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3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市场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主席指出“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生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的这段讲话明确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因此我们既不能强调工业化未完成而推迟信息化,也不能因搞信息化而放弃工业化,应该两者并举、相互促进。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合理组织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增加贸易机会,降低贸易成本,简化贸易流程,提高贸易效率,加速实现信息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电信网络和数据化传媒技术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经营活动,它涉及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各个方面间通过电子工具如EDI、WEH技术,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易。它包括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生产计划安排、物资调配、客户联系、营销、流通等。而从事电子商务最直接的工具就是计算机网络。
电子商务按照交易对象可分为四类:
(a).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toB);(b).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toC);(:.)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t0A);(d).消费者对政府的电子商务(Ct0A),当前流行的主要是前两种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的运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交易前:卖方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产品的有关信息,买方寻找适合自己的商品交易机会,买卖双方通过网络交换信息,比较价格和交易条件,并了解对方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贸易政策,并且提供广告宣传服务、网上咨询服务。第二阶段,交易中:签订合同,进行交易。交易过程中涉及面比较广泛,象金融机构、运输部门、税务机关、海关等。电子商务必须提供电子单证的交换、电子支付以及交易洽谈,产品订购,货币支付,交易活动管理等服务。第三阶段,交易之后,商品交付运输部门投送或直接通过电子化方式传送信息产品或提供服务,并向用户提供通知信息。这就是理论上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一个过程。
电子商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买卖双方均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即可交易。其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和交货方式快速的特点,使其发展潜力巨大,前景极好,它是商务领域的一场信息革命,刘一人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预言,若千年后世界贸易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电子商务来进行的,
2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i一十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企业的内联网和外联网,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方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前面已经谈了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都只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市场在网上,它的发展依赖于网络的发展,更依赖网上用户数量的发展。而网上的发展,网上用户的增加都要求有更广泛、更深层的信息支撑,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是广泛、深层信息的主要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并为企业构筑了巨大的新市场,特别是要求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响应,促使企业对内部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整合,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在高速增长,全球互联网用户从19%年不足0.4亿,增长到目前的2.6亿,预计2005年将超过10亿。1998年美国有24%的企业开展了BtoB业务,2000年将有56%的企业实现BtoB,预计到2002年,BtoB的发展将为美国企业节约开支6000亿美元,到2003年BtoB的交易额约为1.3万亿美元,占美国销售总额9%,而全世界BtoB的交易额将达3.2万亿美元,占世界销售总额的5%。正是由于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创造了新的巨大市场,各国都投入巨资积极构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根据有关资料,1999年仅美国企业在此方面的投人就高达1530亿美元。
我国企业从70年代末期就开展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工作,1993年“金”系列工程启动,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工作正式起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产生了“8848”这样成功的商务网站。但总体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很落后,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为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来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的发展滞后于网络建设;在信息服务的方式和层次上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在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方面更为突出;信息化人才的匾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制建设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实践要求;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缺乏有机衔接配合;各地发展存在不平衡性等。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十分紧迫而意义重大的事情,我想就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自己肤浅的看法。
a.融合与创新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
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决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应走有自身特点的信息发展之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应该很好地加以总结推广,政府应选择一些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的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试点,并加以政策扶植,以跟上世界电子商务认知上的进步和发展,再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创新是电子商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生命力的体现。发展创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己迫在眉捷。建立网站品牌信任度、更新经营理念、找到平台上供求信息的对接点、到电子商务和传统产业的结合点、找到网站赢利的创收点就是我们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我们需要创新的电子商务基础技术,以提升电子商务的综合实力,更需要创新的经营理念,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等级和水平。
b.发挥制度的优势,强化政府的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和商业运作模式,除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外,更需要政府带头组织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这些环境包括: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及跨行业合作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持。政府应配合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制定必要的法规,进行观念引导,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织各行业和厂商制定一些技术和管理规范,以保证交易的安全可靠。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
一、前言
企业管理在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逐步的进入的信息化管理是时代。为此,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还是存在这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对此找出对应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同时通过研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
1.概述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企业合同管理、办公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知识积累和传承、减少人为因素、规范管理;综合管理(如对照组、项目管理信息化、企业综合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动态可视化等,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并且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使用与获取,并且进行生产经营的各种企业需要抓住这戏机会,进行正确决策的制定,并且提高运营的效率,使得企业的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对此我就简单的对企业实现信息化,并且对这个过程中的步骤以及措施进行论述:第一就是对企业的业务以及管理方面的流程进行制定,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完善;第二就是进行企业数据库的建立,进行管理系统的完善与建立;第三就是进行企业内部网的建立,使得企业的信息进行优化配置。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可以规范企业的管理,使信息的实施成功有保证,不给信息能对企业的现状在较短的时间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且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2.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中国正处于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时期,对信息化方面的发展需要政府与国家投入更多的关注,使得国民经济以及社会信息化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在进行我国的十一五发展过程中,进行国民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化的进程进行推动。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进行衡量主要就是从国民经济以及信息化发展的状况。所有的国家都需要对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投入更多的精力,并且将其发展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在融合,有很多进展,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可能在90年代中期的外国,有一些公司做得更好。中小企业也在逐步增加,并利用信息技术来节约能源,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从这一整合,从传统产业的转型,进展非常大。相对缓慢的进展在社会信息上的发展仍然是非常慢的,对于发达的国家,对就业问题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帮助很多人找到工作,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实现服务的覆盖,对国内外的状况进行总结。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制度,这仍然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
3.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目前企业信息化规划存在的问题,如有效的客户寻找较少,如市场调查的准确性不高,如信息数据库不完善,如感性事物处理。等等。我不知道你是否想知道答案,但是在企业信息管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会影响到公司其他部门的规划也会影响公司的发展方向等等。主要还是从企业自身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进行选择,还要考虑这家公司的一个实力,如果太差,后续的技术问题出现很难及时的修复导致系统的瘫痪。如果企业自身实力可以的话还是选择一家专业的,技术力量强的公司。如果是明星组合的话就需要考虑彼此的数据互通和兼容性。(2)信息基础薄弱。我国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企业网络设备,应用软件一般较低,绝大多数企业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水平低。据统计,目前我国为了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不到10%。所以依据我的推算来看有一半的企业也没有配备计算机。
4.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1)对思想进行转变。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建立信息和知识管理与营销方面的理论,将管理信息方面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在企业进行管理以及营销的过程中对网络进行充分的利用。在生产要素中树立知识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进行生产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对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是非常的关键的,知识是提高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措施后。另外就是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将传统的观点进行转变,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位置进行确定以及提高。(2)为软件以及硬件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为电子商务的实现提供一定的质量基础。软件或者是硬件想要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是不复杂的,并且从广泛的角度看,企业只有拥有计算机和网络,就可以拥有进行电子商务的条件。很多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是不够准确的,认为进行电子商务所需要的条件是非常复杂的。即必须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有一个完整的分销以及在线支付的系统,这个系统是需要进行很多的投入的。实际上,进行最简单的电子商务起步价高达一万元,其中包括互联网域名注册的域名以及一个电脑。所以想要促进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方面的发展,是需要对观念进行转变,而不是从物质方面进行约束。
三、结束语
根据本文对此的论述,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出在企业管理向信息化方面转变的同时会带来很多好处和不少的问题,这就是每件事情都有两面性的结果。同时,现在的社会已经俨然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利用电子商务来进行管理的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了。
作者:丁涛 单位: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谢新洲.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环境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21-29.
[2]葛星,王惠芬.企业信息化的职员阻力及其处理[J].商业研究,2005,(5):120-122.
论文摘要: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复杂的社会市场信息迫使企业要向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当今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有很多的弊端,而消除这些弊端提高企业的竞争里迫在眉睫。本文简要介绍了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现状,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企业竞争力的构成以及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Abstract:Enterprise is the main force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terprises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Complex social market information to force companies to persify and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y enterprises in today's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has many drawbacks, the elimination of these drawbacks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immin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tatus quo of China's most enterpris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moder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thinking,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information
引 言
近几年,我国各类企业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迅速崛起,这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也如战争般激烈起来。由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带动了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走出困境,迎来了迅速增长。在重型机械、机床等装备制造业,以及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好年景。例如,一家大型重型机械制造企业2006年的营业额达就到了五年前的五倍。产能不足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前几年效益不好,使得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停滞。在当前企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涌现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其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育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建立健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发展的保证机制,为促进企业信息化创造环境和条件。本文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企业竞争力的概述
《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竞争力”。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信息化的新兴技术更是竞争力的精髓。
尽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竞争力,但对企业竞争力基本涵义的理解却是基本一致的,即企业为生存和发展在争夺所需资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特有的竞争方式,在争夺市场份额、挑战竞争对手,寻找有利地位、扩张经营领域实现经营效益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和能力。然而,拥有能力(competence)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使一个企业具有竞争力(competitiveness),能力只是成功完成工作的全部能量(capabihty)。
企业竞争力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长期导向,立足于长期绩效,而不是临时性的竞争优势(如降价购买市场份额);第二,可控制性,企业的优异绩效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专有性(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相关, 而不仅仅是由有利的外部环境导致的;第三,相对性,竞争力是一个相对于同行业竞争者的概念,应采用相对性测量标准;第四,动态性,竞争力是一个由潜能(potentia1)转化为结果(outcome)的动态过程。
企业竞争力促成及获取是当前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命题。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把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及政策环境、所在产业的状况、企业活动与国家的关系、本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关系、企业活动所处的国际经济关系,这些因素构成了企业活动和成长的环境。
第二,企业内部因素,指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可以使企业具有某些优势。这些企业特定因素通常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生产力、组织结构、文化、产品与服务、形象与声誉等。
第三,企业家影响力,在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三个层次中,企业家影响力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企业家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形象定位、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而这些都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信息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2.1信息化建设的条件
有了稳定、扎实的基本环境,才能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具体来说,最起码需要保证有以下条件的成立。
(1)信息系统的开发不能孤立,应综合本公司实际需求,对开发的系统应做充分的调研。
(2)信息来源必须是内部的和外部的。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共享、再利用,需通过综合平台来支撑和管理。
(3)网络安全方面。一是利用硬件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二是域安全设置、本地安全策略的实施、高级安全防范措施;三是通过管理制度来加强安全性。
(4)建立内、外网站。通过外网及时收集、得到来自互联网的过滤信息之后,经过加工处理变为有价值的信息。外网也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5)终端操作人员需要一定专业操作水平和系统使用能力。
2.2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1)信息化建设要与体制、技术“两个创新”相结合
要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如果不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整合优化原有的组织结构、不加快转变落后的经营机制、不改造更新陈旧的设备,只是简单地采用了计算机,上了互联网,不仅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还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整体考虑,系统推进。一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互为促进。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四个方面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企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要基础的。我们必须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相互促进,提供及时而又准确的资产和生产经营等各方面信息,更好地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性。二是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要按照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科学整合企业内部分工体系,精简管理层次,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协作,明确职能职责,增进沟通联系;再造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提高企业效益。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加快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加强企业管理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企业的素质。一是观念要更新。推进企业信息化,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观念滞后的约束。推进企业信息化,实质是采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过程,也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与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碰撞的过程。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企业信息化才能顺利推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尽快建立。二是基础建设要强化。特别是数据管理,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数据管理这一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计量、检测体系;加强定额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建立统一、完整、操作性强的代码编制系统;确保数据采集的高效、真实和统一,从而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时,既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兼顾企业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立足应用,讲求实效。要从解决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做文章,实施重点突破,探索走出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信息化建设路子。坚持先进适用、量力而行、系统建设的原则,处理好先进与实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选用合适的技术设备和进行网络建设,克服片面强调技术设备、功能越先进越好的倾向。有效整合、配置用好企业现有的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装备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要防止发生抛开现有基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
3.我国企业竞争力现状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于5月10日了《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根据世界竞争力评价结果,2007年,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55个国家和地区中由上年的第17位升至第15位。也是自1994年该报告首次收录中国以来,我国排名最前的一次。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企业的努力功不可没,但是各方面的不足和世界上先进国家的企业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2)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过大。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不灵,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张,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张而丧失。
(3)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对国内企业竞争而言,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失效,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却无法出现。
(4)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尽管我国也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形成气候,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中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的比例、科技产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
(5)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比如: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容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企业过度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状况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这种不注重主营业务、培养核心产品的功能、过度多元化,必将成为引发此类企业破产的直接根源。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带动了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走出困境,迎来了迅速增长。在重型机械、机床等装备制造业,以及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很多企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好年景。例如,一家大型重型机械制造企业2006年的营业额达就到了五年前的五倍。产能不足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前几年效益不好,使得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停滞。在当前企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涌现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4.企业信息化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4.1推动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我国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
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舌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4.2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
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首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大幅度降低了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其次,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信息化企业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估息化企业成本的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戌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起常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4.3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
一方面,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思路的效率,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
转贴于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其结果不仅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而且使过去不能灵活转变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汽车、彩电等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具有规模经济的制造业生产线现在可以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独特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
4.4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电子会议系统(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 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卒。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5.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要想兴旺发展,必须依赖于创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竞争力,而笔者认为更为关键的是围绕着信息化技术所产生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5.1开发核心技术
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便如有了一个别人没有的制胜武器,也是自己企业的特色所在。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正如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所说:“企业一旦具备了正确的核心能力 ( 指关键技术和技术 ) ,就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使业务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正如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所说:“企业一旦具备了正确的核心能力 ( 指关键技术和技术 ) ,就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使业务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
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
途径大致可分为:(1)雇用专业知识扎实的员工;人员是技术与知识的载体,一切应用的根本,有了优秀的人员资本才识一切的基石。企业应当加强人才的搜罗,例如利用猎头公司寻找优秀的员工,同时去各高校招聘可塑性良好的人才加以培养,以做储备。(2)加强早期开发;这一点是就市场的前景,企业提前作出对策,预先进行产品的早期开发和研究,在产品成熟的时候,较同类其他企业占领市场。(3)不断增强专业挑战;在相同的领域里,想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威信,那么就得在专业里有过人之处。对专业领域的研发,对企业在同行业和市场中都会起到先机作用。(4)评价与淘汰。这个是要作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听取企业基层对企业的建议和看法,同时做好市场调查,全方位剖析自己,错误或者是不良的方面加以淘汰,将企业尽量做到最优化。
5.2建立先进的营销网络
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在选择网络销售渠道时要注意产品的特性,有些产品易于数字化,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传输;而对大多数有形产品,还必须依靠传统配送渠道来实现货物的空间移动,对于部分产品依赖的渠道,可以通过对互联网进行改造以最大限度提高渠道的效率,减少渠道运营中的人为失误和时间耽误造成的损失。
在具体建设网络营销渠道时,还要考虑到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从消费者角度设计渠道。只有采用消费者比较放心,容易接受的方式才有可能吸引消费者使用网上购物,以克服网上购物的“虚”的感觉。如在中国,目前采用货到付款方式比较让人认可。
其次,设计订货系统时,要简单明了,不要让消费者填写太多信息,而应该采用现在流行的“购物车”方式模拟超市,让消费者一边看物品比较选择,一边进行选购。在购物结束后,一次性进行结算。另外,订货系统还应该提供商品搜索和分类查找功能,以便于消费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商品,同时还应对商品提供消费者想了解的信息,如性能、外形、品牌等重要信息。
再次,在选择结算方式时,应考虑到目前实际发展的状况,应尽量提供多种方式方便消费者选择,同时还要考虑网上结算的安全性,对于不安全的直接结算方式,应换成间接的安全方式,如8848网站将其信用卡号和帐号公开,消费者可以自己通过信用卡终端自行转帐,避免了网上输入帐号和密码被丢失的风险。
最后,关键是建立完善的配送系统。消费者只有看到购买的商品到家后,才真正感到踏实,因此建设快速有效的配送服务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阶段我国配送体系还不成熟的时候,在进行网上销售时要考虑到该产品是否适合于目前的配送体系,正因如此,目前网上销售的商品大多是价值较少的不易损坏的商品,如图书、小件电子类产品等。
5.3加强管理能力
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管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的经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说是企业的支柱,管理者能力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的前程。
5.4加强研究开发能力
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能力可由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人的比例等指标来表示。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翻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首先科研开发的根本是人才,招募和培养科研开发人才是加强此项能力的基础。去对应专业高校和招募所需的相应人才。聘用猎头公司去同类行业寻找优秀人才,同时加强本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综合人力。
其次是加大投入经费,在企业相应专业领域占有先进技术,为企业创造利益努力。科研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到科研开发的速度和先进程度,适当的加大经费投入可以使本企业永远站在同类市场的前沿。
再有就是增加信息收集,让企业对世界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有所学习了解,增加本身专业领域的实力,更好的对研究开发服务。这一点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两点,正确而新鲜信息数据的获得有时候能瞬间扭转企业亏损局面。企业应注意电视,报纸杂志,互连网等各个媒体的信息,雇佣人员做市场调查等,同时要学会祛除无用信息,及时发现有用信息,这样才能体现信息收集的价值。
总 结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借助各种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内外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利用,可在各个方面全面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尤其对我国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更具有如下两方面特别含义:
(1)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利用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高定位地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实现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促并进,“信息化以工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以信息化为动力,实现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2) 90 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相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通过以“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为内容的“三改一加强”来实现企业改革。而企业信息化无疑为我国企业实现“三改一加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因为,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自动化,更不是自动化系统的引进,强调的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尤其是企业信息化中所融入的MRPⅡ、CIMS、ERP 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思想与技术,实质上都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管理手段的升级,更重要的则是管理思想的创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的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企业信息化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与之配合,它的实施必会促进企业组织机构有计划地调整与重组,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也会促进管理制度合理地革新,使营运模式由传统的“纺锤形”转向“哑铃形”,从而促进企业全面转轨、改制和各方面综合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志坚著.信息系统与公司竞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郭萍,翟秀文.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J].北方经济,2001(7).
[3] 杨梅枝,蒲清泉.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J].当代思潮,2003
[4] 张海霞.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误区.科技创业月刊,2004(7).
[5] 冯英健.信息化与企业经营战略演变【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6] 胡字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7]张勇,张玉忠,李宪印; 跨国企业组织间冲突策略选择与案例研究 [J];商业研究; 2006年24期
[8]李姝; 广西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评析 [J];桂海论丛; 2006年03期
[9]胡跃; 从人力角度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J];; 2006年02期
[10]周永红; 自主创新:构建西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J];商场现代化; 2007年02期
[11]郑文生,郑亚琴; 基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物流外包战略 [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5年05期
[12]徐仲年; 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品牌战略 [J];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
[13]张春玲; 浅析山东省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J];职业圈; 2007年11期
[14]杨剑,王国良; 施工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 [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2期
[15]江志明.核心竞争力批判[J].企业研究,2000.10
[16]何春杰.实施差异化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J].决策参考,2003.2
[17]林民书.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经济学家,2000.4
[18]温韬.树立核心竞争力-越过多元化经营的陷阱[J].经济问题探索,2000.3
[19]章淑华.中国企业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J].南方经济,2002.1
[20]曾 鸣.企业竞争全能时代[J].国际商报,2001.6
[21]徐 光.韩祝国.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分析[J],2002.8
[22]樊辛欣.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进展[J]
[23]DAS T K, TENG Bing Sheng;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M];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年
[24]Van de V liertE,,and EuwenmaM C; Agreeabl-eness and activeness as components of co-nflictbehaviors[J] [M];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Psychology; 1994年
[25]C. K. Prahala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年
1.1营销意识淡薄
由于本土连锁经营企业受到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营销意识落实不到位,一些连锁经营企业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习惯于错误地把营销理解为推销,对现今的市场营销环境、目标市场需求等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次,连锁企业的营销缺乏创新,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一些由传统企业转型的连锁企业,尤其缺乏市场营销观念,忽视营销这个系统工程。同时,由于整体营销管理的落后,市场调查与预测缺乏科学性使之流于形式,进而制约着营销决策的正确制定和实施。再者,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商品供过于求的现实,买方市场往往出现“货品滞销”的问题,还有一些本土发展起来的连锁企业面对外资企业激烈竞争,开始大力盲目地推销产品并出现了对买方市场束手无策的现状,其最终结果要么产品大量积压,要么应收帐款急剧增加,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使大多数连锁企业陷入僵局。
1.2品牌营销不足
由于连锁企业缺乏整体营销策略,不少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还滞留在如何做广告宣传、如何推销产品这样较低的层次上。就从科研经费看,发达国家的品牌科研经费占其GDP的2.9%,而我国科研经费只占其GDP的0.3%左右。而且我国一些连锁企业品牌管理意识相对落后,不仅缺乏品牌运营经验,品牌设计的雷同现象也非常严重,特别是品牌安全及保护意识不强,甚至有一些知名连锁企业品牌商标被境内外其他企业抢先注册。还有些企业不顾实力地进行无关联品牌扩张,稀释淡化了原有品牌的价值,造成对品牌延伸管理不当,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1.3信息管理滞后
目前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中有8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这说明我国连锁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策略已有所注重,但仍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零售连锁企业IT的投资所占零售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而国际零售连锁企业巨头都在2%以上。另外,连锁企业在组织结构、业务经营等方面仍存在着特殊性,但企业无法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导致企业在产品、服务、物流等问题上都很难迅速地做出反应。由于我国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受到信息技术及管理的制约,直接导致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2连锁经营企业营销管理对策分析
2.1转变营销观念
连锁经营企业应树立现代化大市场营销观念,以适应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特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全面掌握消费者需求特征,着重分析市场竞争现状,使连锁企业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并对市场销售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反馈,进而调整和改善企业产品和服务,直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此外,企业要正确树立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不再以传统的价格竞争取胜,重点强调对营销观念的创新,要从以产品销售为中心变为以消费者满意为中心,以产品质量为中心变为服务质量为中心,从产品宣传为中心变为与消费者沟通为中心,这也是在未来的连锁经营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此外,企业还可运用整体营销、合作营销、服务营销、定制营销、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多种营销观念为指导增强连锁经营企业的综合营销实力,开拓潜在的巨大连锁市场。
2.2建立品牌战略
当今连锁业市场已进入全面的品牌竞争时代,它已成为企业进入连锁市场的“探路石”,这也就更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因而企业必须在建设品牌上下功夫,为消费者提供某种品牌消费价值感,创造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将连锁企业品牌建设成企业的一种特色。用品牌价值吸引并征服消费者,只有被消费者认可的连锁企业品牌产品才可以成功。经济学家预言,从本世纪起我国商品市场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品牌间的竞争。因此,连锁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品牌管理,树立品牌安全意识,尽量减少品牌危机对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的损害,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品牌危机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树立优质产品形象,促进连锁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深入实施。
2.3强化信息建设
【关键词】服装产业困境对策
一、我国服装产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高性价比的特性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但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多重挑战。就服装产业而言,据《2006—2007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是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达1711.7亿美元,出口增长幅度为18.88%,为世界最大服装出口国,但大而不强。
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边界条件——生产要素和企业数目的总量充足,但素质不高,客观上限制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服装产业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在这类市场上总量很大,因此,各企业纷纷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来换取市场,造成整个产业成了微利行业,甚至因其低价战略还会遭遇欧美等国以反倾销为名的“特保”措施及其他保护措施。
在高端产品市场上,中国企业无能为力,出现较严重的市场缺失。在设计、流行趋势的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导力量,中国服装产业没有发言权。在品牌方面,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批国际大牌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服装市场的高端,获取高额附加值,中国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自主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因此,中国服装业目前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会不断削弱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使产业既强不了也大不了。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中国劳动力相对便宜。传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已经形成的配套产业链的优势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随着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加工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在加工制造领域原本的比较优势也日渐受到威胁。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就势在必行。
二、我国服装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之路
1、加强服装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实现企业转型。作为企业的出路,引入设计管理、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是企业升级不可逾越的关键一步。一个合格成熟的设计管理人员是很难通过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于理论的初步实践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同企业家一样是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努力、社会培养,在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经验积累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服装企业中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生产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都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高等院校培育的服装专业人才只有通过在企业中不断积累经验与实践和对自身有目的的培养,才能逐步磨炼成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
学院应定期聘请一些服装企业家与经营家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中,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这样的途径,减少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使培养“基础复合型、技术专门化”的服装专业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2、重视企业信息化投入与建设
目前大多数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仍属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网络,多数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无法发挥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市场信息的功能。由于企业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国销售网络的企业仅是凤毛麟角。
服装品牌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服装品牌企业提高营销管理能力,提高畅销产品的有效库存,降低滞销产品的积压库存,及时掌握市场销售信息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多变的能力。这就必须运用科学先进的智能化服装营销系统,使生产品牌营销活动中的发货配货、订货补货、调货退货以及物流、资金流等处于般佳组合状态,实现服装品牌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的畅销产品智能预测,滞销产品智能预警和智能决策。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应注意企业信息化网络效应特点。基于供应链的服装企业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服装企业集群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已成为新时期服装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只有形成网络、形成集聚,才能产生“溢出效应”。企业信息化工作只有被放置在企业供应链、企业集群或企业生态环境当中来整体考虑,才能够真正适应形势的发展,这一点对于广大的中小服装企业来说尤其重要。3、提高服装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任何一种产业,到最后都必须有品牌的支撑,而打造品牌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服装行业尤其如此。品牌,首先要有品质、有品位,牌子才能挺起来。一件成衣品质的产生和形成,包括了市场调查、款式设计、产品规格标准、工艺要求、辅料采购、缝纫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品质活动。以上各种职能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相互紧扣、互相影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
品质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企业内的各项品质活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并推动每个环节的上升,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建立正确的品质管理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中小服装企业要决心实行有效的品质管理,一定要抛弃固有的品质管理观念,吸收新的知识。许多管理人员都认为只要找到种合适的管理工具,如“品质圈”、SQC(统计品质管理)、AQL(允许品质水平)及些电脑软件工具等,就可以将品质问题解决,但事实上,品质管理的成败不在于工具,而在于正确的观念,只要掌握全面的品质概念,才能真正在企业内解决品质问题。品质的提高,不仅只是让顾客满意,而且可以让工厂大幅度增加产品的利润。
4、政府规划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
“入世”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将加快,这对政府管理职能的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应当花更多精力研究和处理对外经济事务,以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政府有责任在允许开放和竞争的条件下,运用世贸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殊条款,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冲击给服装产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了鼓励服装企业的创新,政府可以出台制定加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各企业的新投资项目,给予减、缓、免的政策优惠,并在适当时候给予企业物质奖励。
三、结束语
进一步发挥服装协会的作用,更好地完善和进行自我约束。服装协会应致力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真正将服装产业链融合和调动起来。例如在组织面料和品牌推广方面,可以组织更多企业或企业家间的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服装品牌的成长进程,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升级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产量至上的观点,把眼界放宽。创品牌必须有创新意识,营销方式要创新,管理要创新,技术也要创新,要从单纯的对别人的模仿中解脱出来,最终形成真正的、有档次的服饰特点。
【参考文献】
[1]张铁: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服装业发展战略选择[J].北方经济,2005(12).
[2]王秀芝:浅探“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关键词 国有企业;信息建设;问题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58-01
在世界范围中,信息化的发展速度非常高,信息在企业的不同层面里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革新,成为企业运营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信息建设工作仍然处在相对低端的阶段,在很多大中型企业里,甚至还没有大范围地推广信息技术的意识,这同社会上已经普遍形成的网络热具有非常明显的反差。
1 国有企业信息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对信息建设作用的认识不充分
一些条件优越的国有企业安于现状,错误地以为企业没有信息建设一样向前发展,一些企业管理者习惯于依经验办事,根本没有认识到当前企业都是处在信息化时代,没有认识到信息对于企业前途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正是因为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让信息建设在国有企业中受到重重阻力,发展速度迟缓,虽然有些企业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可是只是停留在表面,信息建设的应有作用依然得不到发挥。
1.2环境基础难以满足信息建设要求
有些企业在内部具有不同的指标体系,这就造成了信息管理上的极大困难,企业对于同种产品、资料、设备等存在不同部分编码,各类编码归属不同,因此所需的数据报表也完全有差异,对于信息的准确程度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再者,因为对信息结构没有显著要求,这就让相关人员反馈给企业的信息实用性减弱,达不到理想效果,而信息收集路径的单一不灵活,使得信息采集不够全面与顺畅。一部分国有企业在采集信息时依然应用市场调查法,信息可靠程度大打折扣,当信息采集回来以后,加工处理的过程不够科学,难以发挥信息应该具有的理想效果。
1.3企业管理者对信息重组没有尽到重视义务
许多国有企业仍然采取等级严格的管理模式,部门众多、分工详细,各部门交流不顺畅,形成完全没有必要的管理损耗,这让企业员工产生极大的怠惰心理,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或者阻塞,无法满足市场变化客观需求。出现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未能把握信息建设的作用实质,没有明确信息建设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现在国有企业资金投入的重点在于设备换代与技术革新,对信息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就不能形成管理方式上的真正变革。因为有信息建设的发展缺口,所以企业资金回报有限,甚至出现了令管理者极为困惑的负效益现象。
2 国有企业信息建设问题的处理措施
2.1加强企业的信息建设意识,构建更为长远的战略规划
很多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表明,建设的成败同企业从上到下的总体素质息息相关,其中管理决策者所起到的作用最为直接,因此管理者要对信息建设这个问题形成明确的意识,认真对待在信息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不能轻视,不能短视,要保障信息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从上到下统一思想,使管理者与普通员工都对信息有一个深入的思想认识,积极应对信息建设总体要求,广泛参与到企业信息建设过程当中来。并且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信息建设应当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互结合,仔细审读二者间的结合原理,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合适于本企业发展的信息建设方针,并分时期、分步骤、有理、有节地实施。
2.2构建合理化的信息建设基础体系,保障信息建设的效果
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三分靠技术应用、七分靠管理体系,信息建设对于企业管理来讲,是一项生命周期长、运转复杂的庞大工程,其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管理方法的科学提升,对此可以建立专门化的组织机构进行项目实施及流程管理,还可以组织开展项目创新与业务重组、推广知识培训范围、加大知识培训力度,引进效益分析与评价办法等内容。在研究企业信息建设效益分析时,应以照顾企业总体实力、寻求目标效益为基础出发点,公正客观地反映信息实效,保证信息建设可以更顺利地开展。
2.3注意信息建设工作的培训,确保进程的长效性
虽然现在的绝大部分国有企业所走的是共同开发研究之路,将过难的信息问题交付给相关技术单位,但是需要知道,国有企业信息建设是长期发展的过程,而绝非一劳永逸的,信息建设的深度与广度都要求企业内部要有一批懂管理懂技术的复合人才,所以企业一定要注重加强信息人才培训,培训的基础应该是针对管理层的,但是对于普通员工的培训工作同样不能放松。企业要积极鼓励各方面管理人员积极进入到培训工作当中来,提升信息建设的思想认识,在思想、方法、技术等方面同企业总体一同成长,为企业发展贡献出自己更大的力量。
3结论
一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一直都是由国家进行统一推动,现在这种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转变成为企业自发的行为。现在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进行信息建设,而是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建设。国有企业用于信息建设中的资金已经数以千亿计,其中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未来发展中可资利用的宝贵财富,对于企业持续探索的借鉴意义不可谓不重要。
参考文献
[1]刘鸣.浅谈胜利油田实施ERP的几点感受[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6(10).
[2]肖莉.数据管理是油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19).
(一)会计电算化的涵义
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实施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控制系统。它使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了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并部分地代替原本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构成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现代会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场革命,对会计信息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二)企业信息管理的涵义
企业信息管理是指围绕企业的生产活动而进行的全部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活动的总称。企业通过信息管理,有效地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或要素生产过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共享和协调运行。企业信息管理通过不断产生和挖掘管理信息或产品信息来反映企业活动的变化,满足企业对生产、创新和决策的不断需求。
(三)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由于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约占企业全部信息的70%,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单纯、自成一体的会计核算已难以做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因此将会计电算化融入到现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是现代化管理和会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大力推进会计信息管理电算化进程,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后,信息数据将高度集成和共享,财务职能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联系将更加密切,各职能部门可依据不同权限随时查看各种收入、成本、费用等的实际发生情况,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为企业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快捷、真实、准确、可靠的数据。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何在?首先从内部控制看,以往手工会计中,它的每一步都有不同的人负责,各个会计资料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填制和保管,很难获得全部完整的会计资料。而实行电算化后,会计信息全部储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管理和调用非常方便,由于数据过于集中,理论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取全部资料;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步骤都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一旦出错也很难找到出错的源头。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控重点由对人的控制转变成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面控制,使得内部控制更加复杂。再从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企业管理信息化将是今后会计电算化软件深层次发展的方向。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必须通过网络,将包括会计业务在内的企业各类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我国很多科技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先从财务信息化入手的。最后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看,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脑按规定的程序生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实、数据删改等现象,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也即提高了企业的整体信息质量。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现状
从国内的发展趋势看,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从简单的会计核算转变成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简单的数值运算转变为全面的会计核算,进而转变为具有现代化管理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现阶段,我国已有40余种会计软件通过财政部评审,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共有200多种会计软件,其中有部分软件已经具有一系列符合企业生产发展和信息管理要求的管理型功能和模块。
但是当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仍是偏低的。主要表现为,在相当多的企业中,手工核算方式和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仍在同时使用,很多企业并不能完全脱离手工记账,这样也就使得会计核算效率一直无法提高。其水平偏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很多企业或单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不足,相当一部分功能是闲置的甚至无法使用。笔者曾在一中小型企业供职,一直使用手工记账,近几年才开始购买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但也仅仅使用了该软件的一两个模块,其他模块和功能从未使用。这种情况不论是对应用企业,还是对软件开发商、供应商,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不仅会计电算化水平偏低,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都较落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大都尚未健全。一般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信息管理的概念,即便大型企业,其战略、经营、管理、生产等部门虽都有软件系统,但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很难融合。从企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企业应建立多个子系统,并将它们进行有机的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其中会计信息的融合至关重要。当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再融合到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时,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更加完善。但在我国由于科技水平整体偏低,很多企业连最基础的会计电算化核算都尚未健全,更谈不上与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了。
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它在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推进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整体水平偏低,再加上其固有缺陷,在当前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尚存在若干问题,表现如下:
(一)信息安全存在风险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破坏、泄露,数据安全至关重要。但网络是充满着安全隐患和风险的地方,企业在日常使用财务软件时,有可能会因为病毒的感染或他人的恶意攻击,导致软件运行不正常,甚至有发生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窃取、篡改的危险。如果企业会计数据混乱或丢失,轻则造成会计核算不正常、财务数据不准确、财务报表无法编制上报等情况,重则导致公司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日常管理功能无法实现,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转,这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会计软件与企业信息管理不能有机融合
我国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不同企业使用的软件也各不相同,应用平台和系统软件无法融合的现象随处可见。最常用的单机版会计电算化软件往往脱离了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 ,而一些企业虽然实行了核算的网络化管理,但并没有与整个管理平台连接起来,信息一体化的推进困难重重。同时很多管理软件价格高昂,远高于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且不能部分购买,只能整体购买,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另外,一些软件供应商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设计和开发,开发的产品和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致使大部分软件与企业的生产运作不能完全相融。
(三)内控的风险增加
会计电算化软件程序中一般都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但如果程序发生异常或被恶意篡改,则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电算化环境下,只要有一个结果出现错误,那么就可能引起整个会计信息错误。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机械化也使得会计核算时出现差错的风险反复叠加。由于数据太过于集中,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也随之降低,给内控带来了新的难度。
(四)会计人员技术水平受限
我国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财务会计人员不需要高水平、高学历、高技术,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会计人员并不重视企业信息管理,在态度上认识不足,仍习惯并满足于自己的传统实践经验,不愿意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甚至由于自身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而对信息化管理产生抵触。另外,由于部分会计软件供应商的售后培训服务不全面、不到位,也使得会计人员未能完全掌握软件操作流程,不能熟练运用和操作。
(五)档案管理复杂性凸显
对于电算化会计档案,除传统的会计档案外,还包括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纸质文件以及系统软件。会计电子档案的使用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存储需要磁性介质,然而磁性介质对环境和温度的要求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如果不在电子档案安全方面加强管理,则数据丢失和毁损的可能性较之以往手工会计会大大提高。
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计算机用户的范围和访问计算机资源的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对企业来说保证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信息化进程中,企业必须尽最大努力防止信息数据丢失或泄露。企业应制定企业信息管理制度,尤其要重视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人员应加强管理并对计算机不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软件提升。对数据特别是财务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和及时备份,制定相关信息安全条例和相应严格的奖惩制度。
(二)财务管理软件必须关注与企业的适用性
注重财务软件与企业的适用性是会计电算化的关键所在。企业应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上挑选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财务软件。此外,一些中小企业无力购买整套软件,也可以采用租用的形式,实用又节约。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则可以在软件的开发阶段就参与进来,在软件成品之后还可以对个别模块进行修改,以满足企业管理实际之需。软件供应商也应该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自身拥有的软件进行提升和改造,以适应大部分企业的实际业务,避免出现软件过度开发和浪费闲置的现象。
(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企业,除健全传统常规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需进一步建立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比如建立电算化会计的授权操作制度,根据会计电算化原则,按岗位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限,以免发生未经允许或授权的操作。对于电算化会计操作人员,如凭证录入、审核、管理员等均应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对同级岗位之间进行牵制和监督,等等。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的不断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还需不断健全与更新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也是保障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还是企业对会计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检测方法。审计人员在对会计业务进行审计时,发现相关问题应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会计人才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应当将对员工的培训视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人才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应当积极支持及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在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同时还能维护软件及设备的日常运行,力求培养形成复合型的人才。企业在购买软件时应与软件供应商达成培训协议,双方都应该严格控制培训流程,以防出现软件培训机构不执行、被培训员工不积极而造成培训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和金钱的现象。除了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外,员工的思想培训也不可忽视。企业信息化应该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促进员工转变传统观念,遵守企业现代管理的规章制度,以方便企业科学管理。同时,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应着眼于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使之能掌握日益更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满足电算化会计和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需求,为社会输送合乎需求的优秀人才。
(五)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必须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保管制度以及移交制度,并需对其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软件程序,使用工作中产生的文档资料,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没有打印成纸质资料之前,应妥善保管其备份数据,以免丢失。由于电算化会计的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因此会计电算化档案必须要存放在专门的档案室,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潮、防磁、防高低温。此外,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会计电算化将是大势所趋,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运用也将进一步上升,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使得电算化会计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更加专业化、智能化,最终将完全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中。它必将促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企业促进生产活动、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帮手。
参考文献:
[1]张彦.试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J].商情,2010(11):62-63.
[2]王贞杰,续晓红.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81.
[3]胡仁昱.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05):86-88.
[5]潘希初.以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活力[J].经验交流,2009(04):54-55.
[6]李文艳.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6):123-124.
一、注重产品质量,降低建筑材料采购成本
(一)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
注重产品质量,必须要由相应的采购制度作为其支持,这样不仅可以对企业采购活动加以规范,将整体效益提高,避免相互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的事件,还可以将采购人员不良行为加以约束。对于采购制度的制定应该对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采购流程、相关部门的责任、报价与价格审批等等方面加以规定,如此,才能够确保产品质量不受影响。比如:采购制度当中可以规定需要采购物品需要通过询价、比较和议价三个方面之后,才能够选择供应商,并且还需要在请购单上写清楚相应的供应商和报价,这样才能够让内部的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加以稽核。
(二)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
想要保证产品质量,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供应商档案与准入制度,在供应商档案之中应该包含具体的编号、地址、联系方式,同时,产品应该达到何种质量、拥有怎样的保证等等,然后再通过严格的审核之后,将供应商的档案做好归档处理。在采购时,企业应该尽量选择已经归档供应商,并且还需要指派相应的人员进行管理,做好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更新处理。当然,如果有条件,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的真实性,商贸企业还可以派人亲自到供应商生产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产品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自身要求,是否存在供应商刻意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并且将其作为准入制度的前提条件。如此,产品质量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开发新技术,降低建筑材料采购成本
(一)推动材料采购工作,推动商贸企业信息化发展
根据商贸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来看,只有高度重视信息化才能够推动商贸行业发展,通过正确导向,才有利于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可以不断将其应用水平提高,促进商贸行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化提升。通过企业本身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技术、信息编码技术、集成技术等应用,就可以将物资设备信息管理实现。由于商贸企业本身所采购的物资较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其精度依然可以通过信息来加以管理,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完整配套的采购计划。另外,对于商贸企业来说,还应该考虑到本身库存的有限性,所以,流水性的采购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详细的、准确的计划,才能够不断地推动物资采购的前进,另外,考虑到市场的基本情况,还需要涉及到采购、财务与计划等多个部门的配合。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就能够将监督控制做到最佳化。
(二)分摊采购费用
对于商贸企业而言,还可以采取分摊采购费用的方式,等待按期将采购费用归集完毕之后,在期末时段,就应该根据档期存货的存销比例来进行归集费用项目的分摊,并且由专人负责工作指导,根据商贸企业本身购进材料的实际情况,按照价值与重量等不同的标准来确定区分。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费用分摊率和商品构成分摊率两类。
通过归集分摊采购费用的方式不仅简便易行,同时还能够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内的规定,另外,在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差错方面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三、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建筑材料采购成本
(一)做好市场调查
对于建筑材料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价格波动也非常大。所以,商贸企业的采购人员应该及时地掌握市场动态,对市场价格、信息以及行业政策变化有及时地了解。在物价上涨之前,可以适当地购入需要的材料,减少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损失。另外,在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想要做好销售量与存货量相互平均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商贸企业还应该考虑到季节性的供求问题,比如: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如建筑材料来说,要分清楚销售的旺季与淡季,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商战之时拥有充足的货源,同时还可以将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企业所进行的建筑材料采购应该与之保持相互的适应,错过缺货或者是采购价格过高的时期,这样才有利于采购成本目标的实现,也能够保住充足的货源,如此,才能够真正地降低建筑材料采购成本,将市场占有率提高。
(二)确定供应主渠道畅通
想要提高市场占有率,还应该确保供应主渠道本身的畅通性。拖欠货款越多,企业本身的信用度就会越低,基于长时间占用货款,供货单位就不得不提升货价,这样就可能导致企业材料采购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上升。所以,为了降低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企业就应该做好主渠道的稳定,采取及时付款供应的策略,建立出与主渠道供应商协同发展、长期发展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确保畅通的主渠道,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树立出良好的正面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共同来抵御市场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经过短短2周的新员工培训,我懂得了什么是优秀,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移动的好员工。两周里,从网络到市场,从人力到财务,那么多优秀的主管熟练地讲述着自己工作中的经验。谈到公司,谈到工作,他们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谈起未来,谈起我们,他们言语里尽是关照。顺平移动自挂牌起成立至今,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建成了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领先的综合通信网络。同时,建设起了完善的网络和业务支撑系统,不断推进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在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样传奇式的发展速度,怎能不让我这个走出部队、踏进社会的退伍军人由衷敬佩呢!从网络的覆盖,再到组织机构的健全、社会良好的口碑,这一切就像一块磁石紧紧的吸引了我。
从进公司实习的那一天起,我就不断地告诫自己,对自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事实证明,在这段时间中,我既辛苦又开心,收获很大,感悟很深。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能在这样一 个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里工作而感到自豪。 在营业厅实习期间,我得到了领导谆谆的教导和营业厅各位老员工的悉心的帮助,加之公司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员工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我对公司营业前台有了初步的了解。“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躯行。”在短暂的实习生活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但通过这段时间的细心学习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对业务逐渐熟悉起来,并渐渐的得心应手。从彩铃的下载、飞信等每一项业务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熟练的过程,这不仅是工作也是一种生活阅历,虽然时间不长,但我觉得我在这个岗位上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客户满意是我工作价值的体现。
经过几个月充实、丰富、辛苦的实习后,我经常不断地总结、思考,也获得了不少的心得与体会。
1、培养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实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不断发问的过程,因为作为短时间实习的人员,师傅不可能有太多时间来手把手的教我们,而且他们自己都有一大堆的工作。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去看、去揣摩,通过观察来自己学习、自我完善。
2、积极主动,不是等工作上门,而是自己找上门。在实习刚开始时,由于他们的工作很忙,因此我们经常也会处于半闲置的状态,逐渐地感觉到实习的匮乏,但作为实习人员,我们不能光想自己学习东西,也要去想如何发挥自己的特点,达到相互学习、帮助的双赢效果。为此,我经常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一些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中去,如营销活动的市场调查、信息反馈、移动农村市场的调查等,起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以上是我的毕业实习报告。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投入更多的热情,以岗为家,以职业为事业,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QQ、微博、微信、米聊等社交化网络平台不断涌现,市场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一方面,消费者产品需求变化更大,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必须经常推出新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产品,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再采用大规模生产模式,而应追求大规模定制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企业可以低成本地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可以低成本地吸收消费者参与设计,并与其它企业协同进行设计、制造、销售等活动,这样不仅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也缩短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周期,提高了快速响应市场能力。
2网络经济对中小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网络经济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运营方式,它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商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2.1对生产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生产要做计划安排和有效控制,日复一日重复生产,对生产进行持续改善。因此,中小企业常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虽有利于职责的明确,但各部门交流不畅,对外在环境变化反应缓慢。网络经济时代具备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更新也快、信息媒介多样化的特征,因此要求生产组织结构反应灵活快捷。需要减少管理层次和增大管理幅度,调整部门职能化的单一组织结构形式,注重采用基于业务流程和任务导向的团队小组工作形式,让组织结构富有弹性,能适应企业之间联系更加快捷、共享过程控制和利益的企业间动态联盟组织构建的要求。
2.2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改造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使信息流与物流传递速度提高,生产商之间、生产商与消费者以及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和物料的传递更加快速准确,有效提升了生产商的市场适应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与整合,使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成为趋势,企业生产的适应性与敏捷性大大提高。基于Web技术的ERP、CRM和SCM管理软件的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传统制造业的运行效率;
(2)网络采购不仅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
而且提高了采购的透明度,降低了采购人员的成本。中小企业还可联合其它企业进行网络集体采购,提高采购议价能力。
2.3对生产运作模式的影响
(1)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
企业网站、博客、微博、微信、QQ等众多方便快捷的企业与顾客双向交流方式,可以让全球各地的顾客能及时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提出意见,参与设计,如海尔的众创意社区、小米的手机社区、宝洁的创新社区等。因此,在工业经济时代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模式已不适合网络经济时代的需要,大规模定制在网络经济时代成为现实;
(2)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的调结构进程,实现了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并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3)从实体经营向虚拟经营的转变。
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虚拟经营有着内在的需求。虚拟经营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环节,将其它业务环节通过联合、委托、外包于其它企业,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这种虚拟经营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3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生产运营模式转变的对策
3.1重塑企业文化
管理变革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员工的支持。中小企业在调整转变生产运营模式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时,不能忽视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而简单地让员工执行。否则,员工会由于对新的管理模式不了解,思想上可能出现抵触变革的情绪,导致拒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中小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对统一员工思想认识和行动的作用,在转变生产经营模式之前就要重塑企业文化,将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人才观、发展战略等通过各种宣传、培训等形式灌输到每个员工,使得员工能够认识到生产运营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从而为生产运营模式的顺利转变提供思想基础。此外,网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塑造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2制定信息化发展实施战略
中小企业要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明确信息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建立企业网站、实施生产运作过程信息化、数据处理信息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步应用ERP、SCM或诸如酒店信息管理系统之类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管理软件等等,以上信息化措施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实施战略的制定。中小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统筹考虑,确定信息化目标、实施步骤、实施重点等,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案,组织实施,加强领导和控制,确保信息化实施取得效果。
3.3组建专门化网络信息部门和队伍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而推出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如近一两年获得广泛应用的微博、微信、互联网金融、LBS定位寻找附近的人和商家、O2O、二维码、手机支付等等。为跟上网络经济发展的节奏,及时创新和应用新模式,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化应用水平,中小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网络信息部门,如设置电商部、网络营销部等,组建一支熟悉网络运作和懂信息技术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专门负责生产运营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及时将最新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消化吸收并提交网络信息化建议方案,供企业主决策。另外,要将网络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列入员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整体的信息化素质。
3.4提高电子商务参与水平
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不再只是一种选择,每个企业都必须是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现有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应用大多只是处在浏览网页、收发邮件、office办公文件处理等阶段,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水平还很低。电子商务能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使中小企业节省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的支出,规避中小企业规模有限与资金短缺的缺点。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方式很多,如通过B2B、B2C平台(如阿里巴巴、1号店)开展网络营销,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开展市场调查、产品信息、接受客户订单,通过搜索引擎、网站推广等扩大企业知名度,促进销售等等。
3.5应用新型生产运营模式
(1)对制造型中小企业实施网络化制造,建立动态联盟。
网络化制造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集成,建立起企业开展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设计制造、网络营销等技术环境,从而实现供应链协同、产品商务协同、产品设计协同和产品制造协同,因此能够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并降低研制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销售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对服务型中小企业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
关键词:名牌战略 营销策略 服装企业
一、宁波服装企业的现状
宁波是一个闻名全国的服装城,服装是宁波的重要支持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宁波逐渐成长起杉杉、雅戈尔、罗蒙等全国知名的服装企业,如今,在这些企业继续做强做大的同时,又成长起洛兹、太平鸟、培罗成、唐狮等新企业。宁波现有服装企业近1800家(不包括个体业主),年产服装13亿件,占全国服装生产能力的12%左右,年销售收入千万以上的服装企业达80多家。由于传统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宁波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红帮裁缝”的发祥地――鄞、奉两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以形成自然的产业集聚区,集聚了几十家具有相当规模和品牌效应的知名服装企业。现在,宁波大部分重点服装企业已走上二次创业即争创国际品牌的新征程,如杉杉集团除了继续与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先进服装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外,正着手与意大利、法国等知名国际服装品牌公司洽谈合作,共同打造新的国际品牌;雅戈尔也与日本公司合作生产各类高档纺织品、面料和职业女装;罗蒙聘请了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长期担任西服的设计与现场管理,也连续聘请了意、法、韩名师担纲罗蒙设计师,而且与韩国联手打造了女装品牌迪可,进人了国内高档商店;洛兹在日本泉纤维株氏会社的帮助下,投资建成了高级时装车间,生产的高级时装全部返销日本,这一尝试检阅了洛兹制作高档女装的能力。可见,宁波服装业的一些龙头企业为了加速与国际接轨,正努力尝试与世界服装强国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适应市场国际化已成为宁波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
二、宁波服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性及障碍分析
(一)宁波服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
从大环境看,中国服装出口的市场环境将得到较大的改善。一方面可以按纺织品服装协定(ATC)获得“一体化比例”和“额外增长率”取得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利益。同时可以通过多边谈判及时获得一定的优惠待遇。多年来受被动配额困扰而不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服装产业将得到力量的释放,特别是一些国家对中国服装配额的取消,将给中国服装产业带来极大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的一些品牌服装经销商及服装企业便会千方百计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不同形式,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主打中国市场,由此引入的新设计、新工艺、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先进的市场营销等等,都将会提高我国服装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而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将会强化竞争机制,强烈刺激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意识,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进而增强竞争力。从小环境看,宁波国际服装节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从1997年开始,每年一度的宁波国际服装节暨中国国际男装博览会,就是为了吸引国际著名服装城市的服装企业、商家和知名人士到场,促成他们与宁波服装企业的合资合作。而且宁波服装加工工艺水平较高,很多产品畅销日本、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国内服装业想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是困难重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中国名牌服装进入国际市场,使宁波服装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宁波服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
1、尽管中国的人世给国内服装业能带来种种好处,但也难免会有不利因素。比如,由于我国服装出口配额分配和管理长期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尚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序的竞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很可能引发企业在服装出口方面更为激烈的无序竞争,最终导致进口国家或地区采取反倾销措施,阻碍我国服装出口。另外,行业内一批中小企业将被冲跨。因为,中低档服装加工在我国有一定优势,而国际服装市场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最为激烈,服装企业“散、小、弱”,并以加工型为主,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而且对“人世”后的形势估计备战不足,乐观有余。因此,服装行业将会有一大批竞争力小、难以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的企业被挤跨。
2、从总体上说,我国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科学管理水平相对不高,以产品数量多、价格低、成本低而取胜。服装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拓展国际市场的实力相对较弱。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由于缺乏市场调查和研究,缺乏有效的引导,加之国内市场尚不规范,服装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性。
3、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事实上,经过多年为国外贴牌生产积累的经验和积极探索,不少中国服装在面料、加工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己经很小,但品牌差距却使中国产品附加值与国外品牌服装相去甚远。宁波服装出口额位居中国前列,但加工贸易占据服装出口的半壁江山。品牌进入欧美市场,价格与贴牌相差很大,致使许多企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品牌,贴上国外的商标,挣来的是来料加工的钱。因此,在作贴牌的同时,要积极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
4、服装企业的信息技术开发相对落后,与国际先进的服装生产和贸易水平还相差很远,难以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我国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资金不足,而且缺乏信息化人才。这已成为制约纺织服装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服装企业每年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平均投人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1%左右,投入最多的企业约占销售收入的2%,投入最少的企业还不到销售收入的0.01%。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占总资产8%-10%的比例相比,明显存在较大差距。
三、宁波服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
(一)把发展我国名牌服装与深化企业改革结合起来。由于粗放型发展还具有很大的“惯性”,加之发展的严重失衡,为此,必须选择出口产品前景广阔和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企业,率先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打破生产流通界限,鼓励专业外贸公司、金融企业与生产企业互相联合、互相渗透,发展以名牌生产、出口项目为主导的服装企业集团。(2)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带动企业和产业重组,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加强服装企业内部的整合。(3)组建以名牌产品和企业为主体的跨国公司,实行跨国经营。(4)积极申请国际标准认证,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有效抵制信息技术壁垒。
(二)把好产品质量关,并通过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优良的质量是国际品牌创建的基础。服装产品的质量不仅仪表现在选用的面料、剪裁做工的精致程度和设计风格的时尚性,也表现在诸如包装、退换、或洗涤保养信息等相关的服务质量。服装性能质量和款式是衡量产品质量最基本也是最实在的标准。依靠面、辅材料、缝制工艺、人体测量板型设计等
方面的技术创新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赢得顾客信任,有利于实现较高层次的品牌定位。在欧美国家,有些服装零售商开始提供有关顾客个人形象的建议,包括适合不同体形与高度的成衣款式,以及适合个人肤色与头发颜色的服装色彩。因而,服装企业要创建国际品牌就必须提高服务质量。
(三)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开发绿色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相继立法,对进入本国、本地区市场的服装实行环保认证及对有害物质含量设限。很多国家规定只有具备生态标签的产品方可进入本国市场。生态标签是一种用来告诉消费者该纺织品已经过有关部门检测确认为无有害物质的标记。因此,国内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先要取得绿色生态标签。因此,确保产品的环保无污染是我国企业的努力方向;否则,将成为制约我国服装出口的障碍。服装企业要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地研制环保型服装,启动“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工作。
中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的低廉。随着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含量在农产品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我国农业主要是小农个体经营的模式,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其传统的依靠成本低廉带来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另外,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种类多、品种杂,各地的农业生产资源存在很大差异,但由于地域分散、交通运输不便、农业生产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农业实现由传统小型个体经营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度加大。这就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产前计划盲目。由于农业作物种类多、品种杂,生产者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选择生产项目、确定生产规模,而不是通过市场调查、评估及预测来计划生产,因而导致农业生产安排较被动,进而造成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整体的稳定性和农民的积极性。
(2)产中无服务保障。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农户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处理、应用,这就加大了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农户的竞争力。
(3)产后销售渠道窄。广大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而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不会运用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多种手段,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与掌握往往处于劣势,自身利益容易遭受损失。要解决这种矛盾必须进行有效地农业产业链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与销售等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人、财、物以及信息与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期获得产品价值的增值[3]。
也即,要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建立一套有效连接各分散单元的机制。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系统能够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通畅的产业链,从而保证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
2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研究[4-5]
2.1农业产业链的企业化经营模型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加工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然而,如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由谁来构建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有众多的经营主体,包括农户、物资供应商、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客户等。其中,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中最具实力的利益主体,其产值规模大、生产能力强,拥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现代化的技术水平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在产业链中应居于主导地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的农业产业链运营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种产业链运营中,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它对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使用虚拟市场来寻找合作伙伴,即供应商、经销商等;对内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基地与农户签订合约,农户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从而保证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最后,龙头企业收购农户的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后再配送给分销商和零售商销售。也即,龙头企业一方面要使得生产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以及客户之间构建一条通畅的产业链。只有2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保证,农业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2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市场运营模型在农业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农业企业的管理手段必须同步于生产发展的速度。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手段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各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管理内部资源的优化问题;而电子商务的实施使农业产业链中各个企业高效合作,从而实现了对整个产业链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网络化管理,为农业产业链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这种模式下,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农业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虚拟市场中注册信息,而后登录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从中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双向选择进行网络交易或业务洽谈,从而实现产业链的连接。这种模式通过网络把农业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不同企业聚集到一个虚拟市场中,使不同企业或组织间相互合作、实现交易互动,这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这一交易平台担当了农业产业链中各节点的桥梁与纽带。
3应用示例
基于以上模式,笔者以某马铃薯产业链为例来阐述农业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型。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在外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产业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建立连接,进而实现产业链连接,其实现的物理模型如图4所示。产业链中节点企业内部根据自身特点及其在产业链中所居位置建立MIS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由于产业链所包含的节点企业较多,因此,这里只以马铃薯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为例,建立其信息化系统。在马铃薯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制定采购计划(包括农资采购、农机采购与种薯采购),其中,农机与农资采购通过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与上游企业建立连接,种薯由基地按照龙头企业要求生产并供应,所采购物资需经品质监管才能入库。而后计划调度部门通过农业协作组织与农户达成标准生产协议,在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提供技术、物资等支持,待马铃薯收获后由龙头企业按照约定条件收购入库。最后,龙头企业根据市场情况确定销售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下游加工企业及销售商建立连接,履行其在马铃薯产业链中的职责。目前,该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其在企业的计划调度、库存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