。通过这种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提高了企业的结账和成本结算的速度,也让工程单的签订、书写得以规范,在结算速度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核算的准确性。
从我国修船也的整体环境来看,数字化发展与国外同类的先进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也面临着较多的问题。本身修船行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对技术要求较高,与其他行业相比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因此行业内采用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普遍不高。低端科技水平制约了企业对信息化软件的后续管理维护,因此长期、持续、一致、稳定的数字化应用模式在业内还难以实现。
4、推动我国修船数字化发展的举措
4.1 建立统一的修船数字化发展规章和标准
要促进行业整体性数字化的发展,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界定、规范标准。我国已经出台的《GB/T 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面向的是各个行业,起到的具体限制作用较小。针对修船业的特殊性质,国家应该在总要求下面下设《船舶修理企业标准体系实施细则》等相关规章,明确规定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要求、目标和标准。对待特殊的修船业务,如军舰,要区别于普通的民用船舶修船标准,对生产过程和管理控制制定专门性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标准。《实船舶修理企业标准体系实施细则》应该与《GB/T 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保持大方向的协同一致,对船舶修理行业起到完善、系统的规范、指导和评价功能。还可以编制《船舶修理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船舶修理企业标准查询系统》等具体的企业数字化标准,让各个修船企业尽量采取模式统一的标准化数字信息操作系统,为企业上下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衔接、沟通提供规范化的统一标准。
4.2 推进修船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系统应用
应该加大对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物质投入和对管理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真正让数字化成为修船企业所必需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推动行业的长远发展。实际上,数字化于修船企业可结合的方面非常多,如船舶改装软件CAD、TR IBON系统、AUTOPLAN SYSTEM、SMULATION、PROCESS等;在修船装备的生产过程中融入数字化科技,采用数控切割、数控弯管、数控弯板、机械手臂等等,利用计算机进行船舶整修前的建模分析,通过虚拟试验来降低现场操作可能出现的失误、缩短维修时间。可以引进国外智能板材牌样系统,提高排样工作的速度和材料利用率等等。在硬件资源管理模式方面,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修船现场的生产调度,最大化、最优化的进行资源配置,如我国某船厂已经研发出数字化的坞修管理系统,优化坞修工程的工序节点,通过数字量化工序的生产时间和劳动力消耗,协调了机电工程、船体工程、坞修工程三个环节。总而言之,数字化于修船业务于管理流程可结合的方面还是非常多的,修船有极高的技术含量,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推动修船企业的发展。
4.3 重视修船企业员工的数字化教育培训
在加大数字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管理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上,应重视对修船人员从上层管理员工到下层修船工人的数字化教育培训,培养员工的数字化、信息化意识,提高修船员工对数字化手段运用的能力,从而建立起企业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系统再到人才队伍均完善的数字化应用氛围。
关键词:石油企业档案 档案数字化 基本原则 外包
石油企业档案是各单位在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并且经过专门保管机构整理后集中保管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石油企业档案是企业各项工作发展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而这些档案仍以纸质载体为主,因受着自然环境、保管条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保管存在缺陷,同时也限制了对档案的利用。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应用,档案数字化已经是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档案管理走向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1、企业档案数字化意义
在信息化推动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进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档案电子目录、电子文件形式查阅利用优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将档案馆(室)藏中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势在必行。档案工作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并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必将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效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档案数字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档案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影音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传统档案的各种载体的资源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处理过程。因此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对于数字化人员素质、操作水平、设备投入、信息安全等诸多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各级单位档案工作中仍存在理念不一、实施进度不均衡等系列问题:
——档案数字化硬件设备投入不足
对于档案数字化技术而言,主要采用键盘输入、扫描和数码拍摄等,因此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相关设备,很多基层单位存在着很大的资金困难,高性能计算机匮乏、数字化设备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档案数字化进程。
——档案人员工作意识、操作水平不高
档案工作专兼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数字化文件质量,如纸质文件扫描后,存在缺页、图像倾斜、不整洁,音频视频清晰度不足等。企业中档案工作状态仍停滞在简单的由管理纸质文件扫描后输入系统,而没有对数字化文件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加工。
——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安全问题
数字化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档案信息系统的不安全,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数字化外包服务过程中安全问题
一些企业为了摆脱目前人力有限、技术落后的困难,通过将数字化委托给外部优秀的专业化企业或团队进行外包服务来弥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外包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为获得相应的利润,有可能会造成外包质量下降的风险,甚至导致档案外包的违约,给档案馆(室)造成损失。
3、档案数字化基本原则
合理制定档案数字化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优先处理重要的、利用频率高的、需要抢救的档案;应避免或减少对档案实体的破坏,最大程度地维持档案的原貌;在数字化工作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记录;档案人员全程参与数字化加工的流程管理和现场业务指导;遵循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的要求。
4、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的几点措施
4.1建立和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要充分发挥档案馆(室)的管理、指导、监督职能,宣讲档案法律法规,规范档案工作流程,下发修订各项与档案人员、设备、保密相关的制度、管理办法和规范,使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2加快数字化人员素质培养和引进
对档案数字化专兼人员除要有档案拆卷、重新整理排列和装订的档案基本业务能力,还要进行电子扫描、计算机应用、档案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扫描仪,并很好地掌握影像的清晰度、分辨率的控制技能,使用扫描电子影像各项指标达到最佳效果。对相关人员及时进行保密知识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意识。各级单位应重视引进或从其他科室借调
相关的专业人才,从而强化数字化建设、升级、改进,以适应档案数字化进程的需要。
4.3制定科学合理的外包对策
实施外包中,馆(室)藏档案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档案与图书、资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唯一性,遗失或损坏将无法弥补。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外包共建企业,对其资质、成立年限都要考虑,可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其次要确定外包的范围,只有非涉密的信息才能外包出去,分批次外包,把重要的信息先进行外包,再逐步实现馆(室)藏档案的全部数字化。档案馆(室)必须采取签订安全保密协议、工作场所安装监控设备、派人全程监管等措施,指导检查外包企业的工作质量。任务完成时,使用过的存储器全部退回档案馆(室)。
4.4做好数字化进程中质量控制和检查工作
电子数据和索引信息的质量,关系到数字化的成败。扫描操作适时调整分辨率、亮度,对扫描后图像进行纠斜、去污、去装订孔,对纸张大于a3的档案,如基建图纸,分块扫描后拼接加工要认真仔细。质量验收时要用多种检索方式对电子档案搜索、打开进行抽检,保证网上检索、调卷、阅卷的成功率和准确率。
4.5强化电子档案的保管和使用管理
出于安全因素考虑,经过数字化后验收合格的电子文件、影像应采取脱机方式备份保存。并实行三套制,一份用于异地保管,一份封存,一份用于利用。备份后要进行数据能否打开、数据信息是否完整、文件数量是否准确等内容检验,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补救。
企业档案数字化除珍存记忆外,最终目的是利用,开展好数字化工作,使企业数字化档案信息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实现异地利用,可以快速查阅利用,从而为需求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档案管理手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办公厅(内部资料)2011
一、房地产企业引入数字网络技术,推行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地了解、分析和把握房地产市场态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信息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论文百事通而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房地产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称为房地产企业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使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战略选择的范围大大拓宽。按照这种定义,光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或管理企业的软件设施是不够的。数字化房地产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本公司的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从而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把数字网络技术引入到房地产营销模式中去,实施战略差别化,构建竞争优势,必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一大亮点,应用数字网络技术,实施企业信息化之路,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数字网络技术在我国房地产营销领域应用的现状
1、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房地产营销管理网络化和营销方式数字化。在营销管理网络化方面,一些房地产商开始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和网站上建立营销数据库,以方便以后开发销售过程中的营销管理。营销数据库还可以起到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房地产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开展市场调查活动,了解有意向购房的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如何,针对调查数据所反映的市场要求,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把握营销策划的方向。第二,可以为客户提供周到满意的售前售后服务。通过营销数据库,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跟客户进行双向交流,实现一对一的营销模式。第三,通过营销数据库的互联和共享,公司各个部门可以即时沟通,还可方便地查找资料。在数字化营销方式方面,一些房地产企业通过先进的三维数字技术向客户展示楼盘,从而丰富了楼盘广告的表现形式,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2、构筑网络化、智能化社区的营销概念正成为当今房地产营销的一大亮点。由于网络化、智能化社区的营销概念在当今房地产营销领域的流行,一些房地产企业都将信息化和数字化作为自己的卖点。现在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正成为一种潮流和模式。数字化的营销概念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网络化社区概念,其实质在于涵盖了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家庭办公、家政服务、法律咨询、休闲娱乐、视频点播、网上教育、网上购物、医疗保健等服务内容。经过专家严格审批,上海浦东的中国通信贸易大厦被认定为上海的首座甲级智能化大楼。深圳香榭里花园小区是亚洲首获国际“最优秀住宅社区规划设计大奖”的住宅小区,其一期工程的智能化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21世纪的“智能理念”。广州市智能化小区丽江花园星海州因“潮流E生活,网络新社区”而列入广州十大明星楼盘。作为中国房地产巨头之一的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在未来的5年之内,首先将其已经建成的1000多个社区改造成现代化的新型数字社区,并最终实现在全国建立2万个数字社区的目标。这些房产企业都在为数字化小区建设推波助谰。
3、网络广告是房地产商实施现代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销媒介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数字化的互动式媒介在短短的时间内在房地产销售实践中迅速普及起来,涌现出像搜房网、买房网等一些知名的网站。网络营销的效果主要还是通过网络广告的效果来体现的,在网络广告的新空间,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广告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商都面临着改变营销传播方法与选取媒体的压力与机遇。与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及近来备受垂青的户外广告相比,网上拍卖的广告形式作为一种尝试也被一些房地产公司反复采用。由于网络广告自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广告自然会成为房地产商实施现代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部分。
三、数字化、网络化介入房地产营销领域的现存问题
1、房地产企业实施数字化营销策略,大部分虚而不实,只有概念没有内容,企业行为尚待规范。在营销概念的数字化方面,纵观目前打出数字化、网络化概念进行营销的众多楼盘,其“网络改变生活”的宣传口号,改得无非是唯一的以“宽频到户、高速上网”为主的简单内容,而缺少网络化的实际内容。社区铺线、布线做的仅仅只是网络化前期的准备工作,一些功能还不能完全应用或根本不能用,还远远不能称其为“信息化社区”。事实上,信息化都是一个过程,部分人以为安装好相关设施,就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其实,正如安装了电脑不等于实现了电脑化一样,信息化需要系统不断的应用和改进,需要教育与培训来达到信息化的目标。同时,虽然大家都在追求信息化营销,但大部分人做的是表面文章,真正重要的是网络内容与服务。每个打着数字化、网络化概念的楼盘都向购房者承诺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然而数字化、网络化概念营销实际意义是在于将这些承诺变成现实。
2、房地产公司对网上营销的费用估计不足,营销效果难测,缺乏评估手段。房地企业应该建立监控机制和相应工具,来评估网络营销计划的进展和成果,清楚地了解网络营销对企业所产生的作用。然而,获取评估的参考指标比较复杂,浏览人数不能简单地作为可靠的评估指标,更有效的参考指标包括查询成交人数、网页登记人数等。企业必须注意收集客户对企业网址提出的意见,在必要时做出适当修改;不断调整网上营销策略是Internet营销成功的关键。
3、房地产公司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缺少相应的互联网营销技术。实施房地产业信息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计算机,还要懂经济、懂企业营销管理。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历史不长,尤其房地产信息业刚刚起步,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严重制约了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虽然有些机构可以协助企业建立网址,设计网页,帮助策划企业上网等事宜,但这些机构帮助企业进行网上营销的出发点与企业截然不同,如处于盈利、促销、爱好等目的,可能没有设身处地从企业角度对企业营销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没有结合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因此,依靠专业网络设计公司的设计并不能反映其真正需求,真正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不多。
4、房地产开发商对网上营销前景缺乏认识,素质尚待提高。他们开展信息化可能仅仅是赶时髦,存在一定盲目性。这对企业的危害较大,因为开展信息化不能对企业有所作用的话,企业所花费的资源就会白白地浪费。所以,房地产项目在开展信息化之前,应明确企业的信息化目标,做出完整计划,包括目的、市场调研、所需的资源、资金分配、预期效果等。
5、房地产公司网络直销或通过网上中介机构间接销售的购房方式正受到网上支付手段的限制。在促销、展示楼盘的数字化方面,利用网上全数字化的三维技术,虽然的确可以引导受众进入真实感和可视化达到最完善地步的交互式环境,其巨大的感染力对于正处于由传统营销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模式转化的临界点上徘徊的房地产业,无疑是一种突破性的解决方案,网上选房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要发展成网上购房,却受到网上支付手段的限制,还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解决措施和建议
1、必须将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服务承诺变成现实,切实加强信息网络技术项目与房地产营销业务的融合程度。房地产公司能否在营销领域中获得成功,取决于它能否真正向购房者提供销售过程中所承诺的信息服务。同时,房地产上市公司通常资产规模较大,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转型,尤其是大量存货需要消化,如果介入的信息科技能与房地产业务相互融合,就能在利用高科技使产业升级的同时带动存量的消化,一些上市房地产公司参与数码港等信息项目的建设将对公司产生较好的效果。新晨
2、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体系。由于数字网络技术引入房地产领域的时间不长,真正直接针对房地产信息营销的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没有。为了给房地产信息营销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出台颁布一部《房地产信息营销管理办法》的法律文件很有必要。但考虑到我国地方之间的发展状况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城市的房地产发展规模远大于内地,少数大城市的房地产营销发达程度也远远超过其他地方,这给全国范围内推行营销数字化带来了一定难度。根据我国地区之间目前面临的不同情况,需要在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在全国的房地产营销服务中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统一的但又符合地方特色的规定标准。
3、积极进行项目产品和网络营销效果的网上调研。从中发现消费者需求动向,为企业细分市场提供依据。目前,网络市场调研作为一种新的市场调查方式,已受到企业重视,一些网络服务公司也已经开始为公司定制网上调研业务。但如何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吸引上网者参加调研并积极配合,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
[关键词]电厂;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16-02
1 引言
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电力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设数字化电厂,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发电效益最大化,已成为电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电力工业,本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正由传统工业向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工业转变,实现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已迫在眉睫。
2 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及建设目标
数字化电厂的概念从二十世纪末出现,一直是国内电力行业建设者热衷的话题和追逐的目标,许多电力建设者、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出发,给出了数字化电厂若干种概念和解决方案。如:有人认为德国Niederaussem电厂(单机出力达到1012MW)仪控系统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管理信息、设备维修信息等也通过现场总线进入DCS和上层IT系统,实现了机组优化操作及优化维修管理,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电厂;也有人认为将信息系统的数据、设备检修备品备件库与三维模型双向关联实现数字化的运行维护,能在三维模型下进行可视化的施工是数字化电厂;在我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DL/T701-2012中将数字化定义为“数字化电厂是电厂数字化到达一定程度的概念。电厂各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包括现场设备等基础单元)均进入数字化后成为数字化电厂”;我们认为数字化电厂是通过对电厂物理和工作对象的全生命周期量化、分析、控制和决策,提高电厂价值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对象是电厂的物理对象和工作对象,其方法是从整个生命周期出发研究如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控制和决策。其作用是可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上网电量、减少设备故障,最终实现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和节能增效。
数字化电厂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随着技术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的动态发展的概念。
数字化电厂建设的目标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数字化信号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为支撑,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使发电效益最大化。
3 数字化电厂的模型及结构
3.1 数字化电厂的模型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数字化企业和数字化工厂的模型规则,即:
*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构建数字化企业
*管控一体化构建数字化工厂
*热工、电气设备全面数字化构建自动化设备资产
数字化电厂模型层次如下:
3.2 数字化电厂的结构
结合电厂特点和国际上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企业概念,提出一个具有四个层次,四个支持系统的数字化电厂结构模型。
四个层次:经营决策层、生产监控层、控制层和现场设备层。
四个支持系统: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电厂标识系统、三维模型支持系统。
从数字化发电厂的概念出发,建设数字化电厂是方法实现的过程,建设数字化电厂,需要采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方法实现:
*数字化电厂设计和建设
*数字化电厂运行
*数字化电厂智能化管理和维护
4 数字化电厂的设计和建设
4.1 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
采用以国际主流设计软件为核心,集成一套涵盖电厂设计、采购全过程的系统,称为工程项目管理集成系统。包括系统图设计、布置设计、各种计算软件、项目资源管理系统。
采用以三维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设计手段在完成一个物理电厂的同时,提供一个数字电厂。
4.2 利用工程设计协作平台
利用工程设计协作平台对电厂设计过程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包括:任务分解、资料管理、进度管理等。采用三维设计技术,进行多专业协同设计,以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实现数字电厂向业主的快速、无缝移交打下坚实基础。
从初步设计阶段开始,按照“项目定制-系统设计-布置设计-详图设计”的流程,以三维模型为核心开展工程设计工作。
在施工图详图设计阶段,生成最终的智能PID和三维模型,直接从三维模型中抽取管道安装图和平剖面图纸,已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4.3 数字化采购和数字化施工
采用专业化的设计软件,通过系统设计DD布置设计,将生成智能PID和本阶段的三维模型供设计评审,同时可以生成主要设备明细表和初步的材料清单。并可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统计清单:
1)整个系统的材料汇总表,可用于做材料计划;
2)管线预制清单,按每条管线安装所需材料汇成清单,方便领料和物资部控制材料发放;
3)管线装配清单,方便班组的分配工作,发放材料和领料,更好的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利用三维系统,可以模拟施工组织方案,合理组织施工、理顺施工工艺、减少施工准备时间,减少施工交叉,机具调整,加快施工进度。
4.4 采用统一的标识编码系统
为了实现数字化电厂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数据交换机制,建立统一的关键词词库。关键词词库是联系各类数据的纽带,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一致性、可交换性、可互访性;在发电厂推广使用统一的标识编码就是这样的关键词词库。标识编码对各类设备的工艺(过程)相关标识、安装地点标识、位置标识等进行了描述。
4.5 采用项目管理软件
为加强工程内部协调和工程控制管理工作,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对工程进度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宏观控制、量化调节”的目的,实现项目成本费用明细化、进度控制数字化、协调沟通信息化,采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企业级项目控制管理,将工程概算、合同管理、财务支出、设备采购、进度控制、绩效考核等全面融入管理系统,形成企业管理的信息平台,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的、标准化的项目管理。
5 数字化电厂的运行
数字化电厂运行是基于数字化电厂的四个层次,即经营决策层、生产管理层、厂级监控层、现场过程操作控制层。
过程操作控制层包含电厂内部针对设备运行或操作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功能,主要由单元机组分布式集中控制系统DCS、电气、水处理、输煤、除灰( 除尘) 、脱硫、脱硝等的辅助车间自动化系统等组成。目前技术的发展是以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先进控制系统DCS实现机、炉、电的一体化监控为方向的。过程操作控制层是数字化电厂建设的基础,没有现场过程操作层的精心建设,数字化电厂就会成为海市蜃楼。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合理使用现场总线技术,全厂采用DCS监控,实现电厂监控系统的高度一体化。
2)实现电厂断点式机组自启停控制系统(APS)
3)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案,构建适应数字化电厂公用系统集中监控的网络系统,实现在集控室对整个辅助车间各工艺系统及设备的全厂一点化集中监控,现场无人值守。
4)升压站系统监控数字化、电气系统(设备)监控数字化。
5)建设一个完整的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周界防防护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的智能化安防系统。
6)采用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云计算为中心,通过数据接口、信息集成和协议转换等手段将电厂相互独立的安防子系统、消防报警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智能照明子系统、暖通控制子系统等接入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设备联动,一体化集中监控,实现对厂区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融合的智慧化厂区综合管理。
7)全范围高逼真度的仿真系统,为数字化电厂运行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8)消除信息孤岛,建设高度集成的数字网络智能系统。
6 智能化管理系统和维护的实现技术
6.1 信息化管理系统目标
配置的信息化系统以建设数字化电力企业为目标,实现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满足企业管理提升和长远发展需要,对电力企业整体性战略发展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借助国际国内标准和规范,建立企业一体化平台,减少数据冗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资产管理为核心,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状况跟踪、测量,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智能化决策设备检修周期,提升设备使用效率;通过全面预算控制,降低投资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
结合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实时采集生产运行数据,通过对标管理、绩效管理、预算管理,实现管理精细化,形成企业管控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6.2 信息化管理系统特点
*编码体系标准化:依托国际标准及行业标准编码体系,满足唯一性、合理性、扩充性、通用性、保密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要求,实现资料交换和资料共享。
*数据中心集中化:通过数据集成,提供一个电厂全范围内从底层控制到分析优化、管理决策的综合应用平台,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有机集成,形成管控一体化。
*标准产品可配置:根据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功能模块可任意组合使用,满足电力企业组织调整、流程优化、管控方式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
*个性需求可定制:对于电力企业特有的行业需求、个性需求,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支持新增业务功能定义,满足个性化业务处理的实现。
*异构系统可集成:可以与财务、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其它系统实现数据集成、流程集成,保障电力企业系统投资与应用成果。
*技术平台统一化:基于SOA设计模式,符合J2EE开发规范,采用中间件技术和工作流技术,支持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式,构建纯B/S架构,实现统一的技术平台,满足企业所有业务在一个标准、开放、可扩展的技术平台下组装和运行。
6.3 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业务功能
发电企业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实现智能化数字电厂为目标,将电厂生产控制与上层经营决策系统真正衔接,让生产控制系统的数据能够为电厂管理服务,实现以电厂管理指令指导生产指令,以生产指令优化底层控制,形成电力企业管控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应用系统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数据为中心,以设备维护管理和企业成本管理为核心流程,涵盖企业资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和协同办公管理,为电厂的生产管理者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生产管理信息,市场经营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决策的正确性,适应“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市场经营模式。
6.4 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技术
6.4.1系统支持平台架构
系统主体程序需采用多层纯B/S架构,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由数据库服务器、多个应用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客户端组成,实现了样式、数据、控制和业务分离的模式,是一个高复用、并有严格层次划分的体系架构。
6.4.2系统运行环境
*硬件系统:支持微机、小型机的各种机器配置;
*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Windows、UNIX等服务器操作系统;
*数据库系统:选用Oracle大型数据库系统;
*客户端:IE。
6.4.3系统权限管理
*用户账号建立与管理,包括系统管理员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执行系统的所有功能,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用户信息建立与管理:任一用户可以属于不同的用户组,也可以属于不同的角色;
*角色信息建立与管理:任一角色只能属于一个用户组,一旦一个用户属于某一个角色,则此用户拥有赋予此角色的所有权力;
*用户组建立与管理:每个用户组之中可以建立不同的角色。
6.4.5信息化管理系统总图结构
通过数据集成,提供一个全厂范围内从底层控制到分析优化、管理决策的综合应用平台,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实现生产环节集成,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统一管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的复杂大系统,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作为贯穿整个企业的主线,将市场需求、生产控制、资源控制、财务核算等各方面集成起来,达到面向市场经济的“管控一体化”。
两化融合的本质是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软件服务是信息化的灵魂,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的“粘合剂”,是两化融合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两化融合为软件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软件服务作为两化融合的“粘合剂”,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从两化融合环境下,工业企业对软件服务业的需求出发,寻找软件服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附着点。产品设计、产品和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
设提升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当今,客户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多,并且经常会向企业提出定制独一无二的产品。因此,工业企业从批量生产模式渐渐转入按订单定制生产的模式来响应客户的需求。但是,没有灵活的产品设计过程、产品生产过程,过硬的企业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定制是很难实现的,其背后必须有强大的实力支撑。与此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也需要企业的生产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由此,企业只有通过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产品设计、产品和设备、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改造升级,以此提升企业快速响应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1.产品设计过程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高产品研发效率
设计是产品制造的第一个环节,是决定产品性能、水平的重要环节,同时,设计又是快速响应市场、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一方面,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使设计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降低设计和开发的成本,减少物质消耗。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快速响应市场和生产的柔性化,制造过程同样要自动化、数字化,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在设计过程的数字化,有利于促进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有利于推行网络制造模式,并将加速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2.产品和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
企业通过建立数字化的车间生产线,把数字化手段和生产设备结合起来,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将信息化融入到研发体系,将产品定义、仿真分析与实验过程集成为新的研发平台,实现异地协同等。这些都是通过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及设备的应用提升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从而支撑工业化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实现。
3.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生产控制层面,以数控设备为基础,围绕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和加工制造、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的工作效能。在资源配置层面,以成本分析为基础,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推广应用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管理(ERP)、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决策支持(DSS)、数据挖掘(DM)、商业智能(BI)、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知识管理(KM)等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管理信息化。例如重庆长安汽车公司通过在汽车生产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软件服务推动企业的工业化进程
1.嵌入式技术提升产品设计过程、产品及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嵌入式软件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嵌入式软件,又可以细分为操作系统、支撑软件(嵌入式数据库和开发工具)、应用软件等,他们被植入嵌入式系统之中,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的控制、监测、管理各种装备、机器和系统运行的目的。嵌入式系统和软件在各种工业设计、工业产品、设备和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不仅使企业的产品,而且使企业的工业设计、生产设备、生产流程具备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因而是促进“两化融合”极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2.IC设计提升产品及设备的数字化水平
IC设计是将系统、逻辑与性能的设计要求转化为具体的物理版图的过程,也是一个把产品从抽象的过程一步步具体化、直至最终物理实现的过程。在工业企业定制化、个性需求的引导下,IC设计在工业产品和设备的应用成为主流,将电路模拟转化为数字模拟,提升产品和设备的数字化水平。
3.辅助设计技术提升产品设计效率
在产品设计过程,计算机辅助技术(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计算机辅助工艺流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CAE)、计算机辅助生产计划(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CAPP)、计算机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等信息技术,在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东风汽车公司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借助计算机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建立了CV-BOM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产品研发周期过长,无法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的问题。同时降低了产品的设计成本、管理成本,降低了产品研发风险和企业成本,提升汽车产品研发设计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该系统提出并实现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产品开发创新技术和实现流程,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科技进步。
4.SaaS提升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SaaS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应用模式。SaaS可以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系统。
关键词:数字化;成本管理;成本差异;ERP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61-03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得在一定时间内对大量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和梳理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企业数字化管理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成为支撑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的基石。
一、企业数字化成本管理的理论意义
数字化管理展现了管理信息集成的效果,体现了管理水平在质量上的飞跃,是一场深刻的企业管理革命。成本体系是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显微镜,它是ERP系统应用成败的评价体系。数字化时代为数字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数字化管理不仅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是国际化的语言,能够消除语言障碍并在国际商业运作中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数据的计算、统计、分析、处理的速度,能正确评判企业技术质量、财务、营销、服务、人力等绩效。
首先,企业数字化管理为企业内部业务流的信息集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化基础。会计数字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构,以支持“数据银行”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这一过程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实现信息的集成化。
其次,企业数字化管理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成效。在国际社会上,检验企业管理是否成熟,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化管理。目前,ERP在现代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很多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企业管理信息化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和关注。
最后,企业数字化管理为判定ERP系统运行绩效提供了新视角。ERP系统的中枢神经是成本管理模块,企业大量信息聚集在成本管理模块上,在这里可以详细地观察和评价ERP的成功或失败。
二、我国企业数字化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成本管理系统方便、快捷,为企业建立了动态的、及时的和可靠的成本信息系统,较好地实现了企业成本计算和成本决策的信息化,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为企业提供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满足了企业的需要。信息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企业内部的表现之一便是管理的数字化。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的数字化成本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企业数字化成本管理领域高端软件应用效果不理想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都在实施信息化项目,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不惜成本引进国外的知名品牌的ERP软件进行成本管理,但是调查中发现,在企业中ERP应用成功率并不高。如,一些企业在ERP应用中,往往标准成本模块已经就绪,但是在成本差异模块上几乎没有成功案例,主要原因是其成本差异分配在系统内不能操作,而是需要在系统外操作,ERP系统没有自动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功能。有的企业每月就将当期发生的全部成本差异直接进入损益。这样一来,企业便失去了引进ERP系统的某些作用,而直接把成本差异反映到损益的方式更是不可取的,如此反映出来的产品成本根本不是真实的,可参考性差。同时,“ERP系统实施应用的投入大,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实施咨询、维护管理,价格都非常高,但是从应用的实际效果看,并没有与高投入成正比。”
(二)企业数字化成本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在大量的企业信息中,产品成本信息是最高机密,企业如果大量使用国外的信息化产品,将导致国有企业、民族工业没有秘密可言。从目前的一些相关的经济事件可以看出,大量使用国外的产品,使得企业的财务、资金状况,以及其他方面如企业技术、经济信息等均有可能泄露,这将给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带来消极影响。
(三)企业数字化成本管理软件性价比较低
我国套餐式数字化成本管理软件功能强大,为了使信息化产品适应众多不同的行业,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一些不需要其他行业经验的企业,如装备制造行业的企业,反而要为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功能付费,这样便导致客户购买信息化产品的性价比太低。不仅如此,类似这样高端软件对硬件条件的要求也非常苛刻,结果是花钱多,办事少。如,进口软件的产品成本差异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方式和过程过于复杂,为缩短运算时间,企业要购买价格昂贵的硬件系统,而且要向系统录入大量工序或工步间物流信息。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责任成本差异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点,而产品成本差异处理不应列入重要性内容,对此投入过高会违背成本核算本身的成本效益原则。当然,国外软件的这个模块在我国的大型制造业中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四)我国民族数字化管理软件产业发展落后
生产计划模块是信息化产品优长之处,但事实上,国内大约有50%的客户都未能有效利用。而国内一些企业不选择国内ERP,而宁愿花大价钱去买外国公司的产品,既浪费了企业自身资源,又抑制了民族软件的发展。确实,从某个角度来讲,国外的ERP系统在业务逻辑上或许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国内企业要用国外的ERP,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且,随着中国用户日益成熟,学会使用成本显微镜来验证ERP软件成功与否,在国内软件产品不断升级、产品的核心功能不断满足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实际需要的同时,我们将会看到国外软件在中国的优势将逐步消退,民族软件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面对我国企业在使用ERP软件上的问题,企业自身也在寻求更加合适的出路,国产ERP的生产商们也试图探索出更加适合我国企业的产品。“实际上,国产ERP生产商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比世界上那些高端软件生产商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数字化责任成本管理,其与国产ERP软件的结合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为某些以前不能解决的难题提供了出路。”
三、解决我国企业数字化成本管理难题的对策
(一)采用数字化责任成本差异法
1.在数字化责任成本差异法下进行产品成本差异处理。在进口的ERP成本模块中,目前均有单独处理成本差异、材料价差和产成品差异的子系统。我们将这些差异子系统称为物料分类账,或称物料成本差异账。通过物料分类账子系统的运用,将成本差异纳入ERP处理,就可以解决成本差异的逐步分项结转业务的不合理问题。成本差异的具体操作可以逐步分项结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逐步结转法,二是平行结转法。逐步结转法还称为形影相随法,也就是成本差异跟随被加工的实物流动实行逐步分项结转,实物到哪里,差异就转到哪里,实物进入哪个合件或总成,差异就转入哪个合件或总成的成本差异项下。逐步结转法是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其缺点是因为缺少三维分类,在结转的过程中,合并了不同车间和不同零件,最后进入产成品的差异无法分清楚是哪个车间的哪个零件,又因为逐步结转是产品形成全过程各环节的结转,所以在企业产品结构复杂、层次较多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的时间长,环境要求较高,造成一些企业买得起软件却买不起硬件。我们所研究的是平行结转法。平行结转法也称为三维管道结转法,这一方法将成本差异按车间、零件、成本项目分三类归集,在完工产成品和广义在产品之间,每月底进行一次分配,其分配的权数是完工产成品和广义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在企业产品结构复杂、层次较多的情况下,系统运行的时间短,环境要求较低,因此对硬件的要求不是很高,买得起软件却买不起硬件的情况不会出现。相比之下,差异平行结转法既可以得到泾渭分明的产成品成本差异,又可节省系统硬件成本并且节省成本差异分配运行时间。
2.在数字化责任成本差异法下进行责任成本差异报告处理。责任成本差异报表是厂部考核责任车间本期业绩完成情况的一种报表,即按成本差异产生原因为明细项目的报表,是车间向厂部报告的对期间生产活动成果的一个评价,它从差异产生原因的角度出发,用货币这一成本差异额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说明生产活动各项指标脱离标准的方向和程度,同理,用责任成本差异明细项目说明各项经济活动的结果对成本差异总额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各生产车间向厂部结转的产品成本差异同责任成本差异报表总额一致,而不同之处是,报表的内部结构有明显区别,各生产车间向厂部结转的产品成本差异报表是按成本项目或零件和产品明细为内部明细结构,而责任成本差异报表则按成本差异产生原因为内部明细结构;前者的用途是为计算产成品成本,后者的用途是为考核责任车间本期业绩完成情况。
责任成本差异法作为一种集各种方法的优点于一体的新型成本计算方法,将会在企业成本核算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提升;需要
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对企业形成的各门类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同时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真正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是保证档案资源数据真实可靠,提高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室藏纸质档案信息化,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扫描、影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档案,是通过室藏数字化档案还是电子文件档案,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规定。
(二)安全性原则。目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和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确保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
(三)效益性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室藏档案的利用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把重要的和利用率较高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服务。
二、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化的管理
随着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是计算机、光盘、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一是档案管理部门都配备有现代办公室设备(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确保服务工作的有效性,提高档案服务的质量。二是许多档案管理部门就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档案管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走向现代化管理积累了经验,给予档案管理工作强有力的支持。三是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陆续颁布,使档案工作人员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意识不断增强,对所管理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四是数字化带动了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加快了数字化档案的建设步伐,完善了电子文件的规范管理,使档案部门成为向社会提供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三、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服务,档案人员是档案信息的管理者,也是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的服务者。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量不断增长,原有档案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企业和社会公众对档案工作需求,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凸显,例如:社会档案资源部门分割散存、各自为政、管理无序、档案信息难以共享,档案工作全面融入社会各项事业不深,档案人员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档案现代化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通过服务观念的更新、服务领域的拓展、规范服务行为,提升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
四、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一)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数字化档案的形成、流转、处置和监控制度,收集、归档、鉴定和销毁制度,利用和保密制度,安全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执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数据格式,实现数字化档案的全程管理。
(二)企业应保证数字化档案的真实、完整和有效。对保管期限为永久和长期的数字化档案,应同时保存相应的纸质档案,并确保相关数字化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一致性。
(三)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衡量工作效率高低的尺度。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就无法建立;如果相关档案部门不按统一的标准去做,那么档案信息无法进行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也就难以实现。
五、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一)建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用户需求调研、应用软件的研发机制。档案管理应用系统(E6档案系统、声像档案系统、地质档案系统)与企业有关应用系统相衔接,确保档案部门对本企业所形成各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
(二)依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具有网络检索功能。能够实现收集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浏览、借阅管理、统计报表、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满足文档一体化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六、做好企业档案信息化保密工作
关键词:档案 数字化建设 实施
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它存储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目前信息的种类和形式在不断变化,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形式,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企业规模和社会影响持续扩大,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纸质档案,数量庞大的纸质档案,在开发利用服务上已不能为企业提供高效率地服务,必须将这些纸质档案进行整理、整编,进行数字化处理,挂接到现有的档案管理软件中,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予以开发利用。只有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档案的信息资源才能得到更多的开发利用。通过二次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各项工作提供便捷有效服务。档案数字化不仅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质量,而且为档案管理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开展档案数字化项目的实施,将档案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资源配置、过程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精益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
一、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
档案数字化是企业档案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又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和历史记录,管好用好档案,对企业资源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企业规模的壮大和业务的不断扩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质档案,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办公方式与不断增长的办公业务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收集、整理、分析体系,利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管理档案势在必行。办公自动化的实施以及协同办公系统中档案管理模块的开发、测试、运行、上线的陆续开展,档案数字化项目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企业档案信息化,是把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及统计等全过程与企业文件处理系统整合在一起,通过接口技术把文件处理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实现实时归档的。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极大地增加了档案资源的存储。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档案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档案的网络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档案管理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具体的工作,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制定统一的、标准的规范体系,切实推动档案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建立新型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综合数据信息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
二、实施档案数字化建设,促进企业标准化提升
通过对开展档案数字化项目的实施,将档案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资源配置、过程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精益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档案管理属于复杂的劳动范畴,内容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利用等多方面的工作,因此,需要所有档案管理人员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内容和方法,依法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统一标准的规范体系。企业档案工作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基本达到了组织、人员、制度、措施的四到位,形成了企业档案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网络管理机制。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档案工作的深入,数字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档案的价值的利用充分,激活了各方面要素,给整个档案工作带来活力,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了档案的网络化管理,进一步使档案管理工作在组织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发利用等方面逐步得到提升,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全面发展,促进企业标准化提升。
档案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极大地增加了资料的存储量,拓宽了档案的可利用途径,实现为档案的利用提供了快捷的服务。同时为企业的管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等提供快捷的档案信息资源。切实推动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企业档案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三、档案数字化的实施强化了档案信息服务功能
近年来,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档案工作者始终把推进档案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进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形成了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网络。根据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解决企业遇到的管理难题。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在知识管理、档案管理、档案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强化管理、创新服务机制,档案管理规范有序,档案服务利用成效明显。我局档案室配备了足够的档案用房和档案专用计算机、扫描仪等设施设备,能够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档案管理作为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实现了0A办公自动化,建立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等内容的档案工作网页,推进了我局信息资源共享过程。同时,对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编制了案卷目录、全引目录、归档文件目录、电子档案目录等检索工具。档案工作信息化,为企业提供高效率地服务,逐步走上了文档一体化管理。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OA),实现电子公文网络实时归档,通过办公自动化这个平台提供文书档案全文浏览。
档案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数字化扫描文件挂接完成,基本实现档案全文检索。档案网络全文检索,大大地满足了利用者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档案信息网络共享,提高了档案服务水平。为档案的利用提供了快捷的服务,同时为企业的管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等提供快捷的档案信息资源。切实推动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总之,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企业还需努力提高全员的档案意识、以保证档案文件形成的完整准确和系统。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收集、整理分析体系,实现信息传递网路化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档案资源,实现档案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对档案数字化的实施,使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结束语:综上所述,档案数字化的建设与实施,将档案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资源配置、过程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精益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随着企业高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形成大量的电子文件和生产资料,归档数量逐年提高,档案利用日趋频繁,档案数字化任务紧迫,档案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各方面的搜集,提高利用服务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才能跟好地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在广州参加了由中山大学为期十天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专题讲座。随后,到广州、深圳、海口、某省等地,就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资料管理,进行了参观和考察,收获很大,下面就这次短期学习培训浅谈几点认识。
一、要树立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理念
信息化管理,在我国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九十年代方兴未艾的发展,尤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已日渐成熟,并在社会和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档案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信息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它是以有序的信息空间和开放的信息环境为特征,包含在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等更为广阔的大系统之中,由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构成的具有强大服务功能的跨机构、跨地域的信息系统。
二、数字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关系
数字档案的建成,并不意味着传统档案的消亡。由于各自的主要功能不同,加之各自具备适应某种社会需求的特殊优势,决定了数字档案和传统档案将,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在档案信息的加工上,传统档案信息经过数字化加工、整序,成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并生成各种类型的信息目录和结构较为单纯的档案参考资料。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档案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字化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档案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尤其这几年档案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在经济生活和工作领域当中,加之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这就更进一步促使我们档案人员对档案业务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加强,掌握和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行家能手,实现工作效率化。
四、数字化管理对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手段和技术方法,使档案部门可以用更快捷、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为各级部门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我们石西油田这个比较新的油田,档案完全数字化、网络化还没有完全实施,这个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完全利用数字化管理,为我们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价值。
这次数字化档案培训,我感受到自己还需要学习很多的东西,也感受到了我们这里与南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此次南方之行感受较为深刻的一点,因此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的神圣和她职业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伟大。
档案信息化市场主要由客户、服务商及其提供的产品、服务构成。
1 客户
按照性质,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客户主要可以分为立档单位和档案馆两类。理论上来讲,每个单位都会形成和利用档案,都是该市场的潜在客户,故而其客户分布极广,数量很大。仅以企业为例,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共有876.1万家。当然,服务商一般将具有一定档案管理规模和水平的单位作为其主要目标客户。
2 产品和服务
服务商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硬件、软件、服务三种类型。其中,硬件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字化加工设备等。软件包括平台软件、档案管理软件,而档案管理软件是档案信息化市场的标志性产品,其普及程度和产品质量是档案信息化市场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服务包括数字化加工服务、咨询服务、监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
3 服务商
除了计算机硬件厂商、网络设备供应商、平台软件供应商、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一般的服务商之外,档案管理软件厂商是档案信息化市场的中坚力量,其服务能力是档案信息化市场发展程度的另一关键指标。当然,也有不少服务商身兼多职,提供硬件、软件、数字化加工、咨询等多业务的集成服务。
二、当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基本特点
1 市场能量初步显现 就在本世纪初,很多档案管理软件厂商的日子还是紧巴巴的,靠几千块钱一套地软件推销来维持运营。“十一五”之后,几百万一个项目的单子日益平常。比如:江苏数字档案馆投入6000万,深圳数字档案馆投入3000万,上海浦东数字档案馆投入2700万,浙江数字档案馆预算投入1500万,中国电力档案管理系统一期软件投入600多万。这种情况让业内人士也吃惊不已。长久以来档案部门都是清水衙门的形象,这个“囊中羞涩”的消费者究竟有多大的市场能量?这里我们不妨根据档案数量做个粗略的估算: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的纸质馆藏有21656.5万卷,假设每卷100页,馆藏的10%需要数字化,每页数字化的价格为0.04元,而数字化、软件、硬件的价格比大约为4:3:3,则仅综合档案馆纸质馆藏的信息化市场就有约21.7亿元。立档单位因为数量众多,理论上其市场容量则要大出很多,笔者了解到有些央企(包括下属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预算达到上亿元。即便其市场规模与综合档案馆持平,全国的市场容量也有43.4亿元。
尽管上述估算很不严谨,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巨大容量。为何貌似贫穷的领域有着如此广阔的市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档案工作分布极广,只要产生信息记录,只要这些信息记录需要以信息化方法加以管理,就存在市场需要。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这个市场仅仅是初步显现自己的实力。
2 与全球档案信息化市场发展同步
我国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快速成长和国际范围内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崛起是同步的。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SOX),旨在加强企业监管,防止类似安然公司欺诈事件的发生。这部被布什称为“自罗斯福总统以来美国商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对文件的归档留存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上市公司不按照这些法案的规定留存档案,则可能面l临司法诉讼、高额罚款。这使得原来主要在既定行业应用的存档技术变成了所有企业的普遍需求。
2003年3月,Gartnerf出预测,SOX法案颁布之后,文件管理将位列许多信息主管们首要考虑的10个问题之内,并且用“从地下室转移到了总统套房”来说明其升温的幅度。全球的软硬件厂商迅速捕捉到了SOX法案的新商机,IBM、Documentum、EMC、Vignette、HP等世界知名IT厂商陆续以大手笔收购文档管理软件厂商,推出与其原有软硬件产品集成的文档管理产品,并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IDC的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全球存储软件市场实现了连续18个季度的增长。笔者查阅了2006-2007年的相关消息,IDC在其连续四个季度的报告中都指出该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来自归档软件市场,因为企业面临日益增长的遵守法规、应对诉讼和保存电子证据的需求。
3 硬件、软件,数字化三分天下
目前档案信息化市场主要是硬件、软件、数字化三分天下。如江苏电信档案信息化建设总计投入1150万元,分三期进行,其中软件总计520余万、硬件350余万、数字化280余万;杭州市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总计投入800余万,分四期建设,其中软件200余万、硬件300余万、数字化300余万。
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领域中非常有特色的一块服务领域,是带动档案信息化市场发展的重要业务。目前的数字化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两块:第一,以方便网络利用、保护原件为目的的馆(室)藏数字化,主要面向已经进入档案部门的归档文件。这部分的数字化可以视作存量档案的数字化。第二,以支持电子化业务流程为目的的文件数字化,主要面向在业务活动中需要处理的现行文件,这些数字化文件将来也是档案管理系统重要的数据来源。这部分的数字化可以视作增量档案(文件)的数字化。
4 市场与行政双重作用
1996年国家档案局开始对国内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测评和筛选工作,1997年推荐了首批软件,近年来陆续筛选了一些软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地档案局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本行政区划的范围内推荐、推广有关软件。在强有力的推荐、推广之下,个别地方甚至所有档案馆、机关档案室采用了同一种档案管理软件。不仅如此,不少档案局馆还参与或者组建公司开发档案管理软件,并将之推广。
由档案行政部门大力推荐甚至是开发、销售管理软件的行为,像一把双刃剑,导致区域性或行业性色彩较为明显。一方面,带动了一批档案管理厂商的成长,档案信息化领域中较为耳熟能详的世纪科怡、量子伟业、清华紫光、东方飞扬、珠海泰坦等公司都位列推荐名单之中。另一方面,导致了市场格局具有明显的行政割据特色,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一些基层单位因迫于压力同时购买、应用多种档案软件,造成投资浪费,信息分散,管理不便。
5 不均衡现象明显
档案信息化市场的主要地盘集中在中心城市、高端领域。下大力气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大多位于经济较为发达、信息化整体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或者身处经济状况较好的行业,如电力、石油、石化、金融、保险、通信等,或者有较强的财政支撑,中央、省
市级单位的档案信息化投入普遍高于县级以下单位。
三、我国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发展预测
1 市场将持续升温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决定信息化成效的根本,这决定了档案信息化不仅是档案事业的重点和关键,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信息资源的掌控和应用能力。信息化整体环境的成熟和不断增长的档案管理需求将带动市场的持续升温。以数字化市场为例,“9・11”恐怖袭击、“5・12”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敲响了数据备份的警钟,将档案数字化,并实施异地保存,是防范天灾人祸对档案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有效方法。这一认识将进一步刺激存量档案数字化市场的发展。而随着信息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采用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工作方式。然而,并非所有业务环节都能直接生成电子文件,尤其是外单位来文,保险合同,银行票据等对外业务中形成的文件,将其数字化,纳入业务系统,可以提升业务流程的整体效率。增量档案数字化市场也将稳步增长。
2 不均衡的现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我国整个计算机市场的明星用户已从大中型企业变为中小型企业,从金字工程的行业转为公共服务部门,竞争的重点将由中心城市向地方转移。而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发展从总体上落后于整个计算机市场的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仍将处于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迅猛发展阶段,大量中央级机关、省市级机关、大中型企业、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等高端用户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开始。
3 行政干预将逐步向政策标准引导转变
鉴于体制上的原因,以及对档案信息化业务的陌生,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基层单位对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指导、引导呼声很高,其中推荐一款优质软件的希望最为强烈。在定位为档案界草根的网上论坛――“档案界论坛”(WWW.省略)的档案信息化板块中,咨询档案管理软件的帖子跟帖数最高,其中仍然有用户希望行政管理机构推荐软件。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一线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的咨询问题中,关于软件的最多。在相当长时间内,行业、地方双向的行政割据现象仍将存在。
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当电子文件大量出现和应用的时候,政府机关甚至私营企业也希望国家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过其做法多数为政策标准引导,而非直接开发、推荐或推广产品。近年来,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政策标准的制定工作,《电子文件管理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电子文件管理指南、元数据标准等一批重要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可以预计,行政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方式将由直接干预逐步向政策标准引导转变。
4 整体解决方案需求将增长
时至今日,业界对软件的重视程度已经很高,但有时对其作用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有些单位认为只要档案管理软件好,便可以一举改变其档案工作的落后面貌。但是实践已经证明:没有从天而降的理想软件,在应用软件的同时,改进基础工作同样重要,没有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软件的高级功能也只能是形同虚设。因此,在购买软硬件之余,制度设计、整体规划、方案咨询等服务也是当务之急。但是目前的档案信息化市场中,服务业务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上,上述业务量明显不足。在国内档案信息化投入急速增长的情况下,总体规划和制度建设不足的不良情况已经引起了诸多关注。此外,鉴于信息系统技术生命周期3-5年的现实,持续的增值的技术服务也将成为客户选择厂商的一个要素。总体看来,集成了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首选,其中软件和服务的分量将日趋加重。
5 档案管理软件的功能将延展
1 市政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首先,采取多种途径,引起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和支持,决定了企业在单位档案管理上的投入,也决定了企业档案数字化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发挥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想方设法让企业领导看到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必要时,可以借助专业管理机构进行推介,也可通过其他单位的成功经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单位领导认识、接受、进而支持企业的档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
另外,要从电子计算机硬件的配备上入手,提高企业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这也是采集档案信息,实现资源数字化的关键一步。在深化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简化传统的档案整理方法,对永久性保存的纸质档案仍可采用传统方式立卷,其余则一律通过计算机建立“虚拟卷”。这样,可以将工作中心转向档案信息的开发上,同时,也使用了计算机管理的特点,有利于档案工作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
2 档案数字化采集与输入
档案数据的采集应先易后难,从一般性档案入手,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搜索引擎,为档案管理提供搜索服务。利用市政系统开发的档案管理平台软件进行数据输入,从而形成数字化档案管理资源。然后,建立一个可以实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把每次采集的数据进行主要信息提取,建立可以通过不同主题词都能够搜索的档案信息。进行档案目录的输入、保存,形成具有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档案目录数据库。
旧有的市政企业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市政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
3 解决档案数字化人才问题
引进和培养掌握档案管理与数字化技术的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关键。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企业往往把档案室当成“闲差”,对其应有的专业能力不重视,也有一些年轻人,不愿意“闷”在大量的案卷、图纸、资料的梳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之又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电脑盲”现象。有些企业档案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可见,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解除其“后顾之忧”,以形成最佳的人才结构。“行行出状元”,只要潜心研究,把问题吃透,就可发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本规律,快速推动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进程,在档案管理的工作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
4 在数字应用中提高档案室的地位
实践证明,市政企业信息资源一旦进入数字状态,其利用开发和作用的发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编制同一项目部两个不同项目,或不同项目部的同一类项目的材料消耗分析,编制市场劳动力成本走势的分析状况网络图,或编制不同区域项目效益图、进度图,可以从中发现市场巩固和丢失的情况及走势,找出原因,及时调整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市政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信息技术与市政业务和管理的融合问题,是涉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业务管理、生产流程以及与外部政府、机构、供应商、客户等多环节的系统化工程。
市政企业要从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转换思维,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手段,舍得增加投入,添置先进设备,以改善和强化档案资源开发条件和手段;同时,市政企业档案工作者更要钻研业务、勤奋学习,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通过“以档辅企”,提高自身地位,为市政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郑州第二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来稿日期:2012-04-12)
档案数字化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形成可利用数据的管理手段。作为市政企业,无论在档案保存的空间和安全管理上,还是在市政档案社会化功能信息的再开发利用上,抑或在档案数字化硬件条件及功能上,都对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提出迫切要求。
1 市政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首先,采取多种途径,引起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和支持,决定了企业在单位档案管理上的投入,也决定了企业档案数字化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发挥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想方设法让企业领导看到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必要时,可以借助专业管理机构进行推介,也可通过其他单位的成功经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单位领导认识、接受、进而支持企业的档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
另外,要从电子计算机硬件的配备上入手,提高企业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这也是采集档案信息,实现资源数字化的关键一步。在深化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简化传统的档案整理方法,对永久性保存的纸质档案仍可采用传统方式立卷,其余则一律通过计算机建立“虚拟卷”。这样,可以将工作中心转向档案信息的开发上,同时,也使用了计算机管理的特点,有利于档案工作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
2 档案数字化采集与输入
档案数据的采集应先易后难,从一般性档案入手,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搜索引擎,为档案管理提供搜索服务。利用市政系统开发的档案管理平台软件进行数据输入,从而形成数字化档案管理资源。然后,建立一个可以实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把每次采集的数据进行主要信息提取,建立可以通过不同主题词都能够搜索的档案信息。进行档案目录的输入、保存,形成具有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档案目录数据库。
旧有的市政企业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市政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
3 解决档案数字化人才问题
引进和培养掌握档案管理与数字化技术的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关键。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企业往往把档案室当成“闲差”,对其应有的专业能力不重视,也有一些年轻人,不愿意“闷”在大量的案卷、图纸、资料的梳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之又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电脑盲”现象。有些企业档案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可见,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解除其“后顾之忧”,以形成最佳的人才结构。“行行出状元”,只要潜心研究,把问题吃透,就可发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本规律,快速推动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进程,在档案管理的工作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
4 在数字应用中提高档案室的地位
实践证明,市政企业信息资源一旦进入数字状态,其利用开发和作用的发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编制同一项目部两个不同项目,或不同项目部的同一类项目的材料消耗分析,编制市场劳动力成本走势的分析状况网络图,或编制不同区域项目效益图、进度图,可以从中发现市场巩固和丢失的情况及走势,找出原因,及时调整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市政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信息技术与市政业务和管理的融合问题,是涉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业务管理、生产流程以及与外部政府、机构、供应商、客户等多环节的系统化工程。
市政企业要从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转换思维,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手段,舍得增加投入,添置先进设备,以改善和强化档案资源开发条件和手段;同时,市政企业档案工作者更要钻研业务、勤奋学习,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通过“以档辅企”,提高自身地位,为市政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气田 数字化管理 现状 问题 措施
一、长庆靖边气田的数字化管理现状
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将复杂的信息转变为相应的数据,再通过系统建立起数据模型,将其转变为可以被电脑识别的一些代码,通过计算机处理完成的一项工作程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数字化管理模式是一项战略性的措施,是现代油气田生产企业迈向现代管理方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油气田安全稳定生产的重要保障。
1.长庆靖边气田的数字化管理现状
长庆靖边气田 的数字化管理是在顺应我国现代油气田开发发展方向而建立起来的,也是油气田企业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中主要是通过油气井、站、管线等生产单元的全面过程管理,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和企业层面的指挥系统,来完成对整个油气臧的数字化的经营决策与管理。
长庆靖边气田的的数字化管理中将信息化不断向前延伸,将勘探开发的成果逐步转化为数据信息,在整个油气臧的开发过程中实现勘探、生产、油气臧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共享。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中,还包括气田的数字化建设,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控制气井的开关、自动生成方案以及气井异常的自动警报等。在靖边气田中还创新形成了静安模式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完善我国油气田的数字化管理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
2.数字化管理的效果
随着数字化管理在各个油气田的不断实践与应用,在油气田的生产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长庆靖边气田自2008年应用了数字化管理以来,通过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数字化系统的建设等,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数字化管理经验不断增强。
二、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抗风险能力较差
长庆靖边气田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该地区海拔高、地势差距大、气温变化大、地质条件也十分复杂,所以总体上自然地理条件是较为恶劣的,在此条件下如何保证数字化生产设备的正常功能和正常的使用寿命,是当前该地区油气田企业在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上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来自外部的风险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包括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破坏、盗抢等。
2.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平不高
虽然在数字化管理模式应用之初,各油气田企业都对员工进行了教育培训,但是经过实践应用发现,数字化管理的技术人才还是十分缺乏,尤其是在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率低,对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操作不熟,对技术的应用分析也不够深入透彻,数字化管理的人才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平不高也与其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有很大关系,在大多数油气田企业都没有建立其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机制。
三、提高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所有生产企业的基本要求,油气田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应当建立并完善生产指挥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的运行体系,逐步提高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尽量降低不安全因素,提高生产的效率与安全。油气田企业还要不断完善数字化服务的保障体系,为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数字化管理要与油气田的网络体系相结合,实现对整个油气田生产区的覆盖服务。
2.制定为数字化管理服务的信息技术规划
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规划要在企业总体发展目标前提下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目标,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做目标分析,从而确定信息化的方向,在企业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基础上确定具体的需求目标;在油气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建立起包括生产监控、集输监控、重点油气田监控、安全环保监控的系统平台,实现有效的指挥管理;信息技术规划还应当包括经营决策系统,为油气臧的开发管理提供信息数据的支持,为提高决策水平与管理水平提供指导。
3.建立健全数字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数字化管理模式要依靠科学的运行机制来保证。首先,要科学化管理策略,对现有的管理组织、规章制度等进行完善,形成现代科学化有效的管理机制;其次,不断对数字化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结合企业不同的发展需要选择有效的管理方法;再次,逐渐扩大信息资源共享,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快信息共享与传播的速度,实现各个环节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四、结语
长庆靖边气田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实践,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便捷有效,也为企业的管理进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实现了油气田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标志性步伐,为传统的油气田企业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大幅提高了油气田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与适应性。在分析油气田企业数字化管理的现状以及问题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油气田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完善和进步还要进一步发展,对此笔者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希望我国各大气田企业不断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为保障油气田生产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