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

时间:2023-08-16 17:3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改是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更高要求。与以往相比,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于学习过程或者实验过程的体会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课改下,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将更加深入,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这种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再到主动探究知识的转变,需要教师应用一定的策略才能完成。总结经验,笔者认为以下策略可以借鉴。

一、强调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生物科学换一种说法就是生命的科学,对于同是生命的人类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生物科学作为当前人类社会的三大科学之一(其他两个是计算机学和材料学),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强调其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体外细胞培养这种生物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对很多的病人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一个人的肝脏受损需要肝脏移植,过去在血型的配型上就会有很多麻烦。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帮助下,取出病人自己的干细胞,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培养和诱导生长,使细胞自动堆积成一个人造的肝脏,目前使用生物3D打印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由于这个人造肝脏是由病人本身的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不需要考虑细胞排斥的问题,并且这种生物技术“生产”的各种脏器和人体器官具有生产周期短的特点,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通过对以上类似的生物科学技术进行宣传,能够使高中生在了解生物科技前沿的同时,真正了解到生物科学本身的能量和作用。一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那么教学时必定能够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新课改的目标。

二、广泛联系其他知识

广泛联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对于生物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而言更是如此。在联系的过程中,可以时常为教学带来新鲜感,而新奇的东西往往能够抓住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1.生物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物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从我们日常吃的食品、喝的饮料,到生病的原理和治疗康复的过程,无不与生物有着天然联系。下面列举一个简单例子:最近宣传的鸡肉食品安全。很多人担心我们平时在肯德基吃到的白羽鸡肉由于生产周期短而导致激素的残留,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我们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出发,白羽鸡的生长周期短并不是因为转基因或者激素,而是多年来人类通过人工自然选择的方式进行选优的一个结果。由于饲养白羽鸡的环境温度、湿度最适合其生长,并且在饲养过程中,给予科学的饲料配方,才使得其在三十几天内能够从鸡苗长成商品鸡。因此,对于白羽鸡的食用,如果是具备相关生物科学知识的人,就不应该有恐慌。另外,任何食品腐败问题其实都是细菌或真菌进行活动的生物过程,对这一个话题可以结合生活对生物科学的使用性解读。在对食品安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通过与生活的结合,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学好生物课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2.生物科学与成语谚语等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一个简单的成语或者歇后语能够起到妙趣横生的效果,既能够准确地表达生物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又能够帮助学生记忆。例如,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解剖学上对于肝脏和胆囊的位置进行描述,用肝胆相照形容很贴切;“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正是对基因传递有着形象生趣的描述;“携一两本单色书来”正是利用谐音的方法对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的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名称进行概括,方便学生记忆。这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生物科学与文学手段的联系

文学中的比喻和拟人在生物教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使课堂更加有趣,学生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例如在学习“细胞”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于不同细胞形状不同导致作用不同不能够深入理解时,我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个细胞就像不同形状的道路,神经细胞就像一条细长的火车道,火车道每经过一个城市就会有一个站点,就像细胞中的神经末梢一样;淋巴细胞就像是行人专用道,与机动车道(血液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红细胞就像一个圆形广场,能够承载更多的人(氧气分子)。通过这样的形象性比喻,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起来更加方便。

三、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要求教学从学生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在生物课堂上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从一个主动讲授者变为一个积极引导者,实际上就是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课堂讨论实际上是营造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查找资料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讨论的氛围。大环境的衬托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整个班级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个别认真学习的学生就很难进入状态而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正是从大的方面对教学进行把握,需要任课老师具有高超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新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对传统教育中好的方法应该继续应用,同时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生物教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生命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生物课的科学价值,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物课堂;生命力;教学方案;实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的主阵地。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课堂教学,而当前初中教学现状是,学生眼中的生物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是非中考科目,从学校到学生,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让生物课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此,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生物课的科学价值,并以此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意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经过新课程改革,生物学课本与以前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是只是凭课本,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感情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所以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的现成教案或用自己的旧教案的方法是极不可取的。

二、设计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近期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他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97页《观察枝瘤》的演示实验中,因为枝瘤形成的比较慢,所以必须要在提前一两月准备该实验。另外还有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89页 《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的演示实验中,也要提前两三周要准备好才能比较明显地观察到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玉米幼苗的长势区别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合理选择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譬如人教版八年级在讲到生物反应器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不太理解,看了相配套的视频资源以后,大家都对这一生物现象有了直观的理解。如果教师长期都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

三、走出课本,拓宽学生生物知识面

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如果始终脱离不了课本,那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会慢慢消失。所以开展行当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譬如,每节课还没正式上课之前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让一个生物小故事,(全班同学轮流,但不能以任务的形式强加),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查找各种资料,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是非常有好处的,特别是对七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还没有系统地接触到生物学,这对他们在以后能否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有着莫大的关系。

再如,可以开展一个课堂上的“生物科学十万个为什么”。每堂课剩余十来分钟时间,让两三个学生提出自己疑惑或感兴趣的课外生物学问题,再让全班同学对所提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尽量当堂课能解决,如果解决不了,让学生自己下去通过各种途径找答案,下堂课再作答。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点评或引导,不能直接回答学生所提的问题。虽然生物学在初中阶段只学习两年,但是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学生能在这段时间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四、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生物技术的实用性

要提高生物教学效率,还必须多创造学生接触实用技术的条件,例如,在我们珠海地区,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同学们可以利用周六、周日,结合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对各类鱼虾等水生生物进行分类,向家长了解各类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和饲养方法。另外,让学生留心身边的生物现象,并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加以解释,例如树叶从树上落下来的时候,是正面朝上的机会多还是背面朝上的机会多,有些花为什么一天的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小孩子生下来不用学就会吃奶等等。

找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物实用技术的最佳结合点,加强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是展示生物课堂生命活力的必要补充。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生命力是每位生物老师都值得研究的永恒课题,因为它与教师所付出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备好每一节课,用生动的、充实的教学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获取正确的生物科学知识,养成探究生物科学的可贵精神,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展示它应有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风洁.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几点认识,《教育艺术》2012年第7期

第3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 兴趣培养 素质教育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例如,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我的学生中有许多人进入高等学府的生物专业、医学专业学习,准备为21世纪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毕生的精力。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怎么回事?”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的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他们说,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想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2.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如初一的植物课我增加了以下一些实验: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直接观察细胞膜的存在;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观察黑藻叶肉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并做不同温度下流动速度的对照实验;观察红辣椒果皮细胞间的胞间连丝;观察一滴水中的各种藻类;等等。几年来,我把许多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人一组,增加了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

四、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②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讲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时把血管比喻为暖气管道,而毛细血管就相当于暖气片。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④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为生物科学成就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于生物科学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理科高校;啤酒生产实训;教学体系;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36-04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定义,生物技术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本科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本标准中,强调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特点。[1]生物技术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上接生物科学、下连生物工程,是将基础理论成果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的枢纽和桥梁。教育部在《生物技术专业规范》中指出,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在该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将生产实践列为综合实践教育课程的首要内容。[2]当前,大多数理科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是从生物科学理科专业演变而来的,在教学上沿袭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使得理科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专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三方面的不足:(1)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和运用不足,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欠缺;(2)理科高校的学生普遍缺乏项目化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因为学生实验大多数是个体操作实验,如微生物学、生化等实验均是个体独立操作的实验,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淡薄;(3)传统的单元实验操作相对简单,涉及的危害因素较少或危害面较小,导致在实际生产中,学生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从而理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工业化生产对实践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3] [4] [5]此外,由于理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生产实践经验欠缺,大多数生产企业不愿意提供给学生亲自上岗实践的机会,学生到企业的学习主要是以“见习”或“参观”的方式开展,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是针对理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实践性不足这一特点开设的一门新课,涉及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与设备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与生物学、工程学密切相关,又涉及自动控制等理论。笔者之所以选择啤酒作为实训的典型代表,是因为啤酒的生产工艺涵盖了大部分生物制品生产的基本要素,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培养与本校人才定位相吻合的精英人才。本校微生物学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完善的微生物学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7] [8] [9],本实训课程亦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延伸与拓展,是使理论研究成果走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该课程由传统的“单元实验”课程转变为工厂化模拟的“实训”课程,可有效克服理科高校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二、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队伍

《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总学分54课时,共3学分。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大三下学期)。学生已修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和发酵工程等基础课程,掌握了微生物发酵产品生产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其教学目标在于:(1)加强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拓展和运用,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3)强化安全生产教育。每批实训班人数为15人左右,每个工段安排1-2个责任人,每学期可容纳60-80人,每个学生跟踪实训全程。教学队伍由5名教师和4名二年级生物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生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实验准备教师开展准备实训工作和担任指导教师的教学助手。

(二)教学设备

啤酒实训共配备一台粉碎机(用于麦芽粉碎)、1只200L糖化锅(用于麦芽糖化)、1只200L糊化锅(用于原料糊化)、1只200L过滤槽(用于麦汁过滤)、1个200L煮沸锅(用于麦汁灭菌)、1只200L回旋沉淀槽(用于去除麦汁中的沉淀)、4个200L锥形发酵罐(用于啤酒前发酵和后发酵)及制冷机(制备冷却水)、蒸汽发生器(制备蒸汽,用于灭菌或消毒)、消毒车(双氧水或氢氧化钠)等。实训用原料麦芽和啤酒花购自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啤酒酵母购自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三)教学内容

1.强化生产实践的安全教育

啤酒生产实训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分别为:①啤酒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线,②高温蒸汽设备线路,③消毒设备线路,④制冷设备线路,⑤动力柜控制线路。此课程涉及粉碎机的使用,高温蒸汽、高压氧气和二氧化碳钢瓶、双氧水和较浓氢氧化钠等消毒试剂的大量使用等,因而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仅在涉及酒精灯、染色时用到二甲苯等易燃、有毒物品。本实训课程模拟工业化啤酒生产过程,使用高温蒸汽进行麦芽的糖化、麦汁的煮沸,学生对高温蒸汽控制不当,可能导致麦汁溢出或人员烫伤;回旋沉淀槽、种子罐、发酵罐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管道,采用高温水、3%-5%的氢氧化钠或3%的双氧水进行消毒或灭菌。氢氧化钠和双氧水具有一定的强腐蚀性或氧化性,操作时需认真检查各个线路连接是否到位,管道及接口的连接是否有泄漏等。制冷机在工作时注意防锈、防堵等。使用氧气罐时注意防明火。因此,啤酒生产实训必须首选对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设备工作原理及使用规范,确保实训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促使学生从“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做起,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在正式生产前,以水试车使学生理解各设备的原理及安全注意事项,便于学生在正式进入生产后能有效地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目的。安全生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产品质量安全,本实训课程要求学生依据国家标准进行原料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防止使用发霉原料或不合格原料,规范实训操作以避免染菌,严格控制各类参数,以防因原料不合格、操作不规范或参数控制不稳定而导致产品不合格的问题。总之,安全生产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内容安排

啤酒生产实训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训场地设备卫生、安全、设备简介”;第二部分,“啤酒生产工艺”;第三部分,“啤酒主发酵及参数监测”。各部分又分设3个、6个、8个项目,共计17个项目。与不连续的周次单元实验相比,啤酒生产一旦开车运行,需连续生产约1个月。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此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拓展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等。此部分内容需要连续3-4天,教师学生全天在岗,从早七点半到晚八点半左右,主要涉及啤酒生产设备及各部件的连接,发酵设备的灭菌与消毒,啤酒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原料的准备,麦芽的粉碎、糖化,麦汁的过滤、煮沸和冷却,酿酒酵母种子的培养和进罐。所有过程由学生亲自操作,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反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拓展和运用,培养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如:在微生物学实验中,没有涉及酵母兼性厌氧发酵、高压蒸汽原位灭菌、发酵罐原位消毒及大型制冷设备的使用;在传统的发酵单元实验中,也很少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从设备检查到工艺过程控制的理论技术及方法。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模拟工厂化生产,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学生在典型性案例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发酵产业化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具备初步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拓展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此外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笔者认为,团队合作、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相当重要的内在素质。理科高校大多数实验课都是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训练,但是对于一项工作或一个产品而言,远非一两个人所能完成,多数情况下需要多人团结协作,通过合作、沟通,营造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来共同完成。本部分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三部分:啤酒主发酵及参数监测设置了8个小项目,如表1所示。此部分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拓展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进罐后的前发酵和后发酵需每天安排学生进行数据监测与控制,包括温度控制、压力控制、糖度控制,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等。学生在实训中,充分体会到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其检测指标和控制手段是多维的。通过对主发酵参数的控制,学生可掌握发酵过程中一些指标的分析操作技能,加深了微生物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如:酿酒酵母兼性厌氧发酵机理及封罐时机的选择。同时在质量评价中,采用了微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如:酵母质量检查采用了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双乙酰的测定采用了蒸馏法和分光光度法,属于分析化学的方法;酒精度的测定采用了密度法,属于物理学方法。这些方法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岗位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每一批次(约15人)即为一个团队合作小组,在指导教师的系统引导下,每个小组明确自己的人员构成、实训目的与内容、团队合作的必要性等问题。本实训课程持续的时间长,特别是前3-4天,工作量大,任务集中,有些操作需要同时控制,如:进罐时需要同时准备好种子液、控制好冷却设备、麦芽汁进罐等操作。针对本实训课程,教师讲授、学生跟踪实训全过程,此外,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教学内容上还做了以下安排:(1)实行学生值班制,安排学生定时观察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每天检测糖度,观察和记录压力、温度等各种发酵参数的变化。记录实施签名制,指导教师检查学生记录情况并将其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平均每位学生约值班两天。(2)设置岗位制度,对于时间长、较复杂的工段设置两位负责人,分主任和工段长,对于较容易控制的工段仅设置一位工段负责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校使用的动力与蒸汽系统与工厂差别较大,通常采用的是电蒸汽发生器,而工厂实际用的是锅炉或外购蒸汽,且动力与蒸汽的工厂实际操作专业性强(有专门的专业),对生物专业的学生我们未将其设置为主要岗位。啤酒生产实训岗位名称与责任如表2所示,以此实现提高理科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3)实施产品评价,每个合作团队展示自己的成果,包括团队合作过程的实训记录和产品。研究实践表明,实训的团队工作方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锻炼学生的合作、协调、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训,学生体会到了岗位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工作理念,调动了学生学的习积极性。

4.加强啤酒生产实训课程与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发酵工程、分析化学等课程的融会贯通

本课程教学体系注重生产实践与相关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发酵工程、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酵母积累乙醇代谢途径、双乙酰还原、酿酒酵母的摇瓶培养到种子罐培养等用到了微生物学及实验的相关知识。培养基的配制在微生物学实验中,采用的是从市面上购买的瓶装试剂,如酵母膏、蛋白胨、牛肉膏等,而本实训采用的主要原料是非主粮作物麦芽(大麦经发芽烘干后),糖化是利用麦芽中所含的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麦芽糖酶等将麦芽原料中的不溶性高分子物质,逐步分解为可溶性低分子物质的过程,加强学生对生化基础知识酶的理解。本实训应用了液体深层发酵,而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通常只用到100mL的三角瓶和接种针接种,学生无法建立工业生产规模的发酵概念。发酵工程课程讲到种子扩大培养,但不开设实验,本课程的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生产发酵过程。发酵罐的设计原理,麦芽汁的过滤、旋沉原理等,体现了发酵工程、生化工程下游技术等应用基础理论在本课程中的运用,具有典型的工程应用特色。还对原料及过程的生产成本进行核算,而在其他课程中,缺少成本核算这一环节。如,麦芽在粉碎时需调节合适的辊间距,以使麦芽表皮达到“破而不碎”的要求,以利于麦芽汁的过滤,过滤介质为麦芽表皮,节省了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控制采用了微生物学实验、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分析检测手段,体现了化学与生物学两者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学科交叉。通过啤酒生产实践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建立与啤酒生产实训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多样化考核体系

啤酒生产实训课程是团队合作课程,考核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实训过程考核,即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表现。考核项目和内容主要分为专业理论知识评价(20分)、操作过程评价(40分)、实训报告(20分)、团队协作能力评价(20分),评价方法参见表3。专业知识部分主要包含啤酒基础知识、啤酒工艺原理、设备构造及运行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操作过程评价含原料处理、麦汁制备、发酵设备操作、啤酒品评及实训报告等,以及学生操作评价和数据结果评价。团队协作能力评价主要针对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本考核体系的目的与教学体系目标一致,突出体现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规范,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综合拓展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交流、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培养与本校人才定位相应的应用实践型的精英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3-7.

[2] 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1):3-10.

[3] 安登第,曾献春,张瑞,等.发酵工程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4(7):1443-1447.

[4] 贾彩凤,常忠义,叶希韵,等.发酵工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453-457.

[5] 许波,唐湘华,王重力,等.深化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J].微生物学通报,2009(5):758-761.

[6] 何伟,徐旭士.微生物模块化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17.

[7] 袁生,徐旭士,戴传超,等.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38-140.

第5篇

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活动等等。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 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 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又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余烬木条,即可看到余烬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解,效果很好。

再如,讲“伴性遗传”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 ,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哪 个女孩患色盲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底下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教师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 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给学生以启迪。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例如,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

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导弹”的外衣是 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 制成功,在我国的中山医院,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

再如,DNA是遗传物质,具有特异性,利用该特性可以做亲子鉴定,还可利用DNA的检测结果给罪犯定罪。目前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研究人员从病人身上取出DNA,在实验室进行改造后,再在实验室内培 养,然后根据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肿中去,以治疗癌症。此项研究在动物试验中已取得了成功,癌肿生长开始 缓慢,有的甚至完全消失。

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 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我的学生中有许多人进入高等学府的生物专业、医学专业学习,准备为21世纪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毕生的精力。

三、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

例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 节的关系不能成功的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 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这些接触实验 甚少的初一学生中有的竟吃惊的“啊!”了出来。又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 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 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发问:“这是 怎么回事?”教师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的是纤维蛋白原,它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才转化为纤维蛋白。

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 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他们说,类似的问题以前想都不曾想过,现在会想了,觉得很有意思,对于血红蛋白 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2.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

例如,讲骨的成分时,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中利用学生初一时学过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知识,引导他们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 物的特性。并且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分析骨的成分与比例和骨特性 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课本中大多数的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难怪学生们说:“一堂课 4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3.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

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可增加的实验很多,如初一的植物课我增加了以下一些实验: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 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直接观察细胞膜的存在;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观察黑藻叶肉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并做不同温度下流动速度的对照实验;观察红辣椒果皮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观察一滴水中的各种藻类;等等。

几年来,我把许多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人一组,增加了动手机会,在动手中动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

四、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 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 艺术性主要表现在:①语言要简炼,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②教师的语言要 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 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讲血液循环系统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时把血管比喻为暖气管道,而毛细血管就相当于暖气片。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 当停顿。凡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授,速度一定要放慢些,语气要加重些,语调要放低些。④教师的语言富有 感染力,生物教师以自己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对生物科学家的崇拜、为生物科学成就所激励而产生的激情去感 染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立志于生物科学的研究。

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它不仅可以解释 一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例如,讲“食物的热量价”时,我给学生搞了一顿午饭的营养配餐。提供的热量大约1100千卡。本着每顿 饭要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脂肪含量要低的原则,在蛋白质中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各占一半,动物蛋白中肉蛋 白和鱼蛋白各占一半,以达到各种氨基酸种类互补,保证八种必需氨基酸的摄入。同时食物中要有一定量的蔬 菜,保证维生素的供给和充分发挥纤维素清扫肠道的作用。当我把食谱公布以后,群情振奋,学生们几乎欢呼 起来。

又如,讲“性别决定”时,讲到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不同,导致男、女在某些性状上的差异,以及生男生 女的原因和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将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在学生 中普及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增强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和改变这种现状 的责任感。

再如,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补充了世界及我国的人口状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内容。特别增 加了人们认识较晚的噪声和电磁波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污染的认识更为全面。同时引导学生分析 种种尚未引起人们足够认识的错误作法,如讲述森林的作用后,引导学生认识烧树叶的危害,以唤起学生的生 态责任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此外,生物课的教学离不开教具,优化教具组合,辅助使用录象片、计算机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 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出现一个个,造就一种气氛,使学生在欢乐中求学、 求知、求会。

第6篇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

一、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之间的关系。

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进步既有本质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它们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和源泉,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反过来又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总是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取得的结果去不断修正、创新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农业科技进步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第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可以有三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在科技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而导致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第二种方式是科技水平提高,而技术效率不变,也可以实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都提高,可以使科技进步水平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第三,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既可以产生正效果,也可以产生负效果,农业科技进步仅强调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正效果,如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负效果,则会导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第四,农业科技水平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农业科技水平低,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也低。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当且仅当农业新科技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并经过掌握农业科技的生产者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我国未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制约,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达的科技型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跟上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必须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走在世界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从探索实验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主要有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生物育种技术: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培育出优良作物品种,以提高产量或培育出具有特种抗病、抗虫、抗逆的经济作物新品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先进育种技术有植物组织培养、有性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微生物工程技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色功能通过现代化装备,生产有用物质或把微生物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农用工程微生物菌株;第二,利用微生物特有的转化、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制成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化肥。

转基因技术: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体,以定向改变其生物性状或得到预期的代谢产物,建立活体‘生物工厂”。

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已趋成熟和实现商业化,并将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应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农业信息化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宏观决策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当前的研究重点:一是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农情信息和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建库和网络体系建立;二是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如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和生物系统建模,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软件等;三是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技术,即“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

③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跟上时代步伐。国际上以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技术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紧密贴近作物营养需求,工艺农艺相结合以及高效、多元、无公害的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体系正在形成;灌溉正由传统的沟输畦灌向着激光平地与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联用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方向发展;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是工程设计、新型材料、自动控制、专用品种、专门栽培和饲养与植保防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

2、应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①农作物超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应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将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的超级稻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突破,通过品种矮秆化和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已实现了两次大的突破,现已育成了“两优培九”(籼稻)、“沈农265”(粳稻)等一批超高产新品种,每公顷产量能达11-12吨,目前正向选育每公顷能产15吨的超级稻品种前进。今后要在对超级稻进行继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超级稻的产业化开发力度,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使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在继续不断推进超级稻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超高产小麦、超高产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确保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条件下的粮食安全。

第7篇

1 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西伯利亚冻土层中发现的猛犸象的照片,并提出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使灭绝的猛犸象再生,如果你是科学家应该怎么做才可能使猛犸象复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克隆成功必须将现代大象细胞和猛犸象的DNA结合在一起。而前提是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猛犸象DNA,复制DNA,并转入活体大象的基因组。猛犸象生活在西伯利亚的冻土中,天然的低温很有可能保证获得含有完整DNA结构的活细胞,而如何让DNA成功的复制,开启细胞分裂进程则是科学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这也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采用假说-演绎法进行DNA复制模式探究

2.1 做出DNA复制的三种模型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DNA复制的三种可能模式。类比复印机复印白纸的例子,学生提出DNA复制的全保留复制假设。结合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学生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提出半保留复制假设。根据没有规律可循的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DNA复制的随机假设。教师对学生做出假设及依据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科学假说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之上的。

2.2 设计实验验证DNA复制模型,并预测实验结果

在学生假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思考问题:DNA复制的核心是区别亲代和子代DNA分子,采用何种技术可以追踪亲代和子代DNA?根据已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将DNA和蛋白质分别采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方法,学生会想到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教师进一步提问:选择哪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对DNA分子中的哪种元素进行标记?如何将标记的亲代与子代DNA分子区别开?这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大肠杆菌,进而设计实验步骤,大肠杆菌DNA中C、H、O、N、P元素均可以作为同位素示踪的对象,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将亲代与子代DNA分子分离。

教师展示科学家的研究思路,以15N标记NH4Cl培养大肠杆菌若干代,然后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培养液中,每隔20 min收集大肠杆菌并采用CSCl(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测并画出三种不同的DNA复制方式得到的DNA位置条带。

2.3 验证假设,得出DNA复制模型

教师展示科学家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① 复制一代后,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排除哪种复制模型?② 复制二代后,可以排除哪种DNA复制模型?③ 尝试画出复制三代后DNA的分布图。学生通过将预测的试验结果与科学家真实实验结果的比较,排除了DNA全保留和随机复制模型,确定了DNA半保留复制的模式。

3 DNA复制过程模拟操作及DNA复制的意义

学生理解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模式后,对具体的复制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充分鼓励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教材DNA复制过程的描述,尝试用简易材料模拟DNA复制过程。学生提前用不同颜色的纸做出一系列模型,如一段DNA双螺旋平面纸质结构,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结构若干。在模拟DNA复制过程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模拟DNA复制过程涉及到的用具,如用一段蓝色DNA分子的纸质片段代表亲代DNA分子,剪刀上贴有解旋酶,用椭圆形绿色纸片代表DNA聚合酶,而且强调DNA聚合酶的作用只能催化5′-3′方向的脱氧核苷酸的添加,这意味着在延伸DNA的单链上总是由5′端向3′端延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按照解螺旋、形成互补子链、延伸、形成子代DNA的步骤,模拟DNA复制的过程。教师挑选1个学习小组为例上台展示,其他小组对其展示结果质疑、补充,师生共同总结DNA复制过程具体步骤。

在进一步深入学习DNA复制的步骤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

① 总结DNA复制的时间,发生的部位,合成DNA所需要的原料。DNA复制过程中用到的酶有哪些?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学生将会对DNA复制过程有系统的认识。

② 一个DNA分子经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几个DNA分子?复制完成后,亲代DNA分子还存在吗?亲代与子代DNA分子的关系怎样?通过思考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将建立DNA复制后亲代与子代的DNA分子完全相同的概念。

③ DNA复制后为什么亲代与子代保持严谨的准确性?DNA复制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通过此问题的回答,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分子复制准确性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④ 总结DNA分子复制的意义。通过对以上问题串的进一步分析讨论,学生加深对DNA复制过程各个阶段的理解,并通过对亲子代DNA分子结构的比较,归纳出DNA复制对于生物遗传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本节的结尾可以给学生提出更开放的问题:DNA复制的过程一定是100%的正确吗?会不会有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出现,对生物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遗传物质的变异相关内容铺垫。

第8篇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新

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必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

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 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脖、“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4.积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新大纲增加了许多实验和实习的内容,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开齐上好实验,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5.尽快恢复生物高考,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积极作用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50-01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积极作用

1.1丰富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巨大的资源储备能力进行备课、收集资料、检索信息,课前准备与本堂课课程相关的所有资料,将教材上的内容结合当今的时事热点或者当今的发展进行课堂外延伸,注意将生物科学知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学习孟德尔以及摩尔根等人提出的基因分离、连锁互换以及自由组合等定律时,可以讲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他为作物育种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跳出无性杂交学研究领域开始研究有性杂交水稻技术,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又如现代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将一些生物基因通过现代的分子生物技术转移到其他物种,从而改造遗传因子满足人们所需的消费品质、营养品质以及形状等。这些生物知识都是学生不曾了解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引入课程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与生物技术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拓宽自己的生物知识世界。

1.2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教学结构

以往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时间紧迫,很多的教学资源以及设备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量、缩短教学中用粉笔板书的时间,而且多媒体的演示操作十分简单,易于安排教学内容结构。比如,在课前可安插一段简短的小视频,利用视频动画中的文字、声音以及影像情节导入本堂课需要讲解的相关知识,并且可设置与本堂课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或者利用Flas演示实验的具体过程,如在讲解“蛋白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制作蛋白质基本单位、组成元素以及蛋白质合成过程等并演示给学生看,从而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了解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强化记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通过多媒体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学口述指导为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属于被动接受地位,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欲望会严重受挫。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导致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冰冷、枯燥的纯文字或口述知识输入,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手段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收集很多学生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或者稀有野生动物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讲解每一章节内容时,每章末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收集各种典型的习题,采取抢答方式进行游戏式的惩罚活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知识记忆。

1.4 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由于高中生物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很多,而课时短,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重难点的突出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设计重点、难点的突出讲解,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从而有效突破学生障碍。比如,“本木植物茎的内部显微结构”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投影来显示显微画面,结合课件进行针对性的详细讲解。同时对于不同结构的构造采用不同的色彩,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木质部和韧皮部、筛管和导管、春材和秋材以及木纤维和韧皮纤维等多种容易混淆概念之间的区别。

2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不足之处以及建议

虽然多媒体技术教学为各种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将多媒体技术过分地放大,把多媒体技术当作万能的钥匙。认为只要利用多媒体丰富的网络资源随便就在网络上下载一些课件进行授课,不再认真地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地备课,或者只是将书本上的文字知识直接输入到多媒体课件上,认为省时,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进度。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认清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应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因材选教,突出重点、难点。另外,多媒体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进行互动式教学。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真正构建有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山东 青岛 266112)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20403

1 引言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均在进行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中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渐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最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中实践教学质量是当前职业教学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高职学生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植物学》课程为例,旨在探索兴趣教学法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

2 问题的提出

2.1 《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植物学》课程作为高职园林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职业能力的基础。《植物学》课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科研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部分是该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验证和深刻理解植物学理论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事野外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1]。

2.2 高职学生学情

目前高职学生生源复杂,包括普高生、对口生、单招生、“3+2”生等,绝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强,自我评价低,行为养成较差的特征 [2],但他们又有动手能力较强、好表达、善创新技术等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有意思、不难学,学习内容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用处。

2.3 高职《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通过对各高职院校关于《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出了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虽然开设《植物学》课程的高校较多,但因专业和层次的差别,所以《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②教材多样化,选择空间大,既有全国统编教材,也有少部分地方教材,但单列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较少,且实践部分的可操作性不大。③部分学校由于实践教学场地、安全性等原因的影响,存在压缩实践课程学时,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满堂灌的方式讲授。④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够掌握绝大多数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但仍有很大部分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甚至有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几乎为零。

2.4 兴趣教学法

西方心理学中,将兴趣的定义为:兴趣是一种感情体验;兴趣是指向未来的动力或内驱力;兴趣是感知的持久习惯[3]。高等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意识对一定客体产生积极的带有趋向性和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其中,趋向性包括外在趋向性和内在趋向性。外在趋向性指因为外在事物的吸引、诱惑而产生的,相当于外因;内在趋向性指因为内心的驱使,个体对客体给予优先关注,并伴随着对客体的渴望或向往的心情,以及满意、愉快兴奋的肯定性情感,相当于内因。布鲁纳所重视的学习动机特指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其认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使兴趣与知识技能结合,可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综合培养职业素质和技能的目的[4]。

3 教学改革内容

3.1 教材改革

开设植物学课程的学校涉及综合型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等类别,涉及的专业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农林院校的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类别[5]。不同的专业对于植物学知识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比如林学类专业需要学习的植物类别以木本为主,而农学类专业需要学习的植物类别以草本为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类专业倾向于学习植物的微观结构,环境科学、农林院校则更倾向于植物的宏观结构和植物的应用。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有侧重点的教材。此外,植物的地域性特点明显,不同地区的院校培养的学生应面向当地需求,因此,植物教学的重点应该学习涉及当地地方性的植物种类,教材的选择最好能够是针对当地植物的教材。

3.2 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注意挖掘能提升学生兴趣的内容,更多开设实验、实习环节。同时由于植物本身的季相明显,因此应注意根据植物的生长期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和内容。

3.3 教学方法改革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在《植物学》实践教学授课中,最常用的是讲授法。这种方法在知识的传播速度和知识量上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弊端是学生接受知识缺乏灵活性,易产生学习疲倦,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兴趣为前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4 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高职园林专业学生学情和《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运用兴趣教学法,在对本校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自编实践教学环节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灵魂”,长期以来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教材的建设。针对植物生长区域性,时间性以及高职学生的学情,编制了《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校内教材。自编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①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减少了植物细胞、组织等微观部分内容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植物识别环节的教学内容;②教材的内容较多的考虑了时间性,根据植物生长期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材内举例与植物的生长期相结合,方便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③教材内容体现地域性。教材中除了植物基础知识与其他教材类似外,其余内容包括植物种类识别植物举例、实验的安排均选择本地植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4.2 合理安排课程实践教学时间

由于植物生长的季相性明显,且植物的生长跟本地气候具有相关性。所以根据植物花期、果期灵活调整实习时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融合,因为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季,所以在春季尽量多的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实践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为基础,所以理论课的教学多安排在早春。在《植物学》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一周的停课实习,实习多安排在初夏,实习地点安排在植物园,由专业教师分组带领学生进行植物识别的实习。

4.3 教学方法体现趣味性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教学内容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穿插这部分知识点进入教学内容中,体现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授过程中将相似物种进行比较,重点讲授它们的区别;在进行植物种类介绍的时候,除了讲授该植物的形态特性外,还应讲授该种植物的运用,比如涉及到园林用途、食用特性、药用特性等,此类知识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利用高职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将一些知识融入其中。比如讲授凤仙花这个植物时,提到这种植物的种子借助自身的弹力传播;讲授紫薇时,提到其又名痒痒树,轻轻触碰其枝条,其余枝条都会如被挠痒痒一样轻轻飘动。通过这样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知识点,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4 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标本制作环节、植物结构图绘制环节、简单植物检索表编制等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让学生作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仅为辅导。在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成果时,教师应多做正向的评价,这样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后学习兴趣会提高更多。在植物识别环节,教师采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属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鼓励学生采用手揉,鼻嗅,进行自主观察,启发学生将自身的体验和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学习木本植物女贞时,让学生采摘树叶,揉碎,感受叶子的质感和香味,同时建议学生点燃一片叶子,叶子发出 “啪”的脆响,这样一些特殊的体验会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能力显著提高。此外,在学期末,通过校内开展植物竞赛,使学生的兴趣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也是一条较好的教学途径。

4.5 增加课余交流空间

现今的学生大多为95后,被称作digital native,是受互联网飞速发展影响的一代人。学生非常欢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教师通过建立精品课程网站、聊天软件等建立课余交流空间,鼓励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手机等拍摄植物图片进行交流,可以提升知识的掌握能力。

5 结语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6]。通过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兴趣教学法,能够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今后应进一步探索,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操、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中注意挖掘学生的兴趣,使兴趣与知识技能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综合培养职业素质和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苗 芳.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8~110.

[2]李 玮.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62~63.

[3]赵仲安.兴趣研究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1):123~127.

[4]蒋凌义.高职数学教学中学习环境与高效课堂对学习兴趣的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5):19~20.

第11篇

1作用温和缓慢

中药作用强度总体上是温和缓慢的,中药多矢量作用合力的微量累计是中药治病的优势,也是其副作用较轻较少的原因。由于一首复方中各有效物质的浓度相对于单一的化学药物来说较低,进入人体后就更低了。而中药这种多种微量单体对众多环节的微调,使机体归复于平衡是中药治病的重要基础。但新药药效标准评价对此是否定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由于中药的这些特点,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尽可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得出令人信服的科研结果,进而有权重新制定或完善新药评价体系。

2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作用机制的发现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在各学科的渗入,中医药实验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基因、蛋白质组水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作用原理与其生物活性成分调控基因表达有关[5]。研究发现:对即刻早期基因(IEGs)的表达产物是细胞核内的第三信使,在细胞间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共有c-fos、c-jun、c-myc、c-egr4个家族。c-jun基因表达基因转录生成mRNA,核糖体以mRNA为模板翻译成c-jun蛋白,c-jun蛋白与同时表达的c-fos蛋白通过亮氨酸拉链区结合构成异构二聚体AP-1。AP-1通过与靶基因promoter区TGAC/GTCA序列结合,刺激靶基因表达[6]。任永欣等在国内首次复制了硝酸甘油型试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IEGs,c-fos,c-jun的表达,结果显示:硝酸甘油型试验性偏头痛大鼠脑干、下丘脑c-fos、c-jun基因表达明显增强,复方中药头风饮能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脑干、下丘脑c-fos、c-jun基因的增强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7]。还有对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等等。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为某一疾病多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带来了机会,通过HGP筛选和分离出每种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再以其作为药物作用靶标研究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这可能是未来中药药理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另外,基因芯片技术以其检测迅速、分辨率高、检出基因多而成为研究的先进方法之一。生物芯片主要包括基因芯片和多肽芯片。生物芯片技术是指将大量(每平方厘米点阵密度高于400)探针分子(DNA、RNA、多肽等)固定于支持物(膜、玻片、硅片等)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对样品分子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其原理是利用生物大分子具有特异性互相识别能力,具快速、准确、自动化的优点。利用基因芯片及mRNA差异显示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中药对疾病多基因治疗作用机理,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3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新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所谓蛋白质组是指一个细胞或一个组织基因组作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系统性的特点。一方面,强调蛋白质组是对应于一个基因组的全部蛋白质所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蛋白质组还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动态变化的整体。蛋白质组的研究流程大体上分为分离、鉴定、分析3个步骤[8]。即先从组织或细胞中提取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实现蛋白质的分离,含多种蛋白质的样品展开成为有近千个蛋白质点的繁星图;然后进行蛋白质样品的显色,对不同疾病、不同证候的蛋白质与对照样品进行比较,寻找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丰度差异的蛋白点;切下待分析的蛋白点,使用胰蛋白酶消化;接着对消化后得到的多肽片断进行生物质谱分析测定,得到肽指纹图谱;最后,通过在数据库中检索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及功能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着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和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揭示蛋白质功能与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不仅研究蛋白质的构象,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阐明不同蛋白质、不同构象功能的表现。它不是单纯对蛋白质的个体进行研究,而是对人体的整个蛋白质,即在蛋白质组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蛋白质是机体生物功能最终的执行分子,单个蛋白质的研究方式亦无法满足后基因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的,必然涉及多个蛋白质;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或平行发生,或呈级联因果;执行生理功能时的蛋白质表现是多样的、动态的。因此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

4蛋白质组学技术与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研究一直在谋求现代化发展,谋求为现代医学有所阐释而走向世界。但在此之前对单个分子的研究,很难反映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中药作用“整体调节”的最基本特征。蛋白质组学研究时代的到来,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蛋白质组学的“整体、动态、网络”的特点,与中医理论“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中药作用“整体调节”,“多层次、多靶点”调节等思想不谋而合。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策略,分析中医证候及经中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处理前后蛋白质表达差异、蛋白质功能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变化,系统地对证候本质及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最终揭示证候的物质基础及中药作用和配伍规律。目前中医药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药理研究,单味中药或复方的药效和药理研究是中药作用研究的核心。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治疗前后的蛋白质谱变化,在整体水平上评价中药药效,揭示中药作用的靶点、作用环节和作用过程,力求阐明中药多靶点、多层次作用的分子机理。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涉及少量中药复方和少量中药单体的研究。如苗兰等研究血府逐瘀汤对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经双向电泳分离血清总蛋白,并行图像分析比较,发现血府逐瘀汤可影响7个蛋白点差异表达,分析可能与其作用机理相关[9]。申定珠等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健胃愈疡颗粒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大鼠胃组织的总蛋白,结合图像分析、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搜查,发现处理组有12个蛋白质表达变化,且大多数蛋白质与溃疡复发的形成、生长、凋亡及免疫相关[10]。运用蛋白质组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中医药理论,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实验研究方面来看,依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1)相当部分研究仅停留在蛋白质成分分离和差异蛋白点显示,未进一步采用质谱等鉴定分析,未对差异靶点之间进行生物学分析,或未对差异靶点的确切意义进行研究,使实验结果的应用价值受到影响。(2)研究结果大多为平行发生或晚期事件,几乎所有试验报道均未证实蛋白质差异表达是必要的早期事件。(3)大多数研究缺乏必要的对照组。(4)对表达丰度较低的重要蛋白质组的研究不足,对亚细胞蛋白质组的研究未见报道。针对上述问题,我国药学工作者应关注生物医学研究进展,了解更多的生物技术;利用各种生物学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质进行信息学分析,初步预测差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网络;在研究中加设对照组,尽可能排除药物或方法造成的干扰;对重要的差异蛋白质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适时引入基因过表达或RNA干扰,或反义核酸技术,以明确差异蛋白质在中药调节中的必要作用;以蛋白质组学筛选研究为基础,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技术,对具有确切作用的重要靶蛋白进行更深入的中药相关研究;对于蛋白质检测,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不同分辨率的染色技术;由于中药作用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在中医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极可能筛选出某些未能确知生物学功能的差异蛋白质,再根据研究结果提示,进行生物学作用鉴定,有可能成为中医药学对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所以中医药蛋白质组学研究不仅在于发现种种现象,更应努力揭示现象的本质,重视持续的深入研究,由点到面,由面及点,交叉整合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研究的现代化。

5结论与展望

第12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实验教改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92-2

引言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学科,是人类从生物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由被动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学科[1]。近些年来分子生物学已日益渗透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也已成为生物学、医学、农学等学科站在新的高度和角度揭示生命奥秘的重要手段。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掌握和实验操作是掌握分子生物学精髓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科学地创建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体系、选择适当的实验教学方法及客观地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会对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理解和实验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高等学校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2]往往只是结合各自的实验室条件开展有局限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缺乏科学的实验体系,忽略合适实验方法的选择,缺少对实验教学效果全面、客观、系统的评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校是孕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3]。本文就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阐述一些观点和体会,以期为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及培养创新型和素质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具体的措施

1.1 教学体系的优化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4]。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很多分子生物学教材的内容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遗传学等课程重复较多,例如DNA 和染色体的结构,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等课程内容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都有一定篇幅的介绍,重复的课程内容占用了大量的教学课时。因此,为了避免课程教学的重复,通过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师交流与研讨,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了具体而系统的优化,明确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突出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在“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进行了相应的优化,生物化学注重讲述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而分子生物学则注重介绍具体的分子机制,又如原核和真核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及分子机制的教学内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也进行了相应的侧重。

1.2教材的优化选择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选取适合本科生学习的分子生物学教材,对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至关重要。课程设置之初选取阎隆飞主编的《分子生物学》第二版,之后开始侧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选用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它的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内容较前沿,尤其是第三版将分子生物学研究法分为了两章,分别讲述了DNA、RNA及蛋白质操作技术和基因功能研究技术,突出强调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原理,同时对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也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充实[5]。这些内容均体现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同时也满足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和考研的需要。为避免教材单一的局限性,还为学生推荐阎隆飞编著的《分子生物学》(第二版),LewinB主编的《Gene Ⅷ》,吴乃虎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等书籍作为参考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不仅满足了大多数学生考研的需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及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善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法之外,为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授分子生物学研究法时,在班级内以各个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讨论会,以学生为主体讨论他们感兴趣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由发表他们的观点,通过讨论的方式测试相应的知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本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子生物学课程也因此受到学生的好评。近几年来学生考研选择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作为专业课的人数日益增加并且考研专业课成绩逐年上升。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应用于高等学校教育已成为主流趋势,它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仿真软件等多种媒体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6],使学生通过多种展示方法理解并掌握课程的难点。如在“DNA高级结构” 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学生对DNA的分子结构感觉很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手段使学生对此结构有了具体的感知。又如在“DNA复制,RNA转录,翻译和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的教学内容中,仅通过传统课堂讲解,学生无法理解,通过多媒体的方法,利用动画、视频和图片对其涉及的微观机制进行相应的演示,使学生理解其具体过程和分子机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中期随着核酸的发现及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我校前身是师范类院校,对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传统学科侧重较多。自2004年我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由师范类院校转变为综合类院校,学校增加了对各学科的实验教学投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先后配备了Eppendorf PCR扩增仪、Eppendorf梯度PCR扩增仪、高效制冰机、UVP凝胶成像系统、Millipore超纯水系统、Eppendorf台式高速离心机、sigma大型高速冷冻离心机、日本三洋超低温冰箱、分子杂交仪等先进仪器,满足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为学生的实验教学与科研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我院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上述平台由我院学生参与的分子生物学方向科研实验在国家级挑战杯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2 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

之前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院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主要以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逐步在实验设计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实验内容的选取也根据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不同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根据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的特点,在注重分子生物学基础验证实验的同时开设与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在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上则注重选取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操作性和设计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中应注意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的衔接与关联[7]。实验教学内容中建立好各实验之间的衔接对学生系统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实验操作内容的理解和熟练掌握以及实验技术逻辑体系的建立。我院在实验课内容开设的顺序为基因组DNA的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目的片段,电泳检测,大肠杆菌活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 DNA 提取,DNA 片断酶切,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转化等,当学生预习实验时,会注意到各实验内容之间彼此承接与关联。前面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个实验的正常进行,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2.3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

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法可以使实验内容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在实验教学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的阐述原理,重点在实验环节的解析。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以下几点改进。一、把学生分成多个实验小组,每组选出一人辅助实验教师完成实验的准备工作。在学生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二、发现问题后,在实验课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对问题有针对的讲解与演示,强调标准的操作方法及实验中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并将实验过程做成电子课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三、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操作主体的差异性指导。教师在实验课讲授和演示结束后,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和指导;对于少数同学存在的个别问题个别指导。这样既保证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又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要求。

2.4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的改进

科学、有效评价学生实验理论及操作技能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措施[8]。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成绩评定中采用多样化考核手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评定:一、实验理论的评定,主要通过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掌握和理解。通过结果分析考查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理解与掌握。二、实验操作技能的评定。在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小组不同学生实验态度以及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思考差异很大。鼓励那些大胆对实验步骤提出疑问的同学,同时激励其他的同学,在成绩评定中不同学生的评定会有所区别。

3 结语

如何教好分子生物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所有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9-10]。通过以上的改革和探索。无论及教学,考研,科研还是就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更好地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希望能够与各高校的分子生物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进一步优化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出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期培养出更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朱玉贤, 李毅. 现代分子生物学[M]. 第2 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2] 高利臣, 肖璐, 冯涛.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29(4):99-102.

[3] 毛范海, 朱林剑, 孙守林等.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4(4):88-90.

[4] 王荣, 刘勇, 姜双林. 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生物学杂志. 2012, 29(1):100-102.

[5] 朱玉贤, 李毅, 郑晓峰. 现代分子生物学[M].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3.

[6] 吴元锋, 刘士旺, 毛建卫. 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7, 19(4) : 326-328.

[7] 张宝珠, 陈德福.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J]. 高等理科教育, 2005, 4(62):90-92.

[8] 杨晓杰, 刘质纯. 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生物学教学改革[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103(5) : 112-113.

[9] 张宝珠, 陈德福.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J]. 高等理科教育, 2005, 4(6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