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6 17:3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推进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科普科技馆

1引言

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人类社会已真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日趋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计算机技术,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的信息革命,正在包括科普系统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科普信息化成为科普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已逐渐成为共识,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对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

2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是时展不可逆转的潮流,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技术特征必然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数字化,使得信息处理技术显得简单、统一、可靠;网络化,可以达成资源共享,科普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趋于多向互动;智能化为科普提供智能导师、智能交互界面、自动答疑和咨询、学习助理等系统;科普信息多媒化使得科学知识展示具有多信媒、多通道,集成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为我们提供多媒化的科技知识展示,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交互化的学习交流和智能化的学习辅导。

科技馆作为普及科技知识的前沿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型社会科技教育设施,是体现我国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管理上应起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通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更加广泛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促使科技馆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率、规范流程、拓展功能等方面更上新台阶。

因此,要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必然要强化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科技馆管理和科普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目标。

2.2 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科普教育创新和深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促进科普教育创新和深化的必由之路。运用和推进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更加形象地揭示所要展示的事物的内涵,丰富其表现力,有助于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恰当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代技术、影视技术等,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展示模式,促使科普展品与公众互动性的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公众的认知效果和兴趣。

把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充分运用于科技馆的管理和发展中,建立虚拟科技馆和网上科技馆,利用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突破科技馆传统科普教育所受到的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为科技馆的科普展示和科普教育带来新的变革和创新。

3当前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要有效、深入地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笔者认为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管理是保证,应用是核心。

3.1 坚持高起点规划

我们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面向应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条件,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做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2 坚持高标准建设

有了高起点规划,还要有高标准建设来保证它的质量。在网络建设上,要建立统一的应用平台,软件开发和设备投入要立足长远,适当超前,保证质量。

3.3 坚持高质量培训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我们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要经常性组织技术培训和再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要组织信息化关键人才进行深度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汲取新知识,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要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自主开发软件和深度运用软件,逐步形成一批专业性强的技术队伍,这是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宝贵力量。

3.4 坚持高水平管理

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要健全组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新机制,成立一个层次高、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使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科普的规模效益和整体推动作用。

3.5 要坚持高效率应用

办公自动化、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等的建立,必然引起我们工作方式的极大转变,但要真正提高科技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科技馆信息化,关键是加强应用,推进网上办公、科普信息化,加快建设网上科技馆,建立综合性科普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及时快速地掌握工作动态和科普信息,提高科技馆管理水平和促进科普工作的全面进步。

4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根据目前科技馆信息化管理现状,结合建设21世纪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探索:

4.1 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

4.1.1 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提高办公效率

建立和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科技馆公文处理的现代化,有效缩短公文处理时间,规范办文、办事流程。同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办公,这都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办公场所智能化管理,提高科技化水平。一是要搭建科技馆局域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二是设置电子触摸屏,方便公众查询科普展品介绍、展区分布导引指南;三是设置一面电子滚动屏,滚动播放当日国际、国内最新要闻,播放馆务、政务信息(科技馆馆训、科普活动、学术会议安排、培训项目、气象信息等),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扩大信息资源。

4.1.2 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提升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竞争情报,就是有关自己、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应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是企业为获得和(或)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决策行动所必需的信息。基于智能信息技术处理的竞争情报系统,实现情报规划、信息采集、情报加工和情报服务的完整功能,能利用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如海量信息的自动分类、自动聚类、重排以及智能检索等,有效实现了情报处理的深度加工和自动化。

建立竞争情报系统将有助于搜集所有外部各类科技馆管理和科普工作的情报信息,通过采集、加工、分类和自动检索等功能为科技馆日常管理提供学习借鉴的平台,也是汇聚各类先进科普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扩大员工的知识面,从而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同时,竞争情报系统还具有内部资料的档案化管理和智能化检索的功能,将促使科技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4.2 推进科普教育信息化

4.2.1 加强网站建设和局域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化网络共享

科技馆网站是作为面向全国宣传科技馆和馆际交流的平台,也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普知识的窗口,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网站的建设要经常推陈出新,内容充实新颖,版面设计独特,能够起到提升科技馆形象、打造品牌的作用,使之成为访问率较高的网站。

4.2.2 拓宽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教务培训上的衍生应用

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学术研讨是科技馆的中心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运行效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在教务培训上采用多媒体信息、远程信息等教育网络,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1)建立问题探究网页和专题学习网站。问题探究网页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模式。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可以把科普研究任务、背景资料、研究方法、指导意见等在网页上,受众也可把研究进程、体会、成果等在网上,问题探究和交流等都是在网上完成;专题学习网站以某一科普学术研讨为专题,并围绕专题构建网络资源,提出学习任务,提供教学指导与学习交流场所、数据检索和访问服务。

(2)大量运用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它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通过仿真技术,创建仿真科普实验室,让受众在仿真的环境中对科普模型等微观或宏观现象进行观察,并可操作改变其结构、状态,并记录其产生的变化结果,获得真实的体验。

(3)探索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结合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由于具有“教学决策”模块(推理机制)、“学生模型”模块和“自然语言接口”,因而能确定受众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能根据受众自己的意愿和理解能力去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实现“人机对话”,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4.3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长效机制

要强化全员信息化建设意识与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广泛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性,引导大家正确地使用网络和信息资源。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科技馆信息化管理进行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在推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在管理项目正式实施进入正常状态后,纳入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或计划,进行业绩和效能评价,以保障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5小结

信息化建设是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唯有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不断掌握和研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加速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萍,李一丹. 浅谈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07,(6):40.

[2] 俞浩进.试论商业银行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金融论坛,2006,(3):1-3.

[3] 王铟.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钟镔.企业信息化怎么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XBRL;会计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40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XBRL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缩写。互联网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建立的基础,应用XBRL编写财务报告,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分析整理,并能共享会计数据资料,将会计语言与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会计信息结构的完整性。通过计算机语言对会计信息进行统一的分类和计算,并使用软件进行处理,能保证会计信息反复使用。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1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概述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计算机语言的一种,是针对财务报告信息工作的一种应用,能够在计算机中进行财务信息的交换活动。现阶段,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会计信息处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将所有的会计数据通过分析,将信息分为不同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标注。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能够使会计信息工作更加规范。该技术具有一定的扩展性,能有效保证企业内部的各项数据紧密结合起来,并按照数据使用要求的不同对数据进行多样化的组合。

2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与会计信息化结合的重要性

2.1 提升国家竞争力

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家竞争力,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已经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现阶段,发达国家针对XBRL技术比较重视,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使用XBRL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家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2 有利于企业控制会计信息

企业会计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能够实现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交换,并能够按照企业需求,调动会计信息。使用XBRL技术,还能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展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管理范围,从而实现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管理。使用XBRL技术,能够找到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缺点,推动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2.3 减少获取信息的成本

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能够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加快对信息的分析速度,加大信息扩展力度,还能使信息更加明显。当企业投资人想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时,能够按照需要信息的条件,以最快的速度筛选会计信息,强化信息分析,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2.4 减少会计业务对事务所的影响

在会计师事务所中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能够降低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的读取速度。XBRL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模式,保证会计工作的合理性,在会计审计中使用XBRL技术,能简化会计信息,并针对会计信息对影响客户财务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更有意义的分析结果。

2.5 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工作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会计信息,使用软件分析会计信息的内部情况,掌握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分析出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6 有利于政府对会计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与会计信息相结合,能够有效保证政府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政府部门要定期监管核实部分会计信息,有效减少会计信息成本,提升政府对会计信息管理的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统一管理,能够减少总体数据中的问题,有利于其按照实际的会计信息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2.7 提升软件的利用率

在会计信息管理过程中,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管理软件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软件的发展。企业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会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可提交使用反馈,软件开发商要根据反馈内容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从而使更多的会计信息管理者都认可并使用软件。

3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

3.1 国家颁布针对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标准

现阶段,我国根据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使用情况,以及技术发展情况,制定了有关XBRL的相关标准,能够按照技术实际的使用情况,对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技术的统一标准。现阶段,世界针对XBRL的相关标准已经在各个国家得到广泛使用,我国要按照实际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修改标准,并适当增加或者删除相应内容,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使用提供有力保证。

3.2 相关规定对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进行详细分类

现阶段,我国根据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实际的使用情况,将其分为不同类别,其中包括财务、监管、企业控制等多个方面。我国相关部门也根据现阶段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使用情况,将其分为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国际使用标准,并不断丰富其分类。

3.3 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能够实现文档的建立及应用

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做成实际文档,再进行推送,能够更加显著地看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使用方式,并按照实际文档,使用相关技术,有效保证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推广工作。按照实际工作需求,逐渐完善各项技术。推广文档后,企业还能按照文档中的内容对技术进行使用,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改进技术,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4 现阶段我国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分类的特点

4.1 逐渐完善,达到国际标准

现阶段,国际上针对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的标准已经确立,我国的标准也在实践中不断逐渐完善,从而达到国际化标准,现阶段,要按照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对技术进行调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国际标准,得到国际认同。

4.2 拓展性较强,满足客户要求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具有一定的扩展性,能够按照企业或相关部门使用的实际情况与企业本身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在标准中添加各方面的元素,能够逐渐完善技术的根本功能。在使用过程中,要按照客户不同的业务需求,扩展相关技术,以提高使用率。

4.3 提升会计信息的价值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现阶段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创新,能够按照实际的分类对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在使用过程中,技术能够将数据信息更加完整地展示出来,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按照使用的实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5 推广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具体方法

5.1 按照标准逐步实施

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以及用户对技术的反馈情况,逐渐实施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的推广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找到更加适合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的推广方法。还要与会计工作相关部门合作,如财务部门、证券部门等,以得到更多大型机构的认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新技术。

5.2 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

要选择专业学习XBRL技术的人才,组建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加大技术研发,按照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技术内容。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XBRL的推广进程,保证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获得市场认同。队伍中还要有专业的推广人员,有效保证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

5.3 严格做好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文档投送

针对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的文档,要保证其实用性,并按照实际的推送目标对文档进行适当修改。向企业投送的文档要符合企业的财务整理工作需要。对财务部门投送的文档要具备一定的兼容性,要能够形成软件。针对会计事务所的投送文档,要带有审计功能,并按照会计事务所的业务范围,逐渐完善软件功能。

6 结 语

现阶段,我国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指标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已经得到很多公司的认可,这些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建设工作中,并能够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完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使其更加接近国际标准。我国已经成立了中国区的组织,尽管现阶段我国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其发展势头良好。大力推广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有利于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应唯.携手共进,积极稳妥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J].新会计,2009(11):3-6.

[2]应唯.加快中国XBRL分类标准建设,共同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J].财务与会计,2009(1):57-59.

[3]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迎接会计信息化时代来临――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就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推广应用若干问题答记者问[J].财务与会计,2010(12):7-10.

[4]张金凤.XBRL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5]翁彬瑜.海西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XBRL的推广[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9-32.

[6]傅樵,徐伟,孔庆林.XBRL在会计信息化教育中的推广应用对策

[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7]陈文军,周超.关于加快XBRL在我国推广运用的深层次思考[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10.

[8]唐子翔. XBRL在我国应用及推广[J]. 商, 2015(31).

[9]路军,张敏. 浅议央企实施XBRL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15).

[10]陆云霞. 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探究[J].中国市场, 2015(26).

[11]麦琼丹.供应链成本管理XBRL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5(10).

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信息技术 企业建设

信息是当今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改变和冲击。企业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经营者们不仅要了解企业自身的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充足的财务管理信息和市场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在大环境下拥有良好的发展优势。而采用会计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还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控制决策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实时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化特征

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会计信息化具有互动性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政府的制度影响着企业,企业的发展同时又影响着政府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另外还有企业与外部单位以及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之间,需要相互的了解、监督、配合以及支持,各方的互动可以促进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会计信息化具有实时性

利用企业信息网络可以使会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投资者及会计信息需求者们有权利都查看企业的会计报告,企业的信息化还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分析预测的平台,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三)会计信息化具有集成共享性

企业进行了会计信息化以后都是运用软件来集成一系列的财务工作,这样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各种数据输入的重复,从而提高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信息的电子数据形式方便了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二、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职能产生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利用网络、数据库等现代管理工具使得企业物流等信息准确及时,财务人员分析当前各种财务数据并加强控制以提高公司效益。与传统核算与监督的会计职能相比,如今的会计职能中分析与控制更显的重要。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的会计职能产生重大影响。

(二)对会计流程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流程以记录为基础,记录与报告、分析、决策这三者之间相隔时间较长,信息的滞后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决策。而对于会计信息化模式,会计数据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从而缩短了会计记录与分析决策之间的时间差,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和质量。

(三)对会计方法产生的影响

传统会计模式的手工条件下要由许多人完成账目的核算工作,实现会计信息化后,系统自动进行会计一系列相关工作,对于非常复杂和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更能够体现其优势,使会计核算工作变得简单、迅速,同时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正确,那么企业的整体会计信息化建设就不会受重视,最终会导致虽然进行了会计信息化建设,但是其企业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位置。

(二)缺乏人才,创新性不足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需要具有网络和数据库等技能的会计类人才,而现如今我国尖端技术型会计人才比较缺乏,传统型会计人才剩余过多,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性不足,大部分都是生搬硬套,使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收到了严重的影响。数据安全稳定性差。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黑客、病毒能够很轻易的破坏网络,对目标计算机进行攻击,盗取资料和信息。会计信息化模式下,企业的数据都是存储在计算机上的,这使得这些数据和资料并不安全,随时面临企业内部资料被窃取的风险,所以,会计信息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四、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虽然国家近几年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总体来说仍然很薄弱。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说,目前我们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和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外部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一个能与其他企业的市场成为一个整体的途径和方法,管理者必须认清这种形式,合理进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明确企业信息化任务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自身要面临的问题,它是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相连的。社会大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促进了信息化的必要性,给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步伐带动着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政府应该在这个时候加强宏观调控以及市场指导,给各大企业指明方向,明确任务。

(三)建设会计信息化系统构架,重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会计信息系统建需要企业决策层的重视与支持,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企业的众多部门,企业高层领导者需要协调好各部门工作,统一规划,集中控制,推进会计信息化进程,有层次地实现信息化战略。

(四)加强系统的安全控制工作

企业在建设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数据高度集中,存储形式是电子档,很容易受到资料的非法窃取,另外再加上操作者的失误以及机器故障等问题,信息化系统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企业应该在数据安全方面做好防护保护工作,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保护企业资料信息的安全。

要使得会计信息化取得成功,必须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结合实际,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视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与优化调整。另外各企业还要从思想观念、自身管理、内部控制以及人员培训入手,积极改善建设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条件,争取早日实现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永红.会计电算化趋势分析[J].发展,2008(08).

第4篇

关键词:企业 农业 信息化

农民做为弱势群体,在与外界各个主体沟通过程中,农民由于获取信息能力弱,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将会给农民为代表的低收入者带来损失。[1][2][3]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农民信息利用程度成为目前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农业信息化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由于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对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1融入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1.2效益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1.3引导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基本要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提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五个方面。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而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围绕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和农业服务信息化四个方面内容。

2.1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种植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园艺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扩大。

①服务于种植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种植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在大田种植生产的应用,建设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大田种植信息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建设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设施园艺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的宗旨为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生产的应用,建设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建设推进船舶自动识别(AIS)、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和渔船管理系统。

2.2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提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推进农业企业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管理信息系统,引导国有农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的宗旨为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为合作社提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资市场价格和质量信息,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应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平台。

③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的宗旨为减少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建设粮、棉、油、禽、肉、蛋、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等重点农产品在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④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宗旨为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完善农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服务。

2.3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应急指挥、农业行业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等基本信息系统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加强对耕地土壤质量、肥料肥效、农田土壤墒情等内容的监测;实现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资源、植被长势、生产力、工程效益、草原利用、草原火灾、鼠虫灾害、生态环境状况等全方位的监测;养殖水面面积、养殖结构、水面质量进行监测。服务于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②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及时掌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草原火灾、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农业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农业突发事件信息,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农业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建设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③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

④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完善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经营许可证审批流程,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信息化,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信息报送、投诉举报受理、监管工作记录、案件督察督办、档案管理等功能。建设和完善行政许可审批信息管理系统,重点重点建设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行业的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⑤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实现监测数据即时采集、加密上传、智能分析、质量安全状况分类查询、直观表达、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建设覆盖部省两级行政管理部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和固定风险监测点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2.4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用户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部、省、地市、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根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依托,从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入手,围绕农业信息规范化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精准化服务,开展了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力求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目前服务的重点为:创建三维模型农情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建立具有自学习能力的作物生产测报智能建模方法,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研发主动性推送信息服务系统、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预测分析系统等软件,探索建立多级网络型、普适终端自助型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基层信息个性化、协同式精准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尚鹏.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

[2]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9.

第5篇

一、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态势

(一)取得的成效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对全省9个市州,包括汽车、石化、食品、医药、冶金、机械、建材、轻工等11个行业中选择的有代表性的126户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更趋于理性,更加注重效益,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主要表现:

l、企业信息化进入加快发展阶段。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被调查企业中58.2%设立了信息化机构,62.7%设立了信息化专职主管,47.8%制定了信息化规划,45.6%建立了信息管理制度,53%制定了信息化培训计划。其中,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好于中小型企业。

2、企业信息化建设已达一定规模。在网络建设方面,被调查企业中86.4%已接入互联网;4l%已建立企业网站,正在建设的6.4%。调查表明,吉林省企业网络建设不断加快,网络环境明显改善。在应用系统方面,86%的企业已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32%已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22%已建立产品数据库;50%以上的企业能够做到经常更新内容;64%的企业已采取网络安全措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

3、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有94.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信息化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对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履约率、扩大销售、加快资金周转有积极作用,企业整体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在经济与科技水平不够发达,企业各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从总体上看,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层次和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够均衡,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还比较缓慢。

1、企业方面的问题

(1)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支持不力,甚至只把它看成纯技术性问题,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难以快速推进。已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短缺。许多企业在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重视硬件购置,忽视软件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致使企业的信息化装备比较落后,拖延了企业信息化进程。

(3)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设计起点偏低,实施过程较长,软件升级缓慢,系统间集成困难,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既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也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升级换代。

(4)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更少。相当多的企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致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与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不适应,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

2、环境方面的问题

(1)政策支持不够,引导性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国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倾斜度不够,缺少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措施。

(2)相关的标准规范,法律和规章不健全。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不完善,信用认证体系不健全,行业编码等技术规范滞后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上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影响了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加之信息市场上存在的无序化状态和不正当竞争,也阻碍着企业信息化正常发展。

(3)关键技术和装备过度依赖进口,安全隐患比较严重。主要是支撑企业信息化所需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仍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过度依赖进口设备,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增加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4)行业管理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吉林省以企业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很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不多,造成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衡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三)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将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将呈现以下3种趋势:

1、纵向升级。企业信息化将逐步从业务层、管理层向战略层发展。即企业在建成基础的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处理系统,并积累大量数据信息后,为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增值,企业将关注知识管理系统、商业智能、战略信息系统等高端应用层面。

2、横向扩展。一方面电子商务使企业信息化从企业内部迅速向外部扩展,另一方面企业的竞争模式由“竞争”向“竞合”转变,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沿着价值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这些都要求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横向扩展,扩大覆盖范围。

3、系统协同。吉林省主要是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目前,我省企业已建立大量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满足各部门和具体业务的应用需求,却无法满足对各独立系统数据整合的应用需求,导致“信息孤岛”。新的竞争形势要求企业有快速的反应、流畅的流程衔接,迫切需要对各个“信息孤岛”进行系统协同。

(四)发展重点

1、用信息化改造企业的运营模式,实现管理创新。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对企业所有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的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分析整理信息资源,增强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性和透明度;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体系,利用国际互联网促进新技术的交流、推广和培训。

2、用信息化改进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技术创新。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柔性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是改造企业的生产环节,加强生产过程的信息处理,实现程序化控制和生产自动化,推动企业的信息化。

3、用信息化改良企业的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主要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专业的操作和控制系统,加快传统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如在机械行业,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含量发展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线;在电子、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生产行业,通过提高新产品设计能力,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用自动控制技术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用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

二、推进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我省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采取综合措施继续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推进力度

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政府要按照“引导、规范、监管、服务”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从宏观层面加大政策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建议我省比照国家和一些先进省份的做法,率先在财政、银行、工商、税收及其它综合管理部门制定出台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省内的基础网络运营服务商和网络内容服务商,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经济的技术和信息内容服务;鼓励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机构,主动进入传统产业改造的经济主战场,为企业提供亟需的应用软件开发和关键技术的本土化工作;充分发挥各行业管理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质服务。

(二)以企业为主体、加大行业突破力度

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始终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唤起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化意识,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从国内外发展情况看,先进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和经验,在所属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但不同行业的企业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根据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要求,分类指导。建议政府针对我省各个行业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信息化示范工程。通过率先推进部分重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示范带动全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力争在一些优势行业,如汽车、石化、食品、医药、机械、建材等行业,重点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示范,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在企业信息化中率先突破、积累经验、总结推广。

(三)实行统筹规划,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行为,但是企业信息化还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它的广度和深度反映着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在实践中,一些宏观层面的事情,如“吉林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不是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政府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为企业提供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通过舆论宣传使企业决策者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遵循“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原则。建议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尽快研究制定全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方针、原则以及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并配以相关的政策,确保扎实有效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四)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政府服务力度

吉林省目前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的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基于这样的基本省情,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重视企业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1、制定出台相应的标准规范和规章。企业信息化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程序化,以此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政府应尽快建立统一、权威、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议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各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规范、信息资源分类标准规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信息市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必要的标准规范和规章。

2、完善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吉林省许多企业对信息化不够重视或信息化建设没能取得应有成效的重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既不清楚信息化到底能干什么,也不清楚如何建设。因此,应加强信息化基础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同时,吉林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满足不了企业需要,也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人才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有关部门利用现有大专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选择若干个单位进行试点,开展确有实效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企业管理人员信息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各级信息主管部门应把宣传普及信息化意识、知识和技能列入工作日程,纳入考核体系。

第6篇

金保工程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信息共享、覆盖各项人社业务的电子政务工程,目前绝大部分地区一期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一些地区正向二期、三期建设的纵深推进,然而金保工程还是受到某些方面的主观或客观因素制约,影响了整体效应。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有利于解决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1 金保工程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信息化建设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多年来,金保工程一直被列为人社部门中心工作,因此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地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然而初期还是或多或少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各自为战,各地信息化建设水平极不平衡,不仅省与省之间不均衡,而且同一个省的各市、县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普遍领先欠发达地区。

1.2 信息网络架构“纵强横弱”

基本完成了纵向上部、省、市、县四级人社部门的金保专网建设工作,有些地方金保专网还延伸到了乡、村两级人社机构,但横向上连接金保专网的部门不多,没有实现与相关部门网络连接的全覆盖,仅与财政、地税、金融等少数部门联通,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有些地方甚至还未实施与相关部门的有效连接,业务往来主要靠人工传递和手工操作,网络架构“纵强横弱”的局面已明显呈现。

1.3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各地基本建成了满足正常工作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但随着近年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分配等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明显滞后于制度改革的新要求;人口流动性近年来也日益增强,劳动者跨地区流动就业规模日益扩大,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等跨地区业务协同和网上办理需求变得愈发迫切,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也明显滞后于公共服务的新需求。

1.4 机构体制与信息化建设不协调

通过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实现了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险种同步征缴,然而受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的局限,一些地方仍然按险种设置经办机构,信息系统“五险合一”了,机构和体制却没有整合到位,信息系统被部门化、碎片化,应用领域零散,应用效率不高,机构、体制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1.5 信息化建设资金和人才仍然缺乏

尽管各级政府对金保工程投入了不少建设资金,但由于工程庞大、系统众多、维护成本高等原因,资金问题仍然是困扰金保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也是制约金保工程建设的主要瓶颈,尤其是精通业务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紧缺,工作中的协调和沟通存在障碍,综合管理水平不高。

2 推进金保工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大资金人才扶持力度,推进机构体制整合,实现金保工程建设向深度发展

金保工程是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工程,各级人社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将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形成金保工程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积极利用社会保险基金定期存储、社会保障卡政银合作换取金融部门投入资金以及利用网络线路租赁换取电信部门提供设备等多种市场化运作手段,确保金保工程建设所需设备、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制定落实专业技术人才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切实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真正让人才招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还要在机构体制创新上下功夫,打破原有机构设置和人员管理模式,自上而下推进转变,匹配制度改革的新要求,顺应服务对象的新需求,主动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新常态,推动金保工程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

2.2 加大应用系统建设力度,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实现金保工程建设向广度发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重点整合人才和劳动力两个市场的信息系统,推动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对公共就业各项业务全覆盖;在社会保险领域,重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整合,推进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和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的软件开发;在劳动维权领域,大力推广劳动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人事人才领域,加快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强网站、12333、社会保障卡、基层平台等“一网、一号、一卡、一平台”建设,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推广“网上人社”、“掌上人社”等新型服务手段,实现现场服务、网络服务、语音服务、自助服务、终端服务和基层服务“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推动金保工程建设向更广领域发展。

2.3 加大数据省级集中力度,推进系统平台融合,实现金保工程建设向高度发展

积极推进数据向省集中,并推进与财政、审计、地税、公安、工商、质监、卫计、民政、金融等横向部门的网络互联互通。分步推进系统平台融合,先期推动人事人才、社会保险、劳动维权等各自领域内业务系统融合,再度推动跨领域业务系统融合,将多领域分业务的信息系统平台融合成一个整体,并与横向相关部门间系统平台信息融通,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推动金保工程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3 结语

金保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抓重点,补短板,破难题,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实现业务、人群、功能、网络全覆盖,促进人社工作向智慧经办、智慧服务、智慧决策、智慧监管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加快推动管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

以阿里地区审计局为例,该局计算机审计的初次尝试是在2006年县财政局的财务审计中,由上级审计机关专业人员将县财政局业务数据导入审计人员计算机中,阿里地区审计局审计人员利用专门设计的软件对导入电子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并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审计验证,填补了阿里地区审计局计算机审计空白。但由于阿里地区审计局对审计业务干部信息化应用培训严重不足,信息化审计意识相对薄弱。日常审计工作都是基于查看手工账表,如果被审计单位是电子账表,就用被审单位打印出来的账本为基础进行审计。

二、边远地区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审计习惯和思维的桎梏

一是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信息化审计,缺乏推进信息化审计的信心。二是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认为边远地区会计电算化程度低,信息化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三是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审计对审计思维和方法的深远影响。

(二)审计力量薄弱

阿里地区审计局在职职工24人,一线审计人员只有10人,而审计任务却非常繁重,2014年审计项目有34个,其中包括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等18个重大项目审计,还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小金库”清理、财产清查等临时性工作任务10多项,同时因为阿里地区地处边疆,维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审计人员身兼多职,显得力不从心。

(三)信息化审计培训亟待加强

阿里地区审计局审计任务繁重,致使审计人员忙于应付项目,无暇安排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使得很多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与应用仍停留在用电脑打字、制表上,即使使用AO审计软件,也只是用来填写审计日记、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和生成审计报告初稿,而对数据的采用、分析、查询则很少应用。

(四)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缺乏

阿里地区审计局现有的审计业务人员从事财务审计人员较多,而金融、计算机、工程预决算等专业人才很少,其信息化审计基本处于空白状况,工程预决算审计要依靠聘用相关专业人员来完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学习不够,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缺少“一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审计业务经费不足

阿里地区审计局地处自治区西北部,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收入极其有限,绝大部分靠中央转移支付,很难保障审计业务经费,制约了局机关业务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开展,至今未能实现审计业务人员人手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办公地点也很紧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六)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较低

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审计对象绝大多数是行政事业单位,仍有部分单位是手工记账管理。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只能利用AO审计软件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日记,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审计。在实行电算化管理的单位中,采用的基础数据库也各不相同,所以,采集数据比较困难。

此外,阿里地区审计局截至目前没有建立OA管理系统,审计项目不能进行交互管理,同时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没有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对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库的认识不够,普遍忽视了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库的建设,也影响了信息化审计管理效果。

三、推进和深化边远地区信息化审计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审计,首先要转变观念。近年来,审计人员对开展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一定认识,但还不够全面深刻。要加大信息化审计知识的学习、培训力度,形成我要学、人人学的氛围。建立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规章制度,并在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采取对应奖励办法,调动积极性,加强审计项目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二)着力于队伍建设,增强审计力量

一是严把审计人员准入关,通过择优录取等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边远地区审计队伍中来;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业务培训制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和AO系统操作培训,激励审计干部走上专业型、知识型和复合型的成长道路,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增加审计编制,优化审计干部队伍,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进审计队伍;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绩效管理,严格考评和奖惩。

(三)强化培训,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

把计算机审计普及性学习、计算机审计骨干培训与计算机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梯次健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需求的审计队伍。在强化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培养审计人员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创新信息化审计方法。积极引导其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审计业务有效结合,在审计中活学活用,真正体会到计算机给审计工作所带来的便捷和效率,从而提高信息化审计水平。

(四)多方筹措经费,保障审计发展

现行财政体制下审计机关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利用阿里地区是河北陕西两省援助地区的优势,多方筹措经费,解决审计机关经费不足问题,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创造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边远地区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加快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借助“金审工程”的实施,逐步建立OA审计管理系统等,发挥信息化审计的全部作用。逐步建立被审计单位基础数据库;被审计单位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信息通过人事部门采集利用;被审计单位近年来无电子档案的审计文书通过扫描、拍照等手段进行采集;对AO审计软件收集、转换过来的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包括审前调查获得的各类数据,审计结束后统一移交建立数据库。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节约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力l映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洲2020年人均GDP达到3仪美元,GDP总量达到如伽例乙美元的规模。要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是必要的保证。

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建立节约型社会要紧密与企业业务相结合,笔者通过几年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一是要从自身做起,构建节约型企必二是积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让企业成为‘节约’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与管理的支持。

实践中,如何在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中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企业自身经营策略已成为许多企业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必然要通过推行信息化来达到为社会节约的手段,并且要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成本的瘦身以及利润的增长。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唤起节约意识入手

企业内部达到节约的目的,一靠企业制定符合实际的制度与规定并有效地执行;另外就是员工节约意识的觉醒,把日常节约意识形成习惯嵌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节约的行为。其实,每个员工都有的自己负责的工作,在工作流程中,都会有一定的节约空间,比如纸张的使用、休息时电脑显示器的关闭、室内空调温度的控制等等。寻找这个空间就需要员工意识的觉醒,有了节约的意识,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节约的节点,散落的节点通过公司管理的系统化,就能形成一个节约网络。如果这个网络每年可以减少千分之一的非必要支出,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产生的效益就将是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数量级。

据《中国财富》介绍,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有关减少隐性成本案例进行介绍。思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在月初是都会收到一封邮件,上面写到:“您上个月电话费是xx、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xx。”这样的邮件是在提示有关员工,应该节约电话费了,同时鼓励出色的员工。在这样的邮件里通常会有个链接,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减少电话费。

思科很注重对员工节省意识的挖掘,使用的方法也更为有效和人性化,成功实现了降低隐性成本的初衷,很值得我们借鉴。

2立足于内涵的提升,从优化服务流程着手

同样是思科,还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购买思科公司的一项产品,产品到家了,你可能连一个员工都没有看到。这是对高品质服务流程的一种夸张描述。尽管没有普遍的使用意义,但拥有一个高效高质的服务流程显然是一个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成功服务型企业必备的素质。

对于第三产业而言,服务流程是贯穿干整个企业运营的链条,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打造韦约型企业,也要从服务流程着手,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对于一线非循环性企业而言,有效实施“流程穿越”,其目的是通过“客户穿越、岗位穿越、公司穿越”的“流程贯穿”,对现有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全新设计和系统改造,以达到增强流程运行效率和提高流程结果品质的目的,随着“流程穿越”的落实与推进。

随着OA网上办公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优化服务流程,重点是抓住信息化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如网上办公、网上服务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让客户享受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大量减少了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成本和客户管理、维护成本的支出。

3立足于社会需求,做节约技术和服务的供货商

广东省张德江书记曾经说:“信息化好比新的海洋和天空,有无限的开发和使用能力”。可谓一语道出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前景。

第9篇

[关键词] 农机化网络;农机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信息化发展,农机手对于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为适应这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农机系统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增强网络、信息服务意识,切实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

一、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农机化信息系统是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搞好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基础。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的整本效能,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提高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系统,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在信息传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各个领域的今天,能否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农机的综合竞争能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机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虚拟技术,GPS等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利用本地区农业信息网平台建立农机化信息网络,以实现农机管理信息化,为完成信息网站的建设及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启动信息采集及处理,同时建成农机化内部工作局域网,重点开发、建设政策法规、基础统计资料、市场信息等数据库管理系统,担负系统的数据查寻工作,实现各级办公自动化和业务网络化。

通过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加强管理、营造机制的作用,为不断优化农机结构,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需要,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延伸,提供详实的信息。

三、明确目标,推进农机信息建设

建立起以农机化信息网络为支撑,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多层次、人机结合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经济、有效、及时、准确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搞好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加强信息工作队伍培训;实现农机信息的实时采集、汇总,并对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加工处理。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引导农机化健康发展、制定农机化宏观决策服务,为农机生产、经营活动服务,逐步向农机信息化、产业化过渡。

1.加大信息化队伍建设

要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式,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了保证农机化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对农机化信息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用户进行培训,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素质。用户能够熟练地访问、使用农机化信息网,具备查找、传递各种信息的能力。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Internet网络应用、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信息资源的管理、计算机安全、保密等方面的知识。

2.发挥好农机化信息作用

要逐步完善农机化信息采集、处理和系统,要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频次。实现信息渠道系列化、适时适用化。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网的作用。

3.信息在有效性、时效性上突破

为提高信息质量,规范信息收集、审核、程序,在农机化信息网建成后,要通过抓窗口、抓资源、抓延伸、抓队伍,统一目标、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要以农机基层为信息采集点,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情况,进行农机化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并提供给农机化信息网,以便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信息,发挥信息网超越时空的信息集聚效应,做到信息服务多出成果。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提高认识

农机信息化建设、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农机信息化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就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工作流程的整合和优化重组,打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农机信息化建设中要统一认识,工作到位,并给予财力上的支持;要定部门、定职责、定岗位,层层落实责任;成立农机化信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机化信息收集和网络信息的建设;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各个农机管理单位由分管领导负责,并落实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

第10篇

浅谈以实战应用为核心

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想法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成倍翻番的现代社会,加快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就如何强化实战应用,服务公安中心工作,来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谈个人的几点想法。一、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公安机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应对治安新形势的需要。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人员大流动的环境下,社会治安日趋复杂严峻,刑事犯罪手段智能化、职业化、组织化特征明显,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必须通过改进工作手段、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来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安居,确保一方平安。要敢于引进和善于运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积极尝试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因此,公安工作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发展公安科技,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三是缓解当前警力不足的需要。特别是基层实战单位警力明显不足,一线民警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在当前警力难以大量增加的形势下,走科技强警之路,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是缓解警力不足的有效途径。二、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健全基础网络,优化应用系统,逐步形成公安信息共享格局信息互联互通,集中是基础,整合是关键,共享是目的。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管理,信息数据关联度、共享性不强,应用系统研发迟缓、实战实用性不够等薄弱环节。因此,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整个公安中心工作为主线,要统筹规划、科学分析,走技术集成和系统综合的发展之路,努力建成以情报导侦、科技支撑、指挥中心为龙头的上下一体、运作规范的综合警务信息体系。要着重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建设智能化综合指挥系统。从提高实战指挥、实战应用和快速反应能力出发,建成综合智能警务平台,集成“三台合一”,形成统一接处警、自动分流、综合指挥的现代警务模式。完善警用通信系统,推进公安短信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短信指挥调度和警务查询。二是建成集约化信息中心数据库。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创建集约型社会的总体精神,以分局信息中心建设为契机,依托指挥中心平台,建设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另一方面要着力开发实战业务应用系统,将社会相关信息资源统一纳入,提高民警对信息警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三是完善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及时改造、扩容公安信息网络,提高网络带宽速率,强化网络的基础支撑功能,通过信息通信网络的接入和无线移动警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拓宽信息来源,提升信息质量,确保信息资源的丰富、准确、鲜活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因素是信息拥有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有了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宽阔的信息基础平台,还必须有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支撑。具体要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广辟信息来源。将信息收集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瞄准突出治安问题和薄弱环节,扎实开展人口管理、重点部位控制、社区治安防范、[您阅读的文章来源ˇ文秘站 -文秘站 !注:]群防群治组织建设,从中获取基础业务信息。同时,将社会信息纳入采录范围,努力构建以公安信息为主、社会信息为辅的综合信息库。二是保证信息质量。加强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指纹、现场勘查、案件、高危人群等信息,要分类建立健全信息采录运行机制,坚持数量、质量和时效并重,落实岗位采集责任,全面提高信息质量。三是加强信息维护。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网上信息日常维护制度,努力为实战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培养信息人才。优化人才政策,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科技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信息应用技能培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鼓励广大民警学习信息科技、应用信息技术。四、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网上作战意识,构筑网上作战平台,建立健全公安信息运行新机制服务公安实战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要引导广大民警树立“向信息要战斗力”的理念,探索建立网上作战信息应用机制的途径和方法。一要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及时预测本地治安动向、准确把握犯罪规律特点,落实针对性防控措施。二要健全快速反应机制。以信息网络为支撑,指挥中心为枢纽,形成一呼百应、点线面联动的处警格局,真正使信息网络成为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的中枢神经,力争将更多犯罪活动遏制在初始阶段。三要激活信息导侦机制。大力推行以案、人、物、证等信息为起点的主动进攻型作战方式,积极实践网上排摸、网上查证、网上缉捕等新战法,四要强化信息促控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的广延性和信息区域共享优势,整合各类防控资源,积极开展网上刑嫌调控、控赃工作,依靠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实现旅馆业、网吧等信息系统自动关联、比对、报警,形成实时、全方位、全过程的网上控嫌控赃机制,一旦发现犯罪证据,及时予以控制打击。

第1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人事管理 信息化建设 探讨

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在全面落实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以促进自身的稳健发展,就需要给予人才以充分重视,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之凸显。面对当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所提出的高要求,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该项工作的实际开展之需,要想进一步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则就需要积极的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人事管理平台的完善搭建。

一、当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1.现有管理模式滞后。当前,事业单位在全面落实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基于管理理念的更新,相应管理模式需要实现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但是,由于体制改革尚未彻底完成,因此,现有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随着相应管理政策的不断优化,相应管理制度体系也随之需要得到完善,但是,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致使现有管理制度完善步伐落后。在此过程中,相应管理模式难以得到创新性的完善,在实际落实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应管理内容等的变化致使现有管理软件的更新问题凸显,无法适应当前人事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之需。

2.对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理念落后。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中,其在实际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强化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对于人事管理这一具体化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尚未给予充分重视。基于理念的滞后性,致使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只能够满足日常管理工作之需,相应的投入力度不足,难以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服务。

3.缺乏高能力素质软件开发维护人才。要想实现该信息化管理手段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则就需要以完善的人事管理信息软件的开发为基础,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并科学落实软件更新升级与维护工作。但是,从目前事业单位该方面现有人才的现状看,并为针对该项工作内容进行人才的有效引进,进而致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一直以来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缺乏专业维护人才的支撑,导致信息化管理下的投入力度偏高,且因使用不当亦或是使用不科学,致使该项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有效对策

1.更新理念,强化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为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就要求要以更新理念为基础,给予该项管理工作内容以充分重视,在全面落实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为切实留住人才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就需要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完善搭建来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发展趋势。在不断完善管理模式的同时,要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内容的全面搜集与整理,进而实现相应数据库的完善搭建,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信息的动态搜集与管理,以服务于科学人事决策信息的制定。

2.提高硬件建设水平。面对当前人事管理信息共享程度低的现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针对当前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的整体需求格局,实现网络化的建设与计算机的完善配置。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构建完善网络的基础,实现对分散职能部门的整合,进而通过统一信息平台的搭建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进而为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实现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完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以配备完善硬件装置。

3.实现软件系统的完善开发并科学落实相应升级维护工作。这一方面是当前事业单位在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极为欠缺的内容,也是导致信息化管理品平台难以实现经济高效运行的一大阻力。因此,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针对软件开发之需实现相应人才队伍的打造,以从信息化建设利益的全局角度出发,为从根本上提升该项工作的综合效益奠定基础。同时,针对软件升级与维护工作,要求要以完善制度的落实为基础,加大对使用人员的培训,以将人为性操作失误而引发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与规避,在此基础上,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实现软件加密与病毒防御措施的落实,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为从根本上发挥出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综上,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落实的步伐,则就需要在更新理念、强化对该项工作重视程度的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库与联网系统,并完善软硬件建设、加大维护管理力度,为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海岚.刍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J].才智,2014(4):300,302

[2]杨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才智,2015(30):319

第12篇

1 加快市县两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近年来,吉林省梨树县始终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市县两级档案部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赢得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的时机,凸显出数字档案馆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特点。

1.1 积极谋划,筑牢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

为顺应电子政务的发展,不断加强电子文件收、管、存、用的一体化管理。市档案局每年均对各综合档案馆下达馆藏档案目录录入目标任务;对属进馆范围的各单位档案的电子目录进行接收和备份管理,要求移交进馆的档案必须实行电子目录和纸质目录双套制,并将机关电子文件归档、档案数字化工作纳入年度执法检查内容,要求各单位报送上一年档案的电子目录和纸质目录进行备案。目前,全市有50万条案卷目录数据,140万条文件级目录数据,1545万页全文数据;市级机关档案室归档管理约20万件电子文件。

1.2 抢抓机遇,强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县档案局在《吉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提出“到2015年,市档案馆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力争达到国家一级档案馆标准”的工作规划和要求,获得市政府批准,之后经过汇报争取与沟通协调,市上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为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建设项目,并由县委财经领导小组审定通过实施。目前,“梨树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2012年的150万元的项目投资已形成了数字化成果400万张,今年的220万元项目投资已完成招标,将处理馆藏档案600万页。

1.3 市局引领,县市区数字档案馆全面启动

市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项目启动后,还及时给各县区局找依据、压任务、出文件,使县区也迅速行动起来,起到了以点带面、上行下效、全面展开的作用:梨树县馆除国家抢救性数字化加工5万3千多卷档案外,县政府已批准其逐年将县级机关的档案集中在县馆数字化处理;四平市馆近期也在进行数字档案馆项目470多万元的招投标;梨树县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他县区也逐步启动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

2 进一步提升信息档案的利用效果

1、提高档案利用效果,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意识,走出自我封闭的思维模式。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充分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其养成较强的归档意识。经常深入基层科室广泛收集材料,建立完善的档案收集网络体系,加强联系,沟通信息,广泛收集。

2、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代化管理步伐。随着档案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现代社会对档案利用的要求,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和方法已不适应档案用户的需求。改进和更新档案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趋势,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顺应信息时展的需要,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造成的冲击,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所引发的档案工作理论与工作方法的突破与变革,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网络工具,提高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与水平,开展网络档案服务。在不断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档案管理与利用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以自己独特的利用服务方式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3、加大档案利用宣传力度,简化利用手续,完善利用制度,不断创造其他的便利社会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档案的档案利用形式,为利用者提供更丰富的、更便捷、更人性化、更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不断推出社会关心、人民群众需要的档案信息,真正做到让利用者方便,让人民群众满意。今年以来,梨树县档案服务窗口强化服务、深化内容、细化管理,狠抓电子档案管理使用工作,充分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职责,提升登记信息档案的利用效果。

3 深化档案信息内容,及时汇集电子档案资料

根据企业档案查询利用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书式档案内容突出“全、真、实”, 对入库数据信息要求与书式档案一一对应,利用高速扫描仪和新系统软件,按照扫描录入、排序、质检等工作流程,对企业书式档案进行电子扫描,做到与原始档案资料内容一致,图像清晰。

3.1 抓制度建设,细化管理措施,强化企业档案利用服务管理

该局及时修订完善企业档案登记、录入、归档、扫描、查询等岗位责任制。建立企业登记档案和电子档案查询利用制度,规定阅览权限、复制打印权限,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企业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有章可循、高效便捷,有效提高了企业档案利用服务效能。

3.2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电子档案查询利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