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3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基础分析;基础评价;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7
1 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在国外早已实现,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基础差,无法支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行业的效率和收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特性有累积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革,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然后逐步的加大对信息化的依赖,提升企业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基础属于一种互相反馈、互相交互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增强能够增强管理基础,管理基础的优良同样也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最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分析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业务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指使用、处理和采集信息的一个过程。业务流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指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做到企业信息的信息化采集、信息化处理等。一旦信息采集出现失误,将为决策者对企业做出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错误。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过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基础和管理行为两个层面。管理基础反应的是对管理工具,管理行为反应的是人的作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行为层又可以分为习惯、程序、标准和制度。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层又分为人员素质、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因素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层、管理调度层和操作控制层。决策层展示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其实就是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当然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获取到的最终信息也必定是错误的。加强对信息的利用是为了让决策者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通常来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更好的利用手中已有的信息。信息利用的情况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调度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标准、信息理念和中层素质。操作控制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意识、操作标准和个人素质。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评价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评价原则
(1)全面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包含所有的领域,只有评价指标完整才能具有代表性。
(2)简介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浅显易懂、语言简练,不能说为了体现全面原则就长篇大论,找不到重心所在。
(3)唯一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唯一性,每个指标都代表的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避免指标具有二重性或者交叉现象。
(4)易度量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度量的,可以度量到准确数据的,避免出现模糊两可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人为原因改变度量数据。
(5)针对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如果这个企业是涉及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它的指标就应该符合该行业特点。
3.2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通过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来知道企业在管理基础上的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的发现,进一步找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观的找到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和问题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评价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进行评价来明确企业将要改进的方向和提出企业改进的策略。要对企业的评价提供按照如上指标原则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定量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最后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评价提出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
3.3 模糊聚类评价模型
在上面说的企业管理基础的整体评价模型中是对企业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价,通过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说明企业以后将要向哪个方向进行改进。但是,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针对的是存在问题的那些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来帮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通过突破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好坏因子量化、合并的形式,科学的找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优点和弱点,然后针对薄弱点制定策略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和评价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也属于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来让参与企业管理的员工对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玉梅.模糊聚类分析在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1.
[2]李钢,齐二石,党占军.基于BPR理论的C1MS企业组织重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21-24.
[3]唐志荣,湛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1-54.
[4]韩庆兰,高阳,陈松乔.论与CIMS相适、谈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6:61-65.
[5]甘初初.企业信息化与生产管理—全国第四届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一、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含义
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面向供应链,以市场的观点对整个商务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整体结构,以及从组织上提供的为保证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和发生意外时能保护系统、恢复系统的法律、标准、规章、制度、机构、人员和信息系统等结构体系,它能对系统的运行进行跟踪监测、反馈控制、预测和决策。通过企业信息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设计,使企业信息化项目能够被客户接受,并为企业的持续经营创造条件,同时保证信息化项目的良性运营。
二、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1.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的确定,一般要明确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一般有以下五种建设模式。
(1)企业——行业互动模式
企业——行业互动模式是指某个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该企业所在的行业信息化之间存在互相约束和促进的很强的互动关系,并由这种互动关系形成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它最先是一个或多个企业带动,然后是推动行业的信息化,最后是行业信息化又引导大规模的企业信息化。
(2)挑战——反应模式
挑战——反应模式是根据美国桑塔费研究所创造的概念而命名的,企业面对现实或未来的挑战而采取积极措施,在企业选择各种对策措施中,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各种对策的关键方案。企业面对未来的挑战,未雨绸缪,将企业自身作为挑战对象,积极投资进行信息化建设。这种模式适合于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3)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是指由于企业信息化时间和起点不同,造成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得企业信息化水平犹如大雁飞行形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信息化项目成功率不高,使得信息化项目比一般的项目风险更大,这就导致大多数企业都愿意“跟跑”,不愿意“领跑”,具体表现为在同行业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之间实施信息化建设后,吸取经验和教训,再建设自己的信息化项目。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间的雁行模式、企业内的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和地区内雁行模式四种。对于企业间雁行模式,先行信息化的企业为后进企业提供经验和样板。在实际实施信息化建设中,通常采取信息化示范工程来使用这种企业间雁行模式。
(4)地区互动模式
由于企业所在地区或地区政府推动而主动提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良好环境,或者由于企业所在的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间相互影响,或者区域内信息传播成本低而促进企业间相互交流和影响,这种由于地区因素的影响,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而形成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称为地区互动模式。
(5)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互动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中小企业在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浪潮带动下,可以充分利用大型企业信息化提供的经验和发展环境,进行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然后再为大型企业提供信息,由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好,所以信息化的成功一般来说能率先实现,这样大型企业会将自己的某些经验辐射给与自己有业务来往的其他中小企业,从而带动自身产业链的增值。
2.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形态分析
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步骤是在公司组织结构上进行科学设计,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组织形式演进的过程是由实体企业到虚拟企业再到企业电子商务,最后发展到电子商务企业。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最终将使企业成为电子商务企业。
(1)虚拟企业
一个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公司组成的临时性网络,这些独立的公司包括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组成一个整体,共享技术、共担成本并可以进入彼此的市场。虚拟组织没有办公中心,也没有组织章程;没有等级制度,也没有垂直体系。
(2)企业电子商务
企业电子商务就是指传统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三大技术平台来配置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电子商务组织是网络型的组织结构,打破传统理念与地理、产品范围,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进入全球化的网络经济领域。(3)电子商务企业
在企业实现商务电子化的同时,商务主体直接交易便捷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电子化交易手段大大扩展了交易主体的选择空间并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交易主体之间“多对多"的交易关系推动“全球网络化供应链”的形成。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是组成全球网络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标是通过提供交易信息和交易平台公共服务,提高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效率。
3.电子商务的企业资源管理分析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需要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以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企业电子商务资源可以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产以及客户关系资源。
(1)企业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在企业电子商务运作中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其直接目标就是保证人本管理思想在企业得以实现,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2)网络财务管理
网络财务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业务协同,支持电子商务,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各种功能的、全新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MRPII或ERP将企业业务和财务、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流集成起来,也可以开发或引进网络财务软件得以实现网络财务管理。
(3)电子化采购管理
电子化采购是通过互联网络,借助计算机管理企业的采购活动。在网络上公布所需产品或服务的内容,给供应商选择;采购企业通过电子目录了解供应商的产品信息;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通过电子化手段下订单及后续的采购管理工作。
(4)电子商务的服务管理
电子商务的机遇需要靠优质的服务去把握,客户的选择标准将会集中于服务,电子化交易呼唤人性化服务,服务是维护客户忠诚的基本条件,服务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样就要求服务为客户着想,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独特的网站,努力成为一流的客户服务提供者。
三、企业环境的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在进行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分析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信息化建设采取哪种模式?
2.客户搜寻商品和服务信息的渠道与方式有哪些?商品展示采取什么方式?客户与企业的信息交流采取什么方式?
3.商务咨询洽谈的方式与途径是什么?交易订单签约方式是电子化的还是纸质的?
4.交易的货款支付采取何种方式,具有什么特点?商品的物流配送采取哪种方式,具有什么特点?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电子化服务方式?
5.企业信息化组织采用何种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6.企业的业务流程具有什么特点,是否适应电子商务的信息化要求?
7.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服务管理等专业管理是否采用电子化的手段,有什么特点?
8.企业信息化管理具有哪些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来保证信息化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司林胜周宏:电子商务案例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08
[2]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08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体系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云服务,选择
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时代中,企业信息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随时都存在着倒闭或被收购的危险。由于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企业信息化得不到重视、可用流动资金投入少、员工知识水平低、专业技术人才少、企业基础设备不齐全等问题,这就导致了中小企随时都有被大型企业挤掉的危险。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在企业信息化中选择云服务。云服务可以对企业发展进行云计算、资料云端储存,为中小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提供有效信息,进而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1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所以就必须搞好企业信息化。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实力难敌大型企业,无论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设中,还是在企业的人才资源和物力资源都不能够和大型企业相比,所以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就比较窄。
中小企由于经营范围窄,所以就存在融资少,可用流通资金有限等问题。中小企业在企业信息化中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导致企业没有资金进行企业信息管理和相关数据计算,从而不能给企业决策者带来有效建议。由于资金不足还会造成企业可用专业人才稀缺,企业大多数都是些专业知识水平低的员工,而且企业拿不出资金以供这些员工培训,所以也就造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中人才资源的匮乏。由于企业融资少,无法对企业的设备全面完善,造成企业的发展和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发展不同步,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中小企业信息化中不能及时进行成本核算,就会造成企业无法在产品的销售上合理定价。若参考同类产品的价格,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盲目定价,这就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盈利亏损,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中小企业要重视企业信息化,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云服务,帮助自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发展方向提供有效帮助。
2云服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优势
云服务不仅仅是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数据云计算和资料云储,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管理、节省支出、帮助企业降低风险。中小企业在信息化中可以花费少量的资金,就能够从云服务中获得上述服务。
云服务能够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为企业提供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只要在浏览器中登陆云服务,将企业的办公所需要的企客户信息资料和所需要的市场信息资料上传到云端,云服务就会帮助企业自动保存,而且运用云服务保存信息资源非常安全。企业需要资料时通过登录云服务,就可以轻松快捷的找到企业所需要的文件资料。云服务管理信息资源,就可以省去企业对资料管理和资料查找的麻烦。
同时云服务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减少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资金支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需要购买服务器和专业人员管理企业信息,还要有专业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系统维护和安全管理。无论是购买服务器,还是专业人员进行信息的管理和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中小企业选择云服务,上述资金投入完全可以避免。云服务可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便捷服务,帮助企业进行信息管理和维护,为企业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云服务不但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管理资料信息和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维护,从而为中小企业减少资金投入,而且云服务可以通过分析计算为企业发展降低风险。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发展中资金雄厚,经得起企业发展中的挫折。但是中小企业经不住挫折的考验,企业发展中一旦发生错误,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的风险。所以中小企业要想在发展中做到准确无误,就需要云服务协助。云服务可以通过分析计算,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投入建议,减少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失误,更好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中小企业信息化中云服务的选择分析
由于云服务的各种优势,导致云服务供应商数量逐渐增加,云服务也产生了种类之分。中小企业在各种云服务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需要的云服务,这就需要根据企业所属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程度准确选择云服务。本文就通过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为例进行云服务选择分析。
如果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是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融入少、专业人才匮乏,根据企业的这些特点企业可以选择基础云服务。基础云服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的云端储存和提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云计算。基础云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企业相关信息资源的储存,帮助企业管理信息资料,还可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中小企业如果需要查阅资料就可通过浏览器登陆到云服务网页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中小企业就不必在管理资料和查阅资料中进行人员和资金投入。同时基础云服务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分析,通过计算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品成本预算和预期收益计算,为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而且云计算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准确的产品投入资金数目,为企业减少对专业计算人员的资金投入。所以说基础云服务适合刚起步、融资少的中小企业。
对于发展处于成熟期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基础云服务就不能够满足其发展需要。由于发展处于成熟期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存在安全性要求高的产品核心技术信息,企业员工数量也逐步增多,这就需要辅助云服务和衍生云服务协助企业发展。辅助云服务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管理多个基础云服务,同时可以监控这些基础云服务,从而保证产品核心技术信息的安全。衍生云服务就是通过专业人才帮助企业开发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云服务,使云服务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数据和信息管理,为企业产品核心技术信息提供安全保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云服务,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诸多难题,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中小企业通过自己企业所属的行业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云服务,使企业在激烈的企业竞争生存和发展 ,可以说云服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冯秀珍,郝鹏.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云服务模式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39(z1):110-114.
关键字:大数据;企业信息化
1、大数据概要
1.1 大数据的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
1.2大数据的特征
1、容量(Volume):数据的大小决定所考虑的数据的价值和潜在的信息;
2、种类(Variety):数据类型的多样性;
3、速度(Velocity):指获得数据的速度;
4、可变性(Variability):妨碍了处理和有效地管理数据的过程。
5、真实性(Veracity):数据的质量
6、复杂性(Complexity):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渠道
7、价值(value):合理运用大数据,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
2、大数据时代下白山供电公司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现状
1、资源整合。[2]目前,白山供电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员不断扩增,设备不断更新,信息不断完善,这就导致企业中存在大量的数据需要整合处理。自2002年电力行业改组以来,公司一直在致力于资源整合,让各个部门之间交互相连,建立统一的一体化平台,成为了公司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2、整体推进。[2]随着企业重组后,各县公司公司信息化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差异,为了实现企业的同一性,使各子公司之间交流顺畅,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公司将整体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作为了企业这一阶段发展的另一主要任务。典型的如,近期对ERP系统的集中部署,推出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平台,企业绩效管理平台,生产班组管理平台,物资管理平台,电力营销系统等。
3、深度融合。[2]目前白山供电公司信息化系统建设更加贴近实际工作过程,与员工的的工作流程紧密结合,从根本对业务流程进行管控和规划,并向着更便利,更规范,更细致的方向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1、公司内部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从总体上来看,国家电网公司整体已经走在了前列,在全国企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实施,实现了企业资源整合。信息化支撑了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的集中化、集约化、精细化管,但在很多方面发展仍存在问题。大量的信息冗余和信息化应用效率不高,使得公司在数据转化为信息的道路上很难取得进步。
2、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速度慢。在公司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或标准,在落实于实处时需要很多行业内其他企业的配合,而适于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却进展很慢,阻碍了行业内的信息交流。
3、 公司在利用信息化来增强市场应对能力方面十分欠缺。在国外,很多企业灵活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但在我国,这方面能力整体欠缺。公司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通过数据来增强对财务、营销以及库存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3、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
3.1 前提——加强企业数据安全
公司推进大数据+,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大数据环境下,所有的信息都是互联的,那就注定它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我们在进行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管理。
3.2 基础——搭建大数据平台
由于大数据+属于高新技术,目前我公司内的信息平台还不足以支撑大数据+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建设,不仅要升级信息平台的信息处理速度和数据存储容量,还要增强平台核心算法。目前,“云大物移”是整个信息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公司对于信息处理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将最新的“云大物移”技术结合到我们的信息处理平台中,从多方面提升企业信息平台的交互性,安全性,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业务效率。
3.3 动力——推进企业信息应用
实际上,大数据+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数据整理完成,而是通过整合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来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进行预估。目前,我们企业知识停留在了数据整合的阶段,要想让企业信息化过程生生不息,我们就需要在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方面下苦工,努力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而在发展数据应用之前,我们目前最先该解决的问题就是系统模型的浓缩优化和海量数据的规范化。
3.4 保障——加强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
企业推进和发展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和客户的极力配合,而在这项技术的开始,往往员工和客户都认识不到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益处,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对员工和客户进行普及,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信息化环境。例如举办内部座谈会,贴近实际的普及大数据+的知识;在公司网页上开辟企业信息化建设专栏,加强与员工和客户的交流等,进一步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4、应对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挑战措施
1、加强各专业及与辅助行业之间的合作共赢;
2、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大数据+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3、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对企业信息化系统进行监控,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结:
目前,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了,它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公司要想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占据先机,取得绝对的主导权,我们就要积极的引进和发展这项技术,熟悉和掌握最新的数据处理模式。在现今日趋国际化的市场发展中,为了紧跟国际发展的脚步,赶超其他企业,我们就要都在大数据技术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期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一套更加优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创建一个更加有机的支点。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应用明显提高
与2003年调查数据相比较,在所列的9个应用系统中,已建和在建两项比例上升的有6个,下降的有3个。企业信息化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排在前几名的是企业内部网,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外部网和企业资源计划,再往下是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其它方面的需求倾向则很小。
调查分析:
从企业各种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指标来看,此次调查的各项业务系统指标与2003年相比有所提高,说明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在稳步发展。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与2003年调查时企业对大多数业务系统的满意度在50%以下相比,这次调查中,企业对各个业务各级组织系统的满意程度明显上升,对多项系统的满意评价达到了70%以上。
在调查列举的企业信息化九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指标中,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数据的变动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与上次调查数据相比,企业已建和在建电子商务系统的比例,从两年前的40.4%提高到53%。它不仅在九项业务应用系统指标中上升幅度最大。这预示着电子商务应用将很快成为多数企业的行为。当然,结合企业网站应用内容的有关数据,企业在线接收订单、网上销售应用的比例还只在23%、24%左右,网上采购和网上供应的比例更低一些,显示企业已建的电子商务系统距离充分应用尚有一定空间。未来,随着更多的企业建成电子商务系统,以及在线交易条件与环境的改善,相信企业网上购销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企业信息化的投资
软件投资?在企业中,软件资产平均投资额为43.75万元,最大投资额为3000万元。
硬件投资?在调查企业中,硬件平均投资额为66.72万元,硬件最大投资额为4000万元。硬件资产平均投资额、最大投资额均大幅下降,除了50万元以下投资的比例是上升的。
网站投资?在企业中,网站建设平均投资额为16.95万元最大投资额为600万元。
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投资比较均衡
与2003年调查时东北地区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这次调查显示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投资比较均衡。本次调查中,西部地区明显崛起,西部的三类投资数额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这表明企业信息化投资重点地区,已从前几年以东部地区为主转向目前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并重的局面。相比这下,中部地区的信息化投资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按企业经济类型分析,软件平均投资额三资企业最高,私企最低,二者相差3.4倍。不同行业对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差别明显。在软件投资中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医药业、机械业以及电水气供应业,软件投资额最少的是建筑业;在硬件投资方面,电水气供应业投资额最多,建筑业依然最少,二者相差为20.6倍;在网站建设投资方面,其他类型企业投资额最多,建筑业仍处在最后一位,二者相关7倍以上。信息化投资额与企业规模明显相关。软件投资,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相差1.9倍和3.8倍;硬件投资额分别相差2.1和3.9倍;网站投资额分别相差2和3.6倍。
信息化投资效果
进一步调查受访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效果,并与上次调查的相关数据比较,可以大致看出,受访企业对信息化投资的效果评价总体上更趋于积极。
纵向对比发现,信息化投资效果的大部分指标都有改善,特别是企业认为信息化投资对于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较之上次调查,有所退步的指标有两项,即缩短生产周期和作用时间、以及改善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化效果的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投入和实际效果,受访企业中,14.4%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3.1%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87.5%,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为收效不大的占9.6%,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2.9%。与2003年的数据纵向对比分析发现,企业信息化综合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调查分析:
与2003年调查相比,本次调查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个变化,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明显大幅下降。近年,其他机构所做的企业调查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两大原因造成的,一是它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应用阶段转移,密集的信息化投入期已经过去;二是企业在信息化投入时更为理性,更讲求实效。
这也提醒IT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今后在为企业信息化服务时,必须顺应企业信息化新阶段客户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转向深化应用,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不同地区企业信息化投资格局的变化,是本次调查发现的另一结果。继上次调查时东北地区企业信息化投资水平较高之后,此次调查显示,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化在软件和网站投资上超过了其它地区,在硬件投资上仅略低于东北地区,处于第二位。
从企业信息化投资上看,我们认为,东部地区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密集期已经过去,而让位于东北与西部地区的企业,目前中部地区企业信息化投资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对企业的影响进一步提高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有近80%已设立了信息化机构,超过95%的企业设立了信息化专职主管,制定了信息化规划的企业占到3/4左右,近90%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制度,60%以上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培训计划。企业在信息化组织和规划制度建设方面有明显改善,这是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调查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信息是通过数据(即数字、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符号)表现的情报、资料、消息、新闻和知识。信息的直接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信息化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动控制、知识积累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二是通过对生产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三是通过信息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产信息化。
建筑业信息化必须基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源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从建筑施工企业的外部环境上分析,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并作为宏大的系统工程来实行。1995年4月,国家建设部颁发了《全国建设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决定在全国建设系统实施“全建”工程。2006年12月30日经建设部第1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时必须同时提交相应的电子文档。2007年10月18日国家建设部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其附件二《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考评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明确了定量的考评标准,考评内容涉及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五大类共二十项的工作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又增加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二大类共三项的考评内容。这些信息化建设考评内容基本涵盖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首次颁布的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量考核标准。
这些考核标准的公布和实施,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申报特级资质前必须要自觉进行信息化建设,这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
其次,从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要求来看,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是强身健体的有效途径。
建筑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也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逐步从劳务性企业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发展,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借鉴了现代管理技术的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但是,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所具有现场生产的特殊性,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因项目点多面广而影响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资料的综合运用,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难以有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企业做强做大。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和岗位的管理资信汇集到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展数据积累、数据分析工作,提高管理资信的利用率。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及时掌握生产一线的施工情况,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节约管理费用的支出,加快资金流转速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信息化意识有待加强。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建筑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一,也是企业管理转型、升级的关键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新鲜事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的人员对此项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动力欠缺的现象。
第二,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包括了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企业在首期建设中,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量,通过机房改造、硬件升级、软件开发和采购等,才能形成企业信息系统和发挥效用。但建筑施工企业是微利行业,产值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均远远低于其他产业,难以筹措大量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维护。
第三,软件开发能力差。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专业应用软件已开发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其中的财务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档案管理软件、预算软件、工程设计软件、绘图软件等较为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但项目综合管理软件、信息系统集成软件、数据智能分析软件等综合性应用软件的开发在建筑业行业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成熟的产品面世,已开发的软件在易用性、兼容性、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第四,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从事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的专业属小众业务,人员配备少,开发能力弱。特别是暨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建筑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第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缺失。
至今为止,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只提要求,不提政策扶持,所有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升级、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等)均全部由企业自筹,严重打击了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软件开发及标准制定方面尚未有行动,仅靠企业自身难以开发易用性好、兼容度高、运行稳定的信息化软件。
三、对开展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尽快制订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帮扶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建筑业现状出发,全面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从财政、税收、技改等领域尽快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从资金上对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从宏观上统筹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工作。
行业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软件开发机构和骨干的建筑施工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的调研,把计算机技术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需求结合起来,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制定并实施中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标准和规范,作为指导软件开发机构和建筑施工企业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准则。二是开展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认证工作,提高这些软件的易用性、兼容性、稳定性,指导建筑施工企业能够采购到适用的应用软件,提高资金投入的使用效果。三是编制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并作为市场准入的指导性标准,从政策制度上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第三,加强人才培训,采用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
信息技术是我国“863”计划中7个高技术领域之一,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行业特点,令众多建筑施工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建筑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为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要采用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一是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应在管理专业开设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课程,或设立建筑业管理信息化专业,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应对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市场需要。二是各种社会培训机构要开展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吸引在职的建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主动参加信息化技术培训,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在职工继续教育中增加信息化技术课程,作为企业各类人员继续教育和上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全面培训企业的在岗职员。
第四,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结合自身的特点,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责成专人负责,落实开发、管理等专业人员,加强对辖区内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各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认真落实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要求,确定机构和人员。同时要逐步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信息化工作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建筑专业知识、安心工作、无私奉献的信息化工作队伍,发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企业 信息化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经济发展逐渐加速,为了提升在市场的竞争力优势,全球各大企业对进入市场的时间、产品的质量、提供的服务水平和营运成本的控制等方面的关注度都开始增强,力求提升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活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建设并发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智能化。因此,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融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早在“十五”规划阶段,我国就已经提出了要将信息化应用于工业化中,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企业运营、产品生产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通过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我国企业逐渐实现了业务、机构以及管理系统的一体化。然而,因为我国企业信息化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问题,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助于企业节约资源,并将生产、运营、管理等融为一体,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均逐渐进行了信息化普及。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重视度不高、系统性较低、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2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优势
2.1 有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企业电商业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也促进了整个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得以提升。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实现了远程办公,且其办公模式的调控性、灵活性、自动化逐渐提升,同时也实现了企业无纸办公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简化的工作流程,也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进而又带动了企业信息的发展。
2.2 有助于培养员工的信息化创新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明确了员工所处岗位的职责,增强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计算机应用技术所提供的工作便利,促使员工不断培养信息化创新能力,也让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目标时更有依据也更有针对性,不仅使企业的生产数据、信息库的自动化水平得以提升,也优化了员工的工作流程,各种不合理工作环节大大减少,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工作质量均获得提升。这种将员工工作经验与生产技术相融合的内部管理模式,不断激发着员工学习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使其工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3 有助于企业信息化交流的调控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建立了快速、便捷的交流平台,有效解决了企业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通过企业内部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拉近了员工之间的关系,营造了和谐、互助、团结的工作氛围,进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让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得以快速、有效的整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交流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
3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3.1 增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人的因素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信息化操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均会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比较繁杂的人机结合系统,其应用和维护需要有较为负载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财务知识做支持,因此认为人员素质的培养是实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要聘请一个既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及时解决信息化系统出现问题和漏洞等突况,进而确保系统顺利运行。
3.2 建立并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对系统的管理是整个系统应用周期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为了确保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数据备份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数据加密制度等。数据备份应该包括数据日常备份和数据双备份两方面。系统维护管理的热萦Ω冒括软件维护管理和硬件维护管理两方面,它涉及到系统功能的调整、扩充和完善。进行数据加密处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或被盗取,可通过数据机密技术来实现。
3.3 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安全机制
企业信息化安全机制的建立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对企业而言,风险控制和信息化安全的经验只能慢慢积攒。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强化风险控制和管理,最终建立可行性的信息化安全机制,尤其是建立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安全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安全的数据通信协议,使用安全性较强的数据加密技术、使用一次一密、安全锁定等方法,同时要完善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机制、网络漏洞监测机制、黑客攻击机制以及计算机安全应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信息化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刚.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134-134.
[2]李滔.分析企业信息化如何受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11):307-307.
[3]赵婷.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117-117.
[4]柴文慧.对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及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92-93.
[5]武珂羽.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4):357-357.
2010年,长治市的企业尚没有一家真正实施了ERP,76.23%规模以上的企业基本实现OA、财务管理,多数都是单项应用,基本不能体现出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增加。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两化融合理论不断成熟,概念已经扩展为信息化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全面融合。“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国家发展的主脉络,围绕这一目标,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目标必然首要关注信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而企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基础,只有大型企业信息化深化应用,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提升,最终才能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使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推动和发展,除了因地制宜、循环发展外,探讨和分析企业信息化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前提,研究企业信息化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除了人为的因素外,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技术改造与信息化改造后的务实性和实效性之间的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即时性关系。可谓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中小企业的发展生命力比较薄弱,如果投入改造的资金占比过大,不现实,投入不足有可能杯水车薪,反而加大了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这里暂不谈新兴产业的情况,因为,新兴产业的初始装备已经有信息化的投入在里面,也就是已经计入成本,体现在折旧和间接成本等上,已经构成了产品的成本要素。但是,传统产业企业的产品已经形成市场价格,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势必会增加成本,经营成本、现金流的减少等使得财务费用增加,减少产品的利润空间也就降低了竞争力。
对于中型企业来说,ERP、CAPP等信息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信息改造,而是整个管理和运行系统的改造,这项投入也比较大,软硬件的投入,道理如同中小企业的困境,是一样的。2010年,根据调查,长治市的企业尚没有一家真正实施了ERP ,76.23%规模以上的企业基本实现OA、财务管理,多数机械企业(约占88.95%)实现CAD设计,但都是单项应用,基本不能体现出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增加。但在案例分析中,也有潞安矿业集团、长治清华机械厂和山西化肥厂等少数几家,能够实施信息化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且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所以,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认识与推进、实施与融合、投入与产出等关系是不得不深入考虑的。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单纯是信息技术的植入和变革,而是思想意识上的变革、管理观念上的变革、传统经营与现代经营方式的变革,是一场新世纪的工业革命。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失败多、收效小,滞后和束缚了人们的认识意识,影响到信息化的发展。总体来看,个别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还是不错的,如航空业、部分装备制造业、航天和军工企业、电力、汽车制造业、制药业等,这些行业信息化程度高,行业准入严,成为了信息化发展的排头兵。
由此看来,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必然的过程,把企业信息化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分析,可以找出目前企业在认识、投入等方面的问题所在。但是,随着“十二五”我国的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会得到各方的共同关注与参与,包括各级政府、企业自身、信息技术开发商以及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真正帮助企业从认识上、技术上、管理上逐步提高,坚持实务与效益相结合,分析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在,确实让企业受益于信息化,让信息化成为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剂,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规划;关键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44- 02
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主要指的是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基础和指导,对企业管理及信息化现状进行诊断、分析及评估,并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结合行业信息化相关实践经验及其对于信息技术相关发展趋势的掌握情况,并对其目标等相关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以便对企业信息化进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指导,实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协调性发展,使企业的发展需求得以满足、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分析
1.1 SISP
此法主要是从战略层次进行组织信息系统的规划,相对于一般性的信息规划来说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在规划范围上,是对整个组织而非局部信息需求进行规划;二是在规划层次上,是对最高管理层次进行规划;三是在规划时效上,能够在长时间内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四是在抽象程度上,较一般系统规划而言抽象程度更高。
1.2 VCA
此法主要是将企业看作是一系列输入输出及其转换活动的集合,而每项活动均可能实现产品的增值,因而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价值链中进行信息增强器的放置,以便实现产品的增值以及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1.3 CSF
此法可使企业找到同系统成功相关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企业信息需求进行分析和确定,为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控制技术,并为其处理过程提供指导。
1.4 ISA
此法主要借助于系统方式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对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框架进行描述,需要对重要对象数据的分析及处理过程进行描述,并对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部分的不同位置进行描述。
2 企业信息化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其信息化规划过程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其中还涉及社会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特别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其进行信息化规划所冒风险较普通企业要大得多,因此,必须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及其实施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认真的分析。以下就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2.1 明确信息化目标的问题
确定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时通常采用如下两个方式:一种较为通用,其不管企业战略目标怎样改变,均以企业实际环境情况为依据进行相应策略的制定;另一种方法主要以直接实现企业商业目标作为首要策略的选取而进行规划。无论哪种方法,规划时都必须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明确的目标。
2.2 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能否及时掌握各种类型的业务数据状况相当重要,也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迅速准确进行决策的关键。信息化为此类信息的及时掌握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如何有效进行此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和规划是一个难题,整合过程中应当对信息进行分类,对于纵向信息及横向信息分别进行整合处理。
2.3 协作核心平台的构建问题
此问题如今也是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要点,进行此问题的处理时,应以实现核心平台的通用性和完整性为目的,使得所构建平台能够适应各种类型企业业务的需求。
2.4 国际化标准的问题
解决此问题时除了要考虑到国际化标准管理之外,还应当考虑到企业的中国特色,全球各类跨国公司普遍采用扁平化管理方式来进行企业结构的优化,但过度扁平化势必会导致更多的人被排挤到社会中,并导致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因此,企业业务组织重组时不仅要考虑数据透明性的实时掌握及管理,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
2.5 数据安全及管理规范的问题
此问题也是限制信息化广泛应用的重要障碍之一,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但也为其安全性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必须从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入手,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借助于技术手段对系统进行监督。
3 结 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现代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是企业提高管理质量和市场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有效开展,不仅要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还需要确保企业领导及员工能够积极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来,主动采用信息系统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关经验的总结,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规划工作中来,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朱长胜,倪爱东,杜文忠,汤泉.危机挑战机遇——苏州市机械加工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4).
[2]刘亦陈,梁晓莉,李素燕.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0(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竞争力;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4-0030-02
21世纪,人类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国的经济变得密不可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传统企业如何保证持续的高速发展,如何在与全球各个国家的同行业对手的竞争中占领先机,如何进一步节约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如何科学高效地决策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都成为了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一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信息,信息即是生产力。在当今时代,掌握住了信息就握住了企业发展的先机。笔者将就此主题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一、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
(一)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选择先进适用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结合先进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研究与开发、市场与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及时地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即是借由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精益化。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公司内部现状以及外部市场信息,从而为企业科学决策进行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内容
企业信息化建设以计算机、路由器等现代信息设备为硬件基础,以企业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为核心。主要包括:(1)生产过程的自动化,CAD、CAP、CAM的使用。(2)办公过程的自动化,使用OA系统进行办公室传统事务的处理。(3)SCM(供应链管理),SCM的目标是建立从供应商―企业―消费者的联系,整合这几者之间的所有的交易与合作流程。(4)ERP(企业资源计划),ERP运用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内外的信息进行汇集,形成数据库以供企业内部各个单位查询利用。(4)CRM(客户关系管理),CRM利用网络与其他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企业顾客的信息,通过对于顾客信息的分析,及时了解顾客最新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与顾客建立紧密的稳定合作关系。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企业信息化有助于降低成本
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借助供应链管理与ERP系统,接到产品订单之后,对于生产环节进行精细规划,减少各个环节的延迟。减少企业的实时库存,让企业的资源流动起来,避免库存浪费,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对于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避免信息不对称从而选择价优质好的原材料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二)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管理决策水平
企业信息化借助计算机与信息设备,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客观地真实地衡量企业现状。并且,通过各种与外部相连的系统,企业可以了解市场动向、竞争对手、科技成果、顾客最新需求等诸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有价值的情报,企业领导在进行企业管理与决策的时候,相对以前的盲人摸象般了解情况然后拍脑袋进行决策的传统管理有着很大的提升。
(三)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借助企业建设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可以进行顾客信息的搜集分析,发现顾客真实的产品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同时,借助CRM可以建立起顾客与企业的联系,CRM可以充当企业的宣传与售后平台,提升企业形象赢得顾客的品牌忠诚。借助CRM还可以建立起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使得顾客可以多种途径地进行产品消费。
在竞争白热化的现时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提升服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收益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前期所需要的投入也是相当巨大,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开展,一定要在掌握企业现状的前提下,做详细计划分布实施开展。本文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应当如图1所示分布实施开展。
(一)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是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凭信息化建设负责人个人的喜好或者程序化地复制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开展实施。不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就盲目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很有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无用结果,不仅达不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反而会白白浪费针对信息化投入的巨额资金。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与愿景紧密结合并相互统一。
(二)现状评估
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现状准确评估的基础之上。应当明确企业现在已经有了哪些资源,有了哪些系统。避免今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当中重复投入,费时费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现状评估中需要理清楚现在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即企业现在最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补充哪一部分的能力。
(三)战略制定
在战略制定环节,我们需要根据前面企业战略目标分析与企业现状评估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的制定。目标即是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各项业务整改按照轻重缓急程度进行排序,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这一环节对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非常重要,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以完成整改。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战略先后,后期的收益可能显得非常漫长。
如果说一个企业原有的生产流程已经非常合理完善,其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已经是价格优惠质量超群。然而其在销售环节的成果却不如人意。尽管如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负责人没有具体分析,就直接进行企业SCM(供应链管理)的建设。SCM投入使用之后并没有取得企业收益明显的增长,企业可能便会对信息化建设失去兴趣。既丧失了一个提高企业收益的机会,又白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原本不需要整改的次重要环节。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依据企业现实进行战略制定,孰前孰后应当
有理有据地制定好,并有条有理地开展实施。
(四)战术制定
这一环节的要点即是根据战略制定的顺序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在这一环节中企业应当在项目实施阶段要求并监督系统供应商严格按照已经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实施。同时,企业应当注意企业信息化系统操作维护人员的培养,在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质量同时,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以使得信息化系统能够对企业的收益增长贡献重要力量。
(五)实施与试用
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应当进行系统的使用与试用。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反馈给前面的各个流程,以促进前面各个流程的优化,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质量。
四、结论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企业面临来自各个国家企业的竞争。我们只有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定要重视信息化建设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稳扎稳打、分步实施,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原则。
参考文献
[1] 谭兴,谭策.浅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J].科技信息,2008,(20).
[2] 沈光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情报杂志,2001,(3).
[3] 严怡民.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为振兴经济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1998,(10).
[4] 范玉顺.企业信息化需要整体规划[J].信息系统勤务员,2004,(1).
[5] 王端详.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分析[J].民营科技,2010,(9).
[6] 赵戈.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3).
[7] 钟永健.大型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7,(1).
[8] 邓文佶,刘雁.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9).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一直以来都较低。我国刚刚开始应用信息化管理的建筑企业,企业实施的是ERP。直到现在,我国建筑企业成功实施ERP的非常低。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依然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初级应用阶段。而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仍然应有单项的技术。总的看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不小差距。
1.1建筑施工企业不能足够理解信息化建设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有很多都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对于建筑企业信息化的严肃性、重要性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建筑企业的长期的工作习惯以来养成,没有足够的认识企业信息化对于业务流的程影响。施工企业缺乏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实用性,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不清楚,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步进行。
1.2目前,我国较落后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有较多的跟风现象,也有少数个别的企业实施了信息化,自己的企业马上也要搞信息化。对于这样的跟风现象,这些施工企业基本上没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并不明确,所以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1.3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与投入
我国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些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成立了信息化专业小组、设立了网络系统和中心机房;但,水平总体来讲并不高,特别是真正能为建筑施工的企业创造除的效益信息化内容并不多。主要是软件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4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针对企业的业务实际情况所指定的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化系统服务和专业技术方面,必须由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来实施。而实际上,建筑施工企业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特别是更缺乏那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全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效益又普遍不理想,对企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设立并不到位,系统也不完善,复合全能型人才与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更是严重流失,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人才的启用与培养也不到位,根本就留不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情况给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带来了十分严重不利影响。
2企业将如何管理与建立信息系统
我国施工建设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因为对硬件设施没有太高要求,在使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同时。关键在于软件系统,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
2.1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要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实施初期,可以请信息软件公司的专业人员来本企业介绍与讲解,带着问题去调查和研究,并与信息软件公司专业人员进行讨论。重要的是,要明白软件公司所提供的软件系统服务对本企业究竟有什么用,从而来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并帮助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信息软件系统。
2.2经常与同行业之间交流和学习,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要关注
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经常关注企业软件系统的发展,把我好各种机会。应常参加相关的学术性会议,经常收集相关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在会议上的互相交流与讨论,来收集相关信息。积极的与同行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相关人员交流,了解最新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动态和技术的发展。
2.3加强信息化合理投入和信息化持续性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较复杂和长期性的信息系统的工程,不能一次就投入完成。而所有的信息系统,都是有使用期限的。而软件公司,也在不断更新和产品升级。所以,要建立企业信息化,必须要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基本情况,对于本企业的需要,都要解决的问题,要与软件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服务,要全面策划。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应适用于本企业的需求并及时更新。只有不断完善,更新企业信息系统,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来服务。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于自己传统管理模式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因此,这些因素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经营环境要有良好的互溶,原有的企业发展模式也可能会无法适应新的经营管理形势。所以,有可能导致企业战略方式整体调整的结果。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做好企业发展的全盘考虑,包括管理制度、协调控制、组织结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
3.1质量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并不只是项目完成后的检查管理。是应在信息系统实施进行中的全面的质量控制,包括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保证施工企业在建设过程,每个阶段性工作成果的质量检查。
3.2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知识专业技术型的新工程。项目建设与企业信息化的人力资源有着密切联系,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的构成、能力、稳定性和责任心,对信息化项目的工作质量,对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改革是否成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素。